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常用教学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43:02

地理常用教学方法篇1

一、温故导入

即教师采用复习旧知识,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再导出新的知识的方法。这是最常用最基本的一种导入方式。如学习“全球性大气环流”时,先向学生提问什么叫热力环流?然后在黑板上画一张简图,引导学生一起复习。在此基础上转到新课内容“三圈环流”。

这样导入,如同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设浮桥,使学生既巩固了旧知识,又激起了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既调整了学生的思维走向,又为讲述新课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二、直观导入

即教师通过演示直观教具,唤起学生表象,并以引人入胜的分析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从而进入新课学习的导入方法。例如,我在讲“中国的疆域”时,展示同在冬季,哈尔滨的人们在冰天雪地中冒着严寒欣赏冰灯、冰雕;广州正举行百花争艳、美不胜收的花展的景象。又展示同一时刻乌苏里江地区旭日东升和青藏高原西部还是星斗满天的深夜的景象,进而提出这是为什么?学生交头接耳寻找答案,教师顺势提出教学课题。

巧妙地利用直观教具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参与学习。整个导入过程轻松自然,学生思维十分活跃,为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力的前提。

三、激情导入

即教师运用富有情感的手段和方法,包括语言描述、歌曲、录像等,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渲染课堂气氛,感染、激励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导入方法。例如,在讲“地球的运动”一节时,朗诵《七律・送瘟神》中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为导言,为讲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点明课题,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利用激情导入法,可以激起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探索的求知欲,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满怀激情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四、目标导入

课堂教学内容的介绍,即是教学目标的展示过程,通过教学内容的介绍使学生迅速了解本节课要学习和探究的内容,以便更好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积极思考、积极参与、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学目标的展示,涉及到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大纲要求、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等。例如,“常见的天气系统”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本节课要着重领会三个问题:一是掌握冷、暖锋的形成特征,以及它们过境时及过境前后的天气状况,学会分析现实生活中与锋面活动有关的天气变化;二是掌握高、低气压系统的特点、运动规律及对天气的影响,弄清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三是初步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天气形势预报。这样将教学重点和盘托出,既利于学生心中有数,又便于老师进行讲述,起到了统领全课的作用。

五、谜语导入

采取与地理课堂教学内容实际相符合的谜语导入,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导入形式。通过竞猜谜语,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发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心态中轻松进入新课的学习,从而老师的匠心得以圆满实现。

例如,由“说它多大有多大,日月星辰全容纳,无人知它始与终,也没左右和上下”;“有个老公公,天亮就出工,一朝一日不见它,不是下雨就刮风”,导入“人类认识的宇宙”的学习,经过学生的讨论,谜底是――宇宙和太阳。

又如,在教“地图”时,可由“容纳万水千山,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山,浑身绚丽多彩”;“高山不见一寸土,平地不见半亩田,五湖四海没有水,世界各国在眼前”;“不坐车船跑全国,不乘飞机观四海,分文不花万里游,请问奥妙何处来”导入。通过竞猜,可使学生脑海中形成地图的概念,又加深了对地图的特征和作用的理解。

六、时事导入

利用近期发生在身边的事或国内外大事来导入课文。教材的安排是固定的,但是每天发生的事件都是无法预知的,因此这一方法完全要看教师是否能灵活联系生活,如能应用恰当,应该是很有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的导入方式。在学习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方式时,各新闻媒体都在报道我国的青藏铁路,由此导入,学生的兴趣就比较浓厚,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当然,引入新课的方法还很多,但不论以哪种方法和手段引入新课,都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根据不同情况,精心策划新课的引入,力争体现“趣”、“悬”、“疑”、“妙”、“新”,使学生在有意、有疑、有趣、有情的前提下学习新知识,从而提高地理课堂实效性。

地理常用教学方法篇2

众所周知,在以前的物理教学中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学习兴趣明显不足。学生的课业负担过于沉重,导致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这些都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所以说,要尽快地解决这些问题,对高中物理进行有效的教学,教师就必须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来对学生进行物理教育,而图像法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图像法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本文就对图像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和概括的说明。

1.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接受能力

学生不能很好地接受教师对物理知识的传授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无法被学生接受和认可。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对图像法的运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地接受和理解教师的授课内容,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以及接受能力。所以说,高中物理教学中对图像法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在对“i=UR”这个公式进行讲解的时候,学生对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不能很好地理解,而通过图像法的运用可以通过把电阻作为横坐标,电流作为纵坐标以及把电阻作为横坐标,电压作为纵坐标来清楚地把这三个数据的关系进行体现,让学生对数据之间关系的理解以及接受更加有效地进行,进而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2.更加有效地进行高中物理教育

教师在运用以前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授课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接受速度非常慢,理解能力不强,所以授课的速度非常慢,而且教师的授课质量得不到保证。而图像法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在很大的程度上对知识有一个合理的接受,可以通过图像直观地对授课的知识点进行学习,对于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教师的授课速度以及质量都有很大的作用。在对“光的折射”进行讲解的时候,如果只是传统地讲解,学生很难对光路的角度以及方向进行理解,进而降低教学的有效性,如果运用图像法的话,就可以明确地把各种现象的光路图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更加容易地对授课内容进行接受,更加有效地进行授课。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于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一些比较枯燥的知识呈现出一种明显厌恶的现象,学生不喜欢对死板的知识进行强制性的记忆,他们更喜欢一些直观的,视觉上可以直接进行观察的东西。而图像教学法的运用就把物理教学过程中一些枯燥、复杂的知识在图像上得到直观的体现,学生可以直接进行观察,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对物理“自由落体”习题进行讲解的时候,如果只是盲目地对习题进行分析以及解答的话,会让学生感到非常的枯燥,而且会产生厌学的态度,而如果通过图像法进行解答,把“H=12gt2”的公式运用通过图像清楚地表达出来,把t2作为横坐标,H作为纵坐标进行研究,激发学生对物理习题的兴趣。

4.可以让物理的授课内容变得简单

在高中对物理授课内容的要求上可以看出,物理是一门比较难的学科,对学生的学习在一定的程度上带来困难。而图像法的运用可以把一些复杂的知识经过探讨和研究通过图像进行简单的体现,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地对授课的内容有一个大体的理解以及记忆,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简化物理知识。所以说,高中物理教学中图像法的运用对于简化授课内容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例如,在讲解力学的时候,教师在讲解受力分析时,就可以利用图像法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直观地把分析内容展示在学生的眼前,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授课的内容变得简单。所以说,在高中物理中运用图像法进行教学是非常有效的方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图像法的应用对策

在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的教学方法过于枯燥,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不愿意去理解物理知识的状态。这样的状态导致物理教学出现很多问题,逐渐的,学生会对物理产生一种厌烦的态度。为了有效地对高中物理进行教学,教师必须适应时代以及学生的要求,对物理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运用可以被学生接受的图像法这种教学方法。下面本文就针对高中物理教学中对图像法的应用方法做出一个具体的分析。

1.通过运用多媒这体进行教学来进行对图像法的运用

多媒体教学是我国大多数高中所运用的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在大屏幕上对一些图像进行直观的体现,对于图像教学法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媒介,可以更加有效地深化图像法的运行。例如,在讲解电路图的时候,可以以多媒体的形式运用图像法。先在多媒体上展示一组实物的电路图,让学生观察结束后就换一组,通过图像表达出电路图。通过这种方法,一定可以把图像法大量地运用到高中物理教学中。

2.通过开放式课堂的实施来进行对图像法的运用

地理常用教学方法篇3

改革开放以来,在逻辑学教学现代化的召唤下,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逻辑学教材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批以现代逻辑内容为主、并保留传统逻辑精华的逻辑教材相继出版。这些优秀教材,内容颇为丰富,体系各有特色。这些教材的出版,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逻辑学教学现代化和与国外逻辑学教学接轨的进程。然而,这些教材,主要是作为哲学学科基础课的教材,教学对象主要是面对哲学专业的学生。而且,在内容上,比较注重逻辑理论的阐述,内容比较抽象。

日前,高等院校文科非哲学专业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或公共选修课——“逻辑学”(国内称为“普通逻辑”,国外称为“大学逻辑”)课程,主要是为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好方法论基础,为学生日常生活的正确思维和社会交际提供逻辑方法。我们的教学计划学时只有36学时左右,因此,如果在公共课或选修课中使用哲学专业课的教材,教师只能有选择性地讲解其中的部分内容,势必影响课程体系的完整性。该课程由于抽象程度高,其中包括符号化的形式推演,往往使学生感到难学、费解,教师感到难教。

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讲,在逻辑学教学中使用人工符号来表示命题和推理形式,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讨论命题形式和推论形式时,如果不从自然语言逐渐向形式语言过渡,上来就给出形式语言,就讨论形式语言的语法和语义,或上来就构造规范、严谨的自然推理系统甚至是公理系统(这种方法虽然也是构造现代逻辑系统的一般方法),实践证明,这是非哲学专业大学一年级本科生难于接受的,甚至会造成这样的印象:逻辑学研究的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无多大关系的符号和符号的推演,逻辑学在现实中是无用的。总之,使用理论性非常强的逻辑学教材,教师不好教,学生不好学,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证。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必须编写出符合非哲学专业特点的、以应用为主的符合案例教学要求的逻辑学教材。2007年3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逻辑学基础教程》,就是一部采取案例教学法编写的教材,这是我们在逻辑学教材改革方面所做的尝试和探索。这种尝试和探索,已经在“逻辑学”教学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改变了我国高校非哲学专业“逻辑学”的教学观念、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推进了“逻辑学”的教学改革。

二、在逻辑学教材和教学中采取案例教学的理由

我们在逻辑学教材和教学中,采取案例教学的理由如下:

1教学对象。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大学一年级非哲学专业学生的公共课和通选课,或数学专业学生的基础课。

2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生学习其他课程提供必要的逻辑学基础知识,为学生识别、分析、重构和评价日常语言中的论证提供理论和方法。

3教学内容。和任何科学一样,逻辑学也是不断发展的。因此,对国内外逻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给予引进、吸收最新成果,只要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尽量囊括在教学内容中。

4教学方法。逻辑学理论与人们的日常思维和社会生活紧密相关,教师注重收集生活中的示例(笔者称为逻辑学课程案例)讲授逻辑学课程。这种方法,被国外非形式逻辑学者称为“基于实例的方法”(example-basedmetllod)。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的案例,教师通过分类、筛选、加工,形成逻辑学教学的案例库,以供教学时参考。

5教学定位。该课程的教学定位做到理论联系示例,符号化的形式推演与生活或社会实际案例相结合,极大地克服了以往学生认为难学、费解,教师难教的状况。

6教材的编写原则。根据该课程的教学对象及课程定位,在教材的编写原则上,我们确立了“三个为主”的原则,即“以现代逻辑、案例教学和逻辑应用为主”,把逻辑学的教学和应用紧密挂钩,把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

三、《逻辑学基础教程》的结构和特点

在结构上,我们这部教材具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在这部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案例”和“案例分析”具有突出的地位:“基本知识”和“知识拓展”是通过“案例”和“案例分析”而展开的;而“逻辑趣话”则是留给学生分析的“案例”:“习题”和“参考答案”则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案例”和“案例分析”。因此,我们的这部教材,在教学方法设计方面,是围绕案例教学法展开的。

与其他逻辑学教材相比,我们的这部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以现代逻辑为主。在教学内容方面,我们提倡“以现代逻辑为主”。众所周知,传统逻辑的知识无疑是有用的,但是,传统逻辑的知识在日常思维中也是远远不够用的,而现代逻辑是逻辑学发展的必然阶段,现代逻辑对概念、命题、推理和论证的研究,无论从深度和广度方面讲,传统逻辑根本无法相比。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给学生讲授传统逻辑的知识,而是要以现代逻辑的精神来整合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的内容,反映逻辑学对概念、命题和推理条分缕析的逻辑分析精神,这是我们在逻辑学教学中必须坚持的基本方针。至于怎么贯彻这个方针,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和措施。特别在引入多少现代逻辑知识,怎么引入,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采取的方针是,使现代逻辑与传统逻辑有机融合,并在传统逻辑的基础上自然延伸到现代逻辑,并且尽可能使到两者的有机衔接起来。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我们还吸收了“非形式逻辑”和“语用论辩学派”关于论证和论辩的最新成果。从宏观方面来识别、分析、重构和评价论证与论辩。

2以案例教学为主。在教学方法的设计方面,我们强调了“以案例教学为主”。这种教学方法,由于其生动活泼的讲授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做到学生好学、老师好教,因此,受到了普遍欢迎。

逻辑学、特别是现代逻辑给人们的一般印象是,抽象程度高、枯燥难懂,远离人们的日常思维实际。以数学方法和形式化方法研究人类日常活动,例如,谈话、演讲和论辩后面的思维规律、特别是推理的规律,固然有其抽象性的一面。然而,逻辑规律既然来源于人们的日常思维实际,它就必须能够回到日常思维中去指导人们的思维实际,否则,逻辑规律只不过是空中楼阁。我们的教材,采用大量来源于人们日常生活实际中鲜活的案例,希望把似乎抽象程度高、枯燥难懂的逻辑原理和方法讲得新鲜活泼,生动有趣。

3以逻辑应用为主。在逻辑理论和逻辑理论的应用方面,我们强调了“以逻辑应用为主”。“以案例教学为主”是教学方法,这个方法要达到的目的,则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如果我们的学生在长期的思维实践中,通过反复应用逻辑知识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可以使逻辑知识转化为逻辑思维能力,并且最终内化化为较高的逻辑思维素质。而逻辑思维素质,在人的各种素质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以案例教学为主”,改变教学方法,实行逻辑学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素质。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素质,在我们今天提倡的素质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逻辑学的生命力在于逻辑学的应用,在于能够提供分析和评价人们日常论证的原理和方法。在人们的思维实践中,论证是用日常语言表达的。因此。我们在教材中增加了“语境和预设”、“合作原则和准则”等涉及日常语言的语用推理方面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吸收了非形式逻辑和语用论辩学派的研究成果,把对自然语言表达的论证纳入我们的教学体系,从而大大丰富了逻辑学关于论证的内容,从语用层面丰富了关于论证的知识,在大学逻辑课的教学中实现了逻辑理论和逻辑应用的有机结合。

四、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初步成果

《逻辑学基础教程》采用了大量来源于人们日常生活实际中鲜活的案例,把似乎抽象程度高、枯燥难懂的逻辑原理和方法讲得生动生动活泼,趣味盎然。而且,在课堂教学中,用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可以时学生深刻体会到逻辑学在社会生活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而且,这些妙趣横生的案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热烈活泼。课后,学生能主动应用逻辑原理去分析和解决日常思维中的种种逻辑问题,真正做到了切实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我们这部教材,只是在案例教学方面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我们希望,将来有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这种方法编写具有自己专业特色的逻辑学教材。我们下一步将采取如下措施,进一步推进逻辑学的案例教学:

1建立案例库。案例教学法要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首先要建立具有时代特色,符合逻辑学科要求的“案例库”。教师要不辞辛苦,从报纸杂志、电视电台,互联网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收集大量的案例,而不是关在书斋中闭门造车,然后到课堂上讲那些生造的例子。逻辑学要面向社会,面向现实生活,怎么面对?这就需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在人们实际生活中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在读书、看报、听广播和看电视时,搜集人们使用的概念、命题、推理、论证中的例证作为原始案例,回来后经过反复加工整理,精心设计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案例。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加到案例的收集、整理工作中来。由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与中国逻辑学会组织发起的“找逻辑与语言病句”活动,其实是进行案例教学的一个好主意,而有的学校的老师,例如,上海师范大学的曹予生教授,则主张把这种一次性的活动常规化。这些活动,已经提出了案例教学法的思想,只不过还仅仅停留在寻找反面案例的范围内。

我们认为,以布置作业的方式让学生搜集、整理、分析正面和反面的案例,对培养国民(尤其是大学生)的逻辑意识,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素养,是十分有意义的。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锻炼了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们的运用逻辑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正是逻辑学的教学目的。因此,这项工作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在搜集案例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案例要为专业教学培养方案服务,应根据不同的专业应用不同的案例。

地理常用教学方法篇4

关键词:初中物理;数学方法;教学目标;应用研究

现在文理尚且可以互通有无,数理化完全可以不分家了。的

确,新课改背景下综合性学习已然成为趋势,打破学科围城,实现学科渗透,对物理教师教学也提出新的要求。以下是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关于数学方法在初中物理解题中应用的一点认识。

一、数学方法在初中物理解题中应用的意义

数学方法是一门研究物理学的基础工具,可以非常好地对物理问题进行综合性的计量、分析,简化物理学科相关现象解释上的流程。例如,速度、密度、功率等物理名词概念常常可以用数学符号以及公式来表示。此外,数学方法也提供了一种推理以及抽象上非常实用的手段,可以尽可能地将物理问题同数学方法结合起来,从而推出一种合理的规律性定律,例如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液体压强公式等等。最后,数学方法的运用也可以充分体现在物理研究、学习、试验、实践等等各项环节之中。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因为对概念性、规律性的东西把握不准,从而造成了解题思路上的模糊。而通过数学的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培养方法上的技巧,从而提升学生正确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二、数学方法在初中物理解题中的具体应用

数学方法在初中物理解题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涉及方方面面,包括利用几何知识求解、利用函数求解、利用不等式关系求解、利用比例关系求解、利用方程或者方程组解决物理问题等等。其中利用几何知识求解涉及数学中的相似三角形对应边之间的关系、对称性问题,注重的就是将数学模式如何引用到物理特定题目的转

换上;利用函数求解主要是借助于数学函数,将物理变量之间的关系问题表现出来,它是一种常见的解决物理问题的工具。主要的特点就是将抽象的物理过程直观化,将动态性的变化过程清晰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分析、运算过程中的复杂性;利用不等式关系求解及利用比例关系求解主要是根据初中物理相关问题的特征,建立一个条件性的不等式关系,然后找出特值的范围,根据选项确定最合理的答案。利用方程或者是方程组解决物理问题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算是一种最难的方法,不但需要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问题变量,而且还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运用数学方法去构建相对应的等式,找出未知条件和已知条件的相互关系,最终求得争取的值。

当然,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科目之间毕竟有其区分的界限和独立空间,合作中也是需要磨合的。掌握学科精髓,分清学科特点,用对方法很关键。

三、数学方法在初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需要注意的事项

通过长期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发现,数学方法在初中物理解题过程中的应用还需要注意一些基本的问题,才能够保障后期学习的效果。

首先是数学思维与初中物理概念、定律理解的关系问题。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该使学生明确数学只是一种解决物理问题

的工具,要充分认识到数学与物理结合的意义以及其内部之间固

有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在学生理解初中物理概念、定律时,应该引导学生注重对概念性东西的理解,掌握不同物理定律的运用范围,了解数学公式和物理概念上的区别,从而尽可能避免学生死搬硬套地用数学方法去解决物理问题的情况发生。

其次,在用数学思维解决初中物理问题时,应该注重物理单位的备注,提升学生对物理单位的理解程度,加深初中物理概念性名词的认识水平。这样才可以尽量防止在引用数学方法进行计算的过程当中出现解题步骤上的错误以及物理单位上的混淆。

总而言之,学科的合作历来已久,需要发扬光大。数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性,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希望本文对数学方法在初中物理解题中应用的几点认识能给大家的教学工作带来改进。在未来初中物理教学中,更加全面地发挥出数学方法的作用,提升学生解决初中物理问题的正确性和灵活性,从而实现初中物理教学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文红.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培养[J].技术物理教学,2011,10(01):111-113.

[2]董克锋.浅析如何应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明[J].中学教学参考,2011,13(02):113-114.

[3]胡冬.物理教学中的多学科整合[J].吉林教育,2011,14(22):444-446.

地理常用教学方法篇5

关键词:常微分方程;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004—02



常微分方程是基础数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常微分方程在整个数学大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天文)中的许多一般规律,用常微分方程的语言来表达最为自然。因此,常微分方程是探索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特别是随着动力系统及非线性科学的发展,需要一批能够在该领域不断开拓进取的人才。但是该课程在目前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1)本课程包含一些冗长繁琐的计算公式和定理推导,而教学课时数普遍较少,因此在使用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授课时,使得有些内容不能深入细致地讲解,导致教学效果不佳;(2)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流和学习效果的验收,使学生陷入思维的惰性中,限制了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如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用新的思路去改进现有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作为基础课程的常微分方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探讨常微分方程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更新

(一)合理选配教科书和参考书

关于常微分方程的教材有很多,如何合理的选配教科书和参考书是搞好教学改革的关键一环。事实上,给学生指定一些参考书,让他们在课余时间对照课堂上教师的讲授的内容进行学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常微分方程这门课程的了解,从而让他们从单纯的课堂中走出来。所以,合理的选配教科书和参考书是很有必要的。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由于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差异而有所区分,因此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的不同选取教材。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选择理论内容较为丰富的教材,如文献1,2。对于此类学生,他们不但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计算方法和推导公式,如一阶微分方程的初等解法、高阶微分方程的求解公式、及线性微分方程组的求解公式等,还要知道这些公式、方法的具体来源,推导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授过程中注重这些公式、原理的理论分析与证明,因此对教材的选取,应以理论侧重为主。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可直接选用国外原版教材,如文献3,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提高他们阅读外文文献的能力。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来说,侧重于使之掌握相关公式的应用,对于相关理论的含义,只需了解其内容并能熟练应用即可。在教学上应以侧重使学生领会公式的推导原理和方法,熟练掌握公式的具体运用,淡化理论证明为主。因此,可选用理论与计算兼而有之,侧重于计算为主的教材,如文献4。

(二)适当选取教学内容

像常微分方程这样的基础课,其教学内容比较经典成熟,但仍应该根据科学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用现代数学的思想、观点为指导,重新审视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地吐故纳新,加入一些最新的前沿性知识。例如,近几十年来动力系统及其非线性科学得到了迅猛发展,极大的促进了力学、物理、生物、地理等领域的发展,如果能将这方面的新理论新方法同常微分方程中的一些知识结合起来进行讲授,将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对于具体的教学内容还应在选定教材后,根据学时等的安排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当学时较少时,可适当删减一些复杂且将来会随着深造而进一步学习的内容,如文献1中的第六章非线性微分方程中的第五、第六节,以及第七章一阶线性偏微分方程。在学时较充裕的情况下,可增加一些当今微分方程中的热点问题。例如,加强picard逼近法及解的存在唯一性证明,将它们同运用等价积分方程建立迭代推导关系同后面动力系统思想联系起来,不但给出了存在唯一性的相关证明,更对当今动力系统中的一些思想和观点给出一定的介绍和阐释5。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学到的知识具有前瞻性,而且还可以帮助他们开阔思维、拓展视野、培养兴趣、增加学习积极性。让课程的结束成为他们深入钻研的开始,吸引他们继续在这一领域前行。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一)传统教法与现代教法相结合

教学方法一般是指与一定教学目标和任务相关的具体操作程序,是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的方法。我们可以把现行的教学方法大体分为传统教法和现代教法。站在形势发展需要的角度看,传统教法有其弊端:它一般是以滔滔不绝的讲解为主。教师的主要精力在于讲授教材,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消极的。可是它必竟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流传下来的,到如今仍有它的合理性的一面,有的仍是教师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方法,所以不能一概否定。新方法的出现,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的变革产生的,是积极的。它与传统教法的出发点不同,它是从灌输知识为主转变到启发学习为主。在教学观念上倡导适应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强调把教学的重心从怎么“教”转到怎么“学”上。因此,若能结合这两种方法,在教学实践的应用中做全面的、客观的、现实的分析,深入研究,总结效果,会大大的提高教学效果。

在常微分方程课程的讲授中,有许多公式定理需要推导。若教师只是灌输式的教学,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将会逐渐失去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在讲授课程的同时,可将启发式、对话式教学引入课堂。例如,在讲完一阶微分方程的初等解法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考虑几种常见的一阶微分方程的类型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微分方程中的“化归思想”。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将讲授式与启发式教学结合起来,不但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和自己的主动思考中拓展思维空间和知识结构,更能让他们较为全面的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

(二)考核方式多元化

恰当、正确的考核方式可以及时反应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制定适当的考核方式是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有效手段之一。对此,我们将考核分成三个部分:学习态度考核、随机口试考核、期末考试6。

学习态度考核是由教师和课代表平时详细记录每一个学生的出勤、上课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学期末由课代表和主讲教师共同评定成绩。随机口试考核则是由教师事先准备一系列的问题,在课堂或课后由学生随机抽取一道题目作答。这种方式可以引导学生注重常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思想,使教师能直接掌握学生对知识细节的熟悉度以及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期末考试以闭卷的方式进行,其内容包含本课程的主要理论知识,应突出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在试题的选定过程中,应以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度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度为基本原则。通过这三方面的考核,不但使教师较全面的把握学生的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地学习和交流。

三、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一)引入多媒体教学

使用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与交流,努力将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和现代教学模式的长处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践证明:两者结合的好坏是新型教学模式成败的关键,传统教学模式讲得好的教师往往使用现代教学模式也更加成功,原因在于保持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7。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无法取代的优势。

图文并茂,从直观上展示公式、定理的意义,并激发学生学习微分方程的兴趣。多媒体教学利用图像和图形的结合.能够给学生更多感官上的刺激。变抽象的定理内容为具体,这就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节省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常微分方程课程涉及大量复杂繁琐的公式计算和定理的推导,如果只使用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在板书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若能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把需要的教学内容制作成为简洁、生动的课件,并直接在课堂上播放,便能大大减少教师花在板书上的时间,使教学内容变得紧凑而有条理。显然,只要我们不断地总结经验,利用多媒体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学成果一定会有显著提高。

(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由于课堂教学在时间上的限制,学生无法完全掌握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对此,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的课程进行辅导和讲解。在答疑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梳理重、难点,提炼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样才能较好的发挥答疑的作用。另一方面,还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如将课件上传到校园网上供学生自学;通过qq或电子邮件等网络工具,这便打破了学生在学习时间上的限制,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弥补了课堂教学不足,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语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常微分方程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在教学中根据课时等因素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注意避简就难,突出解决重点、难点。授课时不拘泥于教材内容的排序,注重对各知识点进行重组和精炼。注重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针对学生平时的考核,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认真总结教学经验,从而逐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高雄,周之铭,朱思铭,王寿松.常微分方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丁同仁,李承治.常微分方程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V.i.arnold,ordinaryDifferentialequations,mitpress,princeton,1973.

[4]焦宝聪,王在洪,时红廷.常微分方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5]张伟年.本科数学专业常微分方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3,(1):19—21.

地理常用教学方法篇6

【关键词】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研究;常人方法学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6―0010―04

教学设计理论是对教学行动的引导还是对教学问题与现象的说明?教学设计理论研究是否在研究教学实践?教学设计理论是否能指导教学实践?这原本认为是想当然的事实或具有确切答案的问题,却遭到了以加芬克尔为代表的常人方法学者的质疑与深刻反思。加芬克尔对“日常生活态度”和“科学理性态度”进行了区分,并对“科学理性是否能用来研究并不具有科学理性特征的、由日常生活态度支配的实践”提出疑问。当前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是否将“日常生活态度”的人偷换成了“理性选择”的人呢?

一教学设计理论研究的困惑

1线性的、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设计阻碍和压抑教师与学生的个性发展。

其原因在于,教师进行教学分析时按照教学设计理论的固定模式进行,往往缺乏对学习者和教师所处环境的分析。教学设计既是一个静态的过程,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即教师与学生会随环境变量的变化而改变教学和学习方法。

2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脱离现实的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本应该对日常的教学行为进行关注,而有人却认为教学设计理论是规定性理论,教师设计、教学过程应该严格按照教学设计理论的方法和步骤,这样就使教学过于呆板,流入形式。教学活动的每一步都是师生努力的结果,而非单一的教学规则所能规定。教学设计就是研究教学过程中的“内在组织过程”,了解这一过程的内在规律并加以利用。

3狭隘的教学设计观。[1]

把教学设计看成是对教学过程的产出分析,其目的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和产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把自己当作是知识的权威,认为没必要对自己的个性做出分析,结果设计出的教案在实施时与课堂的大环境不相适应,忽视教学过程的局部性与反思性。

4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际的教学环境相脱离。

教学过程是一个生成性的过程,它的发展是一个多样化的过程,存在多种变数。教学环境的变化往往会影响下一个学习环节的变化,影响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方法,而按照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去设计教学,明显忽略了环境的临时变化、老师和学生解决问题方法的改变。

二常人方法学的起源与特征

常人方法学源于对传统社会学的彻底反思和批判。1954年,加芬克尔在通过窃听陪审团做决定过程来分析其工作方式时,发现陪审团的工作与理论上所“规定”的“陪审员应该做什么、应该如何推理判断”不同,他们重视“应使用什么方法来权衡各种冲突的证据”,以重建对现实完整统一的认识。加芬克尔由此发现,传统的社会学家经常对日常的社会生活视而不见,而专注于理论的构想之中,这样使得社会理论远离甚至背离了社会生活实践。[2]他主张社会学研究应对人类如何处理日常社会生活的方法进行研究。在对经典社会学理论占有与批判、对现象学思想精髓进行充分吸收的基础上,加芬克尔创设了常人方法学。

1行动的权宜性。

行动并非按事先规定进行,而是行动者依赖自身的情况努力完成的。加芬克尔认为,研究者甚至具体的行动者都把维持行动所进行的努力视为“理所当然”,把这些行为所形成的社会秩序当作是应遵循的行动规则或规范。正如我们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所有行为都理解为他们对教学规范的遵守一样,把维持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努力视为“理所当然”,认为只要有良好的教学规则对教学行为进行规范,就能够得出好的教学秩序。加芬克尔通过对“想当然性”的“有系统地破坏”,揭示出行动者在行动过程中的“内在组织过程”。日常生活的实践并非单纯的依照规则而得以圆满解决的,而是依赖于行动者复杂的技术与独特的方法来完成的。他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有足够的空间运用自身能力来生产、再生产或改变行动的结构。依据常人方法学者的理论,我们认为教学设计理论或所谓的教学规律确实存在,但它并不是先于教育实践者而存在,而是教育实践者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陈述、观察,从而使得其他人能理解其教学实践的工具。

2行动的场景组织与局部索引性。

行动的局部性是指具体的行动是在场景(sceneorsetting)中组织而成的。常人方法学所说的行动的场景局部性包括:一是任何社会行动都处于具体的场景之中,都是由具体的情景所确定,这是行动的空间局限性。二是不但行动受具体场景所局限,而且场景本身就是行动的一部分,也是行动者通过自己“权宜性的努力”的成果。三是由于行动的空间局限性与结构局限性,行动也就具有“局部的索引性”。“索引性(indexation)”是常人方法学的重要概念。常人方法学力图使世界以行动呈现出连续不断流动的图景,而在这一过程中,并无一个统一的体系。人们是按照自己的独特经验和感受,按照在当时的瞬间判断,从“手头的库存知识”中寻找解释与说明的工具。沟通或社会行动的索引性即指沟通或社会行动的达成,依赖于大家在行动前都具有和共同被给予默认的假设条件或共有知识。[3]如课堂上学生的举手行为,即源于师生对“举手即想发言”这一身体语言的共同承认以及“学生发言需要举手”的假设条件的认可。因此,从常人方法学中我们可以推出,人需要学习和教育,用以积攒更加完备的知识库,增强自身的知识索引能力,做出更理性的权宜行为。

3行动的反省性和可说明性。

在常人方法学者看来,规则和规范是行动可理解性和可说明性的源泉,可说明性是指行动能被陈述,能被他人看到、谈论,并能被他人所理解。但同时常人方法学者也认为,行动和行动被说明是不可分的,说明是行动的内在组成部分,是行动对自身的反省过程,即说明行动成为可理解的条件,本身也属于构成行动者、组织并维持行动的条件。同样,常人方法学的彻底反省性具体体现在对研究对象与研究工具的区分。传统的社会学研究未能区分研究的题目(topic)和理论的资料来源(resource),是一种“陷入性观察(社会现象)”(lookingwithin)的社会理论;而他们则明确区分研究的对象与对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的工具(即对研究对象进行描述、陈述、观察等的理论与行动),因此,他们所持有的是“无涉入观察(社会现象)”(lookingwithout)的社会理论,而这种社会理论才能科学地揭示研究对象的特征。[4]

4研究方法的“独特适当性”与“描述”取向。

常人方法学的研究方法论取向是以尽可能地接近社会现象本身为其目的,而不管具体的使用方法如何。从这一“对事情本身的回归”的方法论原则可以导引出两个对具体方法进行选择的原则。首先是“方法的独特适当性”(uniqueadequacyofmethod),即常人方法学是根据具体的研究对象及其所处的局部场景的特点来选择研究方法,从而达到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相统一的目的。常人方法学者认为传统社会学研究里所谓“系统的方法”正是系统地使“社会现象消失”,因此我们应严格按照“方法的独特适当性”原则,将具体研究的问题与方法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而不是将一个预先设计好的固定模式套用在各种不同的经验环境中。常人方法学的第二项重要的方法论原则是“描述”取向。它主张不寻求人道主义的争议,也不从事或鼓励理论的随意讨论。而是通过系统性地破坏日常生活中原有的“想当然”的常识结构(破坏实验)来使现象成为“可见”,并使用录音带等类似的“硬手段”使得描述“忠实”于描述的对象。

三常人方法学对教学设计理论研究的启示

常人方法学是建立在对传统社会学彻底批判的基础之上,它以其敏锐的视角与犀利的话语增进了社会学研究对自身的反思,指出了社会学研究对社会现象贴近的必要性。当作为一个教学设计研究者运用社会学的方法对教学设计理论研究进行反思时,教学设计对“教学过程的现象”、“教育日常行为”的贴近可能是一种必然的研究趋势,而教学设计研究对自身的彻底反思也是自身生命力的存在之本。

1教学设计应抓住教学过程中主要问题与现象作为研究对象。

普通人甚至许多学者都认为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生活中的“显而易见”(obvious)事实的学科。然而与普通人想法恰恰相反的是,常人方法学指出,传统社会学对那些“显而易见”的事实采取明显的忽视态度。加芬克尔称社会学的这种现象为“视而不见”(seebutunnoticed)。也就是说行动并非按照事先规定的规则进行的,而是行动者根据局部情况,根据场景条件,依赖自身“永无止境”的努力完成的。[5]由于我们对教学设计理论与教育规律的顶礼膜拜,使得我们认为教学的发展过程是受教育规律所支配,而教学过程中的教育行动者则由于对教学设计理论与教育规律的内化,将自己的教育行为置于教学设计理论与教育规律的指引之中,从而忽视了教师和学习者本身的“努力”过程以及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这也就导致了我们对教学设计理论与教育规律本身的盲目性。远离组成教育现象的教育行动与教学行为的教学设计研究,是常人方法学者所批判的没有寻找到研究题目的研究,是对教学设计理论进行重组与繁殖的过程,当然其中也不乏对教学设计理论本身的精彩提炼与深刻反思。但这是一种“缺乏对教师和学习者在行动时交互的研究”,将造成教学设计理论本身自成体系、自我繁殖,而教学设计研究者对理论体系的建构又易于阻碍大家对教学过程的观察,或使得大家失去了教学实践问题的敏感力。正是由于研究目的转移与教学设计理论发展的错误定位,使教学设计理论与教育研究越来越偏离甚或远离了教学实践。只有将现存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教学规律“悬置”起来,通过对我们认为的“想当然的教学系统”进行破坏,才能洞悉“教学过程现象”的存在,以及学习者的真正需求。也只有我们对“教学过程中的现象”展开考察时,现有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教学规律才能以“研究工具”或“描述语言”的身份出现,才能体现对教学过程现象考察的“显微镜”功能,以及对自身进行反思与检验。例如,在对远程教育进行教学设计时,因为学习者是依据自身的情况,以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所以我们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必须能够适应学习者不同需求和不同的变化,要求我们的教学设计理论能够由专家型的设计走向使用者型的设计。

2教学设计研究应与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相适应。

教学的过程是生成性过程,是教师和学习者在局限性场景中对诸多“权宜性教学行为”进行汇总的结果,教学设计理论也应该是一个生产性的过程。教学方法是随着权宜性教学行为的发生而选择,它需要具有对权宜性教学行为的独特适切性与支持力。然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总是认为教师对教学方法的使用是想当然的事,而更多地关注于教学方法形式上的统一性,从而促成教学设计理论的划一性。而对作为教学个体的教师在实施“权宜性教学行为”时,各自对教学方法使用的努力却予以忽视。方法是个体的方法,而不存在离开个体的方法,只有方法与具体的个体行为相联系时,方法才融入了个体的权宜之中,也才能在“权宜的结果”中得以体现。[6]在教学设计研究中,需要重视研究方法对具体研究对象与研究过程的独特适切性。但是在当前的教学设计研究中,对方法本身的重视被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这或许是由于教学设计研究者中“新手”比较多,容易造成教学设计理论的僵化;或许就是研究的方法导向强于研究目的的导向,将方法对研究目的的适切性颠倒为目的对研究方法的适切性,这使得研究方法作为一个预先设计的固定模式而套用在不同的教学场景中,让真正需要研究的“教学过程的现象”遭到“系统的消失”,于是留下的只是方法自身而无其他。教学设计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现象”内在的确定性与规律性,而研究方法的选择依赖于教学行为的个性及其所处的教学场景。因此,在对教学设计进行理论研究时,要注重对教学过程的观察,运用适合的研究方法,以期满足学习者的需求。

3教学设计理论应注重教学活动的局部索引性与反思性。

教学活动像其他社会活动一样,其索引性表达是无限的,但教学活动的可说明性与可理解性又需要对教学活动进行相应的索引性表达。[7]在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中,对具体教学活动的索引性表达的边界应划定在哪里,归结于如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取决于研究实践的需要,取决于研究者对教学活动的描述、理解处于何种研究目的。单纯的对教学过程的描述是属于“纪实”而非“研究”,而对教学活动的索引性表达的“无限性追求”则往往远离了教学设计研究的实践目的,最终落入“为无限而追求无限”的循环之中;二是有利于对教学活动反思性的达成,行动和说明是不可分的,说明是行动的内在组成部分,进行说明的同时也是行动对自己进行反思的过程。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描述与说明的过程,是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学设计理论研究的反思过程。教学设计研究也正是在把自己的研究过程看作对教学活动的“说明”过程的“反思”过程,真切地体会教学设计的实践过程,揭示教学实践自身存在的困难,将这种思想运用于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就是要求我们在对学习者提供学习支持服务时,要依据教师和学习者的特性。注意教师与学习者解决问题的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用多种方式呈现教学资源。对教学实践活动可说明性与可理解性的表达应是教学设计最为基本的要求。

4教学设计研究应贴近真实的教学行为。

教学设计研究的中心工作是对教师、学习者日常实践的关注,这是教育研究者所普遍认可的观点。然而当前的研究者往往在承认这个简单的研究原则的同时,却又在自己的教育研究行为中违背这个原则,对日常教学活动行为“视而不见”(seenbutunnoticed),而完全忽视对教学最基本问题的研究。教学中的每一个教学行为都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他们在每一个“局限而又具体的场景”中,都需要动用自己的智慧、知识、技能与意志来完成各自的任务,但这一个努力的过程却往往被简单的“教学规范”或“教学设计理论模式”所掩盖,而被认为是想当然的结果。要想使这些普通的“作为个体努力结果的教学”过程成为“可见的”,就需要教学设计理论研究者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来“系统地破坏”这些“想当然性”,在教学实践的场景中引入“混乱”,造成“局部失范”,从而发现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内在组织过程”,洞悉这一组织过程的内在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提升教学实践的质量。就教学设计而言,教学活动的每一步都是师生努力的结果,而非单一的教学规则所能规定的,只是有些师生受到“特殊的教学工作环境”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设计研究过程中,一方面应相信每一位师生都有能力来组织自己的教与学活动;另一方面我们也应采用各种措施来激励师生使用自己组织教与学活动的使用者设计的教学方法。

四小结

尽管常人方法学者在许多具体的观点上有失偏颇,但他们研究的“常人”取向与对“生活实践”的关注是深刻的,他们倡导的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与深思。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停留在理论本身的重组与繁殖,也不在于对异常行动的解释与处理,而在于对职业活动中常人行动与行为的观察与洞悉,使其可说明性与可理解性得以彰显,揭示常人行动的运行过程与内在规律,并最终解决常人行动的困难且提供更为简捷的途径。这需要研究者对最为普遍也是最为基本的行为者及其行为的关注,也需要研究方法对这些“常人”、“常事”的独特适切性。同样,对教学设计的研究来说,对教学过程的关注,对普遍而又基本的教师、学习者以及他们的教学行为、学习行为的关注,才能真正地达到教学设计研究的基本目的。

参考文献

[1]姚远峰,齐礼良.生态学视野下的课堂教学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07,(12):9-11.

[2][4]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309-317.

[3]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56.

[5]迪尔凯姆.狄玉明译.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63.

[6]刘岳,张玉忠.常人方法学理论探析[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2,(04):28-32.

[7]俞宁.从科学理性到日常事务理性――常人方法学对社会研究方法的突破[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12-13.

theorientationoftheCommonmethodologyininstructionalDesignResearch

YeHai-zhiwanGYan-min

(educationaltechnologyDepartmentofHenannormalUniversity,Xinxiang,Henan453007)

地理常用教学方法篇7

中学地理教学首先要明确地理教学的总目标,这是地理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地理教学要有一定的方法,方法是地理教学成功的助推器;地理教学要加强练习,学习效果需要反复地操练才能得以强化。

关键词

中学地理;目标;方法;练习

地理在中学课程设置当中占据重要位置,中学地理课程是提升中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加强中学生地理教学事关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有利于对中学生进行人文主义、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教育,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笔者在中学地理教学工作岗位上执教多年,对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要点略有积累,深知中学地理教学的关键,现将形成的有关经验简单地陈述出来,以期能为中学地理教学工作带来借鉴和参考意义。

一、首先要明确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

制定目标是做好任何事情前首先要做的工作,地理教学同样如此。在教学中,我们先要制定出符合教师、学生和教学过程的地理教学目标。中学地理教学工作要把地理常识的教学贯穿在教学的始终,包括对一些地理概念、地理学原理的讲授。教师对概念要讲解到位,学生对教师讲解的关键点要认真反复推敲。教师对中学地理中的原理要反复讲解,让学生深入思考原理的来龙去脉。地理常识的教学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中之重,因为中学教学的普及性性质决定了中学地理教学的普及性和重要性。中学地理教学目标的确定的同时还要把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放在教学的始终。能力是继续学习和提高学习效率的支撑,教师在给学生教的过程中要注重不断提高能力,这样才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能力的提高也是当前适应新一轮教改任务要求的必然归宿,在一定程度上讲,教学能力提高的意义远大于教学知识的简单教授。能力是灵魂,知识是结构,结构脱离了灵魂将不会有任何意义,赋予灵魂的结构才会显示出强大的功能效应。所以,在中学地理教学工作中要把教学能力的提高作为核心来抓。中学地理教学中要把地理常识的教学和地理教学能力的提高这二者的关系处理好,进而在常识的教学中提高能力,在能力的提高中进一步掌握更多的常识。

二、方法是提高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手段

掌握一个好的方法就等于成功了一半,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一些常用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做了归纳,具体如下:

1.口诀法。

在地理教学中将一些地理常识和地理学原理编制成歌诀有利于学生掌握,能将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于一体,提高教学效率。如气候教学是中学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降雨就是其中一重,降雨类型成因多,特点杂,学生一时半会很难掌握,对教师教学也形成了很大考验,如果能将常见的降雨类型编制成口诀进行教学就容易多了。四种降雨类型具体口诀可以编为:平步青云对流雨,冷暖相交锋面雨,永攀高峰地形雨,旋转直上台风雨。这样教师对于降雨类型的授课就轻松一些,学生对于降雨的记忆和理解也随之轻松许多。再如,“世界气候类型的形成和特点”也很复杂,在教学时同样可以将其编制成口诀,余不坠叙,仅做例子。

2.图示法。

地理教学中图示很重要,图标能将复杂的地理知识和现象直观地表现出来,这样就会节约很多时间和精力。比如前面讲过的气候类型的教学既可以用口诀法也可以用图示法。尤其是地中海式气候,用从横坐标轴结合曲线图标将地中海式气候标示出来,北半球显示出的“屁股对屁股”形状的降雨和温度图,而南半球显示出的是相反的“锅扣锅”形状的降雨和温度图,这样形象直观的图示既方便教师授课,又方便学生掌握。

3.系统法。

地理知识和现象凌乱而复杂多样,这给予了学生很大的负担和压力,甚至使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所以对于相似的知识点要进行归类教学,让这些容易混淆的东西放在一个盘子里,进行系统教学,这样学生才能搞清楚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4.理解法。

地理上的许多现象需要深度的理解方能全面记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理解法贯彻进去,使学生理解知识点的深层含义和相互关系,记住的知识点更牢固。

三、反复性的训练是中学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日常内容

教学相长,学以致用,这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当然,地理教学也是如此,要把学到的地理知识和现象运用到日常的生活训练中。地理教学中的训练包括随堂练和课后练,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提前筛选好练习题目。这些练习题目的来源可以大致有三种路径:一是来自互联网的资料。互联网的资料散性大,需要教师的再加工才能保证其正确性和系统性;二是来自教师在教学中的心得,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随时随地记录下来;三是来自出版社或者书商那里购买而来的资料,这种资料可以直接利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目前的这三种资料来加强地理教学,让学生彻底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对于如何处理这些资料,这里有方法和要求的问题。教师要将学生资料中的答案统一剔除掉,现在的资料大多数都有答案,部分学生稍微遇到一点麻烦就翻看答案,形成了对答案的依赖感从而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缺乏创造性的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把答案剔除,让学生做完后再讲解答案。

地理常用教学方法篇8

心理学家认为,逆反心理是一种情绪厌烦或情绪对立状态,是人在情感上的反感和烦闷的表现。逆反心理的存在无疑会影响英语教学效果。怎样引导学生克服逆反心理而积极地学习英语呢?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讲自己的体会。

一、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做到常教常新

造成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陈旧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即使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如果不视具体情况而简单地重复使用,也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我们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不断地更新教学方法,以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例如,在英语语法教学中,长期以来采用“演示法”,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笔者在教学中交替使用自学辅导法、启发式和直观教学法。有时,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的正迁移作用,品尝自学的乐趣。笔者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不同的情趣,设计出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另外笔者注重每学一课设计出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给学生机会多说、多练,经常给学生调口味,这样,学生的逆反心理就可得到克服。逆反心理是由多种心理因素、心理特征综合产生的。中学生非常钦佩外语翻译官,也很想学会一、两门外语,并认为自己学会一、两门外语,就可以大显身手,技高一筹,因而学英语的劲头很足。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笔者在教学中就因势利导,首先让他们学会“Goodmorning!”“Good-bye!”“Howareyou?”等常用语言,激发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为克服学生的逆反心理,笔者在教学中就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不断地更新教学方法,做到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常教常新,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索。

二、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目前的英语教学改革中,应该把启迪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做一件大事来抓,使学生由兴趣到爱好,再由爱好到钻研。实践证明,从书本到作业,由作业到考试的循环式教学常常使学生感到厌烦。因此,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开展教唱英语歌曲,举办班内英语墙报,学生之间用英语写信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活泼有趣的活动中学到更多知识,提高智力,培养能力,开阔知识视野。

三、注意培养尖子生,带动后进生

尖子生是班上英语学习的骨干力量,作为一个教师,在教学中决不能只抓尖子生,这样就会挫伤成绩中下的大部分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失去学好英语的信心。为此,笔者在教学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尖子生除继续搞好自身学习外,在早读时还带领全班读书,做作业时要帮助后进生。教师也有计划地加强辅导,鼓励后进生一步一步地追赶,中等生力争接近尖子生。由于笔者在教学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要质量,十多年来,所教班级没有出现学困生在考试中大面积拉分的现象。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地理常用教学方法篇9

【关键词】物理思维方法培养科学态度素养课程改革

在课程标准改革和物理教育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认识到用心地不断探索物理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受到物理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方面作了我做了一些探索,初步形成了“激疑、诱思、精讲、多用”以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方法。下面就结合我的物理教学实践,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1.在概念、规律的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培养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是物理事实的抽象。正确概念的形成,靠的是正确的思维方法,也就是辩证思维的方法。物理概念教学,首先是要引导学生认识要领引入概念的必要性,然后是创设思维情境及有关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抽象、概括从而正确地形成概念。然而,概念有时也是发展着的,需要不断深化,因此,概念的深化发展也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方法、思维品质得到提高。

物理规律是指客观事物内部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事物现象中相对统一,相对静止,相对稳定的方面。规律表现为若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它反映了有关物理量之间在特定条件下的相互制约关系。物理规律的发现,往往体现了物理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

总之,在物理要领与规律的教学中,我们重视对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这对学生整体思维素质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作用。常见的思维方法有理想化方法、类比方法、分析方法和综合方法、抽象和概括、演绎方法、数学方法等等。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着重应培养如下几种思维方法。

1.1理想化的思维方法

人们为了科学研究,通常需要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抛开具体事物中的无关因素和次要因素,抓住影响事物的主要因素,从而使物理问题得到简化。理想化的方法是科学家们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好教材,向学生渗透这种思维方法,从而使学生逐步认识科学家们为简化实际问题所采用的这种思维方法。

例如,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一节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认识“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将怎样运动”这个问题。在教学中,我首先提出:在地球上完全不受力的物体是没有的,那么我们又如何来研究呢?接着通过讲解使学生认识:水平轨道上运动着的物体,虽然在坚直方向上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但这一对平衡力对于水平方向运动的物体来说不会产生影响,是无关因素。因此,我们把物体不受外力的情况一般简化成物体在运动方向上不受外力的情况来研究,就把本来不存在的事物变成了客观存在的事物。在此基础上,我通过教材中的实验引导学生得出:“运动的小车在不同的水平轨道上运动,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速度就减小得越慢,运动的距离就越长”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作出推想:如果有磨擦,运动的小车在水平轨道上将怎样运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较自然地得出结论,其中渗透着理想化的思维方法,教师切不可草草了事。又如,在九年级的电学部分,通常情况下我们为什么都不考虑电流表、电压表对接入电路的影响?即把电流表的电阻视为零,可近似看作一根导线,把电压表的电阻视为无穷大,可看作开路。实际上,把初中涉及的电流表、电压表视为理想化电表。再加力学部分中的“动滑轮可省一半力”问题,也涉及理想化的问题。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挖掘教材,尽可能使学生多接受理想化思维方法的训练。

1.2类比思维方法

许多物理规律的建立,都采用了类比也是一种常用的思维方法。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也应重视对学生进行类比思维方法的训练,使学生逐步领会这一思维方法。

例如,在功率、电功率的教学中,为了反映做功快慢的情况,我们均可采用类比方法,仿照速度的概念建立,能较容易地引导学生形成功率、电功率的概念。又如在惯性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这一知识,我也采用了类比方法进行教学:一个正常健康人具有劳动能力(假定成立),正常健康人在参加劳动时具有劳动能力,在休息时也具有劳动能力。物体的惯性正如正常健康人的劳动能力,物体无论是否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都具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也就是一切物体任何时候都具有惯性。运用类比方法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惯性概念,起到较好的效果。

1.3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由许多要素,许多属性组成的统一体。分析就是以事物的整体与部分为客观基础,为了从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性质以及运动规律,就必须了解其各个组成部份和要素的性质、特点和相互联系。客观事物的整体与部分的这种关系,使得运用分析解决物理问题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综合是把事物各个部分、侧面和综合的基础,分析以综合为前提。分析与综合所关心和强调的面不同,但都是重要的思维方法。掌握分析与综合的方法,训练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与综合的能力,是中学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最主要内容。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分析与综合思维方法的训练。

例如,《欧姆定律》的教学中、为了探索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相互关联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就采取了先分析后综合的思维方法。先保持其中一个物理量不变,研究其与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再保持另外一个物理量不变,研究剩余的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通过实验在得出:“保持电阻不变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保持电压不变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结论的基础上,再综合得出了欧姆定律。在教学中,教师因充分认识到引导学生领会探索电流、电压、电阻三者变化关系的思维方法,这比学生知道欧姆定律的结论更为重要。

又如,在《电阻》一节的教学中,我也采用了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进行教学。由于导体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制成长度不同或横截面积不同的导体。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导体的电阻是否跟材料、长度、横截面积都有关呢?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探索上述问题,通过讨论学生较容易想到采用如同探究《欧姆定律》类似的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索。再通过实验在分别得出结论的基础上,再综合得出导体的电阻跟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采取上述方法进行教学,以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受分析与与综合思维的训练。

1.4抽象与概括的思维方法

抽象是在人脑中把事物的本质属性抽出来的过程。概括是在人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加以综合,推广到同类事物的过程。抽象与概括也是形成概念与规律的常用思维方法。例如,惯性概念的形成,为了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我们首先精选了如下两个典型事例:(1)玻璃杯盛半杯水,上面盖一块塑料板,板上放一只鸡蛋。当用小棒猛击塑料板,塑料板离杯飞出,鸡蛋却稳稳地落入杯中。先引导学生认识静止的物体(鸡蛋)具有保持静止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2)两块长方体木块a、B一起沿着水平面向右作匀速直线运动,当木块B突然停止时,能观察到木块a仍能继续向前运动致使出现滑离木块B。引导学生认识以的物体(木块a)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也叫做惯性。

在抽象出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来状态的性质(惯性)的基础上,于是就把这些共特征概括起来得出: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概括知识时,应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上升到科学的概括,才能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由于一切概念、规律、公式都是抽象和概括的结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抽象与概括这一思维方法的训练。

2.在实验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物理教学大纲中,把“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提在“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之前,充分体现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加强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这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

2.1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增强学生良好的观察素养

法拉弟曾经说过:“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观察是有意知觉的高级形式,认识的开端起源于观察。可见,观察是何等重要。

①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观察也是受到兴趣的调节和制约,兴趣的品质直接影响观察能力。教师应根据教材要求和特点,精心设计实验,制作一些新颖、趣味性强的实验教具,并巧妙地进行演示,有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学生的有意注意,从而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同时,教师应注意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多给学生观察的机会,坚持课内、课外相结合,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生活和生产实际,进一步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②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观察本身就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针对初中学生来说,活动常常不明确目的性,容易受外界干扰。教师在实验前,应使学生弄清观察对象,明确观察的顺序,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指导,会对学生的观察效果有明显的影响。这样,使绝大多数学生能观察到应该观察的现象,达到观察的目的。

③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不断提高观察能力。对复杂的物理现象和过程,没有全面、深刻、敏锐、准确的观察力是不行的。在实验教学中,常用的观测法有:全面观察、重点观察、对比观察、动态观察等几种。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学会从平常事物和现象中找出相关的联系,从偶然事物和现象中找出规律,逐步增强学生的观察素养。

2.2树立辩证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物理实验中同样也包含着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思想,这种思想对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极为有利。

例如,地球对物体的重力、物体的惯性、物体间的摩擦、声音、光的反射、机械能与内能的转化、电流的热效应、电磁波等等自然界中许多客观存在的物理现象有利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同时,又是有害的。因此我们在合理利用的同时又要有效的防止其造成的危害。

因此从物理学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方法”也可以间接地培养学生的认知自然界的科学观和认知人生的世界观,我认为这才是我们教育教学的真正目标,也是课程改革和科学发展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徐玉琴.物理实验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J].中学生数理化,2011,(03):50.

[2]廖伯琴张大昌物理课程标准解读(第一版)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徐玉琴,徐建.综合实践活动[J].中学物理,2012,30(19):65.

地理常用教学方法篇10

教育教学案例分析的方法主要是指,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日常生活中重组或虚构的案例,让学生分析,从而达到解决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得政治课堂生活化,让政治课本知识回归于生活,同时也达到了政治基础教育的目的。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教师选择的案例来源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重组或虚构,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拉近了课本和生活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和现实之间的问题,帮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相关信息的分析,理解本书很难理解的教学内容,回到真实的生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运用案例分析法教学,学生可以根据情况提出不同的观点和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也是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一种最佳方法。

2.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法,增加课堂容量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化教学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我们的教学课堂,多媒体教学是最常用的。多媒体教学就是应用文字、图像、图形、动画、声音等各种信息交互传递,增加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多媒体的合理应用,可以使课本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直观化,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本内容,而且还可以增加课堂容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课堂上合理地使用多媒体,如:制作动画、使用直观的实物教学等,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容量。

3.运用活动教学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活动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来组织教学活动,设置阅读、小组讨论、查资料、游戏等各种教学形式,让学生自己通过听觉、视觉等来获取知识,得出结论。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学方式是“填鸭式“”满堂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