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高中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十篇高中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十篇

高中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29:27

高中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篇1

一、核心素养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落实意义

核心素养与高中数学教育的结合教学,对数学教学的发展和学生自身能力的成长都有积极的意义。新课改的发展趋势下,高中数学教学理念的改革成为教学发展的重点,核心素养则成为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通过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可以转变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学,转变为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理论应用能力的培养,让教学顺应时代的培养要求,促进高中教学体制的改革。对于学生来讲,核心素养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对人性以及人的能力进行培养,对与数学与核心素养培育的结合,是促进学生自身能力以及自身学习素养养成的重要途径。因而二者的结合,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对高中数学教育也更具实际的意义。[2]

二、核心素养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落实策略

1.构建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创新数学教学课堂

学生通过高中以及大学的学习,能掌握基本的社会生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的学习上,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知识运用能力都有较高的培养要求,这就是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培养理念,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让学生更加使用社会的发展需求。而对于高中的数学教育来讲,就是对教学理念以及核心素养的观念进行落实。根据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进行分析,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观念有一定局限性,从而导致核心素养教学课堂的效果得不到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提升。因而,作为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核心素养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对核心素养下高中数学教学进行研究和分析,创新课堂的教学理念,注重对学生进行社会需求性人才以及综合性人才进行培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让学生得到理论和实践运用的双面成长。其次,在对具体的数学知识进行讲解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让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遇见问题时有自主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技巧的提升。[3]

2.将高中数学与情景教学相结合,营造核心素养培养氛围

情景教学是优化教学课堂的重要的一种方式,可以带给学生真实的体会,并且能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根据具体讲解的知识点设定合适的课堂情景,让学生参与到情景教学中,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还可以激发学生?⒂胧?学课堂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统计的基础知识时,可以构建以统计为主题的情景课堂,让学生学习到认识到统计所具备的特点和具体的运算技巧。教师事先通过故事的方式构建情景,先在课前用疑问的方式引进课堂内容,如果有100本使用过的课本,让学生通过抽取其中一本进行磨损程度以及新旧程度的分析,然后通过这一样本来概括其他书的情况,让学生对这样的分析方产生兴趣。在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入统计具体知识点并进行讲解,然后系统化的为学生整理和归纳之前故事中所体现的知识点并对故事的问题进行正确的解答,加深学生的理解的同时,又让学生参与进课堂,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再例如,对概率的知识点进性讲解时,可以为先为学生讲解概率的概念,然后再进行情景构建。在生活中时常会遇见概率相关的问题,(2016年全国i高考题)某公司的班车在7:30,8:00,8:30发车,小明在7:50至8:30之间到达发车站乘坐班车,且到达发车站的时刻是随机的,则他等车时间不超过10分钟的概率是多少?鼓励学生在平时上学时对该问题进行实践,然后再引入概率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下进行学习,既理解知识的意义又学习到知识的用法,落实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和进步。

3.丰富数学教学模式,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

高中数学的内容是比较复杂难懂的,仅仅依靠单一的教学模式,会使得教学课堂的枯燥和无聊,学生也会没有学习的激情,不利于学生数学成绩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和进步。因而,让数学教学课堂向多元化的方向转变是促进教学成效以及学科核心素养养成的关键。教师在实际的数学知识点讲解时,结合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案选择合适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在理论和应用方面都有提升,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进步。例如,教师可以设定疑问课堂,定期组织用一堂课来对学生近段时间数学学习的难点和问题进行解答。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对学生的数学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同时也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让学生对问题和难点进行总结也是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判定能力,在课堂的提问也活跃课堂的气氛,锻炼学生组合语言和表达能力。另外,多媒体也是丰富教学模式的一种工具,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展示教学的课件,还可以通过视频和图片立体的传达数学语言以及拓展更多书本教材以外的知识,在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推进学生数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养成。

高中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篇2

研究新教材特点———大单元设计的出发点

教材的编排、设计是教材的编写者在尊重知识内在规律和人的认知规律的前提下,为师生课堂教学活动提供的蓝本。因此,在重视能力教育的大环境下,如何站在学科核心素养的高度,理解教材文本,把握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思想并实现所提出的教育目标呢?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刘媛认为:第一,新教材要突出立德树人要求,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第二,依据课程标准,体现课程理念;第三,进行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构建。从高中数学教学的角度来看,学科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是新教材落实的基础与载体。因此,研究新教材的特点,是发挥高中数学教学重要性以及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例如,在新教材中,基本不等式这一内容被提前放到必修Ⅰ,这不仅说明了基本不等式在高中数学中的重要性,更体现了基本不等式在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方面有独到的作用。从“数及其运算”的角度看,a+b2是两个正数a、b和的“算术平均数”;从“定量几何”的角度看,ab表示长、宽分别为a、b的矩形面积,姨ab就叫两个非负数ab的“几何平均数”。“基本不等式”是我校基于大单元设计构建校本教材的一个案例,也是课程构建成果。学生刚刚进入高一,学习基本不等式的知识储备还有待完善。因此,依据教材构建校本课程时,一方面,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对基本不等式进行多角度的诠释;另一方面,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对基本不等式进行理解,这为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核心素养落实———大单元设计的指引点

如果学科的核心素养回答的是“培育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那么落实核心素养就是回答“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学科层面的具体体现,其落实困难主要有囿于线性知识体系、限于浅层学习及困于情景固化三个问题。新课程标准首次使用大概念统整各学科课程内容,即要学生形成对知识、对社会的整体观念。如果学生掌握的仅是知识条目,固守一课、一单元的边界,这就削弱了教材的知识性与价值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从数学核心素养的角度看,研究教材是指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读准文本内容是什么,可以让学生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或体现出教材这样设置可以如何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因此,对于教材文本,教师不仅需要读懂,更需要读准,挖掘出教材中蕴藏的数学核心素养。例如,数学运算是贯彻学生数学学习整个过程的学科核心素养。理解运算对象的多样性、条件性、目标的多变性,是发展和提升学生数学运算素养的关键。在“解三角形”教学内容中,运算对象的多样性体现在角多、边多,寻找运算思路时需合理选择适当的角或边作为运算的对象,条件、目标的多变性体现在条件和目标的设置形式多样或富于变化。基于教材的这一思想,我们构建了“解三角形”的校本课程。解三角形的运算法则涵盖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公式、定理、性质等,主要包括: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诱导公式,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二倍角公式,正余弦定理,三角形角角关系、边角关系、边边关系及三角形面积公式等。由于内容多,且变式多,因此,在考虑如何自然合理地选择运算法则时,应着眼于理解法则的转换功能,如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诱导公式,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二倍角公式等的变角、变名、变幂功能,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边角互化功能等。“解三角形”的校本课程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进行主体设计的。

聚焦核心概念的教学———大单元设计的着力点

高中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篇3

【关键词】核心素养;护理教育;护生

1核心素养的核心概念

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核心素养的核心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学生必须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及社会需求的品质和能力[3]。因此将核心素养的核心概念界定为核心能力。欧盟委员会在2018年对核心素养的内涵作出了新的阐释,包括以下八项能力[4]。读写能力:在不同学科和环境中使用多种材料(视觉、声音、数字材料)进行口头或书面联系沟通的能力。语言能力:适当和有效地运用不同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数学、科学能力与工程技术能力:数学能力是指开发和运用数学思维来应对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科学能力是指利用科学知识和方法体系来发现问题并得出基于证据的结论的能力;技术和工程能力是运用相关知识理解人类活动及公民个人责任变化并采取恰当行动的能力。数字能力:在学习、工作、和社会参与中自信、批判性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包括信息与媒体素养、沟通协作、数字内容创作与安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个人、社会能力与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反省自己、有效地管理和利用时间与信息及以建设性的方式与他人合作,保持对学习和工作适应力的能力。公民能力:基于对社会政治、经济概念与结构、全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充当负责任的全球公民并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创业能力:在创造力、批判性思考、流程管理与解决问题技能的基础上,对具有文化、社会或商业价值项目的想法采取行动,并转化为其他价值的能力。文化意识与表达能力:理解与尊重不同文化,并以艺术或其他形式创造性地表达不同文化的能力。

2核心素养的近义词

“核心素养”的别称是“21世纪素养”或“21世纪技能”[5]。经常与实用技能、基本技能、及近来使用的未来技能等其他概念混淆或是重叠[6]。韩国研究者将核心素养称为核心力量[7],日本研究者将其称为学力[8]。

3核心素养的研究工具

核心素养的研究对护理教育具有深远意义,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有利于培养护生的综合素质。现代社会对护士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护理专业课堂教学和临床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工具较少,现总结如下:(1)大学生核心力量工具(K-CeSa)韩国的两位研究者用K-CeSa调查了韩国的100名护生,K-CeSa包括国际型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资源情报技术处理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四个维度[7]。研究结果指出K-CeSa对于测量护生核心素养只有部分适合,还需研究者们基于K-CeSa,开发适用于测量护生的核心素养的研究工具[7]。(2)护理本科生核心素养的现况调查问卷国内研究者马俊卿以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18个基本要点为依据自制了《护理本科生核心素养的现况调查问卷》,并调查了国内某医学院校的410名护生。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调查和核心素养现况调查两个部分,共26道题[9]。该问卷为研究者自制,还未在国内得到推广使用。(3)血液净化专科护士核心素养评价标准调查问卷国内研究者臧格通过两轮的专家访谈制定了《血液净化专科护士核心素养评价标准调查问卷》,信效度良好[10]。研究者虽将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核心素养”带到了临床护理领域,但研究对象仅限于血液净化专科护士,所以还需要研究者们基于此问卷,制定适用范围更广的临床护士核心素养评价标准调查问卷。分析现有文献,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工具都比较缺乏和局限,从而难以准确地评价出护生或护士的核心素养。自核心素养概念提出以来,国内外不少研究者都对其进行了专门的探讨,但至今尚没有推广使用的研究工具,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研究。

4核心素养概念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

(1)在临床护理教育中的应用林春华[11]等研究者指出,医护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包括稳定的情绪、敏锐的洞察力、崇高的理想和善于沟通的能力,才能很好地将现代医学模式所要求的临床工作做好。汪艳玲[12]等研究者通过自制问卷对某三甲医院的111名护理人员进行了人文素养调查,结果表明该医院护理人员的普遍人文素养不高,护理人员的人文素养有待于提高。周金莉[13-14]等研究者通过临床护士咨讯素养与工作绩效进行相关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电脑态度对工作绩效有较大影响,指出医院的管理者应该重视护士的资讯素养培养,从而来提高护士的工作绩效。目前,国内关于护士素养的研究多为分散、片面的,缺乏一种全面综合有效的评价标准。虽然护士的操作技能、实践能力已经被纳入到了传统的考试内容中,但必须要注意的是将相关科目纳入考试范围就能够充分评价各项核心素养是一种局限的想法,因为传统考试是不能对核心素养中关键要素进行充分评估的,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尝试研发出能够观察外显表现的测量工具,从更加全面的维度来评价护士的核心素养[15]。(2)在课堂护理教育中的应用马俊卿[9]通过自制的《护理本科生核心素养的现况调查问卷》调查了某医学院校统招全日制某年级护理学专业本科学生410名,结果表明,本科护生对核心素养的了解较缺乏,大部分本科护生不知道或从未听说过核心素养的相关知识。仇冰洁[16]等研究者通过对湖南、安徽、江西、江苏、山东五省十二市高职护理院校的调研结果分析发现,我国高职护生的核心素养培育尚未得到重视、缺乏细化的培育指标、没有清晰的培育途径。于秀霞[17]等研究者通过调研某高职院校护生的紧急救护能力、对急救知识的需求情况及对急救护理技术课程的建议和意见等相关内容,提出为培养高职高专护生的核心素养,首先应调整《急救护理技术》课程的内容与方法,从而提高护生的职业素养,最后更有利于培养护生的核心素养。杨丽[18]提出了四点培养护理专业核心素养的策略:(1)转变教育观念,构建可观察评估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2)围绕核心素养构建课程体系;(3)加强教师培训;(4)营造人文氛围。核心素养是一种“高级素养”,不是“低级素养”,也不是“基础素养”[19]。护生及护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多种素养。在传统的教育中也培养了一些素养,如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的没有竞争力的低级素养,但核心素养是高级素养,护生和护士的终身发展及社会发展都需要高级素养[19-21]。

高中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篇4

【关键词】核心素养;数学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6-0033-02

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在文件《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那么,具体到数学学科中,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怎么样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将成为数学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我国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数学素养到数学核心词,第二个阶段是从数学核心词到数学核心素养。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六大核心素养。在教学中应该明确: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重视的是那些网络上找不到的答案,尤其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表现,在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更加侧重于学生自主探究和自我体验,更多地依靠学生自身在实践中的摸索、积累和体悟。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核心素养下的数学课程目标

1.数学核心素养的含义

数学核心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它高于数学能力和数学知识,具有数学的特征,它反映出数学的本质和数学思想,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课程目标紧密相连,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具有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必需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在数学学习中逐步形成的。数学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的特征。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教学的风向标,指导数学教学,对数学教学和教学评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数学核心素养的特征

核心素养是数学学习者在学习数学中所应该达到的综合能力,是一种基本素养。核心素养的综合性、阶段性和持久性的特征分别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综合性是对象能力的结合,包括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态度。其中,数学思考和数学态度是内在本质,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能力是外在表现。②阶段性是指学生在不同年龄、不同层次水平上体现的核心素养也有所不同。③持久性体现在核心素养对学生的一生都有所帮助,这不仅体现在学习上,还体现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上。华东师范大学的一位教授提出:数学的核心素养体现在“真、善、美”三个维度,分别是:深入了解数学的严谨性,领悟数学的文化价值;具有用数学的逻辑思维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能够欣赏数学的美,并热爱数学。

3.在核心素养下的数学课程目标

依据核心素养体系,应该明确学生在各学科、各阶段的具体任务和目标。在数学核心素养下的数学课程的目标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讲:①在数学学习中,要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思想等,具备从数学的角度去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培养抽象思维。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提高逻辑推理能力,用数学的思维去分析问题,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③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作为现代社会公民所应具备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可持续地发展,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二、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思考数学教学的模式

1.设置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环境

我们一直强调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但是通过调查发现,课堂上的教学模式仍未发生太大的变化,仍然是以教师讲为主,学生被动回答问题。这种教学形式有利也有弊,虽然方便教师传授知识,但是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因此,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创设情境,使学生去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能力。在真实的情境中,学生通过实践培养这些学习的能力。在教科书中,有很多问题成为问题解决,但是那些问题都是有准确答案的,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是没有准确答案的。这些真实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这样就有助于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能力。教师要善于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在课堂上能够创设更多的真实情境,让学生感悟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目的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复杂问题。这样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够有效地发展。

2.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达到更高的认知水平。因此,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和周围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表达数学思想的能力。自主学习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对于一个问题,学生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找到合适的技巧、策略来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独立的、主动的、批判的思考能力。另外,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学习也是一种不错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从网站上获取更多的资源。借助网络探究数学的新领域及其应用,扩大学习的视野。

3.进行综合性的教学

培养核心素养,需要各个学科交叉培养,在学习别的学科的时候,将课本上的知识通过有效的方式交给学生的同时,也要组织本学科外的活动。开展基于项目的教学。一方面,各学科之间要相互合作,相互开展跨学科教学,以便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带领学生走出校@,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知识的价值、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实践能力。比如,数学和道德相结合,数学本身独立于道德的,但是在社会中,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时候可能会出现道德问题。因此,在用数学二做决策时必须要考虑到道德问题。数学也可以与文化结合,使学生了解数学在文化中的价值,从而认识到数学在文化中的贡献和实践需要,并使学生能够利用数学来理解跨文化的问题与议题等。另外,在教学中不能仅仅依靠教科书来进行。要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要把知识作为达成目标的媒介,获取知识不是最终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对教师而言是一项挑战,需要教师具备全局意识和综合性的整合能力。

4.深入推进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教师根据学习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出能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是启发式教学常用的手段,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通常是判断性的问题,或者是评价性问题和解释性问题,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不大。另外,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没有很好地接纳和利用学生的回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有层次、有深度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在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后,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接纳和应用,使学生在讨论和思考中创新思维。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尤其是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终身发展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素养,它不是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的简单相加,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活动和目标定位都要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是数学教学的本质,应该特别关注核心素养。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也应该不断地深入学习,促进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朱立明.基于深化课程改革的数学核心素养体系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6(5):77.

[2]马云鹏.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5(9):36.

高中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篇5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学科,在中学生物教学中,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应当根据学生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进行一定程度的拓展和延伸,在实践中使学生能够感知和体悟生命,进而敬畏和珍惜自然。由此可见,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单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要求对学生观察、实践、探究能力的提高,进而使其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在生物教学中不仅要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还要尽可能教给学生研究生物学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研究生物学的能力,把发现真理的“钥匙”交给学生,特别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质的形成。使他们在面对新的情景和现象时,有勇气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敢于探索,勇于开拓成为开创型人才。

本文作者以公众科学素养调查问卷中使用的指标体系为参照,结合高中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特征,设计惠贞书院高中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调查问卷,从学生获取生物科技信息的渠道、学生对生物科技信息感兴趣程度、中学生的基本生物学核心素养、中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评价和态度等方面展开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82,回收有效问卷480份。调查对象包括高一、高二选考、高二学考、高三选考四类学生。

一、惠贞书院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现状分析

(一)学生获取生物科技信息渠道单一、时间较少

高中学生获取生物信息渠道的前三位依次为网络(65.2%)、课本及课堂教学(50.9%)、电视(37.8%),其中,不同调查对象的选择差别较大,高一和高二学考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占首位,分别为66%和63.6%,高二选考和高三选考学生则主要从课本及课堂教学中获取。调查显示,除正规学校教育外,大众传播媒体是学生获得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从这个特点来看,学生还缺乏核心素养培养意识,只是一种无意的获取。

调查学生经常阅读的文章内容后发现,主要有流行小说(46.0%)、时事热点(43.6%)、科普读物(36.7%)。高二选考和高三选考学生更喜欢科普读物和时事热点,高二学考学生更喜欢时事热点和流行小说,显示出学科特点及学生的不同爱好与所选学科的关系极为密切。通过对不同学科学生的访谈表明,有50%以上的学生虽然喜欢课外科普读物,可由于课业负担重、科普读物少等原因很少阅读,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学生科学态度的不足。

根据学生获取生物科技信息的时段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学段的学生每天接触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时间约为1小时。在对了解生物科技知识最多阶段的调查中显示,有93.0%的学生认为在高中阶段了解生物科技知识最多,这与学生的年龄、理解能力和对生物知识吸取的重视程度以及高中生物的知识量有关。但调查显示:12.7%的高二学考学生选择初中阶段是其了解生物科技知识最多的时期,说明“科学”对于非生物选考学生来说仅仅是知识含义,也说明我们对青少年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方面教育的匮乏。

根据学生获取生物科技信息渠道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知识的途径主要是网络、课本与课堂教学,学习阶段主要在高中阶段,更喜欢阅读小说,对科技读物涉猎较少,接触媒体的时间平均在1小时左右,高中是生物核心素养获得的主要阶段。但学生科学态度不足,缺少了解生物科技知识的主动性和前瞻性。

(二)学生对生物科技信息感兴趣,但基础较差

针对学生对生物科技信息兴趣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很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的分别占24.7%和62.9%,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研究性学习的学生占74.2%,这是令人鼓舞的数据,是提高高中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先决条件。但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学考和选考学生对生物的兴趣程度差异明显,选考生中也有少部分学生表示不愿参加生物活动,这与学生所学学科及对科学的认知态度有关。

在学生对基本生物科学术语和科学观点了解程度的调查中,对5个生物科学术语均选择“了解”和科学观点能答对5道及以上的学生作为“了解基本生物科学知识的学生”。调查结果表明:了解基本生物科学术语的学生为12.3%,了解基本生物科学观点的学生为55.1%,在教材和媒体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知识正确率较高,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教育、课堂学习在获取、积累知识中仍起着重要作用。

(三)学生具备一定探究能力、对生物科技持正面态度

本问卷从客观精神、探索精神、质疑精神、公平竞争与合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的调查。数据分析表明:惠贞书院的高中学生对人、对事基本能够秉承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当与他人有不同意见时,也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善于和他人合作,共同完成科学实践活动。

针对学生对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看法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对科学技术持正面和积极的看法,能认识到科学对当今世界及人类生活的重大影响,对科学技术充满希望。但是学生对于重要生物问题的关心程度不高,高一和高二学考学生不太关心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占50.9%和12.7%,说明缺乏忧患意识的学生仍然存在。

(四)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总体状况

学生若能同时达到对科学常识和概念的基本了解、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基本了解、有关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的基本了解,就可以认为其具备了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基本水平。

本次调查显示:惠贞书院高中学生具备生物核心素养的比例仅为7.5%。高一学生有10人具备生物学核心素养,比例为5.8%,高二学考和选考学生分别有4人和12人,占比分别为5.5%和12.7%。整体来说,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水平较低,对生物科学术语和知识的掌握明显不够,尤其是高一学生的生物科学知识相当匮乏,且不具备完整科学观点的学生比例高达55.0%,能够掌握生物方法的也仅为35.5%。高一和高二学考学生对生物与社会的关系的了解差距不大,但与高二选考学生存在较大差距,这可能与学生在高中阶段参与课堂学习、选修课教学、多种社会实践活动等关系密切。

高中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篇6

关键词:核心素养;城乡小学;科学教育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对人才培养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然而基于传统教育的小学科学教育却难以从学生主体意识、主观能动性、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的层面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及我国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城乡小学应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主导,切实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尤其在科学教育层面,科学教育是小学教育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初中教育、高中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基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能够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钻研能力,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提供助力。

一、科学教育与核心素养内涵

科学教育主要指以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为主,涉及科学文化、科学哲学、科学史、科学技术等相关学科的综合教育,以此使学生充分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感受科学魅力,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索精神。教师要系统掌握科学教育的基本方法,了解科学教育的理论前沿,并通识各学科的理论知识及实践内容,全方位、全维度地理清各类学科间的关系,进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载体。在教学意义层面,科学教育不仅能够为城市学生提供探索科学知识的渠道,更为乡村学生营造出与城市学生平等教学资源的教学环境。马云鹏(2016)从教育公平的角度出发,认为科学教育能够使城乡学生享受相同的教学资源,能够缩减我国城乡教育的差距,提升乡村教学质量。然而在核心素养层面,城乡小学教育却依旧存在程度不同的差异。路向飞(2018)认为科学教育在乡村小学教学体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为乡村学生提供平等的教学基础,使其在接受初中、高中阶段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的教育时,能够得心应手,提升学生自主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就核心素养的内涵来讲,核心素养具体指学生掌握适应社会发展与自身发展需求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是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文化基础的综合体现。首先在自主发展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健康生活习惯,以学生身心健康为基本,切实形成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文化基础层面,小学教师应通过科学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以此推动素质教育体系的快速发展。而在社会参与层面,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及实践创新能力,使学生自主了解并运用科技手段,获取满足自身需求的学习资源。总而言之,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有效实现城乡教育公平,凸显科学教育价值,提升乡村基础教育的效率与质量,缩减城乡差距。

二、我国城乡科学教育现状

1、数据分析为有效探索核心素养背景下城乡小学科学教育差异,课题通过网络通信技术,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南昌市市区及县域多所小学的教师进行数据分析;其中问卷实际发放100份、收回71份。并在数据整理过程中发现南昌市城乡小学科学教育机制存在诸多的问题。首先是师资力量问题。根据数据显示,参与问卷调查的教师中,本科学历的教师占78.87%,大专学历的占21.13%,中师高中以下及硕士以上学历的占比为零。可以说我国城乡小学教师学历层次较高,然而乡村地区的小学教师大多为大专学历,占比69.6%;而在专职与兼职层面上,19.72%的科学教师为专职教师,80.28%的教师则为兼职教师,可以发现,兼职教师比例较大,难以投入大量时间与经历进行针对科学教育课程的研究,不利于核心素养教育体系的落实。在学科背景层面上,城乡小学科学教师中文科与理科背景的教师分别占43.66%与40%,而科学教育学科背景的教师仅仅占7.04%,且大多任教于城市地区,而乡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基础相对薄弱。在教龄层面:教龄在8年以上的占19.72%,教龄在5-8年的占2.83%,教龄在2-5年的占19.72%,而教龄低于2年的占57.75%。可以说城乡小学科学教师的教龄普遍偏低,不具备系统的科学教育体系及理念。在专用实验室规模上,拥有2-3个实验室的教师占85.92%,而没有实验室的教师占11.27%。并且没有专用科学实验室的教师多属于乡镇地区。最后在教学经费层面,教学经费非常多的教师占比2.82%,教育经费比较多的教师占比8.45,而选择一般、比较少、非常少的教师,占比87.3%。由此可见无论城市小学还是乡镇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经费普遍不足。总而言之,我国城乡小学教师专业层次存在显著的差异,拥有专科学科的乡村教师较多且普遍是兼职教师,并在教育经费及课程教龄层面上与城镇教师存在明显的差距。

2、核心素养培养现状由于我国城乡科学教师教龄普遍偏低、经费稀缺、实验室有限、专业背景难以满足现代科学教育发展的需求,导致核心素养培养体系难以得到有效的落实,虽然部分城市小学能够结合自身的教学资源,将核心素养融入到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当中,但依旧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譬如缺乏系统的核心素养培养体系、教学结构不合理、相关理论缺乏等。而为有效探析核心素养下城乡科学教育的差异性,本文将乡镇小学与城市小学核心素养培养体系进行对比,并发现:首先,城市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有核心素养培养意识,却缺乏相应的培养体系,乡镇小学普遍关注对科学教育课程的知识教育,完全缺乏核心素养培养意识。其次,在落实程度上,城市小学拥有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通过教学实验逐渐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而乡镇小学由于教师教龄与专业层次偏低、实验室数量的不足,导致部分乡镇教师难以形成科学合理的核心素养培养机制。再次,在专业背景层面上,由于城乡教师普遍是文理专业背景,所以在如何将核心素养与科学教育相融合层面存在明显的问题,部分城市教师甚至将核心素养与课程教学区别对待,使核心素养成为独立的教学内容。此外,城乡小学科学教育在教学质量与效率上存在明显的差距,通常来讲,乡镇小学缺乏丰富的教学资源、师资队伍、设施设备,并且其他相关学科(例如,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体系建设的滞后,导致小学管理者将管理重心转移到学科建设的层面上,而有关核心素养培养、综合素质教育问题,则表示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提升城乡科学教育质量的策略

1、整合城乡教育教学资源根据数据调查显示,我国乡村地区专科教师较多、课程教龄短,实验室数量有限,严重制约了科学教育的快速发展。因此,为有效平衡城乡教学差距,推动乡镇小学科学教育体系的形成,相关政府部门应采用教师轮岗制,即根据教师职称评定的内容,将轮岗教学质量纳入职称评价标准中。并通过城市教师进入乡镇,乡镇教师进入城市方式,充分发挥城市教师的专业力量,使乡镇教师获得先进的教学理论与模式。其中,在轮岗周期上,学校应根据教师课程表现情况,采取半年制、一年制、三年制依次递增的时间制度,以此使教师充分了解城乡教学差异,形成良好的专业教学经验,为未来的城乡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奉献力量。

高中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篇7

随着社会竞争程度的加剧,对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高中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承担着对学生综合素养进行培养的重要任务。其中学科核心素养就是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方面,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学科修养和学科素质,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还要有对事物的认知和审美能力。

以文化育人为依托,对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提升能够在改善他们综合素质的同时实现他们对事物感知能力的提高。要想借助文化育人实现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就需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了解和把握,更新教学理念,强化学科核心素养在实现学生发展方面的重要性认识,在实践中优化教学模式,为发挥文化育人在实现高中生学科有效培育目的的实现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研究的价值

1.理论意义

本课题是在建构主义理论、学科教育理论及教育心理学基础上开展的,对以文化育人为依托的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策略、实施模式及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在这些科学理论指导下可以确保河南地方特色文化在高中学科教学效率提升方面应用的科学性。还可以在高中学科教学实践基础上对相关理论进行升华,因此本课题提出的关于以文化育人为依托的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方面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本课题依据“立德树人”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结合我校核心文化,有效融合学科特点,逐步完善培育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有极为重要的价值。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激发学习内在动力。对学生进行感恩和责任教育,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学校对自己的栽培之恩、社会对自己的关怀之恩,领悟到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从而激发努力学习、回报父母、回馈社会、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塑造包容情怀,提升学生人文底蕴。引导学生接触、理解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文化,在竞技比赛或日常生活中尊重对手、欣赏别人,来加深学生的人文积淀,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社会责任感与跨文化意识,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和担当能力。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进取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拼搏的精神,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健康生活,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一)核心概念界定

文化育人:文化是育人之本。从教育的过程来看,教育是利用文化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的过程,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传授过程。从教育的环境来看,文化是一个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的生态文化系统,为学生提供文化气息,营造宁静心境,提供成长和发展的动力。从教育的根本目的来看,文化能够帮助教育对象完成社会化,使其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和独立意志的社会人。

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本课题中开展的研究主要是依托文化在高中生中进行渗透,通过文化的影响力,对学生进行影响,在学科中进行渗透,以此来促进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关于利用文化育人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升中进行运用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做出的研究却是比较多的。学者胡志梅指出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的个人特征对学生的学习状态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学者刘凌飞指出文化育人在提升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果方面有很大帮助。刘刈、张晓敏在其论文《高中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现状与素质教育开展途径分析》中指出,进入21世纪后,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处在压力中的人们更加需要学科的熏陶。在高中正规的素质教育的内容里,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但实际情况是,很多高中生缺乏这一方面的培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向更好去发展,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

2.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外关于文化育人在学科核心素养改善实践中的应用研究很早就已经开始了,许多学者和一线教师也加入了这个研究计划,主要体现在教师在应用文化育人打造方面的能力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影响进行关注,"核心素养"最初是经合组织提出并进行大规模研究,由欧盟进行推广。美国的核心素养是每个学生和工作者都需具备的能力,其中学科核心素养时高中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者莱恩提斯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定义是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学科修养与学科素质,不只是包括学科知识与学科实践能力,还应当具备较高的认知能力与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有助于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对于事物的感知能力。澳大利亚提岀的学科核心素养即为综合职业能力,是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一种能力等,并对学科核心素养在实现学生发展方面的意义做了阐述,指出开展高中学科核心素养教育课程,能够使学生接受学科知识熏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英国有学者提出可以在高中开展学科核心素养课,把学科带进课堂,能够让学生比较正规地接受学科知识的熏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有利身心健康。拿学习教育的高中生来说,学习如何利用学科调节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生活,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实现课堂效果,对教学工作大有裨益。

综上所述,国内外在教学中实施文化育人促进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策略研究方面做出了很多的研究,但是针对利用河南文化育人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应用后实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方面的研究文献比较少,基于这一认识,提出了本课题,希望可以为高中教师在借助文化育人实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改善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预定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通过对本校师生的问卷调查,摸清当前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活动基本情况,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科教学渗透核心素养的开展情况,为本课题制定研究思路和措施提供依据。

2.以文化育人为依托发现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活动创新开设的思路,并设计出较为合理的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活动与文化育人有效融合的教学实施方案。

3.通过本课题设计的基于文化育人的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活动的实施,实现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效果的提升和教师能力的提高。

(二)研究内容

1.借助文化育人促进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提升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处农村的高中学校办学条件较落后、教师教学中的核心素养渗透观念欠缺、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课堂现象时有发生、高考注重分数的指挥棒等问题,都严重阻碍了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2.以文化育人为依托的学科教学活动在实现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改善提升中的可行性和条件。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的需要。

(2)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学科育人的沃土。

(3)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高考选拔评价的标准和尺度。

(4)教师教学观念改善及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具有一致性。

3.借助文化育人实现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有效培育的策略。

通过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学科教学的整合、教学评价机制的改革及课堂育人模式的创新等等,实现借助文化育人提升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及教师业务能力的目的。

(三)研究的重点、难点

1.重点

(1)结合我校高中生实际情况总结出依托文化育人实现学科核心素养有效提升的策略。

(2)依托我校核心文化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建立关于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实效的调查与评价体系。

(3)针对教学实践推进过程中反馈的困难及问题,改善策略,优化培养实践。

2.难点

(1)多数教师对文化育人把握不精准、借助文化育人融入学科教育的理念不一,将提升策略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深度、广度不同会影响课题研究的推进。

(2)建立科学有效的学科核心素养的调查与评价体系。

(3)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存在很大基础差异、家庭教育部分缺失造成家校配合度低等都加大了课题开展难度。

(四)研究的创新点

1.选题的创新

自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起,我们的生活、工作中都充满了这个词语,学生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也成为当下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热词。但仅有少数人真正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意义,所以此课题的研究对高中学科教师的理念更新起到一个引领作用。

2.理念创新

本课题的研究依托我校核心文化,将文化育人与学科特点有效融合。不仅促进高中生对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了更加深刻全面的学习,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而且开拓了学科教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对于各学科教育教学有着较好的实践意义。

通过推进本课题的实践过程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增强学生自立自强意识,对育人方式的优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3.角度的创新

本课题组本着“研以致用”的态度,不搞纯理论的研究,而是突出实践性、操作性的对策研究。所以我们选择研究内容的角度都是可以在高中常规学科教学中开展的,并且研究成果可以直接应用学科教学中并可推广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中。

4.方法的创新

研究对策是否真正有效,必须有一个参照,所以我们选择有实验班级,有对比班级,将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在实验班级和对比班级中展开,进行一段时间后,对比学生对待以文化育人为依托的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课程的态度、参与学科学习积极性、学科核心素养改善情况等各方面内容,在有客观依据的情况下进行总结,更有说服力。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图)

(一)研究方法

关于该项课题的研究是极具综合性的,会运用到的综合性比较强的的研究方法,这些研究方法可能单独使用,也可能综合进行。以下为该项课题可能涉及的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在这项课题中,我们最终要实现以文化育人为依托,对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提升,能够在改善他们综合素质的同时实现他们对事物感知能力的提高。我们研究人员通过检索电子材料和纸质文献,查找高中生核心素养提升的相关资料,以及文化育人相关文献,在这项课题的研究中主要对这些资料进行文献综述,提炼精华。

2.规范化研究

根据目前我校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切实建立对以文化育人为依托的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策略的实践创新模式,在扎扎实实准备的基础上,进行下一步规范化的研究。

3.案例研究法

选取相关高中在学生学科素养提升工作方面的典型案例,深入剖析,通过对几门不同学科现存教学模式的实际成效进行案例分析,以总结出他们在这方面存在的宝贵经验,改进我们的研究过程,得到研究的有效结论。

4.问卷调查法

根据这项课题项目研究目标的需要,结合我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仔细设计具有明确针对性的调查问卷,利用问卷星等工具和形式,对我校教师、学生以及家长进行调研,并把调研资料汇总起来,认真分析。并将调研结果形成可量化的数据,作出直观的图表,进行系统的科研对比。

(二)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图)

首先,针对我校及相关高中的学科教师,对他们在借助文化育人开展学科教育及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现状作全面了解,明确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步骤;

其次,组织本课题组成员教师认真学习课题研究的内容、任务和具体的操作研究步骤。

高中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篇8

关键词:课堂;教学;数学;核心素养

G623.5

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可谓是学科教学的核心与灵魂。数学核心素养涵盖了数学思维发展、数学方法使用的全过程,是促使个体有效开展理性思维、逻辑推理的数学品质。所以衡量学生数学水平的标准绝不仅是数学知识掌握的多少或数学成绩的高低,而是突破数学这一学科工具束缚后,人们所掌握的数学思维方法与理性精神。因此,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通过“问题-互动”的教学模式培养与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有着重大的意义[1]。

1数学核心素养概述

数学的教学核心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培养数学运算能力。但是伴随着教育改革与课程调整,数学的占比及其各考点的权重一直都在变化。数学课程是一门基于逻辑推理与辨证思维结合统一的课程。学生必须在老师带领下通过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然后使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活动。在数学活动基础上让学生充分理解数学概念、结论并探究数学发展的历史。逐步形成数学核心概念运用过程,理解蕴涵其中的思想方法。拜托学生对数学枯燥乏味的原始认知,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式[2]。

数学核心概念的学习是对数学历史发展是认知,主要有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杜宾斯基apoS理论三种认知形式。而最典型的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被公认为是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研究理论。其研究方法表现为运用大数据、多实验次数的统计与分析得出对一定数学规律的理化总结从而形成知识脉络支持理论发展。他指出所谓认知发展,就是个体自出生以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面对问题情境或对事情的处理上思维方式和能力表现的不同,而这种适应在个体成长期间是一直连续变化的。皮亚杰认为:智力的本质即是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来概括的。所以当主体适应环境时,就会通过图式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创造,并由同化或顺应两种方式来构建动态的心理认知结构,并达到和环境的动态平衡[3]。

在时间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主要取决于在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上,表现在数学的教学核心上,具体来讲就是老师在课堂上传授教学核心发展与概念时的学生认识与汲取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互动交流协作与问题解决应该贯穿于学生知识学习与意义建构的全过程;“问题-互动”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放弃课堂教学主体的身份,确立学生主体的中心地位,以问题引导互动的发生,构建全新的数学课堂师生关系,这对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有着重大的影响。

2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措施

2.1互动中突出问题导向,创设有利于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的情境

“问题-互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提出是引导学生探究数学科学的动力,重视师生互动中问题的导向作用,能有效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求异思维与探索精神,进而促使学生主动发现科学规律,达到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从这个角度上看,“题-互动”教学模式与建构主义科学理论的内涵是相契合的。建构主义理论以教育主体为核心,突出教育主体的主动性,通过教育情境的建构,促使教育主体主动探索、挖掘、认识知识的价值与意义。为更好地实现小学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实施与培育,可以尝试在互动中突出问题导向,创设有利于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的情境[4]。

2.2互动中突出问题要求,关注教学目标与数学核心素养的融合

生本教育理念指引下的“问题-互动”教学带给小学数学教育的不仅是教学模式的变革,更是一种课程观念的变革,即:将数学课程作为生成的、动态的、系统的整体,其课程目标的设置指向两大准则――促进学生个体成长与素质养成,最终落脚点在于小学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因此,“问题-互动”教学立足于数学课程的深度开发,面向社会生活实践,在问题与互动密切关联的基础上,结合小学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强调在数学课堂互动过程中突出问题要求,推进数学教学目标与数学核心素养的融合[5]。

2.3互动中突出问题主线,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数学核心素养的关系

“问题-互动”教学的构建重视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将互动中的问题主线作为开展数学教学的关键环节,以问题主线引领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数学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6]。宏观上,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由必修与选修两部分组成,注意区分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包含的学习层次与核心素养培育要求,以必修内容为主线,突出数学中的核心内容。微观上,每节课的教学互动中突出问题主线,处理好教学中的数学基础知识、数学实践应用知识、数学发展知识这三个内容之间的关系,以期培育并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3结语

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推动着小学数学教育开展改革探索活动,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而“问题-互动”教学模式成效显著,有着广泛应用的可能性;“问题-互动”教学模式贯穿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的全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之间的特殊交流活动,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问题-互动”以发现、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在互动交流与合作中集思广益,培养了学生探究数学奥秘、追求卓越创新的意识与精神,这一教学模式已成为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

参考文献

[1]孙朝仁,马敏.基于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应用型数学实验[J].中国数学教育,2015(21):36-40.

[2]赖允珏.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6(5):42-45.

[3]刘友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培育之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6(10):57-58.

[4]孙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J].科学咨询,2016(41):73-74.

高中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篇9

关键词:责任教育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核心要素

常言道,“三分能力、七分责任”。强烈的责任意识、责任担当是做好做优做实工作的重要前提和根本基础。进入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实施和推进,以培养高度责任精神和意识为主要内容的责任教育渗透在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教育学指出责任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主体高度责任感和强烈责任意识为宗旨,引导和培养学生群体高尚品质和优秀人格的教育教学理念。《青少年责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一文指出,责任教育根据其愿景目标,可以分为近期目标、远期目标,核心要义是让学生结合自身学习、生活,树立自主选择、自主管理的先进观念,形成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的观念和高尚道德情操。与高中数学课堂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相一致。鉴于此,我简要论述责任教育下数学课堂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在责任意识培育中,增强主动学习情感

责任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增强和培育学习对象强烈的责任意识责任意识,就是责任心,使学生主体对自身的行为负责、主动向他人学习并对他人负责。数学课堂需要教师精心预设和科学施教,更需要学生主体的深入参与和积极配合,始终以高度的主人翁意识和强烈的能动情感进入其中,展现主体地位和风采。在高中数学课堂核心素养培养系统工程中,能动、自觉的学习情感培养是重要内容。积极的学习情感是高中生课堂主体特性的有效展现。因此,在责任教育进程中,教师结合数学学科教学特点,切实增强高中生自觉、主动责任意识,通过学习氛围的营造、教学场景的布置及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等手段,充分点燃他们的内在能动意识,提振他们的主动积极情感,让高中生将学好数学作为内在自觉行为,有效培育他们的责任意识,从而实现主体能动特性的有效激发。如“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教学中,教师利用数学学科现实应用特性设置了“某冶炼厂为节省采购经费,根据新工艺采购金属矿产原料”教学场景呈现给高中生,让高中生在视觉、听觉及认知上受到“冲击”,深度感知数学学科的现实特征和深远意义,一方面切实增强高中生的主人翁意识,使自觉学习内化为自主行动。另一方面充分贴合高中生认知实际,挖掘出高中生深入学习、探析的内生潜能,自觉担负起学习探知数学知识的责任和要求。

二、在责任行为教育中,锤炼勇于探究素养

责任意识的增强需要具体行为和实际行动予以展现。不少高中生在数学学科学习探求进程中面对出现的问题、疑惑、困难等险阻,经常表现出“畏惧心理”,缩手缩脚,不敢、不想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导致数学学习活动戛然而止、无功而返。出现这样的问题,关键是未能树立勇于探究、勇于克难的素养。在新实施的高中数学教学纲要中,将培养高中生勇于探究、克难求进等素养作为学习情操培养的核心内容。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责任教育进程中将责任行为教育与勇于探究素养合二为一、有机整合、同步发力,利用数学学科问题案例及数学实验等资源组织高中生进行针对性、系统性的实践、探究、选择和推导等操作思维活动,有序引导高中生进行解题或验证的操作实践、评判反思、调控学习等,从而逐步培养高中生责任行为,以此获得探究实践的时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有效解决数学难题的技能和信心,锤炼和提升勇于探究的数学素养。

问题:已知有一个函数解析式为f(x)=2cosxsin(x+)。求函数f(x)最小正周期及图像的对称轴方程;求函数f(x)的单调区间。

在问题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出解题任务和要求,以此增强高中生完成解题任务的责任意识。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高中生通过自主解题及合作探析相结合的形式,开展问题解析活动,高中生在探求解析过程中产生“如何获得正弦函数的周期性及单调性”认知解析的“疑惑”。教师向高中生指出:“要运用转化思想,借助三角函数图像和性质探知”。此时高中生经过深刻思考和综合研析,得到解题过程为:“要求函数f(x)最小正周期及图像对称轴方程,可以通过问题条件利用三角恒等变换正弦函数的周期性及图像的对称性等求得;求函数f(x)的单调区间,可以利用三角函数的图像的单调性特征求出。”教师进行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三角恒等变换、正弦函数的周期及图像的对称性等内容,运用转化思想是关键。”高中生在亲自参与探究、合作探究分析、及时调整思路等责任行为下,得到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路径,进一步积淀战胜困难、解决难题的探究实践信念。

三、在责任能力教育中,培树尽职履责情怀

能力体现在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点点滴滴。学好数学,不仅需要积极的学习情感作为思想保障,还要有良好的学习技能作为方法指导。责任能力,顾名思义,就是履行和完成责任、任务、活动的本领,它是责任意识得到深化、学习情感得以深厚、责任行为得到落实的关键。责任能力应体现在学习实践进程中,应展现在尽职履责实践活动中。高中生作为学习活动的具体实施者和践行者,完成自己的学业尽到学好数学的职责。而这些是对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根本性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培树学生主体履职尽责良好品质时,要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及组织形式,开展探索性验证、集体性合作、探究性实践、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意在强化责任能力教育的课堂教学,以此培养高中生对自己学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及对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尽职尽责的品质。

总之,学科教学之中责任教育的实施是基于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数学教学课程体系。高中数学教师应巧借责任教育这一新型理念,利用数学教学资源,挖掘先进教学理念,对数学核心素养要素及生成机制梳理,有效施教,促进高中生掌握丰富数学知识、形成有效数学技能、生成良好数学情感。

参考文献:

高中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篇10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对策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何为数学核心素养.教育部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其中6次提到了“核心素养”一词.据笔者了解,目前国内学界尚未对“数学素养”有准确的定义,但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资料可以初见端倪.国内学者蔡上鹤先生认为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知识技能素养、逻辑思维素养、运用数学素养和唯物辩证素养.笔者认为,数学学习应该摒弃照本宣科、死记硬背的传统学习方法,小学生通过数学学习,除了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之外,还应该内化数学文化,最终能够将数学真正运用到实际生活实践中.学生除了基本的数学运算和推理,还应该具备数学意识、思想方法和理科式的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提升数学核心素养的意义

数学的学习是严谨的逻辑思S方式锻炼的过程,是对数学方法、思想的掌握和内化.笔者调查发现,有良好的数学素养的小学生往往数学知识丰富,在生活中对数字敏感且适应,能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给外人的印象总是富有逻辑、严谨、精明.除此之外,良好的数学素养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解题并不是为了拿分,而是为了探索数学问题的意义,学生如果从小就能在思维和逻辑运用中寻找到快乐,以兴趣为驱动力学习数学,对未来专业学习有极大帮助.

三、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对策

由上文可知,数学作为一门知识结构有序、逻辑思维性很强的学科,在小学生知识构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能够推进素质教育,对学生来说百利而无一害.笔者现就转变教学方法与观念、改善教学方法、完善数学评价体系三方面就提升数学核心素养展开探讨和分析.

(一)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

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要提升,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自身的教学方法和观念,从单纯地教授数学知识转变为重视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教师应该摒弃过去“唯分数论”的观念,更多地在课堂中展开探究性的数学教学活动.比如,在教授“圆柱与圆锥”这一内容时,可以将生活中的实物搬到课堂中,如手表、月饼等,并鼓励学生主动列举出生活中“圆柱与圆锥体”的实物,如,易拉罐、漏斗等,最后,教师再开始讲解圆柱与圆锥的知识点,在讲到如何测算圆柱与圆锥体的体积时,不要一来就直接照搬公式,可以让学生主动思考,甚至让学生拿着工具自主测量一下他们自己所带来的“圆柱与圆锥”物体的体积,在测量中遇到问题后,再讲解体积计算公式,学生的接受度和理解程度就会更高.

另外,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意识为重,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也可称数学敏感度,良好的数学敏锐度有利于学生形成较好的科学直觉.比如,在讲述“千克与克”的区别时,很多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让学生死记硬背,这种概念性的知识内容较为抽象,小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具体教学中就应该引入实物互动教学法.比如,课堂中让学生自主地寻找1千克的物品,让学生直接感知物体的重量,最后,再称重.这种教学能够将生活与数学紧密结合,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并非空洞的,而是可以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逐渐培养数学意识.

(二)教师应改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数学教学更多侧重于数学知识和技能的传输,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显然这种方法并不适用.教师要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应该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融为一体,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和知识发现、解决问题,比如,将班上学生分组,以小组的形式购买一样多的文具,每小组计算出怎么购买才是最便宜的,最后各小组进行对比.

(三)完善数学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