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初中地理教学问题与困惑十篇初中地理教学问题与困惑十篇

初中地理教学问题与困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00:14

初中地理教学问题与困惑篇1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教学困惑对策

物理学科与人们的生活联系紧密,不但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在实用性上也十分突出,为此,按照新课程逐步改善初中物理教学的质量就显得十分必要。如今文理分科制度已经逐渐被取缔,物理学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以往偏于文科的学生也逃避不了学习物理的命运。在这种背景下,理顺与解决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些困惑,将学生对物理学习畏难、惧怕的情绪消除则刻不容缓。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常见的困惑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对策,希望对初中物理教学的发展有所帮助。

1.初中物理教学中常见的困惑

受到传统观念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初中物理教学存在着诸多的困惑,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过程与结果困惑

科学探究是物理学科的属性,若是缺少了探究,而一味追求结果,那么物理学习也就成了无源之水,物理学科发展也将面临瓶颈。部分物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速战速决,用最快的速度导出其需要的结果,而忽视了科学探究的这个过程,这不但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也降低了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诸如在“电磁感应”教学中,这段内容本身具有很强的探索性,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拥有清晰的逻辑线索和大量的素材,要想深刻地把握电磁感应的内涵,就需要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完整的科学规律的学习过程。然而有的教师教学过于急切,只对几位科学家的发明和发现进行了简单介绍,就开始讲授大量的习题,这便难以使学生认识到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实际上,过分注重简单的结果,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探究过程,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1]

1.2实验与习题困惑

部分物理教师认为物理的练习重要,为了换取习题教学时间,甚至不惜将实验精简。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不做实验的教师并不多,但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能够以实验为主线的太少,大部分教师都将实验作为了引言,也就是“抛砖引玉”中的“砖”,匆匆进行演示之后,就快速的完成实验,用节省下的时间来完成习题讲解。从学习规律的角度看,初中学生对物理基本理论、基本思想等理解还比较浅薄,过早地引入数学定理,学生对基础物理知识的掌握就会不扎实,学生的学习将会受到不良影响。习题训练只会让学生陷入“题海”教学陷阱,不但带给学生很大的负担,还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压力。只有将原本属于实验的时间要回来,认认真真实验,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加深学生对物理本质与规律的理解,才能使其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2]

1.3好高骛远困惑

受到传统思维习性、经验主义影响,很多学生好高骛远,不注重对基本概念的学习,漠视对已学知识的梳理建模,在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的锻炼上也存在很大的不足。概念原理是物理学习的基础,但是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这点,认为练习难度才是解题的关键,将大量精力投放到“题海战术”中。有的学生虽然基础积累很扎实,练习做的也很多,但是在理论梳理和网络建模上却存在不足,没有按照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将这些知识建成块状网络,从而影响了理解的深度。读题、审题的能力对学生也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学生对这方面却不予重视,这无疑降低了学生的审题效率,造成了诸多的审题错误、理解错误,导致练习、考试出现很多不应该出现的错误。[3]

1.4知识与素质困惑

素质教育是新课标强调的重点,素质教育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然而现在部分物理教师仍然以知识拓展取代素质提高,对学生素质的拓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一些物理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上存在偏差,认为教材中习题的比重太低,为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添加了大量要考要求的内容,甚至引入了大学物理的知识和思维,恶性的膨胀使物理教学的氛围被破坏,学生学习也显得有些无可适从,不但不能巩固学生的基础,还造成学生基本功不扎实,学习目标涣散。新课程注重对能力的培养,课后辅之一定的习题,能够有效地强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拓展学生的素质也有着很大的意义。然而若是一味在知识面上加以拓展,对学生会造成负面的影响,课堂教学、知识拓展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建立在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教师盲目灌输会阻碍学生潜力的挖掘,对学生会造成不好的影响。[4]

1.5感性学习困惑

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完全形成,形象思维仍旧占据了主要的作用,故而不完全归纳是这个阶段学生的典型特点,而这种“不完全”对学生的学习将会造成不良的影响。这主要可以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心理晕轮效应,在具体概念的学习上,学生很容易出现“以先欺后”和“以假乱真”的情况,受到惯有思维的影响,学生对后来事物的接受往往是不完全判别,一旦先由概念错误、片面的话,就会对后面的正确构建造成不利的影响。其二,盲目乱套公式现象,很多学生还处于感性思维阶段,忽视物理知识的建构,在解题的时候难以甄别公式,就会出现乱套公式的情况。

1.6课堂提问困惑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提问是引导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部分物理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存在大的随意性,致使语言表达不准确,从而导致学生理解上出现了诸多的问题。诸如,笔者在“汽化和液化”的听课中,就曾经有这样的经历,教师提问“汽化属于物态变化中的哪一类”,此时,全场都没有回应,教师显得很尴尬,略微愣神之后,就责问学生有没有认真预习,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问题也不会。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学生用细小的声音说“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直到此时,学生才真正了解老师问的是什么问题。教师没有站在学生的思维、角度,或是结合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情况来提问,问题模糊、简单则起不到很好的效果,诸如“这样做对不对”、“问题的结果是什么”等。[5]

2.初中物理教学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常见的困惑有了深入地了解,为此,就需要找到理顺和解决这些困惑的对策。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2.1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老的老师,初中生接触物理的时间不畅,对物理学习还比较陌生。为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具体来说,可以采取如下对策:其一,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物理学科与生活练习紧密,教师在正式授课之前,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物理现象,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熟悉感,以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其二,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物理学科虽然有很强的理论性,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但是形象思维对学生也一样重要,只有从形象思维切入,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过渡到抽象思维。而多媒体技术在这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师可以从声音、立体图像、视频、空间解构等多个层面加深学生对物理规律与本质的理解,从而激发物理学习兴趣,取得更好地的物理学习效果。[6]

2.2兼顾物理教学过程与结果

课本知识是物理学习的一方面,而日常生活知识则是物理学习的另一方面,理论与实践对学生都十分重要。理论代表的是结论,而实践、演示体现的是过程。教师应该转变以往速战速决的授课方式,注重对授课过程、实验过程价值的挖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学习的本质。物理来源于生活,学习物理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实际的问题,故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讲结果贯穿于过程之中,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3处理物理实验与习题关系

很多教师都提倡题海战术,试图让学生从大量的训练中巩固知识,甚至将原本的实验时间也剥夺,将这些宝贵的时间给了习题。本来,物理学科就有很强的实验属性,只有在试验中才能更好地观察与思考,记录物理现象,东西物理的规律与本质。学生在初中阶段对物理的理解有限,掌握的基础理论、思想还不完善,过早地引入数学定理对学生的物理理解并无好处。为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处理物理实验与习题的关系,一方面要将物理实验占用的时间返还,在实验过程中加深学生的理解,制作创新型道具,结合实验本身,辅助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并让学生做好实验报告,加强课堂的沟通与交流,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并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将实验看作一个完整的流程,让学生从中学习、实践,并得到积极的反馈,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对习题的整理,练习对物理学习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占用实验时间则殊为不智,为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习题的整理与归纳,将涉及到实验的习题糅合到实验的教学中,减少学生的习题压力,精编习题,提升习题的训练效果。只有按照这种方式双管齐下,才能真正挖掘学生的权力,提高学生物理学习的主动性。

2.4抓牢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

很多学生好高骛远,不注重物理基本知识的学习,在知识梳理建模、阅读表达能力锻炼上存在较大的缺陷。长此以往,学生基础虚浮,抽象能力不足,不但难以取得理想的成绩,对日后的物理学习也将造成很大的制约。鉴于此,教师应该采取如下对策:其一,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初中学生对物理学科刚刚接触不久,尚未养成良好的基础学习和巩固习惯,为此,教师要让渡一定的时间,教授学生物理学习的要点,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其二,加强物理基础练习,基础知识决定学生物理学习的深度与广度,为此教师应该设置一定比例的基础练习,巩固学生的基础。

2.5转变物理教师的思想观念

素质教育新课标所倡导的,然而部分物理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过于狭隘,受到传统思想与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认为拓展知识面就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知识面的拓展纵然对学生的发展有利,但是素质的提高却还和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等因素有关。为此,物理教师要加深对新课标的理解,初中学校要定期安排专家、学者讲座,传授新课程的新内容、新方法、新思路,并组织骨干教师进修,以提升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能力。

2.6完善物理课堂提问技巧

提问是课堂一个重要的环节,其不但关系到课堂的进程和效率,还是师生互动的关键所在。然而,部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提问存在大的随意性,导致学生理解出现问题。为此,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教师提高自身表达能力,学生与教师之间实际上存在代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提问的内容,教师要深入学生,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改进物理课堂提问技巧;其二,提高物理课堂提问技巧,提问是一门学问,教师要尽量通过问题启迪学生的思考,而不是提问一些模棱两可、是非辨别等简单无味的问题。为此,教师可以搜集网络上的课堂教案,吸取同事的经验教训,以改进自身的课堂提问技巧。

3.总结

随着文理分科考试制度的取缔,物理学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只有全面发展文理学科,才能更好地适应高中的学习。而要加强初中物理学习的效果,就需要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加强物理知识与能力、物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来培养学生,理顺物理教学中的困惑,解决教师以及学生在物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物理教学的困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初中物理教学的对策,以期更好地推动初中物理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春燕.浅析多媒体课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变阻器课堂教学案例[J],新课程学习(上).2012(09).

[2]张红岩.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案例与分析[J].新课程(下),2012(05).

[3]代卫建.初中物理教学中加强学生实验探究技能的培养[J].新课程(中学),2010(09).

[4]李振学.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1(10).

初中地理教学问题与困惑篇2

【关键词】舍弃与拓展;高中化学教学;困惑与思考

一、初、高中课程在衔接中的困惑与思考

高一化学应该是处于初、高中化学教学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初高中化学的教材如何衔接一直都是高一化学教学必须要面对并思考的重要问题。初高中化学课程在衔接中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教材的变化

近几年来,初中的课改教材体现了“浅、少、易”的特点,在内容上也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教材内容变得通俗、具体、易懂;在难度、深度和广度上也大大得降低了要求。虽然近年来的高中教材也将难度降低了,但相比之下,高中内容还是比较的抽象、复杂,牵涉的知识面很广,另外,初中新教材对新知识的引入往往是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比较形象生动,遵循从感性到理性这一认知规律,学生一般都比较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的。而高中化学,理论知识比较多,与生活实际往往不搭边,学生去理解并接受很困难,再加上受到了高考模式的限制,教师们大多都不敢把难度降的太低,因此造成初高中的教学跨度很大。

(二)学法的变化

初中化学内容少,课时多,老师讲得比较细,归纳的比较全,学生们练得熟,一般考试都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于是,学生就跟着老师走,很少注重独立思考,也不会归纳总结。然而当上了高中,由于内容较多,课时较少,教师只能讲知识重点和难点,一些贴近生活、浅而易懂的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利用课外时间去探究、整理、归纳。而刚进入高中学习的新生往往仍沿用初中的学习经验和思维方式去应付高中的化学学习,结果就出现了上课听不懂、学到的知识点在题目中不会运用、作业不能独立完成,使学生们会觉得高中化学太难了,久而久之,学习化学的兴趣没有了,考试成绩肯定是不理想了。

二、面对这些困惑,应该怎样面对

针对初、高中化学知识的不衔接性,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在学生学习高中化学之前,向学生们介绍高中化学知识内容的特点,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以及在社会生产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以引起学生们的重视。同时,介绍高中化学学习的方法、注重的事项,使学生们转变学习的策略,做好各个方面的准备。还要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针对每个环节的特点,加以具体的指导,让学生们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针对化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们进行学法指导,让同学们的学习方法更合理。针对课时少这个问题,我们要仔细的研究课标,努力的挖掘知识所能承载的功能,适当的进行整合,当然,我们也希望能修订更完善的新课程教材。希望高考方案可以及时下发,使教师能够更加准确、更加全面地把握教材,以便推进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三、教学深广度把握中的困惑与思考

课改后一直就是一个让人关心的问题,特别是规范课时、全面落实课程方案的时候,这个问题就更为突出。那么应该怎样把握教材的深广度呢?关键还是以课程标准、新教材、教师用书为标准,而不是以统编教材、教辅资料为标准。

四、新老教学方法冲突中的困惑与思考

面对新课程,应该放弃老的教学方式,实行新课程、新教法,而不是“穿新鞋走老路”。采用新课程,应用老的教法,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难题。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但并没有去否认传统的启发式与讲授式教学等方式,以往的教学方式太过单一,不能满足每一位学生发展的要求。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是否适用,一是看是否真正从实处体现新课程理念;二是要看是否真正能实现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三是要看是否能让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的内容;四是要看是否能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五是要看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技术手段是否得当;六是要看是否能有利于张扬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和个性。所以,教师们要从实际的学情出发,扬长避短,将各种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机融合,并根据教学内容定方法,在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结论的知识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针对这一点,笔者思考如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活。在符合高中化学新课程知识要求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可以以创造的方式来开发课程资源,但是不要把以前或者其他知识点加上去。教学是一门深奥、千变万化艺术,在实施过程中不能照搬或刻意追求某一种模式,只有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地、灵活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各种教学方法各显其通、各尽其能,才能适应新课改新课程要求。

总结:

诚然,新课改以它破竹之势而长驱直入,不以我们的困惑而停滞不前,不因暂时的困难而驻足。但是,在新课改的过程当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作为教师,应该积极的面对困难,并寻找方法解决困难,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完善自身的学养能力,让我们面对困惑,不再无奈与茫然。

【参考文献】

[1]董树文.在高中化学中实施“StS”教学初探[J].学周刊,2011(05).

[2]潘小蓉.论提高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1(06).

[3]张晓霞.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策略分析[J].新课程(教研),2011(09).

初中地理教学问题与困惑篇3

一、课例再现

在学习苏人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七课“关注经济发展”第二框“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时,学生对我国“分配制度”的理解认识不清。教材对我国的“分配制度”是这样阐述的“我们还必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对于什么叫做“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很多学生显得似懂非懂。

从学生疑惑的表情中,我察觉到了他们的困惑。这时我对学生说:“同学们,假设小明家里有五口人,小明的爷爷在某国有企业当工人,该企业每月发给小明爷爷工资4000元钱。小明爷爷的收入分配属于什么呀?”学生很快回答:“属于按劳分配收入!”

“很好!”我接着又问:“小明的奶奶从国企退休后受聘某私企人事科长,负责管理该私企的人员招聘和工作安排,该私企每月付给小明奶奶3000元钱。小明奶奶的收入所得属于什么呢?”很多学生回答:“属于按管理分配!”我在意到还有一些学生没敢开口,于是又追问:“为什么?”这时一位学生举手回答说:“虽然小明的奶奶不参加该企业的生产劳动,也没投资入股,但她主要负责该私企的人事管理,保证了企业的正常运转。因此,她也为该企业做出了贡献,所以她的收入属于按管理分配!”“回答得非常精彩!”我鼓励道:“那么还有按资本和技术参与分配的方式,同学们,你们是否能把小明家的故事继续编写下去呢?”5分钟的“小组合作讨论”后,有位男生举手回答说:“假设小明爸爸与该私企业主合伙办厂,小明爸爸往那个厂投了资金,厂里每年到年底都要给小明爸爸一笔钱,我觉得小明爸爸的收入应该算作按资本分配。”我好奇,这个问题应该有点难度。我问道:“你对这个问题怎么认识得这么准确的?”这位学生回答:“因为我爸爸就是这样做的!”全班哄堂大笑。这时一位女生举手回答说:“那我也明白了,假设小明的妈妈是个专职的服装设计师,很多服装厂购买小明妈妈设计的服装图纸,那他妈妈的收入分配就应该算作是按技术分配。因为,我妈妈就是位专职的服装设师!”全班再次哄堂大笑。

我继续设置生活情境:“同学们,假设小明还有一位叔叔在私企里做普通工人,他的收入分配和小明爷爷的收入分配都属按劳分配吗?”学生们顿时愣住了,不知道怎么去回答这个问题,眼神中期盼着我给出答案。这时我做出了解释:“同学们,在我国,按劳分配是指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以后,按照各人提供给社会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坚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者不劳不得。小明爷爷所在的国企属于生产资料公有制企业,小明爷爷在国企当工人,其收入分配自然属于按劳分配。但小明叔叔的收入分配却不能算作按劳分配。这是因为,小明叔叔所在企业是私营企业,不属于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在我国,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都算作生产要素,具体而言,小明叔叔的收入分配方式应该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学生们恍然大悟,我也如释重负。

二、课例给教学的启示

1.研究初中生的生活世界是消除学生认知困惑的前提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已经将初中思品课程定义为“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强调了初中思品课程生活实践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必须要研究学生的生活世界,而研究学生的生活世界是消除学生认知困惑的前提。

其一,我们要研究初中生生活世界的内容。初中生的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从内容上来看可分为“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这三大类。在这三大类的生活中,初中生的“学习生活”和“家庭生活”时间占据了他们全部生活时间的绝大部分;“社会生活”时间占比相对较少,这使得初中生对社会生活知识相对而言比较缺乏,这与由初中生的角色特点和年龄特点有着很大的关系。

其二,我们要研究初中生生活世界的特点。初中生的生活世界具有两大显著特点:一是真实生活与虚拟生活相结合;二是在“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这三大类生活中,“社会生活”时间的比重会随着初中生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扩大。网络世界的出现使得初中生多了一个虚拟的生活空间。在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的不断交替转换中,初中生的道德认知、法律意识、心理状态往往会出现认知混乱和人格缺陷的状况。而随着初中生“社会生活”时间比重的逐步扩大,这种混乱和缺陷又使得初中生在处理具体的社会生活问题时显得思维混乱和手足无措。

2.研究初中生对生活问题的认知特点是消除学生认知困惑的关键

在整个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将逐步得到完善,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还显得不够成熟和理性,还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初中生对生活问题的认知特点,从而准确地加以把握和引导。

第一、要把握好初中生由认知的不全面向全面发展的特点。初中生的认知能力与小学生相比有了很大提高,初中生开始注重个人意识,对老师和家长的话产生了一定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分析。但由于生理、心理不成熟的特点,加之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初中生的认知还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对生活中现实问题的分析往往不够全面。思品教师要充分认识初中生的这一认知特点,在课堂提问中要巧设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的“补充回答”、“多角度回答”等方式逐步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要把握好初中生由感性认识逐步向理性认识发展的特点。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断发展,对问题的分析逐步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但在这一阶段,学生的理性认识还不够成熟,对很多问题的理性认识还处在“经验型”阶段。有时,学生对一个抽象概念的认识还需要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或借助他人的生活经验来帮助分析。对于这种分析,“感性认知”的帮助很重要。这就启示思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抽象问题不能想当然的认为“这个问题不难,学生应该能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同于成年教师所具有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抽象的问题“生活化”,借助于初中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设置逼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的角色融于其中,借助“感性认识”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第三、要把握好初中生由认识的单一性向认知的辩证性发展的特点。随着学生生理、心理的不断发展,到初中阶段,学生在“感知觉”“记忆力”“注意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等方面发展尤为迅速。初中生的认知能力也由认知的单一性不断向认知的辩证性方向快速发展。在初中阶段,思品教师要注重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对问题进行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消除学生在思品课堂学习中的认知误区。

3.研究教材内容和课堂环节,将教材内容“生活化”、设置“生活化”的课堂环节是消除学生认知困惑的重要途径

其一、在对教材内容的研究中,要注重将教材内容“生活化”,让学生能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消除认知上的困惑。随着思品课程的改革不断推进,思品教材越来越“生活化”了。但思品教材中有关“法律”、“国情”等方面的知识由于其专业性较强或者学生缺乏相关知识的生活经验,这导致学生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一知半解,产生认识困惑。注重研究教材内容,巧妙设置生活情境,将学生不易理解的教材内容“生活化”是消除学生认知困惑的一条重要途径。

初中地理教学问题与困惑篇4

关键词:仁爱版;初中英语教材;教学实践;困惑与对策

新课标“仁爱英语《projectenglish》教材”(下列简称教材)是北京市仁爱教育研究所根据教育部颁发的《英语课程标准》组织编写的一套全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这套教材图文并茂,话题丰富,活动新颖且有趣。然而,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许多教师也感受到了挑战和压力,有时甚至陷入困惑之中。

一、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教材的困惑

新教材由单元―话题―功能―任务形式等部分组成全书共四个模块单元。每一话题通过多种形式设计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多样式的交际性活动,如:pairwork、Groupwork、Role-play、Guessinggame、makeasurvey等活动。还有配套练习册中较大容量的练习题。教师们普遍感到困惑的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英语基础差、层次不均,使现实教学进度与教材中创设的教学情景、教学方法等很难统一。七年级新课改教材,教学过程主要面向小学开设了英语课程的学生。而现在七年级学生有的来自城里,有的来自农村,在一进中学的时候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在小学学过,有的只是听说过,有的偏远一点的甚至还从未涉及过。因此在学生进入学校的第一天就让英语老师陷入了尴尬的处境,该怎么对待这一群学生?很显然字母不教不行,教吧,许多学生又学过,觉得没趣。有的老师可能觉得给基础较好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让没学过的学生学快一点,可实际上这样一开始,英语学习就会出现两极分化。一个难题又摆在我们面前:补差,防止两极分化。从这个角度来讲,立即强制开设小学英语教学、提高小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已迫在眉睫。(可能有的同行不知道,在农村镇一级的小学有的从3年级,有的是4年级,其他村校就没开设。而且开设了英语的小学的英语教学水平也同样存在差距)

2.教材中新单词数量过多,按进度完成实属痴人说梦。在每个topiC的教学中,有的一页单词多的就有20多个,而这只是一课时的教学量。可想而知一个星期下来要求学生掌握的单词量已是堆积如山。于我们成人来讲那不是问题,但对大多数还是十二三岁的孩子来讲那并不简单,他们从小学来到中学,科目一下增加那么多,都还没完全适应,再加上每天如此多的英语单词,能不说学生负担加重了吗?部分教师为减轻学生的负担,对非课标标准词汇一律不讲解,也不做任何要求;这样,词汇记忆的压力虽然暂时减轻了,但阅读中词汇的障碍却加大了。

3.语法归纳稍显零乱,不利于学生集中复习与训练。每一个topiC结束以后,第4课时一般多是复习。可其中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句型、重点词组与语法条款却混为一体,无疑又增加了教师苦心讲解一番的波折。

二、教学实践中产生困惑的成因

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教师的教学实践也是无止境的。在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困惑是教学改革中的必然现象,究其原因,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

1.有些教师观念陈旧,对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及教材的解读、使用和活用还没有处理到位。部分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与新课程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评价体系陈旧,使教师在新课改中缺乏积极性、创造性与主动性,而新教材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都产生了极大的变化,正是由于变化,使教师盲然,抓不住重点,把握不好教学目标。

2.除教材本身词汇量大或内容难度较大之外,教材培训工作不够到位以及教师用书中有关课堂教学方法的指导和建议比较欠缺等,这些因素在客观上增加了教材的难度。许多教师不知道如何处理和驾驭教材,而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力求面面俱到的做法使教材难度较大的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

3.现行课时数和新的要求不配套,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了解了英语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用新课标的精神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正确把握教材内容的取舍,把握教学目标的设定。

三、教学实践中解决困惑的对策

对教材的处理和使用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我认为:任何一种教材有其优点也有其缺陷,关键在于教师要学会灵活处理和使用,而处理和使用教材的依据应当是《英语课程标准》。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应当认真钻研《英语课程标准》,熟悉课标对初中英语知识所提出的要求,同时也要清醒地意识到教材只是知识的一种载体,要学会用教材,不是教教材,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教材牵着鼻子走。

1.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英语学习,兴趣为先。初中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易于接受新事物。优雅动听的音乐,鲜艳夺目的色彩,五彩斑斓的图画,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言语兴趣。那么多媒体正好可以提供这种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材料,以强烈的感染力和渗透力,紧紧吸引住孩子们的眼球。

2.巧用课件,突破重点、难点。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大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插图借助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活动的画面把活动过程全面展示出来,既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抽象为形象,又可促进思维由模糊变得清晰。如讲授介词in、on、under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课件:一只小鸟在盒子里飞出来,在空中飞几圈,再停在桌子上,最后再让小鸟飞到桌子底下吃米粒,在小鸟的每一个动作间设置停顿,教师提问:“whereisthebird?”学生根据屏幕上小鸟与盒子、桌子之间的位置关系,用in、on、under回答小鸟的具体位置。这个简单的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示了这三个介词的含义及相关关系。这样教师利用课件把抽象的讲授过程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动作过程,学生既学得轻松又记得牢固。

3.教师要准确地把握每单元的重点语法知识。如果这一语法现象不是本单元的重点语法知识,就不必重点学习。如:八年级Unit2SectionB中的Howlonghaveyoubeenlikethis?虽然在行文中出现了现在完成时态,但是在本单元中一般现在时才是重点语法项目。在此情况下,教师只要告诉学生这句话的意思并培养时态意识就够了。即使是本单元的重点语法项目,教师也不必展开讲,有很多的语法项目在以后的阶段还要继续学习到。所以,教师在实践中要更新观念――教语法目的是培养语法意识,强调语用,而不是讲语法规则。教师要优化课堂设计,把语法教学融入到对话训练及课本教学中。

诚然,新课标的实施和新教材的使用,既给我们的英语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又为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舞台。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既要虚心好学,主动吸取他人的先进经验;又要开拓创新,大胆尝试新的方法,为我国的英语基础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蒋秋阳.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3,(1).

[2]程晓堂.新英语教材使用过程中的若干问题[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初中地理教学问题与困惑篇5

幼儿教师活动设计能力培养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是指幼儿教师为达成一定教学目标,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教师活动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影响幼儿的全面发展。通过调查及亲历下园获悉,活动设计是幼儿园一线教师工作的一大困惑。教师活动设计能力水平与其职前接受的相关教育息息相关。困于活动设计教师群体中,幼师专业出生更为突出,其次是学前专科,分别占其工作困惑的37.1%、24.1%。高职院校应掌握幼儿园一线教师困惑、查明自身在教育教学所存在问题,有的放矢地改进教育教学策略,为一线培养较高质量的教师。

一、在职幼儿教师活动设计中的困惑

1.在职幼儿教师活动设计中的主要困惑

(1)困于对教育活动各要素的整体把握

幼儿园教师在教育活动设计中常出现教学内容随便拿来、方法随便搬用的现象,内容与儿童经验无关,方法与幼儿思维发展水平不一致,在整个设计中困于幼儿、内容、方法、教学材料统一把握。

(2)困于制定科学规范的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确定活动预期目标是设计教育活动的首要工作。但在教师活动设计中面对教材常会发出这样的疑问:现有的教学材料中到底对本班幼儿发展有哪些教育价值、应赋予什么目标、目标应如何表述等。

(3)困于找到很贴近幼儿生活和兴趣点的内容与主题

幼儿教育活动内容选择要求生活化,符合幼儿具有现实需要与发展水平。生活里的幼儿教育事件随时都在发生,幼儿的兴趣点时时都在展现,但幼儿教师却常对设计的活动内容与主题感到困惑,为如何为目标的实现选择什么内容、如何从孩子生活找到主题等问题而焦虑。

(4)困于设计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与方法

一些教师为了上搞好一次教学活动精心准备了一大堆教学材料,但是常因组织策略与教学方法的欠缺而前功尽弃。具体的困难有:如何围绕核心目标安排活动、用什么方式方法突教学难点、什么方法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等。

2.幼儿园教师活动设计困惑的原因分析

从一线幼儿教师表现出来的教育活动设计困惑可以分析出如下问题根源:第一,幼儿教师科学教育观念没有真正的转变;第二,幼儿教师对专业理论知识或缺乏或运用不自如;第三,缺乏应有基本能力,如理解和把握幼儿心理的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等。

二、高职院校幼儿教育活动设计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一线幼儿教师教育活动设计的困惑,折射出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状况与问题。

1.学前学生专业认同感不高,影响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在学生中真正喜欢学前教育专业的不多,喜欢当幼儿园教师更少,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感较低。专业认同感是学习的动力之一,直接影响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动力,影响对教学设计的学习。

2.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阻碍学生学习活动设计有效性

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中应得的体现。但现在高校课程设置中仍存在如下状况:理论课程设置比重大、实践性课程较少、开设的顺序混乱等。这样造成教师难教,学生学习懵懂,影响学生对教学设计学习知识建构与能力获得。

3.高职院校教学方式方法影响学生知识建构与学习迁移

高职院校在教学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其一,以讲为主,教学方法单一,影响学生对信息加工的质量。其二,大部分教师幼儿园一线经验少,在课堂教学中难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对所学知识与技能找到一个恰当的应用情景,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迁移,影响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技能如儿童心理发展、教育教学等运用于教育活动。其三,实践教学少,影响学生活动设计的背景知识经验的准备。例如,实践教学活动少,学生对幼儿园教育活动不熟悉,直接影响学生所学知识技能向活动设计过程迁移。

4.幼儿园一线经验有限,影响教师对学生教育活动设计的指导能力

教师是学生教育活动设计能力形成的重要影响者。在教育活动设计中,教师相当于师傅。因此,要求教师为双师型人才,既能从理论上把教学设计方法原理讲明道清,又要求能指导学生实际教育活动设计训练。影响学生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不仅仅是学前专业教师,而是整个教师群体。如儿童心理学教学中能否贴近幼儿教育一线直接影活动目标的制定。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与一线幼儿园教育联系较少,经验缺乏,对学生教育活动设计指导能力较低,影响了学生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形成。

三、幼儿教师活动设计能力职前培养策略

1.引导学生构建美好工作愿景,增强学习内在动力

成功地做任何事情都应先好之、乐之。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建构美好的工作愿景,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学习幸福感、学习紧迫感,把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为学生教育活动设计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具体措施有新生入学教育、专门就业指导课、个别引导等。

2.优化课程设置,夯实学生活动设计的相关知识准备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能力形成需要广博的知识基础,主要包括以下三类:活动设计描述性知识、活动设计程序性知识、活动设计策略性知识。为了帮助学生夯实各方面的知识,高校应优化其课程设置。首先,在科目种类安排方面,学校不仅要开设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各领域教学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还开设实践课程以及教学实训课程,满足以上各方面知识的获得需要。其次,在科目开设的先后顺序方面,应遵循先感性到理论,先基础后应用的原则,顺应学生认知技能发展的规律。

3.改进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知识迁移,帮助为学生初步的教育活动设计经验

学生教育活动设计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是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这些相关知识与能力获得,除了与学校课程有关,同时也与教学息息相关。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具体措施如下。第一,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加强教学中互动与引导,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与能力。第二,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幼教理论知识向幼儿园一线教育实践联系,帮助学生知识迁移。第三,加强实践教学,如参观、见习及学生活动设计的训练,使学生获得初步教育活动设计经验。

4.加强基地园的建设、提高教师素养,创设教育活动设计教与学的良好环境

教师的成长、学生的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基地建设为教师科研、教研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高职院校教师对一线幼儿园教育指导能力、对学生专业指导能力,只在扎根于实践,才显示出真正的生命力。因此,加强学校的基地园建设。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教学问题与困惑篇6

高中生由于当前所处的特定时代及自身发展所处的特定阶段,决定了其在入学之初往往会面临如下困惑。

(一)人生价值理想选择的困惑

理想与人生价值的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传统的单一价值观和理想选择因受西方文化思潮和意识形态的影响而面临挑战。基于此,广大高中新生在诸如“怎样生活才有意义”、“我未来要做什么样的人”等理想、价值问题上面临困惑。

(二)因缺乏自主力而产生孤独无助的困惑

当下高中生大多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前中期,且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从小学到初中,为了升学进入重点学校,进而以后进入名牌大学,家长们包揽了几乎所有的家务,许多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缺乏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步入高中后,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由于离开父母、寄宿学校,生活上便没有了依赖,遇到小小的生活问题,往往就会束手无策。另外,由于升学或者分班的缘故,此前在初中时期建立的师生关系和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必将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环境和来自四面八方的陌生面孔,这同样会使他们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

(三)自我定位的困惑

由于高中新生在入校后必将面临如上所说的位次上的“重新洗牌”,许多新生自然地会出现自我定位的困惑。如果老师(严格地说是班主任)不加以疏导解惑,就将会严重影响部分同学的学习生活,因此应引起新生班主任的足够重视。

(四)心理上的困惑

高中新生处于青春期,其心理素质发展变化迅速,自我独立意识、自尊心、自信心提高明显,但高中新生的学习生活恰恰不利于这种转变的顺利进行。许多同学学习的自尊心极强,却偏偏遇到强手;许多同学自我独立意识明显增强,却偏偏被学校和老师“牵着鼻子”走;从部分同学自信心的确立方面看,因城乡素质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相当一部分农村学生在进入城市中学后,感觉自己许多方面的素质远远不如城市同学,这使他们往往在拥有诸多特长的城市同学面前自惭形秽,从而出现较强的心理失落感。以上诸因素的存在使许多高中新生出现明显的心理困惑。

二、班主任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一般而言,新生的班主任通常是对新生进行个体教育的最恰当人选,这主要是基于班主任所担任的角色和工作性质而言的。首先,新生班主任通常是新生进入校园见到的将与其高中生活密切相关的第一位老师,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很容易对这个“第一位老师”产生信赖感,形成新环境下的亲和力;其次,许多学生家长往往在语言、行动上表露出将学生的学习、生活托付给班主任管理的意愿,因而学生往往会从家长与班主任的互动与交谈中产生对班主任权威的心理认同。结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体会,我认为做好新生班主任工作有几点共性的东西,即行动上的两个“务必”和方法上的两个“抓手”。

(一)两个“务必”

1.务必尽快融入新生群体,以帮助学生完成生活和情感上的“断乳”。这是一个不算新的话题,但很重要。入学初,班主任应尽快了解和研究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性格特征、身体状况、思想品德等基本情况,如可利用新生入学班会了解学生行为表现,通过学生履行报道手续的办理过程观察其做事的能力,通过直接与学生接触了解其思想状况,等等。班主任应经常走进教室、宿舍与学生交流,关心照顾他们的衣食住行,尤其是在开学后的1―2个月,要多到班级、宿舍和学生交谈,以了解他们的冷暖、心理的波动,及时化解心中的困惑,从而拉近与同学的距离。这种了解与距离的拉近很重要,了解了学生,便可因人而异开展教育。班主任对新生熟悉与近距离接触,新生往往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消除孤独、提防、无助等不良感觉,在心理上去除对父母、原有老师、同学的依赖,从而完成生活和情感上的“断乳”。

2.务必使新生做好人生价值定位,以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从初中到高中不仅是学生学业的转折,而且是其人生的一次跨越。进入人生发展的新阶段,明确方向很重要。班主任应让每位同学都知晓确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对此,班主任在新生入学教育中除了要求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会独立生活、注意心理调适等常规外,还应努力帮助学生做好人生的价值定位。这里,尤其应注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引领学生,帮助学生在思想中剔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读书无用论”等颓废思想。有了正确、宏大目标的引导,相信新生会慢慢学会面对现实,确立新的学习目标,投入新一轮的竞争中。

(二)两个“抓手”

1.尽早打造班级特色文化。对一个班级而言,一旦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文化,每个师生的个人行为就都将与文化中内蕴的共同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逐渐合拍,进而可逐步形成班级的特定作风和精神。班级文化中内蕴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虽然不具有像“硬件”那样的“刚性”,却有柔中带刚的特点,它的柔软性只是形式上的,具有一种无形的“促逼”力量,使人们内心有一种紧迫感、柔性压力感实现共同的集团目标。基于此,新生班主任应及早与学生一道打造班级特色文化,并努力使这种文化引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力避因班级文化的缺失而使学生出现行为、价值“失范”现象。这种做法胜于枯燥地说教,强于刚性的纪律管束。

2.在班级管理中确立师生平等理念。高中新生在刚进校时,由于环境的“突变”,以及自身心理的阶段特点,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心理困惑。高中生的年龄层次和知识水平决定了他们不仅需要管教型的老师,而且希望能有一位与自己平等相待、坦诚相见、彼此尊重的班主任,这样的班主任“介乎师友之间”,可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学生自然会向其吐露心声,遂得其指导。平等的理念包含诸多内容,如对所有学生平等的思想,不仅体现在宽厚对待优秀的学生上,而且体现在对待自律性较差的学生及经济困难的学生上;平等理念还体现在班主任对待犯错误学生所表现出的态度方面,学生犯错误时,班主任要有包容的心态,心平气和地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与学生一起商讨如何改进与发展,让学生从内心反省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初中地理教学问题与困惑篇7

关键词:农村;七年级英语;困惑问题;典型

农村各小学普及开设英语课程已好多年了,从三年级开始到六年级这四年的英语学习,为初中英语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从本地区近年使用的各种版本的英语教材来看,七年级英语教材内容都呈“初始”状况,即其教学内容安排几乎是将小学阶段英语再进行一遍。由此说来七年级学生学习英语很轻松,但是笔者从自身多年的教学中发现,七年级的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习效果差距大。

问卷调查七年级238名学生,87.24%的学生认为英语学习重要,但是只有48.57%的学生对英语感兴趣,43.1%的学生不喜欢英语的原因是“考不好”:许多英语学得慢的学生跟不上,学得好的想快但快不了。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许多相同的问题,这些问题一时得不到有效解决而导致学生学习英语的难度增加,并逐渐成为他们的困惑。下面笔者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感受谈谈这一问题。

一、中学英语教学法的改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小学英语重点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英语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中小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大不相同。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喜欢丰富多彩的“活动”课堂,而初中课堂中这一教学法逐渐减弱。经问卷获悉,有90.26%的小学生认为:老师上课时把教学内容翻译成中文很有必要,能使学生的各种感官有效地“动”起来,而七年级英语教学实际是教师在授课中逐步取消这一做法,开始转为大量用英文授课,这一教法使得学生一下适应不了,成为他们学习中的困惑。

二、“音标”学习对于学生亟待解决

教学中笔者时常发现,刚进入七年级的学生在读相同的英语单词时,发音并不完全相同,既不是英式英语,也不是美式英语;朗读句型和对话时,语速语调呈现出很浓的“中国风味”,和标准的英语读法相差甚远。也时常有许多学生抱怨单词记不住。的确如此,小学阶段最高年级的学生,每周新单词的识记量不到十个,而时间仅隔半年,七年级学生每周单词的识记量大约是四十个。由于教学内容增多,教师没有时间反复领读新单词并多样操练,七年级学生识记单词难度增大。这些问题集中反映了音标学习对于学生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急需教师运用有效教法教会他们标准的国际音标读音。“音标”学习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困惑。

三、“句型转换”答题效果甚差

笔者在习题及检测中屡次发现,学生在“句型转换”这一问题上答题效果很不理想。课文中原原本本的句型,除了极少优秀生能按要求转换出正确答案,大部分学生做这种题正确率很低甚至为零。将此类问题详细地一一来练习,发现90%以上的学生对于肯定句、否定句、一般疑问句及特殊疑问句的句式结构的掌握比较混乱。经调查,他们之前的学习中几乎没有涉及这一问题的系统学习,因而时常成为其学习中的困惑。

四、“写作”能力基础薄弱

七年级学生在教材内容无任何难度的情况下,按要求学写作文,能达到作文单词数量,单词书写正确的学生约有70%,但写作内容无语法错误的学生却不到10%。这一现象表明,学生机械识记单词的效率较高,却不会正确运用语法。这些问题学生在短时期内无法解决,因而成为他们学习中的困惑。

笔者认为出现以上困惑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1.中小学教材内容、评价和教法衔接上的脱节,使学生短时期内难以适应

“音标”“句型转换”以及“写作”等问题,是七年级检测练习中必考的题型,而小学阶段教材很少有这一内容的安排及练习,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几乎不涉及此问题,自然时常被学生忽视。另外,学生学习英语的情感,如兴趣、动机、信心、意志及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培养进入七年级的同时都被轻视了。例如,《英语新课程标准》目标要求(第二级):能表演歌谣或简单的诗歌30~40首,七年级为20~30首。但是问卷调查显示,六年级学生达到要求的占到75.2%,而在七年级学生只有16.53%的学生达到这一要求。

2.师资力量的制约,造成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

农村有的小学至今英语师资力量非常薄弱,专业英语教师寥寥无几,聘请英语代课教师占一定数量(教师自身的英语水平为初中或高中),有的学校是一部分非英语专业的教师超课时兼职上英语课,他们自身存在英语发音不准、语调不正确和语法知识不扎实等问题,这样无论这些教师在能力上还是精力上进行教学,英语课的正常开展都会受到影响,教学中的困惑问题自然也时常得不到解决。

3.试题的不同,让学生一时无从适应

农村地方由于迎合家长和学生的“成绩”需求,小学阶段教师自己出的英语试题检测极其简单,有难度的教学内容如“音标”“句型转换”及“作文”所占比例甚少,五年级试题中开始检测音标,最多达到10%;六年级试题中开始出现“句型转换”和“作文”,此三者合计所占检测比例最多不超过20%。而进入七年级,考试内容一下正规化,全县乃至全市范围内是同一套检测题,之前基本由教师控制的试题及成绩局面被淘汰了。

总之,农村七年级学生英语学习上出现的这些困惑,归根结底在于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上,相关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及时找准其根源并运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其能最大限度地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有效提高基础英语的教学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小学英语教学论文撰写与例举.宁波出版社2005-7-1.

初中地理教学问题与困惑篇8

【关键词】初中英语跨文化差异困惑跨文化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136-01

引言: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想法,会有不同的行动。随着世界零距离的到来,英语作为一种国际化的沟通工具,其重要性越发凸显。那么,为什么正儿八经的标准的英语有时会令外国友人“大吃一惊”呢?其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忽视了跨文化的差异,完全不考虑对方是怎么想的,而是把我们东方人的想法强加到西方人的头上去,其结果呢当然是牛头不对马嘴,令对方百思不得其解了。

语言,讲究的是使用的环境。不同的环境,同一个词所表达的意思可能会不一样,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一词多义”。中文如此,英文亦如此。很多中英文的表达存在共通的地方,也有很多表达存在跨文化差异的地方,共通的地方学生好理解,跨文化差异的地方我们老师要充分重视,并通过中西文化的比对让学生理解加以记忆,再通过课堂操练加以巩固。

那么,什么是“跨文化差异”呢?简单地说,就是不同的文化给人们在行动,思维,观念,理解上造成的差异。

一、跨文化差异给学生造成的困惑

(一)词汇上的困惑

中国人讲究人脉关系,西方人对此不讲究,因此,无论里外亲疏,舅舅姑父姨夫叔叔伯伯统称为uncle;与母亲同辈的女性统称为aunt;甚至男女不分,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统称为grandparents;表兄弟表姐妹堂兄弟堂姐妹统称为cousin。以颜色为例,在汉语中,红色代表吉祥,给小孩压岁钱即给红包;而在英语中,具有类似象征意义的却是绿色,红色则会让人联想到“流血”等潜在的危险。而Youlookblue.的意思是Youlooksad.“红茶”的英文是blacktea而不是redtea英文中的blackcoffee在汉语里则是“浓咖啡”,而汉语中的“浓茶”在英语里却是“strongtea”.freeze一词在口语中有“保持不动”之意。曾经有一留学生因走错路而误入一私人住宅,房主人持枪说到“Freeze”但他不知这是口语中“不许动”的意思,结果继续前行而丢了性命。英美刊物里对“亚洲四小龙”的翻译是“Fourtigersofasia”,而不是“Fourdragonsofasia”。“龙”在中国乃神圣吉祥和权威之象征,是中国人的图腾,中国人又称“龙的传人”;而在西方人眼中它是种可怕之怪物,乃灾难之兆。“old”一词,在汉语里表示对人的尊称,而西方人则认为是老朽无用之意。所以,他们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了,尤其是女士她们更喜欢别人恭维自己年轻。由此可见,不同的文化,词汇的含义也不尽相同。

(二)口语上的困惑

初中教材中有不少makingtelephonecalls的对话。学习电话用语时,学生常常会纳闷:问对方“你是……吗?”不是说“areyou…?”而是说“isthat…speaking?”问对方“你是谁?”并不是“whoareyou?”而应说“who’sthat?”回答“是我。”应该说”it’sme.”如果你第一次听到外国朋友对你说:“Youarealuckydog(你真幸运)。”你没准还会误会了呢。你想关心对方的月薪,问:“Howmuchmoneycanyouearnamonth?”其实是侵犯了他人的隐私,还有如询问对方年龄、婚姻、去哪儿、去干什么等都会令对方反感。这些都是由于跨文化差异所致。再有打招呼、问候、各种礼仪等因跨文化差异而形成不同的语言表达。如初次见面用Howdoyoudo?不熟的用nicetomeetyou.熟悉的用nicetoseeyou.由此可见,不同的文化,人的观念也不一样。

(三)阅读理解上的困惑

“在某人的帮助下”不是“Underone’shelp”而是“withone’shelp”“雨下得好大。”为何是“itrainsheavily.”而不是“itrainsbig.”;为何日期前有in,on之分。为何有人称和数的变化等。

不同文化之间必有差异。为此,我们平时就要重视跨文化差异的教学,注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那么,什么叫“跨文化意识”呢?通俗点讲,跨文化意识就是对异族文化不同点的认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进行顺利的交际,也就避免了交际过程中的种种误会。

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到:“……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可见,课标提醒我们: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其意义非凡。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呢?以功能话题为例。初中英语教材的编排是以中心功能话题为主线的。一般来说,一个中心话题即一个单元。教师备课时应吃透教材,对每个中心话题的中英文化差异要做充分的比较与准备。授课时能让学生突破这些障碍以实现跨文化交际。比如“whynotgoshoppingwithme?”如果单纯按语法规则回答成:“Becauseiambusy.”,则错得离谱了。貌似特殊疑问句,其实是表达请求和建议。在学功能话题时,教师应作中英文化的比对并指明异同点,要求学生加以理解记忆并通过课堂实践加以操练巩固。通俗点讲,可以让学生对两种文化进行多方位的对比,比如,找出打招呼,问候,礼仪,节日,习俗,忌讳等方面的不同点,以及相同意思的不同表达,通过比对学习不断操练从而加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那么,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途径呢?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可贯穿于词汇、口语和阅读理解等教学中进行。

结束语

初中英语教学应该跳出只注重听说读写而忽视跨文化意识培养的误区,除了注重语言教学外,也要重视差异意识之培养,并不断解决跨文化差异给学生造成的困惑,培养学生跨文化的意识,以利于他们进行交际。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充分的准备,通过中英文化的对比找出跨文化差异,帮助他们突破障碍,并让学生在课堂实践中加以锤炼。如此方可在交际中运用得体。

参考文献:

[1]杜现臣.《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中学英语教学参考》,2001.6.

初中地理教学问题与困惑篇9

关键词:困惑思想政治对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越来越浮躁,什么事情都追求高效,有时真恨不得一步登天。当然学生也不例外。现在的学生们在越来越“成熟”了,越来越现实。我们开始怀念那些中学时代过得单纯的日子,希望今天的中学生也能跟过去一样。这是绝不可能的,因为今天的社会已经不是昨天的那个了。但是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今天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刻不容缓的。要想改变,比思想先行。我们的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的,而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而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身理、心理都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我们这时候抓好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我在教学中却产生了很多困惑。

一、思想政治教材中的观点与学生的现实脱

思想政治课本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对学生的思想、心理起着引导作用。但因为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教学时,我发现教材中的观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段距离,学生感觉较陌生,理解和实施教学活动比较困难。社会的发展也使人们的思想不再单纯,而是更加复杂。对物质的渴望使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变得可有可无,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也放松了,有的甚至是产生了一种知识无用论,放弃了学习。这样的思想自然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他们觉得这些现实与教材中教学的内容产生矛盾,由此而产生了迷茫心理。政治课理论性较强,如果单靠老师在讲台上讲解,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们更是觉得枯燥无味,不想学习。

二、学校的教学与家庭教育不协调

在教学活动中,每位政治教师,不仅要把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而且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基础文明、伦理道德、法制纪律、理想情操等多方面进行教育与培养。这是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必需的,也是思想政治课在实现整个中学教育目标方面所承担的重要任务。然而,现在的学生家长尤其是农村的学生家长中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因为客观的原因从整体上看是较差的,这就制约了家庭教育水准的提高。思想政治课教育目标与家庭教育之间形成的“偏差”,必然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老师在课上教育学生要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助人为乐,许多家长教育子女“在外面要少管闲事”;学生在校“学雷锋”,学生回到家里,却以自我为中心,贪图安逸和享受,在家当“小皇帝”、“小公主”。这种教育上的“偏差”,必然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这就是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新课程实施中,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寻找对策,为实现和谐社会培养更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对政治教学的错误理解而学习方法不对

在人们的认识中,总以为政治属于文科,没有什么需要理解的知识,有的只是一些政策纲领,上课根本没有必要认真地听,只需要考试之前临时抱抱佛脚就行了。这种思想在学生中并不是少数,反而占了很大一部分。这其实是对政治教学的误解,究其根源,是应试教育惹的祸。应试教育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对学生实行的是灌输式教学,不管学生对教的知识理不理解,只要他们能够背下来,考个好成绩即可。久而久之,不仅在学生心里留下深刻印象,而且长期以往老师想要改变也很难了。那么,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改变学生和教师的这种错误观念,必须坚决地贯彻实施新课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关注学生的身理、心理健康,实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学会自主学习,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事物。同时也学会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政治、思想问题,让他们觉得政治并不是"假大空"的代名词,跟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也很实用。这样学生自然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四、单一的教学评价制度

初中地理教学问题与困惑篇10

课堂教学是所有教育层次的主要教学手段,也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主要阵地。中职教育虽然在人才的培养定位上更加倾向于应用型,但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手段。但是作为一线的中职教育工作者却对中职的课堂教学充满了困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来源于多方面的,本文就将主要以中职教师课堂教学困惑及其原因分析为切入点,简述中职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困惑,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探析。

【关键词】

中职;教师;课堂教学;原因

1中职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困惑

1.1管理方面的困惑

中职教学课堂的纪律问题一直是困扰众多中职教师的一个难题,如果课堂纪律得不到有效保障的话,那么很难进行有效地课堂教学。虽然教师具有监管课堂纪律的重要责任,但是鉴于中职学生自身的特点,使得课堂纪律的管理成效一直不高,这也成为了困扰中职教师的一个重要难题。

1.2组织教学方面的困惑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中职教师关于课堂教学的困惑却愈加增多。主要表现在组织教学以及运用教学方法等两方面。其中组织教学方面的困惑主要体现在教师对于教材内容的把握上缺少准确度,不知道该如何掌握教材授课的尺度。许多专业课教师都很苦恼的就是,如果拿到一本书,哪里需要讲,哪里适合中职学生或者哪些内容能够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呢?大多数中职教师都知道最难的知识点通常都会作为被放弃的内容,不光是由于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是由于这部分知识属性决定的。许多高难度的知识点都属于认识型的而不是认知性的。可是到底如何有效选择教学方面的内容却成为了一个使中职教师困惑的问题。

1.3运用教学方法的困惑

另外一个困惑就是,虽然大多数教师都知道选择轻松幽默类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大程度上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但中职教师不可能每节课都保持同一种教学方法的使用,这不仅要根据学生们的特点和兴趣来选择,更要根据授课的内容和需要来选择。虽然近些年来新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是真正适合中职学生的却少之又少,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这就造成了中职教学在新型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方法、有效教学方法和形式教学方法之间的选择上出现了困惑。

2中职教师课堂教学困惑的原因分析

2.1来自学生方面的因素

在中职校中,大多数学生在初高中时期的学习成绩都不是很好而且学习能力也不强,在班级通常是处于边缘的学生。这些学生们的基础相对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自然不能像成绩优秀的学生那样学习。难度较大的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更难理解,这就为教师的教学内容选择增加了阻碍。另外,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这些学生自制力都不强,对于中职院校相关的规章制度也没有足够的认识,甚至经常出现违反学校的各种制度以及班级纪律的现象,如果不及时解决处理很可能导致其他学生的效仿,继而产生一个恶性循环阻碍学生以及中职院校的发展。这种客观性的因素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课堂纪律的管理难度,也会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实行带来更多的阻碍。另一方面,由于中职院校在定位上以及相应的人才培养层次上与其他高等院校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并且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我管理能力相对不足,会使部分教师会出现内心的偏差。而且教师们长期面对学习基础较差学生的过程中,还会不断地遇到来自学习和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又由于许多学生在知识理解上跟不上进度,使得其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一直持无视态度,所以,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很多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缺少应有的信心,进而产生相应的困惑。

2.2来自教师方面的原因

此外,在现实客观因素的基础上教师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首先,从思想层面来讲,部分教师就没有做到根据存在的问题进行持续而积极的探索应对,每当发现困难较大时,并且较长时间不能取得相应成效时便会放弃努力。其次,在教育专业的知识储备上还不够丰富,经验也存在欠缺,不能有效平衡学生兴趣与教学任务之间的关系,在相关教学工作的设定上还缺少一定的科学性。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对于自身的教学工作还缺少应有的反思,不能从自身的工作经验中去总结出实用的内容,使得其不能很好地去应对课堂教学的变化。

3解决中职教师课堂教学困惑的重要意义

3.1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对于人才规格、层次以及类型方面的要求

消除中职教师教学课堂上的困惑不仅对于中职学校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具有着重要的积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应当符合发展人才需求的不同标准,而且知识面和技能等级以及相应的适应力也要更强一些。这是由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所决定的。劳动力的培养已经逐渐从低学历转变为向高学历的方向发展,并且劳动密集型也在向知识密集型发展。在这个大背景下,对于中职院校人才培养所提出的要求也就更加严格。因此,消除中职教师课堂教学困惑不仅可以促进学校的发展,更加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对于人才规格、层次以及类型方面的要求。

3.2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对于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要

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市场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才的需求逐渐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方向偏移。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过后,各大中型企业对于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有了更高的准则要求。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以及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发挥出中职学校的应有作用,就要对中职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予以适当调整,首先就要从消除中职教师的课堂困惑开始。只有消除了中职教师课堂困惑,才能够使教师和学生都对课堂教学充满热情,进而强化人才的培养质量。最终既能强化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率又能全面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们的实际应用能力,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4结束语

中职院校作为培养社会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其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对于人才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为了彻底解决中职教学课堂中存在的各种教学问题,解决教师的课堂教学困惑,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就应当仔细寻找问题,分析问题的产生原因。从根源上减少或消除低效或无效的教学行为,消除教师的困惑,使中职教师能够以最饱满的热情去进行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彭茂清.中职教师课堂教学困惑及其原因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