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危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29:40

资产证券化危害篇1

本文重要对质券公司构造结构的相干题目举行了研究,得出了几多结论与政策提倡。全文分三个部分,分别是中外合资证券公司的有关题目;综合类证券公司的内部构造结构;金融证券团体与凭据业务分另外子公司。

第一部分研究了中外合资证券公司的种别题目和设立审批题目。从中外合资证券公司的业务领域看,将其归类于综合类证券公司是较为适当的。我国证券法只分别了掮客类证券公司和综合类证券公司,重要依据是公司的业务领域。中外合资证券公司虽然不能举行a股的交易,但可以举行承销,以及从事B股、H股、政府和公司债券的承销和交易,业务领域要宏大于掮客类公司,很显然将其划归为综合类券商是适当的。搪塞中外合资证券公司的审批,笔者提倡接纳允许制。

第二部分研究了综合类证券公司的内部构造结构题目。随着证券公司业务的生长、地域上的扩张、危害控制的需要,证券公司的内部构造结构日益庞大化。与此同时,出现了决策屈从低、机构重叠、危害控制不力等题目。因此研究证券公司的内部构造结构,搪塞完满构造结构,解决构造结构困难有重要意义。

首先研究了管理学意义上的构造结构的演变和优化。相比阐发了直线职能制、奇迹部制、矩阵结构、多维制结构的上风与缺陷。然后团结基本的管理理论对质券公司的奇迹部制的优化题目举行了阐发。其中视察了中金公司的奇迹部制的案例,说明确奇迹部制搪塞证券公司在专业化和危害控制方面的上风。同时,阐发了现行证券公司奇迹部制的两大题目:个人主义和前配景脱离。着末,提出议决权力进一步疏散化和配景职能的捏造化来解决证券公司奇迹部制的题目,实现证券公司奇迹部制的优化。

综合类券商的地域管理总部题目是一个随着管理半径的扩大而孕育发生的。笔者提出了“升级”和“降级”的两种思绪,来解决地域管理总部的设置题目。即议决提升管理总部为分公司的措施,使其成为不具法人资格的地域性分支机构;另一方面,议决将其转为代表处,将一些业务职能转移给各奇迹部,而只生存行政事件性的管理职能。

危害管理是证券公司谋划中的重要题目。本文先容了美国投资银行在危害管理的构造结构方面的作法。

第三部分,重要阐发金融证券团体和子公司制。

首先叙述了今世投资银行接纳的构造结构情势的金融证券团体的情势。并阐发了证券公司的内部构造结构——奇迹部制同金融证券团体的内在讨论。

其次,对质券公司团体化下的相干立法题目举行了阐发。

再次,对金融证券团体内部的母子公司之间的业务讨论举行了研究。在各项证券业务内在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立法上答应许专业化的子公司可从事相干的其他证券业务的提倡。

第四,阐发了同证券公司合并重组有关的题目。

着末,阐发了除团体化以外的其他的证券公司的构造结构情势,提出了立法上答应许证券公司自由选择构造结构情势的提倡。

正文:

证券公司的构造结构决定于证券公司的生长战略,同时又受到现有执法框架的束缚。在即将加入wto的形势下,我国的证券业面临对外资开放和自身进一步生长的题目。一方面,我国现有的证券公司将会受到外洋投资银行的寻衅,证券公司自身怎样生长壮大,在构造结构方面怎样与生长相顺应是一个广泛题目;另一方面,组建中外合资的证券公司也是证券业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中外合资证券公司接纳什么样的构造结构情势?它同现有的证券公司在构造结构方面是一个什么样的关连?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紧迫题目。现在,证券监禁部分正在起草和修改《证券公司管理措施》、《证券业务部管理措施》和《中外合资证券公司管理措施》。这些规则对质券公司的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即是证券公司的构造结构题目。这里对质券公司构造结构的有关题目举行阐发,盼望对有关立法事情有所资助。

一.中外合资证券公司的有关题目

1.中外合资证券公司的种别题目

凭据中美、中欧签署的关于中国加入wto减让条款,在中国加入后3年内,容许外国证券公司设立合营公司,外资比例不凌驾1/3。合营公司可以欠亨过中方中介,从事a股的承销,B股和H股、政府和公司债券的承销和交易。这意味着,从合营公司的业务领域来看,将差异于我国现有的执法对综合类证券公司和掮客类证券公司的业务划定。《证券法》第119条划定,国家对质券公司实验分类管理,分为综合类证券公司和掮客类证券公司,并由国务院证券监视管理机构凭据其分类发表业务允许证。

从中外合营证券公司的业务领域看,难以确定其分类与归属。笔者以为,应当将中外合营证券公司归类为综合类证券公司。重要有以下理由。

《证券法》搪塞综合类证券公司和掮客类证券公司的分别,重要依据两点,一是资本金规模,综合类最低为五亿元人民币,掮客类最低为五万万元人民币。二是业务领域,掮客类证券公司只能够从事掮客业务,且公司名称中必须包罗“掮客”字样。而综合类证券公司可从事掮客、承销、自营等多种业务。从业务领域来看,是否只从事证券掮客业务是区分综合类证券公司和掮客类证券公司的重要尺度。

从中外合营证券公司的业务领域看,虽不能从事a股的掮客与自营,但可从事B股及H股的承销、交易等业务。其从事的业务领域,要大于掮客类证券公司。而且,随着加入wto后市场准入和黎民人为的原则的实验,中外合营公司的a股的业务也将纳入其可从事的业务领域。因此,从如今和久远来看,中外合营证券公司应当归属于综合类证券公司。

2.中外合资证券公司的设立和审批题目

在中外合资证券公司设立和审批中,由于《证券法》和中美、中欧协议在合资证券公司的业务领域上存在显着的区别,所以在审批设立方面存在着肯定的操作停滞。笔者以为,搪塞合资证券公司的设立审批,可以接纳允许制。即合资证券公司的设立,由中国证监会对举行审批,其允许谋划的业务领域由证监会答应。

首先,凭据《证券法》第一百一十七条,证券公司必须经证监会审批。据此,中外合资证券公司的设立也必须受《证券法》这一条的束缚。

其次,搪塞合资证券公司的业务领域,则可以不受证券法关于证券公司分类管理的要求。缘故原由在于,只管证券公司的业务上实验了掮客类和综合类的分别,但具体的业务领域仍然要由中国证监会审定。因此,凭据证券法第一百三十一条的划定,合资证券公司在谋划领域的申请上,也须经过证监会的审定。笔者以为,搪塞合资证券公司的业务领域的申请,不光要依据证券法审定,而且还要切合中美、中欧协议的要求。所以,合资证券公司的业务领域,应在证券法第一百三十一条的立法精神下,重要依据中美中欧协议,对其具体的业务领域审批实验允许制。团结前述的合资证券公司应属于综合类券商的结论,其之所以不能从事a股的掮客业务是由于不切合中美中欧协议的要求。这样,在《证券法》和中美、中欧协议下,合资证券公司的业务领域题目就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证券法和协议的某些辩说之处得到了回避。

在我国的台湾地域和日本,证券公司的业务是实验的允许制。在未来修改《证券法》时,应当破除综合类券商和掮客类券商的分别,而代之以差异证券业务谋划的允许制。这样可操作性就更强,现实上也更便于分类管理。

二.综合类证券公司的内部构造结构

十数年来,我国的证券公司履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生长历程。陪同证券公司资本规模的增大和业务的扩张,证券公司的内部构造结构也从简略转向日益庞大化。一方面,随着业务从单一的署理交易证券、股票的承销上市生长到投资咨询、以网上交易为主的证券电子商务、资产管理、吞并收购等新兴业务,奇迹部制的内部构造结构(大概叫作管理体制)在证券公司内创建起来;另一方面,随着证券业务从单一地域走向天下市场,证券公司之内的分公司、地域管理总部也纷纷创建起来,地域性的证券公司渐渐走向天下化;第三,陪同着业务生长,危害控制的需要日益增大,导致了做业务的“前台”和认真监禁的“配景”的疏散,在证券公司内部渐渐创建起来了行使监察、管理、服务、支持等职能的配景部分。证券公司构造结构的生长,极大地促进了证券公司各项业务的生长和管理水平的前进。然而,内部构造结构的庞大化又孕育发生了一些新的抵牾和题目,好比决策屈从低下、机构职能重叠、业务生长与危害控制脱离等。因而,完满证券公司的内部构造结构,探索适当与证券公司生长相顺应的内部构造结构,搪塞解决证券公司存在的构造结构困难,将有重要意义。

1.公司内部构造结构的优化

在探究证券公司的公司内部构造结构题目之前,我们首先从今世庖理学的角度,对公司构造结构的一样平常性题目——构造结构情势的演变与优化举行阐发。这搪塞更为清楚地相识证券公司构造结构的题目将有较大资助。

公司内部构造结构有许多种情势,最基本也是最早的是直线职能制,其后又生长为奇迹部制,再其后又从奇迹部制中演生出超奇迹部制结构、矩阵制结构、多维制结构等多种公司内部构造结构要领。

1)直线职能制(U型结构)

直线职能制又被称为U型结构(UnitaryStructure)。其基本特性在于,将公司凭据职能的差异分别成几多个部分,而每一部分均由公司最高层向导直接举行管理。直线职能制实现了高度集权的构造结构。

2)奇迹部制(m型结构)

奇迹部制即m型构造结构(multidivisionalStructure)。它是一种分权式结构,即在其总公司之下的各奇迹部或分公司都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利润中心。由多样性谋划所引致的管理上的需求可以说是m型构造机构生长的基本动因。奇迹部的分别通常按产品、地域或国家来举行,各奇迹部一样平常都采用U型结构。

m型构造结构是一种集权与分权相团结的构造创新情势,它将一样平常谋划决策权下放到掌握相干信息的下属部分,总部只认真拟订和实验战略决策、筹划、和谐、监视等职能,从而可以解决大规模企业内部诸如产品多样化、产品计划、信息转达和各部分决策和谐的题目,使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既能开脱一样平常谋划的繁琐事件,又能和下属企业连结普遍的打仗,同时也低落了企业内部的交易资本,因而成为今世企业普遍接纳的一种企业构造情势。然而,这种构造结构在肯定水平上也存在题目,这重要表如今:

a.总部与分部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可能性增长。由于分部不光有决策权,还有相对独立的优点。分部为了自己的优点有可能向总部遮掩某些真真相况,如遮掩利润等,总部难以确知各分部的情况,尤其是在一个大型的构造内部。

b.由于容许各奇迹部之间开展竞争,分部之间由于优点的相对独立性,就有可能在肯定水平上接纳类似于市场主体的时机主义行为,传出有利于自己的不真实信息。

c.由于企业的高层管理者通常以利润来权衡各分部的业绩,就容易导致分部孕育发生个人主义,只顾眼前目今的局部优点,轻忽久远的团体优点,从而影响各分部之间的协作。通常,总部为了和谐上述抵牾,只能多设置一些中心管理条理和中层管理职员,不光增大了监控资本,还会使企业的中心管理层膨胀,毁伤了构造的运作屈从。

3)矩阵结构

矩阵结构的看法是在人们对以事情为中心和以工具为中心的构造结构之优、缺点的争论中孕育发生出来的。其源头可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军事与宇航领域生长起来的项目管理的看法。矩阵制结构即在原有的直线职能制结构基础上,再创建一套横向的构造体系,两者团结而形成一个矩阵,它是U型结构与m型结构的进一步演变。这一结构中的实验职员(或小组)既受纵向的各行政部分向导,又同时继承横向的、为实验某一专项功效而设立的事情小组的向导,这种事情小组一样平常按某种产品或某种专业项目举行设置。

矩阵构造结构有以下利益:

(1)小组的向导认真项目的构造事情,行政向导无法过问专业项目方面的事变。项目管理和行政管理的专业性都大猛前进了。

(2)项目小组可以不停继承新的使命,使构造富有肯定的机动性。

(3)矩阵构造结构可会集变更资源,以高屈从完成项目。

(4)矩阵构造结构有利于把管理中的纵向讨论与横向讨论更好地团结起来,可以增强各部分之间的相识与其相助。

(5)对各部分的专家,有更多的时机前进业务水平。

矩阵构造结构的缺点是:

(1)项目司理与部分司理之间为改进自己一方的事情绩效可能会孕育发生辩说。

(2)矩阵构造结构中成员受横向与纵向的双重向导,破坏了下令统一原则。

(3)双重向导可能使实验职员无所适从,向导责任不清,决策延误,项目小组成员对小组的事情使命缺乏热情。

4)多维制结构

多维制结构又称立体构造结构。多维即多重坐标,在这里指构造体系的多重性。多维制结构一样平常包括产业部分、职能机构、按地域分另外向导体系,即成为三维结构。若再加上按其他某一因素分另外构造体系,则成为四维结构,依此类推。但一样平常不会凌驾四维。多维制结构可以看做矩阵结构的扩展,因此可能存在与矩阵制类似的,由多重向导所带来的缺陷。

2.证券公司奇迹部制构造结构的优化

权变理论(contingencytheory)以为,企业管理没有什么广泛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要领,而应该凭据企业所处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情况权宜应变,机动掌握。权变理论将企业看作是一个开放的体系,真相应采用何种构造结构,应视企业具体情况而定,不行能有广泛适用的结构模式。虽然,接纳何种构造结构还要凭据公司的现真相况来作决定。证券公司虽无统一的结构模式但其计划是有原则的。(1)屈从公司的生长战略。证券公司选定的服务领域、服务工具与服务目的对其构造结构有重要影响。(2)适当公司的生长阶段。证券公司要选择适当自己生长阶段的构造结构。(3)动态调解构造结构,使其顺应公司生长的需要。

1)奇迹部制的特点——以中金公司为例

现在,我国证券公司大都采用奇迹部制的内部构造结构。这也是国际大型投资银行所广泛采用的内部构造结构。以业务为分另外奇迹部是独立的利润中心。由于差异的奇迹部的服务工具存在着优点辩说,议决奇迹部之间的“防火墙”,保证了证券公司谋划上的公平性,同时也有用地制止了危害在差异奇迹部之间的扩散。

以我国如今唯一的中外合资证券公司中国国际金融公司(简称“中金公司”)为例,在其内部的业务部分就分别为投资银行部、投资照料部、贩卖和交易部以及研究部。

中金公司投资银行部重要向国内的大型企业、跨国公司和政府机构提供国际尺度的证券承销和金融照料服务,包括:企业重组改制、股本和债券融资、吞并收购、公司融资和项目融资等。股本融资项目包括国内与国际融资。投资银行部特别珍视与客户创建恒久的战略同伴关连,为客户提供恒久的、普遍的高增值服务。搪塞每一位客户,投资银行部都在充实相识其自己情况和需求以及其所处行业的竞争情况的基础上,为客户探求最适当的解决题目的要领,资助客户实现目的。

中金公司投资照料部从事企业上市前的股权投资,包括对企业投资结构的计划以及投资后的管理。投资照料部的创业投资是恒久的投资。投资照料部议决与被投资企业管理队伍的细密相助资助被投资企业完成生长战略,从而与其创建起稳固的同伴关连。除投入资金外,投资照料部还开心为被投资企业提供增值服务支持,资助企业改进管理体系,增强企业的盈余本事,使企业到达国际尺度。

中金公司贩卖交易部建立于1997年4月,从事国内和国际资本市场股票与债券的一级市场贩卖与二级市场的代客与自营交易。贩卖交易部拥有上海交易所、深圳交易所和香港联交所的交易席位,并已成为中国国债市场和企业债市场的积极加入者。贩卖交易部的重要服务工具为机构投资者,如国内外著名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及大型综合性企业。贩卖交易部为客户提供由中金公司研究部撰写的高质量的有关宏观经济、行业以及上市公司投资潜力的阐发陈诉,提供实时的市场信息与投资资讯提倡,以及实验客户的交易指令。在国内资本市场上,贩卖交易部创建了一整套市场阐发交易实验和危害控制体系,为客户提供具有国际水准的掮客人服务。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贩卖交易部已创下"中国通"的品牌,为投资中国股票的客户提供最高级的研究、最好的上市公司加入以及正确实时的市场信息。

中金公司在北京和香港均设有研究部,为基金司理和公司客户提供实时、可信托的经济阐发及行业和企业研究资料。

从上述中金公司的部分设置来看,其内部构造结构是典型的奇迹部制。这种奇迹部制充实发挥了专业化和危害控制的上风,使得公司的战略目的的实现得到保障。

2)证券公司奇迹部制存在的题目

(1)个人主义。

奇迹部制是一种集权与分权相团结的构造结构。公司总部通常发挥统一决策和谐关连的功效,而各奇迹部则在某一特定的业务领域(好比掮客、承销)发挥决策和实验的功效。证券公司内部的各奇迹部现实上是差异的利润中心。由于各奇迹部有其自身的优点,因而个人主义通常与奇迹部制讨论细密。

这种个人主义搪塞公司总部的统一决策和关连和谐的职能的发挥有紧张的制约作用。在许多证券公司中,我们都可以发明各奇迹部各自为战、各自进行的征象。要解决统一决策及关连和谐题目,通常又派生出一些中心条理的机构。这样导致管理条理增长,决策屈从降落。

搪塞奇迹部制的个人主义题目,有的看法以为可以议决增强总裁的权力大概接纳设置专司和谐的“超级奇迹部”的方案来解决。这一思绪的出发点是:证券公司奇迹部制的个人主义是一个管理题目。但真相上,奇迹部制的个人主义是与奇迹部制的构造结构特点讨论在一起的,它是一个构造结构题目,而不是一个管理题目。解决题目的要领是在构造结构方面举行其他的选择。

(2)前配景脱离。

证券业是一个高危害的行业。这一特点决定了证券公司必须在构造结构上创建细密的危害监禁体系。同奇迹部制相讨论,大多数证券公司创建了前配景疏散的构造架构。所谓前台部分,也即是从事各项证券业务的奇迹部;配景部分即是专门举行监视、管理、服务的部分。在前配景疏散的架构中,通常出现两种征象。一种是前台与配景的疏散,导致配景部分对前台部分的监视、管理的弱化,使得财政监视、危害监控等配景职能难以充实发挥;另一种征象是同前一种征象相讨论,配景部分出现萎缩大概“膨胀”(机构臃肿但屈从低下的情况)的征象。这一征象的实质是配景的职能没有充实发挥大概不正常发挥。

前配景疏散中出现的配景部分功效弱化的情况,倒霉于证券公司管理水平的前进和危害的控制。造成这种情况的缘故原由也在于奇迹部制。解决这一题目的途径也在于对奇迹部制举行革新和优化。

3)奇迹部制构造结构的优化

今世企业的构造结构是企业为了有用地整合资源,以便到达企业既定目的而划定的上下左右的向导与和谐关连。证券公司因此脑力劳动为主的服务型公司,所处理的题目有综合、庞大、多变的特点,项目性强,且每个项目都颇具独立性,对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的调配要求高,在构造结构上要有较高的顺应性、机动性。一个项目通常要涉及多个领域、差异的功效、差异的地域,这就要有多个专业部分的协作与配合,以保证为客户提供的服务是最专业化的服务。从职员上举行思量,证券公司有的投资银行专家会有自己最善于的领域,为了连结并前进他们的专业性,也要求在构造机构上有公正的部署。这些特性决定了证券公司构造结构更宜于接纳矩阵制结谈判多维制结构。

前面提到的证券公司奇迹部制的个人主义题目,着实质是证券公司内部的差异业务之间的整合题目;而配景弱化的题目的焦点从某一方面来说也是整合题目。因此,证券公司奇迹部制的构造结构优化即是要解决差异奇迹部之间、差异奇迹部与配景监禁部分之间的整合题目。

(1)权力进一步疏散化

在奇迹部制中,解决整合题目的传统的思绪是议决集权的要领,即议决议决增强总部的权力来实现。从其手段上来看,通常是议决增强公司总裁在统一决策和和谐方面的权力大概是设置专门举行差异奇迹部之间的和谐的“超级奇迹部”。集权的要领在效果上导致了管理条理的增长和决策屈从的降落,因此被证明是失败的。

凭据矩阵制的特点,决策的中心条理黑白常少的,决策的屈从较高。因此搪塞奇迹部制的优化可以接纳放权的要领,即进一步增强各奇迹部的决策权,同时增强各副总裁在分管项目上的决策权。权力进一步疏散化从外貌上看宛如整合题目越发突出,但现实上矩阵制的上风将得到充实的发挥,使得项目能够得到最好的完成,证券公司业务的整合题目也就迎刃而解了。

(2)配景职能的捏造化

所谓配景职能的捏造化是指在不影响配景部分基本职能发挥的条件下,将配景的监禁职能捏造化,同时增强在前台业务部分内部的监禁职能。配景职能的捏造化搪塞解决前配景疏散中所孕育发生的配景监禁弱化的题目将孕育发生积极的作用。

从证券公司的运作特点来看,前台部分在业务运转历程中存在着较多的一线监禁的要求。而前配景的疏散,现实上又导致了配景部分不能充实地实时地发挥监禁的作用。因此可以议决增强前台部分内部的监禁和捏造掉配景部分的作法,来实现增强配景部分对前台的监视、管理、服务、支持的职能。

3.综合类券商的地域管理总部题目

我国综合类券商现在基本上接纳的是株式会社和有限责任公司的构造结构情势。对应于这种法定的结构,在证券公司内部则大都实验奇迹部制的构造结构管理体制。从实践来看,奇迹部制在肯定水平上推进了证券公司业务的专业化,促进了业务的生长,有利于危害的警备和控制。

随着证券公司资本金和业务的扩大,小型券商和地方性券商渐渐在地域上扩张,成为天下性的大证券公司。与此相顺应,则在管理体制上出现了分公司和地域管理总部。好比,中原、国泰君安、南方等公司实验的是分公司制;大鹏、长江等公司则实验的是地域管理总部模式。地域管理总部模式搪塞缩小管理半径,前进管理屈从,促进公司业务的天下化,发挥了肯定的作用。然而,由于同分公司相比,地域管理总部不是法人构造,因而倒霉于证券监禁部分的监禁,出现了“证券公司、证券业务部有人监禁,而管理总部无人监禁”的稀罕征象。

从证券公司的管理体制角度看,奇迹部制下的地域管理总部体制是一种殽杂的内部构造结构体制。一方面,证券公司的构造结构接纳奇迹部制的管理体制,以差异的业务为分别尺度,接纳“纵向”管理;另一方面,设马上域性管理总部,接纳“横向”管理。在现实运作中,这种殽杂的体制存在着一些题目。好比,在一些公司的掮客业务管理中,既有掮客奇迹部管理证券业务部,又有地域性管理总部管理的业务部,造成了公司内部掮客业务的条块支解,倒霉于业务的管理与生长。又好比,地域性管理总部这一管理条理的增长,造成“中层膨胀”,低落了管理屈从,同时也增长了管理资本。因此,应对这种殽杂型的内部构造结构举行调解和革新。

综合类券商在内部构造结构上,照旧应坚持“奇迹部制”的情势。奇迹部制具有专业化、危害控制等方面的上风。这种“纵向”管理体制也为综合类证券公司向金融证券团体公司的革新创建了良好的构造结构基础。搪塞地域性管理总部的革新,应接纳两种措施。一是降级。撤消那些业务规模较小的地域总部,将其变化为代表处。撤消后,地域总部的业务管理职能转给各奇迹部,而其事件性管理职能则可以由代表处来负担。另一种措施是升级。将业务规模较大的地域性管理总部升级为地域分公司。地域分公司是综合类证券公司的地域性分支机构,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其谋划领域和管理地域由公司总部授权。在分公司的内部管理体制上,也可实验奇迹部制。

4.危害管理构造结构

危害控制的要求是证券业差异于其他行业的典型要求。由于我国证券业生永劫间较短,因此在证券公司内部的危害控制构造上还很不完满。这也是证券公司内部构造结构上需要加以增补的地方。下面重要先容美国证券业在这方面的经验。

美国证券公司的危害管制结构一样平常是由审计委员会、实验管理委员会、危害监视委员会、危害政策小组、业务单元、公司危害管理委员会及公司种种管制委员会等组成,这些委员会或部分的职能分别先容如下:

1)审计委员会一样平常全部由外部董事组成,由其授权危害监视委员会拟订公司危害管理政策。

2)危害监视委员会一样平常由高级业务职员及危害控制司理组成,一样平常由公司危害管理委员会的认真人兼任该委员会的认真人。该委员会认真监视公司的危害并确保各业务部分严酷实验辨认、器量和监控与其业务相干的危害。该委员会还要资助公司最高决策实验委员会决定公司对各项业务危害的容忍度,并不定期实时向公司最高决策实验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陈诉重要的危害管理事项。

3)危害政策小组则是危害监视委员会的一个事情小组,一样平常由危害控制司理组成并由公司危害管理委员会的认真人兼任认真人。该小组检察和检验种种危害相干的事项并向危害监视委员会陈诉讨教。

4)公司最高决策实验委员会为公司各项业务拟订危害容忍度并答应公司重大危害管理决定,包括由危害监视委员会提交的有关重要危害政策的转变。公司最高决策实验委员会特别关注危害会集度和活动性题目。

5)公司危害管理委员会是一个专门认真公司危害管理流程的部分。该委员会的认真人一样平常直接向财政总监陈诉,并兼任危害监视委员会和危害政策小组的认真人,同时一样平常也是公司最高决策实验委员会的成员。危害管理委员会管理公司的市场危害和名誉危害。市场危害是指公司交易投资由于利率、汇率、职权证券价钱和商品价钱、名誉差(creditspreads)等颠簸而引起的价钱厘革。名誉危害是指由于名誉违约造成的可能丧失。危害管理委员会还要掌握公司种种投资组合资产的危害外貌,并要开发出有关连统和危害工具来实验全部危害管理功效。危害管理委员会一样平常由市场危害组、名誉危害组、投资组合危害组和危害基础结构组等四个小组组成。

(1)市场危害组认真确定和辨认公司种种业务需要遭受的市场危害,并下设相对独立的定量小组专门认真创建、验证和运行种种用来器量、模仿种种业务的数学模子,同时认真建立监视和控制公司种种危害模子的危害会集度和遭受度。

(2)名誉危害组认真评估公司现有和潜伏的小我私家和机构客户的名誉度,并在公司危害监视和器量模子可遭受危害的领域内决定公司名誉危害的遭受水平。该组需要检察和监视公司特定交易、投资组合以及其他名誉危害的会集水平,并认真检察名誉危害的控制流程,同时与公司业务部分一起管理和想法减轻公司的名誉危害。该组通常拥有一个特别的专家小组专门认真公司资产确认和管理在早期可能出现的名誉题目。

(3)投资组合危害组具有普遍的职责,包括议决公司领域内重点事故的阐发使公司的市场危害、名誉危害和运作危害有机地团结起来统筹思量,举行差异国家危害和定级的评估等。该组一样平常设有一个流程危害小组,会集实验公司领域内危害流程管理的政策。

(4)危害基础结构组向公司危害管理委员会提供阐发、技能和政策上的支持以确保危害管理委员会更好地监视公司领域内的市场、名誉和投资组合危害。

6)除了以上有关危害管理构造外,还有种种管制委员会拟订政策、检察和检验各项业务以确保新业务和现有业务的创新同样不凌驾公司的危害容忍度。这些委员会一样平常包括新产品检察和检验委员会、名誉政策委员会、储备委员会、分外交易检察检验委员会等等。

三.金融证券团体与凭据业务分另外子公司

1.今世投资银行接纳的广泛的构造结构情势是金融证券团体情势

今世投资银行的构造结构履历了合资制、公司制和金融控股公司制等情势的演变。现在,国际重要投资银行基本上接纳公司制大概金融控股公司制的构造结构情势。金融控股公司成为了今世投资银行的构造结构情势的主流。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金融控股公司也有两种寄义,一种广义的寄义是指在金融混业谋划基础上的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差异子公司的金融控股公司;另一种狭义的是指在专门谋划证券业务基础上的所形成的包括承销、并购、掮客、资产管理、危害投资等差异证券业务的金融控股团体,这种情势一样平常又称为金融证券团体。随着金融混业谋划日益成为举世性的生长趋向,上述两种寄义的金融控股公司的界限在逐渐淡化。

金融证券团体最早兴起于美国。二十世纪七十年月初期,美林证券上市后,美林由一家单一的证券掮客公司变化为一家开展综合性证券业务的投资银行。美林随之接纳的构造结构情势即是金融证券团体的情势。美林团体按业务举行分别,设立专业化的证券业务子公司。90年月日本举行金融业革新(日本版“金融大爆炸”)以后,日本的大型证券公司也纷纷举行金融证券团体化的改组。以大和证券团体为例,其前身为大和证券公司,改组为金融证券团体后则设立了十数家专业化的子公司。再如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域的证券公司,大都也是接纳金融证券团体的构造结构情势。

金融证券团体的子公司构造结构情势是从奇迹部制的证券公司内部管理体制生长而来的。一样平常来说,子公司体制具有业务专业化、危害控制会集化、差异业务之间的防火墙等上风。经过数十年的实践检验,金融证券团体的子公司构造结构是一种适当并促进证券业务生长的构造结构情势。

2.金融证券团体的构造结谈判相干立法题目

金融证券团体是在一家团体公司控制下的众多的从事证券业务的子公司、关联公司的一种特别的经济讨论体。金融证券团体自己并不是一个公司,因此它不是独立的执法主体,不具有法人资格。金融证券团体的焦点企业是一家团体公司。该公司在团体中具有绝对的控制职位地方,因此也是一家控股公司。在团体内,团体公司以股份制为纽带,控制数家子公司。

金融证券团体接纳的是控股公司的模式。控股公司按控股的要领可分为两类:纯粹的控股公司和殽杂的控股公司。所谓纯粹的控股公司是指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子公司的股权或其他有价证券,其自己并不从事其他方面的任何业务的公司。殽杂控股公司,是指除了掌握子公司的股份之外,自己也谋划自己的业务的公司。在今世投资银行的控股公司模式中,大都接纳的是殽杂控股公司模式。

我国《王执法》未对控股公司、团体公司举行划定。在国有企业革新深入的情况下,有关部委对企业团体、控股公司举行了一些划定。在证券公司的规模不停扩大的情况下,证券监禁构造应该对质券公司的控股公司制、团体公司制举行一些划定,以利于我国证券公司的生长。搪塞立法中的有关题目思量如下。

a.现有的规模到达肯定水平的综合类证券公司可以设立子公司。理论上讲,综合类证券公司都可以成为团体公司,而分设一些子公司。在现实立法和审批中,对成为团体公司的综合类公司在资本金及业务规模上应提出更高的限定,以区别于证券法搪塞综合类证券公司的最基本的要求。这样可以勉励那些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公司进一步生长。资本金限定的重要缘故原由在于,团体公司制的证券公司的危害较之于平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株式会社制的证券公司的危害更大,而前进资本金是警备危害的重要途径。

成为团体公司的综合类证券公司应该在公司名称中冠以“团体”字样。

b.综合类的证券公司可以用自有资本投资于其他的证券公司。若不能投资于其他证券公司,那么子公司现实上就不行能建立。因此综合类证券公司应不光可以从事证券业务,而且还可以从事对其他证券公司的投资,这种投资不能低于新设公司资本金的50%。

c.综合类证券公司的子公司也是综合类证券公司,除专门的证券掮客公司以外。这与中外合资证券公司情况类似。由于我国的证券公司只分两类,如果综合类券商的子公司不是综合类,那么它就只能够从事掮客业务了。真相上,就证券业务之间的讨论而言,如果子公司只能够做某一种证券业务,那么这种业务真相上很难开展(下文将对此举行阐发)。为制止综合类证券公司过多过滥倒霉于监禁,在现实审批子公司历程中,可以对其可以从事的业务领域依据申请举行审定。

3.金融证券团体内部,母公司、各子公司之间的业务讨论

视察今世的投资银行类的金融证券团体,团体内部各公司的分工并非完全的专业化,确切地说,各公司的分工应称为主业务务的专业化。在金融证券团体中,团体公司(大概叫母公司、控股公司)谋同等部分证券业务,而非纯粹的控股,各子公司则是在专业化的基础上谋划另一部分证券业务。在业务分工上,各专业化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业务出现交织,这是由证券业务的特点所决定的。

好比,大多数金融证券团体中都有从事资产管理的子公司,但在母公司内,大概在专门从事承销的子公司内,也有从事资产管理的部分。如果纯粹从专业化和规模经济的角度看,团体内的资产管理业务宛如可以只由资产管理公司来谋划就可以了。但是,某些证券业务的特别性,决定了必须在母公司(大概证券承销业务子公司)内也设有资产管理部分。从自营的角度看,母公司必须有资产管理部分来为公司的自有资金举行投资管理。从危害控制角度看,公司自营帐户与受托资产帐户是不能够、也不应该殽杂操作的。所以有须要在母公司内部也设立资产管理部分。再从包销业务来看。在证券包销中,存在着贩卖不出去的证券余额由承销商吃进的可能性。在非团体的证券公司构造结构情况下,承销商的包销余额可以由公司的自营部分举行操作,在二级市场上售出。而在金融证券团体中,如果专事承销业务的子公司没有资产管理部分,那么证券报销余额必须由承销商用自有资金(大概融资)垫付。这样就为承销商带来很大的危害。在危害和收益对称的原则下,那么专业承销公司就不太乐意接纳包销的要领,这样就会对专业化的承销公司的业务孕育发生很大的倒霉影响。所以,在专门从事证券承销业务的子公司内部,也有资产管理部分来举行包销证券余额的管理。

搪塞投资银行类的子公司设立的审批,在业务允许方面除承销业务外,还应包括与承销有关的其他证券业务,包括资产管理、咨询等。搪塞掮客类的子公司,在掮客业务之外,可以容许从事投资咨询业务。搪塞资产管理子公司,答应许从事咨询业务。搪塞投资咨询子公司,可以容许从事投资银行类财政照料业务及资产管理业务。

4.证券公司的合并重组题目

为促进证券业的生长,可以议决券商合并的要领来生长一批大型券商。凭据前述的容许综合类券商成为团体公司制的证券公司及证券公司可以用自有资本举行对质券公司的投资的假想,小型综合类券商完全可以实现合并,并可以以子公司模式以新的情势存在。同时拦阻合并的地方税收题目也可以同时解决。

比喻,两家在差异地域注册的综合类券商思量合并。在原有政策下,由于地方主义的范围,通常难以实现合并。缘故原由在于合并后,新公司可能不在原地注册,从而导致地方税收的流失。

在团体公司制的综合类券商模式下,有合并意愿的两家公司可以用全部自有资本举行投资而新设一家证券公司。新设公司对公司内部的业务举行重组,而组成一些专业性的子公司,子公司可以在两家公司的原注册地分别注册。这样一家新的证券团体就建立了。新公司属于综合类证券公司,同时在内部构造结构上实验控股公司制。同时,由于子公司在两家公司原注册地注册,也两全到地方税收题目。

5.除金融证券团体以外的其他情势的证券公司构造结构

在美国三大投资银行中,除美林和大摩实验金融证券团体的构造结构情势外,高盛仍然是实验的奇迹部制管理体制。在高盛的管理委员会向导之下,设有职权部、投资银行部、市井银行部、投资管理部、固定收益钱币商品部、举世投资研究部、技能部等十个业务部分。奇迹部制并未制约高盛成为美国三大投资银行之一。这搪塞我们的开发在于,搪塞证券公司接纳何种构造结构情势,美全是证券公司自身选择的效果。在立法上,重要的是接纳证券公司选择构造结构情势的执法空间,而并非划定证券公司必须接纳某种构造结构情势。

四.小结——立法提倡

1.证券公司分类管理的执法划定实验的情况下,应该对综合类券商的差异证券业务实验允许制度。这是解决中外合资证券公司的业务领域、证券公司子公司的业务领域等诸多题目的基础。

资产证券化危害篇2

关键词:证券投资基金犯罪违法行为

1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概念

证券投资基金犯罪亦应有立法概念与司法概念之分(有学者又把它表述为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实质概念和形式概念,其实意思一样)。

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立法概念可界定为:证券投资基金是指严重危害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者利益和国家对证券投资基金业的监管理制度,严重危害证券投资基金管理秩序的行为。在立法意义上存在的证券投资基金犯罪存在于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的各个阶段,不以证券投资基金刑事法律是否规定为转移。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立法概念表示的是那些违反证券投资基金法规的行为应该犯罪化,其标准首先是社会危害性。

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司法概念则可界定为:证券投资基金犯罪,是指证券投资基金刑事法律规范规定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即凡是证券投资基金刑事法律规范规定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都是证券投资基金犯罪。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司法概念的唯一标准是刑事违法性,但它并不是完全不考虑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2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构成要件

2.1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客体要件

根据刑法理论的传统定义,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或者威胁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近年来,学者们开始从全局上思考刑法中犯罪客体问题,主要是将刑法目的贯穿于整个刑法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犯罪客体论,即“法益说”,认为用“法益”来代替传统定义中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更为妥贴,笔者亦表示赞同。

就证券投资基金犯罪而言,在现实生活中它所侵害的法益客观上也存在许多种情况,但是构成证券投资基金犯罪行为的客体要件必须是证券投资基金犯罪所侵害的最根本的法益。这种法益通常易受到证券投资基金操作中的违规、违法行为的侵害或威胁,因而刑法特别予以保护,同时也受到证券投资基金方面法律、法规的保护。有学者指出,证券投资基金法虽然有一定的社会本位性,但本质上都是一部“投资者权益保护法”,因而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要客体应是投资者的财产权利,笔者虽对观点表示赞同,但是考虑到我国的立法体例,证券投资基金犯罪是规定于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之中的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因此可能在立法者看来,证券投资基金的正常管理秩序才是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要客体。[hi138\Com]

2.2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客观方面要件

犯罪客观要件,是刑法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侵犯性,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客观事实特征。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客观方面,必须是说明此行为的危害性,并为该行为构成证券投资基金犯罪所必须具备的,此外,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客观方面必须是相关刑事法律所明确规定的,这也是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客观方面在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构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特点是外在性,直观性和客观性,不仅直接体现了证券投资基金犯罪行为对期货管理秩序的严重危害性,从而可以决定证券投资基金犯罪客体的存在,而且还是认定证券投资基金犯罪人主观方面的客观依据。

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客观方面要件具体表现为行为人违反证券投资基金法律法规,在从事证券投资基金管理、经纪或其他相关活动中,破坏证券投资基金的正常管理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

2.3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体要件

对于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体,概括来讲就是与证券投资基金有关的机构及其相关人员,其为一般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

就自然人而言,按其在犯罪活动中是否具有特殊身份,可以分为一般个人主体和特殊个人主体两类。一般个人主体指不具有特殊身份,而实施了严重危害证券投资基金管理秩序行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这类主体在证券投资基金犯罪领域中并不多,一般指利用证券投资基金这种方式进行贪污、诈骗等犯罪行为的人。证券投资基金犯罪中的个人主体主要是特殊个人主体,即实施了严重危害证券投资基金管理秩序,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且具有特殊身份的自然人,在证券投资基金犯罪中主要指的是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投资基金托管金融机构中从业人员。

单位犯罪多是经济犯罪的一大特点,证券投资基金犯罪亦不例外。在证券投资基金的实际操作运行中,由于单位比个人具有更强的经济实力,在人才储备、技术占有、信息渠道、公关手段等各方面都占有优势,其实施证券投资基金犯罪应该说隐蔽性更大,其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往往也比自然人犯罪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所以单位犯罪应该是我们在证券投资基金犯罪预防方面所要针对的重点。要强调的是,证券投资基金犯罪中的单位主体必须是合法成立的,其宗旨、目的与法律是相符的,如果是为了实施犯罪而成立,依相关的司法解释只能认定为自然人犯罪,而谈不上单位犯罪主体。具体而言,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单位犯罪主体包括:

(1)商业银行;

(2)证券交易所;

(3)证券公司;

(4)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

(5)其他金融机构。

2.4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观方面要件

理论界的一般观点是,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而且主要表现为直接故意。笔者认为,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观形态只能是故意,过失不可能构成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理由如下:

(1)在我国刑法体系中,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皆属于财产型犯罪,也就是有的学者所指的“贪利性犯罪”,这种犯罪类型是不可能存在过失的心理状态的,因为这类犯罪有其明确的目的,或是为了非法谋取经济利益,或是为了减少自身的损失。例如背信运用受托财产罪,其犯罪行为的实质就是违背受托义务,擅自运用客户资金或者其他委托、信托的财产。

(2)我国刑法明确规定:“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这体现了刑法以处罚故意犯罪为原则,以处罚过失犯罪为特殊的精神,说明刑法分则没有明文规定罪过形式的犯罪只能由故意构成。考察有关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刑法条文,可以发现并未规定过失可以构成相关证券投资基金犯罪,所以笔者认为,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观形态只能是故意,而不存在过失。[]

参考文献

[1]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资产证券化危害篇3

关键词:证券投资基金犯罪违法行为

1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概念

证券投资基金犯罪亦应有立法概念与司法概念之分(有学者又把它表述为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实质概念和形式概念,其实意思一样)。

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立法概念可界定为:证券投资基金是指严重危害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者利益和国家对证券投资基金业的监管理制度,严重危害证券投资基金管理秩序的行为。在立法意义上存在的证券投资基金犯罪存在于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的各个阶段,不以证券投资基金刑事法律是否规定为转移。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立法概念表示的是那些违反证券投资基金法规的行为应该犯罪化,其标准首先是社会危害性。

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司法概念则可界定为:证券投资基金犯罪,是指证券投资基金刑事法律规范规定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即凡是证券投资基金刑事法律规范规定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都是证券投资基金犯罪。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司法概念的唯一标准是刑事违法性,但它并不是完全不考虑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2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构成要件

2.1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客体要件

根据刑法理论的传统定义,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或者威胁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近年来,学者们开始从全局上思考刑法中犯罪客体问题,主要是将刑法目的贯穿于整个刑法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犯罪客体论,即“法益说”,认为用“法益”来代替传统定义中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更为妥贴,笔者亦表示赞同。

就证券投资基金犯罪而言,在现实生活中它所侵害的法益客观上也存在许多种情况,但是构成证券投资基金犯罪行为的客体要件必须是证券投资基金犯罪所侵害的最根本的法益。这种法益通常易受到证券投资基金操作中的违规、违法行为的侵害或威胁,因而刑法特别予以保护,同时也受到证券投资基金方面法律、法规的保护。有学者指出,证券投资基金法虽然有一定的社会本位性,但本质上都是一部“投资者权益保护法”,因而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要客体应是投资者的财产权利,笔者虽对观点表示赞同,但是考虑到我国的立法体例,证券投资基金犯罪是规定于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之中的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因此可能在立法者看来,证券投资基金的正常管理秩序才是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要客体。

2.2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客观方面要件

犯罪客观要件,是刑法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侵犯性,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客观事实特征。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客观方面,必须是说明此行为的危害性,并为该行为构成证券投资基金犯罪所必须具备的,此外,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客观方面必须是相关刑事法律所明确规定的,这也是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客观方面在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构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特点是外在性,直观性和客观性,不仅直接体现了证券投资基金犯罪行为对期货管理秩序的严重危害性,从而可以决定证券投资基金犯罪客体的存在,而且还是认定证券投资基金犯罪人主观方面的客观依据。

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客观方面要件具体表现为行为人违反证券投资基金法律法规,在从事证券投资基金管理、经纪或其他相关活动中,破坏证券投资基金的正常管理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

2.3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体要件

对于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体,概括来讲就是与证券投资基金有关的机构及其相关人员,其为一般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

就自然人而言,按其在犯罪活动中是否具有特殊身份,可以分为一般个人主体和特殊个人主体两类。一般个人主体指不具有特殊身份,而实施了严重危害证券投资基金管理秩序行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这类主体在证券投资基金犯罪领域中并不多,一般指利用证券投资基金这种方式进行贪污、诈骗等犯罪行为的人。证券投资基金犯罪中的个人主体主要是特殊个人主体,即实施了严重危害证券投资基金管理秩序,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且具有特殊身份的自然人,在证券投资基金犯罪中主要指的是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投资基金托管金融机构中从业人员。

单位犯罪多是经济犯罪的一大特点,证券投资基金犯罪亦不例外。在证券投资基金的实际操作运行中,由于单位比个人具有更强的经济实力,在人才储备、技术占有、信息渠道、公关手段等各方面都占有优势,其实施证券投资基金犯罪应该说隐蔽性更大,其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往往也比自然人犯罪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所以单位犯罪应该是我们在证券投资基金犯罪预防方面所要针对的重点。要强调的是,证券投资基金犯罪中的单位主体必须是合法成立的,其宗旨、目的与法律是相符的,如果是为了实施犯罪而成立,依相关的司法解释只能认定为自然人犯罪,而谈不上单位犯罪主体。具体而言,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单位犯罪主体包括:

(1)商业银行;

(2)证券交易所;

(3)证券公司;

(4)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

(5)其他金融机构。

2.4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观方面要件

理论界的一般观点是,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而且主要表现为直接故意。笔者认为,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观形态只能是故意,过失不可能构成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理由如下:

(1)在我国刑法体系中,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皆属于财产型犯罪,也就是有的学者所指的“贪利性犯罪”,这种犯罪类型是不可能存在过失的心理状态的,因为这类犯罪有其明确的目的,或是为了非法谋取经济利益,或是为了减少自身的损失。例如背信运用受托财产罪,其犯罪行为的实质就是违背受托义务,擅自运用客户资金或者其他委托、信托的财产。

(2)我国刑法明确规定:“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这体现了刑法以处罚故意犯罪为原则,以处罚过失犯罪为特殊的精神,说明刑法分则没有明文规定罪过形式的犯罪只能由故意构成。考察有关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刑法条文,可以发现并未规定过失可以构成相关证券投资基金犯罪,所以笔者认为,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观形态只能是故意,而不存在过失。

参考文献

资产证券化危害篇4

关键词:证券投资基金犯罪违法行为

1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概念

证券投资基金犯罪亦应有立法概念与司法概念之分(有学者又把它表述为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实质概念和形式概念,其实意思一样)。

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立法概念可界定为:证券投资基金是指严重危害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者利益和国家对证券投资基金业的监管理制度,严重危害证券投资基金管理秩序的行为。在立法意义上存在的证券投资基金犯罪存在于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的各个阶段,不以证券投资基金刑事法律是否规定为转移。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立法概念表示的是那些违反证券投资基金法规的行为应该犯罪化,其标准首先是社会危害性。

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司法概念则可界定为:证券投资基金犯罪,是指证券投资基金刑事法律规范规定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即凡是证券投资基金刑事法律规范规定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都是证券投资基金犯罪。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司法概念的唯一标准是刑事违法性,但它并不是完全不考虑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2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构成要件

2.1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客体要件

根据刑法理论的传统定义,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或者威胁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近年来,学者们开始从全局上思考刑法中犯罪客体问题,主要是将刑法目的贯穿于整个刑法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犯罪客体论,即“法益说”,认为用“法益”来代替传统定义中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更为妥贴,笔者亦表示赞同。

就证券投资基金犯罪而言,在现实生活中它所侵害的法益客观上也存在许多种情况,但是构成证券投资基金犯罪行为的客体要件必须是证券投资基金犯罪所侵害的最根本的法益。这种法益通常易受到证券投资基金操作中的违规、违法行为的侵害或威胁,因而刑法特别予以保护,同时也受到证券投资基金方面法律、法规的保护。有学者指出,证券投资基金法虽然有一定的社会本位性,但本质上都是一部“投资者权益保护法”,因而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要客体应是投资者的财产权利,笔者虽对观点表示赞同,但是考虑到我国的立法体例,证券投资基金犯罪是规定于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之中的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因此可能在立法者看来,证券投资基金的正常管理秩序才是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要客体。

2.2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客观方面要件

犯罪客观要件,是刑法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侵犯性,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客观事实特征。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客观方面,必须是说明此行为的危害性,并为该行为构成证券投资基金犯罪所必须具备的,此外,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客观方面必须是相关刑事法律所明确规定的,这也是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客观方面在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构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特点是外在性,直观性和客观性,不仅直接体现了证券投资基金犯罪行为对期货管理秩序的严重危害性,从而可以决定证券投资基金犯罪客体的存在,而且还是认定证券投资基金犯罪人主观方面的客观依据。

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客观方面要件具体表现为行为人违反证券投资基金法律法规,在从事证券投资基金管理、经纪或其他相关活动中,破坏证券投资基金的正常管理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

2.3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体要件

对于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体,概括来讲就是与证券投资基金有关的机构及其相关人员,其为一般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

就自然人而言,按其在犯罪活动中是否具有特殊身份,可以分为一般个人主体和特殊个人主体两类。一般个人主体指不具有特殊身份,而实施了严重危害证券投资基金管理秩序行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这类主体在证券投资基金犯罪领域中并不多,一般指利用证券投资基金这种方式进行贪污、诈骗等犯罪行为的人。证券投资基金犯罪中的个人主体主要是特殊个人主体,即实施了严重危害证券投资基金管理秩序,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且具有特殊身份的自然人,在证券投资基金犯罪中主要指的是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投资基金托管金融机构中从业人员。

单位犯罪多是经济犯罪的一大特点,证券投资基金犯罪亦不例外。在证券投资基金的实际操作运行中,由于单位比个人具有更强的经济实力,在人才储备、技术占有、信息渠道、公关手段等各方面都占有优势,其实施证券投资基金犯罪应该说隐蔽性更大,其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往往也比自然人犯罪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所以单位犯罪应该是我们在证券投资基金犯罪预防方面所要针对的重点。要强调的是,证券投资基金犯罪中的单位主体必须是合法成立的,其宗旨、目的与法律是相符的,如果是为了实施犯罪而成立,依相关的司法解释只能认定为自然人犯罪,而谈不上单位犯罪主体。具体而言,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单位犯罪主体包括:

(1)商业银行;

(2)证券交易所;

(3)证券公司;

(4)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

(5)其他金融机构。

2.4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观方面要件

理论界的一般观点是,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而且主要表现为直接故意。笔者认为,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观形态只能是故意,过失不可能构成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理由如下:

(1)在我国刑法体系中,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皆属于财产型犯罪,也就是有的学者所指的“贪利性犯罪”,这种犯罪类型是不可能存在过失的心理状态的,因为这类犯罪有其明确的目的,或是为了非法谋取经济利益,或是为了减少自身的损失。例如背信运用受托财产罪,其犯罪行为的实质就是违背受托义务,擅自运用客户资金或者其他委托、信托的财产。

(2)我国刑法明确规定:“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这体现了刑法以处罚故意犯罪为原则,以处罚过失犯罪为特殊的精神,说明刑法分则没有明文规定罪过形式的犯罪只能由故意构成。考察有关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刑法条文,可以发现并未规定过失可以构成相关证券投资基金犯罪,所以笔者认为,证券投资基金犯罪的主观形态只能是故意,而不存在过失。

参考文献

[1]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资产证券化危害篇5

关键词:内幕交易 行政责任 民事责任 信托责任

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存在法律制度不健全,公司治理不规范,职业道德不到位等消极因素,致使内幕交易犯罪频发而得不到抑制。近年来,虽然证券监管部门先后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加大了对违规操作行为的处罚力度,增加了内幕交易行为的违法成本,但总的来看,效果并不明显。针对证券市场上内幕交易罪多发现象,防治措施到底应取何种价值趋向才能达到防治内幕交易行为之目的,则是下文所要探讨的话题。

内幕交易罪性质辨析

对内幕交易罪应采取什么样的刑事政策,必须先对内幕交易罪的社会危害性有明确的认识,只有明确了内幕交易罪的社会危害性及证券市场的背景,才能对应采取何种刑事政策给予科学的回答。

(一)内幕交易罪的客观危害

《刑法》第180条内幕交易罪属于第3章破坏经济秩序罪的个罪规定,理论界一般认为本罪侵害了国家对证券、期货市场的管理秩序和其他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由于该罪属于破坏经济秩序罪,因此,内幕交易罪的社会危害性似乎小于危害公共安全罪。其实,对内幕交易罪的危害深度及广度分析可知,事实并非如此。内幕交易罪危害的是证券投资者,行为人的行为到底和多少投资者的损失有关,很难通过统计学得以精确求证,因此,其危害广度很大。www.133229.com危害深度是指行为对社会造成了多大的危害性。其他具体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一般容易确定,但内幕交易行为导致的社会危害程度很难确定。内幕信息的持有者通过内幕信息获取非法利益,而其他人并没有掌握内幕信息,因此,会在可预期的证券市场上受到损失。但从表象上看,损失却是投资人选择的结果,如果违法犯罪行为不被揭露,投资人很难得知是由于人为因素而受到经济损失。并且,从实践来看,内幕交易往往导致证券市场出现一定动荡。因此,它不仅侵害了一般投资者的利益.而且还危及整个证券市场的基础。从上述两个层面考察,内幕交易罪与危害公共安全罪具有相似性,即危害对象不特定,公私财产有重大损失。所以,将内幕交易罪的客体仅定位于证券、期货市场的管理秩序和其他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有迎合刑法章节排序需要之虞,因此,内幕交易罪的客体应该包含公共安全。既然该罪的客体涵盖了公共安全,那么,其征表出来的客观危害与危害公共安全罪应没有太大差异。

(二)内幕交易罪的主观恶性

在刑法理论中,主观恶性是指人对现实的破坏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反社会心理特征。内幕信息持有者为了满足私欲而不惜损害广大投资者的利益,甚至严重破坏股票市场的经营秩序,因此,从行为人反社会心理可推知其主观恶性很大。有的学者认为,证券、期货犯罪是法定犯,在反社会性、反道德性方面以及主观恶性程度上,法定犯对社会侵害的程度要远远小于自然犯。对论者的观点,可从两个方面予以驳斥。首先,自然犯和行政犯的分野并非绝对分明。自然犯与行政犯不过是犯罪学上的一种分类,是根据两者来源的不同所做的抽象和概括。所渭行政犯的主观恶性小于自然犯并不具有绝对意义,因为从一些行政犯来看,其主观恶性并不逊于自然犯,如金融诈骗罪、证券犯罪等。另外,行政犯和自然犯的界限并不明确,两者之间呈相互转换之势,有些具体个罪属于自然犯还是属于行政犯,理论界并没有统一结论。其次,考察内幕交易罪的动机可知,行为人是为了获取非法利益,但行为人的手段却不同于财产犯罪和经济犯罪。在财产犯罪与经济犯罪中,行为人利用盗窃、抢劫或贪污、受贿等违法手段获取非法利益,这些都是一般意义上的敛财方法,具有明确性、传统性。相对而言,内幕交易行为则具有秘密性和新颖性,在民众的价值判断中不像杀人、强奸等传统犯罪行为一样具有明显的悖德性,一般不易为人们所察觉。从本质上看,内幕交易行为与经济犯罪、财产犯罪并无实质区别,不过是获取非法利益的手段不同。因此,内幕交易所体现出来的动机较财产犯罪与经济犯罪更为恶劣,换句话说,内幕交易罪的主观恶性并不小于经济犯罪、财产犯罪。

(三)相应的配套机制缺乏

对包括内幕交易罪应采取什么刑事政策,理论界存在异议。有的学者认为,对于证券、期货犯罪刑法处罚程度的宽和,在刑事立法活动中表现为应当尽可能地使刑法处罚程度轻缓、宽和。有的学者则认为,我国的刑法规定中的刑罚幅度与这类犯罪已经造成的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不相称的,在立法改善之前司法机关加大处罚证券犯罪的力度还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分析可知,轻刑论者只见整体而不见局部。从国内外的刑事政策看,刑罚轻缓化确实是发展趋

势,但这是从总体上来谈的,而不是指对任何犯罪都需适用轻刑,否则,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鉴于内幕交易罪的特殊性,如社会影响较大,损害投资者信心、破坏市场秩序等,对该罪适用轻刑并不符合刑法为市场经济保驾护航的目的。重刑论者认为对内幕交易罪应采重刑政策,但并没有给出需要适用重刑的理由,因此,其观点并不具有说服力。首先,内幕交易罪的客观危害与主观恶性都很大,对内幕交易罪采取严厉的惩治措施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一致的。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中,“严”的对象一般是指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经济犯罪等,内幕交易罪的客观危害与主观恶性与上述犯罪类似,对其适用严厉的刑事政策具有法律依据。其次,法律制度缺失,监督体系滞后,政府监管不力等,诸多不利因素是采取从严政策的社会背景。轻刑论者认为,我国刑法典中的罪状与刑罚也基本合理,没有必要修改。其实,论者在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仅仅局限在刑法层面,而没有考察相关的社会背景、法律制度、道德素养等因素,而正是这些因素决定了内幕交易罪的条文设置是否合理。证券市场尚待进一步发育、运行机制不完善、市场秩序还在建设,这就是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在这种情况下,证券市场的刑法控制必须表现为较大的主动性和严厉性。

二、内幕交易罪立法修改

刑法典第180条规定,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或者非法获取证券内幕信息的人员……,买入或者卖出该证券……情节严重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单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单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罚金。根据对内幕交易罪的性质及证券市场环境的考量、比较和分析可知:本罪的罪状不够合理,需予以修正;本罪的法定刑不够严厉,需进行修改。

(一)改情节犯为行为犯

首先,从刑法规定可知,内幕交易罪是情节犯,即行为必须符合法定情节才能构成犯罪。何渭情节严重,最高人民检察院与公安部于2001年联合下发的《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第29条做了明确阐释:1.内幕交易数额在20万元以上的;2.多次进行内幕交易、泄漏内幕信息的;3.致使交易价格和交易量异常波动的;4.造成恶劣影响的。从该司法解释可知,内幕交易罪的入罪门槛相对较高。根据前文所述,内幕交易罪的社会危害性并不低于危害公共安全罪、财产犯罪和经济犯罪,但考察犯罪构成标准可知,后者要远远低于前者。虽然内幕交易罪有其特殊性,比如其影响范围广,损害程度深.犯罪构成的标准应体现一定特点,但是,入罪规定仍然不能大幅背离行为的危害性。而修改内幕交易罪的罪状,改情节犯为行为犯,不但体现了内幕交易罪的社会危害性,也符合了刑法的整体性与科学性。

其次,就该司法解释而言,虽然对解决一些疑难问题进行了明确,但该解释又为新问题出现奠定了基础。如“多次”进行内幕交易,历来司法解释提出的“三次以上”已无法涵盖“多次利用不同的内幕信息”、“利用同一内幕信息多次交易”及“在一定的时间段,利用内幕信息多次在不同地方进行交易”等行为表现:对“交易价格和交易量异常波动”应如何认定,并无具体的量化标准。影响股票交易价格和股票交易量的因素很多,比如国家的货币政策,利好利空信息,经济发展状况等,而内幕交易仅仅是造成交易价格和交易量异常波动的一个因素。因此,如果上述诸种因素同时起作用而导致交易价格和交易量异常波动,能否认定内幕交易罪显然存在疑问;造成“恶劣影响”的,也是内幕交易罪的入罪标准。从实质上看,恶劣影响是一个道德概念,将道德因素引入刑法规范,为内幕交易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提供了社会评价标准。但是,应如何界定恶劣影响的内涵及边界,又成为司法界和理论界争议的话题。再次,将内幕交易罪定位为行为犯,也有立法经验可以遵循。在澳大利亚,只要从事了禁止的内幕交易行为,就要承担刑事和民事责任,而不论投资者是否遭受损失,也不论行为人交易的数额与次数等。因此,澳大利亚关于内幕交易的承担责任标准比中国的入罪标准显然要低,而这将更有助于抑制内幕交易犯罪的发生。

(二)修改内幕交易罪的法定刑

首先,修改有期徒刑的幅度。内幕交易罪的自由刑有两个幅度,一个是5年以下,一个是5年以上10年以下。与危害公共安全罪、财产犯罪、经济犯罪纵向比较、和美国刑法上的内幕交易罪法定刑的横向比较可知,内幕交易罪的自由刑相对较轻。如具有类似危害性的危害公共安全罪、经济犯罪与财产犯罪,自由刑的最高刑罚幅度都是15年。在美国刑法中,内幕交易罪可被处以20年监禁。因此,我国刑法上的内幕交易罪的法定刑幅度不高。从这个角度而言,需提高内幕交易罪的法定刑幅度,将5年以上10年以下改为5年以上有期徒刑,只有将法定刑最高定位为15年才可以和其他章节相协调,才可以更好的达到威慑、惩治犯罪人的效果。其次

,将倍数罚金制改为无限额罚金制。内幕交易罪规定对行为人可以并处或单处违法收入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金。从该规定可知,立法有限制司法裁量权限之意,但是,罚金刑的规定并不利于体现重刑政策。从破坏经济秩序罪中可以看到,其他犯罪的危害性远低于内幕交易罪,但都规定了无限额罚金制;从财产犯罪中可以看到,同属侵害财产的犯罪行为,却规定了无限额罚金制;从贪污贿赂犯罪中可以看到,多数法条都规定了没收财产。因此,从刑法整体性看,内幕交易罪的倍数罚金制失之科学;从严厉打击内幕交易罪的刑事政策上看,内幕交易罪的倍数罚金制失之合理。从这个角度考察,对内幕交易罪的罚金刑应进行修改。再次,设置无期徒刑。内幕交易罪虽有自然犯的特征,但实为经济犯罪。从内幕交易罪的社会危害性看,设置无期徒刑符合罪刑适应原则。从美国刑法来看,内幕交易犯罪最高刑期为5—1o年,但是,按照美国以行为计罪的罪数理论,每一个犯罪事实将被处以一个刑期,数刑累加计算,因此,一旦被判处违反数罪时,刑期将相当可观,最后的宣告刑可能远远超过2o年。因此,若对内幕交易罪的最高刑厘定为15年有期徒刑似乎还不够严厉,需在本条中设置无期徒刑才能更好地达到罪刑均衡。

三、非刑罚措施的完善

内幕交易罪的频繁高发,固然和刑罚不够严厉有关,但也和缺乏其他防治措施有一定关系。因此,立法者在对内幕交易罪修改的同时,其他配套制度也需得以完善和健全。并且,从刑法与其他法律规范的关系看,刑法是保障法和最后法,刑法的适用需体现经济性和谦抑性。

(一)强化内幕交易行为的非刑事责任

对内幕交易行为的规制应综合运用民事、经济、行政等各种法律手段,不可能单纯依靠刑法手段来解决,刑法只应选取那些危害较大的内幕交易行为进行惩治。从刑法规定来看,内幕交易罪需到达一定社会危害性,如果内幕交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不够严重,则需适用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予以规制。同时,也只有更好的适用民事责任与行政责任,才可以将内幕交易行为抑制在一定程度之内而防止其演化为犯罪行为,因此,能否合理适用民事责任与行政责任是防治内幕交易罪的坚固屏障。从当前的证券法来看,其明确规定内幕交易行为给投资者造成损害的,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但是,法律文本与司法解释对该条款并没有进一步细化,仅仅根据民法通则使行为人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其实,内幕交易行为有自己的特征,比如损失主体的确定,赔偿责任的认定,赔偿程序的遵循,举证责任的分配等,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得以解决,仅试图通过适用民法通则对受害人予以民事赔偿不过是空谈。因此,相关措施的采取是弥补法律缺失的最好办法,而对证券法上的民事赔偿责任予以细化则是合理路径,包括确定受害人的范围,确定受害数额,规范诉讼程序等。证券法规定,对内部交易行为,可以实施市场禁入措施,也可以吊销从业资格。证券监管部门需对内幕交易行为严格监管,对违法者适用行政责任予以处罚,防止行为人为了追求私利而实施内幕交易行为,既可以达到行政监管的目的,又可以防止行为人进一步实施犯罪行为。

(二)加大证监会的监管力度

和美国的证监会相比,我国证监会的权力弱了很多,在当前证券市场不成熟的情况下,这非常不利于对市场的监管。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独立于美国行政当局,同时还具有以下法定执法权:1.有调查权,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得到任何信息;2.有权不事先通知被调查者即可直接调查其财务、银行账户;3.有权申请传唤当事人,不接受传唤的被视为违法;4.有权申请永久或临时的限制令或强制令,有权申请禁止令和履行令。中国证监会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上述的法定执法权,这种执法权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为其监管带来了难度。另外,我国的证监会隶属于国务院,在行使权力的时候会受到相关行政部门的牵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证监会的监管力度。为了强化证监会的作用,赋予其更多权力、摆脱相关部门的制约,应是证券制度改革的方向。比如,赋予证监会以民事诉讼主体的地位,使其可以直接起诉内幕交易者,判决结果及于每一个受到损害的投资者;证监会独立于行政机关,直接向人大负责,无论是财物或者人事都和政府部门无关;更好的协调监管部门与司法部门之间的关系,加强相互之间的制约和配合。有的学者认为,当前我国证券法并没有明确规定证监会的监督部门,也就是说,如果证监会出现违法犯罪行为,应由哪个部门予以规制和管理、应由谁承担法律责任并不清楚,而这可能会导致监管部门的权力处于不受监督的情形之下。其实,在当前的法律体系当中,证监会还是行政主体,因此,针对行政人员违法犯罪而厘定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都可以适用。当然,鉴于证监会的违法犯罪属于相对特殊的行为类型,需在相关法律中予以特别规定,才可以更好的规范和约束证监会的监管作用,这也应该是立法者努力的方向。

(三)实行信托责任

所谓

资产证券化危害篇6

先从证券公司角度来看,在一级市场上,投资银各人首先会对所承销企业各方面财政信息举行专业性的网络处理,再以尺度款式对宽大外部投资者公布,为那些对该上市企业感兴趣的投资者“免费”提供信息咨询。当投资者认可该企业的投资价钱后,他们就会积极认购该股票,证券公司着末才从上市公司所召募资金的总额中按划定比例提取用度。至此,投资银各人前期生产信息的劳动就取得了相应回报。而在二级市场上,证券公司议决对已上市企业项目的危害、收益等信息的综合阐发向投资者提供投资提倡,后者通常以佣金的情势为他们得到的信息服务付费。由于证券公司公布信息时是面临宽大潜伏的投资者,并不光仅是那些终极付费的投资者,因此它们的信息生产发表活动具有较强的外部性,为“搭便车”提供了可能,这会在肯定水平上削弱投资者为信息付费的积极性,终极将使证券公司生产信息的活动受到克制。

再来看银行,一方面由于银行与企业具有恒久的相助关连,因此对企业的资信、财政状态及其所投资项目的危害和收益等信息都可以非常方便地相识,他们生产信息的资本较低;而另一方面,由于银行贷款是不行交易的,大概更正确地说,银行对客户的贷款外部人是看不到的,这在相当水平上削弱了银行生产信息的外部性,从而使其生产信息的积极性得到有用掩护。正由于银行生产信息的资本较低和贷款的不行交易性等特点的存在,使银行成为金融市场上最为重要的气力。

实质功效的趋同使证券公司与银行存在肯定的替换性,但由于前者重要是为企业筹集恒久资金,尔后者重要是为客户提供短期贷款,这又使得二者的作用存在肯定的互补性。证券业与银行业既替换又互补的关连使二者在实践中同时存在着合、分两种可能性。凭据银行业和证券业关连细密的差异,我们可将证券业的生长模式分为三类:(1)隶属生长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证券业与银行的关连最为细密,前者是作为后者的一个业务部分而存在,不是一个自尊盈亏的法人实体,其终极决策权属于银行。德国“万能银行”模式下的证券业即是这种模式。(2)独立生长模式。此模式下证券业同银行连结着相当间隔,前者是一个真正的市场主体,不受后者支配。大危急之后的美国等即是接纳这种模式。(3)关连型生长模式,在此模式下。证券公司和银行同属于某一金融控股公司,二者是一种兄弟式的相助同伴关连,虽然连结着肯定间隔,但业务上的相互支持较第二种模式细密了许多。因此,该模式素质上是一种介于前面两种模式之间的模式。如今的德意志银行、花旗银行团体公司即是这种模式。

三种模式的综合比力

从历史上看,证券业从一开始是作为银行的一个隶属部分而存在的,但是20年月“大危急”后,美国国会以为银行资金不受限定地进入证券市场是导致这场灾祸的重要缘故原由,随后议决了将银行业与证券业严酷疏散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以后,银行业与证券业分业谋划才作为一种独立的模式生长起来。在间接融资主导金融市场的时期,证券公司和银行分业谋划对双方宛如都没有形成多大倒霉影响,但自上个世纪60年月以后,信息技能的飞速生长使直接融资出现了空前未有的增长场所局面,而举世金融市场一体化的生长又使美国金融界要直接面临来自欧洲万能银行的竞争。在这种配景下,美国的证券业和银行业出现了相互融合的内在与外在需要,《金融服务今世化法案》的议决和实验为这种合并扫清了执法停滞。以后,双方便以金融控股公司的情势开始了细密的相助,证券业也同银行业结成了一种兄弟式的相助关连。

从三种模式在实践中的运行情况来看,它们各有利弊。下面我们对这三种模式睁开进一步的阐发。

一、隶属生长模式的优劣

银行的生长早于证券公司的生长,在第一家真正的证券公司孕育发生之前,银行吸取的存款、谋划规模、所拥有的分支机构及对客户的相识就已到达相当水准。由于证券公司从事的谋划活动在很大水平上是与银行相似的,是可以以银行的资源为依托的,因此,后孕育发生的证券公司若依附于银行则会在业务生长上得到许多方便。

1.资金上的方便证券公司的三大传统业务——掮客业务、投行业务和自业务务无一不需相当资金的支持。掮客业务的开展不光需要在生齿居住麋集度较高、地价较贵的地方兴建业务网点,而且还需购置昂贵的信息转达配置,若想增强对客户的吸引力,偶然通常还需要雇佣一批证券阐发职员,而这些员工的人为通常也是不菲的。投行对资金的依赖一方面表如今项目的选择、项目的作育需要相当资金的投入,另一方面,为了疏散危害,列国证券管理机构都将单个证券公司所能包销的证券金额与其注册资本挂钩,若注册资本较低,则其在承销证券方面竞争力将受到较大影响。自业务务利润不停是证券公司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它对资金的需求量也是较大的,具体数额重要受到市场行情的影响。上述三方面临资金的需求汇总起来黑白常大的,单凭证券公司自身的名誉要么所吸引的资金不够,要么资金资本过高,在其生长初期该题目表现得尤为显着。而银行由于能面向宽大社会民众吸取存款,其资金源头较为充实,证券业务部若作为银行的一个隶属部分无疑可以在注册资本金、活动资金等多方面得到它的支持,从而缓解资金缺乏的困扰。进一步讲,纵然证券公司不得不寻求外部融资,当它作为万能银行的一个隶属部分去资本市场或钱币市?∪谧适保芤星痹诘牡1;崽岣咚男庞枚龋佣档推涑镒食杀?R·吉斯特,1998)。

2.营销网络上的方便证券公司的掮客业务和证券刊行业务都需要壮大的营销网络的支持,这需要在各个地方设立网点与宽大投资者创建直接讨论。要创建这么多的网点不光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同时由于证券的推广刊行是短期事故,而短期内要招到富足的素质及格的员工也是困难的。而银行由于要直接面向宽大民众吸取存款,因此它们分支机构通常普遍都市以致屯子,使用银行业已创建起的网络体系来开展掮客业务和证券刊行业务,显然可以大大低落证券公司的营运资本。

3.信息上的方便

在证券公司孕育发生之前和在平凡的公司具备上市资格之前,银行就与企业有了恒久的相助关连,银行对企业的财政状态、所从事的投资项目的危害、收益情况以及企业高层管理职员的管理素质、向导本事、品行品格等方面都有较为深刻的相识。而由于企业的生存、生长都需要银行的恒久支持,企业在与银行相处时的时机主义也较弱,企业向银行提供虚伪信息的可能性也较小。而上述这些重要信息也是证券公司在向宽大社会民众投资者倾销企业债券、股票时所必须表露的。因此,看成为银行的一个隶属部分时,券商就可以在做投行业务承销证券和证券阐发业务时得到银行提供的信息方便。纵然证券部分要承销和阐发的公司与银行并无相助关连,但银行恒久以来从事信贷活动积累起来的专家才气对质券部分业务的开展也是一种重要支持。

作为银行的一个隶属部分,证券业务部确实可以得到上述诸多方便,但享有这些利益是有价钱的,大概说作为隶属部分,证券业务部在开展业务时也会受到一些限定。这种限定重要来自万能银行各部分间潜伏的优点辩说(conflictsofinterest),即当银行内部业务上存在辩说且一方是证券部分时,万能银行为了总体优点最大化而自动捐躯或放弃证券部分的优点,使后者的业务生长受到倒霉打击。从投行业务来看,当一个低危害高收益的优质项目需要融资时,银行既可以直接为其提供较永劫期的贷款获取高额利息收入,也可为其刊行证券融入恒久资金而收取较低的佣金用度,在这种情况下,万能银行一样平常倾向于对其发放贷款。而当受理的项目是—些低收益高危害的项目时,万能银行则会为其开心包装,将它倾销给宽大投资者。再如,当客户存在巨额未送还贷款并无力支付时,万能银行会自动替乞贷人刊行债券以赔偿无法收回的贷款,将信贷危害转嫁给客户。但来自实证方面的研究却对所谓的“优点辩说”题目提出了异议。

美国两个学者克罗兹勒(Kroszner)和雷简(Rajan)在1994年使用美国在1921—1940年的资料作了研究。他们首先把该时期的美国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承销的121类行业的债券赐与配平(matchedsecuritymethod),对它们之间的绩效举行相比研究。绩效指标采用正常如约、未送还和违约三项。正常如约(retired)表现刊行的债券在到期时或到期前全部送还本息;未送还(outstanding)表现债券还未到期;违约(default)则表现刊行的债券在到期后未能送还本息。该研究效果展现,1921—1940年,美国商业银行承销债券的违约率比美国投资银行要低得多。1925~1930年,商业银行承销债券的均匀违约率约为0.6%,投资银行的这一数字是1.5%;1932—1940年承销债券的违约率,商业银行均匀约为11%,而投资银行则为27%。可见,商业银行承销的债券有着比投资银行更好的绩效。

但其后的歌伯斯和勒纳(paulGompersandJoshLerner,1998)以为上述的研究存在肯定缺陷:一是由于Kroszner和Rajan在网络数据时未注意那些刊行股票的投资银行是否拥有对该上市公司的贷款,若没有,则“优点辩说”题目基础不会出现;二是在大危急配景下,很难丈量证券的恒久收益率,而只能看到违约率;三是由于所选择的时间太短,说服力不强。相识到上述不够之处,歌伯斯和勒纳对“优点辩说”题目举行了重新阐发,但他们并未直接对万能银行睁开研究,而是选择了那些在拟上市公司拥有肯定比例的危害投资,同时自己又是该公司承销商的投资银行。他们以为投资银行对拟上市公司的危害资本投入类似于万能银行模式下银行对后者的贷款。这两位学者选取了20年的样本数据举行研究,终极发明:(1)投资者是理性的,搪塞存在“优点辩说”的投资银行刊行的股票,他们都市要求一个价钱折扣来得到赔偿;(2)从业绩表现上看,由这样的投资银行刊行的股票的市场表现,它的恒久收益率同由那些不存在“优点辩说”的投资银行刊行的股票一样好,以致更好;(3)存在“优点辩说”的投资银行会顺应性地选择那些对信息不敏感的股票来承销。

无论证券业隶属生长模式下的“优点辩说”题目是否真实地在实践中存在,但现在民众投资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接纳的“宁愿信其有,不行信其无”的战略使这种模式下证券业的业务生长受到肯定限定。它使券商被迫以更低的价钱刊行证券,同时也使它们在项目选择上更为挑剔,故意识地回避那些对信息敏感的行业和企业。显然这种战略是会增大投行的运营资本,是倒霉于证券业的生长的。

二、独立生长模式的优劣

虽然没有银行的全方位支持,证券公司的生长会受到肯定倒霉影响,但至少从整个证券市场健康生长和控制宏观金融危害角度来看,这种模式具有许多可取之处。

1.从证券公司自身生长来看,虽然万能银行模式条件下的许多方条子件都无法享受,但是由于脱离了银行的控制,证券公司可以从恒久优点最大化的角度来独马上做出决策,注意信誉度的作育,制止做出那种为了万能银行优点而侵害宽大投资者的行为,这对它自身的恒久生长是有利的。而脱离了银行稳固利润的支持,证券公司成为了一个自尊盈亏的法人实体,它们的生存压力大大增强,这迫使它们必须不停地探求利润增长点,开发新的产品和新的业务,其创新动力也显着增强;同时,在这种模式下,证券公司与银行各司其职,双方都可以将自己全部的精神放在怎样生长业务上,制止了为调和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两种差异的文化体系所淹灭的资源。另外,专业化的分工也有利于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的作育和积累,这会在肯定水平上增大各行业创新的可能性,从而增强该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美国投资银行业恒久在金融创新以及业务规模和质量上名列前矛,与其分业管理政策是不无相干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证券行业是一个非常珍视创新的行业。

2,从证券市场的健康生长来看,独立生长模式有利于市场的公温和公正。由于商业银行与工商企业的关连相当亲昵,它不光可以作为开户行相识企业的资金收支状态,而且还可以议决贷款名誉评估掌握企业内部财政、谋划管理等多方面的情况。因此,它可以比力方便地得到外界难以掌握的内幕信息,并在这种信息影响证券市场之前争先作出应声,从而造成内幕交易,这对宽大投资者是不公平的。所以,证券公司的独立生长模式可以淘汰它使用内幕信息情况的孕育发生,有利于维护证券市场的公平性。

3.从宏观层面来看,有利于低落整个金融体制运行中的危害。这是由于:其一,商业银行在举行高危害、高收益的证券投资时,一旦得手,高额的收益便可被银行全部者或司理层占为已有(由于存款利息是固定的);倘若投资失败,面临休业,那么丧失则由存款保险公司或储户负担;另外具有使用职位地方的大商业银行清楚地知道,如果证券投资失败,金融监禁机构为了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固,一定会提供大量的资金救济,以警备其倒闭,这即是所谓的“大而不倒”(tooBigtoFail)原则。因此,商业银行举行证券投资的收益和危害是不对称的,这种不对称性一定会促使商业银行大胆冒险,从而影响金融业的稳固。其二,商业银行欠债的短期性注定它不会大量举行中、恒久投资,而更看重短期收益和证券的活动性。这种投资上的短期性和因此孕育发生的商业银行在市场中的频仍收支,很可能会引起证券市场的大起大落,从而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固并侵害中小投资者的优点。其三,也是最为要害的一点,商业银行如果举行证券投资,会对经济危急起助长作用。这是由于一旦经济形势欠好,便可能会孕育发生下面的连锁应声:经济形势欠安——投资者失去信心——抛售股票——股市下跌——商业银行遭受丧失,若丧失较大一银行名誉危急——?诽帷缁嵝庞梦;梦;?/p>

从上面的阐发可以发明,单从微观层面视察,大概说单从证券公司和商业银行的态度来看,二者存在着融合的内在需要,混业谋划搪塞双方来说都是利大于弊的,但若从控制宏观金融危害和证券市场健康生长角度来看,在缺乏配套的制度部署的条件下,混业谋划总体上是倒霉的。能否乐成地推行混业谋划制度,要害在于是否能在银行业务部分和证券业务部分之间创建起两道“墙”:一道“墙”用来阻遏非法的信息活动以连结证券市场的公温和公平;另一道“墙”则用于警备危害在部分之间的太甚扩散和放大。这两道“墙”的创建不光取决于监禁机构本事的前进,同时也取决于公司业务部分相干职员自律本事的作育。

三、关连型生长模式的利弊

由于单纯的隶属生长模式和独立生长模式都有自己的不够之处,在优点的诱致下,连年来,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月以来,金融市场上逐渐出现了一种新的生长模式一金融控股公司(FinancialHoldingCompany),而随着这种制度创新的孕育发生,证券业逐渐出现了第三种生长模式——关连型生长模式。

由巴塞尔银行监禁委员会、国际证券团结会、国际保险监禁协会提倡建立的多样化金融团体公司团结论坛对金融控股公司所下界说为:“在统一控制权下,完全或重要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中至少两个差异的金融行业大规模地提供服务的金融团体公司”。因此在金融控股公司中,银行与证券公司是两个既相互独立又有着亲昵讨论的法人实体。独立性表如今财政上,而亲昵讨论表如今它们同属于一个团体公司,共享着团体内部包括客户资源的统统资源。德国的德意志银行团体、美国的花旗团体以及英国的劳埃德信托储备团体、巴克莱银行团体、黎民西敏寺银行团体都是选择金融控股公司这一崭新的制度作为自己进一步生长的制度平台。金融控股公司作为一种制度创新日益受到列国青睐,这是由于作为介于隶属生长模式和独立生长模式之间的一种制度,它既充实吸取了原来的两种证券生长模式的利益,又接纳了一些措施有用地警备了内部危害的积累,因此成为列国金融机构的一种生长趋向。

搪塞前者重要表如今:其一,证券公司是一个独立的法人,在财政上独立核算,这使它在决策上连结了相当的自主性,受银行过问的可能性较隶属生长模式下大为低落。同时,它是一个自尊盈亏的市场主体,只关注证券业务的开展,这使其创新动力和创新本事都得到了掩护。其二,议决金融控股公司,证券公司与银行实质上结成了比独立生长模式下更为细密的战略相助同伴关连,得到银行资金支持和营销网络支持更为方便,有利于证券业的生长。

而在警备内部危害积累上,当今的金融控股公司重要接纳了所谓的“中国墙”和“防火墙”制度。“中国墙”制度最早建立于美国的证券业中,英国在1983年颁行的《有执照交易商(业务行为)规矩》中,将“中国墙”界说为:“创建的一种部署,借以使从事某一部分业务的人所获信息,不被从事另一部分业务的人(直接或间接)所使用,从而得以认可,各个业务部分的脱离决策没有涉及业务上任何部分或任何人在该事变上可能持有的任何优点”。因此“中国墙”制度是为警备滥用信息上风从而导致潜伏优点辩说而设置的,其素质是“一种把金融机构分成各个独立的部分,以制止敏感信息在各部分间相互活动的一种部署”。而“防火墙”看法是1987年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美国官方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的。它特指“限定银行与证券子公司之间的交易,特别是名誉交易”的措施。RossCranston老师在其《银行法原理》一书中也提到:“防火墙是疏散银行与其子公司在从事证券活动时的危害的一种制度,其目的在于警备万能银行各业务部分之间的危害熏染。”在“两墙”制度的掩护下,金融控股公司乐成地制止了金融危害的扩散,而且也维护了证券市场的公平性。

作为一种中介模式,关连型模式也部分地拥有上述两种模式的缺陷,但与其所具有的制度上风相比,是瑕不掩瑜的。

综上所述可以发明,三种模式可享受到银行在营销网络、信息资源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度是纷歧样的,具体见表1。

表1三种模式下证券公司得到银行的支持度

证券业由隶属生长模式到独立生长模式,再走向关连型模式的演进路径,着实质是一个金融业由混业谋划到分业谋划再到混业谋划(但这次的混业与曩昔有许多差异)的历程;就办应政府来说,是由单纯地看重金融体系的运行屈从转向关注金融体系的清静,再生长到同时珍视清静和屈从的一个选择的历程。这种体制的进化是随着金融机构自律本事渐渐增强以及监禁方面的制度不停健全和管理者监禁本事显着前进而实现的。

我国证券业的生长选择

我国证券业在1993年之前接纳的是隶属生长模式,但由于当时未能在银行业和证券业之间乐成地创建起“中国墙”和“防火墙”而告失败。现在我国接纳的是独立生长模式,这是由我国金融机构的自律本事、管理制度、监禁本事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是乐成的,我国的券商对经济生长的孝顺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证券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革新中一个负担偏重大责任的行业,它们能否健康生长,直接关连到国有企业改制的成败,关连到我国银行业危害的疏散及其企业化进程,关连到我国经济体制的总体市场化能否顺遂实现。因此阐发我国证券业在国际金融界出现金融控股公司这一重大制度创新和我国即将加入世界商业构造(wto)之际的制度选择黑白常须要的。

如果不出意外,我国将于今年末或明年初成为世贸构造的全权会员。一旦我国正式加入了wto,我国将推行在讨论中作出的逐渐开放国内金融证券业的答应。入世3年内,我们将容许外资持有基金管理公司33%的股份,3年后可增至49%;同时外资券面也可持有证券公司33%的股份。因此,入世对我国的证券业而言,意味着将直接面临来自外洋偕行的竞争。再注意到外洋金融控股公司的生长状态,这种竞争还可能来自一些诸如花旗团体之类的大型跨国金融控股公司。潜伏竞争对手的增长迫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国券商的生长模式。我国的证券业如果再循规蹈矩地前进,预计是很难在公正的掩护期内迅速生长起来的。毕竟,外洋的竞争对手大都具有上百年的谋划历史和富厚的经验,而且都形成了自己的焦点竞争力,要求仅仅生长了十来年的国内偕行要在几年时间内得到可与别人相相比的经验和竞争力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应该容许证券业接纳—条超通例的生长蹊径,使它们在短期可以迅速壮大到在国内市场上与外洋偕行的竞争中不落下风。

资产证券化危害篇7

[关键词]美国次贷危机资产证券化巨灾保险证券化

2008年初我国南方大部分省区发生的雨雪冰冻灾害及“5.12汶川大地震”,一次又一次地引起我国对巨灾保险及其证券化的关注。然而爆发于2006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不仅对美国经济,而且对全球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资产证券化在次贷危机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在开展巨灾保险证券化时,有必要借鉴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防范巨灾保险证券化可能存在的不利影响。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基本概况

在美国,根据借款人的信用度不同,可以将借款人分为优级和次级两类,美国银行把能够按时付款的消费者的信用级别定为优级,把那些不能按时付款的消费者的信用级别定为次级。次级贷款就是指金融机构对次级借款人所发放的贷款。

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subprimelendingcrisis),也译为次债危机。由于利率提高,次级贷款人不能如期偿还本金与利息,并且房地产价格下跌,引起抵押品价值下降,不能够弥补贷款的本金与利息,从而使抵押贷款银行遭受巨大损失的现象,称为次贷危机。美国“次贷危机”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从2001年开始,美国金融当局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2001年初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下调50个基点开始,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开始了从加息转变为减息的周期。连续13次降息后,到2003年6月,联邦基金利率降低到1%,达到过去4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反映在房地产市场上,就是房贷利率也同期下降。30年固定按揭贷款利率从2000年底的8.1%下降到2003年的5.8%;一年可调息按揭贷款利率从2001年底的7.0%,下降到2003年的3.8%。在这种条件下,银行不断降低贷款的条件,发放了大量的房地产抵押贷款,由于利率不断下调,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所隐含的危机并没有显示出来,更加纵容银行与借款人不断地增加房地产抵押贷款数量。由于房地产抵押贷款银行积累了大量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占用了大量的资金,为了盘活这批存量资金,房地产抵押贷款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将大量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包括大量次级抵押贷款,通过打包重组的方式进行资产证券化,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出售给投资银行、保险基金、养老基金等机构与个人。

从2004年6月起,美国金融当局开始提高利率,由此拉开了从紧货币政策的序幕。到2005年6月,经过连续13次加息后,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高到4.25%,到2006年8月,联邦基金利率上升到5.25%。随着联邦基金利率的提升,银行的贷款利率也不断上调,许多的次级贷款人无力承受高额的利息支出;随着利率上升,房地产价格开始下降,银行也无法通过出售房地产抵押品的方式,安全地收回本金与利息,结果导致按揭违约风险的大量增加。

随着次级贷款危机的产生,以次级贷款为基础的各类衍生金融产品,包括资产证券化产品也随之爆发了危机,从而使购买这类衍生产品的机构与个人遭受了大量投资损失,进而对美国经济及全球经济产生了重大的不利影响。

二、资产证券化在次贷危机中的作用

这次美国次贷危机之所以对全球经济产生巨大影响,资产证券化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忽视,资产证券化贯穿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过程中,对次贷危机的进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隐藏风险。与优级贷款相比,次级贷款原本就是含有一定金融风险的贷款。投资银行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通过资产池构建、信用增级、分档等结构性金融手段,以原本信用级别较低的次级贷款为基础资产,却创造出信用级别较高的以次级贷款为基础的各类衍生金融产品,结果资产证券化产品就将原生产品――次级贷款的风险隐藏了起来。由于大多数投资者缺乏比较专业的金融知识,他们在投资于这些衍生金融产品时,并不能够准确识别隐藏在这些衍生金融产品后面的金融风险,再加上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误导宣传,刺激了资产证券化产品市场的繁荣。更加严重的是,当房价下跌,次级贷款人无力偿还银行贷款时,原生产品――次级贷款市场的危机已经产生。但是,衍生金融产品――资产证券化产品市场的危机还未显露,这又进一步隐藏了次贷危机的风险,推延了人们对次贷危机的早日防范。

2.传导风险。抵押贷款银行发行抵押贷款为支持的证券化工具的本来目的是为了分散风险,但随着资产证券化工具的产生,这些风险被转移到投资者手中,一旦抵押贷款危机产生,这种风险就会进一步波及到投资者,使风险迅速地传播开来。如果没有进行资产证券化,次级贷款的风险仅是在次级贷款的借贷双方之间。然而在进行资产证券化的条件下,次级贷款的风险就通过资产证券化产品进一步传导给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投资者,又通过这些投资者将风险更加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地。

3.放大风险。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重大影响,使人们再次地认识到衍生金融产品所具有的双刃性:即衍生金融产品既具有分散风险的作用,同时其本身又会产生新的风险,并且会导致风险进一步扩张放大。次级贷款本身的规模是有限的,所涉及到的主体也是有限的。但是通过资产证券化,一级又一级的衍生金融产品被创造出来,并且进入金融市场。当无数的投资者无数次交易这些衍生金融产品时,使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被卷入进衍生金融产品市场。次贷危机爆发后,不仅波及次级贷款主体,而且也波及衍生金融产品的投资者,使风险数倍放大。

三、对我国开展巨灾保险风险证券化的启示

巨灾保险风险证券化是资产证券化家族中的新成员,这次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巨灾保险风险证券化的进一步思考,为了防止巨灾保险证券化可能对我国经济给的负面影响,我国在巨灾保险证券化中应该汲取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防范巨灾保险证券化可能产生的风险。

1.加强对原生金融产品的控制,保证巨灾保险证券化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基础。从美国次贷危机中可以发现,原生金融产品的危机,会导致衍生金融产品产生危机,并且将危机加以放大。只有严格控制原生金融产品的风险,才会使衍生金融产品有一个良好发展的基础。否则,就会使原生金融产品的风险迅速波及到衍生金融产品,并且通过衍生金融产品的放大作用,对社会经济产生更大的危害。

因此,我国在开展巨灾保险证券化中,首先需要严格控制原生金融产品――巨灾保险的风险。巨灾保险是一种发生频率低,但是损失金额巨大的保险,其隐藏的风险就是可能会导致保险人产生偿付危机,进而会导致保险公司破产倒闭。为了防范这种风险,在巨灾保险证券化中,可以通过两个方面加以避免:第一,风险隔离。在巨灾保险证券化中,要确保基础资产真实销售给特殊目的机构,以实现风险隔离;第二,建立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在制度上消除因巨灾保险风险而导致的保险公司破产倒闭的发生。从各国的实践上来看,巨灾保险完全靠商业化运作是无法顺利实施的,也是商业化的保险公司所难以承受的风险。巨灾保险具有政策性保险的性质,必须要有国家财政的支持,商业性的保险公司与再保险公司只能承担部分的巨灾风险,超过保险公司负担部分的风险,必须要由国家财政予以解决。只有建立了以财政支持为基础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才能在制度上保证保险公司不会因为巨灾风险而发生破产倒闭的现象。

2.在构建资产池上,隐含风险较高的资产应避免进入资产池。次贷危机之所以会波及到资产证券化产品,主要原因在于资产池中混入了大量风险较高的不良资产。正是这部分不良资产风险的爆发,才影响到了资产证券化工具的品质,引发了次贷危机发生。所以,我国在开展巨灾风险证券化实践的初期,要严格控制进入资产池资产的质量,保证进入资产池的基础资产有较高的信用等级,保证资产池的质量。

3.加强对资产支持证券设计的监管。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之所以如此巨大,与资产支持证券的设计有密切的关系。资产池的信用增级、衍生产品的设计层次与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规模等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金融机构对投资者产生了一定的误导,过分扩大了投资者的范围,由此导致危机传导过快、波及面过广。我国在开展巨灾保险风险证券化中,要科学的设计巨灾保险风险证券化产品,严格地进行信用评级,控制资产证券化的发行规模,限制投资者的范围,减少衍生产品的层次,使我国巨灾保险风险证券化有一个比较稳定与良好的开端。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6[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2006:80~102

资产证券化危害篇8

证券投资者保护是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石,是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的三大监管目标之一,更是国家金融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和安全。自2007年6月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华尔街传统的五大投资银行全军覆没,全球金融机构损失惨重。据彭博统计,截至2008年8月18日,全球金融机构累计发生的资产减计和信贷损失已达5036亿美元,其中,仅金融危机发生地美国就占2528亿美元,个人投资者更是损失惨重。面对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美国证券投资者保护体系如何保护投资者利益?其各项制度措施又如何发挥作用?这些问题对于完善我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此,本文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重点关注美国券商破产后的投资者保护措施及其对我国证券投资者保护的启示,并对完善我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制度提出了建议。

美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制度体系概览

美国的证券投资者保护制度体系,特内容摘要:证券投资者保护是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的三大监管目标之一。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面对前所未有的危机规模和损害程度,美国证券投资者保护体系在偿付投资者债权、维护投资者利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重点关注美国券商破产后的投资者保护措施,并对完善我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制度提出了建议。关键词:金融危机证券投资者保护体系别是危机救助体系,经历了一个动态发展并逐步趋于完善的过程。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美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公司(SipC)为主体,商业保险和法律保障为补充的投资者保护与救助体系。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基本制度:

(一)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制度

在1970年之前,券商破产之后,投资者往往血本无归。1970年,美国国会通过《证券投资者保护法》(Sipa),成立证券投资者保护公司(SipC),通过专门的证券公司破产法律程序和投资者偿付程序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发挥投资者保护的作用。在此框架下,如果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自律组织(证券交易所和全国证券交易商协会等)知悉证券公司已经或即将陷入财务困难,应立刻向SipC报告。如果符合相关标准,SipC就会立即介入会员公司清算并为其客户提供保护。券商破产之后,除投资人因市场波动所遭受的损失外,投资者因证券券商周转不灵或结束营业变卖资产而造成的特定损失,如股票、政府债券、共同基金、票据、无抵押债券、股权、认股权证、期权、货币市场基金和可转让存单CD的损失等,均可通过SipC获得有限偿付。从1970年至2007年的37年间,SipC共动用5.07亿美元基金,为62.6万投资者的157亿资产提供了保护。

(二)公平基金制度

为了更好地保护证券市场投资者利益,恢复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心,美国国会在2002年制定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第308(a)条明确了公平基金制度,对其功能以及资金来源等问题进行了规定,以便给受欺诈的投资者提供更多的补偿。2003年和2004年的《阻止证券欺诈和投资者救济法》对公平基金制度做了进一步的修改,提高了罚款的数额,给予受害投资者更充分的赔偿,同时扩大了公平基金的适用范围,将州证券法下规定的罚款也纳入进来,并允许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使用其所获得的任何罚款赔偿投资者,或用于投资者教育。

(三)商业保险制度

除Sipa体制下投资者保护的制度安排以外,美国证券市场还存在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商业保险机制。该运作模式是由证券公司和第三方私人保险机构签订保险合同,为客户账户超过SipC限额的损失提供保险,保险金额最高可达2500万美元。但该保险运作模式需要个别协商,不能涵盖整个产业,不能承保特定风险,保险合同可能到期、保险公司自身可能破产等原因而承保范围有限。目前,仅有伦敦劳埃德(Lloyd’sofLondon)和XLCapitalLtd.两家保险公司继续提供此类保险。

(四)行业互助制度

2003年12月,14家纽交所会员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了客户资产保护公司(CapCo),为这些会员公司的客户账户提供超出SipC限额的超额赔付。CapCo的启动设有多重触发机制,包括被保险证券公司破产、客户资产遭受重大损失、有利于CapCo的其他资源用尽等,条件比较苛刻,因此,适用CapCo保险的几率极小,一般在证券公司发生大规模欺诈和操作失误造成客户大规模损失的情况下适用。为证券账户提供超额保护受到证券公司的青睐,因为其为客户资产提供了强大的保险,而客户资产的安全有助于证券公司挽留和吸引客户。

(五)集体诉讼制度

尽管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平基金、商业保险和行业互助等政府和市场手段对投资者提供了一定限额的赔偿,但都是由于资源的有限性,这些赔付手段常常不足以补偿投资者所受损害。因此,需鼓励投资者在此之外寻求民事赔偿诉讼救济,以争取扩大保护程度。在美国,解决群体性证券民事诉讼赔偿机制较为成功的是集体诉讼制度,“一个或数个代表人,为了集体成员全体的共同利益,代表全体成员提起的诉讼”。美国《联邦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三条分别规定了集体诉讼的先决条件和维持条件。先决条件包括:一是一方当事人人数众多(一般法庭规定至少要有二十或三十人以上,各州不等),二是集体诉讼成员间诉由相同,三是诉由有相当代表性,四是集体诉讼代表能公正、充分地保护集体诉讼的利益。维持条件包括:一是如分别审理个案,可能有判决之间的不一致和冲突,二是对方行为的性质使法院的判决适用于全体成员,三是成员共同的事实或法律问题比个别成员面对的问题更重要。先决条件和维持条件是法院判断是否构成集体诉讼的法定标准。这一制度不仅使投资者得到比较充分的赔付,而且往往通过对违法者课以巨额罚款,对违法行为起到强大的震慑作用。

金融危机中美国证券投资者保护的具体措施

金融危机爆发后,以SipC为代表的美国证券投资者保护体系在化解危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做法主要包括:

(一)及时启动清算、偿付作业

正如SipC所宣称的那样,投资者保护基金是券商经营失败后投资者保护的第一道防线,并在金融危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SipC网站的信息,2008年,在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中,SipC根据SeC或金融业监管局(FinancialindustryRegulatoryauthority)提供的信息,先后促请北美地方法院对北美清算公司、大东方证券公司(GreateasternSecuritiesinc.)、雷曼兄弟、麦道夫投资公司等4家陷入经营困境券商实施清算程序,并根据美国《证券投资者保护法》(Sipa),全面启动了投资者偿付程序(见表1)。在具体的操作中,如果SipC确定其会员“已经破产或有不能履行客户义务的危险”,并符合其他法定条件,除启动清算程序外,还可以根据客户债权额的大小等条件,启动相当于简易清算程序的直接付款程序。直接付款程序比标准清算程序更加简便、快捷,SipC无须向法院申请保护令,但应按《证券投资者保护法》(Sipa)的规定向客户发出直接付款通知。客户须按规定的方式在6个月内申报债权。确定客户净权益债权后,SipC采用直接向客户支付证券或现金的方式及时偿还客户债权,但直接付款程序并不处理普通债权人的债权。从这个意义上讲,直接付款程序相当于“心脏移植”,直接弥补符合条件客户的现金和证券损失,把普通债权人剔除在外,实现了快捷有效的客户保护。

(二)提供集体诉讼渠道

麦道夫欺诈案是美国史上最大的一起证券欺诈案。尽管麦道夫投资公司已经进入SipC主导的清算和偿付程序,但从麦道夫欺诈案的情况来看,其所涉及受害人人数众多而且受害人地域分布广泛,除很多大型机构和富人成为直接受害者外,还有很多中小投资者因购买基金或券商的产品而在本次欺诈事件中受到牵连损失,而根据《证券投资者保护法》(Sipa),只有麦道夫投资公司的直接投资者将获得SipC的保护,而通过大型机构和中间人间接投资给麦道夫的中小投资者因不是麦道夫投资公司的直接客户,而无法获得SipC的保护。如果要扩大投资者保护的法律范围,则需修改投资者的相关法案,耗时较长且效率低下;如果以单独诉讼来处理这类纠纷,中小投资者不仅无力付出高昂的律师费,而且还将导致巨大的司法资源占用。因此,这起欺诈案涉及的总标的数额巨大,但单个原告的诉讼请求则很小的特征,使集体诉讼显得极具优势。事实上,在麦道夫欺诈案爆发不久,一家名为FRieRLeVitt的律师事务所已经买下了跟“madoff集体诉讼”的关键词,并已经接到一部分想参加集体诉讼的投资者的资料。值得注意的是,野村、汇丰、FairfieldSentry这些未尽到“审慎投资”职责的机构,如果向个人投资者销售过跟麦道夫相关的投资产品,就可能会被受骗的个人投资者一起列入集体诉讼名单,承担他们的一部分损失。

(三)其他应急保护措施

根据SipC总裁Stephenp.Harbeck披露的信息,在2008年破产的四家证券公司中,除北美清算公司和大东方证券公司是小型券商外,雷曼兄弟和麦道夫投资公司的破产清算均涉及巨大的资产规模和数量众多的投资者。据雷曼兄弟清算管理人披露的信息,雷曼兄弟清算资产达1400亿美元,需转移的客户账户共13.9万户,共向92.5万人发出了索赔申请单。这促成雷曼兄弟清算破产案成为SipC成立以来接手的最大的一宗破产清算案。此外,在麦道夫案中,资深客户认为麦道夫投资公司总共持有了640亿美元的证券资产,但在该公司倒闭时,它其实只有不到10亿美元的证券资产。虽然SipC按照自己的甄别标准发出了8000多份索赔申请单,但对于资本金仅有16亿美元左右规模的SipC来说,想要覆盖所有的投资者显然是有心无力。因此,多方寻求资金来源,采用多种措施保护投资者成为当务之急。据专家分析,SipC除可能通过SeC向美国财政部申请动用10亿美元的资金额度外,还可能针对个案动用专门用于赔偿受欺诈投资者的公平基金,或者由政府设立特别的赔偿基金。此外,如果是纳税的投资者,其投资损失部分可能获得政府的税收减免,从而挽回部分损失。同时,税收减免也符合美国政府减少税收收入,刺激经济复苏的政策。

对我国的启示

(一)完善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制度,充分发挥“金融安全网”功能

我国于2005年设立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和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司(以下简称“保护基金公司”),在化解和处置证券公司风险、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结合SipC在金融危机中的运作经验,我国的保护基金制度还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完善:一是强化和明确保护基金公司在证券公司破产清算中的地位和作用。SipC之所以能够在券商经营失败的第一时间保护客户资产安全,得益于美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法》(Sipa)框架下,SipC在证券公司破产清算中被赋予的主导地位和特殊功能,具体包括:券商经营失败时能够迅速帮助地方法院选定合乎资质的破产管理人,破产管理人在SipC的专业指导下进行客户资产赔付;在破产程序中将客户资产保护至于清偿一般债权人之前的优先地位;有方便快捷的简易赔偿程序。相比之下,我国法律法规对保护基金公司参与破产清算程序并无特别规定,保护基金公司只能“被动付款”,在证券公司的破产清算和偿付程序中均不占主导地位。这既不利于其公益性和“准行政”的功能的有效实现,也不利于维护保护基金权益,亟待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保护基金公司在证券公司退出中的特殊地位和职权。二是拓宽资金筹集来源。此次金融危机中,SipC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资金偿付压力,并拟通过向美国财政部申请特别融资的方式加以解决。根据我国现行的《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管理办法》,保护基金的筹集来源仅包括交易所交易经手费和证券公司营业收入的一定比例、捐赠、参加破产清算受偿所得等基本收入和在特殊情况下的发债融资,在筹集途径和方式上较为有限,同样可能在大规模金融风险爆发中面临无资可付的问题。为此,有必要借鉴美国SipC经验教训,未雨绸缪,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特殊融资途径,允许通过申请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申请中央财政资金等途径特别融资,并在应急情况下,允许向市场预先收取以后年度的保护基金。三是进一步提高立法层级。美国的《证券投资者保护法》(Sipa)构成美国《证券法》、《破产法》等法律的特别法,在涉及证券公司破产和投资者保护的问题上优先适用。SipC直接根据国会通过的《证券投资者保护法》(Sipa)运作,这保证了SipC的独立性和其金融稳定功能的充分发挥。而目前我国保护基金制度的整体立法层级不高,除《证券法》第一百三十四条的原则性规定外,现行制度规范全部来自于有关部门的政策性文件、部门规章和保护基金公司自行制定的业务规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保护基金公司作用的发挥,亟待结合市场变化和投资者保护工作需要,总结、上升为国务院法规或全国人大立法。

(二)构建多层次的证券投资者保护体系,丰富救助形式

一是完善证券公司等证券经营机构的风险救助机制。如上所述,美国已经形成了以SipC为主体,商业保险和法律保障为补充的投资者保护体系,一方面有利于证券投资者的充分保护,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风险化解,避免不必要的破产和资源浪费。借鉴美国经验,我国的证券公司的行业救助制度有待于在现有市场退出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最终形成自我救助、政府救助、中央银行救助和同业救助的救助体系,共同防范和化解证券经营机构的风险传导,丰富投资者保护途径。二是探索建立多元化的证券纠纷解决机制。证券纠纷解决机制是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重要路径。在金融危机中,美国的集体诉讼制度也发挥了重要的压力疏导作用。目前,我国的证券纠纷解决渠道仍然相对较窄,法院受理的证券类案件有限,极大的影响了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心和保护自身权益的积极性。为此,一方面,可以借鉴美国集体诉讼制度,研究完善我国的民事诉讼形式;另一方面,可以在现有法律框架下,积极探索咨询服务、调解、仲裁等多种形式的纠纷解决机制,多渠道化解证券纠纷,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三)加强风险预警,将全面审慎的金融监管原则置于至关重要的地位

普遍认为,SeC在2004年放松了对金融机构的管制,是造成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本轮金融危机的爆发更加凸现出全面审慎的金融监管对于一国金融市场稳定和安全的重要作用,如果能够提前对金融危机进行预警则能够为应对危机争取时间,减少投资者损失。近期的G20公报也提出由新设立的金融稳定局协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宏观经济和金融中的风险提供早期预警并采取行动。因此,我们有必要汲取此次金融危机的教训,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将对金融风险的识别、衡量、监测和控制贯穿于监管工作的始末,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评估和评级体系。

资产证券化危害篇9

关键词:证券;内部交易;民事责任;完善

中图分类号:D922.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今天,交易的形式日益增加,尤其是证券交易市场俨然成为人们进行投资的主要阵地。光鲜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无尽的黑暗,这是实践所证明的真理。随着股权分置改革后,证券市场的内幕交易越发的严重。为了遏制这种不良现象的出现,我国有关部门通常用严苛的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对涉案人员进行制裁。

一、实现内幕交易的民事责任必要性

(一)保障财产权,体现证券法的私法性质

调节证券交易的法律规范是属于私法的范畴,私法的主要宗旨就是在静态上,保护公民财产的私有化,在动态上,保证金融市场的交易是合法且有效的,促进资本的流通,使得资源得到有效地配置。而内幕交易行为却是内幕人员利用知悉的,尚未公布的重大信息,买卖该公司的证券,或者泄露内幕信息或建议他人买卖该证券的行为。从这一特性可以看出,内幕交易的危害性巨大,因此一般会追究责任人的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尽管通过这两种惩罚是可以对内幕交易行为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但是这是一种预防性的惩处机制,并不是救济性的。尽管证券市场的投资是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但是造成这种损失的行为却是违法行为,因此不宜将这种损失归咎于投资风险,而予以忽略。

在这种情况下,内幕交易人因就其从事内幕交易给投资者造成损失,依法应当承担的损害赔偿法律责任,其具体的责任形式主要是赔偿损失,责任实现途径是由内幕交易的受害人自己发动而实现对受损民事权益之救济。通过这种形式的惩罚,使得加害人与受害人之间原本失衡的利益关系得以恢复平衡。这是符合私法的特性的。

(二)提升证券市场的信任度,促进经济良性发展

随着证券市场的日益壮大,证券交易的问题也日益凸显。由于中国传统中的念私亲的观念根深蒂固,涉及证券交易核心的人物,往往会将自己所掌握的内幕信息向自己身边的亲人进行披露,使得其可以获得最大化的利益。长此以往,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调动自己的人脉关系去搜集内幕交易的情报,人们之间的不信任感越发的增强。证券交易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变成了有权势的人操控的游戏。

伴随着信任危机而来的就是众多的投资者撤离证券市场,这是对上市公司发展的一个致命的打击,不利于其更好稳定地发展。同时因为这种违反证券市场交易“公平、公开、公正”原则行为的出现,公司的股价不能得到准确的反应。而证券市场的浮动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阴晴表,一旦证券市场内幕交易充斥着交易市场,那么国民经济的发展将得不到一个准确的反应。原本将证券放入市场进行调节就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行为,而现在出现的内幕交易行为将会导致政府对于市场的调节处于失控的状况,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一定规模的金融危机。因此,禁止和严惩内幕交易是必须而为之的。

同时,内幕交易的主体大多数是公司的管理阶层,通过内幕交易民事责任的实现,可以对公司管理阶层的权力滥用进行限制,促进公司的有效经营。

二、关于内幕交易的民事责任完善的设想

在2005年新修订的《证券法》第76条明确规定了内幕交易民事责任的内容:“内幕交易行为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行为人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这种赔偿的根源性是投资人的财产受到了侵害,因此我个人认为在民法责任形式上是属于侵权之债。但是这并没有在我国现行的侵权法上得以具体的体现。同时,侵权之债的主张在我国目前的司法实践中是比较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在于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因果关系的举证。而证券法中的规定仅仅是一句简单的表述,过于原则化,对于内幕交易民事赔偿中权利主体资格的确定、诉讼程序、因果关系的界定、损害赔偿的方式和计算等内容未做规定,使得该内容欠缺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我通过实体和程序上的一点想法,希冀可以推动内幕交易民事责任的实现。

(一)实体上的完善

实体问题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赔偿数额的问题。关于这一问题主要涉及的是受害人,获益人员的确定以及受害金额的计算。

首先,受害人的确定,因为证券交易市场的交易行为是瞬息万变的,而内幕交易行为被发现往往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中,进行交易的数额是巨大的,涉及到的利益侵害主体也是较多的。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主体,如何进行确定涉案受害人。在我的角度进行考虑,应该确定一个受损金额与投资金额比例的最低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的就定为受害人,可以作为诉讼的主体,免去较大的司法成本。这一设想是带有了公法中的一些色彩,是对社会危害性的一种延伸。确定这个最低限度,在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本身证券市场交易中就存在一定的风险,没有办法通过法律将这种风险都进行规避,只能说是将这种风险降低到最低。

资产证券化危害篇10

股票是化大生产的产物,已有近400年的。作为人类文明的成果,股份制和股票也适用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利用证券进行投资,资产证券化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证券投资活动具有规模大、流动性强、涉及面广、交易环节多、高风险与高利润相伴且同样难以预期等特点。而证券投资安全则直接关系到投资者利益的保护以及证券市场的形成和,关系到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世界上任何一个证券市场,无论是刚刚起步、不太规范的发展家的新兴证券市场,还是有几百年历史的、规范严密的欧美发达国家成熟的证券市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证券欺诈行为,不同的仅是证券欺诈数量的多少有所差异。作为股民,特别是中小散户,在证券市场上没有任何资金、信息、、技术、设施优势,在不太规范的证券市场上极易成为证券欺诈的牺牲品。股民务必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擦亮眼睛,识破证券欺诈的真面目。深受庄家操纵股票市场之害的中小散户投资者们,要维护自己的权利和挽回经济损失,他们有权利拿起的武器,切实维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本文现就证券欺诈、操纵证券市场交易等问题作以简单的讨论。关键词:证券欺诈内幕交易操纵市场危害性证券市场是由证券的发行与交易而形成的买卖关系的总和。它是资金配置的重要途径,是市场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①众所周知,证券市场的存在,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为投资人和提供了一条投融资的渠道。截止2003年12月底,我国股民在深沪两证券交易所开户数已达6900万户,“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已成了社会大众的共识。因此,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证券交易是在证券交易所挂牌系统自动报价,按照时间优先、价格优先的原则,由机自动撮合成交,具有无记名、无实物、无纸化、交易对象和交易行为较隐蔽的特点。这就使得一些人能够利用其资金、信息和持股优势进行投机,甚至轻而易举地操纵证券交易市场,从而谋取暴利或其他利益。

一、证券欺诈的概念及分类

所谓证券欺诈,是指在证券的发行、交易及其相关活动中发生的违反证券法律法规、破坏证券市场秩序、侵犯投资者合法权益的行为的总称,主要指内幕交易、操纵市场、欺诈客户、虚假陈述等四种行为。

在实际的证券市场行为中,证券欺诈只表现为一个个的具体欺诈行为。要对证券欺诈有一个全面、深刻、准确的认识,我们从以下几个角度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便于我们认清证券欺诈行为的行为型态和表现形式。

按照证券欺诈的行为方式,可以将证券欺诈大致分为内幕交易、操纵市场、虚假陈述、欺诈客户等几大类:

(一)内幕交易。这是指内幕人员以及非内幕人员在涉及证券的发行、交易或者其他对证券的价格有重大的信息尚未公开前,买入或者卖出该证券,或者泄露该信息的行为。根据《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第4条之规定,内幕交易具体包括以下行为:

(1)内幕人员利用内幕信息买卖证券或者根据内幕信息建议他人买卖证券的行为;(2)内幕人员向他人泄露内幕信息,使他人利用该信息进行内幕交易的行为;(3)非内幕人员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或者其他途径获得内幕信息,并根据该信息买卖证券或者建议他人买卖证券的行为;(4)其他内幕交易行为。②

(二)操纵市场。操纵市场是以获取利益或者减少损失为目的,利用其资金、信息等优势或者,制造证券市场假象,诱导或者致使投资者在不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做出证券投资决定,影响证券市场价格,扰乱证券市场秩序的行为。根据《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第8条之规定,操纵市场具体包括以下行为:

(1)通过合谋或者集中资金操纵证券市场价格;(2)以散布谣言等手段影响证券发行、交易;(3)为制造证券的虚假价格,与他人串通,进行不转移证券所有权的虚买虚卖;(4)出售或者要约出售其并不持有的证券,扰乱证券市场秩序;(5)以抬高或者压低证券交易价格为目的,连续交易某种证券;(6)利用职务便利,人为地压低或者抬高证券价格;(7)其他操纵市场的行为。(三)期诈客户。欺诈客户是指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证券发行、交易及其相关活动中违反法律法规,违背投资者意志,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根据《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第10条之规定,欺诈客户具体包括以下行为:(三)证券欺诈的隐蔽性和欺骗性

在通讯设施和交易设施不断现代化的今天,在几秒钟内即可完成数额庞大的证券交易并且很难留下痕迹,一般人多认为证券欺诈受害者的损失是由自己不慎造成的,很少将其与证券欺诈相联系。一般情况下,投资人是根据上市公司的信息以及证券的历史走势等来判断和作出投资决定的,当某只个股被庄家控制后,其股价走势就不再是该股真正的价格反映了,加之相关信息的配合,一般的投资人是无法知晓真正的内情的,从而容易被虚假的表象误导作出违背其真实意思表示的投资决定。

(四)证券欺诈受害者的广泛性

证券市场是开放的市场,只要具备简单的条件,任何人都可以购买股票进行证券投资,这就使得投资者队伍迅速壮大,一但上当便是所有的持股者同时被骗。现在证券交易都电脑自动撮合、竟价,网上交易等交易手段日益增多,交易双方根本无法确认,这种广泛的不特定性更是明显。

三、证券欺诈市场中的操纵行为及法律规定

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证券交易市场都存在众多的投机行为和不同程度的操纵证券交易市场行为。我国亦不例外,在沪深两证交所上市的1000多只股票的走势图上,我们可以轻易地发现操纵证券交易市场者的踪迹,在股民中流传着“无股无庄”、“有股就有庄”的说法,这话虽说得有点过了,大概也能反映我国股市的现状。

证券市场中的操纵市场行为,是指个人或机构背离市场自由竞争和供求关系原则,人为地操纵证券价格,以引诱他人参与证券交易,为自己牟取私利的行为。如与人合谋,以事先约定的时间、价格、方式相互进行证券交易或相互买卖并不持有的证券,影响交易价格和交易量。1998年的中科创业(原名康达尔,代码0048)被称为中国证券市场第一大案。庄主吕梁与朱焕良共同操纵康达尔股票,他们在全国20多个省份的120余家证券营业部,开设帐户1500余个,由吕梁从朱焕良手中“倒仓”接过50%的股票,共同操纵康达尔股票价格,最高峰时共持有康达尔股票5600多万股,占流通股的55.36%,股价则由10多元炒至80多元,至2000年5月16日除权后,股价一路下跌甚至出现连跌9个停板,引起中科系列股票如中西药业、岁宝热电、等纷纷上演跳水一幕,中科创业股票操纵案的败露,主要是因为吕梁在资金链上出现了问题,本案涉及的违规资金达54亿元之多。这种刻意的操纵市场行为,人为地扭曲了证券市场的正常价格,使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造成虚假供求关系,引导资金流向,不能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关系,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会腐蚀证券市场的健康肌体,扰乱市场秩序,影响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各国对操纵市场的行为都是明令禁止的,并均在证券立法中制定了严厉的制裁条款。

中国证监会于1990年11月颁布的《关于严禁操纵证券市场行为的通知》,对操纵市场的行为进行了明确界定。这类行为包括:(1)通过合谋或者集中资金证券市场价格;(2)以散布谣言、传播虚假信息等手段影响证券发行、交易;(3)为制造证券的虚假价格,与他人串通,进行不转移证券所有权的虚买虚卖;(4)以自己的不同帐户在相同的时间内进行价格和数量相近、方向相反的交易;(5)出售或者要约出售其并不持有的证券,扰乱证券市场秩序;(6)以抬高或压低证券交易价格为,连续交易某种证券;(7)利用职务便利,人为地压低或者抬高证券价格;(8)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及股评人士利用媒介及其他传播手段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扰乱市场正常运行;(9)上市公司买卖或与他人串通买卖本公司的股票。禁止操纵市场行为是中国证券市场规范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也是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依法从严惩处操纵市场行为,对于防止证券市场出现过度投机现象,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和规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四、证券欺诈的危害性

即使在高度发达、极为严密的国家,证券欺诈行为也屡见不鲜。尽管如此,证券市场上违规主体之多,惩处面之广,违规行为越禁越多的现象,仍然叫人叹为观止。有人作过粗略统计,自1993年以来,受中国证监会和有关机构处罚的上市公司有100多家、机构和券商有100多家次。师和律师事务所累计约有数十家,仅有的两家证券交易所也受到过证券主管部门的批评或处罚。该统计还不包括期货机构、咨询机构。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快速扩容,证券欺诈愈演愈烈,1996年最著名的琼民源虚报利润案是我国证券市场自建立以来最严重的一起证券欺诈案件。

依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证券的发行和交易,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原则,而证券内幕交易或泄露内幕信息等证券欺诈行为不仅违背了证券交易的原则,侵害了其他投资者的利益,而且对整个证券市场和国民经济稳定都有着极其严重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几个方面:④

(一)损害投资者(主要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利益

操纵者利用资金、信息或持股等优势联合操纵或连续买卖,造成交投活跃的虚象,而资金、信息等方面处于劣势的中小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只能处于被动地位。在内幕人员买入股票的情况下,由于利好信息公开后股票价格上涨,从而导致其他投资者丧失获利机会而蒙受损失,在内幕人员卖出股票的情况下,由于利空信息公开后,股票价格下跌也导致其他投资者遭受损失。换言之,操纵者谋取的暴利或避免的重大损失正是以牺牲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为前提。可以这样说,证券市场中的操纵行为是对投资大众合法权益的侵害,对其财产的变相榨取。

(二)对发行公司的危害

(1)如果发行公司的管理人员可以利用利空消息来规避损失甚至牟利的话,这样管理人员谨慎经营、规避风险的经营技能将淡化。(2)内幕交易将削弱发行公司的内部效率,导致发行公司内部管理层中低级的管理人员延缓上报重要信息,使自己能在其他人知道该信息而导致股票价格上涨或下跌之前买入或抛出股票等。

(二)虚假的供求关系,扭曲正常价格,造成资金的异常流动

证券作为一种金融商品进入市场,实际上是虚拟资本。其价格是发行公司赢利情况及资本利率的集中体现,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操纵行为利用了市场调节证券价格的原理,通过故意抬高、压低等手段人为市场供求关系,操纵者在证券价格的变动中,误导资金流向。通常在这种情况下,资金不流向最需要它的、公司,而是流向能给操纵者带来暴利的部门。

(三)对证券市场整体乃至国民经济的危害

因为在投资者意识到其他人以非公开的重要信息进行内幕交易后,可能会选择退出证券市场。而投资者信心丧失,不仅导致企业筹资难度加大,而且降低了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国家的金融体系是国家的经济命脉,金融体系主要是由证券市场、银行、汇市等组成,证券市场作为国家金融体系的重要部门,牵一发动全身。操纵行为破坏市场运行机制、扰乱市场秩序、损害市场声誉,进而会导致证券市场应有的诸如对资源合理配置、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提高经济效益等功能丧失或彻底崩溃,甚至有可能引发国家经济危机,给社会经济生活造成劫难。

欺诈行为损害了投资大众对证券市场的信心,进而损害其融资功能。更为严重的是,它损害了资本市场信息提供和价格发现的功能,导致证券产品价格的严重扭曲。此外,传统证券市场特别是股票价格指数一直被认为是一国经济的晴雨表,是反应并预测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是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之一。因此,如果证券操纵、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横行,将对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带来负面影响,最终对国家宏观经济秩序构成危害。五、证券欺诈行为的法律责任及预防

为禁止证券欺诈行为,维护证券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于1998年12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对我国证券发行、交易及相关活动中内幕交易、操纵市场、欺诈客户、虚假陈述等行为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并制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

《证券法》第一百八十三条规定: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或者非法猎取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人员,在涉及证券的发行、交易或者其他对证券的价格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尚未公开前,买入或者卖出该证券,或者泄露该信息或者建议他人买卖该证券的,责令依法处理非法获得的证券,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或者非法买卖的证券等值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工作人员进行内幕交易的,从重处罚。

《证券法》第七十一条规定:禁止任何人以下列手段获取不正当利益或者转嫁风险:

(一)通过单独或者合谋,集中资金优势、持股优势或者利用信息优势联合或者连续买卖,操纵证券交易价格;

(二)与他人串通,以事先约定的时间、价格和方式相互进行证券交易或者相互买卖并不持有的证券,影响证券交易价格或者证券交易量;

(三)以自己为交易对象,进行不转移所有权的自买自卖,影响证券交易价格或者证券交易量;

(四)以其他操纵证券交易价格。

《证券法》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任何人违反本法第七十一条规定,操纵证券交易价格,或者制造证券交易的虚假价格或者证券交易量,获取不正当利益或者转嫁风险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证券法》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编造并且传播影响证券交易的虚假信息,扰乱证券交易市场的,处以三万以上二十万以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⑤

我国刑法依据证券犯罪的类型、种类及犯罪轻重程度,对证券犯罪制定了详细的法律条文及量刑幅度。根据刑法之规定,证券欺诈行为者承担刑事责任的种类主要是有期徒刑、拘役、罚金和没收财产。其中,有期徒刑和拘役属于自由刑,罚金和没收财产属于财产刑。根据刑法第180条之规定,犯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单位犯本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因此,我认为要解决证券市场上现存的操纵行为,仅依靠证监会的行政处罚手段是不够的,从中国证券市场的长远利益考虑,有必要切实落实刑法182条对操纵证券期货价格罪的规定,用刑罚手段来处罚那些横行的庄家,拿起法律的武器对证券欺诈者进行大力的打击。

证券欺诈形千变万化,非一般股民所能左右,并不是说股民在证券欺诈面前毫无作为只能成为证券欺诈的牺牲品。如果股民态度积极,准备充分,完全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做到防患于未然,将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并确保证券资金的保值增值。在资本逐利的证券市场,每天都在演绎着令人眼花缭乱的悲喜剧。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普通的投资大众深陷其中,很难识得庐山真面目。预防证券欺诈,投资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应对:

投资者要有基本的证券市场交易常识,选择国家承认的大规模券商和优秀的经纪人,不要盲目入市,了解证券市场运作的各个环节,要充分了解证券欺诈的本质,以及一些关于证券欺诈的民事、刑事方面的法律知识,这是应对证券欺诈的必备条件。投资者应该具有理性的投资理念,以清醒的头脑选择投资品种,不要盲目跟风,追涨杀跌,轻信小道消息等。投资者投机心理太强,有的甚至希望“一夜暴富”。在证券市场中,投机收益和资产的高变现性是最大的诱惑。投资者投机心理过盛,这种不健康的投资心态使得本来就处于信息劣势的中小投资者更加暴露在风险之中。提高警惕,加强风险防范意识,保护自身的利益不受侵犯。对于那些投资者无法防范的证券欺诈,或者是没有预防住的证券欺诈,投资者应该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法律是投资者利益的保障,刑法更是投资者利益最有力的依靠。利用法律来挽回遭受的损失,并且还可以追究证券欺诈者的民事、和刑事责任,预防证券欺诈的再次发生。证券监管部门应该不断健全、完善证券监管体制的建设,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不但关系社会经济的安全与稳定,更关系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注释:

①潘静成主编:《经济法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3页。

②周正庆主编:《证券知识读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版,第439页。

③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稽查一局编:《证券期货稽查常用法律法规汇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1993年8月15日国务院批准1993年9月2日国务院证券委员会)。

④杨亮著:《内幕交易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5页。

⑤1998年12月29日通过,1999年7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法律出版

社,1998年版,第22页、47-48页。

①潘静成主编:《经济法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②周正庆主编:《证券知识读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版。

③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稽查一局编:《证券期货稽查常用法律法规汇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1993年8月15日国务院批准1993年9月2日国务院证券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