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十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十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50:14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篇1

语文作为一门主要学科,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小学语文教育是小学生积累知识重要阶段,并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尤其是高年级的语文教育,我国的教育体制处于发展阶段,在探索中不断更新与改革。教师在小学教学过程中,不能局限于简单的基础知识教育,要注重对学生读写的教学,并应用到课堂时间之中,针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研究读写教学在课堂实践中教学策略,以此实现教育教学的实践创新。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读写结合;实践研究

一、小学高年级采取“读写结合”方式进行语文教学的意义

小学生虽然年龄较小,但是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基础和阅读能力,通过对文章的阅读,让学生充分了解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此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在进行文章的阅读时,对于不懂的地方,或者是学生不理解的,要及时与老师和学生交流和提问,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知识进行不断的积累和总结,对以后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在阅读的同时,将自己的思想充分表达出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小学语文读写教学在课堂实践中的遇到的问题

(一)机械式读写

小学语文教师都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和教育,具备很强的授课能力和教学资格,但是由于能力各有不同,大多数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上缺乏经验,只注重于形式,关于读写的训练中,读和写两个都单独对立起来,并分别练习,读和写没有得到有效的联系在一起。

(二)只读不写

读写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很多语文老师已经意识到了这问题,但是,在进行实际教学中,还没有得到解决,这种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当,只注重于课本阅读,忽视了对学生的写作水平的训练,对小学语文阅读课程理解方面,也不能完全到位,无法实现读写教学,授课中对课本过分依赖,影响学生对课程的理解进程。

(三)只写不读

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水平,但是,写作需要一定的基础,阅读在这之中非常重要,例如在讲授《火烧云》这篇文章时,学生阅读完课文后,老师就直接将景物的描法讲述出来,没有让学生自己进行理解和体会,也不进行深入阅读,因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教师在教学时忽略了对阅读的渗透,增加学生对课程理解和掌握的难度。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教学的策略

实行读写教学的模式,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实践,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学习能力还相对较弱,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比较差,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考虑到这一点,因材施教,提高读写教学的效率。

(一)媒体引入,展现教学动态

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是一个趋势,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唐诗的过程中,讲解《望庐山瀑布》时,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进行学习,找到一些关于庐山瀑布的视频或者是图片,将这些资料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了解到庐山瀑布的根本情况,将庐山瀑布的真正面貌展现给学生,也可以通过近景远景,全景等方式交替展示,让学生对庐山瀑布有全面的了解,学生还可以通过比喻,夸张等手法讲述自己对庐山瀑布的理解,这样一来,课堂就会变得更加生动和活跃,学生对诗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掌握了描写诗词和文章的词语,为今后的写作提供有利的参考。

(二)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延伸课本内容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非常好的词语和句子,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好词好句,以“移花接木”的形式从文章中摘录出来,并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思维模式,重新组合与完善成新的语句。有些课文中会刻意留出“空白”,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这一点,让学生在将原文理解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空白补充进去,还有些文章的描写和叙述略微简单和不清楚,可以让学生根据阅读全文的中心思想,进行补充完整,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三)进行角色扮演,提高学习兴趣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的原因,有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想要提高小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角色扮演,这种新型教学方式非常受到学生们的喜爱,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活跃课堂气氛。

四、总结

作为一名教师,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效的提高对语文的学习效率,通过读写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充分结合起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发挥读写教学在课堂实践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丹娜.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策略探究[J].赤子,2015,(02).

[2]师玲春.小学高年级语文读写教学探析[J].学周刊,2015,(2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篇2

一.实行小学群文阅读的重要性

1.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宽学生的视野。古时候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就有很多,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这些都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和价值。阅读的过程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而群文阅读将多篇文章整合在一起,不同的文章对学生都是一个知识的积累,慢慢地学生的阅读量就会增加。而量变引起质变,学生的阅读量增大了,自然会对学生的某些方面产生影响和变化。另外群文阅读给学生提供了各个领域的知识,学生见识的多了,久而久之视野也就宽阔了。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的时代,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信息和知识。学生为了能够跟上时代的脚步,提高自身的信息量,丰富自身的文化修养,就必须要提高获取知识的速度,即提高阅读的速度。阅读速度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阅读速度作为一种技能,是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的。而群文阅读就是一个很好地训练学生阅读速度的途径,它给学生提供了多篇的文章,学生为了能够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获取指定的信息,自己就会有意地加快阅读速度。同时这也提升了学生思维的灵活度。

二.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探讨

1.按照文章主题进行分组。群文阅读的教学模式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条件在于文章的选择和分组上。由于群文阅读的文章数量较大,而为了避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混乱的感觉,就需要对文章进行有效的分组。老师可以将主题相同或类似的文章组成一组,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同一主题下各个文章的印象,而且有助于学生做出总结。另外,教师在群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以每个单元为一个单位,然后根据主题进行分类讲解,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阅读水平也就提高了。另外,小学语文老师还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分组教学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群文进行分类,比如可以将具有相同目的、背景、情感等因素的文章组成一组。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小学语文老师经常会为学生选择有益于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文章。

2.根据结构层次和文章的难易程度对文章分分组。在群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老师直接按照筛选好的文章进行教学显然是不合理的,筛选好的文章一般是杂乱无章的,因此,老师需要按照各个文章的结构层次和难易程度将这些文章进行分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按照先易后难、结构先简单后复杂的顺序进行讲解,这种方式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循序渐进的阅读特点,简单的阅文章帮助学生打下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学生在此基础上再阅读较难的文章就会得心应手。另外,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也要讲求方式方法,比如可以选择一组中等难度的文章先讲解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思路对其他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行分析,一方面促进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另一方面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一举多得。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策略;促进;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识字、造词、组句、阅读、及写作能力。小学是孩子成长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孩子的未来乃至一生的教育事业都有着重要的积极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育中,阅读是对孩子的学习影响最大。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本文着重要论述。

一、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所占的比重仅次于写作,从一张小学语文考试卷的内容来看,满分是100分,除去作文占得的50分,在剩下的50分里,阅读就独占了30分。由此可以看出,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从小学开始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不仅有利于孩子写作能力的提高,也能从实质上提高孩子组词、说话、朗读、概括以及思维能力的提高。

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小学生的阅读情况如何呢?

二、我国小学生的阅读情况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方面。课内阅读主要面对的是教学课本内规定的内容,与课堂教育内容紧密相关。课外阅读则指的是教学大纲以外的阅读内容。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阅读科目。课内阅读能够有效地巩固在课堂上学习到的内容和知识,课外阅读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二者的地位是同等的。

根据有关部门在2010年进行的统计,全世界小学生的阅读量,以欧美国家居高,我国的小学生阅读量还排在中等地位。联合国教科文总署在2011年对五大洲,50个国家的小学生月均阅读量(以一万字的读物作为标准,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作了详细的调查统计。欧美国家的小学生平均每个月要读完10本书,其中美国每个小学生平均一个月完成7本书的阅读量,英国的小学生每个月平均读完6本,法国小学生每个月的阅读量是5本。而作为亚洲大国的我国,小学生的月平均阅读量仅为3本,在这50个国家当中排在中下游地位。

从这两组数据来看,我国小学生的语文阅读量现状不容乐观。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国小学生的语文阅读量如此之少呢?

三、造成我国小学生阅读困难的原因

第一、教学内容繁杂,时间不充裕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小学教育内容较为繁杂,在完成了课堂上教室安排的教学任务和课后作业之后,回到家里还要被家长安排去各种课外兴趣培训班上课,这就使小学生原本就少得可怜的阅读时间都被各种各样的作业和兴趣班占用,小学生的阅读量当然会少。

第二、教师和家长的误解

一些教师和家长认为,孩子阅读课外读物是一种无用处的行为,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殊不知这种想法和行为,才真正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我国的语文学家吕叔湘对于阅读曾说过这样的话:“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上学会方法,课外才能去实践。而实践的方法正是去阅读那些书籍或课外读物。而阅读也正是改善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对文字的驾驭能力。

四、促进我国小学语文阅读的策略

针对我国小学生阅读量不高的现状,一些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引导学生不仅喜欢课内阅读,还要爱上课外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升自己,发展自己。如何让学生爱上阅读呢?

第一、紧抓学生心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还处在小学阶段的孩子们心智还不算成熟,对事物的好奇心也非常重,而且他们更渴望色到教师或家长及同学们的认可。所以教师在把握好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恰当地举办阅读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大赛等趣味活动,让这些活动去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是他们积极的去阅读,让学生的才华在这些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展示,满足他们小小的“成就感”。

第二、教会学生如何读书

因为学生的个人素质、生活经历、理解能力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所以在指导学生读书的时候,也要做到“因人而异,面面俱到”。

晚晴汉族军阀曾国藩将读书与自己戎马生涯的经历相结合得出了读书三法:精读、略读、浏览。曾国藩认为,读书和攻城打仗是一个道理,因个人资质,对待同一本书,可采取精读、略读和浏览这三种读书方法。不同资质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这样做才会事半功倍,达到读书的目的。

第三、为学生选择推荐一些书籍读物

小学生还处在人生的成长阶段,涉世未深,极易受到社会上的不良思想影响。虽然说开卷有益,但是未必每一卷书开卷都有益。前苏联教育家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书还要坏。”由此可以看出,指导学生阅读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书籍,它的意义非常重大。

五、结束语

阅读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教师和家长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本领的人,他们的竞争力就越强。学会阅读就是学会学习的核心,也就是学会终身学习的方法。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阅读,要把阅读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利用阅读不断地去发展学生,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炎夏.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J].语文教育,2004(10).

[2]王心影.小学语文阅读新模式的探究[J].新课程,2011(6).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篇4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预习被称为语文实践能力与课文展开的“最初对话”,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培养语文实践的能力。语文预习被认为是基本的教学方法,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常规手段。然而,一些老师对预习产生了片面的认识,再加上传统课程观、教学观、教材观的制约等因素,导致学生的预习形式单一、创新性少和教师布置作业但无检查等问题出现,更谈不上在课文预习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课前培养。因此,必须增强学生课前预习环节学习的实践性。在讲到《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一文开头写的山区孩子上学条件艰苦时,有“跋涉、蜿蜒”两个词语非常重要,“跋涉”就是跋山涉水,“蜿蜒”的原意是蛇爬行的样子,在这里是弯弯曲曲,形象地突出了小女孩上学时的困难与艰辛。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借助字典等工具查到这些词的意思。当我在讲到这段时,又播放了山区孩子上学的视频,他们很快就理解了这些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而如果单独理解,就体会不够深刻。通过语境,学生对所表达的意思就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真正实现预习在增强实践性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二、夯实字词基础策略

构成文章的最基本元素是字词,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先决条件是以字词基础夯实与否。没有字词的基础就不能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不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也就不能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更谈不上准确生动地进行语言表达、遣词造句,也就从无进行实践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就成了空谈。因此,夯实字词基础对进行阅读文章的实践活动和运用字词表达的实践活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提升增进语文实践能力。如在课堂上通过动作表演对“翩翩起舞”、“上下翻飞”、“团团围住”等词的理解,表情朗读“大声嚷”、“怒吼”等词,扩大词汇理解如“五彩缤纷”,想象画面理解如“寒潮降临北风呼啸”,表达运用如“一无所获、扫兴”等对字词的概念展开扎实有效的实践性学习。最后,还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的创造性思维。

三、“以读为本”阅读策略

读是增强阅读教学实践性最基本和最常见的途径。“以读为本”是指以学生自能思考实践、自能读书实践和自能领悟实践,达到自主积累、认知和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语文的实践性阅读教学的目的。如在教学《松鼠》一课中,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来理解文章的内涵,了解松鼠具有哪些外形特点,以及生活习性是什么,接着让学生采用不同方式朗读,直到读通读顺,不少一字,不误一字,不多一字为止,然后挑选文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段让学生品读,并及时对学生读的情况进行反馈、评价和指导。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学生读得充分,读得自由,边读边感知语言,在阅读中感知字形,在文章阅读过程中咬准字音,在阅读中理解文章的大意,语言的整体感知就在其中了。

四、加强多媒体教学策略

比如《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文章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老班长的那种崇敬之情,这种感情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由于学生离那个时代已比较久远,对于文章背景和人们当时的心理状态更加难以把握。

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很难从根本上理解文章的中心和作者想要表达的复杂感情,而这对学生理解文章感情的内在联系是非常不利的。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借用多媒体辅助我们的教学。首先播放红军过草地的视频片段,通过再现当年感动过无数人的纪录片来让学生感受到革命烈士的人格魅力,这样学生才能明白,为什么当老班长去世时小战士会如此的悲痛,并且至今那只生了锈的鱼钩还陈列在革命烈士纪念馆里。如此这般,学生才能建立从文章字面意思到图像画面的转换,而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篇5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首先,语言文字的认知能力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通过阅读教学则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文字,提高语言文字的认知能力和扩展思维。其次,学生通过有效的阅读教学可以增长见识、提高智力。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纳入教材的内容都是比较经典的文章,通过有效的阅读教学,学生能够直观地学到内容中包含的思维与写作方法,丰富知识。最后,有效的阅读教学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阅读观与人生观,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思想品德。

二、新课改背景下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学生对阅读没有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死板,缺乏开放、民主性的阅读氛围,导致学生内心产生恐惧或者偷懒的心态,害怕因为读错遭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讥讽。此外,有些学生学习自律性比较差,在阅读过程中能不读就不读,能少读就少读,应付差事;有的学生感觉阅读活动枯燥无味。这些情况都造成了学生不喜欢阅读,阅读积极性比较低。另一方面,教师没有正确地引导学生阅读,教师按照所谓的高标准,往往只是把阅读的重点放在深度分析内容上,不重视阅读内容的扩展,在阅读中学生感受不到情感体验,抑制了学生阅读能动性的发展,使得学生养成了一些不良阅读习惯。

三、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最好的老师,它可以转变为志趣,志趣又能够转变为理想,最终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各种科学合理的手段,比如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校外参观活动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增长知识,让学生在真实经历中体验语文阅读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学习动力。

2.采用丰富多样的阅读形式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讲究方式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新课改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富有感情,才能深入理解文章。但实际上,教师缺乏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意识,导致学生阅读兴趣比较低。因此教师要做好课堂表率,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阅读形式,比如长篇的文章就选择泛读,辞藻优美的段落就选择默读。比如,教学《北大荒的秋天》,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能够让学生不自主地沉浸在优美动听的语言环境中,提高思维能力,集中课堂注意力,也为学生日后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采用互动交流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

通过沟通交流,在语文阅读过程中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并能与其他同学共同分享,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积极性。教师充分利用班级建设的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看的书带到学校与同学们分享,在节约资源的同时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经过一段时间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阅读交流会,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感受,教师也可以与学生共同探讨交流某一话题,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这种互动交流的阅读教学手段,不但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语言的总结、归纳、分析能力,还能够延伸知识面,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4.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篇6

【关键词】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找春天》、《秋天的雨》此类涉及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的教学内容,如有条件,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认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趣。

2有效提问,感悟文本

2.1抓题眼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其他部分更能诱发学生的感情。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而问题导入最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我们可利用语文课程的有效资源,抓住课文题眼巧设问题。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太空生活趣事多》等等,都可以在课前或由老师设问,或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发学生阅读期待,为学生进入文本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2.2抓关键词句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词语是课文的基本单位,词语学习是常抓不懈的工作,特别是对课文中的关键词、难懂词语更应该不惜时间,深入理解。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拓展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从小处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散学生思维,使词义理解得更透彻。使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刻。

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我的战友》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不动’的?”王老师就是抓住“纹丝不动”这个词语组织教学,从大处着眼,有效地为学生感悟文本并和文本进行对话设下广阔的背景。他紧扣文本,让学生对“纹丝不动”的感悟层层深入:从对“纹丝不动”的字面意思到“纹丝不动”的原因及“纹丝不动”的结果,最后至不“纹丝不动”的后果,对话剥笋似的不断深入,学生做到了多元解读文本,全方位感受英雄的伟大形象,体现了王老师精湛的阅读教学艺术和高效率的教学课堂。

2.3巧用评价,激活阅读。作为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评价语言这一法宝,在教学中利用文本的内容进行巧用评价,激活学生的情绪,创造一种美妙的语境,让课堂评价语言这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方式真正发挥其独有的魅力,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都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于永正老师曾在一次公开课上不经意的让一位男同学读课文,这位同学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而又声情并茂。于老师听完他的朗读后主动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生握手,并真诚的说:“你读的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篇课文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送给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真诚评价的于老师。在这样充满爱意的课堂中,学生展现了蓬勃的生命活力,享受到了语文的欢乐。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篇7

通俗地讲,阅读就是读文章。阅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它自身的功能,有它存在的价值。阅读可以学习知识,可以获取信息,可以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喜欢阅读,学会阅读,终生阅读,是一个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阅读教学中阅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理解语言,掌握阅读方法,吸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的过程。

新课改实施以来,小学的语文教育教学思想空前活跃,教学方法也层出不穷,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是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但是教学的方法往往追求形式上的热闹,不能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求真务实,做到合理高效。针对小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且持续时间不长,好奇,喜欢新鲜、生动、具体的事物,不喜欢抽象的概念、定理,思维习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较弱的特点,面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我们希望能够探索更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迅速而持续地提高小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与素质。具体策略如下:

1.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找春天》、《秋天的雨》此类涉及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的教学内容,如有条件,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认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趣。又如我在教《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文时,充分地发挥了电教手段的优势,创设了小鱼在美丽的大海中游着,小鱼后面藏着一些词语,让学生认读,接着海上刮起了风暴,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的情境,巧妙的引出了下面要学习的内容,并用话语和音乐为辅助手段,做到意境交融,情真意切,使人如身临其境,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为学生的理解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2.有效提问,感悟文本

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从而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对话文本。

2.1 抓题眼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其他部分更能诱发学生的感情。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而问题导入最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我们可利用语文课程的有效资源,抓住课文题眼巧设问题。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太空生活趣事多》等等,都可以在课前或由老师设问,或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发学生阅读期待,为学生进入文本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2.2 抓关键词句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词语是课文的基本单位,词语学习是常抓不懈的工作,特别是对课文中的关键词、难懂词语更应该不惜时间,深入理解。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拓展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从小处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散学生思维,使词义理解得更透彻。使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刻。

3.巧用评价,激活阅读

作为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评价语言这一法宝,在教学中利用文本的内容进行巧用评价,激活学生的情绪,创造一种美妙的语境,让课堂评价语言这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方式真正发挥其独有的魅力,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都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在一次公开课上我让一位男同学读课文,这位同学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而又声情并茂。于是听完他的朗读后我主动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生握手,并真诚的说:“你读的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篇课文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送给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老师对学生进行的真诚评价。在这样充满爱意的课堂中,学生展现了蓬勃的生命活力,享受到了语文的欢乐。

4.读练结合,提高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基本知识和基本训练都很重要,我们更要重训练……”“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同时也训练思想品德),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儿童时期打下的基础极关重要。”如果学生在语文课上只是感悟,只是人文,只是一读到底,只是一味探究,如果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不过关,那么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熏陶、生命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语文课应该把“练”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只有让“读”与“练”结合,在课堂中做到以读为本,读练相融,才能让学生真正积累语言,感悟内化语言,迁移运用语言,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素养才能全面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才真正扎实有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篇8

一、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体验式教学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蕴含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它所关心的不仅是人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多少知识、认识多少事物,还在于人的生命意义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彰显和扩展。

二、体验式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我们都明白,阅读教学的任务不只是完成一些词汇、句式、语法等语文知识的积累,更是对学生的情感、精神领域的扩充和培育。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体验具有独特的意义。

(一)体验式阅读教学可以满足学生阅读个性的发展

阅读不是言语符号的简单传递,而是一种独特的体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借助文本激活、调动大脑中已有的表象与情感经验,通过联想和想象,与文本所表现的表象、情感融合,形成新的鲜明的意象,并不断反思回味,从个体的生命、情感需要出发,对文本进行整体的知觉的把握,感受领悟其中丰富的情感意涵,揭示文本的独特意义,并从中感受到自己个人的生命意蕴。体验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成阅读主客体之间的有机融合,形成自己丰富生动的心灵世界,实实在在地感觉到自我的力量、情感的满足、意志的独立与自由。

(二)体验式阅读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体验是主体心灵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的一个张力场,在体验的阅读状态下,学生可以豁然开朗、悠然心会,在一种妙不可言、百感交集的状态中,通过自己的想象、神思、移情、悟解等多种心理因素的交汇、碰撞、融合,跨越时空,点燃、激活已有的,甚至是并未意识到的知识经验,并获得新的意义。由于这些知识经验经过体验状态,整合了情感、精神因素,很容易内化为个体生命的一部分,使原来相对处于静止和凝固状态的知识经验在个体心灵中被激活、催化。并且体验越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个体加以灵活调遣和运用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样,这些知识经验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积累。

(三)体验式阅读教学可以促进学生进行情感的内化

在阅读教学中,体验的过程实际上是文本所包含的外部世界和自我生命的存在状态向主体的内部心灵展开和演进的过程,是读者通过感受、领悟、欣赏等活动,对语言文字进行还原,使作者的情感世界与自己已有的情感世界融合、汇集在一起的过程。不仅如此,对文本情感精神的发现是没有止境的,阅读过程中,学生对文本还会进行再发现、再加工、再创造,从而超越具体的作品,不断涌现生成新的更深刻的意义,而这正是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重要途径。

三、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策略

体验式教学,是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自主揣摩、感受、领悟字里行间洋溢的情感和人文精神,实现“自我教育”。那么,在阅读课堂中如何开展体验式教学呢?

(一)创设情境,乐于体验

学生对学语文兴趣不浓,有的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为此,我们在教学时要努力创设一种教学情境,唤醒学生的知觉表象,使学生乐意去体验。这种情境的创设,可以用精心设计的导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可以讲一个娓娓动听的导语来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放一段优美动听的音乐来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也可以创设一个唯美的或感人的……当然,情境的创设要恰到好处,这样才能使学生一下子产生阅读期待。

(二)驰骋想象,形成体验

想象是人类通向艺术殿堂的翅膀,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我们语文老师应该使学生触感,唤起记忆,激起活跃的联想和想象。在《真情回报》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想象“下雨下雪天,依旧把报纸送进门里”时的心理活动和具体动作,可以让学生想象“我从没想学会在马路上扔报纸的‘绝活’,依旧下车把报纸送到每家每户的门口”时的心理活动等等,学生想象到我诚实劳动的心理与动作,想象到我在下雨下雪天送报的困难,理解了诚实的劳动背后的艰辛。在情感共鸣的体验层次,通过联想、想象和品味,作品的情感会源源不断地注入学生的心田。

(三)互动对话,角色体验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体验的个人性特征,使每个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观念、视角与文本展开对话,获得各自不同的视界融合,呈现出阅读的多样性。但这种阅读也存在着不足,因为个体所得的知识往往是个别的、无序的,甚至是偶然的。这就需要阅读个体不断与同学、教师进行精神交往,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对话,相互取长补短,寻求共同的理性的认识。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与方式方法上的指导,积极创设对话情境,开展有效讨论,在思维的碰撞互动中更深入地感受和理解文本,取得心灵上的沟通。

(四)感情朗读,语感体验

虽然我们阅读的语言文字是静止的、沉默的、黑白的,但进入我们心灵世界的却是灵动的、火热的、缤纷的,当我们的目光走过一行行的文字,其实我们步入的是一个七彩的时空,就像一个个音符跃入眼帘,此时,往往通过个性化的朗读,读出自己的体验,培养了语感,感悟到了课文的景色美、文字美,受到了美的熏陶。因为,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篇9

一、新课标对小学阅读教学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着明确的要求,其不仅要求学生要通过阅读学习获得独立阅读的能力,还要求学生有着一定的情感体验和丰富的知识积累,并且通过阅读形成良好的语感。可以说,在阅读教学中,要体验什么,探究什么,“课程目标”中有具体的体现。根据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将情感教育注入于教学过程当中,借助师生彼此的情感与信息交互,提升语文教学效度。特别是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教师必须改变以往为学生划定阅读素材中心思想的常规做法,因为这样的做法尽管可以使学生获得明确的阅读指引,但同时也剥夺了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乐趣,故而教师必须让学生不受影响地实现对阅读素材的自主研读,并从中获得独立的见解,唯有这般,方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阅读的真谛所在。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特点

由于教学目标、学情等各方面的不同,小学语文具有自身的特性,而只有在对其基本特点有一个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发展其中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改进策略,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发展。

首先,主体性和主导性的结合。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小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面临的困境及知识情感上的变化是教学中关注的焦点。主体性就是要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基本能力和素养的提升;而主导性就是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保证教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其次,人文性与审美性的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除了要?炼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外,还要促进小学生的自我成长,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正是人文性的突出表现。而审美性就是指在阅读教学中,注重让小学生领悟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景及情感,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和正确人生态度的形成。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忽视了语文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不仅是语文的本质属性,也是语文的基本特点。而从目前的调查研究来看,在我国各地方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没有很好地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将更多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工具性上,过分注重字、词、句、篇章的基本技能训练,而忽视了通过阅读教学来帮助小学生体味课文中的人文思想。阅读教学中的这种倾向性的失误,导致小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不能有效地感受课文的魅力,自身的人文情怀也得不到启发。其次,不能有效地把握阅读教学目标。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是教学的必要前提,同时,也只有在正确的教学目标的引导之下,才能保证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有效性,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能力。但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一部分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对文本的深入探究,只根据自身的内化情况来确定教学目标,忽视了课标的要求、学生自身的发展情况,导致所确定的教学目标与实际脱离,不能很好地保证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践行路径

1.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兴趣

如若学生对待阅读素材毫无兴致,则在此种心态与情绪的影响之下,本该妙趣横生的阅读活动对其却成为了一种负担和煎熬,其不但不会感受到阅读所带来的精神满足感,更亦对语文知识的学习生成抵触情绪。考虑到前述缘由,语文教师必须寻找正确的方式,帮助学生养成持久的阅读兴趣。笔者认为,唯有教师将阅读兴趣培养贯穿于语文整体课上教学活动的始终,方才可以达成目标。具体而言,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素材阅读之前,应当为学生设置悬疑问题,让其产生为获取答案而一窥阅读素材内容的冲动。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就会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在学生阅读完成之后,语文教师必须趁热打铁,结合阅读素材的内容,为学生适度地进行知识面拓展。如此,便可以实现对学生阅读兴趣的系统性培养。

2.强化联系,逐步加深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方法,如:分段阅读、线索阅读、细节阅读等;其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学会赏析能力,并可以融入文章情境中来,深入地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相对较低,因为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身心发展还未健全,所经历的事物与认知能力相对较弱,再加上情感本身就相对复杂,这一阶段的学生还需要循序渐进地学习与积累。此外,教师还需要将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图片和视频的兴趣度较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丰富的视频与图片内容,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为学生讲述《咏鹅》这一诗词时,为了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春天的生机与天鹅的活力,笔者使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了真实的天鹅图片,同时也提前准备了录制好的诗词朗诵,让学生在视觉、听觉的冲击下,更好地接收与理解阅读的内容。阅读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热爱阅读,并且鼓励学生将阅读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循序渐进地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3.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阅读自觉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然而,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主体性与自主性,将自己作为课堂主体,机械地进行教学。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课文的解读,根本没有真正感悟与理解课文。对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更新观念,转变自己的角色,变课堂控制者为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合作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充足阅读文本的时间,并及时点拨、启发、激励学生,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我建构,从而更好地理解、品味、感悟课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81-02

在新课改后,小学语文教学重点所强调的是以学生作为主体,以学生自主学习、互动式学习作为主体。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可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情感体验作为重点。因此在新课改基础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体验式阅读。

一、体验式阅读教学简介

1.概念

体验指提通过实践对周围事物产生认知感,通过自己的经历来达到对某一事物全方位的认识。体验分为几个步骤,具体来说是主体以本身已有经历及认识去感知事物,通过事物及本身联系而产生了情感反应,之后再产生新经验,以此形成良性的循环。

2.体验式阅读教学

阅读是我们借用阅读材料文字的符号,通过思维、想象等过程由材料中吸收信息。阅读可让我们获得知识、开发智力。而阅读教学则是指学生根据教师指导,培养本身阅读技能、培养自己独特思维方式过程。而体验式阅读教学则指的是在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将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感受,根据学生特点及体验进行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某类阅读技能及策略。

3.体验式阅读教学价值

在小学语文中,我们要重视对学生基础的培养,用体验式教学来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力。体验式教学可以鼓励学生用心去关注、感受并评价文章的内容,通过本身扩展想象来理解作者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达到阅读再创造效果。

二、体验式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

1.体验,让学生在朗读中成长

朗读是眼睛、嘴巴、耳朵、大脑合作的过程。在朗诵时要通过语速变化、情感变化等来朗读,掌握作者思想情感发展,促进对文章的理解。学生要学会以情入境、凭借自己生活经验和作者情感产生共鸣。

例一:在教授《槐乡五月》一课时,对文章内的一些词语进行深入教学。例如“在洋槐开花的季节,只要哪位小朋友走进槐乡,他呀,准会被香气薰醉了傻乎乎地卧在槐树下不想回家”,对个“薰醉”是什么样的感觉?指导学生去感受、去体会。抓住这一词,让演去感悟关键这种“醉”不是陶醉,而是醉酒之意。虽然在教学时花费了很多精力,却让学生可能潜心朗读,置身于意境当中。

2.体验,让学生在理解中成长

阅读是主动思考、接受信息、理解信息的过程。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方面。但是,在平常教学中,很多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分析原因在于教师过多强调知识传授,学生过于被动接受,以此制约了学生的理解及独特阅读,制约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在新课标中有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理解。教师加大对学生阅读指导、点拨、引领,但不能以此分析替代学生阅读实践,不能以模式化去解读来替代学生的体验。想要改变这样的情况,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更新教学观,优化教学方法,尊重并鼓励学生的阅读感受,引发学生更深一层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理解层次不断地深入。

例二:在学习《天鹅的故事》一课时,先提出问题:“天鹅用自己的身体撞击冰面,让我们感动!那其他天鹅又是怎么做的?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找到其他天鹅的做法,并去体验它们在做的时候有何感受?如何感受“欢快”的意思?

紧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对文章展开阅读,一步一步去感受天鹅的集体力量、团结的精神。

3.体验,让学生在表达中成长

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情感教育、有着高尚的审美情趣,是现实世界的缩影,更是学生创作的源泉。只有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感受、入境,和作者产生共鸣,其中所包含的作者情、思等才能发挥出生命的力量,让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体验到阅读的乐趣。

例三:在学习《匆匆》一课结束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个题目:像写格言或警句那样,写出你对此课文的感受。很多学生也都写下了不错的句子,如:生命由时间构成,时间由自己把握……等等。

教学、学生、文章、作者四者情感在互动中有了交汇,让学生知识由课堂拓展至课外,他们的思维有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学生的情感之门也被打开,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认识,深化了主题。

综上,挖掘教材因素,立足于教学活动,同时还要遵守文情的特点,将体验放在教学的过程中,是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最为有效的基本策略,但并不是体验式阅读教学策略的全部。在教学中,要启发、调动学生内心体验,大力激发学生原有经验、知识,并让其和文章所承载的情感融合,实现知识增长及情感的升华,进一步提升小学生语言的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平强.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之策略[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5,04: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