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的核心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39:30

低碳经济的核心特征篇1

核心能力的概念源于20世纪90年代,20年来受到管理学理论与实践领域的密切关注,并获得了较大的发展。1990年,著名管理学家C.K.pra-halad和G..Hamel在《HarvardBusinessReview》上发表了“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一文,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认为核心竞争力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术,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4]。C.K.prahalad为了形象化实现对核心竞争力的描述,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树形”理论:企业或公司是一棵大树,树干或主枝是公司的核心产品,树的分枝是业务单元,果实、花朵和树叶是公司的最终产品,而提供大树生存养分的树根就是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一般具有如下特征:价值性,即核心竞争力能够提升顾客所关心的价值;异质性,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延展性,即核心竞争力可以为企业的多种产品市场提供支持;缄默性,即核心竞争力承继了隐性知识的特征,无法用语言进行精确的描述。每个行业的核心能力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而每个企业的核心能力也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根据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于煤炭企业核心能力培育的现实性实践,在低碳经济环境下,煤炭企业核心能力体系的解析需要着重考虑如下方面的问题:首先,在低碳经济环境下,煤炭企业生产设备的低碳化改造与生产工艺的低碳化改进是减少碳排放的关键性策略。煤炭企业不仅自身生产煤炭产品,同时在生产过程中也大量消耗煤炭产品,煤炭企业的碳排放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数字。生产设备性能的改进或生产工艺流程的重组都可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并逐渐转化为煤炭企业的竞争优势。煤炭企业提供的产品可以有多种形式,而煤炭企业需要寻找一种低碳性能最佳或最好的产品,逐渐实现传统产品的低碳化转变。安全生产是煤炭生产的灵魂,低碳化与安全生产的融合是煤炭企业的必由之路。其次,煤炭产品的生产包括多种环节,如采掘、分选、运输和储存等,每一个环节都涉及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煤炭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尽力追求低碳化运作,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才能有效地提高低碳化运营的效率。低碳化生产的实现不仅需要生产设备的改进与生产工艺的重组,更应该把低碳生产的理念融入精益生产过程之中。低碳化生产是煤炭企业生产演化的必然趋势,低碳化生产水平较低的企业将会受到更多的约束和限制,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有可能抑制企业核心优势的成长。

再次,在低碳经济环境下,低碳产业链的构建将成为煤炭企业市场营销的主要策略。煤炭企业的产业链是指包括煤炭企业与下游企业在内的一系列企业,而下游企业主要包括煤化工、发电、冶炼等企业。碳排放主要在产业链内实现的,因为在产业链中,煤炭产品完成了从生产到分解的全过程。煤炭营销将逐渐受到低碳的约束,只有实现低碳化的营销策略才有助于煤炭产品市场的拓展,而产业链将是煤炭市场营销所无可回避的问题,将成为市场营销的内在性导向。当然,低碳产业链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包括产业链设计、开发、培育与升级多个方面。最后,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各种管理流程与管理机制将向低碳化倾斜,逐步实现低碳化的流程改造与机制优化。低碳化思想与理念将逐渐与传统的管理方法实现无缝对接,赋予传统管理方法以更新的内容,从而着力打造低碳经济时代的核心管理能力。在煤矿企业内部,低碳化的核心管理能力包括战略规划、文化培育、人才培育与信息系统应用等多个方面。低碳化管理所强调的不仅是管理的效率问题,同时也强调温室气体的低排放问题,二者缺一不可。低碳化核心管理能力的培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依赖于各种核心低碳技术的突破。根据以上分析,本研究构建低碳经济环境下我国煤炭企业核心能力体系。

二、模型检验

本研究已构建起低碳经济环境下煤炭企业核心能力体系,包含4要素16指标,然而,理论体系与现实功效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即理论上存在的指标在现实实践中并非全部发生作用。因此,需要对指标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检验,才能为指标的现实功效给出合理的判断,从而发现指标所代表的低碳行为的有效性程度。本研究拟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对核心能力体系模型进行检验。验证性因子分析是结构方程模型的一种,用以判断指标体系的有效性。本次数据调查以我国境内的煤炭企业为样本,分布于晋、陕、鲁、苏、蒙、辽、黑、豫、黔九个省市自治区,数据收集方法是李克特7点量表。数据调查自2013年6月1日起,至2013年8月1日止,历时61天,获取有效样本83份,满足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数据要求。基于样本数据,本研究采用了SpSS11.5软件和LiSReL8.7软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得因子负荷参数列表(表2)。

三、结论

低碳经济的核心特征篇2

关键词:森林公园;发展;建设

1森林公园内涵特征

森林公园建设发展核心基础为低碳建设以及人性化管理,应制定科学发展对策、明确核心途径,方能促进森林公园发挥资源优势,提升参观游览指数与科教宣传功能,逐步实现消费增长,赢得人们关注度,创建综合效益。森林公园在我国的发展建设以20世纪80年代建造的张家界为核心标志。20世纪90年代初期,行业通常将森林公园定义为将森林资源作为核心主体,体现了地形、风貌、地质特征以及优质的生态环境,令自然以及人文景观良好的集成,借助科学有效的建造保护、合理适宜的开发建造,形成了原野娱乐的良好氛围,并可令人们从事科普考察、知识教育,满足休闲度假的需要。伴随城市化建设进程的持续深入,森林建设快速发展,森林公园的投资建设比例以及产出规模最为庞大,在森林旅游事业中占据了核心地位,其主体特征在于将森林作为一项重要景观资源,满足人们的丰富需求。

2森林公园建设发展状况及问题

当前,森林公园建设管控遵循法律制度条文在公园类别划分过程中,没能考量城乡区域存在的发展差别,具体的个性特征以及客源质量问题。相关设计规范就交通便利的近郊园区,明确了依据需求可进行游乐区的规划与设计,并提出同城市相距50km范围的近郊公园,为扩充景观建设,需要承建活动项目阶段中,可进行区域的独立分配。然而该类规定同当前居民日益丰富的高质量生活追求、低碳自然的向往方式存在一定差距,体现了没有全面重视森林公园建设的弊端问题。再者,对于森林公园的各类珍贵资源保护建设、服务管理工作、道路、公共设施建设、游客行为准则等较多内容并没有一致明确,因此无法实现持续、健康、文明的低碳化发展。森林公园建设牵涉到多方利益,通常森林生态以及产业功能激发由林业机构以及旅游单位负责掌控,政府同时具备监管、所有与经营管理权限。当出现新问题时,各方通常在管理权限范畴划分上存在权责不清晰、互相冲突以及漏洞问题,导致城市森林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社会进步等效益权衡不良丧失。

3森林公园科学发展策略

3.1明确发展标准,提升联管效能

为促进森林公园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应明确具体规范,在已有法规制度基础上,引入低碳经济发展理论,明确低能耗、节约型、环保型、低排放的基础发展准则。应依据碳足迹的有效计算方式,优选各类指标,进行实际信息数据的全面调查研究、精确的分析演算,通过定量合理的定性,进而真正创建森林公园低碳发展的核心标准系统。例如,资源质量管理标准,可借助对森林资源按期抽样检查,明确单位时间中其呈现的增长量以及固碳量是否符合标准,取代单独实施森林面积以及总体覆盖率的分析计算。同时,还应创建林业管理以及旅游单位的服务管理工作标准,明确员工待遇、业绩评估考核、日常办公服务、财务管理、功能发挥、碳投入产出系统结构,衡量员工管理、应用物资的总体效益。另外,还应创建森林公园管理经营服务设施、场地经营、消费管理、游览行为准则等,进而真正为打造低碳化的森林公园标准系统,巩固坚实基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令低碳经济体现了全局性特色,因此各环节均应全面重视,打造利益共同体,营建联合防御工作模式,增强连管效能,摒弃传统权力制衡以及各利益的片面封闭模式。森林公园应明确项目管理的发展前景趋势,基于人才需求为核心,创建多样丰富的人才流动管理制度,突破各企业、相关政府、机构组织以及大众的界限。可令居民服务于政府调研团队,或令环保人员效力于企业宣传以及管理监督机构。游客也可组建志愿者团队,成为园区活动机构。该类机制的良好构建则需政府单位以及各企业部门通过良好的人才选拔、绩效考核以及分配管理更新改革,吸引社会各方力量的全面参与,良好的协调话语权,强化科研合作、国际交流,实现优质人才的合理循环流动,组织员工再教育、进修,交换实习,进而为森林公园的优质发展提供核心动力。

3.2强化森林资源开发保护

森林公园发展建设进程中,应注重森林资源的有效培育与科学保护。应树立防患于未然意识,注重灾害预警管理、制定应急管理预案。应利用丰富的培训管理、宣传控制提升员工以及游客对森林资源的优质保护意识,强化防灾硬件设施的完善建设。同时,应注重适度的开发建设。另外,可组织引导居民对各类森林枝叶肥料全面回收、统一处理,对于条件许可的可将其投入至生物质能源的研究开发事业中,发挥综合应用效益。

参考文献

低碳经济的核心特征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财务策略

低碳经济的含义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依靠科技的投入,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降低生产的成本,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推动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降低对环境的破坏,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互统一,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局面。财务活动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企业以长期的全局的利益考虑,财务管理上要采用科学的战略方式,不断增加企业的利润。通过将低碳理念贯穿于企业的财务管理中,以实现节能减排、进行低污染、低能耗等经营活动,从而使企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一、低碳经济环境的新特征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思想的早期探索是美国学者莱斯特・R・布朗1999年提出的建构零污染排放、无碳能源经济体系,以化石燃料为核心的经济转变为以太阳、氢能为核心的经济,来倡导转变经济发展的模式。低碳经济概念开始被全球所关注是从英国2003以政府文件的形式提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从而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机会,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和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开始的。我国对经济与环境的协调也一直处于探索中,作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国家,我国相关学者认为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通过创新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可以看出,低碳经济不同于传统经济模式,它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点,使经济增长与所耗费资源间的关系衡量成为了社会所关注的另一个焦点和考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的方面。

(二)低碳经济的基本特征

低碳时代涵盖了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能源消费生态化,还包括经济活动低碳化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以及两方面有机结合。要保证经济社会的清洁、绿色、可持续发展需要构建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低碳技术、低碳能源、低碳城市和低碳管理成为了低碳经济主要构成要素,其中低碳城市是期望实现的目标,低碳技术、低碳能源是实现手段,而低碳管理是低碳经济模式得以维持的保障。低碳经济以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为目标,避免过度使用自然资源和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考虑环境的承受限度,使全球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低碳经济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系统和低碳产业体系,以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为实现途径。通过发展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以减少高能耗产业,减少碳排放,鼓励企业利用新能源、减少能源使用、以及注重资源回收等,但对企业而言改革初期可能还会增加生产成本,在短期内彻底完成是不可以实现的,因此企业必须构建一个具有指导性的战略规划。

二、低碳经济理念下企业制定财务政策的思路

(一)企业的财务筹资策略

1、在国内大力提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改进融资方式,提高企业筹资能力,开创科学发展局面的时候,政府必然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加大对节能减排这方面的投入。在此,企业应利用国家针对低碳经济出台的如金融机构带来优惠贷款,国家财政直接投入的资金的各种优惠政策带来的便利,选择资本成本更低的、筹资效益更高的融资来源,把握住绝好的机会来发展自己。同时,企业可以考虑进行资源环境建设,利用专项筹资项目解决企业建设低能耗、低污染所需要的资金,另外还有助于企业树立起保护环境,进而提升企业价值。

2、企业适时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低碳项目的投资具有高收益,高风险的特点。在低碳产业在目前初级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投入,且稳定性不强,因此企业在选择资金来源的时候应该谨慎。特别是在选择债务筹资时,会增加企业的债务比重,同时加大公司的财务风险。在低碳产业的这些特征下,企业一旦出现亏损,财务杠杆的作用就表现的特别明显,企业就很容易产生债务负担,从而带来严重损失。因此,企业不能盲目选择债务筹资的形式,在制定融资战略时,应合理选择资本成本和综合考虑风险与资本,从而提高企业筹资灵活性。

3、拓宽企业的融资范围。自主创新是实现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的一条出路,而人才和技术是实现创新的基础。知识资本,人力资本是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生产效率的决定力量,可以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制度的变革。因此,在新时代下融资活动企业必须转化思路,多考虑对知识资本,人力资本等无形资本的需要,不光是为了满足金融资本上的需求。在知识经济成为主流的现代,人力、知识资源的投入往往带来物质资源的高效利用。高效率低成本低碳型生产方式也最终还是要依赖于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优秀的人才。因此,企业的筹资重点应该转变到对知识、人才的筹集上。

4、合理规划筹资活动的方案,减少资源浪费。知识资源与人力资源这些无形资产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在低碳经济下显得格外重要。随着时间的变化,科学技术迅速更新换代,人才资源具有比有形资产更宽阔的价格浮动空间,而且更是容易流失。另外,支付人力薪酬,摊销无形资产,也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负担。因此,筹集到的资本的时间价值是企业在筹资时一定要注意到。

低碳经济的核心特征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产业结构;经济规则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3-0268-02

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海啸之后,到了“后危机时代”,世界各国所共同关心的焦点问题就是如何来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从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上来看,实体经济的调整方向已经不再限于纸上谈兵,最可能的是结合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向,向有别于传统实体经济的新经济形态转型即发展低碳经济和与之对应的低碳金融。甚至有专家称,“后危机时代”实体经济的方向与出路就是低碳经济。本文就低碳经济的基本内涵作一个大概阐述,并分析低碳经济对中国国际贸易的影响,同时提出针对这一影响采取的一些应对措施。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2003年,来自英国政府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的发表,首次明确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自此,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国际上对于低碳经济的内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但理论界一般认为,低碳经济是指温室气体排放量尽可能低的经济发展方式,尤其是二氧化碳这一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有效控制,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从这一界定上可以看出,其实质是创建清洁能源结构以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对以往发展观念的改变。特别是2008年末国际金融海啸发生后,一些国家为了摆脱金融危机相继采取“绿色新政”措施。由此,发展低碳经济这场被誉为是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等各个方面的全球性革命拉开了序幕。甚至有专家拿它同以往的人类前三次工业革命相提并论,评论它是人类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与生活方式,并担任了成为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核心的重任。

二、低碳经济对中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低碳经济一旦成为世界潮流模式,将对中国的国际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产生巨大的影响。它首先会增加中国高碳行业产品出口的成本和国际市场价格,削弱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是最直接的影响。进而,会逐渐改变中国对外贸易的出口结构,最终会恶化中国的国际贸易发展环境。

(一)增加中国高碳企业产品出口的成本

为了发展低碳经济,目前,欧美各发达国家“碳关税”正处于策划或制定阶段,如美国拟于2020年开始对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商品征收“碳关税”,而法国也宣布从2010年初开始对环保立法不及欧盟严格的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商品征收“碳关税”。虽然目前各发达国家还没有正式实施这一税收措施,但其一系列的前期工作足以证明“碳关税”的征收已经是箭在弦上。中国很多专家从贸易保护这一角度来分析,其实质就是一种新型的而且影响较大的贸易壁垒。如果这一关税一旦开征,中国高碳企业产品,如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四大能源密集型产品出口成本必然上升。在价格增长空间有限的前提下,中国出口企业将无利可图。

(二)改变中国对外贸易的出口结构

中国传统对外贸易发展模式是以低技术、高耗能、高污染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的,这种出口导向型结构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很大。发展低碳经济,特别是一旦将征收碳关税合法化之后,将严重中国的出口结构。首当其冲的就是将引起高耗能产品、工业制成品以及加工贸易类等出口比重的下降,继而会对中国整个出口贸易结构和经济发展带来重大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其中一个国家如美国“碳关税”政策真正实行,必将引起欧盟成员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效仿。那将不可避免地迎来碳关税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全面实施,这将对中国这样一个出口贸易占GDp很大比重的国家而言,其影响不言而喻。

三、低碳经济下中国对外贸易应该采取的对策分析

当前,世界各国金融危机余波未退、经济增长乏力,发展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未来的世界贸易发展也必然要呈现出低碳化特征。所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思路也必须要及时调整,力争能够在适应世界贸易低碳化过程中打破发达国家以“碳关税”为由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根据这一要求,本文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优化和调整对外贸易中的产业结构

当今世界全球气候正在逐步变暖,这一现状导致了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低碳经济取代了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正成为引领世界潮流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想跟得上这一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必须调整中国目前技术含量、环保标准和附加值都比较低的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构建低碳产业体系。以碳关税为契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如发展服务贸易,对高耗能和高排放产品的出口政策进行强力抑制,同时,实施鼓励发展低碳产业和限制发展的高碳产业的政策,努力开发和生产高附加值、低能耗产品,实现整个产业结构的低碳化,从而占领节能市场制高点。未来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依托于中国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而这一点则有待于建设中国统一的碳排放权市场体系。总之,采取这些最根本的措施去应对发达国家即将实施碳关税政策,从而优化和调整中国对外贸易中的产业结构。

(二)优化能源市场结构

中国拥有着与其他国家截然不同的能源结构――“富煤、少气、缺油”,而这样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的能源结构,即在低碳能源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以煤炭为主,“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因此,尽管中国新能源技术总体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我们也必须要大力发展新能源,进行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逐步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由于对煤炭资源的倚重趋势在一段时间内难以改变,所以在优化能源市场结构时要两手抓,既要照顾本国特性发展适用于煤炭资源的低碳技术,又要着眼全球开拓新能源市场。低碳能源技术是低碳经济的核心,也是低碳经济实施的保证。所以,必须高度重视技术研发工作,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开发低碳产品。继续加强利用风能、水能、太阳能,同时应该大力开发不产生二氧化碳的生物质能,比如生物乙醇、生物柴油、沼气能等,政府也应该提供政策支持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帮助其迅速产业化。争取在这些领域中取得全球领导地位,如此才能掌控未来新能源的国际话语权,突破发达国家对新能源技术的垄断,最终实现中国能源市场结构的优化。

(三)积极参与国际低碳经济规则的制定

当前在贸易新规则的制定过程中,发达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虽然比中国先行一步,但是也并未走得太远。因此,我们应该从现在起步,从理念、制度、法律等各个方面实现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同时,要积极参与国际上低碳经济规则的制定以及新技术的研发,以中国现有的经济实力,在这些领域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也不会等的太久。同时,应重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这一特征,与发达国家应该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在参与国际规则的讨论和制定过程中,争取主动权,坚持《京都议定书》和wto基本原则,维护自身利益,对待碳关税,既不要支持也不要反对,顺应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强低碳技术的国际合作。最终确立对中国有利的、同时又是对中国外贸出口影响最小的碳排放额度、减排额度、碳排放交易规则和将来的碳关税征收标准。

(四)加强政府的政策支持

发展低碳经济,政府应该在这一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低碳经济建设不能仅靠道德力量或者企业自觉行为来推动,更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约束。很多发达国家的低碳经济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成效,就是因为采取了强有力的法规标准和经济措施。例如,目前挪威、瑞典、荷兰、丹麦、德国和英国等欧盟国家在已经开征碳税的同时对整个税收结构也进行了调整,而这些税收政策的调整不仅可以推动能效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而且还对本国对外贸易以及整个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实施了这么多年,但还是没有能够抑制住整体环境恶化的趋势,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体制化的保障。所以,如果制度没有保障,那么先进的理念便无立锥之地。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就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制定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以提供法律保障,所以我们呼吁国家通过立法和颁布对行业、部门的最低能效标准和排放标准以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在中国国际贸易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上,困难与障碍是层出不穷的,碳关税可能是一道预设的天堑,要想消除碳关税对中国贸易的影响,其策略只能是密切关注世界的潮流,以前瞻性的视野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推进低碳产业发展,积极利用先进技术,改造和提升那些不可或缺的传统产业结构,从而不断增强中国外贸产业的水平与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霍亮.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中国商界,2010,(5):2-3.

[2]郑春芳,陈仙丽.“碳关税”对中国外贸出口的四大影响[J].对外经贸实务,2011,(1):30-32.

[3]张昕宇.“碳关税”的性质界定研究[J].求索,2010,(9):28-30.

低碳经济的核心特征篇5

一、低碳经济模式与环境会计的基本特征

(一)低碳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制订了世人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该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009年12月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更是使“低碳经济”成为热议的话题。

我国1994年了《中国21世纪议程――人口、资源和环境白皮书》,将可持续发展确定为我国社会经济与协调发展的基本战略。2007年9月,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明确主张“优化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加强研发和推广节能技术、环保技术、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2008年8月我国颁布了《循环经济促进法》。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新进展。这既是兑现我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的郑重承诺,又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低碳经济模式下环境会计的基本特征环境会计的研究在国外已比较成熟,但我国环境会计的研究理论探讨多,具体确认与计量方法研究少而且实用性不强。而且,更多的是对环境财务会计的相关研究,完整的环境会计理论体系尚未建立,环境会计在企业中的实践也较贫乏。我国经济发展走低碳经济之路已经是必然趋势,低碳经济模式下的环境会计体系构建要求不强调经济发展的必然性,而应强调主动调整的观点,即强调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研究适应我国资源状况和环境特点的低碳经济模式,将环境会计的研究与低碳经济模式相联系,构建低碳经济视角下的普遍适用的环境会计体系,要求环境会计的研究与实践应具备以下主要特征:

(1)以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为研究背景。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企业低碳发展之音”项目组认为,中国低碳经济的四大重点行业是高耗能行业(钢铁、水泥)、建筑业、家电业、可再生能源产业。以此行业为研究背景可能更具有代表性。相对于其他行业的企业而言,低碳经济模式对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战略意义更强,环境会计体系的构建对其实际更具指导意义。

(2)环境会计体系研究应包括环境财务会计和环境管理会计。国内外环境会计的研究认为,环境会计体系也应包括环境财务会计和环境管理会计,这在理论上已经达成了共识。但环境会计应该独立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自成体系,还是把环境财务会计作为现行财务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把环境管理会计作为现行管理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理论研究上存在分歧,实际应用中也各行其是。笔者以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务中都应将环境会计作为一个独立的会计分支进行研究与应用。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虑:

首先,现行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体系已经非常庞大,财务会计涵盖了各类企业过去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几乎所有的核算内容;管理会计涵盖了对企业未来的经济活动进行预测、规划、控制与评价的各种程序和方法。在现代社会,环境问题成为人们特别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环境会计作为独立核算和对外报告环境信息(环境财务会计),以及预测、控制和评价环境成本、环境业绩(环境管理会计)的会计体系是一种客观要求。

其次,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要求更多地披露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由于碳排放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由于我国开展环境会计的研究较晚,在现行会计准则中尚无环境会计相关准则,在具体核算与生态环境有关的业务时,大多数企业都是在传统会计核算基础上添加一些环境会计要素项目,与企业生产经营业务混在一起,对于环境会计实务的会计处理显得零星分散,没有形成规范体系。这种核算方法不能单独提供有关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对环境影响的信息,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也只能是传统财务会计信息披露的一个部分,这种做法严重制约了我国环境会计的发展。因此,构建独立的环境会计体系,单独核算和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以及为环境预测和质量评价提供依据也是一种主观必然。

(3)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以及环境业绩报告和环境责任评价应考虑碳排放问题。针对我国经济特点的低碳经济模式下环境会计体系构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环境财务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其计量对象不仅应包括资源消耗,而且要重视污染排放。低碳经济要求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尽可能利用风能、水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低碳经济对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及计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一般而言,环境会计要素主要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环境费用和环境效益,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要求企业在确认环境资产等一系列环境会计要素时不仅要考虑能源的利用情况,还必须考虑碳排放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如,将碳排放权作为环境资产加以确认等。

另外,环境管理会计在环境污染防治、产品生命周期的评估、环境业绩报告和环境责任评价等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低碳经济要求环境成本控制方法、环境绩效考核、环境责任评价也应重视碳排放而造成的环境问题。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重点应关注碳排放造成的管理成本、环境保险成本、潜在的环境负债和环境违规成本,从而更真实地反映组织的财务业绩和环境活动效率。从战略管理的高度上看,环境管理会计的实施可以保证组织的环境战略规划和管理的可实现性和有效性,以及环境管理活动长期目标的实现。

二、低碳经济模式与环境会计的内在关系

(一)环境会计与低碳经济的目标一致低碳经济模式的主要目标是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发展低碳技术、产品和服务,确保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削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其核心是能源的高效率和洁净的能源结构,关键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环境会计是以自然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如何利用环境会计反映环境和资源问题,并使环境和资源信息最大限度地影响人们的行为,是环境会计的主要目的。其基本目标与低碳经济一致,即研究社会、经济的发展同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见,低碳经济与环境会计共同的目的是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努力提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低碳经济模式与环境会计的同时运作,互为承动,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监督机制,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只有这样,才不至于错失低碳经济发展的“巨大发展机遇”。

(二)低碳经济为环境会计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低碳经济正是将能源、环境、经济三者联系起来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模式”。理论上讲,低碳经济是一种发展理念,会计作为反映和控制企业经济活动的一种管理活动,必须伴随经济的发展而完善其传统的理论和方法,把企业生产活动需要消耗的能源及其所引起的外部环境损害代价纳入控制对象之中,使企业会计能全面、真实地考核其经济活动的成效。“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为环境会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生产、生活污染的日益严重,清洁的水、空气等逐渐成为稀缺资源,而人们对环境物品的需求超过其供应。按照“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减少人类活动尤其是企业生产实践活动中的碳排放量,利用洁净的能源,进行技术创新都需要投入额外的劳动和资本。这就要求环境会计对由于降低碳排放而发生的开发新能源支出、环境保护支出、环境保护收益等项目进行系统的核算和披露。实践中,低碳经济更是一种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确立,为把环境资源以及碳排放纳入会计核算系统做了必要的理论准备。如何在低碳经济的模式下确定环境会计的核算内容与信息披露标准,从实务的角度完善低碳经济模式下的环境会计体系,不仅需要低碳经济理论体系的支持,更重要的是低碳经济价值观的确立,使碳排放及环境资源作为会计核算对象成为可能,也为环境会计在传统会计以货币为计量尺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环境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机制提供了条件。

(三)环境会计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必要手段低碳经济模式要求降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在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过程既要做到能源的可持续供应,又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企业作为社会生产的主导力量,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体,企业构建并实施完善可行的环境会计体系,将量化的环境会计信息运用于对企业履行环境义务、承担环境责任的评价中,评价企业是否能做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必要手段。

环境会计核算与报告关于环境资源的利用、损失浪费、污染破坏和补偿恢复等方面的信息,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它对于社会与生态问题(如资源分配不公、环境恶化)的解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环境会计要求核算和报告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提出对低碳经济模式下环境效益和环境成本的确认与计量方法,为提高政府政策制定的效率和水平提供决策依据。

三、低碳经济模式下环境会计体系构建与实施的影响因素

(一)客观因素――缺乏完善的环境管理机制我国经济发展受人口、资源、环境、科技等多种因素影响,在诸多因素中,更重要的是主动应对,某些地方政府官员尤其是决策者,以经济发展作为评价政绩的出发点,完全忽视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所带来的危害,似乎“先污染后治理”是必经之路,更甚者某些地方官员做到了“我污染他治理”,决策者决策失误甚至明知故犯造成的环境问题其危害性更大。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快低碳经济政策法规制定和环境管理制度建设,让违法违规者受到法律的制裁。

建议政府采用以经济激励和规制控制相结合的环境管理机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经济模式下的环境信息披露机制,提高环境信息的可用性。政府部门必须对企业最低限度的披露做出明确的强制性规定。对于污染性强、碳排放存在隐患的行业必须披露其碳排放量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及采取的措施。另外,应该要求企业在披露传统报表的同时独立披露环境会计报表,并且在附注中披露企业的碳排放量及对环境资源的利用与影响情况。

(二)主观因素――环境会计的被动运用“我国环境会计发展中最根本的障碍是企业的实施动力问题。企业的环保行为是出于管制压力、被动、被迫的”。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目前大部分企业无限制地追求利润最大化,完全忽略了环境污染问题,在收入既定的前提下,成本越低,利润也就越大,但如果企业考虑环境污染所带来的成本,那么总成本就会增加,从而利润就会降低。因此,企业经营者不愿意为环境保护承担较大成本,也阻碍了环境会计的实施。低碳经济理念及其模式的形成,“绿色生产”、“绿色经营”、“绿色产品”将成为共识,违规者将会在竞争中被淘汰,企业迫于竞争压力和逐利本性,将会自发、自愿和主动地实施环境会计。

西方发达国家对于环保问题十分重视,民众的环保意识也很强,再加之国家政策方面的严格限制,使得高耗能和高污染的企业和产业立足十分艰难。我国等发展中国家生产成本的低廉和对引进外资的优惠政策使得西方发达的国家把发展中国家作为高耗能和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基地。期盼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与环境会计的实施,让部分地方政府官员再也不敢也不能以牺牲环境、牺牲人民健康为代价的GDp增长作为他们的政绩,还给人民应有的蓝天、白云、绿水。

参考文献:

[1]唐洋、陈东升:《我国环境会计研究现状与展望》,《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2期。

[2]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年第2期。

低碳经济的核心特征篇6

广义上的低碳农业是指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结构调整、产业链整合等多种手段,在农产品种植、运输、加工等过程中,以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最终实现农业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目标。与常规农业相比,低碳农业的外延和内涵更加丰富。从外延来看,低碳农业不仅仅是指农田生产,还包括种植、养殖、运输、加工、废弃物处理等诸多环节,而且低碳农业的碳排放不仅仅指Co2,还包括CH4、n2o等在内的所有温室气体。从内涵来看,低碳农业以降低整体能耗、减少温室气体为核心,同时也考虑农业生态系统的碳汇效应,力图实现“碳中和”和“负排放”[13]。低碳农业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低碳农业的主体是农业,这里的农业是指大农业,不仅包括农、林、牧、副、渔等初级产品的产业,还包括初级农产品经过一定加工后的产业;低碳农业的发展内容是构建低碳型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按照低碳的理念,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对现有的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通过节能降耗的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减少农业污染物的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比重;低碳农业的核心是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在产前农业投入品领域,降低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投入,产中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及流通领域减少能源的消耗,在产后农产品废弃物处理方面,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如秸秆、废液等,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2低碳农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构建原则

对低碳农业的评价实质上是对低碳农业发展过程和结果进行识别、确认和评定的一种价值观反映,科学评价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发展阶段,需要在明确低碳农业内涵的基础上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用指标体系来评价低碳农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对低碳农业认识的差异、分析角度的不同和侧重点的差异,构建的指标体系也不同。因此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要遵循构建指标体系的一般原则,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影响低碳农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子来确定。具体来说,低碳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系统性与层次性原则。低碳农业是一个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的复杂系统,应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多角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将影响低碳农业发展的相关因素尽可能地纳入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各方面具体指标时,既要注意指标体系的层次性,又要注意同级指标之间的互斥性和实现上一级目标时的全面性[14],从而达到评价指标体系的整体功能最优。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原则。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首先要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使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在基本概念和逻辑结构上严谨、合理,体现低碳农业的本质内涵。构建低碳农业评价指标体系是对低碳农业进行评测,因此指标体系应具有较强的操作性,选择的指标应尽可能地应用现有的统计数据或者通过调查可以获得的数据,保证指标含义清晰,涉及统计范围明确,以便于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全面性和典型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力求全面地反映低碳农业的发展水平,在遵循全面性原则的同时要遵循评价对象的典型性原则,要紧紧围绕低碳农业的内涵,突出低碳农业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特征构建指标体系。可比性与稳定性原则。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要具有可比性和稳定性。由于低碳农业的发展是个动态的过程,因此构建指标体系应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作相应调整,保证评价指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稳定性和可比性,保证评价区域无论纵向还是横向都具有可比性。

2.2指标体系框架

通过对上述研究成果总结和分析,结合低碳农业的内涵特征,依据中国低碳农业的发展现状,遵循低碳农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构建低碳农业的评价指标体系,本体系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及指标层。第1层目标层为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第2层准则层由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节约、农业投入品使用、生态环境等5方面组成。第3层指标层在上述5方面核心要素项下设立若干个评价目标,最终构成终极指标。通过低碳农业的理论分析、研究文献及专家咨询,对低碳农业评价指标进行了初选与完善,最后构建的低碳农业统计指标体系由33项指标组成(表1)。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指标。低碳农业经济指标主要反映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主要包括第一产业GDp增长率、第一产业GDp占总GDp的比重、农业外向度、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等,其中农业外向度指标反映低碳农业对外开放的程度。低碳农业技术支撑。低碳农业的发展需要循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等技术的运用和推广,该类指标主要反映低碳农业发展的相关技术基础情况,主要包括农业科技和服务单位个数、农业劳动力中农业技术人员比重、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科学事业费支出比重、农业支出比重、单位耕地面积农机总动力、科研与开发经费占GDp的比重等。农村社会发展。农村社会发展也是低碳农业发展所体现的内容,主要包括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产业化组织个数、农户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的总收入、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农民受教育程度、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比重、环境投资强度、农村市场发展水平、城市化率等指标。其中环境投资强度用环境保护投资占投资的比重表示,农村市场发展水平用批发和零售业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表示。农村生态环境。农村生态环境是低碳农业方面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农村改水率、农村卫生厕所比例、农村生态环境投资比重、垃圾处理率、化肥施用强度、农药使用强度、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绿肥种植比重、农业用水量、森林覆盖率等指标。其中农村改水率用农村改水受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农村卫生厕所比例用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表示;农村生态环境投资比重用农村生态环境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表示;化肥施用强度用每667m2平均化肥施用量表示;农药使用强度用每667m2平均农药施用量表示。本文来自于《浙江农业科学》杂志。浙江农业科学杂志简介详见

3小结与讨论

低碳经济的核心特征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财税政策;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F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723(2012)11-0011-02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理念,低碳经济得到了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力倡导,并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然而,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社会问题。自古以来,财税政策作为国家重要的一种经济杠杆,公平得当可使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反之则是破落衰败、民不聊生。可见,财税政策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低碳经济的含义及特征

(一)低碳经济的含义

“低碳经济”这个术语第一次出现在官方文件,是在2003年英国首相布莱尔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然而,尽管英国提出了“低碳经济”,却没给出其明确的界定。目前,国际上还未对低碳经济的概念达成共识。中国学术界也对低碳经济的含义展开了激烈讨论,分别从国际公平原则、人际公平原则、成本效益原则等方面作出

界定。

本文认为,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与高碳经济相对应的经济模式,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制度改革和技术创新等多种手段,在不妨碍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实现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目标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这将推动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像生态文明转变。

(二)低碳经济的特征

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以其他经济形态相比,低碳经济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创新性。虽然近年来提出的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相比以前用GDp大小来衡量经济发展的传统工业时代进步不少,但并没有具体的衡量标准,也就没有实质上的改变。而低碳经济强调用碳的排放量来衡量经济发展程度,通过对碳排放进行量的统计来促进技术创新,从而实现低碳化,势必会推动社会各行各业的技术创新和研发。

2.先进性。发展低碳经济要求高的碳生产率、低的碳排放量,这与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明显不同。低碳经济强调在减排的同时,不能以牺牲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为代价。另外,每单位排出来的碳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要求更高,这具有显著的先进性。

3.差异性。这主要表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同。在当今的能源、气候环境下,发展低碳经济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相适应。如果低碳经济得以顺利发展,气候环境得到改善,新能源的开发、需求得到解决,人类社会势必会产生更高的发展要求和目标,低碳经济的核心内容将不再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在空间上,由于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排放了大量温室气体,他们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发展中国家还处于消除贫困为首的发展阶段,因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也有所不同。

二、促进发展低碳经济的财税政策

(一)增加财政支持力度

由于我国起点较低,应该加大政府预算支出。为了保证发展低碳经济的资金稳定性,国家还应把发展低碳经济的资金作为日常性支出,增设低碳预算支出项目。还应设立低碳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稳定的低碳经济发展。

(二)完善低碳经济税收政策

适时开征碳税或环境税,促进改善生态环境,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通过对大量消耗资源的低值易耗品和在消费或生产过程中的高碳产品征收重复消费税,对无污染的清洁产品、绿色产品适当减税,引导消费。

(三)扩大政府绿色采购

政府购买产品的品种和数量,既能直接调节国民经济,又能起到引导和激励作用。政府应该建立合理的低碳产品采购标准,逐年提高符合认证标准的低碳产品的品种和数量,并增加强制购买比例,确保绿色采购制度的落实。

(四)发展绿色信贷

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技术和政策上的支持,更需要充足、稳定、持久的资金保证。在企业缺乏资金开展污染治理和新技术、新能源的开发时,建议在地方财政的支持下,通过银行降低利息率、延长信贷期等方式解决企业发展低碳经济中所遇到的信贷资金问题。

(五)建立财税激励的适时退出机制

根据以往经验,针对在财税政策扶持下逐渐发展稳定和成熟的能源产业和新技术等,应该建立财税政策的适时退出机制,避免公共资源的浪费。对于发展低碳经济的财税激励政策也应适时放松或转变。

三、低碳经济发展中财税政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与作用

(一)改善生态环境

长期以来我国把经济增长,特别是GDp的提高作为考核政府干部经济成果的唯一衡量标准,这种做法忽视了生态环境的自然发展规律,导致资源严重受损、能源供给紧张,直接约束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发展低碳经济,财税政策也将从以经济增长为中心转变为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开征新税种、对现有税制的改革以及加强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支出力度,可以大量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推动社会各行各业开发新技术减少资源浪费,防止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调整收入分配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完善税收政策,合理规划财政预算及支出比例。这对日益扩大的社会贫富差距问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财政支出的金额和项目体现着国家的政策导向,如果政府将大部分的财政资金用在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中部地区崛起、西部地区开发,加大对环境保护、能源安全、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势必可以拉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另外,还要改革个人所得税和消费税的征收,要改变其税目征收与家庭消费脱钩的情况,应对消费金额大且多消费于高碳产品或大量耗费资源的商品的个人进行重复征税。

(三)促进和谐就业

与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一般具有低碳排放量、高附加值的特点。我国为了顺利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势必会逐渐改变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积极推动为居民提供各项社会服务的第三产业的发展。这样不但可以优化产业结构,减少碳排放量,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城乡就业人口,从而实现低碳经济和就业发展的双重目标。同时,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发展风能、核能、太阳能等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将创造就业机会。

(四)优化税收体系

开征环境保护税、惩罚性税、奖励性税和环境复原税等绿色税种可以起到保护和治理环境的作用,从而导致生态环境明显好转。这样,对绿色税种的创新加上现有的课税税目构成了完整的税收体系。除此之外,税收优惠是政府支持科学研究、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一项宏观调控措施。免、减、退等税收优惠政策对开展低碳生产的企业来说可能远大于政府的直接投资,这也是政府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最常用手段。因此,构建和谐社会,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应该相应调整财税政策,从而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制度和政策平台。

四、结语

综上所诉,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财税政策对改善生态环境、调整收入分配、解决和谐就业、优化税收体系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和作用。我国应该不断完善现有的财税政策,以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乔彩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J].财会研究,2005,(3).

低碳经济的核心特征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人力资源;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13)07-0071-04

一、低碳经济及其特征

低碳经济的概念首先由英国政府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该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生活标准和更好生活质量的途径,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1]。该白皮书虽然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但并没有进行严格的界定。此后,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对“低碳经济”进行了定义,指出,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向高效能、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2]。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09年的《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途径研究》中将低碳经济概括为:“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体系,与传统经济体系相比在生产和消费中能够节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还能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势头。”[3]国家循环经济立法小组组长冯之浚教授将低碳经济概括为“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活动的总称,其基本特征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基本要求是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的影响,基本目的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4]尽管上述概念不尽相同,但都表达了相近的内涵:在不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具有以下特征:

①战略性[5]。气候变化对人类发展的影响是长远的,低碳经济是人类调整自身活动、适应地球生态系统的长期的战略性选择,而非一时的权宜之计。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也是低碳经济的实施主体,为适应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必须对其经营管理进行战略性调整。

②可持续性。低碳经济则强调更高的碳生产率,即每单位碳排放所产生的GDp或附加值更高。同时,社会福利水平不因此而降低,不为了减排,抑制经济发展,降低生活质量。这种经济模式通过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③创新性。低碳经济强调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企业进行低碳转型,必须重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转变员工思想观念。

二、低碳经济对企业经营行为的影响

(一)低碳经济要求企业调整经营结构,提高能源和材料利用率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形态。而我国的经济支柱不少属于高能耗产业,对碳的依赖性很高。随着中国逐渐承担温室气体控排减排的国际责任,减少能耗和碳排放,采取低碳发展模式将逐渐成为企业面临的约束性条件,而能源强度和碳强度高的企业将会面临显著的合规风险[6]。特别是对那些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没有品牌,以物质资源消耗为主,从事简单加工而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企业来说,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制约,压力将会更大。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倒逼”机制会迫使这些没品牌、没知识产权的粗放型生产企业进行经营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降低对高碳能源的依赖,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

(二)低碳经济要求企业产品符合低碳标准

首先,面对全球低碳环保的大趋势,各国纷纷提出产品低碳环保指标要求,竞相推出更加严格的环境管制标准。碳排放受到限制,碳税和碳关税越来越高,这对出口企业的产品提出了严格的碳排放要求。因此,产品低碳化是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无法逃避的问题。其次,随着低碳消费理念的不断渗透,消费者的环保意识逐步增强,低碳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消费者对企业产品提出了低碳化要求。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要求企业在产品上标注“碳足迹”,那些无法给产品标注碳标识的企业将无法在国际市场上立足。此外,为保证产品符合消费者的环保要求,供应链核心企业对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的产品也提出了严格的环保标准,并要求提供“碳足迹”数据。当前已有很多企业如沃尔玛、宜家、百安居、富士康等从供应链着手,将温室气体管理纳入公司的采购标准和供应商考核标准[7]。

(三)低碳经济要求企业生产过程低碳化

随着低碳产品需求的日益旺盛,消费者青睐低碳产品的行为选择最终必然会传导到产品的生产过程,因此,高排放、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会被市场拒之门外。低碳经济强调在生产过程中要做到节能、降耗、减排、增效,这就要求企业改变其产品导向、生产工艺流程设计以及废物的排放与处理等,在生产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四)低碳经济要求企业日常运营管理低碳化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使得企业包括能源在内的原材料投入、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的价格发生变化,从而改变企业所面临的要素市场环境和产品市场环境,并且影响到企业包括采购、生产、销售、物流等在内的运营状况,最终影响到企业的财务、市场、业绩及其可持续发展。同时,政府采取的一系列限制含碳原料使用的政策也影响到企业的日常运营管理。如对碳排放征收高额的碳税,无形之中会加大企业运营成本;由于政府对“碳”能源的限制,会导致企业所需能源价格的上涨,从而冲击企业成本结构。因此,企业成本降低压力迫使企业在日常运营管理中要厉行节约,削减开支,如通过降低照明及供热能耗、重新设计配送系统、进行远程办公与电话会议、削减差旅开支以及废弃物的减少与再生利用等内部挖潜措施使企业日常运营管理活动低碳化。

三、企业低碳化经营对人力资源的新要求

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企业经营向低碳转型成为必然趋势。作为企业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源是推动企业经营低碳化转型的核心力量。企业低碳化经营对人力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一)对员工思想和行为的新要求

首先,企业低碳化经营要求人力资源调整经营与生产理念,形成“低碳”意识。要求员工了解全球、全国以及地方法规中关于碳排放问题的规定,了解企业的商业伙伴和消费者对低碳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并让员工意识到由气候变化、能源短缺和价值链的环保问题给企业所带来的现实压力、风险与机遇,从而增强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使低碳化经营理念得到员工的心理认同。

其次,企业低碳化经营要求员工在个人的生活和工作行为上做到低碳化。比如尽量少开私车多坐公交和公司班车,打印时尽量多使用双面,用纸时尽量多使用环保纸,存储文件时尽量多用电子文件和推行无纸化办公,用餐时要量需而取、减少浪费,上班时不打私人电话和节约公话时间,随手关灯、关水,使用空调温控在26摄式度并随手关门关窗,下班时关闭电脑及显示器等等。

(二)对人力资源素质和能力的新要求

企业低碳化经营对人力资源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低碳经济导致企业经营结构调整,必然会淘汰部分岗位,催生一些新的岗位,这些新增长起来的就业岗位需要由具有低碳环保意识、掌握先进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员工才能胜任,这就需要企业通过教育培训来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和能力以满足“低碳岗位”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此外,企业的产品结构升级和技术改造也会对人力资源素质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使人力资源素质和能力满足企业低碳化经营的要求,企业必须加强对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

(三)对人力资源结构的新要求

低碳经济的核心就是产业创新、技术创新、能源创新和制度创新,而创新就需要人才,企业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大量低碳专业人才作保障。对企业而言,低碳专业人才主要是指与低碳相关的产业或行业中具体从事低碳研究、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及从事减排机制的碳交易人才。由于在高碳发展模式下社会没有专门培养上述低碳专业人才,企业也没有储备相关人才,这就对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结构提出了挑战,需要调整现有人力资源专业结构,提高低碳专业人才在企业人力资源结构中的比重,以满足企业低碳化经营的要求。

四、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不足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低下

低碳经济对人力资源配置提出了不同于高碳经济下的要求,更多的集中在知识密集型人才上,这种人力资源的重新整合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在招聘、培训、绩效评价等各个方面都要适应新型的人力资源配置。因此,企业低碳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企业必须结合低碳经济思想进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人力效益。但是目前很多企业还没有把人力资源管理放到企业战略位置来考虑,不能对人力资源进行与企业其他方面相结合的统筹全面管理,对新型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探索不够深入,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处在传统管理模式上,造成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高。

(二)企业低碳型人才供需不平衡

低碳技术和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技术人才。从目前来看,企业急需的低碳人才主要有节能减排、新能源、垃圾处理、废水处理和空气处置等相关领域[8]。但由于我国低碳人才的教育起步较晚,这类人才数量不多,而目前这部分岗位市场需求较大,基本属于“僧少粥多”,很多低碳企业招不来“低碳人才”,这就导致人力资源的供需结构不平衡。

(三)企业对低碳型人才的培养不够

在低碳经济的影响下,企业必须增加更多的“低碳岗位”,以及需要更多的“低碳员工”,这些岗位需要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包括学历背景、知识结构和实际操作技能等。要使人力资源胜任企业低碳发展的要求,就必须对人力资本有所投入,但是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意识缺乏,只是关心[前的利益,不重视员工的培训,很少作长期的人力资源储备和开发。这些造成了企业对低碳型人才的培养不足。

(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完善

企业低碳经营对人力资源的思想和行为、素质和能力都提出新的要求,要发挥人力资源在企业低碳经营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必须靠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作保障。而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下,招聘、培训开发、激励等环节都不能很好的达到调动员工投身企业低碳经营积极性的效果,必须结合企业低碳发展要求,在选人、用人、育人、留人等机制上进行创新和完善。

五、低碳经济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应对策略

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水平无法适应企业低碳发展对人力资源的新要求,必须赋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新的内容与使命,在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塑造企业人力资源低碳理念

企业核心价值观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是引领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方向标。在低碳经济时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不仅仅局限于资本实力、技术领先、业务规模等,节能减排能力、单位产值碳排放、产品低碳标准等也将成为市场竞争的利器,这些新型竞争力的实现需要有低碳文化理念作保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教育培训每位员工都具有低碳意识、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在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时,要体现绿色、低碳原则。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要将节能减排、单位产值碳排放等方面作为重点Kpi进行考评。通过制度、考核来唤醒每个人的低碳意识,激发低碳行为,创建低碳产品和品牌的企业经营新模式。

(二)培养、选用适合企业低碳发展要求的人力资源

为企业低碳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职能之一。低碳发展要依赖高产出、高效率、低能耗,这取决于低碳型人力资源的供给数量和质量。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从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结构上保证满足企业低碳化经营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为此,企业一方面应尽力引进急需的人才;另一方面必须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合低碳发展的专业人才队伍,形成一个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合理的人力资源年龄结构、层次结构和专业结构。

(三)提高人力资源的低碳技能、素质和责任感

企业低碳化经营对人力资源的思想和行为、素质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使人力资源胜任低碳化经营工作要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组织系统的培训,积极开展低碳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全体员工的低碳责任感和技能。在培训内容的设计上,应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性质,有针对性地进行低碳化管理变革与创新能力方面的培训与开发。如对于企业管理者,应了解国际上新颁布的低碳经济法律法规、我国已签署的国际低碳公约、国家、行业关于低碳经济的政策、法规和条例,提高驾驭低碳经济的管理能力;对于技术人员,应了解低碳技术创新的动向和最新信息,掌握低碳技术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对于营销人员,应了解企业产品低碳设计特点及环保性能,增强宣传企业低碳形象的责任意识,掌握将企业的低碳理念传递给顾客及捕捉顾客的方法和技能[9]。

(四)激励员工低碳节约行为,约束员工高碳浪费行为

企业应明确激励或约束的关键行为,让员工在个人的生活和工作行为上做到低碳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将员工的低碳行为绩效纳入考评体系。在制定企业低碳经济绩效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将其逐层分解,并根据企业成本预算及低碳化目标,制定考核细则,最终形成员工低碳行为考核体系,通过考核方式对员工行为进行约束。在考核的基础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还应建立起与低碳行为绩效考评指标相对应的薪酬管理制度,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机制提高员工参与企业低碳经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企业低碳绩效有直接贡献的员工,可以根据成本降低程度或社会效益的高低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并树立标杆形象,带动全体员工积极投身企业低碳发展之中。

(五)人力资源管理自身的低碳化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不仅要促使员工行为低碳化,而且要做到管理活动自身低碳化。在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等各环节中,都要贯彻“低碳”理念。人力资源规划低碳化要求系统分析低碳经济对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结构性变化,制定出企业低碳型人才的供求平衡策略,以支撑企业的低碳发展战略。招聘低碳化要求采用低碳化的过程和手段,以最低的招聘成本和最环保的方式完成招聘任务,如采用电子化招聘,极大地节省各种社会资源的消耗,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培训低碳化要求根据培训需求制定培训计划,避免培训的铺张浪费;在培训过程中,灵活运用培训的手段和方式,适当应用计算机辅助培训、网络培训、多媒体远程培训等新兴技术培训手段;对低碳培训进行监控与管理,提高培训的效率与效果。绩效考核低碳化要求企业将低碳行为绩效纳入员工的绩效考评体系中,设计员工低碳行为Kpi,据此对员工的绩效进行评估,引导员工产生有利于企业提升环境绩效的低碳行为。薪酬管理低碳化要求企业设计与低碳绩效挂钩的薪酬体系,通过正强化和负强化相结合对员工行为进行激励与约束。

[参考文献]

[1]UKGovernmentenergywhitepaper.ourenergyFuture:CreatingaLowCarboneconomy[R].2003.

[2]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低碳经济[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52.

[3]张坤民,等.低碳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4]冯之浚.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9(12):18-23.

[5]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84-87.

[6]邓梁春.应对气候变化与发展低碳经济:企业的挑战与机遇[J].世界环境,2008(6):60-62.

[7]祝福冬.低碳经济时代企业碳管理探析[J].企业经济,2010(7):51-54.

[8]朱海滔.培养低碳人才“烧”旺低碳经济[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1):45-47.

[9]孙会,贝金兰.后危机时代低碳经济视角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研究[J].企业活力,2011(2):57-59.

aStudyandtheCountermeasuresontheeffectsofLow-carboneconomy

onHumanResourcesofenterprises

LiGang

(Schoolofmanagemment,South-Central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wuhan430074,China)

低碳经济的核心特征篇9

关键词:低碳经济概念条件路径选择

工业文明带来了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世界各国也都为此而努力着,低碳经济随之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低碳经济的概念与内涵

低碳经济是以能源高效利用和清洁开发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低碳经济概念最早正式出现,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即: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通过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按照广泛认同的英国鲁宾斯德的解释,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低碳经济是一种后工业化社会出现的经济形态,其核心是低温室气体排放(LowGreenhouseGasemissioneconomy),或低化石能源的经济(LowFossilFueleconomy),是能够满足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挑战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CCiCeD,2008)。

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2009年9月22日,国家主席在纽约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的讲话中指出:今后,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掀起的低碳化潮流中,我国应走一条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依据低碳经济发展规律和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应确立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其发展体系就是提升低碳能源战略地位,构建新型能源结构;推进低碳技术进步,打造低碳技术体系;优化经济结构。构筑低碳产业体系;推进低碳制度创新,确立低碳发展制度体系。

2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件

发展低碳经济必将成为世界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现阶段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件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对此有人指出了当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不利条件:一是资源禀赋。中国的能源结构是“富煤、贫油、少气”,这种特殊的能源结构决定了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将长期存在。资料表明:我国化石能源占整体能源结构的92.7%,其中高碳排放的煤炭占了68.7%,石油占21.2%,这样的高碳能源结构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长期制约因素;二是经济转型期。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发展期,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人们消费结构的升级都使得对能源的需求量剧增和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长。三是技术水平落后。由于技术水平落后,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粗放式特点,经济总量的增加对能源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对能源的利用效率低下。我国单位GDp能耗和主要产品的能耗均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的平均水平,技术水平落后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严重阻碍。

虽然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存在诸多不利条件,但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有利条件也是客观存在的。姜克隽、金乐琴认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有利条件:一是通过结构调整、技术革新和改善管理等途径,实现节能减排的余地较大;二是减排成本低。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减排成本比较低,为了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这种技术转让的规定能够降低我国低碳技术的研发成本,根据框架公约规定每吨成本不超过30美元,而中国的每吨成本大体在15美元,进而达到降低减排成本。三是后发优势。中国经济发展与传统工业化国家相比,在扩张过程中建立新设备新企业的成本要比改造更新旧企业设备成本低,与日本、美国、欧洲相比,中国可以以较低的成本来发展低碳经济。除此之外,我们认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还具有两个重要优势:一是我国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硬性指标,各级政府均在认真落实这一措施。同时,国家也从财政上对于研发、制造低碳产品的企业给予补贴支持;二是国家新能源振兴规划将要颁布,这为我国各行各业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源。总之,我们应该积极创造和利用有利条件,加大产业和能源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制定,不断进行低碳经济制度创新,抓住机遇积极引进发达国家低碳技术与设备,促进我国一些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技术尽快取得成效。依据自然条件积极探索利用风能、潮汐能、核能等绿色环保能源,优化当前的能源结构,引导低碳经济在有利条件下顺利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能源危机、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3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

3.1建立碳排放交易制度

碳排放交易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运用经济手段对污染物排放进行管制的有效手段。碳排放交易有=i种减排机制:联合履行、排放额交易、清洁发展机制(CDm)。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采用CDm机制,是与发达国家实现双赢的最好选择。然而,学者也同时指出,CDm作为一个新牛事物,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复杂的技术问题,加之申请程序繁琐,将不可避免地阻碍我国企业利用CDm机制、促进自身发展的进程。因此,我国需加快排污权交易的制度建设,形成一套完备的排污权交易法规体系,使排污权交易有法可依,促进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良好运行。

3.2技术创新,解除“碳锁定”

所谓“碳锁定”,即如果今天用比较高的碳技术或低效技术去装备笨础设施系统,持续几十年,那么未来排放的状况将不可避免地在最近几年内被锁定,以后要改变它,可供选择的空间将非常小。因此,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应重新界定“新型工业化”内涵,强调“低碳”维度,从观念上解除“碳锁定”效应,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彻底转变。

3.3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构筑低碳产业体系

在世界低碳经济发展大潮中,我国同西方发达国家呈现出不同的重点发展方向和领域。西方发达国家由于进入后工业信息化时代,传统工业已经萎缩,发达国家的碳排放70%主要存在于消费领域。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阶段,以机械制造、冶金钢铁、石化、建材、电力为代表的具有重工业化特征的高能耗、高物耗产业占整个制造业70%以上,资源环境和节能减排压力巨大。因此。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减少碳排放的主要压力在生产领域。大幅度降低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强度是我国近期内发展低碳经济、减缓碳排放的核心任务。其发展方向,就是要把发展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衔接,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相结合,与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相统一,推动我国经济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由高碳型产业增长向低碳产业化发展转型。

3.4推进低碳制度创新,确立低碳发展制度体系

积极推进绿色低碳经济发展,关键是制度创新和政策法律的支持。为此,需要各方面进一步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同和政策条件,加强宣传引导,推广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注重绿色低碳经济领域的立法、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支撑体系。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出台新型产业的倾斜政策,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开发节能环保等现代的新型技术,培育绿色市场,实施绿色采购,发展绿色贸易,争取在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率先取得突破,积累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一些经验。总之,应综合地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行政等手段,为在新时期、新阶段实现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提供制度保障。

低碳经济的核心特征篇10

[关键词]低碳经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369(2009)6-0112-05

低碳经济的概念及特征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给人类环境带来的巨大挑战,英国于2003年颁布了《能源白皮书(英国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社会)》,率先提出了“低碳经济”。虽然该白皮书没有为“低碳经济”提出明确的概念,但溪低碳发展模式制定了较为详细的长远目标和路线图,希望把英国转变为一个低碳经济体,并积极推动“低碳经济”的全球发展。此后,其他欧洲国家及日本也纷纷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和建设低碳社会的设想。

随着低碳经济实践的进展,低碳经济的内涵不断得到拓展。目前大多数学者认同的内涵主要包括三方面:①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降低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即碳强度),通过碳捕捉、碳封存、碳蓄积降低能源消费的碳强度,控制Co2排放量的增长速度。②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促进经济增长与由能源消费引发的碳排放脱钩,实现经济与碳排放错位增长,通过能源替代、发展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控制经济体的碳排放弹性,并最终实现经济增长的碳脱钩。③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改变人们的高碳消费倾向和碳偏好,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量,减缓碳足迹,实现低碳生存。

可以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由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过渡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旨在修复地球生态圈碳失衡的人类自救行为。它的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创新,形成明确、稳定和长期的引导和鼓励,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及运用,并促进整个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变。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有以下特征:一是经济性,包括两层含义:①低碳经济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发展;②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应导致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下降。二是技术性:也就是通过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降低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三是目标性: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应该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不至于带来全球气温上升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做法

1.政策引导、法律规范低碳经济发展

英国是低碳经济的倡导者,也是最积极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国家。2007年,英国推出全球第一部《气候变化法案》,2008年开始实施,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气候变化法的国家;2009年4月,英国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立法约束“碳预算”的国家。2009年7月15日,英国政府又正式了《英国低碳转换计划》,英国能源、商业和交通等部门还在当天分别公布了一系列配套方案,包括《英国可再生能源战略》、《英国低碳工业战略》和《低碳交通战略》等。

日本近年来不断出台重大政策,将重点放在低碳经济上。2004年,日本发起的“面向2050年的日本低碳社会情景”研究计划,其目标是为2050年实现低碳社会目标而提出的具体对策。2008年5月,日本政府资助的研究小组了《面向低碳社会的十二大行动》。2009年4月,日本又公布了名为《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改革政策草案,目的是通过实行减少温室气体等排放措施,强化日本的低碳经济。

美国虽然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但近些年来,美国十分重视节能减碳,如2005年通过的《能源政策法》,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美国国务卿表示,美国政府致力于支持清洁能源技术和低碳经济发展,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2.重视低碳技术的研制开发

在低碳技术的研发中,欧盟的目标是追求国际领先地位,开发出廉价、清洁、高效和低排放的能源技术。英、德两国将发展低碳发电站技术作为减少Co2排放量的关键。他们认为,煤在中期和长期内仍将继续发挥作用,因此必须发展效率更高、能应用清洁煤技术的发电站。为此,英、德政府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示范低碳发电站,加大资助发展清洁煤技术、收集并存储碳分子技术等研究项目,以找到大幅度减少碳排放的有效方法。[1]

日本作为推动低碳经济的急先锋,每年投入巨资致力于发展低碳技术。根据日本内阁府2008年9月的数字,在科学技术相关预算中,仅单独立项的环境能源技术的开发费用就达近100亿日元,其中创新型太阳能发电技术的预算为35亿日元。目前日本有许多能源和环境技术走在世界前列,如综合利用太阳能和隔热材料、大大削减住宅耗能的环保住宅技术,利用发电时产生的废热、为暖气和热水系统提供热能的热电联产系统技术,以及废水处理技术和塑料循环利用技术等。这些都是日本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优势。此外,日本还持续投资化石能源的减排技术装备,如投资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技术装备,形成了国际领先的烟气脱硫环保产业。

美国高度关注市场机制下温室气体减排的能源有效利用的技术创新,政府制定了低碳技术开发计划,成立了专门的部级有关低碳经济研究机构,为从事低碳经济的相关机构和企业提供技术指导、研发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从国家层面上统一组织协调低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进工作。美国是世界上低碳经济研发投入最多的国家,2009年2月联邦政府向国会提交了它的2010年(2009年10月1日实施)年度预算。根据该预算,仅对清洁燃煤技术的研究就提供了150亿美元的拨款。[2]目前美国正在加速下一电技术的研究、开发及示范,计划在2012年建成世界上第一个零排放发电厂。

3.把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降碳的重要举措

英国是一个岛国,气候多变,能源不足,很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2009年英国公布的“碳预算”中,提出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供应要占15%,其中30%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相应的温室气体排放要降低20%,石油需求降低7%。英国风力资源丰富,第一个海上风力发电站于2000年12月开始建设,经过近10年的发展,英国已成为全球拥有海上风力发电站最多、总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目前英国陆、海风力发电站的电量足够供应150万家庭使用。按计划,2009年到2012年间,英国将投资90亿英镑用于发展海上风力发电,向280万家庭供应电力。英国政府从政策和资金方面向可再生能源倾斜,确保英国在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德国2004年通过了可再生能源法,保证可再生能源的地位。确定了以下几个重点领域:①大力发展风能,促进现有风力设备的更新换代。②将清洁电能的使用率由2004年的12%提高到2020年的25%~30%,将热电年供的使用率提高25%。③至2020年,建筑取暖中使用太阳能、生物燃气、地热等清洁能源比例由2004年的6%提高2020年的14%。目前,可再生能源工业正在德国迅速发展,可再生能源占整个德国能源消费的比重在逐年提高,已由2003年时的3.5%提高到2008年的8.7%。发电行业中使用可再生能源所占的比重在2008年时已达到17%。

日本是世界上可再生能源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2009年4月,日本政府推出“日本版绿色新政”四大计划,其中对可再生能源的具体目标是: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规模要达到世界最高水平,即从2005年的10.5%提高到2020年的20%。日本在可再生能源方面注重发展地热、风能、生物能、太阳能,尤其以太阳能开发利用为核心,提出要强化太阳能的研制、开发与利用,计划太阳能发电2020年比现在增加20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日本政府在积极推进技术开发降低太阳能发电系统成本的同时,进一步落实包括补助金在内的政府鼓励政策,强化太阳能利用世界前列的位置。

4.运用经济手段剌激低碳经济发展

(1)碳税。开征碳税被发达国家认为是富有成效的政策手段。碳税是一种混合型税种,它的税率由该能源的含碳量和发热量决定,不同的能源由于含碳量和发热量不同,会有不同的税负,低碳能源的税负要低于高碳能源的税负。近几年,英国,美国、日本、德国、丹麦、挪威、瑞典等发达国家对燃烧产生的Co2的化石燃料开征国家碳税,如英国对与政府签署自愿气候变化协议的企业,如果企业达到协议规定的能效或减排就可以减免80%的碳税。

(2)财政补贴。政府对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生产者或经济行为给予补贴,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经济手段。英国对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采取了一系列财政补贴措施。如英国的电力供应者被强制要求提供一定比例的可再生能源(由2005―2006年的5.5%提高到2015―2016年的15.4%)。与此相应,英国政府对电力供应者提供了一定补贴。丹麦在能源领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可再生能源进入市场,包括对“绿色”用电和近海风电的定价优惠,对生物质能发电采取财政补贴激励。加拿大自2007年起对环保汽车购买者提供1000~2000加元的用户补贴,鼓励本国消费者购买节能型汽车,减少Co2排放。

(3)税收优惠。对低碳经济发展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措施。美国政府规定可再生能源相关设备费用的20%~30%可以用来抵税,可再生能源相关企业和个人还可享受10%~40%额度不等的减税额度。欧盟及英国、丹麦等成员国规定对可再生能源不征收任何能源税,对个人投资的风电项目则免征所得税等。[3]

总之,发达国家通过采取以上政策措施,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的成效开始逐步体现。2006年以来,几乎所有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丹麦、挪威和瑞典)以及比利时、荷兰、瑞士和英国的单位GDp碳排放增长趋于下降。瑞典和荷兰的碳排放已保持稳定,而在很难控制的运输行业,瑞典和日本已经稳定住了碳排放。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挑战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第二大Co2排放国,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中国先后于1998年签署、2002年批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2007年6月中国实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成立了由国务院总理担任组长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并提出在“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中国也没有放松对气候变化的重视,在新增加的4万亿刺激经济投资计划中,国家安排了5800亿元用于节能减排、生态工程等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项目。但是结合中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还面临着严峻挑战。[4]

第一,发展阶段的挑战。目前,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加速阶段,人口基数庞大,减少贫困、发展经济、满足就业、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仍然是中国面临的最大任务。研究表明,即便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中国也只能做到相对的低碳经济发展。如果GDp的增长速度按9%来计算的话,即使我们每年能源强度下降4%以上,到2010年,总的Co2排放还会比2005年增加20%以上。这意味着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将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保持持继增长的趋势。

第二,能源结构的挑战。煤炭是我国的最主要的能源,主要是我国是世界上产煤大国之一,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在我国国内,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到目前为止,我国能源供应仅以煤为主,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煤炭占70%以上。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和单一的能源消费模式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由于煤的碳密集程度比其他化石燃料要高得多,单位能源燃煤释放的Co2是天然气的近两倍,以煤炭主为的能源结构必然会产生较高的排放强度。

第三,技术水平的挑战。我国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总体技术水平不高,这是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最大挑战。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转让技术,但执行情况并不乐观。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方面还存在较大落差。比如,在电力行业中煤电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高参数超临界基组技术、热电多联产技术等,中国仍不太成熟;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方面,大型风力发电设备、高性价比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燃料电池技术、氢能技术等,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不小差距。[5]

第四,强制性减排的挑战。虽然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过去的10年中暂时没有强制性减排的任务,但是这样的时间最多不会超过2020年。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能源需求量的持续增长,Co2的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国际能源机构已经预测中国经济增长的能源消耗和Co2排放将在2010年左右超过美国。因此国际社会要求中国参与温室气体减排或限排承诺的压力与日俱增。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1)确立率先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从中国实际情况看,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约束,必须高度重视向低碳经济转型。各级政府都要把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把发展低碳经济战略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部署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政策、制度、资金和组织保障。要大力开展低碳宣传,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和节能意识,引导低碳社会生活方式,倡导公众循环消费、低碳消费,例如,提倡开环保车、家庭节能等,实现消费方式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2)积极采取强有力的经济政策手段。目前,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缺少强有力的经济政策手段,如我国至今还没有像一些发达国家那样对能源企业制定强制性的绿色能源比例,也没有鼓励消费者使用低碳产品的补贴。因此,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已有做法,加强政策扶持,提供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措施。开征碳税和推行碳交易是富有成效的政策手段,我国应考虑开征碳税,开征碳税的结果可以极大地降低Co2的排放,而且也增加了工业的能效以及竞争力。碳排放交易机制有利于各地区、各单位之间实现利益均衡,提高减排效率。我国要建立碳交易市场,加强对碳交易的管理。一方面,要规范交易规则,发展碳交易的中介机构,确保合理的交易价格;另一方面,要建立绿色能源交易机制,把碳交易与激励发展清洁能源政策结合起来,调动全社会发展和利用清洁能源的积极性。

(3)加大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开发利用。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中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可开发的水电资源居世界首位,我国有丰富的风能、氢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资源也居世界领先地位。但目前除水电得到相对较好的开发利用外,由于技术开发水平、使用成本等问题,可再生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不到2%,远远低于8%的国际平均水平。因此,要集中力量,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核电是一种不排放任何温室气体的高效和耐久能源。目前,全球核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17.1%,发达国家比重更大,日本的核发电已占总发电量的36%,韩国占38%,美国占29%,英国占28%,法国占77%。但中国还以火力发电为主,燃煤的火电占总发电量的83%,水利发电占16%,核能发电只占1.8%,核电占总电量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落后20多年。[6]为此,我国必须从发展火电为主转变到以发展核电为主轨道上来,加快发展核能,大幅度提高核能消费比重,并加速形成产业化规模。

(4)加强低碳技术研发与创新。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坚实的基础研究做支撑。目前,我国低碳技术的研发能力较弱,为此政府要加强对部级研究机构的长期投入,构建起部级的低碳技术研究机构,整合国内现有的技术资源,协调开展基础性和公共性技术研发,并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发挥政府和企业、基础研究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纽带作用;要加大清洁煤技术的开发利用。我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0%以上,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特点决定我国能源生产以煤为主的格局将长期存在。因此,中国要大力发展煤炭洗选、加工转化先进燃烧、烟气净化技术,以此来大幅度减少Co2的排放;加强国际技术交流合作,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具有成熟的低碳技术,中国要通过国际协商与合作机制,促进这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增强低碳技术的国际引进、消化与二次创新。

(5)制定和完善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低碳经济的法律体系。发达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都将立法作为推进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我国要加快低碳经济的立法工作,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法律保证。要抓紧制定《低碳经济法》、《循环经济法》,制定《可再生能源法》的配套办法和标准,对于涉及能源、环保、资源等的法律需要做进一步修改,比如《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煤炭法》、《电力法》等。通过立法、通过修改法律,通过采取行动落实这些法律,运用法律手段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6)大力植树造林,增加碳汇。碳汇是指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固定大气中的Co2,通过土地利用调整和林业措施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储存于生物碳库。据科学测定,一亩茂密的森林,一般每天可吸收Co267公斤,放出氧气49公斤,可供65人一天的需要。在《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后的一系列气候公约国际谈判中,国际社会对森林吸收Co2的汇聚作用越来越重视,逐步将造林、再造林等林业活动纳入碳汇项目。因此,我国要大力植树造林,重视培育林地,特别是营造生物质能源林,在吸碳排污,改善生态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

注释:

[1]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发展研究,2009(2)

[2]杨明钦.美国经济危机的复兴与应用清洁能源、节能技术的关系.中国能源,2009(4)

[3]熊良琼,吴刚.世界典型国家可再生能源政策比较分析及对我国启示.中国能源,2009(6)

[4]马建英.中国“气候”.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