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研究十篇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研究十篇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50:43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研究篇1

关键词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既和其他行业的企业文化有相同点,又有自身独具的行业特点,所以在分析、研究中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在把握企业文化的基础上,从其行业特点角度出发。

一、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一)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俗话说得好“小富在术、中富在智、大富在德”。商业银行要持续发展,要不断获得向前发展的动力,就要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才能有凝聚力,才能有传承,才会有创新,才会能到发展。

(二)企业竞争力的源泉

技术和管理是企业竞争力不可缺少的主要组成部分,操控技术和管理的是人才,人才是商业银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吸引人才,造就人才,发挥人才潜能。

(三)企业文化是企业灵魂

商业银行产品不能仅仅作为单独的产品,对于客户或消费者来说,还注入了这个企业的文化理念。在当代银行业,金融产品俯拾皆是,如果没有自身的文化特色,产品推出之后就会消失的滚滚溶流之中,不仅客户很难会购买,恐怕都不会引起他们的注意。

二、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企业文化认识模糊

一是对企业为文化建设不重视,追求经济效益,片面的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员工的文化生活。使企业文化建设边缘化。

二是对企业文化建设内容理解模糊。只注重对行徽、行标、服装、装修风格等方面,重形象轻内涵,不注重把企业精神表现在经营活动和职工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中。

三是把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思想政治工作混淆。企业文化与制度建设、思想工作有异曲同工的作用,但是企业文化站位更高、包含面更广。企业制度、思想工作是内外结合解决员工工作、生活问题,企业文化能给员工以引领,为其发展指明方向。

四是把企业文化理解为企业品牌文化。企业文化可以通过企业品牌文化体现出来,但不是唯一的体现方式,企业文化的建设包含更多的是在营销建设、制度建设、员工培养等诸多方面。

(二)商业银行领导对企业文化建设工认识不足

如果说文化是企业的灵魂,那么企业家便是企业文化的灵魂。尤其是企业文化形成初期,总会带上企业家个人色彩。如果他们进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停留在做秀、赶时髦、走过场的误区内,会直接阻碍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三)企业文化缺乏个性,模仿抄袭现象严重

缺乏个性,模仿抄袭,创新能力差,是目前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通病。基本是你开展什么项目,发展哪方面重点,我拿过来换称自己的名字,盲目照搬知名企业建设企业文化的做法,就成为自己的企业文化了。盲目的以为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多快好省”地建立起来。

三、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对策

(一)科学的制定企业文化的内容

首先,根据社会的发展趋势,博采众长,指定企业文化发展计划。结合未来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趋势,根据企业发展目标,同时借鉴吸外国优秀银行发展经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立足于自身银行传统,制定适宜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发展计划。

其次,重视个性发展。一个优秀的银行企业,不是要打败所有的对手,而是要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不同的企业处于不同环境,企业文化不能雷同,必须突出本身的特点。

(二)领导带头身体力行,高度重视企业文化

企业领导是整个企业的带头人、模范、榜样、准绳,企业领导者的模范行为是一种无声的号召,对员工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大到整个集团的领导、下到每个分行的负责人,都是企业文化的领导者、执行者、贯彻者,必须以身作则,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高站位、放远眼光,发挥本企业优势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三)完善企业文化建设机制

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体系,要从企业性质及企业发展的长远出发筹规划、系统实施。将企业制度建设、让员工培养机制、宣传机制、激励机制等等方面全部纳入企业文化建设机制中来,追求效益的同时,更要寻求企业文化的发展。

(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

良好可信的形象,是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是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必须管住到企业形象之中,体现在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员工身上。宣传推广企业职工的闪光点,使升华、渗透于经营、管理的各个角落。

四、结语

今天,企业文化为每一个企业所重视,并成为追求的目标,体现在其经济活动之中。在银行业内,尤其是商业银行,其活动既受到企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在不断的改进,这种相互作用,促进着企业文化的发展。商业银行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努力造就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研究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企业文化

1绪论

1.1我国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研究的背景、意义

1.1.1研究的背景目前我国银行的业务日益同质化,缺乏各自的特色与创新,在知识经济以及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尤其是外资银行大举进入中国市场,我国商业银行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要加大对银行文化的建设与创新。

1.1.2研究的意义研究银行企业文化不仅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进行企业文化建设能适应当今激烈的金融竞争和金融改革的需要,也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1.2企业文化理论的提出

《企业文化――企业生存的习俗和礼仪》一书是论述企业文化的经典之作。它用丰富的例证指出:杰出而成功的企业都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即为全体员工共同遵守,但往往是自然约定俗成的而非书面的行为规范,并有各种各样用来宣传、强化这些价值观念的仪式和习俗。

1.3中外学者对企业文化理论的研究

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刘光明认为企业文化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意识形态。罗长海认为企业文化的研究对象就是“企业的文化现象”,但“企业的文化现象”又是各具特色的,有资本主义企业文化,也有社会主义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既不同于工业企业文化,也不同于商业企业文化,原因在于它们有不同的研究对象。

国外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各式各样:威廉・大内也许是较为明确、集中而完整地给出企业文化概念的第一人,他说:“一个公司的文化由其传统和风气所构成,此外文化还包括一个公司的价值观,如进取心、灵活性,经理们从雇员们的事例中提炼出这种模式,并把它传给后代的工人。”

1.4本文研究的内容、结构以及创新点

1.4.1研究的内容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以及其特色文化体系的构建,并重要论述了如何构建银行企业文化,并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进行了论述。

1.4.2研究的结构全文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对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企业文化理论的提出和研究进行了概述;第二部分对企业文化的层次以及银行企业文化进行了论述;第三部分为本文的重点论述部分,即如何构建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并从三个层面进行论述;第四部分选取了国内银行企业文化建设成功的案例作为说明;第五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同时也指出本文存在的不足点。

1.4.3本文的创新点本文提出了银行特色文化体系的构建方式,如开展“绿色文化”,树立绿色管理理念,将保护环境的观念融入到银行的经营管理之中,并切实付诸实践,力求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双赢;“精细文化”的提出主要是强调银行应将各项责任具体化、将日常工作规范化、明确化,要求每个责任者职责清楚,各项制度的制定与实施要精细化,以减少无谓的损失。

2企业文化理论与银行企业文化

2.1构成企业文化的三个层次

2.1.1企业物质文化企业物质文化是指由企业职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实体文化,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表层企业文化。主要包括企业产品的结构和外表款式、企业劳动环境和员工休息娱乐环境、员工的文化设施以及厂容厂貌等。

2.1.2企业制度文化企业的制度文化是由企业的法律形态、组织形态和管理形态构成的外显文化,是企业在制定和实施企业规章制度时所形成的规范性文化。企业制度文化作为企业文化中人与物、人与企业运营制度的中介和结合,对企业和员工产生一定约束力,合理的制度必然会促进正确的企业经营观念和员工价值观念的形成,并使职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制度文化包括企业规章制度、领导制度、组织结构等。

2.1.3企业精神文化企业精神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受一定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是现代企业文化的核心层,包括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价值观等。

2.2从构成企业文化的三个层次分析银行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2.2.1物质文化层面银行的物质文化体现为一种竞争文化,表现为银行间产品与服务的竞争,技术与人才的竞争等。雄厚的物质文化是银行的“硬件”,是银行在同业中进行竞争的基础条件,拥有合理而独特的业务、高素质的工作人员、舒适人性化的办公环境等对银行形象的树立、品牌的形成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2.2制度文化层面银行的制度文化具有中介的固定、传递功能,它对银行企业文化建设有重要作用,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绩效进步,防范风险的发生,通过对企业和员工行为的规范能够对广大员工起到激励和约束作用,合理的制度建设是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能够对广大员工起到激励和约束作用。

2.2.3精神文化层面银行的精神文化通过核心价值观构建培育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立起员工与组织之间的依存关系,使个人行为、思想、感情、信念、习惯与整个组织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相对稳固的文化氛围,凝聚成一种合力与整体趋向,激发出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为实现企业共同目标而努力。

2.3我国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现状及分析

2.3.1基层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普遍模糊而幼稚不少基层行长片面地把企业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完全混为一谈,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搞一些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活动,做一些表面文章,不少银行人想当然地把企业文化等同于员工的娱乐文化等等。

2.3.2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着短期行为当文化建设与效益的获得发生矛盾时,忽视文化而注重效益,经营效益好时就想起搞一点所谓的企业文化活动,效益差时就少搞,缺乏一种常抓不懈的机制,缺乏一种持久的动力和发展后劲。

2.3.3企业文化建设形不成合力从现实情况来看,一方面职工参与度不高,基层一些员工对企业文化的内涵掌握不准,理解不深,未能形成全员认同的企业价值观;另一方面,有些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往往被看作工会这样群众性组织的部门事务,业务部门常常觉得与自身不搭界而游离于企业文化建设之外。归根结底还是企业文化没有贯彻到位,员工对企业文化的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加强。

2.3.4企业文化建设缺乏特色企业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来源于其自身独创性。然而现实中不少基层银行所搞的企业文化建设往往是大同小异,大都为了应付上级要求,因此缺少银行行业特色、缺乏商业自身个性,缺乏本单位、本地区的创意,陷于低水平重复怪圈,行与行之间由于企业文化缺乏新意而导致银行业务以及服务的同质化。这些问题很普遍,这需要领导层与员工层共同扭转观念。

3构建商业银行企业文化

3.1从物质文化角度构建商业银行企业文化

3.1.1顾客的角度从顾客的角度讲,主要是接受银行提供的服务,这是顾客感受最为直接的。银行应树立并切实执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推行“服务文化”,努力提高服务水平,为服务对象提供无微不至、主动、便利的服务,这样才能有效地维护和充分挖掘客户资源,实现银行持续发展和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3.1.2员工的角度从员工的角度讲,银行的物质文化主要包括银行的工作环境、技术装备行、人才资源、福利待遇等。如整修粉刷办公楼、营业网点,配备atm机、验钞机等设备。在这我想强调“人本文化”的重要性,以人为本就是尊重员工,员工最大的不满之一在于他们的工作没有获得组织给予足够的认同,而尊重是认同的组成因素之一。当员工感到自己没有受到组织的重视和尊重时,他们往往会产生怠慢情绪。

3.2从制度文化角度构建商业银行企业文化

3.2.1构建和推行“安全文化”①要建立严格的内部自我调控约束机制。严格遵循《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等的有关规定,坚持依法合规经营,实行标准化管理、规范化运作,强化风险控制能力。依靠科技手段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流程更加严密、精细、合理、高效;坚持开展合规文化教育,强化全员合规意识;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强化内部相互监督约束机制。②关于银行员工的安全。银行应通过教育规范人的安全理念,增强安全责任感;通过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人的行为符合安全要求;通过各种安全培训考试,如上岗培训、应急演练等,规范员工在操作中技能要达到安全要求,确保实现人的本质安全化。

3.2.2构建和推行“精细文化”我国商业银行要推行“精细文化”,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要求每个责任者职责清楚;将日常工作规范化,特别是规范各项日常性的、重复性的工作,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将各项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精细化,这样可以减少无谓损失。

3.2.3要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和人事管理机制建立完善合理的制度文化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管理效力,决策与实施的速度,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同时制度文化要不断创新,企业发展是个动态过程,制度文化建设也是个动态过程,制度需要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企业自身的发展而不断修改和完善。

3.3从精神文化角度构建商业银行企业文化

3.3.1企业哲学企业哲学的根本问题是企业中人与物、人与经济规律的关系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企业哲学,用普遍联系与辩证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尊重经济规律、尊重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此基础上制定经营方案与发展策略。

3.3.2企业价值观企业价值观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指导企业有意识、有目的的选择某种行为去实现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满足,它是精神文化的核心内容,企业的理念、宗旨、作风、习俗和礼仪等都是由企业价值观衍生出来的。价值观始终贯穿于人的整个活动过程,也贯穿于管理活动过程始终,它构成人们对待客观现实的态度、评价和取舍事物的标准,选择对象的依据和推动人们实践与认识活动的动力。

3.3.3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现代意识与企业个性结合的一种群体意识。其中现代意识是现代社会意识、市场意识、质量意识、信念意识、效益意识、文明意识、道德意识等汇集而成的一种综合意识。其中企业个性包括企业的价值观念、发展目标、服务方针和经营特色等基本性质。当今银行业务日趋同质化的环境下,积极而独特的企业精神是银行在同业竞争中的砝码。个人认为建立“家园文化”、“绿色文化”的企业精神是银行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两种方法。①“家园文化”对内可以理解为员工之间亲如一家,内部团结融洽,视行如家,展现在社会、顾客面前的是一支高素质、积极上进的团队。树立团队精神,维护集体利益,增强商业银行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和归属感;对外给顾客一种宾至如归的温馨感,周到的服务、温馨的提示与关怀、温暖的微笑,把前来办业务的顾客给予家人般的对待,能极大地激发员工内心的潜力同时以此吸引和留住更多的顾客,强化客户对银行的信赖感和继续偏好等忠诚心理效应。②“绿色文化”就是树立绿色管理理念,将保护环境的观念融入到银行的经营管理之中,成为银行日常经营管理的指导思想。银行的领导应深入学习研究绿色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树立绿色经营理念,不断向职员宣传绿色经营理念,培训和教育员工,鼓励员工的环保行为,将客户利益、银行利益和社会环境利益协调一致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渗透到银行每一个日常的经营环节当中,自上而下,全员积极参与,从而使每一个员工都自觉养成关心、珍爱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形成企业的绿色文化。这个工作要由银行的高层推动,从思想意识上本着“绿色”来经营管理,这里的“绿色”既是指环保,也可以指廉洁公正的管理思想,并建立环境保护的自查机制,以环保标准为参照,分析影响环境的因素,培养员工的环保意识,从监督员工节约纸张到创建银行的绿色企业形象,都有专门的组织来负责,使绿色管理系统化、标准化。

银行应开展绿色营销,有计划地通过一系列有益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活动。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开展绿色促销,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出发,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各类企业以及社会性组织的联合协作,共同促进绿色管理的发展。

企业精神渗透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给人以鼓励的同时也给人以约束。同时企业精神一旦形成群体心理定式,既可通过明确的意识支配行为,也可通过潜意识产生行为,会提高员工主动承担责任和修正个人行为的自觉性,从而关注企业的前途,维护企业的声誉,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3.3.4企业道德企业道德是调整企业之间、员工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企业道德的一般本质是一种企业意识,而其特殊本质则表现在它区别于其他企业意识的内在特质上。其实企业精神综合地涵盖了企业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道德,把握住了企业精神也就抓住了银行的精神文化的建设。

4结束语

银行的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三手都要抓,三手都要硬,这样才能提升银行的整体竞争力,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刘光明.企业文化[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43-45.

[2]罗长海.企业文化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4-16.

[3]威廉・大内.Z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169.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研究篇3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文化特征中国特色国企特色行业特色

一、研究的意义与背景

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加速推进,外汇注资、股份制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境外上市等一些措施,使银行改革成为当前中国金融改革的重头戏。国有商业银行是中国金融业的主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只许成功,不能失败”,是“输不起的改革”。如何保障国有商业银行改制的成功,理论界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从企业文化的角度探讨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中的软保护问题的研究基本空白。

根据企业管理方式的演进及其特征,企业文化是柔性管理的主要手段。柔性管理理论提出了适时管理、企业流程再造、学习型组织、敏捷企业等管理理论,重点在于解决企业如何适应市场的变化方面,强调企业的柔性。柔性管理的优点是它结合了随意性管理的灵活性和制度化管理的规范性。企业文化是企业柔性管理的重要手段,它起到协调行为和指明方向的作用。由此可见,改制中的国有商业银行面对剧烈变化的外部市场和内部机制,引进柔性管理,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保证其改制的顺利进行及改制后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

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企业文化。正在经历体制变革的国有商业银行建设健康的企业文化,必须深入研究其文化特征,以培育一种与其背景及独特内涵相符的、有自己特色的金融精神,其文化特征包括中国特色、国企特色、行业特色。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文化特征

1.中国特色

改制后的国有商业银行要建设有特色的企业文化,首先要注意中国特色的建设,其关键在于必须在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真正适合本企业的本土化的金融文化。众所周知,企业文化产生于美国,普及应用在日本,但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经济历史的不同,造成了美日两国企业文化内涵的巨大差异。例如,美国人大多数是欧洲移民,多具有冒险精神和个人奋斗意识,在思想上信仰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美国有许多成功的企业,经过多年培育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企业文化,它们的企业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如都是以人为中心,注重培养职工,尊重顾客;强调产品质量与优质服务;鼓励发明创造,不断向市场投放新产品;领导者身体力行,带领公司职工坚持公司的价值观和哲学信念;它们都有明确的目标和各自的行为准则,全体职工共同为之奋斗。日本现代企业文化的建立同日本传统文化、风格相结合,取得了世人公认的成就,被国际经济界称为“神奇的日本经营艺术”,并为战后日本经济的复苏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历史的传统一般来说可归为两类,一是封建性的糟粕,二是具有民族特点的精华。日本通过解散财阀等改革,以及引进欧美的先进思想和体制,抛弃了封建性的糟粕,在建立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中保留了民族的特点。和美国相比,日本人乡土观念较强,家族式的集团意识较为明显;在思想渊源上,日本人受东方特别是儒家思想影响较深,对“和为贵”,“仁义礼智信”尤为推崇。这种组织上的集团意识和思想上的“和”“忍”“信”等观念,经过几百年的世事沧桑和社会变革的冲刷,在日本企业中得到了科学的继承。具体表现在日本企业文化十分注重培养职工忠于企业的观念,树立集团主义精神;每个企业都形成和建立自己的工作道德观念,并以此作为全体职工都遵循的行为准则。

我国有五千年渊源流长的民族文化,历来重视对人的精神素质的研究和培养。古代许多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孙子等对我们民族的文化、社会风俗、行为规范等作过大量观察,并提出许多很有价值的观点和理论。如《孙子兵法》一开头就讲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事”,即“道、天、地、将、兵”,而把“道”放在首位。并明确指出“道者,今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孙子兵法·计篇》)这就是说,所谓“道”,是指民众与国君的意愿相一致,这样,民众就可以为之出生入死而无所畏惧。对企业来说,这种统一大家意志的“道”即企业精神。孙子还在《谋功篇》中讲到五种情况可以预知战争能否取得胜利,其中有一条“上下同欲者胜”,孟子在《公孙王·下篇》中也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些见解说明只有上下齐心协力,思想一致,有共同目标,才能取得胜利,而企业精神正是要达到“人和”,促使“上下同欲”去争取企业经营胜利。孔子也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即如能“为政以德”,就能形成一股凝聚力,使大家围绕一个共同目标奋斗,上至国家,下至企业,都是这个道理。我国几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许多企业精神都可以找到这种思想渊源。

我国还有优良的革命的传统。早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年代里,我们就提倡过以艰苦奋斗为特征的“延安精神”,它以当时的延安温家沟农具厂先进工人代表赵占魁的“吃苦耐劳,爱厂如家,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坚守岗位”的主人翁精神为标志,在各解放区又形成了晋冀鲁豫的“甄荣典精神”,晋绥的“张秋凤精神”等。在延安精神的鼓舞下,又陆续产生了五十年代鞍山钢铁厂以“艰苦创业”为标志的孟泰精神、六十年代大庆油田的“王铁人精神”、“一厘钱精神”以及后来的“李双良精神”。这些以艰苦创业为代表的革命传统,曾鼓舞我国人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同样,它也应该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启迪作用。总之,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风雨中,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伟大的民族精神。改制中的国有商业银行只有建设注入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企业文化,才有生命力。我国许多其他行业的成功的企业文化建设,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2.国企特色

作为大型的国有企业,改制前的我国几大国有商业银行像我国其他大型国企一样,其企业文化的建设有着鲜明的国企特点,这必将对改制后的国有商银行建设有自己特色的现代金融精神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国过去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十分强调在企业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就我国社会主义现代企业这一特定组织来说,就是在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的指导下,围绕企业的目标,对本组织成员施加意识形态和心理的影响,以期转变其思想政治品德,引导其行为的工作。自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七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成功的理论体系和工作方法。它的表现形式很多,包括晓之以理、明之以义、动之以情、恤之以利、示之以范、约之以纪等。虽然在解放初期和十年动乱期间曾经走过弯路,但它在历史上发挥的重大作用是不可磨灭的,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思想政治工作在正确路线指导下,在为宣传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服务、帮助人们解放思想、拨乱反正以及转变过时观念等方面,尤其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思想政治工作是以人的立场、观点、品德和态度为对象的工作。严格地说,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企业形象的树立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所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丰富经验以及工作方法,为其企业文化建设奠定了稳固的基础。但是,企业文化建设必定不能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所以,作为老牌国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固然重要,理清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和联系也是其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3.行业特色

商业银行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流通、服务性企业,是经营货币的特殊行业。银行企业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1)现代经济核心承载的宏观经济文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活动日益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金融的安全、高效、稳健运行,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大局。处于现代经济核心地位的商业银行不同于其他相对独立的企业或产业,它与整个社会的经济融为一体、息息相关,必须把促进国家经济建设和谋求自身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这决定了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在本质上是宏观的,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密切关注国家的经济全局和经济政策,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经济原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着眼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金融业的和谐发展。融入主流文化,又相对地具有自身特征。

(2)经营货币的信用文化。作为以信贷为主营业务的经营货币的特殊行业,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具有典型的信用文化的特征。商业银行必须着力于储蓄的吸纳和储蓄存款对投资的转化。通过信贷营销,扩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资产结构,实现最终的商业利润。在信贷营销中,由于制度上、道德上和经营上的原因,会存在程度不同的风险,实现货币经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是商业银行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高效营销和风险防控,即是商业银行信用文化建设要围绕的中心内容。

(3)直接面向群众的服务文化。商业银行是窗口行业,每一个服务点是窗口,全体员工都是窗口。在“窗口”,服务者的服务态度、服务方式、服务手段、服务质量都将展示无遗。而服务质量和水平,又事关顾客的取舍,影响到市场份额。尤其是加入wto,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我国商业银行将失去其垄断优势,在平等竞争中,既看实力,更看服务。简捷、优质、高效服务,是商业银行的业务工作要求,也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特征和目标。服务文化,要求的是员工的整体高素质和制度设施的优化和完善。

(4)目标意志高度统一的团队文化。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几大国有商业银行,有着众多的分支机构和千千万万的服务网点,其触角伸到了四面八方、边边角角。但是,商业银行作为一级法人,经营着同一资源,必须保持目标和意志上的高度统一。这既要求整个团队保持核心经营理念、经营目标、经营规则上的一致,又要求整个员工队伍具有强烈的协同奋斗精神。统一法人意志,使各分支机构、全体员工对企业法人目标意志充分认同和自觉遵从,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又一重要特征和繁重任务。

(5)面对深化改革和激烈竞争的创新文化。国家正推出一系列重大金融改革措施,力求把国有银行办成真正企业化的现代商业银行,这将使国有商业银行面临体制、机制上的重大变革。随着加入wto外资银行在我国获得“国民待遇”后,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市场业务和人才上的激烈竞争。要在竞争中取胜,在改革中发展,出路在创新。观念、体制、经营、管理、技术创新,这些都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要着力围绕的生动内容。

参考文献:

[1]陈静:《加快商业银行改革进程》,《管理科学文摘》,2004年第11期

[2]曾谊:《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与思路》,《现代商业银行》,2005(4)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研究篇4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商业银行;赤道原则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92(2010)10―0029―04

随着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提出和商业银行跨国经营步伐的加快,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也越发显得重要。商业银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鉴于此,本文试对国内外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论述进行梳理,以期为进一步深化对我国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推动社会责任实践奠定基础。由于相关文献较多而观点雷同也较多,本文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评述。

一、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一)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

对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是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研究与实践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准确界定了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才能进行具体研究。学者们对此进行了积极探讨。

国内少数学者运用爱德华,费里曼(edwardFreeman)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试图直接定义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比如,龚将军(2007)认为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是商业银行在追求股东利润最大化过程中,维护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包括政府的利益、员工的利益、金融消费者的利益、债务人的利益、社区的利益等。贾玉琪(2007)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商业银行应同时确保金融安全,对全社会政治经济承担相应责任。

此外,大多数学者关注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具体的内涵,从功能、性质和对象三个方面进行界定。崔亚鸽、袁晋芳(2005)认为从功能上看,银行除具有一般的企业责任外,还要兼顾下列特殊社会责任:一是保护银行存款人的资金安全:二是公平配置社会资金;三是保证国家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的顺利实施。

受阿奇・卡罗尔(archieCarroll)四层次理论影响,曹涌涛、王建萍(2008)认为,商业银行社会责任按性质划分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经济责任不仅要求银行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而且要求其同时提供社会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法律责任要求银行必须按法律规定承担相应责任,在法律框架内履行其经济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是社会尚未明确形成法律条文但被社会所期望的责任。龚将军(2007)进一步指出这四部分责任的相互关系: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构成商业银行的基础责任,是社会对商业银行的“硬约束”: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构成商业银行的高层次责任,是社会对商业银行的“软约束”。徐君(2008)将这四部分责任进行了类似划分,分为义务性责任与权力性责任两个层次。

朱文忠(2007)提出,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按对象大致可以归纳为五大类型:对公众的社会责任、对客户的社会责任、对员工(管理层和职工)的社会责任、对供应商和小型竞争者,以及对投资者(所有权人和债权人)的社会责任。龚将军(2007)则把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分为对股东的责任、对政府的责任、对员工的责任、对金融消费者的责任、对债务人的责任、对社区的责任等六个部分。

2009年1月中国银行业协会了《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企业社会责任指引》,该指引所称企业社会责任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其股东、员工、消费者、商业伙伴、政府和社区等利益相关者以及为促进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所应承担的经济、法律、道德与慈善责任。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企业社会责任至少应包括:1,经济责任。在遵守法律条件下,营造公平、安全、稳定的行业竞争秩序。以优质的专业经营,持续为国家、股东、员工、客户和社会公众创造经济价值。2,社会责任。以符合社会道德和公益要求的经营理念为指导,积极维护消费者、员工和社区大众的社会公共利益:提倡慈善责任,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活动,构建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发展。3,环境责任。支持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节约资源。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支持社会可持续发展。

截至目前,学者们还未对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给出统一定义,但都突破了股东利益至上的传统观点,认为商业银行对社会的责任不仅局限于经济责任,并从不同角度清晰地提出银行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研究方法基本上是在借鉴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的特殊性,作进一步研究。本文认为,指引对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更为合适,其综合了多方理论研究成果,准确全面地指出了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为银行社会责任的评价衡量提供了统一标准。

(二)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产生与发展

70年代以来,国际上出现了以履行社会责任为己任的道德银行,主要为用于环境、社会、文化和扶助贫困人口项目发放贷款,例如荷兰的特里奥多斯银行和亚洲的盂加拉乡村银行。道德银行高度重视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但是未提出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概念。随后,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在全球兴起,商业银行信贷项目产生的负面环境影响和引发的社会问题,促使人们关注商业银行社会责任。此后,国外金融机构和国际组织对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实践。

国内最早提出银行社会责任概念的是康国华。康国华的《刍议银行的社会责任与经济责任》(1995)一文第一次在国内提出银行社会责任的概念,认为银行有抑制通货膨胀、控制物价水平,促进企业转制,保持社会稳定的社会责任。但其在国有商业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革的背景下提出,所说的银行社会责任概念是狭义的社会责任概念,主要强调的是银行作为特殊金融企业的经济责任,没有涉及到银行的环境责任和慈善责任。之后,国内对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研究较少。近几年,随着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度日益提高以及绿色信贷概念的提出,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

二、国外理论研究与实践

一些国际机构和国际知名商业银行对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做了深入研究与实践。这些研究实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定金融业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赤道原则”

金融业为制定本行业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进行了积极探索。2002年制定的伦敦原则和《南非金融部门》规定了金融机构在经济繁荣、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三方面的若干原则。但其国际影响力有限,没有发展为行业性标准。2002年为解决项目融资中遇到的环境与社会问题,花旗银行、荷兰银行、西德意志州立银行和巴克莱银行在世界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的政策基础之上建立一套项目融资中有关环境与社会风险的指南

“赤道原则”,原名“格林威治原则”。2006年3月,赤道原则进行了重新修订。与原赤道原则相比,新赤道原则扩大了项目的适用范围,强调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把赤道原则由行业方法上升到行业基准的高度。赤道原则是金融业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产物,是金融机构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标准,明确化、具体化确定了国际项目融资中的环境和社会的最低行业标准。

(二)积极遵循“赤道原则”

宣布遵循赤道原则的商业银行纷纷按照国际社会责任标准经营业务,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一是根据实际情况将赤道原则转化为商业银行的内部行业融资指南,使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二是把赤道原则的理念全面渗透到业务发展中,把商业银行社会责任与自身业务紧密结合:三是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环境因素分析资料库及企业社会责任系统。

参加赤道原则的商业银行除定期公布财务报告外,还要对外公布企业责任报告。对外公布企业责任报告无统一格式,但披露具体详尽。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说明;既有历史性信息,又有未来计划。以花旗银行2006企业公民报告为例,报告体系包括Ceo的一封信、企业公民在华旗、可持续概览、利益相关者信函、公司简介、小规模金融、行业领先实践、社区、志愿活动、员工心声、全球金融教育、小规模金融与华旗集团基金、环境、奖励与认证十四项主要内容。此外,西班牙桑坦德银行还披露当年全行纸张使用、能源消耗、排污等方面的数字与指标。

三、国内理论研究与实践

国内对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必要性的研究

曹涌涛、王建萍(2008)从历史和现实使命的角度阐述了商业银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必要性。第一、全球企业责任运动兴起,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是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现代企业发展的趋势。第二、商业银行的经营特殊性决定了其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和对社会经济影响具有特殊性,以及银行在发展中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要求其更加关注利益相关者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第三、履行社会责任是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举措。第四、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期望商业银行把经济效益于社会责任统一起来,发挥应有的作用。

朱文忠(2008)认为国有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价值观具有的“辐射效应”和社会责任表现具有的“带动效应”,是商业银行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表面原因。他进一步从商业时展决定论、现代公司制度本质决定论、长期股东利益论、生态环境共融论和全球化发展决定论五个方面做了深层次分析,认为商业银行承担社会责任是商业银行成功的经营核心策略,有助于银行现代公司制度完善,有助于对银行股东长期利益形成有效保护,有利于为银行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助于银行在国际市场树立良好公众形象、保持良好竞争优势。

陈雁(2008)从实施赤道原则与商业银行社会责任关系的角度阐述了必要性:一是实施赤道原则是与国际金融制度接轨的必然选择。我国金融业要实现与国际接轨必须要接受赤道原则,关注投资项目环境和社会责任评估。二是实施赤道原则有助于商业银行管理环境风险。商业银行把环境和社会责任标准融入到经营管理活动中,对环境和社会风险进行动态评估和监控,可以有效降低信贷风险。三是实施赤道原则有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信贷资金与绿色产业的良好结合将拓宽银行的业务领域,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关于促进国内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对策建议的研究

这是我国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热点之一,相对于其他方面,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最多。代表性的成果有,朱文忠(2006)提出构建良好商业银行社会责任观的系统工程模型:一是修改相关立法宗旨,把商业银行社会责任明确写入法律责任内容。二是政府通过推动建立社会稽核制度、引导媒体舆论、建立社会责任指数和国家标准等措施,推动商业银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三是发挥行业管理机构及非政府组织的督导作用。四是实现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规范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

何德旭、张雪兰(2009)建议,在目前尚不完全具备实施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条件下,选用“参与+对话”机制来促使银行履行社会责任,即利益相关者参与内部治理,与全体利益相关者保持对话。具体措施是在董事会层面设立企业社会责任职能:优化董事会结构,强化董事会的多样性:建立对话机制,提高利益者参与程度。

施其武、邵兵(2006)提出我国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实现路径:增强风险约束,健全存款保险制度:完善市场机制,提高银行资金使用效率和全面风险管理能力;优化问题银行退出通道;强化保障制度,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完善社会信用环境建设:改进激励手段,对履行社会责任的银行在业务发展上给与支持:完善调节功能,多种方式引导银行承担社会责任,

唐斌、赵洁和薛成容(2009)主要对国内金融机构如何推行赤道原则提出了以下建议,一是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引导和监督管理:在保持发展的前提下考虑环保问题,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促进赤道原则的推广实施,借鉴国际经验,坚持循序渐进的推广原则,立足国情,采用“适当偏离”的原则。二是金融机构应逐步完善内部相关体制机制:提高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并以之作为经营管理指导,加快内部制度建设,加强人才储备和培养,完善风险定义,加强风险管理,各利益相关者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

黄苏华(2009)研究了我国a股银行业板块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情况,提出了一些完善建议:鼓励商业银行主动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将信息披露纳入法制化轨道,尽快完善企业自愿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立法体系,规范信息披露的内容、形式和时间:商业银行社会责任报告内容应定量化、加强第三方审计,逐步趋同于财务报告: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发挥社会各界监督作用。

总体来看,虽然具体建议不同,但学者都一致认为促进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不可能由单一力量承担,应该由政府部门、银行自身、社会力量等多方力量共同作用。但学者对各种力量的具体作用机制如何尚未形成一致意见,也未深入分析各种力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有部分学者提出促进国内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具体措施应该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与我国当前具体国情相符。

(三)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实践

相对于国外而言,我国商业银行社会责任实践还是相对滞后,从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至今,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5年之前,是我国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萌芽阶段。这一阶段国内没有一家银行披露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只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交通银行和光大银行在年度报告中披露了一些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这一阶段还停留在以公司慈善为特征的时期。第二阶段是从2006年到2008年,是我国商业银

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快速发展阶段。2006年6月23日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公开了我国银行业的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同年九月深圳证券交易所了《上市企业社会责任指引》,在上市公司中率先引入社会责任机制,大推动了上市银行履行社会责任。2007年4月9日,上海银监局公布了我国首部由地方银行监管机构的银行企业社会责任指引文件《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企业社会责任指引》。同年十月兴业银行宣布采纳“赤道原则”,成为中国首家采纳“赤道原则”的商业银行。与此同时。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也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交通银行于2007年8月28日成立了董事会社会责任委员会,这是我国所有上市公司中第一家成立社会责任委员会,显示出商业银行对企业社会责任有了深刻理解。第三阶段是从2009年至今,是我国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正规化发展阶段,2009年1月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企业社会责任指引》,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走人标准化正规化。

绿色信贷是与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绿色信贷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控制自身的信贷活动,对信贷对象的经济活动产生影响,使其符合国家的环境政策。具体措施包括对污染企业和项目限制贷款额度收取高额贷款利息、对环境友好产业和项目积极提供贷款支持等。绿色信贷政策是由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于2007年7月30日联合提出的一项全新的信贷政策,其目的是为了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信贷是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内涵丰富,而绿色信贷仅仅涉及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环境责任,绿色信贷绝不等同于企业社会责任。也可以说,推行绿色信贷是公众对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较初级阶段的要求,商业银行要全面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任重道远。从最终目的和现实意义来讲,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都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助于银行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促进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四)其它相关研究

此外,一些学者采用调查问卷形式从实证的角度研究了某一地区金融业,尤其是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问题,比如李继军(2008)对湖南金融业践行社会责任现状特点及约束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谌争勇(2009)对益阳市金融机构践行社会责任相关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

华立群和朱蓓(2009)在创建中国银行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他们在采用利益相关者模型基础上,结合中国银行业特点,确定了员工、股东、顾客、竞争者、政府和社区六个一级指标,并进一步细化为一系列二级指标,同时提出用层级分析法赋予每个指标权重,建立了一个比较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更好地评价银行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综合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内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理论研究及实践相对滞后,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一些学者直接借鉴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没有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社会责任具体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不能较好说明问题:二是研究多是仅进行规范性分析,而未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实证分析;三是研究角度单一,鲜有学者对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因素、评估指标以及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与业绩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四是社会责任的实践缺乏理论支持。笔者认为,应在借鉴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观点系统化,构建起整体性的理论框架。理论的发展将为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进一步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龚将军,《我国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

[2]贾玉琪,《社会责任视角下的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D],《上海交通大学》,2007,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研究篇5

关键词:利率化商业银行分析内部控制

市场利率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如果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就会给商业银行运营过程造成巨大损失,所以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一、我国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理论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上的概念界定

根据银监会、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以及保监会的联合部署了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规范,制定出关于内部控制的概念,所谓内部控制指的是企业的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以及员工为了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保障企业的合法经营,保护企业的资产安全,保证企业相关财务信息的完整和真实,借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经营效率,完成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的一个过程。定义中显示,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要依靠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要能够充分贯穿在风险发生的各个环节。

(二)我国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我国的商业银行虽然在现阶段其内部控制管理上已经稍见成效,但是由于对内部控制问题依然存在着不够重视的问题,所有实践经验以及理论研究都显得不足,致使由于内部控制问题产生的商业银行案件经常发生,说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各个环节中的依然存在着很多不足。

1、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过程中文化建设缺失

由于金融业呈现出的竞争态势,很多商业银行在追逐经济效益提高自身业绩的基础上,忽略了对于整个银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没能提高认识,增加了解,更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内部控制文化,导致商业银行内部员工的思想道德以及价值观方面都没有树立起应有的责任感,由于进行业务办理的时候缺乏严格的制度执行,因此,产生了很多问题。

2、风险评估手段的落后

现阶段,我国的商业银行内部缺少风险评估人才,对于风险评估的方法和技术都较为落后,主要依靠定义性的分析作为风险评估的具体手段,由于定量风险评估依然停留在报表数据分析这个初级阶段,所以,对于复杂的风险,没有准确预估的能力。

3、监督管理手段上的落后以及监督管理力度上的不足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上监管手段相对落后,主要依靠账项作为审计的基础,在监督和管理方面缺乏对计算机等先进技术的应用,致使监督管理的效率很低,不能跟上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步伐。

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首先要从文化建设抓起

第一,我国的商业银行需要吸收以及借鉴国际上先进国家商业银行在内部文化建设方面的成果,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的具体情况,建立起适合中国商业银行的独特的内部控制体系,建立起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内部控制道路。第二,在我国商业银行内部,一定要定期的进行银行内部员工的文化培训,使包括高层管理者在内的银行员工都要对文化建设提高重视。第三,要积极采取激励的方式促进银行各个部门的所有员工都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其重要性提高认识,营造银行上下内部控制文的文化氛围。

(二)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分先评估的技术手段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需要提高对专业风险评估人员素质的重视,借以提高风险评估意识的建设,需要吸取和借鉴国内外银行中先进的评估技术手段,要把风险评估的技术向高质量定量化转变,充分的把定性分析以及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借以准确的评估复杂的风险。

(三)提高内部控制监督管理技术,完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的建设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建立起晚上的监督稽查体系,在审计监督方面充分的应用计算机技术,提高内部控制体系的监督效率,促进内部控制监督管理手段可以与银行的经营发展相适应,借以提高内部控制体系的监管力度,促进监管体系的完善。

三、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具体手段

(一)要积极营造银行内部控制的文化氛围

要汲取国内外一些发展的较为前卫的银行的经验,选择适合银行自身的内部控制管理经验,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要照搬套用,要根据银行自身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条理的构建起适合本银行的一套内部控制文化体系。

(二)建立健全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借以加强银行内部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

银行需要派专业的风险评估人员定期的对可能出现风险的业务进行评估和识别,并根据风险识别和评估的结果,及时的向总行进行汇报,借以完善银行的风险预警系统。风险预警系统建立好,才有利于把即将发生的风险控制在萌芽中。

(三)完善银行自身的控制监督体系

总行需要对分行采取垂直化的管理制度,银行的各级审计部门要独立运行,不能收到其他部门的影响和制约,借以提高审计部门的权威,促进审计部门的独立性运行,对银行各个业务进行从事前到事中到事后的各环节全面监督,借以全面的完善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降低银行内部各个员工自盗风险。

四、结束语

综合以上,现阶段,必须结合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防范重点来进行监督和检查,借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以及风险防范能力,积极开展专项的风险防控检查,全行范围内开展自查行动,借以强化风险意识,针对发展的问题积极进行监督和管理。我国的商业银行其内部控制指的是商业银行各个经营环节的全方位控制,通过对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理论进行分析,了解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找到相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提出相应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具体手段,借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研究篇6

关键词: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商业银行

一、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构成

根据卡罗尔提出的社会责任金字塔,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四个层级是: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所以商业银行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组织形式,社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伦理责任、法律责任、慈善责任。

二、商行履行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社会责任意识薄弱,社会责任报告客观性较差;短期行为比较严重;支持慈善事业力度不够。究其原因除了相关的法规以及监管不健全,以及社会责任目标不明确外,最主要的是缺乏系统的商业银行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在中国还没有比较权威的机构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评估,零散的公众对企业的评价上形成不了重大力量,更难以影响其决策行为,因此商业银行承担社会责任也就没有强大的动力和激励。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适合中国银行业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体系。

三、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一)一级指标选取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展开框架主要有四种典型的方式,其中Clarkson(1995)为代表的利益相关者框架比较典型,更符合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原则。他认为,将利益相关者分为初级利益相关者和次级利益相关者,前者包括股东和投资者、员工、顾客、供应商以及政府和社区,后者包括媒体和一系列特殊利群体。本文针对银行业,对有关利益相关者的关键因素的多个评价指标体系的归纳总结,选取六个关键利益关者:投资者、员工、顾客、政府、社区和环境。

(二)二级指标确定

将以上研究最终确定的六个一级指标与银行业的情况相结合,对每个一级指标通过文献总结、银行业实践归纳等方式细化,得出相应的二级指标。这样整个银行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的框架就确定了。然后通过问卷调查法为这些指标设定权重,以完成整个框架模型的构建。最后可得下表1中的左半部分。

四、国内几个商业银行的比较

由上表中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根据各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报告评分的结果是:建行83.2分,工行85.8分,中行是87.9分,由此可见中行做的最好,工行优于建行。据资料反映中行对贫困学生提高的贷款是最多的,而且在2008年地震期间对灾区进行了大量的捐助,奥运期间中国银行作为唯一的银行合作伙伴,全面兑现服务承诺,创下了客户零投诉,服务零差错的佳绩,所以以上得出的这种结论是和实际吻合的。

五、结束语

本研究是在前人研究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基础上,说明建立指标体系的必要性,然后利用问卷调查法,归纳整理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最后结合08年三大商业银行所的社会责任报告,将定性分析法转化为定量分析法,对他们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做出一个初步的评价。今后的研究将本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试图寻找成功的具有普适性的社会责任模式。其研究方法和实证工作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研究篇7

关键词:社区银行;小微企业;金融共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16)22-44-3

0引言

小微企业对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经济“新常态”阶段,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鼓励小微企业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但长期以来,小微企业由于自身存在制度不健全,信息不对称,抗风险能力低等问题,传统银行由于体制、风险及效益等多方面的考虑,资金需求与资金供给出现了很大偏离。大银行对小微企业惜贷,造成小微企业资金严重不足,制约了其健康持续的发展。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在“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的战略指导下,社区银行快速发展起来。社区银行的概念来源于美国,是对小型商业银行的统称。我国对社区银行的界定不完全统一,综合目前学者的研究,主要从规模、服务对象、产权结构几个方面进行了定义,社区银行有以下几个特点:资产规模小,产权明晰,商业化运作,主要服务于小微企业和个人。社区银行弥补了传统金融体系的不足,定位小微企业及个人,服务范围广;另外,社区银行贴近社区及居民,在获取客户信息方面比其他传统商业银行有明显优势,有效降低了信贷成本。

社区银行是为满足小微企业和广大金融弱势人群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产生的,它与小微企业有其内在的共生需求基础。

1金融共生理论及文献综述

共生理论起源于生物学,是指在一定环境中,各要素按一定的模式形成的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在这个环境中至少要包含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三个要素。1998年,我国学者袁纯清将共生理论运用到了金融学领域,分析了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共生关系。2002年由袁纯清编著的《金融共生理论与城市商业银行改革》首次提出了金融共生理论,该理论是指银行与企业之间、银行与银行之间、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以一定的共生模式形成的相互依存关系。

国内有不少学者对金融共生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主要集中于正规金融与其他金融主体的共生关系研究。王宇露(2007)利用生物共生理论,分析了银行与各金融中介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关系,研究结果认为银行与各其他金融主体之间总体处于和谐共生的状态。也有学者从企业与金融主体的共生关系角度进行了研究,何自力(2006)分析了银行与企业的共生关系,构建了银企共生模式的测度模型,经过实证得出大银行与大企业的共生关系更加稳定。金峰等(2014)研究了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的金融共生关系,贾楠(2015)研究了互联网金融与小微企业的金融共生关系。对于社区银行的研究,学者主要从社区银行自身发展以及社区银行对小微企业融资影响方面进行了研究,王爱俭(2005)研究了社区银行的发展模式,龙超(2011)研究了中小企业融资与社区银行发展,借鉴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分析我国社区银行如何更好的服务于小微企业。任银盈等(2014)讨论了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社区银行发展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谋求社区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国内学者对金融共生理论以及社区银行如何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做了较多的研究工作,但关于社区银行与小微企业金融共生性的研究较少。社区银行与小微企业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思考如何与对方更好的合作,尤其在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社区银行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商业盈利价值的同时,实现普惠金融,从而达到双赢。因此,本文分析两者在普惠金融背景下的金融共生关系,了解社区银行与小微企业共生关系的内在驱动力,为两者的和谐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2社区银行与小微企业金融共生关系形成机理

金融共生理论包括金融共生单元、金融共生环境和金融共生模式三个要素。本文从这三个要素出发对社区银行与小微企业金融共生关系形成的机理进行分析。

2.1共生单元

共生单元是共生关系发生的主体,是能量生产和交换的单位。在金融共生关系中,共生单元是资金的需求者和供给者,小微企业和社区银行也就构成了金融共生单元。

小微企业数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贡献了60%的国民生产总值,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根据银监会的数据,截至2013年底,全国小微企业的外部资金需求总额为39.52万亿元,而各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信贷资金只有17万亿元,资金缺口达22万亿元。

社区银行资产规模小,个人和企业是银行设立的主要资金提供者,商业化运作,以小微企业和个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社区银行服务的空间范围主要是在社区内,与企业近距离接触,便于银行获取客户信息,降低信息不对称和风险;社区银行还可以依据小微企业特点,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2.2共生模式

共生模式是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或结合的方式,金融共生模式就是指资金需求者和资金提供者之间交易、合作,产生共同效益,实现双赢的形式。

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支撑体,社区银行是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小微企业由于规模小,产品单一,抗风险能力弱,信息不透明等诸多不利因素,很难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得信贷,小微企业的发展基本依赖自有资金积累,从而限制了其快速发展的路径。而社区银行的设立,其主要客户群体就是小微企业。社区银行深入社区,具有地理优势,容易接近客户,与客户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开展关系信贷。此外,社区银行员工走入企业,实地考察,降低了与客户的信息不对称程度。社区银行规模小,经营灵活,易于金融创新,为客户提供多种多样的金融产品及服务。

社区银行向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小微企业能够较快速获得资金,抓住投资机会、进行技术创新、扩大生产等,从而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小微企业有了收益,又可把资金存入社区银行,成为社区银行的资金供给方。在放贷过程中,社区银行提高了对小微企业的风险防控水平。传统金融机构以财务报表、资产抵押等硬信息为放贷依据,而社区银行更注重关系型信贷,深入企业,了解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依据其日常经营中采购、货款支付、销售合同、现金净流量等软信息来决定服务对象,将小微企业的产出信息作为自己的投入,不仅将资金进行了合理配置,同时还获得了商业利润。如此循环,社区银行将资金贷给小微企业,从而带动当地实体经济发展,企业增加了利润,居民增加了收入,企业和居民又将资金存入当地的社区银行。社区银行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就容易获得当地政府和居民的支持,从而为社区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2.3共生环境

共生单元以外所有因素的总和称为共生环境,金融共生环境包括经济政策、法律制度、人文及国际环境等等。

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大银行对其投放信贷不足,存在大量的资金缺口。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出现了爆发式增长。在发展普惠金融的大环境下,由传统银行垄断的时期即将终结,只有构建多层次、差异化、多样性的金融体系,各金融机构才能健康持续的发展。社区银行资产规模小,组织结构简单,信息反馈及时,经营决策灵活,弥补了大银行对小微企业一视同仁的缺陷,能较好地适应小微企业及居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有效缓解和改善小微企业贷款难问题。

按照我国对商业银行准入规范的有关法律,即《商业银行法》、《公司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规定,没有不允许设立社区银行规定。

3制约社区银行与小微企业共生的不利因素

3.1共生单元自身限制

从社区银行角度来看,目前我国社区银行的市场定位不够明确。比如,很多社区银行,名义深入基层,把网店设在社区,但仍把大中型企业作为主要服务对象,使社区银行背离了服务社区的设立宗旨。不仅不利于社区的发展,社区银行本身也会在同大型银行的竞争中居于弱势地位,还会形成同业竞争,降低行业利润。

从小微企业角度来看,资产规模小,产品单一,产业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弱。加之,小微企业业主多数缺乏现代经营和管理理念,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信息不透明,忽视信用体系的构建,从而增加了与银行的沟通难度和外部融资难度。

3.2共生关系不稳定

社区银行虽然定位服务于小微企业,但毕竟起步较晚,相对于庞大数量的小微企业来说,还无法单独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壮大,其依靠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充分挖掘信息,不仅拓展了金融服务的时间和空间,还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将在小微企业和个人借贷领域抢占市场份额,成为社区银行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对社区银行深入基层,近距离接触客户、了解客户,进行关系信贷的优势将是极大的挑战。

3.3共生环境缺少激励

虽然我国没有限制设立社区银行的法律规定,但是对于社区银行设置的限制比较多,阻碍了其健康持续发展。比如个人和企业是社区银行设立的主要资金提供者,而对于有民间资本和外资投入的中小银行在市场准入、经营内容和服务范围等方面的障碍却较多。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相关的政策限制也在逐渐放松,但放松程度还是很有限,所以要大力发展社区银行,首要任务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及法律体系,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

4社区银行与小微企业金融共生关系和谐发展的建议

4.1完善共生单元

首先,作为共生单元中的资金需求方,小微企业要改变发展思路,更新经营理念,以长远发展和提高自身竞争力为目标,规范自身建设。企业要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内部的经营和运作,构建自己的信用体系,增强外部融资能力。

其次,作为共生单元的金融服务供给方的社区银行,要有明确的市场定位,把社区居民作为自己的客户基础。社区银行内部要进行渠道的优化,升级硬件设施,不断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提升客户体验,比如开设网上银行体验、手机银行体验等业务。此外,社区银行也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切实发挥社区银行利用软信息来服务社区的功能。

4.2强化共生关系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社区银行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构建各种形式的便民服务网络,开发个性化的金融产品,满足小微企业不同形式的资金需求。其次,社区银行还应充分发挥其地缘优势,比如可以与社区、物业合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大自己的宣传力度,提高作为金融服务者在当地的良好形象。社区银行可就近招聘员工,这样员工对于当地社区的情形比较了解,且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充分发挥其关系信贷的优势。此外,社区银行平时注意跟居民和当地政府的沟通,获得居民和政府的支持,从而与当地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小微企业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找适合的中小金融机构如社区银行进行合作,注重提高自己经营能力的同时,增加与社区银行的沟通和业务上的往来,有贷有还,夯实与社区银行长期合作的基础。

4.3优化共生环境

完善法律保障体系,社区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当地小微企业和个人,社区银行的设立更多的要强调其社区服务功能。当地政府应根据社区银行对社区的服务能力给予支持,以提高社区银行服务社区的积极性,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政府的各项支持,比如政策优惠措施和有关的强制性要求需要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下来。法律要明确界定社区银行设立的目标,社区银行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风险管理政策、信息披露等都应按照市场化运作的原则进行明确的法律规定。

5总结

本文引入生物共生理论,分析了社区银行与小微企业的金融共生关系,社区银行是实现普惠金融的重要战略,其设立目标是服务于小微企业及个人客户。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要想获得发展所需的资金,也只能转向非传统金融。社区银行与小微企业的金融共生关系,正是起源于我国还不发达的金融发展实际,两者具有共生的内在需求,促进社区银行与小微企业的和谐、共生发展是金融创新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和路径。

参考文献

[1]袁纯清.金融共生理论与城市商业银行改革[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5-37.

[2]龙超,邓琨.中小企业融资与社区银行发展――美国社区银行发展的启示[J].经济学动态,2011(8):150-152.

[3]郭峰.农村二元金融的共生形式研究:竞争还是合

作――基于福利最大化的新视角[J].金融研究,2012

(2).

[4]周梅.社区银行与小微企业融资互利共生性问题研究

[J].经济问题,2014(10):31-33.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研究篇8

【关键词】上市商业银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影响因素

一、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企业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社会责任理念的相继提出,人们越来越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方面。上市商业银行作为金融类企业,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尤为重要。社会责任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在1923年正式提出,顾名思义,社会责任是指一个组织对社会应当肩负的责任,并且这些组织应当以一种对社会发展有益的方式进行生产和经营。而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是社会责任这一概念拓展到商业银行领域的结果,它是指商业银行对其股东、员工、消费者、商业伙伴、政府和社区等利益相关者以及为促进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所应承担的经济、法律、道德与慈善责任。随着商业银行社会责任这一理念的发展,我国越来越多的上市商业银行在披露企业年报之外,也开始披露本企业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已经成为上市商业银行应该履行的义务。股权结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成长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等都是上市商业银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主要影响因素,他们会决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的高低。研究上市商业银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不仅有助于商业银行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而且可以为各个利益相关方提供真实的、可靠的社会责任信息,有效发挥外部监管者和各利益相关者的监督作用。本文研究了2012年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报告,并根据银行业的特点和社会责任的特征,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对上市商业银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据此得出相应结论并为提高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从而丰富了本领域的研究成果。

二、文献回顾

近些年来,我国学者对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影响因素做了较多的研究。李正(2006)以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2003年52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规模越大的企业越有可能披露社会责任,而财务状况或其它状况异常的公司在自身出现生存危机的情况下较少考虑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另外,压力集团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面发挥着一定作用,重污染行业披露了更多的社会责任信息,从而得出结论,即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存在着行业相关性。马连福,赵颖(2007)等则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为样本,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总体状况较差,公司绩效、行业属性及规模是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重要因素,而独立董事比例及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二职合一,两个公司治理结构变量均未表现出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显著影响。另有部分学者探讨了具体行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具体到银行业,黄政(2009)对我国银行业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率与银行重要业绩指标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发现我国银行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率与银行的总资产、总资产收益率、核心资本充足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每股收益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罗晶(2010)主要针对中小板上市公司,以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小板公司2010年的年报为对象搜集数据,利用多元分析探寻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小板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总体水平不高,行业属性、公司规模以及表示收益状况的变量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有显著的影响,而公司治理结构变量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不显著。邸倩(2011)将研究范围拓展到了上市银行,通过研究上市银行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状况及影响因素,她发现,我国上市银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实证分析表明银行的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因素。刘忠、梁志钢(2012)从公司特征和公司治理的角度探讨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公司规模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具有积极的影响,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财务光杆以及股权集中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基于合法性视角,通过选取利益相关者合法性压力的变量,陈共荣、曾熙文(2013)对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国有企业或政治关联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数较高;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媒体关注度的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数显著增加;环境敏感度型或消费者敏感型行业比其它行业的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指数要高。

三、研究设计

1、研究假设

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1)SHaRe股权结构(股权集中度)。股权结构是股票持有者所具有的与其拥有的股票比例相应的权益,股权集中度是指全部股东因持股比例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股权集中还是股权分散的数量化指标,股权集中度是企业股权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股权结构是决定公司治理机制有效性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必然影响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履行。股权集中度高的企业,其大股东得到的好处会明显多于小股东,大股东与公司整体利益越趋于一致,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企业价值的实现。因此,大股东为了长期利益,更倾向于公司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披露更多的社会责任信息。

H1:股权集中度与上市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呈正相关。

(2)waGe激励机制(薪酬制度)。激励机制是指通过特定的方法与管理体系,将员工对组织及工作的承诺最大化的过程,薪酬制度是企业整体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与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让员工发挥出最佳的潜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薪酬是企业员工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工作动力,薪酬水平的提高能够增加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使员工更加自愿地履行社会责任,从而为企业社会责任水平的提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H2:薪酬制度与上市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呈正相关。

(3)DiR约束机制(独立董事比例)。约束机制是指为规范组织成员行为,便于组织有序运转,充分发挥其作用而经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布执行的具有规范性要求、标准的规章制度和手段的总称。独立董事一般都是某一方面的专家,他们进入董事会,不仅可以对大股东进行监督制约,还可以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从客观和独立的角度帮助公司进行决策。因此,独立董事适度是企业重要的内部约束机制,独立董事作为一种监督经理人行为的工具,其比例会影响企业对各种信息披露的情况,当然也会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情况。

H3:独立董事比例与上市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呈正相关。

(4)GRow成长性(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成长性是衡量企业一定时期内经营绩效的重要指标,而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是企业成长性的代表性指标。成长性好的企业有更充裕的资金,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具备雄厚的物质保障,从而也愿意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更有可能重视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

H4: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与上市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呈正相关。

(5)SaFe安全性(不良贷款比率)。安全性是衡量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指标,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因使用债务资本而产生一种未来不确定性或可能发生的损失。不良贷款比率是评价银行信贷资产安全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不良贷款比率高,说明银行收回贷款的风险大,此时,银行为了掩饰自身的不良贷款状况和经营缺陷,可能会不愿意披露社会责任,从而导致社会责任披露水平较低;反之,不良贷款率低,说明金融机构收回贷款的风险小,社会责任披露水平就越高。

H5:不良贷款比率与上市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呈负相关。

(6)moB流动性(存贷款比率)。流动性是指资产以一个合理的价格顺利变现的能力,存贷款比率反映的是银行的贷款总额与存款总额之比,是商业银行用来衡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指标之一。银行存贷款比率越高,说明银行流通在外的资金越多,资产变现能力越好,资金流动性越高。银行为了向大众展示自己较好的资金质量,可能会更愿意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H6:存贷款比率与上市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呈正相关。

(7)time时间因素。时间因素是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已经披露的年数,已披露的年数越多,可参考的经验数据就越多,因此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水平有可能就越高。

H7:时间因素与上市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呈正相关。

2、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依据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12年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和企业年报,以及上交所颁布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和银行业协会颁布的《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企业社会责任指引》,选取了7个经过初步实证检验筛选,对银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有显著影响的指标。样本数据来自16家上市商业银行官方网站以及国泰安数据服务中心的CSmaR数据库。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使用的是SpSS16.0分析软件,采用的实证分析方法是相关性分析。

3、上市商业银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对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指数的设计遵循一般模式和银行特点相结合的原则,对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分为三个主要的方面: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其中,经济责任主要包括盈利能力、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三农信贷、金融产品创新和普及金融知识;社会责任主要包括慈善事业捐助、社区公益、员工薪酬福利、员工培训和顾客满意度;环境责任主要包括绿色信贷、响应赤道原则、降低经营耗能、低碳金融发展、环境保护以及环保政策。为了更好地体现商业银行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水平,本文把是否有独立鉴证报告和GRi索引加入到评价体系中。其中,数据披露得1分,文字披露得2分,未披露得0分。有独立鉴证报告和GRi索引得2分,没有得1分。分数最高为34分,最低为0分。(表1)

4、变量定义

为了更好地找出商业银行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水平的影响因素,本文将CSRDi作为因变量,SHaRe、waGe、DiR、GRow、SaFe、moB和time作为自变量,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实证分析(表2)。

四、相关性分析

根据2012年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表3、表4)可以发现:GRow、time与CSRDi呈显著正相关,SaFe与CSRDi呈显著负相关,都与假设相符合。而SHaRe、waGe、DiR、moB等其它因素对CSRDi没有显著影响,与假设不符。

五、研究结论

根据以上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其一,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成长性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与假设相符。主要原因是,成长性好的商业银行一般具有较好的经营业绩,会受到社会公众较多的关注,为了提升自身的客户满意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吸引更多的客户以获得更好的经营绩效,这类商业银行一般都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意愿,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质量也较好,因此水平也较高。

其二,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安全性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呈负相关关系,与假设相符。商业银行的资产安全性一般用不良贷款比率表示,不良贷款比率越高,说明银行收回贷款的能力较差,资产损失的可能性较大,风险增加,因此会造成商业银行的稳定性下降。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普遍存在“报喜不报忧”的现象,因此不良贷款比率高的商业银行一般不愿意将这些负面信息公布于众,从而造成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完整等问题,披露水平也就很低了。

其三,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时间因素与披露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与假设相符。因为信息披露的时间越长,商业银行就越容易在披露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积累较多的经验,不断完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质量,披露水平也随之提高。

其四,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激励机制、约束机及流动性对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没有显著的影响,与假设不符。原因可能是,商业银行还没有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股权结构失衡,股权高度集中,独立董事的监督能力有限等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的问题。另外,上市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经营业绩的提高上,而忽略了银行本身的制度建设以及社会责任的履行。

六、建议

通过本文实证研究及结论,提出如下建议:第一,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应树立社会责任观念,培育社会责任价值观,形成自愿披露、自觉披露的意识。第二,上市商业银行在注重经营绩效的同时,也不能忽略社会责任的履行。应认识到,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会起到促进作用。第三,上市商业银行在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时,不能只披露正面信息,而应该实事求是,真实、完整、准确地把负面信息也一并进行披露。第四,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应加强完善企业内在机制,健全商业银行治理结构,规范董事会运作,强化独立董事制度,完善对经理层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把银行制度建设与社会责任的履行联系起来,促进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凌兰兰: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披露问题[D].合肥工业大学,2009(5).

[2]马连福、赵颖: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7(3).

[3]李正、向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计量方法和现状研究[J].会计研究,2007(7).

[4]李晚金、匡小兰、龚光明: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沪市201家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5).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研究篇9

【摘要】中国金融业日益融入全球金融体系,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国内商业银行特色不足,竞争力较差,国内商业银行有必要加强品牌战略建设。

关键词商业银行品牌战略;品牌建设现状;建议

【作者简介】王景宏,河北融投租赁有限公司总经理。

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以来,金融市场在探索中发展,组织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目前已经形成一个初具规模、分工明确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立起了包括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外资银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邮政储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内的较为健全和完善的金融组织体系。

近几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日趋完善,银行间的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国内商业银行面临外资金融机构和国内同行业的双重竞争压力,金融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通过品牌管理提高竞争力,取得竞争优势,使品牌管理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吻合,成为摆在中国本土银行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国内外先进商业银行实施品牌战略的模式及途径

当今社会已进入品牌经济时代,拥有知名的企业品牌已经成为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的共同特点,同时也为商业银行引进优秀人才、进入新兴市场、赢得客户信任提供了有力支持。外资银行的品牌是在完善的品牌管理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树立超前的品牌理念与意识,组建精干的品牌管理团队,经过品牌定位、品牌命名、品牌传播、品牌延伸等步骤,并经历多次品牌危机的洗礼形成的。中国银行业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和开放,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同质性日益显著,价格手段运用空间逐步缩小,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在明确市场定位的基础上,塑造商业银行品牌的个性特征,努力赢得差异化竞争优势。

国际先进金融企业品牌战略模式主要包括综合品牌战略,即一个企业只采用一个品牌,旗下多种产品均采用此品牌;产品品牌战略,即给每一个产品一个独有的名字,并给予它们各自的定位,占领特定的细分市场。

国际先进商业银行品牌战略的形成一般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规划以品牌价值为中心的品牌识别系统,并以品牌识别统帅企业的营销传播活动。同时,制定品牌建设目标,即品牌资产提升的目标体系。其次,优选品牌化战略与品牌架构。在把握品牌化战略模式的发展规律,深入研究企业的财力、规模与发展阶段、产品特点、消费者心理、竞争格局与品牌推广能力的基础上,按相应成本并有利于企业获得较好业绩、利润与实现培育优势品牌的战略目标,优选出科学高效的品牌化战略模式。再次,以科学的态度与高超的智慧规划品牌延伸战略,通过理性的品牌延伸与扩张,充分利用品牌资源这一无形资产,实现企业持续、领先的发展。最后,创建具有鲜明的品牌价值、个性丰富的品牌识别、高品牌知名度、高溢价能力、高品牌忠诚度的强势品牌,累积丰厚的品牌资产。同时,要不断检验品牌资产提升目标的完成情况,调整下一步的品牌资产建设目标与策略。

二、我国商业银行品牌战略建设现状

(一)品牌价值的市场表现不足

品牌定位是在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的基础上,对特定品牌的文化价值取向和个性差异进行研究。定位的实质就是确定品牌的核心价值,与客户心灵对接,达到最大限度激发目标客户购买热情与高度品牌忠诚的目的。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仍以产品为中心进行品牌建设,把品牌简单理解为刺激短期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工具,而没有将品牌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产提升到战略高度加以经营,对品牌缺乏清晰的核心价值表述及长远的系统性规划。这种零敲碎打的管理必然导致本土金融品牌定位不清,在竞争对手面前显得较为脆弱。

(二)品牌营销组织松散

本土商业银行品牌建设中存在一个误区,即认为提高品牌的认知度就能建立客户的忠实度,于是市场营销过多依赖大众媒介进行宣传。这样组织松散、缺乏文化内涵的产品宣传只能使客户对单个金融产品产生短暂印象,难以形成品牌美誉度。正是由于松散、缺乏创意的市场营销,品牌推广往往采用运动的形式,“一阵风”现象严重,再加上客户的满意度较低,尽管本土商业银行凭借多年的经营、广泛的渗透网络及产品广告宣传,在公众中享有较高知名度,但与高认知度伴随的却是较低的客户认可度。客户普遍认为大型银行缺乏鲜明的经营特色,产品同质化严重,服务的个性化、差异化不足,且严重缺乏亲和力。

(三)品牌管理缺乏系统性

一是总部与分支机构分工合作不到位,直接导致了品牌经营与管理缺乏统一的战略规划与资源整合,既造成浪费,又难以有效积累品牌资产。二是内部沟通合作不畅,容易造成部门利益冲突引发沟通、合作障碍,品牌建设流于表面,难以实现根本性提升。三是员工介入不足。在缺乏内部交流、相关培训的情况下,由于不深入了解、领会品牌代表的意义与价值,多数员工没有透彻地理解品牌的内涵和理念。内部员工对品牌缺乏认同,是造成对外宣传不力的最大障碍。四是品牌建设缺乏规划。对于品牌的准入和退出、品牌宣传费用和渠道、营销活动的组织、建设资源的配备缺乏组织和计划。五是品牌传播策略单一。在品牌宣传渠道和手段上相对传统和保守,对新兴事物反应迟滞。

三、加强商业银行品牌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品牌建设规划,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1.加强商业银行基础性研究工作和策略分析,为品牌建设规划提供决策依据。要加强对与品牌建设相关的社会人文、外部经济环境、同业竞争环境、客户需求变化、媒体环境变化等方面的研究,对商业银行的体制机制、产品体系、企业文化、客户资源等方面进行整体竞争力分析和评估,为实施科学化、市场化、差异化的品牌建设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2.确立和坚持统一规划的原则,制定合理有效的工作计划。一方面由商业银行业务部门报送品牌建设立项、宣传项目、营销活动的需求和计划,归口管理部门对计划进行综合评估和需求整合;另一方面由归口管理部门和相关部门共同策划重大建设项目和营销活动,形成总体品牌战略规划。

3.促进品牌建设资源的最优配置。按照品牌战略规划,根据项目的重要程度,建立差异化、分级管理的资源配置框架,统一管理项目经费、宣传渠道等资源。

4.有效评估品牌建设成本和收益。一方面是资源使用成本,包括利用高效、低成本的品牌传播渠道;配合业务发展的实际需要组织有效的品牌营销;逐步发展一批优质广告服务商,提高外包工作的服务质量与效率;掌握市场行情,对各项经费使用实行价格指导,提高各部门议价能力。另一方面是加强对品牌建设执行效果的检测,通过精细化核算对资源投入效率进行科学的评估。

(二)努力转变思路,推动观念更新

1.转变品牌建设思路。改变以自身业务和产品发展为中心的传统思路,以客户为中心,根据客户的需求、信息接受特点开展品牌建设。

2.树立系统品牌观。改变以名称、标识和广告为中心的片面品牌观,树立以资源投入管理、营销组织传播为核心的系统品牌观,从更广泛的视野审视品牌命名、广告语、广告设计等具体工作。

3.加强团队建设。打造一支决策有效、执行有力的专业化品牌管理团队,相关人员要在品牌建设、宣传推广、内部培训、公关维护方面具备专业素养,能够准确把握宏观政策、竞争市场、客户需求的变化。

4.营造品牌文化氛围。通过内部宣传、培训、活动竞赛等形式,不断加强员工对品牌建设重要意义、品牌体系及比较优势、品牌传播手段的认识,使员工成为品牌传播的主体。

5.实行多元化的品牌传播策略。品牌宣传对于产品销售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通过引人注目的包装手段为品牌赋予个性化的诠释,而宣传渠道、包装形式、营销手段的多元化为品牌的宣传造势提供了可能,商业银行应该以更加超前的眼光,更加敏锐的视角,塑造现代、先进、富有活力的形象。

(三)增强品牌创新能力,防止品牌老化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许多民族品牌都没能摆脱“红颜薄命”的悲惨命运。究其原因,就是不注重解决品牌老化问题。商业银行加强品牌建设一定要对品牌老化问题加以重视,以免重蹈覆辙。品牌老化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品牌在市场上的知名度、美誉度下降,品牌的销售量、市场占有率和覆盖率降低等现象。造成品牌老化的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包括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落后、品牌缺乏创新、营销策略不当和企业家素质不高等。外因则包括技术进步对旧产品的淘汰、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不正当竞争的影响等等。防止品牌老化的关键在于创新。

在中国金融市场全面开放的背景下,金融领域所有的竞争都包含了与国内同行的较量和与国际对手的抗衡,今后中国金融界的品牌竞争将会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未雨绸缪,进一步强化品牌创新能力才是国内商业银行保持竞争优势的不二之选。创新的源泉是知识,因此,创建学习型银行,是增强商业银行品牌创新能力,防止品牌老化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凯文·莱恩·凯勒.战略品牌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3-515.

[2]郝渊晓.商业银行营销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5-18.

[3]周恋花.银行品牌经营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7.

[4]郭灿远.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品牌创建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财经大学,2007.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研究篇10

作为一种具有特色的指导思想、经营发展战略、经营管理方法、道德价值观念、企业历史积淀的传统行为准则和习惯意识,企业文化是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是在商业银行的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优秀的银行企业文化可以对内产生强大的精神凝聚力量,对外可以塑造完美的企业形象,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商业银行进行科学管理、加强员工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

二、商业银行的文化架构

物质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物质形象的塑造和经营效益两个方面的内容。抓好物质文化建设,不仅是增强商业银行实力的必然要素,也是商业银行开拓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商业银行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必须以塑造良好的物质形象为基础,以提高经营效益为目标。为精神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发展平台。

在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商业银行一方面要结合实际情况,以有限的资金做到物质建设的整齐、朴实、统一性。按照总行统一规划的标识,进一步搞好营业网点建设,突出商业银行的特色服务。提高科技水平,搞好电子化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同时做好广告宣传,为塑造商业银行企业形象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突出经营业务重点,抓好业务经营管理,无论在哪个部门都要紧紧围绕业务经营这一核心工作。抓好存、贷款工作,尤其在贷款工作方面,要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放谁收的原则保证清收责任目标的落实。

行为文化建设。它是企业文化的第二层,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企业行为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包括企业经营、人际关系活动、文化体育活动中所产生的文化现象。它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的折射。作为商业银行的主体,其广大员工的群体行为决定着企业整体精神风貌和文明程度。因此,塑造员工的群体行为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目的之一。这主要包括:

1、开发企业员工的智力,激励员工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

2、通过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业务素质,进而使商业银行的服务质量提高,使其在竞争中不被淘汰、与时俱进。

3、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要使员工意识到企业文化是无形资产,是企业发展和员工成长必不可少的精神财富。进而在共同的积极气氛下,提高工作效率。

制度文化建设。企业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的各种制度,具体分为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组织机构和企业管理制度三个方面。

一个成功的银行要靠企业精神凝聚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同时也要用适宜的严格的制度管理、约束员工,规范经营行为,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因此构建良好、有效的规章制度是必然的。主要包括:员工行为规范、部门岗位职责、工作目标管理制度、等级管理办法、绩效考核制度等等。把制度建设作为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各项管理工程有章可循,使商业银行管理工作进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保证其他文化组成部分的顺利建设。

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是商业银行整个文化体系的核心。它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现象。商业银行精神文化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下而形成的一种精神内容和文化理念。它主要包括企业理念、经营战略、经营目标、行为准则、企业道德、员工格言和企业价值观等等。

企业文化体系最重要的构成部分是企业价值观。员工从进入商业银行开始,就不断被企业的共同价值观所熏陶、影响,在经过同化、内化等过程,逐渐将自己的价值观和企业价值观趋于一致,并最终将企业价值观融合为自己本身的价值观,使之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断以企业价值观为导向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企业价值观优良建设,有利于企业内部核心凝聚力的结成及员工归属感的形成。进而使员工的行为得到有效规范,绩效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企业价值观的形成和构建是一项长期过程,需要管理层和执行层的共同努力和奋斗。同样,它给企业带来的

效益也是长远而巨大的。

三、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构建

核心文化的构建。核心文化,主要包括价值观和经营发展战略。价值观主要由银行精神、银行经营宗旨、银行哲学、员工信条、职业道德等构成。银行精神是整个企业及其员工精神风貌的总体反映,是银行企业文化的核心、银行哲学是银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职业道德是调整员工与银行、社会之间关系的非制度行为规范的总和;员工信条是倡导员工行为的标语或口号;经营宗旨是银行经营的最终追求。构建好核心文化,一是要深入挖掘商业银行多年来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和价值的经营宗旨、哲学、精神。二是要对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经营方针、管理体制、人员素质、经营效益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构建出具有导向、激励、规范、聚集、渗透五大功能的核心文化。

动态文化的构建。动态文化的性质类似于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性质。动态文化基本由内、外两大部分构成:一是银行内部系统,主要有内部机构的设置、员工培训及员工行为准则;二是银行对外系统,主要是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公共关系、市场营销、产品和品牌创新等。无论是内部还是对外系统的构建,都必须符合核心文化的构建原则。构建行业银行动态文化,应该根据现代商业银行的特色、建立符合现代商业银行运作机制、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的内部管理体系。构建涵盖业务规范、服务语言、服务标准、服务流程等手段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