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21:43

如何发展农村经济篇1

一、目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耕地和水资源日益短缺。中国土地总面积居于世界第三位。截止2007年,总耕地面积为18.27亿亩,人均1.39亩,仅为美国的1/9,加拿大的1/20,排在世界第110位。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不足2400m3,只占世界人均淡水量的1/4,相当于加拿大的1/48。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用水浪费严重,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仍然采取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农业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35%。我国农业用水量约占全国用水量的77%,高于71%的世界平均水平,在主要的农业大国中一直居于领先地位。

(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我国现有灌溉面积9.28亿亩,中低产田占2/3,其中有效灌溉面积为8.68亿亩,仅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6%,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49%,大大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农村水利、交通、电力条件较差。目前,我国还有740多万人没用上电,9万多个行政村至今不通公路,8万多座水库现在还有2.7万多座年久失修,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改变,基础设施急需大投入。

(三)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强。一是农产品质量不高。我国果品产业产量高质量低,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好果率只有30%,可以参与国际竞争的优质果不过5%;年出口量仅占生产总量的1%左右。我国相当多的农产品都与苹果类似,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二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目前,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已超世界平均水平,小麦、水稻、水果、蔬菜、肉和蛋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农产品加工业尚处于初级阶段,落后国外25年。

(四)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世界银行研究显示,到上世纪80年代末,世界农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就已达到11年,美、法、德、英、日等发达国家更是分别达到18.04年、15.96年、12.17年、14.09年和11.87年。而反观我国,差距十分明显。到2006年底,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平均受教育时间不足7.3年,其中文盲占6.8%,小学文化程度占32.7%,初中文化程度占49.5%,高中文化程度占9.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2%。由于文化层次较低。

二、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1.注重农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首先要树立一个新观念:把农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放在第一位。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越来越受技术壁垒的影响,虽然原因复杂,但与自身存在的质量、标准等问题也分不开。因此,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必须坚持质量和效益并举的方针。要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重视品牌的创立和质量安全,努力实现初级产品向终级产品转变,由低科技含量向高科技含量转变,由无品牌、少品牌向有品牌、多品牌转变。

2.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现在一些农村侵占、毁坏粮田的现象相当严重。农民盖房、办乡镇企业以及搞地下开采,侵战大片粮田。一些农民在责任田筑坟、建房、随意毁坏耕地。因此,基层党员干部首先要对农民进行珍惜粮田的教育,并以身作则采取得力措施制止滥占粮田的错误行为。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发动群众开地造田,使粮田的面积保持相对稳定。其次,要发动和组织群众逐年增加投入,加强农田基本建设,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为发展粮食生产创造较好的条件。

(二)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

1.选育优质品种。选育优质品种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前提。世界上农业比较发达的国家都非常重视优质品种的选择和培育。象以色列其作物品种多为优质高产品种,西红柿每公顷平均产量200~300吨,沙漠地区柑橘每公顷最高年产80吨,蛋鸡年均产蛋280个,奶牛年均产奶1.15万升,均为世界领先水平。

2.发展精准农业。精准农业是以优质高效为目标的农业,精准农业又可称为资源节约型农业。精准农业通过精心计算出庄稼所需化肥、水分、农药等的量,就可以极大的节约各种原料的投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土地的收益率,同时十分有利于环境保护。有研究认为,北京市耕地面积与以色列耕地面积基本相同,但北京市水资源总量和农业用水量都约为以色列的2.4倍,如采用精准农业战略,以管道灌溉、喷灌、滴灌和渗灌等方式取代大水漫灌,在产量上达到以色列现水平,可节水约2/3,即约18亿m3。

3.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要提高农业效益,必须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目前在我国农产品出口商品中,初级农产品出口占80%,传统农产品和大宗农副产品占40%以上。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食物消费占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单纯依靠扩大人们对初级农产品的消费来增加农民收入,潜力相当有限。因此,必须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开拓食品市场,创造新的需求,通过农产品加工,带动农民增收。目前招远市从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较少、规模较小,带动力较弱,农产品深加工能力有待提高。

(三)积极发展特色农业

1.树立品牌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一种地域性品牌农产品就是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滚滚财源,同时也是一面产品走向市场聚拢人气的旗帜。譬如提起西湖,人们就会想到“西湖龙井”;提起吐鲁番,酸甜可口的“吐鲁番葡萄”谁人不晓;提起安徽砀山,话题自然会扯到砀山梨。这些品牌农产品的声名远播,既是其产品美誉度所带来的效应,也彰显了地方政府和果农强烈的品牌意识。

如何发展农村经济篇2

2017年10月18日,同志在报告中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伴随着当前城市加速发展、乡村年轻人大量到大城市外出务工,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尤其是西部落后山区乡村,情况尤其突出,远离中心城市,“偏安大山一角”,基本上和区位优势这几个字不挨边。如何在脱贫攻坚中实实在在帮助困难群众脱贫不返贫,不再纯粹靠天吃饭,出路大家都明确,发展农村经济。简单几个字,谈何容易,无项目、无资金、无资源时,仅仅依靠财政补贴的一点资金,杯水车薪,管理不善,反而还会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吃力不讨好”,群众声讨声一片,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铜星乡,位于四川省江油市西北部,距市中心48公里,地处龙门山脉断裂带。常年以来,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接受市场竞争意识比较弱,习惯于传统种植,停留于粗耕粗作和旧的生产模式,大部分农民缺乏加工技术,多以卖初级农产品为主,农业的综合效益低下,农业效益不高。加之天灾人祸,特别是病灾户、缺劳力户更是生活艰难。如何在脱贫攻坚中,利用好上级政策、资金带领群众不再原地转陀螺,积极稳妥、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经济,我们必须正视和面对。

二、实践——取得脱贫攻坚战我们重任在肩,建设“魅力铜星”方式已悄然凸显。

山区乡镇大多没有区位优势,只有立足现实基础,主动作为,

扬长避短、变劣势为优势,发展适合当地实际的产业,才能从本质上引领群众脱贫致富。

谋划定位——

铜星乡在和江油其它乡镇对比,地理位置较为偏僻。近几年外出务工的人员较多,留乡人员多为老人小孩,劳动力缺乏,传统家庭个人种养业致使本村经济收入偏低。开展精准扶贫之前,尽管在中央政策的扶持下,村内道路、灌溉塘堰、数字电视、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极大改善,老百姓得到一些实惠,但观念的落后、收效甚微。

我们也在思考,一直以来铜星乡依靠传统农业也没能解决温饱问题,救济式扶贫也不能解决根本性问题。通过多方考察,总结出,全向乡平均海拔在600米左右,全年温差不大,适合发展生态养殖业,应本着“大集中、大连片、扶贫与打造特色亮点”的原则,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最终确定了养殖蛋鸽、绿壳蛋鸡作为我乡菩提村的扶贫项目。同时,结合我乡五佛村的优美自然环境和有山有水的地理条件,通过反复论证,我们将“休闲旅游”作为带动该村群众致富的主要路子。最终我们确定以山区特色养殖和“休闲旅游”两个主要路径,借助脱贫攻坚这个良好平台、然后通过喜闻乐见的公共活动,一鼓作气把铜星创新建设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魅力山区乡镇。

科学发展——

通过认真分析,结合各村不同的资源优势,我们将传统与转变相结合,按照规划分别制订了产业扶贫工程。一是以两个万亩优质水稻产业区、高产油菜示范区为目标,在全乡6个村,大力发展种粮大户,培育农场主,加速土地流转,逐步实现粮油经营的规模化、田间作业的机械化、生产过程的标准化,推进传统粮食生产的现代化进程,形成“粮油加工企业+农场或合作社+基地”的发展模式,大幅度提高粮油产品的价值,增加农民的收入。二是以打造多样特色养殖业为目标,以蛋鸽、雷竹、跑山鸡和绿壳蛋鸡、清水鱼产业园、优质肉牛、生猪为发展重点,突出区域亮点、打响生态品牌。我乡菩提村在绵阳市外侨办等单位、企业的帮扶下,投入40万余元建成了“侨爱蛋鸽养殖帮扶基地”,其组织形式采取“村委会+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聘请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到基地务工,村委会牵头和管理养殖基地所有事务,盈利后按照“一三六”方式分红。其中留存一成的风险保证金;三成作为村集体资金增收,主要用于村公益事业,夯实菩堤村脱贫攻坚基础;六成作为贫困户和困难侨属的分红。三是积极开发农业与旅游相融合的乡村旅游项目。近年来,我们围绕“休闲垂钓”这一主题,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在我乡五佛村以点带面,陆续开发出龙渔溪、荫溪沟等一批以休闲垂钓、度假观光为主的农旅融合旅游项目,着力打造“龙渔溪”乡村旅游品牌;同时借助钓鱼节、工会、骑游等活动,吸引八方宾朋来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从而以文化旅游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烘托文化旅游,加快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展示新农村的新形象。

当前困境——

虽然很多乡镇都开始“传统产业迈大步,特色产业添新军”。但是,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和多种原因影响,特色产业还没有真正成为支柱产业,农村产业发展存在以下诸多问题:

一是群众发展意识不强。长期以来,我乡种粮种菜自给自足,经济来源主要种养殖、外出务工。有了一定收入后,安于温饱,大部分人不思发展,不敢投入怕风险,因而不愿改变传统的生存方式,认为年年走老路更安稳。二是发展资金缺乏。

我乡群众家底薄,外出务工攒点钱的都用于建新房,许多群众不愿冒风险进行投资,只能粗放管理,造成低投入、小规模、低产出的恶性循环。再如发展特色新项目,投资大、风险更大,绝大部分人都不敢尝试。三是科技支撑力度不足。山区农民科技素质较低,新技术普及难度大,群众渴盼的实用生产技术培训和经常性的服务咨询指导还得不到满足,影响了特色产业做大和发展新项目。

   三、思考——特色产业的发展的是山区乡镇产业化规模发展的必要途径

当前,对边远山区来说,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搞规模化发展是发展农村经济最现实、最直接的战略选择。

首先,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要科学合理。多年来,传统的农村经济由于产品缺乏市场性、有限资源配置缺乏科学性、生产技术缺乏指导性、经济管理缺乏规范性,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更是“多劳少酬”。为了摆脱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桎梏,从铜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大胆的改革尝试。一是利用水资源优势,大力开发渔业,引进中高档鱼品种,增加品牌竞争力;二是利用环境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吸引城里人到乡村驻足,开发农家特色餐饮;三是利用土地成片优势,以土地整理,大力发展粮油、蔬菜等种植业,吸引龙头企业入驻;四是利用山区优势,大力开发鸡、鸽、牛、羊等特色养殖。通过这些途径激活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还使部分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投身到其他行业的生产队伍。

其次,特色优势发挥,乡村品牌要打出名堂。特色是进步的动力,品牌是壮大的前提,信誉是发展的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色就是竞争力,就是财富,谁拥有特色,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为了使铜星乡经济走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力求打造自身特色,营造品牌效应。一是跳出农业看农业,跳出农村看农村,在种植结构上有特色。随着城市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发展,生态农业、精品农业、旅游农业、观光农业、花卉农业、农业度假村不断涌现,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休闲观光场所,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二是坚持在发展上有特色,在特色上有差别,在差别上创优势,形成特色优势和规模效应,用工业化手段推进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用工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把农业当工业抓、把农业当项目搞,实现企业化运作、产业化经营、工业化发展。三是围绕县域二、三产业发展,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农业,市级产业发展需要,使山区特色产业成为城市产业发展的“大仓库”。

如何发展农村经济篇3

关键词:经济发展;基础教育;发展变化;挑战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208-01

农村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从世界范围来看,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普遍落后于城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村基础教育水平的低下所导致的农村整体人口素质的低下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影响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课程,它是整个教育系统运行的软件。当今世界各国在构筑适应21世纪发展方式时,无不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奠基工程,纷纷由政府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专门机构,并立专项、拨专款予以经常性的关注。

众所周知,提起农村基础教育我们的第一印象是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简陋的校舍,设施设备的老年化,师资的短缺,家庭教育的缺失等。但随着国家经济战略的转移,各项政策的实施,使得经济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给我们基础教育带来了强有力的机遇与挑战。目前农村的教育状况已经成为制约农村教育、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课程问题在其中逾加突出。只有进行全面、系统的课程改革,才能使农村教育走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培养“学会生存”的一代跨世纪人才的轨道。建立社会与经济的密切关系,发现一种适合于它的环境的教育体系。

一、经济发展让农村基础教育发生变化

1、教育条件的变化

教育发展要有物质条件作为基础,如:硬件条件、试验条件、器材经费、校园的基础设施的建设等。经济发展使我们农村校园拥有了更好的师资配备,美丽的校园,舒适的教室,宽阔的塑胶操场,干净卫生的学生食堂,还拥有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设备,各种教育功能室。(微机室、科学实验室、音乐美术室、心理咨询室、图书阅览室等)这些都是以前农村基础教育不敢奢望的教育条件,而如今成为了现实。

2、接受教育人群的变化

随着经济发展我们农村教育从单一的只是面对农村娃娃,如今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城乡一体化融合,各大企业的迁入并新建带来了许多流动的受教育者。他们来至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受教育经历和学习的习惯。在这样的带动中我们农村教育面对的人群更为多样性,开展教育工作有了更大的难度。

3、人民群众对待教育意识的变化

经济发展让外出打工的农村人员相继回到了孩子身边,留守儿童,贫困儿童问题得到了改善,人们对待教育的意识得到巨大转变。过去时时刻刻都在忙于生计的他们,对于教育力不从心,甚至有些人有“读书无用论”思想。如今在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条件之后,他们开始重视对下一代的培养,对知识和文化的追求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二、经济发展让农村基础教育面临巨大挑战

1、教育投入加大带来的挑战

经济发展提高了农村教师的待遇,相关政策的实施缩小了城乡教师以及与公务员的差距,先进的设施设备大量投入使用,同时学校的建设更适应现代社会中教育的要求。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如何利用好这些有利条件是我们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应当优化学校人事管理,加速实施“全员聘任,平等竞争,定编定岗,择优聘才,淘汰转岗优化组织,强化培训,科学考核,合同管理”的人事改革。继续优化科学管理与规范管理,刚性与弹性管理,激励管理与惩罚管理的综合化、系统化的学校管理运行机制。

2、教师队伍建设的挑战

农村基础教育存在专业教师不足、教师素质不够高等相关问题。要适应新环境下的学校建设,应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各项规则制度,抓管理、促教研,努力实现教育理念、教师角色、教育能力、教育评价的全面转变。学校还应该多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培训班及教育研讨活动,让培训与教育相结合,使教师继续教育能落到实处。

3、学校与家长、社会等诸多因素存在的挑战

长期以来农村父母大多在家庭教育管理上或娇宠,过分放任自流,或严厉有余,方法不得当,使得孩子身心造成不良影响,给学校教育增添了不少障碍。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强了家长对孩子的培养意识。学校应利用好家庭这一教育资源,多与家长、社区联系沟通做好宣传工作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举行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走进课堂,了解孩子学习情况,通过沟通互相了解在理解中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总之,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条件的不断改变,农村教师们应安心稳定、积极乐观健康的担任教学工作,认真学习提高自身素养,提高教育管理专业化水平,为学校与学生、家长、社会的和谐发展发挥好桥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春香,董鹏,潘军,我国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和对策[J].文教资料,2008年32期.

如何发展农村经济篇4

关键词:县域经济;农村金融体系;中小企业

县域涵盖城镇与乡村,是联结城乡的枢纽;县域兼有农业与非农产业,是城市和农村的结合部。因此,县域经济发展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国县域经济以农业经济和农村工业经济为主,农村服务业发展也逐渐显现出发展潜力。

一、金融支持之于县域经济的必要性

(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金融支持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田水利建设、农产品流通重点设施建设、商品粮棉生产基地、用材林生产基础和防护林建设,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和气象基础设施等。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新农村建设和改善农村民生的重要举措。根据宏观经济学理论,基础设施投资具有强大的“乘数效应”,会引致更大的投资、增加收入并带来消费需求。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大、周期长、见效慢,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仅靠财政支持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各类金融机构的参与和支持。

(二)农业产业化离不开金融支持

加快农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走上市场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农村走向繁荣,农民富裕增收的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有企业+农户、合作社、市场+加工企业+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无论何种模式都涉及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它将农民、企业与市场联结在一起,并贯穿了三次产业。在产业化过程中,龙头企业的发展、农户的生产、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化所需的标准化建设、信息化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金融支持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

(三)农村城镇化进程离不开金融支持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发展战略。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资源的集约使用,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也有利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根据我国2010年人口普查的结论,我国的城镇人口已达49.86%,较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了12.46%,这说明了10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然而,这一数据无论是与发达国家平均80%的城镇化率,还是与我国期望达到的70%的城镇化率仍有不小的差距。因此,没有金融支持,城镇化进程的前进步伐必然受到影响。

(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离不开金融支持

在推动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没有农业的稳步发展,农村的工业化就无法顺利进行。但是随着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县域经济中农业的地位和作用也在改变,农业的作用逐渐下降,而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的作用则逐步加强,此时县域经济的发展应更多地依靠第二和第三产业来推动。

金融支持与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关系体现在金融部门能够实现资源在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产业间的重新配置,实现农业产业更新换代和升级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农村地方财力普遍紧张,无法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外部资金支持的情况下,金融部门的信贷资金无疑是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最重要的一个渠道和环节。

二、现有农村金融体系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金融支持主体薄弱导致金融供给严重不足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出于利润最大化考虑,按照“经济、合理、精简、高效”的原则,加大了机构调整力度,对县级城市支行按照10%-30%的不同比例进行撤并和调整,县域分支机构和基层营业网点大量减少。特别是发挥主导作用的农业银行,改制上市后面临着“面向三农与商业化运作”的矛盾,在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下必然将战略重心向城市倾斜,支持县域经济明显不足。作为政策性金融的农发行专营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工作,但随着粮食和棉花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农发行的作用大大减弱,在农村的业务范围也仅限于加强粮棉油收购资金的封闭运行,无法起到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作用。从职能定位和发挥的作用来看,离一个发展银行的功能相差太远。以农村信用社为主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主要通过发放小额农户贷款、农村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来支持县域经济,尽管数量较多,但规模小,实力较弱,抵抗风险能力有限,从期限、额度和方式上很难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由于市场定位模糊,改组为农村商业银行或农业商业银行后,开始进城发展,从经营业务上来看逐步远离服务三农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有悖于其改建的初衷。在正规金融无法满足县域经济发展情况下,民间金融因其贷款手续简单、期限灵活等优势取得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尚未取得合法身份以及监管缺位而受到国家法律和金融法规方面的限制,难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二)县域经济中的中小企业经济基础薄弱影响其融资能力

县域经济中的企业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诸多生产要素的约束,资金短缺尤为突出。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较为滞后,尚无面向县域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使得中小企业对银行形成较大的依赖性。另一方面,县域中小企业普遍生产规模小、财务管理不够规范、抗风险能力较弱,用于抵押的有效资产少,担保难,评估、咨询、登记等费用过高,由于缺乏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导致中小企业往往难以获得银行贷款且需要承担较高的资金成本与风险。

(三)农村金融与县域经济尚未形成良性循环

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差,不良贷款比重高。中小企业贷款违约率高一直是令农村金融机构头疼的问题,过高的不良贷款率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金融机构拓展农村业务的积极性,使得农村金融服务缺失问题愈加严重;而得不到金融支持的县域经济更难以负担市场化的金融资源成本,从而导致了农村金融与县域经济在低水平上的恶性循环。

三、构建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村金融体系之思路

我国的农村融资渠道较为单一,主要依赖于银行信贷资金。因此,要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发展和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建立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相互补充的农村金融体系。

(一)坚持商业性金融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包括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内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在网点数量、市场渗透和份额、业务范围、人才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扩大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影响力和掌控力,根据其市场定位,重点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效益好的中型企业服务,支持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主导产业发展、支持市场体系和城镇建设。改进金融服务观念,变被动为主动,深入基层,根据实际适当增加县级行的授信额度和审批权限,简化贷款审批和发放程序,允许县级行在上级行核定的贷款额度内自主发放贷款,合理配置资源,切实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二)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主导功能,扩大业务范围

政策性金融是为了弥补市场的缺陷而出现的,涉足的领域应严格限定为微利或无利的业务范围。因此,政策性金融应突出专项功能,强化政策性,针对农村经济的弱质性,把职能定位于支持农业基础设施性项目。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已在粮食流通领域贷款的基础上,扩大了金融服务覆盖面,其业务包括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企业贷款、农业科技贷款业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和农业生产资料贷款业务等。除此之外,应鼓励金融创新,允许其通过发行农业金融债券、建立农业发展基金和农民共同基金等形式,面向农业、农民筹资,以扩大资金规模,增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

(三)改革和完善农村合作金融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是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金融机构,对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各地根据经济发展实际对农村信用社进行了改革,组建了农村商业银行或村镇商业银行,其产权关系、治理结构不断完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还应在贷款管理方式、贷款条件、信贷品种、拓展业务新领域上下功夫,推出更多的、更为便捷的金融产品,真正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四)合理引导民间金融发展

对于民间金融,应改变过去以打击、遏制为主的方式,采取引导、监督并纳入法制管理的前提下,适当给予发展空间,如加强监管情况下适度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条件,以发挥其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拾遗补缺作用。同时,要加快民间金融立法,使民间金融有法可依,规范发展。

(五)发展农业保险、信用担保等多种金融形式

1、建立农业保险体系。农业受自然和市场风险影响较大,加之我国的农业险种偏少,风险都集中在农村金融机构身上,这导致农村金融机构贷款积极性不高。应尽早制定和颁布《农业保险法》,建立起一个包括政策性农业保险、商业性保险等多种形式在内的农业保险体系,完善农业保险补偿体制。

2、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在农村,由于信用担保体系的不健全,银行出于对信贷资金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考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获得贷款的难度越来越大,直接制约着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信用保证,既可以解决中小企业找保难、贷款难的问题,又能有效地分担银行的贷款风险。

3、发展融资租赁、农业信托,拓宽县域经济发展的间接融资渠道。

(六)试点开展农村资本市场运作,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融资平台

积极推进农业企业的股份制改造,鼓励龙头企业进入证券市场,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股票为涉农公司融通资金的作用,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持久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杨仕省.统筹城乡发展,县域经济需金融先行[n].华夏时报,2010-12-21.

2、林民书,张树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演变的实证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7(4).

3、陈柳钦.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金融支持[j].经济研究参考,2005(54).

如何发展农村经济篇5

[关键词]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6)10-0020-01

云富街道办事处位于云南省昭通市水富县,境内受季风影响,呈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平均气温19.4℃,年降雨量1077.7毫米。境内种植农作物比较丰富,有花生、油菜籽、甘蔗等,总的耕地面积没有太大变化,多年来,云富街道办事处多次实地考察水富县农村发展实况,提出一系列利民政策,为实现增产增收、发展壮大当地农村集体经济提供了坚实保障。

1分析制约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因素

传统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措施中,普遍按遵循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原则,导致统一经营层次管理缺位,动力机制缺乏,这一情况得不到改善,那么地方集体经济将很难得到良好的发展。云富街道办事处根据多年工作实践经验,对制约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予以总结,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方面,法律地位没有被认可,不能取得合法的营业资格,那么在发展过程中[1],其不能顺利的参与市场竞争,那么在发展中也就缺乏竞争力。第二方面,没有一个清晰的组织架构,组织成员不清楚,而各个成员也没有很好的认清各自的职责,那么最终的经济权益就不清楚,无论是组织,还是各个成员,其所拥有的经济利益都无法得到保证。第三方面,对于农村集体资产而言,其没有一个完整的产权,再加上市场不健全,那么在对农村集体资产进行配置的时候,其利用效率就大幅度降低。第四方面,该组织还担负了很多公共服务职能,那么其工作范围较广,就不能一心一意的发展经济,导致其不能健康发展。

2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策略分析

2.1完善民主自治、引导多种作物种植

在村级民主自治机制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工作实践也得到了证明,就是在农村基层,对于基层组织而言,经济得到长久的发展,其有自己的三驾马车,那就是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村级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这三方面都是同等重要地位,各自的职责清晰,相互之间不能替代[2]。而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云富街道办事处审时度势,进一步明确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村级党组织三者的关系,了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权利和义务,充分发挥各个职能部门的作用,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起来。与此同时,云富街道办事处极为重视多种农作物种植工作,积极发挥本县农作物综合发展的优势。

从上表中可以总结出,总的播种面积增加1%,在油料方面播种面积增加12%,相应的产量增加了10%,对于播种的花生,和上一年相比面积增加3%,产量增加了3%,对于油菜籽播种面积增加了16%,总产量增加了15%,从中可以总结出,当播种面积增加后,相应的作物产量也开始增加,二者是正比关系,而且对于该县而言,要发展多种作物综合种植的模式,这样可以有效应对市场方面的不稳定因素,保证当地农民的人均收入。

2.2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大力发展畜牧业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其经济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可以为维权和发展提供有效的保证。云富街道办事处深入调查经济组织基层,通过经验总结以及实际调查结果,深刻认识集体经济组织的重要性,恢复健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实施意见,保证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到运作规范,分类进行指导,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尤其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必须跟踪落实,提高办事效率。在此基础上,积极进行畜牧业的养殖,相关领导起到带头的作用,招商引资,让专家到农户家中进行指导,保证农户的收益。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和2014年相比,山羊有明显的增加,在以后的发展中,由于资源有限,在畜禽数量上不会有明显的变化,但是可以进行肉产品深加工,引入技术设备,为农户提供岗位,提高畜禽价格,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鸡蛋、活鸡的规模销售,保证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

2.3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由于时展不同,现实情况和集体产权制定的时候有很大的差别,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保证其公平性,云富街道办事处对集体产权制度进行了改革,从根本上解决损害农民基本权益的问题,对于已经完全具备改革条件的村组,先遵循归属清晰、权责明确、运行规范、管理高效的原则,利用社区股份合作的形式,对其资产进行量化,对股权执行细致管理[3],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关系理顺,明确其分配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总结:综上所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繁多,应对措施多样,基于云富街道办事处的工作实践经验,尊重农村环境变化,秉承可持续发展原则,更好的适应了水富县经济的发展,真正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参考文献

[1]岳彩全.建水县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探索浅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2(22):28-29.

如何发展农村经济篇6

1农业结构不合理,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化力度不够。近两年,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市场需求向多样化、高品质方向转变,农业结构越来越显得不合理。政府虽然积极帮助和引导农民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但由于不少农户无技术、无资金、无经验,不能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无法形成规模效应,造成投入多、产出少、销售难。

2镇、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大发展。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大部分停产倒闭或改制,有的给镇村两级经济留下沉重的负担,负债相当严重。有的乡负债高达千万元,村集体负债上百万元,每年的收入不够还银行利息,严重影响乡镇和村组织正常工:作的开展。许多村组织在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上缺乏思路,步伐缓慢,不敢担风险。导致集体经济无项目,“空壳村”现象还在――定范围内存在。另外,有许多村,看上去每年有几万元的收入,实际一直欠银行贷款,集体公用资金往往是负数。在这种情况下,领导班子威信自然降低,集体的凝聚力愈加弱化,农民上交税款更有难度。如此,集体没有经营收入,农民上交款收不起来,欠债本利要归还,集体办事要开支,“无钱办事”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3镇、村干部素质参差不齐,缺乏战略眼光,影响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有些村干部,整天忙于应付日常事务,精力难以集中到经济建设上来,还有的偏重于显性的政绩,乐于做“形象”工程,对“高、大、外”项目的战略性投入思考较少,有的村庄干部精简后人数减少,但工作量大,待遇低,有时因为一些硬性任务等,上面不满意,群众不理解,加上工资发不下来,养老保险无钱解决,工作积极性不高。另外,有少数村于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素质差,工作方法简单,对党在农村的政策缺乏深刻的理解,不善于做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得不好,缺乏引导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于群关系紧张,矛盾较多。这些都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4农民群众观念陈旧,市场意识不强。大部分农民群众文化素质太低,据有关权威机构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农村住户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6.66年,纯农业户的从业人员中还有17%为文盲。青年农民的素质高一些,但仍然达不到九年义务教育水平,而46岁以上的中老年农民,35%为文盲和半文盲。具有较低文化素质的农民,思想观;念陈旧落后,市场意识不强,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不能正确分析当地的资源优势,抓住市场竞争强的支柱产业和名牌产品,只是盲目跟从,盲目投资。还有的村庄,镇,、村干部千方百计从外地引来外资项目,给农民提供最优惠的政策和服务,但大家就是脑袋不开窍,不配合,致使成型的好项目无法落实。

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1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当前,我市以耕地为主的资源密集型农产品如小麦、玉米、大豆等的价格已经与国际市场价格处于同一水平层次,在国际竞争中缺乏优势,对这类农产品主攻方向是把质量搞上去。成本降下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从而挡住或减缓国外同类农产品的进口冲击。在此基础上,要充分发挥比较优越的自然条件,重点把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畜产品、水产品、蔬菜、花卉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作为结构调整的主打品牌,不断提升生产档次,扩大生产规模。此外,要突出发展专业村经济,逐步形成以规模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为特征的一方经济隆起带,使专业村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农民增加收入的―个重要着力点。

2壮大集体经济,构筑农村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客观需要。只有集体经济实力强了,才有能力兴办文化教育等公益事业,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变村容村貌,提高农民素质,带动农民共同富裕。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要因地制宜,选好路子,结合当地传统和自然优势,能农则农,能工则工,能商则商。坚持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这种农村集体经济最有效的实现形式,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模式,切忌东施效颦,不切实际盲目立项。

如何发展农村经济篇7

   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村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开始流向城市,一些外出打工的农民,凭借着辛勤劳动,成为了百万富翁和企业的技术骨干。同时,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外出农民开始回乡创业,又推动了农村城镇化和农村经济、就业结构的变革。此外,国家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新农村建设突飞猛进,城乡间的经济发展趋于协调。

   二、当前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分析

   (一)如何实现城乡经济联动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顺利进行,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显着提高。但时,在城乡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城乡经济的差距越来越大,出现了城乡二元经济现象,严重影响我国整体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当前是我国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时期,如何实现城乡经济统筹发展,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是党和政府在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同时,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也进入“瓶颈”期,亟需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完善农村市场经济建设,促进要素在城乡间自由发展,实现城乡经济联动发展,以城带乡,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农民收入倍增的宏伟目标。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实现农村的小康社会。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小康,而实现农村的小康社会的重点在于促进农民收入的增收。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的收入得到快速增长,但是总体上看,农民增长困难,城乡的收入差距逐步扩大,严重影响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因此,在进一步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进程中,如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多方位地实现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是党和政府今后农村经济工作中的重点所在。

   (三)如何转变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村的生活面貌得到很到的改善,但是农村经济发展出现减缓趋势,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生产力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形成科学合理的生产关系的保障。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的生产力水平仍很低,属于典型的以牛、锄、耕为主要生产工具的自家经营消费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生产技术含量低。同时,农业结构单一,主要以种植业为主,没有形成农林牧副渔一体化的多种经营模式,作物品种单一,质量低。此外,农村市场不规范,农村资料开发利用率低;当前,我国农村市场不健全、交易不规范、网络化程度低、农产品流通市场量小,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市场的不规范,造成农村的资源开发力度低,资源浪费严重,无法促进农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资源的经济价值。因此,如何转变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推动农村市场经济建设,是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所在。

   (四)如何实现基层政府职能转变

   农村经济的发展既要靠市场在经济运行的基础作用,也需要基层政府发挥其调控作用。而当前我国基层政府的种种弊端,没有完全充当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角色。基层政府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机构繁多,财政给养人员过多,使基层政府的运行成本太高,财政负担过重,严重影响基础政府财政投入到农村经济建设的规模,最终影响农村经济发展;二是基础政府干部的综合素质不高,缺乏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乡镇干部专业技能知识主要靠自学,理解不透彻,往往存在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严重不利的影响。三是基础政府经济管理职能不明确,机构设置臃肿,造成对经济的多重管理的局面,各部门的分工不明确,因此,在涉及到责任时候各部门相互推诿,不能更好地发挥其相关经济管理职能,其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基础政府职能如何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怎样更好地为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课题。

   三、继续深化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对策

   (一)统筹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城乡分割体制不仅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阻碍了我国城市化进程,最终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积极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社会平等地位,尤其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此,要从规划入手,建立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相关机制,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连接城乡统一的市场,推动城乡商品、劳务、资源的自由流动,实现城乡经济的联动发展。

   (二)拓宽农民收入渠道,着力多方面增加农民收入

   放宽创业门槛,加强对农民创业的扶持力度,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多层次、全方位地鼓励农民的创业;同时加快农业的现代化建设,积极支持对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劳动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的收益。此外,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能,保障农民在土地上的合法收益。

   (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率,摆脱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积极鼓励发展立体化农业,因地制宜,形成农林牧副渔立体化农业,多方位提高土地的收益;规范农村市场,逐步完善农村市场的管理制度,保障合法经营,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以市场化带动农村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促使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发展农村经济篇8

2011年9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支持中原经济区研究设立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开展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创新试点。

启动农村金融改革,对于农业大省河南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搞活农村金融市场,不仅能够带动河南农业转型升级,拉动新农村建设,助力农民致富,而且能够加快河南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步伐。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进程中,河南如何推进农村金融发展,建设好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就此问题,记者专访了河南省金融学会秘书长张树忠。

河南农村金融亮点多

记者:从宏观经济形势看,拉动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受到世界经济弱复苏的制约,培育消费增长引擎已成为当前的首要经济工作任务,启动内需,最大的消费市场在农村,而农村金融市场的活跃无疑会加快农村消费市场的启动。请张秘书长简要谈谈当前河南农村金融现状和河南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推进情况。

张树忠:国务院支持中原经济区研究设立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这个政策含金量很高。以前国家相关部委、省部联合搞的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大部分试点都放在地级市。由国务院出台政策支持,放在省级层面搞金融改革创新,河南还是第一家。国家给了这么好的政策,河南该如何做,这是要见真功夫的。

总的来说,河南农村金融发展与其他地区的情况大体类似,都是在国家大的框架体系内进行转轨。近几年,河南的发展势头不错,已形成一个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除了传统农村金融主力军——农发行、农信社、农行、邮储银行外,包括村镇银行、农商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贷公司等在内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也正把他们的触角伸向每一个乡镇角落。河南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方面都有亮点。特别是郑州商品期货交易所的农产品的远期交易,对河南农村金融市场来讲,更是一个大的亮点。尽管河南农村金融有着深厚的创新优势,但市场依然不能满足三农的发展需求。因此,国务院关于中原经济区规划的批复文件下来后,在河南省政府的统领下,相关部门都在考虑如何做,也都在尽力做一些事情。但河南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还未迈开实质性的步伐,具体措施尚未出台。

在我看来,河南综合试验区要想做出经验,做出带有示范性的举措,应在以下几方面多做工作:一是媒体多宣传报道,让更多人了解这个利好政策,吸引更多的专家、团队、机构投入到这个研究中来;二是做好专项课题研究,例如利用期货市场平抑农副产品的价格,推进农副产品生产和农业生产持续的课题;三是在把握国家大的金融体制改革趋势之下确立思路,研究好、规划好、制定好创新政策。

同时,还要呼吁国家相关部委尤其是“一行三会”给予河南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优惠政策。比如,银监会能否比照温州金融改革的政策,由民间资本直接发起设立村镇银行、保险公司等。这些就等于打通了民间资本进入正规金融的渠道。证监会对郑商所的农产品期货给予一些优惠政策,在上市产品品种、期货公司、农业企业等的发债、融资、涉及农村经济的产业基金等给予一些新的尝试。保监会在农村保险上给予一些优惠政策,比如,批一家专业性的农业保险公司等。总之,河南综合试验区只有把自己不断创新和中央的大力支持两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一些大的突破和经验的积累。

公益与赢利的权衡

记者:国家大力推进农村金融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活跃农村经济,富裕农民。这就赋予了农村金融一定的社会责任。但就金融机构来说,天然地具有赢利的本能。因此,要盈利还是要公益,对于绝大多数农村金融机构而言,是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对此问题,您如何看?

张树忠:农村金融的创新发展,要放在国家大的经济环境下考量。目前,国家金融发展正由过去注重社会责任,以政策扶持为先,逐步向商业性、市场化金融转轨。在这个体制转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农村金融,肯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不对称问题。而最重要的问题是必须赢利,才能生存下来。

以河南为例,前几年,有全国总工会、民政等部门或一些个人在河南部分农村地区组建了100多个公益性的扶贫金融组织,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走上富裕道路。但最后大部分因为不能赢利,公益性和商业性出现了矛盾,最终导致持续不下去了。农村金融说到底要解决“商业持续性”这一根本问题,这是一个大的课题。

金融最终服务的是经济,经济发达才能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驻扎。所以很多金融机构都不愿意到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除非为了完成政府下达的指标和任务,才勉强进驻。另外,发展农村金融是一个费时、费力又不能马上见到政绩的工作,大部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不高。这些原因导致了农村金融体系推进比较慢。

对政府部门来说,可通过财政杠杆撬动,鼓励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往农村走。比如贷款进行担保、不良贷款进行核减、贴息免税等思路,都可以探讨。可喜的是,随着扶持政策的不断出台和经济的发展,一些金融机构开始重返农村金融市场。另外,如何解决商业化大潮中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问题,也是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我在农村调研时,发现河南一些地方的农村金融机构推出了手机银行、在农村小卖部放置poS机、创新农民相互担保等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民享受不到的现代金融服务。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今年7月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把河南的小贷公司、村镇银行也纳入到“征信体系”里面,这样除了让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更好地防范风险外,也能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服务。

如何发展农村经济篇9

1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我国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哪些制约因素?第一,经营模式不佳。不可否认,许多经济落后地区,农产品的生产主要以消费为主,剩余的农业产品再进行市场交换。这种经营方式规模弱小,利润低。第二,缺乏现代化装备。农业经济为粗放型经济,农业产品大都没有进过深加工,经济利益不高。第三,农民素质不高。我国的农民朴实、勤劳,但缺乏现代农业生产的观念及对农业科技的运用能力。第四,农业资源没有深入开发。一些闲置的土地,其实是大有可为,但由于思想、技术限制,致使其成为“不毛之地”。第五,农业体制僵硬。农村基层干部,管理模式僵硬,“无为而治”的管理方式不适宜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第六,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健全。农村基础设施一是分散,二是覆盖面积不够。第七,农业生产不够生态化,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

2发展农业经济的改进建议措施

2.1农业经营商品化

农业经营商品化,是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有效手段。农业经营商品化,指的是农业经营模式从“自给自足,余粮销售”,转变为“以卖为主,为卖而产”。商品化的农业经营理念有何优势?一方面是能够有效的活跃农业市场经济;另一方面是农民能够从中赚取丰厚的经济利润。如何推动农业的商品化经营?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点做起,首先是政府加以引导,鼓励农民种植反季节农产品。如反季节蔬菜、反季节水果等。众所周知,反季节农产品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能有效的刺激农业经济的发展。其次,建立“村菜市场”。据笔者调查发现,我国许多农村没有村菜市场。建立村菜市场,一方面节省了农民进城买菜的交通费用;另一方面,村菜市场打通了农产品的流通环节,促进了农场品的商品化生产。

2.2农业装备现代化

农业装备现代化,指的是运用现代化的生产、管理、营销理念,让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化农业。如何实现农业装备现代化?首先,农机服务。引导组建农机服务公司,这类公司能够吸收农村闲散资金,通过市场运转后实现优化配置。农机服务公司生产规模大、效率高,有效改变农民小规模生产的状况。其次,引导组建农民协会。组建农民协会,旨在帮助农民转变农业生产理念,在破除传统农业观念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市场组织能力,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再次,微型企业。微型企业指的是在农村,组建农产品深加工的小企业,农场品的深加工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例如:农产品深度加工微信企业,能够吸收农村剩余的弄动力。农民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既能赚钱又能照顾家庭,岂不两全其美?因此,应加大力度宣传、扶植、推广、优化农产品深加工微型企业的建立。

2.3农民武装科技化

提高农民的农业科学技术水平,是切实发展农业经济的关键所在。如何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首先,加强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农村基础教育搞好了,即使部分孩子不能进一步深造,而选择留在农村务农,也比一字不识的文盲更具有创造性、发展性。因为这些人受过一定的基础教育,头脑灵活、眼界开阔。因此,我们要重视农村教育事业的建设。其次,吸引知识青年。很多农村知识青年有文化、干劲、思想。如果吸引更多的知识青年加入到农业行业中,相信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力。如何才能吸引知识青年务农?一方面,应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及居住环境,特别是在农村的住房方面,要在节省土地资源的原则上,设计出布局合理、美观大方的房屋结构。另一方面,政策调整,应适当提高农产品价格,适当降低农业相关物资价格,从而缩短农业与其他行业的收入差距,以此来吸引知识青年务农。

2.4农业资源深入化

深入挖掘农业资源,从那些看似不能产生经济利益的地方,开发出它特有的经济潜力。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但是境内多山地、丘陵。这些地区“沟壑纵横、崎岖不平”,不适合大规模种植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闲置的荒地。我们可根据这些地区的土质、气候、水分、阳光等条件,合理的开发闲置或者半闲置的土地资源。如何深入挖掘农业资源,充分发展农业经济?笔者从荒山、荒地、荒滩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对于荒山,由于土质等条件限制,一般不适合发展种植业,但却适合于发展林业,而这也契合了“农业损失副业补”的原理。因此,可结合当地气候、降雨、土质,大力发展林业经济。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又保护了环境、美化了环境。对于荒地,适合发展“荒地育苗”、“木上植菌”,或者是养殖业。在荒地发展养殖业契合“种植损失养殖补”的原理。至于河滩,发展河滩养鸭鹅或者是发展水产业,能取得不错的经济效益。总之,要以科学、合理的手段挖掘出这些“不毛之地”的经济潜力。

2.5农业体制创新化

农业经济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基层领导组织。强有力的基层领导,一方面能够正确贯彻上级对农业发展的指导意图;另一方面能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锐意革新,切实改变当地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农业体制创新化,就是指创新农业的基层领导组织,以强化组织领导的方式,引导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基层领导干部,其管理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已不在适合当前经济的发展模式。那么,如何落实农业体制创新?首先,调整村干部组织。村干部“无为而治”的管理效率低下,清退原来的农村基层干部,考察、选拔责任心强、管理能力强的大学生为农村基层干部,对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意义甚大。其次,完善人才配置制度。完善人才配置制度,指的是利用市场的调节作用,将高学历、高智力的人才吸引到农村工作。具体在实施中,可以加大对农村地区工作的福利待遇,以丰厚的物质回报抢占人才市场。有了人才到农村地区,政府的理论指导与农村的实践可以有效的结合起来,农业经济能够得到显著提高。

2.6农业设施扩大化

农业设施扩大化,指的是扩大农村地区农业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优化农村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如何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首先,扩大投入。政府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应在当前的基础上再度扩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在具体工作中,要特别加强监管,确保足额资金运用于农村农业基础建设之中,要严厉打击行为。对农村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内容。一方面是完善农村的水利设施;另一方面是农村公路建设。其次,有机结合。这里的有机结合,指的是加强农业生产活动与农业科技的相互结合。国家对农业科技开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农业科技研究也取得丰厚的成果。但在实际运用方面尚存在不足之处,因此要加强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活动的相互结合,例如,建立“科学种田示范基地”、“畜牧养殖示范基地”等,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最后,学习基地。例如,建设“农家书院”、“农业图书馆”等学习的基础设施,方便农民闲暇之余借阅、学习、改进、融合,促进农民科学种田及综合素质的提升。

2.7农业发展生态化

生态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一,高效。生态农业追求资源的集约开发,摒弃粗放型生产模式。土地、人力等资源得到高效利用,生产效率较高。其二,环保。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性问题,而发展生态农业,将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对污染防治、改善环境具有重大的贡献作用。如何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首先,强化意识。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意识,做好宣传工作,对发展生态农业的农户、企业进行鼓励、扶持。其次,示范效应。政府加强与养殖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机企业等的合作关系,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一方面可进行生态农业的科学研究,在确保农产品质量及环境保护的前提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可作为学习、参观、交流的场所,吸引农民、企业家前来交流学习,从中吸取经验,弥补自身不足。最后,实验项目。我们需大力继续抓好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实验,探讨生态循环农业工程技术体系建设与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模式机制体系等问题不断开展和实现循环农业经济模式的交流与创新。

3小结

总之,想要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就要改变现状,向现代农业的方向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商品化的经营模式;现代化的技术装备;科技化的农民素质;深入化的资源挖掘;创新化的管理机制;扩大化的基础设施以及生态化的农业生产。只有努力做好以上工作,才能有效改变我国农业生产现状,切实发展我国农业生产,提高我国农业经济水平。

作者:张华民陈志伟丁冉单位:济宁市梁山县大路口乡农经站济宁市梁山县小路口镇农经站

参考文献:

如何发展农村经济篇10

关键词:规模范围经济新农村建设少数民族地区对策研究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其基本要求可归纳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可见,“大力发展生产力、引导农民实现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根本目标。自“新农村战略”提出以来,有关专家已从宏观层面着重分析了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思路、途径、机制及其与相关部门的关系。但是,在新农村建设中究竟应如何发展生产?新农村建设究竟“新”在何处?农民的主体地位究竟如何体现?农民究竟应如何“运作”才可脱贫并持续致富呢?对这些问题的有效回答,笔者以为这需要从微观层面来加以分析和研究,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

结合调查和理性分析,笔者仅就“农民如何有效发展生产力来脱贫致富”作些思考。本文认为“引导农民对传统农业进行科学改造,实现生产方式的有效现代转型,以获取规模范围经济”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是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那么,什么是规模范围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中又如何实现规模范围经济?其现实条件是什么?本文对此做一初步分析和讨论。

规模范围经济的内涵

规模范围经济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总称,在经济学中,它们原是工业经济的一个常用术语,与企业的扩展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获取规模范围经济不仅是企业制胜的法宝,而且是少数民族农村脱贫致富的有效生产方式。

规模经济。经济学家认为,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能使绝大多数产品的成本曲线呈现出U型,随着产出的增加,固定成本分摊到每单位产品上,这样平均成本(单位产出成本)是下降的,当产品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边际成本(增加一单位产出的成本)就会小于平均成本,从而实现规模经济,否则便是规模不经济。当然,规模经济有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之分,前者是企业集聚的效应,后者是企业自身的规模。值得注意的是,规模经济是关于生产系统的规模,而不单是企业的规模,生产系统是指从原材料到整个生产过程和要素的有机组合体,可能只有一个企业,也可能有多个企业共同参与。这里之所以把规模经济引入到农业生产中,是因为在现阶段农业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已成为可能,对某个具体的家庭来说,可实现部分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如辣椒和魔芋的种植、生猪的饲养等)的适度规模化,从而实现其规模经济。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农户就是一个小型“企业”。

范围经济。在工业经济活动中,范围经济是指企业(公司)活动的多样化(产品的多样化及多种服务等),通过固定成本的分摊来享受共同投入和多样化经营,以降低成本而获取的经济利润,它与规模经济是相互联系的。当然,不可否认,范围经济在以前的农村经济活动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只是在目前的新农村建设中显得更为突出。笔者认为,农村范围经济的实现主要体现在同一产品、同一工具用途的多样化和农业产品、人力的多样化经营,他们是通过技术的共享和不同的业务组合来实现的。

这里还需进一步指出,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虽有联系,但还是有区别的,不能够把二者混同。前者主要体现在“规模效应”,后者则主要是基于“区域、用途”上的相关性而产生的“综合效应”。

规模范围经济的实现

(一)实现规模范围经济的现实基础

随着科技进步及市场经济的完善和“一主三化”(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战略的有效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现实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利用规模范围经济来脱贫致富的时机已日渐成熟,其现实依据主要体现在以下层面:

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引起了交易市场范围的扩大及市场体系的日益完备;农村现代化的内在发展逻辑要求农村生产要适度“规模范围化”;党和政府的有效引导和相关惠农政策的支持;农村交通、信息网络、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日益推进和完善;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增强;全球化(经济、文化等)及时代背景的要求,等等。这些条件的日趋成熟是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实现“规模范围化”生产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二)实现规模范围经济的途径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少数民族地区既然已具备了获取规模范围经济的条件,那么究竟农民应怎样才可以实现规模范围经济呢?其具体实现途径又有哪些呢?下面笔者结合调查对此做简要分析。

1.规模经济的实现形式。规模经济主要是通过生产要素的科学组合来扩大生产规模以降低成本来获取经济利益的一种生产方式,它主要有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产品(经济农作物、粮食作物及畜牧等)的规模化生产等两种形式。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指“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单位劳动为达到最佳投入产出的经营效益,所能够经营的最大土地面积”,这种规模经济的实现有赖于农村社会、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合理协同的作用,有着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农产品的深度开发等优点,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就当前情况来看,土地规模经营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合同承包经营、委托经营、租赁经营等形式。农产品的适度规模化生产,则是在土地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根据市场行情及其潜在趋势利用生产要素的科学组合来优先发展部分农产品并使之规模化以降低生产成本的一种生产方式,如生猪饲养、魔芋种植、番茄等蔬菜的温棚耕作、乡镇企业的运作等等。

当前,这种使部分农产品规模化的生产已成为部分农民致富的重要手段。当然,农户在利用规模经济发展自己时究竟采取何种形式,这就要求农户的当家人要视市场行情、消费心理及自身特征(家庭结构、成员文化素质、土地面积及经济状况等)作出正确的自我战略定位和规划,以便准确判断和决策。这就是说,在新农村建设中由于生产条件和经营水平的差异,要采取多种经营模式并存的形式。笔者经分析整理认为,现阶段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规模经营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家庭规模经营—独立经营的农户,主要有“手工劳动为主、机械化为主和家庭工业为主”等形式;联户合伙规模经营—基于各户实行独立核算的合伙经营;双层规模经营—合作经济与农户经济并存,有统有分;集体规模经营—以机械农业化和乡镇企业为主;社区(包括群体)规模经营—农户个体经营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