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热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00:31

社会治理热点篇1

关键词 社会热点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错综复杂的矛盾,新旧体制的摩擦,不同思想观念的冲撞,利益格局的失衡,往往成为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所谓社会热点,是特定时期内备受人们关注、引起广泛社会反响的国内外重大事件和问题,它可以是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等领域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也可以是突发性个体或通过不同途径广泛传播后在社会上造成重大影响的现象。

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大大提高了大众对社会热点的关注程度,而大学生作为新兴媒体的重要受众,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程度尤其高。但由于多数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对于事物的认识、判断、分析能力还有所欠缺,再加上部分媒体的误导,致使部分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而这些误区影响着大学生对国情的认识与理解,影响着大学生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认识与理解,影响着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和接受程度,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必须将社会热点问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1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引入社会热点问题的必要性

1.1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需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热点问题是紧密相关的。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来看,社会热点问题几乎涉及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的所有教学内容。每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找到它的理论根源。例如:每年的社会热点“两会”,是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相关;是紧扣“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反腐败问题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相联系;等等。但长期以来,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较强,一些基本概念、原理比较抽象、枯燥,而且学生在中学时期由于高考的原因,死记硬背了大部分理论,导致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理论与实际脱离,照本宣科地一味强调正面教育,对学生关心的重大问题,难以提供有力的说明,对学生思想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也难以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无法解决大学生们在现实生活中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困惑。久而久之,大学生们就会觉得课堂上讲的内容与现实完全是两码事,觉得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毫无用处。这样的纯粹理论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不到学生的认同。因此,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体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理论的说服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理论教学的效果。

1.2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需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但其主要教学目标并不是对大学生填鸭式地灌输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条文,而是要培养大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正确思考社会问题,培养大学生正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和实践领域不断扩大,获取信息的渠道也不断增多,他们现在已不仅仅满足课本上有限的理论知识,而且更加关注课本之外的现实世界。但是,由于多数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对现实世界存在模糊或错误的认识,缺少历史的、全面的、发展的思维方法,囿于实践中观察条件的制约和分析问题思辨程度的限制,因而有时他们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时候欠缺科学和不全面,再加上某些传媒的误导,致使不少学生陷入欲求甚解而不得的盲目和苦恼中。

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引入社会热点问题,能帮助大学生培养意识、情感和价值观,培养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

2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引入社会热点问题的途径

2.1以社会热点问题为中心的专题化教学

社会治理热点篇2

【关键词】社会热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机制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041-02

所谓社会热点,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比较受广大群众关注或者欢迎的新闻和信息。大学生生活在校园的“象牙塔”内,他们对社会的了解和参与,主要是通过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来实现的。然而,一方面,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诸多社会热点问题错综复杂,涉及面V,解决难度大;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正处在思想走向成熟却并未完全成熟的阶段,他们生活阅历较浅,与社会还存在一定距离,还不能全面、清晰、深入、辩证地观察与思考问题,因此,为了避免大学生对社会热点的认识产生偏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将社会热点问题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热点,分析社会热点,在观察社会热点现象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以下笔者就在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从建构社会热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机制、建构社会热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讲座机制、建构立足于社会热点的高校思想政治社会实践教学机制三个方面探究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路径。

一、建构社会热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机制

课堂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社会热点教育实施的主要方式。实现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高校教师应抓住这一主要阵地和主要方式,建构社会热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机制。教师应正确认识社会热点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讲述社会热点,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增强解决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为了建构社会热点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结合的机制,高校思政教研部可以定期组织理论课研讨会。教师在固定时间,如每一周全体教师集体举办社会热点题材取舍、社会热点和教材结合的教研会、讨论会。在社会热点题材选取之后,教研室教师应展开自主讨论,探讨社会热点和教材有机结合的方式。通过讨论,能激发教师参与教学活动的创造性、积极性和积极性。长期的讨论能让教师探索出社会热点和章节巧妙固定结合的模式,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模式之创新。毛概邓论课和马哲原理课都可以采取这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在选取社会热点上,可以学生专业为标准。如经济管理类的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比较侧重于管理类、经济类、政策类。法律专业的学生,对社会热点关注比较注重刑事案方面。这样,通过与学生专业相结合来选取社会热点,将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校的“两课”,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两课”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具有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与世界观。在有效建立社会热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课程机制,在高校“两课”中可增加关注与解析社会热点,这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在上课之前,适当导入时事热点只是,教师可以根据时政材料,有的放矢进行讲解。在时事热点讲述的时候,教师也可以依据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需要,选取社会热点,之后再课堂教学过程中把各种观点呈现出来,引发学生对观点的交流与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正确发挥教学活动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去分析与关注社会热点。

教师在课堂中讲述社会热点实践案例,应以理论为基础,用理论解释社会现实,以社会现实强化理论。具体教学形式可以是丰富多彩、五花八门的。例如,可以让学生亲自对社会热点进行分析,教师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对社会热点形成正确认知。教师也可以举办演讲比赛、时事政治辩论赛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发学生对社会热点的深入思考。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在自主专研学习的过程中,强化对社会热点实践的理解与认识,从而形成一种不唯上、不盲从的独立判断与见解,保持对事件的独立见解与看法。

教师在引用社会热点案例时,应注意社会热点事件的全面性、真实性、客观性,不能为了教学效果一味隐瞒或者扩大事实材料,这容易令学生滋生抵触情绪,产生事与愿违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学目标应明朗化和清晰化,不应该只是为了解析社会热点去学习热点,也避免教学目标范围过大、过宽。教学重心放在思维方式培养、价值观引导等方面。最后,教师应建立良好的教学评价机制和反馈机制,倾听来自学生的各种见解和观点,促进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和解析之间的良性循环。

二、建构社会热点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相结合的讲座机制

社会热点问题都是长期存在着的,产生原因非常复杂,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为了引导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有一个正确认识,高校可以采用社会热点讲座的方式,让学生学会正确分析与认识社会热点,达到升华思想的教育目的。

在建构社会热点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相结合的讲座机制上,可以由学校党委、宣传部、社科部或有关思想政治教研室作为承办单位,不定期邀请有关学者、政府官员、专家,联合举办校级性质的社会热点问题讲座。在社会热点题材的选取上,应侧重于解决常规理论教学中无法解疑的问题,让社会热点讲座变为常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有益补充。在社会热点讲座内容方面,学者专家应与有关学校承办单位主体合作商量,避免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内容太多重复或冲突之地方。作为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应对本校学生学习情况、知识底子有充分了解,为学者专家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提供借鉴参考建议。

高校可以把聘请专家学者讲述社会热点当作必需的教学长效机制。可以对聘请专家学者讲述社会热点给予经费援助与支持,可制订相关措施,对每个学期讲座次数、学生参与讲座人数等等都进行明文规定。通过这一方式,把社会热点讲座变为一种学校管理制度,达到社会热点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三、建构立足于热点的高校思想政治社会实践教学机制

实践教学是一种与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截然不同的教学模式,也是一种以社会为课堂活动的中心的、“走出去”的课堂教学模式。在社会活动实践形式上,可以有社会考察、参观方位、社区服务、社会调研等这些形式。

社热点尤其是一些地方性质的社会热点,对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社会热点上,有一些涉及学生间接或直接利益关系的,如将来就业选择地点或者学生家乡的社会热点事件,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参与热点事件实践活动,引起学生关注。例如,厦门大学的教师,可以厦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规范战略方案作为社会热点案例,让厦门大学的学生亲自参与案例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去厦门市规划局,了解有关城市发展规划。又如,一些农村学生非常想知道自己家乡所在的村、镇、县城将来的规划状况,以及可能存在的土地拆迁现象、发展目标等,如果教师以这些选取社会热点案例,无疑可吸引学生兴趣,继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展开。

在选取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密切结合的地方性社会热点上,教师可以积极争取有关政府部门的合作。例如,地方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发展战略、产业规划、农村建设、城市规划所取得的经验,都可以作为一种常态模式,让大学生去参考借鉴学习。

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之结合,可以借用学生社团来开展。学生社团是校园里相当活跃的组织,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社团这个平台,开展社会热点教育。如可以在社团内组织学生对某一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辩论与讨论,并邀请有关政治课教师、学者、专家来参与社团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支持学生社团开展社会热点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在社会热点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上,单位应以学生社团为主。在社会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设计、活动策划与组织上,应由学生自主承担行动,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应在一边做好指导与引导的作用,鼓励学生大胆、主动去思考,畅所欲言,并进行正确引导,纠正一些比较偏激的观点,引导社团研究性学习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推动社团社会热点实践活动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李贵奇.关于社会热点报道的思考[J].记者摇篮,2007(8)

社会治理热点篇3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教育 马克思主义

随着党和国家经济、政治包括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对于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备加关注,这就要求教育的方式、方法要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使思想理论教育在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有效实施大学生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教育成为当务之急。

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教育可以概括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的,按照高等教育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和思想实际,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渠道”的教育功能与优势,增强大学生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育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精髓,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科学方法,正确观察、分析、认识和理解现实生活中重要的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的能力。

一、坚持构建教育理论体系与探索教育规律相一致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是一切行动的指南,又是大学生形成科学意识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在开展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教育中,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基础和支撑,构建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体系,强化马克思主义关于制定重大方针和政策的基本原理教育,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特别是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的能力。为此要根据大学生群体普遍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确定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及其教育方式,并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新的内涵。要及时研究伴随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而生发的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探寻实施有效教育的规律,引导大学生把握我们党和国家制定重大方针、政策的基本原则,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国内外形势,使大学生关注的问题、价值的取向和行为走向更加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理性思考,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捍卫者,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二、坚持教育内容体系与完善课程架构相结合

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具体性和动态性特点,要求我们在教育方法上必须强调时效性、理论性和政策性相结合。其内容体系由稳定部分和动态部分两部分构成。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形势与政策的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为稳定部分;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态势、格局及策略,即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是动态部分。相对稳定的部分是大学生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基础;动态变化部分是大学生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教育的现实需求,也是教育的内在规定。把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的教育,科学、合理地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将其稳定部分和动态部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精神相一致的,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教育系统的规范的课程内容与架构,方能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精神,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使教育更加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及其特点。建立起系统的整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框架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坚持热点难点问题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统一

社会治理热点篇4

关键词:社会热点问题;直接影响;间接影响;思想倾向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3-0020―03

总书记在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问题时,提出了“以解决影响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的要求,根据这一精神,我们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要突出问题意识,善于揭示存在的问题,最大可能地探究问题发生的根源和内在机理,为顺利解决问题创造有利条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是一个困扰教育工作者思想、影响情绪多年的难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我们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的把握尚不够准确。大学生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而社会生活具有多样化的特征。这些特征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其中,许多社会热点问题更是紧紧撩拨着大学生的思想和神经。于是,把握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倾向的实际影响状况就成为突出教育针对性的前提。

一、社会热点问题的特性

社会热点问题的显现通常具有一定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指大众性、综合性、内含矛盾的复杂性、对人们思想触动的深刻性等等。

1.大众性

所谓大众性,是指某一社会时期所涌现的社会现象、发生的社会事件、进行的社会活动、爆发的思想理论争端等,足以引起广大的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和各种程度不一的社会参与。这里的社会公众具体指向可以是工人(包括农民工)、农民、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广大白领人士、公务人员、退休人员等等。其中有些社会热点问题可能波及到社会绝大多数人员,如通货膨胀;有些社会热点问题,如医疗改革、教育改革,每年一度的春节乘车难等,则可能牵动部分社会成员的神经,但其社会影响面却不容小觑。尤其是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本身具有周期性复发和“久治不愈”的特点,使得人们对这些问题的积怨颇深,社会波及面较大,公众的情绪化反应也会比较强烈。

2.综合性

所谓综合性,是指社会热点问题的内涵构成具有综合、多样、交叉渗透等特征。从表象看,人们似乎可以将社会热点问题依其聚焦点不同而分成经济问题、民生问题、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文化问题等等,但实际上大量社会热点问题是复杂的,是多种属性的融合。如高房价既是经济问题,又是民生问题,又具有政治风险。更重要的是,许多社会热点问题交叉渗透盘根错节,试图孤立地、单独地解读某一社会热点问题都显得苍白单薄,然而问题的解决又必须诉诸于从具体问题入手,应对社会热点问题是一个见诸于实际行动并取得切实改进实效的实践过程。因此,它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综合过程。

3.复杂性

所谓的内含矛盾的复杂性,主要指这些社会热点问题所引起人们的关注程度和评价指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形成社会共识的沟通条件比较苛刻。仅以个别地区试行的“房产税”的社会反应状况看,人们在私下表达的观点就众说纷纭,甚至大相径庭。任何社会热点问题都具有复杂的多重性,表现在社会成员身上,就会产生“有人欢喜有人愁”的情形。问题更为复杂的是:如今无论是既得利益者,还是利益受损者,几乎都有抱怨情绪,都认为自己处于社会“弱势”或社会边缘,似乎都遭受到莫大的委屈,希望社会的扶助政策倾向于自己,而一旦发现这类政策倾向于其他社会阶层,就会按耐不住而疾呼“社会不公”。

4.深刻性

所谓的对人们思想触动的深刻性,主要是指社会热点问题由于其本身与人们利益紧密相连,使得它十分敏感和严峻,深深地制约着人们的态度,并且随时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动机。不难看到,所有社会热点问题关联人们利益的种类是十分丰富的,这些利益大致可分为经济利益、文化利益、政治利益等。从表象看,人们似乎最直接地关注经济利益,如社会分配不公、房价过高、通货膨胀等,因为它们与社会民众的日常生活直接关联。但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经济利益与文化利益的相关性,即如果剥夺某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就势必会影响这个人今后的发展,包括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更关键的是,人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如果没有相应的政治利益或权益保障,如具体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还包括配套的制度依托和政策保证,那么,要维护和发展持续的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就是一桩比较困难的事。于是,可能存在着一种趋势,随着社会矛盾的交杂,人们在政治方面的诉求会越来越多,因为他们也逐渐认识到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利益需要通过政治诉求表现出来才能受到关注与重视。在社会热点问题的熏陶下,人们的思想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行为动机会变得越来越多样,这是社会管理所面临的境况越来越复杂的缘故之一。

尽管人们批评如今的学生比较自我,但长期的思想教育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责任基因的影响,还是使得学生会程度不同地关心社会公共事务,并产生自己的判断与评价,只是他们缺乏正确全面认识和正确表达的途径。

二、社会热点问题影响大学生的主要方式

社会热点问题影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可以通过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两种主要方式。直接影响是指大学生直接经历社会事件、产生社会经验、进行社会认知、形成社会态度。而间接影响是指大学生通过感受社会心理气氛,特别是社会民众的社会情绪等,逐渐构成一定的认知和评价,继而形成一定的社会态度。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形成,是社会环境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相结合的产物。

1.直接影响的具体路径与方式

今日的大学校园不再是往昔的“象牙塔”,极个别大学校园甚至会像其他社会场所一样,也浸润着市侩的气息。大学生在这样一种小社会中,通过学校生活、教学途径、社区和家庭环境、各种新媒体、社会实践活动、人脉交流等许多途径和方式,感受和体验着许多社会热点问题。特别是大学生通过网络了解了海量的外部资讯,也有不少虚假的东西,这些资讯扩展了他们的想象力,同时他们又通过各种社会联系途径,包括社会人际交往,直接接触到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这些海量资讯、虚拟世界、丰富想像力、社会实相等要素交杂在一块,构成了现今大学生思想的“调色板”。加上他们的家庭境遇不同、经济生活波折、遭遇到的各种文化冲突、感受到的世间冷暖炎凉,加快了学生思想的调谐速度。甚至他们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和敏感比社会其他阶层的人士更灵敏、更全面、更深刻、更复杂。中国高等教育本身也是他们直接遭遇到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例如,大学行政化问题、“钱学森之问”的问题、中国大学文化发展和大学精神问题、教育公平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随时随地都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产生着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令人们所困惑的问题,一方面学生有较高的政治参与热情;另一方面学生缺乏有效的政治生活技能的训练,这就难免会发生“高参与、低理性”、“高热情、低能耐”等现象,或者走向另一极端――政治冷漠。

2.间接影响的途径和方式

这里主要指一定的社会热点问题会转化为某种社会心理,这种社会心理又主要表现为一定的社会心理气氛,特别是社会一定阶层成员的社会情绪。这些社会情绪大量通过广大老百姓的喜怒哀乐表现出来。大学生尽管没有亲身经历某些社会热点事件,但却会感染到亲身经历过这类社会事件人员的心理感受和情感投射。在这种社会心理影响的过程中,大学生与某些社会阶层或社会群体及其成员,不论其社会地位、职业、身份等有怎样的差别,一旦在某些社会热点问题上形成“感同身受”的情景,在社会态度、利益诉求上有某种一致性,或者感受到自身的利益正受到侵害或受到威胁时,就会形成“同病相怜”的心理境遇,从而产生相似的心理反应,就会不由自主地联合起来,捍卫自己的基本利益。

大学生具体感受社会心理气氛特别是社会情绪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大量通过人际关系、群体心理气氛、周围人群处理公务或外部事务的态度和活动规则、社会公共活动秩序、网民情绪、民间舆论与牢骚等等。总之,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与社会心理状态基本是一致和合拍的,社会其他成员如产生焦虑、浮躁、颓废、怨愤或安宁、平和、进取、阳光的心态,那么大学生也大致如此。

三、值得关注的一些思想倾向

这里所说的思想倾向,是指人们的认知因素和情绪情感因素的统一。认知因素与情绪情感因素在其统一体中又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如认知因素与情绪情感因素的“融洽”或“背离”。在“融洽”中又可内含一个从高度融合到基本一致的谱系。在基本一致的情况下,认知因素或情绪情感因素何者占优势地位,也会表征着思想者与一定利益的关系程度,从而出现情绪抬升、理智退化或理智上升、情绪受控等等。因此,思想倾向一方面反映着客体的状况,同时也昭示着这个客体与主体的某种关系,另一方面也表征着主体本身的精神――心理发育状况和健康程度。

在我们的实际经验中,已经感知到一些大学生身上存在着的某种值得关注的思想倾向,主要有:无望感、无奈感、不安感、对政治缺乏现实感等等。

1.无望感

无望感是一种基于担心社会纵向流动渠道变窄或堵塞、基于无法明晰个人努力方向和对努力成效评价低迷,以及基于对社会流行一夜成名的诱惑和投机取巧成风现象的彷徨和失落(怒其不公但又不齿为伍)等而产生的心理感受。我们要特别警觉大学生由于担心个人发展前景暗淡而引起的情绪反应,这里其实涉及到社会流动问题。一般而言,社会流动可分为横向平面流动和纵向垂直流动,横向流动固然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境遇和发展环境,如从社会“边缘”走向“中心”位置,但毕竟不如社会纵向流动那样主要关涉到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政治声誉、经济实力、人生价值的更好展现等一系列关键要素。一个正常社会的良性运作,总是保持着有序良好的纵向流动和横向流动相统一的过程,社会能够不断向人们昭示有序正常社会流动的秩序及其美好前景,不断满足人们的“人往高处走”的期望心理,人们就会感到振奋和信心百倍。相反,如果社会缺乏有序良好的纵向流动渠道和机制,社会的各种能量、信息、人才等都无法实现正常的交换和对流,就可能对人们的思想与情绪产生巨大的压抑。或者人们发现或在心理上感受到社会流动的通道正在发生变异,特别是社会纵向流动的机会越来越少,人们就可能产生越来越严重的无望感,这种社会情绪的蔓延扩散,将会引起不可忽视的消极性。对大学生而言,他们接受的高等教育使自己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社会阅历,从而使得自己的发展期望值大大提高。尽管他们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调谐着自己的发展价值观,甚至不断压低自己不现实的抱负水平,以对应社会的实际状况,但大学生毕竟是社会中富有理想主义情怀的一群成员。于是,他们可能更深切地感受到这种高期望和低现实两者之间的落差。

2.无奈感

无奈感是一种基于有心想服务社会,但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且对前人努力参与社会治理,但效能不高(如参与层次不高、参与领域不广)进行反思的一种心理感受,以及对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社会参与途径不够丰富、言论表达和情绪合理宣泄缺乏有效而方便的途径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反映。社会管理的宽容度是社会公众都关注的问题。某些人一旦认为对意见表达和情绪宣泄问题缺乏有效管理,就可能主要诉诸网络方式进行恣意妄为,那些网络就是例证,甚至一些大学生成为对某些指定言论大加推波助澜的“水军”,迷茫着网络舆论的真实性。对此,相应的社会管理边界如何控制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人们既不能放任自流、麻痹大意,又不能草木皆兵,过于敏感。

3.不安感

大学生的不安感一方面来自对自身就业的期望与失落感并存,对改革开放的紧张焦虑,以及对腐败问题的担忧等引起的心理反应;另一方面来自教育改革、医疗改革、住房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所带来的对自身和家庭的压力。这些与大学生切身利益攸关的问题常常导致他们的不安心理。

4.对政治缺乏现实感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政治的现实感受,受到许多问题的遮蔽,首先,对“政治”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全面、不清晰,容易导致对政治缺乏真实感。其次,对政治活动介入力量的简单理解,也不容易对政治取得现实感。实际上,任何政治活动总是表现为矛盾运动,总是有几种甚至多种力量介于其中,并存在着博弈过程。因此,不能将政治过程看成是只有对立没有统一或者只有统一没有对立的简单活动。由此,有作用力就同时存在着反作用力,有运动就会存在着反制运动。只有让人们认识并感受到对立统一的矛盾整体,人们才能获得对政治的真实感。再次,社会信息发散的不对称,这种现象客观上具有两重性,其积极方面是可以预防不必要的精神紧张或心理恐慌,其消极方面是迷失人们的政治现实感。对政治缺乏现实感,很容易导致以下几种结果:对政治的盲目乐观;对政治的无知悲观;对政治的无端疏离;对政治治理的失语失策;产生怀疑论,产生不负责任的非理。在以上问题的基础上,我们如何制定有效的教育对策,是必须高度重视的大问题。

参考文献

[1]岳彩申.年终访谈:遏制弱势心理蔓延[n].社会科学报,20lo-

12-23(01).

[2]谁是弱势群体[n].人民日报,2010-11-11.

[3]廉思.警惕底层知识青年被逐渐边缘化[n].社会科学报,

社会治理热点篇5

【关键词】社会热点;高校思政教育;应用价值;策略

随着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的全面到来,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不断增多,时间也更为迅捷。在获取的各种信息中,社会热点问题尤其引起人们的关注,大学生作为一个富有责任感使命感的知识群体,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度往往高于一般群体。但由于其尚处于不断成熟的阶段,对很多问题的认识还不是十分清醒,因此有必要在思政课教学中引入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剖析和引导。

社会热点是一定时期和范围内,引起公众舆论普遍关注的事件或现象。社会热点不仅反映社会时期的关注焦点,还能说明很多政治、社会、经济、艺术、文化等问题,所以社会热点具有很深刻的教育意义,是帮助人创建既定思维体系、思想模式的关键。[1]充分把握社会热点问题出现的契机,探寻其蕴含的思政教育价值,开辟将社会热点问题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结合的途径,不仅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是非鉴别能力,提高其政治敏感性,也有助于改革思政教育形式,将思政教育工作的效果落到实处.这也是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益尝试.

一、社会热点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1、社会热点问题可以把握学生思想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适当融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与传统的思政教育策略相比较而言,它将会更加容易把握住学生的思想。因为在整个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教学质量的好坏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而准确把握住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对于学校和老师而言,将更加有助于思想教学课程和方案的制定,从而建立一套更加适合这一时期我们的学生有针对性的思政教育体系。在当前互联网信息化教育时代,如果通过校园网络或者局域信息平台,让学生将自己的思想充分表达出来,这样将会更加增进老师对学生的了解度,而社会热点问题就可以充当这样一个“跳板”、“桥梁”,在课堂教学中,让我们的学生通过互联网络,表达出自己对该热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相对全面的展现出了学生的思想情感。

2、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推进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最近几年来,尽管国家教育部门一再强调提倡高校教育也注重实践,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高校在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依然沿用着传统的理论教育方式为主,严重缺乏社会实践性。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表现最为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会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和运用所学知识,但是目前的国内高等教育体系中,这一块的建设还相当不足。因此,基于这种情况,社会热点问题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在很大程度上刚好可以弥补这一体系上的缺陷,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和途径。不仅如此,在思政课堂上,通过让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了解、关注与探讨,以及对相关问题的解读,可以起到强化理论知识的效果,并且还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地去认识社会、关心社会,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这对于我们的学生在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是非常重要的。

二、社会热点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1、准确选择社会热点

关于社会热点问题的特点,以及运用原则,前文中已经给出了一定认识,总之,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大学生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就是大学生审视社会与思考人生的一个开端点。我们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虽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并不是各院系专业学生的主课程,但对于学生大学学习生涯以及未来毕业后职业生涯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这一点,教师应该结合着学生的特点来进行,选取学生普遍关心、感兴趣的社会热点来切入。在这里简单举个例子,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有一章节是关于爱国教育的,老师可以引入“什么是爱国主义”“我们应当怎样去爱国”,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上,可能很多学生对“爱国”这一话题并不太敏感,还有很多学生认为“爱国”已经过时。但是现在,老师可以通过一些新闻、视频、图片来展示,比如问题,通过一些历史性资料、珍贵视频,以及当下世界局势,这样可以顿时激发出学生内心的爱国情怀。之后再疏导着学生如何去爱国,如何才算正确表达自己的爱国思想,包括盲目爱国和理国等,最终将对热点问题的探讨分析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学生践行理论知识的能力。

2、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组织社会热点的讨论

在当今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下,包括政治、文化在内,均呈现为多元化发展态势,给国内年轻人的思想带来了较大的冲击,特别是对高校大学生而言,价值观体系正在形成的关键阶段,很容易遇到腐朽思想的危害。基于这一点,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组织课堂教学,当然,从中也看到了好的一面,这也正说明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观点多样。换言之,当代大学生在思想上虽然不够稳定,但已经具备了相对较强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老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点,焕发出学生的课堂热情。首先可以分组讨论,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互动交流,达成一致观点,再推选出小组代表在课堂上发表本组观点,这样既可以共享各组的研习成果,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掌控能力。此外也可以采取话题辩论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双向特征的讨论,结合着课程教材知识,理性地去看待、正视热点问题,把握规律,回归本题,举一反三。

3、借助于互联网信息与多媒体技术,及时掌握最新动态,及时把握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为了更好的提升课堂学习的效率,可以在课前、课下通过网络平台拓展学生的视野。比如,老师通过QQ、微信、微博、e-mail等新媒体形式深入到学生其中,与学生加强这种沟通交流的途径,进一步深化师生关系。如此一来,更加有助于老师及时掌握学生的需求,以及他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而才能更有层次性、策略性地去制定教学方案,将社会热点巧妙地引入思政课课堂教学当中,最终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社会热点问题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要积极拓宽社会热点问题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途径,这样才能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玮.浅谈社会热点问题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完美融合[J].科教导刊,2014.9.98-98.

社会治理热点篇6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网络社会热点大学生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随着媒体的爆炸式发展,大学生获取信息更加便捷化,纷繁复杂的各种网络社会热点事件和各种社会活动思潮不断影响着他们,价值观的多元化和冲突性使得当代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上面临困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危机。面对当前现状,如何针对大学生关注网络社会热点事件的动机,调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路径和方法,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亟待解决的一个严肃问题。

1网络社会热点事件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现状调查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人类逐步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5年2月在北京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49亿,全年共新增网民3117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底提升了2.1个百分点。按照职业结构划分,截止2014年12月,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3.8%,其次为个体户/自由职业者。

《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还指出,学生通过手机和电脑等方式搜索新闻已经成为最主要的手段。

针对当前国内大学生网民现状,笔者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为调研样本,共随机发放400份纸质问卷(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8%)对大学生关注网络社会热点事件的基本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1.1大学生广泛参与网络社会热点事件

根据随机调查问卷结果统计显示,96.95%的大学生每日关注网络社会热点问题,64.03%的大学生喜欢阅读大众评论,11.32%的大学生会参与网络社会热点事件的评论,更有高达20.36%的大学生还会把网上讨论的问题带到线下评论,近4.29%的受访者表示会资料制造网络社会热点事件。综上,关注网络社会热点事件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

1.2不同人群所关注的网络社会热点事件不同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按照性别来分,男生喜欢关注的网络社会热点事件多集中在时事政治、社会调查、军事情报等方面,女生相对喜欢关注娱乐八卦、综艺节目、美食化妆等方面。从专业课程来分,不同专业的学生关注的焦点又有所不同,如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喜欢关注美文赏析、名人名作、文学讲坛等,艺术设计类大多关注娱乐综艺、音乐美术鉴赏等。大学生根据自己的性别、爱好、专业等关注不同的网络社会热点事件。

1.3网络社会热点事件对大学生价值观带来不同的影响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网络社会热点事件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同样也表现在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个方面。

通过调查报告和走访了解,52.38%的大学生表示,网络社热点事件给他们传递一种正能量。大学生通过上网浏览网络社会热点事件,能及时有效地了解时事政治,吸收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惠民政策,提高自身的维法维权意识。大学生通过浏览社会动态新闻掌握当前发生的突发状况,增强民族意识和责任感,同时也增强安全意识和道德观念。大学生通过关注生活健康和娱乐综艺等热点,积累生活常识、提高身体技能、增添生活趣味等。这些大学生表示,通过网络社会热点事件,他们对现实生活有了更多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调查还了解到47.62%的大学生表示网络社会热点事件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负面效应。大学是大学生求知和自我提升的最佳时期,很多大学生把时间都消磨在网络上,在关注网络社会热点的同时他们还会浏览其他网页,进而导致精神萎靡、成绩下滑,甚至出现网迷、手机控、微博控等问题。还有一些学生关注网络社会热点事件,缺乏合理的判断分析能力,对网络社会热点缺乏筛选,对于热点事件缺乏理智的自我认识,易受大众意识流的误导。

2网络社会热点事件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分析

网络社会热点事件已经成为影响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因素。在当今网络热点迅速蔓延的时代,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价值观,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价值观,需要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度挖掘网络社会热点事件对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2.1网络传媒、通讯技术、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与应用

数字化技术在目前已经彻底突破了传统媒体在个体交流沟通上的时空局限性,解除了人与人距离沟通的障碍,赋予个人更加便捷、经济、高效率的沟通方式,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多元化、即时性沟通与交流互助。随着网络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与蔓延,也进一步助长了网络社会热点事件的传播与映射。大学生作为网络媒体的主要群体,通过各种通讯技术和设备参与网络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与谈论。

电脑和手机等传媒工具的普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脑和手机进万家已经成为现实。据调查,大部分同学都有笔记本电脑或者台式电脑,每人一部手机通讯工具,这些都为网络社会热点事件在大学生生活之间的传播与影响提供了条件。大学生利用大量课余时间游览网页,这些网络社会热点事件成为他们每日必备课程之一。无论是坐着电脑前,或者在路上,通过手机客户端浏览,都在进一步说明网络传媒工具对于网络社会热点事件的助推作用之强大。

通讯技术的提高和网络软件的开发利用。网络社会热点事件主要是通过论坛帖子、手机短信、微信热点、人肉搜索、博客等媒体渠道传播。飞信、微信、微博等客户端已经成为大学生正常交往和沟通的主要平台,这些平台都有专门的每日社会热点事件窗口,定时为用户推送最新时事。大学生在利用微信等平台进行交流沟通的同时,必会浏览这些网络社会热点事件,这也进一步传播了热点,推动了网络社会热点事件在大学生全体之间的蔓延。

2.2大学生自我心理需求

大学是一个相对开放式、自由式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大学生除了必要的课程学习之外,有着大量的自主学习时光。有的大学生有着很好的时间概念,对自己的大学时光能够做到合理计划、充分利用,他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阅学习资料,利用网络课程资源自我充电,定时关注网络社会热点了解国家社会事实动态、关注社会民生百态。对于具有高度自觉性的大学生,网络社会热点事件不仅能够丰富他们的课余时光、填充他们对自己更高追求的需求、引导他们树立国家集体意识和民生意识,还能帮助他们丰富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大学生还存在这样一部分学生,大学对于他们来说不在是求知的天堂和进步的阶梯,而是一个无所事事、游手好闲而又空虚的灰色青春地带。他们除了不能按时完成学校教学任务之外,把大好青春都白白浪费在网络和睡梦中。他们大多沉迷于网络,在关注网络社会热点事件的取向上多是一些消极被动的负面情绪,或者是一种不思进取、醉生梦死的虚无心态。网络社会热点事件对这部分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上往往负面大于正面。他们通过手机、微博、微信等通讯手段和网络平台分享自己低迷的心态和对社会和生活的负面情绪,用网络等方式来发泄自己空虚的时光和内心。

网络有时也是大学生的避风港。很多大学生在现实中处处碰壁之后会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寻求安慰和帮助,以慰藉和医治现实社会中造成的创伤。

2.3社会和高校群体效应的影响与传播

面对各种各样的网络社会热点事件,大学生所呈现的相应态度是不尽相同的。大学生的价值观相对不够成熟和稳定,具有普遍的从众心理和跟风行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和改变。当今社会,随着网络技术、手段、通讯工具等方面的发展,社会人群出现了“手机控”、“微博控”等所谓的“疾病”,这种不健康的行为进一步印证了整个社会正在被网络所控制的氛围。人们外出就餐、住宿、娱乐,有无wiFi成为首选因素。社会这种群体上网的氛围进一步影响到高校,使一部分大学生成为网民。大学生通过日常接触和交往,整个宿舍和班级也受到这种恶劣风气的影响和腐化。

除此之外,网络社会热点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人与人之间通过接触发生传播效应,大学生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也会加入到网络社会热点的关注和讨论之中。

2.4大学生关心时政、高水平精神追求的需要

大学里存在着一批有独立想法的新青年,他们不满足于大学期间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有着更好的政治眼光和精神追求,他们主动关注网络社会热点事件,及时关注全球实况,了解国内社会百态。

大学生广泛参与网络时政,怀揣远大的政治理想和热情,他们往往通过网上发帖、网上评论、网上等方式和手段参与社会时政。他们属于意见领袖,甚至通过批量信息制造的“公共议题”,引发舆论的关注和监督。但他们所的信息往往经过加工和处理能够很好地触及到社会上“最敏感的区域”,引发网友的疯狂转帖、跟帖甚至“人肉”。

大学生中一些意见领袖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良好的教育背景和敏锐的洞察眼光,他们的语言具有犀利的评论文风,也较容易被广大大学生接受和跟风。他们利用自身优势默默关注着网络热点新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大学生群体。

3网络社会热点事件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对策研究

大学是大学生价值观从产生、发展到成熟的一个关键阶段,价值观的形成与否以及价值观的健全与否关系着大学生整个人生的成长和成才。在当今网络社会热点迅速蔓延的时代,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价值观、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价值观,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3.1建立健全校园互联网网络平台

大学主要运用笔记本、台式机、手机、平板等工具通过网络链接浏览网络社会热点事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以此为端口建立一个合理化、制度化、健全化、良好化的大学校园网络交流平台。校园网络信息中要实施对网络有害信息的安全过滤,,采取一套完整的网络管理和信息过滤结合的系统技术,对校园内访问互联网进行有害信息的过滤管理,对校园互联网信息者加强管制和监督,努力传播正能量,尽量杜绝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加强对高校周边社会环境的管制,规范网络经营活动,加大执法力度,防止大学生在校外网吧的无节制上网浏览不良网络社会热点事件的行为。同时通过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尽可能地控制信息源头,做到正本清源。大学生校园网络管理工作者可以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严密的监控技术和检测国际互联网入口、过滤虚假信息、过滤有害信息、过滤错误信息、过滤反动信息。

3.2构建良好的大学生生活学习氛围,培养良好学风

无论是古人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或是昔日孟母三迁的故事,都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的重要性。大学是一个充满自由、独立的天堂,大学生作为一个刚刚迈入成年人的独立个体,价值观相对不成熟,容易受到周围事物的影响和侵染,因此,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形成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学风非常重要。

大学学风建设一要抓制度,良好的制度是形成合理有序的良好学风的基础。二要抓教学,教学中充满趣味不仅能吸引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增强大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在教学中除了教授学生知识之外,也应当传递学生生活中的正能量。三是抓学生,抓典型学生树立典型典范,让身边的榜样发光发热,熏陶大学生效仿心理和进步的积极性。

良好的学风为学生不仅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也为大学生开创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空间。良好的积极的风气不仅能够敦促学生关注有益的网络社热点事件,也能引导大学生追求更好的精神追求,提升自我的时政理念和民生意识。

3.3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确引导大学生价值观走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大力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际状况,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德育网站,给大学生提供一个科学性、安全性、趣味性的网络空间。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开展大学生思网络心理教育。一是建立网络心理健康咨询站点,加强网上心理知识宣传和教育,帮助大学生克服现实生活困难,摆脱网瘾等不良心理,引导大学生积极面对现实,克服实际困难。二是帮助大学生合理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大学生充分利用美好时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淀文化功底。三是建立一些健康有益、适合大学生品味的教育、娱乐网站,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这些网站上来,为大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健康阳光的网络环境。

综上所述。网络社会热点事件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举足轻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利用新眼光,开创新方法解决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问题,引导大学生健康的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陈鑫浩,田凯旋,周洋.大学生关注网络热点事件的动机研究[J].黑河学刊,2014(10).

[2]李爽.当代大学生参与网络热点事件的主体特征和主要方式[J].网络思政,2013(09).

[3]吴铭,孟祥栋.当前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新特征及教育对策[J].网络思政,2013(10).

[4]丁柏铨,郭舒然.对2009年网络热点事件的传播学解读[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0(01).

[5]利,刘鑫.利用网络热点事件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社会心态[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5(02).

[6]邓景.论网络热点事件对社会道德的冲击与重构[J].项目成果,2012(08).

[7]卫茹静.网络热点事件对大学生党员思想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刊,2014(20).

[8]刘义.网络事件汇总的大学生群体态度及其导向策略研究[J].探索与争鸣,2014(08).

[9]燕荣晖.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J].江汉大学学报,2004(01).

社会治理热点篇7

【关键词】九年级思想品德时事资源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023

九年级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以国情和国策的教育为主,突出了时代性的特点。时事教学是当前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当前的时事政治的热点问题与九年级政治课堂教学相结合,是培养中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学生实现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高的十分见效的方法,被多数的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社会的热点问题是中考所青睐的素材和蓝本。因此,积极探索时事热点问题教学,是一线政治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之一。本文结合笔者的课堂教学实践,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融入时事教育的方法做作如下探讨。

一、热点问题走进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九年级的思想品德教材涉及到了不少的抽象概念、政治观点和政治原理。光从字面上和单纯的理论知识上来理解,学生不免会感到枯燥和乏味。但是,如果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将社会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引入到政治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将学生较为关注的共性的问题与学生的亲身实践经历,都融入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来,就会赋予枯燥的政治理论以活力,将社会与政治课堂紧密结合起来,抽象概念与政治观点与原理在现实生活中开始互动――用理论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在诸多的社会现象中,归纳和总结出经典的政治理论。例如,在讲授“做诚信的人”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诚信男孩”实例,让学生认识到诚信做人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以诚信守则约束自己的行为。

二、时事资源教育能激发学生质疑

唤起认知冲突,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源于问题的提出和对之存在强烈的兴趣。在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将时事教育和课题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关心时局、学以致用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才能在生活方式与人生的价值观念上有所改变,才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挥社会主人翁的作用。例如,在讲授“团结友爱”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引用“复旦大学投毒案件”作为背景材料,让学生分析出现这种事情的原因,并讨论当与同学发生分歧时,应该怎样做。通过材料引入和问题讨论,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自主表达观点,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怎样正确处理同学关系,解决同学之间的矛盾,和同学团结友爱。这样一来不仅让学生学习了课本知识,还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了知识的实用性。

让思想品德课具有生命力,唯一的方法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有用。社会热点赋予思想品德课的血和肉,时事教育使思想品德课生动丰满。将时事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接受理论观点的同时学会思考、学会认同,才能激发学生质疑,唤起认知兴趣。

三、社会热点的选择需要恰到好处

在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进材料,但是对于社会上的热点和时事材料的选择上要恰当。创设材料情境和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共同关注时事,让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投身于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可以设计时事热点主题黑板报。如神舟十号升天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就“神十”发射设计一期主题黑板报,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并将选择自己认为切合主题的内容呈现在黑板报上,这样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搜集资料、整合资料以及甄选辨别资料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能让学生了解我国神舟飞船的发展历史和取得的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或者,教师还可以在每节课上设计一个“十分钟热点时事讨论会”,让学生自己去搜索最近发生的有代表性的热点话题,并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和讨论。教师则根据学生提出的热点话题,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这样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另一方面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社会治理热点篇8

关键词:时政课程资源;时事热点;政治课教学

《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规定:“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人文、社会学领域其他科目的教学相互支撑,与学校其他各项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可见,政治与时事的关系,实在非同一般。高中思想政治课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同时事教育紧密联系,是一门时代精神很强的学科,而时事政治又是中学生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的“窗口”。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进行时事教育,就必须抓住时事政治的特点,利用好时政这一课程资源。教师只有把课本教学同时事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完成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我们要想加强时政教育的时效性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就应把时事政治资源融入课堂,选择最佳结合点。

一、运用时政资源的具体方法

1.以时事热点为话题导入新课教学

在讲授新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利用最新时事和社会新闻创设教学情境,能增强学生学习自觉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选用学生关注而熟悉的重大时事问题,设置悬念,作为导入新课的开场戏,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时事热点话题,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时事热点问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鲜明的思想性。教材中的事例虽然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但也存在滞后性的缺陷,因此,在授课过程中,用新的时事材料取代教材中过时的旧事例,增强现实感和新鲜感,从而使学生对教材上的知识点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而不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把教材理论知识同新的时事材料结合起来,通过对时事材料的分析,实现理论与现实、知识与能力的统一,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运用时事热点问题时,关键是要找准时事热点问题与教材知识点的切合点。

二、运用时政资源应注意的问题

1.注重时事热点问题的现实性和新颖性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引用时事热点要注重现实性和新颖性,就是要注意所引时事热点问题与学生现实生活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贴近。时事热点问题与现实生活是相结合的,时事热点问题要从身边的时事出发,扩展到国内、国际大事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用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新鲜的时事热点材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课堂感染力,这样才更具有直观性。例如,在讲授高二《生活与哲学》第十二课的第三框《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时,我运用龚全珍老人先进事迹教育学生怎样正确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见,根据教学实际,用贴近实际生活的社会热点材料代替教材中的举例,体现了政治课举例的现实性和新颖性。

2.注重时事热点问题的及时性

由于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国内外大事千变万化,时事热点问题的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多样性和鲜明时代感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引用时事热点材料讲授中学思想政治的理论知识时,要根据最近的社会热点的变化而有针对性地选取国内外的大事,及时地进行灵活多样的时事教学,把最能说明问题的时事热点引入到教学中,这样课堂教学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授高一《政治生活》第五课的第一框《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我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盛况。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批准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及其他重要报告;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批准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会议选举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担任国务院总理,张德江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可见,根据教学需要,选用了当时刚刚结束不久的“两会”的相关资料,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注重时事热点问题的综合性

在政治课教学中,注重时事热点问题的综合性,就是要综合分析事件内部的各个方面,从多方面、多角度,用多种理论去解释事例,要将这一事例与相关教材知识联系起来分析,这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新形势下,充分挖掘、利用时政课程资源是思想政治课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只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多注重结合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情,紧扣社会热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的、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国内外大事,将时事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找准时事热点与教材的切合点,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分析时事、理解时事、认清形势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

社会治理热点篇9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热点;动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2017301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上海市松江大学城大学生,辅以网络问卷以扩大调研范围。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期刊网、中国优秀硕博士论文文库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图书馆期刊资料室资料,检索、搜集与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法。采用校内科学采样,校间及网络随机抽取的方式完成有效问卷388份。

(3)深入访谈法。根据研究的需要,重点针对高校大学生网络活跃分子及从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家和老师展开深度访谈。

2研究结果及分析

2.1大学生关注网络热点的基本现状

2.1.1大学生关注网络热点具有广泛性

调查结果表明:在当前新形势下,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大学生关注网络热点具有广泛性。被调查大学生中,仅4.86%的被调查者表示基本不关注网络热点事件,60%的大学生表示会关注网络热点事件并发表相关评论,超过27%的被调查者表示经常会将线上问题带入线下讨论,近4%的受访者表示会通过发表文章以深入阐释对网络热点事件的看法。综合而言,网络热点已经深深融入大学生生活,成为他们所关心与讨论的话题,大学生作为网络热点的参与者,其关注网络热点具有极高的广泛性。

2.1.2不同性别大学生关注网络热点各有侧重

调查数据表1表明,男性大学生关注网络热点的领域依次为社会生活、政治军事、娱乐综艺、体育、电子科技、财经,其中社会生活相关网络热点最高(55.43%)、财经相关网络热点最低(22.86%),但是整体关注网络热点领域相对均衡;女性大学生关注网络热点的领域依次为娱乐综艺、社会生活、政治军事、电子科技、财经、体育,其中娱乐综艺相关网络热点关注度最高(80%)、体育相关网络热点最低(12.73%),整体高度集中于娱乐综艺、社会生活相关。综合而言,不同性别大学生关注网络热点各有侧重,表明性别对于关注网络热点问题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男女二者对于社会生活相关网络热点均关注较高,表明由于大学生自身的阶段特点,其主要的关注点集中于社会生活,而非政治经济。

调查结果图1表明:被调查者对正面网络热点事件的态度依次为:敬佩并学习(53.2%)、敬佩但无改变(35.04%)、无感觉(8.44%),其他(3.32%);而被调查这对负面网络热点事件的态度依次为:参与活动并关注(23.2%)、仅讨论(37.85%)、无行动(35.81%),其他(3.32%)。通过数据比对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正面、积极的网络热点事件会对大学生产生更大、更广泛的影响,会为广大青年学子提供巨大的正能量。

2.2大学生关注网络热点问题的动因分析

2.2.1学习社会知识是大学生关注网络热点问题的首要动因

调查数据显示,63.17%的大学生关注网络热点问题的首要动因是了解社会,对网络热点问题的关注停留于信息接收层面。由于自幼儿园直至大学,绝大部分大学生学习、生活所处环境较封闭等原因,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机会有限,十分缺乏社会知识,而社会热点是已发生的社会影响重大,舆论严重关切,有一定的波及范围和代表性意义的事件,依托网络热点事件可以深入了解社会,故而对于网络热点问题的关注,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

参与社会讨论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2.2.2扩展社交是大学生关注网络热点问题的重要动因

当代中国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在新时期的成长环境中,他们更渴望建立多元的新型人际关系。网络生活空间的虚拟性,就为他们重新构建人际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被调查者表示,关注同一网络热点事件的人群,往往有着更多相似性,并且在网络这一虚拟空间中,针对网络热点问题可以放松的开展交流,即使是意见不同,在对事件观点的讨论过程中,也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这也就达到了社交的目的,成为现实生活朋友圈的一种扩展。

3针对大学生关注网络热点问题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建议

3.1开通新型校方新闻平台,服务与教育并行

调查数据显示,在对网络热点信息的真实性判断上,超过45%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只相信官方,也有15%的人表示不知道如何辨别真假。综观各高校已有信息平台,多数以学校官方网站为主,消息、新闻也主要集中在本校层面,较少涉及到社会、网络热点。建议高等教育院校考虑开通新型校方平台,例如在微博、人人、微信等大学生参与率较高的新媒体平台,建立校级官方平台等方式,结合本校特点,对在学生范围内广泛流传,并被热烈讨论的社会热点事件转载、评述,传播正确信息,努力还原事情真相,积极传递正能量,最终实现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中,有效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热点事件。

3.2将网络热点引入课题,课程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行

依托两课教育、选修课等形式,将网络热点事件作为教学素材引入课堂,实现知识性与实用性的统一,同时教育、培养大学生甄别网络热点信息真伪的意识与能力。例如在大一年级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摒弃传统的说教形式,以课本为依托,结合当下大学生所关注的网络热点事件,在理论教育的同时,也给大学生们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并且从老师、长者的角度和思维方式加以评述、引导,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3.3培养“网络意见领袖”,引导学生舆论方向

高等教育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应当着重选择培养具有较强判断能力及表述能力的学生代表,推动其发展成为“网络意见领袖”。学生中的“网络意见领袖”,更能够以大学生更为熟悉的语言评述一些热点,避免官话、套话,从网络上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热点事件,真正做到引导而非教导,从而告别传统的“围追堵截”,用贴近学生的方式来影响大学生们的舆论方向,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综合而言,随着时间和阅历的增加,大学生的网络习惯和态度将会不断变化,在充分了解大学生关注网络热点问题内在动因的前提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能提供的,就是如何帮助、推动他们更好的了解自己,把握自己,甚至是改变自己。

参考文献

[1]邱柏生.论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倾向的影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编辑部,2011,(3).

[2]闻裹鸿,张巍,邓丹,等.网络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技创业,2012,(9).

社会治理热点篇10

(1)利用时事政治是政治课本身性质和内容的要求。强调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积极反映当前国内外形势发展中的重点、热点问题,是思想品德课的特定要求和特有形式。设置这门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初步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和探讨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统一。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的教与学应从丰富、变化、发展中的现实实际出发,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同时,青少年学生思想活跃,喜欢议论时事新闻,谈论热点事件。因此,教师只有将讲授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与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以及我们关注的时事结合起来,才能适应这一课程的特定要求,才能永葆政治课的生命力。

(2)利用时事政治教学是克服现行思想品德课教材弊端的要求。现行的初中政治教材是2007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中引用的事例已失去时代感,教材中阐述的有些内容、观点已滞后于社会现实的发展,解释不了当前社会实践中的新问题。如果教学上拘泥于教材,就教材讲教材,照本宣科而不渗透时政,不结合当前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政治课将会变成空洞、枯燥无味的说教课,政治理论将变得苍白无力。

(3)利用时事政治教学是实现思想品德课教育目标的要求。思想品德课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育人使命,是我国学校进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它对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当前我们的一些政治课教学仍拘于教材,没有从学生和社会的客观实际出发,教学内容忽视了与当前丰富又生动的国内外热点时事的结合,使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由于教学目标脱离实际,知识变得教条化和抽象化,导致学生对政治课讲授的理论观点缺乏深刻的认同,学习失去兴趣和热情,最终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如何把教材的观点和现实发生的时政热点有效的结合起来,优化思想品德课教学,这是我们每一个政治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与尝试。

(一)转变思想,树立新课程的理念。

思想是先导,树立新课程的理念是前提。关注时事政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作为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利用时事政治教学理应成为思想品德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的国内外时事,既丰富又生动,大多跟思想品德课有一定的联系,且学生对这些时事非常关心,教师要因势利导,帮助他们确立开放学习的新理念,掌握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研究,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必将推动整个政治科学习的深入,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推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学习时事,增强时事信息量的储备。

储备必要的时事政治信息量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础,是上好上活政治课的重要条件,也是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的前提。储备时事政治知识的途径是不断加强时事政治的学习。为此师生要共同学习、共同搜集整理人们普遍关注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共同探究其本质。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青少年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在平常的学习中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时事学习活动,不断积累时事政治知识。如成立“时事沙龙”兴趣小组,引领大家多看书报和新闻;举行课前的“新闻会”促进时事信息的交流;开展时事政治知识竞赛,激发学习时事政治的热情;进行每周“时事热点评论”,培养和提高学习时事政治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储备了丰富的时事政治信息量,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分析表达能力。

(三)利用时事政治活跃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