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三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十篇三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十篇

三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58:54

三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篇1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效地解决学习语文的困惑。在困惑中去实践,去探索,去创造,找到解决困惑的对策。

[关键词]教学;困惑;探索;对策

目前,全国的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茶地进行,我们教师更是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努力探索新课改理念。然而,通过我们基层教师近两年的新课改实施体验,发现小学语文教学伴随新课改的一度推进,却产生的诸多困惑,致使我这位小学语文教师,时时有种凌驾于新课标课堂而无法适从的感觉。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这些困惑,一天得不到解决,教育部推进实施的新课改理念也就一天得不到突破,语文教学的意义更将随之付诸东流了。所以,它们如鲠在喉,必须得说出来,望各位资深同仁能予以“解惑”。

首先,新课改下语文课堂的教学时间不够用。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并通过方法驻点学生勇于探索,对新知识产生兴趣。可是,在一个班级中,有一大部分学生还没有真正动起来,一节课的时间就到了,学生发言时间少,老师的个别指导难以开展。这样就是使得学生的个体体验不充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失效。

其次,怎样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但常常不好操作,而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课堂上只有少数同学能参与,其余学生仍是被动,似乎“无事可做”。有的学生合作学习时,不会倾听,不会合作。于是,就成了我们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虽然新课改下新的教育理念层出不穷,也能常见诸于各种级别的色彩斑斓的公开课。但是具体到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当我们常态地去审视当下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现实,甚至去了解那些常年司职小语的教师的内心愿想时,却发现他们常常心存思惑。

农村小学教育基础薄弱,小学生语文能力低下,是有目共睹之事。就笔者任教的班级来看,学生是源自全乡数所村小的三年级学生。接班之始,班级39多个学生百分之九十几的学生书读不成句,字写得东倒西歪,课堂说话出语结巴,且词不达意,声若蚊蝇,更不肖说其它语文能力了。而面对着语文基础这样偏低的小孩子,除了循序渐进,除了细育漫化地牵扶而外,恐怕就再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虽然其它农村语文教师所面临的学生景况或许有较好的机遇,但未必好多少。

三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篇2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应对策略 

 

maslach的倦怠三维度理论把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1)情绪衰竭(emotionalexhaustion),即是个体对压力的评估,表现为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2)非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即是个体对他人的评估,表现为个体以消极、否定、麻木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3)低个人成就感(reducedpersonalaccomplishment),即指个体对自我的评估,表现为个体对自己工作的意义与价值的评价降低(maslach,1997)。事实上,职业倦怠并不是对某一特定事件的即时反应,而是在相对较长的一段时期里,对工作中所遇到的压力,在情绪上产生的一种低强度递进的反应过程。各行各业职业倦怠的形成及危害都并非偶然。大学英语教师这一群体是比较容易受到职业倦怠伤害的一组群体。职业倦怠不仅对教师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起着明显的阻碍作用,而且对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教师专业发展、全球化人才的培养起到制约作用,值得引起社会及个人的广泛重视。 

 

一、大学英语教师的困惑及职业倦怠成因 

 

笔者先后于国内两大外语院校从教大学英语八年整,常有这样的体会:非英语专业(俗称大外)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学习兴趣及热情相对较低,而教师较早出现职业倦怠现象的机率也较高。面对大学英语四、六级等考试压力与课堂改革势在必行的迫切要求,教师不得不在应试教育与课堂创新二者中游走,企图找寻中间道路的同时却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工作付出与其成就感难成正比,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感。出于社会偏见,或是传统的错误看法,大学英语教师在专业圈子里似乎被看作是处于类似二等公民的位置。同样令人忧虑的是,许多大学英语教师本身也有着较强的自卑感,认为自己在长期的大外教学中,专业没有增进反而退化,在教学科研、业务发展及专业深入研究方面不如英语专业教师。于是教师在教学中不思进取,面对压力困惑感到力不从心,放弃努力的情况不在少数。以下,将从通过了解大学教师中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种种困惑入手,分析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成因,进而从教师个体的视角提出有关应对方法。 

成因一——教学工作量大、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的困惑 

众所周知,大学英语很难像专业英语那样实行小班教学,通常都在50人以上,多则是上百人的大课堂,其教学工作的强度是小班教学的多倍。而面对学生人数众多的课堂,教学效果实则难以把控。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课后备课及作业批改量都异常繁重,迫使教师处于非正常的高负荷运转中,极易导致心理和情绪上的极度疲劳,且身心互为影响,健康状况亦令人堪忧。长此以往,不少教师尚不到七年之痒的工作阶段,就已经在工作中提前出现衰退的迹象,职业倦怠状况由此产生。 

 成因二——应试压力与教学创新冲突的困惑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地深入,传统的应试教育有待逐步改革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上教师的教学日程。然而,一方面要求素质教育,一方面却仍需强调考试的重要。传统的教学方式虽不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但却可以帮助学生应对复杂的考试,掌握足够的应试技巧。尤其是当下的诸多考试仍将一些连英语是母语的人也常犯的细微的错误来体现考试难度,大外教学自然就难以脱离应试教育的轨道,而教学创新、兴趣课堂则无从谈起。事实上,作为教师,深知这样的教学活动与提高实际的英语应用能力毫无关系,反而往往会把学生引入歧途,大大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同时也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规则和测试目的,但也只能慨叹一己之力实在有限,但求不要误人子弟。于是,面对课堂上无精打采的学生,不少教师也坦言其内心迷惑而无助,甚至会感莫名的亏欠与自责。 

教改原本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校方如若过度强调教学创新,学生也一味期望课堂的趣味和新颖,教师则不得不否定自身既有的传统教学经验,以迎合多方的期待,把原本熟悉并行之有效的老方法都抛掉,竭尽全力使自身在课堂上改变原有的风格。即便如此,跟前卫的教法相比,仍自觉落伍老套,岂能不心有戚戚焉? 

成因三——疲于教学,无暇顾及科研,职称上不去的困惑 

由于教学任务过重,备课量大,同时还必须兼顾家庭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师业余能投入科研的时间和精力其实是相当有限的。疲于教学,无暇顾及科研,职称因此也久久上不去,这也令许多教师叫苦不迭。尤其是评职称期间,不得不以牺牲睡眠及健康为代价,经常挑灯夜战,以期早日,评上相应的职称。为此不少教师选择去研究容易的其它领域,无法兼顾专业兴趣。写论文成了疲于应付,毫无成就感可言。为了评职称,大外教师们还不得不花大量时间来补习那些完全没用武之地的第二外语。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职称评定大多是以发表相应档次的论文及规定数量为重要参数指标的,这使得长期以教学为重,经历了多年论资排辈等待的教学型教师们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一些教学能力平平,亦或是刚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尽管上课时间不长,但由于有相应,很快评上了高级职称,其岗位和工资都遥遥领先。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挫伤前者的工作积极性,或导致原本敬业爱岗的心理失衡。 

成因四——教师进修发展的困惑 

三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篇3

一、教师课程意识觉醒后的生机

课程意识是指人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或是进行教学评价时,人们的思考、言说或操作对象都处于特定的课程形态、课程方案、课程框架的背景之中,而非孤立静止地去思考教学。课程意识是一种对教学思想行为的整体观照。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教师缺少课程意识。他们不关心也没有机会去关心课程,一切都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好课程,教师只管实施就是了。因此,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课程意识的唤醒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当改革者越过历史的壁垒,引领着广大教师走进课程视域,唤醒这些决定改革成败的一线教师的课程意识之后,语文课堂就会显露出勃勃生机。

1.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有机地统一为一个整体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但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传统,教学改革的艰难远远大于课程改革的艰难。改革的最终成败决定于教学。施良方教授曾对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提出了三个隐喻,“课程是一幢建筑的设计图纸,教学则是具体的施工”;“课程是一场球赛方案,教学则是球赛进行的过程”;“课程是一个乐谱,教学则是作品的演奏”。前一种隐喻暗示教学是一门科学,后两种隐喻暗示教学是一种艺术。

2.课程意识的觉醒带来了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尽管这种变化还存在许多形式化的因素,但变化本身意味着生机的出现。课堂教学的形式化意味着教师的课程意识尚处于觉醒阶段,未来的路还很艰难。总体上看,我国的课程与教学改革还存在着许多形式化的东西。

3.校本课程开始艰难起步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大多还停留在理论上,与切实的行动还有一段需要克服的距离。令人欣慰的是,已有一些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开展了实实在在的校本课程教学的破冰之旅。冰封的大地已开始松动,死水起了微澜,新的希望

已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二、课程意识觉醒产生的教学困惑

理论回到现实是一种超越,可当理论与现实相接触时也会产生许多困惑。但如果将现实反观于理论,则现实又会在理论的指导下进步。时下的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主要困惑不在于课程,而在于教学。改革若要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就必须直面课堂,挑出问题,发现困惑,寻求对策。

1.教学过程巾语文学科地位的困惑

现实的高中语文学科处于一种二律背反的尴尬地位。一方面,学生都能意识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良好的语文基础对于人生成长的意义,另一方面,由于功利化的学习目的,他们又不愿在学校生活中花费一定的时间来学习语文,不能在实践中去体验语文,不愿夯实语文的基础。

2.课程标准与高考大纲关系的困惑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实施教学还是以“高考大纲”为指导实施教学?高考大纲与课程标准有着怎样的内在一致性,又有着怎样的区别?课堂实践中如何对此作出判断,以明确自己的教学行为?课程标准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和高考大纲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孰轻孰重?必修课作为必修内容固然是必考,但选修课的内容在高考大纲中是否作为选考?课程标准与高考大纲如何一致?这些困惑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面对的、实实在在的困惑。广大一线教师生活在这种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成功应对高考的夹缝之中。在课程标准的底线和高考大纲的顶线之间,我们的语文课堂如何寻找到一个适合的结合点,我们期待着也努力着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3.选修课教学的困惑

选修课的困惑不在于其理论,而在于其实践。选修课课程理论之于实践的适切性是人们困惑的根源。教学实践中如何切实地处理好选修课教学与必修课教学的关系?谁来选?如何选?教师和学生在选修课的开设过程中谁具有更大的权重?学校、教师是否已经为选修课的开设做好了准备?选修课的教学如何与高考大纲接轨?这些问题困惑着我们,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人们尝试着在教师教的主导性、学生学的主体性、文本、教材、课程之间找到科学合理的结台。学校、教研组、备课组要从各自的角度对选修课的教学做好规划,开发出符合本校实际的校本课程资源。这也许是帮助我们走出困境的一条理想路径。

三、语文课程与教学变革:基于传统的超越

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只能是基于传统的超越,是在传统语文基础上发生的渐变。基于传统的超越有三个方面的含义:语文学科的民族性、语文课堂的传统特质、语文教学改革的渐变。

1.语文学科的民族性

学科内容的民族性表现在语文学科所蕴含的丰富的民族文化。对语文学科而言,语言表达形式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意义:其他学科都是在通过语言形式去学习和掌握其内容,而语文学科则重在学习其语言表达形式。其次,教学方法的民族性。我国的语文教学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史。语文学习的方法有着数千年的传统积淀。这是我们研究当代语文学习方法的基础。就语文学科的学习方法来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向来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手段。这是我们不能抛弃的民族语文的学习方法。

2.语文课堂的传统特质

传统的语文课堂既讲究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又讲究教学方法的艺术性。“历练习染”、“体味感悟”、“躬身践行”是其主要特质。朱熹的读书法,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至今仍不失其不朽的教学魅力。“古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坡如是说。我国古代书院的学规对此也有详细的描述。那些功底深厚的国学大师们无不得益于青少年时代的苦心诵读。“历练应该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只有经过反复历练才能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才能获得运用语文的诸种技能。”文字的音韵之美,只有读之于口,方能“声与心通,声可气求,亦可传情”,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进一步品味出语文的内容之美。

三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困惑;兴趣

一、学生兴趣不浓,动力不大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老师、领导都追求成绩,但由于语文试卷评分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都能拿到比其他科更好的成绩,如作文,只要学生的作文字数符合要求、中心观点明确、审题准确,那么作文分数一般都在40-49之间,如果再加上语言优美,布局合理,那分数更是在50分以上了,所以语文试卷上只要作答了就无零分,因此许多学生认为语文学与不学都可以拿到好成绩。他们更愿意把精力放在数理化上面,缺乏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动力。在语文学习方面,他们只做到了上课翻书,下课合书,其余时间决不翻动书。像我们学校,地处农村,周围的文化氛围并不浓厚,家长也不重视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甚至很多家长认为学语文就是识几个字,没有进行有计划的培养。而我所带的班级,属于学校的普通班,这种不重视语文学习的现象更是严重,更何况全班40人,每次考试成绩在90-99分之间的人数占全班的三分之二,相比其他理科十几分、二三十分的成绩来说,真是高出很多。努力学习的学生与不认真学习的学生之间相差也不过是1-8分。这样的情况发生几次之后,好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不到成就感,学困学觉得,我不学习也可以得到不错的成绩,那平时还费什么劲。时间久了,大部分学生都对语文学科失去了兴趣,没有了动力。

二、阅读面过窄

每个高中语文老师都知道阅读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建议是:“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理想很美好,现实又如何呢?高中学生学习任务比较繁重,对语文学科又缺乏足够的重视,所以不管老师如何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学生就是不买你的账,依旧我行我素。这样就导致许多本应该在课余时间完成的任务,而教师只得从课堂上那宝贵的四十或四十五分钟中分出时间来讲解作家生平、主要作品、主流思想等内容。如果教师不讲解这些内容只顾上课,又会发生许多哭笑不得的事情。如我在为学生讲读《林黛玉进贾府》时有一个学生问我曹雪芹是男是女,我当时不知该说什么。可是用了课内时间教学任务又无法完成,只能占用下一节课的时间,周而复始这个问题让你永远不知该怎么解决。

三、教学内容与考试卷联系不大

现在,许多语文老师都发现了一个和过去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大部分学生早读时宁可背单词背数理化公式也不愿意读语文。为什么呢?有一次,在学校考试工作结束以后,我把成绩特别差的学生叫到办公室询问他们原因,他们满脸无辜地告诉我:“英语我把书背完了保证能得高分,数理化公式我背了能做题,语文我就算把书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背下来又能得几分?最多在名句默写上得六分,上高中后,父母都希望我们能考上大学,我也想上大学,可语文课堂上的课文,考试又用不着。”期末复习语文老师更是尴尬,英语老师忙着检查学生的单词默写,数理化老师忙着印模拟考试卷,而语文老师该带着学生复习什么内容?让学生把一学期的课文再读一遍?更何况许多学校周考、月考、期中考、期终考形式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在这样的氛围中又有几个学生愿意把时间花在努力一年也可能没有提高几分的语文学科上呢?

四、尴尬的语法教学

现在初中、高中语文教学都在淡化语法,那么作为语文老师教还是不教,这个问题总会在脑中纠结,难以选择。不教,考试时文言文的翻译题经常会用到语法;教,就要从头讲起,又没有时间。而文言文中的介词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是常考句式。语法的枯燥更是让学生避之如虎。据有些资料显示:有95%以上的学生对教师的语法教学不感兴趣,有65%和88%的学生认为语法教学作用不大。高考《考试说明》明确要求:理解并翻译句子。它包括两方面的要求:一是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将个别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它虽然侧重于语言形式的考查,但同时也涉及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特殊用法等多种文言文知识。文言文翻译题型固定、分值高。所以教还是不教,该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这些只会让你越来越迷惑。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还存在着许多困惑,但这些困惑正是需要我下功夫研究的地方,只有解决了这些困惑,才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取得更大的进步,这更是我作为一名高中教师的责任。

三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篇5

关键词:兴趣及积极性教师的作用课文的地位多媒体角色及修养

不知不觉间,我从事语文教学已经二十多年了,在这些年的教学中,我一直在试图努力寻求一条适合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但一直到现在还没有找到让自己满意的方法,反而困惑很多。或许有些也是我们的共同的困惑。现将我的几点困惑归纳如下:

一、怎样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现在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差,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累,老师更累。老师想方设法的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创设情景似乎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可是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就没有刚开始那么浓了,有时候就是流于形式了。如何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加学习,真正提高学习效果,感受数学的美?

二、教师在课堂上应起何种作用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的主体,已形成共识。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什么角色,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呢?现在似乎很时兴教师做学生的尾巴,做课堂的主持人,起串联过渡的作用。这种做法是否符合课改的精神?很多教师对学生不管是否独到、是否有道理的见解,所做的只是一味叫好或廉价的赞颂。这对过去教师一言堂大搞话语霸权的做法是一种反动,但似乎又走到了问题的另一面。据说,这样的做法,是为了尊重学生理解和思考的权利,是为了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不同于别人的独特的见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果是幼儿园,这样做还说得过去。先让学生敢说敢想,不要给学生思维套上一个个框子,本意是好的。但作为一个中学生,如果还只是满足于让学生敢想敢说而不追求说的质量和思维的质量,要求恐怕太低了吧。如此下去,我们培养出来的将是一批敢说话,却不会说话,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却只是说一堆废话或者胡搅蛮缠的“人才”。不错,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但并非所有的答案都对;所有答案都可以,也并非所有答案的质量都一样好。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如果不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质量,发挥教师的作用,尽教师的责任,那实在是一种罪过。培养出唯唯诺诺的学生是罪过,培养出信口开河、满嘴胡说的学生何尝不是罪过呢。廉价的歌颂对于有一定认知水平的学生,尤其是有点思想的学生,即使不以为你是在调侃,是在恶意嘲讽,也是没有一点益处的。

三、怎样确定文本的地位

文本即通常所说的“课文”。文本在阅读教学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已形成共识。但怎样确定文本的合适地位呢?是否文本由至高无上的地位一下子就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成了阅读教学引入话题的引子了呢?

县市教研员下来听课,我们通常是这样来上课的: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有关文本的阅读教学上;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拓展阅读上;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模仿写作发散思维训练上。至于语文优质课竞赛,那就更热闹了。又是多媒体,又是学生上台表演课本剧,甚至花七八分钟让学生讨论与课文并无必然联系的材料。四十五分钟看录像听歌跳舞画画似乎什么都有,惟独语文没有了。这样上课,这样的手段对文本的解读、对语文素养的提高究竟有多大作用呢?一位优质课获奖老师在上唐朝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时,花去近十分钟让学生绘画以表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为什么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诗句的意境呢?难道语文课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文本解读虽然不是阅读教学的唯一任务,但阅读教学总是以一定的文本作为载体展开教学的。把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放到一个可有可无的次要位置,随心所欲地安排教学内容和过程,是不是走入了语文教学的另一个误区?

四、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对待多媒体

现在的课堂教学,似乎没有现代化手段就是一节不成功的课。所有的优质课比赛中,没有不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大多数老师都会认为课件用的越花哨,课就是成功的。在这里,我很困惑:课堂教学中老师能代替的、生活中有实例的,有时候只需要一块小黑板就可以达到目的,需要用多媒体吗?是否应该把“应用多媒体”作为评价一节课好坏的一项标准?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对待多媒体?多媒体在哪些情况下适合为教学服务呢?

五、关于“语文教师的角色和修养”的困惑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像于漪、钱梦龙等特级教师那样,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先进的教学理念、纯熟的教学技巧,而且要有高尚的师德、进取的精神、无私的爱心。诚然,教师的修养是决定语文课质量高低的关键。一个出色的语文教师应该有:

一手好字,满腹诗书;一笔好文,满腔真情;一颗爱心,满面春风;一个性情中的“真”人。难道真的做到了这一切就成功了吗?!

六、关于“如何做一个精神领袖型的语文老师”的困惑

三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篇6

    自初中新课程改革实施五年多以来,新的课程改革确实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比如:教师比以往更加好学了;师生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了;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得到越来越多的普及和推广,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与困惑,特别是农村初中的英语教学,广大参与课改的农村初中的英语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碰到的问题与困惑特别多,如:拔尖的学生在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水平都较以前同级的学生高出许多,但差生所占的比例也比以往高,学生的分化从八年级开始凸显;学生水平高低差距大,使教师在授课中难以兼顾,增大了授课的难度等等。回顾五年多的课改情形,从浮华的背后,感到了一种深深的忧虑与不安:尽管新课改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新课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参加初中片区英语教研活动中以及平时和课改第一线英语老师的交谈中发现有些问题与困惑颇具代表性,现将其列出以供参考。

        问题与困惑一:小学与中学的英语教学严重脱节:

        我县要求小学三年级以上全部开设英语课。这样小学生进入初中之前就已经学了三、四年的英语,初中英语老师往往对他们有较高的期望值,认为他们已经有一定的英语基础,能顺利地适应初中英语学习,初中英语教学应该很简单了,但实际情况却不尽人意,大部分学生对英语没有了新鲜感,有的对英语产生了恐惧感,有的甚至养成了一些坏习惯,如:书写不规范、发音不准确、用汉语注音等,这一切给初中英语教学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经了解得知:在小学,只有语文和数学是主科,英语是副科,学校到家长乃至学生,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他们认为英语学习是上初中后的事情;小学的英语课开设流于形式,每周只有一、两节,而且经常被语文、数学占用,时间上没有保证;师资严重不足,大多数小学英语教师不是科班出身,而是小学语文或数学老师经过县进修学校一年培训的培训,就走马上任;大多数小学的英语课只是读读单词和课文,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只停留在能读就行了。可以说在农村小学开设英语课的条件还不够成熟。

    对策:

(1)条件不成熟不开课。

(2)严把教师关,引进英语科班出身的大专毕业生。     

(3)县进修学校教研室要经常深入课堂听课、进行业务指导,经常开展教学观摩和教研活动。

(4)保证英语课时,每周四节。

(5)把英语纳入小学升初中初考的考试科目。

       问题与困惑二:教材的词汇量大、内容多、语法较零碎,操作难度大:

       我县选择的初中英语教材《go for it》,有较广泛的适应性,既可供零起点学校使用,也可衔接任何版本的小学英语教材,供非零起点七到九年级学生使用。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却发现这套教材对农村中学来讲,起点较高,而且词汇量大:“go for it”七年级阶段词汇量就超过了一千(而英语大纲规定的词汇量也不过八百多),因而学生上七年级后,仅仅是英语词汇量方面,就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一大障碍,使他们对英语学习抱有畏难情绪,很多学生背单词都背哭了。而且“Go for it”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具体的话题展开,每个单元相对独立,不象以往那样知识成体系,单词、词组的重现率低,语法较零碎,不成系统,教学中难度较大。再加上不少单词太长、拼写太难,对于刚上七年的学生来说,记忆起来实在太费劲。这样一来,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影响了教师的授课质量 。由于学生单词记不住,老师要花大量的时间来教单词和复习巩固单词,老师就只能在赶进度中上完课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能跟得上的同学跟上,不能跟得上的同学就成了差生,两极分化提前发生,落后面越来越大。

    对策:

(1)认真研究英语教学大纲,对大纲不要求的词汇,不当作考试内容。

(2)难拼写、不常用的单词尽量不当作考试内容。

(3)学校应适当增加英语课的节数(每周至少六节)

(4)建议部分农村初中实施英语分层教学 

        问题与困惑三:评价体系陈旧落后,使教师在新课改中缺乏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评价理念理顺了教学与评价(考试)的关系,使评价的内涵得到极大扩充,评价不等于考试,考试只是评价的手段之一。更主要的是要“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但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学校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都以其所教班级的考试成绩作为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其中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这样的评价体系最易操作,简单明了。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接踵而至了,由于学校评价教师只看学生笔头考试成绩,只重考试结果,甚至把这作为教师评选先进的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敢完全放开手脚,只能想尽一切办法去提高学生的笔头考试成绩(而并非其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样一来,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也就难上加难了。

对策:

       (1)根据不同年级,听、说、读、写,采取不同的分数比例,如七年级上学期口头与笔头的比例为6:4 ,下学期为4:6 ;八年级上学期口头与笔头的比例为3:7 ,下学期为2:8。

       (2)期末县统考应有口试题目。

       问题与困惑四:巨大的负担、低收入与最光辉的职业不成正比

        教育被誉为千秋大业,可是很不相称的是,低工资养着穷教员,小米粥糊口斯文人。如今,虽然拖欠工资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但数额低,入不敷出仍然让人忧心忡忡。前年调了几百元的工资,老师们都高兴了一会儿,没想到半月不到我县的各种物价竟飞涨到与北京相同了。年轻老师一个月的工资只能买25公斤猪肉。于是,好学生们是绝对不会去读师范的。读了师范也基本不回本地教书的。为什么?答:好累,能挣钱么?学校靠着仅有的、老是拨不下来的办公费养着,好多学校因修校舍、硬件设施配备、师资培训等带账几十万到几百万。可是,学校还得运转,设备还需运转。人们就这样艰难的过着。问到新课程,问到新教育,老师们神采飞扬;问到人员流动,问到工资奖金,他们却三缄其口。长期负重,他们似乎习惯了,麻木了。或者无法抗争,也就默认了。

对策:

(1)充实农村英语师资队伍,加强英语师资培养 

(2)制定师资培训计划,进一步抓好教师在职培训 

(3)健全教研队伍,积极开展各级教研活动 

三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篇7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巧用母语;策略

一直以来,母语是否可以介入英语教学这一话题总是备受争议。主张在外语教学中肯定母语的作用并非新观点,这完全可以在外语教学理论中找到依据。不过伴随着各种新理论的冲击,纯英语教学的呼声越来越高,教师们在英语教学中用到母语时变得遮遮掩掩,母语似乎被排除在英语教学的门外。笔者通过十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虽然母语与英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在语音、语序、语法等各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差异,对英语学习有着一定的阻碍,但是母语在英语学习中也起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不盲目回避母语,发挥母语之长,才是英语教学的科学之法。

一、困惑篇

困惑一: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和需要,越来越多的外教英语培训班的出现和大肆的宣传,纯英语的教学氛围大行其道,母语在小学英语学习中的地位越来越弱。母语在小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已逐步变为“鸡肋”。

困惑二:纯英语的课堂教学给学生创设了英语学习的氛围。但有时教师为求用纯英语表达,可用简单母语说清楚的问题却要用复杂的英语进行描述,学生脸上一片茫然。

困惑三:在某些公开课上,教师为展示个人的英语素质,使用纯正的口语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变成了看客,对英语学习产生了疏离感。

二、思考篇

马克思说:“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母语与思维的关系和外语与思维的关系有共同的地方。这就是说,外语作为一种第二信号系统,在实现它的功能时,可以同母语一样,与思维直接联系。但是讲到母语与思维和外语与思维的共同点的同时,还须承认,它们之间还存在着重大区别。这些差别主要是由掌握母语与掌握外语的不同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所决定。

一个人学习和掌握母语都是自幼开始的。幼儿学话的过程是和言语器官的成长、发育过程同时进行的,也是和思维的过程相辅进行的。因此,这个过程是和思维能力的形成同时进行的自觉过程。而小学生学习外语的过程已经有所不同,他们的言语器官和思维器官虽然还未发展成型,但他们的思维已和母语建立了直接和牢固的联系。母语和思维的联系是自然的,而外语和思维的联系却要把思维从一种语言的基础上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的基础上,这个过程是不能离开母语的。

三、实践篇

(一)借母语记忆单词――低中年级

在小学,虽然学生的普遍年龄还比较小,但是母语已经在他们的脑海里和生活中深深扎根了,因此在学习外语过程中以母语为认知基础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小学生的英语词汇量有限,特别是中低年级,单词如果靠机械性地记忆,效果很不理想。如果适当借助母语,记忆效果就好得多。

比如编一些双语儿歌帮助学生记忆单词。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1aUnit10Colours时,笔者就编了这样的儿歌:“green,green,绿树叶;red,red,红苹果;yellow,yellow,黄香蕉;blue,blue,蓝蓝的天;brown,brown,巧克力。”把单词融入双语歌谣中。孩子们通过吟诵这样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的儿歌,在享受英语学习乐趣的同时也记住了单词。

(二)借母语积累语法――中高年级

随着英语学习的不断积累,到了小学高年级,英语语法的介入是不可避免的。对于语法知识和一些术语的使用,比如区分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和一般过去时三种时态,如果要用英文描述各时态的概念以及区别,恐怕解释了半天学生还是一知半解,如果改用中文讲述,学生很快就理解了。也就是说,学习者可以利用他们的已有知识来学习领会英语的语言规则,从而促进英语学习。另外,对于一些学生容易混淆的语法点,也可以借助双语歌谣突破和记忆。

如区分be动词is,am,are的用法时,笔者编了这样的儿歌:“单数is,复数are,还有iam和youare。”为了区分英式时间表达法中的past和to,笔者编了这样的儿歌:“past超过to不到,先分再时要记牢。三十之前past,三十之后to帮忙。to的用法有诀窍,分钟请用六十减,小时前面请加一。”笔者发现,这样的儿歌,高年级的学生只要稍稍读一读就能理解,对于帮助他们理解语法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并且不容易遗忘。

(三)借母语语音训练――贯穿小学阶段

目前小学阶段并不系统地学习音标,即使高年级的语音部分也不注明音标,只是把含有相同音素的单词放在一起让学生辨认。但是随着对学生词汇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学生又没有音标帮助记忆,常常是当堂课记住了,下堂课又忘记了。有些学生为了能记住单词的发音,又苦于找不到相应的符号来标记时,只得借用汉字来注音。由此会造成误读,以致在朗读句型与对话时,语音语调生硬,发音不到位。如果能结合母语,发挥它的优势,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缓解这一难题带来的压力。笔者曾尝试用方言记忆音标的方式,几年的实验结果表明,效果明显。

以无锡方言为例,大部分辅音音标都可以用方言读出,比如[p](泼)、[b](拨)、[t](脱)、[d](夺)。还有学生容易遗忘的音标,如[h](黑)、[w](活)、[t∫](吃)、[?](杰)[tr](阙)、[dr](掘)等。元音音标有部分也可以用方言读出,如[ae](晚)、[Λ](压)、[i](蜜[mi]去掉[m]音)、[e](为[we]去掉[w]音)等。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用方言进行适当的标注,学生觉得既亲切又熟悉,提高了记忆音标和单词发音的效率。如果能在小学生英语学习的起步阶段就介入这一方法,到高年级,学生记忆语音就不会觉得困难重重了。

综上所述,母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笔者并不是说用得越多越好,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创设纯英语的教学氛围,让学生领略英语的魅力。英语教学中应尽量多用英语进行交流,必须注意的是使用母语只是一种用以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而不是最K目的。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熟练掌握所学英语,用英语进行交际。所以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摒弃完全排斥母语和过分依赖母语两种不科学的做法,活用母语,同时介入英语文化语境要素,扬母语之长,才能更好地为英语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昭苑,罗宏.述评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4(03):94-96.

[2]何琳.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谈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4):104-107.

[3]宋志强.浅谈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01):44-45,56.

[4]施婉清.初中英语教师反思性教学的实践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5]徐静.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反思行为调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三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预习;困惑;有效性

预习是学生课前的一种自主认知活动,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课文预先进行理解、质疑、思考的求知过程。学生坚持课前预习,并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将有利于提高听课效率和自学能力,有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课前预习是教学的起始阶段,虽然是在课前,但却是整个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课文的效率。而且,学生一旦有了预习的习惯则事半功倍。语文预习的重要性毋庸多言,预习的方式却值得深思。

本文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完善预习后的课堂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一、语文预习现行困惑

语文这一学科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它教会学生祖国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字;它教会学生分析、理解、综合的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还有一个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地方就是它的预习多变而复杂。经过对多位学生和家长的实际调查访问,我发现对于很多学生而言,语文预习是一项留于表面的作业,教师难布置、学生难操作、效果难检查。具体调查访问情况如下:

困惑一:教师难布置

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布置较有新意、让学生感兴趣的预习作业往往是很痛苦的事情。因为无论怎样布置还是要求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再有就是对生字词的初步认读要求,把不认识的字,通过各种方式读对,会认,会写。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有时还要加上对课文内容的圈画、批注、释疑。

困惑二:学生难操作

在调查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预习对新课的学习很重要,但却有50%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的预习没有用,这看似是矛盾的回答其实正好说明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在预习过程中,学生不知道怎样操作。

困惑三:效果难检查

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一些很关心孩子学习的家长反应不知道如何检查孩子的预习作业,有的家长甚至要求老师别布置预习作业,改布置一些“硬件”作业,如:词语抄几遍、练习做几题这样他们可以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作业。由于时间的关系,很多教师在检查预习效果时,也仅仅限于在课堂上的读课文,认读生字词。因此有时为了方便检查,老师也会接受家长的“合理建议”。这样,预习形同虚设,几乎没有什么实效性。

二、培养小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策略

1.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预习作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认真深入地进行预习,从而高质量地完成预习作业,才能达到预习的最大效率。小学生处在非常感性阶段,其学习如何从“要我学”,转到“我要学”,是需要教师的引领。

2.给学生创设预习的时间

学生的接受、理解力和学习基础不相同,因此,有必要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单独提出预习要求,而在上课时,要注意与他们预习情况相结合,尽量创造机会,让他们能表达预习的一点所得,及时给予表扬,同时对于他们不会的地方,提醒他们注意听老师和其他同学。对成绩较好的学生要提出一些较高的、力所能及的预习要求。

3.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

根据课文的不同类型进行相应的预习,在此提供几条高校预习的方法原则:

第一,勤动手。徐特立有一句名言,叫“不动笔墨不读书。”所谓“动笔墨”有以下几种做法:一是预习时要指导学生用符号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批、问”;二是要随时将课本或其它学习资料中的精彩之处摘抄下来;三是利用日记或片断作文经常写一写心得体会,其中第一点尤其不容忽视。做笔记时如果是课本则用铅笔,以便改正,并用统一的符号以便检查。圈点的过程,就是搜索筛选信息、提炼重点的过程,就是咀嚼品味,加深理解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二,眼、口、心“三到”。末代著名学者朱熹说过:“读书有三到,谓眼到、口到、心到。”预习中,应把握这“三到”;这“三到”之中,关键是“心到”。预习时要做到眼看、口念、心想,加之上述所讲动手圈画(或写),既有助于发挥多种器官并用的作用,又可保证精力集中,从而有效地提高预习的质量,保证预习达到好的效果。

第三,要勤思多问。有的学生预习时往往提不出问题,但是提不出问题并不意味着没有问题,爱因斯坦说得好:“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善于在预习中提出问题,是自学能力增强的标志之一。善于提问要建立在勤于思考的基础之上,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学而不问则止”。预习时,一定要开动脑筋,拓展思维,质疑问难,多问几个为什么?做到勤思之、多问之、善学之。

第四,学会使用工具书。在预习中要解决那些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除了向老师、家长或同学请教外,还要学会使用工具书,如字典、词典及其它相关的参考书。会用、善用字典等工具书,才能提高预习效果,保证预习质量,消化学习成果,提高自学能力。

第五、多阅读。阅读教材是预习的中心环节,方法有两种,即粗读或者是细读,粗读指从头到尾浏览一遍,目的在于初步了解教材的内容,把握文章的概貌,粗读要求尽可能找出疑难问题。细读指阅读教材要细致深入,对含义深刻的句子要下工夫反复阅读。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只要我们从预习着手,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师生配合,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必将促进小学生自学能力及语文整体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朱卫峰.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丁安廉、和学新.主体性教育的教学策略探索.天津社会学院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三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篇9

一、首先我认为作为老师在教学拼音时从思想上要明确以下几点,方能更好地教学拼音

(一)懂得汉语拼音概念: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注音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

(二)明确拼音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1~2年级)识字与写字的目标中指出:要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三)准确把握拼音功能:《语文课程标准》的重大贡献之一,就是对汉语拼音进行了正确定位。《语文标准》不再把汉语拼音的学习目标定在“帮助阅读”的位置上。汉语拼音教学的功能是:(1)它是识字的工具;(2)它是学习普通话的工具。

(四)重视拼音教学: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拼音教学不仅为今后的识字打好基础,更主要是发展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了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感。

二、老师要在教法上多做文章,让学生产生学习拼音的兴趣

教师在语文拼音教学中,树立正确的大语文观,能精心地设计教学,为孩子们创设一个轻松、和谐、有趣的课堂环境,注意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兴趣因素,善于运用灵活多样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想学、乐学,变无趣为有趣。

在教学拼音时我总结出以下教学方法:

一借助儿歌巧记字母。

1.编儿歌巧记字母音和形。儿歌可以算是拼音教学方法中的“元老”,它的特点是接近儿童生活,有一定的情趣,短小,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明快,能克服拼音学习中的枯燥和单调,既好听又好记,因为它巧妙地结合了拼音字母的音、形,如:嘴巴张大花花唬嘴巴圆圆ooo,嘴巴扁扁eee,这是把字母的发音与儿歌结合起来了。

2.据图片、实物、插图编儿歌。如“鲤鱼跳跃ttt,像个伞把儿ttt等等。看图上蝌蚪可引导学生编儿歌:蝌蚪蝌蚪kkk。其实每一副图都可以,鼓励学生自己编儿歌,让学生们参与,学拼音乐在其中。

3.拍手说唱歌诀巧记字母音与形。我教学单韵母和声母时,师生齐编歌诀,帮助学生记忆。老师可以让学生一边拍手,一边说唱,在流动的节奏感中发展了音乐的智慧,也学会了汉语拼音。

三、以童话故事带新知

喜欢听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用故事来教学,不仅可以降低教学的难度,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韵母“a、o、e”时,我就以书中的情境图为材料引导学生编故事:早晨,太阳公公出来了,小朋友、小动物们都起床了。新的一天开始了,大家多开心啊!瞧,小姑娘来到河边的草地上练起了嗓子,aaa――aaa。将“a”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跟着练一遍。接下来是同样的方法,大公鸡也在草地上练起了嗓子,听!ooo――ooo。大白鹅在水里快活地游着,看着自己在水里的美丽倒影,不由得也唱起了歌,eee――eee。身子白白的,嘴巴红红的。哇!清晨的小河好热闹啊!

这样就营造出一个童话故事般的环境,学生可以通过小女孩、大公鸡、大白鹅这些实物加深记忆。学生在听、学、练的过程中掌握了a,o,e的读法,提高他们的积极主动性,激发了他们对于学习汉语拼音的浓厚兴趣,同时也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听话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积极主动性,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四、做游戏中识记字母

教孩子们的方法得时常换换口味,不能天天吃荤,也得吃吃青菜。除了儿歌、讲故事还可以在游戏中学习拼音。

例如“摘苹果”游戏,先在黑板上出示一张挂满了苹果的挂图,每个苹果上都写有一个或一组音节,每一个音节都表示生活中的一样事物,如水果、动物、植物等,问学生,你想摘哪个苹果,学生自己上来摘下苹果后,须带领全班同学拼读一遍,读对了就把卡片赠送给学生。除了以上几种游戏之外,我还找到了其他一些新的有意义的游戏活动,比如“猜拼音”、“抢读字母”等等,我认为切忌把一种活动“贯彻”到底。

五、反复练习也是拼音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

教完拼音字母及拼读方法,并不意味着完成了拼音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持之以恒,反复练习,严格要求学生遵守拼音规则。一开始由于教时强调口型、舌位,发得较准,慢慢地由于疏忽,学生容易平翘舌不分,前后鼻不分。教师要不断正音,不断提醒,因而要反复练习并及时表扬发音准确的学生,形成正确拼音的风气。

三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篇10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职校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困惑问题,尤其是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及障碍人数,我结合各班心育宣传委员工作实际,在各班心育宣传委员的积极配合下,组织各班统一开展了以“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测试和“职校学生心理健康问卷”为主题的心理健康调查活动。在以本校所有在校学生为心理健康调查对象的调查统计反馈中,我通过“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测试,发现有不少学生都或轻或重地存在着人际焦虑倾向与人际适应的问题。而通过另一项“职校学生心理问卷”的调查活动,我发现,在全校学生中自述存在心理困惑问题的人数占全校学生数的43.18%,其中存在人际交往困惑问题的学生数占总困惑人数的25.02%,仅次于学习困惑人数(占总困惑人数的46.83%),成为本校学生的第二大心理困惑问题。其表述的人际交往困惑问题包括与同学、舍友、班主任、任课教师、父母长辈、朋辈间的,也包括与异性间的交往等等。而另据有关调查研究表明,那些对学校生活感到满意度低的学生,其列在第一位的也往往是人际关系不适或不良,因此对职校学生进行积极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二、构建职校“四维一体”人际交往辅导活动网络

(一)组织开展以人际交往为主题的各类

教育宣传活动,给予职校学生积极的引导和正确的指导我们应在平时积极利用集合、大型集会、班主任阵地对职校学生进行积极人际交往心理品质的健康文化宣传,充分利用每周一的“师生旗下讲话”“主题教育月”“班会活动”等进行宣传,使积极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同时,我们应通过人际交往讲座活动,给予职校学生积极的引导与正确的指导。一是让中职学生懂得交往,使中职学生懂得人际交往的意义,使学生明白只有在交往中才能晓得别人对自己的要求和评价,学习别人的长处,增强自己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并逐步接触和认识到复杂的社会关系,为将来立足社会打下基础。二是让中职学生乐于交往。中职学生乐意与人交往,就能在交往中锻炼自己的积极思维和应对能力,在群体生活中提高自己的适应力和竞争力。三是让中职学生慎重交往。我们应教育中职学生慎重择交,知道交到不好朋友会受其消极影响,如果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也许会受其影响而误入歧途。四是让中职学生善于交往。我们应教给中职生交往的艺术,使他们养成礼貌待人的习惯,学会尊重别人,会用商量的口吻与人交谈;有损于别人时,能主动道歉,请求原谅。

(二)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人际交往辅导活动,以分类分层的方式帮助职校学生疏导各种人际交往困惑问题

根据职校学生中存在人际交往困惑问题的种类与轻重,我们应组织各班开展各种小团体的人际交往辅导活动、主题班会、座谈会等。其人际交往辅导活动的主题有:“年轻的朋友来相会———高一新生‘人际适应’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当自己被别人误解的时候……”“aboutLove(关于爱情)”“放弃,是为了更好的追求———谈异往”“做负责任的决定”“花开应有时———如何对待我们的‘爱情’”“我们需要温暖和睦的家———改善亲子关系活动课”“妈妈我想对你说”“感恩的心,感谢有你”等。通过辅导活动课的形式,我们教师可以对存在人际交往困惑问题的中职学生有更全面与客观的了解,为进一步开展个别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提供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素材,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的教育成果。如由本校班主任教师设计的心理辅导活动教案《知养育情报父母恩》,录摄的辅导活动课《花开应有时———如何对待我们的“爱情”》,撰写的论文《职校教师更应教会学生如何做好人》《中职学校入学新生心理调适的探索与实践》《职校师生信任危机干预措施的探索与实践》《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职高师生心灵互动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等教育成果分获全国、省、市一、二、三等奖。

(三)深入开展“与你心灵有约”个别心咨心辅活动,及时有效地帮助存在人际交往障碍的职校学生

为使教育辅导工作开展得更为深入与细致,在考虑全体学生的同时,我还兼顾个体,建立“特殊”学生的个案跟踪调查,有针对性地对“特殊”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并做好记录。如连同校女职委、星级工作区、心理辅导站发起的组织师生“手牵手,心连心”结对活动和连同德育处新出台实施的“德(心)育导师制”工作方案。现在,各班人际交往特殊生的情况正在发生令人可喜的变化,为我的实践研究积累了又为可贵的经验与做法。如由本校心理辅导教师撰写的典型个案心理辅导案例《自卑自信成功》也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被评为本市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

(四)设立班级心育宣传委员,组建职校阳光心理社团,充分发挥职校学生自我教育与服务的作用

一是为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人际交往心理辅导桥梁和纽带作用,每班均可选一至两名性格开朗并能耐心助人的学生作为班级心育宣传委员,并在此基础上组建成各年段的心育宣传委员班,由心理辅导站的教师根据各年段学生的人际交往实际心理需求,组织开展隔周一次的心育心辅培训活动,提升他们的心理理论知识和同伴辅导工作技巧,使心育宣传委员能做到及时了解班级同学的心理动向,及时协调班级人际关系,解决一些同学的心理疑难问题,当好同学的“知心朋友”,成为教师的“好帮手”。二是通过组建校阳光心理社团,为职校学生积极搭建自我演绎校园心理剧的活动舞台,创设各种人际交往的活动场景,增强职校学生的交际能力。如为职校学生设计多种不同的角色,或是处于负责人的地位,或是接受别人的指导,或是主动表现自己,或是学会欣赏别人……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就能正确理解不同角色,把握自己在活动中的地位,明白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从而与同学愉快地交往。又如,为职校学生创设多种多样的活动场景,使学生置于多种不同的交往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与同学交往,使学生心理活动内容得到丰富,个性得到发展。我们还可以采用不同的活动方法、内容和组织形式,训练职校学生具备不同的组织能力、动手能力、配合能力、协调能力,以及一定的应变性、主动性、互谅性和互补性等交往心理品质。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扩大活动交往范围,有目的、有意识地带领职校学生接触成人社会,开展校外实践、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与不同年级的陌生同学交友等,使学生学习别人良好的生活经验,懂得尊重别人,爱护他人,形成良好健康的交往态度。目前,本校以各班心育宣传委员为社团骨干、众多“校园阳光使者”为社团主力的校“阳光心理社团”已成为校内学生社团中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特别受广大学生欢迎与广泛参与的热门社团之一。同时,其活动成效突出,也受到了多家新闻媒体与上级部门的积极肯定,并获得了本市“优秀学生社团”的荣誉称号。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