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管理基础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38:05

社区管理基础知识篇1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高职学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市场需求状况,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体系,构建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实践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参加社会考证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构建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基础,根据企业的要求,设计课程结构体系,确定能力培养目标,使学生获得职业经验,实现“零距离”上岗。为此。我校在进行市场调查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多年开办管理服务类专业的有利条件,开办了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现已基本确定了该专业的课程体系。

深入开展课程分析,构建就业导向型课程体系

(一)开展市场需求分析,确定专业对应的岗位职业群

市场需求分析包括所设专业对应职业分析,新职业产生的可能性分析及现有职业岗位群对从业者的需求量分析等。在市场需求调研中我们发现,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化和公共事业的发展,我国必将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格局,社区建设和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社区的地位与功能在今后将日益突出。社区管理是我国公共事业的一部分。全国各大城市的人才需求状况调查资料显示,该系列专业人才被列于12类紧缺人才之中。而现有行业人员多是半路出家,整体素质不高,受过高等教育或专业培训的人员只占少数,有实际工作经验能独立主持小区或物业全面管理的中高级人才特别缺乏。

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掌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胜任基层管理工作并具有一定处理事务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该专业面向城乡社区、物业管理公司、民政、工会、公益团体、中介机构、共青团、妇联或老年活动中心等机构.也可去各种企业从事相关的文职工作。就业前景良好

(二)进行职业分析,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体系

科学的课程模式强调对特定职业进行系列分析,以明确该职业对从业者必备知识和能力的具体要求,进而再逐级分析所得结果,落实到以能力或技能为中心的模块上。

我校多次组织力量到社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物业管理公司等单位进行凋研,从职业岗位的工作分析人手,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以就业岗位对能力的要求为准,构建了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能力体系。

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及本专业应有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经济管理基本理论、社会学基本理论以及财务、法律基本理论等知识结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外语应用能力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专业技能主要包括经营管理能力、公关协调能力以及现场处理事务的能力等。

五年制离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以上培养目标定位,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基础.练就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

(一)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增强学生自我发展能力为方向,设置公共课程

公共课程的主要功能是提高学生的基本思想道德水平、文化和身心素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一般能力.以满足学生适应社会、创新发展的需要。同时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公共理论课程包括三个模块:一是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课程模块,二是文化基础课程模块,三是基本技能模块。

政治理论课程开设《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等四门必修课程。并在此基础上开设《就业创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等选修课,同时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训实习相结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

文化基础课主要开设《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必修课,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情趣,还开设《普通话》、《公关礼仪》、《美育》、《文秘与应用写作》等选修课。

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基本技能的知识点主要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采集处理能力。基本技能主要包括汉字录入能力、文字处理能力和网络应用能力。为此。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编程语言》、《管理信息系统》等有关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课程。

(二)以培养学生扎实的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确定专业课程模块

专业课程的功能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索质.使其达到与未来职业岗位相适应的基本要求。重点强化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以满足学生胜任工作岗位和就业创业的需要。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专业课应由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三大模块构成。

专业基础课杜区管理与服务是社区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起着支柱和基础的作用。从事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人,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服务的知识技能。因此《社会学概论》、《管理学原理》、《现代社区概论》、《社区规划与发展》、《社会心理学》等应作为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基础课。

专业必修课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综合职业能力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能力、公关协调能力和现场处理事务的能力等。因此。专业必修课应围绕这三个模块设置相关课程。围绕经营管理能力结构应设置《社区管理与服务》、《物业管理概论》、《企业管理》、《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社会调查与统计》等课程。要具备公关协调能力必须掌握《公共关系学》、《商务谈判》、《消费心理学》等理论知识。从事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有时可能遇到一些复杂的情况。因此,必须熟悉国家有关社区工作的政策与法律法规。具备现场处理事务的能力及应变能力.必须掌握一些法律知识和工作方法。为此应开设《民法》、《刑法》、《经济法》、《民事调节处理》、《社区工作方法》等课程。

专业选修课专业课除开设上述以培养学生扎实的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的专业必修课外。还应开设拓宽学生知识面以提高学生素质的专业选修课。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应开设《金融与保险基本知识》、《家政服务学》、《服务语言艺术》、《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市场营销》等专业选修课。

(三)强化综合职业能力训练.加强实践课程建设

以职业能力训练为重点的实验实训是职业院校落实以就业为导向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实践课程应由实验技能训练、案例教学、大型作业设计及综合实习等模块构成。

实验技能训练主要采用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如计算机课程的上机实验教学,社区管理及会计类课程的阶段模拟实习等。案例教学则通过分析案例总结规律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如管理类、法律类课程的案例教学等。大型作业设计可集中在几周内进行,它是相关理论课程的综合运用。如计算机程序设计、小区调查、社区规划设计等。综合实习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前奏,可与实习单位联系让学生到相应的岗位上实习,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积累一定的经验。

五年制离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

(一)选用适当的教材是实施课程体系的基础

教材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是教师推进教学活动,实施教学目标的依据。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教材,应采用教育部规划教材或江苏省教育厅规划教材及高职高专教材。这些教材深入浅出,能够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教育教学的实用性,而且大多数有教学大纲、习题集或参考资料。当然,为了推进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材建设工作,也应积极倡导和鼓励本校教师结合实际开展专业课教材或讲义的编写,调动专业课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工作。我校正在组织教师进行《经济法》、《社区管理实务》、《民事调节处理》等教材的编写。另外.为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及考级考证的需要。教师还应向学生推荐一些能反映学科的前沿知识,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参考书

(二)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实施课程体系的保证

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是按照岗位职业群设置的。因此要求教师既能讲解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应有相当数量的“双师型”教师。我校为了在实践中提高教师的能力,安排教师定期到校外实训基地参加实践锻炼,并且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教师到企业或相关单位挂职顶岗工作,提高教师的管理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我校还特意聘请本行业中掌握最新知识的专家学者或该行业中的社会知名人士做兼职教师,他们能给职业教育带来最新的市场信息和成功经验。只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三)以职业能力训练为重点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是落实课程体系的物质条件

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和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体系改革应重视和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训基地的建设。按照就业需求来配置教学资源。为做到教学与工作岗位之问的“零距离”,应以职业分析乃至工作过程分析为依据。按照“教学工厂”的模式来建设实训场所,同时注重教学功能的实现。为办好五年制高职杜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我校已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并正在建设一个设备先进、设施一流的模拟实验室。同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物业管理公司、老干部活动中心等单位签订了协议,利用其资源培训我校学生。在平时利用其资源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训练,在他们工作较忙人员不足时.学校可安排学生参与服务。使学生对社区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与体验。

(四)参加社会考证是课程体系实施效果的评价标准

职业资格证书和等级证书是对高职毕业生技术应用能力具备程度的客观评价,也是用人单位选用人才的重要依据。我们对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实行“多证书”(即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书及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要求他们参加职业认证或通过中级技能等级考核,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要取得社会认可的中级证书。

社区管理基础知识篇2

【关键词】乡村社区;减灾;能力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全球频发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自然灾害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1]。社区是减灾的基石,加强社区减灾能力,是当前国际减灾的主要趋势之一。我国引入社区减灾已有多年,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加强城乡社区减灾能力建设是我国的减灾任务之一,全面提升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已作为构筑和夯实国家防灾减灾实力的基础性工作。但总体来看,国内专门从事社区减灾研究的学者相对较少,关于社区减灾的实践和理论研究还都是浅尝辄止,可借鉴的不多,特别是我国农村社区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潜在的危害多,其能力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研究背景:乡村社区灾害管理实践简介

(1)2008年“5·12”大地震发生后,作者分两个阶段从不同的侧重点开展了乡村社区灾害管理能力建设工作。2009年8月-2011年3月,在北川羌族自治县贯岭乡和擂鼓镇的10个社区开展“北川社区主导的灾害管理试点项目”,社区防灾减灾以及应急响应能力得到提升,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责任感加强,社区在灾害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得以开发,当地政府应急管理规划及政策对接取得了一定成效。2011年7月-2013年12月,在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建中乡和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老厂乡开展“中国乡村减灾与扶贫能力建设项目”,该项工作旨在促进乡村可持续性生计及经济发展,提高脆弱人群应对风险的能力,转化其生计模式以保护其所在社区,并帮助其适应不断变化的气候所带来的影响。

(2)基于对乡村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的认知和理性思考,作者重点关注与乡村社区减灾密切相关的两个群体---群众和乡镇干部,分别采用基线调查、回访、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讨论等方式展开研究,具体的样本情况见表1。

表1社区灾害管理实践样本

样本样本数调查方式样本描述

社区群众713基线调查其中四川省三台县建中乡369位,云南省会泽县老厂乡344位

45回访均来自实践社区

乡镇干部88问卷调查来自绵阳市各乡镇,包括曾遭受过重灾侵害的乡镇和受灾相对较轻的乡镇,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分析社区灾害管理,为客观、理性思考奠定了基础

20深度访谈

150参与式讨论

(3)鉴于四川省绵阳市地处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其自然灾害情况具有代表性,研究时做了重点关注。北川羌族自治县作为“5·12”地震极重灾区,其巨灾经历和灾后重建背景下的减灾能力建设实践均具有极其特殊的启示意义,其灾害管理经验和防灾减灾的本土智慧也是世界灾害管理知识范畴内的宝贵财富,很有必要从实践到理论进行深入探索和系统总结[2]。绵阳市其它县(市、区)内的农村社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威胁,对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发展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为对照分析、理性思考提供了参照。

3、减灾视觉下的能力认识与分析

为了提升农村社区减灾能力建设水平,作者在基本认识的基础上,大胆假设减灾能力有其内在的构成逻辑,直接影响行为方式及行为效果,因此以实践和研究样本为基础,探求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影响层次,以期找到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能力建设途径。

(1)能力构成要素探究

根据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iSDR)减轻灾害风险定义[3],灾害风险是危害、脆弱性(易损性)和能力的综合反映,通常被表述为“灾害风险=(危害+脆弱性)/能力”,该表述显示能力不足是风险增高的重要因素。在5年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同时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发现,社区灾害管理能力的构成要素主要有知识、态度、技能和组织四个要素。

(2)各要素对能力的影响分析

基于实践感知和对灾害管理能力构成的认知,我们假设:知识、态度、技能和组织四要素中态度对能力的影响最大,其能激发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主动性并常态化;储备的知识技能越多越丰富,态度越积极、越主动,越能发挥能动性;有效的组织可以建立起高效的运行机制,更好地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储备,达到集体态度的转变,为能力提升营造良性的文化氛围;态度的转变、知识技能的提高又会进一步增强组织的有效性,提高组织的良性运转。

分析采集的乡镇干部的样本发现,影响能力结构的关键因素依次是态度、有效的组织、知识和技能,与假设和实践一致。参与问卷调查的88名乡镇干部中58人认为态度是影响能力结构的关键因素,占比43%;38人认为是有效的组织,占比30%;在问及“社区减灾能力建设应从哪些方面开展”时,受访的88位乡镇干部中79人认为要着重加强社区群众的态度转变,占比90%。受访的20位乡镇干部更强调态度的影响程度,都认为态度是影响能力建设的关键因素。150余位乡镇干部在参与式专题讨论中强调更多的是态度对能力建设实效性的决定作用,只有积极主动的态度,才能将能力建设变为群众的自觉行为。

(3)对影响能力的关键因素态度的进一步解构

减灾能力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改善能力结构、降低灾害风险。为了进一步了解影响能力结构的关键因素态度的内在机理,继续深入解剖,力图发现其影响行为取向,进而激发能动性、提升能力水平的内在逻辑路径。

研究中,对比分析不同人群、不同社区发现,曾经受过重大灾害影响社区的干部和群众的灾害管理态度普遍积极、主动。深度访谈乡镇领导时发现,受灾害威胁比较重的乡镇群众的参与积极性高,而受灾害威胁比较小的乡镇群众参与积极性不足。可见,个人(或社区)经历对态度的影响很大。

综合分析采集的乡镇干部的样本发现,减灾态度受个人经历、性别、社会关系、贫富差距、知识水平、宿命观念、依赖心理、是否参与过灾害管理的具体活动等因素影响,其中“个人经历”是关键因素。受访的88位乡镇干部认为影响减灾态度因素的排序依次为知识水平、个人经历、参与不够、心理依赖、社会关系、贫富状况、性别。其中72人认为知识水平对态度的影响最大,占比82%;64人认为个人经历对态度的影响最大,占比73%。而150余位乡镇干部在专题参与式讨论时认为,个人经历对态度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对20位乡镇主要领导干部的深度访谈中,当问及“什么是影响态度的最重要因素时”,曾经受过重大灾害影响社区的乡镇干部的答案全部为“个人经历”。

(4)能力构成因素影响模型

综合评估实践和样本数据发现,能力由组织、态度、知识、技能四大要素构成,其中态度起决定性影响作用,态度的改变决定其余三个因素的改变,进而影响整个能力水平。态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经历、知识、观念、组织程度,各自的影响权重不同,经历居首,经历可改变观念,也可激发吸取知识的主动性,激励参与组织与活动。由此可以根据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影响层次构建图1所示的能力构成因素影响模型。该模型可为探索能力建设提供实践指导,包括方法的选择、内容的设计等。

4、基于能力要素驱动的社区实践模式

建设乡村社区的减灾能力,作者认为应从能力的构成要素着手,做到防灾为先,内化于心,减灾为本,外践于行。结合5年来的实践经验与理性思考,尝试提出“一划三机制”的乡村社区减灾能力建设实践模式,即:以减灾计划为核心,建立相应的组织机制、培训机制和参与机制,构建社区减灾能力体系。

(1)组建社区减灾自组织,提升社区主体作用。

与其它的社区自治一样,减灾也需要组建自组织来实施相关的具体工作,以便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使之成为基层政府职能的有益补充。实践中,经过群众的反复参与式讨论、投票选举,根据社区实际情况组建了9—11的工作队伍。评估表明减灾自组织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制度缺陷,在实现基层政府管理职能向社区的有效延伸的同时,也为基层群众参与社区管理提供了一种现实途径。

参与讨论的150位乡镇干部认为要实现有效的乡村减灾,社区必须到位,加强社区自组织建设和能力提升很有必要,可以有效弥补政府工作的盲点和不足,也能更好地建立起基层政府和群众之间的有效沟通。回访的45位实践社区群众认为自组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贡献智慧和能力的平台,通过自组织的主动作为,搭建起了良性的诉求表达、信息整合、资源高效利用、群众积极参与的渠道。

(2)以培训为纽带,驱动能力要素合理构成。

培训是知识传递、技能传递、标准传递、信息传递、信念传递行为,培训是减灾能力建设的重要载体。要取得实效,应以需求为导向规划科学合理的培训内容,以能力要素为基础甄选适合社区实际的培训方式。

1)以需求为导向规划培训内容

为了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设计培训内容应以需求为基础。实践证明,需求是分层次、分阶段的,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有操作层面的内容,包括常见自然灾害的识别与应对常识、安全(逃生)设施设备的使用技能、自救互救的相关知识、急救的方法和措施等;有社区层面的综合减灾内容,包括组建应急队伍、提升社区灾害管理自组织的能力、加强社区与外界的合作与交流等;有减灾与减贫的需求,更愿意探索可以更好抵御风险的、适合社区实际的生计模式。这些需求不是绝对的、孤立的,除了具体到某个层面的操作细节外,很多的内容互相促进、相互补充。因此分类别、分阶段地实施并跟进培训是重要环节。

实践中,通过基线调查发现并挖掘需求,结合需求的建设目标,开发设计了有针对性的培训模块,包括知识技能模块、应急演练模块、应急队伍建设模块、制定社区减灾计划(规划)模块、生计发展模块。实践评估表明这些模块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例为适应北川羌族自治县贯岭乡政府提出培训其“党员义务应急队”的需求,根据乡村应急队应具备的知识、技能,规划的培训方案[4]。

2)以能力要素为基础甄选培训方式

根据学习、借鉴和实践总结,我们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参与讨论、情景模拟(或称为体验式)等方式开展或指导社区培训。在能力要素中,针对知识,主要采用讲授和参与讨论方式;针对技能则主要通过讲授和情景模拟方式;针对社区自组织的建设和能力培养则主要采用参与讨论、情景模拟等;针对态度提升则采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和参与讨论增加间接的经历。

受访的88位乡镇干部认为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方式对社区培训最有效,占比达到80%;深度访谈的20位乡镇领导更强调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认为更容易被农村群众接受;回访的45位实践社区群众中51%的认为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效果最好,最受启发。

(3)制定符合社区的减灾计划以凝聚共识

实践证明,社区减灾能力建设需要长期的干预,要使这种干预能够影响并改变社区,最好能够主流化、本土化、政策化、长期化,因此需要凝聚共识,制定减灾计划就是凝聚共识的过程。减灾计划的制定涵盖了社区减灾的各方面,包括社区基本信息的收集和整理,社区灾害风险的分析,备灾措施、应急响应机制、灾后恢复重建等,因此制定社区减灾计划不仅是认识和梳理灾害风险,更是理性、全面、深入地思考社区的发展的过程。制定社区减灾规划是一个动态过程,社区的减灾行动可以看成是在规划的基础上展开并不断完善的,因此可以通过制定该规划凝聚共识。

制定社区减灾计划的过程,也是社区不断认识、优化社区资源的过程。资源包含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基础设施、社会资源,实践发现,现在普遍存在对资源的认识、挖掘、整合比较欠缺。受访的88位乡镇干部中80%的人认为社区减灾现在过多地强调物质资源而忽视或轻视了人的能动性,77%的人认为过度依赖外部资源,而内部资源的整合不够,68%的人认为对资源的认识还不到位,以致没有有效挖掘。

制定社区灾害管理计划的过程就是充分调动社区群众参与、发挥群众能动性、挖掘群众智慧、整合内部力量的过程。150余位乡镇干部的专题参与式讨论中提到,群众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到预案的实效性。实践发现,通过社区信息的收集与整理,群众从新的视角审视生活的社区,从中发现潜在风险和社区本土资源;参与式讨论帮助社区群众形成行动计划和方案,从而提高了社区群众识别灾害风险、整合社区资源的能力,同时提升了社区成员参与社区灾害管理的能动性。

(4)努力构建基层政府、本土社区、外来社会组织合作治理的社区减灾的协同机制。

在实践干预和社区调查中发现,农村社区减灾在协同机制的建立上普遍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社区缺位,公众参与不足。受访的88位乡镇干部中47%的人谈到因参与不够导致社区群众与基层政府沟通不畅,社区动员能力不强,很难形成共识。二是社会组织缺位,社会协同不足,来自于社会的技术力量、智力资源不能有效参与进社区减灾实践。除实践干预的4个乡镇、30个乡村社区外,深度访谈中有1个社区曾经有社会组织参与减灾,社区回访中云南项目点仅有1个社区有外来人员(驻当地企业)参与。

社区减灾应体现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基本原则,因此,探索基层政府、本土社区及外来社会组织合作治理的减灾有效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唯其如此,才能优化配置当地资源、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共同应对社区灾害风险,这也是作者将持续观察和深入探索、思考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中国的减灾行动,新华网,2009.05.11

2.张建任翠华.社区灾害管理最佳实践案例[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

3.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iSDR)术语,百度文库。

社区管理基础知识篇3

为深入贯彻落实“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消防工作原则,公安部决定从2010年至2012年,在全国实施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专题就夯实农村、社区火灾防控的组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基础、群防群治工作基础、队伍建设基础(即“四个基础”)提出了明确要求。开展社区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建设,就是要利用现有社区的组织机构,建立社区消防网络,发挥管理服务功能,实现社会消防自治,共同预防火灾的发生,形成一个新的社会化消防管理格局。其根本目标就是要通过各种体制、手段、方式等要素来落实管理社区消防的特定目的,提高全民消防素质和城市整体抗御火灾的综合实力。通过两年的努力,我区本着“推动社会消防安全管理创新,前移火灾预防关口,提升社会火灾防控水平,确保火灾形势稳定”的基本原则,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消防知识宣传和培训活动,初步形成了“全民学习消防、全民参与消防”的新格局,“防火墙”工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但受到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消防基础设施经费投入,以及社会人员消防安全意识、火灾防控水平等因素的制约,社区消防工作的任务依然任重道远。

1开展社区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1.1社区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建设是推动社会化消防工作的客观需要。社区作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综合基础的群众基础机构,它具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服务等多方面的功能,作为社区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社区消防工作,能否有效地开展,并逐步与社区整体建设相适应,将直接关系到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和社区公共安全。这就要求广大社区在新形势下,应重新认识其职责和义务,充分发挥其小社会的作用,将消防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做到与社区文化、教育、环境、卫生、治安等工作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评。只有这样才对于有效预防火灾、保卫国家和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它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时代的需要。

1.2社区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建设是提升全民消防安全素质的客观需要。当前,我区经济正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旅游业和宾馆服务业在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逐年增加,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逐步提高,家用电器走进千家万户,居民家庭用火、用电、用气量逐年增多,家庭装修采用大量可燃、易燃材料,增加了家庭火灾的荷载,稍有不慎往往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只有开展大力社区“防火墙”工程建设活动,发动群众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消防活动,才能有效增强人民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提升全社会消防安全素质,为推进全区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营造良好氛围。

1.3开展社区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消防安全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之一。当前,随着辽阳市“五大发展战略”的快速推进,我区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广大群众对消防工作的新期待、新要求与日俱增。因此,社区消防组织健全不健全、公共消防设施建设不建设、各类消防安全制度落实不落实、日常消防工作做到好不好,将直接影响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因此加强社区消防建设,强化城市社区消防基层管理,明确社区消防管理和服务职能,帮助居民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消防问题势在必行。

2开展社区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实践问题

2.1经费资金保障机制不完善。《消防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消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保障消防工作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落实社区消防安全主体责任,消防设施,器材的配备和维护,组建志愿消防队等,建立完善社区消防监督管理制度,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培训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资金保障。但从目前工作开展情况来看,由于各地财政收入不平衡,致使多数社区“防火墙”工程建设所需经费未能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社区消防工作缺乏必要的资金保障,造成社区消防工作口号响,成效低。

2.2基层消防组织不健全。《消防法》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公安部61号令)等,都只对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做了笼统的规定,而对社区怎样做、做到什么程度等均未明确。以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全区社区虽然建立了消防组织机构,但是由于缺乏法律层面支撑,致使部分社区组织机构形同虚设,没有形成层层制约的组织机制,个别地区虽然把消防安全组织挂在墙上,单在实际操作中,有名无实。

2.3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一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很多社区新建、改建、扩建中未能将市政消防给水等公共消防设施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有的虽有规划但未能有效实施,使其欠账较多,给灭火救援增加了难度。二是公共公共消防设施建设保障不力,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来源,致使维护保养不到位,如消防设备及消防管道出现腐蚀、生锈,阀门无法启闭,水泵不能及时启动,消火栓不出水等现象。三是未能按照扑救初起火灾的需要,设置公共消防器材配置点,配足配齐灭火器材。大多数社区灭火器的配置甚少,少数社区即使配置了,也是量少质差,甚至失效过期,以致不具备扑救初期火灾的条件。

2.4群防群治工作机制不完善。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长期以来,忽视了对社区尤其是居民住宅区的消防安全管理,普遍认为社区火灾面小、点小,容易扑救,不会造成大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和政治影响,从而使社区消防工作成了盲点。二是三级管理不到位。公安派出所三级消防管理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社区民警缺乏消防专业知识,不知道如何开展消防监督检查,要么不检查,要么检查不出问题,难以适应社区消防管理工作的发展要求;三是检查考评不到位。未能按照社区“防火墙”工程建设达标细则认真进行考核,致使检查流于形式,督促考核不到位,造成社区消防管理工作不到位。

2.5社区志愿消防队伍的建设参差不齐。一是社区志愿消防队伍不健全,未按要求组建,未配备基本灭火装备,不能发挥志愿务消防队伍应有的作用。二是社区志愿消防队伍有名无实。有的,虽然按要求组建社区志愿消防队伍,但受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人员素质较低等因素的影响,志愿消防队伍很难开展日常演练及火灾扑救工作。

2.6消防安全教育培训杯水车薪。一是消防教育培训的主体还是消防部门的一家力量,多数情况下还是消防部门分批对广大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四个能力”建设“明白人”培训,未能真真形成全员培训全员提高的良好氛围,教育的师资力量和层次严重不足。二是部分社区居民的整体消防安全防范意识薄弱,自防自救的能力差,有的居民对消防一无所知,不会使用任何灭火器材,缺乏在火灾情况下自救逃生的知识和技能。受培训时间、内容等因素,目前培训只能靠动员来培训,群众自发参与率较低。三是基层派出所对社区消防工作的监督、指导模式存在偏差,没有把消防宣传和开展其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对社会消防工作只停留在防火检查、隐患整改等粗略工作,而对社区消防工作全局没有把握。

3强化社区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建设应对策略

3.1进一步完善社区消防工作资金保障机制。消防工作说到底是需要经济支持的一项工作。没有经费的投入,没有强有力的经济支持,单靠公安消防部门、基层派出所和广大社区工作人员空喊,只能是望火兴叹。因此,应因地制宜、因情施策保障社区消防工作资金,一是要大力争取各级政府对社区“防火墙”工程建设的投入,主要用于社区的消防基础硬件设施建设;二是要积极协调辖区社会单位建立社区“防火墙”工程建设帮扶机制,确保社区日常消防工作正常运转;三是积极采取社会捐赠、公益广告支持、保险公司赞助、公民自发投入、政府财政补贴等形式拓展其它经费来源渠道,确保社区消防建设的顺利实施。

3.2进一步加强社区消防组织网络建设。一是推动政府及各有关部门把社区消防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依托社区居委会成立有居委会主任任组长的消防组织机构,确定消防安全责任和和消防安全管理人,确保社区消防工作有人管、有人抓。二是要配备社区消防安全专(兼)职管理人员,负责日常消防安全工作。三是派出所民警要充分发挥派出所辖区熟悉的优势,实行辖区民警对社区消防工作的分片包干。消防部门药主动与相关职能部门联系沟通取得支持,建立消防大队、街道办、居委会、社区、居民之间五位一体的社区消防网络格局。

3.3进一步加快社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一是及时提请政府制定保障措施,在做好社区规划的基础上,相应做好消防基础设施的配套规划,加大社区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投入,切实将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要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解决好消防水源、消防通道、防火分隔等问题,从根本上提高社会抗御火灾事故的能力。二是加强社区内的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和建筑消防设施的管理,建立社区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维修基金,不定期对社区公共消防基础设施进行维护保养,落实管理责任,实行专人定期检查维护保养,确保一旦发生火灾能有效发挥作用。三是积极督促每个社区要设置公共消防器材配置点,配足配齐灭火器材,社区内的多层居民住宅楼内应适当配备灭火器、水带、水枪等器材,保证扑救初起火灾的需要。

3.4进一步夯实社区群防群治工作基础。一是切实提高对社区消防“防火墙”工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并将社区消防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内容,明确工作任务、目标、要求,层层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同时加强考评督导,注重考评结果应用与先进典型推广,落实奖惩措施,确保社区工作同社区治安、文化、教育等工作同部署同落实;二是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推动街道办事处建立行政负责人牵头、有关部门参与的消防联席会议制度。督促社区及居民委员会确定消防专、兼职管理人员制定楼宇“居民防火公约”,建立基层火灾综合防控体系,在社区构筑起火灾防控“防火墙”;三是坚持“网格化”排查隐患机制。继续以街道和社区为基本单元,逐级细化“网格”,明确责任人,组织消防、治安、公安派出所全警参与,发动居委会基层力量,分片包段,拉网检查,形成全民围剿隐患的强大攻势,杜绝失控漏管现象发生。四是督促居民住宅区物业管理单位落实消防管理责任,定期开展防火检查,消除火灾隐患,营造平安和谐的消防安全环境。

社区管理基础知识篇4

 

一、名词解读

 

(一)社区公共事务管理

 

现代城市的社区公共事务一般由三部分构成:(1)原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承办的各项行政事务;(2)市、区人民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因政策改革而向社区下移的一些公共事务;(3)在传统单位制弱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从单位向社区转移的公共事务。从其本质属性来说,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不仅是管理,而且是在服务基础上的管理,且其重点应落实在服务上。

 

(二)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学生构建的包含知识、能力、职业素养在内的素养结构,以及通过模式化培养将这些知识技能最终转化为人才输出的过程。这种以专业人才输出为结果、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集中体现了中职教育的特征和理念。

 

二、人才市场现状

 

(一)政策带来的人才市场大需求

 

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并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在保障、改善民生的基础上,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2016年2月底,炒得最火热的新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到街区制的讨论。《新闻1+1》等央视节目以及各省市广电传媒都在第一时间出声,对街区制进行解读,直指不再封闭的新建住宅小区、逐渐打开的小区、单位大院等,都需要升级社区管理来保障居民的既有权利不受损害。在党的政策方针下,加强社区公共事务管理势在必行,探索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升级版的专业培养模式适逢其时。

 

(二)优秀人才紧缺及人才储备不足引发的供求矛盾

 

经济的发展和相关政策的实施,给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提供了巨大的机遇。职业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接受系统的职业教育,并在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阶段完成。在保障人才输出数量的基础上,同时提高从事社区工作人员的质量,才是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专业面临的最关键问题。目前社区工作者学历参差不齐,只有学历高又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才能作为社区管理及助理人员。中职教育作为最大的职业性基础人才输出阵地,其本专业学生却由于缺乏系统性学习、就业不对口等原因,造成了市场上专业人数多,但优秀人才缺乏的问题。人才储备跟不上、优秀人才的短缺,给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三、教学现状

 

一般来说,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较充分的实战经验。同时,完善人才职业素养和能力也是教学中应该做到的。但目前来看,中职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专业定位缺乏准确性和前瞻性

 

从宏观层面看,《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对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定位、培养目标过于笼统,课程设置“万金油”,体现不出专业特点;从中观层面看,中职学校在该专业的解读上存在误区,将该专业与社区教育混为一谈,导致专业定位“高不可攀”,不能有效达到教育目标;从微观层面看,该专业学生更多地体现出对管理工作的向往,而不是基础的服务性工作。从社区发展的趋势来看,市场需求的是管理能力、服务态度及技巧都优秀的人才。专业定位不准及前瞻性不足,在某种程度上对教学工作形成了极大的妨害。

 

(二)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缺乏针对性

 

在中等职业教育教材目录中,没有对应的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专业教材,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缺乏针对性,现用教材有部分是针对高职院校开发的。中职学生基础和高职学生基础有巨大的差别,而且培养目标和层次也不一样。“高版低用”,认为增加学习难度,实乃拔苗助长。没有对口的专业教研小组,缺乏有针对性的教材研发团队,不能有效推进课程改革,是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硬伤。

 

(三)教育教学与市场脱节

 

传统的理论教学是以教师教授知识为中心,考试形式和考评形式相对单一。现实的教学环境,使教学检查、职称考评、、各类竞赛等成为压在教师头上的大山,使教师无法集中精力专攻教学,也很难腾出精力去进行深入的市场考察与调研。市场瞬息万变,对人才的要求也是因变而变,教师的认知相对于市场需求而言,显得滞后,甚至是明显脱节。在封闭的教学环境中,教师没有实战经验或经验陈旧,是导致教学与市场脱节的重要原因。

 

(四)重专业学习,轻素质培养

 

由于中职学生的生源问题,许多学生基础薄弱,教师和学生往往就会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对知识体系以及经典理论的理解、讨论和学习中,特别是专业课程。一般来说,即使是职业教育,学生仍然需要学习除专业课之外的包括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律以及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公共课程和一些拓展课程。而现实中,社区建设需要有更多的公共知识作为基础,大部分学生和老师将这些课程视为补充课,甚至忽略了对这些课程的学习,将精力主要放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上。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不仅需要从业人员将所学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更需要在专业素养基础上形成职业素养。因忽视素质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公共事务管理能力,也难以获得有效培养。

 

四、中职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依照国家政策、市场需求以及社会发展现状,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探究中职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人才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培养综合素养为目标

 

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该专业的职业能力,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形成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包括思想政治素养、职业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以及身心素质等,这也是综合职业素质的要求。良好的政治素养可以辅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职业素养作为从事职业最基本的素养,需要学生认识到职业道德以及职业态度、创新素质的重要性;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训练科学思维,奠定职后视野基础;身心素质的培养间接地锻炼了学生面对职业“难题、怪题”应具有的坚韧意志。在重视综合素养培养的基础上,师生需要加强对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的学习。如拓展课程——摄像技术,让学生从中掌握拍摄以及利用计算机修图、剪辑等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愉快地接受摄像技术。

 

(二)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

 

在中职教学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学生换了一届又一届,老师教的内容还是一样的;另一个问题就是非本专业的老师上专业课,对专业知识根本不了解,照本宣科。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容忽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会改变认识。从教师角度而言,常年在校园内进行理论教学,脱离实际,教师本身的认识也会受到局限,教学工作也会因之受到局限,导致教学水平停滞不前。这些教师即使在教学中加入了以往的实践认知,但这种过时的认知仍然于事无补。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1)发挥老教师的经验教学。事物总是有其利弊的双面性,老教师虽然容易造成教学内容停滞不前,但由于其长期教授本专业,见过的案例较多,也会有自己更全面的见解。老教师要扬长避短,提高自己在教学中与市场的链接,用自己的经验和视角来提高自己的教学价值。(2)为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年轻教师一般更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对教学之外的事情涉猎广泛,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年轻教师和老教师的合作,正好发挥各自特长。(3)聘任国内外或者校内外的专家、学者授课,还可以邀请当地行业、协会、企业代表作为客座讲师,让师生能从多角度加深对相关政策的解读,从而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一个清醒的认识。(4)培养在职青年教师继续攻读高学位,改善中职教师偏低的学历结构,巩固他们的知识结构。

 

(三)以促进师生调研为指导

 

调研是教师提高自身学历的基础,也是教师提高教学针对性的基础。鉴于调研工作不仅是教师个人本身发展的需求,更是了解市场、研究专业、教育学生的需要,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促成师生的合作调研。学生在辅助老师进行信息收集、资料整理时,能更直观地、近距离地接触这些信息。对于自己总结的信息,学生会对结果有更强的信服度。虽然调研的项目可能并不涉及实际的专业项目,但调研的整个过程对于本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是一次历练。学生将来如果从事社区服务项目,他们在工作中也是有调研任务的,比如社区服务项目需求调研、社区信息调研等。学生在辅助老师时,不仅熟悉了调研的整个过程,而且也提高了自己的职业能力。学生在调研过程中发放问卷、沟通交流、采集信息等,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理解、沟通能力,以及调查问卷发放与整理能力、项目执行能力等,对本专业人才培养具有极强的实际意义。

 

(四)以适应市场要求为方向

 

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政策的公布,都对市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最终影响到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学校和专业教师需要结合当前政策及市场需求,调整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选择更具实际功用的教材,调整教学重点。对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专业来说,教师在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本专业知识技能后,可以根据具体的工作领域与该领域对应的工作任务展开详细的讲述和能力考查、测评,帮助学生发掘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让学生能正确地认知自己的职业能力。此外,可以开设与本专业相关的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进入市场的资本。比如新闻写作、新媒体公关等,这对于将来从事社区宣传与公共关系这一工作领域的学生来说,可以在学校学到媒体网络建设、社区宣传、材料写作等技能,为将来入职做好全面的准备。

 

(五)以“产学合科”与“工学交替”为模式

 

在教学中推行“产学合科”,即加强企业与学校的合作,让学生能从企业的视角去正视自己的不足,查找自己存在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拓展自己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在现实生活中有企业这样的标杆把要求立在面前,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目的性和针对性,改善学生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却一无所获的状态。在选择合作的企业时,要选择对学生有实际帮助的实训基地,比如一些现代企业或者社区、家庭等,这样学生在实习中不仅巩固了知识,还能结合实际情况,在现实情境下结合问题激发创新灵感。“工学交替”不同于传统的“半工半读”,学生并不是以取得工资而获得满足,而是让自己在工作中更好地获得经验,从而将理论与现实联系起来,并利用工作中的细节开发自己的思维,达到在教室学习中难以涉及的状态。“产学合科”和“工学交替”是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土壤。学校和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土壤,学生需要汲取土壤的养分,让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实践中完善,并得到升华。

 

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从学校、教师、学生、企业和市场等多方面来综合考虑,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学生参与到教师的调研活动中,并在校企合作中实现“产学合科”和“工学交替”。学生从这种培养模式中收获最直观的职业体验和学习体验,并朝着目标成长为优秀的社区服务及管理人才。

社区管理基础知识篇5

关键词:社区经济与物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3-128-02

社区经济与物业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的应用型学科,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全国各大院校的物业管理类专业也都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加快了实践教学的步伐,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实践教学的内容。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不高,主要原因是所学与实际需要脱节,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如何完善既适于学生学习又对应市场需要的社区经济与物业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应重点考虑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问题。

一、社区经济与物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对实践教学设施投入不足,实践基地建设工作滞后

高等院校的建设资金多投入学校基础建设,资金方面仅能满足正常的理论教学开展,不足以支撑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实践教学建设跟不上学院整体发展的速度。一些高校的实践教学,以教师为主体,一味地安排学生去一些物业服务企业参观,走马观花,学生回校后感觉一无所获。参观并没有帮助学生开拓视野,产生对物业管理行业的兴趣及探究问题的热情,学生只是被动地完成参观的任务,实践效果很不理想。

(二)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高等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管理体系中,对实践教学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监控和评价体系。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实践教学考核以学生最后提交的实践报告为考核的主要依据,这样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实际实践情况。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不科学,激励机制不完善,严重抑制了教师从事实践教学研究的积极性。

(三)师资队伍年轻化,“双师型”教师缺乏

从实践教学环节师资结构现状来看,“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且年轻教师占有较大比例,这些教师大都“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一线的实践工作经验,缺乏行业背景,实际动手能力普遍比较差。而由这些教师为主组成的师资力量在实训教学方面基础必然薄弱,其理论教学常常与实践相脱节,教师本身也需要加强实际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教师必须走出课堂,融入生产企业,参加社会实践,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实践性教学的能力。

二、社区经济与物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社区经济与物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社区经济与物业管理行业是一个综合产业,因此物业管理行业发展所需要的是具有实践才能的综合性人才。因此,社区经济与物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区经济与物业管理行业发展需要,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级应用性管理人才。

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践教学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具有将专业知识(理论知识)和工作能力(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能力,能够将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进入物业管理行业工作以后,能够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去观察、处理问题。充分发挥理论基础知识深厚的特点,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2.培养学生物业产业的服务意识。实践教学还有一个主要的目标就是提高社区经济与物业管理专业学生的从业基本技能,物业管理行业是服务行业,从事物业管理行业最重要的不是高深的物业管理理论知识,更不是熟练的操作技能,而是服务的意识。提高学生服务意识的最佳时间就是学生接受物业管理理论知识和学习服务技能的时候,高等教育阶段我们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来完成这个工作。

3.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的毕业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发挥高学历的优势。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调动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理解力、思考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并利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这方面能力是很难单方面地从课堂教学中获得提高的,实践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以适应物业行业人才市场的需要。

(二)社区经济与物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社区经济与物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应以专业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构建全方位、多角度、菜单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学习的认知规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应该包括专业认知实习、专业课程实习、业务技能实习和毕业实习四个子系统。

1.专业认知实习。社区经济与物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课是学生接触专业的起点,教师应根据课程教学实际,安排若干学时,采用参观、现场教学、见习、观看录像等手段,使学生对今后要从事的工作产生感性认识。通过组织学生考察本地物业管理公司、大型社区等,使学生全面了解物业管理行业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联程度,初步了解物业管理专业所涉及的操作、管理环节和系统,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理论打下感性认识基础,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专业课程实习。课程实习由专业基础课实验(训)、专业必修课实验(训)等教学环节组成,在实验室进行,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基本知识和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强化独立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该环节的专业实践教学,在实践核心技能的基础上应突出特色,主要培养学生在各类物业服务活动中的实务操作技能,学生也可以在这一环节看到自己在实践操作中的特征,课程实习是社区经济与物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核心模块。

3.业务技能实习。业务技能实习一般在实习基地进行,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强化学生的技术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提高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要和物业管理公司、大型社区等的实际工作密切结合起来。可组织学生设计并负责完成物业管理企业具体工作项目,这样既可让学生了解物业企业的实际运作,而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加强了实践教学的实际应用性。

4.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学生到相应的职业岗位上岗,亲身实践专业知识与理论,使其将知识与能力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实际工作服务,时间安排在第七学期末第八学期初。由物业企业给学生安排岗位,指定有工作经验的老员工带教学生,进行3个月的实习,使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加强对物业企业的体验,将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与物业行业、企业的实践有效结合,通过对专业实习中的操作与思考,达到理论―实践―理论的互动与循环,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加强实践操作能力。

(三)社区经济与物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科学的评价不仅具有激励功能,导向功能,改进功能,决策功能,而且也是考察素质教育成果最有效的方法。社区经济与物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包括以下内容:

1.阶段性评估。根据各实习队在各阶段的作业完成情况及计划的实施进度、落实情况进行评分。这是整个评估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因为不论是学习,还是具体计划的执行,都应注重过程,不能忽视过程中的评估。

2.考试评估。试卷以主观题为主,考题在设计上摆脱传统考试的僵化内容,而且充分结合实践基地的具体实际,重点突出考察学生的实务能力,即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按照事先规定的评分标准及比例分配标准,从学生实务能力、专业知识、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对各实习队和个人予以评分,得出最后成绩。

三、社区经济与物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高素质和实践技能强的师资队伍,是实现社区经济与物业管理实践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掌握较高的实践技能的关键。

1.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训。社区经济与物业管理实践教学师资培训是全面提高实践教师素质的有效手段。社区经济与物业管理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应贯彻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思想,重点加强对中青年物业实践教师的培训,在政策、经费、时间等多方而提供有利条件,支持中青年物业实践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尽快提高其实践教学的能力和水平。还应给骨干教师适时提供外出进修或出国学习的机会,使实践教学教师能够不断吸收先进经验,及时做到知识的更新和拓展。

2.提高青年实践教学教师综合能力尤其是双师素质。加大实践教学教改科研推进力度,充分持续地发挥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作用,以老带新,利用假期以培训骨干教师为重点,选派中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进修工作,促进“双师型”实践教师队伍的建设,使青年实践教学教师早日具备双师素质。

3.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为实践师资培养提供保障。要想做好社区经济与物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师资建设,就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建立一套好的激励约束机制。要通过科学、合理、可行的激励约束机制留住实践师资人才。建立实践教师工作考核制度,使激励约束机制与分配制度相衔接,建立教师梯队制度,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度。

(二)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要切实提高物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除搞好实践教材建设的师资队伍建设之外,还必须搞好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实践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阵地和依托,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主要平台和载体,建设好物业管理专业教学实践基地是培养合格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保障。

1.校内实践基地。对于校内实践基地,学校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实验室教师、资金安排上要做好规划,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实验室日常维护和设施设备的购置要有明确规章制度,人员实行岗位制,职责要落实到人。

2.校外实践基地。物业管理专业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要充分发挥物业管理行业协会的作用,物业管理行业协会对整个物业管理行业的企事业单位的情况掌握比较全面,而且协会本身及其拥有的行业人才队伍,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和实践所需师资的重要资源。物业管理协会对行业的发展提供咨询与研究服务,具有一定的行业权威性。充分发挥学会的作用,可以促进高等院校与行业之间的合作,为学生专业实践提供好的条件。

[项目来源:山西大学商务学院院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JJ2009066)。]

参考文献:

1.徐放.高校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改革对策[J].盐城工学院学报,2008(1)

2.河北金融学院课题组,王香兰.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思路[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8(1)

3.朱柏青.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

4.程建芳.借鉴国外经验强化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J].中国高教研究,2007(8)

社区管理基础知识篇6

关键词:知识管理;图书档案管理;功能;应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发展,人类在实际的前进过程中逐渐步入到知识经济时代.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适应了知识经济时展的需要,并在实际的管理作业中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事实上,知识管理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主要是针对管档案、文献、资料等知识进行管理,继而提高相关资料文献的使用效率.本文主要分析知识管理在图书档案管理中功能及应用.

1知识管理的功能

目前,我国的图书馆档案管理部门在进行相关档案管理的过程中逐渐加强了对于知识管理方法的引入,并以此基础推动相关管理方式的创新,继而实现我国图书馆档案管理事业的有效发展.目前,关于知识管理在图书馆档案管理过程中发挥的功能,笔者结合自身工作以及相关研究综述进行了总结,具体内容如下[1].

1.1挖掘现有档案中的潜在知识资源

事实上,知识管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其主要管理的对象并非是知识的本身,也还包括在知识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体制.事实上,知识管理在实际的推行过程中,其最终师表是为了实现对于知识的使用,并尽可能的推动知识使用率的提高.简单地说,在进行知识管理的过程中,相关的管理工作者需要加强对于相关知识使用效率的提高,基于此,就需要其在实际的管理作业过程总加强对于知识的挖掘、扩展以及创新等环节.而这些环节的开展有利于挖掘出新的知识.基于此,就使得相关人员借助知识管理的相关理念进行图书馆档案管理的过程中,有利于推动档案容量的扩大,继而挖掘现有档案中的潜在知识资源,推动相关知识的使用效率[2].

1.2推动个人知识显性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繁荣,使得传统的组织内部的人才构架逐渐失去了稳固性,人才流动量的加大,逐渐导致了这一框架的失衡.基于此,就使得加强对于组织内部相关知识的保存以及分享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随着相关部门在推行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就可以借助知识显性化的这一特点以及功能,将相关的知识体系构建得更加规范化.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相关的管理人员在相关的管理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不断地增强自身的知识涵养,并以此为基础推动相关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除此之外,在进行中图书档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可以将自身的工作意见表述出来,从而以此为基础带动更多的管理人员加强对于图书档案管理的重视,并逐渐参与到其中.事实上,为了更好的推动相关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还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加强工作经验以及相关心得的交流,并以此为基础推动对于相关工作疑惑的探讨,并最终带动组织竞争力的提升[3].

2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

知识管理的相关理念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重点强调是借助相关科学技术的使用继而提升知识管理、知识利用以及个人能力的提升,并最终以此为基础带动个人知识的显性化.由此分析可以得知,知识管理模式的运用其最终能够推动传统管理模式的发展.下面,笔者就知识管理理念在图书馆档案管理中的应用进行相关的分析和阐释.

2.1创新管理模式

事实上,随着相关管理人员将知识管理的相关理念以及方法引入到图书馆档案管理以后,相关的管理工作人员可以借助先进的管技术以及科学技术对图书馆档案进行相关的管理.在这一管理的过程中,相关的管理作业人员可以进行图书馆业务信息以及相关系统的处理等[4].事实上,这一状况的出现能够直观的将图书馆档案使用者的业务显示出来,并由此推动智能化图书馆的构建,并最终在此基础上掌握还市场动态和方向.总的来说,与传统的图书馆档案管理方式相比较而言,知识管理的相关理念以及技术的使用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并以此为基础推动相关管理服务的实行,并最终帮助管理者进行用者信息需求的了解和掌握,并最终推动妻子实际的档案管理过程中挖掘出市场新动向,并实现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提升.

2.2构建智力库和知识库

由于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时代的更新发展,使得我国的图书馆档案管理的工作者在实际的作业管理过程中,要不断的进行相关管理方面的学习,并以此为基础推动其对于相关管理知识理念以及技能的吸收和学习,并最终实现其自身的管理能力的提升,继而由此满足图书馆档案管理职能需求[5].事实上,显性知识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能够有效的推动图书馆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而这些显性知识主要包括管理理沦、管理实践等.基于此,就使得相关的管理人员在实际的作业过程中以图书馆的现有条件为依托,推动自身在管理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学习以及相关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相关的管理者还可以借助图书馆的现代技术平台,利用相关的借助高科技手段推动知识的传播以及共享,从而最终实现其自身及他人知识水平的共同提高.之所以说图书馆管理者利用高科技技术进行知识的学习、共享也属于知识管理范畴,是原因相关的管理者在进行知识共享的过程中必须借助图书馆丰富的档案以及图书资源.因而这种管理模式的推行必将是利大于弊的,其在实际的推行过程中必将能够实现档案资源的高效管理,并带动管理者以其他人的知识技能的提高.基于此,就使得现代图书馆在践行知识管理模式的过程中,需要逐渐构建其一个庞大的知识库,并以知识管理的模式为依托,推动图书馆档案的智能化管理的实现[6].

2.3建学习型组织和知识社区

事实上,知识社区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可以视为是一个较大的人才库,而且由于该社区中的人才流动性非常快,因而使得知识库中的人才处于动态的饱和状态.不仅如此,随着网络杜区的构建,使得相关的管理人员可以加强对于各类人才的聚集,继而使得相关的该社区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能够汇集、吸收具有专业特长的专业型人才.事实上,通过构建网络人才社区,可以为各类专业的人才进行自身隐性或者是显性知识的传播提供了相关的平台.在网络社区的这个平台之上,相关的专业人才能够根据自身的观点或者是著作,将相关的知识信息进行以及探讨,从而实现了各类知识在网络人才社区中的传递以及共享,最终由此形成了一种高效的知识传递环境[7].总的来说,随着不同种类的知识区的建立,以及各知识社区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交流,有利于促进范围更广的知识社区的形成,而这也就最终有利于相关的管理者以及人员摆脱传统机构范围的限制,并在挣脱行业束缚的同时,推动相关知识的交流与传递.

2.4建立健全知识管理制度

此外,知识管理理念在图书馆档案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就在于能够相关的管理者能够以此为依托推哦定相关管理作业的效率的提高,并以此为核心带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化,推动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基于这一点,就是的相关人员在实际的图书馆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借助知识管理的相关理念以及模式进行相关作业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相关的管理作业人员利用知识管理的相关模式、方法对图书馆档案进行管理,并在此过程中对档案使用者的动态以及相关知识的需求进行掌握,另一方面还需要其在构建一个庞大的信息资源库的过程中,不断的健全以及完善知识管理体制[8].相关的管理实践显示,只有在实际的管理作业过程中推动知识管理体制的健全,才能够由此实现管理部门对于管理人员的知识管理行为进行硬性的约束,并最终由此推动知识管理服务质量的有效提升.[9]此外,在构建知识管理制度的过程中,相关的技术管理人员不仅要对相关的用户进行管理,还需要由此推动相关档案知识的筛选.[10]事实上,只有管理者确保这两者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占据同样重要的地位,才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推动相关管理效果的取得[11].

3结语

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使得相关部门在进行图书馆管理的过程中逐渐加强了对于相关知识管理的使用,继而以此为依托推动相关管理效率的取得.本文主要分析了知识管理在图书馆档案管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并就知识管理在图书馆档案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笔者认为,随着相关理念的落实到位以及相关部门的重视,我国的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必将获得长足的进步好发展.

作者:杨艳红单位:赤峰学院

参考文献:

〔1〕丁邦友.知识管理在图书档案管理中的功能及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160-161+170.

〔2〕黄喆.探讨知识管理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4(6):270.

〔3〕信慧.知识管理在图书档案管理中的功能及应用[J].科技创业家,2014(5):254.

〔4〕徐静波.档案信息网管理中知识管理的应用[J].现代交际,2014(6):40.

〔5〕李辉.图书档案管理系统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0):156-157.

〔6〕廖雪泓.知识管理在档案管理中应用分析[J].办公室业务,2016(9):115.

〔7〕曹琳琳.试论知识管理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档案,2012(3):50-52.

〔8〕杨启燕.知识管理在企业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企业研究,2013(5):72-73.

〔9〕李斌英.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社区管理基础知识篇7

关键词:社区护理管理护理人员沟通沟通技巧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501-02

1社区护理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及沟通的重要性

社区护理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为社区居民进行健康宣传并提供护理服务;管理并维护社区卫生及安全的生活环境;预防和控制感染性和传染性疾病并提供传、感性染病预防知识的咨询;为社区弱势群体如婴幼儿、中老年人、孕妇与产妇等提供护理和康复指导工作;关注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协助计划生育工作的咨询与宣传工作以及临终关怀护理服务等。

护理人员在履行上诉职责时,必定会与社区居民有频繁的接触,若要顺利开展护理工作,首先就需要通过沟通取得社区居民的信任和依赖,只有这样,才可以保障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如在进行传染病预防知识、计划生育等宣传工作时,如果语言表情等表达不当就会引起居民的误会,从而达不到良好的宣传效果。而在收集社区居民与护理相关信息,了解居民健康整体状况时,如若没有良好的沟通作为基础,就会让居民产生不配合甚至抵触的心理而影响护理管理工作。因此,在护理人员在对居民进行护理服务时,务必事先与居民进行有效的沟通工作,建立良好的护患基础,让居民感到轻松和安全,从而达到社区护理的目标。

2沟通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具备的条件

2.1道德水平。合格的社区护理人员需要将护理工作的理念贯彻到社区护理管理工作中去。所以,护理人员必须具备高尚道德水平,将居民的健康放在第一位,与居民进行交流时,要怀着真诚的心去关怀他们,乐于倾听居民的诉求并认真回答关于护理知识的问题,用优质服务的标准为社区创造一个温馨、轻松的生活环境。

2.2仪容仪表。社区护理人员较好的仪容仪表无疑会为与社区居民进行良好沟通添加了不少筹码。因此,在进入社区与居民进行沟通前,社区管理人员需要注意下自己的仪容仪表是否得体,是否面带微笑,而沟通进行时,就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及待人接物的方式是否得体等等,为日后社区护理管理工作的持续开展打下基础。

2.3专业技能。除了以上两点以外,社区护理管理人员还需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及护理技能的提高。与社区居民进行有效沟通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开展社区护理管理工作,而社区护理管理人员只有具有护理技能和护理经验才能为社区居民提供良好的护理管理工作,因此,护理管理人员需要继续提高在专业知识以及护理技术等方面的能力

3沟通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掌握及运用的技巧

3.1语言沟通。首先,有礼貌的称呼每一位社区居民是社区护理人员进行良好沟通的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社区护理人员在保证社区居民个人隐私的基础上,应与他们进行轻松愉快的交流,并且适当使用积极语言对其进行鼓励,让社区人员充分感受到和谐友爱的气氛。此外,针对社区患者,应避免在环境嘈杂的地方进行沟通,以免影响社区患者想要明确表达自身想法的情绪。

其次,社区护理人员应学会静下心来倾听社区人员的心声,在社区人员进行对社区护理管理的看法表达时,不要打断他们的讲话;当社区人员提出问题时,及时耐心解答,此外,还要注意针对不同人员,回答问题的语气也应该不同。

再次,要随时进行社区卫生健康教育宣传,利用恰当的机会对社区人员展开卫生教育的宣传,如语气和缓地为社区人员介绍常见疾病的预防知识;及时询问社区人员是否有身体上的不适等。

最后,在面对部分社区人员或者部分社区患者的不理解时,应当面对面进行真诚的沟通交流。社区护理人员应从他人角度出发,向社区人员作及时的解释,以减少社区护理管理中的纠纷和矛盾。

3.2非语言沟通。首先,非语言沟通中需要运用语言之外的东西,向社区人员及社区患者传达更真诚的情感。而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户,从与对方的目光接触中就可以看出对方是否在认真倾听。因此,社区护理人员在社区人员讲话时需专注倾听,让社区人员感受到护理人员的真挚。

其次,在非语言沟通中,社区护理人员需要运用面部表情来影响社区人员的态度。在与社区人员进行沟通时,尽可能表情自然,同时认真观察对方面部表情,用以判断对方的情绪及态度。同时,针对社区患者,以微笑打动他们,给予他们最直接的心灵安慰。

再次,非语言沟通中少不了肢体语言的运用。社区护理人员应该配合手势来提高语言沟通的表达力。此外,社区护理人员需要借助于对肢体语言的了解来判断社区人员或者社区患者的身体舒适度。

最后,非语言沟通与语言沟通不同,语言沟通是直观表达,非语言沟通就是通过适当触摸达到一定治愈效果,从对社区人员,尤其是对社区患者,在适当触摸中,护理人员能够合理表达出理解和关心,并能够使社区患者的情绪尽快平复下来,有利于接下来的沟通。

4总结

社区卫生护理管理是社区服务管理中的重要分支,而沟通技巧在护理管理中的巧妙用,促进了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本文对社区卫生护理管理中的沟通技巧运用的一系列分析,可以得出社区护理人员不仅仅要具备专业护理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以确保能够在对社区居民进行悉心护理的同时,为他们带去轻松愉悦的心情,提高社区整体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小妹.社区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12)

[2]贺朝忠,贺芃,刘文敏.沟通技巧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0(07)

[3]肖杰.沟通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实践[J].中华全科医学,2009(09)

社区管理基础知识篇8

关键词:社区发展;管理人员;素质要求

中图分类号:C9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1(C)-0143-01

一、我国社区蓬勃发展之现状

目前在我国,全国已经有大概80%以上的街道建立了社区,在经济发展程度比较高的地区,比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还有一些沿海城市和地区,社区的覆盖率甚至达到了90%以上。而在社区的功能体现上,也从以往单一的居住功能转变为休闲、养老、服务、卫生、医疗、教育等多功能的发展,社区所吸引的人群也从过去的弱势群体转变为目前弱势和强势群体并存的局面,这些情况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社区在功能上的逐渐完善,社区功能也得到了应有的良好发挥。

我国社区功能逐步完善的同时,也对社区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不断实现我国社区自身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对专业社区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上的培养。

二、专业社区管理人员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一)专业社区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

管理素质是一个管理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要求,而对于专业的社区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而言,则包括政治思想素质、基本的法律素质、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对社区建设的认同感和责任心。

(二)专业社区管理人员的知识要求

1、一般基础知识。包括法律基础、计算机、外语、政策法规、哲学、中外历史文化等。这是一名专业社区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一般性的基础知识。2、社区管理相关知识。包括社会调查方法、社会学、社会工作、社会心理学、社会保障、管理学、伦理学、民俗学、政治学、公共关系学、人际关系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等方面的知识。3、社区管理专业技能知识。包括社区建设与管理、社区管理实务、社区管理的历史和发展趋势、社区服务、家庭保健与护理、家庭服务技术、街道民政工作、老年社会工作、手语、社区演讲与口才、社区宣传资料的设计、年报的编写、新闻报道的写作、摄影与采访技术、接待礼仪、纠纷调解与处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专业社区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求

1、组织管理与社区资源策动能力。社区各类志愿者和协会队伍、群众性自治组织、日常的民主会议的召开等都离不开专业社区管理人员的组织、引导和管理。2、人际关系和处世能力。专业社区管理人员应该广结良缘,搞好各方关系,争取社区群众理解、支持,注意自己的社交形象,明确社交目的,广交朋友,控制好人际距离,提高社区及其服务机构的声誉和知名度。3、应变和创新能力。在开展社区活动过程当中,面对随时都可能发生的突发事情,专业社区管理人员一定要保持机警、灵敏,能够根据不同的场合,调节具体的社区管理策略和措施,遇到社区群众不理解或故意刁难情况时,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能临阵不惊,保持理智。

三、专业社区管理人员的培养

在对专业社区管理人员的培养上,目前在具体的社区管理工作中,主要采用以下三种形式:

(一)对管理人员的在职进修

为了提高社区管理人员的专业管理能力,增加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目前所采用的最主要的形式就是对专业社区管理人员的在职进修。首先要安排这些管理人员以在职的状态到高等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或者是社会学专业进行进修,较为系统的对目前社区管理所需要的现代化专业管理知识。同时在职的状态也能很好的解决这些人在生活上的顾虑,可以较为安心的进修。通过这种方式,尽快将这些进修的管理人员培养为社区管理中的骨干人员,从而提高我国社区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二)社区内部培训

在实际的社区管理工作中,并不只能单纯的依靠在职培训来实现对管理素质和能力上的提高,我国有些社区主要是依靠在社区内部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的方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1.课堂讲授。社区可以将一些社区管理的专业人员请到社区,并将相关的管理人员召集起来,以课堂讲授的方式来实现对管理人员的培训;2.模拟训练。就是要将社区的管理人员置于模拟的工作环境当中,让管理人员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为实际的管理工作打好基础;3.轮换工作。就是有计划有目的对员工进行不同职务上和不同工作内容上的轮换,在不同的工作中充分的展示自身的优势和暴露某些方面的缺点;4.调查研究。这就需要社区不定期的安排管理人员到取得良好管理成果的社区进行调查研究,充分的借鉴其他社区好的管理方法。

(三)外来优秀人才的引进

在对社区管理人员进行带职进修和内部培训的同时,还可以不断的已经外来的优秀人才。这些人才不但可以带来一些较为先进和新颖的管理模式,提高社区管理上的创新的能力,同时还能使社区原有的管理人员产生一定的危机意识和竞争压力,从而调动整个社区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综上所述,在我国社区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上的培养,不断的提高社区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我国社区的更好发展,从而带动社会在整体上的良好发展。

作者单位:葛洲坝二公司

参考文献:

[1]徐永祥.社区发展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社区管理基础知识篇9

〔关键词〕科研用户;知识服务;多学科;交流社区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3.018

〔中图分类号〕G2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7)03-0096-06

〔abstract〕thedevelopmentofinformationtechnologyfacilitatestheenvironmentfortheproductionandcommunicationofscientificknowledge,andknowledgeserviceprovideshighvalue-addedsolutionstoresearchusers.BasedonValued-addedapplicationplatformoftheUCsystem,thisarticledesignedandbuiltamultidisciplinarygroupcommunicationmodelbasedonknowledgeservicebyanalyzingsurveysanddemandsofusersandtakingsecurityofinformationenvironment,multidisciplinarycharacteristicsandtheinterventionofknowledgeserviceintofullyconsideration.

〔Keywords〕researchers;knowledgeservice;multidisciplinary;communicationcommunity

科研领域的复杂性与交叉趋势,给科学知识的生产与创造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信息环境安全的科研型交流社区内,能够为有交叉研究需求的科研用户提供一个彼此交流互动、知识共享的网络环境,提高科研用户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效率,增强其知识创新的能力[1];科研用户希望迅速定位到交叉领域的可交流对象,交叉学科科研团队希望被更多的志同道合的人关注或加入;科研用户对知识服务的要求是能够帮助他们从交叉领域信息对象中挖掘、鉴别、加工知识内容,并识别、创造新的知识[2];图书馆员面对科研用户不断变化的信息需求和行为,需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并迅速掌握需求,推送知识服务[3]。

为更加有效促进科学知识的创造和交流,提供有高附加值的知识服务,本文以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高研院”)科研团队和科研人员为调研对象,探讨多学科交叉环境下的科研交流模式,以及科研用户需求和行为变化,进而构建基于知识服务的多学科群组交流社区平台。

1研究背景

网络社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出现在网络社会,由于这种社区不需要固定的聚会时间及实体的聚地点,而是建构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因此一般称之为网络社区(networkCommunity)、虚拟社区(VirtualCommunity),或在线社区(onlineCommunity)[4]。虚拟社区的发展为在线用户的知识共享提供便捷的途径[5]。而科研型网络社区为有着共同目标等人科研用户提供了科研交流、协作创新提供了环境[6]。

科研交流是指在科研传播者通过信息源得到一定信息后,通过一定传播渠道(信道)将其传达到科研受播者(信宿),科研受播者在接收信息后将其与自己原有的信息资源体系进行对比、判断、吸收后,形成自己的新的知识体系,同时把新的见解、看法反馈再通过一定传播渠道(信道)传达到科研传播者(信宿),形成开放的交流循环反馈圈,同时交流的双方都有了新的认识和思维[7]。甘春梅、王栋等人认为科学研究活动日益强调并重视知识交流、创新[8],这些创新知识的传播和共享也是交流社区实现其知识价值的一个重要环节[9]。ChiuChaomin和HsumengHsiang在其实证研究中表明,交流有利于促进虚拟社区成员之间的知识传播与共享[10]。李宪印等人认为知识共享是指个体知识、组织知识等通过各种交流手段为其他成员所共享,同时通过知识创新,互动分享等多实现知识的增值,而虚拟社区的沟通模式推动知识共享的有效方式[11]。科研交流社区,除了信息的交流,还需要定制化的知识服务,作为一个自主交流为向导的科研社区,知识创新主要是由科研用户自己开展。但对于多学科领域的科研交流社区,既包括科研用户隐性知识、浮现知识,也包含对跨学科领域知识了解的迫切需求,其知识构成和研究领域在极大的非均衡性,因此科研用户产生了新的科研需求和科研行为。所以图书馆员因需介入科研团体的学术交流,发挥信息服务的优势,有针对性地提供各类知识服务,从而促进多学科科研交流的深化[12-13]。

与中科院其他研究所的学科布局不同,高研院自2009年筹建以来,已初步建立并形成交叉前沿与先进制造技术、信息与电子技术、能源与环境技术、健康科学与技术等多领域并存的交叉研究格局。同时,在现有的学科格局范围内,高研院鼓励青年科技人才开展基础和前瞻创新研究,鼓励跨学科跨领域合作,每年扶持若干学科交叉项目的进行。

在新形势和环境下,交叉科研团队、科研人员对科研交流的模式、信息获取方式,以及用户的信息利用行为已经发生变化,只有深入调研,才能了解学科交叉环境下科研需求的真实情况。

2需求分析

21调研内容

以高研院学科交叉项目组以及非项目组青年科研人员为调研对象,以科研交流及知识服务需求为调研内容,在与部分科研工作者访谈的基础上,进行调研问卷的设计。调研内容如表1所示:

22调研结果

向13个交叉项目组,共30人发出调研问卷,回收29份。向86个非交叉项目的青年科学家发出调研问卷,回收75份。调研结果如表2所示:

23需求的提出

通过调研发现,多领域的学科交叉环境,必然产生新科研需求和行为,从调研结果来看,现有的科研环境无法给科研工作者方便快捷的科研环境:有多领域交叉需求时,多数人无法快速定位到非本领域的科研对象;对于从事前沿科技研究的科研人员来讲,现有的开放式在线通讯系统对科研交流记录以及信息共享和存储产生安全威胁,一些多学科交叉团队不得不克服地理位置相隔较远的困难,定期开展座谈会;科研人员迫切需要定制化知识服务的推送助力科研,但由于新的学科交叉产生新的需求和行为,而知识服务的推送者(图书馆员)不能及时获取相应需求,造成信息不对称。

因此,本文将以满叉学科领域需求为着眼点,设计并构建“基于知识服务的多学科群组交流社区”平台模型,提供结合科研交流和知识服务特色的信息环境安全的科研社区解决方案。

3基于知识服务的多学科群组科研交流社区平台设计31基于知识服务的多学科群组科研交流社区平台设计思想建设一个为本机构不同领域科研人员提供科研交流及知识服务的社区,需营造一个有效、安全的支撑科研协同工作的网络环境,解决多学科交叉的科研人员分布式协作需求,提供定制式的知识服务推送,有效助力科研知识的生产、创造和共享,最大程度的发挥多学科交叉群体科研效应。

基于此,本文提出的基于知识服务的多学科群组交流社区平台的设计思想是:在本机构范围内,建设一个为科研人员提供交叉学科科研协同工作的、信息环境安全的网络社区平台,社区内各科研用户可根据学科交叉意愿快速定位某领域的研究人员,能够并大致了解其研究方向,并建立交叉学科群组,也可快速定位已存在的交流群组,并申请加入;群组内可进行即时科研交流、知识共享以及知识存储,以群组为单位在线提出定制化知识服务需求;图书馆员作为社区的管理员,及时根据群组的个性化需求进行信息资源的监测、信息获取以及加工,并按规定的形式进行知识服务的推送。

32基于知识服务的多学科群组科研交流社区平台设计基a目前,高研院拥有Valued-addedapplicationplatformofUC(以下简称“pUC系统”)内部通讯系统,该系统包含高研院所有在职人员(系统成员)姓名、座机、手机、邮箱以及所属学科领域、科研中心/实验室。在该系统上可检索姓名、座机查找某个成员;点对点在线交流;通过点击成员座机、手机图标,拨打成员电话;设置头像、签名等。用户登录本机构内网后自动弹出pUC主界面。

现有pUC能够查看机构内所有成员的领域信息,并且信息环境安全,因此考虑将在现有的pUC系统基础上,开发并增加一系列功能,使其满足多学科交叉的科研交流需求,并能够嵌入定制化的知识服务。

33基于知识服务的多学科群组科研交流社区平台体系结构设计根据平台需求,在内部网络建设3层体系结构:交互层、应用服务层以及后台数据层。如图1所示。

331交互层

交互层是平台体系结构的表现,以网页形式呈现,用户通过交互层向服务器发送请求和接收反馈。包括社区主界面、点对点交互窗口、多对多交互窗口、管理员界面等。用户登录本机构网络时自动弹出社区主页面。

332应用服务层

应用服务层是整个体系结构的核心,是连接交互层和后台数据层的纽带。它集成了平台中所有应用模块,接收交互层提交的请求,处理应用服务程序、申请后台数据,并向交互层反馈响应结果。包括建群功能、科研交流、智能搜索、知识共享和存储、信息推送等。

333后台数据层

后台数据层是体系结构的基础,为体系提供数据支持。接收来自应用服务层的数据请求,调用数据库中的数据,并给予反馈。包括用户数据、群组数据、需求数据等。

34基于知识服务的多学科群组科研交流社区平台模块设计通过多学科交叉领域下知识服务与科研交流的需求和分析,结合平台设计思想,本文将基于知识服务的群组科研交流社区平台设计为4大模块:单一用户模块、群组用户模块、知识服务模块以及管理模块。如图2所示。

341单一用户模块

单一用户即社区平台中(pUC系统)的用户个体,包含用户所属领域、部门/实验室、联系方式(系统自带)。可以查看平台中所有用户的领域、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也可查看平台所有群组的简介。其具体功能包括:

3411单一用户信息维护

信息维护功能是该模块的基础功能,用户进入自己的平台社区主界面(pUC主界面),需标注用户的学科简介,内容包括目前研究方向、是否有非本专业领域的研究兴趣等。该功能的目的在于方便其他用户搜索并与之展开交叉学科交流。

3412智能搜索

在多数用户完成学科简介标注的基础上,进行关键词(学科领域、学科热点等)搜索,定位某个、几个用户或者群组。也可搜索某个已知用户的姓名,进一步了解该用户的科研方向。

3413建群邀请

每个用户均有建群的权限,在有学科交叉研究需求时,可先建立群组,如已锁定志同道合的科研用户,可邀请其加入群;如无锁定的目标用户,可在社区平台邀请,也可就某一领域的用户邀请,平台用户或某一领域用户可在社区主界面的公告栏内查看到。

3414申请加群

用户搜索并查看到与自己兴趣相仿的群组时、或社区平台公告栏中看到群邀请时,可申请加入该群参加交流;被单独邀请入群时,可直接同意并自动入群。

3415点对点交流

用户可与其他单一用户进行即时的点对点交流,亦可通过交流窗口进行文件传输。

3416知识服务接收

图书馆员通过知识服务模块定期向平台所有成员进行不定向知识服务推送,推送的内容显示在用户的社区平台主界面上。

342群组用户模块

群组用户即社区中的用户个体根据学科交叉兴趣而自发建立的群体。其具体功能包括:

3421群组用户信息维护

信息维护功能是该模块的核心功能之一,群主(建立该群的用户)需标注所建群的学科简介,内容包括该群感兴趣的交叉领域等,便于其他用户进行搜索或决定是否加入。群内用户均可邀请共同兴趣的用户加入该群。

3422交流协作

a.多对多交流。群内用户通过该功能进行即时交流。B.知识共享。成员可在群内资源共享平台上传和下载跨学科的交流成果。C.知识存储。积累跨学科交流产生的知识,方便群内用户学习。

3423需求提交

学科交叉碰撞必定产生新需求和新行为,如果用户及时提出并得到定制化的解决方案,能够及时有效地促进交叉科研知识的生产、利用和转化。在群内,用户通过需求提交功能,向平台提交所关注的领域、关键词、资源类型、目标信息源以及知识服务的类型等信息。

3424知识服务接收

图书馆员通过知识服务模块处理群组需求,不定期向群组用户进行定向知识服务推送,推送的内容显示在群资源共享平台上。

343知识服务模块

知识服务模块分为两部分:定向知识服务推送和不定向知识服务推送。图书馆员负责该模块的执行。

定向知识服务推送:图书馆员根据群组用户提交的需求,进行定向需求整理,利用图书馆的文献情报资源,并开展信息监测、数据加工等一系列工作,并在规定时间内推送给群组用户。

不定向知识服务推送:不定向知识服务包括与机构内各领域相关的文献数据库试用、开通信息,培训讲座信息等。所有平台用户均可接收该服务内容的推送。

344管理模块

管理模块包括后台维护、用户管理、数据备份、技术支持等。由管理员(图书馆员和信息工程师)负责,为社区平台的安全、有序运行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单一用户模块为用户寻求跨学科交流创造基础条件;群组用户模块为跨学科用户思维碰撞、知识生产、资源积累提供交流平台;知识服务模块负责收集跨学科领域的知识需求,利用专业工具和方法获取、加工信息数据,定向或不定向的推送知识服务;管理模块则为整平台提供安全的技术支撑和数据管理。4个模块合理分工、各司其职,保障了整个平台体系的正常、有序运转,为多学科交叉的科研创新提供有力支持。

4结语

基于知识服务的多学科群组科研交流社区是面向科研人员的交流平台,是以科学研究为主题,突出学术交叉特色,同时根据需求提供定制化的知识服务的虚拟社区。社区平台的优势在于:第一,在本机构范围内的交流,保证了信息安全。第二,对本机构成员大致研究方向以及兴趣领域一目了然,有针对性地进行交流,也可通过搜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定位有共同兴趣的成员。第三,图书馆员能够及时获取科研交流产生新需求,并能够推送定制化知识服务,避免信息不对称。第四,有利于创新思维产生的非正式知识的存储和共享。

在平台运行过程中,管理员(图书馆员)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保障并维护好系统的正常运转,为交流创造便利条件。同时积极与科研群体进行沟通,正确了解并掌握科研需求,才能更加有效地助力科研创新。

参考文献

[1]成全,焦玉英.基于科研社区的协同知识生产行为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33(11):44-49.

[2]刘善勇.论科研环境下信息资源保障[J].核动力工程,2013,(S1):218-220.

[3]马晓敏.科研团队学术交流与学科服务设计[J].图书情报工作,2014,(17):77-84.

[4]BeneDiKtm.Cyberspace:firststeps.thecyberculturesreader[m].London,newYork:Routledge,2000:29-44.

[5]王栋,汪祖柱,钱程.面向知识共享的虚拟社区知识管理流程研究[J].现代情报,2012,(10):166-170.

[6]周宇,魏太亮,廖思琴.基于Drupal的图书馆知识交流共享平台构建[J].现代情报,2016,(3):53-60.

[7]马晓敏.科研团队学术交流与学科服务设计[J].图书情报工作,2014,(17):77-84.

[8]甘春梅,王伟军,田鹏.学术博客知识交流与共享心理诱因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38(3):91-99.

[9]王栋,汪祖柱,钱程.面向知识共享的虚拟社区知识管理流程研究[J].现代情报,2012,(10):166-170.

[10]CmChiu,mHHsu,etGwang.Understandingknowledgesharinginvirtualcommunities:anintegrationofsocialcapitalandsocialcognitivetheories[J].DecisionSupportSystems,2006,(42):1872-1888.

[11]李宪印,左文超,杨博旭,等.虚拟社区条件下研究生知识共享行为研究[J].现代情报,2015,(3):42-49.

社区管理基础知识篇10

为全面推动社区教育发展,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充分利用社区内的教育资源,立足社区、依靠社区、服务社区、建设社区,大力发展社区教育,推进全民终身教育,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加快“学习型社区”创建步伐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结合__社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全面推动社区教育,促进终身教育文章来源于文秘站网-体系的建立和学习化社区建设,为大力推进社区建设,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区教育体系,建立与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相适应的终身教育体系奠定基础。

二、基本目标

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以全体社区市民为教育对象开展的旨在提高全体社区成员素质,促进社区建设和发展的全员、全程、全方位系列教育。

学习型社会是以终身教育体系以及学习型组织建设为基础,保障社区成员受教育权利并满足其终身学习需求,从而提高社区成员素质和"两个文明"程度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社区。

__社区要在三至五年内实现下列目标:

进一步推进教育社会化示范工程,促进社区教育向社会化、法制化、科学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社区管理与依托社会组织教育相结合,社会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工作格局。

有计划地发展各类市民教育,实现社区各类教育资源的统筹、衔接、沟通,基本构建__社区区域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社区教育组织网络,实现纵向社区、共建单位,贯通的全方位覆盖教育;实现学者有其校的多种方式、途径的创新教育;创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楼群,为最终建成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力争用五年时间,在全市率先建成学习型社会的社区。

三、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建立、健全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

1.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领导小组

建立“__社区教育委员会领导小组”,由社区主任任社区教育委员会主任,由主管社区教育的副主任、委员、社区共建单位负责人、辖区学校、单位主要相关部门领导和聘任街道、市有关教师为成员。委员会领导小组实行年度例会制度。

社区教育委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室”,具体负责制社区教育发展规划和实施意见;研究社区教育管理,运行机制等;推进规划的落实,对社区教育进行指导、联系、服务;组织培训社区教育的有关人员等。

2.建立社区教育协会

依照"加强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的发展原则,探索建立社区教育协会,不断提高社区教育管理的社会化程度,逐步形成社区管理与依托社会群众组织教育相结合的社区教育工作格局。协会作为社会参与的群众组织,主要是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和社区教育志愿者活动,积极宣传、推进社区教育。会员包括社区教育管理干部、社区教育工作者、社区教育志愿者等。理事会成员由社区干部、社区教育专家、学者、知名人士和街道主管干部组成。

3.设立社区教育培训中心

社区教育培训中心,要在多功能、服务型、开放式特别是在提高市民素质教育开发上,发挥社区教育的龙头作用。为加强协调和统筹,负责制定社区教育计划,指导组织社区教育培训,编写教材,协助文明社区创建工作,实施对文明市民学校的组织指导。

(二)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社区教育培训网络

1.健全三级纵向培训网络

一级为社区党校;办公室设在社区居委。

二级为社区居委会文明市民学校。朝着"三个自我"(即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方向,加强基层社区教育建设。

三级为社区其它的市民培训学校,“学生假日学校”、“市民各类培训班”。实现教育培训实体"五有"即健全的组织管理、适用的教育场所、适应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实用的市民教材、必要的教育投入。

2.建设各类教育指导服务小组,健全横向网络

发挥特色优势,健全五项教育工程(即胎教、家教、特教、外来人口教育、社区教育中心),在五个指导服务小组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培训建设,合起来分别为:普法教育(公德教育)、健身教育(医疗保健)、妇女教育、婚姻教育、家政教育、科普教育、社会

文化(休闲教育)、婴幼教育(要在"胎教"基础上扩展)、青少年教育、成年人文章来源于文秘站网-教育(从业教育)、老龄教育、特殊教育、外来人口教育,在街道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建设成不断完善的专兼职教育的横向网络。(三)形成适应社区市民多种需求,重点突出,针对性强和多内容、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放灵活的大教育体系。

1.大力加强社区教育中心建设,积极发展市民实用技术、职业技术教育、基础教育;

2.发挥基础优势,为社区适龄人口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和岗位技能教育;

3.统筹、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利用市技工学校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实体,发挥社区成人教育力量和社会力量办学实体作用,提供多样的职业文化教育培训;

4.充分发挥三级学校的作用,并与各种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相结合,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的社会经济生活、法律法规、社会公德、科学普及等培训服务;

5.结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协同社区内中小型企业推进教育制度的建立,利用社区教育资源,为企业员工进行岗位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

6.积极组织青少年开展社会公益活动,以及其他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校外教育活动;

7.充分发挥各类教育指导小组作用,针对专门人群、专项需求,提高胎教、特教、家教、外来人口教育、妇女教育、医疗保健、婚姻教育、老龄教育等专门教育、专项教育的水平。

(四)推进具有时代特色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单位、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楼群)的创建,为21世纪成为"人人皆学之区"奠定基础。

(五)建立一支高素质、专兼结合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通过选聘、兼课、培训方式,使之成为一支能够适应社会化管理并具有一定理论研究能力的社区教育管理队伍。

(六)加强理论研究,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在社区中学、小学、幼儿园等教育部门,设立__社区教育研究室,加强社区教育理论研究并与社区教育协会的工作相结合,提高理论水平,取得研究成果。与市__中学合办不定期《社区教育》小刊,做好经验交流、理论成果推广以及咨询服务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做到三个结合:即结合和市、街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纲要的学习贯彻、结合可持续发展和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结合终身教育理念的确立,进行广泛宣传,提高认识。

充分利用黑板报、墙报、宣传窗等多种媒体进行宣传。宣传窗重点栏目要增加社区教育的宣传内容。

探索社区教育及学习型社会的理论与实践,纳入到社区干部干部、骨干居民、学习型典型家庭示范户的学习之中。

围绕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开展一次学习型社区宣传教育活动。

(二)实现社区教育的"三个纳入":即纳入社区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区社区建设的计划、纳入文明社区创建计划。

(三)实现对社区教育计划的"三个督查":即人大、政协代表的法律督查、社区居民代表的民主监督、街道及上级的工作督查。

(四)保证社区教育的经费投入。结合社区教育实际,每年安排社区教育经费,每年递增8投入,采取向单位赞助经费,市民个人投入,上级补助和社区自筹,用于增加设备、改善条件、开展教育培训及咨询等。

(五)加强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大力推进社区教育与社区文化、社区体育、社区科普、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紧密结合。深入进行社区教育与社区发展、可持续发展与提高社区人口素质等研究,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可行性的研究成果。

(六)推动区域内的资源共享。辖区中、小学、职业学校、幼儿园、其他教育机构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共建单位等要有计划地积极参与社区教育工作,向社区成员开放必要的教学场地和活动设施,为社区成员参加教育培训提供服务。要在资源开发与共享中建立稳定的三大教育教育基地(社区居民素质教育基地、社区青少年教育基地、社区婴幼儿教育基地)。

(七)依据上级街道、市的有关标准,适时评选社区教育的先进楼群、先进家庭示范户、先进个人,抓好典型,表彰先进,全面带动学习型社区建设。

附件:__社区十大教育培训工程

1、大力开展下离岗市民技术教育和培训。使市民掌握1项实用技术。在培训中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培训原则,以培训为手段,提高市民上岗技能素质。

(1)、大力开展《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纲要》为主要的知识培训,市民每年接受2次以上培训,每年达到3000人次。

(2)、科普知识培训。按照现代新科技知识培训市民,每年计划完成200人以上培训的骨干培训目标任务。

(3)开展岗位技能证书培训。推荐市民,向街道或市劳动与就业中心推荐培训人员,以专业的单科教育,取得证书培训。

2、对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单位)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活动,每年至少有一个企业(单位)开展创建活动,并按照“创建学习型企业”标准组织实施。

3、开展计算机和外语培训。联合社区有关单位,对市民开展计算机培训,学习办公基础知识和相关的软件,每年培训不少于50人。同时,对青年人开展英语培训,学习简单的日常用语。利用节假日对中、小学生开展上述活动。

4、开展青少年社区教育活动。为加强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他们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增长社会知识,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爱劳动的精神,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组织1—2次的青少年社区

活动,并纳入教学计划做出安排部署,年底撰写活动总结。5、对外来务工经商人员开展有关法律、法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遵纪守法,诚实劳动,文明经商,力争培训率达到80以上。

6、坚持开展法律、社会公德和公民道德教育。为了提高社区居民的法制观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维护社会的稳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同时,要充分利用广播、标语、橱窗等形式加以宣传。

7、开展文明生活教育、心理和健康教育活动。为了提高社区居民崇尚科学、学习科学、应用科学的科学意识,反对封建迷信,改变生活陋习,提高生活品位和生活质量,保障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社区中心将大力开展科普教育,利用多种形式宣传科普知识;

8、开展社区老年教育。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使他们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开展多种文化、体育活动,并为开展活动创造条件,使60以上的老年人参加相应的活动。

9、做好学习型楼群、学习型家庭的试点和普及工作。社区教育协会制定“学习型楼群标准”和“学习型家庭标准”。选择一个小区(天一家园)为学习型小区试点,选择20户家庭为学习型家庭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每年召开一次学习型家庭(户)的交流会或研讨会。

10、开展其它教育培训活动。根据三个文明建设的需要,适时开展时事政治、政策法规、人口知识和计生等方面的教育,使我镇社区居民紧跟形势,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