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的教学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58:28

地理课的教学方法篇1

关键词:学生自主学习地理图像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从有指导的学习转向独立学习,由“学会”向“会学”转变,从而最终提高自学能力。

一、注重启发式教学,激活学生的思维

教师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在备课中尽心设计,明确课堂上问什么,怎么问,先问什么,后问什么。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做出统筹安排,摒弃那种随意性应景式的发问以及违背地理教学规律和学生心理的发问。地理课堂提问要循序渐进,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带有启发性,并且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发问如果无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把问题设的笼统庞大,使学生无从下手,或是问题过于简单,学生无需思考,都会直接影响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和持久性。只有学生学习一些基础的地理知识后,能够运用有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才会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学习知识。例如,新学期第一节课时,我提问:“今年春节前后的一个热门话题是‘雪灾’,那么引起‘雪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是由于强寒流的影响,他们还利用上学期学的有关季风等知识进行了分析,同学之间也进行了交流。虽然学生对“雪灾”形成的分析还不是很全面,但对于中学生来讲,学能所用,拥有自己的观点,这是一个极大的进步。

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

教师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融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教育潜力,学生喜爱什么学科,往往与任课教师有密切联系。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塑造自我形象,做好“言传身教”。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做到感情充沛,平易近人;课后辅导一视同仁,耐心细致;批改作业,一丝不苟。这样,学生就会不自觉地亲近教师,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引起感情上的支持,就会对教师所教授的课程产生兴趣。如果用“晓之以理”来描述教学过程中的智力活动,那么“动之以情”则是教师感染学生、培养感情、激发兴趣的主要手段。此外,教师还应该挖掘教材的内在吸引力,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丰富多彩、时空广阔、文理兼备的地理学科,对激励学生的情感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并在形象和感情上对教材加以润色和加工,这样就会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国的山河壮丽,风光秀美,有气势雄伟三山五岳,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桂林山水、漓江风光,壮观的钱塘江大潮,千姿万态的云南石林等等,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材料。例如,讲到乌江天险、冰山雪峰时,教师可对学生讲述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强渡乌江、飞夺泸定桥等历史事件,这样就会深深地吸引学生,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以及对地理课的情感,从而深化了学习内容,对教学效率的提高也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力图展现地理信息的多样性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应以多媒体技术辅助地理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使用多样的新型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保证高中地理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发挥信息技术媒体丰富的表现力,把教科书中的地图变成集解说词、背景音乐、动画、视频为一体的电子地图,把教科书中的插图由静态的平面图变成动态的三维模型,把原本单调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图变得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例如,讲解我国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时,我们可以先放一段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影视,再用动画演示“地上河”的形成过程:黄河中游流经支离破碎、土层疏松的黄土高原,支流也多。由于黄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坏,一遇暴雨,大量的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使黄河成为全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出了黄土高原,黄河流入下游平原地区,由于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流速慢了下来,大量的泥沙沉积于河底,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地理解了“地上河”是由河流泥沙淤积形成的。由于黄河下游为“地上河”,河床高出地面,学生也可以分析出,为什么黄河下游支流很少,流域面积狭小。这是因为河道高于地面,使得地面流水不能汇入河道,所以支流少,流域面积狭小。这样,通过形象直观的图像和影视,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四、培养学生善于从热点问题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是高考地理命题的根本指导思想之一,并在近两年的高考试题中得到了具体体现。如近两年高考试题考查了我国的农业问题、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自然灾害、西电东输、旅游黄金周、上海、伊拉克和南联盟、全球大气环境问题、经济全球化等。这些问题既是当前的重大问题,又是热点问题,更是人们共同关心的话题。解答这些问题,需要考生从地理学科的角度,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地理理论去分析他们,并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措施。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将趣味性有机地与科学性、思想性和实用性融合起来,对教材中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内容,就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做到具体内容生活化,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社会价值和实用意义,引起学生对地理课的学习兴趣。人生活在地理环境中,每个人都体验到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与自己的密切关系,这是学生最关心最有兴趣的内容。对此,教师可带领学生调查一些社会事件或进行野外考察。这样,学生通过亲身体会,耳濡目染,就会被千变万化的大自然所吸引,从而对地理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加积极地学习地理知识。

参考文献:

[1]刘德辉.新课标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方法初探.中学课程指导.

地理课的教学方法篇2

关键词:地理课程教学效率提高方法

地理教学属于教育科学范畴,是一门应用理论科学。我国地理环境空间广大,地理事物多种多样,地理关系错综复杂,因此中学生学习好地理课程对今后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如何有计划、有步骤的将地理知识系统性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掌握地理规律、认识地理现象,从而为将来的生活和工作服务就显得尤为迫切,这就需要地理教师注意和优化教育方法,将地理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从而让同学们学出兴趣、学得扎实。

一、地理教学的现状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工作,都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的。但当今教学环境下,学生和教师对当前的中学教育工作,往往只重视考试成绩是否提高,能否进入一个理想的高中,对个人未来的发展与兴趣很少关注。这就导致学生对中学地理的认知出现偏差,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个人地理兴趣,教师也拘泥于课本地理知识的传授,忽视地理知识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导致地理教学中教师认为地理难教,学生也认为地理难学的极大困境。中学地理教学要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需要端正学生学习地理的正确认识,重视地理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的系统性、科学性、完整性、实用性,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地理知识传授给学生,通过认真总结和研究的地理知识,学生认识地理现象、掌握地理规律,为现在和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服务。总之地理知识是生活学习的基础和工具,其重要价值体现在科学运用。

二、提高地理课程教学效率的方法

(一)重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课堂教学是地理教学的主要渠道,也是学生学习、提高的必要场所,因此,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好地理知识、培养学习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通过加强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嘴、多动眼,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借助现代电化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幻灯放映、地理图片、地理谜语和谚语等多种方法,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从而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此外,还要注意学习方法的引导,一方面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能力的提高。总之,地理教师要适应时展的需要,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来改变课堂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整体素质。

(二)优化地理课程结构。

在地理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将地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来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增加地理活动课、地理实践课等。通过适当降低必修课在总课时中所占比重,适当增加地理选修课和地理活动课,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应用地理应用知识的能力,又可以满足学生升学需要,还可以满足喜欢地理专业学生的求知需求。在地理活动课的安排方面,应主要围绕野外考查、地理观测、户外调查与资料分析等内容来开展。另外,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开展地理教学,教学活动是人类复杂的活动之一,地理教学活动也不例外。通过将地图教学方法、地名教学方法及地理图标分析方法、野外实习方法等灵活融入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率。地理教学内容具有空间性、综合性、复杂性、间接性、广阔性和遥远性,通过对地理课程结构的分析、总结、优化,更利于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掌握地理技能。

(三)重视测评内容,改进测评方法。

在传统的地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因为测评形式单一、测评内容片面,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都造成一定的损伤,因此,应根据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改善地理教学评价体系,强化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方式的科学性、测评效果的准确性,从而为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我对此有以下看法:首先,对测评形式进一步改良,将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实际操作与作业相结合,平时测试、阶段测试与终结测试相结合,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从而使测评形式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减少因测评形式单一所带来的教学负面影响。其次,在测评内容方面,可通过构建地理试题库的方式,将测评标准化,从而减少测试命题的随意性和片面性。加强学生个性测评,通过教学观察、谈话、问卷等形式,对学生学习态度、个性变化进行测评,依据测评结果,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做到因材施教,激发每位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其良好的个性素质,从而达到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最后,在测评效果方面,增加平时学习效果的测评和阶段学习效果的测评,将课堂发发言、课程作业、单元测试等形式结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又可以减轻一次性考试所带来的过重压力。

(四)强化学生地理意识。

公民的地理意识是指公民的人口意识、资源意识、环境意识、人与自然协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全球意识等。地理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对自然与环境负责任的公民,因此,学生的地理意识的培养是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终极目标,既需要地理教师付出艰苦努力,又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理解,在此地理教学需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积极转变。增强地理意识,认识地理价值,并通过教师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来呈现和传递。因此语言的科学、生动非常重要,绝不能干巴巴地说教,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教学语言的感染力是和教师的思想情感、文化素养分不开的。精心设计教学语言,丰富自己的词汇,掌握一定的语言技巧,对于教师非常必要。通过将生活中大量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提出,引导学生去关注,去思考,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要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将学生的疑问从地理视角去解释、去说明、去讨论。地理教师应自觉地增强自身地理意识,认识到地理知识的价值,通过强化学生的地理意识,让地理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地理课的教学方法篇3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方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1.107

新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初中地理也有相应的转变。新课改前,初中地理只是注重知识点的灌输,丝毫不管学生是否理解,以学生能够做题,能够应付考试为评判标准。在这样的一个指导思想下,初中地理在初中教育教学工作中受到“冷遇”。很多教师只是应付教学,课堂沉闷而无趣,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更加难以学好地理。新课改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能够创造良好教育教学的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可是,很多学校并不能完全贯彻新课改的精神,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依然采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怎样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初中地理课堂学习氛围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的从教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课前预习―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

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初中地理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课堂知识的讲解和生活经验同样重要。但是,由于现在的初中学生生活实践匮乏,没有相应的生活经验作为支撑,他们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十分吃力,甚至根本不能跟上教师的节奏,不知道教师究竟在讲什么。这样的课堂是没有效率的,这样的学习是完全没有作用的,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就是课前预习。这里,我们要明确,课前预习不仅仅只是看书,教师在安排课前预习时,一定要注重课前预习的质量。一般而言,我比较赞成在预习之前给学生拉一个框架结构,当然这个框架中比较重要的地方教师要给学生留白,然后再要求学生通过预习完成整个框架的内容。这样,学生带着目的去看书,比没有任何要求的看书效率要高很多。

二、课堂教学―内容创意精讲

初中地理由于时间、地点等限制因素,不能像物理和化学通过大量的实验来激发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讲台上讲的唾沫横飞,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课堂氛围十分沉闷枯燥。那么如何去活跃课堂氛围,如何让学生对初中地理产生兴趣呢?

(一)理论联系实际

初中地理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紧密相连的课程,它的有趣之处就是在于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带领我们领会祖国的大好山河。但是,学习初中地理的困难之处也是在于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初中学生生活经验相当缺乏,尤其是一些生长在大都市的学生,他们可能连韭菜和小麦都分不清楚,甚至不知道水稻是生长在水田里的。那么在讲解这些相关知识的时候就一定得联系实际生活来给学生讲解。

这里需要值得重点指出的是,初中地理中强调的理论联系实际,并不是要求教师一定要带领学生上山下海或者是实际操作,而是用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初中地理书中的知识。例如在讲解南北地区的气候差异时,我们国家南北跨度很大,气候差异十分明显,“南涝北旱”的现象时常发生。这主要是因为我国隶属东亚季风气候,降水量收到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通常,东南沿海的降水量远远超过了西北内陆。南方不仅雨季历时长,而且由于夏秋季节降水集中,因而常出现洪涝灾害。而华北、西北降水较少,再加上垦殖、放牧过度,地表储水能力不是很理想,蓄水抗旱能力差,所以面临严重的“水荒”,影响十分恶劣。这个知识点在讲解的时候如果只是讲解书本知识,可能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基本上只能靠死记硬背了。那么教师如何联系实际讲解这个问题呢?笔者认为,既然我们不可能带领学生亲自去到这些地方感受,那我们可以尽可能的选择一个直观的方法来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例如采用图片对比,南方的水田,北方的旱地,南方成片的森林和北方茫茫的戈壁。或者是采用视频教学,采用南北由于气候带来的差异的对比视频,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南北的气候差异。

(二)开发思维

初中学生的思维很活跃,他们更加喜欢有挑战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初中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初中学生自觉学习、自主学习、自发学习,教师只需在必要的时候进行引导即可。笔者认为,在新课改后,我们的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活动应当有相应的改变,例如:讲解亚热带季风气候时,教师不仅要讲到,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处中低纬度,夏季受到来自海洋的季风的影响降水量十分充足,冬季受到来自内陆的季风的影响,温和少雨。这些都是最基本的知识,是需要教师仔细讲解的,但是同时教师也应当提出一些比较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启迪初中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能够将知识面扩展的更加全面。例如针对刚才提到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教师在讲解时,除了把基础知识讲解清楚,还可以提出亚热带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有什么影响,这样可以让初中学生将知识点与知识点之前迁移。

三、课后习题精练

地理课的教学方法篇4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方法

一、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初中地理作为一门基本性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许多学生都会对这门学科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他们基础比较薄弱,即使是认认真真听老师讲课,往往还是会出现很多难以理解的问题。在没有系统学习地理之前,学生对客观的地理现象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每当涉及这类知识的时候,他们总想深入了解和穷追不舍,这就会使得课堂陷入混乱,甚至影响教学。在新课改的推动下,许多学校都大力实施生活化教学。教师虽然有创新教学方式的举措,但是成效不大,特别是生活化教学。许多采用生活化教学也只是走个简单的形式而已,并没有切实从根本上实施这种教学方式,从而大大降低了作用。初中地理作为一门普通的学科,学生课下没有充沛的精力来探讨实践,所以课堂上的时间尤为宝贵,教师应该明确分析现状,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方法。

二、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

1.进行适当的课前提问

地理知识作为文科,许多东西都是需要日积月累的。比如说一些七大洲四大洋的知识点是永恒不变的,学生在平时反复记忆就会很难忘掉,所以课堂之前的一些提问,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相同的知识点反复记忆,那就永远都记得住。

我们可以在每堂课开始之前,对上节课的内容做一个简单回顾,并准备一些简短的并且是重点知识点的,不浪费时间的小题来进行提问。这样的话,学生就会有动力进行复习,并且很容易掌握重点知识点。

2.结合生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首先,课堂导入是一门教学艺术,如果运用成功,可以马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一整堂课起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在实际的地理课程教学中,我们可以借鉴这一点。地理都是结合实际生活的。比如,在讲水资源的时候,我可以喝一口水之后说:这水真好喝啊!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在讲气候的时候,可以根据最近的天气变化来开头,导入这节课的新内容。以这样的开头,可以大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加愿意自主地学习下去。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地理的影视资源来进行导入。在教学过程中善用提问来激发引导学生的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善于思考,善于讨论的好习惯。

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讲课的语言要激情且幽默风趣。一堂好的地理课,不是要你的辞藻多么华丽,而是这堂课的内容一定要丰富多彩,讲课方法多样,富有美感。作为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首先,讲课的语言要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讲课过程中,老师可以运用恰当的比喻或者是对比手法。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比喻和对比运用恰当的话,对所描述的事情会更加形象生动。另外,我们可以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这样的话,学生就不会感觉到枯燥乏味,会使他们对地理产生兴趣。总而言之,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散发出无穷的艺术魅力,既给学生讲解了地理的知识内容,又给他们带来愉悦的心情,整个课堂教学都是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进行,使学生对初中地理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就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应处处都联系实际生活来讲解,并且要多与学生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三章讲的是“天气和气候”,我会提前让学生去听天气预报,然后在讲课的时候,我会问他们今天天气怎么样啊?当讲完“天气和气候”之后,我会让他们自己总结一下天气和气候的区别,然后我帮助他们一起得出结论:天气是短时间内的,多变的。而气候是长时间的,相对稳定的。总结之后我还会举一些例子,让学生判断下面哪个是天气,哪个是气候?以便于及时帮助学生巩固这些知识。并且我会随时提问学生,让学生自己举一些小例子来说明什么是天气,什么是气候。

最后,在课堂的末尾也要留一些小问题给学生,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探索的好习惯,从而获得新知识。当然,作业也是需要老师来好好思考的。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下与下节课有关的文章,也可以留一些有意义的视频让学生观看等。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善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看一些具有地理性的短片、电影等。

三、课后多与学生沟通交流

许多老师都是讲完课之后就不管学生了,其实想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在课间或是放学之后可以多和学生交流。多了解一下学生的想法,关注他们的兴趣点。这样会更好地建立师生关系,帮助更多的同学,使同学信任老师,喜欢老师,从而也就喜欢老师讲的课,在教学中也会发挥最佳效果。另外,在交流过程中老师也会知道学生对哪个问题不懂,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帮学生弥补一些知识,从而让学生更加有自信。

总之,一堂好的地理课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只有将问题的导入点做得恰当合理,并且在课堂上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学生一起互动,多给学生提出问题,多结合实际来讲解,一起探讨,在学习中激发他们对地理的兴趣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地理课的教学方法篇5

1.转变教学主体―――老师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师教两三年就轻车熟路了,因此,从教两三年后就开始吃老本,看看教材就上课。而现在,在课堂教学中教材内容最多只占到一半,师生互动中产生的新内容约占40%,剩余的部分为学生创造性生成的内容。所以,现在的地理教师都应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如果不学习就会被时代所淘汰,就适应不了新的教学,如有的课会因多媒体操作不熟悉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彻底转变观念,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把课上新、上活,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2.增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在关系课堂中主要表现为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跟随教师转,而在新课改理念下,师生交往应侧重对话、参与及师生关系的相互构建,当学生体会到师生之间和谐、民主、平等的关系后,就很容易把心里的困惑说出来,从而锻炼培养自己的钻研精神和自信心。比如说做习题的时候,可以请学生自己上台展示答案,另请学生为其作点评,这大大鼓舞了学生的自信心,实现了师生之间由行为到心理上的沟通,进一步融洽了师生关系。

3.开创生动活泼的教学新方法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组织形式为单一的教师“一言堂”,而新课改理念下的地理课堂,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性格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在教学实践中,课堂组织形式的转变,势在必行。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其思维品质和综合素质各异,不能也无法用一种统一的模式去教育和培养他们。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仅仅是预设性目标,已无法与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相适应,而应该将预设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相结合,达到教学共性和个性的共鸣与和谐共存。这种理念要从“文本式”走向“实践式”。

地理课的教学方法篇6

[关键词]地理课教学方法教师学生

一、讲述法

讲述法就是教师运用富于形象的语言叙述或描绘地理事实材料的方法。通常在描述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形象,特征和分布时运用讲述法。在中国地理教学中,讲授我国壮丽山川的分布,讲授富饶的资源及其分布,讲授我国农业、工业、交通等在解放以来所取得的成绩时,常用讲述法。在世界地理教学中,讲授世界各大洲、各大洋,各主要国家的自然特征和经济状况等知识时,也常用讲述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讲授经济地理自然资源、能源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人口与城市的分布特征等知识时,也常常用讲述法。但在以讲述为主的教材中,含有需要解释、论证或可供师生回答的内容时可穿插讲解和谈话。

例如,讲授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东北平原时,结合挂图,边指图,边画图(黑板简图)边讲述:东北平原是我国三大平原中面积最大的平原。它的西、北、东三面分别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所环绕,南临勃海,从辽东湾到黑龙江边,南北纵长800余公里,大致相当于南京到北京的直线距离。地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四个省区,整个平原由三个部分所组成,南部是辽河平原,有辽河流贯,最后注入辽东湾;北部是松嫩平原、有松花江和黑龙江流贯,最后汇人黑龙江;东北部是三江平原,在松花江、乌苏里江和黑龙江的汇合处。东北平原不仅面积辽阔,而且土层深厚,又有大面积肥沃的黑土“茫茫北大荒,黑土肥又香,脚踩能流油,出产无限量”,真是沃野千里,如能再配上彩色图片,可使讲述更加生动。

二、讲解法

讲解法就是教师用富于论理的语言解释或论证地理概念、地理判断和地理原理的方法。讲授地形的特点和分布的成因,气候特点和分布的成因,河流水文特征的成因,洋流分布及其成因,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及其成因,大陆自然带分布规律及其成因,自然与经济的关系等,揭示地理要素之间和人地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地理知识时,都宜用讲解法。但以讲解为主的教材中,含有需要叙述、描绘或可供师生问答的内容,也要穿插讲述或谈话法。

例如,讲授地中海气候特点和分布的成因时,对学生讲:地中海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多雨,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原因何在:这是因为30°~40°的大陆西岸处在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范围内。一年内受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气压带和风带轮流控制的原故,夏季受副高下降气流影响,气温上升、温度下降所以炎热少雨、冬季受海上吹来西风的影响,所以温和多雨,这种气候在地中海沿岸分布较大,也比较典型。所以,把世界上这类特点和成因相同的气候,称为地中海式气候。讲解时可以由果追因,也可由因导果,先分原因而后导出结果。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是讲解法常用的逻辑方法。

三、谈话法

谈话法就是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思维、回答教师的问题,从而获得地理知识的方法。在传授新知识、复习巩固旧知识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等,各个教学阶段均可运用谈话法。课内外各种地理观察活动中用谈话,可以提高观察的效果。谈话法在小学和中学低年级的地理教学中应用比较普遍。

在传授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只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和生活经验,均可运用谈话法进行教学。这不仅地理事实材料的讲授可用谈话法,而且许多需要深入分析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更可运用谈话法。充分发挥谈话法的长处,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运用谈话法进行教学的实例很多,在学生掌握了地球自转运动和经度知识后,可运用“谈话法进行”时区和日界线的教学,在学生掌握了我国地形特征、分布和成因的知识后,讲授我国各地区的地形时,可用谈话法;在学生掌握了我国气候特点及成因的知识后,讲授我国各地区气候特征时可用谈话法;在学生掌握了我国地形与气候的知识时,讲授我国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其各地区河流特征,也可用谈话法。在以讲述或讲解为主的教材中,含有可供师生对话的内容时,穿插运用谈话法,不仅可以经常联系知识温故知新,而且还可以使教学生动活泼,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四、朗读、讲读法

1.朗读法,就是教师或学生将教材中的重点部分或文字生动的段落进行朗读,引起注意,提高学习的兴趣,加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或感受,从而有助于提高地理课的教学效果。

2.讲读法,就是教师运用课本边读边解释,学生边看书边听讲,从而获得地理知识的方法。教材中内容比较艰深或地理名词,地理术语较多的部分宜用讲读法,有些重要的地理材料需要和学生一起推敲,讲读对扫除文字障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帮助。

五、地理记忆方法

1.归纳记忆法

针对地理知识的分类和整理,把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便于记忆。例如,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归纳整理如下:此线相当于:

(1)我国一月份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2)年降水量800mm等值线所通过的地方;(3)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4)温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5)河流有无结冰期的分界线;(6)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7)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2.对比记忆法

就是把内容相反或相近(相似)的地理知识,经过整理形成条理清楚的知识结构网络来进行记忆,使学生看后一目了然,如长江、黄河、珠江三大河流内容的比较。

地理课的教学方法篇7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地理;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迷茫和抵触情绪的现象,有些学生甚至抱怨花了很多功夫在地理上,却收效甚微,因此导致学习情绪不高。针对这种情况,为解决当前课堂教学遇到的困惑,新的课程培养方法势在必行。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地理的学习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地理学习服务于学生的实际生活,而地理的教学过程也应该是学生体验积极情绪和情感的过程。但要产生这一效果,就必须改变当前的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法,进行课程的改革。

一、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1.深挖教材,寻找兴趣,拓展思维

兴趣无疑是高效学习的基础。兴趣不单指的是一味追求课堂的气氛,更重要的是从心底激发起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喜爱之情。因此在兴趣的培养上,教师要注重技巧的掌握,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任务和内容,先从设置有趣的课堂导言开始,再结合教学素材,引导学生挖掘本质,让学生在主动发现奥秘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另外,新的地理教学目标应该改变过去单纯的以文字表达为主的、枯燥的教条式学习,而应增加更多鲜活的、跟生活相关的实例,利用这些实例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对于课本中的鲜活案例,教师应该结合案例内容,深挖其中的内涵,让学生由浅入深,大胆构想,从而延伸思维和行为能力。这样,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就不仅仅是“教学”,而是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学生也在主动学习中找到了兴趣。

2.课外延伸,创造情境

相比于其他课程,地理课需要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作支撑。因此,除了课堂式学习之外,教师还应该多创造些外在的条件,帮助学生走出课堂,拓展思维和视野。在平常的地理学习中,教师应该注意善于捕捉跟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经验和生活实际,创造条件,设置情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及地理问题转变为大家熟知并能容易理解的道理,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通过研究去寻找合理的答案和对策。另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地理问题的讨论,通过开设“地理角”给大家提供讨论的场所,让学生在讨论中得到启示。教师还可以引用媒体设备,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复杂的地理问题和地理事物。总而言之,高中地理课堂的学习不应该是死气沉沉的教条式学习,而应是能真正为学生生活实际服务的,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学习。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

1.地理学习观念的改变

在很多中学生看来,相比于语、数、外等主要科目,地理学习是一门副科,既然是副科,自然不必投入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因此他们通常采取得过且过的态度。这种心底上的不重视,使得地理学习停滞不前,而多数地理教师也过于强调逻辑和理性思维,从而使地理课变得没有生机,导致课堂的积极性不高。地理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观察、分析、判断、概括等能力缺一不可。因此,改变当前的教学观念迫在眉睫,教师和学生只有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目标,才能使地理学习产生巨大的推动力,才能使地理课程的教学活动变得行之有效。

2.教学方式的创新

无疑,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教师通常过分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牢记而忽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种“填鸭式”教学也许能在短时间内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没有益处。新的地理学习目标应当着眼于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学习中开发智力,健全身心,培养多方面的地理技能。而教师也应改变同学生的关系,在学习上给予其有效的指引,在课堂上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课下与学生平等相待,答疑解惑,孜孜不倦,这样才能形成教与学良好互动的场景。

3.地理思维的培养

由于地理学科涉及的面非常广,包括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而自然地理中又涉及到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各要素,人文地理则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要素,因此它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要求很高。新课标下,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应关注学生对基本规律的发掘和掌握、运用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的培养,掌握基本的地理规律对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大有裨益,这也是新课标对地理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而培养分析和判断能力,则能使所学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实际,让地理课成为一门实用的学科。

4.实践教学的引进

和其他课程的创新目标一致,新课标也要求高中地理教学走出课堂,强调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地理解地理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注重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深刻理解知识。因此,教师一方面可以借助先进的教学设备,模拟教学,让学生能有深刻和直观的印象;另一方面,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勘察、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进行简单的地理调查,比如,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对当地的博物馆进行参观、调查当地居民区的迁移状况、对当地的水污染情况进行勘察等,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简易的地理模型制作,如地貌、景区、建筑等。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便于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知识。

三、结语

总之,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地理教学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须克服传统学习和教学的弊病,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探索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智力和行为能力都能有所提升。教师应该适时转变教学理念,运用多种有效的课堂创新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给予学生主动发言和畅所欲言的机会,让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只有这样,高中地理课教学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栾春波.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成功(教育),2011(08).

地理课的教学方法篇8

关键词:观念转变;创新方法;教学意见

中图分类号:G623.4

我们高中地理课的教学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在教学方法上受到很大影响。老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如何得到好的成绩,都是应试教学。但我们新的课程要求是,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而体现出国家教育对学生的人为关怀,也体现了新时期和谐社会建设的新风貌。

一、转变观念、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学观念模式都比较落后,老师上课就是照本宣科,只讲课本知识,一般的老师经过一到两个学期就可以把教材背熟了,有时都不用课本就可以上课。然而现在是个信息化的时代,老师要尽快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抓紧学习新时代信息技术,快速提高教学的综合素质,在新课程的教学需求下把地理课上好。

观念转变了,课堂教学我们还要不断的创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积极主动、创新意识、注重实践,对地理课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不断的总结、分析和反思,以创新的意识制定最佳的教学方法,逐步的转变成为具有创新的新型教研老师。

二、创新地理课教学方法

新课程对教学的方法创是新势在必行的,现在的90后学生在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性格、经验,对知识的兴趣、需求非常渴望,我们要以丰富多彩、形象生动、变化多端的课堂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理解和吸收老师所讲的知识。

1、实践式教学

实践式教学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经历课本知识和现实存在的事例相互之间的关系,加深知识理解。以往我们老师只是按照课本讲解,找一些图片补充也就算完成教学课程了,这样的教学目标仅仅是预设性的,现在的学生们都很聪明、思想活跃,以这样的简单传统的方式教学,已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因此我们老师要把这种'书本式'的教学理念逐步向'实践式'转变。

例如:在高中地理课'长江三峡工程'的教学课程中,老师在书本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展开以'我知三峡'为命题的教学实践课,让学生们主动的去查找有关三峡的各个方面的信息、资料。如果离三峡工程近点学校,可以参观三峡的活动,同学们经过实践活动,了解到三峡工程如何发电、三峡工程的意义等,还可以引发出三峡工程大规模的移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鱼类生存的影响等等话题。然后回到课堂进行分组讨论,老师要正确的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这样就会把课程了的难点和重点问题,轻易的就化解了,最后老师在进行总结和补充,学生们就对三峡工程的知识了解的更加深刻和丰富。

2、正确引导、解错学习

学生上课学习,课后做作业加强巩固,在课后的作业中经常会出现错误,以往老师就是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学生也就是改正错误,过程很简单没有注意这也是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老师要抓住这样的机会,探究新的教学方法,正确引导学生理解错误所在,积极分析思考解决的错误问题。

例如:高中地理课中'热力环流'教学中,学生在遇到热力环流方向及近地面冷热变化后垂直方向上气压高低的比较问题时,总是会出现一些问题。此时老师就要以学生出错的问题来采取新的教学方法。首先老师可以用幻灯片或Flas的方式,一边演示一边给学生讲解;然后在在近地面设定三点'热-冷-热',要求学生自己画图完成,并且要标出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高低、气流流动方向和等压线的弯曲状况。这时老师要要求学生进行讨论找出错误,同学们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一起纠正错误。最后老师在通过变式图设疑,检查学生们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这种方法学生亲自解错,学习主动了,学习难点掌握的准确,使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错误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

3、创造环境、激发兴趣

如何教学生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关键,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用创新的教学方法。老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教学的因素,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出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使地理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例如:高中地理课'大气环境保护',讲这一课中的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与保护、酸雨危害及防治时,老师先要求学生分组,进行我们生活那些现象可以气温变暖的讨论,然后老师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漫画进行讲解,最后老师要求学生试着讲出解决的措施。学生经过讨论后,在结合老师对漫画的讲解,兴趣被激发出来,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他们就会积极主动的举手发言,争先恐后的讲出自己的想法。这样课堂就活跃了,学生学习知识就深刻了。

三、老师创新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中几点建议

高中老师在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这样可以使创新的教学方法得到更好的应用。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要尊重每一名学生,理解包容他们的缺点,正确引导学生充分的展示自我,积极主动的学习。

2、对新课程要认真探究,努力钻研,准备充分,生动讲解。

3、注重实践,精心设计,把学生的积极性要全部调动起来。

4、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为教学理念。老师教学要以服务于学生的方式,开放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结束语:

新课程的教学,对老师来讲不只是教好学生,还要成为教学的研究者。教学的创新要以人为本,老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要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对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勤于思考、大胆尝试、及时总结、勇于创新,这样老师就会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进步,不断的提高教学水平,最终就会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智慧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谢上可.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创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0):194.

地理课的教学方法篇9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地理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人为本”,使每一个学生个性都得到全面的、充分的发展[1]。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需要不断改变原有的教育理念,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地理教师也是如此,新课改倡导的学生观与教育教学观等,有助于地理教学的实施。地理教师要认识到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让学生有效利用地理知识,感受学习的快乐与意义。

一、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初中地理如何保持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学习热情,这成为初中地理教师亟须解决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2]。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氛围提倡师生关系互助、平等、和谐与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当了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然而,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实现对教学环境的构建,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转变传统的惰性、被动与单一的学习方式,使之形成合作、主动与多元的学习方式。如,在初二地理课程中的“中国的旅游业”,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对旅游资源的兴趣,使学生结合对旅游资源相应的喜好,自由结合成小组,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形式,让学生发挥主动性,收集、讨论、总结旅游资源信息。

二、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资源,融入生活实际内容

新课标下,教师要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培养学生的个性技能,认识到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差异,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关注学生的自主研究学习。这就要求地理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如果学生天马行空地自由学习,教师不管,这样学生就很难掌握地理知识,无法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所以,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教师不但要将讲授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而且要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

对学习方式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学习资源、学习时间与学习空间,教师先明确教学目标,从宏观层面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地理学习资源,将时间与空间在很大程度上交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材为教师教学提供了重要条件。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选材上或者教材在教学内容中的顺序安排上符合学生学习的需求,初二地理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顺序:从中国的疆域到中国的行政区划。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学重点应当是“中国的行政区划”,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经常接触到的,教师要相应地调整顺序,将“中国的行政区划”作为首先要讲授的内容,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动态教学,如互动、朗读与抢答等,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热情。当地域特征不切实际时,将不利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初中课本的地理知识都是以图像与内容相结合的方式,其中的地理文字和现实生活非常贴近,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领悟其中知识,如教师可以选取生活中一些比较有意思的日常实例、图片与地图,以此作为教学内容的延伸,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意识。新课改下,地理教学要融入生活,使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都贴近生活。教材在教学中并不是唯一资源。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地理知识,掌握生活中的规律,了解自然界的变化,将生活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学习方式生活化与学习内容生活化。

三、小组合作,利用多媒体教学

新课程教学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还要进行合作学习,也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地理知识学习要满足这项要求。合作学习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此外,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为教师对学生作出客观评价提供方便。在具体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设计一套旅游方案,让每个组互相讨论各个方案,自己提供指导,确定研究小组方案的可行性。这种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而且明白一些贴近生活的现实知识,如生活技能、与人交际与预算等。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非常重要的阶段。初二学生对新知识与新东西较为感兴趣,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在教授学生地理知识时,可以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开展教学,为学生带来视觉体验,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四、强化初二地理作业设计

作业通常排在课堂教学的最后一环节,主要是为了指引学生巩固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出现的问题,不断强化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与记忆,提高学生的思维发展与实践能力等。此外,作业为教师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提供了重要手段。在初二地理作业设计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听写的形式让学生记忆这方面的知识,如东西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地理事物之最――世界最高的高原与山峰等,还有一些基础性知识,如省级行政区划的数量与中国的陆地面积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只写出关键词,不仅花费较少的时间,而且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总之,要想初中地理课程有效进行,就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传统“填鸭式”的课堂教学形式,探索出符合学生发展有效的学习方法,满足他们学习的需要,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形成快乐的学习意识,更好地搜集与整理信息,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让他们掌握传递知识与生活的技能。

参考文献:

地理课的教学方法篇10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效率方法

1培养初中生空间思维和立体认知能力的意义

初中地理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以及立体认知能力,一方面要获取、理解、分析和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另一方面要对这些知识进行迁移和综合应用。针对这样的情况,“图像教学”是初中地理教学中较为有效的方式。

传统教学模式中,有的任课教师在初中地理的授课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对于重点和学生的理解程度存在偏差,偏重于教授具体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理解的培养,造成了学生在学科能力上的短板和不足;而学科能力不足又影响了学生学习这门学科的难度,造成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新课标下的初中地理教学便着力于改变目前这一弊端,要将加强学生学科的学习能力放在首位,通过培养对地理学科的理解程度来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兴趣。

2初中地理教学中提升课堂效率的方法

2.1利用视频、ppt等进行图像教学

地图可谓说是地理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具,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教科书和地理的“第二语言”,学生通过地图可以获取很多地理知识。同样还有教材中的配图,既能充实相应的文字内容,又进行了简化,以图释文、图文结合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这里的图像又不仅仅指的是教材中的配图,还有跟教学内容有关的视频、动画、图片等形象类资料。独立的单张图片可能无法完全解释或和还原天体运动或者板块漂移等复杂的地理动态过程,这时我们就可以运用教学模型或者动态视频来模拟此过程,让其变得更加形象生动,更利于教师讲解和学生掌握。

教师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亲手制作简易的教学模型来解释和还原地理现象,例如月亮、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关系,地球的公转、自转以及月食和日食等现象。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这一动态过程,可以让学生找来不同大小和颜色的球状物来充当月亮和地球,用固定的光源当太阳模拟这一过程。在模拟结束后还可以借助视频来检查正确性,使得地理知识在保证正确的前提下让学生产生更深的印象,便于学生理解,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立体认知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最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2.2贴近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由于初中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空间印象系统尚不完善,立体认知能力不足,所以我们应该由贴近实际生活的实物为切入点进行引导教学。通过带领学生展开合理联想,消除对于教学知识中内容的陌生感,然后再步入理性和科学的层面上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解地图绘制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可以充分地了解和掌握比例尺、方向、图例等相关概念,可以让学生分为小组根据身边的建筑或环境,自行绘制地图或制作建筑模型,一方面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团队意识和自主探索能力,另一方面巩固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2.3通过创设意境来优化教学过程

除了上述方法,教师也可以通过创设意境的办法来模拟一个空间意境,这种对于空间的想象力可以提升空间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效果显著。

具体来讲就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室、课桌椅、肢体等共同模拟经纬网、大气环流、天体空间等,例如用横排的桌椅模拟经度线,用竖排桌椅模拟纬度线。这样结合身边的事物创设和模拟地理情境,就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不仅可以辅助教师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加强理解,还可以改善课堂氛围,让教学环境变得更为生动、轻松,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更加密切,最终提升初中地理的课堂效率。

2.4通过地理略图提高教学效果

设计地理略图是师生都需要掌握的技能。针对性地设计地理略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地理知识中的重点。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边讲边画,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注意力自然会随着教师的笔触延伸,在听讲过程中融入了自身的思考,视听结合使印象更深刻,同时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长江相关内容时,教师在黑板上手绘长江干流的略图,从发源地一直绘制到入海口,首先讲解长江干流的轮廓像一个英文字母w,然后一边画一边讲,如上、中、下游分别在哪里划分,在略图上标注出来,然后讲解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这种方式给学生展示出来的地理知识是活的、动态的,而不是僵硬死板的,吸引学生的观察力和注意力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以及学习兴趣,最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在课堂教学优化中需要注意的方面

虽然上文中提到的方法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但是也可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例如多媒体教学和各种ppt课件,可能会使部分教师忽视了自身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和引导职责,过度的多媒体教学会使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被过度弱化。而且由于这种形式下展示的知识过于直观,可能会影响到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和意识,不利于提高学习质量。

总而言之,在提升课堂效率、优化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于量的把控,避免因为过度或过量而适得其反,影响教学效率;并且课堂教学的优化和效率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持续化的过程,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并且不断进步,持之以恒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

4结束语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结合多媒体技术等进行课堂教学,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但同时要注意对于量的把控。相信通过教师们的不断努力,初中地理一定会更好地引发学生兴趣,达成预期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晓东.试论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方案的优化和合理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08):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