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质量管理专业基础知识十篇质量管理专业基础知识十篇

质量管理专业基础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38:06

质量管理专业基础知识篇1

引言

伴随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民航强国”战略的实施,未来五年将是我国构建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的转变的关键时期。飞机电子维修工程专业作为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主要建设专业之一,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在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四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不断发挥行业引领和专业导向作用,重点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为目标,满足民航企业对更高层次飞机电子维护和修理人才的需要。

1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

随着飞机的快速引进,给我国民航维修行业人才建设带来很多新问题:在维修技能方面,由于大量新员工的引进,维修经验相对欠缺,维修实际操作能力不足,不能完全满足维修工作的需要;在维修管理人才方面,维修经验丰富的、技术素质较高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不足,单纯依靠我国目前高职教育培养的专业人才很难满足企业对于飞机维护能力、维修能力、生产计划能力和质量管理能力人才的需求[1]。

飞机电子维修工程专业四年制高职教育就是要学生既要学习民航本科院校相关的专业知识,具备宽厚的结构基础知识,更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应用以及应用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并具备以后继续学习深造的潜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提出了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方案[2]。

1.1专业定位本专业四年制高职教育在培养民航“技术应用型”飞机电子维修专门人才为基础上,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民航飞机电子维护、维修管理、质量控制的专业人才,既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素养与知识水平,又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和技术应用能力,能够解决飞机电子维修中的具体维修技术和维修管理问题,具备维修指导、组织和规划能力,既能适应民用飞机生产、维护、管理和监督第一线需要,又更加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

1.2培养目标本专业是为了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航飞速发展需要而设定的四年制高职本科专业,主要培养具备英语、计算机应用及飞机电子专业基础理论、维护与维修理论和工程管理的创新型、应用型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飞机电子系统故障诊断、维修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和开发能力、生产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自我更新、自我提高和自我发展的创新精神。

1.3培养规格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在知识要求方面,主要培养学生:①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②具有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③具有本专业领域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通信原理、导航原理和传感器技术等基础知识;④具有本专业领域必需的制图、计算、设计、实验、实训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⑤具有飞机通信系统、导航系统、仪表系统和自动飞行系统及相关系统基本原理知识、测试和维护专业理论知识、故障诊断和排除专业实践知识;⑥具有民航工程管理、飞机维护和维修质量控制的基本理论知识。

本专业更加注重在能力要求方面的培养,要求学生:①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能阅读本专业英文手册和资料和较强的英语交流能力;②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③具有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飞机电子维护、本文由收集整理故障诊断及排除的能力;④具有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飞机电子部件的测试、故障诊断和修理能力。⑤具有民航工程管理、飞机维护和维修质量控制、生产控制、可靠性管理和维修质量管理的基本能力。⑥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分析未来飞机电子专业发展的趋势的能力;⑦具有较强的计划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和协调能力、质量和安全环境意识和开拓创新能力。

1.4就业面向飞机电子维修工程专业面向民航管理部门、航空公司、飞机维修公司、机场、飞机电子附件维修、飞机电子测试设备研发等职业岗位群(如图1所示),将职业目标定位于飞机电子系统及附件的维修和民航工程管理的各个环节,包括飞机航线和定检维护、内场修理、质量控制、生产控制、可靠性管理、维修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和技术培训。

转贴于

2四年制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

本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依据中国民用航空法规《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管理规则》(ccar—66部)、《中国民用航空器维修基础培训机构合格审定规定》(ccar—147部)、《民用航空器维修管理人员资格证书培训及考试大纲》(ac—66r1—04)等相关的行业标准,按照民航飞机电子维修技术领域的岗位群能力和模块化要求,考虑高职本科学生的特点,以“实际、实用、实践、实效”为原则,在行动领域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形成了符合民航行业需求的基于行业标准、订单培养、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的课程体系,完成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2.1加强基础理论知识随着我国民航事业的迅猛发展,飞机机型的多样化、机载设备的复杂化对飞机电子维护和修理人员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和能力要求。这要求本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要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而且要具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知识和素养,要具有扎实的电子基础理论知识与系统知识、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教育者应更多地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和思维、解惑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就是课程设置中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原因。人才培养方案中基础理论课程包括了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微机原理、电路分析、电子技术基础等,总学时为1228学时,占课内总学时48.9%。上述基础理论课的设置,充分考虑了四年制高职教育所需的基础知识的需求,同时也考虑了飞机电子维修所需要的专业英语口语和阅读等基础知识的要求。

2.2加强英语表达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随着我国民航强国战略的逐步实施,大量民航新飞机的引进,英语作为重要的交流工具,可以为飞机维修人员、维修管理人员获取第一手的资料,它囊括了飞机制造、飞机引进、飞机租赁、飞机维修、航空法规、飞机退租、飞机维修培训等各方面,越来越多的飞机维修岗位需要熟练的英语书写和表达能力,口语流利,能够熟练的阅读飞机维护手册和部件修理手册。四年制高职教学中注重英语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尤其是英语的表达和写作能力的实践和训练。为此,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安排了4个学期的基础外语教学和2个学期的专业英语教学,总学时达400学时。本着“专业词汇、双语教学、专业文献”3个层次强化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让学生充分利用这一重要的工具,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

计算机同样是当今飞机电子维护和修理工程师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安排有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单片机原理和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要求学生必须考取国家计算机等级资格证书。学生在下企业实践时企业还会开设维修办公自动化系统、维修资料查询和检索等课程,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专业工作的能力。

2.3扩大选修课比例,实行辅修制度,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民航飞机先进性提高、通用飞机运营的逐步广泛、系统模块化、部件集成化技术的发展,一些飞机系统的维护和维修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本专业的知识,相关学科的知识也必须要深入了解和掌握。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我们加大选修课的比例,将飞机电气系统、飞机机械系统、直升机维修作为选修课程教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体系设置,给予学生更大的选择度和自由度,突破就业选择的局限性,扩大学生就业的适应面。

2.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维修技术应用、维修管理能力和研发能力的培养实践性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构建课程体系时,首先,加大了实践教学分量,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和课内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占课内总学时的50%。其次,基础课程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企业顶岗实习等连续性实践教学,使学生形成较完整的飞机维修工程的概念。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前6个学期基本完成了主要专业课的教学和实践,使学生掌握了基本专业知识和能力,为第4学年学生能深入到飞机维修生产管理的各个岗位增长经验、锻炼才干打下基础。第三,结合企业岗位和就业面向,采取企业引导、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设计的内容主要针对飞机电子岗位群,面向飞机维修、维修管理、质量控制等多个方向。毕业设计题目来自飞机维修企业工程实际,采用企业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和学生自主研发、现场参观与顶岗锻炼等多种方式完成,使学生毕业前具备一定的岗位工作能力、维修管理能力和初步的研发能力。

2.5创新“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实施现代学徒制转贴于

逐步探索建立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学校主办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加强高等职业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等方面的联系,实行招生与招工一体化,创新对企业发展与产业升级适宜人才供给模式[3]。现代学徒制已经成为这类高复杂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非常有效的方式。在本专业四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在第1至第3学年,学生在学校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基础和专业课的学习和实践,课程内容是在专业顾问委员指导下有学院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选取,部分课程由企业人员来校完成,在第4学年,由企业选择一部分优秀的毕业生提前进入工作岗位,校企双方签订用工合同,企业委派师傅和专门技术人员完成企业文化、民航法规、维修技能等发面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

2.6基于行业本文由收集整理标准,优化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建立基于民航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依据行业标准分解和提炼出从事具体职业岗位群工作所需的核心职业能力、专项能力以及能力要素,按照行业标准和相关专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进一步强化专业设置与岗位群核心技能的对接,将行业的职业标准及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职业能力培养融入到专业教学体系中,并针对行业的发展要求灵活调整专业教学内容,做到课程模块与岗位能力的一致性,课程内容与生产实际的一致性,校内实训与企业工作的一致性,校内课程考核与岗位技能考核的一致性,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的一致性。

质量管理专业基础知识篇2

关键词:质量专业基础知识与实务多媒体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tU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c)-0029-01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人才都将面临国际竞争,我国现在产品的质量情况和经济发展要求还远落后与国际水平,企业难以对质量有所保证,在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方面,没有专业的高素质技术人才的支撑。我院紧跟市场需求,开设了《质量专业基础知识与实务》课程,并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校园网优势,设计开发“质量专业基础知识与实务”多媒体教学资源库,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及时更新,教师的备课,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质量专业基础知识与实务”多媒体教学资源库作为一种代替传统教育模式的新兴教育模式,打破传统的多媒体课件教学中普遍存在“个性不突出、开放性不够、柔性差”等方面的问题[1],将对质量专业人才的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它代表着科技进步的潮流。

1资源库管理系统功能设计与开发平台

1.1资源库的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设计和开发资源库的基础和前提[2]。本课程所考取的质量专业技术人员(初级)证书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光学加工与检测方向)的就业岗位证书,是专业必修课。课程的任务为通过系统的学习质量专业相关知识和质量专业基础理论与实务,掌握质量管理、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检验以及计量基础的有关知识,能够根据概率统计知识、抽样检验、统计过程控制的有关知识发现并处理实际生产中的异常,能够结合所学的质量改进的有关知识,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上积极参与质量改进。通过参加“全国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初级)”,取得质量专业技术人员(初级)证书,既可作为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的依据,也可以作为质量专业岗位的上岗证。本课程实用性强,做为新兴的教学和学习模式,资源库主要考虑教师和学生方便使用,资源的搜集、整理和调用方便快捷。未解决数据库大容量问题而对数据库重新设计,可以在硬盘上储存数据(图片、图表、Flash等),只将数的储存相对路径存于数据库。数据表结构构成了数据库。对应储存单元模型相关数据、图片图表相关数据、ppt和文档素材。查询和文件归档的时候使用标的数据库章节字段进行。

1.2功能模块

将操作界面根据需求分析设计成树状网页结构,这样添加、修改、删除、查询以及浏览资源等功能得以实现。主要功能模块分为三种:图片图表库、单元模型库及电子教材库等。图片图表资源主要储存英语图片图表模块,Flash素材主要储存于单元模型模块,ppt和文档素材则主要储存在电子教材模块,将各模块按照章节进一步划分。

1.3开发平台

系统主要应用J2ee的开发平台和ServerSQL2000数据库。

2后台主要功能模块

“质量专业基础知识与实务”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的后台管理主要包括文件管理、资源库、教师登陆、新闻管理、论坛管理5个模块。

2.1文件管理

文件管理模块包括文件的上传和删除。文件上传用于实现HtmL课件、视频、试题、练习题、作业、疑难问题等文件的上传,在上传没有写数据库的文件时,操作为覆盖已有文件。在数据库中对所有文件全部用数据表存储,并且用“类型”字段进行区分文件类型,当要增加和删除文件时,为了保证硬盘和数据库数据的一致,首先要判断硬盘上是否有该文件。在进行文件增加时,要先上传文件,对于office文档需要通过后台先将文件传到服务器,然后通过服务器将文件转换为HtmL格式。当文件上传且转换成功数据库才会执行数据写入;在进行文件删除时,首先删除硬盘上的文件,对于office文档源上传文件和转换后的HtmL格式的文件,都会被删除掉,当所有相关文件都删除后才会执行数据库数据删除。

2.2资源库

资源库文件管理主要是对课程资源的上传和删除,主要使用者是教师。包含两个主要子模块,主要进行资源的添加和删除操作。例如,要添加或删除图片图表、单元模型。教师登陆页面后会显示上传的文件,为了防止出现误删除,删除功能里有预览操作。每一个模块都有一张对应的数据表,为了确保数据的一致性,数据的增加和删除和文件管理相同。

2.3用户登陆管理

用户管理账户的时候需要用户登录管理,可以使用分配的相对应的网络资源权限,可以添加和删除用户账户。使用用户名以及密码登录账户。删除账户就是将用户的资源使用权限取消。从安全的角度来说,各种操作系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漏洞,而非法用户则可通过这些漏洞未经授权访问系统。考虑到用户权限、以及文件的安全性,因此选用mD5加密技术。

2.4新闻管理

新闻管理主要是“质量专业基础知识与实务”课程相关领域资讯,使学生及教师紧随学科前沿。包含新闻添加、新闻编辑、新闻修改和新闻删除等操作。将学科相关领域资讯在“学习参考”页面。在数据库中,具有一张单独的数据表专门存储新闻,存储类型为“类型”。数据表同时包含并存储新闻的日期、来源和点击量等。

2.5论坛管理

对“质量专业基础知识与实务”的论坛进行管理。主要有以下三个模块。

(1)板块管理。包括分区和版面管理,分区管理做为论坛最大的板块,主要是添加和删除版块,只要删除一个区,属于这个区的所有帖子都将被删除。教师可以根据情况增加区块,比如增加一个实践版块等等。版面管理是对每个分区下面的版面进行管理,比如说“难点分区”里面就有8个版面“第一章难点、第二章难点”等,可以进行添加和删除操作,同样当删除一个区后,属于这个区所有帖子都将被删除。教师同样可以根据情况增加版面。

(2)用户管理。主要是对分区、版面的管理人员进行授权,使其对论坛进行管理。按照权限划分为2级,为区长管理、版主管理,区长和版主均可对用户进行删除操作。

(3)帖子管理。主要是管理论坛中的帖子,主要是删帖子,假如用户拥有权限,可以在论坛中直接删除帖子。按照删除对象的性质,删除分为主题删除和帖子删除。主题删除就是删除发起的一个话题。删除主题后,属于该主题的所有帖子都将被删除,比如该主题的跟帖等。帖子删除就是删除回复的帖子。删除的是每一个回复帖子,不会影响其他的主题或者帖子。

3结论

建立“质量专业基础知识与实务”多媒体教学资源库,是个性化的、有针对性地、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教学模式。本研究工作,希望给其他相近课程资建库建设一些指导。

参考文献

质量管理专业基础知识篇3

关键词:中间实习;课程化;设计

一、明确中间实习的特点

中间实习就是在顶岗实习之前,让学生到相关企业学习两周,主要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为顶岗实习打下基础。

为了让学生快速适应中间实习中由“学生”向“员工”角色的转变,胜任企业工作,我校明确规定所有专业的课程方案中都必须开设中间实习的课程。中间实习的周期长短根据专业特点由各个教研室共同商定。我校质检专业一般在二年级上学期开设为期两周的中间实习,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制度、企业工作流程等。通过中间实习,让学生了解企业工作过程中的一些更具体、更突出的专业知识和问题,那么学生再回到学校学习时,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更强。此外,一些招聘单位比较看重学生的假期社会实践,尤其是与专业相关的工程实践,所以开设中间实习是很有必要的。

二、中间实习课程化设置

1.以职业知识为载体设置中间实习基础课程

中间实习是在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熟悉工作岗位规定的责任和义务,通过两周时间快速转变理念,增强岗位意识和社会经验。这就要求学生除了掌握在校期间所有的课程内容,更多的是把学校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职业知识主要分为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两部分,其中基础知识涉及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习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相关专业的知识。例如:质检专业中间实习课程化设计中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基础化学、化学分析、化工原理、环境保护等理论知识在实习中的运用和体现,专业基础知识则是根据各个企业岗位分工不同、侧重不同,主要包括实验室管理、质量管理、化验室质量控制、环境保护等专业性基础知识。

2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制定中间实习的内容组织模式

质检专业的学生除了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外,更应具有较强的专业操作技能,学生在毕业前必须获得分析工中级证书,养成良好的“安全、环保、质量”的职业理念和“严谨、规范、求实”的职业习惯。具体表现在要求学生具有查阅国家标准和其他有关技术资料的初步能力;具有从事样品的采集和试样的预处理工作的能力;具有对分析数据准确记录、分析、处理、报告的能力;掌握常见分析仪器及辅助设备的使用、维护和保养能力;具有化验室管理等一系列专业能力。

能力导向是作为课程组织的一种思想、一种理念而存在的。作为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形态,随着岗位实习的性质不同而有所变化。在中间实习课程领域,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组织模式具体化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其中专业能力主要涉及环境适应能力、技能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方法能力主要侧重于继续学习的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质量管理的能力和安全防护能力。社会能力主要包括: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协作意识、制度约束意识。

3以职业道德相关标准完善中间实习的评价考核机制

中间实习的评价体系主要从个人品质、工作质量和职业价值观三个方面考虑。个人品质具体体现在中间实习过程中的自理能力、自立能力、自律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工作质量主要从实验质量和安全质量两个方面来考量。职业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中间实习后的择业意识和职业规划能力。中间实习的考核机制包括企业指导教师的评价考核和实习指导教师的评价考核。为保证质量,必须对参加中间实习的学生进行全面严格的考评。建立起企业指导老师、学校专业教师或学生工作者的双向考核制度,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顶岗实习的评价和考核办法,共同探讨双向学生管理机制,及时了解学生中间实习的情况并进行跟踪反馈,促进学生提高中间实习的效果。

总之,要解决中间实习存在的问题,促进企业、学生、学校达成“三赢”,一方面学校要重视对学生的培养,使之符合企业需求;另一方面,企业要重视自身的长远发展,勇于担当一定的社会责任,不断引进和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同时政府要制定一定的宏观政策并做积极引导。

参考文献:

质量管理专业基础知识篇4

关键词:食品检测;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1-0231-02

0引言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一件大事。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越来越关注饮食与健康的关系。近年来国内食品质量与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在当前日益重视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生产与质量控制应用型人才需求不断增长的趋势下,食品的检测与质量管理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重新构建食品检测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具有很强的迫切性和应用性。

1食品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与食品检测类专业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目前数量众多的食品类企业多数为中小型企业,其在质量检测、安全控制及管理方面的人才奇缺,且存在诸多缺陷,如基础知识不扎实,操作技能不过硬,行业背景不突出,综合素质不够高等。尤其是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保障食品安全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为维护我国国民食品供给的安全性以及食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性,需要培养大量的具有现代质量管理知识和分析测试技术的食品质量检测与安全控制及其管理技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目标

食品检测与管理专业服务于食品行业,而食品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第一物质基础,当前人民群众生活正处于由“吃饱”向“吃好”的转变进程,提高食品加工行业的整体生产与管理水平,确保食品产品质量与品质的稳定,优化食品生产管理,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要求,广大食品行业企业和相关单位面临的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3食品检测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3.1课程体系构建流程课程体系构建时采取“倒推法”,建立了“三闭环”的反馈机制。具体工作流程如图1。

3.2以职业能力模块为核心进行构建课程体系

3.2.1解构学科体系,设立课程模块在理论课程体系方面,分别设立了基础知识模块、专业知识模块和专业综合知识模块,该三个知识模块之间互为补充,共同促进。

3.2.2能力训练为重点,遴选课程内容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以能力训练为重点,充分体现应用的目的,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对理论内容进行精简,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突出理论知识对操作能力的指导作用。

3.2.3以项目和任务为中心,优化课程组合采用模块化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根据课程模块,对于不同阶段,结合能力要求,将设计分为若干个项目,同时将每个项目又分为若干个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将讲、学、练进行结合,逐步完成每一个任务、项目、模块,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最终提升能力。

3.3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方案

3.3.1搭建知识能力“双平台”①“基础知识平台”:通过对法律法规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的学习,进而搭建培养学生素质的平台。②“基本能力平台”:通过对化学基础与分析技术、微生物学、化学检验技能训练等专业基础课的学习,进而搭建学习专业知识的平台。

3.3.2建立专业能力和素质教育“三模块”①专业能力教育模块:通过学习肉品、面制品、冷冻食品加工等课程,进而使得学生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②素质拓展教育模块:通过开设人文素质教育专题,以及学习饮食与健康、餐饮文化等选修课,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③能力拓展教育模块:开设“食品企业生产运营”、“实验室建设管理”等课程组,学生通过选择相应的课程组进行学习,进而便于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3.3.3实施“五阶段”专业能力培养过程①职业体验培养:在第一学年过后的暑期,安排学生到企业或检测部门参加生产、服务工作,进行职业体验,了解行业情况。②专业素质和能力培养:在第一到第四学期,开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③入职实训培养:在第五学期,针对工作岗位的关键技术和常规技术,开展3周的专业实训,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④顶岗锻炼培养:第五学期后半段,安排学生到食品生产、服务、管理一线进行顶岗工作,进一步锻炼专业技能。⑤就业磨合培养:第六学期全学期,学生结合自己的就业意向和去向,选择企业和本行业其他单位,入职顶岗,进行就业实习。

“双平台+三模块+五阶段”的培养教育模式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原因:一是符合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先学好基础知识,学会基本能力,通过这两个平台,为下一步提高素质、学好专业技能打下基础;二是符合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针对面对的行业和岗位,通过五阶段的培养;三是充分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思想,培养过程与行业、企业融合,与职业资格考试对接。“双平台+三模块+五阶段”的培养教育模式如图2。

4结论

为保障我国国民食品供给的安全性以及食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性,通过改革食品检测类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不断提高的教学质量,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近几年的实践也表明,改革后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十分有利于培养大量具有现代产品安全专业知识,熟悉产品质量管理,熟悉各种质量管理体系运作和相关食品法律法规标准的技能型专门人才,毕业学生也受到了广大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参考文献:

[1]贡汉坤,王尔茂,江建军.我国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设置的问题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8-30.

[2]岳晓禹,刘艳娟,李自刚,李欣.高职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1(1):61-62.

质量管理专业基础知识篇5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技能;考核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3-0019-03

1引言

随着我国职教事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职教毕业生进入社会,一方面是大量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另一方面是企业抱怨找不到能适应工作的毕业生。究其原因,是职教毕业生的专业能力没能达到企业的期望,造成学生、企业双方均不满意。专业能力主要是指从事某一职业并能胜任岗位工作的能力,更侧重于专业技能。事实上,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最为关注的就是求职者是否具备胜任岗位工作的专业能力。因此,对职业学校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合理的学生专业技能考核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重点以五年制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为研究对象,构建学生专业技能考核体系。

2构建专业技能考核体系的依据

2.1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构建专业技能考核体系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技能考核体系的构建必须立足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因此必须正确定位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而五年制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面向汽车后服务市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从事现代汽车维修企业管理和汽车维修、检测和售后服务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重点是要突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

2.2根据就业岗位构建专业技能考核体系

根据就业岗位构建专业技能考核体系,因此,正确划分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就显得尤其重要。根据有关文件规定:五年制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属于交通运输大类中公路运输类专业(《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试行)》)。通过调查汽车后服务市场需求和学生的就业意向:可以将五年制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分为主要就业岗位、次要就业岗位和其他就业岗位三类(如图1所示)。

2.3根据工作任务构建专业技能考核体系

根据市场调研,整理归纳出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其对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并拟设相应课程。

1)整车维护。①对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具有汽车发动机、底盘和汽车电气设备结构、工作原理的知识;具有汽车新技术的相关知识;能熟练使用汽车维护常用工具、量具;具有汽车维护的知识和技能(技术要求、工艺流程等);会使用万用表、故障诊断仪、四轮定位仪、车轮动平衡仪、灯光检测仪、废气分析仪、喷油器清洗机等诊断、维护设备。②拟设课程:整车维护、汽车结构认识、汽车使用常识。

2)发动机故障诊断与排除。①对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具有汽车发动机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发动机管理系统的知识;能熟练使用发动机拆装、维修常用工具、量具以及常用故障诊断仪;具备发动机维修、故障诊断操作技能;能根据电路图查找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具有收集维修资料的能力。②拟设课程: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发动机总装与调试;柴油机维修;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现代汽车电控设备。

3)底盘故障诊断与排除。①对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具有汽车底盘结构、工作原理以及自动变速器、aBS系统等知识;能熟练使用底盘拆装、维修常用工具、量具以及常用故障诊断仪;具备汽车底盘维修、故障诊断操作技能;能根据电路图查找底盘电控系统故障;具有收集维修资料的能力。②拟设课程:底盘构造与维修;自动变速器故障诊断;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现代汽车电控设备。

4)电气设备故障诊断与排除。①对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具有汽车电气设备结构、工作原理以及汽车空调、安全气囊等系统知识;能熟练使用汽车电气设备维修常用工具、量具以及常用故障诊断仪;具备电气设备维修、故障诊断操作技能;能根据电路图查找汽车电气系统故障;具有收集维修资料的能力。②拟设课程: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汽车空调故障诊断;汽车单片机及局域网;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现代汽车电控设备。

5)企业经营管理。①对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具体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具有企业人事管理能力;具有一定财务知识。②拟设课程:财务管理;现代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与作业管理。

6)汽车性能检测。①对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具有汽车发动机、底盘和汽车电气设备结构、工作原理的知识;具有汽车性能检测的知识和技能;会使用、维护常用汽车综合性能检测设备。②拟设课程: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典型案例分析;汽车维修质量检验。

7)汽车配件管理与销售。①对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熟悉发动机、底盘、电气设备等汽车各大系统零件名称及作用;能熟练使用汽车配件管理软件;掌握汽车配件的编码原则;掌握汽车配件进货方式;具备鉴别货源的能力;工作细心,责任心强;具有货物运输的基本知识。②拟设课程:汽车发动机、底盘、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汽车营销与配件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汽车驾驶;现代物流管理。

8)汽车维修业务接待(含汽车保险与理培)。①对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具有汽车结构与维修的基本知识;具有规范的电话礼仪和交谈技巧;具有汽车发动机、底盘和汽车电气设备结构、工作原理的知识;具有汽车维护、故障诊断的基本知识;具有汽车保险与理赔的基本知识;具备规范的社交礼仪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有驾驶证。②拟设课程:汽车发动机、底盘、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汽车维修质量检验;公共礼仪;交流与口才;汽车保险与理赔。

9)质量控制。①对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具有汽车发动机、底盘和汽车电气设备结构、工作原理的知识;具有汽车维护、故障诊断的基本知识;了解车辆维修流程;了解汽车维修质量检验的方法;具备一定的与人交流的能力。②拟设课程:汽车发动机、底盘、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汽车维修质量检验;公共礼仪;交流与口才。

10)钣金。①对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具备汽车车身检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会汽车钣金焊接;能修复汽车车身的损伤。②拟设课程:汽车车身检测技术;汽车钣金焊接基础;汽车钣金修复基础。

11)涂装。①对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具备汽车涂料基础知识;掌握汽车调漆技术;掌握汽车喷涂技术。②拟设课程:汽车涂料基础知识;汽车调漆技术;汽车喷涂技术基础。

2.4根据专业课程设置构建专业技能考核体系

五年制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专业课程结构可由四部分组成:专业(实训)课程、选修课程(含方向课程)、证书培训考核和毕业顶岗实习(含毕业答辩)。

1)专业(实训)课程:机械制图及CaD、汽车机械基础、汽车电工电子、汽车单片机及局域网、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液压与气动、财务管理、汽车维修质量检验、人力资源管理、汽车概论、汽车维修接待、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整车维护。

2)选修课程:汽车维修企业管理;典型案例分析;钳工基础;现代物流管理;现代汽车电控设备;(二选一)汽车类专业入门、汽车使用常识;(二选一)汽车结构认识、摄影;(二选一)汽车文化、社交礼仪;(维修方向)自动变速器故障诊断、柴油机维修、汽车空调故障诊断;(营销方向)汽车营销与配件管理、汽车保险与理赔、旧车鉴定与评估;(钣金方向)汽车车身检测技术、汽车钣金焊接基础、汽车钣金修复基础;(涂装方向)汽车涂料基础知识、汽车调漆技术、汽车喷涂技术基础。

3)证书培训考核:中级汽修工证、高级汽修工证、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及其他专项工种。

4)毕业顶岗实习(含毕业答辩)。

3构建专业技能考核体系的内容

五年制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毕业生与高职高专(高中后)毕业生相比较,其优势在于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强。因此,在构建五年制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技能考核体系时,必须突出动手能力的考核。根据毕业生今后可能从业的方向,专业技能考核体系的构建主要有核心技能项目部分、辅助技能项目部分和选考技能项目。专业技能考核体系如图2所示。

4专业技能考核体系的实施

在五年制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专业技能考核体系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实施的情况,不断完善和丰富专业技能考核体系的内容。教学部门应成立专门考核机构来负责组织实施,以确保专业技能考核体系实施的质量,真正达到提高毕业生专业技能的目的。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进程的安排,分阶段按年实施,也可以在毕业生离校前集中组织考核。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合理构建和实施五年制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专业技能考核体系,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更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同时也对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质量管理专业基础知识篇6

[关键词]学分制课程体系工商管理

[作者简介]曹雪梅(1971-),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大学光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工商管理。(吉林长春13003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改革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H11419)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145-02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必将进一步带动我国市场经济的腾飞。引进人才,实现自我改造是中国传统企业弥补缺陷的唯一出路,向管理要效益已经成为目前国内许多大中型企业的共识,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持续升温,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前景持续看好。但是,很多独立学院脱离母体转设为民办高校后,其专业课程体系仍沿用母体院校的模式来设置,致使学生毕业后找不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因此,民办高校必须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彰显专业特色,强化学生综合素养,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一、学分制对构建课程体系的要求

1.学分制的含义。学分制是以选课为核心,以导师制、班主任制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来衡量学生学习的质和量,学生必须修读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获得规定的学分,符合毕业要求,准予毕业,颁发毕业证书的一种教育模式。学分制是一种弹性学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跨专业、跨年级选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学生选课也选择了教师,有利于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是一种更为先进的教学管理模式。

2.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一个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开放性知识组合系统。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课程体系优化是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学源特点,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素质、知识和能力并重,依据岗位群设置课程,根据工作过程取舍教学内容,优化课程内部结构及课程间的比例,使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比例按照学时计算达到43.52.5,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比例按学分计算达到31,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按学分计算达到81,使课程体系达到动态平衡。

3.学分制对构建课程体系的要求。学分制是以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前提的,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下开设的课程,必须满足社会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双重需要。学分制将激励竞争机制引入教与学,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足之处

1.专业方向模糊,没有特色。工商管理是一级学科,下设会计学、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和旅游管理等二级学科,不同学校可设置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不同专业。可见工商管理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有些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没有设置专业方向,导致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得不精深,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缺乏特色,难以满足社会个性化的需求,毕业后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2.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由于公办院校尤其是重点院校,其着重为社会培养研究型人才,二本院校着重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而民办高校多数属于三本院校,其培养目标应定位于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很多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与公办院校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必然制约着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性、综合性极强,其主干学科为管理学、经济学。除教育部规定的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运筹学、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运营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主干课程外,虽设置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选修课程,但这些选修课程多与相近专业的课程在名称、学时、学分及授课教师等方面趋同,缺少按课程模块细化专业方向的课程,致使特色不鲜明。同时,由于受学年制、生源数量及聘任教师难易程度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完全让学生按照个人的兴趣、爱好及特点来选择课程,而是指定学生学习某几门选修课程,失去了选修课存在的意义。因此,现有课程体系不健全、不完善。

3.实践教学环节较少且保证不了质量。目前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实践教学环节仅包括企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缺少专业技能训练及企业经营管理综合训练。同时,由于社会用人单位不愿意接纳在校学生去其单位实习,致使企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等教学环节流于形式,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不足,而社会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有实践经验,到岗后就能胜任工作,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三、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根据国家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和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从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出发来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管理人才素质、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来构建课程体系,总体思路如下:

1.把握专业培养目标。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将人才培养定位于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提升为本位,结合民办院校学源特点,立足地方,面向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

2.明确专业培养规格。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知识、素质和能力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知识方面,具备较为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为进一步发展提供知识平台;在素质方面,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非专业素养;在能力方面,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技能、人际交往技能、法律应用技能、创新技能、写作技能、计算机技能和外语运用技能等。

3.构建基于学分制的“平台+模块”模式的课程体系。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按照“科学定位、面向应用、突出特色、保证规格”的总体思路,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构建符合市场需要、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平台+模块”模式的课程体系,实现分类分级培养。(1)公共课程平台。为了提高全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养、身体素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而搭建的平台。平台由“两课”、大学英语、体育、大学数学和大学计算机基础等通识教育课程组成。针对学校所有专业开设,要求全校学生必须研读。同时,根据民办院校学源特点,对于数学、外语等课程,实施分层次教学,体现人才培养的共性要求。(2)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必须具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构建专业知识支柱结构,使本专业人才初具雏形,为学生将来从事专业工作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而搭建的平台。平台由管理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运筹学、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组成,要求同一专业学生必须研读,体现工商管理专业“专、尖”特色。(3)专业课程平台。为了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主要理论、知识和技能,构成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将其打造成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设置了专业必修课程,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企业战略管理、运营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商务谈判等。同时,对于社会确有需要的某些特殊人才,可在专业内设置若干个专业方向模块,如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运营管理和服务业运营管理等方向模块,每个方向模块课程群学分数相等,要求学生必须选择一个方向模块,实现分流培养,满足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4)任选课程模块。为了拓宽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特长,激发学生潜能,根据集体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学分制,可开设供学生自由选择的公共选修课程、学科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跨学科选修课程,如商务礼仪、公共关系学、领导科学与艺术、消费者行为学等。要求学生选修相应的学分,体现人才个性化培养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5)实践教学模块。为了提高学生基本操作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工商管理专业应构建认知与验证性、综合与仿真性、设计与创新性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块,既独立于理论教学又与其密切配合。它主要包括认识实习、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实训、eRp实训、创业管理模拟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以及为了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而开展的创业大赛、学生学术研究和社会调查等一系列活动,均以学分形式认定,重视实习环节安排,做到四年不间断。通过采用聘请企业高管来校讲座、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在实验室仿真模拟企业运营等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学做结合,更好地理解、巩固和深化所学理论知识,逐步培养工作技能,体现实践育人理念,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4.课程体系框架总体设计。其一,学制、学时与学分安排。(1)学制:本科标准学制为四年。(2)学分:理论课每18学时为1学分;实验(训)课每36学时为1学分,单独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每周为1学分。学分的最小单位为0.5。总学分应控制在180学分以内,其中课内总学分(含选修课学分,不含单独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学分)一般应控制在150学分以内。学生达到本专业所要求的最低学分方可毕业。(3)理论课程周学时前三个学年一般应控制在22学时左右,最多不得超过25学时。

其二,各类课程所占比例。(1)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所占比例按学时计,一般为4.03.52.5。(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所占比例按学分计,一般为7.03.0。(3)必修课与选修课所占比例按学分计,一般为7.52.5。选修课包括专业方向课、跨类任选课。“专业方向课”与“跨类任选课+创新学分”的学分比例一般为1.51.0。

其三,相关课程安排建议。(1)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及其他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特长发挥,可设立创新学分。创新学分包括科技创新、学术论文、著作、作品、职业化教育证书、各级各类竞赛、表演等。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要获得5个创新学分方可毕业。(2)根据需要与可能,可在专业课程中指定5~10门跨类任选课,供非本专业类学生任选。(3)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一般集中安排在第八学期。(4)为帮助学生增强就业竞争力,以“课程+系列讲座”的形式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选修,2学分。(5)为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处置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能力,以系列讲座的形式开设大学生安全课。选修,0.5学分。(6)为培养大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使其具备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信息素养,开设信息检索课。选修,2学分。

综上所述,课程体系改革应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在继承原有课程体系合理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分制对构建课程体系提出的要求,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形成以公共基础课程平台为地基,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为支柱和栋梁,专业课程平台为栋梁上面的“金字塔”,实践教学环节为墙壁的完整的课程体系结构,凸显专业特色,使专业培养目标更加适合社会各单位对应用型管理人才不断变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质量管理专业基础知识篇7

工业工程依托机械工程学科开展专业建设,专业建设强调机械制造工程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应用,体现以机械制造技术为基础,以生产系统管理理论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建设思路。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面向生产制造业,主要是机械制造业,能从事工厂规划设计和改善、产品制造工艺及流程的设计和优化、生产制造过程运作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工作,具备基础工业工程的应用能力和现代工业工程的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特点是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结合。在此前提下,三峡大学研究实践了“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传统的“3.5+0.5”的培养模式改为“3+1”模式,强化工程能力的培养。所谓“3+1”人才培养模式即前3年完成工业工程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本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技术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也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这一时期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结合实验实训实践的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学习;第四年进行模块化、实践化教学,并在教学中尽可能开展校企合作。学生在企业里进行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和答辩。工业工程专业目前已经完成2006版、2007版、2008版、2010版及2012版培养方案的编制及修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

1.优化课程体系

本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面向制造业需求为指导,以知识培养为基础、能力增强为核心、素质提升为宗旨,以工业工程师专业认证为参考依据,进行课程体系建设。首先确定专业以机械工程和管理学为主干学科,以机械制造为背景。由此,课程体系设计的宗旨是:突出机械能力培养,强化管理工程课程的学习,以工程应用能力为主线,[3]按照“通识课程+专业核心”方式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制定的工业工程师资格认证的大纲中明确指出了合格工业工程师应具备的7个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提出了要求在大学阶段必须学习的主要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必须具备的实践应用能力。依据工业工程师认证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结合工业工程学会指定的工业工程专业课程“5+4”的基本设置,本专业确定了以“5+4”课程为核心,适当增加机械制造类课程为方向的专业课程设置思路。专业课分为三大部分:机械工程类课程、工业工程核心课程、管理工程类课程。核心课程主要由“5+4”组成,包括4门核心课(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运筹学、工程经济学)、5门专业课(基础工业工程、人因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质量管理)。工业工程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基础工业工程、人因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质量控制、运筹学、建模与仿真、系统工程等。机械工程类课程主要包括: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生产自动化与制造系统、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物流机械与应用等。管理工程类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基础、管理信息系统、企业资源管理、工程技术经济学等。

2.强化实践教学体系

工业工程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交叉性学科,要求在培养模式中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重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实践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规定了多种形式和性质的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习、专业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军事训练等。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达到30%以上。三峡大学工业工程实验室主要面向工业工程专业的“人因工程”、“基础工业工程”、“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生产计划与控制”、“自动化制造系统”、“工业机器人”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实验。[4]目前投入使用的专业实验室包括人因工程实验室、基础工业工程实验室、物流工程实验室、制造系统实验室、生产计划与控制实验室等。

二、校企合作,强化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

工业工程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课外实践环节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进行工程设计、技术应用、科学研究等技能的培养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5]实践能力训练以培养学生综合操作能力为目标,注意实践技能的综合化训练。高校与企业合作互助、共建实习、科研基地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拓展教师教学科研领域的有效途径。对接地方企业生产实践满足了学生课外实习实践的要求,而且典型企业的典型生产实例也成为理论课程案例、实验、课程设计的实践素材及教师科研活动的对象。在实践环节中,本学科鼓励老师们带着学生去企业,学生带着实习任务、设计课题进车间,以ie的专业意识、熟悉企业的运作情况,寻找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再带着问题回学校,通过与老师的沟通、运用专业知识加以探索创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认识实习、现代制造系统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专业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都基本做到课题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如:进行“基础工业工程”课程设计时先将学生带到知名企业——枝江酒厂的车间里,运用“基础工业工程”的方法和手段观察生产线,发现问题,测取数据,在课程设计中解决生产的实际问题,达到锻炼学生应用能力的目的;在第四学年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中倡导分散独立进行,一方面帮助学生积极联系实习单位,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自主实践,自己寻找实习企业,在实习过程中锻炼自身的应用能力,也积极寻找设计课题,通过与导师交流沟通确定设计内容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校企联合完成实习和设计。“把课上到企业里,把设计做到车间里”正是本专业实践教学的真实写照。本专业选择一批技术先进、生产规模大、管理规范的企业作为长期合作伙伴,如洛阳东方红拖拉机集团公司、中船重工中南装备有限责任公司、柳州工程机械厂、葛洲坝集团船舶工程公司、力帝机床工业公司、稻花香、枝江酒厂等多家知名制造企业达成实践教学及科研基地合作协议,教学结合企业生产和科研活动进行,使企业真正成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稳定的课外实践基地。

三、结语

质量管理专业基础知识篇8

一般来说,独立学院的学生钻研能力比较欠缺,所以不能简单照搬母校(一般是研究型大学或教学研究大学)的精英教育质量观和质量标准,要树立大众化教育的人才观、学生观和质量观。这就决定了独立学院要打破学科深化型的“深桶式”课程体系,笔者借用自己所在院校的经验,认为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可以定位于“两用三适应”,即培养适应社会、适应竞争、适应发展实用性、应用型人才,把培养目标设定为应用技术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思路

独立学院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上要保证应用技术型高级专门人才,就不能照搬照抄重点大学的“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方向。笔者认为结合工商管理专业本身的特点,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弱化学科思维,突出应用技术导向,分方向培养,使学生掌握和应用该专业某一具体细分方向的知识与技术,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学校教育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一)构建以技术教育为主体的新课程体系

按照应用技术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要求,构建以技术教育为主体的新课程体系,即设置通识教育课、技术基础课、专业领域课三级课程平台。通识教育课讲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训练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着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传统的学科基础课改为“技术基础课”,弱化学科思维,突出应用技术导向;专业课改成“专业领域课”,分为核心课、方向课、选修课3个模块,以突出课程设置的实务性和职业性导向。

(二)设置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的培养方向

1.专业培养方向之一:生产运营管理。中国是制造大国,是全球的“加工中心”,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活动的主体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工业制造产品在我国出口贸易产品结构中取代大量初级产品,比重已占到80%以上,创造了3/4的外汇收入,制造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目前,生产的概念已从工厂制造业进入医院、餐旅、商场、银行、咨询等服务业。当今生产管理的范围不仅包括制造业,也包括服务业,而后者所占的比重将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会越来越大。生产运营管理方向培养掌握现代生产管理专业知识,熟悉生产流程,有较强的生产计划与调度、生产管理业务综合能力,可从事生产计划、生产统计、生产调度、生产设备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及相关生产管理业务的高素质技能型管理人才。

2.专业培养方向之二:质量管理。当前,国际市场上消费者需求日趋个性化和多样化,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产品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之间竞争的胜败。随着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的飞速发展,质量管理理念日趋多样化,管理方法也日趋复杂化,使众多管理者感到困惑,无所适从。质量管理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技术。

质量管理专业基础知识篇9

 

一、构建旅游管理(高职专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

 

(一)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出发点和归结点,构建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高校教育应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职业能力为目的。职业能力不是单纯的动手能力,而是指从事职业岗位的综合能力,包括知识、技能、经验、职业道德等方面。为此,在课程设置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素养、富有创新精神,通晓酒店服务、酒店经营与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较熟练掌握旅游服务和管理的基本技能,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课程设置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要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教学工作的整体优化,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坚持“必需、够用”理论课程教学原则

 

旅游管理高等职业教育仍然要遵循人才培养的规律,应重视政治理论课、人文学科、信息学科等基础课程教学,以及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方面的专业基础课程。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摆脱原来课程设置的束缚,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从培养目标的职业能力要求出发,有针对性地将有关课程内容有机地综合起来,组成课程模块。确保学生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对职业岗位变动的适应能力。

 

(四)突出课程实践教学,构建高度完善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形成完善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是旅游管理专业高职教学成败的关键,对学生专业技能综合能力的形成举足轻重,包括课程教学实训、课程观摩、课程专业技能实训、毕业实习等必备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学时比例不得低于总学时的40%,使学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五)课程体系应避免出现“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实现课程的整体性、连贯性

 

“大而全”现象是旅游学跨学科的必经之路。如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主干课程旅游经济学、旅游地理、旅游法规等课程涉及到经济学、心理学、法学等若干一级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呈现出“大而全”的特点。

 

“小而全”是专业发展必然结果,如旅游类专业课一般包括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与旅游景点管理等三个方向,饭店类课程涉及到饭店管理概论、饭店营销学等,旅行社管理方向同样出现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营销学等课程。景区管理方面的课程设置也如此。

 

“大而全、小而全”的特点,必然导致大量课程内容的重复。因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将饭店管理类课程、旅行社管理类课程、旅游景区管理类课程进行充分的整合,以目标技能的实现为标准、核心,形成一个完善的课程结构体系。

 

(六)坚持“三个不断线”的课程设计思路

 

旅游管理的高等职业教育一定要遵循以培养学生必备的基本专业技能为着眼点,因此,在课程体系的设置要坚持坚持“三个不断线”的课程设计思路,即“实践教学不断线”、“专业课程不断线”、“英语教学不断线”。

 

(七)结合课程设置,积极推行“双证制”

 

为了培养学生各种实践技能,有利于毕业生持多证走向工作岗位,提高就业竞争能力,该专业应将专业职业技能要求融入课程体系中,实行专业技能要求与课程设置的结合,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相结合的“双证制”。即,要求学生在获取毕业证书的同时,也应取得国家旅游局或旅游行业认证的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如酒店上岗证、导游证、调酒师、规划师等。

 

二、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在课程理论体系的设计中,一定要把握以上基本思路,以构建能力本位型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为中心,以培养专业职业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一)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

 

设计五大课程模块: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基础课程、专业技能必修课、专业技能选修课、素质拓展课,使学生具备以下方面的能力。

 

1、职业道德素质

 

通过学习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修养、就业指导、形势政策、法律基础等课程,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2、职业基本技能

 

通过公共基础课的学习,学生应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技能、财务报表分析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英语听说能力、公关能力、营销能力、商务策划能力、基层管理能力。

 

3、职业专业技能

 

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经济活动分析能力、饭店经营管理能力、旅游产品营销能力、旅行社经营管理能力、前厅与客房服务及管理能力、餐饮服务及管理能力、旅游英语听说能力、导游服务能力、区域旅游规划能力、风景区经营管理能力。

 

4、职业拓展能力

 

通过校(院)级任选选课及参加营销师等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素质拓展能力。

 

(二)建立以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为主线的课程教学体系

 

1、理论教学体系

 

(1)基础模块:统计原理与实务、会计原理与实务、管理学原理与实务、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商务策划原理等课程;

 

(2)专业模块:旅游学概论、饭店管理概论、旅游营销实务、前厅与客房管理、餐饮管理与酒品饮料、饭店服务质量与控制、旅游英语、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资源规划开发、旅游服务礼仪、旅游会计等课程;

 

(3)素质模块:政治理论课、财经应用文写作、形势与政策、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思想品德、职业道德、法律基础、课外阅读、素质拓展课、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第二课堂等。

 

2、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1)基本能力及技能:围绕基础性课堂教学开展计算机基础实训、电子商务与网络实训、酒店会计实训、社会调研、岗位认识见习;

 

(2)专业能力及技能:围绕专业性课堂教学实训开展旅游营销实训、酒店企业会计实训、旅行社经管实训、前厅与客房管理实训、餐饮管理实训等课程实训;

 

(3)综合能力及技能:围绕毕业实习开展酒店服务与管理综合实践能力及技能实训。

 

三、实施旅游管理(高职专科)专业课程教学的保障措施

 

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成功与否,不仅仅是课程设置本身是否科学合理的问题。还应充分考虑实施课程体系教学所具备的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建设,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学生实训基地及“双师型”教师方面的建设尤为重要。

 

(一)“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教学顺利实施的基本前提

 

所谓“双师型”教师主要指既具有较深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或从业职业能力的教师。形成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施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师资队伍建设,不能单纯依赖于人才的引进,更要通过进修、培训等方式提高现有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或者从旅游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二)校内外实训基地是确保课程实训环节高质量完成的根本保障

 

旅游管理(高职专科)专业的课程教学必须通过大量校内训练和校外见习、实训、实习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各办学单位既要在校内建设必要的实验训练基地,比如前厅、客房、餐饮、酒吧、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导游模拟实验室;更要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选择足够的、具有一定规模和较高水平的旅游饭店、旅行社、景区景点作为学生校外见习和实习的基地,保证大量实践技能性课程的教学需要。

 

(三)出台激励措施,加强教学改革

 

1、鼓励教师自编旅游管理(高职专科)专业的教材,特别是实训技能教材。

 

2、科研创新,鼓励教师从事教研和科研活动,提高科研水平,特别是鼓励教师走向社会实践教学,与旅游企业合作,从事区域旅游规划和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3、教学激励政策。为进一步强化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加强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力度,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

 

(四)积极推行“双合格”考试制度,将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充分结合

 

在设置的课程中,对有实训要求的专业主干课程,将实行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单独考核,课程学分的获取采用理论知识考核和技能考核“双合格制”,记分方式为“总成绩(100%)=理论知识考核成绩(40%)+专业技能考核成绩(40%)+平时成绩(20%)”。

 

(五)完善和健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

 

建立教学检查与报告制度、教学质量督导制度、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师评学制度、听课制度、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课堂教学评估制度等质量监控体系,及时调整课程体系中不合理的环节,反馈教学信息,整合、优化课程教学计划。健全教学督导机构、教学基础设施(设备)保障机构、教学运行机构等构成的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规范教学管理。

质量管理专业基础知识篇10

关键词中高职贯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2)26-0018-03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贯通涉及到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学制、课程设置等方面的贯通,其关键与核心是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本文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质量控制)为例,对中高职贯通的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进行分析。

一、中高职贯通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的原则

(一)体现终身教育的原则

中高职贯通的课程体系设计要彻底改革传统的学科课程设置模式,体现使学生获得更加宽广的职业生涯发展空间,提升学生职业发展潜力和为其终身职业生涯发展做好准备的设计理念。

(二)培养职业能力的原则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最根本的区别是“能力本位”,中高职贯通的课程体系必须彻底改变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体系的传统,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基础来设计课程体系,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

(三)贯穿整体设计的原则

确立整体设计的原则,中职与高职两个教学阶段要科学划分教学内容,避免“中职教学计划+高职教学计划”的简单叠加组合。职业技能的形成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上升的过程。中高职贯通培养的学生年龄跨度大,中职入学学生是初中毕业,应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教育,培养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因此,课程体系设计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既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又要考虑到职业基本知识素质以及职业技能形成的过程,与教育目标、层次相适应。

二、中高职贯通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的条件和依据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科学设计课程体系的首要条件

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分为行政监督管理和技术监督管理。通过市场调查,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收集有关人才需求信息和材料,进行分析整理,确定本专业培养目标定位:面向食品企业、医药企业中以质量检测为主、质量管理为辅的技术监督管理工作岗位,培养胜任质量检验和质量管理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职业岗位要求、职业资格标准是课程体系设计的参照依据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大典》的职业分类,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质量控制)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领域主要有食品质量分析与检验、食品质量管理、药品质量分析与检验和药品质量管理等,从事的核心岗位有食品检验工、药物检验工,相关岗位有食品药品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等。

依据职业标准确定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层次结构,食品检验工、药物检验工共设五个等级,分别为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取得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认定的、以高级技能为培养目标的高等职业学校本职业(专业)毕业证书的,具有申报国家职业资格三级的资格。因此,中高职贯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及其标准必须达到高级工的标准。

三、中高职贯通的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

中高职贯通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和高中后的高职教育,又不同于中职与高职衔接的高职教育,其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应以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身心成长规律和职业能力训练规律为依据。依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12年上海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中高职贯通的学籍管理分两段实施,贯通培养试点方案要一体化设计,不分中高职阶段。中高职贯通的教学实施分别在中职学校和高职学院开展,因此中高职贯通课程体系可以采取“教学平台+课程模块+职业递进”的课程结构模式,即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两大教学平台和在两大教学平台上实施的课程模块。利用职业递进的课程内容实施中高职贯通一体化教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2][3]。

课程设置模块化是在整体设计的基础上完成的,不是简单的中职与高职课程的叠加,这样可以避免教学内容重叠,提高教学效益。同时,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在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质量控制)的工作领域、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进行分解的基础上,将课程模块设置为文化课程模块、职业素养课程模块、职业核心课程模块、职业技能养成课程模块和职业拓展课程模块。课程内容采取职业递进的方式:遵循职业化人才的成长和培养规律,将课程内容整体分成职业认知、职业认同和职业养成三个阶段,分别对学生进行职业化教育和训练。在具体课程上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参照国家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规范考核要求,分为基础、提高等不同层次。专业知识和技能逐步深化,有利于学生的学习。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质量控制)课程体系结构见图1。

该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实现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综合技能、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的培养整体融合;第二,实现中职与高职、

知识与技能、基础与核心、食品与药品的整体设计;第三,实现专业基础向专业核心、基础技能向核心技能、单项技能向综合技能、中级工知识技能向高级工知识技能的分层递进;第四,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按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规律,采取“学习—顶岗实习—学习—顶岗实习”的设计(5131方案),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第五,在每个学期教学中,实践教学按照从单项技能训练到综合技能训练的顺序,实施常规课程与集中实践教学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刘德军.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五年制高职药类专业课程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2010(20):47-49.

[2]童宏祥.上海中高职贯通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2011(18):9-13.

[3]孙睿.关于五年制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6(5):90-91.

integrationDesignoftheRun-throughCurriculumSystemfor“FoodandDrugSupervisionandmanagement”SpecialtyofSecondaryand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

JianGCai-mei1,LUGuo-min2,DinGYong1,tonGQing1

(1ShanghaimedicalinstrumentationCollege,Shanghai200093;

2.ShanghaipharmaceuticalSchool,Shanghai200093,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