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56:45

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篇1

[关键词]旅游系统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体系构建

一、问题的提出

国内旅游高等教育从起步至今仅有二十多年,却经历了数量规模跨越式扩张的发展历程,80年代后期及90年代初旅游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及旅游高度的学科关联特征引起了各级各类高校的注意和兴趣,但往往是学校内哪个学科捷足先登,旅游的后续发展就打上该学科的烙印,有人文的、历史、英语、地理、地质、经济、管理等,表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是专业归属不同。至2004年,我国本科层次的旅游专业院校已增加到了210所,不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处在不同学院,有的在经济或管理学院,有的在人文或外语学院,有的在地理环境科学学院。

其二是课程体系的偏重不同,即便是在98年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把旅游专业设置在旅游管理专业是管理学科中的二级学科,并对主要开设课程进行了规定,全国范围内同为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核心课程也不统一,不同系列的旅游教材涉猎的内容体系和侧重不同。

其三是课程内容不同。由于“出身”不同,对旅游的本质的认识存在分歧,使各校同一课程名称下的内容体系相差很大,造成按照课程大纲定的教材往往是内容差异很大,给学生学习造成困难;许多重要概念和基本原理还未形成一个可被普遍接受的定义。

第四是旅游研究的高度分散与相对独立。各学科对旅游的研究大多是从本学科的延伸应用而非旅游本身出发,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各课程很多是对其他相关课程移植后的再拼盘;同一层次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没有一个清晰系统的知识体系贯穿于四年的学习中,有些内容在各课程中或重复、或漏缺、或顺序凌乱、或轻重颠倒。例如“旅游”、“旅游资源”“旅游者”等概念在不同课程中相继重复出现,但不仅表述不同,甚至定义大相径庭。因此,旅游专业急需建立一套相对规范的课程知识体系。

二、构建《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知识体系的意义

在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学科划分中,学科门是最高级别的学科,如理学、工学、农学等,比学科门低一级的学科称为学科类,比学科类再低一级的学科(即二级学科)称为专业,是一级学科设置的基础。学科体系概念指的是某一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根据一定指导思想将多个分支学科组织在一起的研究框架,其学科内容方面是一个完整的具有严格逻辑同一性的知识体系。专业是培养人的基本单元,与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是密切相关的[1]但又有所区别。目前在旅游高等教育研究中关于构建旅游学科体系的内容较多,实际上是要将现实的二级学科升格为一级学科体系的研究。但是这种研究或呼吁自1997年国家教委颁布新的学科目录(征求意见稿)开始一直持续不断,10年过去了,唯一与旅游有关的专业仍然是置于管理门——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旅游管理》专业。

实际上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专业的地位和作用对学科建设来说是决定性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高校毕业生实施“双项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以后,专业目录的修订工作,都把解决原来设置过细偏窄问题放在首位,都是朝着不断拓宽专业的方向努力。就专业特点而言.旅游管理应用性、操作性较为突出,与市场联系紧密,涉及领域广泛,要建立一级学科体系制约的因素很多,任重而道远。当务之急是理顺旅游专业的课程体系和知识体系,在现有学科归属状况下,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高校旅游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者脑海里应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体系结构图,在不违反旅游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根据市场需求确定本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层,中间层和边缘层,制定课程大纲,由大纲编撰或选用教材。旅游专业知识体系构建是一个战略性问题,它决定着《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学向着成熟的路上迈进,旅游教育通过专业建设工作推动着旅游学科的完善和发展。

三、构建《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知识体系的视角

1.有关高等旅游教育课程设置的相关研究

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大学本科专业目录,将学科目录中原隶属少经济学门类的旅游经济改为旅游管理并将旅游管理与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一起列为管理学科中工商管理类的一级学科。有关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也应运而生,出现了“系列型”、“模块型”等多种类型的课程结构形式。林刚从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管理类学科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包括管理专业的共同基础课程系列、旅游专业基础课程系列、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系列和现代管理人才素质教育系列等四个系列的“系列型”课程设置形式。许春晓从课程内容与旅游管理活动的内在联系出发,将课程体系划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应用课程和专业活动课程四大模块;田喜洲从课程体系的框架应体现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考虑,构建了由素质教育课程群、专业基础教育课程群和专业发展教育课程群三大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吴必虎,邢珏珏根据《旅游研究纪事》3年发表的旅游研究文章中的某类主题词总数最多和某一主题词出现的频次最高划分出了旅游管理学(337个词)、旅游资源(旅游地)开发与管理(311个7)、旅游人类学与旅游社会学(201个词)、旅游经济学(163个词)和旅游心理学(118个词)五大类型,表明其旅游分支学科中研究较深入,也由此来判断其知识较之其他更具深度和广度。龙江智认为旅游研究应该以体验作为基本视角来构建旅游的学科体系,即从旅游者的个体旅游行为体验作为脉络进入,衍生至地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其他学科支脉出来。将旅游学研究领域划分为三部分:其一,研究旅游体验本身(个体和群体);其二,研究旅游场的管理问题(微观和宏观);其三,研究旅游体验对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的影响。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无论从什么角度或什么方法去构建学科体系或专业课程体系,都离不开旅游所涉及的几大块内容的不同组合。某种程度上说,广泛存在的既有一定的合理性。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主要问题是从一年级到四年级课程体系不明确,知识脉络不清晰,课程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不仅是不同课程教材内容重复严重,甚至同一本教材的前后章节都有重复。导致学生对旅游专业的科学性、严谨性产生质疑。因此旅游教育研究是否可以换一个视角,即从研究建立学科体系的热潮中转向对加强专业课程内容体系的研究入手呢?

2.基于98专业目录中主干课程的不同层次院校的课程体系建立

1998年国家将旅游调整至的工商管理下的子专业,使得旅游发展成为独立学科受到限制,专业也受制于管理的圈子内而不符合旅游自身的特点,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除了专业目录中规定的13门专业主干课程[7]以外,没有做其他硬性限制,本身就是为了给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院校以可以拓展的空间,办出特色的余地。因此旅游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在共同遵循专业目录规定的基本课程的前提下,根据培养目标和就业取向分层次地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例如沿海地区大城市或重点院校的旅游专业与西部地区或地方性院校在课程体系的侧重上就应该不同。综合前人研究的结果,总结从事旅游高等教育多年的体会、结合旅游本科教育的根本目的以及构成旅游的主客体要素等,笔者将旅游课程在内容上分为三个体系,即旅游需求系统、旅游共给和旅游价值系统;在结构上分为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两大块(图)。

(1)旅游本科专业知识的内容体系划分。笔者根据较多教材所采用的“旅游”的定义:旅游,包括旅游需求系统和旅游共给系统以及这两个系统相互作用产生的经济影响、社会文化影响以及环境影响,即旅游价值系统。这种划分充分体现了旅游是一个由旅游者(需求)、旅游对象及其服务媒介(供给)共同“引起的关系和现象的总和”。

一直以来,旅游教育界对于专业培养目标的认识模糊不清,具体表现在整个专业的课程内容没有做很好的梳理,因人设课、因书设课、根据书名定教材、根据某一本教材编写课程大纲等现象依然比较多见,在教才上似乎每一本教材都致力于把所关联的内容涉及到并讲清楚,这也是导致内容重复,主线不清、前后跳越。笔者所探讨的就是针对这些现象将主要知识点进行系统分类:

横向上将知识点按照旅游大系统的几个子系统归类,并对应于相应的课程。

纵向上可划分为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知识三个层次。

(2)游管理专业知识体系构建的支撑条件

①要制定一套结构严禁、层次清晰、各课衔接有序的课程教学大纲。目前高校旅游专业的课程大纲往往是专业在开课之前或由系主任、或由某任科老师根据某一本教材的目录内容格式化编写的,而国内同一课程名称教材的内容和侧重相差甚远,一旦更换教材就造成课程大纲作废或修改。因此要使旅游管理专业有一个相对系统和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而非教材建立一套系统的课程大纲使非常必要的。

②要按照总体框架和课程大纲要求编撰或选用一套较为的体系的旅游教材。因为国家没有专业课程大纲的规范要求,因此现阶段旅游管理教材编写非常混乱,经常出现根据教材目录上之构的教材结果是货不对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编写教材,或根据大纲要求严格选用。

③专业教师上课要清晰自己学校旅游专业课程大纲体系,以便在同一问题的众多概念混杂中合理取舍,避免前后课程阐述不同或不同的老师阐述不同给学生造成混乱。

参考文献

[1]纪宝成主编:中国大学学科专业设置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49~50

[2]林刚:管理类学科中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初探[J].旅游学刊,1998(S1):66~69

[3]许春晓: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探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S2):143~145

[4]田喜洲:21世纪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研究[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24(S1):186~189

[5]吴必虎邢珏珏:旅游学学科构建及旅游学研究的时空特征分析——《旅游研究纪事》30年.旅游学刊.2005(4):73~79

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篇2

(一)培养目标的确定

1.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1)必须培养应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主要为旅游企业还有行业管理机构进行培养并输送优秀管理人才,尤其是输送到一些大型旅游企业;(2)强调培养复合型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从事大量涉外旅游业务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3)要注重旅游管理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能够进行旅游产业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能够成为本学科基础理论的有用人才。因此,地方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必须要重视学生的知识理论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在专业目标的基础上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而培养模式的改革取决于人才目标培养的定位。所以,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目标培养的定位既要考虑本身的特点和专业实力水平,也要考虑学生的爱好兴趣和旅游市场的需求。

2.培养目标的规范设计

教学是一个全系统过程,在这个全系统中的每个组成部分,都必须服从课程设置总体培养方向。在设计中要从旅游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及其办学层次出发,所以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有以下规范要求:首先应该从素质教育开始,要有良好的爱岗精神、职业道德以及建立较强的现代服务理念、营销渠道管理意识;其次是专业基础方面,掌握大量的旅游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具有较夯实的管理科学、商务谈判活动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进一步熟悉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熟练掌握一门应用外语并具有用外语会话交流和笔译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并能用外语和计算机处理有关旅游业业务。

3.培养目标找准市场需求

教育部把旅游管理作为管理学分类工商管理下的一个学科,这样设置课程体系必须打造好工商管理方面的主干课程。使旅游课程设置适应旅游产业的发展,加强课程设置必须以市场需求为主流来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储备知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应有统计学、财务管理、策划学和市场营销案例分析、会展旅游等相关课程的学习,有效拓宽大学生知识面和就业通道,克服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从而形成人才培养与市场运作的良性循环。

(二)课程设置体系的设计

我们将旅游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为主干课程、相关知识课程和适应市场需要三大系列,这样更有利于按专业的培养方向来科学地设置课程,有利于明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知识结构,更好地体现出培养本专业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要。

1.主干课程设计:主干课程是旅游专业必不可少的核心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方面的课程,各门课程的逻辑顺序关系表现是很强大的,这样才能形成本专业课程体系最基本的框架。普通地方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因此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仍是一个较强的应用性专业,而并非仅仅偏重学科理论。所以,我们认为本专业应以管理学原理、经济学为基础,可形成如下主干课程:管理学原理、旅游学概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资源开发、饭店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重点不一样。旅游产业要求本专业培养目标具有行业操作能力,产业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外向型专业管理人才。

2.适应市场需要设计:旅游业对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际评价不是指导办学的唯一标准。地方高校如果能够掌握并突出地方特色,能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充实进课程内容,牢牢结合地方经济这个广大市场,那么自身的劣势就会相对减弱,优势也将会迅速凸显出来。要求本专业的设置要有牢固的地基、过硬的能力、知识、本领,这样才能有效地适应地方高校改革的大方向,尽可能适应现实的人才市场需求标准,引导旅游产业可持续地科学地发展下去。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模块

根据赵鹏(1998)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方向,我们又本着从多年讲授的内容和旅游管理实践活动的关系出发,将整个课程体系划分为三大平台模块:

(一)学科基础平台模块

重点先解决与旅游管理知识密切相关的其它学科基本理论的教学问题,主要包括管理科学、经济学、旅游外语三大类。本模块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以后专业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具有广泛的理论知识水平,为后面专业课的学习提供知识能力的增长点,所以设计学科基础平台模块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方针,是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它主要是从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为着力点,培养学习的能力,激发其专业学习的兴趣。这样形成一个以旅游活动为研究载体,然后组成与各相关课程具有有机联系的整体模块。

(二)专业基础平台模块

重点先解决旅游管理的专业理论课程和各分支学科课程的教学问题,主要包括旅行社管理、旅游饭店管理、前厅客房管理、旅游交通管理以及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资源学、旅游社会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统计学、旅游美学、旅游环境学等。本模块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充分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进而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强化将来工作的适应性和创造性,本模块由旅行社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酒店管理等不同侧重面的专业课组成,每部分专业课程都是按旅游学科知识体系的结构确立的,它们是由理论课程模块和社会实践课程模块组成。

(三)拓展知识平台模块

重点解决旅游管理科学的相关技能培养的问题,主要包括餐饮服务技巧、酒店服务技巧、旅游交通服务技巧、导游口语技巧、烹饪技巧及其部分旅游管理技能操作,如创作导游词、设计不同旅游线路、旅游市场问卷等。技能活动课程涉及的内容层次差别极大,既有简单的技能操作培训内容,又有复杂管理科学技能内容。适当地增加拓展知识课的比重是目前绝大多数院校的当务之急。如今,大部分学校的拓展课都比较陈旧,并且带有较强的旅游专业课程色彩。所以课程的设置要有一定的发展前景,要从拓宽专业口径,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出发,尽快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三大课程模块设计可以根据不同的地方院校专业方向的差异,进行差异化培养还可以根据旅游产业和旅游学科的发展变化加以调整,这样才能符合旅游业对培养专业人才的发展需求。

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篇3

当今时代,我国旅游行业随着产业http://结构的调整而逐步发展起来,并迅速成为市场经济的关键组成部分。而旅游行业的迅猛发展带动了行业对于高素质的专业旅游管理人才的高端需求,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院校必须积极地应对这一行业需要,通过开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教学来为国家培养一批高精尖的旅游管理人才。本文则主要谈论了旅游管理专业开展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的必要性以及其具体的开展策略,希望能够对相关旅游专业的教育人员有所启示。

一、旅游管理专业开展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逐渐得到满足,其精神文化的需求开始成为人们在新时期生存与发展的主要追求趋向,而旅游行业则随着这种趋向的产生逐渐发展起来。近几年,旅游行业在我国的发展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其对于旅游管理人才的素质产生了更高的要求,旅游管理专业要想使学生在社会中获得良好发展,就必须推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同步发展。

而从旅游管理专业开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二者结合的教学的必要性来讲,首先,其二者的结合教学的要求源于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特点。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相关旅游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对于管理问题的分析及应对知识、对旅游市场动态的调查研究能力等,而从其理论性知识的内部需求来讲,不管是要旅游市场动态还是管理问题都需要学生实际地去接触这些问题,才能够真正地达到对于这些理论知识的有效掌握。

其次,旅游管理专业实施理论与实践二者结合教学还是由当前时期旅游行业的需求所推动的。www.133229.Com就目前来看,旅游行业在我国的发展正在逐步地趋于完善,其专业的管理人才要能够对旅游景区、旅行社以及酒店等相关的旅游工作做到熟练的把握与操作,才能够真正地满足旅客的旅行需求,进而使旅游行业实现进一步地发展。而旅游行业对于管理专业的操作能力的要求则使得专业教学必须实现在知识应用方面的发展,所以旅游管理专业在当前时期不能够再仅侧重于对于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培养,还必须做到对于实践教学方面的倾斜。

二、旅游管理专业开展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的相关策略

当前时期,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已经成为其在行业中获得良好发展的必要保证,相关院校必须努力地推动其理论与实践二者的有机结合教学。本文下面就从两个大的方面来谈论一下结合教学的策略:

1、建立健全旅游专业实习基地

管理专业教育人员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必须帮助学生实现对各项理论知识的实际操作,而实习基地的建立则是其实际操作的必要途径。首先,旅游专业的院校必须在校内建立健全专业的实习基地。一方面,院校应该为学生建立专业的管理实践模拟实验室,使学生能够在教学中借助模拟手段及时地达到对每一阶段理论知识的实际操作演练。另一方面,院校还应该建立专业的现实实习场地,并为学生配备相关的摄像机、照相机等专业设备,同时帮助学生在实习场地中利用理论知识来进行实际的人际关系处理工作等。其次,旅游院校还应该就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需求,来与酒店、旅行社以及旅游风景区等建立必要链接,为专业的学生提供进行实训的机会,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能够掌握未来的执业能力。

2、充分发挥专业教师教育作用

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安排以及其具体的教学水平都决定于其教育人员,因而,在进行理论与实践二者结合教学的过程中,还必须借助于专业教师的力能来实现。首先,院校要对专业教师进行定期的继续教育,并为同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构建主题论坛等,使教师获得高素质的理论与实践二者结合教育的能力,并引导教师进行专业市场就业调查,通过薪酬奖励等使教师意识到进行二者的结合教学的必要性。其次,教师在进行具体的教学安排的过程中,还应该从具备旅游管理的摄影、导游等实践技能的比赛,引导学生考取旅游专业导游资格证、餐饮服务技能证等多种证书来帮助学生对其实践能力进行培养,进而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达到对于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同步培养。

三、结语:

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篇4

旅游管理英语课程所覆盖的专业知识范围非常宽广,概而言之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本国和本地区的专业知识。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他国旅行者不远万里来到本国本地区,必然可能对本国本地区的方方面面具有浓厚兴趣。而提供相应服务的旅游行业从业人员作为这些外国旅行者了解本国本地区的一个窗口,无论是工作需要还是日常交流,只有充分了解本国本地区的各种历史文化知识,包括历史沿革、政治经济、民族宗教、地理概况、文化艺术、重要建筑、景点介绍、地方特色等等,才有可能提供合格的旅游服务。(2)本国本地区的旅游活动专业知识,主要包括本国本地区的交通通讯、货币使用、医疗卫生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甚至热点话题等。通过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外国旅行者尽快适应在本国本地区的旅行生活。(3)主要客源国的专业知识,包括主要客源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地理概貌、风土人情、思维方式、禁忌喜好等等。了解这些背景知识,可以很好地帮助旅游行业从业人员与外国旅行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涉外旅游从业人员是服务的窗口,也是交流的窗口,只有具备上述宽广的行业背景知识,才能跨越国与国之间的文化鸿沟,实现真正的跨文化沟通与交流。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英语教学内容不但涉及各种专业知识的全面介绍,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和良好习惯,在实践中不断更新积累旅游行业专业知识。

涉外旅游服务的最主要特点是以英语为主要交流工具直接向来自世界各国的旅行者提供旅游服务,因此掌握流利的英语口语表达技能是涉外旅游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例如,国际导游服务人员在掌握本国本地区和客源国的旅游专业知识以及相应的英文词汇和表达方式之后,需要能够以英语口语的方式将旅游地点的各个主要方面介绍给外国游客,还能够解答游客们感兴趣的各种问题。因此,旅游管理英语课程必须突出口语教学,强化学生的口语训练,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运用能力。

2旅游管理英语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教学与实践脱节实践教学

对于旅游管理英语课程教学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增强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实际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但是,目前对大多数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学校而言,由于缺少校内实训基地,也缺乏与旅游企业的稳定联系与合作,其教学和实践实际上是脱节的。近年来,各大旅游专业院校有意识地与一批旅游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但是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更多时候这些合作关系仅仅流于表面而无实质性内容。

2.2教学过程的文化缺失

在一定意义上,旅游可以看作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人员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如前所述,旅游行业从业人员除了提供合格的服务,同时也是展示本国本文化的一个窗口。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但要熟练掌握英语这个国际通用交流工具,还需要掌握国内外历史文化相关的旅游专业知识。这要求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和实践过程中,旅游文化的熏陶不可或缺,只有将学生放置于旅游文化和英语语言有机结合的教学环境中,才能事半功倍地提高学习效率,才有可能真正培养同时兼备旅游专业文化知识和实用英语运用能力的现代复合型旅游行业人才。但是近年的调查表明,目前多数旅游专业的教师,尤其是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往往偏重于教授英语语言知识,没有能力或忽略了将旅游文化教学有机融合到语言教学中,导致旅游文化在教学过程中的缺失,英语语言教学和旅游文化知识教学是脱节的。

2.3复合型旅游英语教师匮乏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旅游英语课程的教学,由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和英语教育专业教师共同承担。前者承担旅游专业知识的教学工作,大部分采用汉语教学,少部分能提供结合专业英语的双语教学,自身英语水平有限;后者则承担英语语言教学任务,偏重英语一般应用能力的授课,课堂教学较少涉及旅游专业文化知识,自身对旅游专业知识较为陌生。既懂旅游专业知识又有相当英语水平的复合型旅游英语老师所占比例非常小,非常匮乏。但是,培养复合型现代旅游专业人才又迫切需要这样的复合型旅游英语教师。只有合格的复合型教师,才有可能将旅游文化教学和英语语言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有可能培养合格的复合型旅游专业人才。

3旅游管理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研究

3.1强化实用性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

实用性是旅游管理英语课程的主要特点,目的是培养既掌握相关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又具备较高实用英语运用能力的现代复合型旅游人才。因此课堂教学应当以实用性为根本,综合运用各种实用英语教学方法,在课堂中模拟各种真实场景、营造真实工作氛围,给学生提供在真情实境中运用英语的机会。一方面有效避免单纯教授英语语言的枯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所营造的氛围中锻炼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根据文献和本文作者的教学实践,常用的实用英语课堂教学方法包括:课堂演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在课堂上营造真实氛围,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练而掌握运用旅游英语的能力,引导学生在所营造的模拟场景中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高职的旅游管理专业应在校内建立“导游模拟翻泽活动现场”,旅游管理专业英语的课堂教学在教师的带领下到“模拟现场”进行较为逼真的口译训练。我院所建立的实训室“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旅行社”为学生提供了逼真的教学场景,如学生模拟导游与外国旅游团之间的对话等,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实用性专业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核心价值。除了强化实用性课堂教学,加强实习训练也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一环,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英语应突出实训环节,加强实训室和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这也是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的关键。我校旅游管理专业采用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并且选择了档次较高、管理较好的企业,让学生受到较为专业的培训,同时还选择了客源充足稳定的实习基地,让实习生在繁忙的接待工作中,更好的学习掌握英语口语能力。安排学生利用暑假和周末到旅行社实习,担任兼职导游,并指定老师加强指导,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到一些著名景点、酒店、旅行社进行导游翻译实习。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也能深刻体会到英语语言在旅游管理的岗位上的重要性。如本学期在皇冠假日酒店实习的学生反映,入住酒店的顾客中百分之七十是外国人,因而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英语口头交流能力。学生回到课堂后能够针对自身的情况弥补自己语言学习上的缺陷。同时顶岗实习时也能在真实的场景中锻炼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在本学期课堂教学中,教师明显感觉到实习后的学生的英语口语得到了增强。校内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内容。旅游从业人员的工作实践性很强,高职院校需要深入调研旅游行业的人才要求,据此制定旅游管理英语课程的教学需求,建立高标准校内实训基地,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模拟示范教学,从而为学生提供了生动逼真的教学场景,所学知识马上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2教学过程中的旅游文化渗透

未来旅游业的竞争主要是旅游文化方面的竞争,旅游从业人员要在旅游文化服务上提高竞争力。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而且要具备广博的旅游文化知识。首先在教学中注重地方旅游文化的渗透。地方旅游文化和资源是所在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充分利用地方旅游资源作为旅游管理英语教学的补充,是地方旅游业的一大亮点和特色。随着旅游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旅游的文化享受越来越成为游客追求的目标之一。当我们努力把地方旅游资源与旅游管理英语教学合理相融时,也就达到了专业培养为区域旅游经济服务的目的。因此作为高职旅游管理的英语教学,必须重视地方旅游文化的渗透,为培养具有区域特色的旅游人才作出努力。其次在教学中注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高职旅游管理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对学生灌输英语国家的一般性文化,使他们能够熟悉了解西方的文化,意识到西方英语国家和我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为今后工作中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入认识和掌握。很多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够注意到向学生讲授英美文化方面的知识,但是往往忽视培养学生对我们本民族文化的认识和掌握。在汉语中很多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表达,比如“清明节”(thetomb-sweepingFestival),“中秋节”(themid-autumnFestival),“春节”(theSpringFestival),“春联”(SpringFestivalcouplets),“饺子”(dumpling)等,对中国文化没有深入了解的外国人是根本无法理解的。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母语文化,才能向外国游客全面深入地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这要求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进行本民族文化的熏陶。

3.3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师资队伍

担任旅游管理英语课程教学的教师需具备旅游和英语的复合教学能力,因此培养复合型师资队伍非常重要。教师通过不断学习,一方面要掌握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这样才能将旅游理论与实践和英语教学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水平。另外,学校应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到旅游企业中学习、实践,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这样专职教师既懂英语又懂旅游,同时还具备了一定的行业从业经验,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只有高水平的复合型旅游管理英语教师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我校鼓励教师暑期企业锻炼的方式在培养师资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英语专业教师通过在旅游行业的优秀企业实习,能够增强旅游专业知识,获得一定的行业从业经验。同时继续学习深造也是培养复合型旅游管理英语教师的重要途径。

4结语

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篇5

关键词: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

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主要以培养建设型、管理型、服务型等高技术应用性型才为主,所以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较为全面,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及综合素质的构建方面较为薄弱。而我国中职学校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已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当前是知识经济时代,而旅游业是一种对综合能力要求很高的职业,不仅要求从业者拥有很高的管理以及服务的专业知识,同时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以及语言的沟通交流能力提出了高要求。提出对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进行研究与探讨,具有满足理论研究与现实的意义。

一、中职旅游管理专业

(一)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概念

旅游管理专业是我国根据新时代旅游业的发展需求而设立的新型课程,本专业以工商管理、酒店管理、旅游服务等基础知识教育为主,主要是为培养从事国内外旅游服务型人才以及从事于旅游企事业和酒店管理的工作者。中等职业教育属于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标是专门培养社会所需的技能性人才,但是就目前的中职生教育而言,中职生所掌握的技能偏低,同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较为薄弱。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是我国为迅速发展的旅游业提供旅游人才而设立的,其主要目标是培养直接上岗的导游人员以及酒店管理服务人员。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是应用性和实践性强,因此,对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应强化实践操作的能力,同时兼以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二)中职旅游管理专业面临的现状

1、人才培养的竞争力不强

当今的社会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尤其是以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网络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而中职生在知识结构、专业技能方面有所欠缺,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旅游业是涉外性极强的专业,需要熟练掌握外语,尤其需要外语口语交流能力强,同时旅游业还是一个与形形的人打交道的行业,需要从业者熟练掌握沟通技巧和与人合作的能力[1]。

2、教师的储备不足

旅游业是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的支柱型产业,由于旅游业发展的速度大大超过预期的速度,因此我国在旅游专业教师的储备上没有做好准备,造成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缺失,结果很多学校采取“以次充好”的办法,将非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推上岗位,这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3、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滞后

我国大多数旅游学校采用的仍然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老师以教材讲解为中心,运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理念,知识没有及时跟更新。同时,在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时,老师凭借固有的经验教导学生,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旅游管理的情况大相径庭,从而严重制约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旅游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应各占一半,纵观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有的院校竟然连最基本的客房和餐厅实训室都没有,这严重制约着学生实践能力的掌握,影响学生的就业[2]。

二、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有效教学的模式探究

(一)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

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实践操作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学生能否快速入职企业的硬性指标。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主要依赖参与情景再现教学模式的锻炼。情景再现教学指的是学校引入或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通过多种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果。情景教学能将学生带入“现场”,通过现场出现的问题,锻炼学生的应急、独立思考、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实践操作中,将理论知识无意中传授给了学生,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情景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旅游管理的实践操作工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实战的能力[3]。

(二)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

中职学校培养学生的终极目的是使其能够顺利进入职场,同时为社会输送专业技能人才。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也会按照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来培养学生,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不仅能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提升,同时也让学生深切地了解到企业的需要,这将是学生的自我定位更加准确[4]。

(三)改善教学方法,突出旅游教学的特色

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方法明显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旅游管理是一个应用型、实践型很强的专业,同时社会需要复合型、实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要培养这种人才,必须进行培养模式的创新,改善目前滞后的教学方法。旅游业是一种服务行业,为此课堂上应有意识的加强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同时,旅游行业是一门知识更新速度快的综合型专业,注重学生的技能能力培训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基本能力的培养。比如开设外语口语交流课程,提高学生沟通能力等等。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社会对旅游业及其相关的人才需求急切,但是就我国目前的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而言,其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造成人才浪费严重,失业率高。为此,学校应紧紧跟随时展的步伐,创新教学模式,与企业建立好联系,根据企业和社会的需要设置自己的教学方案,力争将学生培养成复合型、知识综合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绮华.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有效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现代教育,2012,05:43-45.

[2]冷鑫鑫.项目管理在中职教学实践课程建设的应用研究[D].南昌大学,2014.

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篇6

(玉溪师范学院商学院,云南玉溪653100)

摘要:基于应用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是根据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将课程与职业或岗位的有机衔接,构筑学科知识和应用能力并重的课程模式,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科知识为支撑.本文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内涵的解读,提出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思路,并进一步提了出优化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评价;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243-03

1引言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旅游高等教育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壮大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许多困难,例如,旅游学科体系不成熟,各个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统一,不同学校的旅游管理本科学士文凭有不同的内涵(龙江智,2005)[1];供需错位现象严重(赵志峰,2008);[2]就业相对困难,层次较低,职业素养不强,难以满足需要[3](郑春奎,2011);旅游本科毕业生的业界低就业率及高流失率现象严重(胡朝举,高雪等,2014)[4]等问题.究其原因,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吴国清,叶欣梁(2004)认为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良好的职业意识;实际动手弱,社会适应性不强;办学思路雷同,没有特色;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重复、滞后;教师“半路出家”者居多,师资力量薄弱等,是造成旅游人才市场供需错位的主要原因.[5]师守祥(2008)认为现有旅游专业培养的是旅游服务人员,投入与回报严重背离.[6]郑向敏(2010)认为各高校都把培养复合型的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强调精英教育,专业教育,忽视或轻视了实践教学[7].虽然各学者对旅游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解释说法不一,但几乎一致认为应该对现有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做出相应改革,以适应旅游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2005年前后,一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了与传统本科院校进行错位竞争,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提出了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8]以期望能够解决旅游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应用型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学者们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能力构建、课程设置等相关内容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对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校课程体系内涵进行解读,希望以此为基础,对现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与重构,将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落到实处.

2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内涵解读

课程体系是高等院校专业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和手段,它对提高和保障高等院校各专业的教育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关于课程体系的定义众说纷纭,尚无统一定义.顾明远,施良方,廖哲勋,杨树勋等学者对“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从不同角度和层次作了阐释,给出了不同定义,但目前用得最多的是胡弼成在《大学课程体系现代化》一文提出的定义,胡弼成认为课程体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或专业目标)实现的系统;狭义的课程体系特等同于课程结构,是指课程构成,以及各类课程之间的组织、排列和配比关系.[9]一般认为它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宏观的涉及学科及专业的设置,中观涉及专业内部课程体系的构成,微观主要指专业内部的教学内容以及教材体系的选择,本文对课程体系的研究定位在专业课程体系的层面,因此在下文中提到的课程体系均指广义的课程体系,属于中观层面.向学生提供什么样的课程体系不仅可以反映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价值取向,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折射出社会对于高等教育所持的态度、施加的影响与所抱的期望”[10].为了响应社会对复合型、紧缺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的诉求需求,各高校近年来纷纷提出了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培养方案,以期培养理论功底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具备从事相应岗位或专门技术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应用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载体和手段的课程体系也随之做出革新,要求各高校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改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着重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基于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将课程体系与职业或岗位的有机衔接,理论与实践并重,以实际岗位的技术活动项目为线索,将学科知识和素质培养融合具体教学活动之中,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科知识、专业理论为支撑来设置课程.[11]因此,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至少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面向社会需求,服务社会地方经济发展;二是学科知识和应用能力并重,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三是突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3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计

3.1课程体系优化思路

3.1.1明确目标定位,突出专业知识的应用性

应用型人才是能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专业、工作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人才,不仅要能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还要能适应岗位发展、变化的要求.在对整个体系进行优化时必须将专业知识要求、职业或岗位的技能要求融入到课程体系中,细化为知识能力大纲,依据知识能力大纲对课程进行选择、整合,以保证教学内容、方向要立足于就业,服务于工作岗位,即要与社会需求接轨,防止“供需错位”现象的出现.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涉及的岗位、行业较为广泛,远远超出了传统的吃、住、行、游、购娱乐等六大方面的范畴,要把握好社会对旅游管理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具体要求,并依据岗位来设置课程难度较大.但经过简单梳理后不难发现,旅游管理专业涉及的工作岗位或职业,均为服务性行业,虽然岗位不同,但存在较大共性,可以将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应用能力细化为“旅游服务基本技能、旅游服务活动策划能力、数理统计与分析能力、管理理论与知识应用能力……”等.因此在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时,一方面应该重视职业通识能力(能力素质课程、人文素质课程、行为素质课程等)设计与构建,以满足社会对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对于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景点等传统的旅游企业人才需求,相关课程的开设就应该与企业需求目标紧密结合,与企业用工标准相结合,注意岗位核心能力(岗位基础课程、岗位核心课程和岗位拓展课程)课程的设置,如旅游项目策划、导游实务、前厅服务技能实训、客房服务技能实训、餐饮服务技能实训等课程.总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与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相比,职业教育倾向突出,更加强调社会及岗位的适应性.

3.1.2学科知识和应用能力并重,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旅游业是对实践能力、操作能力要求较高的行业,它要求管理者具有基层工作经验,熟悉基层的工作流程和业务标准,因此旅游管理专业一般不可能直接为旅游行业输送高级管理人才,而只能为旅游行业培养同时具备最基层业务操作能力和经营管理潜质潜能的高素质的管理人才.[12]这种观点反映了员工从层到管理层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从现实情况来看,这种观点的存在对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它不仅模糊了高等教育与普通中等职业教育的界限,也为目前旅游教育存在的就业质量差、“供需错位”的现象找到了借口,使研究人员在一定程度上遗忘了对旅游管理专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挖掘与研究.应用型人才虽然可以划分为一线操作人员、行业管理人员、行业精英等层次,应用型本科培养的旅游人才应该是行业管理人员、行业的精英,应该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走出“重实践,轻理论”培养基层员工的误区,知识目标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操作层面上,局限于技能培训,还应该注重学科知识、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总之,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要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坚持学科为支撑,专业为基础、岗位为核心,坚持通识课实用、专业基础课管用的原则,来搭建一个既要体现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满足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需求,又能满足培养一线员工的基本能力的要求.

3.1.3进一步明确面向地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并有相应课程与之相呼应

在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时,应该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这一目标,整合课程内容,加大地区文化类课程的比重,尽量做到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接轨,让旅游管理专业接地气,增强专业实用性.本着服务于地方、区域和行业的经济建设,为地方培养所需要的人才的原则,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优势和特色,增设相关课程,例如云南历史文化、东盟旅游概论、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等课程,进一步丰富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体系,拓宽就业口径.

3.2课程体系优化与重构

根据以上基本设计思路,在系统梳理审阅有关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按照现行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做了如下调整和优化.

3.2.1依据学科特征,对学科基础课程进行优化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归属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曾经四次对普通高校专业目录,每次修订均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归属做了相应调整,直到2012年第四次修订时旅游管理类首次作为一级学科与工商管理类并列出现在专业目录中.但是无论怎样调整,是否曾在争议,旅游管理专业属于管理学门类专业的特征是不容质疑的.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学好旅游学科基础课程的同时,还必须加强经济类、管理类课程的综合学习,为以后走上管理岗位工作打下坚实理论基础,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就业后有足够的发展后劲.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应该包括工商管理的学科基础课程,如管理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考虑到经济学作为管理学的基础,还必须充分重视经济学相关课程的学习.当然旅游类的学科基础课程,如旅游学、旅游心理学、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等课程也必须开设.学科基础课模块的课程内容主要侧重原理性知识,培养学生的理论功底,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和自我拓展与提升奠定基础.

3.1.2依据行业特征,构建应用型专业基础课程

由于旅游学具有多学科、跨学科交叉的基本特征,旅游活动本身又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旅游管理专业在开设课程时不可能面面俱到,涉及所有学科及行业.旅游学涉及的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环境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对提高学生对旅游现象与本质的把握有重要意义,但这些课程所包含的知识并不是旅游从业人员开展工作所必备的核心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所学知识应用型和实用性,在专业基础课部分开设的课程应该与学生的就业方向或将来从事的职业应该具有一致性,它在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中应该处于核心地位,它致力于学生从事旅游行业技能以及经营管理能力的培养,是旅游管理专业特色的重要体现.因此,建议在现有专业课程模块中删除人文地理、中国文化概论、旅游环境学、生态学等课程,增开俱乐部管理、会展概论、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目的地营销与管理、餐饮经营管理、酒店督导管理、农家乐经营与管理等课程.

3.1.3依据学生兴趣和能力培养,设置专业选修课模块

专业选修课是学科基础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的补充和完善,是为了拓展学科视野,深化学科知识与技能,强化专业基础知识的应用,满足学生学习兴趣而开设的课程.为了防止专业分化过细,导致就业面狭窄,就业困难,在选修课设置时不应该划分专业方向,应在学生综合能力与水平提升的基础上,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在选修课设置时可沿以下思路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和调整:(1)立足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为了达到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而开设的活动策划与管理(展览策划与组织、会议策划与奖励旅游、节庆策划与组织管理)、项目投资分析、旅游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收益管理、旅游地产与土地利用、客户关系管理、休闲娱乐业管理等课程;(2)由于旅游业从业人员需要具有较宽的知识面,为了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与内在修养,满足学生参与导游资格考试而开设的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旅游美学等课程.

3.1.4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应当突出其中心地位.在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时,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实践教学学分、课时比例,如将专业实习改为一年,实行“3+1”的教学模式;其次,注重具体课程的实践环节设计,上述专业基础课、选修课等课程模块经过优化后,大多数都离不开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在日常教学开展中,必须针对具体课程设置实践、实训环节,并形成实践教学大纲,尽量通过实践和情境模拟的途径实现教学目的,要求形成相应的考评机制,确保每一个实践环节落实到位;最后,加强校企合作,规范校外实习,避免成为校外实习基地的廉价劳动力,影响其择业与就业观念.

参考文献:

〔1〕龙江智.从体验视角看旅游的本质及旅游学科体系的构建[J].旅游学刊,2005(01):21-26.

〔2〕赵志峰.旅游管理专业性质研究——一种体验视角的探讨[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8.

〔3〕郑春奎.旅游管理专业“一式三化”模式人才培养实践[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S2):40-42.

〔4〕胡朝举,高雪,吴雁彬.旅游管理应用型本科多元协同培养路径创新与实践——以韩山师范学院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4,235(17):130-132.

〔5〕吴国清,叶欣梁.旅游人才培养与高等旅游教育的职业化发展[J].旅游学刊,2004(S1):15-18.

〔6〕师守祥.以项目和景区管理为突破口,培养真正的旅游管理人[J].旅游学刊,2008,23(2):10-11.

〔6〕师守祥.以项目和景区管理为突破口,培养真正的旅游管理人才[J].旅游学刊,2008,23(2):10-11.

〔7〕郑向敏,范向丽.论旅游专业“四高”的人才培养理念与运作模式[J].人文地理,2010(06):146-149.

〔8〕夏建国,刘晓保.应用型本科教育:背景与实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03):92-95.

〔9〕胡弼成.大学课程体系现代化[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21.

〔10〕崔军.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课程改革:理念更新与思路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09(04):38-40.

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篇7

引言

在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包括专业设置不合理,缺乏专业特色,重理论知识传输,轻就业技能培训等。所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该建立在旅游行业特点、市场状态和市场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通过能力培养为导向,结合校内专业知识学习和校外实习培训等方式,增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决定着专业教学内容和培训体系的方向,可以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打好基础。旅游行业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专业,而旅游管理专业又具有明确的专业指向性,所以多学科理论知识交叉培养和强化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从专业内容上看,旅游管理专业是以管理学为基础的一门专业课程,同时又涉及到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几个方面,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广泛的知识涉猎。从岗位职责要求上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必须熟悉基层岗位的工作内容,而且要具备业务操作和管理的能力,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

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前景和旅游行业息息相关,目前我国旅游行业逐渐渡过了低层次、高增速的阶段,已经进入重质量、高效益的换挡期,低技能人才和单一技能人才逐渐被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所替代,高校试教育人才逐渐被实践型人才所替代。为适应未来旅游行业的发展,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必须能对旅游行业的性质、特点和规律有科学、系统的认识,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并且有效解决问题,能够独立组织旅游项目的开发,在旅游管理中实现实干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有效结合。所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及要拓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又要提高专业人才的适应能力和自学能力,能够适应未来旅游行业发展的需要。

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是需要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根据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和培训单位自身的特点,为人才培养提供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训需求。结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搭建旅游实践的平台,真正活化理论知识,让其能够学以致用。

(一)教学引导

对比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训的经验,针对我国旅游行业的市场特点,可以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中形成以教育引导为基础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通过该专业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对相关学科的拓展,建立起广泛的专业口径,提高人才培训的效果。在教学引导中,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文学、计算机、英语等内容,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旅游学、心理学等内容,其目的是学生让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可以分为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通过多层次的教学方法来强化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技能要求,特别是强调旅游管理专业对于人才的规范性要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阶段实践

旅游管理专业对于从业者的实践经验要求非常高,既要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又要学会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所以,实践是从事旅游管理行业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专业技能和从业经验,促进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还能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理论来指导实际操作能力,并在实际工作经验中检验所学理论知识是否合理。另外,学生还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学会人际交往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比如学会处理同事之间的关系,掌握工作、生活和学习之间的协调,认清自身在行业中的定位等。

(三)强化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德育教育应该由传统的封闭式校内教育转变为开放式的社会和职业素养教育,这一要求的转变意味着德育教学方向的改变。所以,高校在制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时就要强化德育方面的教育,除了要开设思想政治方面的课程外,还应该开设职业道德规范方面的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来完善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品德,增进学生心理状态的稳定性。高校要克服重专业知识传授、轻德育教育的思想观念,必须把握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思想脉搏,把学生个人成才需求和市场岗位要求相结合,并且把德育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的整理规划中,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具体体现,真正实现教好书、育好人的要求。

(四)加强校企合作

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篇8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相关策略

当今时代,我国旅游行业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而逐步发展起来,并迅速成为市场经济的关键组成部分。而旅游行业的迅猛发展带动了行业对于高素质的专业旅游管理人才的高端需求,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院校必须积极地应对这一行业需要,通过开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教学来为国家培养一批高精尖的旅游管理人才。本文则主要谈论了旅游管理专业开展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的必要性以及其具体的开展策略,希望能够对相关旅游专业的教育人员有所启示。

一、旅游管理专业开展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逐渐得到满足,其精神文化的需求开始成为人们在新时期生存与发展的主要追求趋向,而旅游行业则随着这种趋向的产生逐渐发展起来。近几年,旅游行业在我国的发展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其对于旅游管理人才的素质产生了更高的要求,旅游管理专业要想使学生在社会中获得良好发展,就必须推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同步发展。

而从旅游管理专业开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二者结合的教学的必要性来讲,首先,其二者的结合教学的要求源于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特点。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相关旅游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对于管理问题的分析及应对知识、对旅游市场动态的调查研究能力等,而从其理论性知识的内部需求来讲,不管是要旅游市场动态还是管理问题都需要学生实际地去接触这些问题,才能够真正地达到对于这些理论知识的有效掌握。

其次,旅游管理专业实施理论与实践二者结合教学还是由当前时期旅游行业的需求所推动的。就目前来看,旅游行业在我国的发展正在逐步地趋于完善,其专业的管理人才要能够对旅游景区、旅行社以及酒店等相关的旅游工作做到熟练的把握与操作,才能够真正地满足旅客的旅行需求,进而使旅游行业实现进一步地发展。而旅游行业对于管理专业的操作能力的要求则使得专业教学必须实现在知识应用方面的发展,所以旅游管理专业在当前时期不能够再仅侧重于对于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培养,还必须做到对于实践教学方面的倾斜。

二、旅游管理专业开展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的相关策略

当前时期,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已经成为其在行业中获得良好发展的必要保证,相关院校必须努力地推动其理论与实践二者的有机结合教学。本文下面就从两个大的方面来谈论一下结合教学的策略:

1、建立健全旅游专业实习基地

管理专业教育人员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必须帮助学生实现对各项理论知识的实际操作,而实习基地的建立则是其实际操作的必要途径。首先,旅游专业的院校必须在校内建立健全专业的实习基地。一方面,院校应该为学生建立专业的管理实践模拟实验室,使学生能够在教学中借助模拟手段及时地达到对每一阶段理论知识的实际操作演练。另一方面,院校还应该建立专业的现实实习场地,并为学生配备相关的摄像机、照相机等专业设备,同时帮助学生在实习场地中利用理论知识来进行实际的人际关系处理工作等。其次,旅游院校还应该就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需求,来与酒店、旅行社以及旅游风景区等建立必要链接,为专业的学生提供进行实训的机会,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能够掌握未来的执业能力。

2、充分发挥专业教师教育作用

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安排以及其具体的教学水平都决定于其教育人员,因而,在进行理论与实践二者结合教学的过程中,还必须借助于专业教师的力能来实现。首先,院校要对专业教师进行定期的继续教育,并为同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构建主题论坛等,使教师获得高素质的理论与实践二者结合教育的能力,并引导教师进行专业市场就业调查,通过薪酬奖励等使教师意识到进行二者的结合教学的必要性。其次,教师在进行具体的教学安排的过程中,还应该从具备旅游管理的摄影、导游等实践技能的比赛,引导学生考取旅游专业导游资格证、餐饮服务技能证等多种证书来帮助学生对其实践能力进行培养,进而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达到对于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同步培养。

三、结语: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当前的发展要求已经向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兼备的方向转变,因此,旅游专业的相关院校必须在教学中采取有效措施,以使理论与实践教学二者有机结合得以实现,进而推动专业学生在新时期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冰蕾.浅析如何将旅游管理教学同实践有机结合[J].华章,2010(12).

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篇9

关键词: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旅游管理

引言

在过去的30年内,中国旅游业表现出了近两位数的告诉增长,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下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从1979年上海高等旅游专科学校诞生为标志,经过近30年的发展,据统计,到2008年末,全国已有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所810所,培养了大批旅游管理人才,旅游管理高等教育在我国已经初具规模,多层次的旅游高等教育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但是旅游管理学科建设在高校一直面临复杂的局面。虽然1998年教育部将旅游专业设置为管理学,成为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之下的一个二级学科,但在在旅游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多学科争办旅游专业的局面,如许多高等院校是将旅游专业置于其他专业之下,根据自己的需求在其历史系、建筑系、中文、地理系下开设旅游专业,这一现象直接导致旅游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构建等基础建设方面充满争议。多数本专业课程体系与旅游业发展、人才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矛盾。相关学者研究发现高校在构建课程体系发展中存在一下问题:专业课程内容重复、旅游专业课程设置脱离市场需求、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体系欠缺科学性、核心课程不统一、受依托学科的影响严重等诸多问题。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强调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方案。课程体系设计所反映的人才培养在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的要求,直接影响到旅游管理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产业发展及社会的需要,也直接关系到旅游管理学科建设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作为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在经济管理类院校内在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具有明显优势,因此研究经济管理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对本专业发展更具有实际意义。本文试图以贵州财经大学的学科特色和旅游管理专业本身的特点,结合本校近5年来的实践,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设置进行一些研究,以期促进旅游管理专业人培养。

1、课程体系建设的依据(薛秀芬.旅游教育学)

专业课程体系是否合理,很大程度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和人才的培养质量。

1.1以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

课程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实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整个课程体系的协调来实现,因此课程体系设计首先直接受到培养目标的影响[1]。1998年教育部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业务培养作了统一的要求,专业培养目标是“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大部分高校都参照这一培养目标来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目前看来,国内各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得过于宽泛,面面俱到,过于宏观而缺少微观的把握,各院校间没有形成自己相对独立的特色和重点[2]。而部分院校的培养目标表述模棱两可,导致培养目标很难落实到具体课程设置中,因而影响了本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1.2以社会经济发展和旅游人才市场需求为依据

任何一个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都必须以适应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前提。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我国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品质提升,使旅游业所需的人才日趋多样化。作为一个应用性较强的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兴行业,旅游业不仅需要知识结构完备和专业素养良好的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构建需依据人才市场需求而不断变化。同时旅游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实践的教育[3],因此旅游高等教育应属于应用性本科教育,在课程建设上主要遵循产业需求导向,

1.3以旅游学科建设为依据

旅游学科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因此在旅游课程设置中,要注意学科知识的综合,消除学科彼此孤立甚至壁垒森严的对立局面,让学科知识良性发展,使学生的学习产生最大限度的累积效应。

2、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课程体系构建的根本目的是向学生提供一套比较完整的符合专业需求的知识能力结构。

2.1厚基础和宽口径

科学的进步越来越依赖于学科的交叉与渗透,专门人才不仅要掌握本专业领域的知识,而且还要掌握更为广泛的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宽口径甚至按学科大类进行课程设置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发达国家甚至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课程设置。虽然旅游管理专业属于管理学下的分支专业,但旅游学的跨学科属性决定了旅游课程内容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旅游研究必然要求相关学科作为支撑。

2.2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

旅游业具有很宽泛的边缘性和融合性的特征,是一个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服务型行业,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熟练操作技能,因而课程设置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旅游管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必须要注重理论与实践性教学的无缝整合。

2.3时效性和实效性相统一

旅游人才的培养必须契合市场的需求,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与此相关的知识也处于快速的更新中,高校培养的旅游人才要具备创新和开拓新产品的能力,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需及时将旅游业的最新旅游行业需求动态引入到课程中。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应用性人才,因此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在于能够培养具备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人的能力培养成为核心,课程体系的设置中也应当取向能力本位。而目前的多数旅游高等院校课程设置就知识量而言基本能够满足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但在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和能力方面先天不足[4]。

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篇10

【关键词】高校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五位一体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西部地区高校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2013Y258)。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032-01

所谓“五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提高专业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去促进学生知识理论,职业素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都达到理想的状态,以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实现人才的人生价值。

1.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五位一体”培养模式的概况

1.1将“五位一体”培养模式运用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必要性

首先,“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从目标导向理论出发,在很多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已经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并且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成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将其引用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也是很有必要的;其次,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中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效果不佳,毕业之后其旅游素养不高,职业能力不强,难以找到本专业的工作岗位就职。在这样的背景下,值得思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情况,应该以“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来进行改革;最后,“五位一体”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可以在深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校人才职业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1.2现阶段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缺陷

高校旅游管理教育发展的背后,存在大量的专业教育缺陷和不足,其主要表现在:其一,高校旅游教育管理专业扩张速度过快,专业设置重复倾向严重,专业口径下载,往往都是在教学硬件和软件体系不健全的背景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其二,高校旅游教育管理专业定位不明,使得专业设置,教学规划,课程结构与实际需求脱轨。其三,高校旅游管理教育师资不足,无论是教学经验,实践操作都极度缺乏,难以给予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切实的指导。其四,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职业化,社会化意识淡薄,难以依据市场的需求,进行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改革,使得学生综合素质难以得以提升。

2.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五位一体”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

2.1夯实基础,提升学生的知识素质

针对于目前很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忽视学生知识素质培养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稳固这一基础性素质。具体来讲:其一,建立健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资源体系,以图书馆资源优化整理,网络教学资源归纳总结,行业专业期刊深入学习等方式去实现旅游管理专业知识教学资源体系的构建;其二,教师注意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处理好专业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去学习专业扩展知识,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其三,积极建立完善的学生知识掌握反馈机制,以考试,考核,答辩,辩论赛等形式来开展活动,以旅游管理的知识为考核因素,全面掌握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并且以此制定完善的旅游管理知识素质培养方案。

2.2强化管理,促进职业素养提高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主要涉及到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这是促进其专业教育朝着职业化方向发展的关键所在。对此,学校应该做好以下工作:其一,积极将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运用到旅游管理教学课程体系中去,使得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去感受旅游管理职业岗位的责任,由此慢慢的形成比较正向的职业素养观念;其二,积极将职业素养理论和实践能力,纳入到学生的综合测评中去,并且做好学生职业素养信息反馈工作,引导学生进行纠正和调整;其三,积极针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开展职业素养文化周,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和班风,实现学生旅游管理职业素养的提高。

2.3主张独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对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讲,要想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获得优势,就应该具备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这是获得后期职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具体来讲:其一,强化对于自主学习的投入,兴建自主学习室,完善自主学习网络系统,给予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创设一个比较理想的环境;其二,积极开展问题式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接受教师安排的任务之后,积极去探析答案,解决问题,并且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其三,坚持以人为本,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

2.4调整观念,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旅游管理职业,是外向型的工作,需要开展大量的沟通工作,这是做好旅游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高校应该积极做到以下几点:其一,调整课堂开展模式,争取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情境模拟,辩论赛事,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进行,使得学生拥有更多的机会当众发言,塑造良好的沟通习惯;其二,关注于学生的心理动态,对于有自闭等沟通问题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治疗,使得其走出心理阴影,慢慢的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使得其成为人格健全,自信宽容的人才;其三,积极开展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得其参与到旅游行业中去,尤其是要抓住就业时期的时机,不断的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2.5扩展视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旅游管理的范围也不断扩展,创新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这就要求新时代的旅游管理人才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其一,将创新教育纳入到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工作开展和学生管理工作中去,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其二,积极开展校园的旅游管理创新大赛,从旅游产品销售,旅游信息化,旅游盈利模式等方面去进行,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三,积极开展高校与旅游企业之间的联系,使得学生的创意能够反馈到旅游行业中去,由此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结束语

以“五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为引导,积极促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我相信,随着五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我国旅游管理人才素质将得以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焦爱丽.我国旅游高等教育模式化研究――基于旅游产业与旅游高等教育的互动关系[D].辽宁师范大学,200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