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的分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35:47

健康教育的分类篇1

一般来讲,心理健康研究属于个体对象层次,但在某种程度上,又具有一定的群体性特征。因此,心理健康范畴是介于中观与微观之间的研究。大学生有很多共同点,而不同类别的学生群体又具有鲜明的特征。本文研究对象为地方建筑类高校学生心理,旨在通过调查研究某地方建筑类高校学生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能进行教育效果的检验。

一、调查对象特点分析――地方建筑类高校的学生构成分析

(一)性别特点

在调查的500份问卷中,男生占83%。

通过大样本总体成数检验,设H0:p=0.5H0:p>0.5

Z=(0.83-0.5)/√[0.5(1-0.5)/500]=14.85

α=0.05,Z0.05=1.9614.85>1.96否定原假设,即可认为男生比例高于女生。

统计结果表明该地方建筑类高校学生性别比例差异较大,男生多于女生。

(二)生源来源特点。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生源为75%,经过大样本总体成数检验

Z=(0.75-0.5)/√[0.5(1-0.5)/500]=11.25

Z0.05=1.96Z>Z0.05,即可认为农村生源多于城镇生源。

(三)择校(或专业)原因分析

学生选择建筑院校或建筑专业就读的原因中,选择“家中有从事建筑行业的,能够安排工作”的占22%,选择“父母或重要亲属拥有建筑产业,日后继承家族产业的”占16%,选择“建筑业每年的用工需求量大,易于找到工作”的占54%,选择“单纯喜欢建筑类相关专业,填报志愿时未考虑其它因素”的占7%,选择“随便填报志愿”的占1%。其中前三项选择均与日后的工作相关联。

将前三项合并为“与工作相关”,所占比例为92%,将后两项合并为“与工作选择无关”,经过大样本总体成数检验,

Z=(0.92-0.5)/√[0.5(1-0.5)/500]=18.92Z0.05=1.96Z>Z0.05

即可认为地方建筑类高校的生源在选择学校或专业时均与工作相关。

二、心理问题分析

在调查的500名学生当中,认为自己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的有31%。地方建筑类高校的学生具有男生多、家庭收入低、考虑现实问题等特点。在该类特征影响下,其心理问题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业引起的心理问题较少。

认为自身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当中,只有5%与学业有关。换句话说,500名被调查者中只有8个人存在学业的困扰。

(二)情绪问题比较普遍。

500名调查者中,超过40%的学生认为自己存在情绪问题,当然其中一些并不认为这属于心理问题。然而我们知道,情绪对心情有着直接的影响,对心理也存在着间接地影响。长期的情绪激动、低落等都会导致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

(三)宿舍人际关系问题敏感。

大学人际关系较为单纯,但人际关系问题也是影响学生情绪并间接影响学生心理的一个主要因素。而在众多人际关系中,又数宿舍人际关系最为重要。宿舍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中最为密切、直接的人际关系,也是最不可避免的人际关系。大学生活中,宿舍生活至少占到1/3的时空,因此也是事故最为频发的敏感地带。

(四)情感问题。

大学阶段学生性心理趋向于成熟而又远未达到真正成熟的阶段,有一定的性意识,对异性兴趣增大,情感生活的重要性逐渐增加,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爱情是一种浓烈的感情,具有唯一性与排他性,最炙热也最容易带来伤害。在大学中,因为恋爱、失恋、单恋等引起的自伤、自杀、伤人、杀人、抑郁等现象层出不穷。

(五)大学生活适应问题。

适应性问题主要存在于大一新生中,如不能顺利过渡到大学生活、适应大学生活,就会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并进而影响学生的整个大学阶段。因此,这是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重点关注的内容。

(六)就业心理问题。

由于较高的就业率,就业引起的焦虑问题在建筑类高校中相对较少。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业心理问题可以被忽视。地方建筑类高校的就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就业层次较低引起的挫败感、从业流动率大引起的不安全感以及女生就业困难引起的不公平感。

(七)调查中集中体现的不健康心理。

第一、自卑心理

异于高中阶段学生的全部精力几乎都用在考试型学习方面,大学更强调全面综合的发展。而在地方建筑类高校中,农村生源、中低收入水平生源较多,高中阶段参加课余活动少,其它文艺、体育技能也较少,知识面不宽。当进入到五彩缤纷的大学中来,这部分生源的挫败感会增强,自卑失落的心理较为常见。

第二、冷漠心理

冷漠心理是自卑心理的延伸。冷漠即不关心,不关心源于不了解,不了解是因为不参与,不参与很大程度上由于胆怯与自卑。外表的冷漠往往是内心自我保护的一种表现。用外表的冷漠来掩饰自我的自卑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坚强。

第三、孤独感受

孤独感受又与自卑心理和冷漠心理息息相关。其实很多时候,有些学生看见他人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心中无限向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一部分学生总感觉自己被大学的世界拒之门外,主动的或被动的,必然的或偶然的。但无论原因如何,缺乏了集体生活的个人,孤独的感受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导致情绪失落的主要原因。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途径

(一)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心理健康的趣味性与知识性相融汇。

从心理学讲座的上座率上不难发现大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渴求程度。在很多学生看来,心理学本来就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学科,科学、神秘而又令人着迷。因此,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充分利用好学生的猎奇心理,以趣味性为切入点,以知识性为目的,二者相融合,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教育学生的效果。

第二、健康教育的预防性与治疗性相结合。

很多人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即解决心理问题为主要任务,预防心理问题为次要任务。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也是大学心理健康问题解决起来总是事倍功半的原因所在。健康教育应首先做到预防为主,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发现问题越早,解决问题越容易,而不能当没出现危机事件时放任自流,一旦出事再积极治疗。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将预防性与治疗性相结合才能更加有效。并通过研究总结不同心理问题初期的表现,以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解决。

第三、教育开展的课堂性与生活性相贯通。

心理健康教育的收效绝非几次课堂教学就能实现,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来。只有有意识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心理学知识才算了学会了学懂了,不然再多的理论也起不到好的作用。

第四、教育者的专业性与业余性相辅助。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实施者主要包括心理学教师、心理咨询师,业余实施者主要包括辅导员、社会工作者、教师、党团干部、学生干部等。专业的开展方式包括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业务的开展方式主要包括其他人员对学生的心理疏导。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础,但业余的心理健康教育围绕着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因为存在了其中一种就认为另一种没有存在的必要性。

第五、教育过程的整体性与阶段性相协调。

不同年级学生关注的重点是不同的,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是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也和学生学习的专业课是一样的,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层次性问题,例如对大一的学生没有必要开展过多关于就业焦虑的心理疏导。所以心理教育和职业生涯是一样的,都需要规划,需要整体性与阶段性的协调。

(二)高校学生工作与高校社会工作相结合

目前很多高校的学校社会工作基本上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所代替。虽然学校社会工作与学生工作有重合的部分,然而社会工作与学生工作的理念与方式却存在着较大的区别。社会工作强调“助人自助”,学生工作注重全面细致,面对同样的问题所采取的主要工作方法方式也可能不尽相同。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服务的主体是相同的。有效的整合学校社会工作和学生工作的优势,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可以从积极构建系统预防、合理完善资源分配、特别关注弱势群体和及时介入危机事件四方面入手。

(三)通过高校党团建设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肩负着为党输入高素质的新鲜血液的使命,同时也是加强大学生道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方式。为了提高高校基层党建水平,从学生的思想上、心理上、行为上积极融入大学,应从改变形式主义的党员发展程序、改善僵化枯燥的基层党建活动、改良作用单一的学生党建功能、改革动力不足的党建创新机制几个方面入手,拓展高校党建思路,切实提高党建水平。

(四)避免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

青年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且尚未形成自己确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易被社会思潮所影响。例如散漫的新自由主义、功利的实用主义、虚伪的民主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虚荣的拜金主义以及猎奇的等不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均存在着负面的影响。在此影响下,大学生形成了颓废型行为、功利型行为、冷漠型行为、冲动型行为和享乐型行为,最终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了抵御不良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高校可以从提高思政教育水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习主体地位运用现代媒介手段、了解学生个性心理,控制正确舆论导向几个方面加以改善。

四、小结

大学生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达到真正成熟的阶段,因而在心理发展中,就难免出现许多矛盾和冲突。在有些情况下,大学生不能很好的处理心理发展的矛盾和冲突问题,所以在高校中才会频频出现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极端行为。例如大学生跳楼、马加爵碎尸、药家鑫杀人、以及在大学校园中各种各样的非主流个性张扬等现象,让曾经的天之骄子如今饱受争议,无数次因为各种事件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这些现象的背后,其实质还是反映出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包括:学业问题、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情感问题、大学生活适应问题、就业问题等。大部分学生心理都或多或少的受到这些问题的困扰,因此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困扰,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在地方建筑类高校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适应性强、抗压性好的建筑类人才。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

[2]乐国安.《应用社会心理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3]巴伦著,杨中芳译.《社会心理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4]陆士桢,王,《青少年社会工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9月

[5]张明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摭论》,今日科苑,2003年4月

健康教育的分类篇2

关键词高中生物健康教育微课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志码B

在中学实施健康教育是实行全国健康教育的重要h节。健康教育包括生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社会适应健康教育三块内容,与高中生物的教学内容息息相关。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健康教育渗透是中学实施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之一。但由于高中生物教学内容繁重,加上健康教育不是生物教学要求的内容,大部分教师不愿意在课堂上花费时间进行健康教育,因此,寻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势在必行。

1微课

微课是以5~8min的微视频为核心,配以“微教案”“微课件”“微反思”等一系列配套资源的课程。由于微课只针对一到两个知识点进行教学,因此微课具有主题突出、短小精悍等特点。除此之外,微课的出现能满足学习者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进行学习的要求,为其带来极大的便利。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的这种优点,以此为教学载体,解决高中生物课时紧张、难以进行健康教育渗透等问题。

2利用微课渗透健康教育

2.1健康教育渗透内容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二章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为例。本节内容分别介绍了糖类与脂质的种类和作用,让学生在学完本节内容后能认识到生物物质在组成上的统一性。明确课本内容后,对比《中学生健康教育大纲》,确定健康教育渗透内容为“合理营养与健康”模块中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

2.2健康教育微课的设计与制作

2.2.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糖类的功能与作用;必需脂肪酸(以DHa为例)对人体健康的作用;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三者的关系。

能力目标:能说出糖类、脂肪的作用,以及能对“为什么提倡食用植物油”作出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糖类和脂肪有更全面的认识,不盲目减肥。

2.2.2教学重难点

必需脂肪酸对人体的作用;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三者的关系。

2.2.3微课的制作

按照教学设计搜集材料,进行微课件的制作(表1)。微课件制作好后采用录屏软件CamtasiaStudio进行微课的录制。在录制之前需要调试好音调、录屏范围等,录制完毕后需对视频进行后期处理,如字幕的添加等,最后生成微课。

2.3健康教育微课的实施

将制作好的健康教育微课推送到微信公众平台、学生QQ群、微博等,让学生进行观看。对于无法便利使用网络的学生,可以让其拷贝回家进行观看。或者在讲完“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这一节新课后,利用课后几分钟空余的时间播放给学生观看。

3优点与展望

3.1解决课时紧张、健康教育难以实施等实际问题

生物课程中所蕴含的知识与中学生健康教育内容有密切关系,因此生物课程可以作为普及健康教育的载体。但由于高中教学任务繁重,课时紧张,很多教师都不愿意在课堂上花费时间普及健康知识,导致健康教育难以进行。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将所对应的健康教育内容制作成微课,在课后播放给学生观看,不仅解决了课时紧张、健康教育难以实施的问题,还以一种新颖的形式吸引学生观看,可以达到普及健康教育的效果。

3.2结合教材制作而成的健康教育微课有望成为一种课后资源

王竹立表示“微课难以改变传统课堂模式,但却可以被传统课堂利用”。像这样一种结合教材内容制作而成的健康教育微课,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学生学到健康知识的同时,还能回顾教材中的生物知识,并且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生物知识去解释与日常生活健康相关的问题。因此,结合高中生物知识制作而成的一系列健康教育微课可以成为一种课后资源供给学生学习。

参考文献:

健康教育的分类篇3

关键词:少数民族;家庭心理健康;桂西南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需求的大幅度满足,精神层次,心理需要的满足成为当前社会重要的缺口。大批“心灵鸡汤”的出现,心理咨询活动的开展,心理健康作为一门课程,开始走进学校,社区和社会生活中。而今,在任何一宗案件的发生中,很多人都会去思考,相关人员心理的健康状况;甚至是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在职工的培训中也都会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培训内容;更为之重要的是在自然灾害,尤其是地震等事件后,人们同样关心的也是灾区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重要的社会保障要素。

一、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一)家庭心理

家庭心理,首先是建立在家庭这一载体之上的。作为家庭,它不是一个个体,而是一个整体类属概念。因而家庭心理,应当具备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即是家庭成员的心理,主要体现在家庭个体成员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另一个是家庭成员组成的团体心理,主要表现在家庭团体心理、群体心理。

(二)家庭心理健康

由以上分析可以明确的是家庭心理健康同样应该包含家庭个体成员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应该包含整个集体表现出来的心理健康。但是二者的内容是截然不同的,影响因素也是各不相同的。但是二者又相互影响,互为纽带。

(三)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则是由教育主体和受教育者主体两部分载体构成的行为过程。对于包含有家庭成员个体心理和家庭成员组成的群体心理的家庭心理而言。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则显的较为复杂。首先,第一个成分是家庭成员间,父母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从家庭教育的关系角度出发,家长、长者往往充当了教育的主体,而子女、晚辈则往往成为了受教育者的主体部分。其次,家庭心理健康的另=一个心理载体,就是家庭成员组成的家庭群体心理,同样面临教育的问题。那么家庭整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其面对的教育主体是谁呢?

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思考

叶一舵教授就曾在其“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概论”一文中明确提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主要有帮助家长树立心理健康的观念,增强对孩子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帮助家长认清角色,强化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意识;帮助家长系统了解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与原理,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家长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依旧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

(一)家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行动跟不上思想,且思想比较浅很多的家长都在关心自己的孩子心理健康问题,能为了孩子考试期间不存在压力感,完全可以为孩子撑起全部生活空间;为了表达自己对孩子心理健康的维护,可以到处去学习、看书,从自我角度出发,以为一切花在孩子身上的精力都是对的;别人的说教胜过孩子自己内心的倾诉,理想的环境胜过孩子真实的需要和想法。因而,往往得到的结果却是,换来了孩子更多的不理解,不体谅和抱怨与指责。这一切的根源源自我们的观念里一直认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家长是主体,孩子是被改造的、被教育的客体。

(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落实跟不上政策,配套资源跟不上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和谐”社会构建的一部分,主体责任不明确,是要放在社区进行?还是由政府承担?还是由家庭自己来完成?既没有责任负责划分,也没有具体的保障措施,更没有监控测评的过程和结果反馈。政策的落实,缺少相应的资源配置。不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样,既有课程,又有具体的教育工作场所,还有监控监管流程。

(三)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术抵不上孩子本身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力开展,学生在学校接受了更多的心理辅导、心理测量和心理知识培训,心理自我调节技能训练。而作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执行者家长,却因为工作为问题、经济条件问题、知识背景问题,反而成为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缺乏者。科学的心理教育在很多家长那里成了通俗的非专业化的“心灵鸡汤”式。

(四)过于侧重长辈对晚辈的教育,忽视家庭整体的心理健康环境当前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强调的是家长对于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和维护,而为了开展这一工作,家长心理水平技能的提升也成为当前关注的重点。但是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单指长辈对晚辈的教育问题,也并非指家庭中某一成员的教育问题。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应当是在一个健康家庭心理氛围环境下进行的,家庭整体心理氛围的不健康,恰恰说明家庭成员个体或者家庭成员之间是存在不良心理问题的。需要家庭之外的团队才可以解决,依靠家庭内部来解决,此时是不合理的。

(五)民族地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更多问题作为边境、少数民族、偏远山区的地方来讲,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从观念上还是行动上和资源配置上,都显得苍白无力,更需要关注和健全。偏远边境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地由于历史文化条件的限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另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部分冲突,也是影响民族地区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

三、桂西南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状况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立足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中对作为整体的家庭进行心理环境的考察对象一、同时又将传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中作为教育主体的家长和长者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考察对象二;最后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被教育者作为考察的对象三。采用开放式和封闭式相结合的自编问卷调查法,主要针对百色地区各区县共202人的中学生进行了分层抽样调查。本次调查采用自编问卷,问卷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按照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渠道,主要包括政府类、社会公益类、学校开展类三个层次,分别针对家庭成员中的不同人群进行调查了解,用以验证本次研究中施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是否存在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低于被教育者。第二部分,主要是了解当前被调查者所处的家庭环境下,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在不健康心理水平下,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援助情况,如援助者主要是由谁完成,援助者的文化水平,援助效果等。第三部分为开放式问答题,主要调查心理健康教育的施行者的手段有哪些?主要用于了解其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问题。

(二)研究结果

1.被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对象的年龄范围主要为14-21岁的初高中学生,民族主要有汉族、壮族、苗族、瑶族。从调查的初步结果来看,总体男生比例高于女生比,初中阶段壮族、瑶族学生居多。主要涉及到了百色地区12个县和1个区,以及区外的城镇乡村。2.接受过相关机构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况。无论是全体家庭成员,还是父母或者是自己,政府类和社会公益类的心理健康教育援助比例均处于最高,其中所有成员未接受过政府类的和社会公益类援助分别都为91.6%,而父母在此两类的情况下,则是政府类未接受过的有84.7%,社会公益类未接受过89.1%,相比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被教育者而言,他们所占的比例却相对较少,但相比于接收过援助的比例也相当高。3.家庭环境对于被调查者心理健康的影响。按照心理健康判断标准:病程、会功能受损情况、痛苦程度,对被调查者进行初步筛选,了解家庭环境中个体的心理健康情况。在被调查中发现有69.8%的人认为家庭环境影响了其心理健康状况。通过数据分析,由表二可以看出,大部分人都存在一般心理健康问题,具体病程在三个月以下的有91.6%,社会功能受损的有75.7%,痛苦程度91.6%;而其余被调查者存在严重心理问题,具体情况如表所示。4.家庭成员心理健康援助情况。在被调者中,75.7%的接受到了家庭成员的帮助,且多数帮助具有一定的成效,但是从后期的第三部分分析情况来看,这种有效的帮助却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特点。

四、总结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边远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边境地区,开展情况不容乐观。作为政府机构应当投入更多的资源,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积极开展政府赞助的公益机构,如各区县的团市委,社会青少年公益帮扶平台,积极开展社区,乡村等公益讲座活动,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术;作为教育类学校机构,应当担任起重要的建设桥梁作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扶课程和辅导活动的建设,开展高校与中学对口心理健康教育帮扶工作。政府应当鼓励社会心理健康公益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同时对于各类组织机构进行登记注册,进行管控。

参考文献:

[1]史永超.初中生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2]叶一舵.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概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123-128.

[3]余凤红.浅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J].教育探索,2010,(9):137-138.

[4]戴新利.农村中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析[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2):85-87.

健康教育的分类篇4

1构建网络,推动中心内外健康教育工作开展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教育工作不仅针对前来就诊的患者,更面向所在社区广大健康和亚健康居民。中心依托社区力量,完善中心内部、外部、志愿者群体、学校卫生管理等各层面健康教育组织,搭建健康教育平台,推动中心内外健康教育齐开展。

1、1中心内部网络健康教育工作牵系中心各部门,因此成立由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相关职能科室以及中心各部门各条线组成的三级健康教育工作内部网络,明确职责,分工合作。领导小组由中心主任挂帅,副主任主持,各部门科室主任为成员,主要负责中心健康教育工作方案的制定并组织协调各项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以及监督;各部门则具体实施健康教育,如门诊教育、病房教育、随访教育等。

1、2中心外部网络健康教育面向广大居民,中心开展外部健康教育工作依托政府力量,形成政府搭台医院指导社区居委会具体实施政府医院共同考评的工作模式,推动各项健康教育工作在社区的开展。

1、3组建健康教育志愿者网络中心与社区合作,挖掘一支以退休医师或教师组成的健康教育志愿者队伍,志愿者分布于各社区居委会,贴近居民,在健康教育工作中起引领、示范作用,协助中心及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1、4学校健康教育网络中心重视辖区内学校健康教育,依托学校卫生工作,形成医院学校卫生管理条线卫生老师的工作网络,将各种健康知识层层落实。

2多重支持,保障健康教育工作顺利进行

2、1修订制度,规范工作良好的制度规范工作开展。中心修订并不断完善健康教育相关的各项制度,规范从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到健康教育记录的收集、保存、管理,从健康教育资料制作到健康教育的评估、奖惩等各项工作。中心通过制度明确各项工作中开展健康教育的必要,通过制度动员所有医务人员参与到健康教育工作。

2、2硬件支持,营造氛围中心保障健康教育工作财力支持,保证健康教育工作所需设备、资料,营造浓厚健康教育氛围。健康教育室配备多媒体设备;门诊大厅、全科候诊室配备电视机、VCD;中心每一楼层设置规格统一的宣传画廊、宣传角;预检处安放赠阅栏;中心还精心制作慢性病系列、中医药系列、妇幼保健系列处方并大量印刷,保证门诊各类患者针对性健康教育;另外中心设立健康热线,专线解答居民各类健康咨询。

2、3加强培训,保证质量中心面向全体医务人员、社区健康教育网络成员以及志愿者等不同对象,分批分层定期举办各类培训并测试,培训内容包括常见病多发病防治、传染病防治、中医药预防保健以及沟通技巧等,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健康专业知识以及健康知识传授能力,保证健康教育工作质量。

3全面开展,健康教育渗入中心各项工作

3、1依托常规工作,做好基础健康教育中心动员全体医务人员参与健康教育,将健康教育融入门诊、病房、出诊、家床、中医药服务等常规工作中,通过语言指导、处方发放、资料赠阅、病房公休座谈会等多种形式,针对患者疾病进行宣传和指导,寓教于治。

3、2依托慢性病患者管理,做好弱势人群健康教育中心开展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疾病管理,定期为慢性病患者监测血压、测量血糖以及健康指导等;并与社区配合组建以居委会为单位的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糖尿病患友之家、肿瘤患者俱乐部等,中心医务人员通过知识讲座、健康饮食比赛、运动示范、健康生活交流等系列活动引导慢性病人群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3、3依托节日宣传日,做好社区健康教育每年的节日、宣传日根据不同的宣传主题,中心张贴各类健康宣传海报,向就诊患者以及过往群众发放专题资料,并组织医务人员走出中心在社区热闹的广场设摊,为前来的居民解答疑问并健康指导。

3、4依托家庭医生责任制,做好家庭及个体健康教育家庭医师责任制签约是近年来开展的社区服务项目,家庭医师为签约家庭及个人建立健康档案并根据签约对象健康状况定期进行针对性的宣教指导;中心还推出面向签约居民的咨询专线,24h解答疑惑并指导。

3、5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做好特色健康教育“社会进步,信息先行”中心借助短信群发的方式定期为慢性病患者、签约对象等送上健康问候以及时令的健康知识,健康教育从此更温馨更人性化。微信时代来临,中心又及时注册微信官网,并开设慢性病、妇幼保健、中医药服务等健康专栏以及微信互动专栏,将各类健康知识通过微信的力量辐射,健康教育从此更高效。

3、6其他中心依托各类资源将健康教育融入各项工作,近年来中心还组建了一支由骨干医务人员组成的健康教育讲课团,每年推出不同的课题菜单让社区居民根据自身需求“点单”,课题内容涵盖慢性病防治、传染病防治、中医药保健、妇幼保健、合理用药、社区急救等各类。表1为自2009年以来中心健康教育的统计数据。

4监督评估,促进健康教育工作不断提高

4、1活动评估中心各项健康教育活动留下记录,大型活动作活动后自我评估,评估项目包括受教育范围、人数、意义等,及时掌握健康教育工作进程和动态。

4、2质量控制健康教育工作纳入中心整体绩效管理体系。每月定期科室自评、互评,中心绩效部门不定期检查各类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改进措施,并由职能部门追踪整改落实情况。

4、3满意评价中心每年进行面向患者、社区居民、街道居委等多个层面的满意度调查,其中包含健康教育服务评价,了解居民对中心健康教育服务的知晓率、满意率以及需求情况,监督并指导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表2为中心自2009年以来满意度调查的情况。

5效果

健康教育的分类篇5

关键词:健康教育;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终身体育

一、健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宗旨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和社会方面都处于一种安宁完好的状态。”这一权威定义首先体现了大健康观,也就是说健康不只是注重生理健康,而是心理、生理和社会各方面的综合健康;其次是将个体健康扩展到群体健康乃至整个全人类的健康。因此,健康教育也不仅仅是生理健康的教育,而是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综合健康的教育,更是素质教育和综合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责无旁贷地贯彻“健康第一”体育指导思想,全面开展健康教育。我们贯彻中央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全面认识学校体育的功能,做到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将健康教育融于学校体育各项具体工作之中,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从而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终身体育的开展。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姿态,而且还能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塑造一个强健的体魄,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体质基础。这不仅是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精力充沛地进行学习的需要;学校体育载体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教育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学校体育通过体育活动的开展,在帮助学生强身健体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克服了心理障碍,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学校体育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和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自尊、自信、坚忍不拔、沉着果断、勇敢机智、开拓进取、协作精神、自律能力、竞争意识等良好的心理晶质;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关键一环,学生可以通过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运动实践,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兴趣、爱好、习惯和能力,为终身奠定坚实的基础;学校体育可以通过群体性体育活动的开展,有意识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责任感、荣誉感、并通过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达到精神健康教育的目的;学校体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从而实现学校体育的最终目的――健康教育。

二、现状的思考与刍议

当前的在校大学生中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健康都有较为正确的认识。“身体健康是工作的本钱”这一浅显的孺子皆知的道理是有深刻认识的。注重锻炼身体、参加体育锻炼、保持强健的体魄为祖国和人民服务是主流形势。可喜的是还有大批学生为体现自己的价值、发挥潜能而积极参加竞技体育活动、并取得骄人成绩,令人兴奋。但是,我们不得不关注事物的另一方面,即不利于健康的思维活动正在蚕食着健康教育的正常运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各项竞争的白热化等都会不同的改变人们的价值取向。在大学生中片面的认为自己年轻力壮、血气方刚、健康不成问题。在积极进取的思维冲动中、拼命的学、拼命的作、体力超负荷的透支、而不知不觉,这种现象大有人在。反之、则懒散成性、追求浪漫而舒适的生活、四体不勤、好逸恶劳、连寝室的地都不会扫,要请钟点工来傲的学生还能够锻炼身体吗?还有的心理极端脆弱、抗逆能力极差。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稍有不顾,便怨天尤人,没有适应环境的能力。成绩不及格、竞争中失败、恋人分手等等都会导致心理失衡、或跳楼、或割腕、或到处乱跑等也屡见报端。更有甚者,考上大学已是平步青云,优哉游哉。日以继夜、通宵达旦的迷恋于网战之中,啃方便面、吃瓶水、不知今宵是何年?还说什么健康!上述不是当代大学学生的主流趋势、虽是个案也不可掉以轻心、因为误导的力量是巨大的。根据国家体委公布的专项调查资料:中国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为58岁,大约低于全国人民平均寿命10岁左右。(《读者》2005.18期.30页)宏观说明学生和知识界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三、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

人的素质是指先天的遗传条件及后天的环境、教育、实践活动所决定的和形成的人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慎向,使人从事活动和进一步发展的品质和条件。健康人有下列目标素质构成的,即;道德素质。它包括政治思想观点,行为规范程度以及道德品质的形成;智力素质,主要表现智商,它包括智力水平、文化基础知识、科学素质、劳动生活技能、正确的审美观等;心理素质。可分为情商和创伤,它包括认知、需要、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心理特征;生理素质。包括生理机能、运动技能、体质体形等方面的内容。以上素质分别处于人的素质结构的不同层次,它们相互作用和渗透,共同构成了人的素质的有机整体,相互制约或相互促进着人的整体素质的发展和提高。

素质教育贯穿于健康教育的全过程,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也举足轻重,素质教育的培养应从道德、智力、心理、生理几个方面着手,健康教育的过程涵盖了这几个方面:

(一)健康教育可以培养优良的思想品德。健康教育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为培养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田径、体操、球类、游戏等项目,在集体中完成个人练习、整体练习;各种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或技评等,都是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的。因此,能很好地动员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竞赛获练习中去,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体育锻炼本身也是一种艰苦的磨炼。学生的身心承受较大的负荷,经受各种挫折和失败,需要克服各种因素造成的困难,因此他们只有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集体活动可培养服从组织安排、遵守纪律、促进合作的精神,进而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

(二)健康教育可以促进智育发展。体育运动能促进大脑发育,改善技能,为人们从事智力活动打下良好基础。它可以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体育运动具有不同形式的对抗性,不论是个人或集体项目,因其有不确定性特点,则可把表现为肢体对抗的外在形式引申为内在人脑间的智慧较量。

(三)健康教育可增强体质。健康教育能有效弥补人先天的不足,影响人发育的全过程。通过健康教育可促进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的明显改善。体育健康教育对人体的影响是全面系统的。实践证明,健康教育能促进人的健康成长,使之保持旺盛的精力,提高生活质量,也能使健康教育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延伸。

(四)健康教育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教育中可以充分发展学生个性。个性是一种心理特征,它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独特性和个性。健康教育是发展个性的最佳方法之一。通过健康教育技能感受成功的喜悦和乐趣,有能勇敢面对挫折和失败。提高自控能力,勇于进取,逆境图强,培养健全的人格。

四、健康教育的新思考

健康教育的分类篇6

随着战争形态的发展变化,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现代战争的重要教育样式之一,成为我军信息化条件下一体化联合作战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部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研究,对于推动部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促进部队作战能力的生成和提高,提高部队作战能力和心理战准备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部队心理健康教育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总的来说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与全面构建系统完整的心理教育的体系的目标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还难以适应未来战争的需求,其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在思想观念上存在认识不到位、不准确的问题;二是在组织领导上存在机制不顺畅、难以形成合力的问题;三是在理论研究上存在创新突破不够、实践指导性差的问题;四是在上级规定上存在规定过于笼统、实践操作性差的问题;五是在教育管理上存在要素不健全、整体质量比较差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对策:

1采取多种措施,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综合环境。

提高认识、理顺机制、细化规定,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综合环境,是部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

1.1提高认识。要组织各级主官和广大官兵认真学习各级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规定,使之认识到心理教育是联合作战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部队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贯彻落实条令的基本教育工作来“抓”和“练”;要向官兵分析和讲解部队现实作战准备特别是心理准备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使之认清作战对手所制造的心理压力甚至会打心理战的需求,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作战能力、满足军事准备需要、赢得作战胜利的基本途径之一,充分激发指战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动力;要组织官兵学习现代心理作战基本理论,使之在对通过组织实施心理战达成作战胜利的内在机理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开展和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达到理性自觉的高度。

1.2理顺机制。关于部队心理健康教育,规定都是原则性的,许多机制上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为保证平时心理健康教育顺利进行和向战时作战指挥体制顺利转换,应建立由相关部队军事首长牵头、政治机关、卫生部门为主体负责实施、包括司、政、后、装等相关部门领导在内的、具有权威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领导专门机构,明确各部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所负职责、相互关系、施训程序及相互协调配合机制。

1.3细化规定。要借鉴我军其他军事训练条令条例、外军特别是美军心理战及其教育训练条令条例的设置与制定,及时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成熟经验总结升华为军事法规。

2加强组织领导,建设过硬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组织领导,建设素质过硬的组教队伍,是部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条件,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者、施训者两类。

2.1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者,主要是各级部队主官、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司、政、后、装机关及相关人员。作为军队、上级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执行者,其应具备深刻领会国家和军队心理战大战略、准确把握上级心理战准备方案和心理教育预案、明确本级在整个作战任务中所担负的心理教育任务、制定本级心理教育及其准备预案的素质和能力;作为本级以下心理健康教育的设计者,其应具备分析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确定所属各级各类单位和人员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实施方案的素质和能力;作为本级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保障者,其应具备建设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组织执行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组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方案、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建设、组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条件配套建设、对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综合保障的素质和能力;作为本级以下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监测者,其应具备理解、细化和执行总部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考核评估标准、动态监督心理健康教育计划执行情况、制定和执行心理健康教育考核评估计划和方案、分析心理健康教育考核评估结果、不断改革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2.2心理健康教育的施训者,是指部队具体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教育训练主体。由于部队心理健康教育层次、对象、内容、方式、方法复杂,心理健康教育的施训单位和人员也很复杂,包括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的教练员、指挥员和机构。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执行者,其应具备深刻领会上级及本级心理教育企图、准确把握本级心理教育需求、分析和把握本级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分析和把握教育训练对象的素质和能力培训需求、理解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及其要求的素质和能力;作为具体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其应具备分析教育训练对象现时素质和能力水平、整体设计相应的教育训练活动、研究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选定恰当的教育训练内容、选择相应的教育训练方法和手段的素质和能力;作为具体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施者,其应具备筹划和准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充分激发和调动教育对象的积极性、熟练掌握和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手段、高效传授心理知识、技能;作为具体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的评估者,其应具备评估教育训练对象素质和能力发展、适时转换教育训练内容、不断提高教育训练水平的素质和能力。

2.3心理健康教育组训队伍建设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总部机关组织专门的集训;二是院校、基地培养;三是自我培养;四是其他途径,如引进人才、依托地方培养等等。

3着眼实战需要,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

以作战任务为牵引,坚持科学合理、突出重点、加强针对性的原则,全面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是部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条件,包括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所教所训的内容,解决的是“心理健康教育教什么、训什么”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最关键、最本质、最活跃的因素,决定着部队心理健康教育对其未来心理教育的适应程度。对起步时间不长的我军心理健康教育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是最大的难点。该体系的构建包括构建怎样的教育训练内容体系和如何构建这一教育训练内容体系两个方面。就部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本身而言,应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3.1从定位来讲,部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准确定位在“作战”层面,而不是战略层面,包括进攻和防御两个方面。

3.2从横向构成来讲,部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心理理论知识、心理技能、心理训法、组训指挥四个方面。

3.3从纵向层次来讲,其设置重点要突出、针对性要强。

3.4从作战牵引来讲,各部队应根据其所遂行作战任务的不同,紧密结合作战能力的需求,对不同类型、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的单位和人员针对性地设置不同内容。

3.5从心理教育机制来讲,针对性地对不同层次、不同对象设置相应的知识、技能、指挥等教育训练内容。

3.6从实战要求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部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是一项艰巨浩繁的系统工程。就我军构建部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而言,应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起步阶段的实际,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总部机关牵头,集中院校、基地、部队多方力量,对我军战略心理战准备、部队心理战准备、部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进行顶层设计。二是以部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的顶层设计为指导,发挥各方之所长,分工协作,整体推动教育训练内容的建设。三是应积极借鉴外军成功经验,以《纲要》规定的内容为重点,以实战化心理教育理论研究为先导,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理论研究,不断推动教育训练内容体系的完善。

4创新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区分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科学选择、综合运用各种教育训练方法,部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条件,包括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方法,解决的是“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

4.1针对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采用不同的教育训练方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是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之间的桥梁,决定着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不同内容、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不同对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都有不同的要求。

4.2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训练对象采用不同的教育训练方法。一方面,部队建制上军、师、旅、团至基层的层级区分,因各级教育训练侧重点不同,应采用相应的教育训练方法。另一方面,对各层级内部不同层面的教育训练也应采用不同的方法,一般可分为单人(兵、官)基础知识技能教育训练、建制分队教育、指挥机关教育、部队整体教育。

4.3部队心理健康教育应采用由要素教育到作战单元教育再到整体综合集成教育的方式,即由作战基本要素的单人(兵、官)教育,心理教育战术单元的整合教育,最后过渡到一体化联合教育训练组成部分的联合心理教育。

4.4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普遍采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模拟仿真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和效益。

5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综合保障水平。

在理顺保障机制的前提下,加大教育投入,加强教育条件建设,是部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物质条件,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经费、场地、设施、装备、器材等各种保障内容,解决的是“以什么物质条件支撑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要提高部队心理健康教育综合保障水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5.1理顺保障机制。适当加大教育训练所需经费,列入部队、院校标准经费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场地、基础设施及其维护经费从标准经费中保障;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由政治机关和卫生部门组织实施,而军事训练经费一般由军事训练部门掌握,在保障上存在机制不顺畅的问题。保障机制问题应首先予以明确和解决。

健康教育的分类篇7

关键词: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全面了解和掌握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高职新生的心理问题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特别是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早期心理危机干预,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2010级新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分析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和学校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1.调查对象。

接受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我院全体2010级的新生,共970人。本次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970份,回收有效问卷944份,回收有效率97.3%。

2.调查方法。

调查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简称Upi)。Upi是为早期发现、治疗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编制的心理健康调查表,主要以大学新生为对象,入学时作为心理健康调查而使用,是我国高校应用最早也最为广泛的心理普查量表之一。通过Upi主要了解大学生中神经症、心身疾病症、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各种学生的烦恼、迷惘、不满、冲突等状况。

Upi量表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等,第二部分是Upi问卷本身,共有60道题,其中4道测谎题,不计入总分。其他56道题是反映学生的苦恼、焦虑、矛盾等症状的项目,做肯定选择的每题计1分,满分为56分。得分越高,说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越差。第三部分是附加题,主要了解被试对自身身心健康状况的总评价。

3.施测过程。

在学生入学一个月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由心理老师统一指导,学生在指定的时间范围内独立作答后当场收回问卷。再进行筛选、分类、约请面谈和分析评价。

二、调查结果分析

1.Upi筛查标准。

根据调查中反映出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可将参测者分为一、二、三类:

一类筛选的标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可能有较明显的心理问题的学生,需尽快约请前来咨询,进行面谈和复查。(1)Upi总分在25分以上者(包括25分);(2)第25题作肯定选择者;(3)辅助题中至少有两题做肯定选择者;(4)明确提出咨询要求者。

二类筛选的标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可能有某种心理问题,但不严重,应引起关注。(1)总分在20―24分之间者;(2)第8、16、26题中有1题作肯定选择者;(3)辅助题中有1题作肯定答复者。

三类筛选的标准:除了第一、第二类之外,其他的学生都属于第三类,即暂无心理问题、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者。

2.调查结果分析。

(1)新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见表1)

由表1可见,本院中需要及时进行咨询的一类学生有78人,占有效问卷总数的8.3%;需要关注的二类学生有268人,占有效问卷总数的28.4%;心理健康的三类学生有598人,占有效问卷总数的63.3%。从调查结果来看,本院新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良好,多数学生对大学生活基本适应,但新生中一类和二类学生相加仍有36.7%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说明,本院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经过对一类、二类学生约请面谈,发现学生心理困扰的发生有明显的偏向性,主要集中在人际关系不适、自信心缺乏、学习动力不足、情绪困扰、环境适应不良等方面,个别学生还有比较明显的神经症表现,这提示我们:日后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工作要有所侧重,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工作。

(2)新生关键项选择情况(见表2)

Upi调查的关键项是指第8题、第16题、第25题和第26题,它们是神经症、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等心理问题的重要线索,凡选择关键项的学生,心理老师和辅导员都应该及时了解他们的精神状况,防止出现意外事件。由表2可知,在本院学生中,认为自己的过去和家庭是不幸的人有38人,占有效问卷总数的4.0%;常常失眠的有46人,占4.9%;有自杀倾向的26人,占2.8%;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的有43人,占4.6%。这些人的比例虽然不高,却是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对象,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避免高危事件的发生。

(3)新生附加题得分统计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本院高职新生感到自身觉得心理卫生方面有问题的比率是13.6%,可见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确实不容乐观,对健康或心理方面明确提出要求的人数比率是7.1%,但至今接受过心理咨询的学生只占被测人数的0.7%。这一方面说明本院新生对心理咨询的需求比较大,但学生想接受心理辅导的意愿与真正走进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也说明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教育的力度还是不够大,心理咨询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对策与思考

1.做好入学教育工作,使新生顺利度过心理不适应期。

高职院校新生多数都是外地生源,部分新生由于对环境和同学的陌生而产生焦虑感和孤独感,极易出现失落、自卑、茫然等消极情绪,如不及时排解,就容易造成心理问题。因此,在入学教育工作中,及时对高职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高职院校要通过教育,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对未来的信心,帮助他们尽快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大学的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等环境所发生的变化,引导他们在实践中积极锻炼独立自主的能力,并提供有效的心理调适方法,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同时,还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心理咨询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并有效利用这一手段,使其健康成长。

2.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新生自我调适的能力。

要进一步提高面向全体学生对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的是让学生系统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培养自我认识、自我保健、自我教育的能力,从而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因此,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的文件精神,我们应在全校学生中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系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高职院校要通过给新生开办讲座,充分利用墙报、广播、报纸、宣传册等多种形式的媒体和手段,广泛开展知识宣传;积极开展“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动,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团体训练、知识竞赛、体育、娱乐等活动。通过心理知识学习和日常各项活动相结合,强化新生心理健康意识,达到心理自我调适和自助成长的目的。

3.强化心理咨询功能,提高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质量。

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心理咨询的类型包括发展性心理咨询、适应性心理咨询和障碍性心理咨询。咨询形式又以面谈咨询、团体咨询为常见。就新生而言,通过普查,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然后分类指导,提供不同层次的咨询。对发现明显患有心理疾病的新生要积极实施心理治疗,及时修补他们的心灵创伤。心理咨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窗口,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咨询的质量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的体现,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是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重要环节。我院要进一步加强和重视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心理与行为训练、网络咨询、热线电话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4.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有一定的要求,如要具备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基本技能和方法,能熟练地运用心理测量工具等。而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训练有素、专业过硬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因此,要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就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一方面,要通过鼓励在职教师参加全国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选派教师参加省、市心理健康咨询培训,提升现有相关教师的心理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要注重发挥辅导员、学生干部和心理健康联络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对他们进行心理学理论和专业培训,增强他们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转介的能力,做好日常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

5.不断完善我院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

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切实有效的保障机制。目前我院心理咨询中心的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虽然已开展了一些常规性的工作,但仍存在心理健康教育经费不充足、办公设施相对简陋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为此,学院要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宣传教育、辅导咨询、心理健康测查等日常工作的经费支出。要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备的工作条件,逐步建立和完善个别咨询室、团体辅导室等,并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物质保障。

参考文献:

[1]姜伏莲.地方高校新生Upi调查结果的比较与分析[J].心理科学,2004.27,(2).

[2]谢春艳等.少数民族地区师专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河池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3]刘惠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丁黎等.地方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5]樊富珉等.大学生人格问卷Upi.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93年年会论文.

健康教育的分类篇8

1948,世界卫生组织(wHo)年对“健康”做了科学的界定: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当前社会,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人类发展的前提,早在2008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有关人士提出了实施“健康中国2020战略”,主要内容为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措施,以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和健康危险因素为重点,通过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坚持政府主导,动员社会参与,实现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状况的基本目标。

通过查阅资料,综述别人研究成果。本人将健康教育理解为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21世纪既是知识的世纪,同时也被认为是健康的世纪,健康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在全球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健康促进”运动,主要内容是推动全世界对健康的关注和健康理念、健康行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同时,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研究人员、专家也一致认为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儿童和青少年。通过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教育,将有利于健康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在学生时代,学校是他们活动的主要场所,大部分时间都会在学习度过,这就使得学校的健康教育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大学时代是人的一生中十分重要的时期,在这个阶段他们的性格、习惯、世界观进一步完善巩固,同时,在这个关键阶段养成健康生活的习惯、提高自身健康素养的水平就十分重要。笔者曾经参与了一项有关大学生健康素养的调查:(1)华北科技学院大一新生健康知识素养的平均得分是40.13±2.46分(百分制得分79.86±5.03),健康行为素养的平均得分是21.00±1.67分(百分制得分61.34±3.87),健康技能素养的平均得分是8.05±0.59分(百分制得分80.06±8.24),健康素养总分的平均分是69.50±2.55分(百分制得分73.61±3.30)。(2)华北科技学院大一新生健康素养总分与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得分,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得分以及健康素养基本技能得分之间的相关关系具有显著性。(3)大学生健康素养得分与性别、民族、专业类别、不同户口类型、父母受教育文化程度等因素有关。总体来看,华北科技学院大一新生的健康素养水平一般,需要加强学校教育、个人学习及大众传播影响的作用,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

当前在我国,各个高校的健康教育内容较为缺乏,基础十分地薄弱,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第一,高校管理人员对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健康教育资金、设备投入较少,很多学校健康教育课只是列为选修课,甚至没有开设该课程。第二,缺少健康教育师资,中小学阶段该课程主要是由生物教师、体育教师等学科老师担任;但在高校往往缺失、责任不清,到底应该如何设置课程,由谁来教等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和解决。第三,缺乏较好的、实用性较强的教材和以及参考资料,很多现有的健康教育课本内容过于枯燥,形式简单,过于抽象、乏味。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第四,大学生自己对健康教育课的重要性也缺乏足够认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能自主学习,即便学习相关知识,也缺乏对自身健康行为的管理能力。

当前环境下,大学生的健康是不容忽视重要问题,如果健康水平过低势必将严重影响他们的成长和成才,所以在全国高校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是刻不容缓的重要事情,此项工作的成败将会影响我国人才培养的最终质量,对整个国家长治久安的发展也会产生十分的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健康教育模式的优化研究》钱华美复旦大学2010

[2]《2008年长沙市高校新生健康素养调查研究》梁昌标中南大学2009

健康教育的分类篇9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有利于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的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实践发现:学生有可能因为某一方面的特殊性,而处于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一旦这种心理状态得不到适当适时的调整,极容易引发其他方面的问题。因此,2012学年我们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见附录)对某校学生进行了测试,并将属于特殊生群体的学生抽取出来,进行分类统计,较广泛、客观地了解了特殊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

1.调查结果的描述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共60项,分为10个因子,结合课题研究重点,调查组从家庭结构、经济状况、身体健康等相对客观的几方面进行观测。

2.调查结果的分析

根据填完量表后10个因子的因子分评定分数值,即可初步判断哪些因子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症状:2分~2.99分,表示该因子存在轻度问题;3分~3.99分,表示该因子存在中等程度的症状;4分~4.99分,表示该因子存在较重的症状;如果5分,表示该因子存在严重的心理症状。表中数据显示:患先天性疾病的学生,10个因子存在严重症状的比率较高,其中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症状较为普遍;离异家庭学生,10个因子存在轻度症状比率较高;身体有残缺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偏执症状的较多;各类学生学习压力症状在各因子中较为突出,父母有残疾,家庭贫困和患先天性疾病的学生群体更为明显;来自单亲、离异家庭,体弱多病的学生轻度强迫症状、偏执、人际关系紧张、敏感、抑郁、焦虑比率较高;单亲家庭学生存在中等程度情绪不平衡比率相对较高。

3.调查结果的延伸

实践中,班主任、年级主任通过日常观察、个别交流、家访等途径深入了解了特殊生群体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调查发现:各因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譬如,学习压力可能会导致强迫症、抑郁、焦虑、情绪不平衡,偏执则易于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敌对、心理不平衡、适应不良。同时,对照10个因子的描述,我们也发现,学业落后、行为散漫、个性孤僻、思想偏激的特殊生群体,相关因子基本上都处于中等程度甚至严重的症状,在心理上存在如下特征。

二、加强特殊生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为此,针对特殊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学习生活实际,我们从建立分类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开展分层分类心理健康教育、创设自我心理调适的辅助机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联动机制等方面,对加强特殊生群体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1.建立分类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从调查中可知:不同类别的特殊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明显的差异,为此,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常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应注重个别化教育,建立分类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升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与实效性。

2.开展分层分类心理健康教育

特殊生往往不希望别人知道他们的特殊性而对他们“另眼相看”,但同时又会将自己的特殊性扩大化,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得过于敏感。所以我们不宜面向特殊生群体进行团体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应在学校德育课程化建设的基础上,以分层分类的主题性活动加强特殊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无痕之中有效解决特殊生群体身心发展中的疑难杂症,促进他们各方面的健康、快乐、和谐成长。(1)女生心理健康辅导:“让青春插上绿色的翅膀”。高中阶段,学科多、难度大,女生仅靠勤学苦练、多读多背,不一定能换来令自己满意的学习成绩;生理特点、家庭环境等因素干扰,使她们的身心成长与学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根据教育教学实际与女生发展需求,我们进行了年级层面的集中辅导。(2)男生成长辅导主题活动:“男儿当自强”。如今的男生行为散漫的多、易于沉溺网络游戏、学习不踏实细致、处事冲动讲义气等等,在校园生活中,男生几乎成了“弱势群体”。为此,针对男生成长中的困惑与出现的问题,我们开展“男儿当自强”男生成长辅导主题活动,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指导男生学会心理调适,鼓励男生要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善于学习、勇于担当、乐于奉献、敢于自省,促进男生更快更好地发展。(3)高三学生:压力管理心理辅导。利用上海师大资源,邀请心理教育研究生为高三学生进行压力管理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压力伴我行、减压有术、建立合理认知、坦然迎接高考、微笑面对生活等5个环节,引导高三学生客观认识压力,学会利用积极压力来促进个人健康成长,学会减轻过度压力和应对意外压力,缓解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增强自信心,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压力,以大无畏的勇气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4)学生成长导师制活动:“师情话意助成长”。邀请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年级主任、心理辅导教师等担任导师与特殊生结对,加强思想上引导、学业上辅导、心理上疏导、生活上指导,营造全员育人氛围,构建积极平等、轻松愉悦的师生关系。通过沟通与交流,引导学生调整心态,树立信心,积极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与行为习惯,鼓励学生树立目标,寻求改进措施,不断实现自我完善。

3.创设自我心理调适的辅助机制

根据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某因子存在轻度、中度问题的学生,基本上可以通过自我心理调节予以改善和消除。从表一的调查结果可知,各类特殊生中存在问题的基本上都处于轻度、中度。为此,我们整合教育教学活动,创设辅助机制,引导特殊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即根据自身发展及环境的需要对自己进行心理控制和调节。(1)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促进自我调适。利用橱窗展示、校广播、校园网等宣传介绍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性班会课,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进一步了解保持健康心理的重要性、心理健康的含义、心理健康的标准等。开设心理辅导课,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我体验,学会自我心理调适,预防心理问题、心理疾病。(2)开展阶段自我评价,提升自我认识。在行为规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身心特点与学习实际,分年级组织学生进行行为规范与学习习惯(高一)、“人格是金”文明素养(高二)、“健康心理,幸福人生”心理现状(高三)等自我评价,引导学生进一步正确认识自我,提升自我意识。(3)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鼓励自我展示。“人无全才,人皆有才”,特殊生比一般学生更需要一个平台发挥他们的特长,缓解对特殊性的介怀。内容丰富的选修课、社团课,形式多样的每月主题活动,为特殊生提供了许多满足他们成长需求的机会,益于让他们在活动中展示风采,增强自信,从而乐观面对困难与挑战。(4)设立专项特色评选,激发自我发展。特殊生更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认同与赏识。在“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传统荣誉称号外,结合各类活动,设立“贝多芬奖”(艺术)、“仲尼奖”(礼仪)、“雨果奖”(阅读)、“哥白尼奖”(科技)、“康德奖”(公益)等;每月开展“好学之星”评选,表彰“拾金不昧”,以肯定某方面特长,增强学生的自我发展积极性。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应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这是“全员育人”思想的体现,也就是说全体教职工都应结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自觉地担当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特殊生的健康发展更需要科学的方法、多样的形式、愉悦的氛围、和谐的环境,以保持、恢复心理健康。(1)加强专业培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建立分层分类培训体系,确保全方位、全过程为特殊生提供心理健康的指导与帮助。每年安排心理辅导教师、班主任参加区、市级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开设专家讲座、鼓励自主学习,使教职工明确职责,掌握规律,并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2)注重师德修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发挥教师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坚持民主、平等、尊重的原则,建立愉悦和谐的师生关系。关注特殊生的学习和生活,多沟通、少僵持,多理解、少批评,多赏识、少抱怨;参与学生活动,走进特殊生群体,乐意为他们排忧解难,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3)讲求人文关怀,重视教师心理健康。要让学生有健康的心理,教师首先要心理健康。为此,学校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丰富业余生活,提升生活品质。开展教师心理辅导,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4)建立评价机制,激励教师工作热情。在绩效考核中设立德育工作评价机制,鼓励教职工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开展“感动校园之教育人”评选活动,表彰一批学生欣赏、喜爱的教职工。确立职称晋升、各类先进推选等班主任优先考虑的机制,肯定广大班主任在学校的工作,尤其是在特殊生群体的教育与引导中所发挥的作用。

5.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联动机制

教育是社会的系统工程,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只有有机结合、协调运转,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身体)、心理因素(情绪、思维等)、环境因素(家庭、学校、社会)。因此,特殊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样需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1)提供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指导。通过家长学校、班主任家访、任课教师电访等形式与家长加强交流与沟通,提供指导意见,共同解决特殊生的心理问题。通过校园网、家校互动平台等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2)协助家庭营造温馨成长环境。建议家长注重言传身教,以对家庭的担当、对工作的尽责、对孩子的呵护,影响和感召孩子;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面对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鼓励家长多开展亲子活动,在活动中增进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建立和谐亲子关系,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3)拓宽校外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凝聚各方力量,促进特殊生身心健康发展。与上海泰来国兴ta15团队联合开展“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大型亲子活动。邀请部级知名心理咨询师担任导师,定期来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展群体性心理辅导,进行个别心理咨询。每年组织特殊生参加“爱的教育”举办的“温暖冬至夜”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

三、实践研究结果与反思

特殊生群体的健康成长更直接维系着家庭的幸福、校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实践表明,对特殊生群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健全的个性、塑造高尚的人格,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绽放青春正能量,成为具有“中华精神、世界眼光、人文情怀”的时代新人。近年来,学校一直将对特殊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学校的一项常态化工程,并通过不断总结反思、完善创新,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科学发展,同时,也得到了家长的广大肯定,赢得了社会的较高赞誉。在对特殊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重点体现了以下4个特点:

1.贴近学生成长需求。

从内容到形式,关注特殊生群体的身心特点,紧紧围绕特殊生的健康成长需求,遵循平等、尊重原则,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注重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着力破解学生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共性心理问题。

2.分层递进、分类指导。

内容上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引导特殊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不论哪类特殊生群体,不论是哪个年级,都从身心发展特点出发,设计特色鲜明、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3.营造全员育人氛围。

注重各方教育力量的整合,校内有学校领导、年级主任、班主任、任课教师、心理咨询室教师等,校外有家长、社会上热心教育事业的专业人士、志愿者,全员育人氛围的形成,有助于特殊生更快、更好地成长。

4.拓宽渠道、创新形式。

健康教育的分类篇10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在上世纪末,首先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的是国外著名心理学家Csikzentmihlyi和Seligman。从今天来看,所谓积极心理学,就是以心理学上那些最为有效和最为完善的测量手段和实验方法为依据,对人类的美德及力量等积极方面进行研究的一门心理学思潮;自Csikzentmihlyi和Seligman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以后,对这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感兴趣并投入其中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日渐增多,致使积极心理学日渐成为当今世界心理学发展的一大重要趋势。积极心理学这门新兴的心理学思潮,它不仅需要心理学家要以欣赏性的眼光来看待人类身上所隐藏的潜能,而且还要求心理学家要用开放的眼光来对待人类的所有能力和动机,这显然与传统心理学对人类的潜能等方面的研究有着很大的不同。当前,积极心理学所研究的领域,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人类积极的体验和情绪;人类的个性特征;人类积极的情绪和健康;如何有效地进行天才培养。有关人类积极的体验和情绪这个方面的研究,就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特别是有关人类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灵快乐,更是积极心理学研究得最多的一个内容,而且在这个方面的研究,积极心理学已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并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此外,对于人类积极人格特征的研究,这也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点研究内容;在实际当中,由于保持乐观的情绪,能够使人尽可能多地朝着好的方面看,因而对于如何让人类更多地保持着乐观情绪的研究,也日渐引起积极心理学的关注和重视。实践表明,让人们长期保持着积极的情绪和积极状态,可有效促进他们的生理健康,对于人们心理资源的增加及个人心理能力的提高,均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及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分析

1独立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大量事实显示,与公办高等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相比,独立院校学生在这个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就我国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我国有专家专门做过调查分析,结果发现,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公办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来的低;这位专家认为,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之所以比公办高等院校学生来得低,最主要的是这些独立院校学生有着更大更多的心理障碍,有关焦虑、抑郁、自卑及失落,就是他们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同样也有专家通过调查分析得出,独立院校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普遍差于公办普通院校的学生,例如,在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学生所占的比重,独立院校为8%左右,而公办普通院校仅为3.1%左右。但是,就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也有其他专家通过研究发现,独立院校学生具有更强的适应环境能力,故他们心理健康状况要比公办普通高校学生好。综上可知,当前独立院校学生更多的表现为:具有比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其人际关系存在着一定的障碍;自我认同感比较低;择业心理较为自卑。

2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以单一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为主

有些独立院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人为简单化,主要基于学生的心理障碍来予以咨询和必要的矫正,这种教育模式仅解决少数学生的心理需求,对于全体学生的心理辅导及心理发展需求,显然无法予以满足。正是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较为单一,而没有做到有效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致使独立院校学生长期存在着比较差的心理健康意识。

(2)以简单化的德育教育模式为主

独立院校更多的是采用企业化这种经营模式,此外,因其教育资源有限且投入力度也不多,以至产生无法深入理解学生心理健康内涵的情况,因而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更多的是采取简单化的德育教育这种模式。可想而知,独立院校这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显然无法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分析

针对独立院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应积极主动地探索有效措施,尽快建立起与独立院校学生特点相适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有效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积极心理学特别重视良好心态状态和心理健康的关注,这正好与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因而可把积极心理学引进独立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中,以此来提高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1基于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对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进行有效整合

独立院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立足于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以此来整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及各个要素,把以往的疾病预防目标改变为积极的心理素质培养目标,从而达到有效改变以往那些消极价值取向的效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者一定要改变以往的工作方式,以主导教育模式来替代以往的个别咨询方式;要把工作面扩展到全校师生,以此来提高心理健康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在新生一入校,就要对他们进行系统积极的心理辅导和训练,这不仅可有效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而且还有利于他们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塑造,从而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预防和应对各种心理问题的能力。

2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来有效完善心理健康的认知

就独立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来看,单纯采用以往的治疗心理疾病及矫正心理问题等方法,已无法确保学生个体达到真理的心理健康状态;因而基于这种情况,一定要双管齐下,在对独立院校学生进行治疗和矫正过程中,必须同步发展学生个体的积极心理素质。因此,作为独立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于积极心理学理念,一定要予以足够的理解和接纳,把以往那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片面认识和肤浅认识,予以有效改变和提高,并在此基础上能在全体学生之中进行积极深入宣传,使独立院校全体学生能够初步认识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并主动接受它。在具体操作当中,一定要充分应用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和理念,要充分意识到真正的心理健康,不仅仅是表现为无病态,更多的应表现为具有极为积极又丰富的心理体验和心理感受,并在此基础上能主动发展自身的那些积极人格品质,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把这些有关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传输给学生,让他们形成积极的心理认知体系,并以此不断提高他们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3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及形式进行大力拓展

实践表明,为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独立院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一定要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咨询及心理健康宣传等三级教育体系当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第一,要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来实施独立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以此来营造出有利于独立院校学生发展积极人格品质的适宜环境,从而有效推进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进程。第二,众所周知,独立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因而可尽量多地把积极心理学的内容融入到独立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中,以此来营造出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氛围,并让学生能对自身的自尊自信、主观幸福感予以足够的关注和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从而让学生逐步构建起积极的自我概念。第三,在进行心理辅导过程中,尽可能地把实践积极心理学应用进去,并充分发挥实践积极心理学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例如,在为学生实施心理咨询过程中,可把积极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原则融入到认知行为疗法的技术之中,或者在全体学生之中实施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的团体心理辅导,以这种形式为独立院校学生营造出快乐的课堂氛围,使他们充分体验到应用积极心理学进行辅导的魅力,从而有效促使他们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高。

总之,要有效提高当前独立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就一定要立足于积极心理学理念,坚持能动、正向的发展观,以促使学生自觉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人格品质。实践表明,在独立院校把积极教育这种体现发展性的教育模式引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中,不仅可为独立院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教育思路,而且还可为独立院校实施素质教育展示新的教育途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