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素质教育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34:13

初中素质教育总结篇1

各市、县、自治县教育(教科)局,三沙市社会事业与后方基地管理局,洋浦经济开发区社会发展局,厅直属中学(单位):

为进一步深化海南省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二〔2016〕4号)、《海南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琼府〔2016〕29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我厅制定了本实施意见,并经教育部核准备案,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有利于维护教育公平,有利于中考、高考改革的衔接出发,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深化我省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培养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

二、基本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处理好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在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同时,关注学生个性特长和发展潜能,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为初中毕业生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坚持普职并重。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通过系统科学的制度设计,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将适合不同教育的学生合理分流到普通高中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畅通学生成长成才的多种途径,促进普职协调发展,为多样化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坚持公平公正。不断完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规则程序,探索高中自主招生,形成指标到校生分配、统一招生录取、自主招生录取、推荐录取等多元录取方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平等升学机会,确保考试招生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

坚持全科开考。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所设定的科目全部纳入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打好共同基础,确保义务教育的基本质量。

坚持因地制宜。立足海南实际,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注重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实践,使学、考、招有机衔接,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稳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三、改革目标

进一步完善我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到2020年左右基本形成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建立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维护社会公平。

四、主要任务

(一)实施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教育考试规定组织实施,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保障义务教育基本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考试制度。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既是衡量学生学业水平,评价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又作为高中阶段学校录取新生的重要依据。

1.考试科目。《海南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所规定的语文、数学、英语(含听力)、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体育与健康、生物、地理、美术、音乐12门科目均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避免过早过度偏科,确保达到初中教育的基本质量要求。

信息技术、物理实验操作技能、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等为考查科目,积极创造条件将生物实验操作技能纳入考查科目。

2.考试范围。教育部颁发的各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必学内容。

3.考试方式。语文、数学、英语(含听力)、物理、化学、生物、地理7门科目学业水平考试实行闭卷笔试考试;道德与法治、历史2门科目实行开卷笔试考试;体育与健康科目实行现场测试,积极创造条件提供自选项目供学生选择;音乐、美术及考查科目由省教育厅制定考查方案,各市县(含洋浦,下同)具体组织实施。

4.成绩呈现。学业水平考试的语文、数学、英语(含听力)、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体育与健康、生物、地理10门科目的考试成绩均以a、B、C、D、e、F六个等级呈现,其中语文、数学、英语(含听力)、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生物、地理9门科目的成绩等级,根据考试成绩从高到低以全省当年考生人数按a等级10%、B等级20%、C等级30%、D等级20%、e等级15%、F等级5%依次确定。体育与健康学科成绩等级按考试成绩从高到低依次确定,其中a等级40-50分,B等级35-39分,C等级30-34分,D等级25-29分,e等级20-24分,F等级0-19分。

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物理实验操作技能和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考试或考查成绩直接以“合格”和“不合格”呈现,其结果与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一并记入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中。

5.时间安排。全省统一考试的语文、数学、英语(含听力)、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7门科目考试安排在义务教育九年级课程学习结束后(每年6月25-26日)进行,生物和地理2门科目考试安排在义务教育八年级课程学习结束后(每年6月27日)进行,体育与健康科目考试安排在义务教育九年级下学期3月—4月进行。

6.考试组织。语文、数学、英语(含听力)、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体育与健康、生物、地理10门科目实行全省统一考试,其中:语文、数学、英语(含听力)、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生物、地理9门科目由省教育厅统一命题,统一制卷,统一组织考试,统一评卷;体育与健康科目由省教育厅制定考试实施方案,由各市县负责组织实施。

全省统一考查科目由省教育厅制定考查实施方案,由各市县按有关规定组织考试、评定成绩。

(二)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是培育学生良好品行、发展个性特长的重要手段。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学生年龄特点,参照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由省教育厅统一制定并向社会公布。

1.科学确定评价内容。综合素质评价要记录学生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主要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内容,重点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参加各类综合实践活动、党团与社团活动、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情况的记录及成果,各学科学习成绩和成果,体育和艺术特长以及参加活动的成果等体现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关键表现。

2.完善评价手段和方法。进一步完善海南省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建设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管理平台。初中学校和教师要指导学生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做好写实记录和典型事实材料,学校要在每学期结束时及时做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材料的整理遴选、审核、公示等工作,为每一位学生建立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学生毕业时,提取经过审核、公示的相关材料形成《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表》,为高中阶段学校选拔学生提供依据或参考。

3.科学合理使用评价结果。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为学校和家长对孩子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提供重要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是初中学生毕业和高中阶段学校录取的重要依据之一,招生学校应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前向社会公布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录取办法,确保使用程序规范透明、结果公平公正。

(三)改革招生录取办法

建立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

1.改革录取计分科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以各计分科目等级和各计分科目原始分总分呈现。各科目分值为:语文、数学、英语(含听力)3个科目各120分,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4门科目各100分,体育与健康科目50分。生物、地理2门科目卷面分各100分,2019年(即2017级初中学生,以下递推)各按卷面分30%计入录取总分,2020年各按卷面分40%计入录取总分,2021年起各按卷面分50%计入录取总分。

2.依据综合素质评价录取。要将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依据。在普通高中学校录取时,综合素质评价总等级作为门槛,其中“省一级学校”和经省教育厅批准面向全省招生的普通高中学校实验班只录取综合素质评价总等级达到a等或B等级的考生,其他普通高中学校录取时,对综合素质评价总等级的要求,由其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另行确定;若在录取时,各录取学科总分相同无法区分时,由招生学校根据考生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表》和《成长记录袋》提供的材料以及本校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录取办法,自主择优录取。普通高中学校在自主招生中,要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3.科学合理确定普职招生规模。按照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切实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工作,鼓励和引导动手能力强、职业倾向明显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4.完善有关政策措施。继续实行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招生名额向农村初中和城区薄弱初中倾斜,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引导初中学校提升办学水平。到2020年市县优质普通高中学校招生名额分配到初中学校比例达到50%以上。继续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中考的政策措施。

(四)探索和规范自主招生

支持普通高中学校根据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制定自主招生方案,探索建立高中阶段学校自主招生制度。试点普通高中“省一级学校”以自主招生方式,根据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结合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招收具有体育、艺术等学科特长以及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要求。自主招生名额控制在学校总招生计划的8%以内(其中体育、艺术特长生总比例不超过6%)。自主招生学校要严格规范自主招生办法和程序,不得重复组织学业水平考试。自主招生录取方案报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并向社会公布后实施。要将自主招生的各个环节和录取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确保招生结果公平公正。

(五)加强考试招生管理

1.认真核定招生计划。完善招生计划编制办法。认真落实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根据区域内学校布局,适宜的学校规模和班额以及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原则核定招生计划并严格执行。

民办高中与公办高中享有同等的招生权利,各市县应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将民办高中统一列入招生计划。教育行政部门应认真审核民办高中招生方案,按照学校实际办学能力逐校下达招生计划。未取得办学许可证(含筹设期间)或年检不合格的“民办高中”不得参与招生。

2.严格规范招生行为。健全招生管理工作规定,规范学校招生行为,进一步明确招生范围、招生规模等基本要求,严禁无计划、超计划招生,严禁违规跨区域和采取承诺、未经政策允许的签订协议等非正常手段提前招生,防止恶性竞争,维护正常的招生秩序。

坚持素质教育导向,规范中考成绩,坚决刹住炒作“中考状元”、“中考升学率”等不良风气。严禁任何学校公布、提供学生中考成绩。严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以中考成绩、升学率排名排队、表彰奖励。

3.减少和规范加分项目。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大幅减少、严格控制中招录取加分项目,逐步将加分的激励导向功能转移至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学生加分项目;从2018年起取消省优秀学生干部、省三好学生、宋庆龄奖学金、“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加分项目。相关特长和表现等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我省实际保留的加分项目,严格控制加分分值。进一步完善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办法。健全考生加分资格审查公示制度。

4.完善考试招生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考试招生政策、招生计划、录取结果等信息,接受考生、学校和社会监督。完善违纪举报和申诉受理机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招生录取等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

(六)推进考试命题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水平考试命题思想。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要坚持有利于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与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原则,兼顾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的不同功能,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确定考试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与社会实际,突出学科核心素养。

科学设计试卷结构,提高命题质量,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实践能力,重视对有关学科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查,积极探索初中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教育厅统筹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工作,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积极稳妥推进。各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高中阶段学校要高度重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工作,按照省教育厅的总体部署,认真落实好各项改革任务。

(二)深化教学改革。严格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合理安排课程进度,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严禁压缩综合实践活动、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国家和省级必修地方课程的课时。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结合我省实际,进一步完善课程计划,改革基础教育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加强初中学校校长和教师培训,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初中学校师资、实验室、体育运动场地及器材等方面的条件保障,保障正常教学需求。定期对初中学校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三)提升保障能力。加强命题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命题教师的命题能力,强化对试卷进行评估和分析,提升考试命题质量和水平。严格对试卷命题、印制、运送等环节的保密要求,确保试题试卷安全。探索以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逐步建立我省统一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化管理平台。加强学业水平考试管理机构建设,确保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所需经费。

(四)加强宣传引导。认真做好改革政策举措的宣传工作,及时回应学生、家长和社会关切。加强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和中等职业学校免费等惠民政策的宣传,为推进改革、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六、其他事项

(一)往届初中毕业生及由外省(自治区、直辖市)转学进入本省义务教育学校九年级就读的,或本省户籍在外省(自治区、直辖市)就读义务教育学校回本省报考的,可申请参加当年度生物、地理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其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录取总成绩。

初中素质教育总结篇2

一.初中历史与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全面型人才的教育方式,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品德素质教育、文化科学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和劳动技能素质教育等方面。使学生们形成良好的行为道德规范、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乐观积极向上的性格、善于发现周围美好的事物和培养正确的劳动观。

2.初中历史的重要性。初中历史教学是学生接触历史的最早时期,了解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总结历史事件和借鉴其中教训的能力。但是一般来说,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积极性并不高,是因为传统的历史课堂无趣且乏味,没有将学习历史的真正意义体现出来。了解历史,有助于形成初中生的责任感和掌握政治、人文文化等知识,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解析,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路。

3.初中历史素质教育的作用。因初中历史多涉及的内容丰富,包含政治、军事、地理等多方面知识,所以有利于加强初中生对社会的了解,培养基本的文化素养。初中历史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借鉴历史事件总结出的经验来引导现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充分了解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在形成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磨难,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1.初中历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现状。传统的历史教育很难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但是通过与素质教育模式结合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素质教育的概念从提出到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分析、改善,终于在国内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使素质教育得到广泛的应用和足够的重视,有效的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

2.初中历史教学中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积极性。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不断地重复考试中的重点,老师一遍一遍的讲,学生一遍一遍的记,缺少课堂互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差。此外,学生在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的次数并不代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要体现在学生是否有学习和钻研历史的兴趣、是否能够独立思考,不被课本上和老师教授的知识所束缚。

(2)教师教学方式传统。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大多都是通过讲解书本上的知识来教学,很少用自己的观点来评价和点评历史事件和人物。要想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就要死记硬背课本上的知识,学生处于被动位置,不能进行独立分析和思考。

(3)教学资源开发不够。一本历史书就想让初中学生了解历史,就凭教师的教课水准再高也是不可能的。所有的学科都注重实践,而历史课程的实践教学可以同时课堂播放历史影像资料、课外参观历史博物馆、阅读课外历史读物等方式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就需要一所学校是否可以有能力开发这些教学资源。与此同时,也要将历史课本作为教学资源开发的主体,设计吸引学生、内容丰富的课本也是开发教学资源的重点。

三.提高初中历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方法

(1)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第一步就是改变传统的师生地位,把以老师为主体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被动的接收知识变为学生主动的请教知识。在学生与教师的观点不一样时,应该主动与老师辨析,而不是被动的接收老师的固定观点。而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地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2)注重学生的差异性教学和培养学习兴趣。对于不同的学生应该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每个学生的基础和学习态度、思维方式均不相同。再课堂上不能采取单一的教学方式,所教授的内容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3)优化历史教学方法。学历历史不能完全依靠教师的讲解,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合理的安排实践教学,如:情景教学、网络互动等。

初中素质教育总结篇3

【重磅新闻】成都公布中考改革方案中考升学总成绩调整为710分

一、总体要求

坚持“育人为本、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使教、学、考、招有机衔接,构建有利于发展素质教育,有利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考试招生制度。

到2022年形成具有成都特点,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二、主要任务‍

(一)实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1

“两考合一”

建立市级统筹、以县为主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管理体制。实施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坚持初中毕业、高中招生“两考合一、一考多用”,减轻学生备考负担。统一全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标准、科目和时间。完善全市统一的考试评卷信息化平台,统一网上评卷,实现同考等值。

2

“全科开考”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覆盖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规定的所有科目。从2019年秋季新入学的初中一年级起,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信息技术和地方课程等,并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调整而调整。

3

分类考核

语文、数学、外语实行纸笔闭卷考试,按要求参加四川省教科院组织命题的考试。物理、化学、生物采取纸笔闭卷考试和实验操作技能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每个科目两项考试成绩合并计算作为学科总成绩;实验操作技能考试按省教育厅相关要求执行。道德与法治、历史实行开卷考试。地理采取纸笔闭卷考试。信息技术实行上机操作考试。体育与健康考试由统一考试和体育素质综合评价考核组成,其中统一考试由体能和技能项目组成,实行必考加选考。音乐、美术成绩由艺术素质测评成绩和技能测试成绩确定,由初中学校根据市教育局要求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地方课程测试由各学校自行组织。

4

命题要求

切实提高命题质量,引导发展素质教育。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确定考试内容范围,研制考试试题,兼顾毕业考试和招生考试的不同功能。在全面考核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考试内容的基础性、综合性,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增强对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基础考查。

5

“学完即考”

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规定和要求,坚持“学完即考”。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考试于毕业当年6月中旬进行。道德与法治、历史、生物、地理、信息技术考试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按照“学完即考”的原则,及时安排;体育与健康统一考试、音乐和美术技能测试安排在九年级下学期进行。

6

成绩呈现

初中毕业成绩以等级形式呈现。毕业成绩等级分为a(优秀)、B(良好)、C(及格)、D(不及格)四级。具体认定办法由市教育局另行制定。

(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1

评价内容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是培育学生良好品行、发展个性特长的重要手段。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市教育局制定“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初中学校要基于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充分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

2

评价依据

评价依据以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记录为主要依据,包括:思想品德与行为规范评价和成长发展的记载;各学科的学业成绩记录和学习小档案的记载;参加专题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和班级及社团活动的记录,“个性特长”和获得奖励的记载;身心健康状况记载;艺术特长和基本素养记载;校本课程的考查结果等。综合素质评价要以事实为依据,坚持客观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进行。

3

评价程序

综合素质评价由各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学校具体组织实施。基本程序包括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公示审核、形成档案。市教育局研发“成都市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记录管理系统”,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督促指导学校使用好记录管理系统,初中学校要为每个学生建立综合素质表现评价档案(含电子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并将用于招生使用的重要活动记录和典型事实材料进行公示、审核。档案材料要突出重点,简洁明了,便于在招生中使用。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在九年级下期(毕业当年4月底以前)完成。

4

结果运用

初中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材料,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建立自信,指导学生克服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初中学校要将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提供给高中阶段学校,作为高中阶段学校选拔新生、自主招生的依据或参考。各高中阶段学校要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办法,组织对档案材料进行研究分析,做出客观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依据或参考。各高中阶段学校要在招生章程中明确提出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具体使用办法并提前公布,规范、公开使用情况。

5

评价实施

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初中学校应建立和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公示制度、诚信制度、监控与评估制度、举报与申诉制度,确保公平公正。高中学校要向社会公布招生录取中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三)改革完善招生录取办法

1

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计分科目

将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纳入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计分科目。实行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评卷和统一公布成绩。

试卷的结构及分数。语文、数学、外语三科满分各150分;物理100分(含实验操作考试15分);化学100分(含实验操作考试15分),体育与健康60分(含体育素质综合评价考核10分)。生物(含实验操作考试15分)、历史、地理、道德与法治,满分各100分。

升学成绩计分办法。升学成绩以分数形式呈现,总分为710分。具体为:语文、数学、外语三科满分各150分;物理成绩按70%计入,满分70分;化学成绩按50%计入,满分50分;体育与健康满分60分;道德与法治、历史、生物、地理升学成绩每科总分按20分计算。具体折算细则由市教育局、市招考办另行制定。

2

坚持普职协调发展

根据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科学合理制定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切实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工作。对初中毕业生就读中职类学校实行免试注册入学制度,使有意愿的初中毕业生都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推动普职融通育人模式改革,探索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资源共享、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学籍互转,建立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融合衔接的人才培养机制,为高中阶段学生提供“二次选择”机会。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来蓉工作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参加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的政策措施。实施特殊教育提升工程,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质量,扩大特殊教育学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机会。

3

完善指标到校生分配办法

合理分配优质高中招生名额,省级示范性公办普通高中统招计划要以50%以上的比例均衡分配到服务区内的初中学校,并适当向薄弱初中、农村初中倾斜;重点(示范)等优质中等职业学校也可将一定的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促进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初中学校推荐指标到校生要依据学生初中各阶段学业考试成绩,并结合综合素质评价情况。

(四)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

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普通高中学校自主招生办法和程序。省级示范性公办普通高中经市教育局批准后,可面向全市自主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促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自主招生一般安排在中考后进行,自主招生总数一般不超过当年学校招生计划的5%。经批准实行自主招生的普通高中学校,要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制定招生录取办法,综合考查,择优录取,并将招生时间、招生办法和招生程序等自主招生的各个环节和录取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确保自主招生工作公平公正、安全有序进行。

(五)强化招生管理

1

严格招生计划管理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资源总量,完善普通高中招生计划编制,适当提高普通高中招生比例,合理确定普通高中招生总体规模。根据各校办学条件、核定的办学规模确定每所普通高中学校具体招生计划并严格执行。各区(市)县要按照国家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要求,办好各类高中阶段学校,提供充足学位。中心城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计划经市教育局审核后由市招考办统一公布,其他区(市)县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编制并公布。

2

规范招生行为

普通高中学校应严格按照规定录取新生,严禁无计划、超计划和违规跨区域招生;招生结束后,学校不得擅自招收已被其他学校录取的学生。具有中等学历教育资格的中职学校按省教育厅规定的范围自主招生。严禁出现人籍分离、空挂学籍、学籍造假等现象,学校不得为违规跨区域招收的学生和违规转学学生办理学籍转接。

3

严格招生时间管理

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督促所属学校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相关规定,保证九年义务教育依法实施。所有公办、民办高中学校均须按市教育局规定开展招生工作,不得在学生完成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前组织考试和录取新生。严禁将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提前送到高一级学校就读。

4

严控考试加分

落实成都市教育局等八部门《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普通高中录取加分政策的意见》(成教发〔2015〕8号),大幅减少、严格控制加分项目。学生相关特长和表现等在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中呈现。健全考生加分资格审核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5

实行阳光招生

各区(市)县和学校要在招生入学关键节点,就关键政策、群众关心的疑难点做好宣传释疑工作。高中学校招生宣传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和指导。招生宣传必须规范、合法,不得以任何形式虚假宣传资料和信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要做到招生政策、招生计划、招生范围、招生程序、招生方式、收费标准、录取结果“七公开”,其内容必须在当地的主流媒体、教育网站、学校公示栏等公布,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禁止公办学校以民办学校名义招生或民办学校以公办学校名义招生。禁止把以公办学校名义招收的学生安排在民办学校或社会培训机构就读。禁止生源学校和教师干扰或违背学生意愿填报学校志愿。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招考委、市教育局统筹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工作,明确各单位、部门责任目标,加强过程监督和目标考核。根据考试招生工作特点,提前公布实施方案,有序推进各项改革。

(二)深化教学改革

严格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严禁压缩综合实践活动、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课程的课时。加强初中学校校长和教师培训,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师资配备、设施设备等方面的条件保障,满足正常教学需要。定期对初中学校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三)提升保障能力

各区(市)县要加大经费投入,加强考试机构、考务组织、考场基础条件、招生录取等方面基本能力建设,充分保障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所需经费。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题库建设和命题研究,提高命题质量。建立健全试卷命题、印制、运送、保管、阅卷等全过程保密制度,确保试题试卷绝对安全。加强标准化中考考场建设,到2022年按要求全面完成。

(四)做好宣传引导

各区(市)县要认真做好改革政策措施的宣传解读工作,及时回应学生、家长和社会关切。加强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和中等职业学校免费等惠民政策的宣传,为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营造良好的氛围。

政策解读

现就《成都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中考改革方案”)主要内容解读如下:

中考改革方案出台的背景、依据是什么?

成都市中考改革方案是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二〔2016〕4号)和《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川教〔2017〕107号)要求,结合本市实际制定的。

近十多年来,成都市高中阶段学校(含普通高中学校和中职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坚持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两考合一、一考多用”,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此次中考改革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坚持稳妥推进,在继承中前行,在改革中完善,进一步优化中考考试制度、考试方式、考试内容、录取方式、招生计划等。

中考改革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使教、学、考、招有机衔接,构建有利于发展素质教育,有利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考试招生制度。

中考改革从2019年秋季新入学的初中一年级起开始实施,到2022年形成具有成都特点,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

中考改革实施后哪些政策将保持不变?

中考改革将保持“五个不变”,具体为:

01

坚持“两考合一、一考多用”原则保持不变

中考改革将继续坚持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两考合一、一考多用”,有利于减轻学生备考负担。

02

高中招生录取计分科目保持不变

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现已采取4(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6(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模式录取计分的,不再减少计分科目”的规定,中考改革实施后升学计分科目与现行中考升学计分科目相同,继续保持不变。

03

9门科目录取计分分值保持不变

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9门学科升学计分分值将继续保持不变。

04

高中招生分批次录取保持不变

中考改革实施后,高中阶段学校招生仍实行分批次录取。

05

指标到校生录取办法保持不变

中考改革实施后,将继续实行指标到校生政策,将省级示范性公办普通高中统招计划50%以上的比例均衡分配到服务区内的初中学校,并适当向薄弱初中、农村初中倾斜。

中考改革主要有哪些变化?

中考改革将进行“五个优化”,具体为:

01

改革优化考试制度,减轻学生备考负担

实行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两考合一、一考多用”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考试范围覆盖到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规定的所有科目,这是落实教育部、省教育厅的有关要求,确保义务教育基本质量的需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克服一些科目“不考不教、不考不学”的倾向,引导学生打好基础。中考改革实施后,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将在现有基础上增加音乐、美术和地方课程,但新增学考科目不纳入升学计分,由学校组织实施,成绩合格即可。此外,按照“学完即考”的原则,及时安排学业水平考试,避免考试过于集中。

02

改革优化考试方式,实行分类多样考核

按照学科特点,分类采取不同的考试方式,将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相结合,纸笔考试与实验操作考试相结合,必修必考与选修选考相结合,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语文、数学、外语学科,成都市将按要求参加四川省教科院组织命题的考试。

03

改革优化考试内容,引导发展素质教育

01

优化考试内容,提高命题质量

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增强考试内容的基础性、综合性,增强对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02

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新增生物实验操作考试,并将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分值提高到15分。

04

改革优化录取方式,形成“一依据一结合”模式

中考制度改革以依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主要制度架构,充分发挥中考在素质教育中的正向指挥棒作用,进一步破除唯分数论。

01

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中招生的依据或参

初中学校要为每个学生建立综合素质表现评价档案,突出对学生成长过程的客观写实记录,反映学生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作为高中阶段学校选拔新生、自主招生的依据或参考。

02

提高体育与健康升学计分分值

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现已采取4(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6(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模式录取计分的,不再减少计分科目”和“将体育与健康纳入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计分科目,其分值权重原则上不低于总分的8%”的要求,中考改革实施后,成都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计分科目仍为10科,除体育与健康计分成绩由原50分提高到60分外,其余科目计分权重不变,升学成绩总分为710分。

05

改革优化招生计划,适当提高普通高中招生比例

01

适当提高普通高中招生比例

近年来,全市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升学率逐年提高。2018年,全市初中毕业生普高升学率已达60%。下一步,市教育局将加强统筹规划,建立科学合理的普职比例调节机制,进一步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目前,成都市正在加强普通高中学校建设,到2020年底前,全市将新建公办普通高中9所(不含民办),改扩建24所,普通高中学位将进一步增加。

02

推动普职融通育人模式改革

探索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资源共享、课程互选、教师互派、学分互认、学籍互转,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衔接的人才培养机制,为高中阶段学生提供“二次选择”机会。

03

进一步扩大特殊教育学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机会

中考改革实施后体育与健康考试怎么考?

体育与健康考试由统一考试和体育素质综合评价考核两个部分组成。其中统一考试由体能和技能项目组成,实行必考加选考。具体办法由市教育局另行制定。

中考改革是如何体现减轻学生负担的要求的?

初中素质教育总结篇4

一、总体要求

坚持“育人为本、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使教、学、考、招有机衔接,构建有利于发展素质教育,有利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考试招生制度。

到2022年形成具有成都特点,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二、主要任务‍

(一)实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1

“两考合一”

建立市级统筹、以县为主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管理体制。实施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坚持初中毕业、高中招生“两考合一、一考多用”,减轻学生备考负担。统一全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标准、科目和时间。完善全市统一的考试评卷信息化平台,统一网上评卷,实现同考等值。

2

“全科开考”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覆盖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规定的所有科目。从2019年秋季新入学的初中一年级起,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信息技术和地方课程等,并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调整而调整。

3

分类考核

语文、数学、外语实行纸笔闭卷考试,按要求参加四川省教科院组织命题的考试。物理、化学、生物采取纸笔闭卷考试和实验操作技能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每个科目两项考试成绩合并计算作为学科总成绩;实验操作技能考试按省教育厅相关要求执行。道德与法治、历史实行开卷考试。地理采取纸笔闭卷考试。信息技术实行上机操作考试。体育与健康考试由统一考试和体育素质综合评价考核组成,其中统一考试由体能和技能项目组成,实行必考加选考。音乐、美术成绩由艺术素质测评成绩和技能测试成绩确定,由初中学校根据市教育局要求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地方课程测试由各学校自行组织。

4

命题要求

切实提高命题质量,引导发展素质教育。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确定考试内容范围,研制考试试题,兼顾毕业考试和招生考试的不同功能。在全面考核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考试内容的基础性、综合性,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增强对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基础考查。

5

“学完即考”

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规定和要求,坚持“学完即考”。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考试于毕业当年6月中旬进行。道德与法治、历史、生物、地理、信息技术考试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按照“学完即考”的原则,及时安排;体育与健康统一考试、音乐和美术技能测试安排在九年级下学期进行。

6

成绩呈现

初中毕业成绩以等级形式呈现。毕业成绩等级分为a(优秀)、B(良好)、C(及格)、D(不及格)四级。具体认定办法由市教育局另行制定。

(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1

评价内容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是培育学生良好品行、发展个性特长的重要手段。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市教育局制定“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初中学校要基于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充分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

2

评价依据

评价依据以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记录为主要依据,包括:思想品德与行为规范评价和成长发展的记载;各学科的学业成绩记录和学习小档案的记载;参加专题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和班级及社团活动的记录,“个性特长”和获得奖励的记载;身心健康状况记载;艺术特长和基本素养记载;校本课程的考查结果等。综合素质评价要以事实为依据,坚持客观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进行。

3

评价程序

综合素质评价由各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学校具体组织实施。基本程序包括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公示审核、形成档案。市教育局研发“成都市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记录管理系统”,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督促指导学校使用好记录管理系统,初中学校要为每个学生建立综合素质表现评价档案(含电子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并将用于招生使用的重要活动记录和典型事实材料进行公示、审核。档案材料要突出重点,简洁明了,便于在招生中使用。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在九年级下期(毕业当年4月底以前)完成。

4

结果运用

初中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材料,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建立自信,指导学生克服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初中学校要将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提供给高中阶段学校,作为高中阶段学校选拔新生、自主招生的依据或参考。各高中阶段学校要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办法,组织对档案材料进行研究分析,做出客观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依据或参考。各高中阶段学校要在招生章程中明确提出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具体使用办法并提前公布,规范、公开使用情况。

5

评价实施

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初中学校应建立和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公示制度、诚信制度、监控与评估制度、举报与申诉制度,确保公平公正。高中学校要向社会公布招生录取中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三)改革完善招生录取办法

1

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计分科目

将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纳入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计分科目。实行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评卷和统一公布成绩。

试卷的结构及分数。语文、数学、外语三科满分各150分;物理100分(含实验操作考试15分);化学100分(含实验操作考试15分),体育与健康60分(含体育素质综合评价考核10分)。生物(含实验操作考试15分)、历史、地理、道德与法治,满分各100分。

升学成绩计分办法。升学成绩以分数形式呈现,总分为710分。具体为:语文、数学、外语三科满分各150分;物理成绩按70%计入,满分70分;化学成绩按50%计入,满分50分;体育与健康满分60分;道德与法治、历史、生物、地理升学成绩每科总分按20分计算。具体折算细则由市教育局、市招考办另行制定。

2

坚持普职协调发展

根据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科学合理制定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切实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工作。对初中毕业生就读中职类学校实行免试注册入学制度,使有意愿的初中毕业生都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推动普职融通育人模式改革,探索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资源共享、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学籍互转,建立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融合衔接的人才培养机制,为高中阶段学生提供“二次选择”机会。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来蓉工作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参加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的政策措施。实施特殊教育提升工程,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质量,扩大特殊教育学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机会。

3

完善指标到校生分配办法

合理分配优质高中招生名额,省级示范性公办普通高中统招计划要以50%以上的比例均衡分配到服务区内的初中学校,并适当向薄弱初中、农村初中倾斜;重点(示范)等优质中等职业学校也可将一定的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促进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初中学校推荐指标到校生要依据学生初中各阶段学业考试成绩,并结合综合素质评价情况。

(四)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

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普通高中学校自主招生办法和程序。省级示范性公办普通高中经市教育局批准后,可面向全市自主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促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自主招生一般安排在中考后进行,自主招生总数一般不超过当年学校招生计划的5%。经批准实行自主招生的普通高中学校,要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制定招生录取办法,综合考查,择优录取,并将招生时间、招生办法和招生程序等自主招生的各个环节和录取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确保自主招生工作公平公正、安全有序进行。

(五)强化招生管理

1

严格招生计划管理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资源总量,完善普通高中招生计划编制,适当提高普通高中招生比例,合理确定普通高中招生总体规模。根据各校办学条件、核定的办学规模确定每所普通高中学校具体招生计划并严格执行。各区(市)县要按照国家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要求,办好各类高中阶段学校,提供充足学位。中心城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计划经市教育局审核后由市招考办统一公布,其他区(市)县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编制并公布。

2

规范招生行为

普通高中学校应严格按照规定录取新生,严禁无计划、超计划和违规跨区域招生;招生结束后,学校不得擅自招收已被其他学校录取的学生。具有中等学历教育资格的中职学校按省教育厅规定的范围自主招生。严禁出现人籍分离、空挂学籍、学籍造假等现象,学校不得为违规跨区域招收的学生和违规转学学生办理学籍转接。

3

严格招生时间管理

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督促所属学校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相关规定,保证九年义务教育依法实施。所有公办、民办高中学校均须按市教育局规定开展招生工作,不得在学生完成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前组织考试和录取新生。严禁将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提前送到高一级学校就读。

4

严控考试加分

落实成都市教育局等八部门《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普通高中录取加分政策的意见》(成教发〔2015〕8号),大幅减少、严格控制加分项目。学生相关特长和表现等在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中呈现。健全考生加分资格审核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5

实行阳光招生

各区(市)县和学校要在招生入学关键节点,就关键政策、群众关心的疑难点做好宣传释疑工作。高中学校招生宣传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和指导。招生宣传必须规范、合法,不得以任何形式虚假宣传资料和信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要做到招生政策、招生计划、招生范围、招生程序、招生方式、收费标准、录取结果“七公开”,其内容必须在当地的主流媒体、教育网站、学校公示栏等公布,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禁止公办学校以民办学校名义招生或民办学校以公办学校名义招生。禁止把以公办学校名义招收的学生安排在民办学校或社会培训机构就读。禁止生源学校和教师干扰或违背学生意愿填报学校志愿。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招考委、市教育局统筹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工作,明确各单位、部门责任目标,加强过程监督和目标考核。根据考试招生工作特点,提前公布实施方案,有序推进各项改革。

(二)深化教学改革

严格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严禁压缩综合实践活动、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课程的课时。加强初中学校校长和教师培训,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师资配备、设施设备等方面的条件保障,满足正常教学需要。定期对初中学校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三)提升保障能力

各区(市)县要加大经费投入,加强考试机构、考务组织、考场基础条件、招生录取等方面基本能力建设,充分保障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所需经费。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题库建设和命题研究,提高命题质量。建立健全试卷命题、印制、运送、保管、阅卷等全过程保密制度,确保试题试卷绝对安全。加强标准化中考考场建设,到2022年按要求全面完成。

(四)做好宣传引导

各区(市)县要认真做好改革政策措施的宣传解读工作,及时回应学生、家长和社会关切。加强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和中等职业学校免费等惠民政策的宣传,为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营造良好的氛围。

政策解读

现就《成都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中考改革方案”)主要内容解读如下:

中考改革方案出台的背景、依据是什么?

成都市中考改革方案是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二〔2016〕4号)和《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川教〔2017〕107号)要求,结合本市实际制定的。

近十多年来,成都市高中阶段学校(含普通高中学校和中职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坚持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两考合一、一考多用”,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此次中考改革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坚持稳妥推进,在继承中前行,在改革中完善,进一步优化中考考试制度、考试方式、考试内容、录取方式、招生计划等。

中考改革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使教、学、考、招有机衔接,构建有利于发展素质教育,有利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考试招生制度。

中考改革从2019年秋季新入学的初中一年级起开始实施,到2022年形成具有成都特点,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

中考改革实施后哪些政策将保持不变?

中考改革将保持“五个不变”,具体为:

01

坚持“两考合一、一考多用”原则保持不变

中考改革将继续坚持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两考合一、一考多用”,有利于减轻学生备考负担。

02

高中招生录取计分科目保持不变

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现已采取4(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6(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模式录取计分的,不再减少计分科目”的规定,中考改革实施后升学计分科目与现行中考升学计分科目相同,继续保持不变。

03

9门科目录取计分分值保持不变

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9门学科升学计分分值将继续保持不变。

04

高中招生分批次录取保持不变

中考改革实施后,高中阶段学校招生仍实行分批次录取。

05

指标到校生录取办法保持不变

中考改革实施后,将继续实行指标到校生政策,将省级示范性公办普通高中统招计划50%以上的比例均衡分配到服务区内的初中学校,并适当向薄弱初中、农村初中倾斜。

中考改革主要有哪些变化?

中考改革将进行“五个优化”,具体为:

01

改革优化考试制度,减轻学生备考负担

实行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两考合一、一考多用”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考试范围覆盖到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规定的所有科目,这是落实教育部、省教育厅的有关要求,确保义务教育基本质量的需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克服一些科目“不考不教、不考不学”的倾向,引导学生打好基础。中考改革实施后,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将在现有基础上增加音乐、美术和地方课程,但新增学考科目不纳入升学计分,由学校组织实施,成绩合格即可。此外,按照“学完即考”的原则,及时安排学业水平考试,避免考试过于集中。

02

改革优化考试方式,实行分类多样考核

按照学科特点,分类采取不同的考试方式,将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相结合,纸笔考试与实验操作考试相结合,必修必考与选修选考相结合,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语文、数学、外语学科,成都市将按要求参加四川省教科院组织命题的考试。

03

改革优化考试内容,引导发展素质教育

01

优化考试内容,提高命题质量

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增强考试内容的基础性、综合性,增强对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02

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新增生物实验操作考试,并将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分值提高到15分。

04

改革优化录取方式,形成“一依据一结合”模式

中考制度改革以依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主要制度架构,充分发挥中考在素质教育中的正向指挥棒作用,进一步破除唯分数论。

01

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中招生的依据或参

初中学校要为每个学生建立综合素质表现评价档案,突出对学生成长过程的客观写实记录,反映学生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作为高中阶段学校选拔新生、自主招生的依据或参考。

02

提高体育与健康升学计分分值

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现已采取4(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6(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模式录取计分的,不再减少计分科目”和“将体育与健康纳入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计分科目,其分值权重原则上不低于总分的8%”的要求,中考改革实施后,成都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计分科目仍为10科,除体育与健康计分成绩由原50分提高到60分外,其余科目计分权重不变,升学成绩总分为710分。

05

改革优化招生计划,适当提高普通高中招生比例

01

适当提高普通高中招生比例

近年来,全市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升学率逐年提高。2018年,全市初中毕业生普高升学率已达60%。下一步,市教育局将加强统筹规划,建立科学合理的普职比例调节机制,进一步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目前,成都市正在加强普通高中学校建设,到2020年底前,全市将新建公办普通高中9所(不含民办),改扩建24所,普通高中学位将进一步增加。

02

推动普职融通育人模式改革

探索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资源共享、课程互选、教师互派、学分互认、学籍互转,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衔接的人才培养机制,为高中阶段学生提供“二次选择”机会。

03

进一步扩大特殊教育学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机会

中考改革实施后体育与健康考试怎么考?

体育与健康考试由统一考试和体育素质综合评价考核两个部分组成。其中统一考试由体能和技能项目组成,实行必考加选考。具体办法由市教育局另行制定。

中考改革是如何体现减轻学生负担的要求的?

初中素质教育总结篇5

(一)教材的设置不尽合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的快速更新,教材内容远离现实生活,教材内容与当今时代的差距加大,不能跟时代的发展同步。初中语文教学的设置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选取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范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内容不能和时代的需求相结合起来,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的安排中,为了应付中考对部分课文死记硬背,而不是出于学习语文的热情。

(二)阅读教学设置不合理

初中语文阅读没有形成正确教学理念和思路。在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般是给出阅读的思路,仅仅是让学生找出文章的字词,划分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种教学方式犯了“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的错误,没有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教学规律。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对课文只是形成片面地理解,无法总览课文的全局。

(三)初中语文教学以中考为中心,阻碍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

素质教育在很多年前就已经提出来了,但是考试成绩依然是衡量教师语文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也成为教师评职称的依据。在应试教育为中心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依然围绕教学大纲开展,对课外的知识只是轻轻点水,忽略不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以“标准答案”作为唯一的标准,缺少新颖的观点,这就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创新培养。

二、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素质教育的措施

(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做到:一是教学观念的转变,素质教育的落实。当前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完全为了中考。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做好素质教育和创新型教育相结合,改变教学观念,树立素质教育教学理念。二是改变落后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的语文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思考和善于思考能力,改变被动学习的状态,同时鼓励学生多提问和敢质疑的求学精神,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和创新能力。三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对教师的授课提出疑问,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教师可以进行详细地解答,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二)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师队伍的职业素质

语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发扬教师教书育人的传统美德,有助于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提高个人的专业修养。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农村教师很少有机会参与各种教学研讨,同时,农村初级中学对语文教师的交流与学习不够重视,也缺少资金的支持,这些都制约了教师业务素质提高。因此,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克服困难,利用现有的资源,在工作之余充分利用网络和继续教育的机会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修养。

(三)语文课程改革,重视人文品质的培养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语文学习的人文精神修养,将文化的学习与语文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相互渗透,通过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选取一些优秀的课文作为课外学习材料,更多地将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文章与学生分享,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去,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和哲理。

(四)建立新型的语文教与学观念

教师要建立以听、说、读、写立体化的语文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的阅读教学观主要包括:一是改变过去平面的教学结构,建立师生同参与的立体化网络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做事、合作及生存;二是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到实践中存在的事物,从实践中感受教学内容的内涵。

(五)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提高教学效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同实践相结合的途径,能够开拓眼界,增长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农村教师可以举办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诗歌朗诵、读书会、知识竞赛、手抄报、故事会等。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大语文观念,让学生们懂得语文源于生活,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的道理。同时,引导学生勤写生活随笔、日记,努力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

初中素质教育总结篇6

摘要:思想品德教学是初中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课程。在我国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趋势线,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与素质教育有着共同的教学目标。本文主要将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与素质教育相结合进行论述,以促进两者的衔接与发展。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结合

由于当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信息传播的速度极快,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的周期缩短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这些现状对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的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成为21世纪的人才,就要有适应社会变化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义务教育阶段为学生的素质培养打好优良的基础。素质教育中的素质主要包括道德、智力、审美、劳技、身体等方面的素质。初中思想品德课主要是以培养学生道德素质为核心的教学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重要前提。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要达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采用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起着关键作用。

一、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模式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出发点的教育,强调以育人为本,培养学生的主体认知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在义务教育阶段,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基本途径,而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美国学者乔伊斯与威尔于1972年出版的《教学模式》一书被认为是教学模式理论研究的开端。随着属于研究方法的模式论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它为推进各领域的科学化作出了重要贡献,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也进行了教学模式理论的研究。一般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念与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样式,包括教学目标、操作方法、实施条件与评价等要素。教学模式对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学模式是对组织教学的一种设计,它将教学方法、组织形式、教学手段从宏观上进行调配,对教学具有构造功能;另一方面,教学模式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它解决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脱节问题,更好地提高了教学质量。素质教育正是新时期教学模式研究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五大曾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曾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总书记还强调,到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等。要有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在教育改革后的新课标下,我国基础教育的总体目标是素质教育。研究适合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是当下各教育学者所重视的课题。道德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担负起培养学生优良思想行为素质的主要作用。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初中思想品德是培养中学生健康思想品德的必修课程,也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并与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课程。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亟待改善的问题与困难。其一,学生、教师都认为思想品德课程教材内容很抽象,再加上应试教育观念,在课堂上过于注重理论的传授和道德的训诫,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想品德修养的提高。其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践性的引导,课堂教学只传授了概念性的知识,缺乏引导到生活实践的解释,只让学生将其当做某种理论知识来掌握、识记,难以化为学生真正的思想,用来指导其实践。其三,关注理论、关注权威是大部分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模式。这些都是不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的。初中阶段的学生渴望了解社会、了解身边的一切与生活相关的事物。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提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性:“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同时还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这也正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因此,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模式需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探索出合理的教育模式。

三、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符合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索

1.导学式

根据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作为引导者来进行师生互动,导学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导学式是指以引导为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对比传统传授式的教学模式,导学式更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导学教学模式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舞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主体认知能力。思想品德教学的导学模式关键在于正确提问。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重要”。导学式的提问包含老师提问和学生发现问题两个方面,老师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阐述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与动力。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老师可以提出启发性的、探索性的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学记》里有:“君子之教,喻也。”其意在于强调教学要注重引导,引导学生学会知识与相关技能。也可以用学生了解的、身边的事物来提问引导。例如,学习“民族文化”时,可以从学生身边的事来提问引导,如“你所在的地区有哪些体现文化特色的小说、电影、电视剧作品正在流行”“你所在的地区有哪些文化特色”等。

2.案例式

案例教学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是一种可操作性较强的教学模式,而且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案例教学模式是以情境认知理论、人际交互决定理论、构建主义理论等心理学研究理论为基础构建的。

结束语

任何教学模式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各自的优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灵活运用,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交叉使用合适的教学模式,穿插丰富的教学方法,方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素质教育总结篇7

【关键词】分层教学;初中体育;教学效果

所谓分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在学习初中体育时无论是在智力方面,还是在基础、能力、兴趣等各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而导致不同学生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领悟与掌握能力的差距很大。分层教学是极具现代化色彩的教学模式,在分层教学课堂,学生是绝对的主角,而教师的导师角色,主要负责引导,引导学生往预期的教学方向前进。在此情形下,分层教学作为具有因材施教、因需指导、因层评价和动态组合等特点的教学方式被广泛推广于初中体育教学中。

一、分层教学在初中体育中的含义

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体育素养及个体心理倾向等方面的差异,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层次,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如基本目标、中等目标、发展目标,以此来完成体育教学计划的教学方法称为分层次教学法。众所周知,初中阶段的课程比小学时增加了几个新鲜科目(如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这些都列入中招升学考试内容,因此相对学生来说课业既复杂又繁重。沉重的课业负担与学习压力,严重挑战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如何辅助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以及生理,体育教学责任重大。初中学生个体发育程度不一,心理素质水平不一,兴趣爱好不一,而分层教学强调的是因材施教、因需指导、因层评价和动态组合,与初中体育教学要求极度符合。所以,分层教学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是非常之重要的。

二、分层教学方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分层次教学的分层次原则,我们实行三级目标制:一级目标的教学目标除完成课程计划外,增设一至两项专项教材(是学生感兴趣的),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二级目标的教学目标要全面完成课程计划,掌握规定的动作技术、技能;三级目标的教学目标以“锻炼”为主,向课程计划靠拢,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1.趣味性教学

在传统的初中体育教学中,经常会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很多学生是为了应付而进行体育运动。现代化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分层教学则很好的弥补了这一缺憾。现代分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方式,是与学生的自身特点与兴趣爱好结合得相对较好的教学方式。且分层教学,给予了学生更多的选择,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意愿进行体育教学模式的选择。在理论与实践中,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创设不同层次的学习情境,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策略,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适时的分层指导。譬如,在跑步运动中,在学生们掌握跑步的基本要领后,可以拓展跑步的内容,可以加入发展腿部力量的蛙跳;加入负重训练的猪八戒背媳妇;加入速度控制的官兵捉强盗等趣味性练习,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提高身体素质。

2.针对性教学

分层教学强调的是因材施教,其针对性是非常强的。在小学时期,体育不作为毕业升学考试科目,体育教学是经常被忽略的,有的学校为片面追求重点中学的上线率而淡化、甚至取消体育课,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匾乏,体育经费拮据,体育师资量少质差等影响,加上自身对体育的认识、兴趣、惰性等,还有自身的体育技术、技能、体质、体能等存在较大差异。学生进入初中阶段,我们如果采用过去的传统教学法,即体育教学模式单一,且属于群体学,就不能凸显学生的特点优势,甚至可能会耽误学生的健康发展。而分层教学的强针对性则很好的弥补了这一大缺憾。譬如,在初中体育分层教学中,可以依据学生的原有身体素质以及兴趣爱好等,合理的进行动态分层。较高强度的体育运动,譬如各类球类运动,可以对身体素质优异,且对此类运动有一定的兴趣的学生开放;跑步、跳高等,可以适用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而较为平缓的有氧运动,则比较适用于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初中体育课程实施这种动态的分层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助长其优势特点,也可正确的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3.高效性教学

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分层教学,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大程度的提高了初中体育教学效果。首先,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分层教学,有着分层的阶段学习目标,这一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接受相关知识后,可以有一定的时间进行巩固,更有益于知识的消化吸收。其次,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分层教学,是典型的差异性教学,因材施教的体育教学方式,极大限度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高程度的提升了学生的自身素质。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所以,分层教学的兴趣教学方式是高效性教学的优秀模板。再者,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分层教学,对体育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包括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等等。所以体育教学教师就必须不断的提升自身职业素质,不断更新教学知识,做到与时俱进。高素质的体育教师,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对于提高初中体育教学的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分层教学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效果与反思

1.分层后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意识明显,分层教学使学生减少了心理压力,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最大限度挖掘学生内在潜能,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2.分层教学使因材施教更有针对性,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自主性,又能大面积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和成绩。

3.分层教学要求教师在备课、上课、辅导、帮助等环节都必须精心设计,进一步优化,要求教师对教材,对学生都有深入的了解,并及时作好阶段性的总结和调整。从而极大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

4.分层教学的执行必须要整体考虑,系统计划,并作好阶段性的总结与反思。而且要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树立合作即减负的理念,加强与外界的信息与交流,作好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袋和教学数据库,为分层教学的推广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四、结语

初中体育中的分层教学,教学的目的性更强,针对性更强,趣味性更强,学生可接受度更高,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的提高初中体育教学的教学效果。总之,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树立学生学习体育的信心,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发展,激发他们体育终生学习的源动力。

参考文献:

[1]魏飞.浅析初中体育教学方法多样化[J].学周刊.2013(05)

[2]计军军.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J].大众商务.2010(10)

初中素质教育总结篇8

在认真总结20*年初中学业考试和高中招生工作的基础上,根据省、市教育厅(局)有关20*年考试和招生工作的原则意见,联系*区实际,特制定20*年初中学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工作意见

指导思想: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淡化升学竞争,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加快高中教育的普及;有利于逐步完善我区的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一、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1.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以下简称“学业考试”),其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2.学业考试的对象为受完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的具有本区常住户口的初中学生。(非本区户籍的浙江省内学生原则上回

户口所在地求学。已在我区初中借读、要求在我区高中借读的,由本人提出申请,原借读学校核实并统一报教育局普教一科审批后方能参加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录取后收费与*户籍考生相同。)非本省户籍的学生不得报考我区普通高中。

3.学业考试命题由*市教育局统一组织,命题将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加强试题和社会实际、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严格控制试题难度,不设置偏题、怪题。难度系数仍然控制在0.75左右.

4.学业考试的组织、报名、施考、阅卷和成绩评定,由我区统一组织实施。学业考试成绩不及格的学生,可参加由各初中学校自行命题、组织和阅卷的补考。补考成绩不作为升学成绩。

5.学业考试的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政治社会(包括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等五科,考试安排在20*年6月中旬进行;体育测试时间安排在4月上旬,测试成绩满分为30分,并计入招生考试总分,具体时间另行通知。考试科目所用时间、卷面分数、考试形式见(暂定):

*

6、学业考试成绩以分数制和等级制两种方式同时呈现,等级分为a、B、C、D、e五级,分别代表“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其中“优秀”为15%左右,“良好”为20%左右,e控制在5%以内。

二、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

1.对初中毕业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是全面检测初中毕业生基础性发展目标达成状况的重要手段。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是高中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2.综合素质评价的对象和学业考试的对象相同。

3.综合素质评价应做到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学校应当为每位学生建立《学生成长记录册》,全程、全面记录学生在初中阶段各方面的成长状况,内容包括各学期的状况、学习成绩、社会活动表现、奖励情况、反映个人特长和才能的成果、作品和获奖证书等。20*年应届毕业生要求建立三年(20*、20*、20*学年)的学生成长记录。

4.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由“综合评语”和“测评等第”两部分组成。

综合评语:主要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情感态度、合作精神、日常表现等方面进行定性描述,尤其应突出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潜能,也为后续的针对性教育提供参考。综合评语应当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任课老师评价、征求家长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成长记录册》反映的情况,由班级评定小组讨论,初三班主任撰写,学校评定领导小组审核确定。

测评等第:主要对能够体现学生素质发展水平的部分项目进行定量测评,即:审美与艺术;运动与健康;劳动与技能;探究与实践。测评等第的认定和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审美与艺术(音乐、美术)

学校根据学生初中三年音乐课、美术课的出勤情况,参加活动记录、学具准备、学习态度、作品获奖等情况,依据全区统一的测评标准,通过查看《学生成长记录册》,给予学生音乐、美术两项测评等第p或e(p为合格,e为不合格),如果两项中有一项为e者,则审美与艺术为e级。在获得审美与艺术合格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自选强项(音乐、美术两项中任意选择一项),参加全区统一组织的a级(优良级)测评。测评的内容和标准由区教研室统一制定,测评获得a级者,则审美与艺术为a级。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平时的音乐、美术等活动,对初中三年学习阶段中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凭有关证明,经区教育局认定,直接确定审美与艺术为a级:

①参加浙江省教育厅艺术教育委员会组织的《浙江省中小学生艺术特长测试》,并获得a、B级者;

②参加*区及区级以上艺术节比赛的学生;

③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在各辅导站组织的艺术节活动(比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学生。

(2)运动与健康(体育、健康)

学校根据学生初中三年上体育课,做广播操、眼保操,参加课外活动的出勤率及学习态度,查看《学生成长记录册》,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制定)学生达到的等第和身体素质测评成绩,给予学生运动与健康a、p或e级评定。凡是要求继续升学的学生必须参加由区教育局统一组织的身体素质测评,测评的内容和标准参照*市教育局初三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的有关要求。测试项目分为三大类9项,学生从三大类中各选一项进行测评。每项最高分为10分,满分30分。全区测试成绩汇总后由教育局统一划定a、p级分数线,(18分及以上者一定为p级)。为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体育活动和比赛,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凭有关证明,经区教育局认定,直接确定运动与健康为a级:

①初三学年参加区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中学生运动会田径项目比赛的队员;

②获国家体育部门认定的等级运动员。

(3)劳动与技能(劳动技术、信息技术)

学校根据学生初中三年劳技课、信息技术课的出勤率、学具准备、课堂参与度、完成作业等学习态度、所取得的成果,依据劳技课、信息技术课测评的内容和标准,通过查看《学生成长记录册》,给予学生p或e的认定。为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劳动与技能活动,对初中三年学习阶段中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凭有关证明,经区教育局认定,直接确定劳动与技能为a级:

①省、市、区劳技创新操作大赛和科技创新大赛或竞赛获奖者;

②*区及区级以上(包括假日活动中心组织的“假日杯”)中小学科技节(包括劳技作品展,空模、海模、车模竞赛,科技创新竞赛等)获奖者;

③省、市青少年无线电测向和“电子百拼”锦标赛获奖者。

④参加浙江省信息技术等级考试,考试成绩以最好一次计算,获得优秀、良好级者。

⑤参加区级(假日杯)及区级以上信息技术各类竞赛中获奖者。

(4)探究与实践(综合活动课程、实验操作)

综合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等):学校根据学生初中三年参加研究性学习的总课时及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学习和活动的态度及获得的成果,依据区统一测评的内容和标准,通过查看《学生成长记录册》,给予学生p或e的认定。学生综合活动课程成绩评定后,在达到p级的基础上,又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可认定为a级:

①学校每学年制定的《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含校本课程的课程计划和实施纲要)需提交区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审核通过的学校具有校本课程学习学生素质测评a级认定资格,学校根据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表现,评出本届学生总数5%以内的学生为校本课程学习优秀生,给予a级认定。

②初中阶段三年学习过程中,参加区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论文)评比,获合格论文及以上奖项者,给予a级认定。

③参加区团委组织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并获“优秀青年志愿者”称号者,给予a级认定。

④参加区教育局组织的各项征文、读书、演讲等评比活动,评比活动内容与地方课程内容相关的,并获区教育局颁发的三等奖及以上者,给予a级认定。

实验操作:学校根据学生初中三年实验课准备(预习)情况,实验课的出勤率,实验操作、撰写实验报告等情况。依据区统一测评的内容和标准,给予学生p或e的认定。在学生获得实验操作p级的基础上,可自愿报名参加由区教育局统一组织的实验操作a级测评,其测评内容、标准、操作方法由区教仪站制定。

综合活动课程和实验操作考查两项中,只要任意一项获得a级(优良级),其探究与实践为a级。

5.综合素质评价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方法、程序等应事先向学生及其家长公布,评价结果应告知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如有异议,学校应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处理。

6.区教育局负责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机构和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解释,并对全区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之一,“等第测评”中优良级的认定工作,由我局委托各辅导站负责组织实施。各初中学校要根据教育局的实施方案,建立由校长任组长的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小组成员由学校领导、专任教师、家长代表组成,校长对测评工作负全责。

三、高中招生录取

1.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原则和依据

①原则:要坚持全面衡量、综合评价、尊重选择、择优录取的原则,改变以学科考试成绩作为高中招生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既要依据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又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既要衡量学生发展的现有水平,又要参考学生的成长过程;既要重视学生的总体发展,又要关注学生某方面的突出才能和表现。

②依据:a、学业考试成绩(含加分),B、综合素质测评等第,C、综合评语,D、《学生成长记录册》。

2.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办法

20*年,我区高中招生继续分三类:即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专和技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测评等第,确定报考类别和学校,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可以兼报、分批次录取.第一批为公办普通高中并轨生,第二批为公办普通高中择校生和国有民营、民营普通高中,第三批为职业高中(含我区技校)。*市的中专和技校的招生在招生计划指令下达后再另行填报志愿。录取时以综合评语和《学生成长纪录册》作为必备条件,以综合素质测评等第作为前置条件,根据学生所填报志愿,按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成绩(含加分)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各级各类高中招生录取的综合素质测评等第前置条件为:

①要求获得省一级重点普高(*高级中学、*第二高级中学)保送生资格及省级重点普通高长生资格的、要求升入省级重点普通高中的学生,其综合素质测评各项目等第必须全部合格,且在此基础上再获得2a及2a以上。

②要求升入其余各普通高中的学生,其综合素质测评各项目等第必须全部合格,且在此基础上再获得1a及1a以上。

③要求升入省级及省级以上重点职业高中的学生,其综合素质测评各项目等第必须全部合格。

④除以上学校外,要求升入其余各学校的学生,其综合素质测评等第四大类项目中,必须有两大类合格及以上。

3.根据省市教育厅(局)有关文件精神,20*年在各类高中招生中,将继续保留体艺类、科技类加分,部分保留政策性加分。(具体办法另行发文)

4.20*年,我区省一级重点普通高中(*高级中学、*第二高级中学)将继续实行保送生制度。人数为400人左右、8个班级。(两所学校均分)提前报到,单独编班。为进一步加强保送生工作的监督和管理,今年将按保送生人数扩大5%的额度分配到各初级中学,然后由各招生学校进行非纯文化课考试的综合素质测试,淘汰5%上报教育局批准。具体分配依据和选拔办法另行发文公布。

5.为鼓励学生发挥个性特长和学校办出特色,今年将进一步扩大各类高中学校自主招生权,继续允许学校自主招收特长学生,省一级重点普通高长生人数控制在各校招生人数的7%以内。省二、三级重点普通高长生人数控制在各校招生人数的5%以内,其它普通高长生人数控制在各校招生人数的2%以内,学生只能限报一所高中。各校必须在招生前制定本校特长生招生方案,报区教育局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四、加强配套制度建设

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应通过制度创新体现公正、公平、公开,应实行严格的公示制度、诚信制度、监督制度、培训与考评制度等,杜绝腐败现象。

1.公示制度

本方案及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学生成长记录册的要求、保送生条件及选拨程序、考试费用的收支、高中招生办法等,应提前向社会公示,通过教师会、学生会、家长会,使每一位教师、初三学生和家长都知晓《实施方案》,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要加大宣传力度,争取社会各界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

2.诚信制度

逐步建立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成长记录和高中招生的诚信机制。参加组织施考、监考、阅卷、综合素质评价、招生录取的有关人员,要签定诚信协议,并建立诚信档案;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督促有关人员严格履行诚信责任和义务。

3.培训制度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每位参与综合素质评价的人员得到及时有效的培训,使有关人员明确各项目测评和综合评语撰写的内容、基本程序和要求,统一标准和尺度。总之,要通过各级各类培训,提高有关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综合评价能力,以确保评价过程和结果的公平、公正及权威性与可信度。

4.监督机制

纪检监察、教育督导、教育行政等部门应对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及高中招生录取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实行领导责任制,同时制定相应制度,实行社会监督。

学生、家长、教师和其他社会人士对于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高中招生中,可能危害公平、公正的现象和行为,或者对结果存在异议的,可向区教育局或其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投诉。

初中素质教育总结篇9

【导语】

各市教育局: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二20164号)和《辽宁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辽政发201623号)精神,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维护教育公平公正,构建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一体化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现就改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总体要求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坚持公平公正,不断完善规则程序,为学生创造平等升学的机会。坚持科学规范,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使学、考、招有机衔接,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坚持普职并重,招生规模大体相当,让学生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高中阶段教育。坚持因地制宜,加强省级统筹管理,以市级为主实施,注重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实践,努力实现到2020年秋季,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二、主要任务(一)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全面推行初中毕业、高中招生“两考合一”,实现一考多用,各地和有关学校不得再另行组织义务教育毕业考试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1.考试科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覆盖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规定的所有科目,其中语文、数学、外语(含听力口语测试)、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作为考试科目;综合实践、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作为考查科目。2.考试内容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要根据国家和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和要求,兼顾毕业考试和招生考试的功能,围绕引导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联系社会实际与学生生活经验,增强考试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及综合性,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内容,杜绝偏题、怪题。各学科试题的难易程度按低、中、高三档试题的分值比例为7:2:1。命题采取省市分级负责方式进行,计入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总分的科目委托省招生考试办公室组织命题,市里统一组织考试,鼓励有条件的市积极自主命题;其他考试、考查科目,由市里统筹安排。3.考试方式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科目实行纸笔考试;物理、化学、生物科目采用纸笔考试和实验操作方式进行;物理和化学、生物和地理、道德与法治和历史科目的纸笔考试采取同场分卷方式进行,道德与法治和历史科目实行开卷考试;外语听力口语测试采用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科目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结论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以纸笔开卷考试和技能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信息技术科目考试采取上机操作方式进行;综合实践、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考查科目由各市根据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统筹安排。4.考试安排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坚持“学完即考”的原则,实行全省统一考试。生物、地理科目考试安排在学生八年级学年末或九年级学年末进行;物理、化学实验操作考试安排在九年级下学期进行;外语听力口语测试在九年级下学期进行。5.结果表达在全科开考的基础上,语文、数学、外语(含听力口语测试)、物理、化学、体育与健康、道德与法治或历史、生物或地理等科目按照国家要求计入学业水平考试总分。其中,语文150分(汉字书写考试赋分不低于3分),数学150分,外语120分(100分笔试+20分人机对话),物化综合120分(100分笔试+20分实验操作,100分笔试中物理为60分、化学为40分,20分实验操作中物理、化学各10分),体育与健康60分;道德与法治、历史二科,地理、生物二科,各市须结合本地实际,分别选择一科以分数呈现,均为50分(二选一科目也可以采用等级方式呈现,然后各市依据等级每科以适当分值计入总分),所有文化课计分科目总分不超过700分。未选择计分科目均采取等级呈现的方式,一般分为a、B、C、D、e等若干等级,各等级的划分由各市根据本市初中考生数量和高中招生计划科学合理确定,省、市示范性普通高中(省重点高中)录取时均要求达到B级及以上,并适当给予高中阶段学校自主权,允许结合学校实际提出对等级的自主要求。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科目,根据各市实际,依据自主安排的考试成绩或考查结果,可以采取等级形式或以“合格”与“不合格”或其他灵活方式呈现。(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是培育学生良好品行、发展个性特长的重要手段。从2018年开始,鼓励各市广泛开展综合素质评价的试点工作,以激励学生主动、健康、全面发展,构建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为目的,以评价学生基本素质发展水平和学科学习水平为主要内容,以完善制度建设和技术手段为保障,采取发展性和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全面、客观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状况和能力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1.评价内容(1)思想品德。主要评价学生在行为习惯、公民素养、人格品质、理想信念等方面的发展水平。(2)学业水平。主要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创新意识、探究能力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3)身心健康。主要评价学生体质体能发展水平、心理健康发展水平及在体育运动方面的能力与特长。(4)艺术素养。主要评价学生在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及艺术特长发展水平。(5)社会实践。主要评价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情况和实际效果。2.评价方式(1)日常评价。日常评价包括即时评价、成长记录、学业考查、特长表现等方面,作为学年评价的重要依据。各学科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进步,关注学生的表现,适时做好记录和资料收集工作,依据评价标准,科学分析和判断,对学生及时作出评价。(2)学年评价。学年评价是阶段性评价,在每学年上、下两个学期各评价一次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定。每学年将结束时,学校在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分析、与学生及家长交流与沟通的基础上,对学生做出描述性评价(即综合性评语)。(3)毕业评价。毕业评价是初中学段终结性评价,在九年级下学期进行。毕业评价应注重对原始资料的分析与概括,以学生的日常表现为依据,通过参考学生日常评价、学年评价结果以及成长记录、学生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及学生互评结果等,经集体讨论,给予学生客观、公正的评语。3.评价程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学生。(1)录入信息,建立档案。全省将统一建设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管理平台,各学校依据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中的相关信息,在市级平台上为每一名学生建立电子档案,设立电子成长记录袋,全面、全程记录学生在初中阶段各方面的状况。(2)多元评价,跟踪记录。①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并写出评语。②学生互评。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班级评价小组对组内学生分别进行评价并写出评语。③教师评价。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对学生综合素质状况进行评价并写出评语。④家长评价。家长观察孩子的综合素质表现并写出评语。(3)结果公示,汇总存档。学期、学年和毕业评价结果由班级、年级分级管理,必须在班级、年级和学校范围内进行公示无异议后确定。各学校要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文本档案和电子档案,并将评价结果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存档,形成市、县(市、区)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三级档案管理系统,确保评价工作的规范性和严肃性。纸质版材料由家长签字确认后装入学生成长记录袋,形成学生的文本档案;电子版材料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管理平台上存档,形成学生的电子档案。学校每学期对公示无异议的评价结果进行一次存档,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每学年进行一次存档,各市教育行政部门对初中学段终结性评价结果进行存档。4.评价结果(1)评价结果的认定。学期、学年和毕业评价,各地各校可结合实际,按照五大项评价内容或细化分解成更多具体评价项目,分项分别以等级呈现;也可以采取先分项后综合的方式,根据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以综合等级形式呈现。等级一般分a、B、C、D四个等级,各等级人数由各地按照高中录取人数和考生人数比例科学划定,D等级比例要严格控制。学期、学年和毕业评价综合性评语和认定结果要录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档案。(2)评价结果的使用。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是初中学生在校期间综合素质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学期和学年认定结果作为学生在校期间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毕业分项认定结果作为学生初中毕业择优推荐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的重要依据,毕业综合认定结果作为学生报考高中阶段学校的重要依据。原则上毕业综合认定结果达到C等及以上的学生准予报考高中阶段学校,省、市示范性普通高中(省重点高中)录取要求毕业综合认定结果达到B等及以上。各市要结合实际,允许高中阶段学校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在招生录取过程中,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提出必要的个性化要求(如5a、4a1B等)。坚持试点先行,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根据不同等级折算成适当分值(5-10分为宜)计入中考总成绩,逐步打破以考试成绩作为标准招生的传统做法。(三)改进考试招生录取办法1.开展考试招生录取改革试点。盘锦市从2017年秋季入学七年级新生开始先行试点,2020年秋季开学全省所有七年级学生开始实施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从2017年秋季开始,其他各市也要有计划地积极研究推进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试点。试点地区要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依据,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明确综合素质评价使用的基本要求,高中学校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制订具体的使用办法,使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真正发挥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坚持正确的招生导向政策。按照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切实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工作,鼓励和引导动手能力强、职业倾向明显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积极创造条件,使有意愿的初中毕业生都能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全省优质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要实行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招生名额适当向农村初中倾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的政策措施。3.进一步完善自主招生政策。给予有条件的高中阶段学校一定数量的自主招生名额,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严格规范自主招生办法和程序,将自主招生的各个环节和录取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4.加强考试招生管理。完善招生计划编制办法,按照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要求,根据区域内学校布局、适宜的学校规模和班额以及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原则核定招生计划并严格执行。健全招生管理工作规定,规范学校招生行为,进一步明确招生范围、招生规模等基本要求,严禁违规跨区域和擅自提前招生,防止恶性竞争,维护正常的招生秩序。严格控制加分项目,取消体育、艺术等学生加分项目,相关特长和表现等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地方实际保留的加分项目,要严格控制加分分值,健全考生加分资格审核公示制度。完善考试招生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考试招生政策、招生计划、录取结果等信息,接受考生、学校和社会的监督。完善违纪举报和申诉受理机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等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三、组织保障(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制度落实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转变管理观念,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能力。各市要按照省教育厅的工作要求,加强对本地区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统筹规划,进一步明确各项任务,制订具体的工作方案,于2017年12月底前报省教育厅。要建立有效工作机制,切实抓好落实。充分考虑教育工作的特点,提前公布实施方案,有序推进各项改革。(二)深化教学改革,保证教育质量各地各校要严格落实《辽宁省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辽宁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2016年修订)》《辽宁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实施意见》,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严禁压缩综合实践活动、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课程的课时。要进一步加强初中学校校长和教师培训,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切实实施素质教育。要加强师资配备、设施设备等方面的条件保障,满足正常教学需要。各地要对初中学校课程实施情况开展好周期性评价和经常性督查,省教育厅适时组织开展抽查。(三)完善工作机制,提升保障能力各地要加强考试机构、考务组织、招生录取等方面基本能力建设。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题库建设,开展试卷评估和分析,提升考试命题质量和水平。严格对试卷命题、印制、运送等环节的保密要求,确保试题试卷安全。各地要确保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所需经费。(四)加强宣传指导,做好咨询服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各项政策、方案的宣传和解读,及时回应学生、家长和社会关切。要重点加强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和中等职业学校免费等惠民政策的宣传,为推进改革、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各级教研部门和初中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学业规划指导,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能力,发展学生兴趣特长。各级招生考试机构和高中阶段学校要主动创新咨询服务形式,努力提高咨询服务质量,为学生报考和录取提供方便。

初中素质教育总结篇10

【关键词】:教育评价九年义务教育新大纲导向作用初中英语教学素质教育问题

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从宏观上对初中英语教学改革起到了很好地推动和指导作用。但从新教材的具体实施情况看,如果要真正地把新大纲的精神贯彻到初中英语教学全过程,把大纲规定的目标和要求作为每个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自觉行为,仍然有一定差距和难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英语教学论文要回答和解决这个间题,须涉及到许多因素,有些非教师乃至教育行政部门所能解决。本文只就当前初中英语教育过程本身,专门围绕素质教育问题,针对教育评价的导向作用进行探讨,以求尽可能地摆明问题,从而为解决这些间题提供一些可能的思路。九年义务教育新大纲,显然是按照现代目标教学理论结合中国具体国情研究制订的。它将初中英语教学目标依层次明确规定了出来。它在前言部分规定了总目标:“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体表述为“发展智力,开阔视野和提高文化素养”。在这个总目标下,列出了具体的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1)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的基础;(3)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方面的教育;(4)发展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随后大纲将这些目标量化为一级、二级具体要求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如果认真研究新大纲这些层次目标,不难看出它要求的是素质教育,而且是最基本的素质教育。它不同于以前的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过去基础教育把初中与小学分段,而新大纲把初中同小学教育连接起来,组成一个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有机统一体。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从过去只面向少数人的应试教育,迅速地转到素质教育上来。‘这里所说的素质教育,是指依照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教育。应该看到,素质教育最大的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它同我们一直习以为常的旨在培养选拔少数英才的应试教育有原则的区别。应试教育是在传统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一种教育模式,它强调选拔功能,注重少数尖子,主张分数至上,片面追求升学率。根据这个定义,让我们看看在当前的初中英语教学中,施行的究竟是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由于目前新大纲、新教材仅只在初一和初二上实施,对此作终结性评判为时尚早,但正是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思想、教学行为、教学效果、师生反应予以充分的关注,才有利于及时调整与改进,可避免失误和偏差。据笔者在中学调查搜集到的资料看,素质教育尚未被完全接受和推行。大多数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在贯彻新大纲、执教新教材过程中,仍习惯于应试教育那一套模式,其具体表现为:1、教学思想难以转变适应。自1977年恢复高考,尤其是1982年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颁布、英语列入高考总分以来,加上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推进,中学英语教学一直受到普遍的关注,成为教学的热门,是选拔人才、升学、就业考试的重要科目。初中与高中紧密相关。初中英语教学,一是为高考打基础,二是为中考作准备,这几乎是所有人的共识。现在初中与小学衔接,共同构成九年义务教育,目标是根据儿童特点,通过模仿、游戏等愉快的活动形式,达到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重点放在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上。有的教师说,“素质教育我赞成,但它含有许多软性指标,怎样才算我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呢?实在难以判定。”2、教学行为方面,仍习惯于按考试分数抖略次,侧重培养尖子,提倡优胜劣汰。教务管理部门则极力主张在教师之间引进竞争机制,以从物质上奖优罚劣,其标准也是便于操作的平行班之间的均分高低,这样做更强化了教师在教学中选优汰劣的功利行为。3、教学效果方面,学生未能全面发展。尽管新教材有许多视听说练习,仍有部分学生开不了口。初一下学期刚开始,就有两极分化现象,差生已出现,并开始庆学。因为新教材以功能一意念为纲编写,难易梯度起点较统编教材高,教师不宜于用传统的考试方法来检验学生,更不宜定及格线、排名次,这样做只会使两极分化提前,挫伤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不良后果。应该承认,要系统地贯彻新大纲,迅速地从优胜劣汰的教学行为转到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上来,客观上存在一定难度.主要因为:(l)我们不象发达的工业国家,他们已完成了中等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我们仅只能努力普及九年初级义务教育这个目标,而义务教育结束即初中毕业恰好是学生不上不下十四、五岁年龄,他们不可能马上就业,又不可能全部进入高中或其它职业学校学习,因此学校和家长关心中考,追求升学率可以理解。(2)由于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的教育,它必然要求教师具有更科学的教学方法,更大的耐心和更多的投入,因此实施素质教育需要教育者本身比一般应试教育的教师具有更高的素质,它包括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和人格个比三方面。而目前承担初中英语教学的教师,相对来说,比较薄弱。这还排除了当前商品经济冲击的因素。(3)更主要的是,目前还没有足够的条件设备对素质教育的诸多软性指标,进行定性定量的评价,加上班级规模大,学生人数多等这一客观现实,促使执教人员更求助于易操作的笔头考试评分。这样做的结果,阻碍了新大纲、新教材所要求的素质教育目标的实施,而强化了应试教育。另外,在新大纲颁布的三年中,似乎还没有制定出与之相配套的适宜于素质教育的教育评价体系,我们对教育评价的理论迄今似乎还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研究。由上看来,着重探讨一下与素质教育紧密相关的教育评价及其导向间题,便很有必要。这里所说的教育评价,是指依照新大纲和新教材的目标和要求,对初中英语教育教学活动的价值与成就进行的一种检测和认定,它有定性、定量两种测定方式。作为学校和教师,必然十分关心自己的教学成就和价值,希望得到很高的评价。换句话说,凡是着重评价的对象、过程和评价方式的本身,对教学活动都有直接的影响和诱导作用。新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按照目标教育分类理论,可将其归于两类:一是属于较简单的知识、领会、应用等基本认知目标,它既是分层次的又是累积的,即后继的行为能力除了包含前一个要素,又增加了新的能力成分。“用字母表示,知识(a),领会(a+b),应用(a+b+c)”。(瞿葆奎主编《教育评价》第390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这些均可按层级要求进行量化评价。另一类诸于学习习惯、思想品德、爱国主义、自学能力属于情感领域的目标,这些只能通过观察、制作量表进行定性式的评价。不管是定量测定还是定性衡量,都需要必要的设备及足够的教学人员。比如检查学生听说能力,就需要个别提问或口试录音。如果这些评价方式能够确立,包括检测手段所需设备条件能够跟上,便可推动素质教育顺利进行。从当前新大纲、新教材实施的情况看,要达到上述评价条件,需要教育方面的整体改革、整体配合。就目前教师而言,笔者认为熟悉和了解教育评价理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当前的初中英语教学中,我们乐于施行的是旨在获得学生学习成绩的总结性评价。无论是单元测验、期中考试还是期末考试,命题指向都是强调结果,多半采用客观选择题,而不注重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旨在获取反馈信息,以及时了解教程及各个学生实际情况的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这里的评价,不单是指命题测试,而是包括间卷抽样、个别访谈、学生自测在内的各种评价方式。我们知道,当前中学英语教学中绝大多数差生的出现,并非象人们想象的是由于智力低下的缘故,而多半是由于非智力因素,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某一失误和缺漏,未及时发现予以纠正补救累积而成。加上习惯上的“成绩抖略”的负面效应,如某次排名一差,兴趣便减;兴趣一减,成绩更差;恶性循环,以至形成两极分化.如果教师能在各个教学环节和过程中运用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准确了解自己教学进程中的偏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难与遗漏,从而进行及时调整和补救,是可以尽量避免差生出现,做到大面积提高的。在评价方式上,教师如果能尽力改变对学生喜欢采取常模参照评价的习‘质,转而采用标准参照评价方法,就更有利于初中学生全面的发展。前者由于倾向于同班学生之间的参照比较,容易忽略各个学生个体的性格特征和具体情况,而挫伤和压抑学生的积极性;后者基于正确认识了学生个隆差异,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特长,鼓励学生向标准靠拢而不是向某个尖子看齐,便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目标实现。九年义务教育新大纲的贯彻和新教材的采用,对我们的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应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我们不得不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改变旧的习惯,改革教学方法体系,以适应新形势。除此而外,本文认为,要更好地贯彻新大纲,施用新教材、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还须认真研究和熟悉教学评价理论,了解和掌握它的导向作用,从而在新的教学环境中,尽可能地建立一整套易于操作的、旨在促进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以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

学生英语学习评价体系虽然有所完善和发展,但是在诸多方面仍然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人文精神的现象。优化学生英语学习评价体系,无论是对于英语教学的进步,英语课程的发展,还是对于培养自由、和谐而又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教师应以全面提高学生英语综合素养为宗旨,尽可能做到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方法科学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标准灵活化。以前的初中英语学业评价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片面性:重学科知识系统、轻英语综合能力,重智力素质、轻态度习惯。评价内容的片面性不利于学生英语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使学生难以发挥自己的优势,难以形成自己的特长,甚至可以影响到学生可持续发展素质的培养。从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素养的目的出发,初中英语学业评价内容的思路应该是:对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与态度进行全面评价,具体范围包括朗读单词与写单词、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方面。这些内容,有的可以划归认知领域,有的则属于非认知领域。认知领域的评价,既要重视学生基本知识点的测评,更要重视他们英语能力发展水平的测评对此,教师应以《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评价内容为评价重点:(1)词汇方面。朗读单词主要评价学生掌握英语音标的能力,从形、音、义的结合上评价学生课内朗读单词及课外环境朗读单词情况,从而全面评价学生的朗读单词能力。写单词主要以学生平日钢笔写单词作业及家庭书面作业情况为评价内容。(2)阅读方面。主要评价学生朗读、背诵以及课外阅读积累情况。朗读和背诵主要指英语课本的所有内容。(3)写作方面。既要重点评价学生语言表达水平,还要评价学生选择写作材料和修改作文能力,主要以学生平日作文情况作为评价内容。(4)口语交际方面。包括听说两方面的能力,听和说的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主要评价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能力以及与教师及学生语言交流情况。此项内容的评价随堂进行,对于课堂上表现好的学生发给小五星,并把五星贴在学生的课本上以便统计作为评价标准。非认知领域的评价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习惯、兴趣等。这些因素是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动力,也是初中英语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结合《英语课程标准》的提示,教师可做如下要求:(1)词汇方面。重视学生评价学生朗读单词和写单词的兴趣和习惯;重视学生书写的整洁、美观。(2)阅读方面。结合学生具体的阅读行为,评价他们阅读的态度和习惯等。(3)作文方面。评价学生写作的态度、兴趣、习惯和写作活动中与人了解、与人合作的情况。(4)口语交际方面。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情意态度,评价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注意突出对学生主体精神和情感品质的评价。在评价操作过程中,教师可将这些内容与认知领域的评价内容融合在一起一并评价。例如,在讲“Greeting”这个单元时,不但要考查学生问候语的应用,而且要评价学生文明礼仪素养。在“whydoyoulikekoala?”这个单元中要注重学生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情感品质的评价。

科学的评价方法是正确实现评价目的,全面落实评价内容,灵活选择评价标准的保证。科学的评价就是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此结合要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是平时教学过程中的随机评价,主要指诊断、发现和解决问题。大力加强过程性评价,可以强化评价的反馈和调节功能,从而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发展。为此应加强平时评价的做法,改变传统的依据期末一张试卷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平日的形成性评价可从四方面人手:一是写单词评定;二是阅读评定;三是写作评定;四是口语交际评定。平日形成性评价基本反映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全程。逐月累积的“小五星”数,既可横向了解学生朗读单词、写单词、阅读、写作等方面的成绩,又可以纵向了解学生每月英语学习的综合表现。对于分项及综合表现优秀或前进幅度较大的学生,可采取奖励的办法进行激励,比如奖励一张喜报等。学期末累计每月成绩,即为学生平日学业成绩。这样做,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学习负担,而且使教学中许多不可测的内容变为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促使教师在教学中高度重视学生英语发展的综合素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量化评价,以评比学生在集体内的相对位置。定性评价是检查评定学生的学习表现与既定的学习目标之间有无差距,是以某种目标为基准的评价,评价的是目标的达成度或标准的满足度,它以某种预定的目标为标准,能够将集体内部名次之争的矛盾转化为学生个体与外部学习目标的矛盾,激励全体学生向着学习目标不断迈进,最终促进学生英语综合素养的提高。定性评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结果呈现方式: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可以是评语的,也可以是多种方式的综合。结合实际情况可在每学期的定性评价中,主要采取评语式,重点对用定量评价无法衡量的学生的非认知领域方面,如学习态度、习惯、兴趣等进行评价。

总之,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教师的发展,有利于课程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掌握了正确评价这一工具,且用得到位,学生就一定会在不断的激励下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