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的应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53:37

金融危机的应对篇1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风暴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场由最初的债务危机发展成流动性危机,最后发展成信用危机的风暴影响力之广阔,规模之大,发展之迅速,可以说是人们预料不及的。

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将会逐步显现

信用危机实质上是信心和信任的危机,也就是说百姓对该国的金融机构、金融系统甚至政府的信任程度下降。从目前来看,中国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似乎没有欧美国家那么大,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中国的金融机构有政府做强大后盾,百姓对金融机构、金融系统和政府的信心比较强,这是非常重要的。而且,由于我国的金融还不够发达,基本上没有投资银行、评级机构、对冲基金以及资产证券化等这些引起金融危机的因素。此外,我国的金融监管部门总体上也比较谨慎。但是,由于中国和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将会逐步显现。从目前来看,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就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这对我国的整个经济,尤其是就业都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并不会随着今年的结束而消失,无论是对于世界经济还是中国经济,明年都将是困难的一年。据专家分析,美欧经济在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一、二季度可能还将处在负增长的状态,明年三季度后可能会有所好转。至于新兴市场国家,也就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可能是5%。所以,整个世界经济在明年都将处在一个低谷阶段。

由于受到世界经济放缓的影响,以及我国内部存在的成本升高、出口投资减少等因素,明年中国的经济也将会比较困难。在金融危机面前,中国虽拥有庞大的外汇储备和市场,可由于我国人均GDp排名并不高,所以不可能来表现领导的力量,但是中国很愿意和世界各国分担责任。为保持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也为了维护和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世界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新举措,包括计划在2010年底前投入4万亿元人民币刺激经济复苏。

如何促进就业将是明年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去年11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我们的经济政策确定为“双防一紧”,即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物价由局部性上涨到明显的通货膨胀,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今年7月,由于我国经济已经出现下滑,中央政治局根据实际情况将我国的经济政策改为“一保一控”,即保经济平稳增长、控制物价过快上涨。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又根据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Cpi增长放缓这一最新情况,提出重点要保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实行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从这一时期我国经济政策的变化上可以看出,我国现在的重点将放在保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上。

这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就业。就业问题始终是我国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现在的登记失业率大概为4%左右,由于有些人并不去登记,实际失业率要超过这个数字。经济的下滑本身会对就业带来比较大的影响,我国人口众多,每年要解决1100万-1200万的就业,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必然导致就业压力的增大。如果不能妥善解决这个问题,不仅经济将受到影响,社会治安以及社会稳定都将会受影响。

当然,金融危机毕竟会过去。11月23号召开的apeC会议上发表的关于全球经济的声明中就指出,全球性金融危机将在18个月内平息。所以,明后两年将可能是我国经济发展比较困难的一段时期。从当前来看,研究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怎么样促进就业是很重要的问题。

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是促进创业

促进就业的一个方面是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就是鼓励创业。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要取决于企业本身的需要,也取决于企业本身的成本核算。如果企业本身不需要或者不能承担雇工的成本,那就无法提供就业岗位。而公共服务事业可以提供的就业岗位非常有限,这就需要通过各种途径,促进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的中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小企业不会因为经济寒流的到来而受到比较大的影响。

在积极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也必须要鼓励创业。创业可以采取不同类型。一种是和大企业配套,为其提供一些服务。还可以寻找市场上别人不愿意干的,或者别人嫌生意小没有干的去干,如有些地方发展小五金,或者医院护工服务等。现在,在浙江各地都存在集群型产业,可以利用这个环境,开展集群式发展。当然,这些都还是比较低层次的创业,更重要的是依靠创新来创业。

要创业,首先要确立目标。无论是依靠创新来创业还是普通的创业,都需要根据本人的实际情况和能力确定目标。要培养创业的技能,政府可以给予一些支持和补贴,对农民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技术,能够去创业或者就业。要加强政府对于创业的支持,包括融资的便利、资金的支持等。中小企业对于扩大就业具有重要的贡献,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是经济界关注的焦点,也已成为中小企业,尤其是处于成长期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现在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这将会更有利于创业的进行。

此外,创业者本身的努力也非常重要。创业不同于一般的就业。就业是人家提供工作岗位你去干,创业就要承担各种风险,经受各种挫折。所以,创业者的心理素质非常重要。在国外创业的温州同胞在语言不通的环境下仍然能够取得成功,靠的就是艰苦奋斗和团结。这一点值得所有创业者学习。(作者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著名经济学家)

延伸阅读

创业、创新、就业与科学发展

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日益加剧、世界经济增长趋缓的新形势,为了寻求应对危机的有效发展模式和策略,探讨发展创业型经济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推动作用,首届全球创业型经济论坛于11月30日在北京举行。成思危出席。

金融危机的应对篇2

【关键词】金融危机;资金链条;融资战略;投资战略

当前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的经营造成严重冲击,保证资金链条安全成为企业关注的第一要务。企业是否要退出、维持或扩大现有业务,是否进行业务转型都要根据资金链安全的需要加以考虑,根据资金链安全的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融资战略和投资战略。

一、企业融资战略分析

(一)融资战略是企业的战略核心

企业经营战略思考的基本内容应包括:第一,企业所经营业务有无安全、顺畅、稳定的现金流;第二,企业投资有无可靠、稳定、满意的收益率;第三,企业所开展的业务过程是否有助于增强和保持潜在的融资能力。就是说,企业的业务、投资和融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融资作为企业资金链的安全保证是考虑的基本点。只有满足企业业务、投资与融资有机结合的经营运作才能够增加企业价值,才能保证企业在危机中生存、发展。面对危机,企业要认清行业发展趋势,根据自身条件重新给自己定位,确定企业的业务组合、经营节奏、投资方向、融资方式等,力争形成有竞争力的、独特的盈利模式。

在金融危机中很多企业因资金链条的断裂,失去融资能力而倒下了。残酷的事实告诉我们,企业始终要保有融资能力,要有足够的资金准备以应付发展需要,应付不时之需,确保企业的资金链条不会断裂。企业的融资战略是思考怎样做才能保证吸引投资者的眼球,得到债权人的信任;怎样保证随时拥有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主动权。企业理想的经营状态是:企业的经营业务具有成长性,经营现金流安全稳定;企业的发展、企业的投资效果是可以预期、可以把握的。企业确定业务组合,确定投资项目要得到投资人和债权人认可,企业融资规模和方式也要经投资人和债权人认可。要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相应就必须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稳定企业的经营预期。

从融资角度看,企业的经营是在做资产,用于匹配负债。企业的投资是做未来的预期收益,用于吸引更多投资。企业做项目的投资活动属于企业的虚拟经济活动。企业的具体生产活动属于实体经营活动。对企业来说,做项目、做上市、做发债、做并购、做资产出售、做贷款等活动均属于虚拟经济活动。虚拟经济也能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在经济低潮期,市场利率低,要积极进行发债融资和发股融资的前期准备;等到经济高潮期,股市市盈率高时,再进行股权融资。这样低成本负债融资,高溢价发股融资;再加上经济低潮期收购兼并,经济高潮期高价抛出资产等资本运作活动能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这就是所谓虚拟经济的效益。

面对经济危机,我国中小企业应根据经济周期波动情况,根据企业现实拥有和潜在拥有的资源,根据企业发展阶段和企业经济增长方式,在保证资金链条健康、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制定相应的经营战略。通过战略研究确定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通过战略研究确定应该在哪个市场竞争,应该如何在商业模式和竞争优势等方面取胜,应该如何保证企业业务的可持续成长。

(二)融资战略目标、方式和节奏

面对当前的经济衰退局面,企业要制定相应的融资战略以保证资金链条的安全。融资战略的制定必须考虑企业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充分考虑企业具体的资源和经营状况。融资工作应能满足企业运营的基本资金需要;要能维护和拓宽企业现有的融资渠道;应能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应能降低企业的筹资风险;应能提高企业在筹资中的竞争力。

面对经济危机,企业应学会过紧日子,学会从企业内部开辟资金来源。要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加强内部管理,节约各项费用,降低利润分配率,提高留存盈余,合理制定和利用折旧计划等以增强积累,减少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加强企业内部资金调度,避免资金闲置。中小企业应利用国家目前的各项优惠信贷政策,争取银行贷款并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建立银企合作关系。

对于采取扩张战略的企业来说,现在是进行项目融资的好时机。应积极关注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和未来具有稳定现金流的投资项目。应考虑使用类似bot等项目融资方式。资源类开发项目可以考虑用产品偿还负债的融资方式。大型设备投资则应尽量和金融机构合作,考虑使用融资租赁的方式融资。

企业要掌握好融资的节奏,经济衰退期进行企业融资的风险相对较小,目前企业应积极开展融资工作。企业做融资的过程,首先是融资的前期过程,是企业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论证过程、对未来业务组合调整的构思过程,是项目的研究论证、项目报批的过程。现在是大型上市公司发债融资的好时机,应积极采取发行企业债的方式进行融资。大型公司发股票融资还需等待,应进行必要准备。目前世界各国股票市场低迷,股票市盈率低,不是进行股权融资的好时机,2010年后情况应有所变化。

二、企业应对危机的投资战略

(一)投资战略目标与投资机遇

企业投资战略规划的核心是资源配置,其依据是核心竞争能力能否发挥以及运用的强弱,其评判标准采用一系列明确的财务指标和高于其他战略方案的资本报酬率。有扩张能力的企业在经济复苏阶段应采取扩张型财务战略,积极进行融资,用于增加厂房设备,建立存货,开发新产品。

在经济衰退期企业要制定稳妥的投资战略。投资的战略目标首先应是保证企业的融资需要,换句话说是能够引资、融资的项目才是可以投资的项目;投资战略的第二类目标是产业转移目标;投资战略的第三类目标是企业经营一体化目标,即在企业的经营产业链上延伸,建立有保证的销售渠道,掌握关键技术,掌握原材料、能源供应链等;投资战略的第四类目标才是项目的收益性目标、企业的成长性目标、市场地位目标等。

目前世界经济处于衰退状态,也是企业难得的投资机遇期。一般来说,现在是进行产业升级的好时机;是调整产业结构的好时机;是进行资产收购的好时机;是进行项目前期运作的好时机。

企业投资还包括企业的资产买卖活动。一般而言,在市场资产价格高估的时候卖出企业的资产,即高溢价卖出企业的权益资产,高溢价卖出企业的项目资产,从而收回投资,兑现利润,落袋为安,获利了结。在经济低潮期资产价格普遍低估时要积极去买资产,低成本做项目、买项目、收购企业、进行pe投资、股权投资等。

(二)企业的投资要把握节奏,并具有可退出性

企业投资的一个战略考虑是,投资的可退出性。投资项目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一个投资项目的好坏,往往取决于什么时候进入,什么时候退出。项目做得好,不如项目卖得好。要掌握好投资的节奏,理想的情况是,在经济低潮期启动项目开发,等到项目基本做好的时候,社会经济也进入爬升阶段。这时项目本身已经升值,即使企业自己不去完成项目建设,也会有人愿意高价买走。

通常很多投资项目的风险在于投资周期过长,许多大型项目是跨经济周期项目。所以,在经济低潮期低成本启动的项目建设,在经济高潮期项目可能仍在建设过程中,如果项目具有可转让性,在项目已经具有转让的商业价值的时候,企业则面临一个不错的选择,或自己继续投资兴建,或中途转让获利了结。就是说在投资项目前就考虑好如何将其卖掉。投资的可退出性是规避投资风险的重要途径。

掌握好企业的发展节奏十分重要,企业发展的节奏要与宏观经济周期和行业发展周期相合拍。那些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具有周期把控能力、有逆周期经营能力的企业,将更有可能变危机为机遇,自如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挑战。

当前危机虽未完全过去,但不能过度悲观,当大家都在准备冬眠的时候,就是有心人准备春耕的时候。所谓不能过度悲观是指,不要认为价格还会深幅下跌,不要认为经济复苏遥遥无期,不能过快处理库存,甩卖商品,变卖资产。要准备春耕,就是利用经济调整期,进行产业升级换代,进行自身业务调整。当然也不是盲目扩大规模,而是掌握好节奏,做一些前期开发准备。比如,检修、更新设备,研发新产品,进行项目前期研究,软性投入;准备在以后经济起飞时大干快上。

(三)目前可供选择的投资领域

我国目前大范围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目的在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先进生产力。国家鼓励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支持企业广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调整产品结构,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在这种背景下,装备制造业迎来了难得的机遇期。我国目前比较安全的国内投资领域包括:环保产业,新材料、新能源产业,资源类产业,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医药医疗产业,交通、it通讯产业,金融服务业,连锁商业、服务业,房地产业等。

随着发达国家资产价格的下滑,并出现价值低估的情况,国际资产投资应纳入国内企业的视野。但一般传统制造业仍是危险区域,那些将逐步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一般制造业基本都不是我国企业应接手的产业,不管其价格是否相对较低。那些没有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倾向的产业,如资源产业、连锁商业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等是值得关注的。对世界行业巨头的股权财务投资也是可以考虑的。向区位上接近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制造业生产基地,也应是可以考虑的投资方向。此外,就物业投资而言,目前国际发达国家的物业有中短期的投资价值,我国发达地区大城市的物业有中长期的投资价值。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企业面临变危机为机遇的发展时期,企业应根据经济环境和自身条件,制定新的经营战略。企业的业务、投资和融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融资作为企业资金链的安全保证是考虑的基本点。只有满足企业业务、投资与融资有机结合的经营运作才能够增加企业价值,才能保证企业在危机中生存、发展。

【参考文献】

金融危机的应对篇3

金融危机加剧我国就业压力

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就业压力大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基本国情。据测算,我国目前在城镇要求就业的,包括当年新增城镇劳动力和上一年结转下来未能就业的有2400万人,而每年提供城镇就业岗位只有1200多万个,再加上每年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大约800万人,劳动就业的供需缺口依然很大。在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之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从总的方面来看,基本保持着稳定甚至在某些方面略有改善的状态。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8年1-8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4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7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04万人。2008年前9个月,全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36万人。9月底,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30万人,比上年同期减少5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这两项均与上年底持平。然而,在这种貌似平稳的背后,却隐藏着诸多的问题和矛盾。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也难以独善其身。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增速减缓,2008年10月份以来一向稳定的就业释放出令人忧虑的信号: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速下降,企业的用工需求出现下滑,现有的岗位流失严重。另一方面,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总量矛盾长期存在,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我国2009年的就业形势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预计,本次经济危机的出口下降导致的非农就业减少为1763万,其中服务业664万,制造业969万。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称,2009年中国的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实际失业率可能接近10%。

随着全球协调采取措施减轻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情况会有改观,但走出这次危机冲击所产生的经济周期至少需要2~3年时间,甚至更长。受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和外商投资的影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不可避免受到冲击。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等青年劳动者是受影响最严重的就业群体。目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力军。统计显示,在第二产业中农民工占全部从业人员的58%,其中在加工制造业中占68%,在建筑业中接近80%;在第三产业中的批发、零售、餐饮业中,农民工占到52%以上。在这次金融风暴中,许多农民工被迫提前返乡。根据农业部调查,大约有15.3%的农民工现在失去了工作或者没有找到工作。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目前离开本乡镇外出就业的农民工的总量大概是1.3亿人。据此推算,大约有2000万的农民工由于经济不景气失去工作或者还没有找到工作就返乡了。农民工的大量失业,不但使得他们的工资性收人大幅度减少,而且对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在城镇用人需求有较大下降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回流的现象比较普遍。在2009年春节返乡的农民工中,大约有2000万是受金融危机影响而失去工作岗位的。这种情况是多年来没有遇到过的。农民工失业不可避免会传导到城镇职工就业市场上,从而推动城市失业率上升。也就是讲,迄今为止形成的裁员潮和失业增加,主要还是因遭受美国进口减少造成的外需疲软,对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外向型中小企业造成的危机。

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不仅仅是农民工,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也随之而更加严峻。随着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许多人失去了“饭碗”,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更是发现找一个好工作不容易。从供给方来看,我国2009年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为710万人,其中包括今年毕业的611万人和去年毕业而尚未就业的近100万人。从需求方来看,受金融危机和经济周期的影响,以企业为主体的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会有明显下降。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还将遭遇到更多的竞争威胁。首先是来自于被裁职员的竞争威胁。这些人员在失业之后势必要在劳动力市场上寻找新的就业机会,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对于准备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而言,显然是一种竞争威胁。相比之下,大学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因此容易受到冲击。另外,企业是深受此次金融危机影响的单位类型,因此,2009年大量的企业将减少对于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传统上容易进入企业的诸学科毕业生将遭遇寒流,例如国际贸易、会计和计算机等应用学科。相反,机关事业单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从而突显了这类单位的优势,这势必使这些单位的求职竞争更加激烈。

同时,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增长下行,对城镇新增就业产生挤压。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2007年处于中国经济周期性变化的波峰,2008年上半年在遏制通货膨胀的措施下,经济增长处于下行态势。中国经济周期性变化为5年左右,因而今后几年内的经济减速将对城镇总体就业形成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外贸形势的变化使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城市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被迫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由此引起城市结构性失业人数进一步上升,城市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面临大量职工就业与再就业的沉重压力。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出口较大幅度下降和FDi流入减少,意味着对制造业的投资下降,使得中国经济的波动性加剧,经济增长速度存在着进一步放缓的可能性。制造业部门投资下降,不仅带来制造业的就业需求减少,而且也会对服务业的就业需求产生影响,结果对城镇新增就业人口,如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挤压。对于部分倒闭的制造企业而言,不仅农民工失去就业岗位,而且在这些部门就业的、受过大学教育的劳动者也失去就业岗位,从而加大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新增劳动力供给压力。

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冲击,也体现在求人倍率的下降上。求人倍率是指劳动力市场岗位供给数与岗位需求数之比。求人倍率高,反映劳动力市场的岗位供给相对需求比较充足;求人倍率低,则反映劳动力市场的岗位供给相对需求比较缺乏。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88个城市收集的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我们看到,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岗位供给数与岗位需求数之比)从2001年的0.75大幅度逐年回升,并持续到2007年的0.98。但是,到2008年的第四季度,求人倍率急剧下降到0.85,系2002年以来的最低点。可见,我国实体经济增长显著减缓的后果,主要表现为就业增长的减速,以及失业率的上升。

从区域的视角来看,我国在金融危机中首先遭受冲击的是东部沿海城市出口企业和产业部门就业。2007年,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比重60%左右,出口比重占91%。而且,2001年以来出口高速增长,也主要来自东部地区。这样,在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和金融危机等多重影响冲击下,东部地区的出口企业和产业部门就最容易受到影响。以广东省为例,它的经济总量占全国1/10以上,出口占全国的1/3。由于它的外向型程度高,加工贸易企业占制造业很大比例,企业的利润率很薄,在人民币升值和金融危机等因素作用下,广东加工贸易企业拉动的新增就业人数从2005年的76万人下降到2007年的43万人,减少了33万人。如果形势长期不好,有可能使更多的出口型企业更加困难,关停的企业会更多,由此将带来就业等后续问题。金融危机对内陆地区城市就业的影响一般迟于沿海城市6~9个月显现。在金融危机下,西部城市及欠发展地区城市就业也面临着挑战,原因在于经济基础薄弱,开发和利用资源的技术和人才缺乏,人们面临着失业的危险,政府在现阶段不可能全方面照顾欠发达或西部贫穷落后的地区,因此,在本来就不富足的地区里又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无疑是雪上加霜。

随着金融危机蔓延,从金融行业扩展到实体经济,加上我国经济整体减速和房地产行业的下滑,中西部地区、资源和资本密集型、投入品行业的企业也会普遍遭遇困难,造成对就业的更大冲击。

多管齐下应对我国就业危机

如果说,金融危机给我们所造成的冲击还不那么明显,那么就业危机可能就会使许多人有切肤之痛。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解决就业问题任务繁重、艰巨、紧迫,如何破解就业危机,不仅决定着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也决定着强国崛起的新竞争优势。就这个意义上说,就业必然成为民生之本,促进就业必然成为安国之策。

1.兼顾“保增长”与“保就业”两个目标,实现以扩大就业为目的的经济增长。在经济与就业之间存在着一个不对称的规律:经济增长不一定带来就业增长;但没有经济增长,就肯定没有就业增长。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提出的奥肯定律表明,当经济增长下降2%时,失业率上升大约1%。由于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在金融危机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政府仅仅致力于制定劳动力市场政策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确保经济增长不受到严重的损害,就业底线才能得以保障,这也是发达国家政府全力救市的关键所在。

就业是民生之本,直接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在我国,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降低失业率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目标。在稳定和恢复经济增长时,应该处理好保增长与保就业的互动关系。经济增长是就业增长的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讲,保增长就是保就业。在“保增长”的同时,能否“保就业”,能否实现就业的有效增长,是当前宏观调控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保证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关键基础。

在过去的实践中,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并非完全同步。就业与经济增长不同步体现为:就业增长率明显低于GDp增长率;就业弹性系数逐年下降。“九五”到“十五”期间经济增长由8.6%上升到9.5%,而新增就业人口却由804万下降到748万。此外就业弹性也由“九五”期间的0.14下降到“十五”期间的0.12,2008年为0.08,即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仅能带动80万个就业。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并没有对就业产生多大拉动力,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就业增长产生了挤出作用,体现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有些对GDp贡献大的产业,对吸纳就业的作用可能很小。如果政府的投资方向和银行贷款偏向于资本密集型的大项目、大企业,对就业的吸纳力就是有限的;而一些中小企业,虽然得不到更多需要的资金和政策,但它们恰恰是吸纳就业的重要领域。因此,政府应该在理念上、政绩考核措施上明确,“保增长就是保就业”。只有树立这样的理念,地方在“保增长”的过程中才可能更多地考虑到经济刺激手段带来的就业岗位问题。

在2008年以前的若干年中,由于经济高速增长和劳动力供给速度减缓的双重影响,我国就业形势良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幅度减少,甚至许多地方遭遇劳动力短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11月初,国务院出台了3年4万亿元投资扩大内需、保增长的措施,主要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补偿性投入,估计每年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相应带动就业增长100万人。但这还无法满足保就业增长的目标。扩大就业的主体是大量的中小民营企业,“保就业”首先要保中小企业。通过保增长的公共基建投入带动中小企业发展;通过降低增值税、社会保险费等降低中小企业经营成本,来保企业、保就业;通过放宽抵押贷款规定、提供信贷融资服务及提供劳动力培训、增加政府对中小企业的采购等其他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扩大就业;通过鼓励和支持新的创业,从根本上增加就业。因此,除了对公共基建的投入外,政府还需要加大对中小企业和扶持创业的政策和资金投入,细化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保增长”和“保就业”两个目标相辅相成,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与扶持中小企业的投入应并行不悖。

增长优先还是就业优先不是谁先谁后的问题,而是国家发展战略的路径问题。如果增长方式不变,光靠经济增长率来拉动就业,是不可能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是提高就业容量和就业质量的关键。增长可分为低就业增长和高就业增长。“就业增长优先”的发展模式不仅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良性互动,而且也将推动就业结构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从“经济增长优先”到“就业增长优先”型发展模式,将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加速人力资本形成、技术进步以及制度化改革对经济增长的溢出作用,推动中国经济由粗放型的斯密增长向熊彼特式的内涵增长转变,它要求与人力资源相关的一切领域,必须进行重大调整,特别是在劳动分工、就业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相关人力资源开发政策、教育培训政策、就业保障政策等方面都需要做出深刻改革。

2.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促进政策。自2008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已经出台很多具体的保增长和促就业的措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形成的积极就业政策基础上,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就是要求把保增长、调结构和扩内需,更加紧密地与扩大就业结合起来。通过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扶持劳动者就业,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成功做法,也是在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不平衡情况下稳定就业的必然选择。(1)发挥政府职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失业保险制度保生活、稳定就业和促进就业的作用,降低自然失业率。目前我国摩擦性和结构性失业比重较高,单纯依靠GDp增长无法解决此类失业问题,需要发挥积极就业政策的作用,完善劳动力市场功能,提高就业信息、就业培训等就业服务能力。虽然在经济危机时,周期性失业即由于GDp增长率下降导致的失业成为主要的因素,自然失业率仍然保持较大的比重。充分利用缩小自然失业率的办法弥补可能产生的就业损失,是一个有效的政策选择。经济下行期失业人数增加、失业周期延长是必然趋势。失业保险作为应对周期性失业的一项社会制度,正逢其时。现行失业保险制度在1999年实施以来,通过向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注入资金,有效应对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国有企业下岗分流产生的失业风险。此后,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2003年以来我国失业率逐步下降,失业保险基金形成大量节余。面对此次失业风险,失业保险一方面应做好应对失业人员增多、保生活支出增大的压力,另一方面需要发挥预防失业、稳定就业和促进就业的作用,将失业造成的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降到最小。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扩大失业保险金的支出范围,用于为稳定就业和维护劳动力供给而进行的在职培训、技能培训等的补贴,以及用于进行岗位分享的岗位补贴,也就是把补贴补到用人单位;暂缓困难企业失业保险费缴纳等。(2)进一步拓展、延伸积极就业政策。2002年开始实施的积极就业政策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并在2005年我国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的形势下,得到了拓展、延伸、调整和完善。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在下岗等历史遗留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的情况下,积极就业政策应进一步调整完善,发挥更大的作用。应将积极就业政策从国有下岗失业人员扩展到更多劳动者,如将自谋职业税费减免和小额贷款政策的人群范围扩大到返乡农民工、青年等群体,将鼓励企业吸纳就业的税费减免范围扩大到所有中小企业;将岗位援助,社保和岗位补贴对象从大龄就业困难的下岗失业人员向其他就业困难人员延伸;将主辅分离的政策向所有困难企业扩展;将公共就业服务向农村延伸;将培训补贴向农民工延伸,并提高培训补贴标准等。(3)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行业投资,提供新增就业岗位。一般来看,产业结构升级都是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迈进的,但是,我们国家还没有发展到那个阶段。因此,我们在公共资源配置和政策指引上,要允许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存在,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4)采取信贷、税收和技术扶持等措施,鼓励创业。要培育壮大创业主体,积极拓展创业空间,加大对创业的资金扶持力度,完善创业服务,优化创业环境,通过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实现最大化就业。在鼓励创业的协调机制上,可以仿效国外的成熟做法,成立专门的“创业指导中心”或“中小企业局”,或鼓励各地成立创业服务协会等组织机构,统一实现对创业活动的指导服务以及为创业企业的运营提供政策、资金、法律等方面的帮助。近些年来,我国出台了不少创业扶持的政策,2008年10月还专门出台了《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但这些政策措施还没有形成配套,而且关键还在于如何通过有效的机制将这些措施落到实处。比如在融资难问题上,虽然私营个体经济在固定资产投资和获得贷款的比例上都有所上升,但从总量上来看依然处于弱势。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不但要发挥大型商业银行的积极作用,还需要鼓励发展适应创业企业特点的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创业投融资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特别应该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拓宽并规范创业企业的融资渠道。

金融危机的应对篇4

关键词:金融危机;政府;作用;资产负债表

中图分类号:F8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9)05-0002-03

一、国家资产负债表分析框架

(一)国家资产负债表分析的理论基础

国家资产负债表分析的基础是对国家金融资源和金融资产的认识。对国家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可以划分为公共部门、金融部门、企业部门和住户部门四部分。由于中央银行和财政部门承担宏观管理的职能,可以合并构成公共部门。部门资产负债表反映出国家金融资源在部门的分布状况,资产负债表项目的变化可以反映各类冲击对部门的影响。如表1所示,当面临负的冲击时,资产价值下跌;当低于债务面值时,部门就会出现违约,发生破产。部门资产下降的过程也就是部门信用风险累积的过程。

(二)基于国家资产负债表进行宏观金融风险研究的方法

首先,以国家资产负债表反映的资产和权益状况作为宏观金融风险的研究对象。以部门金融资源存量指标作为对象,研究各类冲击对资产存量价值和波动性的影响,从而为宏观金融风险的度量和管理提供客观基础。

其次,结合金融市场的信息进行宏观金融风险管理,从而使金融风险管理具有前瞻性。编制国家资产负债表可以反映部门资产负债表的历史信息,在此基础上编制或有权益资产负债表,则将市场信息和历史资产负债表信息结合起来,可以对宏观金融风险进行前瞻性的预测。

最后,构造反映宏观金融损失的有关指标。借鉴微观层面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有关技术和工具,构造反映宏观信用风险的有关指标,如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等。

(三)基于资产负债表的部门间风险传递机制

部门间风险的传递是宏观金融风险的重要特征。使用资产负债表矩阵可以描述部门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反映风险在部门间的传递状况,如图1所示。其中,金融部门是社会信用关系枢纽,公共部门、企业部门和住户部门的风险都可以通过负债项和金融部门资产项的对应关系传递到金融部门。由于公共部门对金融系统存在隐性担保,金融部门风险最终会通过担保机制传递到公共部门。

使用或有权益资产负债表矩阵作为对象进行研究,由于部门间的债权债务关系体现为金融市场的权益工具,权益价值的变动和波动可以反映部门间的风险传递状况,因此,通过考察或有权益资产负债表矩阵,就可以对部门间的风险传递状况进行实时监测。

国家资产负债表反映的部门间风险传递关系可以为我们认识美国此次次贷危机导致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形成提供分析框架,为研究政府如何采取措施化解金融部门的风险提供分析视角。

本次金融危机最初以次级抵押债券市场动荡的形式出现,但形成的原因则是各商业银行和信贷机构向不具备借款条件的借贷者大量发放住房抵押贷款。随着住房价格开始下跌及借款利率的上升,越来越多的借款者不能按时还贷或者放弃还贷,开始违约,从而造成商业银行等信贷机构的不良资产迅速增加,转化为商业银行的风险。而此前商业银行在投资银行的帮助下,把这些次级房地产信贷资产通过资产证券化转变为CDo等次级抵押贷款的衍生产品。大量的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投资这些金融衍生产品,又将住户部门风险转移为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风险。由于当今世界已经进入金融全球化时代,美国又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因此,发生在美国的金融危机也就自然地转化为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

为应对危机,各国政府都采取了不同的策略。由于公共部门和金融部门之间存在隐性担保的关系,政府采取组建资产管理公司和再贷款以及注资等方式来化解和控制金融部门风险,实质上是将金融部门风险转化为公共部门风险,这就是政府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发挥的作用。在金融危机的关键时刻,政府这一作用非常重要。一是因为公共部门的风险承受能力要远远大于一个或多个金融机构的风险承受能力;二是金融机构破产的成本(本身的成本和社会成本)很可能要远大于政府发挥作用所支付的成本。但是政府花费大量成本应对金融危机也有其不合理性,因为政府的钱毕竟是纳税人的钱,如果金融机构是因为其高管过度冒险,盲目追求高额报酬而濒临破产,最后由广大纳税人来承担风险,则是极不合理的。但在金融危机爆发的关键时刻,只能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二、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各国政府采取的措施分析

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应该或者实际起什么作用?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答案,都可以概括地用“手”来比喻,即:“无为之手”、“扶持之手”和“掠夺之手”。(1)政府应该是一只“无为之手”的理论来自亚当・斯密。他把市场比喻成一只“看不见的手”,认为自由竞争的市场可以导致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在市场上,所有个人都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为社会服务。通过市场交换,经济资源实现最优配置,社会福利实现最大化。(2)政府的第二只“手”是“扶持之手”,这是福利经济学的基本思想。福利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框架是,首先定义社会福利(比如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总和),确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然后讨论如何通过政府干预,采取诸如反垄断和消除信息不对称的措施,来帮助增加社会福利。这类讨论所假设的基本前提都是国家的目标是使社会福利最大化,国家是善意的,是对市场不足的必要补充。(3)政府的第三只“手”是“掠夺之手”。这方面的研究,最有名的代表人物应是曼库尔・奥尔森(mancurolson)。他指出,在人类社会,总有一些人会想,生产财富不如掠夺财富来得容易。而要掠夺财富,就要有武力。靠武力和掠夺获得财富的人有两种,奥而森称之为“流寇”和“坐寇”。“流寇”抢完就走,所以他对完全摧毁一地的经济在所不惜,而“坐寇”则要考虑到今天抢光了明天就没有了,不能“杀鸡取卵”。奥尔森把国家视为“坐寇”。另外一个讨论“掠夺之手”的代表人物是安德烈・施莱弗(andreiShleifer),以他为代表的学者,近年来就“掠夺之手”这一“政府病”主题写了很多文章。[1]施莱弗等强调,不能天真地假设国家的目标是使社会福利最大化。政府,或者说掌握国家机器的人,都有自己的目标,有自身利益。要理解政府的种种行为,一定要理解掌握国家机器的人的自身利益和利己行为。从美国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宣布了所谓“华盛顿共识”的破产,也宣布了新自由主义命运的终结,历史再次证明,政府作为“无为之手”不是对政府职能的正确诠释。当经济面临危机,社会遭受厄运时,政府更应该有所作为,应该发挥“扶持之手”的作用。

(一)美国、欧洲各国政府采取的措施分析

从此次金融危机中各国政府已经采取的对策来看,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注资。如美国、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等国政府都采取了向商业银行注资的策略。二是政府利用财政资金收购一些金融机构的股权。如美国、英国等国政府采取了收购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部分股权的策略。三是债务担保。如美国、欧元区国家政府。四是采取减税、增加项目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投资等刺激经济措施。如澳大利亚、日本和欧盟。

下面对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采取的措施进行分析。(1)以上四种方式主要是把金融部门的风险转化为公共部门的风险。(2)美国和英国都迅速地推行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国有化措施,挽救濒临破产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我们都知道,美国的意识形态是强烈反对国有化的,但是这次它被迫用国有化的方式挽救金融体系,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到面临的问题多么严重。经过迅速大规模的国有化,现在世界上一些最大的金融公司已经变成了国有公司。比如世界上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世界上最大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公司像房利美、房地美现在都变成了完全的国有企业。而美国、英国政府都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国有金融机构的所有者。(3)全球主要国家的政府空前一致地进行紧密协调,以应对这次金融危机。这次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体系和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从美国到整个西欧,从北欧和东欧的部分国家到俄罗斯,从日本到韩国、印度、巴基斯坦等亚洲国家,纷纷卷入危机。有不少国家,如冰岛、乌克兰、匈亚利等,还面临国家破产的风险。正因如此,各国政府为应对这次金融危机进行了空前的合作和配合。(4)采取措施的弊端也显而易见。一些大的金融机构为追求高额回报进行冒险,最后由广大纳税人为其“买单”,这一方面引起广大纳税人的不满,另一方面会刺激更多的公司去过度冒险。

(二)中国政府采取的措施分析

中国是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影响相对较小的国家之一,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的金融体系与国际金融市场还有很大程度的隔离。但是中国的对外贸易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3,因此,全球经济衰退一定会非常严重地影响中国经济。因此,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从危机爆发伊始,就在积极采取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2008年底,中国政府出台了引人瞩目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2)货币政策由“从紧”转向“适度宽松”,财政政策由“稳健”转向“积极”;(3)一些地方政府出台对当地企业的扶持政策,如协调当地银行为一些濒临破产的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对一些困难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等。

下面对中国政府采取的措施进行分析。(1)中国政府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不是用来拯救某些濒临破产的企业,而是用来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的。主要用于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对拉动整个经济增长的作用更明显,同时,也没有“用纳税人的钱为一部分道德缺失的投机者买单”的弊端,更没有像美国那样把一部分企业国有化,因此,深得社会各界人士的理解和支持。但是,靠投资拉动经济也有一些负面影响,有可能出现高能耗、高污染、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还有可能出现低工程质量、劳命伤财的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以投资为主的扩大内需政策,将使中国的经济结构更加扭曲,量的增长很可能以质的下降为代价。(2)一些地方政府扶持当地企业的一些政策,如协调银行为一些出现财务危机,可能濒临破产的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实行税收优惠,这对一些产品适销对路、技术水平高、产品质量好的企业可能起到“雪中送碳”的作用,但对那些以前就盲目扩张,行业产能过剩的企业,尤其是对那些能耗高、污染环境、生产效率低、技术水平落后,早该淘汰而没有淘汰的企业,则起到了“助纣为虐”的作用,对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商业银行在政府的游说下,为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也会增加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各国政府已经发挥了哪些作用呢?澳大利亚现任总理陆克文认为:“国家显然在三个领域做出了首要贡献:拯救私人金融体系,防止其崩溃;提供对实体经济的直接刺激,抵消社会需求的减少;建立国家和全球性管理机制,由政府来承担和实施这一系统规则的最终责任。”[2]

一个经济体需要多长时间才能从经济低迷中重新崛起?笔者认为,这主要取决于政府采取何种配套的政策措施,来清除积弊和刺激经济,尤其是修复银行系统有效提供信贷的能力,以及重新恢复企业和消费者的信心。根据对过去发生的金融危机的分析,平均来看,在爆发金融危机以后,各国需要两年才能走出经济低迷期,大约需要4年才能恢复到趋势增长水平。历史上只有两次经济低迷期延续了更长的时间:一个是日本的“10年低迷期”,原因是政府采取的政策其效果适得其反;还有就是美国的“大萧条”时期,当时政府协调应对危机的能力很弱,不可与今天同日而语。

尽管发生的金融危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通常是在金融体系的某些领域杠杆水平过高,然后导致信心崩溃,但是,随之而来的经济衰退却有相当大的差异。决定经济衰退时间长短和严重程度的是政府采取的应对方式,尤其是政府能否设法恢复消费者、企业、投资者和贷款方的信心。以上各国采取的应对措施,对恢复消费者、企业、投资者和贷款方的信心是有积极作用的,应该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三、结论

1.以国家资产负债表为基础的金融风险研究方法为金融危机的研究和应对提供了新思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将宏观金融风险的研究建立在一致性的基础上,宏观金融风险界定、部门金融风险的识别和度量、金融风险管理三个环节在金融风险的内涵和有关分析工具的使用上都具有一致性,使我们在认识此次金融危机的产生、传递以及政府为什么要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发挥作用等方面形成逻辑一致的、清晰的分析思路。

2.美国政府为拯救金融危机,积极采取行动,其行动的本身就标志着“华盛顿共识”的破产。这次金融危机再一次证明政府合理的干预不再是“可耻”的事,而是必要的。但是政府的作用还是应该从加强监管入手,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而事后应对虽然十分必要,但毕竟是下策。

3.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政府的作用也是十分有限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弊端,如增加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等。仅指望政府拉动经济也是不现实的。因此,政府应探讨如何加强和改善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提高对金融危机的预警能力。在我国,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刺激民间资本在拉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安德列・施莱弗,罗佰特维什尼.掠夺之手――政府病及其治疗[m].赵红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2]陆克文(KevinRudd).“第三条道路”的使命[J].财经,2009(4).

[3]叶永刚,宋凌峰.国家资产负债表与宏观金融风险管理研究[C]//.金融评论.2006卷(第2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06.

金融危机的应对篇5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形成原因;我国的应对策略

国际金融危机一般有三种表现形式。货币危机,是指一国货币在外汇市场面临大规模的抛压,从而导致该种货币的急剧贬值,或者迫使货币当局花费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大幅度提高利率以维护现行汇率;外债危机,是指一国不能履约偿还到期对外债务的本金和利息,包括私人部门的债务和政府债务;银行危机,是指由于对银行体系丧失信心导致个人和公司大量从银行提取存款的挤兑现象。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来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波,导致全球闹股灾。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600亿美元,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现在扩展到全球,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万亿美元,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这件事远远没有结束,预计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将持续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终见底。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跟着“感冒”,这就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感效应。

一、金融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国际经济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失衡,虚拟经济导致流动性过剩,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总是与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相伴而生的。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将导致国际资本在一定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力可能是区域的或全球性的。

(二)国际货币体系扭曲。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维持现状间徘徊的国际货币体系;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债务方面的弱势地位;处于双重制约下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机的苦果,因而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难逃其咎。而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协调国际经济失衡时却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纪律性,因而现在的国际经济的失衡被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放大了,加剧了。

(三)国际游资的攻击。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加剧国际经济失衡,然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国际游资。那么国际游资为什么能够摧毁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呢?众所周知,国际游资规模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响和缩短被攻击国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由繁荣到萧条的自然过程。当国际游资进入被攻击国家,它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利率和汇率变化,从而加快金融市场由理性发展向非理性发展转变。

宏观调控力度不当、房地产市场失衡、金融机构推波助澜等问题也是造成全球性金融风波的重要原因。

我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认为:到现在为止美国经济还没有衰退,只是下调,这次下调绝不是短期就可以过去的这对我们的出口影响就很重大,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对中国的第二个影响是相关银行的损失。从媒体公布的有关资料和金融上市公司的有关年报可以看出,工行、建行、招行和其它不少银行购买了美国的“两房”(房利美、房地美公司)和雷曼公司的债券;第三个影响则是潜在的危险,因为我们持有的国际外汇储备对外公布的数字是18000多亿,其中美国国债大概5、6千亿的样子,而金融危机的发生对我们持有的美国债券实际上应该还是有一些影响的;第四个影响则是由于国外资金流出导致的股市房地产市场的疲软加剧。此次美国金融危机涉及的都是一些大的投资银行、老牌银行、大的投资中介商等重要金融机构。尤其是像刚刚破产的雷曼兄弟已经有158年的历史。而全美500家银行中,到现在已经有117家面临破产。

二、面对金融危机,我国应采取的策略

防范金融风险的最佳途径是优化我国的经济结构,强化本国经济。各次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发展中国家只有优化国内经济结构,才能真正改善长期国际收支的状况,确保自身不受国际资本流动无常变化的影响。有计划、有步骤地开放资本市场,开放金融市场要做好准备和试点,应该采取谨慎的步骤和策略。就目前形势看,次贷危机对中国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较为稳定。但受国际石油价格和粮食价格上涨的影响,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水平居高不下。央行对此采取了从紧的货币政策,从2007年3月起连续6次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以期降低通货膨胀率。2008年中国应该继续将治理通货膨胀作为首要任务,同时要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在治理通胀和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之间寻找平衡。

金融危机的应对篇6

日本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

20世纪90年代日本金融危机的爆发,始于泡沫经济的产生和崩溃,导致银行不良资产大量发生。而泡沫经济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随着日本经济长期增长、日元升值导致人们对经济和地价、股价的预期高企。第二,为应对“日元升值萧条”,历史性低利率和高货币供应量导致的长期金融宽松影响了宏观经济政策的正常运作。第三,在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体制尚未完善之前,利率自由化已成主流,使金融活动变得极为活跃。

日本的教训告诉我们,虽然泡沫经济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原因交织造成的,然而,不管资产泡沫的形成还是资产泡沫的崩溃导致通货紧缩,都与央行货币政策的执行有着直接关系。央行不仅要在平稳时期采取常规手段对市场进行调节,而且在经济及金融市场不稳定时,更有必要及时果断地采取正确的货币政策。同时,平时建立好应对制度,要求相关人员进行模拟测试极为重要。作为它的前提,同样重要的是,按金融检查指导手册的要求,构建严格的金融机构检查体系,通过日常性检查把握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实际规模,在发生危机时要及时公布不良资产总额,减少不必要的猜测,保护金融体系。

金融危机发生后的应急对策

1.恢复市场机制和金融功能是央行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最重要作用。在危机发生时,清算体系失灵及流动性危机会导致市场机制失效,严重影响经济运行。因此,此时央行必须动用特殊手段来恢复市场功能。

日本的主要经验是:(1)向市场注入资金,使国债等安全资产得到保值,恢复流动性和市场功能;(2)央行以非常规手段购入股票来修复风险资产的定价,提升股市信心,降低流动性溢价;(3)在恢复上述最低风险和最高风险资产的定价机制以后,除不良债权外的金融资产(包括房地产基金Reits)价格可以逐步得到恢复。由于大量的不良债权来自房地产,因此通过修复房地产基金的定价机制,市场重新对房地产价格进行评估,从而可以进一步处理不良债权。

2.为避免大型金融公司倒闭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应当在宣布破产前及时“解除”与外国交易对手方的合约。日本四大证券之一的山一证券倒闭的最大原因是不当交易使客户蒙受巨大损失,并通过会计手段掩饰问题,最终遭到曝光。为了避免山一证券违约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日本政府立刻联络全球的交易对手进行解约并支付了相关费用,从而避免了山一证券的破产给国外相关机构带来的巨大影响。而雷曼事件没能吸取这一经验教训,没有和国外有交易的相关机构进行解约处理就突然倒闭消息,从而对全球其他金融机构产生巨大影响,引发了一场灾难性的全球危机。

3.应对金融危机时,为了消除市场上的不安情绪,应按照正确顺序,采取大胆、必要而充分的措施。要尽快通过设定短期、中期、长期三类政策时间表,给市场一个准确的政策预期来稳定市场。必要时还要大胆投入政府资金,但为了防范道德风险,必须同时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4.处理银行不良债权的同时,必须大力推动企业重建。对于因债务过多而陷入经营困境的企业,如果盲目地进行不良债权清理任其破产倒闭的话,将会导致失业人口的迅速增加,对经济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日本的经验是:完善破产法制,制定自行协商处理不良债权的指导政策;设立“产业再生机构”,针对拥有经营价值却债务负担过重的企业,以政府担保或提供出资等方式,解决企业流动性问题,帮助企业重建(日本产业再生机构成功地实现了40多家危机企业再生)。需要特别加以注意的是,企业做不好,公司高管和股东都应该承担各自明确的责任,重组绝不是救济。

5.加大国内以及海外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银行的监管机构金融厅、主管财政的财务省以及作檠胄械娜毡疽行三方,在平时和紧急情况下合作机制的建立和齐心协力,是应对危机的重中之重。为防范起源于海外或国内的金融危机影响到其他国家,平时需要与海外相关监管机构建立合作机制。国际合作框架包括:与日美欧央行合作进行外汇同时清算;共享重要国际性银行的监督信息等。

6.对于在决算系统中处于中枢作用且位于经济核心部门的系统重要性银行,要尽力避免随意破产。重要银行的破产不仅会引发金融系统中的连锁反应,而且对与其相关的公司和实体经济会造成重大影响。为避免此类银行的破产,就要尽早实施防范措施,有计划地进行早期干预,使其回到正常轨道。

7.核心银行遇到危机时需要特殊处置。在日本,此类特殊应对措施是否实施,是由“金融危机应对会议”(相当于危机管理委员会)来进行决策。该会议(委员会)成员包括内阁总理大臣、官房长官、财务大臣、央行行长、金融厅长官。该会议根据是否会导致系统性风险来判断是否允许某一金融机构破产,如果该会议(委员会)认为应该实施特殊措施,方能进入例外处置程序。“例外措施”包括:如果要对资本不足的银行注资抢救,对资不抵债的银行,先对超出保险金支付的资金进行资助,再逐渐解体相应的金融机构,以及实行临时国有化措施等。

处理破产的金融机构,经典的做法是“周末破产”,即先设定一个托管人进行托管经营,赔付限额保护部分的存款;再对破产金融机构的业务进行分割,寻找各自业务的接盘银行,或者创办一个临时性的“过桥银行”。对于难以受到保护的存款,大部分由存款保险机构的下属机构进行管理,准确划分健全债务与不良债务并进行处置。

其他建议

1.金融风险和金融改革的关系。中国当前采取的汇率与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进行的措施是正确的。迫于当时的国际环境,日本的汇率市场化先于利率市场化,在利率市场化等金融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之前,日元急剧升值引起经济紧缩,为了缓解经济下滑,日本央行采取了长时间的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了巨大的资产泡沫。日本的教训是,汇率与利率市场化等对市场有较大影响的改革,应当在经济金融运行相对稳定时进行。金融市场化固然重要,但要做好相关制度和实际运作机构的安排,并选好时机,防止出现危机。

2.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给地方政府带来损失。日本“第三部门”类似于中国的地方融资平台,很多是政府直接出资或政府担保的。政府虽然有一定的治理权,但没有直接参与第三部门的相关项目,损失往往必须由地方政府承担,历史上曾给日本地方政府造成了严重损失。地方政府需严格控制地方融资平台的设立和运营。

金融危机的应对篇7

一是加强市场调研,增强指导能力。采取“领导挂钩负责、部门对口联系”的方式,深入企业开展调研工作,加强对各外(边)贸企业的了解,及时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开展对外贸易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组织好企业参加外贸业务知识和外贸政策学习培训,提高企业对国际形势和外贸政策的敏感度,促使企业在困境中抢抓机遇占领市场份额,树立完成任务的信心。

二是完善管理措施,提高服务水平。继续做好延长通关时间和《商务简报》采编工作,更好地满足企业外贸需求,确保口岸通关快捷、高效和贸易投资便利化。

三是抓好重点企业和重点商品的服务跟踪,为重点企业和重点商品构筑最佳贸易平台,确保抓重点见成效。1—11月铁矿石进口达41.8万吨,同比增长188.3%;电力出口6.3亿元,同比增长28.6%。

四是充分利用展会平台,扩大**企业知名度。6月份组织8户企业的18种商品参加第十六届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组织了2户外(边)贸企业的2个境外投资项目到会签约,合同金额2450万美元;在2009年中越(**)边境经济贸易交易会上,组织11户企业与越方12户企业进行12个项目的签约,签约金额达10902万美元,比2009年的8286.5万美元增长29.1%,创下历史新高。

五是努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贸易发展环境。5月20日,**公路大桥联检楼工程正式开工,目前已完成基础工程部分的95%,大楼主体a区即将封顶,完成投资270万元;进出口验货场可研通过评审,将于12月27日正式开工;新—河高速公路实现通车,蒙—河高速公路将于2009年1月通车,中越红河公路大桥完成合龙,这些硬件设施的完善,将为**口岸人员、货物、车辆的快捷通关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

六是内外并举,协调发展。加快培育大型商贸流通企业,鼓励连锁经营进社区、进乡村,发展城乡连锁经营网络,带动全县商贸流通业发展,进一步促进消费;在当前“减顺差”的背景下,积极扩大对资源性产品及其他国内短缺原材料的进口,扩大对关键技术、重要设备的进口,加快形成进口来源多元化格局。

七是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省、州发展外贸的优惠政策,使企业真正享受实惠。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外贸的影响,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边境地区经济贸易发展问题的批复》(国函[2009]92号),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边境贸易发展有关财税政策的通知》(财关税[2009]90号),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替代原边贸进口双减半征收,使原来“虚化”的边贸政策落到了实处,在此基础上,省政府和省商务厅分别于10月30日和11月1日召开会议,制定了促进我省后两个月进出口增长的政策措施,对企业每进出口1美元的商品补助0.02元人民币;对企业出口信用保险费全额补助。这些措施对帮助企业树立完成任务的信心,扩大进出口业务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金融危机:

一是引导企业面对困难,在金融危机中寻找机遇,苦练内功,在困难的条件下赢得生存空间。

二是凝聚力量,整合资源,形成集团化、规模化发展,以增强抗风险能力。

三是坚定信心,抓住钢材、水泥等建材价格下降的有利时机进行技改、转产,有条件的企业要想方设法恢复生产。

金融危机的应对篇8

关键词:俄罗斯;中东欧国家;转轨国家;国际金融危机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9)12-0109-07

一、引言

自20年前苏联东欧国家剧变以来,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迈上了经济转轨之路,纷纷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并逐步走上了加速发展的道路。转轨以来,不仅这些国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该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国际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通过经济转轨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条件,使这些国家相继摆脱了计划经济条件下经济停滞不前的状况,特别是俄罗斯及独联体其他一些国家在10年前就结束了经济持续低迷和衰退状态,步入了经济迅速恢复和快速增长阶段。中东欧国家在经历了转轨性衰退后也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有资料显示,与1989年相比,到2006年波兰经济增长了58%,斯洛文尼亚增长了39%,匈牙利增长了34%,斯洛伐克增长了34%,捷克增长了29%。自2001年以来,尤其加入欧盟后,中东欧国家的赶超进程加快。2004―2006年,中东欧5国平均的经济增长率比欧盟15国高出近3个百分点[1]。另一方面,欧盟东扩为中东欧国家带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加入北约和欧盟提升了这些国家的国际地位,扩大了国际影响力,海外投资大量涌入、大批劳工在欧洲找到薪水更高的工作。一些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后,经济增长率高于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从而缩短了其与欧盟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发展成为一次真正的全球金融危机,而且这场金融危机已从发达国家传染至新兴市场经济体甚至整个世界。随着全球金融海啸的爆发,俄罗斯最终未能幸免于这场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全球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的影响,危机使这个一再强调自己是金融危机中的“避风港”、“安全岛”的国家陷入了10年来的首次经济衰退之中。不仅整个金融系统和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影响,数千家企业宣布裁员,而且石油价格从每桶140美元跌至50美元以下,卢布也持续贬值。鉴于此,西方媒体宣告“持续了8年的俄罗斯石油繁荣褪色”,嘲笑曾期待成为未来“国际金融中心”的莫斯科成了“金融危机之都”。虽然俄罗斯领导人坚信俄能够依靠充足的储备度过难关并克服危机,但俄罗斯的确面临着现实困难和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也使中东欧国家在劫难逃,这些国家正面临着10年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且有可能成为金融海啸第二波的“重灾区”。欧洲复兴和开发银行总裁托马斯•米洛指出,金融危机已威胁到东欧地区过去20年来的改革成果,使改革进程出现了“逆转的危险”。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转轨国家的影响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全球。在历经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后,俄罗斯和中东欧国家正经受着这场金融风暴的冲击和严峻考验,成为重灾区。自2008年9月以来,许多转轨国家陷入了货币急剧贬值、银行破产、股市崩盘、工厂倒闭、失业率大幅增长、各项社会经济指标急剧下降的危机状态,甚至有的转轨国家经济面临着崩溃的威胁。

(一)资本外逃与货币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由于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发达国家纷纷从俄罗斯和中东欧国家撤资,资本外逃加剧了外汇短缺和中东欧各国货币集体贬值风暴。据俄罗斯《新闻报》2008年11月12日报道称,俄罗斯资本外逃从来没有这样迅速:9月份纯资本外逃246亿美元,10月份更是达到空前的500亿美元。另据俄央行2009年1月13日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2008年俄罗斯私有资本净流出额高达1299亿美元。其中,银行部门流向境外的资金为575亿美元,其他经济部门流向境外的资金约为725亿美元[2]。货币贬值是国际金融危机对转轨国家经济造成的一个直接影响。自2008年8月以来,俄罗斯卢布兑美元的比价已经贬值了35%。有资料显示,俄罗斯2008年卢布兑换美元的最低纪录是12月20日创造的,当时1美元兑换31.86卢布。而2009年1月15日卢布兑美元汇率又下跌到1美元兑换32.21卢布,创2001年以来的新低[3]。目前,经济学家们一致认为,卢布继续贬值已无法阻挡。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担心将再次上演1998年的“卢布危机”。为了避免一次性暴跌所带来的恐慌,俄罗斯采取了逐步贬值的策略,抛售了大量的美元,为此动用了近1/3的外汇储备,共约2000亿美元[4]。然而,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和国际油价大幅下挫双重因素的影响,俄罗斯政府的努力并没能挽回卢布走低的态势,专家预计卢布还将进一步下跌。随着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的深化,其他一些转轨国家的本币也都持续跳水。2008年9月至2009年2月,匈牙利福林兑欧元和美元汇率下降幅度均超过20%,波兰兹罗提兑欧元也下跌了1/3,乌克兰的格里夫纳跌了42.2%[5]。

(二)股市危机

股市大跌是国际金融危机对转轨国家经济所造成的另一个直接影响。近些年,大量的外国投资者被吸引到了俄罗斯的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市场。即使是在美国次贷危机刚刚爆发、全球股市开始大跌时,俄罗斯还一度成为世界经济的“安全岛”,仍有外资大举进入,股市大幅上涨。2008年6月3日俄罗斯交易系统指数升至历史最高的2451点。

然而,好景不长。2008年9月16日,受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的影响,俄罗斯股指下跌11%,股市暂停交易,各大银行和其他一些大公司的股票一天之内丧失了近1/3的市值,成为俄罗斯金融市场上最晦暗的日子。17日,由于股票指数继续下跌,俄联邦金融市场局于12点10分宣布所有交易所(包括莫斯科银行间外汇交易所、俄罗斯交易系统和莫斯科证券交易所)停盘。9月30日,俄罗斯股市开盘即暴跌,监管部门要求两家证券交易所宣布紧急停牌两小时,以遏止股市进一步下跌,只有回购和柜台交易被允许继续进行。但莫斯科银行间外汇交易所股指全天跌幅仍达6.9%。10月6日,俄罗斯交易系统指数下跌了19.1%,这是该系统自1995年9月1日开始运营以来的最高单日跌幅。10月8日,俄罗斯股市开市后,所有蓝筹股追随全球金融市场及石油市场行情,全线暴跌,交易不足半小时,俄联邦金融监测局宣布闭市。当时,股指已跌回2005年初夏的水平。10月13―17日俄罗斯交易系统指数下跌了21%,10月17日该指数下跌了6.48%,跌破700点心理大关,跌至667.62点,跌幅超过70%,成为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跌幅最大的股市,股票市值从1.3万亿美元缩至4595亿美元。其中,最大上市公司“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工业公司”市值从2008年初的3296亿美元缩至1063亿美元。2008年,俄罗斯股市跌幅高达70%。

此外,受金融危机影响,其他转轨国家的股市也纷纷下跌。匈牙利布达佩斯证券交易所综合指数2008年累计下跌53.3%;捷克的股市也受到了严重冲击,主要的证券交易市场pX指数在2008年初至2009年2月累计跌幅高达64%。

(三)债务危机

在俄罗斯东欧等转轨国家,金融体系的开放与自由化同时并举,资本市场开放度过高,被外资所主导,与国际市场的联动性非常明显。有资料表明,截至2009年1月31日,俄罗斯共背负外债4650亿美元。截至2月中旬,俄罗斯可上市流通的卢布债券总额为1.6万亿卢布(1美元约合36卢布)。其中,逾期无法兑付的债券总额达到573亿卢布,占债券总额的3.6%(年初为2.3%)。俄罗斯专家认为,尽管目前无法兑付的债券数额并不大,对整个银行系统的影响甚微,但今明两年是公司债券的还债高峰,如果无法偿还的债券仍以上述增幅上升,必将对银行系统产生不良影响[6]。据报道,仅2009年,俄银行和公司就需要偿还近1400亿美元的债务本息。由于经济形势不佳,俄罗斯许多私有企业债务到期难以偿还,债务危机可能拖垮整个金融系统。

在中东欧国家,由于国内储蓄率过低、资金不足,这些国家不断利用国外资金,从而导致外债在GDp中所占比重升高。例如,匈牙利2008年纯外债为13589亿福林(1美元约合236福林),占全年GDp的51.3%,而且商业银行的清偿能力受金融危机影响急剧恶化。另据世界银行的资料显示,目前马其顿、波兰、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短期债务均超过本国外汇储备的50%。摩根士丹利首席外汇策略师任永力指出,目前东欧的外债总计约1.7万亿美元,主要为欧元和瑞士法郎债务,多数借款将在短期内到期。2009年,东欧有2000亿美元债务需要再融资,同时,需要1000―1500亿美元来解决银行坏账。从外债与GDp的比率来看,2008年每个东欧国家的外债与GDp比率都高于50%,远高于其他的新兴市场国家,拉脱维亚为135%,居9国之首,保加利亚、匈牙利、爱沙尼亚等国也高于100%[5]。由此可见,中东欧国家经济高度依赖外部资金和市场,主要是依赖西欧的资金和市场。而中东欧各国货币对欧元等外币贬值后,意味着同样的外币债务将需要用更多的本币来偿还。

(四)实体经济危机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东欧转轨国家的实体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冲击。这些国家大多依赖向欧洲发达国家的商品出口,由于金融危机使西欧陷入了战后最严重的衰退之中,商品需求大减,因而中东欧制造业的出口订单不仅随之急剧萎缩,且出口商品的价格也大幅下滑,从而导致中东欧国家的生产和出口企业遭受巨大损失,有些企业甚至已倒闭或破产。受影响最大的主要是那些在直接投资和出口方面高度依赖欧元区的国家,新加入欧盟的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也面临巨额经常项目赤字的危险。2008年12月,保加利亚工业生产严重下滑,总的工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了10%,其中采矿业下降了31%,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生产下滑了60%,纺织业、冶金业、皮革加工业等行业也受到了严重冲击。由于经济危机导致对汽车、重型机械和工业原料的需求下降,致使西方国家设在中东欧国家的企业减产,甚至裁员。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波兰的失业率从8.8%迅速上升至2009年2月的10.5%。波兰政府预测,2009年该国的失业率有可能达到12%。2009年1月,捷克失业率为6.8%,创2007年以来最高纪录。在乌克兰,截至2009年2月底,登记失业人数达到113.7万人。据乌克兰就业中心主任加利茨基估计,到2009年底乌克兰平均失业率将达到9%[7]。

在俄罗斯,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更为严重。由于发达国家的市场需求严重萎缩,使俄出口产品的生产企业和出口企业损失惨重;而且,卢布迅速贬值使那些依赖进口原材料和部件进行生产的实体经济部门受到严重打击,许多实体经济部门的企业如机器制造、冶金、汽车制造业、建筑业由于资金短缺而大规模裁员,造成失业人数不断攀升,2008年10月失业大军就达到了460万人,2009年1―2月,俄罗斯的失业人数增加了100多万。经济学家们预测,随着金融危机的衍生效应日益显现,“大裁员的景象”会在2009年下半年出现。有专家预测,一旦汇率再贬30%,原来有偿还能力的企业也将被推向违约,而企业的破产又会反过来拖垮银行系统,从而引起实体经济全面崩溃。

(五)经济增长危机

受国际金融危机和西方经济衰退的影响,俄罗斯和中东欧国家经济出现了严重的滑坡,有可能被卷入全球性的经济衰退之中。俄罗斯经济发展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较上年增长5.6%,增速同比下降2.5个百分点。2009年上半年,俄经济同比下降10.1%,俄罗斯经济发展部预计下半年GDp将同比下降6.8%[8]。另据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由于俄罗斯工业产出下降、失业率上升以及外国资本外逃等因素叠加在一起,预计2009年将造成GDp下降7.5%[9]。鉴于此,俄罗斯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库德林认为,受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俄经济恐怕要倒退5年。2009年独联体国家也面临更严重的经济衰退,实际GDp增速从2007年的8.6%和2008年的5.6%降至-6.2%。经济减速主要源于2009年国际能源价格预计下降4.2%。就独联体石油出口国而言,贸易条件恶化带来的损失等于这些国家2008年GDp的7.9%左右。中东欧国家经济也倍受影响。2008年,匈牙利国内生产总值仅增长0.3%。根据欧盟2009年1月的预测,罗马尼亚2009年经济增长率将由上年的8%急剧下降至1.8%,2009年捷克的经济增长率仅为1.7%。欧盟委员会预计,欧盟2009年经济可能负增长1.8%。其中,拉脱维亚可能下滑6.9%(世界银行则预计拉脱维亚GDp下降13%),波兰经济增长率可能下滑到2%(世界银行预计波兰GDp仅增长0.5%)。

(六)政治危机

此次金融危机不仅对转轨国家的经济造成了沉重打击,而且还深刻地影响了转轨国家的政治格局。在中东欧的保加利亚和匈牙利等国家金融危机引发了骚乱,并最终导致匈牙利总理的辞职。在俄罗斯,沉寂多年的全国性示威重新出现。据各方面报道,从2008年底以来,莫斯科、圣彼得堡、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和索契等城市爆发了反政府示威游行。2009年1月31日,俄罗斯全国多个城市爆发游行示威,抗议政府的反危机措施。反对派甚至将矛头指向普京,指责普京政府浪费公共资金,认为他应付危机不力,并要求其引咎辞职,宣称他是俄罗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最大障碍。普京在国内稳如泰山的地位受到冲击。俄罗斯的一些社会学家预测,随着俄罗斯经济增长在2009年的进一步放缓,国内的抗议活动将会变得更多,社会也将变得更加动荡。一名西方外交官认为:“金融危机给了梅德韦杰夫挑战普京的机会”。在经济不景气的形势下,凭着普京支持而当选总统的梅德韦杰夫也比以往显得更加独立,他多次公开批评政府的救市方案落实缓慢。反对派的声音虽然响亮,但并没有得到民意的普遍支持和响应。2009年1月22日公布的调查显示,普京的个人支持率仍高达83%。国内也有分析人士指出,由于梅德韦杰夫和普京不仅在国家发展模式和战略目标等一些实质性问题上观点基本一致,而且在权力运行机制与两人的政治意愿方面也没有太大的分歧,因而短期内“梅普组合”不会出现分裂,俄罗斯也不会在短期内出现政治动荡。

三、转轨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举措

在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冲击下,转轨国家的经济和金融体系正经受着严峻考验,为了扭转不利局面,摆脱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这些国家正在采取积极的措施,纷纷出台各种不同的经济激励和救市方案,实施综合救助计划和一揽子反危机纲要。例如,俄罗斯于2009年4月正式出台了《2009年俄罗斯联邦政府反危机措施纲要》[11]。该纲要一是强调国家在反金融危机中的作用;二是确定了政府重点扶持的295家行业主干企业,对其实施救助;三是政府对一些重要经济部门采取特殊保护措施,根据不同行业采取有针对性的救助计划;四是关注民生,加强国家社会保障;五是政府与央行共同实施对银行系统的注资措施,以维护银行系统的稳定。

综合来看,转轨国家主要采取如下措施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对本国经济的影响:

(一)采取有效措施稳定金融市场,支持本国金融系统的正常运转

为恢复市场信心和稳定国内经济形势,俄罗斯议会和政府先后批准或出台了旨在支持国家金融系统的一系列法律和措施。2008年10月13日,俄罗斯总统签署《支持金融体系补充措施》法案,并修改相关法律,利用各种方式向银行注资,以化解流动性风险,该法案的出台标志着政府开始采取措施全面救市。实际上,在此法案出台前,俄罗斯央行就已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向商业银行注资,2008年9月16日至10月13日前,共进行38笔国债回购业务,投放了28773.47亿卢布(合1100亿美元)。10月7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宣布,政府将再拨出9500亿卢布以支持金融系统。据宏观经济学家评估,这笔资金外加国家先前紧急拨付的1万亿卢布,对俄罗斯经济的作用与美国救市的7000亿美元是等值的。10月25日,俄罗斯政府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库德林表示,俄罗斯将动用石油美元储备拯救股市,政府将从国家福利基金中拿出1750亿卢布购买公司的股票。政府计划2008年动用2500亿卢布预算资金,2009年计划在预算中预留2500亿卢布,同时动用1500亿卢布国家福利基金,总计约合210亿美元,用于回购上市公司优良资产[10]。根据《2009年俄罗斯联邦政府反危机措施纲要》,2009年俄罗斯将向对外贸易银行、对外经济银行和各商业银行分别注资2000亿卢布、1300亿卢布和2250亿卢布,以维护银行系统的稳定,提高银行的可信度。俄罗斯总理普京表示,俄政府今后将视世界经济和本国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进一步调整和补充应对危机的措施。从波兰的情况看,汇率的巨大波动使外资纷纷撤离波兰,这极大地打击了投资者的积极性。为了稳定兹罗提的汇率,波兰政府采取了抛售欧盟基金中的欧元等外汇干预措施。

(二)大力扶持实体经济

为减轻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俄总统梅德韦杰夫要求政府制定具体措施,确保国家划拨资金快速进入实体经济领域。他特别建议贷款机构对市值被大大低估的大型企业尤其是资源类企业,在融资方面放宽标准。2008年12月18日,在莫斯科举行的全俄中小企业扩大会议上,俄经济发展部承诺2009年划拨300亿卢布银行贷款和105亿卢布财政拨款用于支持地方中小企业发展。2009年2月,梅德韦杰夫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表示,将推出多个特别项目创造就业,包括动用440亿卢布兴建公路和加强基建等服务,创造就业,而且还将拨款协助培训被裁退的工人。他表示,保障就业是当前最首要的任务,联邦政府将加大对地区劳动力市场的扶持力度。俄政府计划2009年划拨2000亿美元支持实体经济。根据由政府经济稳定发展委员会遴选出的295家各主要行业主干企业名单,政府将从国家财政预算中拨出专门款项对其实施财政补贴和救助,以保证国家主体经济平稳过渡发展。在2009年联邦财政预算中,计划拨出约3000亿卢布用于对联合工业公司具有战略意义的企业以及政府遴选出的企业的信贷实行国家担保。同时降低所有企业的税收,利润所得税降为20%[11]。目前,俄罗斯政府已开始落实针对一些支柱性行业的救援计划,如对军工企业还贷时给予政府补贴,对执行政府订单的企业在贷款时提供国家担保,对大型农业项目提供必要贷款支持等。俄政府新闻办2009年3月公布了第24号政府法令,决定采取措施对俄工业品生产企业、汽车制造业和交通运输机械制造企业给予国家扶持,资金总额为85亿卢布。俄罗斯在修订2009年财政预算时还设立了“抗危机财政预算补充支出”,用以向银行业,以及包括国防工业系统在内的实体经济、交通运输业、中小企业、机器制造业及农业领域提供资金支持。

为刺激经济增长,扶持实体经济,中东欧国家也采取了若干措施。捷克政府于2009年2月16日通过了总额高达700多亿克朗(1美元约合22.8克朗)的一揽子抵御经济危机计划。这一计划的主要任务就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减少失业,保持公共财政的稳定,从而刺激经济增长。罗马尼亚也于2009年2月20日通过了2009年国家预算,其主要目标是通过大规模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及减少政府日常开支等措施来应对经济危机。

(三)成立专门机构,加强反危机协调

在金融危机下成立专门机构,加强对金融形势的研判和反危机行动的指导,是一些转轨国家的普遍做法。俄罗斯于2008年8月由梅德韦杰夫总统下令成立了隶属于联邦财政部的金融市场咨询委员会,专门从事对金融市场发展走势和国家贷款政策的研究和评价。同年10月20日,梅德韦杰夫总统又下令成立直属于总统的金融市场发展理事会,对如何发展俄罗斯国内金融市场并保证其稳定等问题展开研究,同时对政府在这一领域所采取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12月10日,普京总理宣布,政府将成立以第一副总理舒瓦洛夫为首的政府金融危机协调委员会,专门负责在金融危机条件下协调各政府部门的工作并制定相应的反危机措施。

(四)加强转轨国家间的合作

在金融危机肆虐全球的情势下,转轨国家切身感受到加强国际合作特别是加强转轨国家间合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近一两年来,为了共同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转轨国家已开始联合自救。2008年12月,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亚美尼亚5国在独联体框架内设立了100亿美元的反危机基金。此后,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5个欧亚经济共同体成员国的首脑又于2009年2月在莫斯科宣布,5国决定加强合作,设立规模为100亿美元的反危机基金。这两个基金的设立可以看作是俄罗斯和以哈萨克斯坦为首的中亚转轨国家加强合作,共同应对金融危机所采取的重要举措[12]。到目前为止,俄罗斯已答应向白俄罗斯提供20亿美元稳定贷款框架内的5亿美元贷款,向亚美尼亚提供5亿美元稳定市场贷款,向吉尔吉斯斯坦提供1.5亿美元无偿援助和20亿美元优惠贷款。当然,俄罗斯向这些国家提供援助也是有一定政治目的的,正如俄罗斯政论家、后苏联空间社会政治进程研究中心主任阿列克谢•弗拉索夫所言,俄罗斯“为了自身安全应该提供贷款”,“俄向吉尔吉斯斯坦提供的这笔贷款不应仅仅被视为是一次经济上的援助,而应该被看成是一个政治策略”[7]。

(五)接受国际组织和金融机构的援助

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许多转轨国家不得不接受国际金融组织的救助。2008年10月,欧盟宣布为匈牙利提供65亿欧元贷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也决定分别为匈牙利提供125亿欧元和10亿欧元的贷款。2008年12月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盟以及瑞典等北欧国家和爱沙尼亚等波罗的海国家先后同意共向拉脱维亚提供75亿欧元贷款,其中欧盟的援助就达31亿欧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为17亿欧元。

此外,鉴于越来越多的中东欧成员国因金融危机而陷入严重的经济困境,欧盟正在考虑再度扩大“危机基金”的规模,以向这些国家提供必要的救助。到目前为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已经向立陶宛、匈牙利、塞尔维亚和乌克兰4国提供了总额达520亿美元的援助。2009年2月,世界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和欧洲投资银行3家国际金融机构共同宣布,启动一项总额为245亿欧元的贷款计划,以帮助陷入困境的中东欧地区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困难。有专家认为,相对于中东欧地区面临的困难而言,245亿欧元还远远不够。欧洲复兴开发银行行长米罗预计,东欧银行需要1500亿欧元用于资本结构调整,2000亿欧元用于防范银行倒闭风险[13]。

四、基本看法与评价

经济转轨国家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作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特别是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进程的重要力量,之所以会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如此严重的影响和冲击,成为深受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之害的重灾区,存在着方方面面的因素。

第一,举债经济是俄罗斯和中东欧转轨国家遭受金融危机冲击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外部资金,因而在这场全球金融危机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正面打击。从外债方面看,东欧诸国债台高筑,过度依赖西欧银行贷款。西欧银行出现危机后,必然导致东欧外资的断流,外汇短缺也导致了偿债困难。据统计,近些年西欧国家银行向东欧国家总共发放了1.7万亿美元的贷款,其中有4000亿美元2009年到期,必须偿还。由于全球金融危机使国际金融市场资金严重短缺,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市场实施了惜贷政策,因而转轨国家银行已无法从西方获得长期资金,也无法举借新债偿还旧债。再加上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纷纷下调了对这些国家的信用等级,使得这些国家的外部融资变得更加困难。2009年2月4日,全球主要信用评级机构惠誉公司宣布将俄罗斯债务评级从BBB+下调至投资级中的倒数第二档BBB,并警告说可能进一步调低评级。这是1998年以来该公司首次下调俄罗斯的债务评级[4]。目前,由于银行和企业均缺少资金,俄罗斯只能靠政府来偿还外债。虽然政府尚有能力承担偿债风险,但2011年可能会出现一个还债高峰,有专家认为,届时俄罗斯能否应付偿债高峰,是对其实力的一种考验,外债问题很可能会成为俄经济中的“命门”。

第二,以原材料出口为主的经济结构是转轨国家遭受金融危机冲击的另一主要原因。众所周知,近年来俄罗斯东欧国家经济发展与国际原料市场密切挂钩。金融危机爆发和能源价格崩溃之前,俄罗斯经济增长和外汇来源主要依赖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的出口,能源占俄出口的比重约70%。10年来,由于国际油价一路上扬,俄罗斯赚得盆满钵满。然而随着金融危机不断扩散,国际油价大幅度下滑(一度从每桶160美元跌到35―40美元),外汇收入剧减,贸易收支不断恶化,油价暴跌“暴露了俄经济严重依赖资源的脆弱性”。这对于经济结构尚未发生实质性改变的俄罗斯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正如俄《观点报》所指出的,金融危机与油价暴跌的双重打击对俄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阻碍了俄罗斯强国复兴的步伐。其他转轨国家如乌克兰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金属和煤炭出口。在西方国家出现危机的时候,这些金属和煤炭便失去了市场。由于东欧国家主要是向西欧地区出口加工贸易品,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西欧国家对这些商品的需求下降、进口减少,从而造成东欧国家的贸易赤字不断上升。因此,为避免石油、煤炭等原材料价格下跌对转轨国家经济可能造成的打击,转轨国家尤其是俄罗斯需要改变主要依靠石油以及原材料出口带动增长的经济模式。

第三,金融部门在转轨进程中过度对外开放是转轨国家遭受金融危机冲击的主要因素之一。金融市场开放问题一直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国所关心的焦点问题,它关系到一国经济的兴衰成败。在市场化进程中,转轨国家将金融部门的对外开放作为经济开放的一项重要内容。俄罗斯采取了激进的金融改革方式,国内金融改革和金融对外开放几乎同步进行,过早实行了金融对外开放,致使金融改革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到外部因素的支配和影响。俄罗斯激进自由化的金融改革目的是扩大经济的对外开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为此,政府和中央银行放弃了金融控制权:大大降低金融机构准入限制;对国有金融中介原有资本结构进行大力度的重组大大降低了政府对金融资源的控制;允许国外投资者和国际投机资本频繁地在股票和国债市场上进行投机活动;允许卢布自由兑换。这种还权于市场的金融制度安排,期望构建市场化、自由化的金融运行环境,过早地打通国内外金融市场的通道,必然会受到来自发达国家金融资本的冲击和控制,甚至会引起国内金融环境的混乱[14]。事实证明,正是这些转轨国家的银行部门被西方银行所控制,使其直接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因此,今后转轨国家的金融部门在对外开放进程中有一个必须把握好“度”的问题。

第四,大量资本外逃是转轨国家股市经受严重打击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企业把交易所看作是方便而可靠的吸引投资的工具。由于俄罗斯股市与世界股市高度联动,各大上市公司均通过发行“美国存托凭证”和“全球存托凭证”在欧美主要股市交易,外资可直接买卖俄罗斯股票,导致股票交易的30%被外资控制,而本国投资者不足百万人。因此,俄罗斯股市对国际金融危机更为敏感[10]。金融危机爆发后,俄罗斯股票交易指数狂跌,这表面上看是大量资本退出证券市场所致,而实质上是由外国资本大量出逃俄罗斯造成的。自国际金融市场的恐慌弥漫到俄罗斯,外国投资者便纷纷从俄证券市场撤资,抛售俄能源股票和银行股票,从而导致俄金融市场出现动荡。尽管俄政府采取紧急措施救市,但是俄证券市场还是持续低迷。据俄罗斯财政部的数据显示,2008年8―9月,俄罗斯的资本净流出为330亿美元。俄罗斯《新闻报》2008年11月12日撰文指出,股市暴跌主要是资本从俄罗斯大量外逃导致的结果。

由此可见,尽管证券市场国际化是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国融入全球金融一体化和国际融资证券化趋势的必然要求,但转轨经济的特殊性要求转轨国家必须占有相应的金融控股比重,这对于稳定金融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俄罗斯科学院斯梅斯洛夫教授曾指出,应当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非居民资金流向国内有价证券市场的规模,以防止1998年那种在国际收支状况及国家宏观经济形势显著恶化的局势下所发生的情况再次重演[15]。然而,实践表明,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面前,俄罗斯仍然没能逃过一劫。

总之,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持续,并未“见底”。国际金融市场正在上演着一场真正的革命,这场革命将会给世界尤其是转轨国家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发展机遇。俄罗斯和中东欧等转轨国家要想重新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不仅要不断克服转轨过程中市场发展的一些缺陷,健全法律法规,恢复和发展实体经济部门,而且还有赖于未来的宏观经济发展及国家政局的稳定状况。当然,这些国家的发展与国际金融宏观大环境更是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孔田平.中欧国家的转型与崛起[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02-02.

[2]2008年俄私人资本净流出近1300亿美元[n].远东经贸导报,2009-01-27.

[3]卢布贬值利弊参半[n].光明日报,2009-01-17.

[4]蒋林.俄罗斯经济遭重创“一夜回到1998年”?[n].广州日报,2009-02-22.

[5]马红霞.金融危机国际传导机制的新特点[n].经济参考报,2009-04-08.

[6]熊伊眉.俄罗斯逾期无法兑付的债券总额迅速增加[oL].中证网,2009-02-19.

[7]关健斌.俄罗斯:现在是将钱用到外交上的最好时机[n].中国青年报,2009-03-22.

[8]经济发展部不排除俄国内发生第二波危机的可能性[n].远东经贸导报,2009-08-04.

[9]世界银行报告[R].2009.

[11]ПрограммаантикризисныхмерПравителъстваРоссийскойФедерациина2009год.premier.gov.ru/anticrisis/.

[10]王遒.俄罗斯如何应对金融危机[oL].财经网,2008-10-27.

[11]张健荣.俄罗斯政府反危机举措及其影响[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9,(4).

[12]王德禄.专家呼吁俄罗斯和中亚国家共同应对金融危机[oL].新浪网,2009-02-12.

[13]朱周良.东欧巨额援助基金流产欧元应声下挫[n].上海证券报,2009-03-03.

金融危机的应对篇9

关键词:金融危机;四川;影响;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6-0121-01

0引言

次贷危机的扩大使美国主要金融机构出现严重的亏损。作为美国紧密的贸易合作伙伴的中国,在这场美元保卫战中买了很大一笔单。美国经济增长率下降1个百分点,将影响我国出口增幅回落近6个百分点2007年,我国持有美国国债4055亿美元,约占外汇储备的26.5%,美元每贬值一个百分点,我国将损失40亿美元,因此金融危机导致我国通胀压力空前增大,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7亿美元,外需的下降使我国的出口型行业尤其是制造业面临很大的发展危机。

1金融危机对四川经济的影响

1.1基础设施投资继续加大,企业投资面临下滑

汶川地震使由政府主导的灾区基础设施、民生投资快速启动,而工业企业投资增速回落较快。美国金融危机爆后,我国可能实施的扩张财政政策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而国内资本流动性减少很可能使工业企业投资资金进一步减少,对四川经济发展后劲将产生一定影响。

1.2房地产投资增速进一步减缓,房地产企业面临挑战

四川外商投资占房地产投资比重从2月份的0.5%上升到8月份的6.8%,2008年8月,投入房地产的外资占全省外资总额的比重高达75.8%,美国金融危机造成的欧美等国资金严重匮乏,全球投资减少,将使四川房地产投资增速进一步回落。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增加的房屋建筑成本、汶川地震及金融危机引起的房地产需求下降以及金融危机带来的资金紧张将使房地产企业面临巨大考验。

1.3丝绸企业周转困难

2007年四川省丝绸商品出口2.56亿美元,在全国丝绸出口省市中位列第五;其中蚕丝类产品出口9922万美元,占全国同类商品出口16%。今年以来,受人民币升值、5.12汶川特大地震以及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四川丝绸出口面临严峻形势,特别是蚕丝类商品出口,1-9月出口额6598万美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3.1%;其中9月当月出口额663万美元,环比下降29%,同比下降23%。金融危机直接冲击到四川丝绸出口行业,自今年9月份以来,四川丝绸出口企业接到的订单减少,客商采购意愿不强,观望气氛浓厚。

1.4服装企业艰难过冬

成都本土服装企业虽然数量多,但起点很低,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也不注重自身品牌的培育,企业竞争力很弱。碰上今年的金融危机,经营更是雪上加霜。越来越多的陌生老板出现在成都荷花池综合批发市场。他们来的目的不是进货,只是催债。金融危机正影响荷花池,内贸、外贸销量明显下滑。为了自保,荷花池的服装老板正减少投资、收缩战线、查收欠款。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四川服装业产业链目前资金链紧绷,一些服装厂已开始倒闭,整个行业正采取各种措施过冬。据调查,有的服装企业产量减五成,老板改骑电动车。

2四川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

2.1抓住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

在买方市场,工业产品价格上涨空间有限,而原材料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必将挤压企业利润。尽管需求量的大幅增长使工业企业利润仍保持较快增长,但在国际需求下降进而引发国内需求下降的情况下,工业企业购销价格“剪刀差”必将对工业企业效益产生较大影响。四川工业企业购销价格“剪刀差”比全国低,原材料价格上涨对东部企业的影响更为明显。同时,东部地区经济外向度高,美国消费市场的萎缩以及出口企业销售资金难以收回将使东部工业企业面对更大的生存压力。因此,东部企业为降低成本、扩大国内消费市场将加速产业转移,给四川承接产业转移带来机遇。

面对东部工业加速产业转移需求不断增长给我省承接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应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政策规划的研究与实施,重点解决好承接产业转移中的体制性、机制性矛盾和问题,加快承接产业转移进程。

2.2增强企业自身技术实力

国际、国内需求下降将使企业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受到约束,应增加企业技术改造投资贷款,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强四川经济的内生动力。

2.3以国家财政支持为坚强后盾

四川建设西部发展高地首先发展交通,灾后重建首先恢复交通,因此,应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之际,积极争取国家财政资金,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四川经济加快发展

2.4加快重大项目的建设

我省应该加快抓紧抓好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如出川铁路和高速公路项目、彭州大石化项目、双流机场二跑道项目、武引二期灌溉工程项目、大型农产品基地项目等。同时以铁路为重心的重大项目建设。铁路投资对经济拉动作用明显,比如铁路基建对钢材、水泥有巨大的需求,铁路机车车辆制造不仅需要大量的钢材,还会带动电子电器行业、橡胶、玻璃、铝等有色行业的发展。

总之,只要我们充分认清这次金融危机给四川带来的挑战和机遇,集中资金,保证重点,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优先建设一批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加快建设速度,迅速建成投产,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就一定能够稳住当前经济增长的水平,把全省国民经济引向更稳健、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姜波克、杨长江.国际金融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金融危机的应对篇10

关键词:报业;金融危机;机遇

一、金融危机对报业的影响

“危中有机”研究世界报业受金融危机冲击的情况,对我们拓展视野、判断形势、寻求对策具有一定的参照价值。去年下半年以来,美国和其他一些主要国家的报业危机凸显,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报业股票大幅下挫。二是在高额负债的压力下,许多报业集团不得不变卖资产、减薪、裁员。三是开始出现停刊、转网、请求破产保护等情况。与以往的倒闭风潮相比,这次美国报业危机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危机范围更广,过去是个案,强吞弱、大吃小,而这次是全行业的;二是危机程度更深,以致历史悠久、实力强大的报业集团也难以幸免。

美国的这次报业危机固然与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有关,但根本问题还在于,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主要依赖广告支撑的报业传统商业模式开始失效了。中国报业由于体制等方面的优势,能够维系更长的稳定期,不会像美国那样突然发生大的动荡。但是,全球报业已经开始进入衰落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报业也难以独善其身。

中国的网民已经超过了2.98亿,居世界第一,随着网民人数的不断高速增长,势必对报业产生越来越大的冲击。3g手机在我国陆续上市并逐步普及,对报业更是雪上加霜。新闻纸价格高位运行及广告形势的不景气,对报社影响很大且非常直接,导致一些报业集团和报社的收支失衡,资金链紧张。如果因势利导,国家适当增加投资,新闻媒体抓住机遇,将能推动新闻宣传事业加快发展。金融危机对报业带来的机遇来自四个方面:

一是金融危机为媒体加强和创新经济报道带来的机遇。危机中人们更关注经济走势对经济发展及民生的影响,更关注媒体的经济报道。媒体要充分发挥“催化剂”作用,走出媒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路子。

二是要抓住金融危机为强势媒体扩大市场份额带来的机遇。在新一轮市场洗牌中,争取领先优势进一步增加,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是要抓住金融危机为报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机遇。要借助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推动集团内容产品升级,使集团形成以报刊为主业,兼具互联网、数字出版、商务印刷等一体化的大传媒产业格局。

四是金融危机为报业提供危机管理的机遇。在当前形势下,广大读者对主流媒体提供权威性、解读性的信息需求大大增加。

二、报业应对金融危机的思路与措施

做好当前宣传工作,必须把提振信心摆在第一位。宣传报道以提振信心为主线,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继续显现,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

在这种特殊背景下,报纸应做到:第一,强化报纸新闻的真实性、及时性、权威性和报道深度;第二,强化编辑记者的社会责任感;第三,强化报纸的服务功能;第四,强化报纸的文化娱乐功能;第五,加强对报纸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参与力度;第六,需要重视借用新媒体,提升报纸媒体的品牌价值。

党报要大力宣传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重大决策部署,深入解读“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抓改革、增活力,重民生、促和谐”的重大举措。面对挑战,党报无可替代的两大优势集中表现在:首先,到目前为止,报纸仍是传媒行业里最主要、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内容制造者和提供商;其次,它具有长期形成的强大的社会公信力,和秉持社会责任感的传统。

在机制创新方面,一是建立基于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新旧媒体复合出版机制,实现采编部门、采编人员的多角色管理机制;建立面向多元化新闻产品的生产流程。二是建立面向新媒体的绩效考核机制。调整经营策略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同,各家报纸应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对广告经营策略进行战略性、阶段性的调整,捕捉、培育和发展新的广告增长点,以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

中国报业结构单一,尚未走出单纯靠广告支撑的阶段。报社可以围绕读者需求,考虑成本控制,主动出击,走出去与读者和广告客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分析广告市场的形势,有针对性地召开广告版面推广招商会,使这些客户与报社广告的合作更稳固持久。广告策划创新,一是活动策划。二是版面策划。三是建立品牌推广机制。既要增加广告客户和特定消费群体对报业的信任感、忠诚度,又要为报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另外,可以盘活广告价格,逐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随市场波动的广告价格运行体系。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建立新市场开发价格体系,推出不同时段的广告价格;针对不同的广告淡旺季节,运用广告价格杠杆拉动广告市场需求。

互联网等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大,对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新媒体如何加强管理,加强建设,做到管理与建设并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要高度重视主流媒体和互联网的建设,努力建设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