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过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29:31

地理教学过程篇1

【关键词】地理课堂;活动;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149-02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发展。新课程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特征的课堂教学。课堂活动是一种能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用,在用中掌握、理解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活动”的设计是值得我们教师深入思考和探索实践的问题,笔者就地理课堂学生活动的有效性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课堂教学活动要做到师生共同参与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和相互补充。在课堂教学中要彻底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局面,真正做到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究,而不仅仅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按照教师规定好的思路进行思考,最后得到教师规定好的答案,也不仅仅是把原来由教师讲授的内容改为学生讲述。而是要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处理好师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关系,做到师生平等、共同探究。例如,在讲到等高线地形图时,我指导学生用钢性较强的铁丝做出几个大小不同的圆圈作为等高线,再用细线连接起来,山顶部系上一根铁丝做拉手。提起拉手呈现山的形状,让学生观察。观察完山的模型后,当众把拉手垂直放下,使各条铁丝圈平放于准备好的小黑板上,接着让学生沿着铁丝的轮廓把各条等高线画下来。移去山的模型,再假设出每条等高线的高度,在一旁标上高度。最后把画好的地形图展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不是为了得出结论,而是重在参与的过程,掌握获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方法,从中获得地理学习的能力。

2课堂教学活动要让学生的思想自由飞翔

这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的思想在课堂上自由飞翔,首先将全班学生进行合理分组,然后进行组内讨论学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听、说等方式互相交流,以达到教学目的的过程。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巡回其间,简要个别讲解,帮助弱势学生领悟问题要点。讨论活动是课堂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以及互相帮助的协作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也是地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式,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每一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体验活动的最大魅力在于让学生在实践中一次又一次地反复感悟,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经验,在体验中成长,在体验中创新,逐步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成为创造型的人。如让学生动手演示昼夜更替。这个活动可以作为课堂演示操作活动,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也可以教师一边讲台演示学生一边跟着操作。比如:在教室里,把窗帘都拉起来,给学生创造一个黑暗的环境,教师可以利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或者可以用一个废弃的足球,把一半面积用墨水图黑,用来代表夜半球,或者说是太阳照射不到的部分,这样也可以在明亮的教室里演示昼夜更替。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了一些知识,懂得了一个道理,掌握了一种本领,这一切都说明在实践中感悟最深刻,在实践中体验最到位,在实践中的创新最能提高人的素质。也许,探究活动课的知识并未形成体系,但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3课堂教学活动要关注每一个学生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面向全体学生,真正的小组讨论意味着所有的学生通过积极的学习和参与,达到相互的全面交流,讨论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在课堂中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它允许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或发现新的观点。所以在课堂活动过程中要特别关心弱势学生,所谓弱势学生我认为就是在班级里比较内向,不善于发言,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具有一定的自卑感的这样一小部分学生。每个班级都会有这样的学生,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特别留意这部分学生,在分组讨论时教师要及时走到他们身边,走下讲台与这部分学生一起讨论,帮助他们获得必要的结果,一有机会要积极鼓励他们发言,要及时给予表扬,从简单做起,起步要低一点,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尊性、主动性,慢慢地使这部分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关心弱势学生还必须延伸到课外,平时要多与这部分学生多联系交谈,使他们消除对老师的心理害怕,把老师当成是一个可信懒的长者,是可以相互交流看法的朋友。同时要提高这部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首先必须消除心理障碍,大胆敢说。其次逐步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乐于学,积极学。

4课堂教学活动要强调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是探究教学的最高境界,学生由“他主学习”到“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品质质的飞跃,学生不等老师教而能自学时最成功的教育。教师应充分信任每一位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独自学习。教师在告知学生他们的任务和目标后,指导和培养并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和思考,从中明白事理,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因此教师在设定任务目标和设计任务时,必须认真考虑学生的需要,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经历,能力范围,智能因素,认知能力与学科综合,尤其要了解学生现有水平与课程、任务目标之间的差距。只有当所设计的任务接近学生的语言水平或略高于学生的语言水平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和积极参与的欲望,从而自主地通过合作学习,小组分工,以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课堂教学活动要强调小组合作学习

地理教学过程篇2

关键词:高中地理思维过程教学实效

传统的地理课堂习惯于把学生思维局限于知识的识记,缺少对知识的质疑;习惯于从书本中找到答案,缺少从图文材料中获取信息过程的分析;习惯于侧重实施课堂预设环节,忽略课堂精彩生成,这极大地影响教学实效。“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成为地理教学的核心。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思维过程,结合地理学科特点,进行地理思维创新,形成综合思维,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手段给予学生主动思考空间,提高高中地理教学实效。

一、有效的问题情境预设,促进学生主动思维

学生进入课堂时并非一张白纸,他们常带着丰富的生活知识、经验和技能,教师可以结合这些学生已有的认知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巧设悬念,引导学生自主找出已有经验和课堂新知之间的相似点并追根溯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主动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1.基于生活经验,合理预设。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实际上,新教材特别重视地理和生活的关系,其宗旨就是让地理知识服务于生活。地理教师课前应把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问题作为情境选择的一个支撑点,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例如:在常见天气系统一节内容时,按照教学进度大多数是安排在每年的10中旬到11月初左右,恰也是天气变化明显阶段,笔者常结合所在地昆山几日天气变化明显的气象数据列表,然后顺着时间前移到学生暑假期间学生切身经历到的“烧烤天”和“台风”天气现象,让学生在所提供的地理情境中思考,这些天气形成过程及带来的具体影响、防范措施等与教学相关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情境信息自己动手绘图,思维受阻老师手教,师生共同合作得出结论。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当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时,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时候,当然也是学习效果最好的时候。

2.关注社会热点,灵活预设。

在地理学习中,通过案例分析,掌握地理原理,学会知识迁移,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就不再难学,而在新的地理情境中驾驭地理材料,游刃有余,分析地理问题是就会胸有成竹。如今高考内容中包含的实事热点,主要集中在近年来特别是当年发生的对人类生产生活具有重大意义,而且与《考试说明》的主干知识相关联的现实问题高考地理试题越来越多,利用现今的网络媒体可以获得多种情境资源,但什么样的情境更有效呢?例如:在人教版选修教材环境保护中大气污染及其防治知识点时,笔者引入时事热点内容“2015年入冬以来,全国大部分地区,其中京津冀地区、东北地区,甚至华东部分省市出现了pm2.5爆表,北京地区还两次启动了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南方省市、非供暖冬季频频出现雾霾,这样的天气导致部分地区体育课转向室内,甚至中小学停课现象”。由于是近期频繁发生并且关系到能否正常上课的问题,因此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得到了充分调动,学习中的许多障碍就不攻自破了。

二、合理运用图文信息,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地理图像和文字一样在反映地理教学内容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各类地理图像具有覆盖面广、兼容量大、隐含信息多的特点,而且表述清楚、简洁,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也是地理学最形象的特征。

1.活用教材,实现图文信息问题化。

地理课本上几乎每个章节都涉及地图和地表的运用。教材作为“学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源地,因此,地理教师要在教材上下工夫,提高学生的图文理解能力。①以图设问,例如人教版选修海洋地理中,图3.6“海洋表层盐度随纬度的变化”在明确海水盐度分布规律及成因时,我们可以设计赤道为什么不是海水盐度最高值、为何60°纬线,南北半球盐度不同等小问题进行追问,避免学生思维的断层,促使学生深度思维。②图图迁移,例如季风环流中南亚夏季风的成因一直作为学生学习的卡壳处,教学过程中可结合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七月和一月北部风向图再次谈究其风向成因,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③转文为图,例如岩石圈物质循环,教师可以通过文字方式将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呈现出来,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其转化过程,再让学生根据文字描述,提取信息,找到三大岩石相互关系进而自己动手绘制出相互关系图。综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经常进行文字与图表的有效互换,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地理图表表现力,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转换思维意识。

2.科学表述,实现图文信息条理化。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满堂灌”一讲到底,只怕学生不懂,结果呢?学生反映:上课听得懂,但作业做不起来。原因在哪里?笔者曾听过一节精彩的示范课,课题是《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的影响》,任课教师设计了最后一个“我做规划师”环节,教师以较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用课堂所学为家乡设计一条公路,并强调学生表述形式可多样化。问题一出,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学生在草稿本上展示自己的特长“有用图绘制的、有用表比较的、有用文字说明的”,教师给了学生较充裕的时间思考、表述。在学生表述过程中,教师只是对其信息进行稍作加工与理解,最后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如何科学表述者的思路,课堂因此出现了高潮。笔者认为,地理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从简单地用图文表达,到有条理地分析解决地理图文问题过程,恰是地理逻辑思维形成的一个重要过程。这也是新课改的一个亮点,将有助于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捕捉课堂生成资源,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课堂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常会出现教师预设之外的“偶然”,这便是课堂生成资源。教师既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成氛围,更好地观察和接受学生的信息,为动态生成提供可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又要具备及时捕捉闪光点的能力,学会倾听和过滤,抓住时机把有效的信息合理利用起来,生成有价值的地理教学资源。

1.平等化的管理,营造生成氛围。

动态生成是学生思维的发散与聚焦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需要一个平等的交流平台,在交流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表现在思维交流,还表现在语言、眼神、动作的交流。几年前,有幸听一位名师的地理课,他对学生的错误,委婉地提醒学生:“你可能有些粗心,应该做得更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重新构建知识,最后结合教学内容把错误转化成新的课程资源,“利用错误”提出一个探究性的问题,引领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情境。一句鼓励,一个微笑,一个手势等都可以让学生感觉到轻松、自然、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形成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教师应走到学生当中,更好地观察学生和接受学生的信息,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善于聆听,并给予鼓励、关注、支持,为动态生成提供可能,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限的发散,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注重课堂观察,及时捕捉信息。

地理教学过程篇3

关键词:地理教学;课堂优化;实践探索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坚持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互动、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要实现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的特色,优化地理课堂教学过程。

一、构建和谐愉悦的师生关系

课堂上教师是主导,要使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潜能,营造和谐愉悦的师生关系极为重要。教师首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丰富自身内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平易近人、幽默风趣的讲课方式和良好的亲和力,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要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最大的教学目的和动力,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爱好、个性和人格,给学生自己思维的空间;要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实现互动交流式教学。这样,学生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成教学过程的优化。

二、倡导建立新型的知识观

知识观既是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又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因此,确立新型的知识观,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就显得尤为重要。要从“填鸭式教学”向“自主性学习”转变、从“内容知识”向“方法知识”的重心转移,建构地理学科主干知识体系,培养地理素养和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在探讨“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时,结合教材“活动”材料和实验步骤,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利用相关教具做玻璃缸内冷热不均产生烟雾流动的实验,使学生直观认识热力环流的成因。探讨“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时,组织学生自己动手,用手电筒表示太阳,照射地球仪观察晨昏线,讨论该分界线与手电筒光线之间的关系,演示地球仪的自转,启发学生思考晨昏线的移动方向,进一步解释昼夜交替的原因等。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生动的实验中获得直接经验,体会学习的喜悦。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发展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有用的地理

地理教学内容丰富,但又有许多内容是学生陌生或不感兴趣的,教学中通过教师设计的活动,构建“生活化”地理课堂,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对于生活的价值,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生活与生存能力。在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时,提前一周让学生注意收听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并每天记录好西安的天气变化,同时注意这些天气的变化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课堂上一开始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同时适时引导学生这样的天气又是怎样产生的。通过这样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在进行“昼夜长短变化”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联系本地的昼长、夜长及日出、日落时间的变化情况,这样自然就得出了北半球的昼夜长短变化规律,而南半球相反。

四、促进整合多媒体,铸造现代教学模式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学科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总趋势。在地理教学中往往有大量的知识比较抽象。通过整合清晰简明的图像更加直接、直观地进行教学,增强教学效果。如,讲解“地球的运动”时,可以将地理中的自转、公转、白昼黑夜和四季形成的知识转换成形象的知识,并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深化认识、积累知识。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课件进行展示,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运用动画的形式,出现直射点的移动过程,让学生观察学习直射点在不同位置、不同半球的地点昼夜长短的变化,明白四季的形成过程。在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中,经过教学设计,运用动画图像,将太阳的直射点在一年中的移动规律的抽象知识转换成形象的动画课件,帮助学生内化吸收,实现教学各个因素的综合统一。

五、充分发挥地图在启发式教学中的作用

地理教学一刻也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学科特有的“语言”,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理现象、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智慧。教学中要运用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突破教学的局限性,采用教学方法发挥出教学的作用,运用课件增加图片的容量和文字的含量,提高图形选择的精准度,增加图形的类别,让学生通过读图、填图、图形转换的过程,深化学生的认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学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时,采用以读图为线索,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的思维教学过程。依次展示出“黄土高原的分布”“黄土剖面”“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黄土高原的降水特征”“黄土高原植被类型”等地图和图片资料,进行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分析推理并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设计,突出了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完成新知识的落实,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设问步步深入,对启发学生思维迁移起到循序渐进的效果。

六、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

教师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可以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导。例如,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设计和实施野外观察、观测、调查等实践活动;在日常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研究性学习等。

参考文献:

[1]肖庆顺.教师参与课程发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

地理教学过程篇4

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工作,首先要发挥课堂教学中的主渠道作用,寓德育于地理教学之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从理论上提高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与传授知识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寓德于教。

其次是进行政治素质教育。政治素质教育是德育的核心工作,根据现行地理教材结合国内外形势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后天素质是在家庭、学校、社会三大环境中形成的,其中以学校教育最为重要。因此,教师应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在向学生灌输正面知识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第三是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体现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于一个伟大民族不仅是政治标准,还是道德规范。因此爱国主义教育主要表现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共产党、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和为国献身的使命感。例如在讲授《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一节时,告诉学生们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统一是任何人、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始终贯穿于教学中,能激发起学生盼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国主义情操。

第四是国情教育。国情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辩证唯物主义意识,并将忧患意识转化为学生的危机感和改变现实的紧迫感。例如在讲授《众多的人口》一节时,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人力资源是宝贵的,但是要维持人的生存条件和劳动能力,还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目前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加的人口超过1200万,要满足这么多新增人口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必将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这就给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这样可以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我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和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必要性,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改变现实的紧迫感与责任感。

第五是法制教育。近年来,国家制定的与地理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土地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可是目前我国滥伐森林、滥占耕地、滥杀野生动物、滥排放废物污水废气等等种种违法违纪之事时有发生,这是极为令人痛心的。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渗透德育教育,教育学生作为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就要遵纪守法,这样才能国富民强,否则将会变成历史的罪人。

地理教学过程篇5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始终是高中地理教学的主阵地,提高教学效率应当始终紧扣这一重点环节,尤其是要注重转变教学理念,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统领课堂教学改革,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与改进,重点是改进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生动性,综合着力推动地理教学成效提升。笔者多年从事高中地理教学工作,在课堂教学模式优化与改进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究,本文对此进行分析。

一、引入先进教学手段,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生动性

一直以来,教学手段的制约成为影响高中地理教学成效的重要方面,教师的空洞说教无法有效让学生产生直观感知,对学生的理解效果具有一定影响,同时无法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整个地理课堂呈现沉闷、枯燥的状态。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发挥先进教学手段的作用,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为地理课堂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如《自然灾害与人类》教学中,学生对于破坏力极强的一些自然灾害缺乏直观感知,笔者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演示了三段视频,分别是飓风、洪水、地震所产生的破坏性影响,极具震撼力的画面及相对应的图表、数据说明,让学生对这些自然灾害所产生的破坏性作用,以及对生产生活所造成的巨大损失等方面具有了清楚、直观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预防和控制自然灾害的措施,分析人类活动与这些自然灾害之间的关联性等,学生的理解就能够更深入。先进的教学手段能够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补充丰富、生动的信息,这对于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及帮助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等,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发挥启发引导作用,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自主性

高中生在独立思维及分析研究等方面已经得到长足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尊重学生的这一发展特点,不能再进行简单的灌输与传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引导他们深入分析和探究,提高地理学习的自主性。笔者在这方面侧重于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将教学流程设计为“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模式,让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及教师画龙点睛式的点拨,深入分析研究学习内容,从而全面、深刻、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提高地理学习效率,同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例如在《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教学中,笔者结合教学目标对学生提出一组启发性问题:“如何理解人口迁移的定义?不同阶段人口迁移的特征及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什么影响?人口流动的概念与原因是什么?人口移动的动因与效应是什么?”在这样一组启发思考题的引领下,学生展开了学习研究活动,大家一起分析、交流讨论,对相关概念的理解更为准确,对人口迁移的原因、产生的影响等方面的理解更为深刻。实践证明,设置启发引导思考题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宽广度得到有效拓展,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程度,有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结合难点开展辨析,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深刻性

地理学科涵盖知识面广,涉及的学习难点也较多,依靠学生自己的理解,难免会出现偏颇之处。对待这样的学习难点,有些教师直接进行纠正与阐述,实际上这样的做法并不十分妥当,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问题的答案,还应当引导学生寻求问题出现的根源,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笔者在地理教学中,针对学生学习面临的一些难点方面,设置平台引导学生进行辨析,不同观点的学生各自阐述观点,列举相关证据材料,开展辩论活动。在学生辩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选准恰当时机进行引导和启发,引领学生的思维向着正确方向前进,从而帮助学生尽快明晰问题的实质与寻找到正确答案。例如在《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教学中,有学生提出“先加大力度开发资源还是先设定规则保护环境”这样一个在当今社会与经济发展中普遍面临的难题。学生的观点很快分为了两派,一方认为我国当前正处于加快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应当紧抓机遇先行发展,其余问题边发展边解决。另一方学生认为经济发展是暂时的,环境保护是长远的,应当先设置环境保护的门槛,然后依据实际情况决定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速度、规模。针对两种不同的意见,笔者引导学生从环境保护的意义、发展经济的紧迫性及科学处理二者关系等角度,进行深入辨析与讨论,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与开发资源、发展经济之间并不是冲突与矛盾的对立面,只要科学开发与利用,完全能够实现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讨论研究如何实现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协调,大家群策群力、积极讨论,不仅解决了这方面的思想困惑,而且对科学合理开发资源方面具有更深的理解。

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学以致用的针对性

地理教学过程篇6

关键词:地理科学;数学;中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2?摇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067-02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中学教育要为培养综合型、创新型的人才奠定基础。如何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是当今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研究课题,越来越多的中学教育者开始了学科渗透或是课程综合的研究与尝试,使得课程综合化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课程改革的一大热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重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科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使得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学科渗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地理学作为横跨自然与人文两大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然而,通过对多个版本的高中地理教材的阅读发现,高中地理第一册主要是自然地理部分的内容,其中最难学习的内容“宇宙与地球”一般都放在教材的最开始,这部分知识与数学之间的联系颇多。学生在缺乏丰富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要理解更多的知识,无形中又增加了学生学习这部分地理知识的难度,使得很多学生丧失了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对中学地理教育的健康长远发展十分不利。本文主要探讨数学思想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即在地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应用与其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拓宽思路的同时发展能力。

一、数学思想

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来说,都有自己的核心思想,这个思想就是建立在这门学科内容之上、蕴藏在学科内容之中而又高于学科内容的东西。郑毓信[1]在《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方法论》一文中强调,数学思想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所使用到的思维方式与策略。而蔡上鹤[2]认为,“所谓数学思想,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它是对数学事实与数学理论的本质认识”。由此可见,究竟什么是数学思想,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更需要结合实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理解。结合本文主旨,我们认为数学思想是一种理性的认识,是对数学本质属性和共同规律的深刻认识。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即应侧重本质属性和规律的探讨。

二、案例分析

1.采用公理化思想解释日食与月食的发生。在学习日食与月食时,我们学到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时为新月,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之间时为满月。每次日食必然发生在新月时,每次月食必然发生在满月时,但是反之,每次新月(满月)时并不总是发生日食(月食)。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比较难以理解。下面我们就借助几何中三点共线共面的知识来解释这一知识点。教学设计如下:

教师讲解:日食(月食)发生的条件就是日、地、月在同一直线上,使得月球可以遮住太阳(地球可以遮住月球)。但是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面)与白道平面(月球公转轨道面)并不共面,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夹角。两平面相交形成一条相交线,如图1所示。所以只有日、地、月三者同时位于这一相交线附近时,才可能在新月(满月)时发生日食(月食),如图中B、D的位置。而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其他位置,如图中a、C处时,日、地与月不在同一直线上,所以不会发生日食或是月食。

2.采用集合思想分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中的各级,用语言表达为:地月系由地球及其卫星月球组成,是太阳系的一部分,太阳系包括太阳、八颗行星、矮行星、彗星、流星体及其他小天体,太阳系又是银河系的一部分,它与银河系外的其他恒星系共同组成银河系,银河系与河外星系共同组成总星系。看起来比较繁琐,所以可以借助数学集合知识来表达:{地月系}={地球及其卫星月球},{太阳系}={太阳、八颗行星、矮行星、彗星、流星体及其它小天体},{银河系}={太阳系、银河系外的其它恒星系},{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从属关系:{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3.采用图像思想分析太阳直射点变化。图形是一个直观的东西,我们可以借助数学上的图像生动、直观地表达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变化规律。这些可以使学生形成深刻持久的印象,也减少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图2是数学上常见的正弦曲线:横轴代表时间,周期为一年。曲线与横轴的焦点分别代表春分、秋分,最高点代表夏至,最低点代表冬至。纵轴代表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上半部分表示北半球,下半部分表示南半球,另外,上面的图像还可以用来记忆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获得太阳辐射多少、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南半球的情况相反,这样,就将许多容易混淆的知识直观地集中在一个正弦曲线上。

4.归纳思想巧记地理数据。有些地理数据存在着数量上的相同或倍数关系相同,单独记忆比较困难,但把它们放在一起很容易记忆。如: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热带和温带的纬度界限、太阳直射点的最高纬度位置都是23.5°;极圈度数、温带和寒带的界限、有极昼和极夜现象发生的纬度范围都是66.5°;秦岭―淮河既是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又是800mm降水量先通过的地方;亚洲的海拔是1000m,香港的面积是1000km2,这两个数据就是1000,单位的区别学生早已知道。另外,我国南北长度和黄河长度都是5500km。现行地理教材中大部分地理数据都可以利用归纳的思想先建立数据点,再到数据线,最后形成数据网,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5.逻辑思想分析地球上五带的范围。问: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地球上五带的范围将如何变化?解:{现在黄赤交角:23°26′;回归线纬度:23°26′;极圈纬度:66°34′}{回归线的纬度=黄赤交角,极圈的纬度=90°-黄赤交角}{黄赤交角变大}{回归线纬度变高,极圈的纬度变低}{热带和寒带将扩大,温带将缩小}。这是典型的运用逻辑推导解决问题的方式,逻辑推理与数学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关于逻辑推理的一般方法大都来自于数学。而必要的逻辑推理是解决任何地理问题都需要的,如果掌握得好,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地理是一门涉及面广的综合性学科,它与其他学科联系非常密切。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应灵活应用各科知识,加强地理教学同其他科目的广泛联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速效而科学地把握其科学原理,把地理教学转化为理性、感性、趣味性很强的一个过程。这必将对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地理教学过程篇7

【关键词】农村中学教育模式地理教育

21世纪,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培养人的社会文化科学素养,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将是科学发展观在未来能否得以有效实施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能否取得全面胜利的关键所在,而地理知识作为人的社会文化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赋予了初中地理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

一、新模式构建的背景

新课程标准要求地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以学科为本位,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要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学习的情境。这对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这与我国的农村专业师资少、业务水平低、经费投入少等现状产生矛盾。农村地理教育正在被边缘化,地理教学正在被学校、老师和家长忽视。例如:以本县为例,乡镇中学专业地理老师少之又少,平均每所学校不到一人,担任地理老师的大多是一些年龄大,快退休,甚至其他科目的老师。也有一些年轻人想教这门学科,但往往教学态度欠佳,这就是地理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过程中的一堵高“墙”。这堵“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更需要作为教学主导的老师树立起责任感,对学生负责,按照新课标要求研究地理教学新模式,新方法,充分发掘生活和周围与地理知识相关且能引起学生兴趣的一些地理现象,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

二、困境中寻求勃发的途径

如前所述,农村中学地理教育困难重重,然而正是在这困境中却蕴含着勃发的生机。那么如何把本土地理资源,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素质教育的各种要求以及书本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等因素综合起来,在这重重困境中寻求突出重围的“路”呢?笔者曾尝试着通过以下几点:

(一)优化教学资源

删减那些与实际需要相脱节、过繁、过难的内容;增加那些既有实用功能、又有可操作性的内容。例如:以宿迁地区为例,七年级教科书中提到以手表判断方向。笔者认为就不太好,首先操作较难,其次不准确,再次要在中纬地区才能较准确,而学生在这一节还没有掌握中低纬度的知识。这无疑使学生产生怀疑,影响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寻找发掘联系农村人与环境方面的现象和内容,编写符合自身实际的乡土地理微型课教材

例如,所在地的水污染、耕地减少、流动人口调查、老龄人口状况等问题以及当地气候和气象灾害之间的关系等,通过这些现象的调查和研究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措施。这种由课堂走向课外的方法会获得学生的喜欢,让学生在高高兴兴、快快乐乐的氛围中学会学习掌握地理学习的技能。

第三,适当增加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把这些内容和我们这个地区农业的困境相结合,和生态农业和工业化相结合。突破学校教育资源匮乏的现象。例如在教学中借助本区污染现状的调查,人口问题的调查,培养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树立保护环境应从自身做起,从周围做起的观念;从而树立经济发展必须与生态的可持续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观点。

第四,突出本区域的优势。以我们泗洪地区为例,我在课堂上经常以我们这地方的特产双沟酒、洪泽湖大闸蟹、泗洪大枣为例来说明相关内容,效果非常好。因为农村的孩子很多都不曾走出家门对外面的世界知道的很少,而对我们身边的事却是耳濡目染非常熟悉,这不仅可以很好的加强和书本知识的联系还可以进行很好的情感教育,教育他们爱家乡。

第五,在课堂教学中同样不能忽视活动的作用。现实中的农村地理教学模式仍然关注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仍然普遍采用以感知、理解教材为主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第六,新模式的建设期待着社会、学校和老师的关注。首先期待着教育公平的光芒能够真正照射到广大的农村;其次期待着学校能关注地理教学,能让优秀的老师走进地理课堂;再次,我更加期待我们的地理老师能坚守地理教学,以高度的责任心去发现生活中的地理。

三、由此及彼,放眼世界

走出校门发现挖掘本土地理教学资源,探究本土地理教学资源相关的地理现象及其背后的规律,其目的是学会用地理的眼光,地理的思维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就是要学会用探究本土地理的一般方法去探究“未知的世界”。这个课堂因地区而异,因课本的主要内容而异。这就要求每一节地理课堂教学要为学生的实际而设计。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注重课外调查探究的内容,把他们劳动的成果运用到教学中,“由此及彼”也能“由彼及此”。用本区域的相关知识和学习方法去学习其他区域,形成灵活开放的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课堂运行机制。在这样的基础上与学生一道,共同学习讨论鼓励学生互动。通过学生自己课外调查和体验,联系课本知识,在实践和理论之间探究关系,最终达成学习地理,发展自己的目的。

总之,在地理作为一门重要学科,加强农村中学的地理教育在新世纪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我们农村地理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改革的步伐也步履蹒跚。笔者尝试着拆除思维里的“墙”和现实中的“墙”,寻找适合农村中学学生地理学习的一条新“路”,在这条“路”上,笔者虽有收获,但也感觉任重道远。而这一切都期待着全社会,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和一线地理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地理教学过程篇8

一、合理的教学反思要看是否关注创新的教学方法

教学系统论认为,现代教学已不再是简单零碎的教给学生知识,而是帮助其建立学科系统设计观念,使之学会自主学习。现阶段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对探究性教学(重展示、重设疑、重建模、重人格魅力)的认识和掌握还有一段距离,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的行为还远未形成。因此,要适应课改要求,教师应在手段多样性、过程自主性、目标发展性、形式新颖性前提下,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以“34个省级行政区”(《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为例,该片段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法中的讲述法组织教学则效果不佳。从教学方法创新角度出发,教师尝试以“快乐教学”中的巧用游戏法,采用多媒体技术制成“中国政区拼图”,引导学生开展拼图竞赛活动,寓教于乐,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活化了课堂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使“死”图变“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游戏中体验了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实现了“快乐教学”。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创新精神得到了体现、创造能力得到了提高。不难看出,一堂课的质量与教学法创新性呈正相关。

二、合理的教学反思要看能否处理好抓双基教学与引导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巴班斯基指出,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必然存在着优化过程。一方面教师应通过精心挑选教育内容,严格设计教学方案,抓好双基教学;另一方面应当明确,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掌握某项知识技能不是终极目标要求,关键要看他们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能否在不同学科知识相互整合中诱发灵感,从而有所发现和创造。教师点拨探究思路后,设计探究方案、制作武夷山市地图、做地图制作资料分析、归纳总结等都让学生自主去尝试。这样一堂课中,由于涉及直观性较强的数学概念加上学生实践的体验,所以研究性学习过程始终情趣盎然。分析表明学生探究结果与预计有偏差,其知识掌握也有疏落,但在这种类似科研的情境中,学生自主探究、发现、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收集、分析和判断,提高了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反思时应当明确,双基考察更要关切研究性学习背景下能力与方法的评价,而非简单追求知识和技能掌握。当然,研究性学习因其侧重于综合实践,所以运用时也当有所选择,一般最值得选择的内容,应当是对地理学科而言,具有核心和基础地位的概念和规律性知识。

三、巧用地理教具,培养学生的灵感思维

灵感思维是思维的最高境界,它是指人们对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某个时候突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答案或新方法,它他具有突发性、偶然性、独创性等特点。地理教材中,魏格纳通过观察地图,创立了著名的“大陆漂移学说”即属此种类型。在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强化观察、在发现中获得灵感思维的训练方法。例如:四季形成的教学,学生对于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如何形成四季难以理解,仅通过语言很难达到教学目标,教学中运用四季形成模拟演示盘,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师适时的引导,激发学生思维灵感,这一问题则迎刃而解,设计步骤如下:①让学生观察地球轨道平面,了解公转轨道平面的形状。②请一位同学根据地球公转特点,演示地球公转的全过程,其他同学观察并纠错。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的直射点如何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④学生讨论得出由于地球公转,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得到太阳热量不同,从而产生四季的结论。

四、合理的教学反思要关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互关系问题

新课标阐明,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他们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其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最终使学生智力和能力得以形成。在初中阶段,以低起点小坡度激励学生参与多元性课外实践活动,是稳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初中地理教学中,应当使知识技能学习掌握的各环节在功能维度、要求维度、实践维度中找到相应位置。组织“收集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资料”(《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3节水资源)课外活动时,教师以“水污染危害大”为题,组织学生对家乡水污染危害程度进行考察。教师设计具有深入思考价值的问题,提供了必要背景知识,并建议学生上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活动中教师适时让学生提出自学或联想中遇到的问题,针对性地引导、点拨,让实践活动沿自主管理、自主教育、自主发展这一链接顺利开展下去。课后分析可以看出,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是相互促进的,成功的课外实践活动能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把生活问题转化成学科问题分析判并得出处理意见的能力,是否把实践能力培养,放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这个大氛围中进行,这是亟待引起的问题。实践表明,与教学相关的活动具备两成涵义:“活”包涵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学习活动的生成性,“动”表现为学生真正的动眼、动口、动脑和动手过程。“活”与“动”被激活与否,是教学反思时应当把握的一个尺度。

五、合理的教学反思源自合理的评价机制

地理教学过程篇9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财会类专业实训教学过程管理问题及对策广西

iSo9000是国际上专门针对产品和服务质量控制的管理体系,它适用于所有的产品和组织。其中“过程管理”是实施该标准的核心,是质量管理中最根本的方法,它主要强调对过程的全面把握和对关键点的有效监控。尽管“过程管理”主要应用于企业,但是作为与组织有相似管理系统的广西地方本科院校,当然也可以将这种方法移植到自身的实训教学管理中来。

一、广西地方本科院校财会类专业基本概况

截至2015年9月1日,广西共有地方本科院校23所,其中广西财经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百色学院、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梧州学院、玉林师范学院、钦州学院、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和贺州学院等13所院校开设了财会类专业。在这13所地方本科院校中,广西财经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和广西大学等3所既开设了会计学专业又开设了财务管理专业,广西民族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和广西师范大学等3所仅开设了会计学专业,百色学院、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梧州学院、玉林师范学院、钦州学院、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和贺州学院等7所仅开设了财务管理专业。

近几年来,广西地方本科院校财会类专业招生人数呈逐年增长的态势,2012年946人,2013年1596人,2014年1707人,2015年2072人(详情见图1,数据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高教处),短短四年间翻了约1.2倍,年均增长32.35%。其中,广西财经学院财会类专业招生人数最多,达到2520人,约占总数6321人的40%。

调研发现,广西地方本科院校财会类专业实训教学过程管理存在不少问题,这与转型期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如何使实训教学过程管理逐步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是一个不容回避且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广西地方本科院校财会类专业实训教学过程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目标模糊,教师教学无针对性

除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5所为老牌本科院校外,其余8所均为新升本院校。新升本院校的主要特点是升本时间短,软硬件较差,师资力量薄弱。在这8所院校中,从事财会类专业实训教学的主要是一些初出茅庐的硕士研究生。与老教师相比,他们理论较为扎实,工作富有激情,但教学水平不高且实操经验欠缺,导致教学目标模糊,教学毫无针对性,既抓不住重点,又扣不住难点。

(二)实训脱离实际,教学内容严重滞后

广西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财会类专业所进行的实训主要针对工业企业的经济业务,基本上不涉及商业企业、贸易、物流、金融、税务、海关、保险、证券、互联网、房地产等业务,而现实经济生活中这些行业早已成为财会类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领域。实训内容严重脱离实际,这是横亘在学生面前的一道“天堑”。如何使其变成“通途”,需要各校大力加强“校事合作”“校企合作”和“校司合作”,不断选派优秀实训教师“走出去”,分赴上述单位财务部门交流和学习。

(三)教学模式单一,实训效果差强人意

迄今为止,广西地方本科院校财会类专业实训教学仍然停留在较低层面的“师父带徒弟”的模式上,教师在台上机械示范,学生在台下痛苦模仿,课堂气氛沉闷。另外,实训时,许多教师只停留在“答案”本身,而忽视会计、财务管理、税法、审计、金融等相关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充分暴露出实训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未形成自己的真知灼见,根本不具备抛砖引玉和旁征博引的能力,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四)教学方法僵化,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目前,大多数广西地方本科院校财会类专业实训教学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只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培养能力”,导致学生学习时经常犯怵。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善于采用pBL式、案例式、讨论式等方法,那么学生思维将僵化,甚至处于窒息状态,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便无从谈起。

(五)考核办法落后,学生混日子无心学业

大部分广西地方本科院校对于财会类专业实训教学的考核成绩主要包括考勤、作业和期末成绩三部分,权重分别为0.2、0.3和0.5,等级设定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与不及格(分数)五个级别,最后折算出学生实训总成绩。其实,这种传统考核办法看似完美,其实很不科学。因为学生只要平时无缺课记录且又按时上交了作业,该门课程基本就可轻松过关,导致部分学生天天沉迷于网络游戏,无心实训。

(六)质量评价缺位,教师教学无责任心

广西地方本科院校一些财会类专业实训教师责任心不强,“放羊式”教学是较典型的教学方法。上课前从网上下载一些材料,然后叫学生进行实操,甚至有的还让学生上自习。这充分暴露出部分学校的管理严重缺位,根本未制定出科学、有效、可测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无章可循,抑或有之,也是执行不力。

三、加强广西地方本科院校财会类专业实训教学过程管理的对策

(一)明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实训前,作为一名财会类专业实训教师,一定要深谙各门实训课程的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例如会计学原理实训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流程和方法;中级财务会计学实训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全面、系统、完整并与实际相符的账务处理;成本会计学实训是让学生理解成本的构成和核算流程,掌握各种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方法以及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的应用;财务管理学实训是让学生了解财务信息收集整理的方法,掌握各项财务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和财务分析方法;管理会计学实训是要让学生明晰与财务管理学实训的区别所在,基本掌握本量利分析及变动成本计算、预测与决策的基本方法,全面预算与标准成本控制等;税法实训是让学生明白纳税的全流程,掌握税务登记、发票领取、纳税申报、变更注销、税收优惠的处理;审计学实训主要是让学生知晓企业会计业务中一般易出现错误和弊端之处,熟练掌握单项审计和综合审计的方法。

(二)紧盯市场前沿,实现教学内容职业化

要实现财会类专业学生“零距离”就业,广西地方本科院校就必须紧盯市场前沿,以“社会需要”为中心,努力实现与市场接轨。因此,要大力培育三种技能。

1.基础技能。除了让学生掌握工业企业的专业核算技能、岗位轮换技能、会计分析技能、税收筹划技能、财务审计技能和信息处理技能外,还要大力增加分行业的会计综合模拟实训,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多个行业的需求。

2.智慧技能。智慧技能是指能在不熟悉的环境中挖掘出有用信息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处理,以达到拨开云雾见本质的目的。如撰写财务调研报告等。

3.人际技能。作为一名财务人员,必须主动适应社会,妥善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如能灵活与仓储、研发、生产、销售、人力资源、供应商、客户、银行、工商、税务等部门打交道。

(三)权衡各种利弊,力求教学模式多样化

根据笔者多年从事实训教学的体会,教师在实训中要科学选用以下教学模式。

1.场景模拟。场景模拟是指实训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以仿真的财务资料为对象、模拟的财务环境为场景,在学校实训室所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如在贺州学院与用友公司合资组建的实训大楼内,通过仿真的工商、银行、税务、海关、物流等窗口,使财会类专业学生足不出校就能熟悉企业的全部业务流程。

2.现场教学。现场教学是指实训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参观并进行现场指导的一种教学方式。许多在课堂上难以阐述清楚的问题,如会计组织核算程序、成本核算程序、存货处理程序等,只要通过现场参观和教师的及时讲解,做到眼见为实,就可让学生获得清晰的认识。

3.第二课堂。此处的“第二课堂”是指财会类专业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致所在,在第一课堂之外,由实训教师组织的学生自愿参加的各种财务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实训专家讲座、学术报告、会计沙龙、会计晚会、书写比赛、点钞比赛、炒股比赛、手工比赛、电算化比赛、审计比赛、税收筹划比赛、财务分析比赛、excel比赛、eRp沙盘模拟大赛和参与实训教师课题研究等。

(四)灵活运用教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根据笔者多年的实训教学探索,教师在教学中可视知识点需要灵活运用以下方法。

1.pBL式。pBL(problem-Basedlearning)是指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遵循“重课前精心设计,轻课堂简单讲授”“重关键问题引导,轻教材内容灌输”“重课后自主学习,轻课中被动接受”“重课程学习过程,轻期末一次考试”的原则。如在进行会计学原理的实操时,针对学生自己每个月的收支情况,引领他们完成会计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成本的计算和会计报表的编制等一系列流程,使学生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从而拉近学生与财务的距离。

2.案例式。案例式是指教师课前精心设计案例,课堂上对案例作扼要介绍,然后让学生置身案例场景,通过实操寻找答案,最后教师适当作出点评。如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学中的“应收款项”这个知识点的实操时,可以St科龙和四川长虹为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发表观点,目的是形成碰撞性思维,让学生有一种“上市公司也不过如此”的感觉。

3.讨论式。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实训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问题。如对税法中难以把握的问题,可组织讨论,将学生分为稽查人员、纳税人两组,就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辩论,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以提升学生对实训教学的参与度。

(五)改革考核办法,构建立体化评价体系

改变传统考核方式,推行以操作技能为主的“过程”考核模式。实训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开学初或实训开始时,布置作为期末实训考核依据的实训“作业”,并详细交代每个人必须完成的基本任务及具体考核方式。学生按实训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分工协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训任务,最后上交实训“作业”。只有这样,学生对该课程教学的每一环节才会认真对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注重“结果”过渡到更注重“过程”。

(六)创新奖惩机制,调动教师工作热忱

建立一套科学且有可操作性的教学质量考核制度是广西地方本科院校财会类专业实训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为此,应选定实训教学准备、实训教学实施、实训教学效果等三项一级指标和若干二、三级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逐项评分,综合评定。对分数较高的教师,在工资福利、职称评聘、外出进修、学习交流、住房等方面给予倾斜,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热忱;对分数较低的教师,短时间内不适合在实训岗位工作的教师可采取末位淘汰的办法予以调离,使实训教师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从制度上杜绝庸教懒教现象的出现。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等教育转型期,可以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办法以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因此,加强广西地方本科院校财会类专业实训教学过程的管理,必须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办法和质量评价等几个方面苦下功夫。J

参考文献:

[1]周丹,杨晓玉.课程实训过程管理研究――以“管理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07):60-62.

[2]唐际艳.网络教学环境下《会计学基础》课程实践性教学的探讨[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11):118-120.

[3]谢磊.浅谈高职会计专业的模拟实训[J].经济研究导刊,2009,(33):265-266.

[4]李敏.地方本科院校会计实训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J].商业会计,2014,(12).

[5]乐长征,杨贞斌,刘苏雨.会计实训教学的内容和方法[J].会计之友,2010,(30):121-122.

[6]刘弋茜,陈建西.“校司合作”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实训探索[J].财会月刊,2013,(10):127-128.

[7]朱庆仙.高职院校实训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09):148-149.

[8]占慧莲.会计实训教学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财会研究,2012,(05):112-114.

地理教学过程篇10

[关键词]“过程与方法”案例教学评价知识与技能

与过去历次的课程改革相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力度要大得多,这对于地理教师来说无疑是一次新的挑战。把高中地理课程目标从三个维度进行了细化,从教学的角度看,最为广大地理教师关注的是:在课程改革中,首次把“过程与方法”单独列为课程目标的一个领域来进行阐述。

一、从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看“过程与方法”

要在教学活动中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就必须要明确每一条课标中对“过程与方法”的要求。一般来说,课程标准行为目标陈述具有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标准”的结构基本由四个部分组成:前置限定、行为动词、主题内容、后置限定。

对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行为条件”正确的分析与理解,是教学中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前提,也是教师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保障。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时候,一般可分三步进行:首先明确课程标准中对达成某一课标所规定的方法与手段;其次,结合所使用的教材,弄清教材中对该“行为条件”的具体呈现内容及方式;最后,结合学生及学校的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二、地理教学中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主要途径

通过对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分析和实践,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具体的课程标准数量较多,但其中对“过程与方法”的表述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运用地理图表,说明地理原理和规律;2.通过“运用实例、典型案例、举例”,来分析地理原理和规律。这两方面的表述,也就指出了教师教学中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所采用的最主要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运用地理图表进行教学和案例教学。

(一)运用地理图表,开展课堂教学

地图是地理学科重要的语言和工具,培养学生从地图中提取信息,提高其读图、析图和画图能力是地理教学中一直所要求的。在高中地理新课程中,多项课标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不同类型地理图表,以获得课标中所要求的知识与能力。要达到课标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该对提供给学生的地理图表(可以是教材提供的,也可以由教师自己提供)有深刻的理解,明确其所包含的相关地理原理与规律;其次,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设计好相关的问题,理清层次,使学生的学习始终是处于有序的状态;最后,还应当注意帮助学生把在读图、析图过程中所涉及的原理和规律系统化。

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停留在对水循环各环节进行机械记忆的层面上,而是始终围绕着图中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探讨,而且具备了知识迁移应用的能力――即学生对水循环的掌握,不再局限在教材所提供的示意图,而是能够在不同的图式中提取关于水循环的知识。

(二)案例教学

对案例的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案例教学也成为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所经常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的几方面。

1.案例的选取与重整是案例教学的基础

在不同版本教材中,都围绕着课标的要求所提供了相关的案例。但由于不同地区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必局限于某一版本教材所提供的案例,可以大胆运用其它版本教材的案例组织教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可自行组织学生更熟悉的案例来进行教学。但无论是采用怎样的案例,其前提条件是该案例能够达成课标的要求。

2.对案例所包涵的基本地理原理、规律的提取是案例教学的关键

案例是对某一事件的陈述,通过案例进行教学,其本质不在于对案例的具体细节的把握,而是要求从案例所提供的具体事实中提取有普遍性的地理原理与规律,并运用这些原理和规律去分析、解决新问题。

由于受长期养成的学习习惯影响,学生中普遍存在对教材死记硬背的情况。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没有能够把握住案例教学这一基本要求,就很容易出现学生“单纯记忆案例”的情况,也就难以达到课标的要求。

(三)地理实验─自然地理教学中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手段

运用地理图表进行教学和案例教学是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所要求教师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但这并不是唯一的,其中在自然地理的教学中,地理实验就是应该引起教师重视的方法和手段。

自然地理的内容由于涉及的事物多具有空间范围大或时间跨度大的特点,一般难以为人们所直接观察,因此对其基本原理与规律的教学,教师多是通过讲解或利用多媒体演示来进行,学生对此往往缺乏感性认识和主动的探究。在新课程重视“过程与方法”的理念下,教师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尝试通过开展地理实验来进行教学。

三、在学生学习评价中进行“过程与方法”的考查

由于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新课程中占了相当的比重,因此如何评价学生案例学习的情况成为教师所面对的难题。根据课标的要求,对案例教学的考查不能停留在案例的本身,重点应落在学生在案例学习过程中,对其中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的掌握和迁移运用。通过实践,本人认为教师在深刻理解教材案例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新案例,并采取模拟真实情景的方法展开考查,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当然,对于“过程与方法”目标达成的考查,并不局限于课堂上的纸笔考查。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布置学生真实性任务(如资料收集、野外考察、实地调查等)来实现。但实施过程中,教师切不能单凭学生的最终成果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而应把完成任务的过程分成不同阶段,实施分阶段的过程性评价,以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

四、“知识与技能”是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基础

“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是对学生地理能力、地理方法掌握程度的要求,但它的实现必须是建立在学生对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的基础上。在日常教学中,往往一提起“过程与方法”,不少老师就把它等同于课堂活动,认为只要课堂上多搞活动,就是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要求。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中,只注重学生活动的数量,而没有考虑活动的有效性,更是忽视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基本技能的培养。这样的课堂,往往是形成课堂热闹,但课后学生根本不知道学了什么的局面,也就更谈不上能力的提高和地理方法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