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维修基本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32:48

汽车维修基本知识篇1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技能;考核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3-0019-03

1引言

随着我国职教事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职教毕业生进入社会,一方面是大量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另一方面是企业抱怨找不到能适应工作的毕业生。究其原因,是职教毕业生的专业能力没能达到企业的期望,造成学生、企业双方均不满意。专业能力主要是指从事某一职业并能胜任岗位工作的能力,更侧重于专业技能。事实上,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最为关注的就是求职者是否具备胜任岗位工作的专业能力。因此,对职业学校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合理的学生专业技能考核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重点以五年制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为研究对象,构建学生专业技能考核体系。

2构建专业技能考核体系的依据

2.1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构建专业技能考核体系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技能考核体系的构建必须立足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因此必须正确定位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而五年制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面向汽车后服务市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从事现代汽车维修企业管理和汽车维修、检测和售后服务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重点是要突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

2.2根据就业岗位构建专业技能考核体系

根据就业岗位构建专业技能考核体系,因此,正确划分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就显得尤其重要。根据有关文件规定:五年制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属于交通运输大类中公路运输类专业(《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试行)》)。通过调查汽车后服务市场需求和学生的就业意向:可以将五年制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分为主要就业岗位、次要就业岗位和其他就业岗位三类(如图1所示)。

2.3根据工作任务构建专业技能考核体系

根据市场调研,整理归纳出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其对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并拟设相应课程。

1)整车维护。①对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具有汽车发动机、底盘和汽车电气设备结构、工作原理的知识;具有汽车新技术的相关知识;能熟练使用汽车维护常用工具、量具;具有汽车维护的知识和技能(技术要求、工艺流程等);会使用万用表、故障诊断仪、四轮定位仪、车轮动平衡仪、灯光检测仪、废气分析仪、喷油器清洗机等诊断、维护设备。②拟设课程:整车维护、汽车结构认识、汽车使用常识。

2)发动机故障诊断与排除。①对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具有汽车发动机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发动机管理系统的知识;能熟练使用发动机拆装、维修常用工具、量具以及常用故障诊断仪;具备发动机维修、故障诊断操作技能;能根据电路图查找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具有收集维修资料的能力。②拟设课程: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发动机总装与调试;柴油机维修;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现代汽车电控设备。

3)底盘故障诊断与排除。①对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具有汽车底盘结构、工作原理以及自动变速器、aBS系统等知识;能熟练使用底盘拆装、维修常用工具、量具以及常用故障诊断仪;具备汽车底盘维修、故障诊断操作技能;能根据电路图查找底盘电控系统故障;具有收集维修资料的能力。②拟设课程:底盘构造与维修;自动变速器故障诊断;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现代汽车电控设备。

4)电气设备故障诊断与排除。①对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具有汽车电气设备结构、工作原理以及汽车空调、安全气囊等系统知识;能熟练使用汽车电气设备维修常用工具、量具以及常用故障诊断仪;具备电气设备维修、故障诊断操作技能;能根据电路图查找汽车电气系统故障;具有收集维修资料的能力。②拟设课程: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汽车空调故障诊断;汽车单片机及局域网;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现代汽车电控设备。

5)企业经营管理。①对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具体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具有企业人事管理能力;具有一定财务知识。②拟设课程:财务管理;现代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与作业管理。

6)汽车性能检测。①对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具有汽车发动机、底盘和汽车电气设备结构、工作原理的知识;具有汽车性能检测的知识和技能;会使用、维护常用汽车综合性能检测设备。②拟设课程: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典型案例分析;汽车维修质量检验。

7)汽车配件管理与销售。①对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熟悉发动机、底盘、电气设备等汽车各大系统零件名称及作用;能熟练使用汽车配件管理软件;掌握汽车配件的编码原则;掌握汽车配件进货方式;具备鉴别货源的能力;工作细心,责任心强;具有货物运输的基本知识。②拟设课程:汽车发动机、底盘、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汽车营销与配件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汽车驾驶;现代物流管理。

8)汽车维修业务接待(含汽车保险与理培)。①对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具有汽车结构与维修的基本知识;具有规范的电话礼仪和交谈技巧;具有汽车发动机、底盘和汽车电气设备结构、工作原理的知识;具有汽车维护、故障诊断的基本知识;具有汽车保险与理赔的基本知识;具备规范的社交礼仪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有驾驶证。②拟设课程:汽车发动机、底盘、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汽车维修质量检验;公共礼仪;交流与口才;汽车保险与理赔。

9)质量控制。①对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具有汽车发动机、底盘和汽车电气设备结构、工作原理的知识;具有汽车维护、故障诊断的基本知识;了解车辆维修流程;了解汽车维修质量检验的方法;具备一定的与人交流的能力。②拟设课程:汽车发动机、底盘、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汽车维修质量检验;公共礼仪;交流与口才。

10)钣金。①对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具备汽车车身检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会汽车钣金焊接;能修复汽车车身的损伤。②拟设课程:汽车车身检测技术;汽车钣金焊接基础;汽车钣金修复基础。

11)涂装。①对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具备汽车涂料基础知识;掌握汽车调漆技术;掌握汽车喷涂技术。②拟设课程:汽车涂料基础知识;汽车调漆技术;汽车喷涂技术基础。

2.4根据专业课程设置构建专业技能考核体系

五年制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专业课程结构可由四部分组成:专业(实训)课程、选修课程(含方向课程)、证书培训考核和毕业顶岗实习(含毕业答辩)。

1)专业(实训)课程:机械制图及CaD、汽车机械基础、汽车电工电子、汽车单片机及局域网、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液压与气动、财务管理、汽车维修质量检验、人力资源管理、汽车概论、汽车维修接待、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整车维护。

2)选修课程:汽车维修企业管理;典型案例分析;钳工基础;现代物流管理;现代汽车电控设备;(二选一)汽车类专业入门、汽车使用常识;(二选一)汽车结构认识、摄影;(二选一)汽车文化、社交礼仪;(维修方向)自动变速器故障诊断、柴油机维修、汽车空调故障诊断;(营销方向)汽车营销与配件管理、汽车保险与理赔、旧车鉴定与评估;(钣金方向)汽车车身检测技术、汽车钣金焊接基础、汽车钣金修复基础;(涂装方向)汽车涂料基础知识、汽车调漆技术、汽车喷涂技术基础。

3)证书培训考核:中级汽修工证、高级汽修工证、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及其他专项工种。

4)毕业顶岗实习(含毕业答辩)。

3构建专业技能考核体系的内容

五年制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毕业生与高职高专(高中后)毕业生相比较,其优势在于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强。因此,在构建五年制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技能考核体系时,必须突出动手能力的考核。根据毕业生今后可能从业的方向,专业技能考核体系的构建主要有核心技能项目部分、辅助技能项目部分和选考技能项目。专业技能考核体系如图2所示。

4专业技能考核体系的实施

在五年制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专业技能考核体系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实施的情况,不断完善和丰富专业技能考核体系的内容。教学部门应成立专门考核机构来负责组织实施,以确保专业技能考核体系实施的质量,真正达到提高毕业生专业技能的目的。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进程的安排,分阶段按年实施,也可以在毕业生离校前集中组织考核。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合理构建和实施五年制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专业技能考核体系,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更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同时也对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汽车维修基本知识篇2

关键词:职业标准;对接;岗位分析;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1.121

1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对应的工作岗位

通过对黄石地区一汽车大众4S店、上海大众4S店、上海通用别克4S店等汽车售后服务企业进行的岗位调查,以及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跟踪分析,发现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面向的主要就业岗位是:汽车机电维修、服务顾问,进一步提升后的技术岗位是维修质检员。通过分析研究就业岗位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确立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面向汽车后市场培养具备汽车机电维修、维修业务接待、汽车配件管理、经营管理等综合职业能力,在汽车售后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岗位工作的技术型技能人才。我们调研所得的本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与国家职业标准中的汽车修理工职业对应的企业工作岗位基本一致,详见表1。

2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所需的知识、素质与能力分析

根据表1对汽车修理工职业的描述、从事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对应的企业岗位分析,以及通过企业调研确立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群的职责要求,提炼岗位工作的关键任务,从而总结完成该岗位任务所需的核心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果见表2。

3构建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3.1汽车修理工国家职业标准

汽车修理工国家职业标准是以汽车修理职业活动为核心、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国家标准体系,反映当前汽车维修行业对从业人员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职业标准对从业人员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主要参照标准,它具有影响和规范职业教育的作用。

3.1.1职业能力

在“汽车修理工国家职业标准”的工作要求中,职业功能、工作内容、技能要求是职业能力开发的主要依据。由于职业能力在行业内既有通用能力要求,也有特殊能力要求,所以将职业能力分为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特定能力,以便进行课程的组合设计。汽车修理工职业共分五个等级,即五级(初级工)、四级(中级工)、三级(高级工)、二级(技师)、一级(高级技师)。高职教育的职业技能通常定位于三级(高级工),以高级工的职业能力为目标确定应开的课程,所开课程应包含初级工和中级工的学习内容。

知识汽车维修质量管理规章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掌握汽车维修质量检验的基本原理、技术标准、规范和方法;汽车专用检测仪器仪表的名称、规格、用途和使用方法;汽车一、二级维护的作业项目和技术要求;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的相关知识;识图与公差配合与测量相关知识;电工、电子技术相关知识;汽车构造及故障诊断的相关知识。

能力能熟练使用各种检测设备、仪器;熟练掌握汽车零、部件及整车的技术参数、性能指标;能独立完成从接车进厂、维修过程检验及竣工验收的全过程检验。能进行疑难故障分析;能制作质量分析报告;组织协调能力;交流沟通能力。

素质团结协作意识、安全环保意识、遵章守纪意识、认真严谨的作风、吃苦耐劳的品质、能不断学习提高自己。

3.1.2职业素质

“汽车修理工国家职业标准”对汽车售后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职业守则、职业规范都作了明确要求,关键在于培养从业人员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遵从职业规范,提高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和持续学习意识与创新思维意识。

3.1.3相关知识

“汽车修理工国家职业标准”对基本要求中的基础知识、工作要求中的相关知识都作了明确规定,这是以达到职业能力、职业素质所需知识为基本前提,开发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要素,以“够用、必需”为度。

3.2构建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文指出,职业教育要做到五个对接: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课程是教育教学标准与企业标准相融合的载体,高职教育教学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以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这样建立的课程体系才能实现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要源于标准但不局限于标准。我们处于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飞速发展的时代,新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层出不穷,各个汽车企业每年都有新车型推出,因此,汽车维修职业的能力开发必须考虑到“国家职业标准”的滞后性,同时考虑到各个地区的区域性差别,在进行职业分析时,应对所服务地区的汽车售后服务企业及其职业岗位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的是职业的通用要求,据此开发的是共性的课程,而针对企业调研可以得到本地区汽车售后服务企业的个性要求,据此开发的是个性化的特色课程。

根据前述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知识-素质-能力分析,提取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并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加工处理,提炼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知识能力并对其进行重构与教学内容的序化,形成汽车检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结合汽车修理工职业资格标准要求,构建出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的课程体系,详见图1。

综合了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调研所得到的课程体系,实现了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实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的对接;有利于实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符合当前职业教育的需要,为学生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汽车维修基本知识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汽车维修教学;职业技能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067-02

一、汽车维修业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汽车社会保有量的急剧增加,汽车服务业,特别是汽车维修行业也跟着急剧膨胀。社会对汽车维修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大。但是,一个矛盾始终没有解决:即汽车维修企业对人才的旺盛需求与职业院校汽车维修专业毕业生就业不足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冲突现在看来似乎越来越严重。

1.现代汽车技术与汽车维修职业教育。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现代汽车已经从原来的纯机械产品发展为集机械、电子、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为一体的复杂产品。生产商每年都推出更新换代的新款车,预示着新的技术进步并已投入应用。所有这些,让职业教育行业面对不断而来的挑战和空前的压力。汽车维修职业教育行业,面对的是众多的汽车品牌、不断更新换代的车型。这对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施放、教学模式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2.目前汽车维修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要求。现代汽车已经从原来的纯机械产品发展成为集多种现代技术为一体的复杂产品。这就要求现代汽车维修从业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与操作技能。这些知识涉及:机械结构与传动、电子技术基础、数字技术网络通讯基础。操作技能要求包括:汽车构造知识与拆装技能,故障诊断与检查、检测技能;修复技能。

二、汽车维修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社会所需要的汽车维修技术人才,主要来源于高等院校与高职院校及中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与高校、高职毕业生有所不同,本文不涉及中职毕业生。

1.高校汽车专业毕业生。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具备全面的理论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能适应现代机械制造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但是,这部分毕业生就业主要是面向机械制造业或其他相关产业。这就让快速发展的汽车维修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很难得到充分满足。此外,部分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不愿意到汽车维修行业工作,这就加剧了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2.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高职院校汽车维修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就业目的地是汽车维修行业。按理说,应该是专业对口的。但一个矛盾始终伴随着高职汽车维修教育,那就是:社会需求旺盛与就业不足的矛盾。而且,现在看来这个状态还越来越严重。其中的原因很多,但就学校教育这一方面来说主要原因是:(1)教学目标模糊导致教学方式方法的不当。(2)学校师资力量不足,包括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3)学校教学设施设备的老化与落后,教材内容的老化与严重滞后,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最终导致学生职业能力的缺陷。这个缺陷,使企业对高职汽车维修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降低。反过来说,高职汽车维修专业毕业生在维修行业的就业率不断降低。当然,学生本身原因导致的职业能力不足问题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三、关于高等职业院校汽车维修专业教学目标

1.高职院校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目标。不同于高等院校,高等职业院校汽车维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高层次汽车维修技术人员,相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而言,高职院校毕业生,应该具有初步完整的与汽车相关的理论知识,特别是在汽车结构与工作原理上,应该是达到精通。在技能上,应该具有应对汽车复杂故障的诊断与排除能力。相对于高校汽车专业毕业生,他们不具有完善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理论知识。毕竟高职汽车维修专业学生将来的工作不需要涉及设计与制造所需的复杂的理论推导与计算工作。

2.高职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模式探索。汽车维修人才社会需求旺盛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不足的矛盾,已经给高职院校汽车维修专业教育教学提出了挑战。显然,现行的高职汽车维修专业教学肯定有需要进行改革与调整的地方。下面将对教学模式方法进行粗略的探讨。(1)关于高职技能教育中理论教学的探讨。职业教育强调掌握职业技能,这当然没错。俗话说:汽车是动手修出来的,不是背理论就能修好的。话虽如此,但汽车维修操作技能的学习运用,必须在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才有意义。特别是在汽车机电维修岗位,不存在没有理论指导的技能。汽车维修专业理论教学,应该抛弃过去“大而全”的模式。比如《发动机与汽车理论》这门课中的“工程热力学”内容就太过深奥了,应该进行精简。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理论课,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汽车理论》课中的多数内容应该简化,但《电工基础》这门基础理论课的内容则应该有针对性地对于涉及汽车电路特点的章节进行加强。理论课教学内容以学以致用为度来进行调整。(2)实践教学的探索。实践教学,又称实训教学。这是汽车维修专业分量很大的教学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掌握汽车维修所需的基本的操作技能。部分学校实行先学一个学期甚至一年的理论,然后将学生带到实训车间甚至维修企业进行实训教学或教学实习。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在教学管理虽然上很方便,但在教学效果上却是差强人意的。道理很简单,此种教学模式,学生根本无法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模式,即“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模式,现在并无固定的套路。分课题实行的“理论—实践—理论”或“实践—理论—实践”教学方式,经过我们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对提高教学质量是相当有效的,学生对理论与操作技能的理解程度,对理论与操作技能的掌握与再现程度都要比老一套的教学方式好得多。具体到对汽车组成中某一部分的教学,如何进行“一体化”教学,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与经验总结。(3)关于校企合作的探索。校企合作,不光是指针对学生的教学,还可以是针对教师的培养。“定单式培养”:由企业针对其品牌与车型,提出培养对象的目标要求,各项技能水平要求,学校依此进行教学,可以是学历性质的培养,也可以是短训班性质的培养。这就保障了学校的教学与社会需求的接轨。师资培养:汽车维修专业教师定期到汽车维修企业顶岗学习,了解现代维修企业的运作流程;了解现代汽车维修工艺过程与故障处理流程,学习现代汽车维修操作技能。这对提高教学水平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有极大的好处。所积累的维修案例,对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也是极为有益的。

3.提供实习基地。汽车维修企业所面对的车型与数量,职业院校当然无法相比。与企业进行合作,可以方便地获得最新的汽车技术信息,最新的维修工艺方法。企业如提供实习场所,学生将能感觉到真切的工作场景。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一个学期的教学实习,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巩固所学知识有很大的好处。

4.提供教学用器材、资料。这是校企合作中,学校所最希望得到的帮助。一些汽车企业慷慨地为职业学校提供较新的车型与维修资料,为职业教育做出了贡献。

四、对汽车维修职业教育中的几个问题的看法

1.技能教学与理论知识教学的关系。我们一直坚持“技能必须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知识之上”这一观点。没有理论指导下的技能,是虚幻的技能。面对一辆故障车,没有理论知识做基础,如何去分析、去排除?所谓的技能又如何去用?因此,在职业教育中,没有理论知识教育或严重淡化理论知识教育而去强调进行技能教育是无效的技能教育,是虚幻的技能教育。相反,一些学校因为投入不足,缺乏足够的实训器材或场所,职业教育完全是理论课,然后把学生直接推到企业,这样的学生,当然毫无操作技能可言,而且没有实践过程的帮助,其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再现程度也不高。对这类学生,企业要么不用,要么干起了职业学校的事情,自己开班重新回炉培训。

2.高级教师等同于高技能。对于目前高职汽车专业毕业生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就是动手能力差。这一现象与高职院校教师状况有不小的关系。一些高职称的汽车专业教师,或许非常精通现代汽车理论,但对现代汽车维修企业状况与实际维修工艺过程不了解,对汽车的检测与维修实际工作过程不了解,甚至根本没动手修过汽车,有的甚至连汽车驾驶证也没有!仅仅是按照教材上课,这样的教学,学生哪来的操作技能与动手能力?

3.毕业生能力与企业需求。毕业生要达到企业对维修技能的要求,需要一个实习与适应期。其原因是:(1)因汽车品牌与车型众多,不同车型结构、布置、配置各具特色,学生对其工作对象必然要有一个熟悉过程。过程的长短与所在维修企业的性质有关。“4S”服务站较综合类维修企业要短许多。因为“4S”服务站车型较单一,而综合性维修企业面对的车型较杂,学生技能的成熟相对要晚一些。(2)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特别是操作技能的学习,跟实际的生产总是有些差别的,这需要时间来进行调整与适应。因此,学校实习教学与实际维修过程的“仿真”程度,影响到学生的实际职业能力水平。显然,“仿真”程度的高低,与学校、政府对职业教育设备的投入直接相关。

高等职业院校汽车专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必须要根据社会需求进行改革或调整,使学生真正能够学以致用。教学内容也应该与时俱进,保证学生所掌握的技能与社会的需求有一定的同步性。

参考文献:

汽车维修基本知识篇4

【关键词】汽车服务工程应用型本科集团化办学人才能力素养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C-0100-03

集团化办学可有效整合行业、本科高校、高职院校、企业四方力量,组成人才质量委员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汽车服务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充分借助广西交通行业集团化办学优势,本科高校重在指导,发挥其多年来汽车专业本科办学的优势,保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高职院校重在组织实施,充分发挥其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优势教学资源,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企业重在提供企业实习和工作环境,提供企业兼职教师和毕业设计、实习指导教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等,针对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本科教育四年(8个学期)采用“611分时段,以岗定教,四轮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为广西交通行业及汽车后市场提供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本科人才质量标准属性

图1所示为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质量标准属性,根据对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属性划分,学习者经过4年的本科教育后,在人格体系标准、知识体系标准及能力体系标准方面应该具有以下特质。

(一)人格体系标准

1.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了解我国的国情和国策,具有牢固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意识。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工作中积极肯干,勇于担当;能够经受挫折与失败等。

2.具有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学生有志于学习与掌握知识,抱有造福社会的理想,具有远大的抱负,制定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并加以实施。

3.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具备对个人和集体目标、团队利益负责的职业精神,灵活处理工作和团队合作关系,面对挑战和挫折时保持乐观主义精神;坚持原则,为人诚实、正直,具有良好的市场、质量和安全意识,注重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二)知识体系标准

掌握人文社会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企业管理知识、工程技术知识以及与社会发展相关的其他领域的科学知识等。

1.人文社会学知识。具有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包括经济学、社会学、哲学和历史等社会科学知识;社会、经济和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知识;政治、法律法规、资金机制方面的公共政策和管理知识,形成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

2.自然科学知识。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具有恰当运用数学工具的能力;了解工程材料、信息科学以及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其他主要方面及应用前景等。

3.专业理论知识。在汽车服务工程领域掌握比较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1)掌握汽车文化、汽车材料以及汽车运用的基础知识;(2)掌握汽车发动机、底盘、电气设备的基本构造与工作原理;(3)掌握汽车动力性能、经济性能、制动性能、操纵稳定性能、平顺性与通过性相关的基础知识;(4)掌握汽车电工与电子学的基本理论、电子控制以及车载网络技术的基本原理;(5)掌握营销学的基本理论、汽车保险与理赔的原则及运行机理,汽车维修接待的策略等。

4.企业管理知识。具有一定的汽车维修企业运营管理理论知识,树立企业管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成本意识等,为以后从事更加综合的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5.工程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工程经济基本知识和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包括力学基础知识,材料学基础知识,液压与液力传动的基础知识等;掌握工程制图的基本原理,为提升汽车维修服务工程师的整体素质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6.社会发展和相关领域科学知识。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包括: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的法律、法规和设计;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等。

(三)能力体系标准

拥有从事本专业基层工作岗位,如机电维修工、服务顾问等的基本技能,拥有从事中高层工作岗位,如汽车维修技术总监、维修接待主管或车间主管、服务经理或销售经理、汽车评估师或企业内训师、中高职学校专业教师、汽车产品设计工程师或试验工程师、汽车生产质检工程师等的技术技能。

1.使用工具的能力。掌握基本工具的应用能力,包括:具有阅读和翻译本专业英语资料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英文写作和表达能力,具有利用英文维修手册学习汽车新结构、新技术的能力,能熟练使用英文界面检测维修设备的能力;具备office、word、powerpoint、excel等计算机常用软件的应用能力等。

2.完备的专业技术能力。在汽车服务工程领域掌握扎实的技术技能,主要包括:(1)按照汽车维护相关规范和标准实施汽车维护的能力;(2)能描述汽车发动机、底盘、电器与电子设备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并具备正确使用工具和设备,熟练进行汽车拆装、检修的能力;(3)熟悉发动机原理、汽车理论的基础知识,正确使用汽车维修资料和设备,具备故障诊断与排除的能力;(4)能正确编制发动机大修工艺文件,具备发动机及其他总成大修的能力和维修质量检验的能力;(5)汽车维修客户接待能力、汽车技术培训能力、汽车维修质量控制能力、汽车维修企业组织管理能力以及汽车零部件制造质量、性能测试技术能力等。

3.清晰思考、准确表达和有效沟通的能力。能够使用技术语言,在跨文化环境下进行沟通与表达;具有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具有总结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等。

4.获取知识和继续学习能力。具有利用多种方法进行查询和文献检索,获取信息的能力;了解学科内和相关学科的发展方向及国家的发展战略;自主学习,更新知识,制定和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提高个人和集体的工作效率的能力。

5.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具有参与改进建议的提出,并主动从结果反馈中学习的能力;具有发现、评估和选择完成工程任务所需的方法和技术,确定解决方案的能力;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

6.人际交往能力。具有与同事或同学间正当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具有与不同阶层的人交往、恰当处理上级与下级关系、控制自我与理解他人的能力。

7.国际视野与经验。能够感受国际知名品牌的企业文化,掌握特定品牌汽车服务工程师应该具备的气质和技术规范,具备汽车服务工程师的综合素质及国际视野。

8.危机处理能力。在学校学习和社会时间中不断磨炼和积累,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二、集团化办学模式下人才培养模式制定

图2所示为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应用本科教育工程实践平台。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本科四年的教育培养,通过一年级重人文及基础教育、二年级重原理及技能教育、三年级重理论及技术培训、四年级重创新与实践的人才培养教育策略,在精心搭建的工程实践平台的支撑下,使学生逐步建立基础理论基础、技术技能基础、专业知识基础和工程实践基础,并通过实践、实习、技能竞赛、科研项目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策划,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团队协作意识、组织管理能力与总结表达能力。同时,通过社团协会、社交活动、校际交流,丰富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道德情操、个人品质和国际视野。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依托本科高校、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及企业的优势资源,共同实施“611分时段,以岗定教,四轮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中,“611分时段”的含义是:

“6”即前6学期,为人格培养体系、知识培养体系及能力培养体系的构筑平台,学生在校企合作的氛围中,通过人文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及专项技能训练,奠定一定的思想、人文、专业知识基础和专业能力。

第一个“1”为第七个学期。第七学期为“入岗训练平台”,在本学期,学生按照职业发展兴趣,选修不同方向的课程,进行入岗前的理论学习及技能训练,为下阶段的顶岗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完成对应的毕业设计。

其一,利用与知名企业的校企合作资源,引入企业培训课程和职业资格标准,学生通过企业综合维修课程的学习和训练,取得企业认可、全国通用的资格证书。学生在校企环境中进一步巩固汽车检测及故障诊断等知识及技能;接受汽车检测诊断技术、发动机原理、汽车理论以及汽车检修综合训练;了解与汽车维修相关的其他岗位的工作,使学生逐步具备汽车维修质量意识;了解汽车机电维修相邻岗位的常识,并逐步学会在生产中与其他相关岗位人员交流沟通的技巧,同时学习汽车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及新技术,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语言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同时,学生可考取汽车维修中级工技能等级证书。

其二,针对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的岗位特征,选修校企共同组成导师团队制定的测试方向的培训课程,通过对汽车性能测试课程、现场组织及管理课程以及技术开发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沟通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有能力的学生,可鼓励其考取大学英语四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等。

其三,本学期实施“工学结合”模式的毕业设计计划,通过开展实景式的岗位技能综合训练为主的毕业设计,为以后工作的奠定基础。

第二个“1”为第八个学期。第八学期为顶岗实习平台,在本学期,按照学生兴趣确立的不同职业发展路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实习岗位进行生产锻炼:

一是到知名汽车制造厂商的4S店进行为期半年的汽车维修生产实习,企业参与学生培训、考核与管理。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所具备的专业技能,到生产一线从事汽车维护、零部件更换、常见故障诊断与排除、维修质量检验等工作,同时逐步了解汽车机电维修相关岗位的工作内容。依托所学专业知识和企业环境,培养学生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和综合化的社会环境中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人。

二是到汽车整车生产企业或零部件生产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生产实习,企业参与学生的培训、考核和管理。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具备的专业技能,到生产一线从事质量工程师,试验工程师,总装工程师或研发工程师等工作,同时逐步了解相关岗位的工作内容。依托所学专业知识和企业环境,培养学生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和综合化的社会环境中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人。

三、结语

通过分析可知,在集团化办学模式下所制定的汽车服务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标准及培养计划,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团队合作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掌握人文社会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企业管理知识、工程技术知识以及与社会发展相关的其他领域的科学知识,拥有从事本专业基层工作岗位、从事中高层工作岗位的技术技能。在集团化办学模式背景下实施“611分时段,以岗定教,四轮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实现所制定的人才培养规格。

【参考文献】

[1]张尔利,刘学军,刘存香.多技术融合的车用传感器与执行器实训系统研制[J].西部交通科技,2010(1)

[2]刘存香,刘学军,黄云奇.“611”分时段汽车服务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6(4)

[3]刘学军,张利,刘存香.“学研赛”一体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广西教育,2013(4)

[4]刘存香,刘学军.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相匹配的工程机械维护专业实训基地建设[J].广西教育,2012(19)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广西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专项课题“广西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合作办学的研究与实践”(2014JD308);2014年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

汽车维修基本知识篇5

【关键词】汽车维修;技能型人才;中职人才培养

自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短短的几年我国汽车工业得到飞速发展,汽车新技术层出不穷,汽车产能不断扩大,2007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888.24万辆和879.15万辆,汽车保有量迅速扩大,国家统计局的公报指出,至2007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5697万辆。目前,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新车消费市场。中国同时还是仅次于日本和美国的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汽车维修业将成为具有很大发展空间和极具挑战性的行业。在汽车及公路交通运输业发达的美国,有资料显示汽车维修业现已成为仅次于饮食业而排名第二的服务行业。一方面国外知名汽车制造商大都进入我国市场,这将给汽车维修行业带来很大的商机;另一方面,由于引进的国外先进管理制度和维修技术,给我们传统汽车维修行业带来的挑战。汽车维修行业是一个极重要又极具发展潜力的行业,如何面对当前维修市场的现实情况,分析和研究国内外汽车维修业的发展动向,给中等职业学校汽车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现代汽车技术的发展和维修技术的要求

汽车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大量高新技术产品和电子装置在汽车上的应用越来越普及,特别是微机控制技术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现代汽车已发展成为集计算机技术、光电传输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为一体的高科技载体,其动力性、经济性、排放净化性、安全性和舒适性等各方面,正逐步进入智能化高级控制阶段。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自动变速器、CVt(无级变速)、aBS(制动防抱死系统)、eBD(电子制动力分配)、eSp(电子稳定程序)、SRS(安全气囊)、aC(空调)、电控悬架、中控防盗系统、卫星定位系统及Can-BUS系统等一系列新技术应用日趋广泛,机电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全球各大汽车制造厂商,借助于CaD、Cam等技术,已将汽车新产品的开发周期由几年缩短至不到1年,而每款新车都尽可能使最新的电子技术和微机控制技术得以充分发挥。

作为第三产业的护车使者——汽车维修业,其技术发展虽滞后于新车开发,但也紧随汽车技术现代化的步伐迈入了高科技领域,汽车技术含量的提高,给汽车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维修设备和检测手段将被现代汽车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所替代,各种现代化检测诊断仪器、设备和新的维修技术应运而生。面对现代汽车,建立在先进的传感技术与数据处理技术基础之上的故障诊断系统在汽车上地大量应用,对汽车维修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维修人员必须同时掌握传统的机械维修技术和现代的电子维修技术,还必须掌握相关的检测和维修技术。因而,掌握现代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和新的工艺成为汽车维修的基本条件,在维修诊断技术方面正在发生着引人注目的变化,例如,解读车辆自诊断故障代码曾经成为修车人的看家本领,设置故障快速查找的办法才风行几年,从oBDⅡ通用接口采集数据流修车刚在国内风靡流行,而Can—BUS远程诊断技术又将成为汽车维修的时尚。同时,随着维修管理制度的不断科学化,以“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为基本原则,汽车检测技术与不解体诊断技术为前提,高质量、快速修车的维修方式,已成为汽车维修业的服务准则。

二、现代汽车维修对技术人才的需求

现代汽车的高技术含量和维修工艺规程化,以及维修、检测诊断设备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决定了直接参与汽车维修人员,必须以技术型为主,既需要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专业人员,熟悉现代汽车结构原理、传感技术、液压控制及自动控制技术,掌握计算机应用(包括硬件、软件)知识且操作熟练,能判断并解决现代汽车出现的各种疑难杂症。对于一个汽车维修企业来说,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在日本,汽车维修行业中合格的技术工人占70%以上,在20万通过资格认证的人员中,有40%为技术人员。在美国,汽车维修企业中诊断工人的比例约占80%。我国的汽车维修企业中,真正具备判断汽车故障能力的技术人员不超过30%,其它大多停留在只会“换件”的水平上。为适应汽车技术发展的需要,一些昔日人们十分陌生的检测设备,诸如四轮定位仪、解码器、扫描仪、汽车专用示波器、汽车专用电表、发动机分析仪、尾气测试仪、电脑动平衡机等,已经成为现代维修企业的必备工具。汽车维修离不开扎实的理论基础,当然,实践经验也很重要,汽车维修企业需要既会利用各种仪器及设备检修汽车又能熟练使用各种工具更换各零部件的技术工人,既要求技术工人逐步向“一专多能,机电合一”的方向发展。

三、中等职业学校汽车维修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是指以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目的的专门教育。以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按社会需求原则、针对性适应性相结合原则设置专业;按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为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汽车技术的飞速发展,汽车维修企业不会再延用传统的师徒制模式的培养方式,而会十分重视汽车维修人才的引进,需要有适应现代汽车维修新型的机电一体化人才进入维修行业。维修人员的文化技术素质决定汽车维修质量和维修成本的高低。作为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中等职业教育应顺应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培养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一)学校应适应市场需求,加强专业建设,克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据中华英才网2004年5月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汽车维修人才的需求量至少存在80万的缺口。由于行业的发展和人才的需要,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培养“汽车维修技术人员”的专业应运而生。但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已远远不适应当前维修市场的需求。汽车上目前普遍装备的、建立在先进的信息传感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基础上的汽车控制与故障诊断系统,决定了维修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维修技术和检测设备的操作能力。这些都是传统的以机械维修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汽车维修专业的培养目标所不能适应的。现行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教材内容陈旧,不仅因编写出版周期过长而远远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且存在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知识面狭窄。教学中重机轻电与重理论轻实践,学校缺乏必要的实习设备和实习基地,维修工职业技能考核仍停留在东风和解放等车型上等问题。许多中职学校已认识到这个问题,在制定更符合现代汽车维修的可实施的教学计划。

(二)应加强以汽车维修专业人才的培养为目标,积极推行教学改革

为社会培养适应现代汽车维修的中高级、实用性专业人才,是开设汽车运用专业的各级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任务。在教学中要做到学以致用,避免回到理论脱离实践的老路,以真正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汽车医生”,则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在这方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大纲,优化专业课程建设

现代汽车维修专业培养的应是机电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因此,应以应用能力为培养主线,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和计划,建立汽车维修专业的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围绕专业方向为前提,专业课程要进一步充实调整电子控制技术原理、计算机应用原理、汽车电器设备和汽车诊断检测技术、汽车诊断仪器设备的应用等内容。汽车构造原理应以能代表时代特征的轿车为典型,并及时更新补充新知识,把汽车最新技术结构、原理和发展趋势方面的信息传递给学生,注重学习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方法的培养,适应汽车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将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的时间比例合理安排,并真正落到实处,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尤其要加强钳工和电工基础操作技能的训练,这是维修人员必备的技能。

2.加速双师型(复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双师型教师队伍从群体上讲是专兼结合的队伍,应能完成理论教学环节,从个体上来说,专业课教师既有教学能力又有本专业的实践工作能力。加速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培养高质量学生的前提。一名称职的专业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精通专业,时刻把握本专业发展的脉搏,而且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仅重视理论只能纸上谈兵。专业教师每年需要有一定时间(占全年工作时间1/3,至少1/4)深人生产一线参与解决具体实际问题或外出参观进修,学习国内外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和成功的教学经验,及时进行知识更新、拓宽视野和调整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与技术发展同步的、行业中某一领域的机电一体化专家。同时注意加强青年教师专业交叉进修,这也是促进复合型教师成才的重要途径。

3.更新教学手段,加强实习和实训设施的建设

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中职教学特色的重要保证。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模块式现场教学等,能清楚地展示汽车各零部件工作时的内部运动关系及结构原理,直观、动感性强,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汽车维修是一项技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在教学设施方面,专业教室、实习和实验基地必不可少。因此,必须配备先进、完整、齐备、典型的汽车及零部件和总成,汽车电器、电路,各类电控系统,现代化检测诊断仪器设备等实习、实验设施,保证每一位同学能亲自动手反复操作,以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提高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水平。同时应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建立一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效益;还应创造条件与先进的维修企业挂钩实习,缩短与生产实际的距离,促使学生能很快掌握汽车维修业技能。

汽车维修已步入高科技的领域,加速培养具有较高层次的维修技术人才至关重要。开设汽车维修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更应通过教学改革,使自身得到不断完善,更好地肩负起人才培养的历史重任,真正成为现代汽车维修所需实用复合型人才培训的摇篮。参考文献

[1]马勇智.汽车维护与修理,2001,(2).

[2]汤定国.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汽车维修基本知识篇6

关键词: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培养模式,课程设置

 

汽车工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给汽车维修行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汽车维修行业紧随汽车技术现代化的步伐迈入了高科技领域,各种现代化检测仪器和新的维修检测技术应运而生,凭经验检修汽车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检查靠资料、拆装靠设备、检测靠仪器,因此,掌握现代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和新的工艺成为对汽车维修人员的基本要求。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承担着培养掌握现代汽车检测与维修理论与技能的“银领”人才,即培养“大学文化的能工巧匠,能工巧匠型的大学生”的艰巨任务,必须创新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掌握先进的维修、检测技术,具备现代汽车检测与维修实际操作能力,真正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相关岗位的需要,成为生产一线的适用人才。一、制定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适应汽车服务行业需要的、熟练掌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领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应体现在基础理论上“必需、够用”、在专业技能上“实、新、宽”的原则,同时注重持续发展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应依据岗位需求,构建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要依据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根据汽车服务行业需要,以“实用、前沿”为原则构建本专业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岗位技能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突出特色,教学内容应特别注重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与核心技能的培养。

首先,要打破学科体系,进行课程开发与整合,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重组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与素质教育体系。一是打破“老三段”式传统教学模式,突出岗位技能培养,整合优化课程,如可将《汽车发动机构造》、《汽车发动机维修》、《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整合为《汽车发动机使用与维修技术》模块教材,可对汽车电器、汽车底盘、汽车电控系统等课程进行优化整合。二是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设置关键能力培养课程,如增加专业技能强化训练课等。三是构建由实验实训课、专业基础实训课、技能强化实训课、岗位就业实训等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四是建立素质教育体系,使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中,将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与素质教育体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其次,要强化课程建设,按职业特色设计课程内容,按行业领先要求更新课程内容,以模块式课程教学为主线,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技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如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三大基础模块课程,每学期都应修改部分子模块的内容,汽车电控模块课程每次循环都要有重新修订或增加的内容等。同时,应将研究课题及目前推广的新技术、新项目添加到教学内容中,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适用性。

最后,要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行业许可证考试等内容融入教学内容中,将职业证书的考核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毕业前取得相关工种的职业技能证书,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与就业竞争力。

二、创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高度融合的“模块式”教学模式,其教学环境接近工厂化,即教室、实习实验室、工厂形成交叉网络的一体化教学环境。科技论文。在课程的组合上淡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线,以职业岗位群的综合能力为主,把本岗位应该具备的各种综合能力分解为相应的功能模块,对应于一种或几种能力,按功能模块组成新型课程体系。将功能模块划分为若干个子模块,每个模块或子模块均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学完一个子模块就能掌握一项或多项技能。要采用现场教学或仿真教学方式,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技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三、开发适应岗位需求的模块化教材

高职教育使用的教材不应是本科教材的压缩。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技能人才,其教材应具有以下特点:基础理论适用够用,侧重结果的运用;实践与技能操作性强,与岗位需求密切结合。为此,我院开发了模块化教材。模块化教材是依据实际工作岗位对知识与技能的要求,结合与单元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和岗位能力要求,提炼出信息资料、技能项目、问题、目标,将一门或几门专业课中有关的理论知识或操作技能有机结合,提供给学生有关单元的完整、清晰的解决方案。课程的学习始终在解决问题的逻辑引导下进行,模块化教材能够实现知识的整合及知识技能与实践的融合。科技论文。

开发模块化教材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写人员除了应具有丰富的本专业知识,还要熟练掌握实际操作技能,这是真正实现模块化教学的难点,也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自己所讲授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前沿技术、技能,还要对相关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教材编写应以岗位能力的培养为中心,以学习者掌握必需、足够的基础理论与熟练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单元目标,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划分课程内容,设计制定科学的讲授顺序,编制出理论性、适用性、操作性有机结合的新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材。科技论文。

四、以“双高”为标准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关键,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特色。高职院校的教师首先是高校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同时应是技术的开发者与应用者,还必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即要求达到“双高”——高学历+高技能的标准。具体做法:一是实施师资发展战略,结合专业建设规划对师资数量和结构的要求,根据每一位教师的具体情况与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师资培养方案;二是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在学科、专业内部,产生相互协作又各有侧重的学术群体;三是通过实践与科技服务提高专业教师的“双高”素质,鼓励教师承担科研课题、参加生产实践,尽快提高科研能力、实践能力与业务素质;四是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积极面向社会特别是生产企业聘请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兼职教师,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兼职教师队伍。

现代汽车已成为集计算机技术、光电传输技术、新工艺与新材料于一体的高科技载体,汽车维修已步入高科技领域,因此,加速培养具有较高层次的汽车维修技术人才至关重要。高职院校应加快专业建设步伐,通过改革与发展,更好地肩负起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使高职院校真正成为现代汽车维修实用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摇篮,为实现我国现代汽车维修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汽车维修基本知识篇7

关键词:汽车维修;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U4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01

一、我国汽车维修行业人才队伍现状

伴随汽车的大众化和普及化,我国汽车市场已经呈现“井喷”的态势,汽车修理厂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根据社会保障部、劳动部等部门公布的《紧缺人才报告》,我国每年的汽车需求量以13%的速度递增,这意味着每年将新产生近30万个汽车维修岗位。但是,作为劳动力大国,我国汽车维修行业拥有足量的人员,却缺乏高质的人才。

1.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就目前来讲,我国汽修行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徒模式,即工人以学徒的身份入门,从帮汽修师傅打杂入手,在工作中逐渐积累经验,很少能够准确地判断汽车故障。在整个行业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仅占8%左右,中高级技师则更少,仅占7%左右。

2.初级人才泛滥。我国汽修市场从来不缺初级人才,所谓的初级人才是指文化程度低、技术水平落后、具备基本操作能力却缺乏实际维修经验的人才,这部分人占现有汽修市场的70%左右。他们大多是从学徒做起的工人,或者是脱离田间劳动走入汽修行业的人员,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也没有高端的操作技能。可以说,在我国的汽修行业,初级人才已经处于饱和状态。

3.技能型人才紧缺。技能型人才是指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经验丰富,并且能够及时、准确判断汽车故障的复合型人才。汽修领域技术更新快,需要的是对机、电、液都熟悉的维修人员,以免出现车辆档次与维修技术形成反差的情况。汽车维修行业经常涉及现代化电子检测设备,在维修程序上也比较复杂,涉及到接车、记录、检测诊断、修理等程序,由于程序操作内容不同,因此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同时,在维修理念上,“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正在取代传统的“坏了再修”的观念。因此,汽修人才的培养必须对症下药,以高技能、高知识、高水平为重点。

二、现代汽修行业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

1.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各行各业从业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特别是在事关驾驶员人身、财产安全的汽修领域,职业道德更为重要。首先,要抵制欺骗行为,不能无中生有,或者夸大事实,使车主在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被动接受汽车检查或修理。其次,要诚实守信,特别是在配件调换过程中不能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另外,不能“图财害车”,为了达到修理目的而故意损坏车辆或配件。一个优秀的汽修人才必须首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这也是汽修企业能够长期运转的必要保证。

2.计算机操作能力。如今,几乎各个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支持,汽车修理行业也是如此。汽修人才不仅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更要学会运用计算机系统操辅助修理工作,例如车用单板机的基本原理和控制方式。此外,还要学会运用互联网来补充和丰富业内知识,借助互联网来了解车型的维修数据、程序,以及进行汽车故障诊断等。

3.提高英语水平。汽车行业的发展已经突破地域的限制,国际化合作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英语作为国际通用的语言,在汽车制造行业中使用频率非常高。进口车在我国汽车销售市场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现代汽修人才必须掌握扎实的英语知识,以便在工作中能够顺利查阅相关车型的资料,了解维修手册、读懂最新的修理技术,等等,否则,维修工作将举步维艰。

4.同时具备机、电、液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看、听、摸在汽修故障检测中是最常用的方法,很多经验丰富的技师能够通过以上方法基本辨别出故障。可是现代汽车功能日益繁多,比如有音响设备,有空调,再按照以往的方式发动机工、底盘工、电工分工协作就太麻烦,所以,同时具备机修、电和液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是最理想的现代汽修人才。

三、汽车维修行业人才培养方式探析

1.严格上岗考核机制。教育培训机构要严格按照《汽车维修业开业条件》等进行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并严格按照相应的标准考核上岗资质。(1)严格把握行业准入关。规范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质,以确保维修工作的顺利开展。(2)定期培训。对于在岗工作人员,汽修企业要进行定期培训,巩固固有知识,总结操作经验,提升业务能力。(3)净化就业环境。有关部门要加大稽查力度,严厉打击无证上岗现象。

2.着重培养复合型人才。不论是学校还是企业,没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都等于做无用功,要根据市场需求来培养人才,理论要结合实际,在培训过程中要提升实际操作课程的比例,避免教育与实践相脱节。培训人员必须是深谙行业动态的尖端专业人员,能够根据行业变化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这样才能拓宽学员的视野,丰富学员的知识。

汽车维修基本知识篇8

摘要:在汽车及公路交通运输业发达的美国,有资料显示汽车维修业现已成为仅次于饮食业而排名第二的服务行业。一方面国外知名汽车制造商大都进入我国市场,这将给汽车维修行业带来很大的商机;另一方面,由于引进的国外先进管理制度和维修技术,给我们传统汽车维修行业带来的挑战,而汽车维修行业又是一个极重要又极具发展潜力的行业。

关键词:汽车维修;人才培养;现状;策略

汽车维修业将成为具有很大发展空间和极具挑战性的行业,在汽车及公路交通运输业发达的美国,有资料显示汽车维修业现已成为仅次于饮食业而排名第二的服务行业。一方面国外知名汽车制造商大都进入我国市场,这将给汽车维修行业带来很大的商机;另一方面,由于引进的国外先进管理制度和维修技术,给我们传统汽车维修行业带来的挑战。汽车维修行业是一个极重要又极具发展潜力的行业,如何面对当前维修市场的现实情况,分析和研究国内外汽车维修业的发展动向,给汽车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

1汽车技术的发展对汽车维修专业人才的要求

1.1基本要求。

现代汽车维修专业人员不但要精通传统的机械维修,而且要对当今的电子维修掌握到位,汽车一旦发生故障,要求尽量指标更要治本。目前,汽车维修人才不但要了解汽车构造以及组成,对汽车技术、性能的状况变化和变化标志、原因、规律以及技术事故的诊断等有所了解,还应当对汽车维修相关制度以及修订等有所了解,以及汽车修理厂、保养车的工艺设计能力以及汽车维修工艺相应的组织能力。

1.2知识结构上的要求。

第一,汽车构造以及原理。包括汽车发动机、底盘、车身和附件以及汽车电器及电子设备四个方面。第二,汽车材料。有汽车专用的金属材料、橡胶与塑料、油漆以及油料。第三,汽车使用。汽车科学使用、安全驾驶以及交通规则。第四,汽车性能与其检测。主要有发动机性能与之技术状况的改变、发动机检测与诊断技术、汽车性能和技术情况之变化、汽车检测和诊断技术。第五,汽车维修。涵盖汽车维修机制和其工艺的组成、汽车与其装配、汽车修理厂以及保养场的工艺设计。为此,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必须对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机械零件、机械原理、电子技术、电工学等有一定程度的掌握。

2我国当今汽车维修人才状况

目前汽车维修界的人才素质让人担忧,从某种程度来说,远远不能够胜任现代汽车业飞速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我国超过30万的维修企业中有超过200万的汽车维修人员,但是受到过专业技术培训以及中高等教育者不足3%,这种情况在个体维修厂尤为突出。因此,培养出适应时展与需求的汽车维修人才是相关高等院校严峻的任务。

3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3.1加快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改革,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首先,课程体系的适度调整。以往汽车维修专业课程注重机械方面的维修,对汽车故障往往采取看、听、摸的方式,而对电子电工方面的知识涉及甚少。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学校还应当新开设电子控制技术、现代汽车新技术等专业课程,机电并重,将机械制造和电工电子有机结合,新增汽车维修工艺组织与经营管理相关课程。

其次,教学条件的改善。为了促使学生对汽车各部分构造、性能以及原理有更好的认识,教师可以利用模式、电视录像、图片等进行直观教学;为了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其掌握一定的汽车维修与检测能力,应当安排一定量的实物拆装实践以及检测试验,这对汽车维修专业所具备的教学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促使汽车维修专业更好发展,多媒体教室、汽车实验室必不可少,对汽车以及其组成实物、检测仪器与设备也应当有配备。

再次,教学手段的改进。汽车维修专业更加注重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对所有汽车的车型、原理、构造等一一阐述,而更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不是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而是能动的接受知识,在这个基础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同时,学校应当加强学员理论分析能力。需要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充分发挥其教学智慧,以讨论、小组合作、情境教学等方式活跃课堂氛围,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

3.2加快复合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所谓双师型教师队伍,即从群体上说来,是专兼有机结合的队伍,要有能力完成理论教学,从个体角度看来,专业课的教师同时具备理论以及实践能力。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对理论知识非常精通,对本专业发展前沿时刻关注,同时具备切实的实践经验,这样传授知识时更加游刃有余。应当安排专业教师每年深入生产现场和员工一起解决问题或者参观进修,及时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以及技术动态,积极更新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内涵,开阔视野,使自身知识结构和时代共同发展,成为行业内的专家。这样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必然是顺应时展的。

3.3加强和企业间的合作交流。

为了使学校培养出的人才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为了促进企业知识更新,学校可以和企业间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实现对资源、人才的共享。

首先,设备共享。汽车维修专业具备很强的实践性、操作性,因此,学校需要配备相应的设施。而汽车维修相关设备价格不菲,对学院而言购置能力有限,而如果学校和企业加强合作,就能够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如,将企业在维修中已经丧失维修价值的一些零部件作为学生实验和实习的素材,对资源充分利用。

其次,人力资源共享。教师在传授知识前到生产一线,进行理论以及技能上的培训与学习,了解实际运行中所遇到的技术攻关与难题,修理改良技术等。这样一来,企业今后遇到难题时,教师可以为其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与指导。此外,高等院校将其所培养出来的理论和专业知识过硬、思想品德优秀的人才输送到企业,为提升企业人才结构提供支持,也解决了学校就业压力。

再次,技术信息共享。学校和企业联合起来,一方面,在理论知识上,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第一时间的信息沟通;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实际操作中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4结束语

汽车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然而,高科技的渗透使汽车维修行业成为面临着巨大的调整。在这样的环境中,开设汽车维修专业的相关院校只有积极采取措施,跟上时展步伐,才能够为社会提供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汽车维修基本知识篇9

关键词: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培养模式;课程设置

汽车工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给汽车维修行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汽车维修行业紧随汽车技术现代化的步伐迈入了高科技领域,各种现代化检测仪器和新的维修检测技术应运而生,凭经验检修汽车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检查靠资料、拆装靠设备、检测靠仪器,因此,掌握现代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和新的工艺成为对汽车维修人员的基本要求。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承担着培养掌握现代汽车检测与维修理论与技能的“银领”人才,即培养“大学文化的能工巧匠,能工巧匠型的大学生”的艰巨任务,必须创新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掌握先进的维修、检测技术,具备现代汽车检测与维修实际操作能力,真正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相关岗位的需要,成为生产一线的适用人才。我院经过近八年的专业建设与改革实践,初步建立了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中心的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制定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适应汽车服务行业需要的、熟练掌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领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应体现在基础理论上“必需、够用”、在专业技能上“实、新、宽”的原则,同时注重持续发展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应依据岗位需求,构建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要依据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根据汽车服务行业需要,以“实用、前沿”为原则构建本专业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岗位技能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突出特色,教学内容应特别注重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与核心技能的培养。

首先,要打破学科体系,进行课程开发与整合,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重组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与素质教育体系。一是打破“老三段”式传统教学模式,突出岗位技能培养,整合优化课程,如可将《汽车发动机构造》、《汽车发动机维修》、《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整合为《汽车发动机使用与维修技术》模块教材,可对汽车电器、汽车底盘、汽车电控系统等课程进行优化整合。二是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设置关键能力培养课程,如增加专业技能强化训练课等。三是构建由实验实训课、专业基础实训课、技能强化实训课、岗位就业实训等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四是建立素质教育体系,使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中,将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与素质教育体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其次,要强化课程建设,按职业特色设计课程内容,按行业领先要求更新课程内容,以模块式课程教学为主线,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技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如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三大基础模块课程,每学期都应修改部分子模块的内容,汽车电控模块课程每次循环都要有重新修订或增加的内容等。同时,应将研究课题及目前推广的新技术、新项目添加到教学内容中,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适用性。

再次,要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行业许可证考试等内容融入教学内容中,将职业证书的考核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毕业前取得相关工种的职业技能证书,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与就业竞争力。

创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高度融合的“模块式”教学模式,其教学环境接近工厂化,即教室、实习实验室、工厂形成交叉网络的一体化教学环境。在课程的组合上淡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线,以职业岗位群的综合能力为主,把本岗位应该具备的各种综合能力分解为相应的功能模块,对应于一种或几种能力,按功能模块组成新型课程体系。将功能模块划分为若干个子模块,每个模块或子模块均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学完一个子模块就能掌握一项或多项技能。要采用现场教学或仿真教学方式,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技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模块式教学的实施过程如下图所示:

开发适应岗位需求的模块化教材

高职教育使用的教材不应是本科教材的压缩。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技能人才,其教材应具有以下特点:基础理论适用够用,侧重结果的运用;实践与技能操作性强,与岗位需求密切结合。为此,我院开发了模块化教材。模块化教材是依据实际工作岗位对知识与技能的要求,结合与单元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和岗位能力要求,提炼出信息资料、技能项目、问题、目标,将一门或几门专业课中有关的理论知识或操作技能有机结合,提供给学生有关单元的完整、清晰的解决方案。课程的学习始终在解决问题的逻辑引导下进行,模块化教材能够实现知识的整合及知识技能与实践的融合。

开发模块化教材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写人员除了应具有丰富的本专业知识,还要熟练掌握实际操作技能,这是真正实现模块化教学的难点,也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自己所讲授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前沿技术、技能,还要对相关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教材编写应以岗位能力的培养为中心,以学习者掌握必需、足够的基础理论与熟练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单元目标,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划分课程内容,设计制定科学的讲授顺序,编制出理论性、适用性、操作性有机结合的新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材。

以“双高”为标准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关键,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特色。高职院校的教师首先是高校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同时应是技术的开发者与应用者,还必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即要求达到“双高”——高学历+高技能的标准。我院的具体做法,一是实施师资发展战略,结合专业建设规划对师资数量和结构的要求,根据每一位教师的具体情况与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师资培养方案;二是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在学科、专业内部,产生相互协作又各有侧重的学术群体;三是通过实践与科技服务提高专业教师的“双高”素质,鼓励教师承担科研课题、参加生产实践,尽快提高科研能力、实践能力与业务素质;四是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积极面向社会特别是生产企业聘请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兼职教师,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兼职教师队伍。

现代汽车已成为集计算机技术、光电传输技术、新工艺与新材料于一体的高科技载体,汽车维修已步入高科技领域,因此,加速培养具有较高层次的汽车维修技术人才至关重要。高职院校应加快专业建设步伐,通过改革与发展,更好地肩负起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使高职院校真正成为现代汽车维修实用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摇篮,为实现我国现代汽车维修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汽车维修基本知识篇10

关键词: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一体化教学改革

【分类号】G712;U463.6-4;U472-4

前言

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授课程内容时,以陈旧的教材为基础,借助大量的教具和教学模型,努力讲解课程内容,但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不强,无法真正掌握汽车电气设备检测与维修技能。为了让学生掌握汽车电气设备检测与维修操作技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我们必须开展一体化教学改革。

1《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的教学现状

1.1培养目标不明确

传统的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主要是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为培养目标,忽视了技能教育实用性较强的特点,没有紧跟市场、注重企业对维修人才掌握汽车电气设备维修技能的要求,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尽快地适应所从事的工作岗位。

1.2教学方法落后

传统的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主要采用先在教室进行理论教学,然后在实训室进行实操技能训练的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学生一直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中没有经过深入思考,不能将理论学习和实操技能训练有效结合,无法发挥自主学习的作用,难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教学目标相差甚远。

1.3教材内容陈旧

第一,教材内容与汽车电气设备检测与维修的实际应用有一定差距,存在着学生掌握了教材内容,却在实际工作中不会使用所学知识来检测、排除电气设备故障的问题。

第二,教材内容已形成固有体系,没有紧跟市场技术的发展对教材内容进行实时更新。

2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目标

2.1满足企业岗位人才需求

学校人才培养及教学内容的安排应根据企业工作岗位的技术要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因此,在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中,应组织专业教师赴维修企业调研机电维修工作岗位中电气设备维修工作经常进行的维修任务与技术要求,了解企业需求,以企业工作岗位要求为基础,开展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

2.2培B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综合职业能力即在真实环境中整体化地解决综合性的专业技术问题的能力,是人们从事一门或者若干门相近职业所具备的本领,是个体在职业工作、社会热情和私人情境中科学的思维、本着对人和社会负责的态度行事的热情与能力,是科学的工作和学习方法的基础。所以,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要满足职业要求和学生个人发展需求两方面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3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中的实施

3.1.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所谓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指将专业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知识支持职业技能的学习,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

3.2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

理论讲解教师对教学目标所涉及的内容边讲解边演示(操作),通过现场实物、教学模型、多媒体课件、实际操作等内容的演示,让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变成看得见、动得到、易理解的实实在在的东西,让学生可以做到,边理解理论知识,边对实物进行操作。

3.3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

既然要优化教学内容,就必须进行课题分解和模块化组合。具体操作方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将学生需要学习的各个知识点分解为一个一个的模块;学生有计划地针对各个模块进行理论学习和专门化训练,在训练中让学生知其然;教师对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困惑,用专业理论知识加以解释,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以《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第二版“单元一电源系统”这一部分内容为例,这部分内容的知识点包括电源系统概述、汽车蓄电池、汽车交流发电机、电压调节器和电源系统电路。我们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这部分内容划分为两个教学模块。模块一:对汽车蓄电池和汽车交流发电机进行边讲解理论边进行实际操作的授课方法,并且教师对实物(总成)进行实际操作演示,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及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模块二:带学生到汽车整车实训室进行实车讲解,并且教师对应着电路图进行实际操作演示,让学生了解了在汽车整车各零部件的安装位置,读懂电路图,并掌握以电路图结合实车进行检测与故障分析。

4理实一体化教学资源的运用

《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是一门与实际工作岗位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脱离了工作实际,学生就会难以理解知识,无法形成技能,进而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准备丰富的教学资源是《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中,笔者建议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合理运用教学资源。

4.1组建专门化教室

专门化教室是将教室与实训场地融为一体、使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场所,能够让学生感受情境教学的氛围,在课题(或案例)教学中学习技能,获得能力。所以,专门化教室必须具备充分的教学条件,如:包括黑(白)板和多媒体教学设备,有足够的实验或实训操作工位和实物(总成)等。

4.2充分利用现有实物(总成)

比如,在汽车电气实训室利用已有的继电器、点火开关总成、发电机总成、起动机总成等教学实物,可以进行整体外观认识、正确拆卸、拆卸后的检测(检修)项目、正确的装复等内容,还可以结合电路图或原理图分析其工作原理。

4.3利用计算机仿真动画进行辅助教学

应用于课堂教学,使理论教学直观化。此外,根据教学的要求,还可组织学生到汽车整车实训室进行现场教学。通过组织学生到汽车整车实训室进行现场教学,使学生认识在汽车整车上零部件的安装位置及其连接关系,增强了感性认识,并且根据我们教师所提供的电路图进行实际动手测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特别是增强学生对实物(总成)工作原理、理解电路图的能力,对“电”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等方面知识的理解大有帮助。

5结束语

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要充分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汽修人才职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宗旨,从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实训场所、评价机制各个环节入手,按照一体化的要求进行设计与教学,这样才能培养出企业满意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