首页范文大全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十篇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十篇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48:41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篇1

一、理解并贯彻语文课程目标中阅读目标的新理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目标在理念上有较大的变化。过去对“阅读”的界定是:“阅读是人们从书面语言中提取信息的一种基本的学习活动。”而新课标对“阅读”的理念是:“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两者比较,差异是明显的。阅读目标的新理念突出地表现在“对话”上。“对话”阅读行为也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确立一种对话与交流的关系。

二、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心理素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习语文非下苦工夫不可。而推动和维持这种学习和实践的就是自尊、自信、自律和自我激励的心理素质。它需要教师的激发和培养,从而转化为现实的学习动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一般不对全体学生提出高度统一的要求,坚持“保底不封顶”,既激励冒尖,也允许暂时落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哪怕是点滴进步,教师也要欢欣鼓舞,倍加爱护,抓住这种教育契机,让这些“星星之火”成为带动学生全面提高的起点。

三、教材阅读欣赏与课外书阅读有机结合

谈到阅读教学,人们往往会有种错误的认识,以为自由读书才叫阅读。其实构成阅读的材料,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教材上的作品,也可以是非教材上的内容。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不是主要的,但是非常必要。因此,我们应该既注重对教材的阅读欣赏,同时也应该放开视野,去了解些中外名著及散文。这样能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

四、明确阅读的目的性,掌握恰当的阅读方法

目的性是阅读的前提。在阅读时,要寻找一个思维的突破口。这种突破口常在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两个基本角度。阅读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或从内容来理解作品感情,也可以从作品形式来理解作品,获取信息。总之,阅读的目的性明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有所得,不至于使阅读变成一种散漫无边的行为活动。

另外,还可以以读带说,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篇2

一、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 

大部分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小学生认字、写字、小型文章的阅读以及日常在口语方面的规范交流、小段文字的作文写作。小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主要是拼音、生活中常见的文字、标点符号、组词、组段等较为基础而繁琐性的知识点。语文教育教学中需要接触的知识点,一般都是需要循序渐进,慢慢渗透,并运用到实践中的。其次,就是对小学生语文思维意识的培养。小学语文思维意识需要培养学生具备准确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模仿能力。比如在学习教材中的童话故事时,教师可以促使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在小学语文书本中学习古代诗歌《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指导小学生对诗歌中所描述的场景进行想象,并将脑海中所呈现出的场景,通过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不但提高了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抽象思维,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 

传统的语文教育教学模式,一般都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课的时间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导致学生没有机会向教师提出,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小学生在学习中因出现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最终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新课标的重点核心在于,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角。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极大的调动了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自信心,使语文课堂的氛围更加轻松,有利于小学生思维的活跃和语文学习视角的开阔。 

三、新课标对小学文教育教学的具体对策 

(一)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有创新精神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要探索出一条适合所有学生学习的教育方针,并非易事,这需要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具备创新意识。在小学语文教育改革探索的过程中,会出现固步自封,不愿改变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这是不可取的。新课标明确指出,需要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开放自己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建立与学生平等交流、互相交流。教师一定要紧跟新课标的教育指导路线,发挥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创新精神,将创新精神与实际相结合。与此同时,可以将小学语文知识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加强小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使学生真实的体会语文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魅力。 

(二)教师加强与小学生的良好沟通 

传统教育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师“一言堂”,学生很少有发言的机会。新课标教育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在语文课堂中,建立学生与教师相互融洽的氛围。小学生在自控能力方面比较弱,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分心,这就需要教师在自控意识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但切记,教师不应该采取强硬态度,命令小学生。要让小学生从意识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对于课堂中各个环节的设置,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探讨,怎样的教育方式是他们所喜欢的、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课堂内外问题的交流与探索,语文教师将不再为小学学生提供确定性的语文答案。语文教育工作者通过与学生共同建立小学语文学习中容易出现问题、耐心的指导、运用语文特有的思维模式,探索出问题的最终答案。 

四、增强语文教育工作者之间的交流 

时代赋予的使命决定了教育工作的改革工作,是一条永无止境的道路。需要教育工作者相互之间不断交流,才能实现对新课标核心的全面应用。语文教育工作涉及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语文教育工作者为人师表,肩负的是国家整体基础性文化的建设。要养成多于同行交流从业心得,借鉴他人在语文教育中的优点,提高自身不足的习惯。教育贵在持之以恒,只有紧抓新课标的核心长期坚持,才会在小学语文的教育中取得成果。 

五、结语 

深入了解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指导,是小学语文教育不断走向成功改革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可以更加明确的,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优秀的、适合本校学生教育教学规划的方案。注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培养小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小学语文课堂思维意识的形成,不仅仅是出于文化价值的需求,更是实际生活中所必须掌握的技能。所以,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需要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探索科学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落实新课标的指导方针,促进小学生积极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提高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熊广平.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08) 

[2]尤瑞琴.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29)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篇3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育者的主要教学手段,而语文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水平与质量。因此,在实施了多年的新课标改革下,加强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

新课标倡导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而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结构正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和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为主的教育活动。因此,我认为当前的语文教学,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教学模式,注重教学过程,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

语文教学发展到今天,培养能力,发展思维,自主学习是每个语文教师都认可的。以前的教学模式是一种“结果教学”,导致了学生思维的萎缩,使学生无法适应未来的需要。变结果教学为过程教学是贯彻新课标理念的主要途径。因此,每位语文教师都应该注重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减少焦虑,减轻思想负担,不怕出现语言错误。和谐、平等的师生对话,使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与创新的火花,才能调动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思维。我在教学中,常给每一个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机会,还特别创造条件,给后进生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允许学生犯错误,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还引导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关心,这样学生的身心得到解放,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创造。

二、改变教学模式,切实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教”为“导”,激发学生自主参与

简单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指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外讲,是指学生处于教学活动之中。从内讲,是指学生处于主动的心理状态。保障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实施语文学科能力的培养和学生思维发展的前提。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并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因为学生存在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和兴趣、特长等方面的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必然面临这些学生的差异。因此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个体差异,从学生的差异出发,变“一言堂”为“多言堂”,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构建问题梯度,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分层教学和个别辅导,使不同的学生学习到不同层次的语文知识,建立不同水平的语文意识,把学生的学习态度调动到最佳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多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问难,一方面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三、语文教师要注意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现代网络以海量的图文信息、互动的沟通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教育部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广大教师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整合利用各方面的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开阔学习视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但在教学实践中,高耗低效的现象一直普遍存在着。长期以来,所有教学活动仅仅以教材为中心点,以教师为主,一节课教师的讲解滔滔不绝,在黑板上写个不停,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说、读、记。极大地影响了教育信息的传播质量、效率与规模,而且也严重挫伤了中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顺应信息时代要求,语文教学中网络资源的辅助作用越来越明显。通过整合网络资源进行语文教学,其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在多媒体的环境中能够轻轻松松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学生借助网络共享资源、交流信息、互动互学。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碰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即可通过电子邮件、专门的BBS讨论专区、在线交谈等方式与其他教师或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寻求帮助,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而教师也可通过上网或查阅信息,或参加在线讨论,及时指导学生的活动。另外,学生也可通过专业网站与有关专家进行交流。这样,无形中就扩大了教与学的时间与空间,提高学习的质量。

课堂教学离不开一定的教学情境,尽快让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是正确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借助网络整合教学资源,播放一段与课文相关的图文、音频或视频,就能将学生迅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运用多媒体展示孔乙己画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围绕文章的主题,对孔乙己的面部表情、衣着颜色和样式等进行即兴发挥,通过对比,发现人物描写的点睛之笔。根据文章结尾孔乙己的失踪,填写鲁镇人口失踪档案,包括人物的体貌特征、语言特征、性格行为特征、最后露面时间、地点、情况,并推测一下孔乙己的下落。简单把握全篇脉络,一个穷困潦倒又自命清高、善良却好吃懒做、思想麻木的人物形象立刻跃然纸上,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只停留在文字表面。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篇4

一、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善于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做实例,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激发参与热情,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亲近感,使学生明白书中的内容其实就是我们现实生活的写照。

俗话说:要想知道葡萄是酸是甜,就应该自已去亲自尝尝,同样,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也是如此。例如:《秋天》一课,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秋天画:又高又蓝的天,黄澄澄的稻子,秋风吹来,黄叶飘落,燕子南飞。如果仅限于语言文字,低年级的学生感受不大,在教学这课时刚好是秋天,不妨带着学生出去体验一下生活,领略外边的风景,并引导学生说出自已看到的景色。这样,不需要老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篇课文就会体会深刻,回味无穷。

二、让课堂“动”起来

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能充分地调动起儿童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喜欢表现自己的特点。采用扮一扮课文中的人物,演一演课文中的有关情节的方法,让“静”的课堂“动”起来,便是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之一。

为孩子们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让“静”的课堂“动”起来,使“死”的课堂“活”起来,会得到学生的普遍喜爱。让学生在动中学,在乐中学。例如教学课文《小猴子下山》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如:掰、找、扔、摘、捧、追等,就可以通过学生的表演来正确理解。具体可以这样操作:教师先要求学生各自在座位上做这些动作,重点分析扛、捧、抱的不同之处。然后请三位学生上台表演。一位学生朗读课文,一位学生手上拿着“桃子”、“玉米”、“西瓜”等学具,另一位学生戴上小猴子的面具,扮演小猴子去掰玉米、扛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摘西瓜、抱西瓜,追小兔,最后小猴子空手而归,表演出十分扫兴的样子。学生看完这些精彩的表演后,既加深了对“扛、捧、抱”等动词的准确理解,又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得到了提高,思维得到了发展。再如教学《乌鸦喝水》时,词句教学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形象中体会词语的意思。教学课文第一自然段乌鸦“到处找水喝”中的“到处”一词,可先让一名学生戴上乌鸦的头饰扮演找水喝的乌鸦,教师进行启发渲染:“现在你就是课文中那口渴的乌鸦,你该怎样找水喝?”学生扮演乌鸦飞到这儿,飞到那儿。接着老师问学生:“这只乌鸦是怎样找水喝的?”使学生认识“到处”的意思就是到了许多地方,然后老师又问扮演乌鸦的学生:“你在找水喝的时候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会说:“我口渴得很,找不到水非常着急。”最后指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读出乌鸦着急的语气来。孩子们丰富的想象,诙谐的语言,夸张的动作,传神的表情,掀

起一次次的课堂小高潮。学生对表演的浓厚兴趣也进而转化为学习语文的极大热情。

三、解放学生思想,让语文课堂中的生命之花色彩缤纷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新课标诵读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无疑对新时期的语文教育,对具有创新素质人才的培养有着指导和促进作用,它提出阅读教学的目标:(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达到新课标指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要求。新课改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教师既无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也不可能沿用传统教法照本宣科。用理性的眼光审视存在的差距,充分利用积极有利的因素和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多渠道,多方式,多层次地渗透新课标理念,实施新课改还是有章可循的。

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诵读训练其实是贯彻新课标、实施新课标的一条基本原则,是教好语文的一条基本方法,是学好语文的一条基本途径。

一、诵读是语感的积累和形成的重要途径

1、加强诵读练习

有部分学生由于普通话的不流利,诵读的时候就如“幽咽泉流冰下难”,读得不流畅,就会影响对文章的整体理解,所以要加强诵读练习。通过反复诵读,学生的脑海里就会不断地积淀丰富的书面语言要素,当在做题时,就会凭借这个系统不假思索地判断词语的好坏、句子的正误、表达的优劣;在需要表达时,就会如涌泉之水,源源不断地注入笔端,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而且我们应当强调学生是要有感情地诵读。一般来说,文学作品中,作者的情感是借助语义的形象化和语音的语气化来传递的。因此,特别要注意让学生在诵读时要把握好作者的语调和语气,要有感情地诵读,才能融入作品,产生共鸣。如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应强调高昂激越,声音铿锵有力,表现出“雄浑豪爽”之美。像这样,如果诵读得有感情,不但表现出自己的语感能力强,而且会使听众产生同样的语感。作为语文教师,在注重学生训练学生有感情地诵读的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还可以充分利用课文朗读磁带,发挥电化教学的作用。有些课文学生一听就明,一读就懂,教学任务完全可以通过朗读训练来完成。学生的语感能力强了,就是对语文的理解能力长进了,考试时解题的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良好的语言表达还是要有熟读多背的基础,再想想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所要寻找的途径就是要加强学生的诵读,要让学生有感情地读,要多读,并能在熟读的基础上背,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2、增加阅读广度与深度

人们常说阅读文学,“一千个读者,就能产生一千个哈姆雷特。”重视阅读训练阅读是一种智力活动方式,也是一种智力技能。技能需要不断训练才能获得。我们在教学中发现,我们的学生的阅读量并不大,因而学生的语言积累显得比较苍白。只有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我们才能更有效地加强他们的语感。同时,训练方法,应灵活多样:如通读全文,抓住文段分析,适当做些阅读练习题,参加讨论谈体会,写读书笔记等。

我们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数都是经典的美文,学生可以从中通过对课文的感悟中,和自己生活的体验相结来理解课文内容从而增加自己的积累。同时还应当扩大阅读面,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阅读的范围扩大了,读得多了,相应的语言积累就丰富了,语感增强了。

二、诵读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

1.把阅读和讨论相结合

在阅读课上,教师根据阅读内容精心设计一些有指导的、循序渐进的活动练习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在学生阅读文章之前,让学生通过文章标题和插图,结合他们各自的知识,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和预测。这样把读与说结合起来,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课堂参与意识,使他们在各种练习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真正地转化为交际能力。在阅读课文后,除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讨论之外,还可以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就课文内容进行讨论甚至辩论。也可以通过联想,引出新的话题。比如高中阅读课中常见的环境保护、名人传记、网络生活、文化体育等话题,能够让大部分学生甚至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唤起各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让所有学生在语言交际上得到锻炼和培养。

2.诵读优美篇章,积累语言

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离不开语言的积累。而诵读则是内化语言、积累语言的有效途径。高中语文课本上的很多文章语言富有节奏;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识特点,学生喜欢诵读。因此,阅读课上,对一些优美的篇章,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引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从而积累语言,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使口头语言表达赋予感彩,易于表情达意。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篇6

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 发展 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也会起一定的促进作用。而语文教学内容是课程的具体反映,教学内容与课程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 现代 语文课程的变化发展,已不是传统课程所能企及,理所当然,与之相适应的语文教学方法也非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所能相提并论。那么,监理在现代语文课程的发展上,当代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什么特点呢?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文教学方法的综合性 

学科发展中的分化和综合的趋势,对语文课程设置提出综合化的要求,而语文课程综合性则要求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这势必形成语文教学方法改革呈现出的综合性特点。当代语文课程所包含的教育教学的目标任务是多方面的,教学过程是由许多环节组成的。既不能用一种教学方法完成多方面的教学任务,也不能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使用一种教学方法。要实现某一方面的教学任务,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就要适应于该环节的教学方法。 

正如巴班斯基所说:“要有目的的选择每一课题的主要方法,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要能很好的完成相应的教学和教育任务。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就用讲述和谈话法;要检查学习情况就用提问或答卷;难的要讲,中等难度的可用探讨启示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某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多种教学方法交错使用的情况是常见的,这也是语文课程发展的综合性特点所决定的。 

2 语文教学方法的最优性 

现代语文课程的生活化、综合性和跨学科性等发展趋势,使语文课程的结构更加合理并趋于优化而仅有课程的趋优化,没有教学方法的最优性,要做到既能节省时间和精力,又能提高教学质量,这是行不通的。对教师来说,要“选择最有效地解决相应任务的组织学习、刺激学习和检查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对学生来说,要“在学习中合理的组织、自我砥砺和自我检查”。 

近十多年来,世界各国母语教育工作者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精华和借鉴别国教育先进方法的基础上,正在创立和试行各种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如引导发现法、暗示法、情景法、六课型单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愉快教学法、分组教学法、综合教学法、自学指导法、研究型学习法等,这些教学方法的共同特点是:重视引起学生的兴趣,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发展学生的智能,重视指导学生的自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合理负担。总的精神是使学生耗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大最好的学习效果。 

 

 

3 语文教学方法的双法性 

教学方法,按其本意理应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两个方面,但长期以来,只讲教的方法,忽视学的方法。实践证明,忽视学法,教法也就失去了针对性,减弱了实效性。这个问题,只要考察一下过去的语文课程设置,就不难找到答案。传统的语文课程结构简单、形式单一。内容陈旧、远离现实生活。在教学方法上,教师的教就足够了,无需考虑学生的学,也能适应当时 科学 技术和生产力进展缓慢的时代要求。但现在大不一样了,新的科学技术迅速 发展 信息不断更新。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就要进行改革,新课程应综合化、趋优化。 

要适应课程发展的这种趋势,教学方法不仅要研究教法,更应研究学法。把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放在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已是当代语文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教会学生学习”也成为当今世界 教育 的重要口号。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教”这方面看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即扮演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从“学”的角度来看,学生要发挥“主体作用”,即扮演“学习的主人”的角色,以表现出“自主学习的意识”,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因此,发现教学法、自学指导法、问题教学法、程序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便成了最优学习方式与最优课堂教学方式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了。 

4 学习方法的多样性 

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开放性和教学目标的多元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巴班斯基曾说过:“ 现代 教学的鲜明特点乃是教学方法的丰富多彩。”传统的语文课程结构简单,内容僵化,在教学中往往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形成一套固定的模式,这种注入式的教学割断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只能抑制学生的思维,削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影响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 

近三十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语文课程的发展呈现出生活化,多样化,也导致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只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为目的语文教学方法就有十种之多:发现法、解决课题法、问题教学法、问题讨论法、欣赏法、观察法、局部探求法、研究法、探究和研讨教学法、综合性学习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等,如此这般,不一而足,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是语文课堂教学科学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语文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 

5 语文教学方法的双边性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篇7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的提出顺应了现代社会知识爆炸的要求,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是竞争与合作的大背景的需要,也是个体实现可持续的自我发展的需要。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因此,在语文教育中,积极地践行这些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的作用,围绕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下,让一些学生成为了课堂教学的“陪衬”,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不仅学习缺乏主动性,在情感的体验上也得不到教师的重视。所以长时间的恶性循环,逐渐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学习潜能的培养。因此,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实施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学习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学习氛围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外部因素,一个缺乏学习氛围的课堂,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以要从根源上解决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其次,教师要通过任务型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在课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学习在任务的驱动下,主动去完成学习任务,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通过长时间的习惯的养成,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也是有重要意义的。最后,教师要通过在课堂教学中的巧妙设问,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思考课堂上的问题,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二、精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语文教学要在课堂上发挥优势,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使他们有创造的动机和热情,应该采取多种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教师,能独立钻研,富于创新精神,勇于探新求异,提出创造性见解。如:由于”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没有给学生留下积极思维的空间和余地,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考的独立性,因此根据语文教材是按单元编排的特点,学习一个单元,教师可以只讲重点课文,授之以学法,其它的内容较为简单的自读课文,可由学生自讲自学。由于这是自己的事自己做,所以讲的同学全力以赴,听的同学饶有兴趣,一堂课下来,不但知识点掌握了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判断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同时使他们获得了成功的愉悦。再如:在学习《爱莲说》时,有的学生对”淤泥”却大加赞赏,认为”如果不是淤泥提供养料,哪里会有美丽的荷花?更值得称道的是,淤泥总是一声不响,从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就是千百年来背了个肮脏的恶名,也无意争辨,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啊!”还有的同学以作者对世人追求富贵的风气有不同意见,认为”富贵有什么不好,难道还要追求贫穷不成?”这些理解虽难免有些以今律古,但是对学生看出的这些新的见解是求异思维,是创新意识,实在是难能可贵,应该加以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创造意识,消除创新的心理障碍,有效地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求变性

什么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也没有人说出一堂课的标准,大家都是在探索,在讨论,在思考。就是听了别人的一堂好课,也是为其新方法新思维而叹为观止,课堂教学的创新是一个再创造,这再创造就是一种求变,在课堂教学中是让学生的思维飞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活起来,能说想说,敢说敢想,这就要在课堂教学中求变,为学生设置一个展出他们思想的平台,让学生有一个放飞思想的空间。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求变。这就是创新的开放性,很多知识,教师可以举一,而让学生去考虑其它,绽放其思维的火花。

四、注重语文课堂中的情感体验

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发现和探究,从而让语文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使学生体验不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与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体验。同时,新的语文课程理念提出教师要经常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成为反思型的研究者,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使教师乐于教学。这种培养反思型研究者的任务需要学科教育学来完成。培养反思型语文教师既是课改的迫切需要,又是课改提出的挑战。

五、教师要有科学的教学方法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篇8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既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实施人文教育的途径。因为阅读教学不仅具有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价值,还具有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价值,其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广大语文教师非常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它耗时最多,用量最大,然而效果却不甚理想,一度甚至成为学生最不感兴趣的教学活动。

一、自主研习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语文阅读教学不是简单的教师向学生输出,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参与到文本中,根据自己的经验,有选择的感知内容、体味情感的过程,学生与文本是平等、积极的对话交流过程。经过这一过程,文本与学生都得到发展与提升。文本因学生创造性的解读而得到展示与深化,学生也因对文本的认识与感悟而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升华了自己的情感,实现了自主建构和个体生成。在这一教学环节,教师要始终秉着“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摆正自己“平等中的首席”的位置,参与到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中去,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自主学习、自我发现,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去品味、感悟文本,并产生自己的独特的体验。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引导学生与课文交流对话:

1.阅读知识的指导。教师可教给学生一些关于如何阅读文本的知识指导,帮助学生顺利的与文本进行对话。如作品的写作特色、叙述视角、表达方式等等。这些知识不见得深,但是要实用,要能帮助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好的阅读效果。

2.教会学生提问。阅读不是简单的浏览,要边读边问,读出问题,并在读中解决问题。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完成了与文本的对话交流。教师要注意多在平时的讲课中进行提问训练,让学生明白怎样的问题才是有意义的问题,怎样的阅读才是有效率的阅读。如学习《孔乙己》,可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有几次笑?每次笑的含义是否相同?各体现了哪些人的什么心态?有什么表达效果?这种提纲挈领式的问题,能很好的引导学生不断深入的走进文本,较好的完成与文本的对话。

二、合作探究

阅读教学获得语文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究知识的体验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对知识进行不倦的探究是个体成长的必由之路。阅读教学中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策略,不仅有助于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发展语文技能,更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给学生的合作探究创造条件,并对他们的合作探究进行正确有效的指导与调控,对学生的探究发现及时恰当的鼓励与评价。

教师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出问题。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挑细选,把最有价值的内容和材料提供给学生,然后向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2.创设情境。根据问题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向学生提供探究发现的真实情境,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3.方法指导。合作探究教学方法的价值就在于学生探究的过程。同一结果会有不同的探究方式,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这些都体现了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教师要打破原来求同的教学思维,鼓励学生求异,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相同的问题。即使探究结果错误,也要耐心细致的引导学生探究错误的根源。

三、训练巩固

训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对练习功能的认识已不局限于巩固新知、形成技能,而是认识到它在教学中起着“反馈与调节”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发展语文能力有重要意义。阅读教学中的训练,就是学生在深入细致的理解了文章之后,接受各种课文能力的训练。训练一般来说是与讨论交流同步进行的,这是因为,在语文教学中,“讨论交流”也是练一种形式。此外,每节课练的内容以及方式方法是课本上都有明确的规定,教师可以根据情况调整,但不能脱离课文的学习要求。在实施“练”这一教学环节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和能力的实际情况,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因人而异,反复强调“练”的方法和过程,教会学生如何讨论和交流练习。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各个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不相等的。而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各有所获,这是素质教育内涵之所在。为此,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应掌握不同学生水平的差异,分层练习,因人评价,有的放矢,使全体学生通过作业练习在原有的基础上各有收获。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篇9

一、用教师的自身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具有极大的感染性,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⑾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对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利用情感的这一特点,为教学开辟一条“以情育情”的通道,用教师的自身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成语“爱屋及乌”便生动而典型地概括了这一独特的情感现象。我们相信,教师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我们:“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但情感的布施从来就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更为注重的是方法和分寸”。由此可见,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全身心的培养自己对学生的情感基础,使情感成为教和学的联系纽带,在生活和学习中入手,培养情感。

二、通过预设情境,师生产生情感共鸣

在开始授课前,教师可根据授课内容用故事、歌曲、幻灯、录音、录像图片等形式创设情境,让学生情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他们的情感随着画面和声音进入到了春的世界里,学习起朱自清先生的这篇散文来也就事半功倍了。又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教师可自制小桔灯,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冰心奶奶笔下的《小桔灯》该是怎样的呢?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呢?在教学《出师表》这篇课文时,可以根据学生对诸葛亮这个人物普遍感兴趣这一情况,让学生讲讲他的生平事迹,教师适当补充“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等故事,在故事中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学习课文来也更有感情了。

三、巧讲故事,感染激“情”,缩短了师生间心理距离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教授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

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教师在导入新课后,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

四、举一反三,唤起学生的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把内容相关的课文放到一起教学,这样既复习了以前学过的知识,又促进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如教学《孔乙已》可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范进中举》,在比较中,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学过的与春有关的古诗词,比较课文中对春的描写与古诗词中对春的描写有何异同,在比较中学生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提高学习效率。

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主体性;教学手段;评价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0-015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0.99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致力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达到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水平。

一、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积极配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动性是决定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影响着学生兴趣的高低。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垄断着课堂,教师占据着主要位置,而学生充当着听众的角色,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问,学生答,导致教师越教越没劲,学生越听越枯燥,严重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学习兴趣的提高。在新课改下,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认真研究学生,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在实际教学时,要立足于学生实际,遵循语文教学原则,加强和学生交流互动,要为学生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让学生在运用语文的过程中锻炼听、说、读、写能力。此外,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层层深入,通过教学使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成就。让更多的学生冒尖,转化更多的后进生,尽量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从而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

二、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需要教师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恰当选择和发挥,体现了一个教师的教学艺术和综合素质。一个教师选择的教学手段越有效,越新颖,课堂就会越和谐,越活跃,从而更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无定法,教师在选择教学手段的时候,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以及个人教学风格来确定,找到一种最适合学生的方法。一法为主,多法配合,在教学中做到灵活运用,充分发挥教学中每一分钟的作用。为了达到知识与技能这一目标,针对教学重难点知识要精讲多练,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使课堂气氛既严肃又热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在处理新旧知识上,引导学生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来学习新知,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尽量做到举一反三,使新旧知识相互渗透,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另外,要运用现代技术教育手段辅助教学,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强化对所学材料的感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记忆,加深理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科学地评价学生

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构建一套科学的评价机制,教师通过评价,把教师的情感倾向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的是教师积极的评价,那么他们就感受到自己的个人价值,满足他们学习的成就感,增强了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得到成功的喜悦感,随之而来的就是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相反,如果学生得到的是负面评价,尤其是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他们就会自暴自弃,产生破罐子破摔的逆反心理,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激发学习优秀的学生浓厚的兴趣,学习差的学生觉得有信心能学好。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对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要从易到难,给他们充分思考的时间,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对成绩较好的学生,设计的问题要有点难度,在表扬他们的同时还要提出不足,避免他们产生自满心理。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他们回答错误的时候,不能指责和批评,要适当地引导和提示,以免让学生处于尴尬的局面,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气氛。有效的课堂评价应多捕捉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少否定,多表扬,为学生创设一种既紧张又轻松的学习环境,愉快地学习和掌握语文基础知识。

四、保持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课堂氛围的前提。教师要关注全体,尊重每一个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不能因为学生成绩的优劣产生偏向。在教学中要为每个学生创造机会,尤其要对那些自卑感强的差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到成就感,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上课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眼中不能只有好学生,而忽视其他学生的感受,或者只看差学生,使他们产生紧张的情绪,无形中给他们增加压力。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清楚他们的兴趣爱好,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重视。如果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和尊重,就会调动他们的积极情感。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要以有效性为出发点,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安排各种教学环节,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同时还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