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十篇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十篇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40:30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篇1

关键词:知识网络;供应链管理

1引言

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知识日渐成为优化供应链的重要因素。然而供应链系统内知识不易明确,交叉、复杂很难识别;供应链系统内知识散乱,缺乏管理。这就要求科学地管理和运用供应链中的知识,优化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之间的业务关联,提高供应链的敏捷性、柔性和创新效率[1]。

供应链知识网络是一种能在知识层次上描述知识的模型,其目的在于以一种通用、直观的方式来获取、组织与呈现知识,实现供应链知识的共享和重复利用[2]。供应链知识网络是知识目录,能将散落在供应链不同决策主体间的知识汇整起来,进行有效的维护和管理,以方便人们检索、存取、再使用、创新知识。

2知识网络适应性分析

根据姜永常[03]学者提出的知识在动态知识构建空间中的流动及形态转化六步过程:(1)组织;(2)传递;(3)应用;(4)情境嵌入;(5)融合;(6)创造。在此知识流转过程中,知识从基础的信息资源中获取到创造出新知识元。借助知识网络,将一条条纵横交错的知识串接成知识链,构成企业知识活动过程的轨迹。

针对供应链管理,构建出基于供应商、制造商和经销商的知识网络,各个知识网络形象的描述了企业业务活动流程,抽取出在此过程的核心知识元,可以轻而易举查询、搜集所需知识,并根据实际问题需要,将嵌入情境的最好选择、隐显性知识的融合点和提升知识创造。供应商、制造商和经销商的知识流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流动。基于这三者构建出的知识网络也存在着关联,知识的组织、传递、应用、情境嵌入、融合和创造可以清晰的由知识网络表达,且三种知识流也可以清晰的由知识网络的关联关系展现出来。

3供应链知识管理框架

传统的知识管理都是基于企业已有的资源库、网络资源基础上,对数据和信息建立数据仓库,或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或进行数据的集成汇总,很难满足决策者对知识的需求和知识创新。在对已有供应链知识管理模型研究的基础上,基于知识网络的供应链知识管理能不仅满足知识管理、决策分析所需要的大量信息,即包括反映企业内部竞争能力的信息和反映企业所处宏微观环境,为决策过程提供了汇总的并且非细节化的知识,该框架关联出供应链上三个决策主体的相关知识,进行了知识融合、创新。在此基础上对知识进一步分析、处理加以领域专家系统的辅助,设计出供应链知识管理框架,如下图1所示。

在此框架中,分为三层:知识网络层、方法工具层和知识管理层。

(1)方法工具层为知识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和工具,它包括本体推理、模拟分析、oLap和专家系统四个模块。本体推理模块在知识网络上对构建的知识元本体元素进行推理分析,模拟分析则对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分别进行模拟,从而为供应链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现实模拟。oLap则针对不同子系统中的子模块,通过使用多维分析处理方法对数据资源进行分析,使管理人员从多视角、多层面对企业所需信息提供支持。专家系统则根据领域内的知识,通过正向、反向推理辅助分析,对结果进行一系列的验证和完善,从而在需要解决问题时给出支持。

(2)知识管理层则根据管理需求的描述,通过问题分析模块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筛选,同时再进一步基于专家知识和经验及历史诊断信息,给出最后的解决方案,供供应链管理人员参考。

在此框架中,可以看出,在知识网络的基础上对供应链数据、信息资源的集成、链接和关联,而不是局限在以往直接对数据库、数据仓库进行数据挖掘或案例分析,加深了对数据、信息的推理、整合和创新过程,这样呈现在管理人员面前的不仅仅是经过统计计算的数字信息,而是经过关联发现的知识。继而经过方法工具层的一系列分析处理,运用智能手段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得出供管理人员挖掘的有效资源。管理人员在面对提供的需求时,可以根据所需进一步数据挖掘、分析专家领域知识或直接进行判断。

4总结

知识网络是对知识管理和构建的一种理想知识组合方式,贴近现实世界中知识的流动过程,能有效的满足供应链主体在应用过程中对信息资源的整合、知识的提取、知识的链接和创新。虽然知识的不确定性,增加了知识网络的复杂程度,但是综合分析知识的本质属性和网络化结构特点,结合知识网络能有效满足人们对知识的动态需求,本研究就根据供应链上不同决策主体分别对其构建各自知识网络,之后通过关联各决策主体知识网络,构建出一张整体供应链的知识网络图,保证了各决策主体进行知识管理、创新,整体知识网络图则更进一步支撑各单位知识共享、知识协同,增强供应链协调能力,实现基于供应链管理的高层决策。

参考文献:

[1]姜永常,基于知识网络的动态知识构建:空间透视与机理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3):115-124.

[2]朱祖平,诌议知识管理及其体系框架[J],科研管理,2000(1):20-21.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篇2

【关键词】绩效评价;供应链管理;知识管理;竞争优势

一、引言

21世纪的竞争不再局限于单个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核心竞争力的比拼和角逐。每一个企业作为特定供应链上的一个节点存在并不能体现出其竞争优势,它必须要与供应链上的其他成员企业形成整合功能的体系成员,才有机会真正发挥其核心竞争力,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供应链绩效是供应链上的各成员企业整合、协调和共享知识,在供应链流程、人及技术等方面对供应链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进行增值的过程总和。供应链绩效评价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衡量供应链管理整体运行情况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更是供应链管理目标实现的战略性要素。在知识经济的社会大环境下,引入知识管理这一新的管理思想对于供应链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供应链绩效评价的不断深入改革是摆在供应链管理面前的棘手问题。供应链战略需要决策,决策直接影响供应链绩效,而供应链绩效评价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本文对三种典型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进行分析,以价值链模型作为理论基础,建立基于知识管理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运用知识管理对供应链绩效管理的实践进行指导,对供应链管理与知识管理交叉领域理论研究的深入尝试。

二、典型的供应链绩效评价工具

(1)绩效标杆法。绩效标杆法(Benchmarking)广泛存在于各类行业竞争之中,就是寻找业界的绩效“标杆”企业,制定战略并将自己的现状与该标杆进行比较找出差距、改进绩效,辨别并吸取优秀经验和管理方法的绩效评价工具。绩效标杆法实际上是一种面向实践、面向过程的系统优化和持续改进思想。在供应链绩效评价中,首先选取行业中的供应链绩效卓越的“标杆”企业,确定学习内容及目标;其次,制定实现目标的具体的计划和策略;然后,是供应链绩效全方位比较与学习的系统过程,对自身供应链内部的优势、劣势进行分析找出差距;最后,建立起在绩效标准、设计绩效过程、确定度量方式方法等方面的绩效评估和使自身得以提升的“追赶路径”。(2)目标管理法。目标管理法(managementByobjectives,mBo)是一种复杂的、涵盖组织目标设立和评价的体系。是管理人员与被管理人员共同制定一套便于衡量的具体工作目标,并定期检查目标完成情况的绩效评价方法。在典型的供应链绩效评价中,目标管理法就是层层分解目标:首先,制定供应链战略层目标,比如,供应链网络设计、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工作设计等;然后,制定供应链战术层目标,比如,库存策略、配送渠道和运输及转运方案的选择等;其次,制定供应链运作曾目标,比如,订单及作业计划、车辆送货路线等;最后,界定供应链预期成果,进行绩效审查,提供反馈。(3)平衡计分卡。卡普兰和诺顿于1992年提出的平衡计分卡(BalancedScoreCard,BSC)几经演变,已经成为具有战略地位的绩效管理思想,而不仅仅是最初的绩效评价工具。围绕供应链的战略目标,平衡计分卡从四个维度对供应链管理进行评价:财务角度,供应链管理的难点之一是在提供给用户具备一定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水平条件下,系统成本最低。财务角度的目标与供应链绩效管理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用财务指标说话。主要体现在股东价值、资产利用率、利润率和销售额等方面。顾客角度,顾客需求作为供应链拉动型战略的驱动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供应链绩效集中体现在顾客对产品质量、成本、服务、交货期等要素上。衡量指标通常有送货准时率、顾客满意度、合格品率、退换货率等。内部过程角度,供应链整体绩效水平的衡量就在于其围绕核心企业,整合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控制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形成的功能网链结构。内部过程的合理、畅通是供应链提高效率和反应的根本。比如,生产率、新产品的研发速度、成本控制、生产周期、应急系统反应、内部纠纷处理和利益分配等。学习成长角度,供应链的竞争就在于核心竞争力的挖掘和竞争优势的持续。在不断变换的市场环境下,只有学习才能成长,使得供应链成为一条不断创造价值的“价值链”。最终体现在知识资产、市场创新能力、员工学习能力、新产品研发技术等指标上。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

(1)供应链与价值链。供应链被认为是通过对信息流、物

流、资金流的整合与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制成中间产品的过程到把最终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所涉及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的模式。价值链是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中首先提出:价值链是一切企业进行设计、生产、营销、进货以及对产品其辅助的各种活动的集合,企业最终通过价值链实现价值增值。我国学者郑霖、马士华从哲学观点深入分析了供应链与价值链的关系与区别,首次得出“供应链是价值链的一种表现形式,两者是内容和形式的哲学关系”的结论。迟晓英、宣国良通过对供应链和价值链的涵义、发展和研究状况的研究,探讨了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得出结论,价值链思想是面向效益,着眼点是企业的价值增值过程;供应链思想是面向效率,主要是围绕物流、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率方面。随着价值链和供应链的不断发展,两者将在更多的方面交叉重合,彼此互为补充和借鉴,相辅相成,最终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因此,具备卓越绩效的供应链本身就是一条价值链,价值链的增值功能体现在供应链的每个环节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关系。(2)基于知识管理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作为知识的承载者和创新者,人力资源管理与知识管理更加密不可分。达文波特曾说:“既然知识主要寓于员工之中,是员工对其加以利用和分享以获得的经营结果,那么知识管理就不仅是管理信息和信息技术,而且也是管理人。”即人的因素才是知识管理的关键因素。建立基于知识管理,运用绩效评价工具的供应链管理是实现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新途径,引入知识管理的理论后供应链绩效管理有了新的含义和架构(如图1所示)。

该模型可以理解为一个管理实践系统。供应链绩效评价是合力的作用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方法和供应链管理形成三个互相作用的合力。知识管理是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是供应链实施绩效评价的前提;在实际运用中,并不存在一种适用于任何供应链的绩效考评工具,而基于知识管理就是一个导向;供应链管理最终建立在基于知识管理的绩效评价基础上,为供应链绩效管理提供实现路径。

四、结论

第一,基于知识管理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是一个管理实践系统;第二,供应链绩效评价是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方法和供应链管理合力的作用。本文的不足之处是缺乏实证研究数据的支持,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并解释其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1]Christopherm.LogisticsandSupplyChainmanagement:Strategies

forReducingCostsandimprovingServices[m].Financialimes.London:pitmanpublishing.1992

[2][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3]郑霖,马士华.供应链是价值链的一种表现形式[J].价值工程.2002(9)

[4]迟晓英,宣国良.正确理解供应链与价值链的关系[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0(4)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篇3

[关键词]知识流协作图petri网供应链

供应链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快速准确地从供应链中挖掘所需知识已成为供应链企业增强竞争力的的核心。然而迄今为止,人们普遍对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格外重视,对供应链知识流缺少应有的关注。供应链企业面对着供应链网络中巨大的知识源泉即渴求但又苦于无高效的知识获取手段,这种尴尬局面源于企业对供应链知识流认识与研究的缺乏,因此对供应链知识流的深入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

一、国内外供应链知识流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专门针对供应链知识流的研究已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但从总体上来看,相关研究还不够充分,对供应链知识流的研究大多处于分离状态,主要体现为供应链的研究,知识流的研究,知识管理的研究三种方向。在对供应链知识流的综合研究上,主要是概念层次方面的研究。amenehKhadivar等人提出了供应链知识流的概念模型,从概念上将供应链知识分为了个人、团队、组织及组织间知识三个层次,并提出相应管理措施。R.Garacia-Flores等人利用agent技术提出相应的供应链知识流概念模型,研究了供应链企业间知识交互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国内,张慧涛和张晓旭提出知识市场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供应链企业内外知识交流过程并对相关影响因素的做了敏感度分析。这也是国内对供应链知识流较全面与深刻的研究。之后,乔琰和张悟移从定量的角度利用蚁群算法对供应链企业知识获取路劲进行了优化,对供应链企业知识搜索具有很大指导意义。

总之,国内外关于供应链知识流的研究比较抽象,缺乏具体性,而供应链知识流的管理须是抽象指导思想与具体技术的集合,研究的最终目的就在于能在实践中运用,如此才利于供应链企业实际操作,并实现研究的目的。本文所提出的供应链知识流模型将供应链知识流具体化,为供应链企业进行知识管理提供一种参考框架。

二、供应链知识流模型研究

供应链企业内外的知识都产生并运用于具体的业务过程,存储在企业,个人和数据库等各种参与业务过程的个体中,我们称之为知识载体。由此本文认为,供应链知识流的研究涉及两个层次,即供应链企业业务过程及由此产生的知识流两个层面,供应链知识流模型应该是这两个层面模型的集成。利用协作图与petri网对供应链知识流模型进行研究可以具体、直观地刻画供应链知识流,对供应链企业知识管理及知识管理系统的建立具有指导意义。

1.供应链企业业务过程模型

从空间层次看,供应链企业业务过程可以分割为供应链企业间业务过程及供应链企业内部业务过程两个层面,此建模思路既保证供应链的整体性又保证供应链个体企业独立性。供应链企业会同时参与几个供应链的运作,成为多个供应链的交点,要将研究囊括以每个供应链单个企业为节点的整个供应链网络会使研究陷入混乱,不易理清头绪,所以本文仅限于一条供应链的研究,整个供应链网络知识流以单个供应链知识流模型为基础进行相应扩充即可。

(1)基于协作图的供应链业务过程模型

协作图是UmL为过程建模提供的一种图形化建模方式,突出了参与交互的对象组织。UmL是一种图形化语言,其使用不局限于软件开发,其中的一些图可以用在企业建模、业务工程、过程分析和系统配置上。工作流管理系统关注于过程方面,协作图强调系统的动态行为,这与工作流管理关系密切。协作图即描述了参与供应链运作的企业间的关系,又突出了企业间信息的交互,利于与供应链知识流研究的结合。因此选用协作图来对供应链业务过程讨论与建模是可行的,所以本文利用协作图为工具为供应链企业间业务过程建模。

定义1:协作图(CD)是一个三元组CD=(i,m,F)。

①i表示相互协作的实体集;

②m表示实体间传递的消息集;

③F表示实体间消息传递的方向与顺序。

定义2:利用协作图为供应链业务过程建模,将供应链相关角色与过程投射到以上协作图中有以下定义:

①i代表参与供应链运作的相关企业;

②m={mp,mf,mi},mp,mf,mi分别表示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

③模型中的数字表示整个供应链中m传递顺序,箭头代表m传递方向。

由以上定义,即可以建立一个简单的供应链企业间业务过程模型:

在该模型中,只简单描述了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分销商,及顾客整个链条中比较明显与简单的交互过程,模型中的相关元素如下所示:

i=(pre_supplier,supplier,producer,retail_trader,dealer,customer)

mp=(goods,diliver_goods,diliver_commodities,diliver_component,diliver_parts)

mf=(money,payment_d,payment_r,panyment_p,payment_s)

mi=(buy-good,order_goods,order_commodities,order_component,order_parts)

(2)供应链企业内部工作流模型

本文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网(wF_net)来为供应链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建模。

petri网是一种可以用网状图形表示的系统模型,是一种图形化,数学化的建模工具,为描述和研究具有并行、异步、分布式和随机性等特征的复杂系统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被广泛运用于工作流建模。

petri网的系统行为表现为资源(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流动,它由三个基本元素构成:库所,变迁及流关系。库所表示状态元素,也称为S_元素,每个S_元表示一种资源,其中的黑点称为托肯,代表资源数量,或资源的使用次数。变迁表示变化的条件元素,也称为t_元素。流关系也称为F,表示联系S_元和t_元流关系,F给出的是资源和变迁之间是否有联系及联系的方式。

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网(wF_net)定义如下:

定义3:有向网pn=(p,t,F)为wF_net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①pn有一个源库所i∈p,使得.i=;

②pn有一个漏库所o∈p,使得i.=;

③每个节点x・p・t都从属于从i到o的一条路径上。

t中的变迁代表业务流中的任务,任务之间的依赖关系F通过库所的连接表示。两个任务可能顺序执行,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构造块,anD_join表示几个先行事件都完成后,后续事件才能开始,anD_split先行事件完成后,几个后续事件可同时开始,oR_join表示先行事件中的一部分事件完成后,在一定条件下,后续事件即可开始,oR_split表示先行事件完成后,在一定条件下,一部分后续事件即可开始。各构造块如下图所示:

工作流模型变迁发生条件为先行状态获得托肯。变迁发生的后续状态为先行状态失去托肯,后续状态得到托肯。

获得合理的wF_net的一个方法是平衡anD/oR_split和anD/oR_join。

一个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系统(wF_net)是良构的,必须符合合理性要求:

定义4:一个wF_netpn=(p,t,F)建模的过程是合理的,当且仅当:

①对每一个从状态i可达的状态m,存在一个实施序列,从状态通往状态o,形式化表示为:;

②状态o是从状态i可达的惟一最终状态,且结束时其中至少会有一个标记,形式化为:m∧m≥0=0);

③在(pn,i)中没有死变迁,形式化表示为:。

根据以上定义,可以建立单个供应链企业内部流程模型,如下如图所示:

如模型所示,供应链企业内部工作流模型由变迁“record”、“close”,以及一个oR_split和一个oR_join构成。变迁“record”用来表示供应链个体企业接受外部企业发送m,相应变迁“close”表示供应链企业给外部企业发送m。供应链企业内部流程,可以通过对库所s3,库所s4扩充得到,在扩充当中,注意利用上文提到的四种构造块扩展,这样可以保证扩充后模型的合理性。而模型被激活的条件是,S1得到外部企业的m。

以分销商为例证明此模型。假设分销商业务流程为,分销商接到顾客的购买信息,之后查看仓库,如果有货直接发货,则分销商内部业务程结束,如果无货,则向生厂商进货。则分销商工作流模型如下:

此模型中,变迁“ta”表示记录收到顾客的需求消息,变迁“tb”表示分销商对库存的检查,状态“s3”为有的状态,状态“s4”为仓库缺货,变迁“tc”表示订货,状态“s5”为订货消息发出状态,变迁“te”表示与制造商的相关收尾工作,接货付款等。

(3)供应链业务流程模型

由以上分析既可以得出供应链业务流程模型。

定义5:供应链业务流程模型(SC_wF)是一个四元组,SC_wF=(C,m,FCD,wFC)。

①C=i;

②m=(mp,mf,mi);

③wFC=wF_net。

此模型既能反映宏观上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间的交互过程,又能很好表现供应链企业内部工作流过程。

2.供应链知识流模型

知识产生于业务过程中,知识流与业务流程密不可分,是同一群体不同层面的活动体现,从供应链业务流程和知识本身特性便可以得出供应链知识流模型。

伴随着供应链企业的业务过程,知识在企业间及企业内部流动,这就是知识流,由以上供应链业务流程模型可以看出,供应链知识流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流,供应链企业内部知识流,企业员工知识流。

依据petri网,本文将供应链知识流模型定义如下:

定义6:供应链知识流模型(SC_KF)=(S,t;F,K,w,m)。

①n=(S,t;F)构成有向网,称为SC_KF的基网;

②S为供应链企业个体状态,t为知识流动的条件,F为知识流动关系,K为S的容量函数,w为各状态点间流动的知识流量函数,m为各个体状态函数;

③K=∞。

这里将S的容量函数K假设为无穷,是基于假设个体对于知识的接受是无穷的,在条件满足的条件下,个体可以无限接受知识,如此可以避免出现死锁也是贴近实际的。

定义7:供应链知识流模型(SC_KF)变迁规则如下:

①.t.=.t∪t.称为t的外延:

②t在m有发生权的条件为:

,即先行状态节点要有提供后续状态节点知识的能力,而后续状态节点要有接受前续状态节点提供的知识的能力。

知识在传递过程中会有不同程度的耗散,这基于两传递节点在信任关系、知识距离、物理距离、职位距离的大小程度。本文将这些影响因素通称为知识流动障碍因素,用a表示在知识流动障碍因素影响下,知识发出节点在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发送知识的吸收程度值,b代表在知识流动障碍因素影响下,知识接收点接受知识时的在知识节点发出的知识原有量基础上的知识吸收度。知识节点还有具其特殊性,先行节点知识的流出并不会减少其知识存量。由此可以得到变迁发生后续函数。

定义8:供应链知识流模型状态转移公式:

若m[t>,则t在m可发生,将标识m改为m的后续m’,m’的定义式,对,

m’(s)=m(s)若.或

m(s)+abw(t,s)若或

根据以上分析,供应链知识流模型(SC_KF)可以细化为两个层次模型(本文将供应链企业内部知识流和员工知识流统一于一个供应链内部知识流过程)。

(1)供应链企业间知识流模型

本文立足于供应链核心企业这一特殊的企业群体,表现核心企业与各相关企业的知识流关系。核心企业会向供应链相关企业要求相关知识,同时也会向供应链相关企业提供知识。本文认为核心企业向相关企业提供知识有两种模式,一种为核心企业主动向相关企业提供经营相关知识,称为推式,一种为相关企业向核心企业要求经营知识,称为拉式。供应链企业的交流最重要的就是实现有条件的知识共享,因此,本文在供应链企业间知识模型中加入“share”这一虚拟个体,这一个体为供应链核心企业和相关企业的交互提供一个虚拟场所,并为这些企业知识搜索及匹配提供服务。“share”的相关功能有两种方式实现。供应链核心企业处于整个供应链主导位置,对整个供应链相关企业起到管理与协调的作用,所以“share”的功能可以由核心企业负责。供应链企业也可以通过第三方企业来完成协调与配置的工作。

由此供应链企业间知识模型中,S=(core_enterprise,relevant_enterprisei,share)

三种知识交互模式模型(SCi_KF)如下图所示:

由核心企业提供知识的推式与拉式的知识流模型,都可以由以上模型得到。拉式模型中,s1表示相关企业处于知识缺乏状态,t1为相关企业发送知识需求,s2为share接收到知识需求状态,t2为share向核心企业发送知识需求,s3为核心企业接到知识需求,t3为核心企业发送知识,s4为相关企业对知识接受的满意状态。s2,t2,s3,t3之间形成一个循环,这是由于相关企业与核心企业的知识描述差异,知识传递必是一个反复的过程,直到相关企业得到其认为足够的知识即可跳出循环,结束此次知识传递。

由核心企业主动提供知识的推式知识流模型,s1为核心企业由于经营所需,要想向相关企业提供知识的状态,t1为核心企业向share发送知识,s2为share接收到知识状态,t2为share向相关企业发送知识,s3为相关企业接到知识的,t3为相关企业吸收知识,s4为核心企业对知识发送的满意状态。同样s2,t2,s3,t3之间形成一个循环,当核心企业满意时,跳出循环,结束此次知识发送过程。

在核心企业向相关企业提出知识需求的知识流模型中,s1为核心企业由于经营所需,需要向相关企业索取知识的状态,t1为核心企业向share发送知识需求,s2为share接收到知识需求信息状态,t2为share向相关企业发送知识需求,s3为相关企业接到知识需求的状态,t3为相关企业发送知识,s4为核心企业对知识吸收的满意状态。同样s2,t2,s3,t3之间形成一个循环,当核心企业满意时,跳出循环,结束此次知识索取过程。

(2)供应链企业内部知识流模型

本文将供应链企业内部知识交互过程看做是个体内部(包括团队和员工)知识流过程。企业内部知识分为生产知识,设计知识,市场知识三种,但不管是哪种知识对于个体来说其流程都是一样的。本文认为个体对知识的吸收过程分为,寻找,吸收,内化,外化,实践几个步骤,在各步骤中伴随着知识不同程度的耗损。

根据上文提出的基于知识特性的知识流模型,可以得出供应链企业内部知识流模型(SCB_KF)如下所示:

模型中,s1表示个体处于知识需求状态,t1表示个体寻找知识,s2为个体找到知识源的状态,t2为个体开始吸收知识,s3为个体已吸收知识状态,t3w为知识内化过程,s4为内化后的个体状态,t4为个体对内化后的知识,结合个体已有知识进行知识创新过程,s5为完成知识创新的个体状态,t5为个体将自己通过内化创新后的自我知识形成显性知识过程,s6为完成知识外化过程的个体状态,t6为个体利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实践的过程。

如模型所示s3,t3,s4,t4,s5,t5,s6,t6之间形成一个循环,因为在个体进行实践过程中,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总结出一些经验(隐性知识),隐性知识通过个体的吸收,提升了自我,又在知识增加基础上投入实践。从t3可以直接跳向s6,这是因为有时,个体在将知识内化之后,直接参与实践,并不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进行提升。t4可以直接跳到s7,这是因为,有的时候,个体在将知识吸收后,重新组合,之后创新增加了自身知识含量,并无需参与实践。

3.供应链知识流集成模型

上文已经得出供应链企业业务过程模型以及基于知识特性的知识流模型,但任何一种模型都无法全面诠释供应链知识流。知识流与业务过程是密不可分的,割裂任何一方都都会使研究片面,所以下文尝试将供应链业务过程模型与基于知识特性的知识流模型相集成,以求全面诠释供应链知识流模型。

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供应链知识流集成模型如下:

定义9:供应链知识流集成模型(SC_KFi)是一个多元组SC_KFi=(e,i,F,share,KFe,KFi)。

①e为供应链企业;

②i为供应链企业内部个体,包括企业内部团队与员工;

③F为供应链企业间的联系关系,F=SCB_KF;

④share为虚拟的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平台;

⑤KFi=SCi_KF;

⑥模型假设供应链各企业(KFi)之间的交互都是通过“share”为平台实现;

⑦核心企业可能是KFi中任何一个;

⑧KFi与“share”之间的交互是双向的;

⑨模型的变迁规则和状态转移公式满足SC_KF变迁规则与状态转移公式。

将以上模型图形化,如下图所示:

三、总结

本文在供应链业务流程及知识流模型的基础上得出了供应链知识流集成模型,此模型全面地结合了业务过程与知识本身的特性,但还不够细致。对于“share”这一虚拟知识共享平台的具体协调与匹配方案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这也将为供应链企业知识流管理提供实际的操作方式。

参考文献:

[1]amenehKhadivar,alirajabzadeh,mehdiKhani,SeyedmohammadJavadJalali.aConceptualmodelforKnowledgeFlowinSupplyChain.ieee,2007

[2]R.Garcia-Flores,X.Z.wang*,G.e.Goltz.agent-basedinformationflowforprocessindustries'supplychainmodelling[J].ComputersandChemicalengineering,2000(24):1135~1141

[3]张慧涛:基于知识市场的供应链企业间知识交易及其模型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7

[4]YanQiao,wuyiZhang.Studyofoptimizingtheknowledgeacquisitionroutebasedoncore-corporationinsupplychain.ieeeSoiL2008,2008.10

[5]wilvanderaalst,KeesvanHee.工作流管理――模型、方法和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6]石双元张浩:基于信息顺序图和petri网的供应链工作流模型设计[J].管理学报,2007,4(6):756~759

[7]袁崇义:petri网原理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8]时一凡:基于网络调查的供应链企业知识行为分析[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8

[9]黄官伟:业务流程中的知识流建[J].情报杂志,2007(8):16~19

[10]周密韩立岩:知识流的petri网模型[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5,26(8):2149~2152

[11]张悟移:供应链企业知识链管理模型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6(12):52~56

[12]SubhashishSamaddar,Satishnargundkar*,marciaDaley.inter-organizationalinformationsharing:theroleofsupplynetworkcon?gurationandpartnergoalcongruence[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2006(174):744~765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篇4

供应链作为一个集“采购+生产+运输+加工+销售+终端消费者”在内的环环相扣的业务流程链条,链条各企业构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有机集成企业核心能力,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加强企业成员间的战略合作。供应链管理是对链条企业合作和业务流程的协调整合,打造供应链市场优势,加强链条企业成员间的功能合作,实现企业成员和供应链的绩效目标。基于这样的认知,笔者认为供应链视角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定位应为:为物流服务企业、生产制造企业和商业流通企业培养物流企业管理、运输运作管理、仓储配送运作管理、采购运作管理、供应链物流管理、生产运作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供应链视角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面向的具体岗位包括:物流部经理、物流企业客户经理、物流营销员、采购员、物流信息员、仓管员、车间调度、生产现场管理员、运输调度、车辆调度等岗位群。

2.供应链视角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

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析是基于供应链视角对物流市场人才需求动向的掌握,结合高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特色,最终确定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包括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具体如下:第一,素质目标,结合物流市场特征,在高校物流管理教学中,以优质物流服务为核心,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精细、快捷、诚信、守时、安全等);第二,知识目标,基于供应链视角培养学生具有专业能力所需的知识,包括仓储与配送、物流信息技术应用、采购管理、企业物流管理、运输管理、物流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技术、供应链物流管理等;第三,能力目标,重点培养学生仓储配送管理能力、车辆调度运输优化管理能力、物料采购管理能力、生产运作管理能力、供应链物流管理能力五项专业核心能力,其中仓储配送管理能力主要包括仓储管理信息化操作、入库作业、检货作业、拣选作业、配送作业、货位管理作业、理货作业、出库作业等能力;车辆调度运输优化管理能力包括现代运输技术使用、运输调度、车队管理、装载等能力;物料采购管理能力包括采购计划、商务谈判、供应商管理、合同管理、供应商选择与评价、采购订单跟催、采购成本管理等能力;生产运作管理能力包括生产预测、生产现场规划布置、生产现场管理、生产计划制订、生产过程控制、延迟制造、模块化生产、产品包装、在制品库存控制、项目管理、产品库存控制、生产绩效管理等能力;供应链物流管理能力包括供应链采购与库存管理、合作伙伴的选择与评价、供应链战略管理、供应链搭建、供应链绩效管理等能力。

3.供应链视角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笔者建议供应链视角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应结合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和物流管理企业专家共同按照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以供应链视角下物流市场为切入点,在物流管理教学中融入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的理念,以供应链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为突破口,构建基于供应链视角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供应链管理视角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的要求,可将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划分为基础知识学习阶段、专业核心课程学习阶段、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学习阶段。第一阶段,基础知识学习阶段。在高校第一学期,新生进校时间较短,对新事物认知兴趣大,学校可以安排物流管理见习学习,帮助学生感受物流管理职业环境,直接接触体验物流企业工作流程、工作现场和物流管理,增强学生职业道德,帮助学生立足物流市场需求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第二阶段,专业核心课程学习阶段。供应链视角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仓储配送管理能力、车辆调度运输优化管理能力、物料采购管理能力、生产运作管理能力、供应链物流管理能力五大核心能力,在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教学指导下,对学生进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训练,完成基于供应链视角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并结合校外实践平台,相继开展核心能力的实训和岗位实习活动,将专业核心技能融入教学,学生通过五大专业核心课程和技能的学习,做好物流市场核心技能培养准备;第三阶段,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学习阶段。该阶段是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阶段,也是学生综合技能的轮岗实习学习,即学生结合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将其与企业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实习阶段,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对企业实习中所遇问题进行分析、解决,提高学生综合技能,奠定未来职业发展拓展学习基础。

4.总结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篇5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知识链知识链模型

21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不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也使企业的发展从依靠资本积累逐渐转向知识积累和知识创新。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崭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已引起普遍关注,正成为目前一个热门的前沿领域。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也在资源学派(又称能力学派)的基础上,出现了基于“知识”的能力学派。文章对目前学术界有关核心竞争力与知识链管理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进一步对基于“知识”的能力观进行充实,并指出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在知识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企业竞争力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关系(金碚,2003),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市场中,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它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者)提品或服务,并获得赢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即哪个企业能为市场提供更优秀的产品或服务,其竞争力就越强。企业竞争力是可以进行比较的,而且企业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可计量性,可以通过市场进行交易获得,或者可以模仿其他企业而形成。而核心竞争力(又或称为核心能力)通常是指企业所具有的不可交易和不可模仿的独特的优势因素。核心能力往往是难以直接比较和计量的。企业的核心能力和企业竞争力在企业发展中可能会有共同的表现:即能够持续地比其他竞争对手更好、更有效率地向市场提品或服务,并获得经济收益。核心能力是企业维持和增强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关键,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通常存在于竞争力的“知识”层面的最里层。

二、基于知识的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提出

以往的研究已将决定企业竞争力强弱的因素划分为四类因素,分别为关系、资源、能力和知识,这里的知识是指不受物质资源约束而本身却能够物化为企业的“资源”和“能力”的“知识”或者“学识”。从其性质来看,知识本身也是一种能力。由此可见,十几年来,对企业能力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已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隐藏在企业能力背后并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是企业掌握的知识。实际上,C.K.prahalad和GaryHamel(1990)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组织的积累性的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集成的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这里的学识、生产技能和技术都是“知识”的一种。而且,这里知识的积累性,以及对不同的生产技能和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进行的协调活动,无不体现了知识的动态性以及过程性特点。

从对核心竞争力的根源把握来看,实际上在C.K.prahalad和GaryHamel年代,核心竞争力的表述就已经体现出“知识”的特性。在后来的研究中,如Vernaallee所认为的那样,组织制定核心能力战略不仅要从当前的知识效用出发,还要从获取未来知识的角度出发,也就体现了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性,同时也体现了核心竞争力构建的非短期行为,因为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知识体系并不能通过短期行为形成。另外,由Hamel所述的,构成核心能力的隐性知识是难以模仿和难以交易的,这也就说明知识是构成核心竞争力的不可交易和不可模仿的独特的优势因素。

三、知识链及其管理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崭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引起普遍关注。为提高竞争力,谋求持续竞争优势,企业意识到只靠自身所拥有的知识,竞争能力是有限的。于是越来越多的企业与合作伙伴、竞争对手、供应商、客户等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知识为核心、人为主体,以知识共享和创新为目的,展开了“链”与“链”的竞争。

1.知识链管理的含义

目前,与知识有关的“链”的研究主要有知识供应链、知识价值链和知识链等。就知识链的研究,从文献资料看,研究的重点大都从供应链的角度提出知识供应链的概念,例如,Rechardhall和pierpaoloandriani(1998)认为,知识链是一种管理供应链隐性知识的方法。其实,知识链的管理过程就是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知识的识别、培育和转换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美国学者C・w・Holsapple和m.Singh(2001)从组织内的知识和组织的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出发构建一个系统的知识链模型,该知识链模型包括了知识链的主体和知识链的产出,知识链的主体部分包括了五种初级活动和四种高级活动。在美国学者C・w・Holsapple和m.Singh研究的基本上,国内学者刘金希、徐建锁、王平等人都从不同角度对知识链理论及其模型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改进的知识链模型。本文认为知识链由知识获取、编码、转化、存储、整合共享和创新等节点形成的一条循环往复的增值链。知识链管理(Knowledge则是指核心企业通过组织内员工间的知识共享和组织间的知识流动,实现知识链上的知识整合与知识创新,增强知识网链的整体优势,从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的决策过程。知识链的核心是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

2.知识链管理的原则

知识链管理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从知识链的定义来看,知识链的成功实施除需要企业内部人员的整体配合外,还需要知识链上的每一个成员,通过知识共享与交流及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知识的合理的配置与重新整合,以提高知识创新的效率。

(2)动态性原则。加强知识链与外部知识源的交流,可以使企业从外部获取一定的知识资源,以弥补自身知识能力的不足。关于这一点,企业首先将企业知识链置于一定的环境中,加强链上每一个节点与外界环境的联系。外部知识网能够提供新的知识源,可以提高企业知识的多样性。

(3)双赢原则。企业间合作目的是弥补自身能力的不足。合作企业之间有着不同的知识差异和利益趋动,促使企业之间通过一定的约束条件,寻求能够弥补自身知识能力不足的企业作为合作对象,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共享,提高知识创新的效率,谋求双赢,而达到自身能力增加的目的。

3.知识链管理措施

知识链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间的关系,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展知识链的管理活动,但成功率并不高,如何才能提高知识链成功的几率呢?本文认为,知识链的成功实施除要将企业知识链置于一定的环境中,加强链上每一个节点与外界环境的联系外,更重要的是企业应该谋求提高企业内部知识链管理质量的措施。内部知识链管理质量是与外部企业进行合作的基础。

如何才能提高企业内部知识链管理的质量呢?通过对知识链的认识,我们认为:

(1)企业首先应该建立企业内部知识交互平台和知识库。知识库的建立,不仅使组织知识资源为企业内职工所共享,也可以成为决策者进行决策的依据。而知识交互平台的建立,可以使企业员工及时进行信息交流,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也就有了硬件支持。

(2)企业应建立有效的知识共享激励机制。已有学者从激励系统构成要素的属性出发,认为当前员工知识共享行为的激励理论存在三种基本观点:经济利益激励观、社会利益激励观和心理利益激励观。并有学者通过因子分析法认为,经济利益激励对员工知识共享行为的激励效果较弱,甚至为负。本研究认为,基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否采取经济利益激励,关键看被激励者所处的需要层次。

(3)应该重视对企业员工的知识培训。通过培训可以缩短员工学习知识、吸收知识、运用知识的时间。往往员工会认为接受培训会表示自身能力不足,从而会影响到自身利益。作为企业管理人员应该洞察员工的心理,使员工正确认识培训的重要性,提高培训效率,从而在知识期内提高员工的知识素质,缩短员工之间知识能力的差异,为知识交流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另外,企业成功实施知识链管理,还要注重企业员工之间和企业之间良好信任关系的建立,尤其是企业之间相互信任关系的建立。由于合作企业之间可能来自不同的地域,拥有不同的背景,在合作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习惯性的防卫心理和行为,良好的信任网络和沟通渠道则可以使各成员企业能充分而及时地进行信息沟通,从而为知识共享提供可能。

四、结束语

知识管理(Km)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技术”系统工程,核心是知识链管理。当前,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组织之间的知识流动,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尽管知识链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成功率却很低,许多企业在知识链的实践过程中走了一些弯路,没有取得预想效果。因此,必须实施知识链管理,提高知识链的成功率。本文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及有关知识链的理论进行了整理,提出了企业为有效实施知识链管理,应该遵循原则和一些相应的措施。当然,关于知识链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尤其是知识链内的知识共享效率的提高与基于知识链的管理系统设计等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希望本文所提出的一些想法能够为企业成功知识链管理提供一些参考,也能为学术界开展知识链管理的研究提供一些启发。

参考文献:

[1]金碚:竞争力经济学[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2]刘冀生吴金希:论基于知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知识链管理[J].清华大学学报,2002,(1):68~72

[3]李翠娟,宣国良.知识供应链:企业合作知识创新的新方式[J].科研管理,2006,(3):42~49

[4]王平等:基于知识链的企业战略知识管理框架[J].情报杂志,2005,(6):83~85

[5]徐建锁等:基于知识链的管理[J].天津大学学报(哲社),2003,(4):133~136

[6]顾新:知识流动、知识链与知识链管理[J].软科学,2006,(2):10~16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篇6

【关键词】多元供应链;供应链网络;融合方式

1.引言

近年,随着绿色供应链、服务供应链等管理模式的出现,企业供应链网络呈现出越来越丰富多样的形式。企业供应链网络中已经不仅包含单一的产品供应链网络,而是多种供应链网络叠加与融合的结果。曹丽莉(2009)讨论“多元供应链”是指产业集群中存在的产品供应链、技术供应链与服务供应链整合在一起的供应链。随着企业业务的延伸与扩展、以及与伙伴企业整合度的提升,围绕单一企业如企业也可能形成多元的供应链网络。李怀政和王学军在2004年就讨论过物流管理与集成化供应链的融合。范慧颖(2009)则分析了深港物流供应链融合策略。已有的研究成果为单一企业的多元供应链研究引入了新的视角。

本文将在研究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界定企业多元供应链网络的定义与组成结构,对其联结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组多元供应链网络的融合方式,为企业多元供应链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2.企业多元供应链网络的内涵与结构

2.1多元供应链网络的内涵

企业多元供应链网络是指以一个企业为核心供应链链主企业,在产品供应链基础上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包含多种供应链的网状结构。在这一网络中,链主企业与其他伙伴企业间存在多种形式的供应链关系,如产品供应链、服务供应链、技术供应链等。多元供应链网络实际上构成了链主企业的整个资源环境,企业从网络中的节点企业中获取所需的物质资源、技术资源、服务资源等生产要素,生产的功能产品或服务产品也通过这一网络销售给零售商或终端客户,从可支配的有限资源中获得最大化的商业收益。

2.2多元供应链网络的结构

在多元供应链网络中,围绕链主企业的已不限于传统供应链中的原料供应企业或产品销售企业,还有可能是各类服务供应企业、技术供应企业、产品服务企业等,这些企业与链主企业一起构建成形式多样的供应链。而且,这些企业间也有可能存在供求关系,从而形成链与链之间联结。最终,各个成员企业间供求关系错综复杂的多元供应链网络将建立起来,并形成为一个网络生态环境。

3.企业多元供应链网络的融合方式

对一个企业而言,其所有上下游伙伴及客户形成的多元供应链网络,涵盖了该企业的各种商业需求及所有业务活动所需的资源。为实现企业全局资源的最优化运作,实现多元供应链之间的联接与融合是必然的要求。企业多元供应链网络的融合可以分成以下四大类型:精益定制的产品生产融合、绿色集成的技术创新融合、共享创新的知识协同融合及和谐共赢的企业文化融合。

3.1精益定制的产品生产融合

通常,供应链是围绕一个产品制造为主的企业逐步发展形成一个的完整产供销链条,包括原材料供应、产品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在多元供应链网络的融合过程中,首先就应该实现精益定制的产品生产融合,即在多元供应链网络生态中,主生产企业需要引导伙伴企业共同打造满足客户定制化需求的精益生产体系。

产品生产融合主要包括三类流程的融合,一是业务流程融合,围绕产品生产制造的主要业务流程,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要素有机地集成为一个跨越企业边界的整体功能过程;二是物流融合,实现一体化的物流体系,将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回收/废弃物等物资高效率和高效益地从供应企业运送到需求企业,并将物流管理与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环节深度结合,及时高效地满足生产企业对物流的需求;三是信息流融合,信息流是整个供应链优化运作的依据,借助于网络信息系统,信息流融合可以帮助实现多元供应链之间的整合,从而提升整个供应链网络的管理效率和整体效能。

3.2绿色集成的技术创新融合

绿色经济的发展对企业的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绿色集成的技术创新融合就是在企业多元供应链网络中,倡导绿色生产制造技术与材料的创新开发与运用,逐步将供应链绿化成为绿色供应链网络。

为此,所有企业需要改造现有供应链网络,多元供应链上的伙伴企业需要共同来提高供应链的绿色环保水平,这通常可以从生产技术创新、服务技术创新和管理技术创新三方面来推动绿色环保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相应的,绿色集成的技术创新融合也包括三个方面的融合,即生产技术创新融合、服务技术创新融合和管理技术创新融合。生产技术创新融合是指多元供应链上的伙伴企业在创新研发新的生产技术或材料时,需要一起研究环保技术或环保材料的应用方案,尽可能寻求全局最优的环保生产方案。同样,在多元供应链上,成员企业的服务技术创新与管理技术创新也需要与其他企业相融合。

3.3共享创新的知识协同融合

多元供应链上的所有伙伴企业应该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为此,开展共享创新的知识协同融合可能是最佳策略。从知识管理角度来看,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根本途径。知识协同作为基于业务活动流程开展的以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为主的知识活动,对企业创新能力与竞争力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多元供应链上,伙伴企业通过知识协同融合,在伙伴企业间实现跨越企业边界的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

为实现共享创新的知识协同融合,需要从知识流程融合、跨产业融合、跨学科融合等方面开展融合活动。所谓知识流程融合就是将多元供应链中成员企业内部的知识流程与其他其他的知识流程相衔接。考虑到现在产品往往是一种功能复合性产品,甚至是功能、服务、文化等要素相叠加的产品,通过跨产业融合、跨学科融合可以让不同产业的企业共同来创造一个产品,而且绿色产品制造过程中也涉及大量不同产业、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知识,通过跨产业、跨学科的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在知识协同过程中实现多元供应链的融合。

3.4和谐共赢的企业文化融合

多元供应链管理的要旨是通过使各个供应链子系统达成一种和谐状态,最终达到整体共赢的目的。在激烈变动的外部环境中,企业应该依托多元供应链以资源优化和不确定性消减为主要手段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实现产品生产融合、技术创新融合和知识协同融合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多元供应链伙伴企业之间的企业文化融合,具体包括在全球化、跨文化、价值观等方面实现融合。

随着企业供应链的延伸与网络拓展,企业的资源有可能来自全球的任何一个角落,每个企业必须以全球化的眼光看待多元供应链对企业间的融合挑战,理解多元供应链网络上不同组织、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人员或企业的企业文化,求同存异,逐步构建多元供应链网络的文化生态环境,既保留有各伙伴企业内部的企业文化生态,又有外部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和谐共赢的企业文化背景。最终,在日益密切的多元供应链关系互动过程中,各成员企业的价值观逐步兼收并蓄,达成能被所有伙伴企业认可的价值观,为多元供应链的和谐共赢目的提供内在驱动力。

4.企业多元供应链网络的融合途径

企业供应链已从早期的企业内部供应链,逐渐发展到单一产品供应链和集成生产供应链。随着全球化制造和绿色制造模式的出现,企业供应链已逐渐出现网络化、多元化、复合化的趋势,产品供应链、技术供应链、服务供应链等叠加到一起,形成了企业的多元供应链网络。随着全球化协同制造的进一步加深,联系紧密、互动频繁、相互依赖的全球供应网已逐步显现出来。企业供应链正逐渐由多元供应链向全球供应网过渡。

不同阶段的供应链特点是不同,相应的供应链的融合类型也会有所差异。在企业内部供应链阶段,企业主要关注产品生产流程、物流、信息流等基本活动流程的融合,主要为产品生产融合方式。到了集成供应链阶段,企业已经不满足于现有流程的融合,而是希望通过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技术创新,创造更多的附加价值,并通过创新获取竞争优势。在多元供应链阶段,不同供应链上的伙伴企业需要实现深层次的协调,知识协同应成为所有成员企业的追求目标。通过知识流程融合、跨产业和跨学科的知识融合,企业间可以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创新合作,在产品、技术、服务、盈利模式等全方位实现协同发展。最后,进入全球供应网阶段,企业的融合重点将转向企业文化的融合,即业务全球化、员工跨文化及企业价值观的融合。

5.结论

本文在分析企业多元供应链网络的内涵与结构的基础上,研究了供应链网络的四种融合方式,并结合供应链的不同发展阶段,提出了企业多元供应链网络的融合途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在不同供应链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融合方式,依照本文给出的融合途径,企业最终有可能实现全方位的供应链融合。

参考文献:

[1]柴国荣,李振超等.供应链网络下集群企业合作行为的演化分析[J].科研管理,2011,32(5):

129-134.

[2]程建刚,李从东,汤勇力.论产业融合下的供应链跨产业联结[J].现代管理科学,2008(8):

28-30.

[3]李美云.论服务业的跨产业渗透与融合[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10):25-33.

[4]曹丽莉.多元供应链的构建融合推进产业集群创新升级[J].软科学,2009,23(1):75-79.

[5]李怀政,王学军.论物流管理与集成化供应链的融合[J].江苏商论,2004(8):58-59.

[6]范慧颖,何嫒菲.深港物流供应链融合策略[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20):68-69.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篇7

信息时代企业面临各种供应链突发事件,并且其演化和发展规律很难预测。按照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方法来研究企业应急管理,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而知识管理对企业的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尝试将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应用到企业供应链应急管理中去,提出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供应链应急管理体系,期望能给企业应急管理提供新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企业;供应链;应急;知识管理

一、知识管理引入企业供应链应急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知识经济的蓬勃兴起,突发事件时有发生,近十几年来,例如SaRS、汶川大地震、三鹿奶粉事件、舟曲泥石流、玉树地震、事件、H7n9禽流感等突发事件的发生不仅给国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也给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带来巨大灾难。我国于2007年颁布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这从国家法律层面开始逐步重视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企业的经营环境越来越不稳定,突发事件给企业造成巨大危机,如果不及时有效的应对,企业往往会造成重大损失,严重者甚至导致企业的破产。当前,供应链网络日趋复杂,供应链系统一方面能给企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却也潜藏着巨大的风险。突发事件的发生通常会打破企业供应链原本畅通的供应状态,突发事件对供应链中某个企业的冲击势必会通过供应链的链条向其上、下游企业传导,供应链条中的某个企业的灾难可能会危及整个供应链的生存。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系促使供应链中企业之间有着共同应对突发事件的坚实的利益基础和情感指引。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日益被企业所重视,并逐渐成为了企业的第一生产要素。近年来,知识管理在企业管理变革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并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的流程再造、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领域。企业供应链应急管理的过程主要是要综合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的综合资源和信息,组织并协调发挥好各类专业人员的知识和才能,快速做出正确的决策并根据决策实施应急救援,所以企业供应链应急管理的过程可以看作是知识管理的过程。本文尝试将知识管理的管理思想引入到企业供应链应急管理中,构建了企业供应链应急知识管理的理论体系,期望能给企业应急管理提供新的参考与借鉴。

二、培育应急知识管理文化

要培育企业的应急知识管理文化重点是要在企业内树立危机意识、形成知识共享机制和知识创新的文化氛围。当然还有学习型企业应急文化和合作型企业应急文化。下面重点论述前三种文化策略。

1.危机意识

企业全体成员要认识到危机的重要性,要培养全员危机意识。就如诺基亚公司的企业文化那样,企业鼓励坏事传千里,在企业内部鼓励散布坏消息,使全体员工拥有危机感。这样,当突发事件来临时,企业全体成员就会形成一股凝聚力,做到不慌不乱,积极应对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冲击。树立危机意识不仅是针对企业自身而言,更要时刻注意到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遭受的突发事件。往往上、下游企业遇到的危机能在供应链上迅速传递给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使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蒙受更大的损失,前文叙述的爱立信公司就是这样典型事例。同时,供应链管理思想中的供应商管理库存(Vmi)管理方式的运用,也能有效帮助企业降低库存管理的风险,从而有效应对供应链中的“牛鞭现象”,降低企业突发状况下的库存风险。

2.知识共享

面对供应链上的突发事件,供应链上的单个企业往往很难单独应对,这就需要合作伙伴的参与,尤其是供应链上其他成员企业积极的参与,而知识管理中知识共享的管理理念在这方面恰恰能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当供应链中的某个企业遭到突发事件危机时,一定不能隐藏自己的危机,应当要建立供应链上企业之间有效的知识共享平台,形成知识联盟。一方面,有助于供应链上的其他成员企业在第一时间内掌握突发信息,以便及时做好自身的应急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还能发挥自己企业的优势,积极有效的帮助供应链上的其他成员企业有效应对突发危机。

3.知识创新

企业在面临突发事件时,管理者往往会遭受企业内外巨大的压力,其做出的每一个应急决策都承担着一定的风险,直接影响着企业未来的发展。而知识创新能帮助企业管理者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和效率。因为企业知识管理的创新机制是建立在全体员工知识的积累之上的,通过组织内部充分的交流、共享、积累,逐步将企业个人的隐性知识转化成企业的显性知识,从而进行知识的创新。创新后的知识能有效帮助企业的管理者进行决策。

三、完善应急知识管理配套

1.储备应急知识管理资源

企业为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带来的供应链的冲击,需要储备充足的应急知识管理资源。主要包括资金保障、物资准备、员工情景演练保证、社会关系资源的储备等重要储备资源。当突发事件来临时,企业能够迅速调度已经拥有的储备资源,积极应对突发事件。

2.完善应急知识管理制度

要完善企业应急知识管理制度,为企业知识管理提供了法制保障。通常应包括应急知识沉淀制度、应急知识分类制度、应急知识更新制度、应集知识培训制度、应急知识考核制度和应急知识激励制度。

3.提升应急知识管理技术

企业要想运用知识管理思想积极应对供应链中的突发危机就离不开知识管理技术的支撑,供应链应急知识系统的实现更离不开知识管理技术在每一层次的应用。常见的企业提升应急知识管理的技术包括第3章中提到的知识管理收集、共享、利用和拓展阶段所用到的技术外,还有知识检索与导航技术、知识分类与存储技术、知识推理技术等都能够有效的帮助企业应对供应链中突发危机。

4.加强应急知识管理部署

面对突发事件的到来,企业如何迅速恢复到原来的生产经营状态,企业应该要加强应急知识管理的部署。本部分内容参考mit的薛飞教授研究的经典案例,提出几种企业加强应急管理的战略部署。

(1)交叉互补、分散风险注重弹性空间的把握,企业尽量设置合适的替代方案,同时标准化为此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性。标准化的工厂、标准化的设备、标准化的零组件、标准化的系统开发、标准化的生产流程等这些均可以保证企业的标准化,从而保证应急突发事件。企业可以更好的进行一些改变,比如调遣人力、配备各个工厂(甚至供应商工厂)的产能、更换零件或服务供应商,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提供替代方案。一旦碰到一些突发的状况,则可以用别的方式或者供应商代替,替换损坏部分,或者改变生产流程等。比如通用集团采用了较好的标准化流程,根据汽车市场需求,通用集团在波兰、阿根廷、泰国、巴西、中国的工厂盖得几乎是一模一样,企业同样复制工厂设施,采取标准化的制造流程。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同时在出现一些突发状况的情况下,可以紧急的利用其它厂房进行生产,同时不同工厂之间的员工也可以进行必要的调换,在这个工厂作业的公认去其它同类企业同样可以。标准化带来的不仅仅是基础的互换性与通用性,同时也给企业更大的生存空间。但随着企业竞争日益激烈、消费者期望增加、产品加速淘旧换新等因素,公司必须提供更多种不同款式的产品,以致要积压更多的库存,因此也削弱了互换性带来的弹性。

(2)延后生产,流程再造消费者需求不断增加,而制造商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产品种类繁杂,表示每项产品的销量相对变小,但是起伏加大,所以为了随时满足消费者需求,制造商和零售商必须面临大量囤货的风险,产品种类多反而提升了需求的风险。如果制造商此时采取延后生产策略就可以满足许多顾客,做法是通过重新进行产品设计和制造流程设计,优先制造系列产品公共的核心组件。这样就可以根据客户订单,拿公共的产品制作成品或客制品,而不是仰赖市场预估来制造成品。许多供应链都采用这种模式,以低成本高效率地提供种类繁多的商品,而非每样商品都从工厂直接出货。另外,基础产品是更具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的,可以有效增强企业的应变力,比如在油漆行业,宣伟提供无数种油漆的选择品种。他把配色的程序移到后段,只提供零售商纯白基底漆和颜料,加上一本配色表和搅拌机,让零售商在店里为每个客户的需求完成调色。他把客制化的制造流程移到最末端的零售点,而此时消费者已经买单了。

(3)客户至上、注重合作客户关系在当今市场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而面对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化,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成为企业发展的命脉。与客户的紧密关系,碰到灾变就能发挥作用。尤其在复原期间,客户的反应往往是成败关键。只要一个关键客户的担保,就等于向其他客户、厂商、金融机构或投资人保证:公司的生存没问题。客户协助公司、注重合作的案例在东亚财团之间尤其典型,日本的一些大企业也经常交叉持股,促成供应商与客户之间的双向支援。

参考文献:

[1]黎枫,徐道明.供应链突发事件的应急策略[J].统计与决策,2011.12.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篇8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企业竞争力竞争优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网络经济的深入发展,世界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由供应商卖方主导变成了顾客买方主导,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呈现出动态化、复杂化、激烈化的特征。面对前所未有的竞争环境变化压力,企业都在积极寻求一种既能保持自身的独立地位,又能整合利用其他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提升自身核心竞争能力的基于共赢原则的经营管理新模式。在此情况下,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便应运而生。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将不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任何一个企业只有与别的企业结成供应链,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全球竞争环境,提升企业竞争力,保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继而取得竞争的主动权。本文在对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供应链管理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和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策略。

一、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

供应链管理,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掌握了供应链各环境的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利用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激励职能,对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各环节所涉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以及业务流进行合理调控,以期达到最佳组合,发挥最大效率,迅速以最小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最大的附加值。它强调的是一种网络式管理,目标就是要将顾客所需的正确的产品能够在正确的时间、按照正确的数量、正确的质量和正确的状态送到正确的地点,并保证成本最小化。总的来说,供应链管理将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化为供应链之间的博弈。原有供应链上的企业由企业物流的博弈对立发展到企业物流经营的共生。供应链管理是在现代科技促进产品极其丰富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管理理念,它涉及各种企业及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是一种跨行业的管理。与传统的企业管理相比,现代供应链管理体现了以下的基本思想:

1.供应链管理强调运用系统的战略管理思想

供应链管理是基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具有一个共同的战略目标基础之上的管理,它不再孤立地看待各个企业及各个部门,而是考虑所有相关的内外联系――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等并把整个供应链看成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以高度关注客户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各节点企业集中精力培养各自的核心竞争力,负责优势责任,使成员之间的知识、技能、管理和信息优势得以集成,并通过有机的协调来共同追求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从而提升整体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实现链上各企业利益最大化。

2.供应链管理强调利用集成化的信息管理

为使供应链担负起对最终用户需求的快速响应,供应链必须建立一条贯穿所有节点企业的信息高速公路。链上企业在主动地关注整个供应链及其管理的同时,供应链中各成员之间的业务伙伴关系得到了强化,变过去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敌对关系为紧密合作的业务伙伴,这主要体现在共同解决问题与信息共享等方面。即供应链管理强调利用集成化的信息管理,链上企业要把与供应链运作有关的信息及时传送到信息高速公路上,再由核心企业进行信息总集成,保证节点企业在实时状态下获悉与己有关的信息,同时进行快速响应来满足用户需求,保证供应链管理准确、高效的要求。

3.供应链管理强调链上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开发

只有链上企业本身具有核心竞争能力,供应链业务伙伴关系才会持久。所以,供应链业务伙伴关系的形成不能以丧失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为代价,应做到能够借助其他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来形成,维持甚至强化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保证供应链组织在管理、运作上的高度集成与优化,最终实现供应链管理的高质量、高柔性、快速响应、低成本以及整体效益最优的共同目标。

二、供应链管理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竞争力最直观地表现为一个企业能够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消费者提品或者服务,并且能够使自身得以发展的能力或者综合素质。而所谓“更有效地”是指以更低的价格或者以消费者更满意的质量持续地生产和销售(统计上表现为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所谓“使自身得以发展”是指企业能够实现经济上长期的良性循环,具有持续的良好业绩,从而成为长久生存和不断壮大的强势企业(统计上表现为长期具有较高的盈利率)。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和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其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表现在:

1.供应链管理可减少物流流通时间,加快交货速度,增强企业竞争的时间优势

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利用集成化的信息系统,可以提高节点企业信息流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有效消除由于信息交流不及时、不准确而导致的“需求放大”现象。从而使链上企业能适应市场快速变化的形势,实现供应链各环节即时出售、即时生产、即时供应,也就是在需求信息获取和随后所作出的反应尽量接近实时及最终消费者,将消费者需求的消费前置时间降低到最低限度,加快交货速度,保证对客户需求做出快速有效的响应,大幅度地缩短从订货到完成交货的周期,实现即时生产、即时交货和即时配送,从而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为企业在市场中占有更大的份额创造条件。

2.供应链管理可减少库存,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竞争的成本优势

供应链管理通过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整体合作和协调,从而实现物流畅通,促进供给和需求信息的快速流动,在加快物流的同时避免盲目生产,有效减少各个环节的库存量,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库存成本消耗。另外,供应链的形成消除了非供应链合作关系中上下游之间的成本转嫁,从整体意义上降低了各自的成本,使得企业将更多的周转资金用于产品的研制和市场开发等,以保证企业获得长期地持续性发展。

3.供应链管理可充分发挥链上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竞争的专业优势

企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决定了企业不可能在所有业务领域都获得同样的竞争力。在供应链管理条件下,供应链上每个成员企业的业务都不是大而全,而是将自身有限的资源集中在企业的核心业务上,提供其业务范围内最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突出自己的核心业务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立自己的优势。至于非核心业务,则转包给业务伙伴。通过非核心业务的外包,建立一个良好的供应链体系,保证每一个成员企业都能轻装上阵。这种合作竞争使每一个成员企业既可以保持和发挥自己的个体优势,又可以扩大资源利用的范围,享用联盟中的其他资源,完成单个企业不能承担的市场功能,共同增强市场竞争实力,实现核心竞争优势集成和资源共享,共生出强大的整体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

三、供应链管理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途径

1.转变思想观念,培养协作精神,确立多赢思想

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实施中最主要的障碍来自各组织传统观念的阻力,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是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关键。供应链管理是建立在多赢基础上的,企业要明确自己的战略目标,把握核心优势,乐于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共同承担利益与风险,在合作方之间建立起充分的信任和信息共享机制,克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使供应链企业相互封锁的弊端,使信息等资源在供应链各方得到充分相互共享,共同对付市场上的竞争者,谋求最大的合作利益。由此,供应链管理超越了企业之间的界限,通过培养协作精神,确立多赢思想,把有关各方都联系起来,遵循互利互惠,互信互补的原则,发展更为密切的关系,携手参与市场竞争,共同承担责任和风险,共享成果与收益。

2.塑造优秀的企业供应链管理文化

在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内部贯彻“以各成员企业和顾客满意为核心”的供应理念。在改善供应水平的同时,企业文化发挥着重要的观念导向作用。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优秀的供应链管理文化往往能够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统一和沟通各节点企业及其员工的思想,从而使各成员企业及其员工产生对本企业的供应目标、供应观念、供应行为规范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是企业自我激励的动因,它有利于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参与精神,使员工自觉地为实现企业的供应目标而努力工作、持续改进。企业要努力实现这样的转变,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制订相应的政策,鼓励和强化员工的供应链管理意识,从而使该管理文化深入人心。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有必要形成趋于统一的供应观念,互相促进与学习,增进沟通和相互理解,最大限度地从行为和思想上保持其正相关性,甚至是一致性。这样,就可以从供应链的内部结构方面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稳定性,提高“链”的竞争力,从而进一步提升链上企业的竞争力。

3.加强供应链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

供应链管理引入我国只有几年时间,许多企业界人士对此知之尚少,能进行供应链管理运作的人才就更缺。供应链管理作为一个跨组织、跨行业的管理理念,它涉及许多高新技术,不但需要懂得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信息技术,而且需要了解供应链上各行业管理理念、方法、手段及与供应链有关的管理技术,然而,在知识更新日益频繁、知识量极度膨胀的时代,无论个人如何努力,一个人想掌握所有的知识技能是几乎不可能的。这样一来实施供应链管理就必须将各类专业人才组织协调在一起。因此,目前我国除了加快培养与供应链管理有关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外,最迫切需要是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供应链管理理念的培训和介绍其相关技术,使他们迅速地成为具有供应链管理相关知识背景的又具有协调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自觉寻找并建立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高企业及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使供应链管理在我国企业中得以普遍推广应用,形成我国企业在经营国际化的形势下的竞争优势。

四、结束语

竞争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供应链管理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基础,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顾客需求的不断变化,为使我国企业在激烈的全球经济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实施供应链管理来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杨晓雁:供应链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8

[2]刘鑫:实施供应链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J].高等职业教育,2004.2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篇9

关键词:战略管理;价值链;知识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

一、企业的价值链

经济学家安索夫在1976年出版的《从战略规划到战略管理》一书中指出,企业战略是企业为了适应外部环境,对目前从事或将来所要从事的经营活动所进行的决策。战略是一条贯穿企业活动与产品/市场之间的“连线”,这个连线由产品/市场范围、增长向量、竞争优势和协同作用四部分组成,战略就是把企业活动和以上四个方面连接起来的决策标准。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发展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变化加剧,如何在动态多变、难以预测的环境中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羸得竞争优势,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企业战略管理以预测和分析未来的竞争优势为基础,以寻求中长期竞争优势为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堪称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法宝。西方企业开始逐步关注战略管理,理论界也更加活跃,新的工具、新的思路不断涌现,在指导企业实践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美国管理学家迈克尔•珀特于1985年在其所著《竞争优势论》中提出价值链(ValueChain)这一经济名词。他的观点是,任何企业的价值链都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创造价值的作业构成的。这些作业分布在从供应商最初的原材料来源到最终产品的最后消费之间的每一个环节。价值链分析将价值形成过程分解成战略性相关的作业,便于更好地理解成本性态和产品忧势产生的源泉。它从外部环境的角度分析问题,把每个作业都当成整个创造价值的作业链中的一环,从最基本原材料的取得到最终产品使用后废弃的整个价值链层次上,分析产品的成本和收益,从而合理分享利益,求得与供应商和顾客的合作和协调,科学地设置整个价值链。这是基于企业竞争战略对价值链的理解,也是社会价值链的内涵。

价值链作为一种对企业竞争优势进行强有力战略分析的框架,多年来不断发展创新并被财务分析、成本管理、市场营销等专门领域所广泛融入和吸收。在新思维方面,价值链和供应链是物流运作过程中的两大组成部分。价值链是企业为客户、股东、企业职员等利益集团创造价值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称。在价值链中,价值的概念可以从内外两个角度来理解。对外针对企业客户,指产品的使用价值;对内针对企业自身及其内部流程,指产品能为企业带来销售收入的特性。其数量表现为,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顾客支付的产品价款。企业特有的价值链是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同时,企业价值链与其供应者、销售者价值链的联系,也是企业竞争取胜的基础。只有对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实行有效管理的企业,才有可能真正获得市场的竞争优势。为此,考察一个企业的价值链,应该把它与上下游产业联系起来,从供应商开始,直到价值实现的一个价值增值系统,进行全面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

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一般可分解为产品开发、设计、生产、营销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互不相关联的经济活动,或称为“增值作业”,其总和即构成企业的价值链。它一方面创造顾客认为有价值的产品或劳务,另一方面也需要负担各项价值链中所产生的成本。企业经营的目标,在于尽量增加顾客对产品或劳务所愿支付的价格与价值链中所消耗成本间的差距,即尽量增加利润。因此,要仔细分析企业价值链的构成,以此来分析企业的各项活动哪些是“增值”的,哪些不是“增值”的,并由此进一步提高企业各项价值活动所创造的利润空间。

价值活动是组成企业价值链的各个部分活动,它们是企业创造对顾客有价值产品的基础。这些活动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活动,另一类是辅助活动。基本活动是涉及产品物流过程的各种活动,如生产制造及其销售,转移给顾客和售后服务的各种活动。辅助活动是辅助基本活动并通过提供外购投入、技术、人力资源以及各种企业范围内的职能以相互支持。如图所示,包括价值活动和利润(利润是总价值与从事各种价值活动的总成本之差)。

1、基本活动

主要包括进货后勤、生产作业、发货后勤、经营销售、服务等环节。在任何企业中,所有类型的基本活动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并对竞争优势发挥作用。但是,在特定的产业情况下,每一种类型对于竞争优势都可能是至关重要的。如对批发商来说,进货和发货的后勤最为重要。而对于小饭店或小型零售店等服务性的企业而言,后勤则显得无关紧要,经营才是发展和生存的关键。

2、辅助活动

任何行业内竞争所涉及到的各种辅助活动可以分为4种类型: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与基本活动一样,每一种类型的辅助活动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划分为不同的价值活动。

(1)采购。购置用于企业价值链的各种投入资源的活动,而不是外购投入本身。外购的投入包括原材料、储备物资、其他低值易耗品以及各种机器设备、器材等。尽管外购投入一般与基本活动相联系,但是外购投入却在包括辅助活动在内的所有价值活动中存在。采购遍布于整个企业,采购活动与所有基本活动及辅助活动都有关系,尽管通常一个购买部门服务于很多价值活动而且购买政策适用于全企业范围。采购成本如果相对于总成本有一定的份量,那么也只能是很小的份量,但它对于企业的全面成本和经营歧义性往往有很大的影响。

(2)技术开发。是指同产品有关的改善产品和工艺的相关技术活动。包括各种技术诀窍、程序、在工艺设备中所体现的技术等。在大多数企业中,所应用的技术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准备文件过程中和运输商品过程中的技术及产品本身所体现出来的技术等。同时,技术发生在许多部门,并用许多形式与最终产品的价值实现直接相关。包括订货登记系统中所应用的电子通讯技术,会计部门的办公自动化以及基础研究、产品设计、工艺装备设计和服务程序等相关领域,而并不仅仅适用于与最终产品直接相关的技术。此外,大多数价值活动所使用的技术综合了涉及不同学科的大量不同的分支技术。例如,机械加工包括冶金、电子和机械等学科的技术。技术开发也有许多形式,如基础研究和产业设计、媒价研究、工艺装备的设计和服务程序等。

(3)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对企业所需人员的招聘、雇佣、培训、报酬、开发、激励等活动的管理。人力资源不仅对单个基本和辅助活动起到辅助作用,而且支撑着整个价值链。它既包括支持各个单项的活动,又包括支撑着整个价值链的活动。人力资源管理,决定了雇员的技能和积极性,以及培训成本所起的作用,影响着企业的竞争优势。

(4)企业基础结构。企业基础结构由大量活动组成,包括总体管理、计划、财务、会计、法律、政府事务和质量管理。基础结构与其他辅助活动不同,它通过整个价值链而不是单个活动起辅助作用。依据企业是否是分散化经营,企业的基础结构可以是自我支撑或在业务单元和母公司之间分担。在分散化经营的企业里,基础结构的各项活动典型分布在业务单元和公司层次之间。然而,很多基础结构活动同时发生在业务单元和公司的范围内。包括战略管理在内的所有决策和管理活动,都要通过企业组织结构来贯彻、执行和控制,所以,企业基础结构是否适应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

二、企业价值链分析

1、对企业内部能力和条件的分析。

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下,求得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使企业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经营目标之间保持动态平衡。运用价值链对企业内部能力和条件进行分析,是企业战略管理不可或缺的环节。一般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每项价值活动的逐项分析,属单项能力分析,用以发现企业在这一价值活动环节上存在的优势和弱点。二是对价值链中各项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分析,属于综合能力分析。分析这种联系既必要又重要。其必要性在于,价值链所表示的不是一堆相互独立的活动,而是相互依存的活动系统。价值活动是由价值链的内部联系连接在一起的。这些联系是某一价值活动进行的方式与成本,或与成本或与另一活动之间的关系,如购买高质量、预先剪切好的钢板可以简化生产并减少废料。对一家快餐连锁店而言,促销活动的时间安排会直接影响设备生产的效率。其重要性在于,这种联系常常以整体活动的最优化和协调两种方式给企业带来优势。如企业在考虑产品设计与服务成本时,为了获得差别优势,可能会选择成本高昂的产品设计、严格的材料规格和严密工艺检查,以减少服务成本。

2、对企业价值系统的分析。

通过价值链分析可以看出,企业的优势既来自于价值链的单项活动本身,也来自于各项活动之间的联系。而且从更广泛的角度讲,企业的价值链蕴藏于范围更广的价值系统之中。把存在于企业价值链与供应商和渠道的价值联系称之为纵向联系。纵向联系与价值链内部的各种联系类似,即供应商或渠道的各种活动进行的方式影响企业活动的成本或效益。供应商生产某个企业用于其价值链的产品或服务,具有创造和发送用于企业价值链中投入外购的价值链,而企业的产品最终又会成为买方价值链的一部分。因而企业的优势既可能来源于价值活动所涉及的市场范围的调整,也可能来源于企业间协调或合用价值链所带来的最优化效益。然而,纵向联系常常被忽视。即使认识到了这些联系,供应商或销售渠道独立的所有权和敌对关系的历史都可能妨碍利用纵向联系所要求协调和综合优化。利用纵向联系需要信心,而现代信息系统正在创造很多新的可能性。

3、对社会价值链的分析。

社会价值链分析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企业赢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基本出路有两条,即保持成本优势和保持产品优势。不管企业是采取成本战略或利用产品战略,或者是两种战略同时运用,竞争优势的获得要么依靠同等成本条件下较大的顾客价值(产品优势),要么依靠同等顾客价值条件下的较低成本(成本优势)。通过价值链分析可以确定何处能够增加顾客价值,何处能够降低成本,便于从整体上把握满足顾客需要的价值形成的全过程和相应的成本。

一个企业的作业只能是产品(服务)价值转移系统中的一部分。即使是同一行业中的企业,它们拥有相同的供应商,在同一个市场上竞争,但其产品(服务)的整体价值链也是有差别的。供应商不仅为企业的价值作业提供生产要素,还会对企业的产品和成本产生极大的影响。同样,顾客的行为也会对企业的价值作业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要获得和保持成本优势,仅仅了解企业的价值链是不够的,需要了解整个社会价值链系统。

三、知识管理的价值链分析

当今时代新的经济体系正以史无前例的惊人速度产生和传递信息。大量的信息在业务伙伴、员工及顾客间传递,并产生了“信息烟雾”。所以,随着信息量的暴涨,企业更迫切需要提高辨别信息的能力,选择信息,精炼信息,并据此采取可预测其结果的行动,知识管理也就应运而生。企业知识管理就是把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和财富,把知识活动作为企业的核心,对信息的获取和传播,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创新和交流及企业内部知识的分享和共享的结构进行管理。发挥企业员工和集体的智慧,在知识创新中谋求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知识管理的实质就是对知识价值链进行管理,使企业组织的知识在运动中不断增值。

知识管理的价值链起点是信息和知识的收集。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收集信息和知识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信息技术的应用扩大了知识收集的范围,提高了知识收集速度,降低了知识收集成本。企业需要的是对发展有用的知识,而收集来的信息和知识往往是杂乱无章的,因此,必须对知识进行加工处理,使无序的知识变为有序的知识,也就是知识的编辑。然后,把经过编辑的知识转移、扩散,通过交流使知识实现共享。

知识的共享是指员工个人或企业某个部门的知识财富通过各种交流方式为企业中其他成员所共同分享,从而转变为企业的知识财富。将企业内部某个部门的最好做法转移到企业内的其他部门,以增进知识的应用,这是企业取得优良绩效所必需的。由于知识的内部转移比外部转移较少地受到保密性、专有性等制约,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内部转移应当是较快的且复杂性也较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交流方式不断涌现,世界已成为“地球村”,交流变得越来越方便。知识的共享作为知识管理价值链分析的终点决定了企业的价值。因此,知识共享也必然是知识管理的价值链分析中最重要的部分。

作者单位: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继焦.价值链管理[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2]劳伦斯•巴顿.组织危机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篇10

关键词:供应链;信息技术;建设

中图分类号:F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8-0249-02

1 信息化建设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

商业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既要整合信息流动的各个环节,又要优化各个环节之间的关联,以加快信息在企业间的传递速度。其核心就是要在企业供应链间建立一个有利于信息传播与共享,使企业交流畅通无阻的信息基础设施。在管理过程中,由国际互联网、内联网、知识仓库、文档管理系统、信息搜索引擎等组成的信息平台支持系统,即成为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支撑系统,其作用主要有:

1.1 充分开发企业信息资源

为激活战略资源――信息,必须提高供应链企业积累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对供应链来说,建立一个自我组织灵活,高效的信息网络,促进企业间无等级制的快速信息流。供应链内联网是供应链内建立网络的最佳解决方案,采用的是与全球互联网完全相同的技术与软件。供应链内联网可在供应链企业间建立开放型的信息平台,促使企业共同分享所拥有的信息。另外,在供应链内部网络上还可开设一些时事,新闻的栏目。使企业内外发生的事能迅速传遍整个供应链,这就使人们获得新信息的速度大大加快。

1.2 发挥知识仓库的作用

知识仓库是信息平台的组成部分,一般都建立在供应链组织的内部网络上,系统另一部分由一组服务性软件构成,以提供基本的安全措施和网络权限控制功能。供应链企业成员可以利用该系统阅读新闻或查找资料,并可以在虚拟的电子公告板上会晤。供应链内部网的开通,是使知识仓库得以充分利用的基础条件,可以消除不同性质、特征企业之间信息交流的障碍,使信息和知识以最快速度在供应链内传播,最终实现信息和知识共享。

1.3 有利于企业其他信息交流

在信息平台系统中,还有其他一些技术有利于供应链企业进行信息的交流。如:文档管理系统,可以组织内外各种信息和知识进行方便的存储和使用;信息搜索引擎,是网络中的导航系统,为企业提供快速准确的信息查找工具。

2 商业企业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2.1 树立信息共享观念

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战略必须树立信息共享的观念。建立信息平台的真正目的在于进行信息和知识的交流,最终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而信息技术是进行供应链管理的工具和手段。因此,企业自身必须树立信息共享观念,完善信息平台系统建设的规划,选择实用的信息技术,为企业供应链管理服务。企业管理者必须了解企业供应链发展的需要以及信息平台所能发挥的作用,对于信息平台建设过程将要遇到的问题做好充分的估计,以及进行决策,用充分的制度和手段来保证信息平台战略的进程。

2.2 搭建支撑供应链上企业间信息流动的eDi

将需求信息和库存信息等信息迅速地传播给供应链上的各相关企业。并共享这些信息是供应链管理得以顺利运转的基本保证。为此。需要使信息资源得以电子化,并构筑一个能进行通信交换的系统eDi。企业eDi的搭建就要通过通信线路,采用标准的规定(尽可能得到广泛认同的各种规定),在计算机间交换不同组织间的交易信息。利用eDi,企业间不仅能迅速地交换信息,而且能通过电子数据储积供应链上各企业的信息,使之达到信息共享。通过把这个信息活用为企业管理资源,从战略计划制定直至日常业务管理,都能够实现供应链的最佳化。

2.3 强化流通和物流活动中的条形码技术和poS系统

poS系统(销售时点信息系统)是通过自动读取设备(如收银机)在销售商品时直接读取商品条形码中的销售信息,如商品名、单价、销售数量、销售时间、销售店铺、购买客户等,并通过通讯网络和计算机系统传至有关部门进行分析加工以提高经营效率的系统。利用poS系统各相关企业都可以活用供应链上的需求数据。对于零售商。可以把这些信息用于把握哪些是畅销品,哪些是滞销品,并进行最有效地活用卖场空间的商品储备以及提供最佳的商品储备方案上;对于批发商而言,可以把这些信息用于为零售商提供最合适的商品补给上;对于制造商,可以把这些信息用于制定生产计划,通过准确地把握过去的需求,进行今后需求的预测,以及根据预测提出适当的生产计划方案并加以实施。通过分析poS数据能防止因盲目生产而出现的产品库存损耗的发生。另外,这些信息还可广泛用于促销效果测评和产品开发等。

2.4 电子商务相关技术

电子商务实现的重要前提就是信息技术和安全问题(即信誉问题),而这两个问题在当代供应链管理系统当中都可以得到妥善地解决。特别是数据仓库技术。数据仓库技术对电子商务的支持是全方位的,从底层的数据基础到上层的应用都涉及到数据仓库技术。数据仓库是新兴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之中用来管理信息的工具,而电子商务作为新型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当然也离不开数据仓库技术的支持。

2.5 知识管理系统

在知识经济时代,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其根本的出发点就是现代企业所面对的生存环境发生的革命性变化,其直接目标是提高知识创新与运用的效率、使供应链成员间的知识水平达到协调与优化。笔者认为在供应链中实施知识管理重点有:

(1)利用数据仓库技术建立知识库,实现知识编码化。供应链的知识库的作用主要是供应链的成员将各自现有的知识识别、分类,进行加工和提炼,形成系统的、不断发展的知识资产。在知识库中可以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按照一定的规则存贮,实现编码化。

(2)利用internet/intranet技术及多媒体技术完善企业知识网络。知识的共享与传播是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核心,要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方式是在供应链内建立交流的网络,现代信息技术为远距离的交流提供了技术支持。在供应链中实现有效的知识管理应首先建立起一个供应链的内部网络,将各成员的知识源通过网络联系起来。这个系统有必要确定供应链中常用的和专业方面的知识,并且介绍了掌握这些知识的成员以及专家的情况,用数据库和网页作为载体。该信息网络应该为成员间的交流提供诸如电子件、声音邮件、音频会议与视频会议等基本的交流工具。基于供应链内部的知识交流不畅能够引起思维最大限度的扩散,从而为新知识的产生创造条件,这就需要建立供应链与外部间的信息网络。联系越广、越有效,知识就能得到共享。

(3)提供企业信息门户功能和知识管理的实践联合起来,提供分析工具,而这个分析工具本身具有综合提供每个用户所必要的数据和信息的功能。分析工具本身具有企业信息门户功能,在报表工具中,可以一起提供数据仓库的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的HtmL文档、文章数据以及来自外部的信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