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德育论文范文热门8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27:13

大学德育论文范文第1篇

一、以人为本德育观的形成及其特征

以人为本的思想古已有之,春秋时期的管子在其政治主张中指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212汉代的贾谊也提出了“无民不为本”的思想。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其实质是“以民为本”,强调臣民状况对国家稳固与繁荣的重要性。但这种“民本”思想中也蕴含着重视人的价值,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的观念,与现在讲的以人为本思想具有相通性和一致性,是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传统文化渊源。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_致力于由“民本”思想向真正的“人本”思想的历史转换,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指导,继承了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吸收了西方人本主义的合理因素,建立和形成了新时期的以人为本思想。在建国初期,就提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1512“一切物质因素只有通过人的因素,才能加以开发利用。”34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增长曾一度被当成发展,这种“见物不见人”发展观,其实质是一种“以物为本”的思想。在对这种物本思想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了发展的目标与依靠力量。从哲学视角看,“以人为本”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从本体论意义上说,人及其实践活动是全部现实世界的根本和基础;一是从价值论意义上说,强调人本身的尊贵和重要,要求把人当作主体、本质和目的。以人为本是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的肯定,涉及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是“一种立足于解放人、为了人并实现人的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要确立起人(或人性化)的尺度。”追随社会发展的脚步,高校德育也明确了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变单纯强调政治要求为重视包含政治、道德、心理等全面素质培养,改单纯突出社会发展需要为关心包含社会和个体需求的全面需要。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就是以当代中国的人本思想为基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贯彻人是主体和目的的人本理念,一方面以学生为本,理解和满足其合理需要,培养和提高其综合素质,尊重和实现其个人价值,凸显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以教师为本,关注其各方面需要,重视其自身的发展完善,发挥其在德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并最终实现德育双主体的共同发展与完善。人本德育观“既是一种德育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也是一种德育方法论。”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人本德育观明确了人是高校德育的价值本源和前提,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提升人的生命价值,是高校德育的落脚点。德育中坚持以人为本,应该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养成学生的健全人格,最终促进其全面发展。作为一种方法论,人本德育观框定了德育过程和方法的特征,即双主体性、平等性和建构性。双主体性是指德育过程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为基础,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和满足教师个人的合理需求,注重发展其各方面能力,并针对传统德育的不足,尤其注重承认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其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特质。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生命体验和现实需要是关注的重点,而人性的唤醒和个性的塑造是最终目的。这就要求在德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人格上各自独立,彼此平等,学生不再是传统德育中被单向灌输的客体,而是具有独特个性,能够进行自我价值建构的新型主体;教师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灌输与说教者,而是学生思想的激励者和引导者,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引导主体,双方构成了一种平等、共生的关系。

二、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及人本德育观的作用

在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根据中国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当前的重要国家发展战略。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高等教育也必然要肩负起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历史使命。创新能力是主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已知信息等,结合个体的特有思维与体验等,创造某种新颖独特的具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理论、新方法、新发明、新产品的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是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创新意识是主体意识活动中自觉产生的进行创造活动的意愿和欲望,创新意识能激励和发挥个体所蕴藏的潜在能力,是创新的助推器,引领、统辖和强化着创新活动的过程。创新思维是主体在创新意识的驱使下,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组等,形成新概念、新方法和新理论的一种综合性思维能力。美国著名创新思维学家波诺指出,“思维的目的不在于求正确性,而在于求有效性。虽然思维有效最终会导致求正确性,但两者之间有一个重要的区别:求正确性意味着总是正确,求有效性意味着只是在最后才正确”所以,创新思维是由一系列独特而符合科学规律的思维方法组成的开拓性的心理活动。只有具备了创新思维,才能生成独到而有科学根据的新观点、新理论。创新技能是主体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行为技巧和行动能力,是个体创造性的操作化、具体化和物质化。“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及物化能力等是创新技能的主要方面。”研究表明,在接近的智力情况下,非智力因素将成为影响创造力的关键因素。而德育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如道德品质、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健全的人格等。以人为本的德育观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独特个性,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从而为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作为一个具有生命活力个体存在,大学生本就是具有反思特性和能动性的主体。主体性是一个人不可让予的权利,即使是德育过程中处于被引导地位的学生也是一样。但在传统的高校德育中,学生的主体性被忽视,其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需要被漠视,教师凭借其拥有的丰富知识与社会经验,成为绝对的主体,以知识和人格权威代表的身份对学生的活动包办代替,德育方法简单化、运动式、命令式,严重抑制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以人为本德育观的双主体性,将矫正传统德育中的这种主体性不足,发挥教师与学生各自不同的主体性作用,尤其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努力造就独立、自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个性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以人为本德育观的建构性,将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灌输的客体,而是积极进行自我价值建构的主体,其创造活力将被充分激发。“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研究学术……一切都是小事,惟此是大事。”519没有独立思考,不可能有创见。以人为本德育观的平等性,将以尊重、信任人为前提,从传授知识和灌输现成的结论,变为让学生“掌握批判的武器,培养其怀疑的意识和批判的理性,使其不盲从标准答案,不满足于已有定论,不屈从于外在压力,坚持自己的主张,养成自主学习、独立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的独立性,从而形成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创造型人格。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人本德育路径

研究表明,大学阶段是个体的创造性曲线从下降转为回升的关键阶段,建设创新型国家又是中国目前的重要发展战略,因此,不论是从个体的发展来看,还是从国家的需求来看,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都是高校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障碍来自主体性不足和思维与知识的固化。从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出发,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德育主体、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的变革着手,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养成学生的创新人格。首先,应秉持德育的双主体性,以平等的师生关系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养成学生的创新人格。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旨的人本德育,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就在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认识到自身的独特价值,从而充分地施展自身的创造才能,发展其创新能力。为此,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威不可侵的老传统,抛开以教师为中心的旧观念,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共同融入德育过程。一方面要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以学习自由,并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德育实践;另一方面要克服对学生的掌控欲望和思想禁锢,与学生作平等的思想交流,鼓励学生的提问、质疑甚至否定自己的想法,对学生抱以欣赏的眼光,虚心吸取学生的意见和长处,以学养、品行和爱心让学生感受到自由、尊重与信任,使其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养成敢于并善于质疑、批判和超越教师和书本知识的创新人格。德育实践中,教师可以用先示弱的方式消除学生学生固有的德育主客体观念,可以通过向学生求助问题,消除学生对老师固有的学术权威高高在上、威不可亲的传统印象,营造出平等的德育氛围。德育过程中通过创设各种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其主体性和创造性。如开展“共读一本书”活动,通过一起探讨书中内容,师生间共同分享体会和感受,“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看法被重视,从而增长自尊与自信”,促进其人格的独立和完善。针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对“深度思想交流的渴望,可引导学生自主建立并命名的QQ群。”在这里,学生拥有真正的话语权,能够敞开心扉自由表达其思想观点。教师在这一平台参与探讨时,应保持对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的敏感性,并善于用机智幽默的语言深入打动学生,让其乐于敞开心扉。在QQ群中的这些参与和经历,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合作、责任和价值,有利于培养其主体意识和理性分析能力,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为其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其次,应变革德育内容,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放性、时代性和生活性,培养大学生求真务实、灵活多变的创新意识。作为德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保证其权威性和政治性,其教材采用全国统编方式,但这在具体的德育实践中却面临着学生的不同地域和专业特点的挑战。为此,必须以开放性、时代性和生活性为原则变革德育内容,以“一纲一本”为核心,针对地域特点、学校特点、学生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有选择性的增减。可以根据课程主旨开设网上教学案例库,将最新的、最有代表性的案例收入其中,供学生随时上网自由浏览、选择与学习。此外,也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特点,地域的特点,组织有经验的专家与时俱进地结合时代课题,编写一些具有不同层次性的校内导读教材,作为辅助材料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课本、课堂、教师为本位,强调对静态知识的传授与灌输,消减了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自主性和创造力,渐渐地磨灭了学生的质疑、否定、批判和反思能力,使本应充满创造快乐的学习过程异化为应付考试的机械训练,教育沦为模铸“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语)的工艺流程。其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同于一般知识的传授,它是对人的理想信念、道德水平、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的培育,是精神层面的教育。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人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所在,这就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马克思说:“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433,所以,在选择具体教学内容时,应避免“高、大、全”的人物和远离现实社会的案例,坚持时代性和生活性原则,选择学生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选择典型的当代人物和事件作案例。这样,学生的逆反与抵触情绪得以消除,更容易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从而为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基础。第三,应变革德育的手段和方法,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发展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一直以来,思维的训练和智慧的培养,都没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得到充分重视。而这恰恰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和优势。应通过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性和启发性,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辩证思维与批判思维,炼就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马克思说:“人的类特征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地活动。”应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模式中解放出来,发展个人的想象力和直觉思维,摆脱思维标准化的束缚。如通过课堂演讲、辩论、讨论等进行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研究和发现有关的问题,学会独立思考、分析和判断。针对大学生现在每天都用大量的时间上网的现实,积极利用网络平台,不断开发网上教学的新方式。教师可以利用微信、QQ等建立课外交流平台,将主要观点、主要问题发到网上,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自由交流和讨论,教师亦可以参与其中。这样,充分的学习自由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激发其探索精神,从而提升其创新能力。教学实践中,应引导学生明白“学习的能力”和“思维的方法”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重点不在于对原理和知识点的掌握,而在于对分析问题的方法的领悟,即学会学习。应使团队学习、小组探讨等成为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学生们通过分享目标,探究合作,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授人以渔”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养成独立与创新精神。”应充分利用实践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以布置节假日的校外调研,如组织“三江地区环境保护状况”的调研、“毕福剑事件与言论自由的限度”的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建立讨论或调研小组,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或调查,并选出发言人将结论作三分钟的课堂汇报。”此外,设置“课前分享”环节,也是一个调动学生自主性,培养其思辨能力的好方法。让学生在课前就自己感兴趣或有困惑的事情做分享演说,之后其他学生们再一起运用学过的原理进行点评和讨论。经过几次后,学生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争相预约做分享演讲,“有鬼吗———宗教问题论争”、“亚投行发起始末”、“‘穹顶之下’引发的思考”、“宿舍卫生中的旁观者”都成了分享的主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自信得到了长足地发展和提高。

四、总结

在以人为本的德育观指导下,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教师成为学生独立思考的助推器,教材成为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工具,课堂成为发展和展示学生创新潜能的舞台,而这一切都有赖于教师的优秀素质。陷于篇幅,关于教师素质的提升问题将另作文讨论。

大学德育论文范文第2篇

德育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大事。一个学生的思想品质如果出了问题,尽管其它方面素质再高,也难成大器。因此,可以这样说,学校德育工作是衡量学校工作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在实践中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时有发生。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起始阶段,各种良好的习惯尚未形成,因此,学生德育就显得尤其重要。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怎样对小学生开展有效的德育活动?这是多年来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

一、转变观念,在思想认识上着力。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传道”是最重要的。然而,现实生活中,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意识到的。有不少教师重教书,不重育人,他们的着眼点放在学生智育上,只关心学生的分数,德育责任感和育人实际工作都不到位,对德育工作的认识模糊,在思想上和精力上向“应试”方面大角度倾斜。针对这一情况,学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亲自任组长,下大力气,坚决改变抓智育一手硬,抓德育一手软的现状。

首先,学校构建科学的管理体制。为了理顺关系,各司其职,学校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网络,校长亲自挂帅,以学校党支部为核心,政教处为龙头、班主任为骨干、少先队、学生会密切配合,社会综治办鼎力相助,全体师生积极参与的德育工作队伍。定期召开家长会,制定家访制度,和家长共同探讨学生的管理教育问题。这样,拓宽了德育工作的途径,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

其次,学校定期组织学习活动,以此改变教师观念,强化教师服务育人的意识。对教师进行“充电”,促其角色转变,培养新型师生观念。针对学生的道德内化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情感意识难以稳定,并容易产生反复的特点,学校要求教师必须有耐心、有匠心,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要求教师做到“一言一行要有积极的影响,一饮一啄要有正当的意义”。在抓好师德师风建设的同时,学校十分重视培养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以对学生终生负责的态度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在教育活动中,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率先垂范,以心交心,以爱博爱,以德育德。而且让教师意识到高标准、严要求并非是学校的苛求,它一方面是职业道德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社会对教师的尊崇和期许。

再次,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格意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意见,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决策。平等宽容地善待学生,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乐于倾听学生的看法,不是强求学生接受老师的立场,而是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不是对学生予以一锤定音的裁决,而是进行富有启发价值的评价。培养学生具有好奇性、挑战性、独立性等人格倾向,培养他们的责任感、成就感、使命感,教会他们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创造生活。

二、营造氛围,在育人环境上着力

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发展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因此,在学校我们努力营造育人的文化氛围,创造优良的育人环境。坚持开展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与评比,实行量化评分,特别是把保持清洁卫生、保护花草树木、不随地吐痰,不乱扔乱倒,节约粮食和水电等当作日常行为规范的重要考核内容,每日一公布,每月一小结,每学期一授奖,并与班主任津贴挂钩。让学生在学校处处感受到育人的氛围,使学生在潜够默化中受到思想熏陶,学生行为习惯日益文明。

再次,学校充分发挥宣传橱窗、黑板报和广播室的作用,让学生在自我参与中受到思想教育。学校在节日和重大纪念日,组织各班举办规定主题的板报和橱窗,每组织一次都先布置,后检查评比,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准备。学生在创办过程中,积极搜集资料,认真设计版面,精心书写,在活动中既自觉接受了教育,又锻炼了能力。学校利用“校园之声”广播室宣传报道校园的新人新事,学生心声,报道国内外大事,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三、狠抓教研,在学科渗透上着力

“人人都是德育老师,处处应做育人工作。”这是学校对每一位老师的要求。为此,学校提出并精心组织实施了学科渗透的德育方案,要求各老师充分挖掘学科德育因素,结合本学科特点,找准结合点,让学生在接受文化知识中接受思想教育。例如:思品课教师充分利用思品课的德育优势,精心上好每一节课,使思品课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语文教师把握“双纲”,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团结协作精神,尊老爱幼的传统等的积极因素,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结合乡土教材,组织学生参观烈士墓,介绍革命史实,讴歌革命先烈,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数学教师结合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再现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总之,学校重视德育学科渗透的教学研究,要求教师备课中找准每章节(课)的德育渗透点,教案检查中,这是必检内容。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主要形势,各学科的德育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既陶冶了情操,又接受了教育。

四、真抓实干,在活动载体上着力

开展德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实践领域,也是全面育人的任务落到实处的有效载体。我们深知,学校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保证学生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来重视、关心、支持、配合,以形成各方面齐抓共管的良好态势和学校家庭互动交流的立体教育网络。

其一,探索了一条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路子。学校组织了一些退休老干部、老教师组成关心下一代工作组,组织劳模、先进人物担任校外辅导员,形成一支有经验、素质高的辅导员队伍,由他们分期分批组织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他们用经历、事迹和一颗颗火热的心为孩子们编织了一个精神的`家园。

其二,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管理。学校开办家长学校,在家长学校中,家长们通过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讲座,系统地学习家庭育人知识,帮助家长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提高家长的育人水平。而且,利用节假日举办学生、家长、老师的联谊活动,师生、父子同台演唱,并评选出最佳搭档、优胜家庭,这样促进了三方的了解、沟通,无形中进行爱老师、爱家长、爱学校、爱生活的教育。这些活动得到了家长的全力支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同。

第三,学校通过政教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心灵得到净化,行为得到规范。例如,每周举行一次升国旗仪式,通过国旗下讲话,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荣誉感。每学期评选一次“三好学生”、“书香少年”、“文明小天使”、“环保小卫士”等,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模范作用,带动更多的学生上进。每学期举办一次大型文艺晚会和运动会,充分展示学生的能力和特长,让所有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开展营造书香校园活动,通过晨诵、午读、暮醒的读书形式,引导学生阅读大量有益的课外读物,通过读写绘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学会从阅读中反思,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题材的优秀影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聘请综治办和派出所的同志每学期进行一次法制讲座,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净化了学生心灵,塑造了良好品德。大多学生都能成为举止文明、积极上进的好学生。

总之,小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学校紧扣“德育为首”的办学思想,积极探索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实践中,我们力戒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紧扣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学校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认为这还远远不够,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努力探索,寻求一些更适合小学生特点的德育工作途径和方法。

大学德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理念与学习模式,完全可以引用到大学德育中来。为了实现大学德育目标、增强德育有效性,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思路、新模式。

[关键词]德育、研究性学习、创新教育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指在教育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造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理念与学习模式,完全可以引用到大学德育中来。为了实现大学德育目标、增强德育有效性,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思路、新模式。

一、研究性学习,回归德育以人为本的出发点

要增强德育的有效性,首先要认识到德育的本质是以育人为核心,努力提高人的素质,让德育工作回归自身的出发点。德育的最终的目标是把社会实际与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亦即培养、造就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主体,它一方面反映了一定社会时代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从人的实际出发,而时代的要求则要通过个体表现出来,显然德育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而现实中的德育往往偏离这一出发点,忽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只管教“书”而不“育”人,缺乏针对性,不能因人、因时、因事而宜。

为了实现德育目标,提高和保证德育的有效性,德育应回归以人为本出发点,充分利用和激发学生的主体需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确定的。它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将这种具有自主性特征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注入德育过程中,学生真正被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就有了积极的内在动力,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与发展,有利于落实德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有利于德育效果的提高。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使德育回归出发点和增强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二、研究性学习,构建德育的生态环境

在德育过程中,课堂教学自然是学校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是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学习人类丰富知识体系的一种比较经济、有效的途径。但是,并不是任何一种课堂环境都有利于德育任务的落实和保证德育的有效性。实践证明,传统的德育课堂环境以教材为本,以教师为中心,将学生视为客体,注重德育知识的传播和规范的灌输。这种知识型、接受型的德育课堂环境,容易忽略人性,忽略人的情感需要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严重地影响大学德育的有效性。

如何优化德育课堂环境?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有效措施。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求教学诸要素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和谐状态,包括师生关系和谐、教师与学习内容和谐、学生与学习内容和谐。在这种课堂和谐中,学习成为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课堂变成教学各要素相互之间持续互动的过程。在这种课堂“生态环境”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再是教材的奴隶,课程也不再只是特定的知识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知识、探索人的身心发展的中介。

同时,德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灵接触的动态过程,建立和谐的“德育生态环境”是实现德育任务重要保证。而“德育生态环境”的关键是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这种人际关系中,师生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切磋,共同求知。

在德育过程中引入研究性学习模式,有利于形成师生和谐关系。由于研究性学习的新颖性、多变性和没有“唯一答案”或“标准答案”的灵活性,促使德育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得不脱掉权威的“外衣”,努力主动地指导而不是代替学生去捕捉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或命题,而是虚心地与学生一道思考与探求问题的答案。即教师始终是一个与学生平等的积极参与者、研究者。在这样和谐的“课堂生态”中,师生之间的心理和感情距离缩短。因此,教师(代表社会)所提出的道德要求(德育任务)比较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对德育的参与性与自律的能动性就会提高,这正是有效德育所期盼的局面。

三、研究性学习,落实德育创新教育的理念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是21世纪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德育的传承与创新是相互统一的。在社会变革时期,社会思想体系、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不能单纯地进行书本知识的灌输,而应当面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更新德育内容,改进德育模式,培养能够运用所学德育理论解决社会问题能力的现代大学生,这正是德育创新教育的价值取向。通过德育创新教育,更能有效的实现德育任务,增强德育的时代性和有效性。

德育创新教育可以有多种模式,“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众多模式中最为有效的一种。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它是以认识和解决某问题为主要目的探究性活动。由于研究的问题多来自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必然会突破原有学科教育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这种开放性学习,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为学生提供更多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取得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研究性学习重视结果但更重视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的德育过程,一般是围绕现实生活中一些社会问题所展开的调查和寻求对策而组织的。这种新的德育模式能提供真实的道德体验,这些道德体验不但有助于德育知识应用,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自然地把学校学得的德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德育问题相联系,这种联系是德育教学内容创新的重要基础。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的德育过程,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展开的,它是对德育学科逻辑体系的超越。在研究性学习中,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方式。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帮助学生完善自主选择意识和能力方向,而不是代替学生选择。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的德育过程并不是放任自流,相反,它更注重活动前的精心设计,更注重发挥德育教育机制,捕捉活动中所产生的“德育创新目标”、“德育创新主题”的价值,所有的活动都是一个开创性的有机体系,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德育主体不断生成。经过“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道德水平得以提高,道德意识得到锻炼,思想品德得到完善,出现这种情况,则意味着大学德育创新教育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德育过程中引入研究性学习模式,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德育目标,增强德育的有效性,这也是我们多年所期盼的效果,相信经过努力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大学德育论文范文第4篇

一、大学生德育在高校军事理论课中地位

1.高校军事理论课有利于实现大学生强国梦

在军事课中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实现大学生的强国梦。军事理论课中进行的国防教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教育,通过对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国防演变学习,使大学生感受到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曾经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水平,而在近代中国却遭受着领土被宰割,财富被掠夺,人民被屠杀,民族尊严被帝国主义列强践踏肆意。大学生能够深刻认识近代国防的脆弱性,领会到国家想要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保卫国家安全就必须要有强大的国防,强大的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激发学生建设强大祖国的热情和激情,继承前辈的奋斗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

2.高校军事理论课有助于大学生培养集体主义观念

在《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2006年修订)》课程目标中的第二条明确指出:_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储备合格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军训对大学生进行严格的军事化要求,在这一严格要求过程他们组织纪律性、集体主义感会大大增强。大一新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军训,大学校园中的校风、校纪会得到大大提升,同时会形成良好的培育大学生道德的氛围,为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打好基础。

3.高校军事理论课有利于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一个军队需要有拼搏奋斗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需要一种为了共同的理想而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奋斗精神,这应该是在社会主义提倡和主导的人生观,应该成为民族的灵魂。军事理论课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的树立。大学生通过军事理论课的学习,能够感受到人民军队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能对提高他们保卫祖国的国防意识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人民军队具有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是任何敌人所无法拥有、而是人民军队所独有的政治优势,因此,大学生要向人民军队学习。

二、德育融入高校军事理论课的途径

1.改革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规定的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涵盖了军事学的各个方面,为了使军事理论课教学形成特色的课程体系,高等院校应根据军事理论课的知识内容结合教师的授课经验形成各自的教案、讲稿、课件。精炼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难点,重视国防教育的同时,也要侧重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奉献精神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例如,中国国防这部分讲解应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责任感为重点,使学生树立牢固国防观念;军事思想这部分讲解应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军事思想发展史和主要人物军事理论的基础上,去把握古代与近现代军事思想的精髓;国际战略环境这部分应以我周边安全环境和国际热点问题为重点,增强学生的危机感,提高国防意识等。

2.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军事理论课

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被提升到新的高度。近代中国的血泪史和屈辱史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刻骨铭心的教训,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我国安全面临着巨大挑战,这要求把爱国主义必须融入到军事理论课中。学生在了解我国的.解军事思想。我国的国防,军事高科技,国人民解放军共同条令等等,这些军事理论知识能够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更具有组织性和纪律性,将国家责任感、自豪感和归属感融入到自己的意识中,在大学生群体中逐渐积淀而成的一种国家主人翁责任感、自豪感和归属感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3.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军事理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它不仅涉及到社会科学领域还涉及到自然科学领域。所以军事理论课教师应具备良好的综合学科知识结构,又应有不同学科特长的教师构成,从这一方面应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而且是作用于学生的教育因素,不仅影响在校学生,而且影响学生的一生。特别是军事理论课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表达的情感都代表着国家的意志和威严,所以军事理论课教师应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用自身的言行和高尚品格去影响大学生感悟大学生。要组织军事理论课教师经常性的培训,包括到军事基地体验生活,参观军事基地,学习最新的军事理论知识,在军事理论课教师内建立起奖罚、监督与评价的机制。

三、小结

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军事理论课所具有的德育功能,使大学生国防教育与德育两者相促进、相协调、相统一,在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的同时提高大学生的德育素质,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德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德育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体育教学情感目标的重要方面。本文针对体育游戏的特点,在体育游戏中把学生身心活动、游戏内容与游戏要求、意识动作、理论实践等结合起来,从渗透规则意识、团队意识、自信意识、诚信意识出发,寓德育于体育游戏之中,让学生既掌握技巧又明白事理。

关键词:德育教育;体育游戏;规则;团队;自信;诚信;渗透

德育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体育教育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领域,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体育的特点和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寓德育教育于各项体育活动之中。由于小学生天性好动,体育游戏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竞争无处不在,小学生对体育游戏尤为喜欢,在体育教学中,大部分的教师都愿意在体育活动中采用体育游戏。体育游戏的规则、竞争、合作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在体育教学中要寓德育于身体活动之中,把德育自然渗透到游戏之中,让学生在做游戏的同时,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情操上的陶冶,并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与实践,达到春雨润物、情景交融、潜移默化的功效。

1、德育教育在体育游戏中的渗透

在体育游戏中渗透规则意识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社会成员的行为应该实行自我控制,实行自我调节,不能随心所欲。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体育游戏教学中要渗透规则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行为。小学体育教学就是在“玩中学”“学中练”,要正确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和身心特征来进行体育教学,开发和创编体育游戏,规范学生的体育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规则意识。体育游戏规则性很强,学生们只有遵守规则,才能完成游戏,才能取得好成绩,所以在游戏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规范体育行为,遵守游戏规则。低年级学生特别是一年级学生,都有好玩好动、自制力差、没有形成遵守纪律的观念等现象,开展一些有角色、有情节的体育游戏,这种游戏来自生活的“教材”,摸得着,看得见,体会得深,比起空洞的说教更具说服力。例如,进行“群象搬木头”的游戏,开始请好动、能力强、遵守纪律的好孩子当大象,能力弱、胆子小的孩子当小象,并提出大象要开动脑筋,克服困难,帮助小象越过障碍物,搬走木头。为了激发学生游戏的兴趣,应轮换角色。由于孩子都想被同伴推选为大象,而且他们也明白只有遵守纪律并出色地完成游戏中的任务就会被同学们认可和推举为大象,他们会在游戏中遵守游戏规则,控制自己的言行,改掉一些不好的习惯,所以,利用体育游戏的规则来约束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和良好习惯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体育游戏中通过教师的引导、规则的限制、学生之间的交往,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练”,就会在无形中给学生渗透规则意识,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感悟。

在体育游戏中渗透团队意识

学生团结协作精神是体育教学和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体育教学中的很多内容需要学生之间和小组之间合作完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体育教学的支柱,也是新课标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同时,在游戏中学生的一些作风、态度和品行都会充分展现,这就给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提供了便利,所以在体育游戏的教学中,更应该渗透学生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体育游戏一般是以集体或小团体的统一活动来实现,如球类比赛、拔河、接力等项目,应该让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在游戏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孩子们的团结互助、热爱集体、与人合作和共同体验成功的乐趣。例如,在“老鹰抓小鸡”的游戏中,教师在游戏中给学生的讲解和组织直接关系到游戏对学生的作用,如果教师在讲解中侧重于小鸡的团结,就会形成小鸡斗老鹰脱离实际的场面,而是应遵循自然界的.规律,强调小鸡的团结,不能离开集体,要及时渗透团结协作的教育,让小鸡在母鸡的保护下与老鹰进行_,尽可能地不让老鹰捉走。在游戏过程中,针对队尾的小鸡摔倒的现象,教师要及时的鼓励和引导,让小鸡勇敢地站起来,迅速回队,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和老鹰进行斗智斗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依靠集体的力量战胜困难的良好品质。在一些游戏比赛中,学生为了取得胜利,有时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如相互责备、单打独斗、违反规则、作弊等问题。在游戏中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针对问题进行制止和引导,让学生以小组和团队相互协作、互相帮助、遵守规则、诚信做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以及锻炼学生对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团队的力量、集体的强大,体会集体活动带来的乐趣,享受游戏的快乐。

在体育游戏中渗透自信意识

“谁拥有自信谁就成功了一半。”自信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支柱,对孩子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促使学生充满信心、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的动力。但现实生活中我们注意到,不少孩子因体弱多病或被溺爱,变得孤独、胆小缺乏自信。对孩子的这些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用强制改正的方法往往事与愿违。在体育游戏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游戏竞争的特性,让学生与同伴竞争、与自己竞争来获得成功,通过身体的竞争、心理的竞争,增强学生心理的承受能力,激发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在游戏的设计中,要考虑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体育游戏中获得快乐,都能体验到游戏的乐趣,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养成顽强、进取的优良品质。例如,在“南极探宝”游戏中,教师针对孩子不同的性格特点,请有胆有魄的孩子担任船长,担负起探险寻宝的重担,胆小软弱的孩子担任船员,协助船长完成任务。由于孩子在游戏中情绪放松,角色分配又符合孩子实际水平,所以孩子能顺利地完成任务,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了自信心。让学生从成功的喜悦中获得自信心,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条件是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而过多的失败体验,往往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个体差异,提出适合其水平的任务和要求,确立一个适当的目标,使其经过努力能完成。例如,在游戏“跳一跳”中,想办法把花篮取下来,从而在不断地成功中培养自信。切忌花篮挂得太高,而实际能力不及,连连失败,致使自信心屡屡受挫。学生需要通过顺利地学会一件事来获得自信。一个在游戏中总做不好的孩子,很难把自己看成是成功的人,他会减少自信心,并由此不愿再去努力,越是不努力,就越是做不好,就会越不自信,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应通过帮助他们,完成他们想要做的事来消除这种恶性循环。另外,对缺乏自信心的孩子,要格外关心。例如,对胆小怯懦的孩子,要有意识地让他们在游戏中担任一定的工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大胆自信。

在体育游戏中渗透诚信意识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道德层面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公民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和做人的基本准则。当前公民诚信意识缺失,面对利益出现了很多诚信失范现象,所以在学校教育中就应进行和渗透学生的诚信教育,培养学生遵守规则、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让“诚信”走进课堂。在体育游戏教学中,以体育游戏的规则为前提,积极挖掘体育游戏的诚信教育主题,通过明理教育渗透诚信、教学活动渗透诚信、游戏竞争渗透诚信,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诚信、体现诚信、张扬诚信。例如,《踩气球》游戏,要求学生一定要单脚把气球踩破,而不能用双脚,如果用双脚踩破就不算数。例如,“爬雪山,过草地”的游戏,为了弘扬长征精神,要求学生应该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最终把红旗插到目的地,学生就是凭着守信重承诺的决心,克服途中的种种艰难困苦,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这样的游戏,生动活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将体育游戏的德育内容与学生所要形成的思想融为一体。

2、结语

体育游戏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活动,体育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在游戏中结合教学内容,把德育与教育融为一体,利用体育游戏的主阵地,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让学生在活泼愉快的游戏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教育,寓德育教育于身体活动之中,在无形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邢华国.浅析农村中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青春岁月,2012(23).

[2]冯咏梅.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5).

大学德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艺术类大学生作为艺术家的储备力量,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艺术专业培养的成败,也会对我国未来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产生影响。加强艺术类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把艺术类大学生培养成德艺双修的艺术人才,是现代教育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艺术类大学生思想程度现状剖析

当代艺术类大学生思想程度具有两面性,特别是在阅历过高等教育的熏陶后,大多数是非问题上都有着较强的是非观,关于社会中呈现的丑陋现象有着明白的否认认识。而另一方面,也由于局部艺术类大学生也因性格、环境等要素在思想认识方面呈现单薄环节。以下对大学生思想方面较为消极的一面进行剖析。

1、专业决议性格、理性的思想方式

艺术类大学生由于其本身所学专业的特殊性,请求其开阔思想、表现个性、因而养成其鲜明的个性。情感上,多以理性认识主导自我认识,在理性考虑方面略有缺乏。思想腾跃l生较强,可以以较为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本身情感。乐于与别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在专业上,他们有着较强的自我表现愿望,同时处事较为张扬,喜欢展现本身共同的个性,和艺术品位。生活中,追求个性的服饰来烘托本身的个性,以与众不同服饰搭配吸收别人眼球,展现自我。但是由于其自我认识侧重于情感认识,所以在处事方面容易感情用事,在面对物质利益和情感诱惑方面,容易偏信偏听,不可以全面的剖析事物,形成较为狭隘的世界观。同时易沉溺本身臆想当中去,对周边事物不够关怀,不关怀政治时势。

2、自我认识较强,关于纪律较为逆反

随同着艺术类大学的不时扩招,越来越多的学生涌入艺术类学院。而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高。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有局部独生子女个人认识较强,与人相处才能较差,难于在团队中生存;有局部则自我管理才能较差,特别是分开家长,独立生活后,根本的生存才能并不能完整具备;有局部则是纪律观念较差,上课时经常随意迟到、旷课,不能按时完成作业。

3、注重专业才能培育,轻视文化课程学习

依据艺术类专业高考录取状况剖析,艺术类学生普遍呈现文化课程分数常常低于其他专业,有许多艺术类专业学生是由于高中文化课成果不好,为上大学而学习艺术专业的。所以许多学生较为偏好专业课程学习,而关于文化课则表现的掉以轻心。特别是进入大学之后,关于英语、政治、历史等文化课程则常常表现出一副事不关己的状态。经常呈现缺课、逃课的状况,成果也是一种六非常万岁的态势。而关于专业课的学习则抱有极大热情,倾注了较大地精神。

4、意志力不够刚强,缺乏抗波折才能和锲而不舍的自信心

艺术类大学生大多数家庭环境较好,未在社会中阅历过锤炼,因而有局部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意志力不够刚强,缺乏抗波折才能。有的学生固然有着较为明白的斗争目的和远大的理想,但在实践的生活中却由于意志力不够刚强,缺乏吃苦耐劳的肉体。所以常常会做事虎头蛇尾,事半功倍。

二、针对当代艺术类大学生性格特征,进行德育教育

依据当代大学生思想认识程度做好艺术类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我们既要肯定其性格特性之中的优点,也要针对其弱点,指出缺乏,同时发挥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对其进行实在有效的思想教育。

1、注重正面引导教育,从实践动身,激起其客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信心和自我培育的才能

大禹治水以“导”为主,“高高低下,疏川导滞”最终水患消弭。大禹因势治水而获得胜利,其治水之道能够看作育人之道,思政教育也应注重因势利导。只要这样才干把学生引导入最能激起他们认识和开展的情形中去,完成“利导”。在思政工作中需顺应事务的开展规律,顺应学生的心里认识和趋向。发现学生的优点,擅长发掘后进生身上的发光点,不能抓住缺陷不放。因而请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要从理解状况、把握规律着手,从大学生思想实践情况动身,寻觅与之匹配的目的、内容、办法、途径,深化控制大学生的个性差别,家庭背景,所处社区环境等要素。同时也需求整个社会多种要素的谐和配合,产生一种综合效应,而且要做到激起学生的主体性,一改正去强调灌输的做法,尊重受教育者,让其参与的教育中来,充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自主开展。

2、进步教员本身德育程度,加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身为教育者,应时辰给于学生树立典范作用,用本身的言行去感染学生。就如陶行知先生说过的一段话:“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工躬身共做,要学生学的学问,教职工躬身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工要躬身共守。”因而作为教员既要可以用本身的才能、学识去教育学生,又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道德质量去感染学生。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特别是艺术类学生有较为理性,更需求教员注重构建本身道德情操,对学生发挥熏陶、暗示的作用影响引导学生品的个性的良好开展。

3、以人为本,注重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关心

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即要处理大学生在思想上、生活上的艰难和困惑,以学生为本、效劳学生,使其思想上可以得到一定的进步,还要表现人文关心,抓住道德情感。扮演好学生的知心朋友,其人生道路上的指导者、引路人的身份,做好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同时做到尊重主体,了解置信学生,调动其客观能动性。特别是艺术类学生,常常个性较强,有一定的自卑感,大多数有为独生子女,但抗波折才能较差。因而在大学的剧烈竞争中容易惹起思想偏向。我们更应进一步深化心理关心,贴近学生生活,增强心理安康方面的辅导,及时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

艺术类大学生固然注重个人价值的表现推崇较为独立的生活方式,但从总体上来看具有较为积极上进的心态和较强的开辟认识。但在他们的生长过程中仍存在着多变性,心理特征不是太稳定。因而在大学生积极展现自我个性追求自我开展的同时,由于理性认识较浓,有时易产生对事物较为偏激的见地和个人主义颜色,需求进一步端正本身的治学态度。

因而,应在青年学生心理生长的过程中进行积极引导,同时明白其个人开展和社会进步相分离。引导学生在远大理想的感化下,勤奋刻苦,努力学习,在进步本身专业技艺的同时,增强理论学问学习,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为社会进一步做出奉献。

大学德育论文范文第7篇

[摘要]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情感和心理的凝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纽带和桥梁,文化底蕴深厚,包含许多对当今社会有价值的道德因素,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地推进,多渠道地开展德育有重要的作用。文章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高职学生德育中的作用、高职院校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措施两个方面,阐述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高职院校德育中的实践。

[关键词]传统节日;高职;德育;措施

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高职学生德育中的作用

1.可以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高职生的民族凝聚力,培养高职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民族自信心是维护民族尊严和文化本位的精神基础,一个民族如果缺乏自信,就会在精神迷茫中失去自己的民族位置。”[1],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要重视建设民族凝聚力,这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在动力。“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心结。人们通过节日饮食、节日仪式、节日信仰与传说、节日艺术等集中展示民族文化的精华。我们在民族节日活动中,纪念自己的先人,触摸我们民族的魂灵,回归文化根本。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就在于我们不断地给自己创造回归的机会。我们通过回归传统来辨识、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树立我们的民族自信。”[1]中国传统节日中比如春节、中秋等节日,海内外华人华侨,上至国家领导,下至黎民百姓,无不兴高采烈,普天同庆。这些传统节日成为鼓舞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以及强烈的归属感的载体和契机。例如,每年的春节除夕,无数的中华儿女共聚一堂,观看春节联欢晚会,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也通过电视及各种媒体感受节日快乐、祥和的气氛,此时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无疑得到强化。又如元宵节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元宵象征家人团圆,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象征着海峡两岸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又如端午节,与春秋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有关,端午节的各项庆祝活动无一不蕴含着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再如,与春秋晋国介子推有关的清明节,我国台湾地区、东南亚和其他地区的炎黄子孙、华人华侨只要有条件,很多人回祖国省亲、祭祖扫墓,无形之中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后人对屈原和介子推的怀念,正是延续了这种对国家的爱恋。还有,有些国家的领导人在华人过春节(也叫中国年)时慰问所在国的华侨;海峡两岸的客运包机于2006年6月由原来的春节包机扩大到清明、端午、中秋、春节四个主要民族传统节日期间的两岸包机,这其中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让高职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对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高职生的民族凝聚力,培养高职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

2.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与时俱进的节日文化,能给社会增加和谐、温馨的氛围。

“而民族节日文化传统是民众最直接感知、最易于产生文化能量的文化传统,它是构建当代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动力。”[1]所有文化的传承载体是多元化的,但载体的主体都是人,节日文化也不例外,人际交往是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内容,而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就是人际关系的和谐。在春节、中秋、端午、清明等重大节日的时候,亲朋好友之间,同事、邻里之间通过各种形式拜年、祝福、送礼,还有各种各样的节日交往活动。在这样的人际交往和节日氛围中,增进亲人、友情,增加了家庭成员之间、亲戚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的团结和睦。在学校组织这样的活动,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使师生之间有更多的理解、关爱和宽容,有利于调节学生人际关系,推进和谐校园的建设。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除了春节、中秋等汉族传统节日外,各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藏族的雪顿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回族的开斋节、古尔邦节等。这些节日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涉及宗教、历史、天文、哲学、医学、神话传说故事和伦理道德,又联系社会,使参加活动的人了解很多知识并受教,在促进文化建设、道德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作用巨大。所以,高职生在传统节日活动中通过一起聚会、交流感情,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让自己和别人能够融洽相处,形成一个和谐的宿舍、班级、校园环境。具备了能宽容、和谐和被人相处的能力,不管身处任何环境,都能够融入进去,如果每个人都如此,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应该指日可待。

3.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随着社会环境的宽松和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一些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愚人节等以各种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备受年轻人的喜欢,甚至把过洋节当作一种时尚,结果导致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国传统节日日益淡化,甚至被失传、被异化。有专家指出,在全球化价值趋同的背景下,保持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最后一道壁垒是传统节日。因此,应加强对高职生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我国传统节日的生存现状,以及这种现状对民族长远发展的负面影响,从而唤起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文化自觉意识、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有意识地担负起保护、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重任。

二、高职院校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措施

1.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应以传承传统文化和提升高职生人文素质为目标,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人文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中,让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有选择地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培养高职生热爱和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授课老师在讲授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寄托民族感情、体现民族认同感的载体,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的目的。我院综合企业技术标准、岗位素质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制定了“231”(两体三层一主线)课程体系,即平行构建了职业核心能力和岗位核心能力两大课程体系,在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中,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涉及多门相关课程,主要以《人文素养》课程为载体。该课程总共24课时,其中学习项目六领悟民俗教学内容教学时数为四学时,教学目标是掌握基本的民俗基础知识;熟悉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主要节日及在衣食住行乐等方面的一些主要民俗风情;了解中西方主要节日;培养学生传承优秀民俗文化的能力以及创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有很多积极的民俗,而民俗在文化中最具稳定性和传承性。在授课环节中,有两课时是要求学生家乡主要民情风俗展示,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大部分对传统节日中的民俗更熟悉和感兴趣,而这些民俗中包含着很多道德风尚、宗教观念和传统习惯,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有很大的作用。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遴选现有有专长的教师,或者如有条件,邀请民俗专家、民间艺人等来校讲授有关知识。

2.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主题活动。

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主题活动的目的,是通过亲身实践,让传统道德影响学生的思想,感受节日文化所隐含的积极健康的文化情结,培养和提升健康情感。并且主题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结合时代特征,让学生感兴趣。比如清明节,主题可以是“慎终追远,不忘根本”,活动形式可以考虑踏青;扫墓;放风筝;收集清明诗词;清明诗词书法作品展;清明诗词朗诵会;缅怀先烈;收集英烈故事;开展主题班会等。端午节主题可以是“追求理想,爱国爱家”,活动形式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屈原以及他与端午的故事;开展主题班会;屈原作品朗诵会,感受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了解端午的习俗(制作香袋、包粽子,端午赛龙舟习俗等)。中秋节主题可以是“珍惜友情,关爱亲情”,活动形式可以收集中秋诗词,并进行朗诵比赛;了解中秋节的起源和相关习俗;赏月、吃月饼等。在学校层面上,可以考虑结合重大节日,如端午、清明、中秋(春节学生放假不在学校)举办全校的节日庆典、大型的节日文化展览、知识竞赛、征文等。例如我院每年清明节,由学院团委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缅怀先烈;重阳节组织学生到养老院打扫卫生,表演节目;端午节学生中做香包,有些班级包粽子等。在节日期间,学校可以利用各种媒体宣传,教室、宿舍等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的布置与装饰要体现节日的特点和文化内蕴。同时,学校团委、学生处、各系部学生管理部门也要充分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如在本部门网站开设专栏等方式,宣传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容。如果学校条件允许,可以创建中国传统文化展览室等平台,以文字、图片、影像等形式展示其魅力。这些措施不仅使学校文化氛围得到增强,而且对学生的言行产生潜移默化的情感影响,从而有意或无意调整自己的价值观。

3.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西方节日在我国大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形式新颖、娱乐性强,迎合了青年人喜欢新生事物的特点。在中国传统节日里,现在基本变成了放假,而在放假期间,亲戚朋友之间、同学之间交流和活动的方式就是吃饭、去KtV、购物等,这些节日所蕴含的精神文化意义,很少有人去关注,或者根本就没人去想这些问题。日积月累,传统节日还有吸引力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此,学校作为社会中一个重要的文化思想阵地,应该思考如何处理好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传统节日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要注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摒弃落后的节日文化习俗,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当然,维护传统节日,并不是简单的排斥洋节,而是在尊重多元文化融合和交流的时候,也要让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利用各种渠道挖掘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寻找切合时代特征的新载体,以期把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比如中秋节,我院有些班级在室外办篝火晚会,或者自带音响唱歌、跳舞,各种游戏,同时,赏月、吃月饼,谈论与中秋有关的民俗、故事,传统与现代结合,学生很感兴趣。有些班级邀请身着民族盛装、能歌善舞地的少数民族学生一起过节,大家一起跳舞、唱歌,交流各自家乡、民族的民俗民风,学生热情高涨。

三、结束语

大学德育论文范文第8篇

三年前的夏天,外面蝉声不绝于耳,我在家里畅想大学生活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转眼三年过去了,外面蝉声依旧不绝于耳,仿佛就是三年前那些一样,仿佛我还是那个稚嫩的高中生毕业生。但我知道我不是,三年的大学生活让我逐渐成长、成熟起来,让我许多事情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高中时,老师经常向我们说的就是清华、北大,再或者就是浙大、南大,走道楼梯间的墙壁上贴的也是这些学校的宣传画。因此,我想象中的大学应该是这样的:宁静的林荫道上,偶遇温文儒雅的教授,碰撞风采飞扬的青春,恍若与世隔绝;古雅的图书馆里,安静明亮的书面,晒满轻扬的尘土;澄静的湖水幌过眼角的阳光,美丽的女大学生白衣掠过,恋爱的回忆和幻想像水浸的味道;鸢尾花瓣泄满石板登,谁在读诗,谁在拨弄吉他弦……应该是这样如诗如画一般的生活,十分让人向往。虽然偶尔听人说大学不过如此,但我想那个说的人一定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或者在很差的学校读书。就这样怀着对大学的美好憧憬,我进入了高考考场,最终拿到了武汉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虽然不是十大名校,但也是重点大学,所以心情还是十分激动的,毕竟我们那里考上重点大学的也不多。大学,一个令我们心驰神往的地方;大学,一个象征我们成人的地方,我们喜欢这个名字,喜欢它的一切。

就这样,怀揣着录取通知书,我踏上了去学校的旅程。由于是第一次出远门,一路上紧跟着父亲,在火车上我又在想学校会是怎么样。就这样想着想着睡着了,直到父亲叫醒我要我提行李下车。出了火车站已经是下午三点了,天气阴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我环顾四周,原来这就是武汉啊。由于第二天才是正式报到时间,所以我和父亲在外面旅馆住了一晚。晚上父亲对我说要我在学校努力学习,学会做人做事等等。想到进入一个新环境,想到明天父亲就回家了,想到我一个人在陌生的环境里,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对他的话只是点头答应,默不作声,然后早早睡了。

第二天是正式报到的日子,天气也很好,进入报名处,我看到许多胸前挂着牌子的学长、学姐,我想他们应该就是学生会的成员了,看着他们热情洋溢的笑容和自信的表现,我十分羡慕。在他们的指引下,我顺利地办好了入学手续,住进入了升升公寓。安排好一切后,父亲要乘车回家了,我又一次体会到高中入学时父亲为我安排好一切然后要回家而我却又十分舍不得父亲走的那种强烈的的感觉,那时我还故意找事拖一下父亲,但这次我不会了,虽然这是一个全新的环境,虽然要半年才能回次家,我知道自己已经成人了,这些是早晚要面对的。送走父亲,坐在床上,我知道,我的大学生活开始了……

大一是最丰富多彩的。首先是军训,那时有太多太多的心绪在心里充溢,老朋友在远方,新的朋友还在萌芽,当一个人需要有人分享情感的时候,孤独感会被夸大,于是渴望友谊。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通过它逐渐互相认识,在训练中互相帮助慢慢建立新的友谊,每个人开始展露自己,凸显出自己的各种能力。我由于从小就十分内向,所以军训当中很不显眼,我知道我要慢慢改变自己,使自己更加自信,具备应有的各种能力和品质。所以我报名参加了一些协会,希望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填写特长时,我感觉自己没什么特别擅长的就觉得惭愧。我有时十分羡慕那些城里的孩子从小学习各种乐器或参加各种培训,然后懂得很多。但我知道,要对自己有信心。

平时生活也是很简单的,比如由于没买电脑,大家要上网就去网吧,虽然有人玩得比较久,但大都很有节制,我喜欢在寝室听收音机,晚上熄灯后一起听笑话和鬼故事,后还会互相讲述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仿佛一起遨游了大半个中国。那些商店的老板见到我们一眼就认出来我们是大一新生,我们问为什么,他会说这还不简单,只有大一新生才会一起逛商店,那些高年级的要么和女朋友,要么独自一人,很少像你们这样一起的。这时我才发觉谈恋爱在高中简直就是禁忌,但大学确实再普通不过的事情。

对大多数人来说大一都还延续了高中的一些习惯。我也同样是的,每天按时上课时上课,上晚自习,问老师和同学题目,互相讨论等等。大学的学习于高中最大的不同就是高中有老师监督而大学没有,虽然有的老师比较严格但绝对不会像高中老师那样成天督促我们。大学课堂是很随便,比如同学可以随意进出教室而不像老师打招呼,课堂上不想听可以睡觉或看其他书,只要不打扰其他人。至于考试,大家都还是很认真对待的,即使平时上课不认真的同学,在考试快来时也都认真复习了,基本上没有谁作弊,因为大家都认为监考老师会像高中老师那样抓到作弊就严重处罚。

至于专业知识,由于以前很少接触计算机,可以说没什么基础,学习C++就显得很吃力,后来慢慢发现自己还是能学好的,班上有同学学得很好的,我应该向他们多学学。这样通过努力,我获得了“院三好学生”。总之,感觉大一大家都还比较单纯,有时很迷茫,虽然到了大一出现过一些不良现象,但我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好的,这样进入了大二。

社团活动我也参加了一些,也让我多多少少有了些体会,比如说义务卖报活动。那么冷的天,我们拿着报纸在华师门口到处叫卖,那时我体会到父母挣钱的不容易,同时也发觉自己要是不努力奋斗,以后就别想过幸福生活,年轻时吃的苦不算苦。在与同学和老师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一些礼仪,再比如做问卷调查的表格该怎么制作,这些都是通过社团活动所学到的。

大二一开学,我就买了电脑,我想电脑买了一定就主要作学习之用,与我一样买电脑的其他同学也都是这样想的。可后来发现电脑还是没充分用在学习上,我虽然不玩游戏,但平时除了要编程外,很少用电脑学习其他的知识,多查阅写资料,而是用来聊天,听歌,看电影去了,我觉得这是意志力薄弱的表现。所以叫不断改变自己,如果这点意志力都没有,那以后还能做成什么大事。周围同学有的开始沉迷于网络,经常玩游戏到很晚,我就因为他们玩游戏太吵而换了次寝室,其实我很不想。上课出勤率也明显开始降低,那些不去上课的同学也不是不爱学习,只是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不想去听,而且我感觉有的课程也确实是开设的不合理。比如计算机体系结构,老师说本来是应该学了操作系统等课程后再来学得,但大二就开设了,完全颠倒了顺序,所以学起来很吃力。这样,到了考试的时候,就不像大一那样都认真复习了,因为有时出的题改变很小,甚至原题目直接出出来,改都不改,所以只要弄到前两届的试卷把上面的题目都做会,那就能过了。至于一些概念性的东西,有的就开始做小抄。我想自己不能这样,不然太对不起父母,于是依然认真复习,终于获得了“十大学习之星”和“校优秀学生干部”,并获得了校一等奖学金。

进入大三,课程主要是专业课了,平时照样还是去上课,但基本上是想学的就来上课,不想学的有的就放弃了,我知道他们并不是不爱学习,只是对专业不感兴趣,又不知道怎么办而很迷茫所以靠上网来打发时间。看见学风日下,班委也作出过努力,但大家都是成年人了,很多时候不像小孩子那样容易管,只能劝说,但这样收效甚微。至于考试就基本没什么意义了,不是对所学知识的真正考验,很让人痛心,所以我也不那么看重分数,而是平时到底学了多少。平时上课我最不想看到的就是老师没有激情,对现实感觉很无奈的样子。但我周围还是有很多我值得学习的榜样,学习上他们很努力,动手能力很强,经常拿奖学金,生活中热情洋溢,工作中综合素质很高。

现在,大三结束了,虽说大学还有一年,但实际大四都忙着找工作考研,大学的学习阶段算是结束了,回想这三年所学的仿佛学了很多,仿佛又什么也没学。说起编程能力有时感觉还不如外面的培训机构培训的程序员,虽然“外面的培训机构能培训出程序员但大学却连程序员都培训不出来”这句话有些道理,但我相信优秀的程序员大部分还是要靠大学来培养的,我不能缺乏自信,同时我要知道自己与他人的差距,承认自己的不足。

回望已逝的三年大学光阴,不禁感慨万千,高中时我知道我还未成年,父母还会保护我,但现在我就知道我长大了,不可能再有谁在你前面为你遮挡那些风雨,自己要做自己心灵疲惫的港湾。风雨中,父母那一双双期望的眼神是我最大的动力!总之,大学生活可以很轻松,也可以很沉重,可以很单调,也可以很丰富,可以很舒畅,也可以很痛心……他就像一坛五味醋,我从中尝出了酸甜苦辣咸甚至更多,并获得了很多感悟,这些所得将作为我人生的宝贵财富,让我以后的道路走得更加坚实有力。

通过这次基础强化训练,我学到了不少编程知识,但我感觉比这些最大的收获事张老师您对我们的教导。您说的话很有道理,比如“天道酬勤”,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自己不付出就想有所获得这是不可能的;还有对于“真”的崇尚,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能保持这份心境是很让人敬佩的。

总之,以上是我对大学生活的一些总结,可能不是很全面,但全是自己的所感所悟,希望对张老师您了解我们有所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