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16:52

社区治理知识篇1

[关键词]社区治理;居民自治;政府

[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5)01―0070―02

一、问题的引出

当今我国正处在一个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关键阶段,社区作为一定范围内人们生活的共同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社区建设和治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把“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1〕社区的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安徽省Z社区以此为契机,开展了一系列社区自治的新探索,不断将居委会的权力下放、盘活居民自治单位,突出居民社区主人翁的地位,在实践中社区以思想转变为先导,努力探索出一条“社区――居民”二元良性互动的新型社区自治路径。社区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意把好的治理经验吸收、提炼和转化,同时也要注意把不足之处找出。安徽省Z社区在探索社区居民自治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这些不足之处体现着当前我国社区自治困境的共性,有着一定的典型意义和剖析价值。

二、社区居民自治的困境

居民自治是我国民主在基层的重要实现形式,在中国已经有了30多年的实践发展经历,它是我国民主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当前,我国居民自治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这些困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居民的自身条件不够成熟和社区自治的外部环境不够完善。

(一)居民的自身条件不够成熟

“社区自治的主体是居民,居民是社区自治的主人翁,社区治理的好坏关键还要看居民自己”〔2〕,居民应该通过社区治理这个平台来充分实现其价值,体现其自治的地位,然而,当前我国社区居民自治的自身条件还不够成熟,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水平有限

社区建设和发展的主体是居民,居民是社区自治的主力军,“而有知识、懂文化、会科学的居民是推进社区自治和发展的关键,”〔3〕良好社区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居民的参与。有知识、懂文化、会科学的居民可以为社区的治理注入新的活力,具体表现在社区治理的政策建议、行动逻辑、办事章法、邻里关系上等。然而,当前我国社区居民的整体文化水平都比较低,很多居民连小学文化都没有,其中有一部分居民甚至都不会写自己的名字,知识水平极其有限。笔者这次调研的安徽省Z社区的居民就存在着这样的情况,很多居民都没上过学,大多数的居民都认为社区的治理那是政府的事情和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社区居民文化水平的有限性直接导致社区自治能力的低下,由于知识的欠缺很多居民都不愿意参与社区的治理,同时有意愿参与社区治理的居民由于知识上的不足也往往打退堂鼓,社区的发展需要居民们提出切实的政策建议,但由于知识水平的有限,居民们一般很难提出,社区居民的文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参与意识的淡薄

社区是人们生活的共同体,社区的自我治理需要居民们的广泛参与,居民们的广泛参与是社区自治的前提条件。有序的社区参与可以更好的表达居民们治理社区的意愿,有利于实现社区的自治,激发居民们的参与意识,进而推进我国民主在基层的实践。目前,我国社区居民们的参与意识普遍淡薄,参与意愿不足,参与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具体表现在与居民们息息相关的社区事务,大多数居民都持有消极参与的态度,参与意识欠缺,如社区选举、社区基层设施的修建、社区公共活动的举办等。安徽省Z社区的居民就很少关心本社区的事务,据调查本社区的居民大多数都没有行使过选举权和监督权,对社区居委会举办的公共活动也很少参加,参与意识极其欠缺,据了解有的居民虽然参与了社区举办的公共活动但也不是出于自己的本意,很大程度上都是“被参加”。社区居民参与意识淡薄,大大延缓了社区自治的进程。

3.公共精神的欠缺

社区居民的自治离不开和谐互助的公共精神,没有注入公共精神的社区自治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自治。居民自治就是让社区的居民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做到自我做主,自我商议,自我治理,而要做到这些和谐互助的公共精神必不可少。公共精神是大家合作的粘合剂,它可以把理性的个人行为转化为协同的公共行为,从而实现集体的最优。和谐社区居民的自治就需要这种协同的公共精神。然而,当前我国社区居民的公共精神严重欠缺,在很多事务上都很难达成一致,大家都各管各的,抱着一种“个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态度,自己的事情做好就行,别人的与我无关。公共精神的欠缺在社区的治理上主要体现在参与意愿的冷漠化和参与过程的理性化两个方面。以安徽省Z社区为例,社区的居民对社区举办的公共活动很少参与,对涉及自身利益的行为,如社区投票、社区选举、社区监督等行为也是不闻不问,冷漠化倾向严重。同时,有些居民在社区事务的参与过程中理性的利己心态严重,只考虑自己,合作协同能力差,缺乏基本的公共奉献精神,社区的自治往往也因此很难达成一致。和谐互助的公共精神是居民自治的应有内涵和题中之意,而现今公共精神的欠缺将会严重滞缓居民自治的进程。

(二)社区自治的外部环境不够完善

社区自治的主体是居民,居民是自治的内生力量,虽然内生力量是社区自治的根本,但外部环境对社区的治理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外部因素可以通过介入能力的强弱、介入范围的大小、介入层次的深浅来影响着居民自治。

1.制度因素

影响居民自治的制度因素主要是指政府单一的行政治理手段。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强行介入社区的治理,将居民自治的“民主堂”变成了政府独断专行的“一言堂”,严重抑制着居民自治的积极性和压缩着居民民主参与的空间,使居民自治无法真正落地。政府在社区的建设和治理中一直都扮演着主导性的地位,大事小事都是政府说了算,政府包揽着社区治理的一切。虽然社区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适度的支持对社区的建设和发展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现实的社区治理过程中,政府往往占有着绝对的话语权和拍板权,权力过大。以安徽省Z社区为例,在国家精简放权的大背景影响下,居委会虽然将部分权力下放到了居民的手中,让居民自主治理社区,但很多权力都下放的不彻底,横向不到边,纵向不到底,居民形式上有权,但实际上没权,以致于社区居民自治一直都处于空转的局面。

2.文化因素

居民自治也需要一定的文化土壤,在自治文化的熏育下才会有居民自治的空间。自治文化在两个方面影响着居民自治:一是内生性的影响,主要是指在长期自治文化熏育的过程中内化成居民自我治理的一种强烈渴望;二是外生性的影响,主要是指在自治文化的治理单位内,人与人之间通过沟通交流而产生的自治意愿。然而,现在居住在社区的居民大多数都是由原先自然村的村民组迁而成,受着小农意识的影响,千百年来农民都被束缚在土地上,认为种地才是自己的本业,离开了自己耕作的土地那便无法生存,在这种陈旧思想的影响下,农民不愿意尝试除耕地以外的其他事情,只安于在行政权力的支配下生活,缺乏基本的权利意识和治理理念。来源于农村的社区居民虽然在居住环境上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其基本的农耕文化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因此,在社区的治理上居民往往表现出参与动力不足、参与态度冷漠、参与行为固化等特征,自治的文化土壤贫瘠。

3.组织机构因素

组织机构是居民自治的有效载体,是居民行使民主参与、民主选举、民主监督的重要平台。社区议事会、社区代表大会、社区管事会、居民理事会等组织都是社区组织机构的重要体现,这些社区组织机构的设置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社区的不断发展而增置或取消。例如安徽省Z社区,由于需要将17个自然村的村民搬迁到新的社区,社区居委会便临时决定创建“新村理事会”组织,其基本职能是协调居委会落实社区搬迁政策。合理高效的社区组织机构是居民自治的的重要保障。然而,当前我国社区的组织机构大多数都形同虚设,很多居民治理组织运行的效率较低,主要表现在居民参与和治理渠道不畅通、组织运转机制不健全,内部民主程度较低、没有一个长效健全的机制等。社区组织机构是居民行使自治权利和体现社区自我治理的重要平台,组织机构运行的低效和信息传达上的不畅通严重阻碍着居民自治的落地。

三、路径的优化

社区居民自治是社区治理发展的新趋势,当前我国社区的治理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居民的自身条件不够成熟和社区自治的外部环境不够完善,因此,居民自治的路径优化也应该从这两个视角展开。

社区自治的居民视角。居民是社区自治的主体,是社区治理的主人翁,社区的发展离不开居民这一内生动力,居民在社区的自治中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不断学习文化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努力培育懂知识、有文化、会科学的新型社区居民。其次,激发居民的参与意识,让居民充分认识到“没有社区这个大家,也就没有居民这个小家”的重要性,努力不断调动居民的热情,激发其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最后,以合作共建为要求,重塑居民公共精神。在社区的自治过程中要尽可能的打破个人经济理性的行为,充分激发居民的合作互助意识,让协同互助的公共精神成为社区治理的主旋律。

社区自治的外部环境视角。外部环境因素是影响居民自治的重要变量,它对社区的治理有着加速或延缓作用。首先,政府要进一步将治理权力下放。以凸显社区居民的主体地位,激发其自治活力,培育其责任意识,努力打破原先“居委说,居民做”的管制型社区治理模式。其次,重塑自治文化,打破意识上的藩篱,努力培育居民的自治精神,让其充分认识到社区主人翁的地位。最后,完善和健全社区组织机构,畅通居民参与渠道,不断提高其内部民主程度,为居民提供多种社区自治的平台,努力构建一个长效健全的参与机制。

〔参考文献〕

〔1〕王浦劬.全面准确深入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4,(06).

社区治理知识篇2

随着慢性病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探索社区管理的有效模式,规范糖尿病管理,有效预防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重点之一。因Dm的治疗是一种对专业知识和治疗经验依赖性非常强的工作,良好的Dm管理需要社区医院和综合医院内分泌科的合作。为此我们以大孙各庄卫生院的424例Dm患者为研究对象。目的:探讨充分利用社区医疗资源,规范有效的Dm管理途径观点,总结报告如下:

1对象及方法

1.1调查对象:北京市顺义区大孙各庄卫生院中已确诊的Dm患者424例。入选标准:居住本地区已确诊的患者[1];排除严重并发症(心、脑、肾、周围血管);知情同意者。排除标准:中途搬迁外地者;中途出现其他严重疾病者;不服从管理、接受定期随访率

1.2调查方法:2009年5月-8月应用自拟调查问卷调查大孙各庄社区符合上述标准的Dm患者。共发放调查问卷424份,回收424份,回收率为100%。调查人员深入社区站、面对面地调查Dm患者的基本情况,治疗情况、Dm知识知晓率、患者满意度、费用情况等、生活质量评估采用SF-36量表同时通过体检获取相关生理、生化指标。

1.3质量控制:(1)调查工具是根据研究目的自行编制的问卷。在使用之前,以专家咨询的方式对问卷进行效度的评估。(2)所有调查人员经统一培训。(3)在大孙各庄社区服务中心对20例患者进行了3次预试验,测得调查问卷的信度值0.94,问卷具有可信性。(4)采用双份录入。

1.4统计学方法:用SpSS11.5建立数据库,计算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进行描述。

2结果

2.1基本情况:共调查424人,其中男、女各212人。平均年龄60岁,平均病程6-7年,并发高血压占58.9%,冠心病占20%。

2.2Dm综合治疗情况:饮食控制232人(54.71%)每日坚持运动锻炼196人(46.22%),药物治疗152人(35.85%)。患者治疗行为,坚持合理饮食、运动、药物治疗、遵医嘱复诊查血糖,主动检查足部134人(31.60%)。

2.3生活质量评估:SF-36量表得分:生理得分为(65.0±16.5)分,心理得分为(68.7±17.3)分,量表总分为(67.6±15.5)分。

2.4Dm相关知识知晓率,知道控制饮食总热量的达到264人(6200%),知道运动最佳时间308人(73.00%),知道HBa1C值的180人(42.51%),知道计算标准体重公式的200人(47.25%),知道Dm诊断标准的326人(77.00%),知道血糖控制理想指标的319人(75.26%),知道血压控制理想指标的289人(68.12%),知道Dm慢性并发症的280人(66.04%)。二级预防知识率158人(37.26%),三级预防知晓率175人(41.27%)。

2.5Dm患者对社会卫生服务机构的利用情况及满意度,社区Dm患者的健康知识主要来源为读书、看报166人(占39.15%),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员221人(占52.12%),电视,广播27人(6.37%),二、三级医务人员7人(1.65%),其他3人(0.71%)。

3讨论

3.1Dm防治工作,成为社区慢病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应着手研究建立社区Dm综合管理模式,对患病人群进行系统管理,此次研究显示:①与周围建立了紧密的医患关系,包括Dm患者,患者看病首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96人(69.81%),而去二、三级医院的仅为92人(2170%),说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经得到Dm患者的认同。这与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现状调查中显示的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不认可、不信认的结果有很大差别[2]。②以二、三级医院为依托,能够形成通畅的双向转诊通路,可以进一步确保患者治疗管理的连续性[3]。③通过对Dm患者的管理,使患者对Dm知识的正确认识得到提高。

3.2存在的问题:(1)Dm健康知识知晓率较低:Dm二、三级预防知晓率37.26、41.27。(2)患者不规律接受治疗及检查的患者比例较高;(3)患者生活质量比较低,总的生活质量得分仅为(67.8±14.5)分,分析其中原因可能为:1)患者自我健康保护意识不强,未能定期就诊,仅凭感觉就诊、服药或进行检查,这种现象普遍存在。2)对Dm的综合治疗教育尤其重要,经过系统的Dm教育,提高患者的知、信、行、程度,以其提高其依从性,达到控制慢性并发症的目的。患者因受年龄、文化、经济状况等因素的限制,对讲座、发放材料的方法,仍有一部分记不住内容,或仅仅停留在知道和了解的层面,治疗的行为改变不大,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3建议:(1)强化Dm教育。通过讲座、书面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和督促患者的饮食、运动、药物治疗,可以增强患者对全科医师的信任及治疗疾病的信心,加强和改善医患关系,从而提高患者的知、信、行及依从性,最终达到有效控制Dm的目的。(2)进一步提高社区医生的防治技能;(3)依据指南规范Dm患者的社区管理[4]。(4)充分利用地区内的医疗资源,以二、三级医院为依托,建立社区和二、三级医院双向转诊网络,提高社区Dm防治的深度。

总之,规范Dm患者的社区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但Dm患者的管理规范还是需要在政府的支持下,全科医生的努力下,Dm患者的配合下才能日渐完善。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58

[2]王亚东,关静,李航等.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现状调查――影响社区居民选择就诊机构的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6,9:1054-1056

社区治理知识篇3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艾滋病防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政府负责、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方法;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工作原则,不断完善健康教育、行为干预、法制管理、监督监测、医疗救治及免费咨询服务相结合的综合防治策略,深入开展防治艾滋病工作,努力控制艾滋病的传播与流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二、工作目标

(一)完善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和全社会参与的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机制。

(二)广泛、深入和持久地开展全民预防艾滋病、性病和无偿献血知识的普及宣传,使全民预防艾滋病、性病和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达85%以上,高危行为人群达到90%以上。

(三)高危行为人群中安全套使用率达到50%以上。

(四)从事艾滋病、性病预防保健、临床医护、检测检验、采供血等专业人员上岗培训率达100%。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艾滋病防治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和民族兴衰,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作为实践“*”重要思想、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要把艾滋病防治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以及目标管理考核内容,明确艾滋病防治工作职责,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

区政府统一领导本区艾滋病防治工作。成立金山区公共卫生联席会议艾滋病防治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全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组织实施,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艾滋病防治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制定年度艾滋病防治工作计划,定期对各镇(街道)和有关部门艾滋病防治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并及时将有关情况向区公共卫生联席会议报告,确保认识到位、领导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建立信息互通机制,定期召开成员单位联络员会议。

各镇(街道)要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负责、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艾滋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领导协调机制,落实有关政策,解决突出问题。要把艾滋病防治工作与建设健康城区、创建国家卫生区、构建和谐社会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营造有利于艾滋病防治的社区环境。

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积极做好本部门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并在区艾滋病防治工作小组协调下,配合做好相关工作。要根据工作计划定期开展自查、抽查和监督检查,对艾滋病防治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并将有关情况及时向主管部门和区艾滋病防治工作小组报告。

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特殊作用,鼓励、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做好对目标人群的宣传教育和干预,做好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关怀以及其它艾滋病防治工作。

(二)坚持预防为主,广泛开展宣传教育

坚持面向群众、面向农村、普及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经常性与突击性相结合、一般人群与重点人群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作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和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艾滋病防治和科普知识等宣传教育活动,使公众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掌握预防知识和办法,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不必要的恐慌,消除对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感染者的歧视。

区卫生局要制定全区防治艾滋病、性病的培训和知识宣传计划,编印、发放宣传资料,要将艾滋病防治知识作为重要内容列入“亿万农民健康教育行动”之中,要结合健康城区创建,向广大市民提供科学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并为有关部门的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工作做好技术支撑。

区委宣传部负责制定艾滋病防治宣传报道计划,监督和检查有关媒体对艾滋病宣传报道计划的具体执行情况。新闻单位要将艾滋病预防知识和无偿献血知识列入宣传重点,金山电台、电视台要保证有一定时段播放艾滋病防治的公益广告,金山报等报刊杂志要保证有一定版面刊登有关艾滋病防治的公益广告或专题文章。

区教育局要把预防艾滋病知识纳入健康教育课程,在本区中、小学进行适时、适度地预防艾滋病及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区人口计生委要结合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将艾滋病防治纳入日常宣传和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在社区居民中普及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

区公安分局、区司法局等部门所属的监管场所要对干警和管理人员进行艾滋病、性病预防专业知识的培训,增强管理人员对艾滋病的了解和认同,要对被羁押嫌疑人以及被收教对象开展艾滋病、性病预防知识宣传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区农委要充分利用“三下乡”等形式,在农村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无偿献血知识宣传工作。积极配合卫生等有关部门编写、印发适合农村地区的宣传材料。

区卫生局、商旅委、公安分局、司法局、工商分局等部门要加强对宾馆、酒店、发廊、美容美发沐浴等服务场所的艾滋病防治的日常管理,对从业人员进行预防艾滋病、性病的宣传教育。

区总工会、团区委、区妇联等社团组织要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充分发挥群众工作系统和工作网络的优势,在不同人群中积极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

(三)依法加强监管,落实干预措施

区卫生局和血站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等法律法规,切实加强血液管理,坚持自愿无偿献血制度,大力开展无偿献血宣传,提高无偿献血率。血站必须对血液和血液制品进行艾滋病、梅毒等病原学检测,检测呈阳性的,严禁使用,以杜绝艾滋病经血液途径传播。区卫生局要依法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消毒和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经常性监督检查,特别要加强对社会办医、个体医疗机构的管理,严厉打击非法行医活动。

医疗机构要加强临床用血管理,科学、合理、节约、安全地使用血液资源,严格执行输血指征,减少不必要的临床用血,提高成分用血比例,推广和倡导自身输血。同时,要加强血库管理,建立严格的血库管理工作制度,要将临床用血安全的有关指标列入医院全面质量管理考核的内容。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消毒管理制度,做好介入性诊断、治疗器械和实验室用具消毒工作。要严格执行《*市一次性医疗用品废弃物管理暂行办法》,切实做好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用后毁形、消毒和回收工作,防止艾滋病医源性传播。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分局要做好治疗艾滋病药品、生物制品、血液制品、诊断试剂、生物材料和一次性医疗用品的审查和质量监督检查工作。进一步加强对一次性输液(输血、注射)器等无菌医疗器械生产流通等环节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非法制造行为。

区公安分局要加大对吸毒贩毒、、非法采供血行为的查处力度,配合卫生部门开展对宾馆饭店、咖啡馆、酒吧茶座、歌舞娱乐、美容美发、桑拿浴室、按摩足浴、游泳场(馆)等公共场所相关人员的行为干预工作。

区人口计生委和区卫生局要利用计划生育工作网络和预防保健三级网络,推广正确使用安全套策略,在镇(街道)、社区、娱乐场所等地设立安全套自动售货机。

区卫生局、区妇联和区人口计生委等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三级妇幼保健网络的作用,在加强孕产妇产前检查、住院分娩和产后保健及婴儿保健的基础上,建立综合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咨询、检测、治疗及关怀服务体系,探索符合实际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模式,有效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

各医疗卫生单位和有关部门要对医疗卫生人员和有关职业暴露人员进行培训,对有关职业易感环节采取防范措施,防止医疗卫生人员及有关职业暴露人员因不规范操作、管理不善而感染艾滋病。要实行职业暴露报告制度,发生职业暴露后,必须迅速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并及时采取相应处置措施。

(四)加强疫情监测,规范疫情报告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艾滋病疫情的监测,开展高危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力求准确掌握我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数量、疫情变化、阶段性情况和流行趋势。区卫生局、区公安分局、区司法局等部门要联合开展全区艾滋病高危人群的基线调查,开展主动监测,对监管场所内的吸毒、、人员和性病患者实施HiV检测;卫生部门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合理配置自愿咨询检测点,实施免费自愿咨询检测服务。各医疗机构在诊疗活动中要做好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发现工作。

各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严格疫情报告制度,及时、准确上报本辖区艾滋病疫情。对于隐瞒、缓报、谎报疫情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疫情的,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五)加强病人和感染者管理,落实减免政策

根据卫生部《关于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管理意见的通知》(卫疾控发[1999]164号文件)要求,采取医疗服务、社区服务、社会与家庭关怀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实行轻症病人分散随诊、上门服务,重症病人入住定点医院治疗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管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具体实施对感染者和病人咨询、医学访视、就医指导、医疗服务和家庭护理等工作,医疗机构负责做好病人的诊断治疗和医学随访工作。属被拘留、劳改、劳教和羁押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应在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导下,实行相对集中管理。

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四免一关怀”(免费自愿咨询检测、免费抗病毒治疗、免费阻断母婴传播、艾滋孤儿免费上学,关怀救助艾滋病家庭)政策,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及其家庭成员实施社会关爱,消除歧视和社会恐慌,营造良好氛围。同时,要加强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对恶意传播艾滋病的感染者或病人,要依法追究责任。

(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专业防治能力

要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为契机,不断加强我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推动性病门诊规范化建设和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建设,改善防治工作条件,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能力建设,提高防治技术水平。

区卫生局作为全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主导意识,积极为政府当好助手和参谋,加强队伍建设,把专业水平高、责任心强、热爱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人员充实到防治队伍中来,积极开展培养、培训工作,在全区建立起一支集艾滋病预防、健康教育、检验检测和临床医护为一体的专业防治队伍,切实提高我区在艾滋病预防控制、检验检测和医疗救治等方面的能力。

社区治理知识篇4

20__年根据街道安综合治理工作安排的通知,为做好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结合辖区实际情况,我社区综治领导班子在党总支的带领下研究制定了20__年综合治理工作计划,完善了各项组织机构和各项规章制度,责任分工明确,做到了工作有计划、有落实、完成了上级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现对照今年综合治理工作目标,将20__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齐抓共管把创建平安社区作为工作重点

1、认真落实“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加强社区治安防范措施的落实,增强在维护社会治安中的作用,切实落实“属地管理”的原则,积极推动社区建设综合治理工作。

2、进一步加大创建平安社会活动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参与意识。今年社区6月份,根据上级要求社区综治办结合安监办开展安全知识进社区、进家庭、进企业、进工地、进校园等宣传活动,宣传普及安全知识、提升全民安全意识。同时每个月对辖区内的企业进行多次火灾隐患、特种设备、建筑工地等专项检查,对企业进行安全宣传工作,有效预防和减少各类安全事故,尤其是遏制重特大事故,确保本社区的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

3、完善组织网络和规章制度,积极开展群防群治工作。社区综治办每季度举行一次关于平安社区会议,总结上季度工作情况以及讨论下季度平安建设。我社区在小区管理中根据实际情况实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流行驶,并且采用外来车辆入门登记的办法进行有效管理,坚持人防、技防、物防结合,去年开始社区内各个角落都配有闭路监控系统,电子眼,安装防火、防盗报警、防盗门率达100%。社区今年还制定保安队伍登记表、治保委员名册、群防群治巡逻工作情况统计表,在重大节日期间到来之前,社区坚持在每栋楼道单元门口张贴安全警示通知,警示居民自我防范,并经常性的开展治安安全检查、宣传教育活动,确保多管齐下有力地保障了社区治安安全。

二、对流动人口进行规范化管理

1、加强流动人口规范化管理,严抓人口管理工作。社区今年利用人口普查的上门机会,对辖区常住人口,外来暂住人员,重点人员进行调查、登记。今年开始小区入住的居民越来越多,出租户也逐渐曾多,社区外来人管理人员针对此情况,对社区内的出租户签订协议目标责任书,按照“谁出租谁负责”的原则,建立了流动人口花名册、对小区内以及辖区内工地的外来流动人口进行排查,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

2、督促辖区周边工地坚持“谁用工、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严把流动人口“流入”关,做到来路明、底子清、管得住,确保外来人员不失控。通过强化宣传教育、细化管理措施,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使平安工地创建活动得到了广泛开展。

三、深入开展禁毒与反警示教育、强化居民防范意识:

1、结合禁毒工作安排积极开展无毒社区的创建工作,以“不让进我家”等活动为切入点,在社区内以禁毒宣传单,入户宣传等活动形式,加强了小区居民的禁毒意识。目前我社区无新滋生吸毒人员,无制、贩毒行为。

2、我们一直没有放松对组织的警惕。一方面我们经常下到群众当中去,通过与群众的交流,从中了解是否有新滋生习练者,做到“发现一个,帮教一个”;另一方面,积极发动群众主动向我们揭发、提供组织的非法活动,做到“发现一起,处理一起”。由于一直以来我们在辖区内做了大量的宣教工作,所以至今没有发现有新滋生人员。

四、围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抓好两劳帮教、开展人民内部矛盾的预防调解工作:

1、社区居委会以板报、宣传栏等形式,组织辖区居民全面开展“法律进社区”宣传活动,积极开展各项普法宣传工作,营造辖区浓厚的法制舆论氛围,并发放法律知识读本。通过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增强了社区居民的法律知识,使居民懂得了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重要性,提高了居民依法办事的法律意识。

社区治理知识篇5

1社区护士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1.1掌握综合知识和多元化学科社区护士的服务对象具有多元性,包括:儿童、老人、青年等,因此从护理的角度看,社区护士具备儿科、成年护理的基本能力,了解不同的护理对象,应该注重的因素,也就必须掌握过硬的护理专业知识。其次面对的不同的病症,需要用不同的方式,例如:老年群体、幼儿群体对一些病症不能明确表达,对于一些正常现象,不能正确理解,因此要求社区护士在具备专业护理知识的同时,对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历史学、生理科学等都要有一定的了解,掌握基本的知识,以应对不同疑惑的患者,同时护理人员要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从不同信息窗口为突破点,提升医护质量,更要重视经验的积累,学习和利用心理学的知识,强化社区护士与群众沟通的流畅性,指导和帮助慢性病患者合理用药,并学习一些合理膳食的知识,帮助患者调节饮食营养,优化康复锻炼的时间、途径等,保障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全面性与科学性。

1.2具有学习精神,积累临床经验社区护士必须有完备的临床医学知识,面对不同患者的发病状态,能够及时发现病情,并能判断病症,针对性进行治疗。从学习的知识面与临床经验的积累层面看,临床医学社区护士要具备内科、外科、iCU或急诊工作的经验,能独立处理紧急发病情况,为患者的专业医治提供必要的时间。社区护士要考取护师或主管护师职称才能入职工作,不仅体现了工作能力,也体现的是一种工作精神,社区护士面对面接触患者、病种多,能够获得良好的临床诊断机会,对临床经验的积累具有重要作用。另外具备学习精神的社区护士,能够在与患者的交流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扩展知识面,全面提升自身的素质。

1.3具备基本护理知识向实际转化应用的能力社区护士的工作职责的特点:服务重点以家庭为单位,能够根据不同的健康层次提供相应的服务,要求社区护士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指导社区家庭防患疾病以及患者理疗康复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是深化卫生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社区护士作为服务体系的关键人物,必须具备基本护理知识向实际应用转化的能力。要求护理人员在护理患者时,根据准确的判断患者病情的种类,并针对性进行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治疗和护理工作,要帮助患者以及家属遵照医师的其要求制订出整体护理计划,避免患者和家人的误解,解决患者的生活起居、饮食调节、心理安慰、恢复功能锻炼等一系列护理问题,必要时与医学专业人员联系。

1.4掌握良好的交流与沟通技巧首先,良好的沟通基于互相尊重,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尊重患者的个人喜好与说话交流方式,善于观察患者的心情、疑惑等,抓住患者心理不安的问题,设身处地应体验患者的心境,从而使患者放下心理包袱,积极配合医护工作,提高服务效果。另外,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性格的寻找不同的交流方式,在治疗之余,可以从患者的爱好着手,与患者加强交流,要使用尊重和关怀的语言,在他们需要关心同情的时候,不仅要注重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更掌控好自己的情绪,能和颜悦色地劝慰他们,消除他们的的恐惧感,鼓励患者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使之树立信心,保持良好的治疗心情。对有些慢性病患者因病程长、疗效慢的患者,必须强化心理引导,避免因为长期治疗而不见效果失去治疗的信心,使患者积极地配合治疗与护理。

2护士在社区护理中的作用

社区护士的配备是基层社区医疗服务体系搭建的重点,其主要的工作职责在于根据社区群众的组成结构,提供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协调不同医疗机构的关系,协助社区患者执行医嘱,提升患者治疗和康复效果,同时为基层群众提供便利的医疗服务,防止传染疾病的扩散,做好社区居民的健康筛查,认真分析服务社区居民结构组成,以及身体疾病的统计,针对性的提供医护和预防疾病发生的方案,并实施卫生教育,协助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做好家庭心理、卫生、健康指导工作。从以下几个层面分析护士在社区护理中的作用:

2.1提供社区的家庭护理当前患者的后期护理工作主要由家庭成员承担,护理不够专业,社区护士能够进入家庭为患者提供专业服务,并进行家庭护理的指导工作,实现患者护理效果的评估,监控患者的恢复状况,并根据患者的康复状态以及家庭成员在护理中存在的问题,规划康复医护方案。

2.2社区健康教育功能我国通过多种途径宣传疾病的防控,但是实际效果不好,尤其是老年群体,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社区护士能够利用现成的医疗资源开展疾病的康复、预防和健康的行为培养等方面的卫生健康教育,提升教育质量,强化健康指导。

2.3社区保健服务功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各层次的居民逐渐重视身体保健,很需要专业人员进行保健指导,社区保健包括儿童保健、妇女保健、老年人保健等,通过社区护士社区保健服务,能够整体提升、妇女、儿童、老人的自我保健能力,例如:妇女的母乳喂养保健,优生优育保健;儿童心理健康保健;老年人的合理营养,运动锻炼项目的规划,预防骨质疏松、心脑血管疾病等多发的老年疾病等。

2.4做好健康协调者的角色社区护士对社区居民的身体状态了解较多,因此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能治疗的疾病,可以通过社区卫生与专业医师沟通交流,协调患者与治疗机构的信息交互关系,实现患者病情的准确诊断,便于诊断、治疗、救助、护理或其他卫生保健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患者提供最好的诊断方法。

2.5社区传染病预防与管理社区护士具有职业技能,对一般疾病的预防、治疗较为专业,具有一定的临床医疗经验,因此社区护士熟悉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方法,能够指导社区居民防控疾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防止传染病的扩散。

社区治理知识篇6

关键词:社区人群;传染病防治;知识;态度;行为

中图分类号:R2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157-02

近年来“非典”、“甲流”等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给了我们许多新的启示,“新医改”中就明确指出:从2009年起我国将逐步向城乡居民统一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卫生服务。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也明确规定:“国家开展预防传染病的健康教育”,“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开展群众性卫生活动,进行预防传染病的健康教育,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防治意识和应对能力”。由此可见,传染病的防治工作离不开健康教育,为有效地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要求人们必须懂得如何实施预防控制措施,也要求人们了解影响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同时具备一定的健康知识水平和自我保护能力[1-4]。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对浙江省杭州市具有代表性的多个社区人群进行调查,了解现阶段社区人群对传染病防治的知识、态度、行为(简称知信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同时运用健康教育学中的知信行模式,开展传染病健康教育项目的干预项目,并比较分析干预前后社区人群知信行变化情况,为社区人群传染病防治健康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浙江省杭州市具有代表性的3个社区,每个社区随机抽取1个街道3个小区60户居民共540人作为调查对象,以无记名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

2.研究方法:(1)调查问卷:按照调查要求统一培训5名调查人员,采用本课题组自行设计的传染病防治知信行调查问卷,由调查员询问调查对象完成干预前社区人群对传染病防治知信行的基线调查,在经过为期两个月的干预后利用同一调查量表进行效果调查。(2)行为干预:向调查对象发放人手一份本课题组自行设计的“传染病防治宣传扇子”一套,包含社区常见传染病如乙肝、艾滋病、手足口病、麻疹、肺结核等基本防治知识;在社区活动室多次播放有关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影音资料,并利用社区宣传栏每月出一期与社区常见传染病防治有关的宣传画报,共两期。(3)质量控制:在发放“传染病防治宣传扇子”同时就传染病防治知识向调查对象适当进行讲解和交流;在社区活动室分三个时间段播放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影音资料,每次由一名调查人员负责向调查对象发放小礼品并回答相关提问。

3.问卷内容:基本资料:包括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民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以及月收入等情况。传染病防治知信行情况:(1)知识方面:包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社区常见传染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及临床表现等内容的了解情况;(2)态度方面:包括对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的态度,定期进行健康体检的态度,对日常生活工作中进行必要的消毒灭菌的态度,对社区常见传染病进行隔离防范的态度等;(3)行为方面:包括主动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积极获取常见传染病安全防范知识,保持良好的卫生及生活习惯预防各种传染病的发生及传播等。本调查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Crobach’salpha为0.881。

4.统计学分析。本研究的所有数据全部输入计算机,运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个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二、结果

1.社区人群一般情况分析:本次所调查的对象,干预前的基线调查总人数为540人,由于调查对象的流动性等原因,干预后调查的对象中全程接受本课题组干预的仅514人,其中,40岁110人(21.40%);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52人(10.12%),中学及中专206人(40.08%),大专及以上256人(49.81%);务农者60人(11.67%),工人238人(46.30%),离退休人员76人(14.79%),学生92人(17.90%),专业技术人员48人(9.34%);月收入4000元36人(7.00%),无收入132人(25.68%)。

2.社区人群传染病防治知信行水平及干预前后比较:社区人群经干预后知识、态度、行为得分(分别为11.76±2.37、11.44±2.92、9.55±2.77)普遍高于干预前(分别为9.49±3.34、10.15±2.95、7.89±3.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658、-4.781、-6.116,p

3.社区人群获得传染病防治知识的途径:所调查人群获得传染病防治知识的途径依次为:报纸电视(29.9%)、宣传栏(25.4%)、网站(14.1%)、书籍(13.7%)、亲戚朋友交流(12.4%)、其他(4.5%)。社区人群期望获取传染病防治知识的途径依次为:宣传手册等(18.6%)、宣传栏(16.1%)、专家讲座(14.9%)、网站(14.9%)、报纸电视等媒体(13.3%)、书籍(8.4%)、亲戚朋友交流(8.0%)、其他(5.8%)。

三、讨论

社区传染病防治是开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我国社区传染病防治处于起步阶段,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社区人群对传染病防治的知识、态度、行为水平总体并不高,平均分分别为(9.49±3.34)、(10.15±2.95)、(7.89±3.11)分。作为行为科学及认知理论的重要研究成果,知信行已被广泛认可为最有影响力的行为干预理论之一,而知识是建立正确的信念(或态度),进而改变相关行为的基础。因此,有效地普及社区传染病防治知识是提高社区传染病防治整体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干预前得分低者,如年龄40岁以上者,低学历、低收入者,务农者以及普通工人等,经干预后得分提高明显,干预效果最为显著。从社区人群获取传染病防治知识的途径来看,目前社区人群获得的有关传染病防治知识的主要途径局限于报纸电视和宣传栏,但这两种途径的传染病防治知识具有明显的时间上和内容上的局限性,社区人群所获得的知识也非常有限。对于社区人群来讲,本次调查中所用的本课题组自行设计的“传染病防治宣传扇子”内容生动并通俗易懂,而影音资料则对社区传染病的防治知识讲解深入浅出,播放影音资料的专业人员也能面对面和群众讨论和解答日常生活中防治传染病的疑难问题,使参加者普遍觉得受益匪浅。通过调查可知,社区人群主观上更希望通过多种专业资料(如宣传手册、影音资料等),以及宣传栏和专家定期讲座等形式来获取传染病防治知识,这也为社区传染病防治的宣传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mayawdp,mabeyD.approachestothecontrolofsexuallytransmittedinfectionsindevelopingcountries:oldproblemsandmodernchallenges[J].Sextransminfect,2004,80(3):174-182.

[2]Jaramilloe.theimpactofmedia-basedhealtheducationontuberculosisdiagnosisinCali,Colombia[J].Healthpolicyplan,2001,16(1):68-73.

[3]刘建民.抗击SaRS:危机之中显示健康教育的作用――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首席专家田本淳研究员[J].中国健康教育,2003,19(8):565-566.

[4]孙学礼,刘元.传染病健康教育的重点环节[J].中国健康教育,1999,15(2):42-44.

社区治理知识篇7

社区是城市管理的最基层单位,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没有社区的稳定,也就没社会的稳定。城市社区要正常稳定地发展,首要的标准是安全,治安搞不好,群众就没有安全感,因而其他任何建设都无从谈起,所以我们必须以治安为突破口,加上提高市民文化素质,搞好公益福利,才能将城市社区搞好。

首先,加强城市社区治安管理。第一,在社区中建立户籍民警执勤室,使民警紧贴群众,不但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人民警察形象,而且有利于密切警民关系,群众有困难可以及时找警察,从而保障社区内外良好的治安秩序。第二,建立社区保安巡逻队(可由下岗失业人员组成)加强社区内部巡逻。确保社区内的打击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在力度、时间和空间上有绝对的优势。总之,公安民警和保安在城市社区内不断流动和频繁出现,不但会方便社区居民,而且还给犯罪分子极大的威慑力,减少犯罪得手的机会,从而有效地减少犯罪,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其次,搞好人防和物防结合。第一,加强人防,强化动态防范。加强治安组织网络化建设,在社区关键部位配备人防力量进行控制,在社区设立户籍民警执勤室,组建保安巡逻队。另外还可以建立多种形式的群众联防组织,选出楼栋值班人员等,这样的人防力量覆盖了整个社区,犯罪分子自然难以下手。第二,落实物防,加强防范硬件建设。我们可以要求社区居民大家出钱筹集资金安装防盗门、防盗窗,另外有辖区单位资助建立治安管理办和民警保安执勤室,安装单元电控门闸和围墙护栏等。实施封闭管理,形成立体的防范格局,预防犯罪。

社区治理知识篇8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对策。方法:以我社区9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施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定期健康体检、系统健康教育的社区管理和恰当的护理干预。结果:90例糖尿病患者对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自我管理能力、遵医行为等明显提高。结论:实施社区护理干预及管理能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关键词】糖尿病健康教育社区护理

糖尿病(Dm)是常见的慢性终身性疾病[1],国际上Dm的研究重点是如何降低发病率和减少并发症这两个中心问题。我院自2005年成立糖尿病健康教育中心以来,对所管辖的某社区Dm患者进行了护理干预及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方法与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5年3月~2007年3月在我社区建立了个人健康档案的90例Dm患者。其中男性52例,女性38例,年龄37~70岁,Ⅰ型患者8例,Ⅱ型患者82例;有合并症患者21例;全部为已婚患者。

1.2方法对90例Dm患者的糖尿病防治知识知晓率、遵医行为、空腹血糖等指标进行评估和检测,据其程度分为良好:对糖尿病防治知识知晓率高,自我管理能力强,坚持有规律的运动,遵从医生的治疗方案,空腹血糖在4.9~6.1mmol/L;一般:对糖尿病防治知识略知,自我管理能力可,有时参加适当的运动,基本遵从医生的治疗方案,空腹血糖在6.1~8.1mmol/L;较差:对糖尿病防治知识不知,自我管理能力弱,很少参加运动,不遵从医生的治疗方案,空腹血糖在8.1mmol/L以上三种情况,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实施下列社区管理及护理干预。

1.2.1建立个人健康档案给每一位患者建立个人档案,内容包括一般信息、生活方式、医学体检、治疗方案、护理计划、健康问题调查。

1.2.2系统健康教育[2]

1.2.2.1群体与小组教育定期举办Dm患者学习班,将Dm从病因到治疗的一整套基础知识用简练易懂的语言,通过讲课的形式教给患者。告诉患者那些知识只须了解,那些知识必须掌握,并且在实际生活中得到运用。在群体教育的基础上,根据患者掌握知识的个体差异,再分成各个小组,接受程度不同的健康教育。

1.2.2.2示范各种操作技术对Dm患者需要掌握的操作技术,进行当面施教,个别指导,直到全面掌握为止。并教育患者树立无菌观念,避免各种感染发生。如血糖检测技术;尿糖检测技术;胰岛素的保存及注射技术等。

1.2.2.3家庭与电话随访社区护士依据所掌握的Dm患者的情况,定期对病人进行随访和指导。初发患者着重指导饮食、运动情况及血糖的检测;对长期随诊患者,指导他们及时做相关的检测,以早期发现各种并发症;对个别有并发症的患者、行动不便的患者,我们则定期进行家访。

1.2.2.4组织患者交流邀请配合治疗,病情一直控制很理想的患者介绍其成功的经验;也请遭受并发症痛苦的患者谈教训。病友之间的这种交流是最直接、最实际的,对患者的影响较大。

1.2.3改善生活方式平衡膳食合理安排生活和饮食是控制糖尿病的一个重要方面。适当运动,避免劳累,适当运动如打太极拳散步等;控制饮食中糖和脂肪的摄入是治疗Dm的关键。指导患者进餐要定时、定量、食物要以粗粮为主,细粮搭配,必要时加餐,病情有变化时要及时调整进食量等。教育患者戒烟、禁酒。

1.2.4正确应用胰岛素让患者掌握胰岛素须保存在20.C以下,抽吸时避免振荡,注射剂量必须精确;注射部位宜选皮肤疏松处,有计划按顺序进行,每次要更换注射位置,防止组织硬化影响吸收,严格无菌操作;注意如果出现疲乏、心慌、出汗、手颤等低血糖反应时,可以口服糖水或静注50%葡萄糖40mL,防止昏迷。

1.2.5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克服不良的心理反应,保持良好的心态,说明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焦虑等不良情绪可诱发和加重病情;对于一些病情较长产生消极心理的患者,则向他们讲解情绪对病情的影响,多介绍病情控制较好的患者与他们交流,逐步增加治疗信心,并督促患者遵从医嘱;有的患者对所患疾病了解甚少,忽视病情,对饮食不加控制,对这类患者要多与其沟通,让他们知道饮食治疗对Dm的重要性。

2结果(见下表)

干预前后情况比较

由上表可见:干预前与干预后Dm患者的Dm防治知识知晓率,自我管理能力,有规律的运动,遵医行为及空腹血糖等项目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3.1社区护理干预及管理对提高Dm患者遵医率自我管理能力及有效地控制血糖有重要作用。Dm患者只有很好地遵从医嘱,才能长期控制疾病,保持血糖稳定,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社区护理干预及管理对患者是一种支持作用,可以时时提醒患者遵从医嘱,起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2医院内的健康教育对Dm患者是远远不够的,社区护理干预及管理是护理工作的延续,对患者的支持更有针对性。表中可看出干预前后Dm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95.5%,实施社区护理干预及管理,可以随时发现患者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恰当的指导和帮助。另外,还可以帮助患者购买血尿糖试纸和注射器等物品,在客观上提供遵医的条件。

3.3让Dm患者充分认识到运动的重要性并付诸行动。由上表可见通过干预98.8%的Dm患者认识到Dm发病与缺少运动肥胖等因素有关[3]。干预前运动疗法尚未引起患者的重视,分析其原因,一是患者没有认识到有规律的运动也是一种辅助治疗,二是我们尚没有运动治疗的专职人员,影响了患者对运动疗法的重视程度。

3.4在社区护理干预及管理中,更要注重家庭对患者的支持,尤其是饮食控制方面。我国传统的家庭模式是一家人在一起就餐,多数没有分餐,这不利于Dm患者的饮食控制。另外,Dm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因此,在社区护理中指导家庭成员要认识到这个问题,帮助患者及家人共同建立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及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减少发病的危险因素,如吸烟、酗酒、高糖高脂饮食等。

3.5社区护理干预及管理对于帮助像Dm这类慢性病患者战胜疾病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社区护理对Dm患者必不可少,因此,建立更加完善的社区护理体系非常急需。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在目前社区护理体系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将慢性病患者组织起来,建立一些小群体,共同抵制疾病,是一种最简便,最易见效的方式,能使患者相互之间交流、鼓励、支持,对长期控制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胡绍文.郭瑞林.实用糖尿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1~66

[2]齐晓玲,宋丽玲.社区糖尿病病人的管理及干预[J].实用临床与护理,2007;84(4):58~59

社区治理知识篇9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文随机选取我街道社区200例高血压患者,其中,男116例,女84例,年龄38~77岁,平均年龄(54.2±15.8)岁,病程5~18年,平均病程(8.5±4.2)年,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实验。

1.2社区管理方法

连续为选取的200例高血压患者实施12个月的社区管理干预,实施高血压社区管理前,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此次管理干预的意义及具体实施方法,高血压患者社区管理的具体方法如下:

(1)建立健康档案,实行网络化管理。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及高血压患病情况,建立健康档案,定期监测患者的血压水平,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相关治疗方案;

(2)每周深入社区1次,针对高血压患病人群加强高血压的健康教育,运用多种手段,例如视频、动画、宣传单及讲座等形式,向广大高血压患者重点加强高血压的患病原因、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的健康宣教;

(3)不断加强生活干预,提倡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限制食盐、食油摄入量,适量运动,加强自我管理;

(4)每月进行家访或电话随访2次,不断加强用药指导,告知其按时、按量服药,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发动患者家属监督其规律治疗,及时复诊,为其提供个体化的医疗服务。

1.3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使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使用t检验,当p<0.05时即可认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干预前、后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情况比较

实施社区管理前、后,高血压患者在高盐危害、吸烟危害、肥胖危害、高血脂危害、高血压并发症和高血压危害等方面有显著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实施社区管理前、后高血压控制人数和服药人数比较

实施社区管理前、后,高血压控制人数、服药人数有显著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实施社区管理前、后患者血压状况比较

实施社区管理前、后,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有显著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社区治理知识篇10

一、任务指标

(一)在本街道办范围内农村犬只免疫率达到95%以上,社区犬只免疫率达到98%以上,限养区犬只免疫率达到100%,犬只免疫登记率达到100%。

(二)村委会犬只登记率达90%以上(社区犬只登记率达95%以上)。

(三)犬只按规定拴或圈养率90%以上,社区95%以上。拴养犬只绳链不得超过3米。

(四)加强狂防知识学习和宣传。街道办、村、社区干部狂防知识知晓率达100%,农村、社区居民达95%以上。卫生院、村卫生站、个体医生要进行1次狂犬病防治技术知识和《狂犬病暴露处置技术规范(试行)》的培训,培训率达100%。中、小学狂防知识开课率达100%,学生受教育率达100%,狂防知识知晓率达95%以上。

(五)加强犬伤后规范处置工作。犬伤患者就诊率达100%,预防接种单位对犬伤者伤口规范处理率100%,犬伤患者接受全程免疫100%。

(六)狂犬病疫情报告率达100%,无错报、漏报、迟报、瞒报。

(七)按时收集、报告狂犬病防治工作有关数据和信息,保证所有数据和信息真实、准确,并在每个时间段结束后2日内报送县狂防办,报送及时率达100%。

二、具体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各村、社区及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做好狂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狂犬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将狂犬病防治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切实做到组织、人员、技术、物资四落实,各村、社区要及时与狂防各相关部门加强联系,从而有效地预防控制狂犬病的发生和蔓延。

(二)明确职责,落实任务

各村、社区狂防成员要进一步加大《传染病防治法》、《动物防疫法》、《省预防控制狂犬病条例》以及省、市狂犬病预防控制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实施力度,大力推行管、免、灭、宣、测的综合防治措施,加强犬只整治和管理。卫生计生、畜牧、公安、城管及相关部门在狂犬病防控工作中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积极开展狂犬病防治专项行动,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1.卫生院要加强规范化犬伤门诊的管理,确保狂犬病疫苗的组织和供应,做好对医务人员狂犬病防治技术知识的培训,切实提高医务人员处理犬伤的能力,规范使用人用狂犬病疫苗。

2.兽医站要认真摸清养犬底数,及时开展犬只监测、犬只免疫、检疫等工作,为开展狂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3.中、小学校要组织和督促学校开展对学生的狂防知识健康教育,举办狂犬病知识讲座,建立狂犬病防治知识宣传栏。

4.派出所要做好限养区内违规养犬、敞放犬、流浪犬的监管;做好犬只扰民和突发事件的处置等。

5.财政所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6.卫生专干和兽防站全面负责组织辖区内狂犬病防治知识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犬只日常管理,犬只免疫,牵头组织派出所、畜牧兽等相关部门对区域流浪犬、违规饲养犬只进行捕杀,做好监控犬伤人和犬伤人信息报送的工作,动员督促犬伤人员到医疗机构救治,按照要求做好疫区、疫点处置工作。

(三)强化宣传

普及狂防知识,加大狂犬疫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力度。全年要集中进行两次狂犬病预防宣传工作,让广大群众知道狂犬病预防的重要性,以及会带来的严重后果,将狂犬病的预防知识作为健康教育宣传必须内容。宣传狂犬病防治及狂犬病暴露者正确处理和治疗伤口的重要性,提高防病意识,宣传狂犬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群众参与意识,使狂犬病防治工作深入到村、社区,使狂犬病防控意识深入人心,在全社会营造狂犬病防控全民参与的氛围。

(四)做好应急准备

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及时调查处理疫情,做好人员、技术、物资等各项准备工作,一旦发生疫情按照要求作出初步协调工作,及时处理疫情,并及时上报控制疫情传播蔓延。

三、工作进度安排

(一)2020年4月底前完成春季狂防工作。

各村(居)委会要完成犬只清理登记工作,派出所要完成城区犬只清查登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