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的弊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58:48

资产证券化的弊端篇1

[关键词]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利弊

目前,金融界关于“混业经营”的概念界定尚未定论,但关于混业经营的框架性概念似乎已成共识。狭义上的“混业经营”是指商业银行经营保险、证券等金融业务。大多数学者认为无论是分业经营还是混业经营都各有其优缺点。一个国家究竟采用分业经营制度还是混业经营制度,只是一种特定经济情况下的利弊权衡,这种权衡会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而相应改变。

一、商业银行与保险联合的利弊分析

(1)商业银行和保险联合的优势。首先商业银行跨业兼营保险,可以使得商业银行扩大经营范围,在同一地点同时提供银行和保险业务,即提供一站式服务,充分利用银行设备资源,从而获得范围经济效益;其次由于银行业务收益和保险业务收益的不完全相关,能够分散业务,达到风险的目标;再次金融资产具有同质性,金融资产的专用性较低,这就使得商业银行能够在现有资产基础上跨业兼营保险业务,从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2)商业银行和保险联合的弊端。第一,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系,商业银行跨业兼营保险业务,势必给监管部门带来难题;第二,商业银行可能会将保险收入投入到高风险、高回报的业务中去,这种信息不对称会严重损害保险者的利益;第三,当商业银行跨业兼营保险业务,使得不同类型的金融业之间的关系加强,其相关性也会随着加强,一旦某种金融业风险增加,可能会出现多米诺骨牌效益,最终导致整个金融系统性的风险发生。

二、银证联合的利弊分析

(1)银证联合的优势。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密切与证券公司的合作,不断扩展表外业务,从而提高自身的盈利水平。商业银行为证券公司提供融资便利、股票抵押贷款,提供资金结算等服务,都可以为商业银行带来一定的收入。商业银行处于对企业违约的担心,可能降低贷款金额或不提供授信。通过与证券公司合作,商业银行也可以获得一些上市公司的信息,提高商业银行对企业经营情况、资金使用筹措情况等的了解,从而提高商业银行提供贷款的信息对称水平,降低信息成本提高收益。(2)银证联合的弊端。在混业体制下,银行为了增加承销收益或规避承销风险,往往利用优惠的融资条件或其它诱惑吸引投资者从事证券交易,从而产生银行信用扩张的效果。银行、证券市场特质迥异,若银行过度介入证券业务,将会增加银行的经营风险,危及银行的安全稳健经营。若银行自行承销、买卖而持有的证券数额较大,在证券市场波动频繁时,银行的清偿能力及经营体系将处于不稳定状态,一俟股市暴跌,便会危及银行的自身安全,进而殃及整个信用体系:

三、银行基金联合的利弊分析

(1)银行基金联合的优势。商业银行兼营基金业务可以增加商业银行收入,商业银行作为基金公司的托管人,除了对基金负有监管责任外,还凭借广泛分布的营业网点成为基金的最好的营销网点。商业银行作为基金资金的清算和过户登记行,可以收取一定比例的佣金或服务费。根据新的发展趋势,商业银行还可以新设基金管理公司,这样商业银行就可以堂而皇之地进入基金业的领域,获得与基金公司一样高的收益。商业银行拥有自己的基金公司,为商业银行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链接起来创造了便利。(2)银行和基金联合的弊端。商业银行目前介入基金公司,不外乎新设、参股、控股三种方式,不管是哪种方式,监管方面的责任都很难划分。混业经营可能给商业银行带来资金分流、融资风险等的不利影响。

四、我国实行混业经营应注意的问题

(1)建立和完善法制建设,为混业经营提供法律、政策依据。法律应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银行业的体制改革应当以立法形式加以引导对其起推动作用。立法要根据金融发展和金融开放的要求,考虑未来混业经营、防范风险的要求及国际金融法律法规的标准,及时制定新的法律法规,并对已制定的金融法律、法规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主笔形成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2)建立完善的内、外监控体系。完备的内部控制制度具有保护银行自身安全运作与文件经营,以及规避风险的功能,是金融法律从规章和约束机制发挥作用的必要前提。我国商业银行在向混业经营转变的过程_中,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传统业务,增强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3)积极拓宽中间业务,提高竞争力。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是银行业务的三大支柱,在负债和资产业务中,银行总是直接作为信用活动的一方直接参与;在中间业务中,银行不再作为信用活动的一方直接参与,而是扮演中介或的角色进行有偿服务,风险小、收益稳定。(4)健全市场体制,促进市场健康发展。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健全市场机制、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坏境。

参考文献

[1]何柳进,《关于发展全能银行的思考》[J],《经济师》,2004(4)

资产证券化的弊端篇2

【摘要】本文介绍了柜台市场下的证券公司及两者的联系,由柜台市场未来串联统一大方向中得出证券公司发展重要性,通过对证券公司当前弊端的分析研究,提出在柜台市场下证券公司的发展新思路。

 

【关键词】柜台市场;证券公司;投资银行;激励机制

一、柜台市场下的证券公司及两者的联系

柜台市场(otC,over-the-Countermarket)又称场外交易市场。是在证券交易所以外进行证券交易的广泛市场。是一种由证券交易商组织的、实行买入卖出制的市场组织形式。证券公司又可称券商大多是通过电话互联网联系而完成交易。柜台交易市场活动是由众多各自独立经营的证券公司分别进行并不是简单由一个或少数几个同意的机构来组织交易。因此,柜台交易并没有一个集中的交易场所,而是将交易活动分散于各家证券公司。所以证券公司既是柜台市场的组织者,又是直接参与者。他们通过参加市场交易来组织市场活动,为有价证券提供或创造转让市场。这些交易绝大多数都是在投资人和证券公司之间进行的。即证券的实际出售人将证券卖给证券公司,实际购买人再从证券公司买入证券。柜台市场上的交易是行下的证券转让,由证券公司和投资人协商议价。每笔交易的参与双方都是证券公司和一个投资人,柜台交易市场上的每笔证券转让价格,一般是由证券公司根据投资者能够接受程度进行协商调整报出。

 

二、柜台市场发展大方向

目前证监会推进柜台市场的形式是“自下而上”,是要以地域为立足点,由地方政府、本地证券公司共同搭建交易平台,引导本地企业挂牌交易股权的形式进行试点、推进,进而在全国融合联通成统一大市场模式。现在柜台交易市场仍处在初始建设阶段,但是最终的串联统一肯定是一个大方向。那么如何做好证券公司的创新发展就成为实施柜台市场未来设想的第一步。

 

三、当前证券公司的弊端

1.证券公司守旧的业务模式

我国百余家证券公司的总资产从最近三年看不断缩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呈阶梯式缩减。整个金融资产120多万亿里边,证券公司只有1.57万亿一点。而这些证券公司财务数据的盘落,正是简单重复过去守旧的业务模式导致的。

 

以经纪业务为例,证券公司经济业务仍维持最重比例。公司收入大部分都是佣金收入,券商们需要做的只是提供通道。这种工作就好比在修好的高速公路上设置收费口,过一个车收一份钱。并且证监会只对这120家发有牌照的券商开放,一家把一个收费口,也不允许其他的进入。收得太容易就会不思进取。在这样没有压力没有竞争环境下,券商们就不会想如何提高自己的风险控制能力去挣钱了。这个状态要再持续,证券公司竞争性的做交易的能力就没有了。

 

再有券商奢望a股再恢复到几年前的交易频率,从换手率中赚取佣金,这显然不现实。随着现在股指持续走低,成交量的日渐萎缩,监管部门对市场操纵行为的打击看,中国a股震荡下行的情势已不可能再恢复过去高频的换手率了。所以只因循守旧的走通道业务模式,证券公司的发展只会止步不前。

 

2.证券公司对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空白

金融业内对优质人才需求都是不间断的,但目前较高的人员流动率仍在持续。不难发现现在多家证券公司的高管和核心人才纷纷出现跳槽热潮,他们的频繁变动紧随带来的就是公司业务层面的流动及对原有产品设计的冲击。尽管证券公司热衷于为上市公司做股权激励、重组改制方案,但长期以来都没能建立起自身的股权激励制度。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证券公司在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上存在明显问题。这样下去会导致公司高管和核心人员缺乏长期归属感,给企业带来经营理念的中断,研发项目的夭折。继而缺少动力建立长期的公司战略,短期行为严重。所以建立适合公司特色的股权激励制度就变得十分重要。

 

3.证券公司忽略其投资银行的业务本质

证券公司在国际上一般叫投资银行,现在我们习惯叫证券公司。从侧面显示了我们并没有把投资银行的本质突显出来。无论从我国证券公司的历史演变还是现状来看,均与投行本质相距甚远。几乎所有的中国投行都只考虑了短期的利益取向,且投行队伍的建设也大多采取高度短期化的类个体户模式,没有站在服务实体经济角度、行业专家的角度进行更深层次的定位与开发。证券公司要做投资银行该做的事,经营投资银行的业务,回归投资银行的本质,释放投资银行的基本属性,拓宽现有的金融服务领域,开发投资银行的业务潜能,推进行业向综合金融服务的方向转变。

 

四、证券公司的发展新思路

(一)首先对证券公司守旧的业务模式问题

证券公司的及时推陈出新。

在券商资产和利润逐级下滑的同时,信托公司、银行的财务数据却在快速增长,这都说明市场上存在着庞大的投资者群体和资金,只是券商在过去不能顺应市场需求有效及时推出新产品新服务。

 

资产证券化的弊端篇3

一、自然成长型证券市场发展模式的政府证券监管

(一)政府证券监管权的缺失时期

证券市场的发展历史表明,最早的证券市场是以场外市场的形式开始的。证券交易所是证券市场规模化、公开化和有序发展的产物,早期的证券市场监管呈现出松散及以自律监管占主导地位,政府监管缺失的特征。政府奉行不干预政策,各国关于证券监管的法规很不健全,缺乏统一、专门的证券立法。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之前的美国、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英国、1994年以前的德:国均处于这个时期。

(二)政府证券监管权取得法律授权并逐步强化的时期

随着证券市场规模的日益扩大、交易量的增加和投资者数量的增多,政府逐渐意识到证券市场对一国经济发展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伴随着自律监管弊端的暴露,自律监管占主导地位的现状已经无法满足证券市场发展的要求,各国通过立法设立政府证券监管机构,授权其进行证券监管并不断强化其监管权,形成了政府监管与自律监管并行的局面,政府监管不仅需要与自律监管分工协作,还涉及到与其他不同政府部门的配合。

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对投资者信心的打击,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根据1934年《证券交易法》设立,作为政府证券监管机构统一管理美国证券市场,违法行为的查处是SeC的工作重心。自律监管机构包括证券交易所和全美证券商协会(naSD)。SeC与自律组织之间的基本分工是:对上市公司、证券商和证券交易的日常监管主要由自律性组织负责,而SeC主要对自律性组织进行监管,但是,仍然保留有限的对证券公司、上市公司和证券交易直接监管的权力。SeC不但扮演监督证券自律机构的角色,更扮演与自律组织合作的角色。SeC除了与自律组织分工外,还涉及与其他金融监管机构,包括:财政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货币监理署、保险业监管机构、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之间的协作与合作。

英国和德国设立政府证券监管机构,主要目的在于增强本国金融市场的国际竞争力。1986年,英国议会颁行了《金融服务法》,授权新设立的证券投资管理局(SiB)代表政府对从事证券与投资的金融机构进行监管,自此,英国建立了政府证券监管机构,但SiB之下设立了3个自律机构,因此,英国仍然是以自律监管为主。德国于1994年颁布了《第二部金融市场促进法案》,根据该法授权,联邦证券交易监管局(Bawe)为管理证券市场的联邦政府机关,自此,德国建立起了对证券市场的联邦、州、自律机构的三层监管框架。1994年以后,德国又进行了多项立法,采取一系列措施,对金融市场实施进一步改革,市场管理由自律管理模式向政府监管模式转变。

(三)设立单一金融监管机构之扩权与监督并重的时期

为了适应混业经营下金融统一监管的需要,各国逐渐放弃了以往的分业监管模式,设立了对金融市场进行统一监管的单一金融监管机构,为提高监管效率,逐渐增加该机构权力。与此同时,为了克服监管权力过大带来的弊端,通过明确权力行使程序,建立各种机制,强化对其监督,为合法权益受损者提供多种救济途径。

美国没有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但是,由于美国法律采取了功能监管理念,而且SeC十分注重与其他金融监管机构的合作,因此,分立的金融监管机构并不影响对混业经营主体的有效监管。为了提高SeC的监管效率,国会通过对证券法及相关法律的数次修改,扩充了SeC的权力。权力扩大对监管效率的提高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其中之一是侵犯了自律组织的原有空间,频繁地行使原来保留的对证券公司进行直接监管的权力,结果导致了政府证券监管权与自律监管权的高度重叠,监管成本提高、效率下降。为了防止类似情况出现,自律机构首先进行了改革,naSD与纽约证券交易所将两者之间的会员监管、执行和仲裁功能进行整合,于2007年7月成立了美国金融业监管局(FinRa)。目前该局为全美最大的自律监管机构,负责监管所有在美国经营的证券公司。SeC下一步必须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实现与FinRa的配合。

资产证券化的弊端篇4

关键词:证券交易所;组织形式;公司化 

 

自年瑞典斯德哥尔摩证券交易所成为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公司形式的证券交易所,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阵阵证券交易所公司化的浪潮。荷兰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伦敦证券交易所、naSDaK等都先后进行了公司化改革。至年间,印度证交委就批复了家证交所的公司化和非互利化改组计划。美国东部时间年月日上午,纽交所也结束了其年非营利会员制的历史,开始成为以营利为目的的股份制公司。在我国年两会期间,民革中央委员会在《关于沪深证券交易所公司制改革的建议》的提案里面也呼吁对沪深证券交易所改制,认为证券交易所实行公司制并且互相参股是其整合资源、做大做强的有效途径。因此,对我国证券交易所公司制改革问题的探究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一、目前交易所的组织形式和我国现状 

 

证券交易所是为证券集中交易提供场所和设施,组织和监督证券交易,实行自律管理的法人。目前,证券交易所有会员制和公司制两种形式。会员制证券交易所是以会员形式成立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法人组织,归纳起来会员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②由会员组成的理事会是交易所的决策机构;③只有会员才有资格进行交易,规定会员资格和加入、退出程序;④交易中责任由买卖双方自负,交易所不负连带赔偿责任。 

公司制证券交易所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公司法人,相对于会员制交易所,它的特点是:①赢利性是其存续的主要目标之一;②利润不必留存于企业之内,可以分配给股东;③决策机构是董事会,权力机构在于股东大会;④交易所对本所内证券交易担保责任,为投资者提供保障。 

我国《证券法》第九十五条规定“证券交易所是提供证券集中竞价交易场所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法人”,《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证券交易所是指依本办法规定条件设立的,不以营利为目的,为证券的集中和有组织的交易提供场所、设施,履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政策规定的职责,实行自律性管理的法人”。因此,我国的证券交易所应视为会员制组织。 

 

二、国际上证券交易所公司化浪潮的动因 

 

目前,交易所公司化浪潮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许多会员制的交易所逐步采取了公司制;②一些交易服务机构采取营利性的股份公司结构。可以说,这两大表现是基于全球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而呈现的,适应这些趋势并积极应对国际竞争是交易所转型的直接动因。推动这一浪潮的因素主要有: 

(一)全球经济发展引起的技术革新形成了对传统交易所的冲击 

最初是“电子通讯系统”(eCn),继而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另类交易系统”(atS)对传统交易方式形成了一波又一波的冲击,这些冲击表现在:①无的直接交易制度,即实行“自助交易”,投资者直接开户并交易,从而质疑了经纪人制度的必要性;②不需要有形的、固定的场所,以网站为交易平台完成远程交易指令;③股票可以在网上自助发行,不需承销商介入。 

传统的会员制交易所形成原因主要有两个:①在交易所经营之初,数量少,多数处于垄断地位下,会员制的组织方式对市场参与者的交易成本最小,会员组织可控制服务价格;②由于交易非自动化,交易大厅空间有限,不可能将交易权给予所有投资者,分配交易资格给固定的会员或席位有利于维护市场秩序。的确,在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采取会员制适应了交易的需要。而现在,自助交易使得市场进入没有技术障碍,投资者在任何地方买卖股票成为现实,这减少了对金融中介的需求。交易自助化使得交易所的产权同会员资格分离,那么会员制也就不是交易所形式的必然选择。 

(二)经济全球化使得交易所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现在,经济全球化使得海外上市成为不少公司的选择,对于制度不完善的交易所而言,跨境上市意味着部分潜在上市公司客户资源的流失。交易所从全球范围内竞争上市资源,证券交易所的自然垄断局面逐渐撼动。为了应对这种竞争,公司化改造成为了交易所的应对举措之一,这一方式有利于促进交易所之间的合作、并购。比如,斯德哥尔摩证券交易就称其公司化是为了应付交易指令和上市资源的流失。 

(三)交易所投入增大以及交易所上市愿望的驱使,迅速筹集扩张发展所需资金 

随着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对抗另类交易系统的竞争,交易所对技术装备的投入越来越大。据统计,纽约交易所每年用于计算机系统技术更新的费用就达亿美元。而对交易所进行公司化改造进而实现上市能够为交易所持续发展筹集大量低成本资金。研究表明,上市的交易所平均资产负债率相对较低,有的几乎是零负债,这与有些会员制交易所负债累累、经费拮据的格局形成强烈反差。可见,公司制改造后上市的交易所首次上市时的股权融资能缓解交易所的资金压力,改善其盈利能力,这使得许多交易所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公司制形式。 

(四)会员多元化导致利益摩擦和决策低效率,传统的交易所组织形式存在弊端 

会员制证券交易所是由会员组成的理事会来控制,更多地是服务于会员利益而非投资者利益,而当会员利益不一致时,则决策迟缓,效率低下,这使得交易所对市场变化反应迟钝,竞争能力下降。 

 

三、证券交易所公司化的利弊剖析 

 

通过二十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一般认为交易所进行公司化改造后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一)减少新格局下会员利益的非一致性 

保证交易所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更为迅速地作出决策,降低运行成本。赵静梅()认为,交易所公司化实现了从内部控制到精英管理的转变,“传统证券交易所是券商们的俱乐部,是内部人控制的垄断机构”,公司化后则有助于防范证交所以会员利益为主导从而抵制符合市场整体利益但损害会员利益措施的可能。 

(二)激发了交易所服务改革创新的动机和能力 

交易所只有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提供公正、透明、有效的市场环境,才能吸引更多的上市企业和投资者,否则,其将面临被吞并和破产的命运。作为营利性企业,公司制交易所愿意也能够投入更大的财力和人力更新监管的硬件设备,如计算机

  

系统,从而能够提高监管和服务水平,并设法平衡监管成本和收益,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交易所股东出于自身利益也将维护交易所声誉,对不利于市场长远发展的行为将形成有力的约束。同时,对违规行为进行货币处罚可构成交易所的收入来源,这将强化以利润为导向的交易所对违规行为从严处理的动机,使监管落到实处。

(三)有利于交易所壮大并走向国际化 

如前所述,公司要想在竞争中发展壮大,筹集自身发展所需资金必不可少,公司化能为交易所上市募集资金,为改善技术设施、提高盈利能力以及战略并购提供资金支持。比如纽交所在结束会员制历史后迅速发展壮大,年月纽交所以.亿美元价格收购印度国交所%的股份;年月日,纽约证券交易所集团与泛欧交易所实现合并,打造出世界上第一家真正意义的全球化市场;年月纽约证交所获得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批准完成其对美国证券交易所的收购,成为美国第三大期权交易市场。合并后的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是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流动性的证券交易集团,在公司上市、现金股票、金融期权与期货、债券、金融衍生品和市场数据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总之,公司制交易所反应更迅速,服务成本更低,技术更先进,且在决策时不必担心有利益冲突的会员的抵制,不拘于现状,并能有效化解监管冲突,是交易所未来发展的趋势。此外,实证分析也表明:交易所公司化改造并上市后其业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营业收入和利润大幅增长。Reenaaggarwal,SandeepDahiya()对全球家上市型交易所数据分析发现这家交易所平均营业收入增长率高达%,营业创利率平均为.%,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为.%,累计分红率达到.%。 

同时,要注意到,公司化改革并非完美,它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新的问题: 

(一)有可能引发新的利益冲突 

耿志民()认为,公司化改革后,双重身份会扭曲客户型股东的利益权衡机制,客户型股东可能以牺牲证券交易所利润为代价,以较低费用使用证券交易所提供的服务,从而损害公司利益。 

(二)影响交易所的公益性质 

公司制证交所可能受制于不合适的股东,这使得交易所在对交易活动的价值判断上有时会有失公允,从而损害公众利益。 

(三)公司制交易所存在着商业目标与监管职能的潜在冲突 

交易所有可能受商业利益驱使,挪用监管资金投资到商业活动中,从而削弱了监管力量。在当一些客户对交易所的收入贡献很大时,或当应暂停并调查一些交易活跃的证券的交易时,考虑到自身交易费收入影响,交易所不情愿对这些客户或异常交易行为采取封停措施,造成执法不严。 

而要解决这些新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对调整公司治理结构、增加交易所信息透明度、限制持股比例、交叉监管或设立专门证券管理机构来克服上述弊端。在国外的实践中,这些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四、我国沪深交易所现阶段策略及理由 

 

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交易所公司化改造是国际上证券交易所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想将上交所、深交所做强做大,建设成为一个国际化的交易所,公司化改造是其必然要迈出的一步。不过,由于现阶段我国证券市场与一般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在体制、环境、发展程度都不相同,还存在一系列因素制约着两所的公司化改造进程,这些因素主要有:①我国的资本市场还没有完全放开,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外国的上市公司在沪深交易所跨境上市,沪深两所目前仍是一个封闭的地区性交易场所。这一点制约着上交所、深交所进行公司化改造,向国际性交易所靠拢。②沪深交易所目前在国内处于垄断地位,国内企业仍是排队上市,交易所不需要为争夺上市资源而改进自己,因此即便是完成公司化改造后也未必能增加其外在压力和革新动力,从而使公司化效果大打折扣。③会员制的控制权结构,沪深交易所没有被海外证交所兼并和收购的可能,使其亦缺乏做强做大的内在动力,这也使得他们自身进行改革的愿望并不迫切。④我国证券交易所运行仍具有较多行政色彩,证券交易所的设立、合并,甚至证交所理事长、总经理的任命都要由中国证监会认定,行政的过多干预妨碍了证券交易所公司化进程。 

资产证券化的弊端篇5

1.1会员制和公司制

从全球交易所发展历史上看,一般把交易所的组织形式主要划分为两大类――会员制和公司制。

会员制证券交易所是以会员协会形式成立的不以赢利为目的的组织,主要由证券商组成。只有会员及享有特许权的经纪人,才有资格在交易所中进行交易。会员制证券交易所实行会员自治、自律、自我管理。会员制证券交易所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大会,理事会是执行机构,理事会聘请经理人员负责日常事务。目前大多数国家的证券交易所均实行会员制。我国法规规定,证券交易所必须是会员制的事业法人,目前我国的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都实行会员制。

公司制证券交易所是指以营利为目的,为证券商提供证券交易所需的交易场地、交易设备和服务人员,以便利证券商独立进行证券买卖的证券交易所形式。从股票交易实践可以看出,这种证券交易所要收取发行公司的上市费与证券成交的佣金,其主要收入来自买卖成交额的一定比例。而且,经营这种交易所的人员不能参与证券买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交易的公平。

1.2会员制证券交易所的组织结构

从交易所的成立来看,传统的会员制证券交易所是证券商为便利交易、维护共同利益自愿发起的互助型组织,会员之间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共同维护市场秩序、改善交易条件、保持行业的利润水平。可见,会员制是结社的产物,其初创动力均来自会员的发起活动,所以自始就带有浓厚的民间色彩。然而,我国的证券交易所并不是由会员发起成立的,组建交易所根本不是私法意义上的社团发起行为,证券交易所是在政府推动和组织下成立的证券交易机构。

在典型的会员制交易所中,交易所由会员享有决策权,会员控制交易所的运营。但在我国交易所的实践中,会员并没有对交易所享有决策权和控制权。最典型的表现是尽管我国《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明文规定会员大会为证券交易所的最高权力机关,会员大会每年召开一次。但实践中,我国的交易所长期不召开会员大会,会员根本无法行使应有的权力,会员大会作为交易所的权力机关名存实亡。既然交易所的会员无法真正有效地行使对交易所的控制权和决策权,将我国交易所称为会员制交易所实在名不副实。以全部席位费作为实收资本。席位费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出资,会员是否对交易所拥有所有权值得怀疑,因此,我国交易所的资产处于产权不清的状态。上海证券交易所曾经登记为国有企业法人,正说明了会员对交易所拥有所有权并没有得到承认,而“国有企业”的简单定性正说明了交易所产权的模糊。会员对交易所拥有所有权是会员制交易所的基本特征,从这点看,我国交易所并不具备会员制交易所的基本特征。

1.3公司制证券交易所的组织结构

由于证券交易所是以向证券商提供服务为主要业务的经济实体,故此组织结构与股份公司极其类似,通常都必须设有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董事长和总经理等机构。同时,因为证券交易所的特殊业务要求,其机构设置也要反映证券交易活动的实际需要,常设有业务部、财务部、仲裁部、研究部和文秘部,分别提供与证券交易有关的各环节服务。

其中,股东大会是证券交易所的最高决策机构,主要确定证券交易所的长期发展规划,决定董事会人选以及其他有关重大事宜。董事会是证券交易所的常设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审定重要业务和财务方针,拟定预决算及盈余分派计划,核定证券商名单,核定收取费用的数额,核议证券交易人员的资格并办理有关登记手续,审定向股东大会提出的议案和各项报告,高级职员的选聘和解聘,以及决定其他依照证券交易所章程应予决定的事项。监事及其所组成的监事会,是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常设监督机构,其主要职责是监督董事会执行股东大会决议,具体包括审查年度决算报告,监督证券交易所业务,检查交易活动所涉及账目等。经理机构包括总经理,是由董事会聘请产生的、负责证券交易所日常业务活动的机构,直接对董事会负责。

2各国证券交易所的公司制改革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证券交易所开始了一场治理结构方面的变革。从1993年瑞典斯德哥尔摩证券交易所开始,越来越多的证券交易所从传统的会员制,或形式上的公司制,实质上的会员制改革为公司制的交易所。通过放开交易所所有者范围限制,允许交易所股份自由转让,取消交易权与所有权之间联系等措施,从治理结构上真正转变为公司制。到1999年,公司制改革已经成为席卷全球证券市场的发展趋势。据国际交易所联合会(FiBV)当年统计,其52家会员交易所中有15家已经公司化,14家公司化方案已经获得会员通过,还有15家交易所在积极考虑实行公司化改革。公司制改革趋势不仅使公司制交易所在数量上占据主导地位,而且在完成的证券交易份额上也占据了主导地位。2000年仅8家已经完成公司制改革的主要交易所,当年完成的证券交易额达到29.6万亿美元,占全球证券交易额51.8万亿美元的57%。可以说,90年代开始的证券交易所公司制改革趋势,已经使公司制成为当前全球证券交易所的主导治理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前,全球证券交易所几乎都是采用会员制,或实质上是采用会员制。会员制是指证券交易所的治理结构围绕会员展开的一种治理模式,会员制证券交易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主要服务于证券经纪商会员,而会员一般也仅限于证券交易所的客户。证券交易所的决策机制是按照一个会员一票的原则确定的,证券交易所各种利益也是按照完全平等的原则分配。有时,会员制证券交易所也在会员范围之外发行股份,但是这些股份是没有投票权的,转让通常是禁止或有限制的,有时对这种股份的最高回报率也有限制。会员制证券交易所的初始投资是由会员按照平等的原则或根据每个会员预计的受益程度共同出资,会员制证券交易所运作目标是追求会员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证券交易所利益的最大化。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电子化交易技术日益普及,证券交易所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证券交易所所处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各国证券交易所开始了公司制改革。尽管大多数证券交易所实施公司制改革的时间并不长,但都对公司制改革的影响做出了积极的评价,认为公司制改革使交易所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更有效率,各项业务更加注重客户需要为导向,采取的发展战略也更加主动和积极。然而,对于各交易所对公司制改革的正面评价,迄今为止尚没有交易所市场绩效改善的证据支持,而这却是判断海外证券交易所公司化改革趋势的重要依据。3我国的证券交易所

3.1我国目前的证券交易所形式

我国证券交易所目前选择了会员制的组织形式。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证券市场开始起步,当时最主要的市场活动是国债发行。1990年12月19日,我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成立,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于1991年7月3日。经过二十多年发展,目前这两大交易所都取得了长足发展,逐步走向成熟。

世界上主要的证券交易所不是会员制就是公司制,但是,由于特殊原因我国证券交易所实行的是具有行政特色的会员制。虽然从组织结构上,我国证券交易所应归于会员制,但是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会员制,因为传统会员制的会员享有对证券交易所的决策权和控制权,可通过投票权对证券交易所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我国的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我国证券交易所发展更多是源自政府的推动,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故可称为行政会员制。

3.2我国证券交易所目前选择的会员制组织形式的弊端

行政会员制弊端日渐突出。行政会员制下,目前我国两大交易所职能上几乎雷同,管理上均归属于中国证监会。中国证监会具有对交易所的人事任免权,两所的总经理等均由中国证监会任命,因此很像分设在两地的行政下属部门。由于目前公司上市的决定权不在交易所而在证监会,便形成了上市资源在两大交易所之间的行政性分配,两大交易所不必为上市资源等方面的事务竞争,再加上行政分配导致的垄断,使得两大交易所竞争的动力不足。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世界范围内交易所的垄断地位受到挑战,各国交易所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的会员制已逐渐显现出弊端。因此,分析交易所公司化对我国交易所未来发展的利弊能够使我国更好地应对国际竞争,对我国证券交易所进行公司制改革,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3.3对我国证券交易所公司制改革的建议

为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我们建议尽快对我国证券交易所实行公司制改革:

(1)抓住当前进行公司制改革千载难逢的好机遇。首先,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全球股市都处于低迷状态,我国股市也不例外,此时交易所的监管和服务的任务较轻,正可以集中力量进行改制;其次,目前证券市场低迷,会员的利益纠葛较少,因而处理老会员身份转换时的麻烦也相应较少;最后,全球金融市场低迷,为国内交易所“走出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可以通过低成本换股来参股其他交易所。

(2)通过公司制改革实现交易所的科学运营。通过引入外部股东,将有助于改善其封闭和垄断的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制衡、监督和激励机制,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降低证券市场运行成本,提高证券市场的运作效率,减少企业上市时应付寻租的成本,也为以后上市改为登记制创造条件。

(3)通过公司制改革提高交易所在全球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力。从长远来看,我国证券交易所实行公司化改革,既可以通过证券业务的融合和互相参股构建大中华证券交易所,又可以整合周边市场资源,加强国际合作,从而进一步做大做强,提高竞争力,抗衡市场风险。

资产证券化的弊端篇6

证券信用交易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境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证券市场大多建立了信用交易制度。境外融资融券交易的基本做法有三大类型:分散化的券商授信模式、证券金融公司集中授信模式和证券借贷集中市场模式等。在我国境内,证券信用交易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在证券市场建立初期。出于控制市场风险的考虑。不允许进行融资融券交易。因此1998年通过的《证券法》第三十条规定,“证券公司不得从事向客户融资融券的证券交易活动”,以法律条文明确禁止证券信用交易。但随着证券市场进一步发展,市场对于信用交易这一形式存在着强烈的需求,地下融资融券活动开始涌动。为了向客户提供信用交易,证券公司不得不挪用客户保证金及证券,给证券市场带来了极大的隐患。而且,我国监管体系不断完善,证券市场制度建设不断健全,积极推行证券市场信用交易具备了充分有利的条件。这种情况下,2005年10月27日通过的修订后的《证券法》不仅删去了修订前《证券法》第三十六条的内容,而且修订后《证券法》第一百四十二条规定“证券公司为客户买卖证券提供融资融券服务,应当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并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这一规定表明我国允许融资融券交易,从法律上为证券信用交易的开展打开了空间。制度上虽然允许融资融券交易,但由于融资融券交易引发风险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所以对信用交易的开展我国仍持谨慎态度。要求融资融券交易应当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并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以对融资融券的证券交易活动进行严格的监管。

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信用交易也是一把双刃剑,证券信用交易在放大资金的同时,也在放大风险。我国的证券市场曾经因为不规范的信用交易引起过证券公司的大洗牌和巨大的市场冲击。在启动信用交易的时候,应尽量发挥其有利的一面,回避其不利影响。下面从证券信用交易的利与弊两个方面探讨这种交易形式。

一、适时开展证券信用交易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证券信用交易与传统的交易方式相比较,融资交易提供了一种财务杠杆,可以利用较少的资本获取较大的利润。同时,融券交易也提供了卖空的机制,有助于通过排除过高估价来提高市场效率。

首先,证券信用交易有利于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

我国证券市场长期以来存在着只能“做多”的状况,单边“做多”的交易规则使得股票市场价格上涨时大家才能赚钱。而股价一旦下跌,交易量就会迅速萎缩,造成股价的进一步下跌,从而引发巨大的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造成严重的后果。证券信用交易可以改变这种状况,融资融券交易这样的“买空”、“卖空”。为我国的证券市场形成了“做空”机制,将结束国内单一的“做多”格局。而且,系统化、规范化的信用交易,能增强证券市场的流动性。证券信用交易可以维持证券市场交易的活跃,通过市场内存量资金的放大效应不仅可以增加证券市场的供需量,而且可以活跃市场中沉淀的资金。保持证券市场的活跃,增强证券市场的流动性。适度的信用交易有利于证券市场进一步稳定健康发展。

其次,证券信用交易有利于证券市场参与者实现更多的赢利机会。

一方面,对于证券市场的投资者来讲,证券信用交易无疑可以为投资者提供多样化的投资机会和风险回避手段。由于信用交易增加了“做空”机制,在行情上涨时。投资者可选择“做多”:行情下跌时可通过“做空”回避风险。甚至获得收益。另一方面,对于证券公司来讲,信用交易的开展。改变了以往业务比较单一,收入来源主要是佣金收入的状况。在现金交易情况下,证券公司主要收取的是佣金,如果市场行情下跌,由于交易量减少,势必影响其佣金收入。而开辟了为客户提供信用交易的业务后。可以保持稳定的交易量,而且证券公司为客户提供信用还可以赚取利息,所以信用交易的开展不仅可以保证证券公司的佣金收入,还可以使证券公司获得额外的信用利息收益。证券信用交易为投资者、证券公司等市场参与者提供了更多的获利机会。

最后,证券信用交易有利于证券市场的监督管理。

证券信用交易给投资者提供了一个以少量资金扩大证券资产实现杠杆效应的渠道。同样,证券信用交易也为证券监管机构提供了利用融资融券比例对过度投机行为进行监管这一有效工具。监管部门一方面可以利用这种比例关系调控证券市场的供需平衡,促进证券交易的顺利进行和价格稳定;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信用交易的相关记录及时有效地了解相关信息,有利于控制风险,加强对市场监督和管理。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证券信用交易是一把“双刃剑”,不仅要看到其有利的一面,更不能忽视其不利的一面。不规范的信用交易会造成证券市场的风险,甚至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

二、证券信用交易的弊端及风险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保证金账户采取抵押贷款形式。

作为保证金账户抵押品的往往是投资者自身账户的证券资产或其他金融资产的形式。通常当证券市场的证券价格下降时,投资者抵押资产的价值同样也会下降,因此,保证金账户不可能获得充分的抵押保障,投资者的补偿能力可能受到制约而出现债务危机,所以,采取抵押贷款形式开立保证金账户,会增加信用交易的风险程度。

其次,风险来自信用交易的杠杆效应。

杠杆效应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当证券市场行情下跌时。它会带来负面效应,自动放大证券市场波动带来的资产价值的变化和投资者资金的大起大落。信用交易的杠杆效应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比如。当股价从20元降至10元,如果是现金账户,损失的只是10元,损失率为50%,但如果是保证金账户,虽然表面上看也损失10元,但亏损率则为100%,另外再加上本金和利息,损失就会超过100%,亏损率50%与超过100%相比,在股市下跌时,信用交易的风险要远远大于传统的现金交易,

最后,投资者面临在“保证金账户”存放更多的现金或证券资产的风

险。

在信用交易中,要求投资者保证金账户的保证金数额必须达到最低标准,这样的保证金被叫做最低保证金。如果投资者不能满足补充维持最低保证金的要求,证券公司有权强行平仓,卖掉投资者的证券直到维持保证金达到证券公司的最低标准为止。如果卖掉所有的证券资产还不能满足最低要求,投资者的账户就要被关闭。也就是说,在市场不景气时。信用交易的投资者不仅损失资本,甚至失去对自己资产的控制权。所以,证券信用交易这种方式可比喻为:要么是锦上添花,要么是雪上加霜。

正是由于证券信用交易存在着巨大风险,我国虽然在法律上允许这种交易方式的存在,但真正推行信用交易制度,还需要相关制度的完善,特别是风险防范制度的完善。

(一)在启动信用交易时,特别要重视培养市场的信用环境

首先,信用交易要以“信誉”为重。无论是需要资金的投资者,还是提供资金的证券公司,都要有良好的信誉。

其次,强化“信用”交易的信息披露,特别是信用交易的风险披露,监管机构要严格监管交易主体的交易行为。

再次,不得将最低保证金设计得太低。要有一定的符合标准和要求的保证金作为信用交易抵押,防止出现信用风险。

最后,对违反信用交易规则的行为进行严厉的经济惩罚,违反法律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所以。信用交易的实施也是有基本市场环境条件的。如果市场并不稳定,大起大落,信用交易的风险就会很大。因此,创造基本稳定的市场环境是保证信用交易制度成功的重要前提。

(二)在信用交易的实施上应更注重风险防范和控制,切忌单一的强调资金入市的思路

首先。参与信用交易的投资者要学会保护自己的利益。

证券信用交易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行为,在向市场推广时,有必要加强对投资者风险意识的培养,让投资者在充分认识潜在风险的同时,树立风险意识,掌握必要的防范和减少风险的知识。同时,积极完善投资者保障措施。

其次,加强对证券信用交易的监管。

证券监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之间应在当前分业监管的模式下,分工合作。加强沟通与协调。对证券信用交易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防范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最后,完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尽快推出实施细则。

资产证券化的弊端篇7

关键词:证券交易所;组织形式;公司化 

 

自1993年瑞典斯德哥尔摩证券交易所成为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公司形式的证券交易所,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阵阵证券交易所公司化的浪潮。荷兰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伦敦证券交易所、nasdak等都先后进行了公司化改革。2005至2006年间,印度证交委就批复了19家证交所的公司化和非互利化改组计划。美国东部时间2006年3月8日上午,纽交所也结束了其213年非营利会员制的历史,开始成为以营利为目的的股份制公司。在我国2009年两会期间,民革中央委员会在《关于沪深证券交易所公司制改革的建议》的提案里面也呼吁对沪深证券交易所改制,认为证券交易所实行公司制并且互相参股是其整合资源、做大做强的有效途径。因此,对我国证券交易所公司制改革问题的探究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一、目前交易所的组织形式和我国现状 

 

证券交易所是为证券集中交易提供场所和设施,组织和监督证券交易,实行自律管理的法人。目前,证券交易所有会员制和公司制两种形式。会员制证券交易所是以会员形式成立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法人组织,归纳起来会员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②由会员组成的理事会是交易所的决策机构;③只有会员才有资格进行交易,规定会员资格和加入、退出程序;④交易中责任由买卖双方自负,交易所不负连带赔偿责任。 

公司制证券交易所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公司法人,相对于会员制交易所,它的特点是:①赢利性是其存续的主要目标之一;②利润不必留存于企业之内,可以分配给股东;③决策机构是董事会,权力机构在于股东大会;④交易所对本所内证券交易担保责任,为投资者提供保障。 

我国《证券法》第九十五条规定“证券交易所是提供证券集中竞价交易场所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法人”,《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证券交易所是指依本办法规定条件设立的,不以营利为目的,为证券的集中和有组织的交易提供场所、设施,履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政策规定的职责,实行自律性管理的法人”。因此,我国的证券交易所应视为会员制组织1。 

 

二、国际上证券交易所公司化浪潮的动因 

 

目前,交易所公司化浪潮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许多会员制的交易所逐步采取了公司制;②一些交易服务机构采取营利性的股份公司结构。可以说,这两大表现是基于全球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而呈现的,适应这些趋势并积极应对国际竞争是交易所转型的直接动因。推动这一浪潮的因素主要有: 

(一)全球经济发展引起的技术革新形成了对传统交易所的冲击 

最初是“电子通讯系统”(ecn),继而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另类交易系统”(ats)对传统交易方式形成了一波又一波的冲击,这些冲击表现在:①无的直接交易制度,即实行“自助交易”,投资者直接开户并交易,从而质疑了经纪人制度的必要性;②不需要有形的、固定的场所,以网站为交易平台完成远程交易指令;③股票可以在网上自助发行,不需承销商介入。 

传统的会员制交易所形成原因主要有两个:①在交易所经营之初,数量少,多数处于垄断地位下,会员制的组织方式对市场参与者的交易成本最小,会员组织可控制服务价格;②由于交易非自动化,交易大厅空间有限,不可能将交易权给予所有投资者,分配交易资格给固定的会员或席位有利于维护市场秩序。的确,在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采取会员制适应了交易的需要。而现在,自助交易使得市场进入没有技术障碍,投资者在任何地方买卖股票成为现实,这减少了对金融中介的需求。交易自助化使得交易所的产权同会员资格分离,那么会员制也就不是交易所形式的必然选择。 

(二)经济全球化使得交易所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现在,经济全球化使得海外上市成为不少公司的选择,对于制度不完善的交易所而言,跨境上市意味着部分潜在上市公司客户资源的流失。交易所从全球范围内竞争上市资源,证券交易所的自然垄断局面逐渐撼动。为了应对这种竞争

,公司化改造成为了交易所的应对举措之一,这一方式有利于促进交易所之间的合作、并购。比如,斯德哥尔摩证券交易就称其公司化是为了应付交易指令和上市资源的流失。 

(三)交易所投入增大以及交易所上市愿望的驱使,迅速筹集扩张发展所需资金 

随着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对抗另类交易系统的竞争,交易所对技术装备的投入越来越大。据统计,纽约交易所每年用于计算机系统技术更新的费用就达4亿美元。而对交易所进行公司化改造进而实现上市能够为交易所持续发展筹集大量低成本资金。研究表明,上市的交易所平均资产负债率相对较低,有的几乎是零负债,这与有些会员制交易所负债累累、经费拮据的格局形成强烈反差。可见,公司制改造后上市的交易所首次上市时的股权融资能缓解交易所的资金压力,改善其盈利能力,这使得许多交易所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公司制形式。 

(四)会员多元化导致利益摩擦和决策低效率,传统的交易所组织形式存在弊端 

会员制证券交易所是由会员组成的理事会来控制,更多地是服务于会员利益而非投资者利益,而当会员利益不一致时,则决策迟缓,效率低下,这使得交易所对市场变化反应迟钝,竞争能力下降。 

 

三、证券交易所公司化的利弊剖析 

 

通过二十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一般认为交易所进行公司化改造后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一)减少新格局下会员利益的非一致性 

保证交易所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更为迅速地作出决策,降低运行成本。赵静梅(2008)认为,交易所公司化实现了从内部控制到精英管理的转变,“传统证券交易所是券商们的俱乐部,是内部人控制的垄断机构”,公司化后则有助于防范证交所以会员利益为主导从而抵制符合市场整体利益但损害会员利益措施的可能。 

(二)激发了交易所服务改革创新的动机和能力 

交易所只有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提供公正、透明、有效的市场环境,才能吸引更多的上市企业和投资者,否则,其将面临被吞并和破产的命运。作为营利性企业,公司制交易所愿意也能够投入更大的财力和人力更新监管的硬件设备,如计算机系统,从而能够提高监管和服务水平,并设法平衡监管成本和收益,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交易所股东出于自身利益也将维护交易所声誉,对不利于市场长远发展的行为将形成有力的约束。同时,对违规行为进行货币处罚可构成交易所的收入来源,这将强化以利润为导向的交易所对违规行为从严处理的动机,使监管落到实处。

(三)有利于交易所壮大并走向国际化 

如前所述,公司要想在竞争中发展壮大,筹集自身发展所需资金必不可少,公司化能为交易所上市募集资金,为改善技术设施、提高盈利能力以及战略并购提供资金支持。比如纽交所在结束会员制历史后迅速发展壮大,2007年1月纽交所以1.15亿美元价格收购印度国交所5%的股份;2007年4月4日,纽约证券交易所集团与泛欧交易所实现合并,打造出世界上第一家真正意义的全球化市场;2007年10月纽约证交所获得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批准完成其对美国证券交易所的收购,成为美国第三大期权交易市场。合并后的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是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流动性的证券交易集团,在公司上市、现金股票、金融期权与期货、债券、金融衍生品和市场数据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

总之,公司制交易所反应更迅速,服务成本更低,技术更先进,且在决策时不必担心有利益冲突的会员的抵制,不拘于现状,并能有效化解监管冲突,是交易所未来发展的趋势。此外,实证分析也表明:交易所公司化改造并上市后其业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营业收入和利润大幅增长。reenaaggarwal,sandeepdahiya(2006)对全球21家上市型交易所数据分析发现这21家交易所平均营业收入增长率高达19%,营业创利率平均为33.8%,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为17.6%,累计分红率达到42.3%3。 

同时,要注意到,公司化改革并非完美,它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新的问题: 

(一)有可能引发新的利益冲突 

耿志民(2007)认为,公司化改革后,双重身份会扭曲客户型股东的利益权衡机制,客户型股东可能以牺牲证券交易所利润为代价,以较低费用使用证券交易所提供的服务,从而损害公司利益。 

(二)影响交易所的公益性质 

公司制证交所可能受制于不合适的股东,这使得交易所在对交易活动的价值判断上有时会有失公允,从而损害公众利益。 

(三)公司制交易所

存在着商业目标与监管职能的潜在冲突 

交易所有可能受商业利益驱使,挪用监管资金投资到商业活动中,从而削弱了监管力量4。在当一些客户对交易所的收入贡献很大时,或当应暂停并调查一些交易活跃的证券的交易时,考虑到自身交易费收入影响,交易所不情愿对这些客户或异常交易行为采取封停措施,造成执法不严。 

而要解决这些新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对调整公司治理结构、增加交易所信息透明度、限制持股比例、交叉监管或设立专门证券管理机构来克服上述弊端。在国外的实践中,这些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四、我国沪深交易所现阶段策略及理由 

 

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交易所公司化改造是国际上证券交易所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想将上交所、深交所做强做大,建设成为一个国际化的交易所,公司化改造是其必然要迈出的一步。不过,由于现阶段我国证券市场与一般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在体制、环境、发展程度都不相同,还存在一系列因素制约着两所的公司化改造进程,这些因素主要有:①我国的资本市场还没有完全放开,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外国的上市公司在沪深交易所跨境上市,沪深两所目前仍是一个封闭的地区性交易场所。这一点制约着上交所、深交所进行公司化改造,向国际性交易所靠拢。②沪深交易所目前在国内处于垄断地位,国内企业仍是排队上市,交易所不需要为争夺上市资源而改进自己,因此即便是完成公司化改造后也未必能增加其外在压力和革新动力,从而使公司化效果大打折扣。③会员制的控制权结构,沪深交易所没有被海外证交所兼并和收购的可能,使其亦缺乏做强做大的内在动力,这也使得他们自身进行改革的愿望并不迫切。④我国证券交易所运行仍具有较多行政色彩,证券交易所的设立、合并,甚至证交所理事长、总经理的任命都要由中国证监会认定,行政的过多干预妨碍了证券交易所公司化进程。 

只有在解决以上问题的基础上,证券交易所公司制改革才能起到实效。因此我们不能盲目推进,而是审时度势,打好基础,理清交易所的职责范围和治理机制,渐次推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最后再选择恰当时机进行公司化改造。 

 

参考文献 

[1]耿志民著.中国证券市场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2]李健生、楚鹰著.证券投资[m].北京: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3]李硕远著.中日韩证券市场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4]杜煊君著.中国证券市场:监管和投资者保护[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资产证券化的弊端篇8

   关键词:政府证券监管权;证券市场;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国家

   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的证券市场发展模式大致可划分为自然成长型和政府主导型两类。自然成长型以美、英等发达国家为代表,在自由市场理念笼罩下的市场发展中,政府并未采取具体的发展规划或加以过多的行政引导。政府主导型以新兴证券市场国家为代表,政府通过明确的规划和积极的政策设计来推动证券市场发展。两种不同类型的国家中,政府证券监管权的发展状况存在较大差异。

   一、自然成长型证券市场发展模式的政府证券监管

   (一)政府证券监管权的缺失时期

   证券市场的发展历史表明,最早的证券市场是以场外市场的形式开始的。证券交易所是证券市场规模化、公开化和有序发展的产物,早期的证券市场监管呈现出松散及以自律监管占主导地位,政府监管缺失的特征。政府奉行不干预政策,各国关于证券监管的法规很不健全,缺乏统一、专门的证券立法。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之前的美国、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英国、1994年以前的德:国均处于这个时期。

   (二)政府证券监管权取得法律授权并逐步强化的时期

   随着证券市场规模的日益扩大、交易量的增加和投资者数量的增多,政府逐渐意识到证券市场对一国经济发展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伴随着自律监管弊端的暴露,自律监管占主导地位的现状已经无法满足证券市场发展的要求,各国通过立法设立政府证券监管机构,授权其进行证券监管并不断强化其监管权,形成了政府监管与自律监管并行的局面,政府监管不仅需要与自律监管分工协作,还涉及到与其他不同政府部门的配合。

   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对投资者信心的打击,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根据1934年《证券交易法》设立,作为政府证券监管机构统一管理美国证券市场,违法行为的查处是SeC的工作重心。自律监管机构包括证券交易所和全美证券商协会(naSD)。SeC与自律组织之间的基本分工是:对上市公司、证券商和证券交易的日常监管主要由自律性组织负责,而SeC主要对自律性组织进行监管,但是,仍然保留有限的对证券公司、上市公司和证券交易直接监管的权力。SeC不但扮演监督证券自律机构的角色,更扮演与自律组织合作的角色。SeC除了与自律组织分工外,还涉及与其他金融监管机构,包括:财政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货币监理署、保险业监管机构、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之间的协作与合作。

   英国和德国设立政府证券监管机构,主要目的在于增强本国金融市场的国际竞争力。1986年,英国议会颁行了《金融服务法》,授权新设立的证券投资管理局(SiB)代表政府对从事证券与投资的金融机构进行监管,自此,英国建立了政府证券监管机构,但SiB之下设立了3个自律机构,因此,英国仍然是以自律监管为主。德国于1994年颁布了《第二部金融市场促进法案》,根据该法授权,联邦证券交易监管局(Bawe)为管理证券市场的联邦政府机关,自此,德国建立起了对证券市场的联邦、州、自律机构的三层监管框架。1994年以后,德国又进行了多项立法,采取一系列措施,对金融市场实施进一步改革,市场管理由自律管理模式向政府监管模式转变。

   (三)设立单一金融监管机构之扩权与监督并重的时期

   为了适应混业经营下金融统一监管的需要,各国逐渐放弃了以往的分业监管模式,设立了对金融市场进行统一监管的单一金融监管机构,为提高监管效率,逐渐增加该机构权力。与此同时,为了克服监管权力过大带来的弊端,通过明确权力行使程序,建立各种机制,强化对其监督,为合法权益受损者提供多种救济途径。

   美国没有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但是,由于美国法律采取了功能监管理念,而且SeC十分注重与其他金融监管机构的合作,因此,分立的金融监管机构并不影响对混业经营主体的有效监管。为了提高SeC的监管效率,国会通过对证券法及相关法律的数次修改,扩充了SeC的权力。权力扩大对监管效率的提高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其中之一是侵犯了自律组织的原有空间,频繁地行使原来保留的对证券公司进行直接监管的权力,结果导致了政府证券监管权与自律监管权的高度重叠,监管成本提高、效率下降。为了防止类似情况出现,自律机构首先进行了改革,naSD与纽约证券交易所将两者之间的会员监管、执行和仲裁功能进行整合,于2007年7月成立了美国金融业监管局(FinRa)。目前该局为全美最大的自律监管机构,负责监管所有在美国经营的证券公司。SeC下一步必须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实现与FinRa的配合。

   权力扩大的另外一个弊端是可能侵害投资者的合法权利。为防止这种情况出现,美国通过多部法律严格规定SeC的权力行使程序。其中规则制定程序受1946年《联邦行政程序法》(以下简称“程序法”)、1995年《文书精简法》、2003年《监管弹性法》。的调整,其他权力行使程序主要受到《程序法》的调整。不仅如此,SeC还根据上述法律的要求,制定了《SeC行为规范、公平基金规则和偿还计划》,适用于SeC所有的执法程序。限于篇幅,这些法律规则无法展开,但上述法规对SeC程序规定共同的特点是:一是程序的规定极其详细,自始至终贯彻对当事****利保护和尊重的原则,尤其强调给公众及利害关系人参与并发表意见的机会,所有程序均体现了公开性和公众参与性;二是程序规定的灵活性与严谨性并存,体现了监管效率原则,突出体现在《程序法》规定了行政机构可以依据执法的需要,依法定情况选择不同的程序。为了保障SeC依法定程序行使权力,还对SeC进行了议会监督和司法审查。

   在混业经营趋势的影响下,为了增强本国金融市场的制度竞争力,英国和德国都对本国证券监管机构进行了整合,建立起了单一的综合行使金融监管权的机构。英国根据《2000年金融服务法》(FSma)建立起了集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等金融服务业的监管职能于一身的金融服务管理局(FSa)。自建立以来,其职权也在逐步扩大。作为单一的金融监管机构,FSa并非监管所有的金融活动,还涉及与其他机构的协调,如,贸易和产业部负责管理公司法方面的事务,职业养老金监管局负责职业养老金计划的监管等。为避免FSa权力过大,FSma对FSa的权力行使程序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包括FSa的行政许可程序和处罚程序,这些规定均体现了公开、保护相对人利益的特点。同时,防止权力扩大的另一措施是对FSa进行了广泛的外部监督:一是财政部与议会的监督;二是金融服务与市场法庭(以下简称“金融法庭”)的监督与司法监督。

   2002年,德国根据《金融监管一体化法案》和《联邦金融服务监管局法》,将原银行监管局(BaKred)、保险监管局(BaV)和证券交易监管局(Bawe)合并组建成联邦金融服务监管局(BaFin),对整个金融市场实施兼容性的统一监管,独立履行金融市场监管、客户保护和流动性监管的全部职能,是德国证券行政执法的核心机关。BaFin通过内设金融监管论坛的形式,与联邦财政部和联邦银行进行金融监管方面的合作与协调。此外,因为Fafin内部仍然由不同的机构分别对证券、银行和保险市场进行监管,涉及机构之间的协调问题,为此,FaFin内设跨行业事务协调部,专门负责协调工作。对BaFin执法程序规定的法律主要包括《行政程序法》和《违反秩序法》,其中分析、立案阶段和调查阶段适用第一个法律,处罚阶段适用后一个法律。为了有效监督BaFin的监管行为,内设有管理委员会,主席单位为联邦财政部,负责监督BaFin的监管行为,并决定其预算;同时还设有专业顾问委员会,对BaFin的业务管理提出建议,并协助其完善监管法规。

   (四)小结

   第一,政府证券监管权取得合法授权的原因不尽相同,总体而言,可以归纳为弥补自律监管的缺陷。但各国情况又不尽相同,如美国是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对投资者信心的打击,英国和德国则是为了提高本国证券市场的国际竞争力,这些都只是表面原因。更为深层的原因是各国政治经济的差异导致对证券市场重要性的认识不同,由此决定了政府职能定位从原有的不干预经济,到后来的积极履行职权,最终目标是促进本国经济的繁荣。

   第二,从政府证券监管权未来发展的趋势看,由一个部门集中统一行使是大势所趋,目的是为了适应对金融混业经营的综合监管要求。英国和德国已经实现了统一的金融监管,但是由于德国金融监管机构内部仍然采取分部门监管,因此仍然存在协调配合问题。美国之所以坚持原有分业监管,主要原因在于该国法律对金融监管采取功能监管的理念,并且注重与其他机构的配合,并不影响其应对混业经营监管的效率。因此,怎样设置监管机构必须根据本国国情,同时,也依赖于其他相关制度的发展水平。

   第三,近年来,各国政府证券监管权的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大,为防止权力的触角漫无边际地侵入私人领域,各国都通过法律详细规定政府证券监管机构的权力行使程序,并强调程序的公开、公众参与、灵活性,以及对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的利益保护。不仅如此,各国也越来越重视对政府证券监管机构权力行使的监督,在这些监督机制中,来自行政机构内部的监督应该是位于第一层级的,同时还有议会监督,因为议会通过的法律是监管机构的权力来源,因此,这种监督是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

资产证券化的弊端篇9

关键词:金融监管;分业监管;监管体制;监管模式

一、金融监管模式

1.金融监管模式的定义

金融监管模式实际上是具有多重意义的概念,按照通常的理解,金融监管模式是指金融企业监管的方式的总和。在不同的语境下,金融监管模式的概念是不同的,从行政监管的角度来看,金融监管模式主要是行政部门的监管方式。但是在本文中,为了限定研究的范围,本文所研究的金融监管主要是指金融监管的组织方式。

2.金融监管模式的分类

金融监管模式有着不同的划分标准,合理的理解其划分依据以及不同划分情况下金融监管模式的定位对于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按照金融监管对象划分。在金融监管过程中,监管对象的不同对于监管的组织方式有着重要影响,以监管主体的区分为依据,可以划分为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前者主要是指通过金融机构进行监管,然后再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展开。从目前来看,我国的监管模式主要是这种监管模式,其对于监管的管控相对比较严格。后者相对与前者而言,在监管上则相对缓和,通常是对于某一金融机构的某一特定行业进行监管。当然,机构监管与金融监管具有各自的不同的优势,在金融业监管的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诚然,这两种监管方式各有优势。机构监管的特点在于监管划分金渭分明,避免的工作的重复,并使得整个金融监管的层次得到有效的提升。而功能性监管则有利于公平的市场竞争,有助于发挥混业经营监管的优势。

(2)按照金融监管主体的结构。在我国的金融监管实践中,统一监管与分业监管都存在过,这两种监管方式也各有优势。统一监管实现统一管理,是一种以效率为中心的监管方式。而分业监管强调的是监管的精细化,不同的监管主体职责明确,有助于监管的公平化。因此,选取何种监管方式需要根据金融市场的状况来确定。

二、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

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模式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探索实践的产物。1992年,证监会与证监委成立,着手对业已混乱的证券市场金融管理,从而优化证券市场。此后,中国人民银行逐渐脱离了统一监管证券与银行的角色,不过即使如此,在证监会与证监委成立的早期,中国人民银行仍然承担的一定的证券管理职能。1998年国务院撤销证监委,同时取消了中国人民银行在证券监管上的部分职能,将证券监管的职能统一都交给证监会实施。于是,由证监会统一监管证券市场的局面初步形成。

2003年,在国务院政策的推动下,银监会成立,从中国人民银行手中分离出银行监管的职权。于是,中国人民银行自此不再承担金融监管的之策,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各司其职分别监管证券、银行以及保险三大模块,当下中国金融市场的分页监管模式也最终确立。

从上述演变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金融也的监管实际上尽力了从统一监管到分业监管的过程。尽管在特定时期统一监管确实有其积极意义,但是从随着金融市场的细分,分业监管才是最为契合的监管方式。

2.我国现行金融监管的弊端

诚如前文所述,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金融监管有了较大的变化,从以往的统一监管变为如今的分业监管,总体上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总体来看,我国当前的金融监管仍然存在诸多弊端。

(1)机械化分业监管弊端明显。我国当前的金融监管自上世纪开始分业监管以来,自始至K保持着以往的监管模式,监管内容也几乎没有变化。这种机械化的分业监管模式弊端非常明显:第一,在金融创新产品日新月异的当下,非常容易造成金融监管的重复与真空。例如,当金融产品存在较差的场合,不同的监管机构由于相互独立、自成系统,都有监管权限,但也可以以其他机构可以监管为由相互推诿,这就不可避免的导致监管的弱化。第二,独立分工增加了协调的难度。从目前的分业监管体系来看,三大监管机构是各自独立、互不隶属的。这就意味着在出现问题的时候,三大机构中是没有统一的牵头组织,这就容易导致协调的困难。第三,不利于金融创新的发展。如今,跨领域的金融产品可谓层出不穷,但是在当前机械化分业监管模式下,产品的审批与推出都不可避免的被延长了,抑制了金融创新的进度。正因为如此,这种机械化分业监管的弊端非常明显,不利于金融创新的发展。

(2)金融监管体系不健全。第一,监管机构过于严苛对金融创新起抑制效果。我国长期以来对金融监管奉行零风险的原则,力图透过行政监管的手段来绝对的避免金融风险,这显然违背了金融市场的原则。过度的行政监管控制使得金融业缺乏活跃的因素,仅仅机械的依照行政指导来实施行为,对金融创新起到了极大的抑制作用。

第二,当前的分业监管与金融创新存在冲突。目前,金融产品的创新不断增多,很多跨领域的产品相继出现,于是分业监管的弊病也就暴露了出来,即出现监管交叉时应当由那个机构进行监管以及监管责任应当如何分配等。这就意味着,在金融跨领域产品中,当前金融业监管出现了明显的真空,这对于当前金融监管制度而言是一个难题。

第三,监管惩罚力度不足,金融业违法成本较低,无法起到威慑效果。例如,众所周知,信息在证券交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诚信、保密是证券从业者的基本准则。但是现实表明,我国证券内幕交易现象非常普遍,这种违规的行为给投资者利益造成了极大的损害,造成证券市场混乱,而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金融机构监管不力,对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不足。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由于违规成本相对较低,金融机构往往容易选择违规操作。

(3)监管人员素质不全面,高素质人才缺乏。金融监管本身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同时对从业人员的责任心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就目前而言,金融监管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导致监管体制无法发挥应有的效用。可以说当前金融业中存在很多违规操作的现象,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金融从业人员监管不力,导致监管的缺位。

三、我国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

1.促进以市场约束为基础的监管体系的形成

我国金融体系行政化色彩浓厚,行政机关对金融的影响非常大为此,需要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监管体系,换言之,应当对当前的金融监管体系金融去行政化。金融业发展应当是以市场为指导,金融自由度越高,金融业的潜力也就越高。为此,必须要打破以往以行政管制金融的模式,建立以市场约束为基础的监管体系,从而确保金融监管过程中不会对金融业的发展形成阻碍。

2.加强金融监管人才队伍建设,培养综合型人才

金融监管应当是以金融市场的变化为导向的,因为金融监管的对象就是金融市场。当前金融市场瞬息万变,各种新兴金融产品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最典型的是许多综合性的金融产品的出现给金融监管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在这种背景下,应当加强金融人才尤其是综合性金融人才的培养,从而应对金融市场的变化。具体而言,可以定期举办高水平的金融培训计划并与国外金融监管部门合作,联合对监管人员进行新理论、新业务以及新技能的培养,从而不断优化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人才,促进监管的优化。

3.优化现有的分业监管体系,应对金融市场的新变化

基于上述问题,本文认为应当通过以下方式优化当前的分业监管模式,从而应对市场的变化:第一,对于交叉型或者综合型的金融产品,凡是涉及到的金融机构都有义务监管,共同承担责任。当然在落实责任的时候应当确保责任的落实,避免因为责任的多元化而导致责任的弱化。第二,提升金融机构的业务水平与监管方式。行政监管是我国当前金融监管的典型问题,应当转变这种监管方式为市场监管为主,行政监管与法律制裁为辅,从而发挥各种监管措施的应有作用。第三,转变金融监管的理念,审慎监管。实践表明,金融监管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资源,而且如果监管过程中出现问题,也会对金融业的发展产生抑制效果。为此,金融机构应当转变以往的依规监管为审慎监管,尽可能的减少监管过程中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李有星,陈飞,金幼芳.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探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4:89.

[2]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与核心原则[J].国际金融研究,2014,08:6.

[3]李成,涂永前.“后金融危C时代”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完善[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1,01:25.

[4]黄韬.我国金融市场从“机构监管”到“功能监管”的法律路径--以金融理财产品监管规则的改进为中心[J].法学,2011,07:116.

[5]秦凤鸣,张连坤.金融危机背景下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70.

[6]于永宁.金融监管模式的博弈与选择[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80.

[7]宋晨晨1,叶蜀君2.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分析--论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J].河南社会科学,2015,02:19.

[8]李成,马国校,李佳.基于进化博弈论对我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解读[J].金融研究,2009,05:188.

[9]宋琴,胡方琦,倪川川.金融自由化与银行风险承担--基于竞争-稳定性视角的实证分析[J].金融监管研究,2015,09:39.

资产证券化的弊端篇10

一、简要论述行为金融学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金融学弊端日益显露,这种建立在“有效市场”基础上的理论受到挑战。美国学者安德瑞.施莱弗对有效市场假说进行了有效界定,其认为投资者是非常理性的,是一个独立个体,能够理性的评价正确市场的投资价值。在某些时候、某种程度上,投资者存在非理性的投资行为,由于随机性的交易成分,使得这种非理性与理性相互抵消,因而证券价格不受其影响。在很多情况下,这种非理性的投资行为是具有一定相关性的并非随机性,在证券市场中,会通过无线套利的形式将这种影响消除。若理性投资者也包括理性套利者,那么,成立有效市场的前提就是理性投资者是证券市场的投资主体,非理性者只占投资市场的极少数。但是,现实情况与这种条件显然是相悖的,在实际的证券市场运行中,投资人员会受到心理、环境、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进而使得理受到限制。大量存在的金融异常行为,使得传统金融学的检验方法受到挑战。比如说,封闭式基金、波动率、股权溢价等等都无法得到有效解释。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大胆突破了传统金融学中关于理性认识的假设,成为了一种新型的金融研究课题。以投资人员心理研究为基础,积极吸收传统金融学中的精华,从人类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等更广泛的社会视角进行分析,详细研究金融市场的各种行为,成为了传统金融学的有益补充,更好的弥补了其理论缺陷,更加符合金融市场现实。

二、行为金融框架下,证券投资存在的误区分析

1.中国股票市场缺乏投资价值

随着“蓝田”“银广夏”等财务丑闻在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公司不规范运作的事件暴露。近几年来,我国上市公司每股收益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且上市公司很少进行现金分红。在这种大环境下,人们普遍认为我国股票市场已经没有投资价值了。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下,股票市场投机行为严重。国外投资者非常谨慎的介入a股市场,甚至认为只有几只股票能够投资,大大影响了投资者的理念与信心。笔者认为上述观念存在很大片面性,财会体制不可避免的出现财务造假时间,而且,这也不是中国市场独有的。国外市场也存在比较严重的财务造假事件,比如说,世通、安然等等。另外,企业经营业绩不佳,就断定无投资价值,这种观念是非常错误的。美国三次股票的大幅度上升,是依赖于人们对未来经济的高期望值。在未来二十年,我国经济会每年保持7%的增长速度前进,这从侧面反映了我国股票市场的未来发展空间。

2.高风险伴随高收益

众多社会现实告诉人们,上市企业的业绩越差,其经营风险就越大,伴随的投资风险也就越大、经济收益越小。因此,人们总是热衷于股价高、业绩好的上市企业。然而,美国行为金融学家对美国证券市场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发现低价股(相对于高价股来说)具有收益高、风险小的特点,这与传统金融学观念中的“高收益伴随高风险”的说法相违背。在我国证券投市场中,似乎也印证了这一说法。巨大涨幅的股票,一般都是在股价较低、业绩一般的股票中出现的。我国证券市场在去年比较低迷,整体市场跌幅达到20%左右,但是,价格低于5元的股票其整体跌幅不足5%。美国股票市场上,涨幅最好股票是新浪、搜狐、网易等概念股。在年初时只有1美元左右的价格,最高涨到17美元。所以说,低价股是一个比较不错的黄金新机会。

3.短线“银”,长线“金”

一直以来,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上存在着“频繁短期购买”与“长期持股”之间的争论。对于这两种观点,都有特例存在:进行短期操作,虽然会预防资金套牢的损害,但经济收益一般不乐观。企业经营是存在风险、变化的,相应的股票价格也存在变化,长期持股很可能因股价持续下跌被套牢。那么,持股时间如何界定,才能获得最大投资效益?通过我国证券市场实例研究发现,上涨股票有一定的中期惯性。即股价可以持续长时间上涨,形成一段上涨趋势。且上涨时间有一定的规律可循,14个月左右为平均值。大约80%的持续上涨时间在1-1年半左右。所以说,中期持股是一个比较不错的选择,应尽量减少短期内操作与长期持股,同时结合实际情况以及风险程度,选择恰当的卖出时机,从而获得较满意的收益。

4.对财务数据过度迷信

现阶段的投资人员尤其是机构投资者,过于迷信财务数据,将投资分析与财务数据分析直接挂等号。同时,证监会对年报与季报的规定,非常重视多项数据资料的统计。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投资人员就会认为,只要详细分析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能够很好掌握未来公司股价的发展趋势。中央电视台、中国证券报每年都会对业绩排序进行评价分析。部分投资者会将上市公司多项财务指标,比如说,净资产收益、每股净资产、每股收益、负债率等等进行评分,以此判断公司的发展潜力与投资价值。从行为金融学角度出发,公司经营状况是存在变数的,业绩好的公司不一定以后经营业绩好,业绩差的公司不一定以后经营业绩差,财务数据只能片面的反应现阶段该企业的经营状况。将来公司股价的走势,是由将来公司的经营业绩决定的。比如说,深康佳、泸州老窖、湖北兴化、康赛集团等都是之前的绩优股,现在已经跌落到绩差股行列。而部分企业的经营业绩并不突出,但股票行情较为突出、收益较大。所以说,在进行正确投资中,必须在财务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赋予发展性眼光,用发展的、变化的眼光对待未来企业的发展。

5.信息反映偏差

在2000年6.24日国内股票市场上充斥着令人兴奋的气息,一天之内交易量达到900亿,创了历史新高,约有90%的股票涨停。但是,就在今天买入股票的资金几乎全部被套牢,这就是对政策信息反映过度。股票价格是在交易双方对未来股票期望值基础上形成的,若双方对未来股票期望值出现偏差,不可避免的就会导致股票价格偏差。聪明的交易者就会在价格低时买入,价格高时卖出,赢得较好的收益。交易人员在对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期望值。如果高估了信息价值,就会产生较高期望值,进一步发生过度反应。例如,a上市企业经历了一系列的好、坏消息,这些信息就预示着将来企业的业绩表现,进而,股价跟随信息变动而膨胀。一旦业绩没有想象中的差或好,就不可避免的造成股价上升或下跌。还有一种情况是反应不足,交易者对收集的信息重视度不够,对信息态度比较冷淡,处于保守状态,也就是对信息反映比较迟缓,信息反映不足。比如说,盐湖钾肥,在上市之初因为业绩平平,没有引起投资机构的重视。随着长期供不应求以及行业垄断,公司未来发展前景实际上非常乐观,但是,市场对这个信息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盐湖钾肥在市场行情下跌的大环境下,激流勇进,不断走高。

三、行为金融框架下的证券投资分析

基于行为金融学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投资者的心理及行为进行详细研究,证券投资者作为证券市场的消费者与参与者,其投资行为存在多种非理性因素,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事物的影响,受到自己心理因素的干扰,导致投资失误。站在行为金融角度上看,投资者需要更全面、仔细的认识到证券投资中自己的错误,及时、有效采取多种措施进行规避,从而取得满意的投资效果。

1.证券投资中前景理论的运用

对于投资人员的非理,前景理论给予了全面描述与分析。依照预期规律(非贝叶斯)的人们,往往在证券市场瞬息万变、变幻莫测的反复行为中,丧失原本的理智行为与判断标准,进一步产生心理主观性,导致心理概率的出现,而这一点经常被投资机构所利用。为了进一步规避这种心理概率,必须加强修炼、尽量克服这种心理,及时总结投资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不能以股票之前的走势判断股票未来走势,进一步避免“小数法则偏差”的错误。后悔厌恶以及损失规避的心态,会让投资者在证券市场做出错误决定时,不敢轻易买卖股票,唯恐带来更大损失。投资人员需要尽量克服这两种较为极端的心态,从客观分析角度出发,分析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而做出正确决策。

2.证券投资中有效规避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的存在,会进一步影响投资人员对信息的正确、合理分析,进而导致错误决定的发生。认识偏差是每个投资者不可避免的状况,但这种情况是可以改善的,加强学习与训练,进一步提高对信息的分析、辩驳与质疑能力,在实践投资行为中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是改善认知偏差的有效手段。证券投资者应在经验与教训中,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投资分析方法,对证券市场有自己独特见解。通过对不同企业经营、运作情况的分析以及运作模式的研究,结合相关法律政策,进一步作出合理、准确判断,更好的分辨不同事物的真实性,去伪存真,不被错误信息、假象所蒙蔽,更好的对证券市场运行规律进行把握,形成独特的筛选方式与信息捕捉方法。

3.证券投资中反向思维方式的运用

在证券投资领域,反向思维方式是一种效果较好的投资分析方式。但是,尺度不好掌握,在证券市场中很难实践。例如,买进表现较差的股票,卖出表现较好的股票。但是,在上面分析中我们也知道,证券市场上存在一定投资误差,对信息反应过度或反应不足。如果投资者对一家企业发展前景给予较高期望值,同时,客观数据也支持投资者的这一看法,那么,他们就会必然做出信息过度反应。反之,就会对信息反应不足,出现锚定心理。大量分析研究证券市场上的各种现象,不难发现这种心理缺陷的存在。因此,投资人员应该积极修正过度反应状态,并及时弥补反应不足。在行为金融学视角下,这种反向投资策略正好可以弥补投资人员的心理不足、心理弱点,进而避免决策失误带来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