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的核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14:09

社会治理的核心篇1

关键词:社会交换理论;核心价值观;社会治理

中图分类号:D0-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1-0234-02

党的十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则首次提出了“社会治理”的概念。

针对这两个论题,学术界分别从不同视角出发,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通过CnKi检索发现:学术界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发探索“社会治理”的相关研究相对薄弱。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可归纳:第一,凝练与建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方法论探讨(寇东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左亚文《理论月刊》2013;韩震《红旗文稿》2012)。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概括(田心铭《红旗文稿》2012;梅荣政《红旗文稿》2012)。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诠释(陈先达《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王学俭《理论探讨》2013;韩震《红旗文稿》2012)。第四,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的路径探索(范玉刚《湖南社会科学》2013;周文彰《前线》2013;施惠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

纵观国内成果,主要集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研究层面。而从社会学出发,探索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治理的研究不足。龚群《以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论为基础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旗文稿》2012)借鉴社会学理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概括做了方法论探索;这对本论题所要开展的跨学科研究有一定启示意义。但是其文主要集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与内涵研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功能的分析相对不足。韩冬雪《政治合法性视域下的中国社会管理内涵探究》(《理论探讨》2013)则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中直接论及了社会治理问题,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治理的指导思想与价值追求,社会治理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的具体化路径与方法,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管理实践中的功能研究相对不足。这都为当前的研究预留了理论与实践探索的空间。

其实,对于社会核心价值观和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西方社会交换理论学派对此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借鉴社会交换理论学派的研究成果,明晰社会核心价值观在推进社会治理实践中的作用对于当前推进我国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代化治理型的社会管理与传统的“统治”型的社会管理存在本质区别。社会治理中行使公权力的主体不再仅限于政府和国家。如皮埃尔・塞纳克伦斯指出的:“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1]。社会治理的主体呈多元化,打破了国家和政府对公共管理权的垄断,他们只是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众多权力中的一个,多元治理主体集体行动的“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和支配,而是协调”[1]。社会治理的协商性民主取代了统治下的强制性规范。社会治理权力主体的多元化,治理的民主化趋势直接决定了公权力运行向度的改变。“统治”是国家和政府依靠自身的政治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强力推行自上而下单向度“硬”管理。社会“治理”则是多元化主体(国家、社会、个人)在协商性民主的平等互动中采取合作的方式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软”管理,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目标。民主协商、平等合作成为现代社会治理最显著的特征。但是在现代化转型期,身处社会经济结构变迁中的多元社会治理主体的利益诉求各不相同,基于民主协商的多方利益博弈如何以最低的谈判成本和最高效的方式达成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共识,成为社会治理的所面临关键问题。

社会治理的核心篇2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3)03?0036?0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阵地、主要渠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教学全过程。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意义

当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结构与社会阶层发生了显著变化,思想观念领域出现多样化、复杂化形势,党中央适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基本内容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

1.有利于在高校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四个方面具有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相互贯通、融为一体的特征。该基本内容的四个方面,作为我党带领人民群众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文化成果,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为核心的部分。要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就必须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高等教育进入中国以来,作为社会思潮前沿的高校,一直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新中国成立后,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摇篮,党一直注重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中的主导地位,意识到这种主导地位的巩固对于整个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引,才能在新的历史时期,完成好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引,有利于在高校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性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引

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本质特征是,在高校中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特征,也是我国高校必须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会迷失方向,进而失去课程存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那些试图去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性的观点与做法,以及那些试图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走

向“中立价值”的观点与做法,都是错误的,站不住脚的。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对高校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要十分明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主义性质,就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指引。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助于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人才培养,既要注重专业、系统、扎实、全面的知识和技能传授,也要注重人才的健康心理素质培养,更为重要的是人才思想道德素质建设。高校人才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的主要途径与主要阵地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四个方面,能够引导高校学生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能够保障他们的道德基础建设,有助于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应该根据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进程进行调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内容要求“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应该按照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引,科学规划,重新设计。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中,应该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灵魂作用,把共同理想作为教育主题,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教学精髓,把荣辱观作为教学重要基础。

1.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灵魂作用

过去的历史、今天的现实乃至未来的趋势,都明确告诉我们,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和观点,才能认清发展道路,分辨社会思潮,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体系中的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教育的不同任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主要告诉大学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主要告诉大学生中国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人民完成各项历史任务时发挥的指导作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理论概论课程,主要帮助学生弄清楚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主要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指引大学生成人成才。这四门课程承担的任务不同,但是相互联系,各司其责,能够很好地完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教育和武装大学生思想的任务。

2.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成为教育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同理想,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成为国家与民族前行的精神动力、精神支柱,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大学生承担着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任,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应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主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是应当的,也是能够做好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可以也必须将共同理想教育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在准确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能够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必然性、科学性,帮助学生认清历史趋势,奠定大学生实现共同理想的信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能引导学生将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统一起来,鼓励他们在为共同理想的奋斗中实现个人理想。

3.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视为教学精髓

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需要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不竭的精神动力,这两者相互交融,已经与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融为一体,成为了民族的精神品格。小康社会、现代化建设、民族复兴梦等的实现,必须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使各族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状态,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活动和创新精神。

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可以通过分析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关联、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关系、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联系等问题,为高校学生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培育提供理论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要立足于展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阐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本质,勉励大学生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则会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复兴的历史,告诉大学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巨大力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课程,可以把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融入到思想品质培养、思想情操修养中,从而让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真正融入到每一个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4.将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教学重要基础

一个人要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必须能分清什么是荣与辱,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社会风气的重要精神基础是正确的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蕴含了人生观、道德观和社会观,高度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全社会成员的价值准则和道德要求,高校应该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并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可以通过人民创造历史、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原理等内容,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应该开展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理论与和谐社会建设理论教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要求注重民族道德传统和革命道德传统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课是承担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主要课程,可以通过历史使命、学风教育、信念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内容,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地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仅要落实在教学内容上,而且应该在教学方法上努力创新,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的科学性、吸引力和有效度。

1.改进课堂教学,强化教学阵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教育理论,多采用启发式、案例式、互动式、参与式和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调动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方面,教师要真理服人、真情感人地将喜闻乐见的语言和生动有趣的案例讲清楚,说明白。又如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在辅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应联系学生关心、关注和关切的社会热点、难点,答疑解惑,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说服力,从而使学生能够灵活掌握并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探索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方式

实践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是指除课堂教学以外的教学环节,这一环节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实践性有着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就是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应该回到实践中,指导实践。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创造实践教学条件,强化实践教学管理,引导学生进入实践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社会的实践中,增强学价值体系的能力。

社会治理的核心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院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与表达,2014年5月,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以《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题进行了精彩讲话,号召青年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勤学、修德、明辨、笃实。高职院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场所,教师和学生更要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跑者,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职院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全过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教职工的理想与信念,外化为工作、生活的自觉行动,激励广大高职院教师为实现个人梦与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一、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全过程的核心在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相结合。

我党一贯坚持以抓政治理论学习促进思想统一,从而达到行动上的一致,这是我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取得成功的重要武器。在解放思想、言论自由、信息获取渠道极为广阔的和平年代,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全过程,使广大教师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政治修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并带动学生抵御不良思潮、违背社会道德的歪风邪气的入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形成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学生管理与服务等多位一体的政治理论学习平台,不断完善学习方法与手段,建立健全热爱学习、学有效果、学以致用的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

高职院开展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的目的是提高教职工的素质与能力,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全过程,核心在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相结合,构建适应高职院教职工现状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理论学习体系和教材体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教职工头脑。

二、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全过程的关键在于创新学习方式方法,拓宽学习渠道。

当前,高校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基本都是在学校党委的安排与要求下,以二级教学部门为单位进行集中学习,学习的内容大多按照党委宣传部下发的年度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计划开展,学习内容局限在“发生了什么”、“做了什么”,与教师的个人职业发展及前途联系不紧密,不能引起广泛共鸣和深刻思考;学习方式以领导宣讲、宣读等抽象宏观理论说教为主,与教师日常教学、科研、实践育人等实际工作脱节,影响教师讨论的积极主动性;甚至出现以业务学习代替政治理论学习的现象[1]。

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全过程的关键在于创新学习方式方法、拓宽学习渠道。除了采用传统的宣讲、个人自学方式外,还要注重发挥实践在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学研究、科技发明和创新创业活动;广泛搭建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平台,如对口支教、爱心捐赠、企业实践、社会服务等活动,通过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教职工的自觉行为。在实践中要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开通专项微博、微信跟踪宣传和报道实践活动,使活动影响力惠及更多的师生。此外,利用新媒体资源的互动性,加强教职工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教职工的诉求和真实想法,不断调整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确保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全过程。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学系党总支广泛拓宽学习实践渠道,先后为教职工们搭建了六合金牛湖希望小学义务支教、江苏科技馆科普服务、家庭低碳环保咨询与服务等多个影响力大、社会反响佳的品牌实践平台。其中希望小学义务支教活动已经连续开展八年,教职工们通过课程支教、心理辅导、爱心捐赠、书信励志等方式为留守儿童们送去知识与自信、爱心与欢笑,并带动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学生加入支教团队中,更将公平、友善、互助的理念播种到每个人的心中。八年来,支教团队见证了一届又一届小学生的成长,2名小学生在六合区主题征文比赛中荣获三等奖,1名学生在六合区中小学生电脑作文竞赛中获三等奖。此外,支教团队也收获了累累硕果,2011年,支教团队入选“江苏省大中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省级重点团队”;2012年,支教项目被江苏团省委评为“优秀志愿服务项目”;2013年,希望小学被授予“江苏省优秀社会实践基地”称号。两届支教团队队长分别被评为2011年和2013年的江苏省优秀共青团员。

三、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全过程,要注重加强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

一要开展榜样选树与学习活动,大力弘扬校园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发掘榜样身上可亲可敬的闪光点,营造崇尚榜样、学习榜样、赶超榜样的优良氛围。例如,在广大教职工中开展师德标兵评选、“我最喜爱的辅导员”及“我最喜爱的教师”评选活动,掀起向标兵看齐、争当大学生最喜爱的教师的热潮。二要注重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根据教职工思想特点与时俱进开展学术、体育、文娱活动,例如开展“中国梦・我的梦”主题征文与演讲比赛、教职工趣味运动会、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等活动,营造高雅、向上的校园文化。三要加强校园环境、网络、广播站、图书资源等硬件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浩如烟海的图书资源的熏陶功能。加强广播站、学校官方微博的建设,宣传报道时事政治、热点新闻,对有争议的社会问题进行正面引导教育。

参考文献:

社会治理的核心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核心价值体系;教学模式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性质与现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各层次、各科类大学生的必修课。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兴衰成败。高校是思想最活跃、观念更新最快、变化交融性最强的地方,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办好高校,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为全面把握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笔者曾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况进行了一次范围较大的调查。从调查结果的情况分析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情况良好。然而,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担负的重要使命来看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太重视。在“你为什么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中,有42%的学生承认是为了应付考试。

二是个别教师教学观念不适应需要。个别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缺乏使命感和责任感;部分教师不能及时转变教育教学的观念,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等;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是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有待加强。有的学生上课不动脑思考,有的则保留问题、心存矛盾;还有的认为所学的内容与现实脱节,没有意义。这种状况就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很难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与特点

当代大学生是同改革开放一同成长起来的跨世纪青年,他们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亲身感受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是肯定的。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强,潮水般涌八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无不时刻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一些人在急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尤其是利益调整面前无所适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深刻变化,消极因素呈增长趋势,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趋向功利化。有些大学生在价值取向方面存在功利化、实用化的倾向,片面追求自我价值,过多地强调了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利益成分。

二是大学生信仰出现淡漠化、边缘化倾向。多元化时代,人们面对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选择容易造成信仰迷失和信仰真空的状态。

三是荣辱观缺失。虽然大学生群体的整体道德水准在全社会范围处于较高层面,但他们在道德判断和行为方面存在着许多矛盾和困惑,特别是正确荣辱观的缺失。

四是诚信意识淡薄。如近年来屡禁不止的考试作弊、抄袭作业或论文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大学生的诚信缺失。“人无信不立”,诚信问题不容忽视。

三、搭建“多维立体”的教学模式,铸造大学生思想灵魂

长期以来,高校的少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那么热心、热衷,甚至反感,是因为一些高校在核心价值体系的教学中,方式和方法过于僵化、呆板,大多沿袭传统教学中的“注入式”教学法,导致了学生参与程度较低,削弱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因此,必须搭建“多维立体”教学模式,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针对性。

(一)“1+1”教学互动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实行“1+1”教学模式,可分三步走:第一,课题内容“1+1”,由教师“讲”和学生“查”有机结合;第二,课件组成“1+1”,让学生融入教学课件的制作;第三,讲台构成“1+1”,组织学生试讲活动。通过这种多维立体教学模式,使大学生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全面认识和理解。

(二)课本剧表演教学模式

所谓“课本剧表演”,是指由学生根据教材的特定内容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的教学形式。步骤如下:(1)成立小组。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部分章节内容分配到各班,各班再成立课本剧表演小组并由组长全权负责;(2)组内分工。根据学们各自的特长进行分工,编剧、导演、策划、演员、服装等责任到人,分工协作,各负其责;(3)排练准备。课本剧表演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排练;(4)课堂表演;(5)效果评价。由教师和部分班干部组成的评委对课本剧表演从内容、形式到表演技巧等进行综合性评价。

(三)“嘉宾访谈”教学模式

“嘉宾访谈”教学就是采用电视节目中“嘉宾访谈”形式来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上课时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邀请两名学生作为“嘉宾”共同学习、共同讨论,共同应对全体同学的“答记者问”。具体步骤如下:

(1)“嘉宾”的选拔。就是在每个教学班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与意愿,提前安排一名学生作为“嘉宾”,上课时再随机抽取一名学生作为“嘉宾”。

(2)“嘉宾”备课。“嘉宾”利用课余时间,根据所选教材“专题”反复阅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在知识的深度及广度和如何联系实际方面下功夫。

(3)对“嘉宾”访谈。上课时教师以“主持人”身份邀请两位“嘉宾”同时走向前台,“主持人”针对本次课提出相关的问题开始对“嘉宾”进行“访谈”交流。

社会治理的核心篇5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对策

党的十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提出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旨在做好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则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环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关系

对大学生深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1、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需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进一步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服务的,都是为了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理论创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它作为新的理论成果,承担着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使命,把握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方向,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新时期的根本内容。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将社会主义的内容与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完美结合,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持续、有效发展。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目标和方向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目标性理念,是我们坚持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规范国家、社会、个人的行为,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最新理论成果。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各门课程的主线,将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有机契合,使之成为一个系统的整体,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充分体现,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所在。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也是价值观念的引导者,他们的一言一行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影响重大。因此,要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方向保持统一,理应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二、当前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1、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实践性很强的价值教育活动,应该在培养大学生认知认同的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学生的个人行为,来提高大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对社会各项事务判断能力。但是,当前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多采用“我讲你听、我说你做”的被动运作方式,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情感体验,导致学生缺乏兴趣。目前,部分高校在开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时,更多的是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甚至出现了理论教学代替实践教学的现象,出现了大学生只掌握了理论却无法将理论应用到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从而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另外,部分教师和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意义认识不足,使实践课程流于形式,无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量不足,素质不高

由于待遇和职称方面的原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很难吸收年轻同志加入,同时一些年轻有为的政工队伍离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岗位,另一些长期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老教师由于年龄、身体以及其他原因也相继离开工作岗位,[1]现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出现的数量少的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点实效性,而且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正常开展。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员数量少、教学任务繁重等因素的影响,无法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问题,使得实际教学效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之间存在差距。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任务紧迫,部分思想政治课教师理论水平不高,不能胜任价值观宣传教育工作,影响了课程的教学质量。近年来,高校虽然开始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但更多的是对教师科研成果的重视,而忽视了对其教学能力的提高,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忙于评职称,影响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深入研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质量提升缓慢的原因之一。

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单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环节之一,过于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不易于将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映入学生的头脑,形成稳定的情感认同,转化为学生的行为。因此,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断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更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中去。然而,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仍采用概念介绍、理论演绎为主的教学方式,虽然将原有的灌输教学法与现有的多媒体教学模式进行了结合,但仍然不是从问题出发展开教学讨论,不从学生的学习、就业、婚恋等方面生成教学案例,使得课堂教学毫无新意和趣味可言,以至于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假大空的口号。[2]近年来多媒体教学被广泛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但有些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内容也不过是课本内容的“复印件”,也有一些教师过度使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课件华而不实,忽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对策

首先要制定出完整规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使之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能转化为学生的行为标准为主要目的。在内容设计上,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要求契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章各节之中,真正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产物。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要制定科学的教学策略(包括组织方式、学习方式、练习或教学手段等),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常态化。[3]

其次需要丰富实践教学环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公民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在学习、就业、交际等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就需要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的同时,强化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在志愿服务、社会服务、生产实践等活动中灵活应用理论知识,促进学生思想理论水平的提高与升华。实践环节的增加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空洞的教条,而是与我们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而在具体的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设计课堂实践教学,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培养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师在讲清楚理论原理后要求学生分析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巩固所学知识点的同时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在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关小论文;给学生指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的课外书籍,并撰写读书笔记等等。在各种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为学生今后发展打下基础。

再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理论素养和道德素质。对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整体素质而言,第一,要提高教师的理论功底和理论基础,不断更新自己的理论知识和价值理念,具备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科学设置教学内容的能力,使其理论系统化和专题化,以便于深层次地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目标。[4]第二,教师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对学生起着同质转化和定向作用。学生对于教师总是听其言、观其行,教师的道德境界和行为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率先垂范,思想政治教育才有说服力,才能真正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5]

最后要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在理论课教学中要有鲜活的材料,做到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应用。案例法、层次法、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各有高招,各有妙处。如互动式教学,教师可及时观察学生的兴趣点,了解学生的需求,可以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设置问题进行探讨、交流,以达到教学目标。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其便捷、快速、低成本、广覆盖的特征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小组要充分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课堂,在网上分享转发图片、文章、社会热点话题等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延伸大学生的学习空间,扩充大学生的学习材料;师生还可以利用微信、微博、QQ等平台交流、沟通、作业批复、答疑解惑。这些形式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拉近课程与学生的距离,大大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时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工作的紧迫性和艰巨性,不断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积极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

【注释】

[1]戴焰军.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导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10.

[2]武兵.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研究[J].山东高等教育,2015(7).

[3]陈宗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2015(2).

[4]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

[5]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

社会治理的核心篇6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4-0099-0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对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学者们对这个问题阐述得很多,普遍认为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分别从国家、社会、高校、大学生四个层面阐述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战略需要,是社会生活和社会内在机制新变化对大学生影响的客观需要,是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新变化的迫切需要。

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课题中应有之义,是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内在要求,是构建和谐校园、办让人民满意大学的迫切需要。

另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迫切需要,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现实要求,是教育目标及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尹伶俐还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群体的期望,需要引导大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文明社会风尚的倡导者、传承者和实践者。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政治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利于为大学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提供精神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大学生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供了指导。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需要,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大学的需要。

二、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

关于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要内容,学者们都认为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来进行,只是对每一个方面要突出的内容表述不同。

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另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要求;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准则。

关于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原则,学者们谈得很少,目前查阅到的只有两种观点,说明这个问题还未能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

一种观点认为,一是一元指导和包容多样相结合的原则,二是继承性和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三是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四是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

另一种观点提出,在教育过程中,应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原则、价值目标坚定性原则、精神支撑“双核心”原则、道德准则确定性原则、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原则、强制性与非强制性相结合原则、社会化与个性化相结合原则。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大部分学者认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寓其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有学者认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要求,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准则。

有学者认为,应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指导思想,深入进行科学世界观的教育;围绕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一核心内容,深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突出弘扬民族精神和践行时代精神这一重要抓手,深入进行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教育;抓好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这一基础工程,深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有学者提出“五效应说”:一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创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人才培养中的思想能源效应;二是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实大学生思想基础,创造理想信念在人才培养中的精神动力效应;三是坚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凝聚大学生力量,创造民族精神在人才培养中的精神支撑效应;四是坚持用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拓展大学生思维,创造时代精神在人才培养中的精神催化效应;五是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创造社会主义荣辱观在人才培养中的伦理定势效应。

还有学者认为,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是将其寓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准确把握大学生整体状态和个体差异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创新方式、注重实效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对这一问题,学者们探讨得最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绝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开展社会实践、网络教育是最基本的途径。

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课堂教学是主要渠道,校园文化建设是重要载体,社会实践是有效平台,网络教育是重要途径。

一种观点认为,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加强大学生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系统化教育,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以创新形式拓展网络宣传阵地。

另一种观点认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必须让大学生从思想上搞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导价值体系,充分认识、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和作用;必须让教育内容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校园文化活动、进入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保证进入学生头脑;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根据时代要求和大学生实际,创新教育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使之更具有时代性、针对性,更符合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成长要求。

有学者提出“四融合”,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建设相融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与社会实践活动相融合,与师德师风建设相融合。也有学者提出“四融入”,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学实践中,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中,融入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建设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

还有学者认为,一要转变观念,改进方法,努力增强教育的感染力;二要理性教育,情景感染,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三要抓住龙头,示范带动,不断夯实党建堡垒工程;四要多管齐下,培育精典,营造和谐高雅的校园文化;五要贴近实际,导灌结合,坚持做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也有学者认为,要在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研究上下功夫,在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上下功夫,在增强宣传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吸引力上下功夫。陈全成也提出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之一。此外,徐海祥等人还谈到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转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三个重要问题是历史传承与发展创新、扎根实践与理论研究、突出主题与形式多样。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途径、增强实效性的路径等问题论述较多,但对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机制构建等方面探讨甚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以及如何检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等方面的论文几乎没有,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真正奏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和时代强音,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光明日报,2006-10-19.

[2]熊荣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3]杨学龙.在大学生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项新课题和新使命[J].宜春学院学报,2008,(5).

[4]杨军,黄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术论坛,2008,(2).

[5]尹伶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6).

[6]李继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新东方,2007,(8).

[7]王建华.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9,(9).

[8]罗成翼.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湖南社会科学,2007,(4).

[9]刘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指针[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10]王彬,穆春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23).

[11]自正发.试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原则[J].红河学院学报,2009,(6).

[12]徐柏才,张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2).

[13]明国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12).

[14]徐园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探索,2008,(2).

[15]韩晓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8,(3).

[16]杨建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

[17]张林仙.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8,(6).

[18]朱炎,陈于后,王建琼.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社会治理的核心篇7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地位重要作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导地位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的教育实践活动,必然打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烙印,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和支配。我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指导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确的阶段定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复杂多样的时代背景,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多质多维的生态环境。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窘境和困惑很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焦点和矛盾问题在学生思想里的折射和反映。

近年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领域,有的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一般的基础道德教育;有的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为“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教育;有的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弱化归因于高校扩招而导致的生源质量的下降,有的则归因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素质的低下。这种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现实,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看作孤立的系统,囿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谈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孤立分离的定位,或离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过低评价或过高要求,必然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脱离社会实际,解决不了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而陷入困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种社会主义的观念体系,这种观念体系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价值实践、价值关系在观念层面的集中反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将长期面临一些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这些课题不仅是当今中国社会的“热点”问题,而且是大学生十分关注和关心的涉及自身成长、成才的重要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中不应该回避这些课题,而是应该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丰富教育生态环境中积极汲取养分,激发起大学生对人生、对社会与对社会发展方向的深度思考,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定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背景下,在指导思想上进一步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追求。

2.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确的目标定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必须深入进行基本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1]这一问题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阈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2](p247)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如何培养人”强调的是教育的途径、方法。“培养什么人”则是强调教育的目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首先只有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才能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一个体系,它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具体目的组成的”。[3](p127)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大学生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动体现,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每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学生所应体现的精神风貌和青年气质;“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解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具体目的的总领,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什么人”问题的明确回答,确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努力方向。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确目标定位的指导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对“怎样培养人”这一具体实践问题进行有益的探索。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定性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包括世界观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等内容在内的多样、复杂的动态系统。其中,世界观教育和道德教育是基础层次,思想政治教育是主导层次,心理教育是中介层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实践活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我们所讲的思想政治教育特指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党性即阶级性和先进性。2004年,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在当前的国际国内条件下,敌对势力同我们争夺下一代的斗争依然十分尖锐复杂。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向我国大学生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企图用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年轻一代全盘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最终达到他们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目的。我们决不能丧失警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在大力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同时,下功夫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增强政治鉴别力,有效防范和抵御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高校是培养人、教育人的重要阵地,直接承担着传承和创新先进文化,为党和国家输送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的重要使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丧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丧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导向性,那么高校的教育事业必将走上歧途。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国家层面的意识形态。国家意识形态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创造必要的精神文化条件和道德、舆论环境,把社会制度中的价值规则和价值目标加以系统化、具体化和日常化,进而转化成为社会公众的基本共识和追求的理想,遂使社会的集体目标和集体行动成为可能,以此动员和整合社会力量,维持社会秩序稳定,促进杜会发展”。[4]由此可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可靠保证。

2、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化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目标定位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任务。

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就在于从思想政治理论的高度,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性,使大学生不仅在情感上,而且能从世界观的高度,理性地接受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5]基于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就是要引导教育大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实现个人信仰与社会主导信仰的统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聚中华民族的重要思想基础,是各族人民团结和睦、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体系结构上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并提,进一步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打造成为当代大学生共同的精神支柱。

荣辱观问题是大是大非问题。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提出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内涵的重申和完善,体现了先进性的导向和广泛性的要求。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应侧重于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同时,当代大学生作为掌握现代化科学知识的特殊群体,是党和国家事业的接班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因而在思想道德上应有更高的追求,应体现出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先进性。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导进行高校德育建设,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解剖分析后不难看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进一步强化。

3.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分层作用

“就表现形态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即特定的社会和阶级所要求、所确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我们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Ⅰ;第二个层面即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根据相应的教育目的,按照教育规律的要求,对教育内容Ⅰ进行组织、编制,以直接用于教育活动内容,我们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Ⅱ……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Ⅰ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思想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Ⅱ更多地表现为由这种理论体系加工而成的教育信息体系”。[6](p342-343)

从思想政治教育分层角度出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具有紧密的契合性和互补性。《意见》主要围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途径而展开,是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进行组织、编制,加工而成的教育信息体系,可以划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Ⅱ的层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观念的规划,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统领和普遍的指导意义,反映了中国人民和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思想观念建设上的根本要求,反映了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因而可以划归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Ⅰ的层次。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Ⅰ的规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准则。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具有真理性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因而具有普遍真理性特征。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很强的价值导向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总体价值导向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事业的兴盛、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先进性和广泛的包容性,既担负着引领社会思潮、凝聚力量、振奋人心等多重使命,又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广泛性要求,符合不同层次群众的思想状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因为具备了上述特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组织编制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体系才会有强烈的说服力、感染力,从而能够取得教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强调优先发展教育.新华网,2006-08-3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高静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本质及其社会功能[J].新疆科学论坛,2007,(4).

[5]徐柏才,张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2).

社会治理的核心篇8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途径

我国社会当前正在经历着极为深刻的转型和变革。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这些变化都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带来了空前的影响。在这个发展机遇和矛盾凸现相互交织的形势下,要不断丰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施途径,确保教育的时效性。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内容。马克思主义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各项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和发展的普遍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统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最根本的保证。

第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并进一步把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概括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就成为党和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这个共同理想,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它把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普遍追求。

第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各民族团结和睦、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是促进中华民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必须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人心、鼓舞斗志,使民族精神在不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光大,不断增强民族精神的向心力、辐射力,不断提升全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

第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荣辱观的实质内容是社会评价标准和个体自我评价标准的体现。它不仅以行为规范的行为方式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他三个方面的内容并使之具体化。正是由于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造就了实践主体,营造着社会氛围,因而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到实处。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要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就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完善的政工干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日益创新的高校党建工作、丰富的社会实践体系以及新兴的教育载体,不断构建和完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

第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中的主渠道功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是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课堂、主渠道。高校要按照充分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课程、教材和教师队伍建设。以提高思想认识为前提,以教材建设和学科建设为基础,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教学方法创新为重要环节,以加强领导为保障,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要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和学科建设,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和学科体系。要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选聘、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品德高尚、深受大学生喜爱的能以人格力量影响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要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联系大学生思想实际,创新教学方法,加强社会实践,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要加强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和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努力实现教学情况明显改善的目标,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建设成为大学生吸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髓的主渠道。

第二,坚定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中全程运载功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对课堂教育的补充。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方向保证。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思想保证,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指针。高校学生只有全面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在日常实践中广泛运用才能实现其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其内容的深度、广度容易使他们产生空洞乏味的感觉。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是学生真正需要什么、想怎么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供的活生生的素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高校的顺利实践提供坚强运载。

第三,发挥高校党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中的龙头功能。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做好党建工作,努力培养一批具有优良的专业知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党员大学生,使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执政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使社会主义的旗帜在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深厚的专业学科知识的优秀青年群体手中代代相传,这是社会主义长盛不衰、党的事业蓬勃发展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来武装学生党员的头脑,发挥高校党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中龙头作用,发挥学生党员和基层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穿透性。

第四,重视社会实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中的反馈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践行者和主动传播者,其内涵是理论,外延是实践,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中,要重视构建社会实践的大课堂,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历练大学生,增强其成长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社会阅历和实践积累。要利用生动的实践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精髓。要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理解、吸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以更新和丰富,从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第五,创新网络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新载体,构筑立体教育机制。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载体己普遍受到关注,运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传统的教育向自动化、形象化、多媒体化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中,要有做好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办到网上,把党校、团校办到网上,把对学生的释疑解惑和思想及心理咨询办到网上,使网站成为提出要求、反映思想、传递信息、获得反馈的重要渠道,有效引导网上舆论,把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由学生“看”转变为学生“用”,做到健康上网、文明上网,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网络教育的立体教育机制。

社会治理的核心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精神;

引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观念也随之变化,一些消极的意识的存在使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多方的难题和挑战。为了克服这些难题,在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机的加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元素,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极大地助力和促进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论域下,有了很好的发挥和极大的发展,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深远影响。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具体的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发展和完善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

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首先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含义包括三个层面,分别为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体层面。

就国家层面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和谐、文明四方面。其中,富强是国家建设的基a保障,而民主、文明、和谐及涉及精神层面的要求,基础稳固,上层的建筑才有更好的保障。所以,一个国家,只有富强起来才有资格,有条件去进行更深层次的比拼,换句话来讲,经济的发达是国家物质文明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为了发展经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开展各种经济建设工程,为祖国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稳固的经济基础。而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民主、文明、和谐等精神层面的诉求也随之有所提高,而经济的发展并不能直接带来民主、文明、和谐的实现,所以,全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当前国家任务的主导。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对国家的社会文化进行引导,使国家公民的思想内涵有所提升,对促进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促进作用。

就社会层面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层面包含:自由、平等、公正、法制。这四点相互关联,相辅相成。首先,自由是每个人体现自身价值的前提,也是每个人永恒的追求。就像马克思说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人道主义就体现了人自由的权利。然而,现今中国人对自由的理解往往限定在对西方文化中自由的理解,没有真正的做到对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理解,从而导致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没有很好的践行,致使人们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而自由是平等的的前提条件,只有达到了自由,才能去探讨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不是等同和相同的意思,尊重人的差异性,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因差异而美丽。尊重差异,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想达到自由平等,就要保证公平公正,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平等也就代表了公平,。而想要更好的实现公平,往往需要法治的保障。因此,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共同铸就了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就个体层面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体层面的具体表现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体是社会和国家的基本组成,而爱国就是国家对个体提出的诉求,其包括国家归属感和民族认同感,把个体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关联在一起,相互交融,共同发展,这就需要加强对公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公民的国家意识。敬业是社会对个体提出的诉求,爱国不是口号,不能只存在于口中,更应落实于行动,而对所任职的职业的奉献,辛苦耕耘就是爱国的表现,同时也是爱岗敬业的体现。友善就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的诉求,对人友善,对事认真,才能使个人更好的立足于社会,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共同发展进步。诚信是对一个人品格的要求,是个人素质和人品的体现,只有做到讲诚信才能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更大的收获。所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共同塑造了完整的个体。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在人成长的各个阶段的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都是必要的,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的体现也是各个方面的,和人的品格,素质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人实现生命的价值,追求人生的意义有这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导致我国公民的思想政治观念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具体内容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面临这种情况,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保护工作成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在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之前,一定要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有很好的掌握,而对于西方的影响,不能完全抵制更不能全权接受,要用选择性的眼光来认识西方文化带来的影响,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找到它们的进步之处,加以修饰改造,再融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之中。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事业中。也要同样用批判的眼光来对待西方文化,用他们的优势之处来添补我们的不足,以促进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凸显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之处。

同时,也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这就要求教育者们在进行教育工作时,要很好的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针对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程度对教学策略进行相应地整改工作。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进行互助教学,并善于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政教育中的具体案例进行教学,对教学计划作出适时的调整,以促进我国思政教育工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的发展。

结语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很大意义,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航向,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的发展完善也有促进意义。

参考文献:

[1]高地.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探索与发展[D].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6-11

社会治理的核心篇10

社会学、心理学均提及了一个重要的概念———“认同”。“认同”涉及两个不同层面的含义:第一,在个体层面上,“认同”是指个体对自我社会角色和身份的理性确认,它为个体社会行为提供持久的动力。第二,在社会层面上,“认同”则是指社会共同体成员对一定信仰和情感的共拥和分享,是维系社会成员共同体的内在凝聚力。本文所说的“价值认同”,就是指认识主体以某种共同的理想、信念、原则为追求目标,通过相互交往而在观念上对某种或某类价值客体的认识、选择、接纳和内化的过程。党的十提出“三个倡导”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需要法律规范来保障,机制建设是增强社会核心价值认同的根本,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要从机制上下功夫,法律保障机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得以实现的关键、支撑和有效途径。

1.法律保障机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关键。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核心是依宪治国。宪法是法治的基础,是法治的标志。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严密的法制监督体系、高效的法制实施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法律保障机制”是社会认同机制的一个方面,只有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人们提供法律依据,使暂时没有内化为自觉行动的人们能够受到法律的约束,在外推与内生相结合上下功夫,才能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社会的主流、主导价值观。

2.“法律保障机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支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推进需要法律规范来保障。对一些严重背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行为要予以法律制裁。当前我国还面临一些威胁,例如分裂势力、邪恶势力、境外反动势力等。一些人用危害国家安全、泄漏国家机密换取个人利益、危害社会稳定。新常态下,国家出重拳治理等行为,然而铤而走险者仍然存在,针对上述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严重背离的行为,必须通过法律的不断完善,健全法律保障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换言之,通过对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恶劣行为予以法律制裁,用法律使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全体不受伤害,维护他们的利益是十分必要的。否则,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人利益不受保障,不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人没有得到遏制,甚至出现不认同的群体侵犯认同群体的利益,这是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相背离的。

3.法律保障机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是一个逐步积累、认识到逐步达成共识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机制有很多论述,有从认知认同机制论述的,有从情感认同机制论述的,还有从实践认同机制、动力认同机制等等角度论述的,但是毋庸置疑,法律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会为上述机制发挥作用助力,只有通过建立健全法律保障机制,才能使其它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反过来,各种机制相互作用,势必会推动社会主义法律保障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也势必会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进程。

二、依法治国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法律保障机制

1.以依法治国为法律保障机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确立法律基础。

社会主义法治的一条基本原则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从社会学角度看,“价值观”不同于表层文化和中层文化制度,它属于一个文化体中深层次的精神文化,相对于表层的器物文化和中层的制度文化,它的变迁速度往往比较缓慢。价值观从形成到社会认同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和文化建设过程。从法治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又一里程碑,其精髓就是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思想教育、实践养成,制度、机制的保障需共同发挥作用方能达到一定的效果。要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法律是国家约束统治的必要强制武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各种社会问题也都将集中在此阶段,因此必须及时完善健全法律体制,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不能允许已经取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受到影响,用依法治国,建立具体的法律机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夯实法律基础。

2.以依法治国为法律保障机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实现增添新动力。

当前形势下,国家治理腐败力度空前加大,广大人民群众拍手叫好,调整高收入群体向低收入群体倾斜也使广大人民得到了切身的利益体验,因此要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程度,实现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进一步内化,尚需一个外化于行的漫长过程,必须不断开拓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内驱力,而法律保障机制的不断完善,必将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已经获得的群众基础,也能保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进一步增强提供新动力。只有良好的法治环境保障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才能顺利推进;反过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推进也能够促使人们守法意识的增强,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进一步深化。

三、以依法治国为法律保障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

1.以依法治国为法律保障机制,必须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能动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文学思想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统称为思想上层建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一部分。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人们只有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只有广泛深入人心,才能引起共鸣形成合力,激发活力。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上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传播路径比较单一,不同地域、阶层、职业、信仰人群的认同感差异比较大,存在严重的反差现象,现实文化中还存在诸多排斥和消解核心价值认同的因素等,问题不容忽视,暂时也无法完全解决,坚持依法治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宪法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可以作为国家治理、公民行为的最高行为准则。虽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律体制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法律保障功能还是值得期待和肯定的。

2.以依法治国为法律保障机制,必须处理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