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十篇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十篇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22:45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篇1

小学语文教学新课程改革教学观念教学策略

关注学生发展,强调教师成长,重视以学定教是新课程改革的三大理念。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要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同时还要满足教师的个体发展需求以及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观念、教学策略、教学结构及师生关系都会发生改变。

一、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的转变

1.教学观念的转变

新课改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运用适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学生交流和合作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及过去片面强调教师、教材的重要性,必须认识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环境等要素的结合。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观,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引导学生积极互动,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指导学生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同时,教师要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及尊重学生的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以及自身角色的调整。首先,教师要认真学习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改革等理论知识,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育观、考试观、人才观等都要重新认识和进行反思。其次,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要有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以及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及指导者。

2.教学策略的转变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策略的转变就是改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导探究式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可分为七个重点:(1)重感悟。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让学生对课文的感受、体会,揣摩语境,训练语感。(2)重读书。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朗读指导,适量齐读,调动学生的情绪以及快速把握课文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3)重积累。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不但要重视课内积累,还要重视课外积累。通过对佳词妙句、古诗、儿歌、精彩片段的积累,学生会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掌握语言学习的规律。(4)重情感培养。语文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师要注重对语文课文情感的把握,引导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5)重探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6)重合作。合作教育理念强调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互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7)重方法。小学语文教学应注意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方法,让学生探索语文学习规律。

3.教学结构的转变

教学结构包括学习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教学策略的正确选择运用。由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实际需要的不同,课堂结构具有多样性。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注重教学结构的大胆尝试和创新,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探究合作能力。

4.师生关系的转变

师生关系是人际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在新课程背景下,强调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及情感交流,以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以及精神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还要注重讨论组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教师也要积极参加课堂的讨论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转变的关键点

1.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通过巧设问题、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语文课本内容的故事性比较强,教师可以通过层层铺设的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例如课本剧表演、讲故事等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电教化设备来直观、形象的展示课本内容,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或利用讲故事来让学生体验成就感和自豪感,不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融入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情感教育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内容之一,也是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淡化和忽视的一点。造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需要通过师生情感的互动与交融,教师要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职业情感,在课堂教学中以情促情、以情激情,来达到师生情感的共鸣与回应。优化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需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正确处理情感与教育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渗透情感教育,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个人情感的到集体的熏陶而得到升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开展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自学能力

新课程的合作探究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通过合作探究性学习,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启发,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还有利于教学知识点的掌握。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要提出探究课题,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对问题进行讨论,并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教师要设置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让学生汇报探究成果,不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自学能力。

4.探索开放式学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小学语文的开放性学习,是指扩大教学资源的范围和学生的学习视角,充分开发社会、学校等对学生有益的教学资源。小学语文的开放式学习可分为故事式学习、辩论式学习以及“导游”式学习,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创造表现,为学生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总结

新时期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教学策略、教学结构,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准确把握教学转变的关键点,培养学生兴趣,融入情感教育,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个性,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谭甲文.新课程改革与教师教学观念转变[J].池州师专学报,2005,(8):19.

[2]刘昭玲.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新走向[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版),2009,(6).

[3]刘雪凌.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之我见[J].中华少年(教学版),2011,(4).

[4]黄晓兰.试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2008,(7).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篇2

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注重新课程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进行新课程理念的渗透。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是母语教育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它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要求语文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正确引导,积极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更多地直接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师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树立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观念,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摆正角色定位,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下的教师与学生都是平等交流的主体,师生关系首先应该是平等的。这意味着教师要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角变为“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要端正教育思想,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扮演的是主持人、演员、裁判员、教练员的角色,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参与者,更是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和经验,交流彼此的情感和观念,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

新课程主张师生平等,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师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交流、平等对话,最终实现合作探究、共同提高。“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因此,我们要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做到全员关注,对所有学生都要一视同仁,让每一位学生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都能平等、有效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学生是主动发展中的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允许其差异发展,让语文教学课堂成为学生张扬个性,展示生机和活力的平台。由于个性差异,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师不能以现成的答案框定学生的思路,而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保护学生的积极思维。

三、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用爱贴近学生的心灵,与学生一起感悟语文教材中包含的人文精神。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这充分体现了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以爱感化学生,贴近学生的心灵对教育的促进作用。爱是教育的基础,语文教师要以调动学生的情感为基础,给予学生更多的温暖,更多的关爱,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发自内心地真诚地关爱,才可以融化学生心灵的坚冰,让他们体验到爱的召唤,才能使学生更亲近教师,从内心深处产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从而“亲其师,信其道”,更自觉、自愿地听从教师的教导。小学语文教材选取的文章多为文质兼美的作品,它们在谋篇布局、章法句式、文字锤炼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效仿,更重要的是有很多文章还包涵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参模对象。比如:不搞特殊化、自觉遵守纪律的军长;《睡莲》中乐于助人的少先队员;《五个鸡蛋》中勤劳善良又朴实的继母;一生为人民谋利益的好干部焦裕禄;《唯一的听众》中为成就鼓励他人而装聋的音乐教授……这些人物的身上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他们的内在美值得学生去品味、去深思,也能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楷模,指引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方向。每当学到这些课文时,我都会与学生一道感悟他们的人格魅力,并让学生假想自己是文中的主人公,是如何表现,在比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潜移默化中使他们的精神境界得以升华。

四、将游戏活动引入教学中,充分发挥游戏活动在孩子们的智力和认识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心理学研究证明,游戏活动能抓住学生好玩、好动、善于模仿、注意力不够集中、保持不够持久等特点,巧妙地将学生引入一个妙趣横生的魔幻世界,获得快乐愉悦的体验,从而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并组织与完成任务密切相关的、合理的游戏活动。学生对声音、图像、新奇事物等都有着强烈的好奇感,对此教师要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新奇的故事、动感的童谣等穿插到游戏活动中,通过听、说、读、写、唱、画、猜谜、小制作、角色表演、竞赛等多种形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在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快乐地学习,在学中玩,在玩中学,自然、轻松地学会并掌握完成任务所需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妙趣横生的游戏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就喜欢上语文,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还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五、坚持正面评价,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自信心。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篇3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文言文;问题;对策

一、新课改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是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等来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而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则是传承民族文化,吸取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应定位在疏通文意,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上,通过文言文的学习,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中重翻译,忽视学生自我感悟能力的培养

文言文教学既要注重文言词汇、句式的积累,又要注重文章结构内容、艺术形式的赏析。如果仅仅从字词句上作些肢解式的分释,把文质兼美的课文整体割裂成支离破碎的古汉语知识,学生成了笔记、背诵的机器,就毫无美感可言。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习惯于串讲的方式,读一句,讲一句,要求字字句句落实清楚,从字词到句子,再从句子到段落、篇章,从小到大,甚至课前就给学生翻译的本子。这种过分注重词句翻译的文言文教学法,仅重视理性分析的语言学习过程,只关注知识的掌握,不注重学习主体语言的规律。

2.脱离课本,过于重视艺术欣赏的传授

另一方面,文言作品中的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形成很有影响。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感,体味文中之情,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这本是无可厚非,但是有些教师脱离课本,大讲特讲其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学生虽听得很有兴趣,但是收获不大。

三、新课改中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创新

1.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的创新

新课改中,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定位在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能自由阅读历代文献,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工具。第二个层面是接受和继承文学遗产。第三个层次是了解现代文中的文言成分。因为处于起始阶段的初中,学生既无文言文积累,更谈不上文言文语感,因此教学重点应定位在通过诵读,培养语感,积累词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教师观念的创新和自身角色的转变

(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和教学资源设备。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应是师生间和学生间互动,共同发展的一个过程。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做学生的引导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设备,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2)发挥课堂讨论的引导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讨论这一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课堂交流形式肯定会越来越多,作为课堂组织者、参与者、评价者的教师,在课堂讨论的组织过程中,首先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形成明确的教学目标,对讨论问题的价值有一个衡量标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评价、筛选,有意识地将一般问题引向深入,将旁逸问题引向课堂,从而保证师生研讨的问题明确且具有价值。讨论应该尽可能深入,在鼓励学生表述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同时,教师应在不挫伤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对问题进行筛选和导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有价值问题。

(3)教学中古今互动,学以致用。文言文教学要古今互动,学以致用。学生之所以经常误用成语典故,重要的原因是不知出处,不明意思。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注意迁移,多同现代汉语联系,不仅会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还会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

3.注重朗读,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

“读得熟,则不待其说,自晓其义也。故书不厌百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坡和朱熹等古人均强调诵读是符合认识规律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是这个意思。可见反复朗读,能够帮助领会文章要旨。大声朗读,口熟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教学中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逐步弄清其义,效果比教师指点还要好。

4.培养学生良好的摘抄习惯

新课改中要求学生用摘录和做卡片的方式积累阅读材料。学习文言文,摘录十分重要,它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活用等卡片,摘抄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在略知大意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并逐步加深理解,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教《扁鹊见蔡桓公》时,就可以先在黑板上写上“病人膏肓”、“讳疾忌医”、“防微杜渐”三个成语,接着,让学生查字典,明含义,组织学生讨论:谁“病人膏肓”?为什么“病入膏肓”?怎样防止?三个成语串连整篇课文的情节,必能极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四、总结

综上,文言文教学的创新策略需要根据学生实际,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对文言文教学进行科学、人文、有效的教学设计,让文言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亮点。

参考文献:

[1]陈德勤.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个重要环节[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9(06).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篇4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小学语文;德育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1-0259-01

我们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着眼素质,加强基础,培养智能,重视德育,发展个性,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地、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创造。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呢·根据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现代教学论认为,当前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再是只看教师的讲授水平,更重要的要看教师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也就形成了学习的内动力。这是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基础,因为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闻乐观的教学情境,调动学习积极性,是发展思维能力、保证素质教育真正落实的前提。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争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如在《李时珍》的阅读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品评的:“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认为文中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点说一说。”此时的学生充分表述了他们的真实感受,有的说:“文中第一和末尾自然段中的''著名''、''药''、''立志学医''、''一边行医,一边采药''、''编写本草纲目''这几个词就把李时珍的情况特点及优秀品质都介绍给我们听了,他不愧是我国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我为他深感骄傲。”这样引导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的品评中进一步升华了认识。

2.创设情境,启发想象

课标指出:“(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儿童最宝贵的思维品质就是爱想象、爱幻想,而且孩子是乐于想象、善于幻想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进入想象的世界,使学生的思维在想象中空前活跃和丰富起来。如一次想象作文教学:师(在黑板上画了两个圆):我画的是什么呀·生:两个圆圈,两枚鸡蛋,两个球,两块石头……师:你们说的都对,就根据你们所说的再想想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生:啊(ǎ)·师:别急,老师的画还没画完呢,根据你们剧情的需要画完这幅画,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还可以画成连环画的形式。我放了一首轻柔的钢琴曲,孩子一边想一边画,最后出示孩子的作品,请孩子介绍自己的画,说说他们想象的故事。想象最忌让学生凭空瞎想象,那就是妄想了,教师一定要适时启发、点拨、引导,给学生想象需要的推动力,减轻学生在作文上的压力。总之,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应该全面以"学生的发展,学生个性的培养"为己任,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做好这项既教书又育人的双赢工作。

3.积极地参与和反馈

在《广玉兰》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小组的学生探讨广玉兰"旺盛的生命力"这部分内容。在组长的带领下,这个小组开始了热烈的讨论。但小组内的气氛明显与其他组不一样,讨论渐渐变成了组长一个人的演说,其他成员大多只是默默地点头,或者悄声一个人说着。待到这个小组展示学习成果时,仍旧是组长一个人承担了任务,表达了个人的观点。这不得不让人怀疑那份热情高涨到底有几分实在。

教师应该怎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讨论的效果呢·我想,教师可以在平时就注意观察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通过教给学生倾听、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等必要的讨论技巧,鼓励、引导所有的学生一起参与讨论。比如,从简短的发言开始练习,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让他们保持对课堂思考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当学生具备了这份自信之后,相信他们参与讨论的欲望也就油然而生了。

同时要注意,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课堂讨论是以学生自主、独立地学习为首要条件的,学习是学生内心的感受过程,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他们的学习就只能是蜻蜓点水,很难有真正的效果。学生只有自己有了想法,才能有和小组成员交流和讨论的源泉。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首先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环境,才能使他们有话可说、有观点可讲,讨论才会深入有效。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篇5

关键词:合作和交流;新课程;平等;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124-01

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习惯,在课堂上大胆采用一些新的做法。

一、突出学生的“学”

新课程要求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取知识,而不是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具体实践中,就要破除传统观念,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在教学中敢于放手,多给时间让他们去安排,多给机会让他们去把握,多给权利让他们去选择,多给问题让他们去解决,多给是非让他们去明辩,多给疑难让他们去探讨……让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产生自觉接受教育的内在动机,掌握自我学习的本领,从而积极主动的求得全面和谐地发展。

二、大胆运用探究法进行教学

传统教学设计太过严密,问题答案是唯一的甚至连学生该用怎样的句式,词语来回答都预先设计得天衣无缝,对于这样的教学过程,执行得又过于呆板,教学就了教师一厢情愿地演示自己设计的教案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牵到自己预设的哪条道上来。来不得半点变通,容不得一丝意外。学生的思维稍逾常规,回答稍有偏差。教学就急急忙忙地点拨引导,唯恐偏移教路。根本没有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也没有给学生主动创新的余地。这样的课堂教学在平淡中一帆风顺,实际上丧失了其应有的活力和灵气,扼杀了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根据这类传统的教学根基。我在教学设计时充分给学生预留探究创新的空间,营造“天高鸟飞”的自由环境,让学生的潜能,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让“合作和交流”成为习惯

在语文课中,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和交流”。课堂上,可以将学生按前后座位分为自然小组,按学习水平的高低搭配分为学习小组,每组选出调控员和发言人。在思考问题时,小组成员自由展开讨论,互相交流;在分角色表演时,小组内每一个人都很投入,争取本组成为最佳表演组,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尤为强烈;在做练习时,小组成员互相监督、帮助;在探究学习中,学生互相配合,共同发现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合作学习,充分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如在学习《春雨的色彩》一文时,我说:“我们都见过春雨,可是你们发现过没有,春雨有好多色彩呢!你们想知道春雨到底是什么年色的吗?就快快读课文吧!”我把学生分成了几组,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的小组内读课文,讲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引领学生走进课文的言语深处,经历体验,触摸作者的心灵。在课文的情景和情感中“悟”,在人物的“对话”与碰撞中生成了带有个性的思想和语言:有的同学说“春天来了,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它在草地上,在柳树丛中飞舞,还唱着欢快的歌,春雨沙沙地落下来,小草,柳树更绿了,所以春雨是绿色的。”又有的同学说“小黄莺飞舞在田野中,春雨落下来,油菜花黄了,所以春雨是黄色的。”……说完了课文的内容,小朋友们意犹未尽,一些学生又抢着说:“春雨落到梨树上,梨花白了,春雨是白色的”“春雨落在花坛里,开出了五颜六色的蝴蝶花以所以春雨是彩色的”……

四、积极创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对老师与学生的地位要求是让老师成为学生学习伙伴,成为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有益帮助者和引导者,从而形成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地位平等的关系,清除以往在学生心目中老师至高无上,主宰一切的观念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放下架子,用寻常、委婉的语言和对自身的严格要求来影响学生,同时学会倾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善待学生,对学生流露出来的情感或阐明的观点,有道理的给予赞赏和肯定;不正确的决不嘲笑、批评。教师应常常设身处地的体验学生的感受,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学生,使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敢说,乐于学习,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氛围。

五、多媒体辅助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特别需要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多媒体可以融图、文、声、像于一体,并且具有交互性,能让教学活动变得直观、形象而有趣,还可以达到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的效果。例如:教学《月光曲》一课,导入新课时可先用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同时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然后老师加以引导:“同学们,你们能用几句话来描述画面上的情景吗?”学生各抒己见。老师继续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英俊潇洒的青年男子是谁吗?你们知道刚才播放的美妙的钢琴曲的名字是什么吗?”学生摇头漠然,老师又指着画面说:“他就是世界著名的钢琴家贝多芬,刚才播放的美妙钢琴曲就是他为身边这位姑娘即兴创作的《月光曲》。此时,再出示课题、贝多芬像,像的旁边配上贝多芬简介,老师进一步引导:“这里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用心来聆听这神奇的《月光曲》,了解那感人的故事。课堂伊始,利用贝多芬美妙动人的《月光曲》创设情景、强化意境、诱发心境,充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又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的时候,让学生观看《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录像片断,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并与送总理灵车的人们产生心灵的共鸣,心中升起对总理的崇敬、热爱之情。

以上,就是笔者对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探索后的一些认识。在此,最为重要的是,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建立开放的语文课程意识和语文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终身发展对语文素质和能力的需要为要旨,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组织丰富采的教学活动,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积极构建人人参与、多样并存、随机变化的课堂生态,这样,新课程语文教学才会真正做起来并越越好!

参考文献: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篇6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兴趣;方法;提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254-02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教学方法,重视阅读教学是推进新课程改革、丰富精神生活,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口。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阅读在学生获取信息、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开拓视野等方面的作用日益被学界所重视,阅读在中、高考中的所占比例愈来愈高。

一、适应课改要求,确立全新阅读理念

阅读是语文的基本功,阅读教学最忌用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读”。要放手让学生读,以读代讲,以读促情,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阅读环境;引导学生崇拜经典,倾心文学,热爱文学,以读为乐,以读为快,不要计较于阅读作业的限制。阅读教学是一种循序渐进、厚积薄发、日积月累的过程,要反对和防止急功近利的做法,要相信“展卷有益”,鼓励学生多阅读,“宁可作业少留点,也要给予初中生足够的时间来阅读”。阅读是学习的最基本行为,不会阅读就不会学习,阅读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学习能力。教会学生怎样阅读等于教会了学生怎样学习,所以阅读教学是否落实,不仅仅关系到能否上好语文课,而且关系到能否搞好各科教学。

二、激发阅读的兴趣,让学生想读

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使学生对语文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推动语文阅读最有效的措施,也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语文的持续动力。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手段。优秀的教师教方法、激兴趣,拙劣的教师才教课文。学生是否对语文感兴趣关键是其能否遇到一位优秀的会指导阅读的语文教师。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来自于语文教师精彩的课堂引领和点拨。教师要提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创设表达的机会,因势利导,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创设这种氛围,既能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三、提倡自由阅读,拓宽阅读空间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主题单元”呈现选编了大约30篇课文,《补充读本》伴随相应的“主题”补充了大约60篇左右的课文,同时每学期“推荐阅读名著”2-3部,目的就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培养阅读习惯,提高语文素养。在阅读教学上,要彻底改变唯语文教本是从、用教师讲解替代学生自立阅读的积弊,倡导“读书无过错”,广泛放开学生的阅读渠道,把课堂教学作为“获得方法的指导”途径,引导学生自由、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开展个性化阅读,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从单一的教师讲授转向以学生个别学习、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使课堂教学只是提供一种方法、模式、引导或者为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提供表现的机会。要确立阅读“无过错”原则,有计划地给学生列出推荐阅读的书目,搭建阅读平台,把语文教学从课内引向课外。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光靠课堂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要引导学生用好《补充读本》,完成课标规定的课外阅读量要求,完成推荐名著的阅读,引导学生和家长收看《新闻联播》,养成随时随地阅读报纸、杂志、留心广告词、标语,收集楹联的习惯,有条件的还可以开展网络阅读,从生活中汲取大量的语文素养。

四、重视课外阅读,巩固阅读效果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在课后的延伸,在构建学生语文知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的精神向往、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等方面是不可替代的。要想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课外阅读是必须占领的“战略要地”。可是,当前的语文教学只关注课堂40分钟,只追求试卷100分,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语文学习中“被遗忘的角落”,使本来广阔的语文教学陷入越走越窄的境地。“少点作业、多点阅读”已成当前语文教改最强烈的呼声。

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阅读需要不断向学生推荐优秀的报刊书籍、名作名著,要利用多种机会引导学生走进书海,不断拓展阅读的空间,拿出一堂课,带学生到阅览室,浏览与阅读各种文学杂志和书籍,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有条件的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网络阅读,利用无限的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阅读空间。

五、指导阅读方法,让学生会读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篇7

一、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整合性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侧重于知识与技能,只见知识不见人,很少关注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态度。这种教学目标的设计折射出的教学理念就是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意,重智能变化、轻心理变化,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只知记忆,不知思考;只知接受,不知创新,活脱脱地是一个个盛装知识的容器。再加上教学过程中忽视情感因素的诱发,更使学习变得索然无味,甚至苦恼至极。而语文新课程改革强调课堂教学目标应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

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以课本为中心,师生常常抱着课本,进行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分析与讲解,试图通过这一举措,让学生记住知识、形成能力。殊不知,这样就文论文、不及其余,不仅弱化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因为脱离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往往收效甚微,达不到预定的目标。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充分利用母语社会背景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走“开放式”语文教学的道路。具体地说,就是以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原有认知结构为出发点,以语文文本为信息之源,纵横延伸,立体展开,引进与课文相关联的信息,为课文知识的学习、能力的训练、情感的体验架设桥梁,构建认知框架,最后达到同化课文、改变并发展学生认知结构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散文《春》一文时,教师可以通过“走进春天”、“欣赏春天”、“品味春天”、“拥抱春天”四个教学活动,让学生由现实到文本,再由文本到现实,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有关春天的诗、词、曲,在比较诵读中深切感悟古人与今人笔下春天内涵的不同。通过这些有机联系,使得语文课由单一转向复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互动性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常以教师讲解为中心,运行的是一种师对生的单向传输,即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师授、生受,师教什么、生则学什么,不教则不学。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平等、没有民主,只有权威和专制。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不断被消磨,以致扼杀。而走进语文新课程,扑面而来的是师与生的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在课堂上,不管是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还是探究性学习,呈现的都是师生双方以平等的心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分享着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着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着教学内容,获取着新的发现,最终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着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这样的课堂里,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

四、语文课堂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我们现在面对的学生处在一个视听信息非常丰富的环境里,单凭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这些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确实有点勉为其难。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引进录音、电视、幻灯、投影、计算机及互联网在内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领略课堂里的精彩世界。例如,在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文时,可来一段配乐朗诵,让学生感受边塞雪景之美;在教“核舟记”时可制作苏轼、黄庭坚、佛印坐在船头的动画片,以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在教宋词时可以播放声、文、图、像为一体的《宋之韵》。通过以上这些多样化教学手段的外部刺激,不仅增强了语文课的吸引力,而且加速了学生的感知过程,促进了认知的深化。

五、语文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性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比较单一,往往是在固定的时间和空间里教师讲、学生听,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语文新课程的实施改变了传统的语文课堂组织形式的弊端。广大语文教师认识到: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学生自主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而且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但在具体问题上却存在很大的互补、互。这些观念上的更新带来了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巨大变化。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在活动主体上,既有教师讲、学生听,也有学生讲、师生听,既有小组合作探究,也有组间争辩对抗。在座位方式上,既有马蹄式,也有圆圈式;既有秧田式,也有小组式。在学习空间上,既有室内封闭式课堂,也有室外开放式课堂。一切变化都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身心发展而定。

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多元性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篇8

一、关于教材处理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材是我们进行教育教学的材料,而不仅是教学的对象,因此要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基于此,我们应该有两种认识:第一,教材是很重要的,它是我们学会、学通语文的基础。教材中的篇目往往是经过时间淘洗的经典,篇目后的练习是训练学生语文基础素养的起步习题。对教材进行分析、总结是完全必要的,它是构建高楼大厦的地基,我想这也是新课程要求我们用“教材”教,而不是随便找些什么东西教的原因。第二,教材固然重要,但学习教材本身绝不是我们的本意,“学以致用”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所以,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既能深入教材,还要走出教材,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把在教材中体会到的东西带到鲜活的实际中去。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总是试图引导学生用客观现实去印证教材,而不是忘记让学生回到生活中去。

二、关于学生分析

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2000多年的时间过去了,这个思想仍不过时。只要我们教师认真观察、分析学生,总能发现他们的优缺点。如果教师善于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学生也能较好地配合,那么学生总能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而我们现在所面对的情况可能更糟糕一些,高中尤其如此,即使是班级里程度较好的学生,也有好多方面不尽如人意,更何况更多的学生程度不太好。孔夫子看见自己的一位学生白天睡觉,非常不满意地说“朽木之材不可雕也”,我们有的学生远有比白天睡觉更不像话,可是,我们不能把他们当成是朽木。一方面,我们作为教师的这颗良心不允许我们轻言放弃;另一方面,我们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转化这样的学生。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方法,为什么不试一试呢?正像《为学》里所说的,“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三、关于授课方式

我想谈一谈我个人对“讨论”这种授课方式的看法。毫无疑问,“讨论”是新课程教学理念的一个关键词,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讨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广阔市场。因为,无论在我们自己的评优课、公开课、示范课中,还是在去市里参加的教研活动中,学生的“讨论”几乎无处不在。我很纳闷,它不就是“一种”授课方式吗,为什么要堂堂用?也许它是一种最能在形式上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授课方式吧,学生探讨研究,显得很民主。其实,“讨论”是一种交流,它应该有其必要的前因及结果,正常的环节应该是“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如果只为了场面的需要,在提出问题之后直接让学生展开轰轰烈烈的讨论,那么,在事实上就忽略了“独立思考”这个尤为重要的环节。刚才说道,我们的学生大多程度不太好,如果不努力把他们引导向独立思考的境地,那么,可能出现的情形是,他们将悠闲的隐匿于热闹的讨论环境中,而结果是几位较出众的学生进行“个人秀”,我想这与我们运用“讨论”的初衷是有悖的。相反,在我们特有的教学环境下,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独立思考,进而再进行讨论,或者直接把思考结果呈现在课堂上,再进一步去引起课堂争辩,我想也是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又何必一定要贴上“讨论”的标签,为新课程虚张声势呢?

四、关于教学目的

刚才说到“学以致用”是我们的终极目的,而如何“致用”,我想起码应该涉及两方面,即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注重工具性,即要通过我们的教学活动,争取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相互畅快地交谈、准确理解和表达情感意义,能够准确书写文字、按要求作文等等,以支持一个人正常的的生活和交际。注重人文性,即要通过我们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和探讨文学艺术,力争使学生在这种艺术美的熏陶下,塑造出美的习惯、美的品质、美的人格。前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正是对这种人文教育的最好注解。当然,“工具”与“人文”二者互为依存,不可偏废,在此不再赘述了。

五、理想与现实

尽管我们高喊的口号是“素质教育”,可是却不是人人都上了大学就有了高素质。很多学生到了大学没有了努力的方向,又缺少了教师和家长的管束,于是开始混日子,没有学到真正的能力,进入社会也就无法适应了。而且,在高学历旗帜的刺激下,我们忽略了素质的内涵,也造成了学历的贬值、时间的浪费。孔夫子所说的“因材施教”看来只能在一个较狭窄的范围内实施了,我们没有魄力和勇气让学生放弃大学去做适合自己的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只能在鼓励全体学生努力考上大学的前提下再谈“因材施教”,可是这已经失去其本意了。“乘桴浮于海”是不可取的,只能在被框范的环境中闪展腾挪了。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篇9

具体而言,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高中语文教学要将训练重点放在阅读训练与写作训练两个方面。在高中阶段,阅读训练与写作训练无论是训练要求还是训练内容或者是训练方法,均体现出较大的差异,因此如果采用读写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法,就会出现互相干扰、互相迁就的问题,最终导致顾此失彼的结果。高中语文新教材分为两个部分,即阅读教材与写作教材,虽然在形式上二者是分头而行的,实质上却服务于共同的教学目标,这与教材改革的整体构想不谋而合,与高中阶段的整体训练计划也相适应。

其次,阅读教材要实现三个统一,即典范性与时代性统一、代表性与多样性统一、稳定性与灵活性统一。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学要与高中阅读训练的统一计划相结合,具体而言,可以将阅读教材分为两种,即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其中,课内教材是主体教材,老师要根据课内阅读教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统筹兼顾、精益求精,采用合理手段实现“三个统一”的典范性、代表性以及稳定性。而作为辅助内容的课外阅读,则是课内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与延伸,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对课内训练成果作进一步的巩固与提高,因此,课外阅读要与课内教学内容互相配合,体现出“三个统一”中的时代性、多样性以及灵活性。

最后,以往采用的旧教材过于侧重选文以及单元的划分,而对其它相关的训练项目却采用混合编排或者混合教学的方法,并未严格区分白话与文言、语言与文字、文字的性质与要求、文章的内容与方法等。这种将各种知识、概念交叉结合的方法,导致教学过程的杂乱无章,使教学很难遵循特定的规律,且无法保证整个教学体系的完整性。而新的高中语文教材则从不同的角度对阅读训练的相关知识内容进行科学分类,并且将系统论的方法融入探索训练的序列。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设计要点

(一)融入新课程理念

课程改革提出一系列的理念,比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等,要将这些理念落实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具体而言,要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育改革要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基础,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次,在设计过程中要围绕知识能力、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最后,要充分把握语文教学的主要特点,构建一个开放性的语文课堂,实现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目标。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严格遵循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侧重于培养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与语文审美能力,从而促进其思想道德水平与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

(二)突出两大要素

语文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也是人们进行日常交际的重要工具,因此,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要注意有意识地侧重于两大要素,即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通过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提高其思维的严密性与批判性,并全面提高自身表达能力与理解能力。从信息论的角度而言,所谓思维是指对人类大脑进行信息的接受、加工、存储及输出等一系列训练,对人类行为的整个活动过程进行指导。在评价某主体思维能力的发展程度时,主要参考思维的广度、深度、灵活度、敏捷度、严密度、创造性程度、独立性程度、批判性程度、丰富程度以及可诱发性程度等数十项指标,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全面性。语文教学设计要充分遵循学生身心发展与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切从学生出发、从实际出发,提高思维训练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此外,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组织学生进行语言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掌握与应用文字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以主要的教学内容为根据,引导学生感受语言,在感受中领悟,在领悟中积累,通过积累提高运用能力,最终通过这个过程的反复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经验,从而培养其可以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分析三个因素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篇10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效率

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是实现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提高就业率,培养学生一专多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那么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语文教学呢?笔者通过自己多年从事教学工作的经验和体会,总结了一些看法,与大家交流讨论,共同提高。

一、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情绪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环境能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泉,人人轻松愉快,个个心驰神往,是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的必要条件,没有教师“敬业、乐教”,就不会使学生“乐学、善学”。同样的一节语文课,有的教师上起来气氛十分活跃,教学效率比较高,有的教师教学起来就会觉得沉闷,学生的思维活跃不起来,讲得死气沉沉、没有一点生气。追根揭底,是因为前者一开始唤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欲望,激发师生的互动情感,感受思维活动的快乐,从而为营造课堂气氛提供保证。但对于后者来讲也专心备课,教学手段无可挑剔,但是课堂气氛却死气沉沉、没有一点生气,这是因为后者只是机械式的生搬硬套、死搬教条,根本不关心学生的心态。

如何才能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情绪呢?那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时时刻刻关怀学生,和学生多交流、多探讨。要想使语文教学活灵活现,教师必须把情感作为教学的目的之一,使课堂教学成为品质性格的“刻划场”。在教学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幼时记趣》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6分钟的时间盯着教室里的电扇,让他们切实地体会到“项为之僵”的感受。教师创设了情境,使课堂由“平面”变得“立体”,使课堂变成五光十色、富有张力、充盈美感的信息场,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情不自禁地“乐”语文。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下进入新课。

二、采用生动风趣、鲜明、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喜新厌旧”是人之常情,初中生年龄小,当然也不例外,所以在教学中应该采用生动风趣、鲜明、形象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给学生新鲜感,让学生对语文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瑞典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认为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强烈情感,才能引导学生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他曾说:“所有教学活动都离不开兴趣”。这句话准确地阐述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激励、唤醒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无所顾忌、敢想敢说、求新、求异的好奇心。例如:讲故事、设问、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运用游戏、利用电化教学、直观教具、课堂提问、练习形式多样化等方法,在这样的情景模式下,学生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趣味性就被充分调动了。采用灵活多变的能够激发学生的最大潜能,让每一堂课都是新颖的,从而启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寓教于乐,学得主动,促使学生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三、精心设计试题,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虽然我们面临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当前教育并不等同于应试教育,传统教育的许多方面发挥了和正在发挥着其积极的一面,我们不能否认考试的重要性,考试不但是对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而且还是教师获取教学成果的反馈。适当运用考试,可以提高学生们的自信心,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从而达到转化差生目的。例如:在考试的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要有意识地出一些难易相当的题目,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信心,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成果是被认可的。在考试前教师应给学生打气、鼓励,不加压,对学习较差一点的学生,教师应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辅导,这样还可使学习较差一点的学生经过奋斗、努力也有取得好成绩的机会,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也感受到有成就感。这样,就会慢慢得把他们从“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中转到学习中来,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

总之,只有创新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学生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掌握多种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树立了自信心,体现了语文的真正魅力。

参考文献:

1.张慧宁.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与吟诵[J].教育导刊.2008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