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现状十篇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现状十篇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09:18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现状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乡村振兴;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农、强农、惠农,将“三农”工作视作党的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七大国家战略”之一。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高地,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头等大事,乡村振兴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乃是新时代赋予高职院校有效服务国家战略的新使命。

1乡村振兴融入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状

1.1教师理论认知现状

教育部在《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要求各高校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全面服务乡村振兴。依据网络调查,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于为何将乡村振兴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理性认知较为明确,并积极支持师生服务乡村振兴。但是对于“如何融入”与“谁来融人”这两个问题的认知上则存在着两大偏差。首先,部分高职院校对于将乡村振兴融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方法与路径不够清晰,从两大课堂系统化构建乡村振兴服务体系的高职院校并不多见。其次,部分教师和职能部门对于乡村振兴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体认知较为片面,甚至部分高职院校仅仅将此归类为党建部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辅导员的职责,而非每位师生的新时代使命担当。另外,依据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情况,地方政府、农业企业、乡镇、农村等多主体协同创新的程度也有待提高。

1.2学生实际培育现状

希望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也大力倡导大学生秉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行为规范标准,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层面严格要求自己。在乡村振兴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中,高职学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从实习生毕业生的实践单位来看,高职大学生多数倾向于去大中城市寻求职业发展,不愿意下沉到农村去锻炼,即使是来自于农村生源的大学生,也只有少数学生愿意回家乡发展。从在校生的社会实践来看,虽然每年高职院校积极鼓励大学生在暑期参加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但是相比内容丰富总量可观的城市工业企业实践而言,真正深入农村服务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的社会实践项目总数相对较少。当前,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农业人才总量供给严重不足,远远未能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实际需求。

2乡村振兴融入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案例分析

2.1农村大学生反哺家乡精准脱贫

高职院校的农村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对家乡怀有深厚的感情,迫切渴望知识改变命运,用智慧帮助家乡脱贫致富,部分高职院校积极支持农村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想方设法反哺家乡精准扶贫。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由150余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组建10支社会实踐小分队,参加“青年学生践行,反哺家乡助力小康梦”精准扶贫活动,足迹遍及甘肃、新疆、四川,贵州、山西、安徽及浙江等地,通过送资助政策下乡、支教助儿童成长、专业建筑检测、专长促文化建设、冬日展公益服务等形式,立足所学技能与特长给家乡送技术、送温暖。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15级电商创业班的焦鹏,来自山西运城的一个小乡镇,在创业导师的指导下掌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销售模式,入学一个学期自家的苹果销售一空,到大二时帮助村里的乡村们卖苹果,大学期间为家乡苹果注册寓意“安全绿色”的“安绿”商标,帮助30余户果农每年增收1.5万元,直接带动30余人就业,间接带动1000余人就业。

2.2在校大学生服务乡村科技兴农

高职院校尤其是地方性综合高职院校,与区域产业结构吻合度较高,先天具有服务“三农”的地缘优势,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积极组织在校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过程中,有效发挥专业优势与特长助力科技兴农,创新开展乡村振兴相关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成果推广等科技创新行动。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依托杭州安厨电商公司、平湖供销社等多家涉农电商部门的供销系统优势,聚焦农村电商积极开展“县域农产品电商化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实践,在教师指导下为县域优质特色农产品提供品质检测、溯源技术应用、品牌打造、包装设计、精准营销等促进农产品电商化的供应链技术服务。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商贸类专业学生围绕乡村振兴开展专题调研,近年来完成《“联创共建美好家园”——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及村民满意度调查》、《乡村旅游对社区居民就业的影响》、《农村电商从业人员工作适应性调查》、《“企业生命线,你守住了吗?”——浙江省电商企业产品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浙江省三大成功农村电商模式下农村电商经营现状及外部环境调查报告》、《电商从业人员就业质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等高质量乡村调研报告,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智力支撑。

2.3农民大学生投身农村人才培养事业

为了有效支持地方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目标,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培养农民大学生和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在大学生村官、乡镇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乡村工匠等“三农”岗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全国首家地市级湖州农民学院,发挥“生产技能、生态理念、生活品质”互动提升的能力素质培训体系、“省市校乡、农科教技”四合一的专家教师队伍体系、“农推联盟+大学生创业联盟”互通融合的农技推广和人才培养跟踪服务体系等优势,培养急需型、领军型、高端型新农村建设人才,目前已培养具有大专学历和中级以上专业资格证书的农民大学生6200余名,在籍学员总数达3033人。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培育现代农场主和新型职业农民的重点任务,构建“校本部+生产现场+网络学习空间+集团连锁培训”的培训体系,开展了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新技术、新装备、新业态、新模式以及网络营销等专项培训,承担了“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农村科技骨干、农业新技术等培训项目,四年累计培训35000余人次,下乡培训及指导服务1000多人次。

3乡村振兴融入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

3.1乡村振兴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两大课堂”

思想政治教学是培育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将乡村振兴有机融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在思政教学全过程实现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双向结合,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将投身农村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追求。

在第一课堂课程建设方面,建议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中有机地融入乡村振兴的基本内容,使乡村振兴进入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脑海中,正面引导学生在社会主义价值观践行过程中积极关注中国乡村变化。例如《毛澤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让学生关注的“三农思想”,《形势与政策》课程为学生解析乡村振兴战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上山下乡的创业创新活动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方面,高职院校可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与多样的社会实践平台两方面为学生构建乡村实践育人体系。例如高职院校依托“大国工匠”大讲堂宣传具有绝技绝活的“乡村工匠”,邀请校外专家来校作题为“大学生在乡村大有可为”、“美丽乡村建设”等主题的讲座,借助文化节将地方特色农产品和贫困地区农产品引入校园市场,通过校园图片展、校园广播、校报、学校网站、微博、抖音等媒体对当地美丽乡村和优秀农民企业家进行宣传。

为有效地支持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实践中融入乡村振兴,建议高职院校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积极引导学生走进乡村、走近田野、走人大山,开展精准扶贫、农产品展销、送教下乡、农村调研等助农活动,指导学生在乡村振兴技能大赛、农业龙头企业现代学徒制项目、乡村创业创新竞赛等创业创新活动中深入了解农业、农村与农民,积极弘扬优秀大学生村官、大学生农创客的爱农、助农、兴农的创新精神。

3.2乡村振兴融入高职院校专业教育的“两大平台”

专业教育是培育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建议高职院校将乡村振兴有机地融入专业教育的教学平台与竞赛平台,在专业教学内容中融入乡村主题,在技能竞赛训练中融合“三农”服务,为现代农业发展培养更多的“乡村工匠”。

希望高职院校围绕乡村振兴的目标,在专业教学中融入乡村旅游、现代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业态以对接乡村产业兴旺,融合乡村空间布局、乡村生态设施、乡村环境治理等环保理念以对接乡村生态宜居,融通乡村党员发展、乡村村民教育、乡村法制宣传等管理手段以对接治理有效,融汇农耕文化、非遗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创新以对接乡风文明,融贯精准扶贫、乡镇医疗、健康养生等民生工程以对接生活富裕。

高职院校还可通过举办各类各级的乡村振兴大赛,引导高职学生了解乡村、热爱乡村、服务乡村,更好地将知识、技能转化为振兴乡村的青春力量。例如鼓励学生从促进乡村特色产业、乡村文化产业、乡村旅游产业、乡村社会服务产业等角度开展乡村产业创意,设计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数字智慧农业、现代田园综合体等乡村特色农业,开发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乡愁文化、非遗文化等乡村文化产业,打造文化旅游、健康旅游、生态旅游、全域旅游等乡村旅游产业,完善金融、物流、电子商务、医疗保健等乡村社会服务产业,创新规划“美丽乡村”和“特色乡镇”。

3.3乡村振兴融入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的“三大战场”

科技创新是培育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高职院校精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需求,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先进技术服务农业现代化。建议高职院校重点瞄准科技创新的“三大战场”。

一是农业的技术创新战场,服务乡村发展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特色农业、创意农业、光伏农业等终端型、体验型、智慧型、循环型新产业和新业态,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提升农业竞争力,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农村的服务创新战场,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农村电子商务、农村文化教育、农村健康养生等领域,实现农村的“三产融合”发展,有效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生态”全面发展需求。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现状篇2

根据市委安排,2018年9月11日至13日,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xx率领部分政协委员、机关干部和相关部门同志,对xx市xx区、xx市、xx县、xx县、xx县5个区(市)县乡村振兴工作情况进行了考察,通过学习考察,大家现场感受到这些地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三农”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及经验,这为我市编制县域乡村振兴规划、开展乡村振兴工作将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现将考察情况及建议报告如下:

一、考察地做法与经验

xx市县市区“三农”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今日之成就,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历届党委、政府坚持规划先行、坚持全域规划,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科学决策、统筹推进,建立了服务xx市、四川乃至全国的“七大平台”。各县市区依据自身条件,创新举措、内联外引、聚力发展。其做法与经验:一是坚持以编制总体规划为统揽、专项规划为支撑、项目实施方案为依托,打破行政区划制定规划,纵横联合发展,做到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有的放矢,所考察地在总规基础上,几乎都有多个可支撑当地阶段性发展的专项规划和配套项目实施方案;二是坚持与粮油、农经等传统产业和现有资源、生态保护相结合,一个区域自然资源、传统产业是发展的基础,只有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引进新元素,才能让资源和产业焕发生机与活力,例如xx市道明竹艺村在立足原生态原风貌保护的基础上,将群众留下的林盘及旧民房,通过引入古今建筑技术和文化艺术的融合性改造提升,让人耳目一新;三是坚持与创新创业和文化创意相结合,在广袤的农村,由政府建基地、搭平台,引领城市部分人到农村创新创业,将是另外一番天地,例如xx市在xx县、xx县分别建立的天府农业品牌创意孵化园、茶韵临溪·陶艺小镇,引领了部分文化艺术家、爱好者到农村开展农业品牌创意、制作陶艺,成为新村民,为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赋于了新内容;四是坚持与旅游和营销相结合,“农业+旅游+营销”是促进“三农”发展及增收致富的捷径,各地在这方面做足了文章,例如xx县甘溪镇明月村不仅利用盛产茶叶优势,而且在茶园、雷竹、荷塘之间将乡村道路打造成旅游小道,将小院落打造成可供游人食宿的农家小客栈,并在村上建立游客中心,在互联网上建电商平台,推介乡村旅游特色。五是坚持市场配置资源和抱团发展。政府不超越村社权限,引导不主导,村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招引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农村建设,农村以集体资产、农民以自有自产入股合作社,抱团发展。

二、工作总体建议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我们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规划先行原则,结合本地实际,加快“1+6+n”县域乡村振兴规划体系建设,大力实施“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坚持改革创新、政府与市场协同和农民互助合作,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转型和乡村振兴健康有序推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一)紧盯“产业振兴”,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升农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以“改、育、引、建、融”共推乡村产业振兴,实现经济转型发展和农业质量效益提升。“改”即加快探索农村土地改革试点,在推进产业连片发展规划、农村土地和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基础上,运用“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综合服务”为重点的农业共营制和“管委会+投资公司”运营模式,发展特色鲜明、要素聚集、链条完善、机制创新的现代农业园区,以提高整体实力;“育”即在巩固提升我市蔬菜、生猪、粮油等三大优势产业基础上,大力培育和发展林果、花卉苗木、中药材、兔业、水产等五大特色产业;“引”即引进适合本地种养殖的新品种、新项目、新技术,成片推广发展并形成产业;“建”即全产业链深度开发,围绕农产品开发进行研究与实践,建设集研究、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全产业链条;“融”即农业与旅游业双升级,以“农业+旅游、农业+文创”等方式将其他产业融入农业,突出休闲农业品牌创意打造、市场营销及换档升级,增加农产品供给,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快构建我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聚焦“人才振兴”,创新促进转变,内培外聚结合,努力打造一支乡村振兴的专业化队伍。乡村振兴是篇大文章,需要各类人才来书写。我们要做好“变”字文章,一变是把农民变为三产从业者。学习借鉴xx市做法,建立农村教育学院(校),既可以依托xx职中组建、也可以单独建设。农村教育学院(校)长年组织农民技术骨干、乡土人才及农村党员干部学习现代农业生产、家庭农场、农家乐开办、农产品品牌化营销等知识,同时,由政府每年出资推选人才到川西林盘学院、xx农村党员教育学院以及其他相关高等院校培训,加强实践运用,推广成功经验,做到永久不停课、永远在实践、永续在探索,全面提升素质和技能,让广大农民成为一产、三产双向从业者。二变是把城镇各类人才变为新农民。要加大“正面引导”,注重“感情投资”,做到“政策倾斜”,聚焦企业管理、品牌运营、电子商务等农村亟需领域,推进新一轮城市人才下乡进村,引领农业农村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着力夯实农村发展人才支撑、技术支撑。三变是把回乡大学生和返乡农民工变为农业创业者。大力实施人才外聚工程,制定优惠及奖励政策,引导城镇下岗职工、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返乡创业,回归乡村、发展乡村、致富乡村,构建全域覆盖、城乡一体、均等服务的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农业创业就业人才职称评定、证照办理及就医就学养老等后顾之忧,让农村的创业就业机会吸引人,让农村的美丽舒心环境留住人。

(三)重视“文化振兴”,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大力发展文创产业,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一是集群发展文创产业。围绕李白文化深度发掘书画摄影艺术和李白诗意绣、太白奇石、太白根雕等优秀文化内涵,引领大师和高校学生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四大文化”创意培训与实践活动,设计制造适应市场的文创产品,推动太白文创产业园建设,同时,大力培育“文创+农村美食”“文创+农村休闲”等新业态,努力走上文创产业的集群发展之路。二是厚植文化自信。要充分挖掘、保护并利用好民间民俗文化,积极培养民间文化传承人,倡导并举办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村民俗文化节,推动李白长寿会、青林口高台戏以及翠屏山庙会等民间民俗文化生活化、产业化、国际化,进一步丰富农村优质文化供给,提高农村群众参与及文化鉴赏能力。三是涵养文明新风。大力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引领文化艺术和科技卫生人才服务“三农”;培养并引导有威望、有能力、有德行、有担当的新乡贤人才,带动村民形成与邻为善、守助相望的良好氛围;发挥村社区自治组织作用,加强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大力开展基层法治示范创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以及“四好村”“文明村镇”建设活动,巩固形成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良好局面。

(四)固守“生态振兴”,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在全域推进“大美xx·宜居乡村”建设中提高幸福指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是重拳治理人居环境。持续实施环境治理“三大战役”,加强农村固体废弃物、畜禽养殖粪便污水以及水系、土壤等面源污染深度治理,实施垃圾“村社分类收集、乡镇汇集运输、分区集中处置”;继续实施农村“三建五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加快重现蓝天常在、绿水长流的大美xx,让生态宜居走在前列。二是在保护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基本农田、山林、水系的保护与开发中,坚持适度打造,突出规划引领,以多种方式筹资修建农村道路、水利设施,开展土地整理及地质灾害整治,夯实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三是实施农村全域景区打造。根据农村自然条件和民居风貌,打造富有乡村特色的小院落、小景点、小景区,如对长期无人居住的农村住房,可在群众自愿前提下由村社将使用权集中起来租赁,由投资方打造并建成乡村客栈,吸引城里人来居住并成为新村民。通过规划引领、林盘保护、院落打造和品牌打造及乡村旅游等,优化整合乡村资源,实现“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建设模式,扎实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和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打造幸福美丽新村升级版。

(五)坚持改革创新,狠抓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乡村振兴增强内生动能。要把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贯穿到乡村振兴全过程,坚决破除制约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弊端,依法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和其他各类资源“三权分置”及确权登记颁证改革等工作;优化农村土地利用布局,逐步推进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完善乡村振兴用地保障等机制;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大力盘活农村闲置资产,建立农业农村发展资金;以资源入股和土地流转、租赁等方式集中使用权,通过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引入投资开发商和农业职业经理人、职业农民,激活乡村沉睡资源,激发“三农”发展的动力活力。

(六)坚持政府与市场协同,化解资金和金融风险,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保障。农业转型发展和乡村振兴离不开“有为政府”的导向式支撑。要在充分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和政策保障等作用基础上,坚持政府不“越位”,不过度进入。一方面,政府财政投入应重点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治理等具有公共物品特征的方面倾斜;另一方面,注重引导农民自主参与产业发展和社会事务,合理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我们要在实施乡村振兴中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协同作用,既坚持政府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作用,又坚持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避免政府职能过度扩张而挤压市场和村社正常功能的发挥,更不能以损害乡村社会自治组织的能力为代价,换取短期的振兴繁荣。

(七)坚持农民的互助合作,突出农民主体作用,积极培育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农民是乡村振兴最主要的实施主体和受益主体,但是,其单打独斗的“孤立式”发展毕竟能力有限,难以突破客观制约和抵御各类风险,因此,强化农民之间的互助合作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性组织支撑。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坚持以基层党组织、集体经济、农民合作社为引领带动发展,在整合分散资源、处理各方冲突、平衡利益分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实施“权力下放、赋能于民”,不是要强化农民分散的“原子化”个体特征,关键是要充分运用农村经营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成果,通过构建和完善新的组织形态及利益纽带,卓有成效地将农民组织起来,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组织力量。

三、近期工作建议

认真贯彻全国、全省乡村振兴大会精神以及《关于开展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工作的通知》《关于四川省县域乡村振兴规划编制的指导意见》要求,作为全省22个乡村振兴试点县的xx市,要尽快启动乡村振兴规划编制与规划实施工作,创新制度机制,强化组织领导,探索建立适应绵阳乃至全省的县域乡村振兴规划体系和可复制可推广的编制方法,为全面开展乡村振兴工作积累经验。

(一)坚持多规合一,突出规划编制。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的实践,更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规划先行。一是做好全域规划。当前和今后几个月的重任是编制《xx市域乡村振兴规划》及各专项规划工作,按照“1+6+n”县域乡村振兴规划体系要求,坚持“多规合一”、绿色生态、城乡融合、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等原则和理念,统筹衔接并优化完善xx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产业发展、脱贫攻坚、新村建设、环境保护等规划。二是指导乡镇规划。指导乡镇、村(社区)编制乡村振兴规划和建设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等,实现“一套蓝图、一套规划”。三是明确发展重点。在编制规划中,可借鉴xx市与我市均有山区、丘林、平原地貌相近的特点,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突出产业发展和全域旅游规划,宜在高山区重点发展牧业和山珍、药材等,丘区重点发展林果、养殖以及粮油种植等,平原区重点发展粮油和蔬菜、花卉种植等,依托我市现有的景点景区,利用农村自然条件和产业发展重点,因地制宜规划并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区域,做到串珠成线、连线成片,错位发展、连片发展,防止条块分割、各自为阵、同质化发展。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现状篇3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元年。在下一步发展过程中,农业农村是基础。”国务院参事刘志仁10日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新一轮改革中,缩小城乡差距是重点,农村必须加快发展速度。

刘志仁告诉上证报记者,目前农村改革业已取得的成绩让部分地方干部误认为农业农村的发展问题已经过关,开始急于发展农业以外的工业、建筑业等。但他结合自身的调研经历认为,目前农村的发展现状离“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目标还很远,各方都不可懈怠。

他透露,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被摆入优先位置,预计今年会有更多相关细化政策出台。农村金融方面,“今后,如何让金融向乡村振兴倾斜将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但目前农村的金融发展水平远远不够。”

“农村和城市不一样,资金的周转周期较长,回收较慢,且有一定风险。在国外,农村的资金主要依靠合作基金、合作金融。”刘志仁说。至于土地方面,他认为,随着相关政策制定部门的调整完成,相关政策也会进一步细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改革、农村合作组织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一直在推进,目前还在试点、总结经验。在他看来,今年是政策的部署、研究、规划阶段,经明年人大会议讨论后,财政政策也会作相应调整,相关政策会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

就如何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刘志仁认为,应该抓住农村发展过程中的弱项,如人才问题等。

在他看来,此前设立“丰收节”与此次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这一政策有一定联系。“农村改革的主体是农民,如果农民没有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农村改革光靠政府拉动是很难的,设立丰收节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刘志仁说。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则表示,“丰收节”的设立不仅让农民多了一个庆丰收的机会,也有助于社会各界更加重视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

记者从业内了解到,“丰收节”是第一个从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在令社会各界更加关注“三农”问题的同时,也凸显了农业现代化不断提速的大背景。

“衡量农业现代化的指标包括农业劳动生产率、生产经营规模、循环农业发展状况、农业产业链的碳排放量、专业化生产程度以及区域专业化等。”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对上证报记者说。

在他看来,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亩产量不断提高,农业区域专业化初步形成,正处于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之中。

“从农业机械、化肥农药、设施农业等一些硬件指标来说,中国农业现代化确实呈现出一个加速发展的态势。”郑风田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也如是说。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现状篇4

在党的十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新论断,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此后,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明确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理念,并将其作为指导我国国家和社会各方面发展的、科学的发展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是我们的党和政府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得到不断深化的彰显,更是我们的党和政府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集中体现。绿色发展理念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明了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发展方向、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因此,必须要深入理解、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绿色发展理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生态实践基础上,践行并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在目标层面,绿色发展理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在满足人和社会的生存发展需要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利用资源;在理论层面,绿色发展理念要求社会经济发展必须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特别是要平衡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实践层面,坚持循环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绿色发展是对传统社会发展模式的创新发展,是关注生态环境和环境承载量并将其作为前提条件的新型发展模式。因此,实现乡村绿色发展则需要从生产生活等多层面、多领域发力,坚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理念,要加大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要加快推动绿色技术的创新,创建绿色经济社会发展制度,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从而提高乡村的生态建设实际水平,更好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美丽蓝图。

2制约乡村生态振兴工作实效持续提升的主要因素

做好乡村生态振兴工作需要关注基层干部、农村居民关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间关系的观念看法,更要考虑到乡村生态环境的区域差异、现存状况。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过去农村地区传统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与社会治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浪费,对乡村的自然生态、村庄居住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留下了经济发展的生态“后遗症”。做好乡村生态振兴工作、破解生态治理难题需要资金支持与长效机制保障。当前,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大量政策与大批资金涌向乡村地区,但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资金设置与乡村生态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还不够精细化,仍有待于完善,特别是在生态监督方面缺乏有效手段。

3运用绿色发展理念提升乡村生态振兴工作实效的多维路径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是乡村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提升乡村生态振兴工作实效的必然要求。面对新的社会治理问题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广大农村地区必须要转变发展理念,关注破解乡村产业生态、自然生态、村庄生态等多方面难题,推进乡村基层组织、乡村企业与农村居民等多主体的协同治理,扎实做好组织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等多方位工作,健全乡村生态保护制度,以切实提升乡村生态振兴工作实效。

3.1建强乡村基层组织,加强干部队伍思想建设

提升乡村生态振兴工作实效要以乡村基层组织为抓手,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领头羊”作用,建设一支信念坚定、思想进步、本领过硬、敢于担当的干部队伍。做好乡村生态振兴工作,要坚持党的领导地位,继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能力,健全组织架构,加强制度建设,为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提供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要重视村民委员会等村级组织在乡村生态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其组织动员能力;要建立乡村基层干部的培训、监督、奖励机制,实现“优者奖、劣者汰”,鼓励干部敢于担当作为、不怕困难出错;要加强乡村基层干部的定期培训,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强化生态振兴理念,助推乡村生态振兴工作目标更好完成。总之,要提升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乡村基层组织建设质量,切实增强党在乡村生态振兴工作中的领导能力,吸纳更多人才充实乡村干部队伍,鼓励其为乡村生态治理、乡村振兴作出更多贡献。

3.2政策资金双管齐下,促进乡镇产业转型升级

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振兴的总体建设目标要将生态理念融入到产业振兴当中,“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工作协同推进,加大‘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关系的充分耦合与无缝对接,确保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产业发展,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重振兴[4]”,从而实现农村地区产业的高质量健康发展。为了做好乡村生态治理工作,要继续加大惠农富农政策的支持力度,为乡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政策保障;要整合农业资源与资金,发展生态农业科技,减少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推行规模化、精细化生产模式,发展现代化生态农业;要引进培育环境友好型企业,淘汰工业中的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的产业;要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努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要积极引导企业树立生态环保意识,筑牢企业的“乡土”情怀,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促使其更多参与到当地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过程中。总之,要以绿色发展理念大力促进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发展质量的提升,助力乡村生态振兴建设工作。

3.3增加多种人才储备,健全人才引入培养机制

提升乡村生态振兴工作实效,要重视人才的关键作用,要在人才的培育、引入、奖励、保障等多方面“下大力气”,增加人才储备总量,优化人才结构。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文件指出:“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健全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强化人才振兴保障措施。[5]”做好乡村生态振兴工作需要“挖掘发现”人才、“又引又育”人才,要更新人才选拔任用观念,制定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为人才搭建良好的平台;要依法依规依需完善干部任用制度,通过上级政府部门选派和村民选举等多种途径选拔人才充实乡村基层人才干部队伍;要积极收集乡土人才信息,挖掘发现本乡村区域的行业“能人”,以乡音、乡情动员“走出去”的人才回乡就业创业,为美丽乡村建设服务;要寻求推进同农林类、科技类高校的“产学研”一体化合作,让高校人才为乡村生态振兴建设“插上智慧的翅膀”;要完善各种人才正向培养激励标准,建立工作容错制度标准,提高人才的物质待遇,消除其工作生活上的顾虑,真正让人才“留得住”。总之,要重视人才、选好人才、用好人才,以人才支撑乡村生态振兴工作顺利进行,形成人才振兴与乡村生态振兴的良好互动关系。

3.4加大文化宣传力度,更新农村居民生态观念

农村居民是乡村生态建设工作的重要参与者,也是良好生态环境的直接受益者。提升乡村生态振兴工作的实效要积极引导农村居民参与到保护村庄生态、乡村自然生态的工作中来;要传承好传统农业中“精耕细作”理念,讲好当代的生态文明思想,增加生态文明理念与知识的宣传频次、创新宣传形式;要积极利用乡村电视台、村庄广播等多种宣传手段开展宣传活动,促进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增强农村居民文明自觉;要加强生态保护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以法律法规规范农村居民的行为,强化其生态保护意识;要促进农村居民观念思想转变,强化其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的主体意识,使其充分意识到乡村生态振兴工作对自身的极大利好,化被动为主动;要建立生态保护奖惩制度,开展文明户评选活动,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总之,要积极推动绿色发展理念在乡村地区的广泛传播,尽最大努力转变农村居民生态观念,引导其参与配合乡村生态振兴工作大局。

3.5完善生态保护法规,压实细化生态保护责任

提升乡村生态振兴工作实效要并行推进乡村基层生态保护法律、地方生态规章制度完善工作,以制度建设为乡村生态振兴建设“保驾护航”。做好乡村生态振兴工作要遵循已有的生态保护法规法条,严格按照法律和上级政策文件办事;要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区域生态环境特点,制定适合地方的规章制度,为做好本区域的生态建设工作提供法律依据;要重点关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区域,加强监督管理,责任到人,制定定期巡查制度;要压实生态责任,制定“乡镇干部+村干部+村民”的包联责任制度,加大村庄人居环境保护力度;要健全环保监管部门间的监督执法机制,促使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切实履行监管职责;要强化问责制度,动员农村居民监督乡镇干部及政府工作人员的履责全过程。总之,要发挥好制度支撑乡村生态振兴工作的长期稳定作用,健全乡村基层生态法律法规,完善相关制度规章,切实为乡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提供制度保障。

3.6落实生态振兴理念,推进村庄生态环境建设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现状篇5

脱贫攻坚战已取得全面胜利,“三农”工作的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如何让贫困治理平稳转型,融入以乡村振兴为旗航的舰队序列,不仅仅只是工作内容的衔接,更是思想理念的衔接,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衔接。

主次位移的衔接

2020年前,需要集中精力、集中力量、集中资源,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三农”工作重心转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贫困治理将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随着“三农”工作主次位移,应根据主要矛盾的变化,把政策取向和着力点逐步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由攻坚战转为持久战,由脱贫攻坚的突击性、特惠性、局部性,转为乡村振兴的渐进性、普惠性、整体性,在工作体制机制、职能配备、工作思路、工作方法等方面都要调整,向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聚焦发力。

时空拓展的衔接

在时间上,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扶持政策不能断崖式下降。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要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扶上马,送一程。中央已经明确设置过渡期,过渡期内,要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主要政策措施不能急刹车。综合考虑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低收入人口基本保障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把扶贫工作全面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整体部署、一体推进。

在空间上,相关政策举措要由片状、点式转换成全域、整体的覆盖。如金融扶贫的重要手段是扶贫小额信贷,即向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内、3年期以下、免抵押、免担保的信用贷款,专门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量身定制,有效缓解了贫困户贷款难、贷款贵问题。但其服务对象特定,且局限于信贷手段,无法满足未来乡村振兴战略多元化金融需求。脱贫攻坚结束后,一方面,应当在做好存量扶贫小额信贷政策接续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将扶贫小额信贷调整升级为乡村振兴小额信贷,服务对象扩展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微企业和小农户,合理设置贷款额度、期限、利率及贷款条件;另一方面,应当将以往重点突出扶贫小额信贷的金融扶贫体系逐步转变到涵盖信贷、直接融资、保险等领域的多元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体系。

保障与发展优先顺序转换的衔接

脱贫攻坚是“基础版”,重点解决“两不愁、三保障”,是保基本、兜底性要求,主要解决的是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其对象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这些贫困户只占农村人口的一小部分,他们在奔小康的路上没能跟上步伐。乡村振兴是“升级版”,主要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瞄准的目标是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面向农村所有地区所有人口,通过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化解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最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人民共同富裕,是高质量、高品质的追求。

政府、市场、社会角色功能转换的衔接

脱贫攻坚目标是使贫困群体脱贫,乡村振兴目标是使农民群体致富,脱贫与致富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脱贫是公平问题,致富是效率问题。脱贫是政府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职责,致富是市场规律、能力角逐的结果。脱贫,必须采取特惠性政策应保尽保;致富,应该运用普惠性制度实行公平竞争。脱贫,不论有无发展能力和发展意愿,有贫即脱;致富,只对具有发展意愿的群体帮扶支持。脱贫,必须微观,精准到户到人;致富,只可宏观,针对大环境,搭建好有利于致富的市场平台。脱贫,不论何种情况,政府需要真金白银,立马兑现;致富,政府只可量力而行,持之以恒,渐次推进。

在脱贫攻坚阶段,主要是政府主导,乡村振兴则需要“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共同各自发挥作用,政府、市场、社会应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互相监督,确保“三驾马车”三位一体。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等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在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等方面,要充分发挥社会的功能。政府必须克服“包打天下”的思维,主要应在搭建平台、创造环境等方面下功夫。

特惠与普惠的衔接

脱贫攻坚是针对特定区域、特定群体;乡村振兴是针对农村所有地区、所有人群。通过脱贫攻坚,原来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发展水平都提高了很多,而周围的非贫困县、非贫困村、非贫困户,本来情况差不多,因为没有享受脱贫攻坚政策,现在差距越来越大,社会反响强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做好特惠与普惠政策的衔接,合理兼顾各方利益诉求,通过普惠性制度安排,处理好不同地区、不同群体政策均衡问题,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突击性与常态化的街接

脱贫攻坚是突击性的工作,打歼灭战,采取尽锐出战等超常规方式推进,阶段性特征明显,现有的工作部署更多聚焦于短期性、阶段性目标任务。乡村振兴是常规性的工作,打“长久战”,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具有根本性、持久性,工作部署是从总体角度提出的全方位思路。乡村振兴是长期的历史性任务,不能用突击战的办法推进。因此,必须做好突击性与常态化的衔接,把脱贫攻坚工作中管用的制度安排、好的政策措施延续好,使这些制度进入常态化、常规性的运作,靠制度来保障、靠法治和政策的力量推进乡村振兴。

点位精准与宏观规划的衔接

点位精准是在脱贫攻坚中的理论创新,对指引脱贫攻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脱贫攻坚工作中坚持的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精准”,既是工作标准,又是工作要求、工作目标,更是一种思想理念、思维方式,启示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全面深入系统地贯彻精准理念。比如,乡村振兴宏观战略的五大目标任务中,应先从环境治理入手,整顿村容,清除垃圾,改变农村面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就是点位精准。乡村振兴规划在排兵布阵中如何做到点位精准,要借鉴脱贫攻坚的精准理念,根据农村的现状,分类推进,防止“齐步走”、“一刀切”,避免千村一面。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现状篇6

按照市脱贫攻坚指挥部“关于开展2021年度市直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交流培训的通知”要求,开展了为期三天的自学与思考,收获颇多,涉及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实施路径、具体举措、成功的经验、存在的短板全方面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实践性。下面结合自己驻村扶贫的工作实际,重点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项行动”之一的“实力产业”行动谈点自己粗浅的感受。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如何开展扶贫工作、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摆在我们每个扶贫工作队员面前的首要问题,通过这次培训自学,找到了答案和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党的五中全会提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省委书记应勇同志强调,推进乡村振兴,要牢固树立大抓产业,抓大产业的理念;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推进乡村振兴“三项行动”,做优“实力产业”符合孝感实际的决策部署。由此不难看出,产业发展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做好“三农”工作、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农业增质增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产业发展是重要的途径之一,也就是说脱贫攻坚靠产业,乡村振兴更要靠产业。下面围绕大兴村产业发展谈点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要加强党建引领,激发村两委干事创业的活力。大兴村底子薄,村集体没有产业,经济收入缺乏;村民余均初、吴爱军、张国洲、骆云祥、吴波清等,虽有些种养殖产业,但规模不大、档次不高,再加上土地瓶颈的制约,要发展产业受到土地要素困扰,要扩大规模受到土地用途的限制,也就是说农民自己的承包地不一定是想搞种植养殖就就一定能投资种养殖产业,村民感到困惑不能理解,部分村干部感到很无助,更无以应对。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配齐配强村级领导班子,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工作,提高村两委的凝聚力、战斗力,为村民提供优质服务,用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把发展产业的政策宣传到位;把存在的困难解释到位;把上级的精神落实到位。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发动与组织功能,发挥村干部的“领头羊”作用,打消村民顾虑,调动村民创业的积极性,鼓励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同时乡党委、政府也要给足政策方面的扶持和倾斜,引导大兴村的产业发展。

二要做到因地制宜,不一味复制、盲目上马。认真贯彻党的五中全会精神和落实市委、市政府“实力产业行动”的决策部署要求,坚持本村特色,一切从村集体和村民实际出发、从本地的资源优势出发,借鉴适合本村发展的成功经验,量身打造,决不能盲目照搬照抄。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因势,人有我特,人特我优,缺啥补啥。坚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旅则旅、宜工则工,根据副市长张志敏同志在培训辅导会上的要求,结合村里实际情况来选择和培育产业发展方向,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措施得力、操作性强,谋划大兴村产业发展。

三要坚持群众主体地位,激发村民自觉发展产业的内生动力。大兴村要实现乡村产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劣到优、从弱到强的飞跃,就一定不要纸上谈兵、好高骛远,一定要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意见,画大同心圆,一心做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村民已有产业要全力支持群众做大做强;广泛发动引导群众投资创业;坚持群众主体地位,充分释放群众潜能,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形成群众自主发展产业的浓厚氛围,一步一个脚印朝前走,扎实推进,推动大兴村产业发展。

四要注重创新发展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体系。根据国内其他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无论是集体或个人,传统的单纯种植养殖产业,都无法摆脱效益低下甚至难以生存的困境,其结果是辛辛苦苦守住一亩三分地种搞植养殖不如进城打工,导致村里部分土地荒芜,劳力、土地等资源闲置浪费。由此,我们要注重创新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创新思维,推进农户承包土地、闲置农房和宅基地等生产生活要素改革创新,有条件的村民投资发展产业,不具备条件的村民资产入股、打工,聚焦投入现代农业和新型乡村产业发展,积极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式,加强农产品产销对接,拓展消费扶贫成果,逐步开展农产品深加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加快构建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逐步实施种养结合、农工结合、农旅结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断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条,增强农业产业抗风险能力,实现村级发展、产业增效、村民增收,创新大兴村产业发展。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现状篇7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

2017年党的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对农村金融提出的任务是,要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的金融需求;2018年9月,中央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明确了金融如何支持乡村振兴,从健全金融支农组织体系、创新金融支农产品和完善金融支农激励政策三个方面提出了农村金融如何发展与发力的框架规划。

乡村振兴战略是此前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升级版,实施该战略意味着中国进入乡村治理与发展的新阶段。对应于乡村振兴战略,农村金融服务需求总量也出现大幅提升。比如,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要求涉及到对大量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建设与维护的金融支持,尤其是绿色金融服务支持。同时,各种经济与社会因素的变化会导致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和供给结构的改变。比如,我国农村地区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和村庄空心化等问题,这意味着与老年人和少年儿童相关的金融服务需求会相对增加。农村大量中青年放弃农业生产,同时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市民化,会加速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经营方式取代分散小农的经营方式,从而影响有关人员的储蓄、消费和投资的选择,城乡之间的储蓄和信贷需求结构分布。

总之,实现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强大的资金投入保障,需要农村金融机构立足优势,发挥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力军作用。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农村工作的总纲领和中心任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继“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党在农业农村发展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重大飞跃,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战略选择,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的重大行动,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更加深刻、全面的总体要求。报告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五句话、20字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贯彻落实和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全面准确把握总要求和理解新内涵。

(一)产业兴旺是核心,就是要紧紧围绕促进产业发展,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

(二)生态宜居是关键,就是要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大力改善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保护建设,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

(三)乡风文明是基础,就是要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推进移风易俗、文明进步,弘扬农耕文明和优良传统,使农民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四)治理有效是保障,就是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让社会正气得到弘扬、违法行为得到惩治,使农村更加和谐、安定有序。

(五)生活富裕是目标,就是要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宽裕,衣食无忧,生活便利,共同富裕。

三、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现状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济运行的血脉,金融兴,则经济兴。在中央连续多年聚焦“三农”,一号文件以来,金融在政策引导下对三农经济进行了有效支持,在三农领域进行了大胆创新,取得了良好效果,亦存在短板不足:

(一)涉农信贷连续增长,但缺口依然不足

中国人民银行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6)》(逢双年出版,2018年尚未面世)现实,自2007年创立涉农贷款统计以来,全部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累计增长361.7%,9年间平均年增速为18.8%,涉农贷款余额从2007年末的6.1万亿增加至2016年末的28.2万亿(预计2017、2018年继续增长)。但这一规模仍然无法满足广大农村地区的需求,调查发现,至少30%有金融需求的农户仍难以获得贷款,缺口较大。这一缺口的填补,需要的不仅仅是各金融机构加大放款力度,更重要的在于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

(二)银行网点不断增加,但尚未达到全覆盖

目前,农村地区银行网点和助农取款服务点数量分别达到12.66万及86.49万个(数据来自全球经济数据网站),对行政村覆盖率超过90%,金融全覆盖进度大幅提升。但整体来看,金融网点覆盖密度不够高,农村交易结算仍以现金为主。近几年,互联网及移动支付等方式在农村实现了快速发展,但适用对象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下人群,普及率不高,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居民难以享受服务。

(三)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多样化,但风险管控难度增大

近两年互联网金融企业在农村地区大范围布局,城市文化与农村传统思维不断碰撞,以此为基础突破传统金融,兴起了电商金融、农村p2p、农业产业链金融、农村消费金融、公益理财助农等众多互联网模式,成为传统金融的有效补充,有效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但数字时代的信息交流超越了行业和领域界限,让金融与非金融的边界变得更加模糊,也让金融知识匮乏、风险识别能力不高的低收入群体特别是三农群体面临着很大的风险。

四、乡村振兴战略中农信机构的优势与机遇

农信机构始终坚守立足“三农”、服务中小的市场定位,熟悉农村的现状、农业的特点、农民的需求,是金融业服务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农信机构持续做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具有先天优势,也面临历史发展机遇。

(一)多年根植农村形成的客户基础

截至2018年末,全省农信资产总额达到  万亿元,占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   %,涉农贷款余额  万亿元,发放扶贫小额贷款   亿元,涉农贷款余额、扶贫小额贷款余额分别占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  %和  %,在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金融服务三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省机构网点最多、业务规模最大、服务“三农”和普惠金融领域贡献最为突出等基础优势。

(二)国家顶层惠农政策引领

再次明确了国家对三农基础性地位的肯定和重视,从中央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核心落脚点是促进城乡资本流动、要素流动,最终实现全面小康。在顶层政策引领下,工商资本集群下乡、土地规模流转经营、农民财产收入增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将成为新时代下“三农”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并由此形成新的资金来源、实体来源,为农信机构回归本源、持续服务三农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目标客源。

(三)强力的产权改革为农信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开拓了创新路径

提出延长农村土地承包期限三十年,至2058年。长期性和稳定性使得农村土地的含金量大幅提升,在“三权分置”(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引领下,农村产权的交易、抵押、担保功能将被有效激活,从而改变过去农村地区缺乏抵押物的传统格局,提升农户的财产性收入,大大丰富农村地区融资方式、对象和渠道,为农信机构回归本源、持续服务三农发展提供创新抓手和途径。

(四)差别的监管调控为农信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充实了资金支持

宏观调控日渐精细和精准,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差异化货币政策已迈出实质性步伐,三农金融债、支农再贷款、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定向降准、普惠金融定向降准等差别监管动作已全面落地,愈发强化且鲜明的监管引导将为农信机构回归本源、持续服务三农发展注入更多支持。

(五)日趋健全的财政支持机制为农信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了风险保障

财政政策对三农金融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直接资金投入和间接补贴引导双轨并行。预期未来三农业务的多方风险分担机制将更为健全,为农信机构回归本源、持续服务三农发展强化稳健性。

五、农信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角色定位

农信机构因农而生、因农而长,努力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全面、有效的金融服务,既是强化“四个意识”、履行政治使命的重要要求,也是把握历史机遇、迎合形势发展的重要路径,更是强化市场优势、助推改革转型的重要选择,要着力扮演好五个角色,突出主力军作用。

(一)做衔接新政策的主力军

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从中央到省市,相关规划政策密集出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线图逐步清晰。农信机构要切实发挥对三农政策的研判、分析、解读能力,强化政策衔接,既要清晰掌握国家的顶层战略方向,又要充分了解服务区域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措施部署和重点领域,深度开展调研工作,掌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动向、新需求,结合实际形成自身的工作意见,找准切入点和发力点。

(二)做引领新业态的主力军

积极顺应乡村振兴的各类新兴业态,不断深化和丰富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内涵,发挥农信机构地缘优势,按照统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工作思路,有效推进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深加工、科技农业、农村电商、物流仓储、文化康养、生态旅游等延伸产业链和客户群的服务渗透,积极支持乡村旅游、绿色金融、田园综合体、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发展,通过支持现代农业、科技农业、产业农业,推动传统三农业务转型提质。

(三)做服务新主体的主力军

积极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引导下产生的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做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来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变革创新,推动订单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新模式发展,持续推进金融服务主体由单一农户、农企向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延伸,推进客户结构提档、升级。

(四)做激活新要素的主力军

密切跟进国家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落地,及时研究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农村宅基地、农民住房财产权、林权、土地增减挂钩等政策实施情况,以“三权分置”改革和延长农村土地承包期限三十年为契机,加大金融产品的研究和创新,缓解三农经济实体“贷款难、抵押难”问题,大力支持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推进。

(五)做推动新动能的主力军

根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等发展机遇和动能,进一步优化服务渠道建设和网点布局调整,加大科技金融研发及推广工作,打造全方位、立体式的县域金融服务网络,在让广大农民享受方便快捷金融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助力农业农村发展动能转换。

六、农信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领域和举措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遵循,也明确了农信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领域。

(一)围绕“产业兴旺”总要求,推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大力支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以区域特色农产品为重点,大力支持生产加工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以品牌农业为重点,大力支持“三品一标”认证企业。以特色资源为重点,支持水电、旅游、文化等特色资源开发项目,实施“一区(县)一策”。

大力支持现代农业、科技农业。支持高端农机制造、良种培育、生物工程等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成果转化运用。做好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园区新主体综合服务。以设施农业为重点,不断提升种养业主要环节机械化生产水平。

大力支持新主体新产业新业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发展,更好带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支持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农业服务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新业态,大力支持都市田园综合体创建。

(二)围绕“生态宜居”总要求,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积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支持农村水污染防治、“厕所革命”等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发展两型农业模式,加快清洁能源开发与利用,推广生态养殖模式,服务县域新型城镇化工作进度,建立发展新农村。

积极支持特色(生态)小镇建设。认真研究各地政府特色小镇规划,立足资源禀赋、产业积淀和地域特征,在特色小城镇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开发、公共服务体系、古镇保护改造等方面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提升特色小镇的承载能力和发展水平。

积极支持美丽乡村建设。以各地美丽乡村示范村为重点,推动“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向乡镇延伸。探索支持农村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资源环境综合开发项目,推动自然风光、历史人文、乡土风情与现代化生活方式有机融合。

(三)围绕“乡风文明”总要求,推进城乡融合一体发展

推动县域旅游产业发展。结合区域资源、文化、产业差异,做好知名景区和旅游大项目开发改造支持工作,大力支持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农家乐等优秀乡村旅游项目,推动乡村旅游产业振兴发展。

推动农村医疗文化教育等事业发展。探索运用贷款、保理和产业基金等业务,支持大企业开展整村开发、农房改造、环境治理、公共服务等项目建设。加大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建设施配套建设资金支持,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动消费信贷和民生金融业务。把握农民市民化和农村消费升级发展机遇,大力拓展农民进城购房、自建房、汽车消费和生活消费信贷业务,提高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围绕“治理有效”总要求,推进农村金融生态建设

深化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加大对农村地区金融机具的布放和互联网金融推广,畅通线上线下联动服务渠道。依托网点下沉、渠道广泛的优势,在普惠金融服务渠道全覆盖、消灭空白村的基础上,进一步走村入户、延伸服务,加大对普惠金融政策的宣传力度,引导贫困户、三农实体等乡村振兴精确开展金融行为。

深化农村改革配套服务。持续推进全国“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协助各地政府建立健全农村产权登记中心、评估中心和交易流转平台,不断创新丰富农村产权信贷产品,助力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提高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深化农村信用环境建设。积极参与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工作,与政府共同构建“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信用激励约束机制。助力政府增信体系建设,配合政府建立多种形式的涉农风险补偿基金,加大对乡村振兴领域信贷投放。

(五)围绕“生活富裕”总要求,推进金融精准脱贫攻坚

扎实推进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加大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入户宣传力度,开展对有劳动能力、有贷款需求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信用评级全覆盖。推动扶贫小额信贷依法合规发放,对符合信贷条件、有贷款需求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严格落实“应贷尽贷”。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现状篇8

关键词:乡村振兴;旅游电子商务;直播

1.忻城县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历程及现状

忻城县位于广西中部,红水河下游。常住人口40多万,壮族人口占91.42%。土地以石山为主,忻城县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各类矿产储量丰富。忻城县的旅游资源也是异常丰富,有人文的景点“壮乡故宫”土司衙门、周安起义战场;有自然风光景点红水河、神秘湖等。忻城县第三产业发展火爆,旅游电商成为热点也是支撑全县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近年来,忻城县在脱贫攻坚、交通设施、乡村振兴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人民生活持续改善。2020年05月11日广西区政府宣布忻城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正式脱贫摘帽。

2.忻城县旅游电子商务遇到的问题

2.1乡村旅游电商信息不健全

在大数据背景下,各类信息数据相当重要,特别是在我国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进程中,很多时候游客只能通过电子商务这一个途径来了解,但是忻城县的乡村旅游各类预订等信息不完整,无法给用户提供更为全面的数据指导,通常情况下,用户只能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浏览基础的信息,像乡村旅游特色、小吃,特色农产品等等,这种信息数据根本无法满足用户的实际需要,从而影响乡村旅游电子商业的健康推进,也会让一些游客对乡村的旅游景点产生抵抗的心理,阻碍乡村经济的发展进程。人性化服务有待完善在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有关建设者越来越重视乡村的建设,以此为背景,我国乡村旅游电子商务领域才得以发展,可是在乡村电子商务发展进程中,由于信息数据不完善,导致一些用户会直接打电话咨询,在此进程中,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企业的人性化服务是相对重要的。可是就当下发展现状来看,其中人性化服务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方面是没有依照我国电子商务服务的标准进行,另一方面是乡村旅游电子商务领域无法给游客一个比较全面的信息。

3.乡村振兴背景下忻城县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新机遇

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832个部级贫困县网络零售额达到277.5亿元,比全国网络零售增速高14.1个百分点。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然而,再好的东西也需要想办法找到销路,要不然好东西只能孤芳自赏没有实现价值。现在通过互联网的供需对接,可以改变这样的弊端,让好的产品更加容易的走出大山,走出乡村实现产品本身的价值,也能为乡村振兴防止返贫贡献一点力量。当前,乡村振兴正处于关键时期,我们既要通过直播电商来促进产品销售,也是通过市场拓展来给刚刚脱贫的农民带来额外的收入,为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添砖加瓦。

3.1农村电子商务的政策支持得力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2018年初忻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忻城县促进电子商务发展扶持方案》,这一政策的出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了政府扶持的力度,有利于忻城县电子商务的发展,特别是有利于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

3.2直播电商助力乡村旅游电子商务

“直播+电商”是乡村振兴、农民致富的新选择,直接打通、激活了现有农村电子商务系统。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继续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直播+电商”让农民在粮食生产上获得了更多效益。“直播+电商”是农民自己开直播自己卖,在拼多多等大型电商平台上面开店,让产品更加好地快递到消费者手中,这种销售模式因为能够看得到货物,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消费者对货物质量的担心的问题,村民可以在自家田地中进行直播,只需要一部手机,不需要任何投入,方便又省力。与此同时拼多多的助农计划当中还可以为卖农产品的村民提供技术支持,这可以让很多不会直播的村民心里有底,也可以更好地促进产品的销售。2020年由于受肺炎疫情影响,很多农产品的线下销售都开始转型线上直播销售。在陕西省考察时指出,电商作为新兴业态,既可以推销农副产品、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又可以推动乡村振兴,是大有可为的。大力发展“直播带货”等农村电商新业态,需坚持市场导向,转变营销理念,完善配套服务,规范行业监管,让农产品“直播带货”成为农民的新时尚。

3.3乡村旅游人才逐步回流

在国家乡村振兴和“双创”战略下,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返乡创业。这些返乡创业的人员里面有一些之前一直从事电子商务行业的,非常熟悉电子商务行业发展,这也为旅游电子商务在忻城县的推广创造了人才基础条件。另外,忻城县积极响应国家战略为返乡人员提供创业保障。特别是目前国家六稳六保工作是重点,返乡创业人员政策支持必不可少。

3.4创建乡村旅游自主品牌

品牌是产品增加附加值的重要途径。在网络销售的农产品大多数以生鲜产品为主,具有季节性强,运输风险高和运输成本高的不利因素。农产品本身因为属于初级产品利润比较低,又加上缺乏品牌运营意识,所以只能低价营销。而且,大多数农产品企业缺乏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多为家族式企业,设备落后、人才缺乏,难以认识到品牌对产品销售的重要性,导致经营效益低下,电商发展难以做大做强。品牌直接影响着农村电商的命运,无品牌的产品往往很难取得消费群体的信任,品牌化战略是农村电商成功的关键。首先要加强品牌人才建设,通过成立电商培训机构,创新培训方式,为农民提供更多有效的品牌培训。培训品牌主体加快商标注册、专利申请,加强特色农产品品牌化建设,提升产品价值和知名度。其次,加强农村电商品牌宣传推介。要引导和支持媒体、报刊全方位展示和宣传农村电商品牌助力乡村振兴形象,提升品牌好感度,增强品牌影响力。“5G”的普及必将促进媒体的全面发展,智能手机成为农民的“新农具”,直播带货成为新时尚,要通过自媒体直播提升农村电商品牌知名度,最大程度上把流量转化为订单。

4.推动o2o模式电子商务发展在忻城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下的意义

4.1o2o模式对于乡村旅游发展的必要性

o2o模式是旅游行业比较常见的一种电子商务模式,乡村旅游是随着科技和信息高速发展,人们工作忙碌而诞生的新型民间体验活动。开展乡村旅游活动对于城市忙忙碌碌的上班族来说,可以得到轻松快乐的休息,感受远离城市喧闹所带来的宁静体验,也可以带家人和孩子亲自体验蔬菜的播种和生长,让孩子知道平时吃的蔬菜是怎样长成的,还可以感受很多古老工艺制作各种吃食。很多城市居民去参与乡村旅游最大的愿望就呼吸新鲜的空气。同时,开展乡村旅游对于乡村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一是有利于农村交通的发展;二是有助于带动整个乡村的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的就业率,从而减少农村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能得到很好的提升;三是有利于知识和信息的资源共享。例如,沿海沿河城市由于港口码头多,外地人员也明显增多,相互之间的沟通也能增多,人们会发现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性以及知识面的认识也会增广。o2o模式就是最好的推广模式,通过在线上做宣传推广到线下消费,让更多的人涌入乡村,给乡村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推动。特别是现在忻城县刚刚脱贫为了实现乡村振兴,脱贫不返贫,o2o模式就是最好的扶持乡村产业的电商模式。当地农户不需要太多投入,就是成立一个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策划相关活动就能实现线上销售。线上引来了客源线下就能将很多的农产品和地方特产卖出去,带来更多的经济收入。

4.2农村经济复苏,缓解农村“空心化”现象

旅游电子商务进驻农村会提供很多的就业机会,包括策划、设计、营销、运营。这些岗位需要的人才大多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有一点专业背景的人员,这也逐步促进农村人才回流,缓解农村“空心化”现象。还可以利用当地农民现有人力资源进行培训。村民需要的不只是培训学习,还需要把知识转换为切实的收益,让本来知识水平就低的农民去学习电商基础知识明显不现实。要想助力乡村振兴农产品销售平台快速运作,除了落实国家出台好政策,最主要是要让有经验有能力的职业经理人进行农村帮助村民进行销售。特别是每个村最好能够建立自己的公司来进行销售,以村委牵头成立合作社进行经验,这样比各自为政的电商销售效率要高出很多。

4.结束语

乡村振兴战略只有建立在农村产业兴旺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后劲和活力。在广大农村区域,农村电子商务作为新崛起的服务性产业,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和无限的潜力。忻城县的乡村振兴发展必须要借力于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而且要不断对旅游电子商务的品牌化进行创新,打造适合的ip才能持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秀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研究———以江苏省沙集镇为例[J].电子商务,2020(02):29-30.

[2]刘伟伟.黑龙江省“农产品+直播”在助农扶贫领域的应用研究[J].商业经济,2021(03):24-26.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现状篇9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农业;农民;村庄规划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Doi:10.19754/j.nyyjs.20201015049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连续17a聚焦“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新时代农业农村的发展开启了新的征程。因此,“三农”问题的破解也始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问题。

1油房坳村概况

油房坳村隶属于恩施州来凤县,地处湖南湖北交界,背靠酉水河,距离漫水乡集镇约5km,因历史上盛产金丝桐油、茶油而闻名,素有“小武陵”之美誉。村内自然资源优越,山溪洞峡,农田阡陌;人文资源丰富,乡贤引领,油茶闻名。周边分布有百福司风景区、卯洞峡、阿塔峡以及湘西乌龙山大峡谷等多处景点。2018年,浙商李永刚先生在油房坳村成立了来凤县默乡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并全面开展“武陵溪上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油房坳村的发展。但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村庄规划和项目策划已经不能适应未来村庄建设的管理和实施,更不能有效引导村庄的可持续发展,亟需通过新时代要求下的村庄规划编制来规范村庄的各项建设行为,并考虑以“三农”问题为基础,制定科学有效、通俗易懂的实用性村庄规划。

2围绕“三农”问题的规划背景研究

2.1农村问题

农村问题主要集中在2方面,分别是农村的社会公共服务(包括基础设施与社会事业)问题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国家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和规划管理机构的调整,对村庄建设提出了新的逻辑和要求。村庄规划已明确为法定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乡村地区的详细规划,也是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活动、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核发乡村建设项目规划许可、进行各项建设等的法定依据[1]。明确村庄规划任务,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已是大势所趋。

因此,如何综合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使其既能指导各类开发建设,又能落实生态保护,解决农村实际问题,是本次村庄规划中的难点。

2.2农业问题

农业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何利用越来越少的土地和水资源、越来越少并且越来越贵的劳动力,生产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农产品。乡村振兴,不仅要农业兴,更要百业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三产深度融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2]。

如今,碧桂园养豬,恒大搞粮油奶制品,美团孵化“未来食物农场”,腾讯打造“智慧农业平台”……未来二三十年,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一个重要的增长极。

大农业的出路在效率,而小农业的出路在价值。作为山地乡村的油房坳村,既然难以从数量上保证供给,那么如何整合一二三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提高农业附加值,满足个性化消费需求,发展特色、有机、精品农业,是本次村庄规划的重点。

2.3农民问题

农民问题即是与农民利益直接相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农民的经济收入和各种社会权利2方面。曾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要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有头脑、有远见、有闯劲的新农人是未来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不仅要懂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的新技术,也要有洞察市场变化的经营能力,还要有创新能力,如学会利用信息化技术和金融来发展产业。创新扶贫方式,发展特色产业,让沉睡的乡村经济活起来已成为乡村振兴的必经之路。

目前,全国精准脱贫工作已进入最后冲刺的关键时期,恩施州脱贫工作成效显著,有望提前实现整体脱贫“摘帽”目标,即迎来后脱贫时代。如何有机衔接乡村振兴战略与脱贫攻坚战,将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带动全民富裕将是未来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

3围绕“三农”问题的规划思路研究

为融入国家美丽乡村发展建设大环境,结合各级地方政府所提出的乡村振兴相关政策和措施,综合考虑油房坳村发展实际情况和现状分析的问题,在油房坳村村庄规划中,围绕“三农”问题进行现状问题梳理,展开规划思考。通过对“三农”问题的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提出村庄发展建设的相关策略,力将油房坳村打造为漫水乡乃至来凤县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3.1农村问题解决思路

建立国土空间体系,强化乡村规划引领。以“原生化”和“现代化”为关键词,通过农田、水体、山地等乡野原始环境展现自然优美的原野风貌,使用乡土材料进行村庄建筑立面改造及环境整治等项目建设,以适当超前的标准配建基础设施,完善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实现生产生活的现代化。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自然山水和生态基底为本底,合理布局村庄居民点用地和生产用地,促进村庄与自然山水格局的有机融合。结合三调数据、基本农田保障、生态红线划定等多项规划,对现状村域用地进行梳理。布局谋划特色村落布局,既保留村庄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满足村民住房建设的需要,提出适合油房坳村实际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以实现“多规合一”为前提,引导村落形成,达到农村生态之美的目标。

3.1.1生态先导

坚持生态先导,优先布局基本农田、公益林保护区、水域、基础设施廊道等非建设空间。严守基本农田和部级公益林,保障耕地面积,维护生态植被,提升生态功能。

3.1.2村庄建设

以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为目标,因地制宜推进美丽宜居新村建设,尊重乡村格局和山水脉络,注重保护自然风貌和传统建筑,不断改善人居环境,营造一种乡村式生活。

3.2农业问题解决思路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多元发展乡村经济。以“智慧”和“融合”为关键词,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采用现代农业设备与生态农业技术,并依托现有的武陵溪上田园综合体进行核心生产开发,与农产品深加工结合,增加产品推广环节,结合地方文化配建农产品展示区,打造真正的“六次产业”园区。

利用现状的133.33hm2油茶和33.33hm2藤茶作为油房坳村的产业龙头,通过试点示范,逐步树立品牌,形成规范,凝聚人气和人心,进而带动周边有种植条件的村进行规划、布局,打造漫水乡过万亩的高效大农业产业基地、绿色生态内循环的农业基地,使其符合“三生融合”发展的典范。最终以“茶”为龙头,实现特色崛起,达到农业生产之强的目标。

3.2.1抓特色建基地

严格遵循市场规律,优先发展本地特色的油茶、藤茶等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水果、蔬菜、特色养殖等辅助产业,形成规模化种植基地。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乡村振兴发展的综合产业。加强农业基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3.2.2成链条重品牌

紧密结合现有的武陵溪上田园综合体,用绿色工业化理念发展“茶”产业,提高农产品质量。以绿色、健康、原生态为主题,着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不断提升“茶”产品加工能力,切实提高“茶”产品质量,围绕品牌建设,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让农副产品就地“一产”转“二产”,提升附加值。

3.2.3保销售增效益

推进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农旅对接,让产品进超市、进食堂、进酒店。依托互联网平台,大力发展直销农业和订单农业,打造“从田园到餐桌”的灵敏需求链和快捷供应链,使“小生产”对接上“大市场”。

3.3农民问题解决思路

创新精准扶贫形式,共享美好生活成果。以“職业化”和“信息化”为关键词,结合合作社、新农民培训等项目,面向现代农业发展和地方旅游服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确保信息服务站、惠农信息入户等项目推进,保证农民能够了解市场环境,依托互联网平台,大力发展直销农业和订单农业。

“三农”工作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根本是利益问题,利益问题的关键是收入问题。把发展富硒“茶”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法宝,依托“武陵溪上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致富。建立镇村一体的产业布局和交通格局,统筹安排镇村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美化村域内村民聚居地的生活环境,完善村民的生活配套需求,最终实现农民生活之富的目标。

3.3.1促进农民增收

增加农民通过产业发展带来的经营性收入。进行农民技能培训,提高种植效率和农产品质量;深化改革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增加财产性收入;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增加转移性收入。

3.3.2完善民生配套

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市政配套建设,积极推进村庄环境整治,积极解决现状给水问题、污水排放和垃圾处理等问题,推行建筑风貌改造,不断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美化生活环境,持续改善人居环境。

3.3.3加强文化营造

挖掘村域文化,树立标志性本土文化品牌,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扎实开展“好家风好家训”活动,制定“村规民约”,提升村民素质。增强村民文化体验,丰富业余生活,通过文化营造,实现文化兴村。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引进部分企业家、专家学者、规划师、建筑师等技能人才参与到综合农业产业发展建设中,同时通过短期培训、示范村考察等方式,培育出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健全以漫水乡文化站为龙头、油房坳村委会为阵地、多元文化推广为方式的基层公共文化体系,完善“农家书屋”和村民活动广场,提升文艺活动配套场地设施,让村民能更舒适便捷地享受到丰富的文化大餐。

4围绕“三农”问题的规划布局研究

在本次村庄规划中通过“三农”和“三生”的统筹分析,谋划油房坳未来的“三生”空间。依托油房坳村及周边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通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国土空间生态环境的管控和美丽乡居环境的改造,从而创建村美民富、宜居宜游宜业新型乡村,并努力打造以农文旅融合为发展方向,以乡村生活体验为特色的原生境静谧山居主题村落和乡村振兴示范点。

4.1生产空间布局

选择村域北侧和东侧农田作为农产品集中种植区,发展农产品耕种,主要种植油茶、藤茶和果蔬等。将这些农产品全部集中在这2个区域,可以更好地集中管理,形成种植基地,使村内的特色种植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选择村域西南侧部分建设用地作为农产品加工生产区,结合现状已建成的茶油藤茶加工车间,主要布置一些产业用地和配套附属设施用地,用于服务村内农产品加工和生产。

4.2生态空间布局

依托油茶和藤茶规模种植形成的独特景观,结合山体林地的步行道、观景平台等设施的打造,强化田园景观的体验性和观赏性。利用空地、谷地进行景观植物种植,打造村庄环境品质,引导村民建房统一建筑风貌,体现油房坳土苗建筑特色。

4.3生活空间布局

结合村委会、卫生室和活动广场等一些最为主要的公服用地建设综合服务中心区。村委会周边设置全套的设施供村民使用,同时配套便民服务、休闲娱乐健身等设施,完善功能,供来这里游玩的人休闲、游览。

在村域南侧和东南侧结合“武陵溪上田园综合体”项目发展村内旅游业和服务业,打造旅游配套服务区,主要提供一些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所需的体验、游览和管理用地,为村域旅游发展提供便利,使之更为完善。

5小结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现状篇10

农村远程教育发展面临的招生困境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是为了解决农村人才资源匮乏的问题,教育部于2004年开始推进的一项农村人才培养试点工作。教育部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工作交由在远程教育方面实践多年、经验丰富的广播电视大学(现国家开放大学,为了便于行文,本文统一称广播电视大学,特作说明)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实施至今已经16个年头,广播电视大学依靠系统办学优势,在各省级电大下设立了少则几个,多则100余个学习中心,全国共计1513个学习中心,将学校办到基层农村,真正做到了送教上门,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人才。但在实施过程中,“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在深度发展方面也面临诸多困境,特别是生源问题。相关研究显示,“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在2004年首次招生时,招生人数为2634人,与当时计划招生数8000人相去甚远。随着教学工作的不断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逐渐为当时社会所熟知,2005年招生人数较第一年大幅度增加,达到15724人,可谓是突飞猛进。此后,“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招生人数不断攀升,至2009年达到了一个高峰,年招生人数达到71306人,但2010年招生人数出现较大幅度回落,招生人数为62854人。这是由于2010年后,由于缺少《全国电大教育基本情况统计公报》数据的支持,我们无法得知此后“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每年招生的具体数据。有研究者对部分省市“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开展情况进行了关注和研究,部分省市区积极同当地政府部门沟通协作,争取政府部门专项资金支持,免除“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员学费,“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招生情况喜人,如江西省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截至2017年春累计招生36462人。但这毕竟是部分省市区,大部分地区的招生情况仍不容乐观。有研究者披露,截至2018年底,全国省级广播电视大学所属的1513个学习中心共开设了25个相关专业,累计招生人数为687579人,毕业生为459536人。按15年累计招生687579人计算,平均每年招生人数约为45839人,而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招生第5年即2008年,其招生人数已达49799人之多,超过了这个平均数,2009年、2010年招生人数均在6万至7万人,这表明2010年后,“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年招生人数没有显著提升,出现了招生瓶颈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生源红利

1.大量农民工回流农村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致使城乡发展极不均衡。改革开放后,面对城乡的巨大差异,许多农村青年离开家乡进城打工,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改变生活现状。这对国家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使广大农村地区出现“空心化”和“老龄化”的问题,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进入21世纪,鉴于务工潮对农村的巨大影响,国家2005年提出了“新农村建设”,加大了对农村的投资和发展力度。此外,国家以出台政策文件的形式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2016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等。各级地方政府部门除了出台相关农民工返乡的实施意见外,还积极改善农村环境,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和专项资金支援。在各级政府的引导下,自2010年起,我国返乡农民工以每年不低于50万人的数目增长。据统计,至2015年,我国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数量已达450万人。2018年,国家发改委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年度报告(2017年)》统计,2017年,全国返乡创业者已逾740万,其中返乡农民工占72.5%。中国社科院的一项研究报告《中西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处境与对策》显示:66.1%的农民工到了一定年龄就会回乡,大多数农民工没有将自己生产生活场所转移到城市社区。国家行政学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孝德在《乡村遇工业文明衰,逢生态文明兴》一文中提出:“未来大约有3570万农民工,因到退休年龄而出现在城市无法就业的现象。他们中有2500多万农民工将带着他们的收入,带着城市文化的生活经验回乡养老或再创业。”这2500多万仅仅是面临退休、被迫返乡的农民工,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推进,乡村生活和创业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必将有更多年富力强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之中。

2.下乡养生养老的人口不断增加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农村优良的自然资源成为其巨大的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周立教授认为,“四洗三慢两养”成为乡村新价值与乡村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新代名词。“四洗”指的是喝乡村天然水,吃乡村生态饭,可以“洗胃”;呼吸乡村新鲜空气,可以“洗肺”;观赏乡村青山绿水,可以“洗眼”;过上乡村闲适生活,可以“洗心”。“三慢”指的是乡村的“慢食、慢村、慢生活”。“两养”指的是乡村提供养老、养生空间,帮助城市人安度退休和休闲时光。周立教授还预测,以当前2.4亿老年人口计算,即使只有三分之一退休老人愿意下乡养老,也会有8000万人。这些下乡养老的退休人士大部分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成功人士,他们有农村情结,回乡村后必然成为新乡贤。

对农村远程教育深度发展的思考

1.抓住乡村振兴机遇,突破招生瓶颈

农村远程教育在深度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境,成为制约农村远程教育深度发展的瓶颈。第一大困境是招生问题,生源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由于受到打工潮的影响,大量年富力强的农村青年都选择了外出打工,农村出现“空心化”“老龄化”倾向,农村中成人教育生源受到极大影响,这也是“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经过10余年发展,招生规模迟迟不能有质的飞跃的最主要原因。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国家鼓励和引导广大农民工返乡创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前面已经提到,至2017年返乡者已达740万人,这是潜在的巨大生源。同时可以预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返乡创业将会是一种潮流,生源将会大幅度增加。另外,下乡养生者、养老者也有老年教育需求,他们也是农村远程教育的潜在生源。农村远程教育一定要抓住这个绝好的机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逐步实现招生数量质的飞跃,只有这样才能为乡村人才培养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