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食品企业卫生的重要性十篇食品企业卫生的重要性十篇

食品企业卫生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39:40

食品企业卫生的重要性篇1

一、开展培训

为统一标准,明确目标,保证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能顺利进行,并做到公平公正,在开展量化评比前必须加强对各级卫监所有关卫生监督员及食品生产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使监督员准确掌握现场监督标准和要求;企业管理人员对量化分级管理的具体做法、要求、目的、意义有较全面了解,同时树立经营风险意识及企业自律意识,加强自身卫生管理,根据有关量化评定的标准要求做好自查、自检、自评、整改工作。

㈠监督员培训:

由广州市卫生监督所负责各区(县级市)卫生监督员骨干的培训工作,然后各区(县级市)卫生监督员骨干负责本区卫生监督员的培训工作。

㈡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人员培训

各级卫生监督部门负责其直管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法人代表、卫生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各企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由各单位自行培训。

㈢培训教材

以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指南”、“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评分表使用说明”为主,结合有关法规、标准进行培训。

㈣完成时间

培训工作在*年12月底前完成。

二、量化分级评定

按照卫生部有关要求,采取分步实施,稳妥推进,实出重点,结合日常监督的工作方法开展工作。在*年6月底以前分步完成全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量化分级管理评定工作。

㈠已取得卫生许可证企业

按照《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指南》中的“经常性卫生监督量化评定”标准对现已取得卫生许可证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行信誉度分级。

1、学校(包括托幼园所)食堂

作为重点切入口,首先开展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年10前市卫监所和各区卫生行政部门对管辖的学校(包括托幼园所)食堂进行量化分级评定。11-12月份为整改时间,12月底前完成所有学校量化分级工作。

2、餐饮业

*年1-3月,市卫监所和各区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餐饮企业开展量化评检工作,于*年3月底召开全市会议,小结评检情况在统一要求,取得经验的前提下,全市统一结合卫生许可证换证、年审工作于*年12月底前完成所有餐饮业的量化管理评审工作。

3、食品生产企业

⑴市卫生局直管食品生产企业:

以乳制品、饮用桶(瓶)装水、饮料、肉制品、植物油、粮食制品等重点食品生产企业为示范点,由市卫监所先行开展工作,并在*年12月底前完成示范分级管理评审工作。12月底召开全市各区(县级市)卫监所会议,总结示范工作情况,提出下一阶段工作要求。

⑵市卫生局直管的其它食品生产企业和各区(县级市)卫生局管辖的食品生产企业:

参照示范企业评比做法,各市、区卫(县级市)监所对管辖的食品生产企业进行量化分级评比工作,于*年12月前完成。

4、食品经营企业

市卫监所、各区(县级市)卫生局根据各自实际情况于*年1月-*年6月期间对直管食品经营企业进行量化评定。

*年6月底前完成所有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量化评定工作。

㈡新发卫生许可证企业

从*年1月1日起,所有申请新领取卫生许可证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必须按“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指南”中卫生许可审查量化评分表内容进行卫生许可量化评定,未达到要求的,一律不予发证,达到要求的发放《卫生许可证》(第一年的卫生许可证不带a、B、C水印字)。一年后,结合日常卫生监督进行“经常性卫生监督量化评定”,并对经评定企业给予信誉度分级。按评定的级别,在复核卫生许可证时更换印有a、B、C相应级别字样的《卫生许可证》。

三、量化分级信息管理

㈠量化分级评定后的表达:

各级卫监所对已领卫生许可证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完成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评定后,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通过者换发底纹印有a、B、C水印字的卫生许可证,并加贴代表aBC级别的年检标志。(卫生许可证统一按市卫监所的样版印制,年检标记统一使用省卫监所发放的标记。)。每年年检均按实际评检结果加贴代表aBC三类企业标志的不同颜色的年检标记。信誉度发生变化出现升降级时,由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收回原发放的印有aBC字样的卫生许可证,更换成相应级别的卫生许可证,但许可证的有效期不变(即截止日期不变),发证日期则按更换的日期。

㈡建立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卫生级别档案,完善信誉动态评估体系。

按照“卫生部关于全面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通知”及“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指南”要求,各级卫生监督部门应加大日常监督力度,日常监督均需按相应的“经常性卫生监督量化评分表”对食品生产企业进行评定,对达不到相应信誉度分级的食品生产企业给予降级,对卫生状况有明显改善的企业给予信誉度升级。从而保证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动态监督管理原则的落实。各级卫生监督部门必须做好卫生级别档案管理工作,企业升降级后要及时刷新档案记录。各级卫生监督部门要制定量化分级评定管理制度。

㈢各区审核评定为a级的企业,必须报市卫生局审批并备案。

四、加强宣传与监督检查

各区卫生行政部门应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向社会广为宣传,定期公布企业量化评定情况,从而充分调动消费者和食品生产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企业责任感和自律性,让消费者及时快捷地了解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情况,做到知情消费,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对核定为a级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市卫生行政部门定期对一定比例的a级企业进行抽查。

五、制订卫生监督、检测计划

食品企业卫生的重要性篇2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食品安全问题同样面临着上下游相关产业密集、涉及到的问题面广复杂,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长期积攒的问题,需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储存流通、餐饮服务乃至监督管理、舆论监督等各个环节的共同努力。其中,消费者建立起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科学认识,进而培养出理性消费的习惯,无疑会对彻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食品和饮料行业是传统行业如餐饮、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市场,快速增长的发展速度、广泛的影响和高就业吸纳能力受到广泛的关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组织管理、体系建设、监测实施及质控等工作情况开展的情况和实施力度也会影响者餐饮行业健康发展。而食品从“农田到餐桌”这条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制造、储蓄物流、服务环境乃至舆论监管各个环节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而且消费者也应对食品安全有一个科学理智的消费观念。但是,现今餐饮行业发展过程也存在如下问题:首先,大部分中小型餐饮的管理服务传统老旧,并且缺乏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监督运营体系,所以给广大餐饮企业的融资和规模扩大带来阻碍,所以很多中小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落于下风,在科学管理、监管体系、优质服务上输给大型企业;其次,中小型餐饮企业本身规模有限、资金来源渠道狭窄,争取不到更多的融资途径,价值店铺的租金费用上涨、员工工资和待遇要求不断提高,很多中小型餐饮企业濒临倒闭,给整个行业健康长远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最后,大部分的中小型企业眼光狭隘、只顾短期的利益。所以,很多企业走上了一条违背道德和法律的发展道路,对自家企业的食品卫生环境不够重视,甚至为了降低成本、谋取利益而生产销售过期有毒有害食品,因此也陷入了恶性发展的怪圈。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的饮食消费习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饮食环境也有了很高的要求,不再像是过去单纯求“吃饱”,而是“吃好、吃出健康”。餐饮业进入门槛低并具有良好发展前景,业内竞争非常激烈。我们通过对上海中小型餐饮业现状的分析,找出并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对中小型企业发展方向和途径进行可行性的分析,为上海市餐饮业今后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二、中国食品安全政策法规发展历程

我国的食品安全政策从总体角度来看是缓慢而曲折的,历经沧桑和艰辛阻难的,保障食品卫生安全和民众饮食健康、生命安全上不断努力和尝试,始终高度重视整个社会的食品卫生安全的问题。适应不同新形势的变化发展,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保证食品安全,我国始终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控和评估监测的管理体制、对我国餐饮行业健康发展不断做出努力。1958年1月中央人民政务院第167次会议批准的《卫生部关于全国卫生行政会议与第二届全国卫生会议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卫生监管制度”,明确提出了“重点推行卫生监督调度”。1958年我国又实施了放射卫生监督等等,基本形成了各级政府卫生机关领导下的,分别由各级卫生防疫站承担环境卫生、劳动卫生、食品卫生、学校卫生和传染病防治的监督管理体系。此阶段的食品安全政策对违法行为所应承担的相关法律责任大都规定明确,但缺乏国家强制力的保障。1966~1976年间是新中国历史上比较艰难的岁月,我国的食品卫生工作也没能逃过这一浩劫。因此,这段时间的食品卫生立法、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和卫生检疫防疫工作几乎全面停顿,几乎没有任何进展。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全党工作也由此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我国的食品安全政策也由此迎来了它快速全面发展的春天。中国的食品安全政策发展首先是进行各项法规制度的完善并实现与国际接轨。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82年以来,卫生监督工作的法律地位得到确认,卫生监督的内容和范围得到充实和扩展,卫生监督的手段和方式在原有的基础上增添了依法监督、行政监督检查、行政处罚等法律手段,总的来说,卫生监督工作进入了一个法制化和系统化的发展时期。1981年9月,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国食品卫生学术会议对《食品卫生法》的制定进行了专题讨论。1982年11月1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了《食品卫生法》,规定于1983年7月1日试行。《食品卫生法》是新中国第一部食品安全方面的专门法,也是中国食品安全方面的基本法。1985年12月1号颁布了《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试行)》。1990年首次全国卫生监督会议是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前奏,也是卫生监督史上的里程碑,当时提出了“强化行政法,监督检测合理分开,统一综合管理,建立新的卫生监督体系”的目标。1994年《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正式作为国家标准颁布,结束了我国食品安全评价工作长久以来没有标准的局面,使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在同一年内国家还颁布了179个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食品中铅限量卫生标准等国家卫生标准。1995年10月2日,卫生部组织召开国际卫生政策规划会议。1995年10月30日,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十六次会议通过了经过修订的《食品卫生法》,食品卫生法的执法主体从卫生防疫站转变为卫生行政部门,这标志着国家开始强化卫生行政执法职能。1996年3月,卫生部为适应《食品卫生法》执法主体的转变,了《进一步改革完善公共卫生监督执法体制的通知》。这一文件旨在建立以食品卫生监督执法体制改革为龙头的公共卫生监督执法体系。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是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从制度上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食品安全问题,更好地保证食品安全而制定的,该项法律确立了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为基础的科学管理制度,并明确指出要将食品安全的风险评估结果作为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的科学依据。

三、研究中小型餐饮行业食品卫生安全的意义

首先,上海正在向着国际大都市和“四个中心”建设的目标不断发展和努力,餐饮行业是否健康有序持续发展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且民众饮食卫生安全状况也是上海市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一项细节体现。而相反的,餐饮行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很容易被大家忽视,所以本小组相信本课题研究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其次,我们从餐饮企业、消费者及政府监督系统三个不同角度全方面了解整个上海餐饮行业食品安全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漏洞,并且本小组实地考察和访问,所以更具代表性、可行性。本课题密切联系当代公众生活、餐饮业从生产到消费整个运营的链条是否完整、食品安全是否有保障,关系到社会大众的饮食环境和安全,这是与整个社会及大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大事,所以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最后,通过收集得到的数据信息统计总结,我们最后整理出来一份调查报告、一份关于推进餐饮行业发展的策划方案的项目报告书,对社会公众进行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向政府食品监管部门提出可行性建议。课题组通过三个途径,从消费者、餐饮行业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入手,查找相关资料、实地走访调研,探寻在过去几年中,上海餐饮行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发展萎靡不振、甚至很多企业面临洗牌的原因。据此从源头和渠道出发,为上海中小型餐饮企业出谋划策,进一步为整个上海餐饮服务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新的意见,实现餐饮行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为上海市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饮食环境。

四、食品卫生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首先,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从“农田到餐桌”的操作监督管理力度不够,市场和政府监管机制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健全的监督机制能够克服、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而政府监督不力则会引起市场机制失灵。我国的食品卫生监管是由质检总局、工商局、商务部多个监管部门共同管理,目前我国食品安全质量监管法律体系尚不健全,各个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不明,监管工作也是止于一时一季、长久性的监管体系不足。另外,我国的食品监管一直采取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方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各职能部门之间要么会出现争着监管、重复执法的现象,要么会出现争着不管、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这就给某些食品行业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其次,很多中小型企业受利益驱使,更倾向于以牟取短期利益的劣质产品和服务。企业难以建立一个长远的规划,是因为现在我国餐饮行业进入门槛低,很多中小型餐饮企业获得资金是极为困难的,产权制度未加以完善,我国绝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资金来源短缺已经成为严重问题。因此,除了部分的优质企业外,中小企业难以获得商业信用,而且回报率低,所以才会走上这条不归路,因此也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不管是对企业本身长远发展还是消费者健康、整个行业的有序发展都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最后,消费者缺乏食品安全卫生方面的常识,也会引起食物安全事件的不断发生。食品卫生安全不仅仅是政府的事,公众缺乏相关的健康饮食理念也是关键原因。我国消费者群体基数大,但是具备饮食安全和自我维权意识的人数只占极少部分。大部分的消费者缺乏了解食品卫生健康安全的基本常识,由此引起的民众对于食品安全意识的缺失,造成了消费者不注重饮食卫生、环境的问题发生;而且很多消费者由于收入水平低下,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加上缺乏相应的常识,所以在购买食品时安全意识淡漠,往往只图便宜,不顾及食品的质量、卫生问题。一些消费者在购买便宜食品、特价食品、无质量保证食品时,总是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大家都在买,并且别人过去多年吃这些便宜食品也没吃出什么问题,现在再吃也不会有事,在消费者这种心理的支持下,就为问题食品的销售打开了门路。

五、改善食品卫生安全现状的措施

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较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缓、问题较多,造成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绝的重要原因还是在于我国食品安全缺乏完整的保障体系。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应当把在整体上建立我国食品安全的保障体系作为食品安全工作重点和战略目标来实现。

1.建议政府相关监管机构从生产、流通再到消费各个领域对食品卫生安全加以严格的控制。

要树立食品安全重于泰山的意识,加强食品安全相关立法工作,同时也要大力建设执法队伍建设,对出现违法乱纪的不法企业予以警告、罚款、甚至取缔。真正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贯彻落实从“农田到餐桌”的监管、控制、查处,并加强建设食品安全的“产品追溯体系的建设”。

2.要加强食品安全监督执法力度。

对餐饮企业进行入行许可的限制,并对其餐饮环境的布局、设备是否齐全、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条件进行核查验收。严格的把控市场准入制度,以城镇地区、城郊结合部规模小、条件差的小餐馆、小生产企业为代表,对人们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企业进行查处。各个部门之间要相互合作、职责分明,不留任何的死角和盲区,将食品安全监管的体系制度化、法规化、科学化。

3.大力提高食品工业水平。

政府要鼓励餐饮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对新兴的企业予以资金上的支持和投入,促使整个餐饮行业良性循环、有序发展。同时,也要鼓励企业做出品牌优势,大力扶持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和由国际影响力的餐饮企业,并在全行业内贯彻落实iSo、HaCCp认证,加强对食品安全卫生质量监管,淘汰不合格企业,鼓励一批绿色企业发展。

4.加强对整个餐饮行业上下流产业的监管力度和惩治强度。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主”,政府应该牵头组织,全面落实整个行业从“种植养殖———生产———物流运输———消费”的监管力度实施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不合格产品退出制度,严格把关各个生产流通的环节,不给不法商家一丝的侥幸机会,严格查处食品流通领域的各个监管的不足漏洞。另外,必须强化企业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出现问题,不论最初的缘由如何,企业首先要承担责任,不能推诿扯皮。政府相关部门也要承担检验检测不到位、监管不力、隐瞒信息、渎职、不作为和权力腐败等责任。

5.要初步建立食品安全教育宣传体系。

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教育宣传体系的作用不能小觑。宣传教育工作是在全社会营造食品安全氛围的基础,应当突出主题、注重实效,以提高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认识水平,比如建立食品安全教育机构、通过各种方式开展食品法制宣传和安全教育、对公众进行食品科普教育等。

六、对上海餐饮业食品卫生安全的启示

餐饮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不仅仅在于这一单一行业,而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所涉及到的行业规模和影响范围极大。更多的还要涉及到家禽饲养和蔬菜种植安全、食品来源安全、生产加工安全、食品运输渠道及销售安全等环节。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最终影响到食品的整体安全,因此推进上海餐饮业健康成长尤为关键。首先,最重要的是要加强上海市政府相关部门的执法力度和监管力度,整合有利资源、通力协作,在整个餐饮行业中树立威信。因为食品卫生安全尤其是对于上海市这一大城市来说是一项涉及到周边城郊种植养殖到餐饮企业健康饮食环境和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的问题,解决的力度和方法会是整个上海市的经济有效运行和社会大环境的健康发展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其次,要加大对食品卫生行业的资金和技术上的投入和支持,并且对广大消费者进行有效的食品卫生安全培训教育宣传。要加大政府对于食品卫生安全和餐饮行业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投入最新科技和资金,科学监督管理整个行业发展现状,并保证整个餐饮行业有序健康发展。政府加大对食品卫生行业的监管力度和安全意识宣传力度、让公众具备一个良好的保护意识。再次,作为餐饮行业本身,要构建行业协会以及研究机构的食品安全推动体系。一些中小型餐饮企业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不顾长远的企业发展和利益以及消费者的人身安全,而对自家的食品卫生、餐饮环境不予以足够的重视,变本加厉地牟取最大私利,这显然违反了整个行业的竞争规则,并且最终会自食其恶果。最后,还要建立一套长期有效餐饮行业准入机制和违法的查处惩罚体系。因为食品安全是一个系统庞大的工程,涉及到的监管部门有很多,因此就需要各个部门通力合作、互相监督支持、行动迅速、办事有力。而且要建立健全一个工作效率高、老百姓支持信任的食品安全监管网。加强政府各个部门相互协作的监督体系,加强对不法商家的查出力度,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上海市老百姓的食品安全卫生问题。通过消费者、政府监管部门、餐饮行业、舆论监督等社会各方面的努力,我相信餐饮业的食品卫生安全问题会得以解决,上海公众会生活在一个非常健康安全的餐饮环境中。

七、结论

近年来,上海市各区县对食品和饮水的卫生高度重视,每年都开展大型的调研和监督活动,对于促进食品和饮水的安全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从以下几方面可以反映:一是集体性食物中毒率持续下降,今年较前两年的食物中毒起数人数都有明显降低,较去年同期也有明显下降;二是食品抽检合格率不断提高,蔬菜、乳品、婴幼儿食品、饮料、瓶装饮用水等食品的抽检合格率达到或接近100%;三是食品地下窝点回潮率显著下降;四是采用HaCCp等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企业不断增加,消费者食品安全满意度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食品安全是一个系统庞大的体系,光靠一时一季的突击整治是不够的,最根本的是建立一个有效规范、有法可依的机制,这个机制以政府为主要的监管主体,建立一套政府、相关企业、消费者、舆论监督的四位一体的监管制度。

1.责任企业。

企业要秉承认真负责的职业操守,从食品的供应到消费整个流程要负责任的进行监督管理,要保证向全社会的消费群体提供最优质、最健康的餐饮消费,而且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身企业健康有序长远发展。

2.法制政府。

作为政府要鼓励扶植责任企业承担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同时打击取缔不负责任的违法企业,同时对流入社会的食品进行监管,上海市对食品卫生安全的关注主要是对有关的食品卫生安全执法单位进行监督,以确保食品卫生安全执法的有效性和规范性。对市场的突击调查主要是取得第一手资料。

3.成熟消费。

责任追究并不难,关键在于责任追究后是否能防止类似食品安全问题事件的再一次发生。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重视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建立层层把关食品卫生安全机制,同时也要将食品卫生安全教育宣传提上议程,提高民众的食品卫生安全意识。普通大众也要重视起来,加强自身保护意识,不要贪图一时的美味和便宜而损害自己的身体和健康,对食品安全的标准、餐饮环境以及事后问题产生怎么处理和维权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概念。面对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的变化,消费者要提高自己的相关知识和辨识能力。

4.理性媒体。

食品企业卫生的重要性篇3

监测中的监督抽样必须由卫生监督员承担:《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规定,由食品卫生监督员执行卫生监督任务,卫生监督员可以进入生产经营场所检查,按照规定无偿采样,生产经营者不得拒绝或者隐瞒。卫生部为规范卫生监督行为,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制定《食品卫生监督程序》,其中规定,食品卫生监督员采样时必须出示卫生监督员证件,并出具采样凭证。这是法津赋予卫生监督员的职责和卫生监督员必须严格履行的法律义务。监测中的检测是实验室的检验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规定,由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卫生行政部门根据需要,确定具备条件的单位作为食品检验单位,进行食品卫生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因此监测中的采样过程即监督抽样是一种监督形式,必须由卫生监督员承担。监测中的检验者,只要符合条件,经确定,就可承担。不是监测与监督分开,而是监测中的监督抽样与检测分开。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后,卫生监督所内不再设立检验部门,卫生监督员监督抽样后把样品送往具备条件的其他检验部门检测,目的是使卫生监测工作更公正、更合理,并符合法律程序。

定期监督抽检是日常卫生监督管理的有效方法:国家实行食品卫生监督制度,食品生产经营者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加强食品卫生管理,目的均是能有良好的生产经营过程和环境,保证食品安全卫生,对人体无害。卫生监督机构对食品进行监督抽检,是评价和验证卫生监督和卫生管理措施是否有效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规定和食品生产经营状况,对企业生产经营的食品定期(半年或一季度一次)实施监督抽检,可以掌握本地区及其生产经营者真实的食品卫生质量状况,促使企业加强食品卫生自身管理,提高食品卫生质量,是日常卫生监督管理中不可缺少的、切实有效的方法。

专项监督抽检针对性强,监督力度大:根据本地区食品生产经营的特点,对季节性食品、较易出现卫生质量问题的食品、与消费者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市民关心的热点食品等,开展某一种类食品的全市性专项监督抽检,对违法行为进行集中打击,具有针对性强,易发现问题,监督力度大,收效显著的特点。由于是同一种类食品,在同一时期内采样,检测条件和检测方法一致,使检测结果可比性强。暴露出的卫生质量问题具有代表性和共同点,有利于卫生监督机构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和卫生监督管理措施,并对违法行为严肃处理。必要时可将监督抽检结果,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示,打击伪劣产品与扶优相结合。通过社会的监督,引导企业加强食品卫生自身管理,生产卫生安全食品。专项监督抽检可与定期监督抽检工作相结合,取得双重效果。

突击性监督抽检可及时掌握市场食品卫生质量动态:在食物中毒高发季节,或在“五一”、“国庆”等节假日市场食品旺销时期,以及多家餐馆同时接待大型活动集中就餐时期,可能有某一污染食品或假冒伪劣食品在本地区生产销售时,针对存在的卫生质量问题开展市场突击性监督抽检,可及时发现和掌握市场食品卫生质量动态,迅速采取监督管理措施,有效防止食物中毒等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保护消费者身体健康。

食品企业卫生的重要性篇4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按照集中整顿与制度建设、严格执法与科学管理、打假治劣与扶优扶强、失信惩戒与正面引导相结合的工作原则,继续坚持“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各方联合行动、社会广泛支持”的食品安全工作机制,加强协调配合,落实责任,加大执法力度,提高食品生产加工业的质量卫生水平,促进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障广大群众的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工作目标

通过半年时间对食品生产加工业进行专项整治,实现以下五大工作目标:

(一)摸清全镇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现状,全面建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卫生档案,实现以信息化管理为主要手段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动态监管;

(二)基本完成对无营业执照、无卫生许可证、无食品生产许可证和不符合卫生许可条件的食品生产加工点的清理和取缔;

(三)基本完成肉制品、乳制品、饮料、调味品(糖、味精)、方便面、饼干、罐头、冷冻饮品、速冻面类食品、膨化食品等10类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市场准入工作和全面启动糖果制品、茶叶、葡萄酒及果酒、啤酒、黄酒、酱腌菜、蜜饯、炒货食品、蛋制品、可可制品、焙炒咖啡、水产加工品、淀粉及淀粉制品等13类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市场准入工作;

(四)基本完成食品企业标准清理工作;

(五)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整治,增强企业的食品质量卫生意识,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扶持、培育和提升一批食品生产加工业名牌企业。

三、工作内容

(一)整顿工作的内容

认真落实整顿以下六大存在问题:1.没有基本质量卫生控制措施的;2.产品标准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的;3.使用非食品原料和滥用添加剂生产加工食品的;4.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篡改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5.在食品中掺杂掺假的;6.产品质量卫生低劣的。

(二)整顿工作的范围

本次整顿范围主要是《食品卫生法》规定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和食品用工具、设备、洗涤剂、消毒剂等生产加工企业。

(三)整顿工作的重点

重点区域: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比较集中、制假制劣活动比较严重,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的城乡结合部和农村;

重点对象:作坊式加工点、有制假记录和质量卫生不稳定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以及无证照黑窝点;

重点内容:生产加工过程中滥用食品添加剂和使用非食品原料的违法行为、食品制假售假行为、无证无照生产加工行为;

重点品种:粮(大米、面粉和米面制品)、肉制品(腊肉、腊肠、腊鸭)、蔬菜、奶制品、豆制品、水产品(咸鱼)、饮料(饮用水、其他饮料)、白酒、儿童食品(糖果、饼干、果冻、冷冻饮品、膨化食品)和保健食品等10类食品。

(四)整顿工作的办法

通过全面排查,根据企业的生产条件、质量管理能力、检测能力、诚信记录和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等进行综合评价,划分为一般企业、重点规范企业、重点监管企业、打击取缔企业四种类型,进行动态监管,分类处理。

四、工作步骤

(一)第一阶段:组织部署阶段(20__年12月20日前)

工作目标:根据国务院、省政府和市政府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及《关于印发东莞市食品生产加工业整顿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沙田实际情况,制定出一个具体实施方案,确定整顿范围和目标要求,明确职责分工,统一组织部署。

工作措施:

1.由镇政府统一组织,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协调机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本次整顿工作由镇府经贸办联合牵头,质监、公安、农业、税务、工商、卫生等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建立部门工作联系制度,构建信息平台,及时通报情况。

2.进一步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分片分村,责任到人。各村(居)委会、各部门负责人是本辖区、本部门的食品安全责任人。

3.加大宣传力度,在全镇各村(居)委会的公告栏张贴食品安全提示标语,要求企业、人民群众自觉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对违法生产加工食品的行为敢于投诉举报。并提高广大群众的辨别能力和维护合法权益的意识。

(二)第二阶段:清理整顿阶段(至20__年2月底前)

工作目标:在原有档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摸清、掌握食品企业的数量和质量安全状况,核实企业各项注册登记资料的真实性,建立完善食品加工企业质量卫生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进行分类动态监管,分类处理;基本完成对无营业执照、无卫生许可证、无食品生产许可证和不符合卫生许可条件的食品生产加工点的清理和取缔;生产假冒伪劣、有毒有害食品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基本完成食品企业标准清理工作;基本完成肉制品等10类食品、茶叶等13类食品的市场准入工作;基本实现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质量卫生监督检验覆盖面达到95以上、全年累计抽查产品品种覆盖面达到90以上和基本实现重点整顿的食品企业生产条件达标率达到80以上、产品质量卫生抽查合格率达到80以上;培育和提升一批食品生产加工业名牌企业。

工作措施:

1.通过镇村二级食品监管网络、工商营业执照登记、卫生许可证发放、日常巡查、企业代码系统、标准化系统等不同途径收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信息。通过“进村入厂”的办法,对辖区内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进行全面排查,动态掌握食品企业的数量和质量安全状况,核实企业各项注册登记资料的真实性,以及生产场地设施的情况和产品的流向。

2.镇政府要组织食品安全监督有关部门共享信息,及时通报情况,开展联合执法,形成整顿合力,加大执法力度,全面开展食品加工企业情况的排查,依法查处各类生产假冒伪劣、有毒有害食品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犯罪行为,结合“四清理”工作坚决打击取缔无证无照的黑窝点。对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要严肃依法查处。

3.对肉制品等旧10类纳入食品市场准入制度的食品,质监部门要在查处阶段,责令还未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不得生产销售列入目录的产品;对违反法律法规的无证生产企业要严厉查处;对那些具有潜力的企业帮助他们尽快完成食品生产许可证的申请。对茶叶等新13类食品的市场准入工作,质监部门要积极鼓励和帮助企业尽快完成申请食品生产许可证工作。

4.加强日常巡查工作,深入到全镇各个村、各食品行业,针对企业的关键控制点、原材料、添加剂等对企业生产的每个环节进行仔细的检查。

5、基本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1、镇的重点是督促和责任,村的重点是监管,把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作为镇、村(居)落实打假责任制的重要内容。2、通过质量、标准化、计量、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稽查打假等质监工作,全面掌握全镇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质量状况,及时与各村、工商、卫生等部门沟通,形成食品质量安全齐抓共管的监管网络。3、推行举报投诉机制,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举报投诉,促进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障广大群众的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

(三)第三阶段:总结验收阶段(20__年3月10日前)

工作目标:镇政府组织对本镇食品生产加工业整顿工作进行验收,巩固和深化整顿活动成效,并将整顿工作情况和验收结果上报市政府。并通过对前一阶段的整顿工作总结经验和发现经过整顿后仍存在的问题,拟订下一步工作方案。

工作措施:

1.各村(居)委会、各有部门要按国家、省和市的要求,对食品生产加工业整顿工作进行总结验收,并将整顿工作情况和验收结果报镇政府汇总报上报市政府。

2.由镇经贸办牵头,联合各有关部门对重点产品、重点区域、重点企业、较集中的村(居)委会进行一次检查验收,检查整顿后的效果,可采取按比例抽取部分产品、区域、企业进行检查的方式进行。对于企业已进行明显整改的,将根据实际情况降低其企业风险级别。整顿后食品生产加工质量卫生水平仍未改善的,镇府要通报各村(居)委会、工商部门、卫生部门,依法吊销其所在地企业的营业执照或卫生许可证,同时把实际情况向市政府汇报。

3.整理、分析前一阶段的整顿情况以及根据前一阶段的整顿工作的总结,对仍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研究,拟定下一阶段的工作方案。

4.在整顿工作基础上,从健全制度和完善机制上着手,巩固和深化整顿活动成效。通过贯彻落实普查建档、监督抽查、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食品企业巡查、回访、及时查处食品企业违法违规行为等六项制度和完善预警机制,形成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卫生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村(居)委会、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全镇食品生产加工业整顿工作,由镇政府统一组织,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协调机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经贸、公安、农业、税务、工商、卫生、质监等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建立部门工作联系制度,构建信息平台,及时通报情况。

(二)联合执法,严肃执法。镇政府要组织食品安全监督有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形成整顿合力,加大执法力度,全面开展食品加工企业情况的排查,依法查处各类食品违法违规行为,坚决打击取缔无证无照的食品生产加工黑窝点。对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要严肃依法查处。同时,对各村(居)委会、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及有关工作人员因监管不力,失职渎职导致严重后果的,要依法追究其行政、法律责任,涉嫌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食品企业卫生的重要性篇5

今年全市卫生监督工作的重点是整顿和规范五大卫生,管理各类企业,加强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建设,强化依法行政意识,树立卫生监督执法新形象,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为维护我市经济发展贡献。一、指导思想本年度全市卫生监督工作要以“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严格执行各项法律法规,根据确定的重点内容开展卫生监督工作,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为中心,本着扶优和打劣相结合的原则,着重做好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和有毒有害危险品的监督检查工作,切实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负责,为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投资者营造规范的投资环境。二、整顿和规范具体内容(一)食品卫生整顿和规范重点是以《齐齐哈尔市分级量化管理暂行规定》为依据,试行并逐渐推广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分级量化管理,按照标准达到a级企业家;B级企业家;C级企业家;D级企业家。首先从管理上分级量化管理入手,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展开,在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督分级管理成熟的基础上,逐步推广至食品各行业。同时积极开展食品企业生产技术规范(Gmp)和危险性关键控制点分析评价技术(HaCCp),并将此项工作制度化,今后每个企业档案必须有Gmp和HaCCp相关资料,积极扶持我市名优企、名优产品、绿色和特色食品。适时开展专项治理,重点做好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肉制品、调味品、冷饮制品、粮油面制品、儿童制品、保健食品、水产品、糕点类产品的监督监测工作。强化饮食业的餐具消毒工作,减少或杜绝食物中毒的发生。继续注入开展食品打假专项斗争,按照“深、细、严、实”的原则,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冒伪劣食品,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在元旦、春节、“五.一”、“观鹤节”、“十.一”等重大节日食品销售旺季,按照市卫生局近期下发的打假方案,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打假突击行动,确保节日食品卫生安全。加强饮食业集中供餐(大型会议、婚丧酒席)监管,防止重大食物中毒的发生。对集贸市场和食品批发市场要加大整治力度,对出售假冒伪劣食品的市场要公开曝光。(二)环境卫生:深入贯彻《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今年将重点加大化妆品、洗浴、美容美发、旅店、练歌房(厅)等行业的治理整顿工作,提高公共场所的卫生质量,对现已营业但未办理卫生许可的公共娱乐场所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加强清理整顿,对新、改、扩建的公共娱乐场所,按《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严格审批,提高公共场所的卫生质量。做好生活饮用水、二次供水及涉水、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监督索证工作,杜绝无有效卫生许可证和批件的涉水产品进入市场。(三)学校卫生:加大学校综合卫生监督力度,重点做好学校食堂和学生食用食品的卫生监督工作。各地要在2002年对学校食堂已全面整顿检查的基础上,重点对检查中发现的不合格食堂加强管理,该停业的坚决停业,加大治理校门前无证商贩和校周边“小饭桌”的力度,按照《齐齐哈尔市中小学校外“小饭桌”管理办法》的要求,严格验收审批“小饭桌”,防止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四)职业卫生和放射卫生:按照《齐齐哈尔市职业卫生检查实施方案》的要求,开展好《职业病防治法》执法检查工作。对生产、销售和使用有毒有害危险化学品和放射性物质的企业加强依法监管,按照《齐齐哈尔市有毒有害化学品和放射性物质生产、销售、使用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对存在严重卫生问题的企业要依法严厉处罚。三、保障措施:(一)认真履行卫生行政处罚程序,严格执行案件受理制度、立案制度、合议制度、听证制度、重大案件集体讨论、上报等有关规章制度,增强执法规范性。提高办案透明度,杜绝违章违法办案。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使全市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尽快走上规范化、标准化、正规化、法制化管理轨道。(二)继续深入开展“为经济建设服务,树行业新风”活动,把“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严格执法,热情服务”落到实处,牢固树立为经济建设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全面开展“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对外的卫生监督服务模式。认真实行政务“五公开”制度和承诺制,卫生监督员严格执行“五不准”纪律。虚慕邮苌缁峒喽剑全力以赴做好行风建设工作。积极开展现场办公、减免收费、特事特办等各种优质服务活动(三)加强对全市卫生监督执法监督检查工作。市卫生局将对全市卫生监督机构、监督员的执法工作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和定期检评。并按照《卫生监督员管理规定》等有关规定实行究错惩戒制度。对发生重大责任错误的责任单位、责任领导、责任监督员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黄牌警告和开除卫生监督队伍等行政处罚。今年稽查重点是食品、公共场所的预防性卫生监督、卫生许可证发放管理、食品专项打假、行政处罚和卫生监督员风纪。稽查情况将通过《卫生监督简报》通报全市。(四)严格执行卫生监督信息联通和信息制度。市、县、区卫生监督机构要将各种监督信息及时上报市局卫生监督科。上报内容包括食品打假报表月报、预防性卫生监督报表、食品卫生质量抽样监测(包括公共场所用品用具、餐饮用具)报表,行政处罚情况报告(季报)等。各单位不得瞒报、漏报和迟报。市局根据各级卫生监督机构报表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布卫生监督监测信息。

全市卫生监督整顿规范实施方案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食品企业卫生的重要性篇6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可持续性发展为主题,以改善和提高公共卫生整体环境为主线,以推进“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和预防控制各类传染病为重点,以强化执法监督和提高公共卫生管理能力为保障,以改善我县人民消费环境和工作生活环境为出发点,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对接珠三角,融入泛珠区”的发展战略,保护全县人民的身体健康,为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二、目标与任务

(一)近期目标到**年,卫生监督和疾病控制更加完善,人民的消费、生活环境有较大改善。

1、县主要商场、超市符合《散装食品卫生管理规范》的要求,提高食品经营环节的卫生安全及散装食品的可溯源性。

2、大中型餐饮企业及学校食堂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为小型餐饮单位和其它行业实施量化分级管理积累经验。

3、促进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加强行业管理及企业自身管理,鼓励食品生产企业实施食品卫生规范(GHp)或良好生产规范(Gmp),积极推行危害关键控制点(HaCCp)方法。

4、建立食源性疾病预警和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机制。

5、县级及三资企业职业卫生监测覆盖率≥85%。对新、改、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做好竣工验收前的测定。现有企业生产设备更新改造及卫生防护技术、措施效果评价测定不低于《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97)规定的标准。

6、及时发现和掌握从事有害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状况及职业危害、职业病和工作相关疾病的发生情况。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率≥85%;在岗期间定期健康检查率≥85%,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率≥85%。

7、制定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防护监测方案,放射装置监测率达98%,放射装置工作场所、设备、防护设施不低于《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GB4792-84)和《医用诊断X线卫生防护标准》(GB8279-87)及《医用治疗X线卫生防护规定》(GBwZ-80)。

8、进一步加大医疗器械消毒效果监测的覆盖面和监测频率。

9、继续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每季对县自来水进行一次水质全分析;每月对管网末梢水(定2个点)进行常规指标检测;加大对乡镇自来水厂、企业自备水和学校自备水质的监测力度。

10、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抓好儿童计划免疫工作,使全县7岁内儿童建卡率达98%,建证率达95%。五苗12月龄基免和7岁内加强全程免疫接种率达85%以上,卡疤率达80%以上。有效地预防相应传染病的发生,其指标控制为无脊髓灰质炎、白喉病例发生,麻疹、百日咳发病率分别控制在15/10万和5/10万以下。

11、做好地方病控制,重点为碘缺乏病的控制工作,抓好碘盐监测及碘缺乏病的防治宣传工作。

12、进一步完善传染病防治应急机制,确保在发现重大疫情时能够及时控制。

13、抓好以预防霍乱、艾滋病、结核为主的各种传染病控制工作。

(二)中远期目标**年后,力争我县各项公共卫生指标达到国家标准,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载体。

1、全面实行《散装食品卫生管理规范》,95%以上的商场、超市符合《散装食品卫生管理规范》要求,保证消费者购买到安全、放心食品。

2、所有餐饮单位,包括学校、单位食堂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

3、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全面实施食品卫生规范(GHp)或良好生产规范(Gmp),提高生产经营企业的安全责任意识,从源头上保证食品安全,加强食品企业诚信管理。

4、进一步完善食源性疾病预警和控制体系。通过完善食源性疾病的报告、监测与溯源体系,采取针对性措施,提前消除由于食品中的有害因素所造成的危害,以更有效的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暴发。

5、制定职业卫生危害因素控制计划,以预测有害因素的远期效应。

6、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改进生产工艺,使用卫生安全的原材料,保障劳动者安全健康。

7、鼓励更新放射装置设施,采用现代先进装备,保障放射工作人员的安全。

8、加大医疗机械消毒监测,使全县医疗机构的消毒工作符合《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9、进一步加大水质监督检查力度,使全县供水单位均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的要求,让全县人民都能用上放心、安全的生活饮用水。

10、至2010年,我县儿童计免工作更上一个台阶,建卡率、建证率达100%,基本控制疫苗相应传染病的发生。

11、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应急机制更加完善。

12、基本控制地方病在我县发生。

13、传染病报告制度更加完善,有效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

三、主要措施

1、加强对重点商场、超市经营散装食品的检查,每年不得少于4次。检查内容:①经营的散装食品是否索证;②经营场所内散装食品标签是否注明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单位和地址等;③是否进行专人负责制度,是否有防尘材料遮盖并具有隔离设施;④超过保质期散装食品的处理情况,有无记录等;⑤加强对散装食品的卫生监督抽检。

2、严格执行《江西省卫生厅关于大中型餐饮业和学校食堂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方案》。

3、建立食品企业诚信机制。加强食品行业管理,协调有关部门建立和加强食品企业的诚信和食品安全承诺制度。对采用先进管理技术和方法、具有良好信誉和确保食品安全的企业予以通报和奖励。制定并严格执行不合格食品召回制度。加强市场监督抽检,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落实不合格食品召回制度。推行食品卫生管理员制度。建立食品卫生管理员培训、考核及管理制度。督促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配备具有资质的食品卫生管理员,实行食品卫生管理员管理责任制度。激励食品企业增加投入,不断改进食品加工工艺和生产条件。建立食品安全溯源制度,提高食品的可溯源性,增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4、建立并完善我县的食源性疾病报告体系。运用现代化的电子网络手段,快速、高效、准确地实现资料上报和数据分析。提高对生物性食源性疾病病原的溯源能力。开展食品中病原危害的危险性评估。对某些高危、特定食品实施生物性危害(如禽肉中的沙门氏菌)、化学性危害(蔬菜中的农药残留等)的危害性评估。努力提高我县处理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制定应急处理预案,做好人力、设备、技术的储备,随时预防和应急处理重大食品污染、食物中毒及食品安全恐怖事件。在社区、农村中设立食品安全宣传点,将食源性疾病预防作为卫生宣传的重要内容。

5、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逐步对实验室的设备进行更新,强化检验人员的培训和质量控制,提高资源综合利用能力。

6、进一步加强及完善疫情报告系统及疫情监测系统建设,加强全县疫情报告及疫情监测工作的管理。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应急机制,不断提高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7、进一步加强及完善卫生执法体系建设,加大全县范围内各项卫生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

8、加大宣传力度,制定公共卫生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措施,进一步加强《食品卫生法》、《传染病防治法》、《生活饮用水管理办法》、《职业病防治法》、《放射装置防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不断提高群众健康意识。

四、保障机制

1、将公共卫生列入卫生事业优先发展的领域。制订工作计划,加强领导,重点扶持。

2、加快卫生监督体系和技术保障体系的建设,严格按照卫生部确定的改革思路、原则和步骤进行实施,充分发挥其在公共卫生安全监督中的作用。

3、认真做好公共卫生工作中的部门协调。通过相关部门的协调,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我县的公共卫生建设工作。

4、充分发挥社会对公共卫生安全的监督作用。建立有效机制,保证消费者和社会舆论监督渠道畅通,营造一个企业自律、政府和社会共同监督的公共卫生安全新秩序。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普及公共卫生安全知识方面的作用,增强公共卫生法规执法工作的透明度,把公共卫生工作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

食品企业卫生的重要性篇7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集中整治与制度建设、严格执法与科学管理、打假治劣与扶优扶强、失信惩戒与正面引导相结合的工作原则,进一步落实“全国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工作机制,边整治边规范,在整治中求规范,在规范中求发展,努力提高食品生产加工业的质量安全水平,促进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

二、整治目标

通过今年的努力,初步建立质量监督工作网络;摸清我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状况;基本完成食品企业标准清理工作;完成肉制品等10类食品、启动茶叶等13类食品的市场准入工作;基本完成卤制品、饮用水的区域性、行业性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整治工作;食品生产质量明显提高,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质量安全责任意识明显增强。

通过三年的努力,使质量监督工作网络比较完善;食品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更加完善,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卫生的长效监管机制初步建立;食品工业水平得到明显提高,食品生产加工秩序得到明显好转,生产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质量安全自律意识得以建立;人民群众的食品消费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三、普查整治内容、范围和重点

(一)普查整治内容。通过普查登记,着力整治没有基本质量控制措施,产品标准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使用非食品原料和滥用添加剂生产加工食品,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在食品中掺杂掺假以及产品质量低劣等问题。

(二)普查整治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规定的全部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和食品用工具、设备、洗涤剂、消毒剂等的生产加工企业。

(三)普查整治重点。整治的重点产品是食品和食品添加剂。其中,今年整治的重点是质量问题比较突出,直接危及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或相对集中的食品(如肉制品、饮用水、乳制品、豆制品、酒类产品、酱腌菜、饮料和儿童食品等)。重点区域是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等监管薄弱区域。重点对象是不符合基本准入条件、管理薄弱、质量安全无法保证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小作坊。

四、工作步骤

本次食品生产加工业普查整治活动分六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发动、制定方案阶段(20*年5月20日前)。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以及省、市政府关于食品安全工作、开展食品生产加工业整治活动等文件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建立工作机构,认真制定普查整治工作方案,落实工作责任。同时,还应组织食品生产加工业的经营者和从业人员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提高他们的诚信守法意识和自查自改的自觉性。

(二)建立网络、组织培训阶段(20*年5月21日至6月10日)。加强乡镇、村、企业质量监督工作网络建设,工业重镇设专职质量技术监督员(简称质监员),其他乡镇设兼职质监员,经济发达村、重点企业设质监协管员和质管员。为加强业务指导,质监部门应集中时间,分别对质监员、质监协管员和质管员进行专题培训,以切实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三)进村入户、普查建档阶段(20*年6月11日至6月30日)。普查建档工作由当地乡镇政府负责组织实施,质监部门加强工作指导,有关部门密切配合。要通过“进村入户入企”的办法,对辖区内食品生产企业进行全面排查,掌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含无证无照小作坊)和相关企业的数量和质量安全状况,并建立普查信息档案,做到企业数量、质量状况、人员素质、生产设备、证照情况、产品流向“六清楚”。并将普查情况报县政府和质监、工商、卫生、药监等部门。

在普查的基础上,对具备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且在许可、注册范围内生产的企业进行分类,综合其生产条件、质量管理能力、检测能力、诚信记录和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等情况,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划分为a、B、C、D四类。a类企业是指已经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或尚未纳入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但内部质量管理与质量监控手段比较完善、产品质量较为稳定的企业。B类企业是指检测设备较为完善,但生产条件、卫生条件离市场准入要求尚有一定距离或产品质量不够稳定的企业。C类企业是指检测设备不够完善,其生产条件、卫生条件离市场准入要求尚有较大距离或产品质量存在问题的企业。D类企业是指无标生产的企业;已处于停产、转产状态但未注销或变更营业执照的企业;生产规模小且经整改仍不具备生产合格产品条件的企业;内部管理混乱、业主的质量安全责任意识淡薄、曾被有关部门查处且拒不改正的企业。

(四)分类指导、落实整改阶段(20*年7月1日至11月30日)。在对企业实行分类的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措施区别对待。对a类企业,允许其开展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并采取措施支持其进一步上规模、上水平。对B类企业,督促其针对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在生产条件、卫生条件达到市场准入要求后,允许其开展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同时督促和帮助其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对C类企业,给予一定的整改期,整改期满后,对其中生产条件、卫生条件达到市场准入要求的,允许其开展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并落实重点监管的措施;对经整改后生产条件、卫生条件仍不合格的,转为D类企业。对D类企业采取坚决果断措施实施关停并转。

同时,各相关职能部门要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查处取缔无证无照经营工作的意见(试行)》和《*县人民政府关于查处取缔无证无照经营工作的意见》精神,在县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通力配合,彻底取缔无照生产加工食品窝点,严厉查处超范围生产行为;全面清理卫生许可,取缔不符合卫生许可条件的企业,并将卫生许可清理的情况报送县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

(五)查漏补缺,总结验收阶段(20*年12月1日至12月31日)。各有关部门要对今年的整治工作进行“回头看”,及时地进行查漏补缺,并将今年的普查整治工作总结于12月5日前报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县政府将根据上级有关部门制订的有关食品生产加工业普查整治工作方面的验收标准,组织对各乡镇整治工作的验收,并形成全县普查整治工作总结报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六)巩固提高、建章立制阶段(20*年至20*年底)。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在20*年整治工作基础上,从健全制度和完善机制上着手,切实加大治本力度,巩固和深化整治活动成效。通过健全质量监督工作网络,加强食品行业的准入管理,完善食品质量预警机制、快速反应机制、案件移送机制、食品生产企业质量诚信机制、举报奖励制度、食品监管责任制和制假“黑名单”通告制度等措施,强化巡查、回访、年审、监督抽查、强制检验等日常监管手段,建立健全食品生产加工领域质量安全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我县食品工业水平。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切实加强领导,普查整治工作由县政府统一组织实施,并层层落实工作责任,落实普查整治专项经费,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同时成立普查整治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王清秀兼任,副主任:徐迅、张强、刘荣满、章月影、何国祥,办公室设在质量技术监督局),具体指导这次普查整治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做好各自辖区内食品生产加工业普查整治工作,明确分管领导,落实质监员和质监协管员;要实行定人、定责、定区域、定企业的分片定责监管制度,分片包干,责任到人;要与辖区内的食品生产企业逐一签订食品质量安全责任书,加强对企业的巡查,对企业承诺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强化企业法人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及时将普查情况等相关信息报质监、工商、卫生、药监等部门,并及时向质监、工商、卫生、药监等部门举报辖区内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

对因人为因素造成监管不力,出现区域性食品安全问题并被国家、省新闻媒体曝光,对辖区内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隐瞒庇护造成严重后果的,要坚决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二)明确分工,密切配合。质监部门负责牵头做好这次普查整治活动的具体工作,经贸、农业、卫生、工商、食品药品监管、环保、粮食和宣传等部门密切配合,共同抓好这次普查整治工作。

质监部门负责对专(兼)职质监员、协管员的培训工作,要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卫生的日常监管,严格实行生产许可、强制检验等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严厉查处生产、制造不合格食品行为及其他质量违法行为,并将食品生产许可证发放、吊销、注销等情况及时通报卫生、工商和药监部门。

工商部门要认真做好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的登记注册工作,取缔无照生产食品行为,查处食品虚假广告、商标侵权的违法行为。负责依法吊销违法企业营业执照,并将营业执照发放、吊销、注销等有关处理情况及时通报质监、卫生和药监部门。

卫生部门要依法实施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卫生许可,负责卫生许可的清理整顿,严厉查处违反卫生许可的违法行为,并将卫生许可证的发放、吊销、注销等情况及时通报质监、工商和药监部门。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和组织协调工作。公安、经贸、农业、环保和粮食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切实承担好相应领域的整治任务。食品安全监管各部门之间要建立工作联系制度,及时通报情况,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要积极探索加强综合执法、联合执法的机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测和重复执法。

(三)从严整治,严厉打击。通过大力整治,及时处理一批涉及面广、数额大、影响恶劣的生产加工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大案要案,依法严惩一批违法犯罪分子,关闭一批不具备食品质量安全条件的生产加工企业。对在整治期间顶风作案的违法行为,要依法从重从快处理。对包庇、纵容违法犯罪活动的行政机关人员,要一查到底,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触犯刑律的必须及时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大力加强社会和舆论监督,设立公开电话,方便群众投诉举报,发动群众积极提供违法犯罪分子的活动线索,营造有利于打击食品违法犯罪行为的良好社会氛围。

食品企业卫生的重要性篇8

1食源性疾病发生原因和影响因素

1.1发生原因

食源性疾病是由于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有污染性或毒性的因子,通过进食而进入身体引起的疾病[5]。食源性致病菌、寄生虫、化学性污染因素是食源性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6]。

1.2影响因素

1.2.1环境因素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伴随着环境、人们饮食习惯、食物加工、食品供应全球化[7]、病原微生物适应性改变,加之国际贸易、旅游的增加[8]等方面诸多变化,一些新的食源性疾病更是频频出现,也已引发过一定程度和范围的“社会恐慌”。

餐饮食品是导致各类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由交叉污染、误食误用、加工不当、原料变质、存储不当导致的食品污染是影响餐饮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

1.2.2人员培训缺乏wHo西太区公布的宣传资料认为,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大量低文化水平人员进入餐饮加工行业,从业者对食品安全知识了解不够,也是食源性疾病发生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3]。

1.2.3管理者意识淡薄由于资源的缺乏,区域政府或企业管理者担心负面消息对食品出口或者旅游业的影响,很少对食源性疾病采取措施去研究或者预防,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原因。

2国外经验借鉴――HaCCp体系

鉴于自身的和公共的因素,包括人们逐渐意识到公共卫生系统中食品安全的重要性,经济的发展(包括食品贸易的推动),食源性疾病发生率的增长,以及HaCCp系统相对于传统方法的诸多优势,HaCCp系统已经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9]。

2.1HaCCp体系

HaCCp的全称是HazardanalysisandCriticalControlpoint,译为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它是一种预防性的食品安全生产控制体系,也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食品行业安全卫生保证体系。HaCCp系统的雏形最初是由美国的pilsbury公司于1959年承担宇航食品开发时建立的。该系统1971年在美国食品保护学术会议上首次公布,开始在美国逐步推广应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大力推荐,1993年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推荐HaCCp系统为目前保障食品安全的最经济有效的途径,并于1997年了《HaCCp系统及其应用原则》,该指南被广泛地接受并已被世界许多国际组织和国家广泛采用。

HaCCp体系包括七个基本原理:危害分析和预防控制、确定关键控制点、建立监控体系、建立纠偏措施、建立记录及档案管理体系、建立验证程序。

2.2HaCCp体系对于食品安全的作用

在食品生产过程中,运用HaCCp的七个原理对食品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可以将安全保证的重点由传统的对最终产品的检验转移到对工艺过程及原料质量进行管制,这样可以避免因批量生产不合格而造成的巨大损失,因此HaCCp是科学严谨的预防性系统。

HaCCp本质上是一种前馈控制手段,基于预防的目的,从对食品可能造成的危害入手,将安全控制贯穿于食品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通过这种层层预防的方式,尽可能地减少食品受到各种潜在危害的可能性。对于提供日常饮食为主的餐饮企业而言,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进行生产和消费,采用事后控制的方式很难达到对食品安全的有效控制,而HaCCp体系却可以通过预防的方式来控制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危害。与主要依靠对最终产品的检验和测试的传统食品控制方式相比,立足于早期阶段的预防、源头控制和对有问题产品的识别显然更科学,也更经济。从而达到餐饮企业盈利、顾客满意的目的,同时,社会和政府也会从中受益。

2.3HaCCp体系在我国餐饮业的应用遭遇“瓶颈”

HaCCp是一套能有效控制食源性疾病、保证食品安全的质量管理体系,由于其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科学性、严谨性、实用性及预防性,一经推出后便得到全球食品工业界广泛认可,被发达国家食品生产部门和管理部门广泛采用,甚至成为国家间食品贸易的一种技术壁垒。

由于多种原因,我国餐饮业对HaCCp的应用却是效率非常低。1988年,HaCCp的概念开始进入我国,到90年代我国开始逐步推广和应用。2002年7月公布的《食品企业HaCCp实施指南》,2005年6月颁布的《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中推荐使用HaCCp。卫生部出台的《食品安全行动计划》要求:2006年学生集中供餐企业实施HaCCp管理;2007年餐饮业、快餐供应企业和医院营养配餐企业实施HaCCp管理[10]。目前,我国餐饮业HaCCp体系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大型运动会的餐饮及其卫生监督中[11]。也有一些餐饮企业通过了HaCCp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如小肥羊、丽华快餐等一些规模比较大的连锁企业,但是据科学技术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的调查研究显示,目前宣称已经建立HaCCp体系的餐饮企业,要么没有完全彻底地建立这套体系,要么就是只具备了一套复杂的程序文件,而实际上却无法在加工现场真正执行[12]。由于中餐加工方式和原料的复杂性,以及从业人员卫生意识参差不齐,如何把HaCCp的管理理念与中国餐饮业的现状结合,仍然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也是HaCCp在我国餐饮业应用所遭遇的“瓶颈”。

学术界多以理论探讨为主,大多数的学者都是从事医学卫生、营养卫生方面的研究,一般都是从怎样确定关键控制点及如何控制方面来论述的,这为餐饮企业实施HaCCp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缺乏实际可操作性。餐饮业的经营现状、成本控制、消费者的选择偏好等都是餐饮企业经营中必须考虑且非常重要的因素,管理者在日常经营中在这些方面会考虑更多。因此,如何将HaCCp与中国的餐饮业结合起来,还需学术界的努力,并关系到HaCCp能否更好地为我国餐饮企业服务的未来。

3餐饮行业的HaCCp管理

欧盟很多食品安全专家都认为,HaCCp体系本身存在着记录复杂、过程繁琐的缺点,不完全适用于餐饮业的管理。美国FDa餐饮管理专家mareello认为,在餐饮业建立HaCCp体系重点仍应放在一线职工,教育他们危险因素是什么,如何防止交叉污染,如何从合格的供应商进货。因此,对餐饮食品的安全控制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即原料控制、人员培训、过程控制等。

3.1原料控制

餐饮食品的原料涉及各类食品,包括蔬菜、肉制品、蛋制品、水产品、豆制品、米面粮油制品等。由于我国食品加工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习惯,上述各类食品原料的安全问题都会影响餐饮食品的安全。在现实生活中,蔬菜及肉制品的农兽药残留、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或工业原料、使用变质原料加工等,都是经常存在的问题。上述污染因素虽然一般不会导致急性食物中毒的发生,但对消费者的健康会造成潜在危害。餐饮行业受规模因素的限制,原料采购很难做到集中定点采购,因此原料的污染因素控制是彻底解决餐饮业食品安全管理的难题,针对原料控制,要求餐饮经营单位定点采购,按规定索证是主要的管理手段。

Gmp和SSop是实施HaCCp质量管理体系的前提[13],企业实施Gmp和SSop,引进先进的操作规范和管理理念,有助于HaCCp的贯彻执行和管理,使HaCCp更好地为企业服务。Gmp(Goodmanufacturingpractice)是“良好操作规范”的英文缩写,一般是指规范食品加工企业硬件设施、加工工艺和卫生质量管理等的法规性文件。是政府强制性的食品生产、贮存卫生法规[14]。SSop(SanitationStandardoperatingprocedure)是“卫生标准操作程序”的英文缩写,是食品加工企业必须遵守的基本卫生条件,也是在食品生产中实现全面Gmp目标的卫生操作规范。SSop是为了消除加工过程中不良的因素,确保加工的食品符合卫生要求而制定的,用于指导食品加工过程中如何实施清洗、消毒和保持卫生状态。

鉴于此,公共卫生机构的主要任务也是促进食品的安全性,要从以往泛泛的全方位管理转变到以危险因素为基础的管理,要根据不同致病菌导致人体患病影响因素和剂量-反应关系的研究,建立定性或定量危险性评估模型,从而为控制餐饮即食食品的安全提供理论依据[15]。要使制造者不仅在内部采取安全食品加工,并能对危害实践和食物进行识别,减少食源性疾病爆发的可能性。事实上,在危险性评估的基础上,加强对原料污染的监测与控制,同时,运用HaCCp管理,重视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对于加强食品安全预防领域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很有必要的。

3.2人员培训

对于小型食品企业和餐饮行业的工作人员,应该使他们认可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并自动采取措施防止食源性疾病。在餐饮业硬件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对消费者和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是人们普遍认同的控制食源性疾病的手段。一项研究表明,普通食品加工者在正确使用温度计、保持手的卫生方面缺乏基本的卫生知识,但通过食品安全基础知识的培训后,其在执行正确的加工程序方面有了明显进步[16]。

上海市2002―2003年食物中毒发生的影响因素中,交叉污染、加工人员污染、储存不当占食物中毒发生原因的70%[17]。在我国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收到的监测数据中,由交叉污染、误食误用、加工不当、原料变质、存储不当导致的食品污染,分别占总报告病例的20.66%、19.29%、15.73%、12.26%、11.39%[3]。

世界卫生组织曾经针对餐饮和家庭食品加工中的种种不安全因素,制作了“食品安全五大要点”的宣传挂图,内容包括保持清洁、生熟分开、彻底加热、合适的贮藏温度、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料等。这些内容在全球被译为25种语言并广为张贴,为餐饮业和食品安全管理提供了简便易行的指导[3]。

3.3引入HaCCp管理体系进行过程控制

根据大部分文献报道,由于餐饮食品加工不当导致的生熟交叉污染,是餐饮食物中毒发生的首要原因。除以上主要因素外,还有其他一些间接因素影响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澳大利亚1例报道显示,环境温度是影响食源性疾病发生的原因之一,环境温度升高,沙门菌食物中毒发生率也相应升高[18]。我国餐饮业食源性疾病发生的高峰期主要集中在夏秋季,显然与夏秋季气温高、湿度大,病菌易于繁殖有关。此外,空气污染也是导致食源性疾病发生的因素之一。

参照美国、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量化分级管理的经验,在日常管理中,餐饮业将各项重要风险因素纳入分级管理具备实践中的可操作性。这些风险因素包括:供顾客食用的食物,是否属高风险、低风险或即食食物;在制造食物过程中,有否处理属高风险或低风险的食物;在处理食物时,有否采取任何减少病原体的措施;顾客人数;既往食品安全状况(包括是否发生过食物中毒)等。

4HaCCp执行的支持性环境

就餐饮业本身来说,HaCCp的执行需要一个系统的支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且需要不断地修正。首先要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企业是经济社会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经济单元,尽管个体和政府在经济活动中也承担着各种样式的经济任务,但经济活动组织化也就是企业,是现代社会的经济行为的主要类型,因而在社会责任方面,较之其他两者,企业理应承担更大的份额[19]。餐饮业是一项与公共健康关系非常密切的行业,卫生状况差、食品安全意识淡漠的企业对公众健康的危害非常大,甚至会引起社会问题。社会责任感对餐饮企业来说尤其重要,消费者可以存在侥幸心理,但企业却不能存在这种思想。因为食品安全问题虽不能使餐饮企业一荣俱荣,却可以使企业一损俱损。餐饮企业的所有人员尤其是主要领导应该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的一项战略来实现。有了这种迫切的社会责任感,实施HaCCp保证公众健康就成为企业的生存之道,是一项必须实施的质量管理体系。

国外在这方面的监督管理警戒案例是很多的,如1993年在法国发生的单增李斯特菌的爆发,由于消毒过程和前期处理时间短,而造成熟肉和生肉的交叉污染,这次食物传染病的爆发对生产企业的经济损失是极大的,熟肉酱整体生产停止了6个月,并且其品牌在随后的几个月内一直处于阴影之中[20]……从这些食源性疾病爆发看出,HaCCp系统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必要的平行措施和补全措施,也包含在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过程――包括生产、处理、运输、销售和预备食物的每个环节,此外,消费者在食用未加工或未煮熟产品时应该受到关于食品状况的强烈警告,使消费者清楚地了解食品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且应该使其明白该食品与其他食物交互污染的可能性。

推广食品生产企业的良好生产规范(Gmp)和HaCCp管理,是保证工业化食品安全,预防食源性疾病的重要措施,应将推广Gmp和HaCCp列为食品卫生监管工作的重点,加快推广进程,培养企业自律精神。美国在肉禽加工厂全面推广应用HaCCp技术,使发病率很高的食源性沙门菌污染明显减少。据报道,我国出口食品企业现已采用了HaCCp技术,但缺少覆盖各行业的HaCCp指导原则和评价准则[21]。因此,需提出我国食品HaCCp的评价和认证准则,建立食品HaCCp评价和认证体系,以便推广应用。我国科技部2003年在“食品企业HaCCp实施指南”研究的基础上,开始了“食品企业与餐饮业HaCCp体系建立与实施”研究,试图通过研究在我国餐饮业建立一套完整的HaCCp实施指南与评价准则文件,作为认证的基础;2005年6月,卫生部颁布实施了《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将餐饮业按照业态进行分类,并详细规定了餐饮企业在建筑布局、设备设施、加工过程、人员管理等各方面的要求,此规范于2005年10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

HaCCp系统不是零风险,但HaCCp系统有预防食源性疾病的潜力,其应用范围包括从“农田到餐桌”,它的应用需要有一个健全的基础,改进食品卫生的质量无疑可以预防食源性疾病的爆发。

5参考文献

[1]RocourtJ,moyG,VierkK,eta1.thepresentstateoffood-bornediseaseinoeCDcountries[R].Geneva:wHo,2003.

[2]meadpS,slutskerL,DietzV,etal.Food-relatedillnessanddeathintheUnitedState[J].emerginfectDis,1999,5:607-625.

[3]樊永祥.食源性疾病控制与餐饮食品安全管理[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6,33(3):170-176.

[4]wHo.pressReleasewHo/58,1997.

[5]wHo.wHo

FoodborneDisease[eB/o].who.int/foodsafety/foodbornedisease/en/2000.2006-11-09.

[6]黄中夯,李咏梅.国外食品安全控制与食源性疾病监控策略研究现状[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7,34(2):116-119.

[7]FidlerD.Globalizationinternationallawandemerginginfectiousdiseases[J].emerginfectDis,1999,2(2):77-84.

[8]KafersteinFk,motarjemiY,bettcherDw.Foodbornediseasecontrol:atransnationalchallenge[J].

emerginfectDis,1997,3(4):555-559.

[9]motarjemiY.importanceof

HaCCpforpublichealthand

developmenttheroleoftheworldhealthorganization[J].FoodControl,1996,7(2):77-85.

[10]季建刚.在餐饮行业推行HaCCp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对策[J].上海预防医学,2005,17(12):576-578.

[11]郑永贤.HaCCp在旅游饭店食品安全控制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天津商学院,2005.

[12]樊永祥,王茂起.HaCCp体系在餐饮业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食品卫生,2006,18(1):1-4.

[13]张登沥,沙德银.HaCCp与Gmp,SSop的相互关系[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4,13(3):261-265.

[14]张立卿.HaCCp及其相关食品安全生产规范[J].中国养蜂,2003,54(3):27-28.

[15]李少形,栾玉明,蒋卓勤.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现状与食品微生物危险性评估的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9):1556-1557.

[16]FinchC,Daniele.Foodsafetyknowledgeandbehaviorofemergencyfoodrelieforganizationworkers:effectsoffoodsafetytrainingintervention[J].JenvironHealth,2005,67(9):30-34.

[17]叶剑.餐饮业安全监督管理方法的思考和对策[J].中国卫生监督,2005,12(3):208-212.

[18]D’SouzaRm.BeckernG.HallG.Doesambienttemperatureaffectfoodbornedisease[J].epidemiol,2004,15(1):86-92.

[19]杜中臣.企业的社会责任及其实现方式[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4):39-46.

[20]徐丽萍.HaCCp和食源性疾病的关系[J].食品科学,2007,27(12):878-880.

食品企业卫生的重要性篇9

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认真执行《食品卫生法》食品添加剂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总体部署,把食品卫生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三鹿牌婴幼儿奶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危害,也说明违法使用非食用物质加工食品、滥用食品添加剂危害的严重性。这些问题如不尽快解决,随时都存在发生新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风险。因此,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站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的重要性,增强紧迫感,正确认识当前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形势,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当作是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具体行动,广泛动员,精心组织,以对党和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集中时间和力量打好这场硬仗,务求取得实效,切实维护和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二、加强领导。

前一时期开展工作的基础上,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卫生部等9部门下发的关于开展全国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的紧急通知》和省政府批转的全省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方案》要求。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组织好工作班子,周密部署,统一行动,密切配合,确保专项整治工作任务和目标按时完成。同时,要正确把握当前本地区食品安全整体形势,全面掌握餐饮行业使用食品添加剂情况,明确本地区专项整治工作的目标和具体安排,全面落实餐饮业自查自纠、清理整顿和巩固规范各个阶段的工作任务,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完成。

三、密切配合。

卫生部门负责对食品及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卫生许可情况、餐饮单位和集体食堂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进行检查,按照这次专项整治职责分工。负责收集、分析和汇总非法食品添加物和违法超范围、超剂量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以及被添加的食品类别,并通报有关部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发挥牵头部门的作用,积极做好牵头工作,主动与经委、公安、监察、农牧、商务、工商、质监、出入境检验检疫和食药监等部门联系,共同做好专项整治工作。要将辖区内所有餐饮单位、学校食堂及建筑工地食堂纳入整治范围,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空白。要将餐饮单位是否违法使用非食用物质加工饮食、否在加工食品时滥用食品添加剂等作为监督整治重点,逐个单位、逐个环节检查,使工作措施落实到餐饮加工的全过程。要督促餐饮单位按照《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等法规标准要求,对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逐个进行清理、核对,对发现的问题要认真整改,彻底消除隐患。要落实好《餐饮业食品索证管理规定》建立食品添加剂采购验收、保管和使用登记制度,对食品添加剂的采购、存放、使用各个环节要责任到人。对发现食品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要及时通报质监等相关部门处理;对使用非食用物质加工食品的单位和个人要及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对滥用食品添加剂的餐饮单位、学校食堂和建筑工食堂的要依法从重处罚。所有查处案件要及时上报上级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并予以曝光。省卫生厅卫生监督所要对食品添加剂卫生许可情况进行清理,重新审核卫生许可条件和配方,检查原料食用情况,规范产品说明标识标签。省卫生厅将就食品添加剂卫生许可情况通报质监部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积极准备,做好食品添加剂和可能添加非食用物质的检验检测工作。

四、开展宣传教育。

食品企业卫生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 碘盐;生产企业;检验能力;分析

食盐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调味品,也是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必不可少的物质。我国是碘缺乏危害十分严重的国家,人体缺碘就会引起许多碘缺乏病,如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克汀病、儿童智力残疾、身体发育障碍、孕妇死胎等[1]。在1994年,我国实施了《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并采取长期供应加碘食盐(以下简称碘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食用合格碘盐,严禁销售非碘盐”早在1997年就作为全国碘缺乏病防治日的宣传主题。所以碘盐的质量安全与每一位公民的身体健康、儿童的智力发育和国民人口素质息息相关,至关重要。2008至2009年我们对河北省12家碘盐生产企业的产品检验能力进行了调查、汇总、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河北省全部碘盐生产企业作为调查对象,共12家。调查企业产品检验部门的人员资质、检验制度、检验项目、检验设备等。

1.2标准要求人员资质和检验制度应符合《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gb14881)的相关要求。检验项目与检验设备依据《食用盐》(gb5461)规定的检验项目和相应的检验设备进行判定。

2结果

2.1检验人员与检验制度12家碘盐生产企业的检验人员均具备相应的检验资质,制定了相应的检验制度,两项的合格率均为100%。

2.2检验项目目前全省12家企业自检项目基本相同,自检项目包括物理指标的白度、粒度,化学指标的氯化钠、水分、水不溶物、水溶性杂质,碘酸钾。卫生指标铅、砷、氟、钡,以及抗结剂亚铁氰化钾不能进行检验,而是被动依靠每年度的卫生监督、碘缺乏病防治、上级部门的产品抽检进行检验,合格率为0。

2.3检验设备针对目前企业开展的检验项目,检验设备配备齐全,能够满足企业自检项目的检验需要,能够做到定期进行计量检定[2]。而依据《食用盐》(gb5461)规定的检验项目来评价,合格率为0。

3讨论

3.1加强企业负责人的法律知识培训企业自身是产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卫生安全不能有丝毫的差错,卫生安全意识也不能有丝毫的放松,为保证企业负责人始终具有较高的卫生安全意识,必须加强卫生安全知识的培训,随时掌握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充分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产品的卫生与安全。

3.2加强检验人员的资质培训检验是确保产品卫生安全的重要手段,为保证检验的科学与准确,就要加强对检验人员的培训。检验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检验设备的管理、使用与维护、检验方法的科学与准确、检验过程的记录与保存等相关制度、规定等。

3.3强化产品检验法定意识食用盐的产品检验是依据国家标准制定的,企业自身无权自行修改,必须无条件的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的项目执行[3]。此次检查中发现企业并未对国家标准中的卫生指标进行检验,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建议企业制定企业标准或对不能检测项目委托具有检验资质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

3.4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为了防止食盐结块,在生产过程中需加入抗结剂亚铁氰化钾。《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中食品添加剂亚铁氰化钾允许加入到食盐中,但在检查中发现企业添加的亚铁氰化钾均为分析纯亚铁氰化钾,属于化学试剂,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4]。在食用盐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的适用范围和食用量添加食品添加剂亚铁氰化钾,否则就会带来产品的安全隐患。

3.5建议企业开展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等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目前,许多先进国家已经开始在食品行业中推行haccp管理制度,并陆续将之法规化。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接受引进haccp的原则,并逐步推广,目前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议在企业中大力推广haccp的应用,运用haccp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模式对企业进行科学管理,最大程度的避免产品出现卫生安全问题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张瑞丽,王士杰,单保恩,等.碘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及临床应用.河北医药,2009,31:578580.

2赵同刚,徐科主编.食品企业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质量控制体系.第1版.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