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与投资的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16:16

理财与投资的区别篇1

1、企业会计的对象是资金运动,企业财务管理的对象也是资金运动。但两者本质上还是有区别的。曾经有一一种学术观点,认为财务管理是对资金运动质的管理,而会计则是对资金运动量的确认、记录、计量和报告,我认为是有深刻道理的。财务管理侧重于资金运动的过去经验教训的总结,对资金运动未来的预测、计划、预算以及现在按照什么要求、规则去运动。会计则侧重于资金运动的轨迹的描述、运动结果量的记录与报告,为财务管理提供重要的过去已完成的资金运动的信息。财务管理对资金运动的管理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而定性的多于定量的;而会计对资金运动的管理侧重于定量方面。企业会计在论及资金运动的表现形式的时候,分为七个方面,即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财产物资的增减变动与使用顺权债务的发生与结算;收入成本费用支出的计算:财务成果的计算与分配;资本基金的增减变动及其它活动;而财务管理在论及资金运动的表现形式的时候,则分为五个方面,即筹资活动、营运活动、投资活动、分配活动和其它活动。

2、会计讲投资,财务管理也讲投资。但会计上讲的投资是狭义投资,即企业对外投资,即企业对外购买债券、购买股票、联营投资等;而财务管理上讲的投资是广义的投资,即不仅包括对外投资,还包括对内投资。对内投资是企业把资金投放于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其他长期资产的经济活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会计报表中现金流量表所列的投资项目则是广义的投资。

3、关于成本费用,会计与财务管理教科书上都有成本费用名字相同,但实际上有区别:

(1)会计上所讲的成本是制造成本或生产成本,即包括为生产某种产品、某批产品、某类产品或某步骤产品而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其他直接支出和分配米的制造费用等。而财务管理上所讲的成本多数是完全成本,即在制造成本基础上再加上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

(2)会计上对成本费用的分类认识侧重于科目式的、对成本组成式的或项目式的,而财务管理则侧重于成本费用的变动是否与产销业务量有关,如果产销业务量变了,成本费用也跟着变,而且是正比例变化关系,称其为变动成本费用;如果产销业务量变化了,而某些成本费用不变,则称其为同定成本费用。还有半变动变固定成本等。用公式表示为v a十bx。

4、关于”现金”,会计上和财务管理匕都谈现金,但实际上是有区别的。会计上的现金仅仅指的是库存现金,也就是可供企业日常零星周转使用的现金、应支付给个人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现金,支付给采本文由收集整理购于个人物资款项和结算限额以下的其他各种采购款项。而财务管理上的现金绝大多数都是广义的现金,即不仅包括库存现金,还包括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3个月以内能够变现的短期有价证券投资等。

5、关于”利润”,会计上和财务管理上都很关注”利润”名字都相同,但实际上有所不同。会计上的利润计算与核算是分层次的逐级推进的,是按利润形成的先后顺序或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计算分类的,即先算出主营业务利润、其次算出营业利润、再算出利润总额、最后算出净利润。而财务管理的思维方式则不同,它是如何利用财务杠杆、经营杠杆即如何节约使用固定的理财成本和固定的经营成本。它是先计算出贡献毛益,即收入收益减去变动成本总额,而后再减去固定成本才是利润总额。

6、会计上的现金流量表与财务管理上现金流量表的区分。

(1)反映的期间和属性不同。会计现金流量表反映的必须是真实的历史数据,而财务管理反映的多为预计未来的数据。前者只包括一个会计年度的现金流量信息,而后者则包括整个项目建设期、经营期,那么有可能只有半年,有可能是1年、2年、10年?。

(2)反映的对象不同。会计现金流量表反映的是特定企业的现金流量,而财务管理上反映的是特定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

(3)内容结构不同。会计上的现金流量表分为主表和补充表两部分,其中主表又分别按经营活动、筹资活动、投资活动、汇率的变动对现金流量的影响等反映其流量。而财务管理上的现金流量表的结构包括表格和评价指标两大部分。

7、筹资活动,是指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从不同的途径、来源取得一定量的资金的理财活动。会计与财务管理上都谈筹资活动,但有一定的区别。会计上的筹资活动,特别是现金流量表所示的筹资活动,仅仅是指实质性规范的筹资活动,即包括发行的股票、债券,吸收联营投资,向银行及其他单位或个人吸收贷款,融资租赁等,不包括非实质性的、非规范的、临时吸收的资金,如以商业信用(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方式筹措资金。

理财与投资的区别篇2

摘要: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有其财税政策因素:这主要包括地区财政支出总量不足、结构欠佳,经济发展的财政基础较为薄弱;东西部地区投资的原有财税政策差异明显,严重阻碍了资本的西流;缺乏强而有力的财政政策投融资体系与政策的支持等。要开发西部,财税政策的调整与改进是关键,如:规范中央财政对西部财政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纵横转移支付力度;不断改进西部地方财政预算管理模式,全面推行零基预算;逐步缩小东、西部地区投资的财税优惠差距,公平投资的政策环境;着力构建西部开发所需的财政政策性投融资体系与政策框架等。

关键词:西部;财政转移支付;税收政策;政策性投融资

一、西部地区欠发达的财税政策因素分析

1.地区财政支出总量不足、结构欠佳,经济发展的财政基础较为薄弱。

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影响经济。在现行分税制不完善,特别是中央对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制度亟待改进的情况下,西部地区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直接制约了其地方财政支出的快速增长;而低水平的地方财政支出,反过来又进一步影响其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据资料分析,西北西南地区的人均财政支出在近二十年中与华东地区相比呈不断下降趋势,人均财政支出之比(华东地区:西北西南地区)已由1980年的1∶1.123下滑到1997年的1∶0.82。从两大地区地方财政支出的结构状况对比看,西部地区在基本建设、城市维护、文教科卫和其它各方面支出比例明显偏低,而行政管理费及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比重则大大超过全国和东部地区。这种偏低的财政支出总量和不良的财政支出结构,一方面严重影响了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建设、人才培养、技术进步、公共设施的维护与建设,另一方面也非常清晰地表明西部财政目前更多地体现为吃饭财政。这与地区经济起飞时所要求的财政支出总量和结构大相径庭。众所周知,按照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支出增长理论,在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公共投资在经济总投资中所占比重一般都应较高,因为大量的社会基础设施需要公共部门参与投资,这些公共投资通常被认为是促进经济增长,使其进入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期阶段的必要条件。

显然,由于西部地区地方财政支出在总量与结构方面所表现出的种种不适应性,已使得地区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投资硬环境得不到起码的改善。仅从铁路密度来看,每万平方公里面积拥有的铁路长度,全国平均为59.8公里,东部高达132公里,西部仅为25.2公里,西部铁路的网间距离达727公里,远远超出了公路运输的有效范围,致使许多地区处于封闭状态。

而为了解决财政支出方面的现实困难,西部各地只能依靠大幅度提高对企业征收非税收入来弥补财政不足,从而使得企业的平均税费负担远高于东部地区企业,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地方经济的振兴。据调查,四川省1993-1996年企业平均税收负担为10.74%,非税负担为21.7%,税费负担合计为32.44%;西安市百户企业调查,1993-1996年平均税收负担为12.91%,非税负担为26.39%,税费负担合计高达39.3%。而东南沿海的广东省,1996年企业平均税收负担为7.61%,非税负担为15.22%,企业税费负担之和则为22.83%,尽管也较高,但与西部地区的企业相比,明显要轻。事实上,由于西部地区资源型产业和国有经济比重较大,1994年的新税制改革,已使得其平均税负的提高幅度均高于全国平均税负提高幅度。

2.东西部地区投资的原有财税政策差异明显,严重阻碍了资本的西流。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基本遵循均衡发展的政策。从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年)首次列出“地区经济发展计划篇”,提出沿海地区、内陆地区、少数民族和不发达地区三种不同类型地区各自发展方针起,与“非均衡布局战略”相配套,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以区域优惠为侧重点的鼓励外商投资的财税优惠政策,形成了从“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发区—内陆一般地区”由低到高的梯级税率(15%、24%、30%,经济特区部分企业最低为10%)。尽管在有关跨国公司投资决策的决定因素的理论和经验研究中,财税优惠在影响外资的区位选择中的作用是有限的,但当基本的决定因素对于一项盈利性投资具有充分的吸引力且东部的FDi地理条件比较优越时,从边际角度来看,财税优惠无疑会左右投资。事实上,特别优惠的财税政策,在大幅度提高沿海地区的投资回报率的同时,也大幅度降低了在东部投资的政策与财务风险。相应降低了在西部投资的经济可行性,进而促使外资、技术在区域乘数效应的作用下向东部地区快速聚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资金、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逐渐也因收益差异而逐步东移,从而形成了《发展经济学》中关于发展中国家因存在“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差异而产生的“回波效应”。从某种意义上说,东部地区对外商投资企业所给予的“超国民待遇”,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东部地区与非优惠的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联合国有关投资地区优惠政策与经济增长之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优惠政策与经济增长呈显著相关(见表1)。

3.缺乏强而有力的财政政策投融资体系与政策的支持

所谓财政政策投融资,是财政为了强化宏观调控功能,以信用为手段,直接或间接有偿筹集资金和使用资金的活动。其本质是以政府为主体按照信用原则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分配所形成的特定的财政关系。由于其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特殊作用,二次大战以来,倍受一些后起的市场经济国家如日本、韩国的重视。我国的政策性投融资,尽管建国之初就有,并经1979年以来的不断改革,初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新格局。但由于投资的重点复又从中西部地区转向沿海地区;建设项目的行政审批制度与多元化投资主体、多种资金来源之间存在矛盾;政策性投融资机构资本金严重不足;各投融资管理机构各自为政,缺乏统筹与协调;再加上资金使用的低效率、政策投融资体制定位的不合理和运行机制不健全;政府金融优惠形式单一等原因,政策性投融资(包括政府直接投融资和金融优惠,特别是金融优惠)在西部经济发展中应有的开发、先导、引流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致使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严重缺位,西部地区的投资硬环境一直未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二、促进西部开发的财税政策的调整与改进

1.规范中央财政对西部财政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纵横转移支付力度。

要改善西部地区地方财政的困难状况,扩大西部地区的公共投资规模,增加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关系西部全局,带动作用较大的重要项目,为西部开发创造良好的条件,逐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规范转移支付形式,增强转移支付机制在均衡地区间财政经济发展差距方面的功能,应是当务之急。众所周知,美国落后的西部和南部地区之所以能在近几十年中迅速崛起,缩小与发达的东北部和中北部地区的经济差距,除了得益于美国政府60年代初制定各种法案,以法律形式确保促进后进地区的经济开发外,联邦政府财政的转移支付功不可没。仅1975年就有308.49亿美元从东北部和中北部流入西南部。到1984年,在联邦政府财政支出中,各地区所占比重分别为西部占22.6%,南部占34.5%,东北部占21.6%,中北部占21.3%。财政资金的大量倾斜大大支持了西部和南部地区的发展。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由于受历史和现实的条件制约及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方针的影响,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地区财力差距甚大。据资料分析,我国1996年人均财政收入(扣除债务收入)近600元,人均财政收入最高的上海市为1976.6元,为贵州的14.2倍。从财力自给能力系数来看,上海为578%,北京为366%,为33%,贵州为40%。这表明我国地区间的财力差距大,涉及范围广,具备进行纵横交叉转移支付的条件和可能。我国目前中央对地方的《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在近几年中虽有所修改,但在结构及其功能方面还存在较大问题,主要表现在:财政转移支付规模确定不规范、数量不足,属于补质的转移支付种类过多,税收返还政策使得转移地区重点不突出,一般目的的财政转移支付与专项财政转移支付的分工和协调不够,纵向转移支付缺少横向转移支付方式的密切配合等。为确保政府转移支付制度的有效性,建议今后应运用立法手段确保转移支付机制的严肃性、一贯性和连续性,按照方向性和透明度原则及多种措施综合配套的原则,规范一般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发展横向转移支付。在现有基础上,逐年缩减税收返还的规模,逐年扩大中央对西部一般性转移支付量,采用因素法科学核定,逐步提高西部居民可享受的基本社会福利或公共服务水平;根据各项基础设施在西部开发中的重要性、规模大小、影响范围等因素,科学确定中央财政直接负担的专项转移支付比例水平;积极探索经济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对口扶持形式,逐步形成纵向转移支付为主,横向转移为辅?

2.改进西部地区地方财政预算管理模式,全面推行零基预算。

综观西部地区财政的现状,一方面,由于其财力供给能力较低,财力规模过小,“吃饭财政”的特征较为明显。加上现行财政体制下,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有限,且往往都是“戴帽”下达,地方财政的收支压力较大。另一方面,我们同时也看到,财政“越位”问题也相当严重。一些很少具备行政管理职能的后勤服务部门被划入了行政范围,部分有经营收入的事业单位至今仍列入财政供给范围。于是形成与西部地区财政困难相对应的行政事业单位编制“一胀再胀”,财政供养人员有增无减。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较低,传统的以财源建设为己任的聚财和理财方式,导致财政在市场领域的相关支出不断上升,财政的基本职能难以有效实现。要逐步改变西部地区财政入不敷出、越位与缺位并存的不合理状况,光依赖中央财政的支持是不现实的,必须同时做好地方预算管理的基础工作,彻底摒弃管理基数法,逐步推行零基预算。西部地区的部分地方近年来试行了零基预算,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基础管理工作没做好等多方面的原因,效果不很明显。从目前来看,推行零基预算的关键是要尽可能建立起一个较为完整、较为规范的零基预算信息体系,做好预算管理的基础工作,如定员定额管理,在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的基础上,严格确定单位人员编制。按照财政支出项目的轻重缓急,优化财政支出的结构。当然,零基预算只是预算编制的一种方法,其本身并不能对控制预算支出起决定性作用。要使零基预算能够真正发挥预期的作用,我认为,关键是要坚持按《预算法》办事,强化预算约束机制,建立健全支出监督体系;重视对预算内、外资金的统管;彻底改变重收入、轻支出管理的陈旧观念;实行公共财政支出管理。

3.缩小东、西部地区投资的财税优惠差距,公平投资的政策环境。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制定,原有的主要针对沿海地区的以地区倾斜为主、辅之以产业倾斜并交错使用减低税率、定期减免税和再投资退税等多种税收优惠手段的涉外税收优惠政策体系,已越来越不适应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局面的形成和发展的需要。调整地区倾斜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产业倾斜的税收优惠政策力度,已是大势所趋。今后,为了配合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一方面,国家应在严格控制东西部地区之间税收待遇差异扩大的基础上,按照国税发1999172号文件的指示精神,逐步把在东部沿海实施多年且行之有效的税收优惠政策扩大到中西部地区实行,甚至可考虑建设与国际经济接轨的通道或基地,辐射和带动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如在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的广西防城港开辟西部保税区。另一方面,也可考虑逐步取消对内资企业的歧视性税负政策,将内资企业的税负减到外资企业的水平,特别是对东部地区来西部投资开发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以吸引来自西部地区外的各种资本为我所用,最大限度地扩大财税优惠政策的引流效应。要借这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指导目录鼓励类项目投资审批权下放的契机,加快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优化项目审批程序与方式,改串联式审批为并联式审批,努力在西部的投资软环境上做足文章。

4.着力构建西部开发所需的财政政策性投融资体系与政策框架。

西部开发所需的投资环境和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大量的前期启动资金。财政通过增加预算支出中基本建设项目的直接投资规模,显然是不现实也不可能。纵观世界上其他市场经济国家或区域经济的起飞历程,几乎无一例外不借助集财政性与金融性于一身的政策性投融资。韩国在经济起飞的“一五”计划时期,财政投融资贷款占政府农林水利投资的25.8%,社会公共投资的53.2%;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后,为振兴边远落后地区的发展,先后于1956年和1972年建立了北海道东北开发金融公库和冲绳振兴开发金融公库;美国联邦政府为支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在经济开发区投资且符合条件的项目提供大约1/3的投资补助;荷兰政府为鼓励工商业扩散到兰斯塔德(RandstadHolland)大城市区以外的地区,对在北部和南部地区扩建的企业提供10%-30%的奖励金,而对新建企业提供15%-35%的奖励金。英国政府则对落后地区实行多种形式的资本补贴。为鼓励外商、国内企业和私人资本到西部欠发达地区投资设厂,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当前很有必要借鉴一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鉴于我国现行的财政投融资还很不完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跳出计划经济下财政投融资的基本套路,尚未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投融资体制与运行机制,积极探索新体制,运用新机制,拓宽融资渠道,着力重塑西部开发所需的财政投融资体系,构建所需之政策框架,无疑将极大推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为此,一方面,国家要尽快理顺财政与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信贷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的关系,建立资金委托、资金管理、资金运用三分离而又完全有偿的投融资体系,通过编制集中统一的《政策性投融资计划》来协调财政金融在西部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必要时,甚至可考虑建立西部开发银行为西部地区的开发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财政投融资的有效方式,充分发挥各种金融优惠如政府投资补助、补贴贷款、政府参股、优惠费率和政府保险等在西部开发中的积极引导作用,同时要注意政府实施的政策性投融资与民间金融的相互配合、补充,以期达到“四两拔千斤”的引资效果。

参考文献:

1“地方财政支出的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课题组.地方财政支出的实证分析及管理对策J.管理世界,1999,(1).

2郭信昌.关于我国保税区建设与发展的若干思考J.南开经济研究,2000,(1).

3程江,符军.美国政府是如何开发欠发达地区的J.经济纵横,2000,(3).

4张守凯.政府间转移支付方式的比较及选择J.财贸经济,1999,1.

5安体富,岳树民.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的分析判断及其调整J.经济研究,1999,(3).

理财与投资的区别篇3

p2p网络借贷正在成为投资者重要的资产配置方式之一。调研数据显示,p2p网络借贷与股票、基金、银行存款一起,成为投资者资产配置的三大主要产品。保险在投资者资产配置中的比重也较大,说明投资者更加注重基本保障。债券、贵金属、外汇、信托等投资方式依然是少数人的“游戏”,如图1所示。

不同性别资产配置

男性与女性投资者在资产配置的重点产品选择上存在明显差异,同样体现在两方面,如下页图2所示。股票或基金、p2p网络借贷是目前投资者关注最多的产品,无论男性投资者还是女性投资者,皆呈现出这一特点。但区别在于,男性选择最多的投资理财方式是股票或基金,在男性投资者中的占比为27.81%,女性在这一项的占比为23.01%;而女性选择最多的投资理财方式则是p2p网络借贷,在女性投资者中的占比为28.30%,十分凑巧的是,男性投资者在这一项的占比为23.13%。

保险产品的配置上也显得颇有特点,这也是男性和女性投资者在资产配置上另一个有较大差异的地方。本次调研结果显示,多数女性投资者会将保险产品作为投资理财的重要组成部分,有19.30%的女性在投资理财中会选择保险,但男性投资者在这一选择上的比例则明显偏低,仅为4.81%,即便是在所有投资者考虑较少的债券和贵金属这两种投资方式上,男性的选择比例也分别达到了8.02%和5.88%。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贵金属。在2016年贵金属节节走高的行情和人们对贵金属投资了解更加深入的背景下,贵金属成为越来越多投资者关注的对象,分别有5.88%的男性投资者、5.26%的女性投资者选择了将贵金属作为投资理财的产品。

各年龄阶段资产配置

20岁以下投资者在进行投资理财时,选择p2p网贷的占比相较于其他年龄阶段人群更大,在保险、债券等其他年龄人群参与较多的保守型投资方式上占比则相对较低,如图3所示。

20~35岁投资者和36~49岁投资者相比,在保险的配置上,36~49岁人群更加重视。

50岁以上投资者各项资产配置波动相较于其他年龄阶段投资者较小,在各类型投资理财方式上皆有一定量占比,说明年长的投资者在资产配置方式的选择上更加多样化,更重视资金的分散性。

学历与资产配置关系

各学历层次投资者在资产配置总体趋势上较为接近,如图4所示。博士及以上学历投资者在信托、外汇的选择上明显高于其他学历投资者。另外,在其他投资方式上,博士及以上学历者占比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说明博士及以上学历投资者投资理财方式更加多样化。

职业与资产配置

不同职业的投资者在资产配置上总体趋势变化较为一致,自由投资人在股票或基金项占比明显低于其他投资者,但在其他投资方式占比上明显高于其他投资者。公务员在贵金属的配置上明显高于其他职业的投资者,如图5所示。

收入水平与资产配置

月收入0.3万~1万元的投资者在股票或基金的配置上相对于其他收入水平的投资者表现更加积极。月收入3万元以上投资者在银行存款、债券、保险等稳定型理财产品的配置上较为均衡,p2p网贷、股票/基金被纳入投资产品中的比例较高,说明高收入投资者在资产配置上更加成熟,多以保值产品为基础,配合收益较高、有一定风险的产品赢取收益,如图6所示。

地域分布与资产配置

图7为各地域网贷投资者资产配置情况。

先来看占比1%区域的网贷投资者。这部分投资者在网贷投资者中的占比较小,但是参与了p2p网贷的投资者中,该项投资在其资产配置中的占比却是最高的,银行存款的配置比例也明显高于其他区域投资者。而股票或基金的配置比例相对较小,同时,保险的配置比例也较小。

理财与投资的区别篇4

摘要: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集团的多样化经营的趋势日益明显。尽管在各个领域进行投资有利于分散集团的经营风险,但前提是控制好投资风险,这样才能使投资有利可图,真正做到为旅游集团带来利益分散风险的作用。

关键词:旅游集团;旅游投资;投资风险

1我国旅游集团投资的现状

随着我国旅游业集团化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目前已经有不少的旅游集团为了不断壮大其经济实力和抗风险能力,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从而实现资产的不断增值,相继采用纵向一体化战略和多元化经营战略,不断的扩展自己的经营领域,选择新的投资方向和新的投资机会。投资方式的多样化、投资领域的多元化,也构成了中国旅游业新一轮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因。

从旅游集团特别是一些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来分析我国旅游集团的投资行为,可以看出,我国旅游集团所进行的投资方向仍集中在旅游行业,是在原主业的基础上,通过进行产品价值链的管理实行相关旅游产品所涉及的旅游投资,如对会展,景观房产,旅游景区投资。一些旅游集团还开始了对航空业的投资,如武汉的东星国际旅行社就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航空公司。随着投资活动的日趋复杂,投资所存在的潜在风险也日益增多。为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分析投资风险,并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和化解。本文就将通过研究投资风险的相关理论,结合我国旅游集团的实际,对加强旅游集团投资的风险价值管理进行初步探讨。

2旅游投资的特点

由于旅游资源的公有性、垄断性和非流通性;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性;旅游项目投资的区域依赖性;旅游项目投资的综合复杂性;旅游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使得旅游集团的旅游投资相区别于其他集团的投资项目具有很多独特的地方:

(1)投入高,回报期长。旅游投资的门槛逐步抬高,不再是低投入的产业,进入性投资的加大,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及竞争环境的国际化,也使得旅游投资回收期延长。

(2)旅游产业链整合与多产业整合特征:旅游产业链的延伸,与城市景观、房地产、小城镇、休闲娱乐等等深度结合,产生了一个整体的、互动的结构——“泛旅游产业”。旅游投资,已脱离单一项目时代,投资商进行区域整体投资,力求整合旅游产业链,与相关产业相结合,寻求综合收益的最大化。

3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

(1)重项目规划和投资评价:对于投资方来说,旅游的投入是一个长线的过程,风险性主要在选项和规划上。因此,旅游项目投资必须重视项目规划,以明确的投资评价为前提,以有效的资本运营为保证,极其清晰的把握投资运作的思路。

(2)争取区域政府的支持:提高产业的绿色GDp已经成为新时代下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理念。旅游项目能够提高地区的绿色GDp,调整城乡产业结构,形成绿色产业链,旅游集团可以通过政绩策划,尽量争取政府的有效支持,争取的旅游项目开发的最大优惠条件(低价资产收购、税费减免、申请扶持资金等)。

(3)开展有效的营销活动:进行有效的营销活动,提高项目在国际、全国、区域的定位和影响,为融资、招商、资本升值提供巨大的支持。

(4)多方位融资:从沪深股市统计,我国国内上市公司有近千家,但是以旅游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只30多家,涉足旅游业的上市公司也只有40家。这说明我国的旅游企业的大多还是以资本自筹为主,没能很好的利用资本市场。更好的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可以有效降低旅游企业融资的风险。旅游集团可以依托收购兼并、政府优惠等方法低价获取大量资产产生资产大幅升值的市场评价,从而增长现金流量,实现大规模融资。

(5)多产业整合和跨行业投资:泛旅游业具有极大的区域聚集和经济带动作用,往往会带动一个区域的城市化进程,形成游憩区、度假区、会展区、娱乐区、步行街区、购物游憩区、及旅游小城镇等等,推动区域型旅游房地产和商业房地产发展。另外,为了分散投资风险,还可以适当的进行跨行业投资。以青旅控股为例,目前该公司的主营业务,除了组织、接待国内外人员的出、入境旅游以外,还出资3,000万元控股了北京尚洋电子技术公司,整体收购青旅控股香港有限公司并且参与证券业,使公司旅游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同时拓展,有效的防范了经营和金融风险,提高了资产收益率。

4从财务管理角度做好投资的风险管理

投资风险是指在投资活动中未来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出现差异的可能性,是在特定条件下和特定时期内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的变动程度。由于对未来的经济活动的投资的不确定性,投资风险客观存在。但是,人们总是能够通过对风险的管理从而降低投资的风险,实现投资利益的最大化,这就是投资所具备的价值所在。在进行一项投资时,风险越大,其预期的收益或亏损也越大,投资如果产生亏损,将会使资本受侵蚀,最严重的情况可能导致企业的倒闭。承担这些风险是为了给集团盈利,问题的关键在于,进行投资的主体应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寻找一个恰当的平衡点。财务管理在投资的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4.1在旅游集团内建立投资的风险管理指标体系

(1)建立风险度量模型和风险管理模型,研究旅游集团内各种投资及各种风险,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各种其他风险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资产或资产组合,对各类风险再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并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利用资产风险度量模型,定量地分析资产组合的风险价值。

(2)确定公司各种旅游投资的风险容忍度,限制由于各种影响因素而导致的市场风险,对某些风险高度集中的投资进行特别处理,将风险限制在公司可接受承受的范围内。

(3)建立旅游集团投资的约束-激励机制,在各项投资中,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如果激励机制仅仅与经理人管理资产的收益挂钩,经理人则可能会为了追求高收益而承担高风险。所以在追求收益的同时,考察经理人管理资产的风险度,限制和防止经理人的过度投机行为。

4.2进行投资风险的制度管理

对于旅游集团的投资风险的财务管理应该是一个系统,对于投资项目来说,它起始于项目的考察论证阶段,结束于项目资本变现退出以后,贯穿于风险投资公司从资金——资本化——资金的长循环之中。

(1)投资前期财务评价。

旅游项目投资前的财务评价很重要,它关系到旅游投资项目的价值认定问题,没有较大价值的项目是不值得投资的,但投资的价值点在何处,它是否真实可靠,这不能仅仅根据项目有没有产品优势,有没有市场来定性判断,还要做细致的经济可行性及投资价值的评价。财务评价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缺乏财务评价的经济可行性是令人怀疑的。在投资决策程序中,其中一个环节就是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由财务部门参与并出具财务审核意见。对投资项目的投资前调查与了解是否充分,对其价值的判断是否准确,定价是否合理,谈判条件是否有利,直接决定了投资后管理的难度,也决定了将来获利空间的大小,因此,投资前的尽职调查和各种评审就显得非常重要。财务部门对可行性报告出具财务审核意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项目的投资价值,规避投资风险,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2)投资企业动态财务管理。

对已投资项目的管理是投资实现增值的必然阶段。可以从财务审核与监督的角度出发,专门设计财务管理方面的约定,包括由旅游集团委派财务经理的约定,指定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约定,上市的旅游集团还可以有对股东定期公布财务信息的约定等等。这些必要的法律文件从制度上保证了旅游集团对投资项目的管理权和监控权,从而更好地保证了投资的收益权。

4.3投资风险价值管理的过程

投资风险管理的主要步骤有:(1)采用统一的风险识别语言,对投资风险进行界定与识别,建立集团层面的投资风险管理目标及建立完善的风险监督体系;(2)设计风险识别、度量、评估的统一方法;(3)评估投资风险;(4)制定投资风险管理战略;(5)设计、实施风险管理能力。整合风险管理能力的要素,包括集团战略政策、集团管理与投资风险管理过程、管理人员、管理报告、管理方法、风险数据等;不断改进风险战略、过程与度量方法;(6)汇总多种风险评估方式,与集团经营情况挂钩,制定、调整集团层面投资风险管理战略。

5把投资的风险管理从财务管理层面提升到整个集团管理层面

集团层面则意味着全局化、一体化的思想。只有扩大时空范围对企业投资进行思考时,才能识别它对集团整体运作的影响。所以,从集团层面进行投资风险管理可以将企业的战略、业务程序、企业资源同集团投资、集团整体目标紧密地结合到一起,从而使风险管理更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投资风险管理的出发点是使整个集团的风险、收益、价值达到最优化,而不是某个职能部门或风险管理部门。集团层面的风险管理使投资风险管理与集团战略、业务计划得到有机结合,将投资风险管理提高到战略层次,这种集团层面的投资风险管理具有以下作用:(1)集团项目投资过程得到控制的同时,风险也得到了有效的管理。同时提高了对风险的注意程度与敏感程度,使集团更为集中地监控风险;(2)在确切了解集团所处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判断最佳的投资机会;(3)对投资风险有全盘的、集团层面的了解,有利于优化集团的风险结构,优化集团的资源配置;(4)设计集团范围内的信息沟通,收集、综合分析内外部数据的方式,为集团提供可靠、及时的投资风险管理信息;(5)事先建立一套有效的控制制度,帮助集团业务部门实现业绩目标,控制风险。(6)公集团不应该只是片面的强调短期的投资效益对公司的盈利能力的正面影响,发而应该从长远出发,全面的提高公司的治理结构以及长远发展规划的盈利性。

参考文献

[1]顾华详.建立中国旅游业风险投资机制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0,(3).

[2]李平.浅谈企业投资风险及防范对策[J].前沿,2002,(11).

[3]李平.我国旅游投资存在的误区及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03,(10).

[4]李富红.中国旅游开发投融资实践及走向[J].渝州大学学报,2002,(12).

[5]贝洪俊.企业层面的投资风险管理初探[J].现代企业管理,2002,(11).

理财与投资的区别篇5

关键词:财政支出结构;竞争性项目;基础性项目;公益性项目

中图分类号:F81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255(2015)04-0044-06

随着经济三十年飞速增长积累下来的诸如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日益突出,经济增速不断放缓,2015年上半年GDp增速为7%,下降到了30年来的最低水平,21个省份GDp增速同比下降,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经济增长放缓已经成为事实,并将作为新常态向未来延续,国家层面也开始接受更低、更具有可持续性的经济增长速度。但是要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的目标并非易事,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使我国经济结构顺利由投资推动型转为消费拉动型,并最大化降低转型所带来的“阵痛”。政府财政支出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一大动力,对经济增长有着很强的刺激作用,在转型期,财政支出推动经济结构转型,财政支出结构也需要随着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做出相应地调整。

一、政府财政支出的分类及沿革

(一)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分类

从支出项目的分类角度看,财政支出主要可以分为竞争性项目、基础性项目、公益性项目。竞争性项目是指投资效益比较高、竞争性比较强的工程项目,主要包括工业(能源工业除外)、建筑业、金融业等。基础性投资主要包括农、林、水利、交通、通讯等社会经济正常运行所必须的项目。基础性投资具有数额较大、回收慢甚至无法收回成本、有较强的社会效益等特点。公益性项目投资是指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不宜或者不能由私人部门来承担的项目,主要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环保、

行政机关建设、国防设施等。

(二)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趋势

按照我国财政体制的沿革,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历史变动大致可以归纳为:1949年至1978年为计划经济时期,这一时期财政资金主要集中在竞争性领域;1978至1992年为改革开放初期,这一时期中央开始逐渐简政放权,企业的自慢慢变大,财政投资资金开始有选择地退出了竞争性领域;1992年至1998年为市场经济改革初见成效时期,我国确立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改革目标,财政投资资金的使用开始规范化,并逐渐向基础性领域倾斜;1998年至今为公共财政制度改革创新推进时期,财政的主要职能转变为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和弥补市场失灵,财政资金对科教文卫等公益性项目的投资比重稳步上升,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图1反映的是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趋势,其中:竞争性项目占比在改革开放前一直维持在50%以上,在财政总支出中占据很高比例,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投资性资金逐渐退出了竞争性领域,比重开始逐年下降。而80年代后我国大力发展交通、通信、能源、水力等基础性行业,因而基础性项目的支出比重一直在稳步上升。公益性项目历来是我国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80年代前我国对国防支出的投入力度很大,尤其在1955―1970年间我国平均每年的国防支出占各年财政总支出的20%左右,80年代后,我国在逐步削减国防支出的同时提高了对科教文

卫和机关建设的支出比重,使得公益性项目的投资占比一直维持在40%左右。

图1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数据来源于1956―2013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图2:2005―2013年我国东中西部部分省份人均财政支出情况(单位:元)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关资料整理得出

二、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现状的比较分析

(一)财政支出在不同区域间的比较

图2反映的是2005―2013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一些代表性省份的人均财政支出状况。从纵向上看,我国各省的人均财政支出基本都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特别是2008年后,我国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应对经济危机的冲击,各省人均财政支出的增速开始显著加大。从横向上看,我国财政支出主要投向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如北京、上海、天津等一线城市和,新疆等存在政策性倾斜的西部偏远地区。其中2013年北京市人均财政支出为19731元,和新疆的人均财政支出分别为32510元和13547元,而一些东中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如安徽、河南、甘肃、广西等地,人均财政支出仅为7213、5930、8945和6799元,虽然较2005年的水平相比有了很大提升,但是仍然不足北京上海人均财政支出的1/2,由此可见,我国区域之间的人均财政支出水平存在很大差距。

(二)财政支出在市县之间的比较

从图3可以看出,我国市级人均财政支出与县乡级人均财政支出以每年约15%的增速增长着,但是市级与县乡一级的人均财政支出的差距却在不断的拉大,2003年我国市级人均财政支出2135元,县乡一级人均财政支出为713元,市级人均财政支出是县乡一级的三倍;2013年我国市级人均财政支出为12195元,县乡一级人均财政支出为7004,虽然从比例上看市级与县乡级财政支出的差距有所缩小,但是从数值上看,市与县乡间人均财政投入差距从2003年的1422扩大到2013年的5191,差距在不断加大。

(三)财政支出结构的国际比较

图32003―2013我国人均财政支出在市与县乡之间的比较(单位:元)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关资料整理得出

表1来看,目前oeCD国家政府的财政资金主要集中在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为主的惠及民生的公益性项目上,这部分支出接近其政府财政总支出的70%,而我国2011年在公益性项目的支出只占财政总支出的48%,与oeCD国家和金砖国家相比,财政资金仍然有很大一部分集中在基础性项目和竞争性项目上,对公益性项目的投入力度相对较少。

从表2来看,通过发达国家与金砖四国财政支出结构的比较可知,平均而言发达国家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由高到低排名在前三位的项目分别是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医疗卫生支出和教育支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涵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国家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比重由高到低排名在前三位的项目分别是经济事物支出(包括工业支出、房产金融支出、农林水事物支出、交通运输支出等)、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和教育支出。

对中国而言,2013年我国经济事物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21.9%,这部分支出中有很大一部分资金存在于竞争性领域,虽然近年来我国财政资金在经济事物中的支出比重有所下降,但仍处在较高的水平,而美国和欧洲近些年在经济事物支出中的比重一直维持在8%左右。我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在计划经济时期,大量的政府财政投资集中于竞争性行业,虽然近些年我国已经在投资方向上做出了很大调整,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该

领域仍有不少比重的政府资金,此外,基础投资占比相对过大也是我国目前需要注意的地方。

构成基础性项目主要内容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和城乡社区事物支出分别占我国财政总支出的12.7%和7.5%,与金砖国家接近,但是远高于oeCD各国的平均水平,这与我国的“大政府”和发展阶段有关,从目前角度看,我国仍需要对基础性项目保持相当比重的支出水平,来满足我国当前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而一直备受争议的“中国政府管理费用过高”问题,由于近期政府一直致力于减少三公经费支出和反腐,使得我国一般性公共服务支出的增长趋势逐渐放缓,2013年占财政总支出的14.4%,虽然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并不算高,但是较上年相比仍然增长了8.3%,行政管理费用近年来迅速攀升的势头仍需要进一步有效控制,同时政府管理费用的使用效率也需要进一步提高。

在公益性项目中,只有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与发达国家接近,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支出占比为13.7%。近年来国家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一直在逐年上升,由2005年的2.16%提高到了2013年的4.3%,但是从教育投资结构的角度看,大多数发达国家对小学和中学基础教育的投入约占教育经费支出的70%左右,但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经费占教育总支出比例约63%左右,仍然存在着重视高等教育而轻视基础教育的局面。相比之下,我国的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oeCD国家的社会保障支出普遍占财政总支出的30%以上,金砖四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其社会保障支出也接近20%,而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支出占比只有10.4%。备受关注的医疗卫生支出在各oeCD国家中都占到15%―20%的水平,在金砖四国的财政支出结构中也占到了10%左右,而2013年我国医疗卫生支出占比仅5%,远远低于oeCD国家和金砖国家的平均水平。此外,对环保支出而言,总体上看,我国2013年用于环境保护支出的比重为2%,环保支出刚刚达到控制污染所需投入的低限。就目前我国环境现状以及与发达国家污染治理高峰期投入相比,我国高比例的环保投入才刚刚开始。

三、未来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

在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政府财政支出作为政府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不仅要发挥对经济的提振作用,更要优化财政支出的结构,在压缩竞争性项目的同时,优化基础性项目和增加公益性项目的支出,使政府财政资金在平衡区域间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上发挥重要作用。

(一)竞争性项目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大国间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各国的核心产业竞争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而我国民营经济起步晚,大多存在规模较小、管理水平低、产品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往往无力应对西方跨国大型企业的竞争和经济危机的冲击。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中,我国大约有40%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出现了债务危机甚至破产。这就意味着财政投资不能完全退出竞争性项目,在竞争性领域财政资金应与私人资金相互依存、相互支持,同时又相互竞争。财政资金在竞争性项目中的投资要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改变目前财政投资包揽过多的局面。

1.财政投资有选择地从一般竞争性部门退出

在一般竞争性部门,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自发调节。民间资本的产权关系明确、经营灵活,能够较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其产出效率一般比公共资本要高。财政资金投资于一般竞争性部门不仅可能抑制民间资本作用的发挥,还可能影响财政投资效率,尤其是国家资金对金融业的多种限制使得金融业门槛过高,不利于金融业对实体经济辅助作用的发挥。财政投资有选择地从一般竞争性部门退出,首先是指财政资金不投资于一般竞争性部门的新建项目,也不追加投资于已有的竞争性部门;其次,通过国有资产公开出售、出租和股份制改革及出让,进一步降低财政资金在竞争性领域的比重,使竞争性部门的国有企业充分参与市场竞争,自负盈亏,优胜劣汰。

2.缩小财政对支柱产业、基础产业的投资范围,引入民间资本

而对于电力、通讯、石化、冶金、军工等存在较强规模经济的支柱产业,这些重点竞争性领域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我国应该投入资金保持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同时降低非公有制经济的准入要求,引入社会资金与财政资金共同运营,这样可以打破国有经济的绝对垄断地位,对保护消费者权益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借鉴市场经济较为成熟的国家的经验,我国可以运用如下两种方式对支柱产业改革。第一种:业务分解,即通过主业的水平分解、垂直分解和剥离中间业务的方式,提高行业的竞争程度,这种改革思路适用于通讯、电力、航空、铁路和港口等领域;第二种:特许经营。对于存在规模经济的行业,业务分解过细可能会降低其生产效率,采取特许经营的方法更为适宜,即政府对项目进行公开的招投标,选出最合适的投资对象,经营者具有很强的自,但是需要受政府的监管。政府可以通过管制价格或者盈利水平。诸如石油、化工、冶金等存在规模经济的行业,其产品市场已经高度国际化,在保证该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前提下,应大力吸收国内民间资本,吸引外商进行投资。

(二)基础性项目

1.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全国中小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

我国目前的财政基础设施投资方向主要还是倾向于大中城市,财政基础设施的投资资金大多流向了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许多甚至存在投资过度的现象,而中西部地区和全国很多中小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却一直非常缓慢。此外,财政资金对县乡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投入也一直很滞后。

地区间的财政投入不均衡不仅会恶化不同地区的贫富差异,同时也会导致人口从经济发展较弱地区向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流动,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人口流失超过200万的省份已经超过10个,东北地区尤为严重,这不仅造成了中小城市的空心化,也会增加大城市的压力。经济区域发展失衡是造成人口流失的根本原因,而财政资金在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中应该发挥积极作用。世界银行1994年在《发展研究报告――为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中指出地方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几乎是同比例增长的,论述了基础设施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所以当前我国应该在保证发达地区基础设施投入的基础上,逐步加大对中小城市特别是对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投入,如加大对中小型城市的市内交通建设,这样对中小城市而言,无论是在缓解地区人口流失、解决人口增长方面,还是在缩减不同地区间贫富差异方面都有显著作用。

2.引入公私合作模式,提高基础性项目资金使用效率,缓解财政资金压力

政府应该不断地调整转变自己在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中的角色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ppp项目是一个很好的将民间资本引入公共服务领域的方法。大力推广ppp项目,不仅可以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防止资金的浪费,同时也有利于转化政府的职能,减轻财政负担,使政府在真正意义上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从2014年开始,由发改委牵头,各地政府如雨后春笋般推出了涵盖水利设施、市政设施、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等多个领域的ppp项目,鼓励各类社会资金通过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参与各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

但就目前而言,我国ppp模式的运用仍然处在试点和起步阶段,政府权利过大,使得很多民营资本积极参与的项目因为政府方面的意愿降低而夭折。企业难与政府平起平坐是目前ppp模式发展的瓶颈。为了更充分地发挥ppp项目的效果,首先,政府的角色应该做出转变,由过去在公共设施建设中的主导角色变为与私人部门合作提品或服务的监督与合作的角色。其次,进一步完善我国法律制度,通过法律制度对政府和企业在项目中需要承担的责任和风险进行明确界定,保护双方利益。再次,应从项目建设的前、中、后三个方面对项目中的风险进行管理,最大化控制风险,减少损失。然后,在融资渠道上,应该放松对国家政策性银行和外国政府贷款的使用限制,允许并鼓励包括保险基金、社保基金在内的大型基金投资ppp项目。最后,确定项目价格。价格调整应该遵循效率和公平兼顾、保证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做到在保证消费者权益的同时,不损害项目的生存能力,同时还要鼓励私人部门改善服务、提高经营效率的积极性。

(三)公益性项目

1.加大民生领域的资金的投入力度

我国内需一直较为疲软,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1.2%,比起美国的70%差距较大,这与我国目前民生保障政策较差有直接关系,我国如果希望通过消费来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必然需要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作为支撑。

首先,应该推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可以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与我国当前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其次,对于失业保险,应该重新定位其发放标准、期限及实施范围。再次,应该完善我国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我国仍有很多区域特别是农村地区无法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应该扩大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受益区域至更多农村地区,同时上调可以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最低生活标准。最后,在完善养老保险方面,应该将个体经济组织的从业人员也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的领取范围,并加速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2.改善教育资金的投入结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立国之本,是民族兴旺的标记,教育水平的高低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水平和发展潜力。教育投入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财政投入的重头戏。

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应该继续扩大对教育的投入,使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发达国家平均7%的水平。同时,在经费的使用方向上,当下财政对教育投入的重点应放在以农村义务教育为中心的基础教育上。初等教育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具有十分强的正外部效益。目前,在我国“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育体制下,基础教育投入的压力主要由县、区、乡等基层政府承担,而不同地区的基层政府财力强弱差异很大,一些贫困地区财力较弱的基层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甚至存在着空白。致使有限的教育资金很大一部分被锦上添花地投入到了城市学校,而原本薄弱的乡村学校却得不到必要的投入,区域间教育不平等问题愈发突出。因此这就要求国家在继续扩大财政教育投资规模的基础上,在教育经费的投入方向上有所侧重,把更多的财政教育经费用于农村地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缓解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的问题,使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基础教育。

3.提高对环境保护的支出力度

三十年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的副作用已经开始凸显,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了当下我国亟待解决的一大顽疾。根据1997年世界银行提出的理论,治理环境污染的投资占GDp的比例达到2%-3%时,环境质量可有所改善。我国环保投入占GDp比重从2000年的1.12%增加到2013年的2%。总体上看,刚刚达到控制污染所需投入的低限。

目前环境保护投资的年均增长率提高迅猛,但是污染投资支出总量相对目前环境情况而言仍过少,支出规模亟待进一步提高。首先,政府本身应该作为投资的主体,加强绿色投资力度,在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公共设施建设的同时提高对绿色产业的支持和引导,从源头上遏制环境污染问题。其次,对不同地区的污染问题采用不同方法加以处理,对大气污染的重灾区如华北、东北地区进行车辆尾气处理、禁烧秸秆、对高污染企业进行整改和淘汰。对西部地区的沙漠化可以采用围栏封育等办法来提高绿化覆盖率。对以淮河、海河和辽河为代表的水污染严重的地区的企业进行污水排放限制,对生活污水进行净化再利用,并加强检测管理,保护水源。再次,对火电、化工、石化、钢铁、有色金属、水泥这六大高污染行业进行重点整治,并鼓励企业进行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升级,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十二五”时期的中国财政支出结构改革[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11):8-9.

[2]徐冉.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3]李永友.我国财政支出结构演进及其效率[J].经济学,2009(10):314-315.

[4]宫晓霞.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路径:以改善民生为基调[J].改革,2011(6):103-104.

[5]赵茉.财政支出结构的国际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借鉴[D].长春:吉林大学,2009.

[6]于淑文.政府投资性支出的发展趋势与结构调整[J].工业技术经济,2006(9):2-3.

[7]worldDevelopmentReport2007:DevelopmentandthenextGeneration,theworldBank,2008.

GovernmentFiscalexpenditure:StructureadjustmentinthenewnormalSituation

ZHanGwei-fan

(SchoolofpublicFinanceandtaxation,nanjing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nanjing210023,China)

理财与投资的区别篇6

关键词:资本流动;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差距

本课题为2012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河南省资本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实证研究

收录日期:2013年3月23日

一、文献综述

目前,我国学者已对资本流动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做出了许多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马拴友、于红霞(2003)将区域经济差距扩大归因于政府转移支付在地区之间分配的不合理与不公正。中央党校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2000)认为中国东西区域发展差距是由要素内部积累和在区域间流入和流出造成的,而决定要素积累增长及其净流出入的是区域间不同的要素收益率。由于东部要素收益率高于西部,从而大量要素从西部流入东部,结果造成区域经济差距不断扩大。门洪亮、李舒(2004)采用oLS线性回归模型选取1990~2002年的有关数据分别对中国东中西三地区的资本流动项目与该地区的GDp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全社会固定投资、财政收支差额、银行存贷款、外资以及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与GDp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银行存贷款对GDp的贡献度不甚明显,说明中国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路径不畅通,而资本市场融资额与外资对GDp的贡献更大。杨国中、李木祥(2004)通过理论分析和对1997~2003年数据的实证研究,得出中国区域之间信贷资金流动的特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从经济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同时分析了中国经济落后地区信贷资金外流的原因,建议有必要在中国实施差异性的金融政策。

经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许多学者都是站在全国这个比较宏观的角度来研究资本流动对东中西部经济差距的影响,而在比较微观的省内经济差距的研究比较少,因此本文在借鉴上述研究方法,根据河南省的具体情况来试图研究河南省的资本流动对四大经济区域差距的影响,找出缩小省内经济区域差距的影响因素,最后为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提出对策。

二、河南省区域经济划分

2003年提出了《中原城市群战略构想》,2005年编制了《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3月省政府批准实施了《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将全省划分为中原城市群、豫北地区、豫西豫西南地区和黄淮地区四个经济区。

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9个省辖市组成,2011年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8.15∶61.22∶30.63,表明其工业基础和服务业务发展趋势很强劲;豫北经济区:豫北经济区由安阳、鹤壁、濮阳3市组成,土地面积为1.3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3%。该经济区工农业基础较好,人力资源富足,油气、煤炭资源比较丰富,但其他矿产资源较少,水资源缺乏;豫西豫西南经济区:包括三门峡和南阳2市,位于河南西南部,该经济区域土地面积为3.7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十地面积的22.3%,该区域工业有一定基础,煤炭、有色金属资源比较丰富;黄淮经济区:包括驻马店、商丘、周口和信阳4市,位于河南东南部,与湖北、安徽和山东省相邻。

河南省的四个经济区域之间的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工业化程度、城市化水平等各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并且这种差距有继续扩大的态势,区域差异的扩大会严重制约河南省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因此,为加快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要坚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三、河南省流动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实证分析

(一)河南区域经济资本流动及差距分析

1、固定资产投资在不同区域间的分配。1952~1998年间,河南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594亿元,其中,1978~1998年完成7,285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十一五”期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万亿元,年均增长24.3%,是“十五”时期的2.1倍,在2011年的上半年,河南省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110.99亿元,同比增长30%。与全国相比,投资总量位居江苏(11,831.26亿元)、山东(10,858.94亿元)、辽宁(7,209.52亿元)之后,列全国第4位、中部六省第1位,投资总量占中部六省的25.1%。随着投资的快速发展,中原城市群已成为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中原城市群的绝对投资额度是逐年上升的,从2001年的777亿元直线上升到2010年的9,366亿元,年均增长858.9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10.54%,而所占投资比重则成“∧”型,从2001年占全省投资比重的51.63%上升到2004年的58.22%,然后又略微下降到2010年的56.51%,这主要是在中原崛起的战略中加强投资力度的结果。豫北经济区、豫西豫西南经济区和黄淮经济区的绝对投资额度也都成上升的趋势,黄淮区域投资比较多,为豫北和豫西豫西南相当。

2、政府预算资金在不同区域间的分配。基础良好的中原城市群并没有得到最多的财政资金,而是比较落后的黄淮区域得到的最多,这充分说明河南省的财政转移支付是为了撬动区域均衡发展。在2001~2010年间,中原城市群的净转移支付额度达到2,057.97亿元,平均每年转移支付205.8亿元,豫北经济区额度达到1,031.59亿元,平均每年达到103.16亿元,豫西豫西南地区额度达到966.02亿元,平均每年96.6亿元,黄淮区域2,383.55亿元,平均每年达到238.36亿元。这都很好地促进了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3、外资在不同地区间的分配。四大地区吸引外资流入量都呈上升趋势,但是分布很不均衡,外资主要集中于中原城市群,几乎占据3/4的外资,最多的是2001年,达到了27,703万美元,分别是豫北、豫西豫西南和黄淮的11.26倍、10.04倍、9.42倍,直到2010年,利用外资的绝对额度都是呈上升趋势。豫西豫西南和黄淮区域利用外资的程度相当,相比之下,豫北地区利用外资最少。确切地说,目前河南省外资在空间的分布上呈现出“一边倒”的现象。

(二)河南省流动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实证分析。依据分析,本文根据《河南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选取2001~2011年各个经济区域的实际固定资产投资总额(GDZC)、净转移支付(ZYZF)、实际利用外资总额(LYwZ)作为解释变量,反映河南省各区域资本流动的状况,而将中原经济区与豫北地区、豫西豫西南地区和与黄淮地区的人均GDp差额、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可支配收入差额和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差额作为被解释变量,表明区域经济之间的差距,验证资本流动对区域经济之间的差距的解释力度。本文利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最终确定采用双对数模型,模型形式为:

(lnGDp1、2、3,lnCZSR1、2、3,lnnCSR1、2、3)=ψ(lnGDZC,lnLYwZ,lnZYZF)

回归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表1)可以看出,各个模型的拟合度都比较好,分析各项回归结果:固定资产投资对缩小人均GDp差额、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可支配收入差额和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差额都起到了正向作用,而且t统计量都比较显著,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每增加1%:(1)人均GDp差距分别变动0.63%、1.272%和0.361%;(2)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可支配收入差额分别变动0.474%、0.559%和0.21%;(3)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差额分别变动0.206%、0.333%和0.403%。可见,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可以增加各区域经济的发展。

而利用外资的情况则对不同的指标有不同的作用,豫北地区利用外资并没有减少与中原城市群人均GDp的差距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但这种反向作用并不显著,说明豫北地区利用外资的效果并不理想,同样豫西豫西南和黄淮地区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也没有减少,整体来看,各区域利用外资情况效果并不太好,t统计量都不显著,这说明这三个区域利用外资的效率有待提高。转移支付对减少人均GDp差距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并不明显,但对减少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差距却有很大的作用,每增加1%的转移支付,豫北、豫西豫西南和黄淮区域差距分别缩小0.1498%、0.9134%和0.1218%。这说明近十年来河南省特别重视向农业方面的财政支出,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收入。

四、缩小河南省经济区域差距对策分析

(一)进一步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合理引导投资方向,优化投资结构。由上面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固定资产投资对缩小经济区域内的人均GDp、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的差距起到了正向作用,因此,我们应积极引导投资方向。由数据我们也可以看出,在2011年四大经济区域的极差已经开始出现变小的趋势,这与2011年投资结构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第一、第三产业投资占比不断降低,第二产业投资占比不断提高,工业投资占投资的比重为53.8%,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增长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4%。在优化投资结构的同时,还需要扩大投资的资金来源,积极引导民间投资,进一步提高投资对经济增长及缩小经济差距的内在动力。

(二)各经济区域加大利用外资力度。由上述检验结果可知,目前的外资利用并没有缩小经济区之间的差距,表明豫北、豫西南和黄淮外资利用并没有迅速带动经济的发展。这应该与外资利用额度、外资投资方向相关。2011年河南省实际利用外资100.8亿美元,但是在各个经济区域内分别并不均匀,中原经济区占的比例达到近76%。同时,也可以看出2010年也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现象,中原经济区利用外资的比例达到74.11%,而其他经济区域利用外资的比例均在8%左右,中原经济区差别比较大,因此其他经济区要积极引进外资。据统计,河南省利用外资投向一向以制造服务业为主,针对各经济区来说,应该根据自己的区情,找出经济增长的敏感点,有针对性地投入外资,更好地刺激经济的增长。

(三)调整财政政策,优化财政支出导向。河南省主要是依靠当地政府的财政资金来发展经济的。在有限的财政资金内,应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合理分配和使用资金,以此来促进河南省区域经济的发展。河南省区域内由于经济发展存在差异,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为了平衡经济发展,政府财政应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而对较富裕的地市要减少转移支付。因此,财政转移支付应着力解决县乡财政困难问题。对于确实困难的县乡财政,省市财政要适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重点要强化属于财政再分配职能的社会保障、医疗和教育等专项转移支付。

(四)优化投资环境。首先,各区域要全力创新软环境,包括政策、法制和服务环境,全方位地为引进各方投资创造条件;其次,要创新机制。建立政府—企业—学研机构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推动政府从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再进而提升为创新型政府。进一步增强亲商和服务意识,不断优化“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环境。要为客商提供最优质的投资服务,让投资者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

主要参考文献:

[1]门洪亮.资本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4.2.

[2]欧璇.中国国际资本流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

理财与投资的区别篇7

关键词:结构性理财产品;种类;结构特征;主要风险

一、前言

近年来,在我国宏观经济稳定发展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发展迅猛。整体发行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银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规模达3.7万亿人民币,2009年更是超过了5万亿,产品发行数量突破7000款。

这些数字无不反应了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繁荣的现状,但是从07年下半年开始,理财产品的“零负收益”就一直困扰着投资者。特别是近几年才推出的结构性理财产品,更是“零负收益”的重灾区。据相关媒体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纳入统计的330余款到期结构性理财产品中,结构性理财产品到期负收益或零收益的理财产品有103款,最低年收益率为-10%,而未能实现预期最高收益率的理财产品更多。除金融危机的大背景环境的影响之外,我国结构性理财产品市场起步较晚,各商业银行产品运行混乱,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金融监管不到位,同时缺乏本土的基础资产市场(主要是金融衍生品市场)和相关投资经验的人才以及产品本身设计不合理等因素是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

二、理财产品的分类、结构与特征

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投资本质上就是一个固定收益类产品和金融衍生品的投资组合。涉及金融衍生产品(多为期权),因此结构通常较为复杂,其中期权的买卖往往带有杠杆交易,杠杆的放大效应使得结构性理财产品一方面能够获得高出普通产品许多倍的收益,但另一方面,当市场走势与设计预期不符时,也将造成更大的损失。

为了更好的了解结构性理财产品的结构和特点,我们将结构性理财产品按收益计算方式分为触发式、累积式和挂钩式三大基本类。再根据其基础资产(即挂钩标的,下同)在三种类别下进一步细分为:(1)股票基金联动(通常连接单一股票、一篮子股票、股票指数或基金);(2)利率联动(通常连接某一利率或某一确定性债券价格等);(3)汇率(外汇)联动(连接相关货币间的汇率或者货币指数等);(4)商品联动(连接某类商品价格如黄金价格、石油能源价格等);(5)信贷(信用)联动(连接实体经济中的各类信贷事件)。此外,基于已发行结构性理财产品数量庞大的情况,为了更真实地反映各类产品在结构性理财产品市场实际的分布状况,我们对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4月7日发行的结构性理财产品的统计结果表明,这段时期内各商业银行共发行104款结构性理财产品,其中触发式产品共发行84款,占全部产品的80.77%,累积式和挂钩式发行数量相当,分别为11款和9款。在产品期限方面,大多数产品为短线投资,委托期限为1年和6个月的产品占绝大多数;基础资产方面,与股票基金联动的产品最为广泛,占产品总数的30%左右;而产品结构上,外资银行推出的结构性产品的设计普遍较为复杂,支付条款繁琐,而中资银行的产品结构相对简单。

1、触发式产品

触发式产品在结构性理财产品里最为常见,也是结构性理财产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类产品通常为挂钩标的物设定一个触发区间(点),并设置一个观察期。产品在观察期间内,若未触碰或突破触发区间(点),可获得约定的投资收益,一旦标的触及或突破区间(点),则只能获得较低收益;或者恰好相反,若标的物在观察期内始终停留在预设区间,则只能获得较低收益,一旦突破区间,则按约定的较高利率计算收益。这类产品在结构性理财产品市场占据了较大一部分比例。基础资产集中在利率、汇率、商品价格、各类指数等几个方面。

触发类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最终受益水平决定于观察期内基础资产的波动情况和产品本身的区间(点)设置,因此银行在设计这一类产品时对标的价格的判断和区间(点)的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事实上,市场是瞬息万变的,这类产品的区间如果设计的太过苛刻,就很容易导致低收益。

2、累积式产品

顾名思义此类产品是在保证本金的基础上累积收益。一般在其期限内设置若干个观察点(比如每天同一时刻都设置为一个观察点),在每一个观察点,如果此时基础资产观察值落在预设区间内,则每单位本币的本金可累计一份预设回报k,如果此时基础资产观察值落在预设区间外,则不累计任何回报,所有回报于到期时刻获得。也就是说,总共有多少的观察点的基础资产观察值落在预设区间内,到期时就能获得多少个k的收益。因此,其最差情形为零收益,最好情形是每个观察点都有累计回报。

这类产品最为常见的收益率计算方式为:r=i*n/n,i为约定最高收益率,n为每个计息期间内基础资产观察值处于观察区间的天数,n为实际计息总天数。即该产品的实际收益率是基础资产观察值处于观察区间的天数的函数。如果基础资产观察值波动幅度较大,超过观察区间的天数越多,则投资者的收益率就会越低。

荷兰银行于09年发行的“多区间累计汇率挂钩结构性投资”第二期产品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到期收益计算公式为:100%本金+[1+(第一波动区间累计天数/定息日总数)×4.50%+(第二波动区间累计天数/定息日总数)×3.75%+(第三波动区间累计天数/定息日总数)×2.75%]。其中,投资期限内共有定息日(即观察点)133个,第一波动区间为期初汇率+/-0.0150,第二波动区间为期初汇率+/-0.0300,第三波动区间为期初汇率+/-0.0450。一旦参考汇率突破某一波动区间,则该波动区间停止累计天数。

这一类产品也涉及到区间的设置,但是和触发式产品相比,其收益取决于基础资产在预设区间内停留的天数,而触发式产品则取决于基础资产表现是否突破预设区间,两者间有本质的区别。而在适用的基础资产方面累积式产品与触发式产品类似,也是集中在利率、汇率、商品价格、各类指数等几个方面。

3、挂钩式产品

挂钩式产品的最终收益与产品运行期内的基础资产表现挂钩,并决定于事先约定的收益计算公式,具体又分为看涨、看跌和双边看涨跌三种类型。看涨类产品的基础资产在观察期内表现越好(不局限于期末的表现,下同),产品收益率越高;看跌类产品的基础资产观察期内表现越差,产品收益率越高;双边看涨跌产品的基础资产在观察期内无论表现好或者差,都能获得高收益,而且涨跌幅度的绝对差值越大,回报越高。

由于2007年末以来“零负收益”事件的爆发,一类比较特殊的挂钩式产品也得到市场的热切关注,即相关性挂钩式结构性理财产品。该类理财产品一般挂钩多个标的,它的收益率并不取决于基础资产在观察期内的绝对表现,而仅仅是基础资产的相对表现,产品最终收益取决于基础资产的相关性。

由于挂钩式产品的基础资产与收益计算方式确立相对于其他各类结构性理财产品较为灵活,其挂钩标的涵盖了股票、利率、汇率、大宗商品价格、各类市场指数、信贷等几乎目前所有结构性理财产品可用的基础资产。因此具体的产品结构也随挂钩标的与发行银行不同而复杂多样,但收益和风险都是结构性理财产品常见类型中最高的。投资者与商业银行面临的基础资产的价格变动风险较大,这要求双方在产品运行前对基础资产的走势要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判断。

三、各类结构性理财产品的主要风险分析

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投资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市场中的收益与风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高于同期限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利率,相对应的也就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对于所有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其收益是与其挂钩标的相联结的,标的在委托期限中的表现决定了投资者将获得的收益。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基础资产涉及范围广泛,其相应的市场都存在波动性,因此结构性理财产品面临的最主要风险就是标的价格变动风险。标的在委托期限内剧烈波动或者出现不利变化将使投资者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

由于各类结构性理财产品结构特征不同,在适用的基础资产和配套条件上存在差异,如:触发式与累积式产品多与国际银行间短期拆借利率、汇率、股票等挂钩,一般设有观察期,不得提前终止与赎回;挂钩式产品多挂钩股票、指数基金和大宗商品价格等,大部分产品设有提前赎回条款。因此各类产品在面临的主要风险因素上存在差异。我们结合各类产品的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

1、触发式产品和累积式产品的主要风险

触发式与累积式产品存在类似的地方,其获得收益的关键都在于基础资产在观察期内的表现值与预设区间的关系。但较为普遍的触发式产品的收益决定于基础资产的表现在观察期内是否达到或突破预设区间的界限;而累积式产品收益计算的依据是观察期内基础资产的表现位于预设区内的观察期天数。这两类产品最主要的风险在于预设区间的设定。

所谓预设区间设定风险是指对基础资产走势分析预测失误导致的预设区间设定不当引起的产品收益降低甚至亏损的可能。预设区间设定风险对区间触发和累积式产品的收益都存在影响,但影响的具体机制与程度并不一致,而是依两类产品各自的收益计算特征产生一定的差异。

触发式理财产品中的预设区间设定风险主要在于预设区间的宽度与未来产品观察期内基础资产的波动幅度的关系。产品预设区间宽度过窄,基础资产的表现突破区间界限的概率较高,产品的风险较大;预设区间过宽,又会给发行银行资金操作的带来困难,银行违约风险增大。累积式理财产品中的预设区间设定风险主要在于预设区间与基础资产在产品观察期内实际表现值的关系。基础资产的实际表现与预设区间的重合度越高,产品的收益越大。因此,相对精确的预测基础资产在观察期内的走势并设定相应的预设区间是产品获得收益的主要保证。

为降低投资的风险,投资者在选择这两类产品之前应详细了解产品的基础资产配置,并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对基础资产在观察期内的表现值与预设区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有大致的判断。对于触发式产品,需重点关注预设区间的宽度和观察期内基础资产可能出现的波动幅度。如果产品要求基础资产在观察期内在某一范围稳定运行,而对基础资产的分析表明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面临大幅震荡的可能,投资者就应当尽量选择回避。对于累积式产品,投资者需重点关注基础资产的预期表现与预设区间的重合度,最好能对基础资产表现落入预设区间的概率进行简单估算,并根据估算的结果决定是否进行投资。

2、挂钩式产品(看涨、看跌或涨跌双赢型)的主要风险

挂钩式产品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基础资产的选择。挂钩式产品是所有结构型理财产品中适用基础资产最多的一类产品,其挂钩标的几乎涵盖了结构性理财产品市场上现存的可以作为基础资产的金融交易工具。该类产品获得收益的关键在于基础资产在观察期内的走势情况。因此,在产品设计中,对基础资产进行分析、筛选对于此类产品的最终收益极为重要。

所谓基础资产的选择风险是指由于基础资产与收益支付条件的错配引起产品收益受到损失的风险。在理财产品设计过程中,直接投资或挂钩的信用、利率、汇率、股票、商品、保险、混合等一级基础资产类型,均具有显著不同的投资功能属性。各类基础资产的预期风险、收益、流动性特征也会决定性地影响到理财产品的具体特征,理财产品的投资价值因基础资产类型的不同而表现各异。因此,不同的基础资产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收益实现条件搭配才能保证理财产品顺利获得预期收益。如果选取的收益实现条件与基础资产的特征不符甚至相悖(如某些看涨基础资产的理财产品,却选择近期及未来走势疲软的基础资产等),产品最终的收益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这类产品的预期收益较高,而银行在营销时又常常利用其专业优势和非对称信息,刻意突出产品的潜在最高收益,而对其风险水平揭示不足。因此,投资者在选择这类产品之前不仅需要对基础资产在观察期内的走势方向有初步的判断,而且应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从专业角度结合收益计算公式对基础资产选择和产品预期收益率的合理性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作出自己的判断。

四、结论

通过本文对各结构性理财产品实例、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4月7日商业银行发行的结构性理财产品的统计数据和各类结构性产品主要特征与风险的分析,我们可以大致了解我国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基本分类及各类产品的基本特征,并帮助投资者初步理解各类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本质和主要风险,为投资者理性选择结构性理财产品提供一些参考。由于本文中讨论的各类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市场数据来自于对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4月7日商业银行发行的结构性理财产品的不完全统计,因此结构性理财产品各分类的市场分布与现实可能不完全相符,也不能排除一些特殊的产品不符合产品分类特征的情况存在。

参考文献:

[1]张胜男.2009年银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总规模逾5万亿――社科院[n].

[2]孟凡霞.结构性理财产品仍是零负收益重灾区[n].北京商报2009-10-30.

[3]刘莉亚,邵斌.结构化金融产品[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4]潘谷舟.结构性理财产品内嵌双重障碍期权的定价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徐可奇.收益重在“相关性”挂钩类理财产品如何选择[m].青年报2008-05-26

[6]中国金融理财产品分析评价小组.银行理财产品运行分析评价报告-2008年上半年[R].2008.

理财与投资的区别篇8

关键词:政府性投资公司;会计核算;建议

一、政府性投资公司会计核算中存在问题

随着新会计准则颁布、项目资产竣工、地块开发完成等,政府性投资公司在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借款费用资本化计量问题。政府性投资公司因项目建设资金不足需要向外借款,能否准确核算借款费用资本化,影响到公司资产和费用的确认与计量。目前政府性投资公司因承担建设项目多,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资金混淆使用,很难分清资产是否占用一般借款,在计算借款费用资本化时就会高估资产成本少计损益或低估资产成本多计损益。

2.土地整理业务成本核算问题。各地政府为了提高区域建设和发展水平,按照总体规划设立不同园区,由园区开发公司负责园区内土地开发、修建道路、绿化及配套设施等,向引进企业提供开发完成的土地。由于存在整体拆迁、滚动开发、市政配套设施整体开发等问题,如何正确核算每块开发地块成本是园区开发类投资公司一大难题。

3.竣工项目未及时结转问题。按照项目管理规定,项目建成后,项目建设单位应在3个月内编制完成竣工财务决算,完成竣工财务决算审计后1个月内,项目建设单位根据审计决定调整竣工财务决算报告,报财政部门审批,按审批意见办理资产结转、移交等处理。目前,政府性投资公司项目竣工验收后束及时办理竣工财务决算或报批手续,使项目资产投资成本被虚增,导致政府性投资公司的会计资料不能真实地反映项目资产投资及构成状况。虚增资产成本情况主要有:

(1)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已办理交工验收,但未及时进行竣工财务结算、决算审计或未报财政审批,竣工项目仍在“在建工程”科目核算,不转入资产核算、管理,竣工项目借款费用继续资本化,发生的其他待摊投资继续分摊,导致有些资产成本构成中借款费用金额竟高于项目建造成本,严重虚增了资产投资成本。

(2)竣工项目报财政部门审批后,竣工项目结转形成其他长期资产,形成的其他长期资产未按规定进行折旧或摊销,导致少计费用多计利润,虚增了资产。

4.财政拨款核算问题。财政拨款属于政府补助的主要形式之一,财政拨款分为与资产相关的财政拨款和与收益相关的财政拨款。目前,由于政府性投资公司收到财政拨款款项往往没有相关文件明确,导致政府性投资公司会计科目处理随意性比较大。

二、完善政府性投资公司会计核算的主要对策

为加强政府性投资公司会计核算,确保财务数据真实、准确、可靠,避免提供的会计信息失真,建议政府性投资公司在会计核算时采取以下会计核算方法:

1.建立会计核算模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等规定,按政府性投资公司履行的职责和公司运作资金来源将政府性投资公司分为以下四类公益类投资公司、园区开发类投资公司、投资类投资公司和管理类投资公司,分别确定四种会计核算模式:代建模式、园区开发模式、投资模式和管理模式。

(1)代建模式:适用于公益类投资公司。是指承建城市基础设施、交通道路、农业水利等由政府指定的建设项目,项目建设资金来源于财政部门拨款或公司借款,但明确公司借款资金本息最终由财政资金偿还,项目建成竣工验收后交付由财政部门管理。此类公司会计核算参照《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规定进行明细核算。

(2)园区开发模式:适用于园区开发类投资公司。是指由园区开发公司自筹资金进行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含土地开发、道路、绿化及配套设施等)、标准厂房建设等,然后引进企业提供开发完成的土地、厂房,公司经营自筹平衡。此类公司会计核算按照开发地块进行收入成本核算。

(3)投资模式:适用于投资类投资公司。是指实施对外投资,以获取投资收益运作公司。此类公司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中长期股权投资、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等具体准则规定进行明细核算。

(4)管理模式:适用于管理类投资公司。是指履行管理职能公司,一般为政府投融资平台,是各行业设立政府性投资公司母公司,主要是拆借资金、对下属政府性投资公司进行项目监管、资金监管等。此类公司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核算。

2.明确借款性质,准确核算借款费用。鉴于政府性投资公司向外借款资金均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整理等支出,为准确核算项目资产成本,在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借款时,对借款用途进行明确。在实际中,银行借款中属于项目流动资金借款所发生的借款费用可比照固定资产专门借款费用予以全额资本化,对日常流动资金一般借款所发生的借款费用按项目是否占用一般借款确定计入成本或费用,这样核算直接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对相应资产价值的确定更加准确、客观。项目资产借款费用按会计核算模式不同,计入会计科目也不同,主要是代建模式和园区开发模式,区别如下:

(1)代建模式相关借款费用在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前计入资产成本,当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借款费用停止资本化,根据借款费用由谁承担的原则计入费用。

(2)园区开发模式:若取得的借款用于地块基础设施建设,相关借款费用按投入资金在地块开发完成前计入开发成本,在地块开发完成后,计入费用处理。借款费用资本化额可按地块投入资金比例分摊。

3.准确核算成本

代建项目资产竣工、地块开发整理完成后,应准确核算资产成本,不同模式对成本核算不同:

(1)代建模式:发生项目资产建设支出时,借记在建工程,贷记相关科目;资产建设完工并经验收后,借记其他长期资产(原值),贷记在建工程已完工并投入使用的公益性资产应合理估计使用年限,并按直线法(不考虑残值)进行折旧或摊销,折旧或摊销时,借记:管理费用,贷记其他长期资产(折旧或摊销)。

(2)园区开发模式园区开发类政府性投资公司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道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实际上类似于土地储备中心委托园区开发类政府性投资公司开展土地整理业务,包括受托进行建筑物拆除、支付拆迁补偿费等。政府性投资公司应按园区总体规划划分地块对土地进行整理,按地块进行二级明细核算,对土地开发整理、拆迁、道路、绿化等投资支出归集,在国土局公开拍卖地块后,应根据收到国土局出让地块成本补偿确认土地开发整理业务收入,以出让地块面积结转开发成本。收到财政拨款,按性质计入递延收益或营业外收入。

4.及时进行决算,办理资产移交

各政府性投资公司内部应加强沟通、交流,特别是项目工程部与财务部,在项目建成后,按照项目管理规定时间,指定专人办理编制竣工财务决算、委托竣工财务决算审计、报财政部门审批、办理资产结转、移交等手续,并建立竣工项目考核制度,确保项目资产准确计量、及时结转。若项目资产竣工验收后,未能及时办理竣工决算等手续,应当自实际竣工之日起,根据项目预算、造价或者实际成本等,按估计的价值转入资产,并计提折旧或摊销,待办理正式审批后再作调整。

理财与投资的区别篇9

一、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和管控概述

(一)财务风险概述

狭义的财务风险也称为传统财务风险,是指企业用货币资金偿还到期债务的不确定性。传统财务风险实质上是指流动性风险,是一种资产负债结构性风险,很难在市场上化解,只能通过不断调整资产负债匹配关系来解决,如采取建立流动性资产组合等措施。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财务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业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的不确定性。这样财务风险的概念得到更为广泛的外延,涉及资金筹集、投资、占用、耗费、回收、分配等各环节,包含了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收回风险、收益分配风险及营运管理风险等。广义的财务风险理解有利于经营者充分和完整地认识财务风险的宽度与广度,更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理念。

(二)财务风险防范和管控的目标和功能

由于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决定了财务风险不可能被完全防范和管控,必须理性认识风险防范和管控的目标。财务风险防范和管控的目标应是协调企业财务风险容量(riskappetite)与战略,增进风险应对决策,抑减经营意外和损失,识别和管理多重贯穿于企业的财务风险,积极实现机会,协调企业改善资本调配。财务风险防范和管控系统应具有如下功能:一是监测功能;二是诊断功能;三是免疫功能。

二、建设投资企业风险防范和管控现状的分析

建设投资企业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等项目建设业务,具有投资建设项目具有较强的计划性、投资建设周期长、一般都会跨会计年度、投资金额巨大、投资建设项目业务复杂、财务杠杆率高等特点。经作者对所在地区建设投资企业进行的调查发现,这些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大都存在如下问题:(1)没有全面风险管理的企业文化基础,风险防范意识较弱,仅将财务风险狭义理解为财务支付困难的流动性风险。(2)企业没有将财务风险防范和管控措施整合成为一个有机系统,没有量化的、科学的风险识别手段和评估方法,风险应对措施粗放,缺乏事前预警和事中诊断能力。以主观判断为主的风险识别工作失误率较高,往往是在企业财务风险发生之后才被动采取补救措施。(3)企业的突发财务风险应对能力不足,没有建立应急反应机制,若发生对外担保、未决诉讼等或有事项形成的重大风险,往往会使企业陷入严重危机。(4)企业的财务风险管控方法落后,风险防范机制僵化,有的企业甚至还在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资金管理方式和方法,严重不能适应企业不断发展和业务拓展的新常态。(5)重大投资或融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中,没有进行必要的财务风险研究,造成财务风险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三、基于某建设投资集团公司的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分析

(一)实施财务风险防范和管控的基本情况

2014年,某建设投资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建投集团)部署财务风险防范和管控系统,防范和管控目标为“及时识别风险、客观评估风险、科学应对风险,重点防范筹资风险,合理保障资金链安全,为企业价值创造活动提供安全保障”。财务风险防范和管控系统的基本思路:首先筛选与财务风险相关的财务指标,建立以财务指标为基础的评测指标体系;然后,根据评测指标的重要性与相关性配置权重进行综合评分;再后,按综合评分分析财务风险发生的置信区间;最后,根据风险等级确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二)财务风险防范和管控系统的内容

1、评测指标体系对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及发展能力等四个方面进行定量对比分析和评判,每个方面由基本指标和修正指标构成,以修正指标对基本指标的评价结果作进一步的补充和矫正。(1)偿债能力指标选取“资产负债率”和“已获利息倍数”作为基本指标,选取“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或有负债比率”作为修正指标。(2)盈利能力指标选取“净资产收益率”作为基本指标,选取“销售(营业)利润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成本费用利润率”作为修正指标。(3)营运能力指标选取“总资产周转率”作为基本指标,选取“不良资产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作为修正指标。(4)发展能力指标选取“销售(营业)增长率”作为基本指标,选取“销售(营业)利润增长率”作为修正指标。2、财务风险评测指标按权重综合评分评测指标实行100分制评分,指标权重依据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和各指标的引导功能设定,将偿债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发展能力指标权重分别确定为50%、20%、20%、10%。3、指标评分方法根据企业实际值与全国国有企业行业标准值对比,按照功效系数法计算指标测评分。功效系数法:各项指标的评价档次分别为优、良、中、低、差五档;对应五档标准值赋予五个标准系数:1、0.8、0.6、0.4、0.2;按以下方法对每个指标计分:上档基础分=指标权数×上档标准系数、本档基础分=指标权数×本档标准系数、调整分=(实际值-本档标准值)/(上档标准值-本档标准值)×(上档基础分-本档基础分)、单项指标得分=本档基础分+调整分;总得分=∑单项指标得分。4、测评标准值确定和修正财务风险测评行业标准值根据国务院国资委的年度《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选择确定,企业根据本地区和本企业实际情况进行适当修正,经董事会批准后应用。5、财务风险等级和置信区间根据评价分数结合定性分析,确定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置信区间并推定风险等级:得分X|85分,发生财务风险的置信区间处于[0,15]范围为“优质”级别;得分X为70≤X<85,发生财务风险的置信区间处于[15,30]范围为“良好”级别;得分X为50≤X<70,发生财务风险的置信区间处于[30,50]范围为“中性”级别;得分X为40≤X<50,发生财务风险的置信区间处于[50,60]范围为“危险”级别;得分X<40,发生财务风险的置信区间处于[60,100]范围为“高危”级别。6、定性分析补充验证当置信区间推定财务风险处于“中性”、“危险”、“高危”等级别时,采用定性分析法进行补充验证,避免出现错报或漏报。财务风险联系会议制度。由财务总监召集,财务与各业务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召开会议,通过沟通验证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危害程度。外部专家调查咨询意见。组织外部财务、法律等各领域专家运用专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直观的归纳,对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概率及危害程度提出咨询意见。“四阶段症状”分析。对照财务风险“病症”特征,判断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可能所处的阶段。7、财务风险应对机制(1)当企业处于“优质”或“良好”风险等级时,一般不需要采取特别措施;(2)当企业处于“中性”风险等级时,列为关注,将财务指标采集频率提高到每周一次,与业务部门协同进行风险跟踪;(3)当企业处于“危险”风险等级时,启用风险应对和化解措施,将财务指标采集频率提高至三天一次,向管理层提交风险报告,控制非主业投资、对外兼并收购、固定资产投资、债务融资等事项;(4)当企业处于“高危”风险等级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或申请外部救助,测评数据转为实时更新,成立由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组成的“危机管理委员会”监管企业财务风险危机处理事宜,停止非主业投资和非日常经营性的重大支出事项,严格控制主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日常经营支出。

四、建设投资企业风险防范和管控改进建议

理财与投资的区别篇10

关键词:保增长;调结构;财政政策

作者简介:王东华(1957-),女,大连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276.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0.09.02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9-05-03

一、辽宁省“保增长”与“调结构”财政政策回顾

近些年,辽宁省的经济总量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然而,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加剧,保持经济增长的难度正在加大。为保证经济平稳运行,2008、2009两年内,辽宁省政府积极贯彻中央宏观政策,采取了一系列“保增长”与“调结构”的财政政策,适时增加财政支出,以便转“危”为“安”,化挑战为机遇,确保辽宁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1.充分运用财税政策,有效拉动经济增长

扩大基础设施投入。辽宁省财政共筹措366.8亿元,支持交通、农业、水利、工业园区和产业聚集区基础设施以及教育、文化、体育等公益性项目建设。此外,2009年,省财政又争取到亚洲开发银行贷款1亿美元和欧洲投资银行贷款2900万欧元,用于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和重点产业项目建设。

大幅度减免税费。通过深化增值税转型、对居民储蓄存款利息停征个人所得税、降低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减征商品房交易环节契税和营业税、实施中小企业税收优惠、取消和停征22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全省在2008年实现减免、抵退税费447.9亿元,减轻了企业和居民负担,有效带动投资和消费。

支持外贸出口。落实调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政策,两年内全省办理出口退税349.4亿元;并拨付6.3亿元,重点用于“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以及省内外经贸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出口企业科技创新、出口信用保险和农产品出口体系建设,鼓励扩大出口规模。

2.积极支持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008年,省财政投入3亿元,支持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建设和资源型城市转型;拨付22.3亿元,对城市公交等7个行业发放成品油价格调整补贴。2009年,省财政又拨付11.3亿元,用于沿海经济带产业项目贴息、支持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以及辽西北重点工业园区建设、经济转型和生态环境等建设。

支持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发展,促进国有企业改革。省财政相继出台了多项财税优惠政策,扩大担保资金规模,两年内共为1761户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161.6亿元,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投入5.5亿元,用于新兴服务业发展,促进传统服务业现代化升级以及农村物流体系等建设。此外,2008年,省财政投入资金11.9亿元,帮助国有企业实施政策性破产,推进企业改革。2009年,省财政又拨付1.1亿元,用于中小企业上市和服务体系建设。

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2008年,省财政拨付2.5亿元,支持收购国外科技型企业37户、引进海外研发团队211个。两年内省财政共拨付33.2亿元,用于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二、辽宁省“保增长”与“调结构”财政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在辽宁省政府采取的一系列“保增长”与“调结构”的财政政策下,辽宁基本克服了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达到或超过“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政策实施以来的平均水平和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好于预期。

1.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初步核算,两年内全省生产总值完成28520.6亿元,年分别增长13%、13.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分别增长17.5%、16.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共完成23090.9亿元,年分别增长34.7%和3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共实现10729.6亿元,年分别增长22%和18.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947亿元,年分别增长25.2%、17.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30193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增长12.1%、10%;农民人均纯收入11576元,实际增长10%、8%。

2.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辽宁省政府重点推进了100个基础设施项目。国电康平电厂、大唐锦州热电、阜新风电一、二期等一批能源项目竣工投产,新增电力装机容量473万千瓦;大连港、营口港、锦州港、丹东港等港口32个泊位建成投产;大伙房水库输水一期工程85公里长的主隧洞全线贯通并成功通水,同时加快推进二期工程建设;谋划多年的锦州锦凌水库开工建设。在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08年省新增高速公路里程达790公里,沈阳地铁一号线、二号线分别完成总投资的55%、15%。到2009年末,实现了铁岭至朝阳、本溪至辽中、沈阳至桃仙机场、辽中至新民、沈阳至康平等高速公路、沈抚城际铁路正式通车,滨海公路全线贯通。

3.区域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编制完成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并得到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沿海重点区域累计批准入区注册项目3731个,项目投资总额7183.2亿元,其中,外商投资项目759个;沈阳经济区5条产业带建设有序推进,并编制了发展规划;启动和实施了一批重点项目,突破辽西北战略实现良好开局,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得到加强;阜新、盘锦被国家列入首批资源枯竭城市,抚顺市和北票市、南票区、弓长岭区以及杨家杖子开发区等5个城市(区)列入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并得到中央财力性转移支付补助。

4.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

省政府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的意见,支持重点工业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组织推进了100个重大工业结构调整项目;沈阳铁西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得到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本溪生物医药、铁岭专用车、锦州光伏、辽阳芳烃等特色产业集群初具规模;鞍钢营口鲅鱼圈500万吨精品板材、上海通用(沈阳)北盛汽车新工厂、华锦集团46万吨乙烯500万吨原料项目、特变电工沈变集团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装备技术升级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抚顺石化千万吨炼油和百万吨乙烯等一批项目取得较大进展。

三、后危机时期“保增长”与“调结构”的财政对策

国际金融危机给辽宁省经济发展带来了挑战,辽宁省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在危机中凸显出来,但同时金融危机也为辽宁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因此我们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应对后危机时期可能发生的各种状况,化危机为机遇。

在危机中实现辽宁省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保持良好的经济增长势头,加快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升级,是当前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财政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在制定政策时,应立足于世界,同时充分考虑国情和省情,充分发挥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宏观调控短期和长期目标,即“保增长”与“调结构”。

长期以来,辽宁省的经济增长都表现为数量型增长,内需结构失衡成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主要障碍。内需结构失衡主要表现为投资和消费比例不协调,投资日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不足。经济增长真正和持久的拉动力不可能只为投资本身,如果没有消费增长的支持,那么投资增长所形成的新增生产能力将会大量闲置,造成资源浪费,更不会起到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未来财政政策的重点应立足于优化内需结构,逐步扩大消费,适度减少重复投资,提高投资效率,使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协调。另外,辽宁省对外贸易依存度虽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40%左右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还是较高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在金融危机中由于外需严重不足受到了不小的影响。未来财政政策还应保障出口稳步健康增长,加快出口结构升级,发挥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第一,确立合理的工业投资支持力度,加强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投资支持力度,助力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应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提高工业发展质量。加大对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的战略性重组,同时加大对能耗较低行业的扶植力度,提高低耗能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大力发展精密机械、电子通讯、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实现产业发展和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辽宁省对农业发展投入力度不够,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在国家诸多鼓励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优惠措施的扶持下,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推动农产品的深加工,大力开发经济作物种植,提高农副产品的质量,充分利用辽宁丰富的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农村相关产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确保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和农产品供给稳定增加,加快农业经济发展进程,提高第一产业在辽宁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特别是,在当前全球仍未走出金融危机阴霾的情况下,更应该把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第三产业上,加大对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财政投资,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较一二产业强,以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就业,以就业的增加、失业的减少来确保辽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另外,可以通过财政贴息或补助等方式加大对商业、餐饮业、物业管理及社区服务等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的支持力度,从而缩小与工业的差距,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促进辽宁省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实现健康、协调的经济增长。

第二,目前辽宁省房地产市场总体仍然处于稳定发展、房价温和上涨的状态。购房以刚性需求为主,市场潜力依旧很大,并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大力加快旧城区危旧房拆迁重建,加大对广大低收入居民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投资,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减轻居民合理购买自住普通商品住房负担;加大住房补贴和住房个人贷款的支持力度,鼓励居民改善居住条件;大力发展县域房地产市场,通过推进小城镇建设,依托本地资源发展工业地产和商业地产,合理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发挥房地产在扩大内需中的积极作用。

第三,结合全省发展经济的整体战略布局和总体规划,把握各城市地区自身优势和特色,为地区经济的增长找准方向,平衡地区经济结构,有效发掘内需,实现经济稳步增长。加大“五点一线”、“辽宁中部城市群”等重要发展战略的财政资金支持;利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合适契机,合理增加政府对重点投资项目的支持力度,保证已有项目高质量、高速度地完成,带动相关地区发展;保证项目接续性,以项目争取更多的中央财政资金支持,慎重投资开发新项目,要考虑各城市地区不同特点,如漫长海岸线;丰富的海洋资源、港口资源;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等,确定适度的投资规模,实现经济增长的长足性与健康性;重点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长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加大对沈阳经济区和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投资,快速推进其建成和投入运行。

第四,加大对科技创新、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的财政资金投入。科技创新可以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可以带动产品结构更新,可以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提供技术支持。科技创新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主要途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政府应通过财政补贴等加大对科研项目的投资力度,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保证经济的长期增长。通过增加财政专项补助和贴息贷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促进循环经济型企业、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继续开展以辽河流域为重点的区域性水污染防治,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缓解全省水资源危机。加快资源枯竭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和接续产业的发展,搞好矿区的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的恢复治理。

第五,政府应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着力于通过财政政策的激励来引导或启动社会资金的投入。辽宁省投资率较高,大部分是由政府投资所拉动的,社会投资,特别是中小企业投资并不活跃,并且大都投向了国有企业。拉动经济增长仅靠政府投资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激发市场活力,撬动社会资本,扩大社会投资需求。因此,政府应规范投资范围,完善财政投融资制度,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减轻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挤出效应,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杠杆和乘数效应,以扩大社会投资需求,为非国有企业的发展营造宽松有利的发展空间,从而最终增强广大消费者对于未来市场的信心。

与此同时,要善于利用辽宁省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的有利形势和国内外其它区域市场受危机影响经济不景气的时机,吸引国内外资金到辽宁投资,投向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水平。

参考文献:

[1]佟春杰.金融危机中辽宁三大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品发展情况简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