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故事十篇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故事十篇

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故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15:35

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故事篇1

关键词:故事教学法;初中教学;历史课堂

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不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我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内涵深刻,通过历史教学能够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发展历程,更好地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初中生个性活泼,容易被新奇的事情吸引,运用故事教学法进行讲解,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将理论性知识通过有趣的方式讲解出来。

本文结合我国初中历史的教学情况,简单阐述运用故事教学法的作用,并提出科学的对策,为学生历史文化修养的提高作铺垫。

一、故事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第一,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诉求。初中生性格活泼,对外界具有好奇心,故事教学法是一种将理论知识赋予特点的教学方法,通过故事引入教学,能够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与初中生的心理相契合,从而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并变抽象内容为生动具体的案例。

第二,讲故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契合。近年来,素质教育深入推进,教育教学不断革新,人类的历史就是故事的开端,很多文化、传说都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故事中凝聚着人们的智慧和生活,以往的历史教学只知道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然而,初中历史课程通过故事的讲述能够更好地贯彻素质教学理念,从而与现代教学结合起来。

第三,故事法的有效运用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用故事的讲述方式开展教学,一方面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复杂的内容进行清晰化处理。比如,在中国近代史中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救亡图存的内容,如何让学生深刻体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讲解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涌现的很多中国共产党人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故事,让学生加深理解。

二、故事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1.利用故事导入教学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多以回顾为主,上课初始就引入教学的重点,这样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通过故事的讲解引入历史课程,可以直接带学生进入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中。例如,唐朝历史久远,理论知识丰富,只知道背诵教学,会影响学习的质量。若通过“安史之乱”的讲解,述说唐玄宗“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故事,直接引出唐朝灭亡的原因,就能一步步引出教学的重点,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将历史故事穿插于教学之中

据调查显示,很多初中生看待历史课程的眼光存在偏差,认为历史学习就是死记硬背,不断地重复背诵事件时间、人物、意义,导致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将历史小故事穿插于教学中间,能够把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跃课堂的气氛。比如,通过“鸿门宴”“四面楚歌”等故事,为学生还原楚汉之争中的重要史实,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之感,更好地了解刘邦、项羽“楚汉之争”的基本历史事件,激发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3.利用历史故事结束课堂

结束语与导语都是课堂重要的组成要素,可是在课堂收尾的时候,很多教师却过于慌乱,影响了课堂效果。针对这样的现象,通过讲解历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结尾,能够起到“善始善终”的作用,并缓解整节课听下来的疲惫感,扩展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述秦国的“商鞅变法”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结束的时候给学生讲述商鞅“立木取信”的故事,学生就对商鞅的诚信品质有更好的认识。另外,教师也可以在教学的最后让学生轮流讲述历史小故事,从而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让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给他们创造更多参与的空间。

总而言之,历史课程是初中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w习热情,不利于弘扬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教育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下,初中历史教师可以灵活地将历史故事引入课堂教学,在教学的开始、中间和最后阶段都很好地讲述故事,调动学生的兴趣,将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景欣.试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历史故事的有效途径[a].第三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1).

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故事篇2

【关键词】故事;初中历史;不同教学阶段;运用

美国德育学家里可纳曾说:“故事曾经是世界上许多大教育家最喜欢用的教育手段”。历史集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内容丰富,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是一个动人的小故事,都能给人以启迪。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故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值得注意的是,运用历史故事一定要恰当,不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心理特点滥用故事,就有避重就轻之嫌。

新课程倡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情绪体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初中生尚处于少年时期,他们好奇、好问,富于想象力,如果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在不同阶段恰当使用故事,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就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不同阶段的运用谈些体会。

一、起始:讲故事

之所以一开始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是因为初一学生刚入学,对初中生活充满遐想,做事有热情,最易被调动。根据初中历史科的具体特点,讲故事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一是结合正文,教师讲解与正文有关的历史故事,以便让学生加深对正文的理解掌握。例如讲《商鞅变法》这课时,我就讲了“悬木赏金”和“处罚太子师傅”两个故事,突出商鞅赏罚分明的个性特点,这样就引起学生对商鞅的钦佩之情,从而加深了对商鞅变法的重要作用和变法内容的了解。二是对那些学生非常熟悉的历史故事,让学生自己讲解,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培养学生讲演能力,同时又能扩大其知识面。如在讲《秦未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时,我让学生讲了“鸿门宴”、“四面楚歌”等几个历史小故事。由于学生亲自参与教学,提高了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效果非常好。三是利用一些课余时间组织专门的历史故事会,发动全体学生参与,拓宽和深化了课本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二、初一:编故事

经过几个月左右的实践,“讲故事”成为学生非常期望的教学形式,也成为历史课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此时教师应该更进一步,根据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让学生自编历史故事在课堂上讲。事先由老师讲清重大历史事件、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学生以此为线索,把这些历史事件、人物编成故事。如在讲《三国鼎立》一课时,我就选择“曹操”作为主题人物让学生编写故事,并积极鼓励学生在尊重客观史实的基础上加入个人的感彩,并在结尾加上个人的主观评述。这样一方面学生很感兴趣,在编故事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记忆,弄清了它们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三、初二:演故事

到了初二,我发现愿意讲故事编故事的学生积极性不高了,学生听讲故事的新鲜感已经消减了。此时教师要独辟溪径,在课堂上增加演故事的教学环节,也就是编演历史课本剧。这种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和探究的兴趣,促使学生很快进入历史情景之中,从而激活思维,主动去感悟历史,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得到强化。如在讲授《》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编演课本剧。学生把“”历史事件分成“翁同?力荐康有为”、“康有为舌战顽固派”、“光绪面见康有为”、“谭嗣同夜访袁世凯”、“慈禧发动戊戌”、“六君子血洒刑场”等几幕演出。演出结束后,我还就“谭嗣同为什么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等问题向同学们发问,同学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活跃。

四、初三:用故事

这里讲的“用故事”是指利用历史故事命题,提高学生解题技巧。到了初三,学生面临着历史中考,学习压力比较大,再也没有精力编演历史故事了。其实教师此时应把学生在课内和课外阅读过的历史故事巧妙地运用到试卷命题上,这对启迪学生思维,提高解题大有裨益。例如我把“岳飞抗金却遭秦桧陷害”的历史故事改编成一副对联进行命题。“秦桧祸国殃民遗臭万年众口谴斥;岳飞精忠报国名扬天下百姓颂扬。”我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①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与对联相关的历史事件。②谈谈你对联中岳飞和秦桧两个历史人物的看法。由于题目运用了学生非常熟悉的历史故事,学生感觉很亲切,答题时也有话可说。

总之,故事的魅力是无穷的,把故事恰如其分地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不同阶段,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理解历史的能力。愿我们的历史教师能把故事在课堂上的作用发挥得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于友西,历史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故事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故事教学;兴趣

一、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由于我国在小学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当学生进入初中学习阶段时就会出现个别学生无法跟上课堂进度的情况,这些学生的劣势在词汇量方面更加突出。英语学习的基础就是词汇的学习,而对学生来说最头疼的也是词汇记忆的过程。在初中阶段,学生记忆词汇时经常利用中文标示出词汇的英文发音,来记忆词汇。例如:将teacher记成“踢车”、将bus记成“拔丝”,这样的记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起到作用,但也把英文的原汁原味去掉了,而且容易出现记忆上的混淆。因此在词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故事教学法帮助学生记忆词汇,并且加深对词汇的理解。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就能敏锐发掘教材词汇中可以连接成故事的内容,并且在课堂上让学生表演相应的故事。通过这种故事记忆和情境演出的形式,让学生亲身投入到学习中去,不但能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出来,还能寓教于乐,让学生充分掌握并且熟练运用相关的词汇知识。

二、注意转变角色,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初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不够强烈,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被外界的事物吸引,尤其是在学习英语课文时,课本上枯燥的课文不但不利于学生理解和学习,还难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造成教学效率低下的影响。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将课本的故事加以渲染,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将课本故事呈现到学生面前。通过图象、声音、动画与知识的有机结合,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克服对课本知识的厌烦心理,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并且理解。例如:在进行“thefoxandthebird”一课的教学时,老师可以把狐狸和小鸟的图片展示到投影上,然后根据课本内容变换身份进行对话。在扮演狐狸的身份时,老师的声音要带有不怀好意的意味;而扮演小鸟的角色时,声音要清脆明亮。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会沉浸在故事的学习中,提升教学质量。在老师表演完成后,还可以让学生两两结组,上台表演刚才的对话,最后由全班同学选出表演最好的两位同学。

三、组织拓展活动,朗读特色英文句子

故事教学法的鲜明特点与最大优势,就在于它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做出了创新和改善,将枯燥无味的课堂变的色彩纷呈,学生自然乐于接受并且主动学习。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已经涉及实践应用的层面,因此老师要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展现出来。比如:可以在课后让学生去找一些英文的小故事或者名人名言,也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一件事写成英语的小短文,然后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朗读这些小故事、名人名言和小短文。通过对自己学习成果的展示,能极大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在快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们相互交流,积极探讨,既提升了学生的知识层次,也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善于与人交流的品质。每节课的故事讲完以后,老师还可以从中挑选一到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故事,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出来,通过情景再现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故事的印象,可以帮助他们积累英语素材,应用到以后的英语写作中去。故事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初中英语教师不能把教学当成一项任务去完成,而是要真正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英语教学不能只是单纯地讲解课本上的内容,还要充分发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故事教学法在英语课堂中的运用,能够为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拓宽他们的思维模式,并且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讲故事的同时,学生会跟着故事的脉络发展展开联想,这种联想能力为他们以后的英语写作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故事教学法还让老师真正融入学生中,学生真正融入课堂。讲故事的过程也是老师和学生交流的过程,拉近了师生距离,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培养。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英语学习上产生的问题,并且加以指导纠正,为学生答疑解惑。

四、结语

故事教学法在我国英语教育阶段已经有了实践的过程,其效果是广大师生有目共睹的。但从另一方面来讲,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完善,为提升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黄宁江,王文渊,孙兴力.探索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衔接的路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5(15):130.

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故事篇4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历史故事;应用综合性、人文性

作为历史学科最为鲜明的特点,不仅仅要求历史教学突出重点,掌握历史事件发展脉络,更加注重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获得历史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从而实现以史为鉴的教学目的。而历史课堂教学则是历史学习的关键环节,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教学这一教学方法的运用大大提升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对于改善历史教学效果、强化历史教学思维大有益处。历史故事抓住了历史规律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极大地丰富了历史教学内容,生动体现了趣味性教学的道理。本文将以历史故事教学实践为例,深入探讨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此为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有关建议。

一、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1、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历史学科拥有庞大的知识结构和繁杂的理论知识内容,因此,历史学习不仅要有学习时间作为保障,还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作为支撑。兴趣是学生迈向历史学习的第一步,也是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基础。历史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利于学生以独特的思维眼光看待历史现象、分析历史矛盾从而探究历史规律,是历史教学中关键性的环节,也是众多高校及教师教学研究的重点方向。历史故事的史实细节趣味性鲜明,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学习动力,而教师对于历史故事的拓展则进一步深化了教学深度,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逐渐形成自身思考问题的方式。2、有利于思想教育历史学习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把握掌握历史知识、总结历史规律、获得历史经验和教训,从而转化为实践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已不仅仅关注于理论知识的教授,而更加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历史故事作为一门智育和德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其中包含较多有利于思想教育的内容,而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历史故事的德育功能。因此,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将极大地强化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有利于学生的思想教育。例如,历史教科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你如何看待黄花岗战役中牺牲的战士们?”对于此种类型的问题,教师则要运用历史故事教学的方法向学生们讲述黄花岗战役时期发生的小故事,通过对历史故事的细节讲述,学生将进一步体会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和时代意义,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民族归属感,强化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的思想将进一步得到升华和沉淀,这也是历史学习的目的之一。

二、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分析重点难点分析重点难点是历史故事教学方法的关键所在,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增强课堂学习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历史教学讲究典型事例的讲解和分析,通过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将进一步明晰学习目的。教师在讲解这些知识时,可以利用当时发生的历史故事来说明,注重对历史故事细节的把握。通过以上的说明,学生将自然而然的明白历史事件的形成过程,这也是中国历史学习的重点内容。同时,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引入历史故事也有利于学生对于难点知识获得更加生动形象的把握,减轻学习压力,提升学习效果。2、增强感性认识增强感性认识是提高初中历史学习灵活性的重要途径,也是历史故事教学方法中的主要环节,对于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生动感、培养学生历史形象思维具有特殊意义。因此,对待历史事件,学生要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辩证的分析其历史作用。而历史故事教学则更多的赋予了学生感性的认识,通过对历史人物身上的一些历史故事的分析,学生将对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功过是非做出判断。同时,初中生由于历史思维水平还不高,对于历史的思考还存在许多不成熟的地方,而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的引入则有利于学生端正历史思维,开拓历史眼光。在对一些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时,感性认识的获得和理性认识同样重要,因为某一事件的历史意义并不是仅仅要从一个方面加以考量的,而是综合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因此,历史故事的发生也是处于一定历史背景下的,虽然历史故事中的历史事件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是却不可忽视其对于历史教学的重要作用。3、认识本质特征认识本质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中之重,也是历史故事教学的根本目的,对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思想之一。在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多数历史知识都具有相应的配图,配图主要包括地图、图表、人物画像、影像资料等,这些配图有利于学生更加形象的理解复杂的历史关系和社会矛盾,再现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配图中发生的历史故事,并对细节之处进行讲解,通过表层内容的讲解,学生将对即将学习的重难点有一定的了解,从而为认识历史事件本质特征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在讲解历史故事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突破传统思维的禁锢,将历史故事中蕴含的经验至于当前时展背景中加以考量,增强历史学科的时代性和前瞻性。初中生的历史素养还不是很高,对于历史事件本质的认识对于学生历史素养要求较高,同时,对于一些事件性质的把握也是需要突出其本质的,因此,历史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利用生动活泼的手法将历史事件的本质转换了表达方式,更加有利于学生进行理解。4、奠基后续教学历史是永远没有结局的,因为这一秒发生的事件在下一秒到来时都成为了历史,因此,对历史的学习和探究是没有尽头的,即历史学习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奠基后续教学不仅仅是历史教学的需要,也是弘扬历史学科精神的首要要求。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入历史故事,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开展正式的历史教学活动,同时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奠定一些理论基础和知识基础。因此,教师在引入历史故事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后续的历史学习和探究,历史故事之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联系,而此种联系也是学生培养历史素养必须要明确的内容,注重对联系的细节把握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重点。教师通过前期的历史故事引入,将有利于学生进行后续的历史内容学习,大大减轻学习难度,有利于增强对后续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以此改善历史学习效果,彰显历史学习对于知识探究和文化传承的重大意义。

三、结语

综上所述,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对于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强化学生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历史教师要从分析重点难点、增强感性认识、认识本质特征、奠基后续教学等方面着手,不断丰富历史故事的内容和形式,优化历史教学体系,引导学生自主认识历史现象、分析历史矛盾、总结历史规律,以此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同时为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文素芳.浅析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0:220.

[2]王素立.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科技视界,2015,12:142,213.

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故事篇5

关键词:历史故事初中历史教学运用策略

在我国,大部分初中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历史学科,对于学生来说,历史不是一门新奇的学科,因为大部分初中历史教师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以知识点灌输为主,学生感到十分枯燥。历史学科的知识点十分枯燥复杂,更加大了教学难度,采用陈述历史故事的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浓厚兴趣,有利于历史教育的开展,并对历史教育发展有深远意义[1]-[2]。

一、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陈述历史故事与传统历史教学相比,前者更侧重对事件的描述,在趣味性和生动性上远超传统教学模式,初中生普遍思维活跃,喜爱新鲜事物,陈述历史故事的方法迎合了这一特点,能够从根本上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听历史故事的过程中,更好地对历史事件进行记忆,且不容易忘记。因此,将陈述历史故事的方式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历史课中的知识点都较为抽象和复杂,在传统历史教学模式下,学生无法对知识点进行高效记忆,只能对历史知识点死记硬背,而采用陈述历史故事的方式可以将抽象复杂的知识点具体化、生动化,更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学生脑海中可以重现历史事件场景,会想起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的历史故事,形成联想记忆,加深对历史事件和知识点的理解。

二、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合理选择历史故事

在开展历史教学之前,教师应当合理选择历史故事进行讲述。历史故事的选择十分重要,既要符合课堂的主题,又要具有鲜明特色,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历史故事有浓厚兴趣,并且历史故事的内容不能太空洞,故事剧情引人入胜或是留下悬念。为了达到以上要求,需要教师对历史十分了解,合理选择历史故事并加以包装。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遇中国人民的抗争》、《鸦片战争》一课,教师可以选择和鸦片相关的历史故事向学生讲述,讲述鸦片的由来和进入中国的过程,以及鸦片是如何残害中国人的,并讲述《南京条约》的签订过程。将历史事件重现,使其详细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过程,铭记历史的同时将本堂课的知识点一一掌握,用全新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把握正确的讲述时机

将历史课堂分为多个环节,历史故事的讲述只是其中一部分,教师不可以本末倒置,过多地进行历史故事讲述,忽略了教学重点,不可以将讲述历史故事只作为引起学生注意的“提神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选择合适的讲述时机,不要只在课堂开始时以引题的目的讲述历史故事,在讲到该堂课的重点难点时,可以适时引入相关历史故事,通过历史故事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方便学生理解学习重点和难点。也可以在课堂收尾阶段时,讲一个历史故事,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进一步深化和巩固,抓住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以便之后的历史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利用合适的语言策略讲述历史故事

历史学科实际属于文科,因此,教师的语言使用也要准确慎重,在讲述历史故事的过程中,一个字一个词的偏差都可能造成学生的理解障碍和偏差。并且在讲述过程中,教师应当使用生动的语言与肢体语言相结合,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并对其产生心理暗示。例如,在讲述民族英雄时,教师可以使用慷慨激昂的语气,在讲到奸臣贼子时通过表情和语气表达对其的鄙视和厌恶。利用情绪潜意识地影响学生,从侧面影响学生情绪,在铭记历史人物的形象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历史人物的形象深深印在学生脑海中。另外,教师在讲述历史故事的过程中要保持绝对的客观,遵守师德,不能携带个人观点,将真实的历史事件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历史人物的形象。教师在讲述过程中应当采用合适的语速,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听懂,在一些历史事件中,存在一些专业的名词,对于学生不明白的词要给予及时解释,也可以由此引出另外一个历史故事,将多个历史故事结合起来。在讲述历史故事时要控制整个故事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阐述明了的剧情,不要拖泥带水,用最短的时间将故事讲完,达到讲述历史故事的目的,从而掌握讲述历史故事的节奏。

历史教学效率低下、学生不喜爱历史学科的学习,是现今初中历史教育中的主要问题。通过讲述历史故事的方式,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趣味性,让更多学生投入到历史课程学习中。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述,学生将对历史事件有更直观的了解,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历史课上的重点与难点。教师通过对历史故事的合理选择,并选择合适的故事切入时机,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阐述历史故事,积极调节历史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历史内容的理解。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故事篇6

一、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语文教学一直是我国义务教育研究的重点,各地区教育部门长期注重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工作,旨在为中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但从教学成效来看,初中语文教学难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中学生对于书本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不够,影响了其语文课堂学习效率。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领导者,教师所用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理解知识有很大的影响,并且对整堂课的节奏具有调控作用。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注重语文知识讲解的技巧,这为新的语文教学模式提供了可靠的指导。

二、初中语文知识讲解技巧性应用方法

1.实践法

传统教育观念认为,学生只需掌握理论知识便是真正地学习了,这种旧式思想严重制约了学生个体能力的发挥,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限制了初中生语文思想的拓宽与发展。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理论是教学之根本,实践是教学之关键”,这既强调了理论知识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说明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初中语文教学离不开理论,更与课堂教学实践密切相关,“理论联系实践”是现代语文课堂知识讲解的先进模式。[1]理论是任何一门课程学习的基本,掌握理论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教材内涵,更加全面地认识语文课程。教师掌握教材知识后,需拟定一套相对应的实践教学方案,深入思考如何才能让学生理解知识内涵,快速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比如,教学《我的母亲》,除了课堂上讲解教材知识外,我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母亲,从现实生活中感受到母爱,从而对母亲产生敬佩之情,这就是理论联系实践教学的最佳方式。

2.诵读法

初中语文有部分教材内容需要学生背诵,并且被纳入考试中。对于这些内容的教学,教师需灵活应用诵读法培养学生的记忆力,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教材知识内容,同时也对知识有相应深度的理解。诵读确实是背诵的好方法,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你不妨大声诵读古诗文,每篇连续诵读五遍以上,一方面通过诵读可以强化对文章的再熟悉,另一方面随着诵读遍数的增加会逐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即自己对文章的感悟、体会,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2]古人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另外,随着诵读的深入,对每句话的意思也会更明白。有的学生读完一句古文,这句话的意思就会马上在他的脑海中出现,这就是对古文相当熟悉的结果。这个步骤做得好,可为下面的句子翻译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故事法

对于一些抽象的语文知识,教师仅凭借课堂讲解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必须要利用情境创设或语言描述才能引导学生学习。故事法是初中语文课堂比较实用的方法之一,即根据课文所涉及的不同历史背景讲述相关的历史事件或故事。如《曹刿论战》记述了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例,《陈涉世家》表现了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起义运动的壮阔画面,《出师表》反映了三国历史,它们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重大政治、军事事件;《老山界》、《七根火柴》都是赞扬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可歌可泣的大无畏精神,《梅岭三章》、《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谁是最可爱的人》分别歌颂的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的英雄事迹,它们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国革命战争年代的雄伟画卷。[3]故事法教学是现代初中语文教学的新方法,其主张用故事讲述的方式呈现教材内容,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学习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依旧面临着多方面的困难,教师需不断调整原来的课堂教学模式,寻找符合时代教育需求的新方法。语文知识讲解是学生参与学习的主要过程,教师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所用讲解方法要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本文提出了实践法、故事法、诵读法等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优异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郭成.试论课堂教学环境及其设计的策略[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

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故事篇7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导入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采取有效的导入方式,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长期以来,初中英语学科作为语言类学科,学生学习难度大,教学氛围单调,教学成效低,对培养英语专业人才有不良影响。在有效导入方法的作用下,教师能够轻而易举地将英语课堂教学推向高潮,使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教学中,有助于推动初中英语教育的持续发展。对此,有必要对有效课堂的导入方法进行分析。

一、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导入的重要性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采取有效的课堂导入方法尤为重要。首先,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高涨情绪的影响下,紧随教师思路,顺利过渡到英语课堂教学中。在此过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内容。其次,通过有效的课堂导入方法,学生能够明确英语教学目的,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英语教学中,增强英语教学成效。最后,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氛围,改变传统枯燥乏味的英语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可见,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导入具有重要性。

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方法

1.基于音乐的导入方法

初中英语教师利用音乐导入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尤为重要。音乐的节奏和主旋律,能够为人们营造良好的意境空间,将其引入初中英语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为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创造良好条件。音乐导入方法的应用,能够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接受英语语言,消除陌生感。例如,在“whenisyourbirthday”教学中,教师为增强教学效果,可为学生选择歌曲《Happybirthday》。此音乐易学易唱,对增强初中英语教学成效有利。

2.基于游戏的导入方法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选择游戏导入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活跃英语课堂教学氛围,而且可以吸引学生眼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英语课堂互动中。在游戏导入中,学生能够处于放松状态,真正意义上成为教学主体,同时能够增强师生的有效互动,为教学活动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例如,在期末总复习阶段,教师将所有动物词汇整合,引入时下较为火热的QQ游戏“你画我猜”,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分别指派小组成员在黑板上画出动物的简笔画,其他小组学生猜测。如此,课堂教学氛围活跃,有助于增强教学成效。

3.基于多媒体的导入方法

利用多媒体积极开展初中英语课堂导入尤为重要,不仅为学生呈现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方式,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多媒体集图片、声音、视频于一体,能够以多样化的姿态呈现在学生面前。利用多媒体,可增强初中英语课堂导入成效。例如,在“whostolethenecklace”的教学中,教师为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可为学生播放相关视频,以动画形象为主的视频播放既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又能引导学生思考。

4.基于故事的导入方法

初中英语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采取故事导入方法,具有可行性。一方面,初中英语教材中大多数课文的内容故事性较强。学生在学习英语课文后,能够对名人轶事有所了解。教师利用故事导入方法,能够使学生在了解故事的前提下,深入理解英语课文。另一方面,故事导入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英语课堂教学充满好奇心和期待,有利于英语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例如,在“afamousperson”教学中,课文内容是关于马克・吐温和比尔・盖茨的故事。所以教师可鼓励学生在教学活动之初,搜集两位名人的相关资料,并用英语进行简单概述。如此,既可培养和提升初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听力,又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合理选择有效的导入方式,推动初中英语课堂教育教学的深入开展。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对课堂教学质量有决定性影响,由此可见有效导入的重要性。本文提出的音乐导入方法、游戏导入方法、多媒体导入方法、故事导入方法,能够为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丽丽.巧妙导入,打开成功之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导入方法探究[J].学周刊,2015(28):136-137.

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故事篇8

关键词:寓言故事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应用方法

前言:

寓言故事的篇幅一般较小,但其内容却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将寓言故事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会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启发,更能促进学生与教师产生情感共鸣。寓言故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加强寓言故事应用,会推动初中语文教学生活化,促进教学创新。多利用寓言故事来充实课堂,会使学生的思维空间扩大,更可以为师生建立起情感互动的话题。因此,寓言故事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势在必行。[1]

一、寓言故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将寓言故事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突破,在实际实施中,还存在一些困难。

1.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思想老旧

语文教师的教学思想,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大多数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中,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思维。将课本中的内容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记住生词,背诵课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寓言故事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是否可以得到应用,并不是教师所关注的问题。教师满足于自己的教学成果,认为没有更改教学内容与模式的必要。正是因为如此,寓言故事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并不普遍。[2]

2.寓言故事的应用方法单一

寓言故事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出现都是有原因的,一般来讲,大多数教师只有在面对寓言课文的时候,才能意识到寓言的存在。还有一部分教师,会在向学生讲解某些道理的时候,才会使用寓言故事,而不会将寓言故事应用到新课的导入中,也不会将寓言故事作为师生互动的凭借。单一的寓言故事应用方法,使得寓言故事对于课堂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3]

二、寓言故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对策分析

应用寓言故事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对于初中学生语文学习观的改革以及初中语文教学创新,都有重大意义。下面,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提出几点教学方法:

1.加强寓言故事在课堂导入部分的应用

调动初中学生对语文学习活动的兴趣,是一名优秀教师必须要做到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导入环节的作用,通过导入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产生热情与兴趣。寓言故事,可以成为课前学生讨论的核心,更可以成为学生融入课堂活动的开端。教师在导入环节对寓言故事进行合理利用,会推动教学顺利度的提高。[4]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论语》十则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寓言故事来开始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像《拔苗助长》这样的寓言故事,给学生时间,组织学生就拔苗助长的故事进行讨论,发现其中的道理。在简单的讨论之后,一些学生说“拔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踏实”,一些学生说“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耐心”等。在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时,教师就可以说“恩,你们说得非常好,无论遇到什么事,我们要理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不是一个故事,更不是一个寓言,但却是寓言的精华,是更多正确的道理,那就是论语。”通过这样的课堂导入,全体学生的注意力都为学习内容所吸引,教师可以更加有效地开展后续教学,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学导入环节,寓言故事可以成为促进教学效率提高的推动者。

2.于师生互动中应用寓言故事

师生互动是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教学改革的推进,更要求广大教师关注师生之间的互动,利用互动与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情感关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利用寓言故事的引用,来促进师生互动点的出现。教学现代化条件的充实,让教师有条件利用多媒体设备放映寓言故事,给初中学生更强烈的体验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寓言故事引导学生做思维运动,教师要成为学习中的一员,放弃传统的教师权威形象,与学生多讨论,多辩论,让学生思维更加科学。

比如在讲解《皇帝的新装》的时候,在了解了课文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课外扩展,讲述《掩耳盗铃》的寓言,组织学生将二者进行对比,从中找到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地互动,对学生进行引导。像“你们觉得皇帝的新装中的皇帝中掩耳盗铃者有什么不同呢?”一些学生会说“他们都很愚蠢,但一个是被别人欺骗,一个是自欺欺人。”由此可见,寓言在师生互动中的引入,往往能够深化教学内容。

3.利用寓言故事讲解学习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语文学习方法进行了解与掌握。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效率的提高。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都会用“你应该怎样学,必须怎样学才能学好”这样的句式为学生传递学习方法,让学生倍感学习压力。其实,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分享寓言故事来引导学生去体会语文学习的方法。

比如,在讲解多练习这样的学习方法时,教师可以利用纸上谈兵的寓言故事,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实践与应用的重要性,自然地接受多练习这样的学习方法,而不是感觉教师在逼迫自己学习。

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初中语文教学对于初中学生语言思维以及逻辑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语文学科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同样来自于生活中的寓言故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到应用,是促进初中语文学科教学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表现。笔者针对寓言故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提出了几点教学方法。希望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关注寓言故事的作用,让寓言故事成为推动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的元素。

参考文献:

[1].张怀东.寓言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寓理[J].陕西教育(行政版).2007(10)

[2].郑永军.对寓言教学的再认识[J].基础教育研究.2008(08)

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故事篇9

【关键词】故事教学历史

一、引言

历史,本身就是故事,将历史讲成故事是很自然的事情,讲故事的方法有很多。熟悉的历史故事,让学生自己讲,培养学生讲演能力,同时又能扩大其知识面。热点事件大多能引发人们的兴趣,如果教师能将热点事件以故事的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初中历史学科的具体特点,加以讲解,无疑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增强学生解历史和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故事教学本身的特点

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故事教学本身的趣味性、生动性使这种教学方式具有很多方面的优势。教材中严谨、平实的文字有时会造成学生阅读的困难,令其缺乏感性认识,更无论对历史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而往往讲述一则故事,即使没有过多的解释,学生也能轻易地记住甚至是理解。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研究都证明,初中学生接受语言传递的信息要比接受文字传递的信息快。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故事以其形象性、生动性运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中,更能促进学生历史知识的积累,更有利于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素养。

三、故事教学的作用

历史教学需要讲述故事,如果一个历史老师上课从未讲过故事,从实践来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也不现实“故事”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补充,这应该是历史教师达成的共识。故事引入课堂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初中七八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尤其感兴趣,需要有兴趣的东西来吸引他们的注意,这固然有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但这也是针对这个年龄的学生一种必要的授课方式。十几岁的学生,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如果一味照本宣科的讲,例如讲春秋战国,先讲形成的原因,再讲“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争霸过程,最后概括影响,总结时代特征。这样的方式条理清晰,却不一定适合初中学生求知的心理。故事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扩大知识面,使学生容易理解历史,有助于实现历史的教育价值"什么是历史?我们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人和事”或者我们也可以这样表达:“历史是人类生活经验的回忆”当然这样讲对初中七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太过抽象。举个简单的例子,早晨我们醒来,思维便延伸入过去的时间领域和遥远的空间领域,也许我们会把过去发生的事情,看见的景象,跟别人讲过的话,心里的想法等等印象结合在一起,并且同我们现在的想法和明天要说的要做的种种事情联系在一起,这种过去事件的印象和观念的结合就是历史,它只是一个普通人生活的历史。美国历史学家卡尔见克尔说“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行为都以他对过去的认识以及这种认识对他的目前行为和将来的计划的应用为根据”这也许就是智慧所在。学史使人明智,“鉴于往事,有资于道”大概也源于此。课堂引入故事也是为了让他们更好的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让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感悟历史,然后更好的指导以后的学习和成长"在多年的求学生涯中我总有这样一个体会:我们在自己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对老师曾经讲到或提到过的东西比其它完全陌生的东西要有兴趣得多"从这个角度来说,用历史故事来再现历史这种思维方式,也许会有开放式的教育影响,未来也许可以从故事中可以获得有益的思想与价值启示。

四、故事的来源

(一)利用教材中选用故事

历史教科书中有许多现成的故事,它们有的短小精悍,有的生动有趣,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中破釜沉舟、三顾茅庐、草木皆兵等成语故事都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素材。这些故事有的是学生早已熟悉的,有的是学生所不

知的,教材中的这些故事成为故事法教学最直接的材料。我们在用好这些故事的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的需要做增补。如对于三顾茅庐这一故事,我们可增加对当时时局的介绍,从而能够让学生更深入理解刘备求贤若渴之心及对以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认识。

(二)从课本出发创编故事

在教学时中,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创编故事,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历史知识,也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由学生根据教材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创编历小故事。如学习《》一课时,就可根据教材中对郑成功内容的文字描述及的形势图,创编,义正言辞拒绝荷兰侵略者利诱的小故事。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的编演能力,还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一知识,更进一步明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加深对的认识。

(三)选择性运用课外故事

教师平时要做个有心人,就可以找到许多适合班级学生的故事。有些是学生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有些是学生们津津乐道的影视片,有些是有着漂亮插图的故事书。根据年级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故事,以课外故事弥补教材内容的贫乏。历史长河中积淀着许多故事,或是真实,或是虚构,在浩瀚的故事海洋中,应当选取与教材内容相关,又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外故事,作为故事教学来源。

五、故事选择的原则

(一)真实性

首先,选择的故事必须符合历史史实,不能脱离史实随意虚构。这也是我的老师上课反复强调的问题,我们平时讲的故事多出自《史记》其中记载的故事写得也比较精彩。其次,在符合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测。

(二)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是故事引入课堂最原始的动力,但是不是所有的故事都适宜引入课堂也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有趣味,更不是有趣味的故事都可以引入课堂,我们课堂上讲的故事几乎都与课本内容相关,趣味性原则个人认为有以下两点:首先,故事情节生动,对学生有吸引力,其次,故事要有新鲜感。

(三)针对性原则

现在的初中历史课堂更多的还是采用“接受式”的学习方法,即老师讲学生听,历史故事引入课堂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更多还是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提供“意义学习”的材料。因此,针对性原则是故事选择的根本意义所在,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提供潜在的动力。首先,历史故事要紧扣历史课本和教学主题,从课本上的内容来挖掘故事。其次,要针对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史学意识和思维能力。

五、结语

总之,初中历史故事教学法要服务于教学主旨,所选取的故事要有典型性、重要性、可拓展性;故事要生动有趣,符合学生的兴趣,这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故事要紧扣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教学主题,具有针对性,要尽力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要把握好时机,让历史故事紧扣文本内容,课中插故事突破重难点,给学生带来悬念或意犹未尽之感。故事教学充满魅力,把故事恰如其分地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的不同阶段,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理解历史的能力。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故事篇10

【关键词】影视作品艺术语言传统文化语言教学

一般来说,对外汉语教学既要承担语言传播的任务,又要承担文化传播的任务。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目前重点集中在高级阶段,然而文化是无处不在,我们应该注重从初级阶段就培养以汉语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学生的文化素养。初级汉语学习者虽然语言能力较差却往往对中国文化具有较为强烈的热爱,我们应该重视他们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热爱,寻找正确的方式将纷繁复杂的传统文化有效地运用到初级对外汉语教学当中,“趁热打铁”,在学习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求知欲最强烈的时候,及时地进行文化输入,不仅有利于学习者进一步学习汉语,而且有利于形成汉学思维和培养学习兴趣。

一、影视、语言、文化及文化教学

影视艺术作品是将文化、思想、价值观等抽象的概念和思想用语言和图像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人物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开展从而使观众在心灵上达到共鸣。影视艺术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完美结合,它既如时间艺术,在时间的延续中展示画面,构成完整的银幕形象,又如空间艺术,在画面空间上展开形象,使影视作品获得来自不同手段、不同方式的表现能力。影视艺术作品通过人物造型、光影、色彩以及线条所组成的构图、色调和影调来叙述故事,抒发主题情感,来达到阐述哲理、引起共鸣的效果。影视作品因其再现性、符号性、特有的“在场感”、直观性,以及由光影结合产生的画面感和冲击力对观众造成视觉以及听觉上的冲击。影视画面并不是现实的一种简单的复制,而是一种艺术符号,既是对现实的记录,又是对现实的超越,是被人赋予了意义的现实。影视作品可以说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同地区的影视作品反映不同地域的文化。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初级阶段,由于语言的限制,文化教学的开展比较困难,合理地利用中国传统影视作品,特别是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短片作品作为文化教学的资源。短片的形式相较中长片更能适应对外汉语课堂的教学实际和教学要求。一般情况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选取的影片不宜过长也不宜过短,影片太长,会使学生的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影片中而混淆了课堂教学的重点,达不到汉语课堂的教学目的。另一方面,初级阶段的汉语学生汉语水平较低、词汇量较少,如果影片的长度过长,学生会听不懂,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这里所说的中国传统短片影视作品有动画、真人、动画与真人相结合的形式,例如《东方小故事》《成语动画廊》《中华五千年历史故事动画系列――小太极》这样连续剧形式的、有一定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这些影视艺术作品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传统思想文化融入到图像、画面、故事情节、人物的行为中,并用通俗易懂的汉语表达出来,增加了文化教学课堂的趣味性,内容上主题明确、简单生动,每集时间适中,教育性强。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法应该在传统语言教学法的基础之上不断创新,利用影视、多媒体、实践活动等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手段,促进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融合,促进留学生文化感知能力的形成。在语言课堂中加入影视作品可以使留学生在影视所营造的轻松、生动的语言环境中自然习得中国文化。

二、影视作品在初级文化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一)《东方小故事》《成语动画廊》进入文化教学的原因

《东方小故事》是一个以我国古代、近代历史上一些反映高尚道德和情操的著名人物和故事为蓝本进行的真人拍摄的系列小故事,分为古代、近现代两部分,故事内容涉及近现代部分主要有黄炎培教女、华罗庚看店、廖仲恺住店、胡文虎教子、郁达夫买鞋、吴蕴初训子、陈嘉庚迁坟、关天培木匣、左宗棠办厂、王统照赠诗等共50集;古代部分有华佗学医、孔子拜师、黄香温席、闻鸡起舞、岳母刺字、举人以廉、邹忌照镜、触龙说后、刘娥罢殿、事难两全等共200集。每集讲述一个人物,故事中人物有的机智、有的好学、有的勇敢、有的正直、有的为人类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感受到人的一生中应当具备的真善美品质,激励人们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成语动画廊》则以动画手法解说成语的教育片,成语故事涉及掩耳盗铃、狐假虎威、塞翁失马、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守株待兔、绕梁三日、愚公移山、自相矛盾、鹊巢鸠占、狼狈为奸等中国常见的成语故事。卡通形象生动可爱,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每个成语的出处及教育意义,使观众易于领会。

这类的影视作品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古代、近现代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和哲理观,它们集艺术性、形象性和趣味性于一身,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风俗等,而且反映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以及精神风貌等。

(二)《东方小故事》《成语动画廊》进入文化教学的可行性

1.影片时长

《东方小故事》和《成语动画廊》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片的代表,每集影片的时长控制在3-10分钟之间,短小精悍,主题突出。在对外汉语初级阶段的文化教学中,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而且不过多地占用课堂时间、分散学生注意力。完整的情节却又不占用过多的时间,日积月累,有利于留学生的文化感知能力的形成。

2.影片内容

此类教育片在我国面向的观众群体多主要是青少年儿童,因此语言大都简洁精练、语法规范、通俗易懂且配音严格、标准、专业、发音清晰、语速适中,留学生容易听懂方便模仿学习,角色生动、活泼、鲜明,留学生可进行模仿表演练习,锻炼其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符合初级对外汉语教学针对性、精炼性、实践性的教学原则。

结语

影视艺术作品是文化的产物,文化内涵是影视作品的灵魂。中国传统影视教育片是培养国内青少年儿童人格、文化素养的重要手段,将这类作品应用于对外汉语初级文化教学,有效利用其吸引观众注意力、视觉冲击力、生动性、色彩性、传播性、教育性等功能,寓教于乐,在享受影视作品带来的视觉、听觉感受的同时,达到文化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美如.多元文化课程的理念与实践[m].台北:师大书苑,2000.

[2]刘询.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