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管理基础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48:06

资产管理基础知识篇1

一、引言

随着资产评估行业的快速发展,新的资产类型、新的市场细分对资产评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才需求已经逐步趋向高端化。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特征明显、知识背景综合的资产评估高级人才将是未来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继2004年重新开设资产评估本科专业后,2010年又增设了资产评估硕士专业,目前全国有15所高校设置了资产评估本科专业,68所高校设置了资产评估硕士专业。人才培养层次的逐步高级化,一方面满足了市场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对资产评估专业的理论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资产评估专业学科定位的研究,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尚未达成一致的意见。而对资产评估专业知识结构的研究,过去一直被淡化,这可能源于市场经济发展有待完善,对资产评估专业理论知识的需求没有现在迫切。随着资产评估专业硕士培养计划的实施,从理论上探讨资产评估的学科属性和学科知识结构,将有助于研究生的培养和未来研究方向的选择。因此有必要对资产评估专业的学科归属进行梳理,厘清学科知识结构。本文根据资产评估实务的要求,拟从专业学科属性和学科知识结构两个方面,阐释资产评估的学科定位和专业人才需要掌握的知识构成,探寻学科知识对资产评估专业方向设置的影响。

二、资产评估专业的学科定位

资产评估专业的学科属性,目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很多学者是以“倾向性”的观点阐述资产评估的专业属性。根据对文献的梳理,目前至少存在三种不同的看法:

(一)倾向于管理学科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资产评估发轫于国有资产管理,与会计学、财务管理有较长的渊源关系,理应归属管理学科(李光洲,2007;邓九生,2008;唐振达,2009),在以管理(会计)学为基础的同时,还兼顾了经济、文学和理学(王开田、胡晓明,2002;张艳,2009),此观点偏向于管理学。教育部2004年在少数财经院校恢复资产评估专业设置时,将该专业归属于管理学科。从2010年15所具有资产评估本科招生院校的专业设置看,属于会计学院的有浙江财经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湖北经济学院、南京财经大学、山东经济学院、山东工商学院、广西财经学院和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属于商学院的有上海师范大学和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属于金融管理学院的有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共有11所,占总数的73%,因此相对于持经济学观点而言,倾向于管理学的观点占了大多数。

(二)倾向于经济学科

对资产进行价值评估的目的是为经济活动服务,如果资产评估的方法误用,评估结果的理解存在偏差,则只能从经济学角度进行解释(陈鹏,1998)。同时资产评估的理论主要依附于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如信息不对称理论、市场供求理论、预期理论等,分析资产价值采用的方法也是典型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张俊平,2008),因此,资产评估更倾向于经济学学科。在全国15所资产评估本科院校中,将资产评估设置于财政(税务)学院的有内蒙古财经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广东商学院和河北经贸大学,共4所,占总数的27%。因此,倾向于经济学观点也符合资产评估的特征。

(三)倾向于交叉学科

交叉学科是指既包含有管理学、又有经济学,还有工学、法学等学科。张欣(2006)直接提出了资产评估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边缘性复合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宽,需要的专业技能高,且与多种其他行业相关。从对学科基础课程设置的研究中也可以发现资产评估学科的交叉性。在对学科基础课程设置中,王淑珍、尉京红、马慧景(2002)认为,应该设置会计方向课程、经济与管理方向课程、金融与证券方向课程、税收、统计方向课程;常丽(2007)认为学科基础课将主要包括法律法规方向课程、财务会计方向或建筑工程方向课程与机械制造方向课程、金融与统计方向课程等。学科基础课就应体现不同性质高校的学科结构特点,财经类院校难以开展不动产评估和动产评估等学科基础课程。李春杰,柳娜(2010)认为学科基础课程可包括: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基础、统计学、经济法(税法)、市场营销学和信息管理系统。从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的科目看,包含有《财务会计》、《经济法》、《机器设备评估基础》、《建筑工程评估基础》、《资产评估》五门课程,这些课程处于同等重要位置,涉及到了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理学、工学等方面的知识。因此,较多学者认为资产评估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较为合理。

可以看出,不同的学者对资产评估的学科定位存在不同的看法,但有一点可以达成共识,那就是资产评估需要多学科的知识背景,单一的学科知识无法涵盖资产评估的全部知识领域。从评估实务上看,资产评估需要良好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由于资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导致评估需要不同的学科知识。从资产属性和技术角度看,评估某一项资产时需要掌握资产的权属关系、状况、技术特点、管理流程、收益成本关系等,涉及的学科知识包含了法学、管理学、经济学、技术学等方面的知识,缺少哪一方面的知识都无法正确评估出资产的价值。而职业道德是保证评估师正确履行自己职责,客观、公正、合理评估出资产价值的前提,伦理学的知识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资产评估是多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这种多学科知识融合的特点给资产评估专业硕士的培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对资产评估学科的知识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资产评估学科的知识结构

资产评估的多学科融合特点,决定了资产评估师需要具有多学科的知识背景。关于资产评估学科的知识结构,这里从评估师需要具备的能力、资产价值计量和学科门类的角度进行探讨,并尝试构建不同视角的资产评估知识结构关系。

(一)资产评估师需要具备的专业能力

掌握资产评估专业知识,最终还是要应用于实践。从评估师实务操作层面上看,可以将评估师需要掌握的知识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是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第二个层级是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三层级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层级是进行资产评估的基础。资产评估多学科融合的特点决定了评估师需要具备基本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只有对学科知识有正确的理解,才能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第二层级是对资产正确评估的前提。知识掌握后不一定能够运用,这就要求评估师能够恰当运用所掌握的知识,特别是多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第三层级是评估师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关键。该层级要求评估师具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在评估过程中遇到实际问题时,可以灵活、创造性地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者之间是递进的关系,第一层级是第二层级的基础,第二层级是第三层级的基础,第三层级属于最高层级,也是注册资产评估师在资产评估时需要具备的能力。

(二)不同视角下的资产评估专业知识结构

资产管理基础知识篇2

关键词:知识流管理动态能力关系机理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938(2011)06-0033-05

ResearchonRelationshipmechanismbetweenorganizationalKnowledgeFlowmanagementandDynamicCapabilities

wangjiangangwujieZhangqingYinjie(economics&managementSchool,Jiangsu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Zhenjiang,Jiangsu,212003)

abstract:thispaperanalysesfourstateofknowledgeflowsuchasknowledgestocks,flows,directionandattributebyliteraturereviewandanalysis.thenthispaperconstructsinteractivemodelbetweenknowledgeflowmanagementanddynamiccapabilities.Furthermore,thispaperresearchestherelationshipmechanismbetweenfourstateandposition,process,pathandknowledgebaseofdynamiccapabilitiesandillustratestherelationshipbetweenknowledgestocksandposition,knowledgeflowsandprocess,knowledgedirectionandtheevolutionofdynamiccapabilities,knowledgeattributeandknowledgebaseofdynamiccapabilities.Finally,thispaperrevealsthetransformationmechanismofknowledgeflowmanagementformingdynamiccapabilities.

Keywords:knowledgeflowmanagement;dynamiccapabilities;relationshipmechanism

CLCnumber:G203Documentcode:aarticleiD:1003-6938(2011)06-0033-05

知识已经成为组织获取并保持新的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资源,是动态能力的核心,是能力建立的重要的构成要素,mcKelvie和Davidsson把组织看作是一个动态的资源流量,而不是静态的资源存量,获取企业家、员工的人力资本、专业的技术知识等是动态能力的资源基础,[1]其变化会导致动态能力资源基础的变化,进而影响动态能力。知识管理是对组织的显性和隐性知识资产的创造、转移、保持和利用进行管理的标准化方法。知识流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微观表现,从过程来说知识流管理又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知识流管理过程与动态能力是紧密联系的,组织内部有效和高效的知识流动对建立和保持动态能力是至关重要的,[2]动态能力的形成来源于组织知识的获得、传递、共享、发挥、更新的不断循环的动态机制,[3]知识产生、整合、重构等是形成动态能力的流程。[4]Verona和Ravasi认为动态能力由知识创新和吸收、知识整合、知识重构组成。[5]Cepeda和Vera从知识管理的视角描述了知识管理流程支持动态能力的开发和利用。[6]Brunil和Verona对市场知识的创新和释放来描述企业的动态营销能力,并阐明了这些知识活动如何促进并支撑新产品开发及在开发流程中的变化。[7]marsh和Stock认为知识获取、共享、说明、保持、应用等的循环实现跨期整合,把企业的技术能力、营销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等不断转换为新的动态能力。[8]

以上研究多是从各知识活动的动态过程对动态能力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而鲜有从知识流管理的知识存量、流量、流向和知识属性等知识流状态的变化来研究动态能力。本文从学习的视角来研究知识活动与动态能力的关系,重点研究知识流管理的知识存量、知识流量、知识流向和知识属性四个方面作用于动态能力的位势、流程、路径和知识基础的关系机理。

1知识流管理中知识流的状态

知识流管理主要是通过知识流管理的活动过程对知识存量、流量、流向及知识属性的作用,以改善其管理的成效(知识流管理的维度及其之间的关系见图1)。

1.1知识存量

知识存量是特定时点某个组织系统的知识总量,是依附于组织系统内部人员、设备和组织结构中的所有知识的总和,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知识的积累,是“学习”的结果。[9]它反映了组织系统生产知识的能力和潜力,体现了组织系统的竞争能力。知识存量是组织所拥有并且可以被反复利用的知识资源,既包括组织中的隐性知识资源和显性知识资源,也包括组织的知识资本和知识资产。知识存量是知识积累的结果,依附于不同的载体,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包括以人为载体的知识存量、以物为载体的知识存量、以企业组织结构为载体的知识存量和以市场为载体的知识存量。

1.2知识流量

知识流量指的是某一段时间内进出企业的知识资源总量,是在一段时期内知识存量变化的结果。知识流动是在组织内部和跨越组织边界流动的,遵循一定的流动路径和边界。企业必须保证知识活动的前后衔接合理有序,加快知识流动速度,增加知识流量。应通过对知识的获取,形成并维持企业的知识库;通过对获取的知识的转化,把知识库中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变成企业可用的知识;已经被转化为可用的知识必须在组织内实现转移与共享,扩大应用知识的范围,为企业新产品的开发、创新等活动提供知识的保障体系。组织把已转化的、可用的知识投入到企业的生产、营销、R&D、顾客服务等活动中,实现知识的价值。

1.3知识流向

知识流动的方向一方面表现在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转化,通过内部化把显性知识内隐化为隐性知识;通过组合化把概念转化为系统知识;通过社会化实现隐性知识间的转化;通过外部化把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另一方面表现在个人知识、团队知识和组织知识之间的循环转化,团队中的个体成员把个人知识在团队工作中转化为团队知识,团队知识在与其他团队的交流中转化为组织知识,个人又从组织中获取组织知识并转化为个人知识,这是通过个人学习、团队学习和组织学习的循环来实现的。知识在组织与外部及组织间的流动,有助于组织从内部挖掘新知识和外部的组织获取新知识,从而增加知识存量。

1.4知识属性

prabhu等人认为深度是指公司所拥有的某领域内的知识的数量,反映该领域内知识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也是企业对特殊的技术或应用领域的知识的熟悉程度。深度的知识说明企业的知识拥有较大价值,转化的企业能力作用也越大。知识宽度是指企业在科学和技术领域所拥有专业知识的范围或企业知识所覆盖的领域范围。代表企业所拥有知识的丰富程度,说明企业的知识体系中的知识资源的数量和类型。宽度决定知识可流动的范围,影响对新知识的获取,并限定动态能力的作用域。[10]罗正清等则认为知识强度反映组织中的知识分布密度和共享的程度,[11]组织应建立一个内部核心知识基础,成员以此可以了解外部知识,并知道如何将其应用到他们的具体需要。

2知识流管理与动态能力关系机理分析

2.1知识流管理与动态能力的互动模型

teece等提出了动态能力的概念,并分析了动态能力研究的框架,[12]即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由其资产位势塑造的管理和组织流程以及可供选择的发展路径,确定了流程、位势和路径三个维度,不仅为通过企业的资源或能力的性质来理解潜在的竞争优势,而且也为通过潜在的企业计划、战略和流程来实现企业资源和能力的重构提供了框架。

知识流管理的知识存量、知识流量、知识流向与动态能力位势、流程、路径相对应,而知识属性则成为其基础,共同作用实现对资源与能力的重构,建立并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从企业知识、知识资产与知识资本的状况及转化描述知识存量与位势的互动。知识获取、积累、转化、交流、应用及创新等知识流管理流程影响知识流量,知识流动的结果输出动态能力,动态能力通过在知识流管理过程中对知识进行协调/整合、学习和转换,影响知识流量。知识流动的方向引导知识的演化,知识结构与形态的变化引起惯例的变异,生成新的动态能力。知识属性决定动态能力的层次,是动态能力形成的基础(互动模型见图2)。

2.2知识存量与动态能力位势

teece等认为企业的技术资产、互补资产、财务资产、关系资产、结构资产、制度资产、市场资产和组织边界共同组成了企业的动态能力位势。从根本上说,动态能力的核心和基础是知识,更为关注为企业带来并创造价值的知识资产、知识资本对动态能力的影响,可以说知识资产和知识资本组成狭义的动态能力位势。ambrosini等人认为通过持续地改进、更新、修改并扩大企业的资源基础,并改变企业更新其资源基础的方式,可以得到不同层次的动态能力。[13]

知识基础观把企业看做是知识的集合,把广义上的知识存量组织为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和难以替代的知识资源是其竞争优势的源泉,如何把知识存量中的知识资源转化为为组织创造价值的知识资产和知识资本,在发挥知识资产和知识资本的过程中形成企业的动态能力是知识流管理的重点。知识资产是能够为组织带来经济效益的知识资源,必须转化为知识资本,这是价值创造的前提;知识资本是组织知识存量的核心,主要包括人力资本、顾客资本和结构资本等,这些知识资本是组织动态能力形成的基础,是价值创造的基础和竞争优势的来源,这是因为知识资本凝聚着大量的隐性知识,而隐性知识被认为是组织竞争优势的来源。

Zack则按知识是否支持企业的战略态势,把知识划分为核心知识、高级知识和创新知识。[14]知识是知识资本形成的基础,是企业的智力资本和无形资产形成的主要促进力量,也是组织知识资本运作的主要元素。企业知识资源的量代表企业的知识存量,其中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是知识资本,把企业知识存量转化为知识资产,通过对知识资产的运作转化为知识资本,这是支撑动态能力框架的基础,是实现动态能力价值的载体(见图3)。

2.3知识流量与动态能力流程

动态能力是一系列深植并隐含于组织的组织和管理流程中的惯例,从静态的角度,体现为组织当前的知识存量;从动态的角度,体现为知识在流程中的循环流动,具体体现为知识流量。知识流量与知识流程紧密相连,知识流程确定企业可获取哪些知识、积累知识的程序、知识转化的策略以及如何应用知识等,设计科学合理的知识流程能增加知识流量,促进知识的更新速度,增加知识存量水平,影响组织动态能力的资源位势。

流程有三个作用,在企业内对知识资源进行整合、学习与重构。组织流程从静态来说是协调和整合,teece[15]、eisenhardt和martin、[16]Zott[17]等认为动态能力整合企业内外的资源、能力等,以适应外部不断变化的环境。知识的循环流动带来知识冗余,整合流程中的知识,剔除冗余知识,会改善知识存量和知识流量的知识构成,优化知识的流量。组织流程从动态来讲是学习,知识在流程中按照一定的规则循环流动,成员则根据在流程中所担当的角色和工作任务的特征与需要从流程中获取知识,有助于更好、更快地执行任务,并通过反复地执行任务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转化为个人知识和能力,又通过知识转移和共享流程逐渐把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并把知识存储到惯例中,进而转化为组织能力,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组织流程从转换的角度来讲是重构,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下,重构组织的资产结构对组织是必需的,由流程来保证知识的流量是知识重构的保障,由知识流为组织资产重构提供来源,为组织提供新的知识及其组合,重组能力结构,为动态能力的提升提供契机。

动态能力是可以确认的明确流程,把知识按流程的特点和需求传递到组织需要的领域。知识的运动内隐于组织的业务流程,其运动或流动的过程就是知识流程。按活动可划分为知识的获取、积累、转化、交流、应用及创新等,知识获取是组织从其内外部获得知识,并把知识提供给组织使用;知识积累是对获取的知识进行整理,有效地存储到知识库中,并保持知识的更新状态;知识转化是把知识变得可用有用的过程;知识交流是知识在企业内外的转移与共享的过程;知识应用是把知识创造出价值的过程。各个知识活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共同组成一个使知识顺畅流动的流程,使恰当的知识流量在恰当的时间经由恰当的知识活动和媒介源源不断地提供给恰当的人,提高知识的流动性和知识传递的有效性,提高知识的利用效率,增加知识的流量,为企业创造新的竞争优势(见图4)。

2.4知识流向与动态能力的演化路径

知识流动方向的控制是知识流管理的重要内容,知识流向决定组织开发并增强何种类型的动态能力,如组织加强与外部科研机构的知识交流,就是增强自身R&D能力和创新能力。知识流向要受到组织的知识存量、流量和知识宽度、深度等知识属性及企业过去的知识流向的制约,产生路径依赖,影响动态能力的演化。动态能力的演化要遵循一定的路径和方向。知识随着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其结构、形态等发生演化,并受到组织过去知识存量、流向、结构等的限制,产生路径依赖,作为动态能力基础的知识的演化路径和方向从根本上决定动态能力的演化。知识流管理与学习机制共同促使知识演化,使新知识不断替换过时的老旧知识,促进原有惯例发生变异,使组织形成包含新知识的新的行为模式以及活动方式和技能,形成新的组织惯例,进而形成新的动态能力。动态能力是可以确认的、具体的组织惯例,而惯例是知识的集合,惯例变异的本质是惯例的知识结构特性的变化,是动态能力演化的触发器。Zott认为动态能力是嵌入在企业的资源、能力和经营惯例的变异、选择、保留过程中的常规流程。[18]可见动态能力是组织的知识和组织惯例在组织流程中经过变异、选择和保留三个阶段的演化过程。

知识流管理的过程是组织的学习流程,eisenhardt、Zollo和winter等认为组织学习机制引导动态能力的演化。[19][20]这些学习机制包括重复的实践、错误/失败、经验累积的节奏/速度、知识说明、知识编码,也是知识流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活动。重复的实践帮助组织成员把知识资源更充分地运用到组织的活动实践中,在对知识的重复使用中激发创新的思想,更好地理解组织活动和流程,进而开发出更有效的惯例。经验累积是开发经营性惯例的主要学习流程。知识的说明和编码有助于惯例的复制和扩散。动态能力是组织系统地产生和修正其经营常规和惯例的稳定的集体学习活动模式,[21]通过学习的机制和模式,组织整合、重构、释放资源以获取新的资源构成,促进组织惯例的变异(见图5)。

2.5知识属性与动态能力的知识基础

(1)知识深度。深度的知识存量为企业重构、重新整合/组合知识提供良好的基础,知识深化有助于知识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在特定领域的知识没有达到相应的深度,企业很容易被拒于该领域的知识创造和吸收的大门之外,[22]阻碍组织动态能力的形成与提升。组织在特定领域的知识深度的不同会导致动态能力的差别,具有一定的知识深度的组织能够高效地获取、消化、转换、开发新知识,并可敏锐的感知该领域的变化趋势及可能存在的风险等。知识深度的差异为组织评价、吸收、整合内外部知识带来困难,但具有一定深度的内部知识可以选取合适的潜在的外部知识,更好的发挥整合效应,实现资源的协同。挖掘知识深层次的内容和形式,促进知识的创造和创新,深化组织能力的知识基础,进而带来能力的形态和结构的演变,促进能力的提升以及新的组织能力的形成。

(2)知识宽度。知识宽度越宽的组织拥有不同领域的多种类型知识,可以帮助其整合来自外部不同领域的知识,建立新的知识组合。组织拥有多个领域的知识,不会因为缺乏适应不同但相关领域知识发展的能力而产生核心刚性,降低了组织产生能力刚性的可能性,为组织在适应环境变化上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环境的动态性要求组织必须具备以广泛而丰富的知识资源为基础的随机应变的适应能力和感知各个行业和领域的风险、机遇等的能力以及及时捕获机会的能力,以使企业有条不紊地运行。宽度也决定知识可流动的范围,有助于拓宽组织能力的作用域,影响组织能力作用的范围和知识价值的实现。

(3)知识强度。组织间知识势差促使知识由高势差区域向低势差区域流动,在知识分布集中的领域、部门或企业,其获取其他领域、部门或组织的知识的能力就强,易形成知识集群,对知识的利用效果会更好,有利于更好的吸收知识和实现创新。知识分布集中有利于对该领域、部门或组织的知识资源的整合,对吸收的外部知识资源的系统化、组合化,以促进内外知识资源的整合,形成新的资源组合,更新组织能力的知识基础。组织知识关联度是知识强度的表现形式,知识相关联的程度越高,其在为组织创造价值,实现知识的价值增值以及促进动态能力的形成等方面更大地发挥知识的作用(见图6)。

3结语

知识流管理与动态能力的互动模型表明知识流管理的四个知识流状态与动态能力的位势、流程、路径和动态能力的知识基础是互动的关系,知识存量是动态能力位势的基础,知识流量为动态能力流程提供知识输入,知识流向引导动态能力的演化,知识属性的变化改变动态能力的知识基础,决定动态能力的结构和本质,从而明确知识流管理作用于企业动态能力三个结构维度及动态能力的知识基础的关系机理。知识流管理的过程本质上是组织学习的过程,组织学习通过知识流管理活动来实现,是动态能力的来源机制。进一步的是研究如何将组织学习与知识流管理整合来提升组织的动态能力。

参考文献:

[1]mcKelvie.a,Davidsson.p.FromResourceBasetoDynamicCapabilities:aninvestigationofnewFirms[J].BritishJournalofmanagement,2009,20(S1):63-80.

[2]Sher.p.J.,Lee.V.C.informationtechnologyasafacilitatorforenhancingdynamiccapabilitiesthroughknowledgemanagement[J].information&management,2004,41(8):933-945.

[3]唐春晖.知识、动态能力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J].当代财经,2003,(10):68-70.

[4]prieto,i.m,Revilla,e,Rodríguez-prado,B,.managingtheknowledgeparadoxinproductdevelopment[J].JournalofKnowledgemanagement,2009,13(3):157-170.

[5]Verona,G.Ravasi,D.Unbundlingdynamiccapabilities:anexploratorystudyofcontinuousproductinnovation[J].industrialandCorporateChange,2003,12(3):577-606.

[6]Cepeda,G,VeraD.Dynamiccapabilitiesandoperationalcapabilities:aknowledgemanagementperspective[J].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2007,60(5):426-437.

[7]Bruni,D.S,Verona,G.DynamicmarketingCapabilitiesinScience-BasedFirms:anexploratoryinvestigationofthepharmaceuticalindustry[J].BritishJournalofmanageme

nt,2009,20(1):101-117.

[8]marsh.S.J,Stock,G.n.BuildingDynamicCapabilitiesinnewproductDevelopmentthroughintertemporalintegration[J].theJournalofproductinnovationmanagement,2003,20(2):136-148.

[9]李顺才等.知识存量与流量:内涵、特征及其相关性分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7(4):42-45.

[10]prabhu,J.C,Chandy,R.K.,ellis,m.e.theimpactofacquisitionsoninnovation:poisonpill,placebo,ortonic?[J].Journalofmarketing,2005,69(1):114-130.

[11][22]罗正清,和金生.面向技术创新的组织知识存量测度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23):142-146.

[12][15]teece,D.J.,pisano,G.,andShuen,aDynamiccapabilitiesandstrategicmanagement[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7,18(7):509-533.

[13]ambrosini,V.,Bowman,C.,Collier,n.Dynamiccapabilities:anexplorationofhowfirmsrenewtheirresourcebase[J].BritishJournalofmanagement,2009,20(S1):9-24.

[14]Zack,m.H.Developingaknowledgestrategy[J].CaliforniamanagementReview,1999,41(3):125-145.

[16][19]eisenhardt,K,martin,J,DynamicCapabilities:whatarethey?[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0,21(10/11):1105-1121.

[17][18]Zott,C.Dynamiccapabilitiesandtheemergenceofintraindustrydifferentialfirmperformance:insightsfromasimulationstudy[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3,24(2):97-125.

资产管理基础知识篇3

【关键词】文献计量学;知识图谱;知识审计;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7)07-0081-05

一、引言

经济转型升级,政策先行,自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思路后,供给侧改革已成政策高频词。供给侧改革着力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从供给侧出发,使得全要素生产率成为经济增长的新生动力,这就需要提升创新能力,让创新真正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而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保持中高速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主要在于核心竞争力,而企业所拥有的知识资源则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重要来源,知识资本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资源要素,成为企业发展的首要资本和潜在动力,企业之间的竞争转为包括无形技术在内的知识资产的竞争。知识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重视培育知识资本,不断增大研发投入成为很多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重大举措,但数据统计显示,企业知识管理项目的成功率仅维持在15%左右的低水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研发专业人员和技术支撑水平的不足,另一方面是在知识管理战略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对知识审计的忽略。

知识审计是知识管理最重要的第一步[1]。企业应在清楚认知自己知识基础和知识需求的基础上,制定研发战略,有效地实施知识管理行为,而知识审计则是对这一知识管理流程进行系统科学的考察、评估以提升企业知识管理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活动。实践的需求带动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对知识审计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我国知识审计研究成果的梳理,了解知识审计的研究现状、阶段变化和研究热点及未来研究趋势,以期对实践有更好的指导。

二、基于文献计量学和知识图谱的载文统计与描述

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即CnKi总库)中,检索条件设定篇名中包含“知识审计”或“R&D审计”或“知识资本审计”或“智力资本审计”“知识管理审计”的专业文献,对2000―2016年所发表的文献进行检索,共获得样本总量47篇,对这47篇文献逐一进行手工删选,样本调整为44篇。检索方案选取原因如下:(1)CnKi是国内收入专业学术成果范围最广的数据库,借助此平台的检索,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研究成果的全面性。(2)为了排除不相关文献的干扰,保证知识审计研究成果的查准率和查全率,对文献手工整理时作了两方面的调整:部分不能获得全文资料的会议论文及和搜索主题关联性不强的文献3篇排除。(3)对于检索词的设定,笔者认为知识资本的形态各异,同时知识资本形成的不同阶段称谓也各异,鉴于对知识审计界定学术界没有统一的认识,故选取多种称谓来保证检索结果的全面。基于此样本,笔者作了如下分析。

(一)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研究生命周期分析

文献计量学中科技文献增长四阶段理论显示,学科研究成果的数量随其生命周期呈现出规律的变化,研究初期和理论成果完备之后的论文数量较少,而在研究进行中以及日趋成熟的过程中论文数量持续增长后保持稳定,本研究借助此理论来判断知识审计的研究进程。将上述研究成果作时间序列分析后发现,2005年之前的研究数量相对较少,2005年之后研究逐渐增多,并呈现出平稳增长态势(2016年数据统计不完整),按照文献计量学理论,笔者认为知识审计的研究正处在第二阶段,研究正在大力推进中(见图1)。

(二)基于知识图谱的载文分析

随着大数据概念的深入人心,人们对于知识获取的途径越来越宽泛,海量信息蜂拥而至时,人们对于知识的分类整理以及脉络演变的要求越来越高。知识图谱技术因其能够清晰、动态地对知识作多维度的分析处理,并利用图谱形象地展示知识的核心结构、发展历史、前沿领域以及整体知识架构,达到多学科融合目的,因而成为许多学者文献分析的重要工具。本文采用知识图谱方法,利用CiteSpace软件对44篇样本文献进行了高产作者和机构以及关键词分析。

1.高产作者和机构分布

利用CiteSpace软件,将网络节点设置为作者(author),得到2000―2016年知识审计研究发文作者的知识图谱,如图2。可以看出,国内高校学者是知识审计研究的主力,同时也说明目前对知识审计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理论层面。南京审计大学是唯一以“审计”命名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作为我国审计高等教育发源地之一,在知识审计领域的研究非常突出,肖久灵和汪建康两位作者独立或合作发文数量占研究样本很大部分,在对研究成果仔细研读后发现,其研究持续性强,很多研究成果为其他学者所引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知识图谱的分析也正说明了这一点。在图中还发现,对于知识审计的研究学者之间的合作关系非常紧密。目前知识审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肖久灵和汪建康以及朱志红和薛大维组成的两大核心团队,但遗憾的是团队和团队之间基本没有合作关系。

2.关键词分析

p键词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研究的主旨,词频分析法是文献计量的重要方法之一,其所依据的基本理论为齐普夫定律,根据关键词进行词频分析,绘制知识图谱可以了解知识审计的研究热点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根据样本文献的关键词,笔者使用最小生成树算法,得出词频较高的关键词,之后手动整理,删除了如知识审计、智力资本审计等不能清晰反映研究主题的关键词,列示了十大高频关键词如表1,并绘制出2000―2016年知识审计高频关键词知识图谱如图3。图谱中的节点表示不同的关键词,节点的大小代表关键词的频次,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节点圆圈对应的直径越大。根据图表显示的关键词分析可以得出和文献计量分析相同的结论,即知识审计的研究仍然处于中早期,研究的主题较多和知识审计的基本要素及理论架构相关。

为了清晰地了解知识审计的研究前沿问题,对关键词进一步分析,得出近三年知识审计研究的关键词,并按照出现的时间逆序排列,得出十五项近三年出现的关键词,如表2。从关键词分析可以看出,近三年的研究热点较前些年有所变化,研究的热点已经转移到如何应用知识审计这一有力工具,如流程构建、核心要素的识别等,以及知识审计在哪些领域可以应用,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法造纸等。

三、研究成果综述

面对知识经济的巨浪,国内外企业都意识到知识资本的重要性,知识审计因此应运而生,面对如此优秀的知识管理工具,国外学者的目光早于国内学者投向了这个新兴领域。在我国,知识审计的研究尽管相对滞后,但研究工作正在蓬勃进行,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定性的基础理论研究

和任何学科的研究一样,从2000年国内出现首篇知识审计研究的文献开始,学者们十分关注对知识审计基础理论的探讨。鉴于国内对知识审计的研究较为滞后,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借鉴与比较成为研究的热点。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郭群[2]首次提出了智力资本审计的概念,并对智力资本审计的目标、审计标准以及智力资本审计的对象进行了探讨,认为智力资本审计应包括对知识产权、人才资产、市场资产和基础结构资产的审计,并提出应该利用属性价值计算法揭示审计结果,利用审计结果建立智力资本知识库,以推进智力资本审计的开展,这是我国知识审计研究的开篇之作。冯静认为知识审计是知识管理的第一步,首次对知识审计的含义以及实施知识审计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并对知识审计的流程和方法进行了介绍。彭璐[3]全面总结国内外知识资本审计的现状,首次辨析了知识审计、知识资本审计和智力资本审计的概念界定,对知识资本审计的基础理论如知识资本审计的概念、目标、职能、对象、原则以及知识资本审计的程序、方法和报告等进行了梳理。张瑞红[4]也认为知识审计是实施知识管理的第一步,并阐述了知识审计的概念、知识审计在我国的实施和应用现状。朱志红等[5]对知识审计的基本理论问题,如知识审计的概念、对象流程和报告进行了基本的介绍。在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引入方面,肖久灵和汪建康作了很大的贡献。肖久灵等[6]分基于概念架构的知识管理审计模型、基于过程架构的知识管理审计模型和基于策略架构的知识管理审计模型三类,对国外知识管理审计模型的构成、内容、要素等方面进行了详尽介绍,对知识管理审计的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二)审计模型构建

在得到前期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的有力支撑后,学者们逐渐认识到知识审计是一项应用性和操作性非常强的研究领域,要将理论成果落地应用于实践,必须构建知识审计模型,并探讨了如何选择审计方法以及构建审计评价标准等实务中的瓶颈问题。对于知识审计模型的构建基础,学者意见并不统一。

1.基于审计基本理论的构建

这种观点认为,知识审计仍属于一种审计活动,应基于审计的基本构成要素来探讨知识审计模型的构建,代表性的观点有:奉继承、赵涛[7]按照审计理论构建了知识管理审计模型,该模型包括审计团队、审计方法与工具、审计目标和审计的对象与内容等要素,并分别针对这些要素进行了解释。周国熠等[8]明确了知识审计的主体和审计的方法,指出应从企业的知识结构入手开展五项要素的审计,并构建了基于知识管理成熟度的知识管理审计模型。

2.基于知识管理模型的构建

对知识审计较为一致的界定认为,知识审计是对知识管理过程的审查与评价,因此,部分学者认为,知识审计模型的构建应建立在知识管理流程或知识管理模型的基础上。肖久灵等[6]深入分析了各种知识管理审计模型的特征及组件,并将其分为概念性架构、过程性架构和综合性架构三类对国内外知识管理审计模型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比较,最后提出了知识管理审计准备、分析、实施和总结四个子过程的基于过程的知识管理审计架构,并分析了每个阶段的核心任务。朱志红等[5]提出知识审计不仅应关注显性知识还应关注隐性知识,并根据知识管理审计理论模型设计了知识审计模型,通过调查问卷展示了一个识别隐性认知和阻碍管理计划实施的文化壁垒的主观研究过程。

3.借鉴其他学科和方法的构建

陈晓雨等[9]借鉴斯坎迪亚模型和平衡计分卡,在对知识资本从财务、人力资源、结构、顾客、创新五个方面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构建了知识审计模型,并对这五个方面评价指标的遴选和权重分析进行了探讨。王昊等[10]利用单项核心能力价值与模糊权重进行加权确定知识资本的价值,基于此思路构建知识资本审计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案例应用。朱志红等[5]借鉴模糊数学的综合评标方法构建了知识管理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研究得出知识审计系统化的六步骤模型。夏西平[11]尝试构建了面对组织整个知识状况进行诊断和评价的新的知识审计模型,详细论述了根据构建的模型如何在企业中开展、实施知识审计,并通过实际案例进行了分析验证。

(三)知识审计的应用研究

在知识审计理论成果不断丰富,以及知识经济的不断推动下,将知识审计的方法应用于实务工作中的相关研究近年逐渐增多。

盛小平、刘泳洁[12]将知识审计应用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分析了知识审计活动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识别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一种基于知识审计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识别模型,并从八个阶段对该模型的实施步骤和方法进行了阐述。彭哲[13]利用各B历经的思想遍历企业业务层的知识管理流程,绘制了企业核心流程知识历程图,并基于此构建了知识管理审计的动态循环流程。王知津、黄莹莹[14]探讨了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中引入知识审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构建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知识审计模型。萨如拉、谢芳[15]基于知识审计的视角构建了非遗知识审计模型,并以贵州省黔东南地区丹寨县古法造纸技艺为例阐述了如何进行知识审计。晋美[16]提出了面向产品创新的知识审计概念,构建了面向项目层面产品创新的知识审计模型和面向企业层面产品创新的知识审计指标体系,并详细介绍了其应用。乔珊[17]构建了基于知识审计的国际货代业务流程建模方法,并以国际货代企业为案例进行了模型的验证。

(四)其他

知识审计属于边缘学科,部分学者从知识管理和技术创新的视角对知识审计的其他方面进行了研究,如肖久灵等[6]将焦点放在横跨知识管理和审计学的交叉领域知识管理审计模型上,对现有的知识管理审计模型从方法基线、审计范围和方法特征三个方面作了比较分析,清晰展示了各个模型的特征及应用思路。汪建康等[18]厘清了数据审计、信息审计和知识审计三者的关系,认为他们都遵循审计原理和方法等理论基础,审计的前提条件和审计步骤基本相似,但三者也存在一定的区别。肖久灵、汪建康[19]在分析国内外学者对知识审计提出的各个要素的基础上进行了整理,分析了学者们较为认同的数个核心要素并进行了优化,形成了涵盖知识审计活动七个阶段的23个核心要素。

四、研究述评与趋势展望

(一)知识审计研究的理论基础有待夯实

首先,作为跨学科的新兴领域,知识审计的理论基础应涵盖知识管理和审计等多学科,但从上述来看,目前知识审计理论基础的探讨更多局限于传统的审计理论,多数学者的研究仍然基于传统的审计六要素来进行,而从知识管理和技术经济创新领域中汲取的营养严重不足,理论支撑匮乏。其次,基本概念和特征的界定是一项理论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对于知识审计的概念界定,目前理论界并没有达成充分的共识,也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和理论,因此研究的侧重点各有偏颇。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作为支撑的基础理论较为宽泛并且基础理论的相互融合和渗透不足,另一方面是知识审计作为新兴学科,产生时间较短,仍处于不断发展完善中,相关理论的探讨有待加强。因此,笔者认为,在充分认识和强调知识审计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有必要借鉴和吸收知识管理和技术创新相关领域的理论与方法,不断夯实知识审计的理论基础;同时,强调回到原点再出发,即充分厘清知识审计的概念和特征的界定。尽管对于知识审计的定义没有统一,但是理论界一致认为知识审计不是对显性的正式的知识资本进行的审查,也不是对企业的某一项知识管理行为进行的静态审查,而是对企业的一系列知识管理行为和所获得的隐性、显性知识成果及其利用情况进行的考察和评价,以期为企业带来更大的价值。基于此,知识审计是流程的审计,是对知识管理的过程进行的审计,R&D活动是其中一项工作,智力资本、知识资本是其中的产品,知识审计应包括上述概念。

(二)模型的构建需要更强调系统性和应用性

在对知识审计研究的过程中,关注的焦点之一是知识审计模型的构建,尽管已有研究中各种模型各具特色,成果丰硕,但也存在以下问题有待改进。

首先,已有的研究往往是基于某一特定的视角或着眼于知识审计的某一环节,因此,视角各异就会使得研究不够系统和全面,部分研究成果关注于知识资产审计、知识管理绩效审计、智力资本审计。如上所述,知识资产审计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所构建的知识审计模型应基于整体的视角和架构,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能够指导全流程的审计业务。其次,纵观各位学者和机构所构建的知识审计模型和审计方法的介绍,引入和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较多,基于我国政策环境和企业实务的本土化知识审计模型较少。毋庸置疑,政策环境对于企业自主开展知识管理行为和提升知识管理项目的成功率有重要意义,在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大政策背景下,所出台的各项鼓励技术创新政策措施必将有效地刺激企业知识管理行为的开展,需要适合中国特色的知识审计模型和方法给予助力。再次,已有审计模型中涉及审计方法的开发和运用较多立足于企业知识管理的某一具体环节,如知识资产和智力资本的识别等,对知识管理环境的审计、知识管理战略审计等前馈性审计方法的研究明显不足,并且所采用的方法较多涉及定性方法,如访谈,调查问卷、焦点小组、定点观测等,较少涉及定量统计计量手段。最后,现有研究成果中所设立的指标体系中也存在指标设置有失偏颇和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尽管知识的无形性、难以量化等特点决定了制定合理的定量指标体系难以实现,但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仍然存在定性指似多、定量指标偏少的问题。另外,知识审计是一个动态的、循环的过程,它应该能适用于组织业务流程的全过程。因此,指标体系设置应强调覆盖全面,才不会导致审计结果产生的误差阻碍知识审计目标的实现。

(三)应注重其他学科成果的借鉴

知识审计是新兴的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如果仅仅基于传统的审计理论对其进行研究,必然会导致研究结论的无效,因此,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应注重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来丰富知识审计理论,更好地服务于审计实践。随着我国社会各领域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这意味着审计信息化的建设模式必须向更高层次发展。审计借助云计算的“云化”方式建立的“审计云”模式或理念,也可以引入到知识审计的研究中,如何利用“云化”审计方式有效地识别企业潜在的知识资源等成为未来探讨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冯静.知识管理实施的第一步:知识审计[J].情报科学,2004(5):599-602.

[2]郭群.试论智力资本审计[J].广东审计,2000(10):11-13.

[3]彭璐.知识资本审计基础理论研究[D].东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

[4]张瑞红.知识审计与知识管理的有效实现[J].情报杂志,2007(3):95-97.

[5]朱志红,徐平,薛大维,等.识别隐性知识的知识审计:以知识管理审计为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9):117-120.

[6]肖久灵,汪建康,彭纪生.知识管理审计模型比较与借鉴[J].情报杂志,2010(5):1-5.

[7]奉继承,赵涛.知识管理审计的概念:模型与方法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7):102-105.

[8]周国熠,程娟,彭哲.基于知识管理成熟度的知识管理审计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5):106-109.

[9]陈晓雨,王甜,孙阿楠.知识资本审计模型:企业知识管理的新工具[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6):28-30.

[10]王昊,戚啸艳,彭璐.知识资本审计模型及案例模拟[J].南京社会科学,2007(5):26-32.

[11]夏西平.知识审计在企业知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2]盛小平,刘泳洁.知识审计在企业核心竞争力识别中的应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6):787-790.

[13]彭哲.各态历经在企业业务层知识管理审计中的应用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9(4):91-101.

[14]王知津,黄莹莹.基于知识审计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J].图书馆论坛,2009(3):23-224.

[15]萨如拉,谢芳.知识审计视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会计之友,2014(3):114-117.

[16]晋美.面向产品创新的知识审计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7]乔珊.基于知识审计的国际货代业务流程建模与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资产管理基础知识篇4

1.1共同的管理基础———信息管理

高校数字资产同时具备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含义。从本质上看,高校数字资产就是高校数字信息资源的资产化。也就是说,对高校数字资产的管理过程实际上是实现高校信息资源向数字资产转化的过程。因此,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开发、规划、控制、集成和利用的信息管理过程是高校数字资产管理的基础。信息管理的发展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历了以印刷型文献为管理对象的文献管理时期、以管理信息系统为象征的技术管理时期、以信息资源为对象的信息资源管理时期和以知识创新为出发点的知识管理时期。信息管理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对信息进行管理,而知识管理综合了信息管理的优势,将信息技术作为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说知识管理是对信息管理的升华与发展,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

1.2管理的客体都聚焦于有价值的智力资产

高校数字资产是数字信息和其知识产权的组合。高校数字资产以教学和研究内容为主体,其中蕴含的文字、图像和符号等内容是高校成员智慧和知识的具体体现。这些数字信息资源之所以被称为资产,不仅因为它们的所有权归属于高校和其成员,或能够被其控制,而且高校数字资产能够给相关主体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即具有价值。尽管由于高等教育的性质和规律,决定了高校的资产一般不以赢利为目的,并且不直接投入生产经营活动,因此高校的数字资产并不一定像会计学中资产定义的那样产生直接的经济利益,但是它同其他的有形资产一样能够产生价值。这种间接性的经济利益并不影响高校信息资源作为资产的本质属性。高校数字资产的价值实现主要通过用户使用数字资产所得到收益。例如可用它来支持高校的管理控制和科学决策;高校师生通过使用数字资产得到知识的增加等。认为知识是一种有价值的智力资产,这并不新鲜。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出知识具有价值。但是由于创造知识所需要付出的努力与它们所产生的服务的价值之间没有一一对应关系,因此,知识的价值限度并不明确。但在信息经济飞速发展的推动下,知识资产本身已经被当作经济产品,例如能够带来收益的智力资产或业务活动产品如版权、知识产权或专利。

1.3管理的实施都对信息技术有较高的要求

由于数字资产是以二进制格式存储、人们有权使用的任何文本或媒体条目[4],是存储在电子计算机中,并能通过网络传播的文字、图像、声音、色彩等事物的概括性描述和表达[5]。因此,只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充分地对高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才能为高校信息资源的向数字资产的转化创造条件。高校信息资源的数字化过程、数字资产管理系统的构建、数字资产的传播与共享都对信息技术有较高的要求。知识管理与信息技术是密切相关的,虽然知识管理不是一项技术活动,或者不只是能通过信息技术解决,但是知识管理的实施通常是以机构拥有的信息基础设施为前提。知识循环的各个环节———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交流和共享以及知识使用和创新中涉及的数据挖掘、智能、知识库、知识地图等技术使得个人和团体的知识能够被提取和结构化,进而被高校中其他成员甚至是外部人员应用。

2高校数字资产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差异性

2.1管理的目的不同

高校数字资产管理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高校信息化进程中产生了大量分散的校园数字资源亟待有序的管理。高校作为知识密集型机构,所产生的信息资源是高校教学、科研等活动成果的重要载体,一旦转化为数字资产,其作用和价值将会更加突出。通过数字资产管理这一管理活动,一方面能够建立一个统一的存储平台将这些数字资产集中的组织并管理;另一方面,能够为高校科研成果等智力资产的共享创造良好的条件,具有提高学校声望,促进成果传播等一系列优势,进而实现数字资产的增值。知识管理是基于“知识具有价值,知识能够创造价值”的认识而产生,目的是为了通过对知识的有效利用来提高个人或组织创造价值的能力[6],即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要推动创新。这里说的创新主要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高校及其成员想把一种好的想法变成其教学或科研成果产出,新的知识就产生了,通过对这些知识进一步研究开发从而产出更多的知识。这一过程就是知识创新。知识管理就是要加强知识的流动和共享,为高校的知识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

2.2管理的范围不同

高校数字资产按照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来划分,可分为信息、知识、数据、文件、档案等类型,其中知识资产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按照文献类型划分,可将高校数字资产分为电子图书、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文件、工作文档、演示文稿、设计图纸、预印本等。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高校数字资产是由文字、图形、符号等方式表达的文献,这些文献记录的是对显性知识的记录。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本身的管理,而且还包括对知识工作者的管理。也就是说,知识管理还包括对存在于人脑中的,未能用文字、图形、符号等方式表达的隐性知识的管理。对于高校这个特定的组织来说,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利用的管理,还包括对高校教师和学生的管理,他们是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同时也是知识的使用者和创新者。知识存在于人脑中,知识通过人的工作得以体现。

2.3解决方案的不同

由于高校数字资产通常以数字信息的形式体现,因此,数字资产管理的解决方案通常是以数字资产管理系统的形式呈现。按照开源程度可将数字资产管理系统分为两大阵营:商业数字资产管理系统和开源软件。商业的数字资产管理系统有:assetBank、CorporateGraphics、theDigitalassetLab、FilmFlip、webDamSolutions等。开源软件有:①基于网络的开源软件,例如activae、entermedia;②企业内容管理系统中具有数字资产管理模块的软件,例如alfresco、Cynapse、nux-eoDam;③面向保存的数字资产管理软件,例如Concerto、DSpace、FedoraCommons。目前,大部分国外高校数字资产管理使用的系统是开源软件,是对机构知识库及其服务的扩展,也有少数的高校采用商业的数字资产管理系统。知识管理的解决方案包括管理显性知识的知识管理系统和管理隐性知识的实践社区。知识管理系统本质上是一个软件的框架,其中蕴含着从知识获取到知识创新的整个过程,包含存储显性知识的知识库,对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行挖掘的知识地图等。实践社区最早是由布朗和杜规德对施乐公司的知识管理所提出的,专指企业成员间的非正式工作群体,充分利用这些社区去激发人们共享知识的热情、降低知识的难度,从而最终促进知识管理价值的体系。除了施乐公司之外,许多跨国组织机构,如世界银行、克莱斯勒公司、iBm公司等均采取实践社区的组织形式,成功地实现了组织战略、提高员工专业技能、解决难题、迅速传播最佳实践、开创组织新业务,并在帮助公司招聘和留住人才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7]。实践社区在于为隐性知识显性化建立一个环境,降低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难度。同知识地图、知识库等信息技术相比,实践社区能够更有效的把人、知识以及过程三个要素结合起来,通过人们之间的交流、问答、碰撞,人们更容易整理自己的思路、激发创新、从而能够整理自己的想法,产生出有价值的内容。因此,由实践社区产生的内容也是知识库内容的一个重要来源,同时也可以建立机构的专业地图和人物黄页等知识库的基础功能。

3高校数字资产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关系

3.1高校数字资产对知识管理的促进作用

3.1.1高校数字资产管理有助于知识的积累、传播和交流知识资产是高校数字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数字资产管理的目的之一就是实现高校数字资产的集中管理和共享服务。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高校数字资产的数量在不断的增加,只有通过一个统一的存储平台,才能将这些数字资产集中的组织并管理。另一方面,只有实现数字资产的共享才能为数字资产的再利用创造条件。数字资产管理系统为高校的知识交流提供了平台。为了避免数字资产提交和录入的过程中出现的信息重复问题,高校的数字资产管理系统通常需要实现与高校其他部门和管理活动系统的信息交互,如科研管理系统,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位论文系统、档案系统等。系统之间信息的交互与共享摆脱了时空的限制和高校各部门之间的隔阂。同时,论坛、电子邮件等网络交流手段使高校机构和成员间的知识探讨和交流成为可能。数字资产的共享不仅有利于高校成员共享教学科研中产生的知识成果,同时数字资产在高校之间以及互联网的共享还有助于展示高校科研水平,提高学校声望,促进成果传播等一系列的优势。3.1.2高校数字资产管理有助于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问题一直是困扰高校信息资源和知识共享的一个棘手问题,因信息传播政策和机制的不完善引起的版权纠纷屡见不鲜。高校数字资产同时具备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含义。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数字资产的内容和其所有权的归属组合表现为一种资产。因此数字资产表现为数字化形式存在的内容及其知识产权的组合,其资产性质由其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来体现。因此,知识产权管理是数字资产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区别于数字资源管理的一个主要特征。在高校数字资产管理的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知识产权管理的经验和技术。通过电子签名技术、电子认证技术、数字水印技术等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可以控制数字资产的访问及其使用。同时,一些较为成熟的期刊版权管理措施,也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例如,美国Hathitrus项目[8]采取了严格的版权管理措施,建立了专门的期刊版权数据库。同样,SHeRpa/Romeo项目[9]是英国联合资讯系统委员会(JiSC)为了解决机构知识库自存储的版权问题所成立的项目,该项目供期刊论文的作者查询全世界范围内各个出版商的版权转让协议的相关信息。我国台湾地区国立清华大学也在其机构典藏库的基础上建立了学术期刊出版社著作权查询系统[10]。

3.2高校知识管理对数字资产管理的作用

3.2.1高校知识管理可以为数字资产管理提供理论指导与知识管理相比,数字资产管理产生较晚,高校数字资产管理这一术语的产生,是当机构知识库的存储内容由学术预印本扩展到能够容纳高校产生的一系列的格式和资源时,于是有学者采用“数字资产管理”这个概念来包含高校范围内产生的任何格式数字内容的管理活动,是对机构知识库内容和服务的扩展。且其相关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实践方面,理论研究尚未完善,尤其是在高校环境下的实施可参考借鉴的理论更是少之又少。相比而言,知识管理的理论则已经比较成熟。因此,知识管理理论能够为高校数字资产管理提供指导。其中,知识共享的理念对高校数字资产的管理有着深远的影响。此外,知识组织、知识地图以及知识挖掘等技术也应用于高校数字资产管理。3.2.2高校知识管理可以扩展数字资产管理的领域知识管理在发展的过程中,在管理文字、图像、音频等信息的基础上把知识的创造者———人,纳入到管理的内容之中。而高校数字资产管理是对已产生的文献资源进行管理,但是这种管理忽略了对存在于高校成员脑中的隐性知识的挖掘,然而这些隐性知识往往在促进科研进步、推动知识创新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知识管理理念中,对隐性知识的管理恰恰弥补了数字资产管理目前的这种不足,能够大大丰富高校的知识交流体系。本文认为在当前的高校数字资产管理中应当充分融入知识管理的进步和精华,借助网络虚拟知识实践社区已有的技术和平台,促进高校数字资产中知识的生产和利用。目前的网络虚拟社区并非局限于简单的论坛形式,可以包括以下多个功能:论坛(BBS):信息交流工具,特点是围绕问题展开;博客(blog):简单的信息和知识出版工具,特点是围绕人展开;维基(wiki):轻量级的机构知识库,特点是围绕知识展开;社会性书签(SocialBookmarks):共享对信息和知识的评价,信息和知识评价工具;掘客(digg):信息和知识的挖掘功能,信息和知识评价工具;RSS:简便快捷的信息获取方式,信息和知识获取工具;SnS:社会化网络系统,集成的人际交流环境,涉及信息流、知识流等,促进人与人之间信任的建立。3.2.3高校知识管理可以促进高校信息资源向数字资产的转化高校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机构,高校开展其职能活动既需要大量的知识资产提供支撑,同时从各项活动中也产出知识资产。知识资产作为生产力增长的一个内生变量,是市场价值增值的根本动因和知识经济形态下价值形成的基本要素[11]。由此可见,高校数字资产中很大一部分是知识资产,对高校数字知识资产的管理尤为重要。高校信息资源向数字资产的转化是将高校拥有的数字资源进行加工、提炼、析出和重组,使其产生价值增值的过程,称为“资产化”过程。资产化的过程是对数字资源“内容”的重新“组合”,以形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数据、信息和知识。由于这种“组合”体现了对数字资源的“创意”,因此具有其特殊意义,可以视为“资产”,需要加以保护和控制。而这一资产化过程可以通过信息化、知识化、数据化和档案化来实现[12]。其中知识化过程就是通过对高校数字信息资源的知识管理,从而体现信息资源的资产价值。

4结语

资产管理基础知识篇5

关键词:知识经济;智力资源;管理创新;集智管理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01

一、知识经济呼唤集智型管理模式

如果说1996年国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经济》掀开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发展序幕的话,那么,1998年由世界银行发表的题为《以知识促进发展》的年度报告,则标志着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已经粉墨登场。

(一)智力资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第一资源

知识经济的实质是智慧经济、创意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智慧是最宝贵的资源。知识经济相对于过去以土地资源为基础的农业经济,以机械、能源和资本为基础的工业经济,突出强调智慧的开发、共享和应用的重要性,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变量,成为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蕴含信息、知识于其中的智力资源将比有形却有限的土地、资本和一般劳动力具有更高的生产率和创造性。因此,智力资源占有的数量与质量以及配置的合理与否从根本上决定一个组织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因而是第三个千年在全球范围内能否占有一席之地的关键性资源。

(二)知识经济促使组织管理向集智管理模式转变

工业时代是以规模生产和集中管理来实现更好的控制并以此获得较高的效率,但是知识经济却不是这样,它需要不断创新对动荡的环境做出有效的回应,在知识经济中,创新和服务将替代控制和管理,成为新的生长点。管理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以智慧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以高科技作为基本支柱,这种生产方式与传统的生产方式有质的区别。生产方式的这种变化,促使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等发生种种变化,包括资产投入无形化、经营管理信息化、生产服务柔性化、组织结构扁平化、垂直管理网络化、管理界面模糊化、环境应变快捷化、劳动支出智能化、效率标准知识化、竞争差距扩大等。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知识经济的兴起正在冲击着传统的组织管理理论与方法,引发着组织管理的深刻变革,呼唤着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新的管理模式。组织管理必须“集智”、“激智”,充分利用集体智慧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三)知识经济为集智管理的实惠提供客观条件

首先,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地位空前提高,人的学习需求从“低”向“高”,从“按需学习”到“终生学习”,从“要我学习”到“我要学习”转变,各类教育飞速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智能人才,进而为集知管理的实施作好了人力资源准备。其次,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在组织中的普及以及决策支持系统、人工智能、数据库技术等信息科学技术在组织中的应用,集体智慧的开发、共享增值和应用具备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第三,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是一种封闭型、垂直型的组织机构,它强调权力与秩序的重要性,普通组织成员只能“服从”并按上级指令行事。当组织机构扁平化后,疏通了内外交流的渠道,突出了组织成员智能的地位作用,操作层可以在没有任何行政约束的情况下进行创造性思维。第四,知识经济承认“劳心者”与“劳力者”的“天赋”差别,强调“按智分配”而不是抽象的按劳分配,更不是按劳动时间分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世界上最不寻常的未开垦疆域是我们两耳之间的空间,潜能是未被开采的金矿,是不付利息的银行”。一些组织也开始信奉“大家动脑筋,企业出黄金”,“借钱不如借脑,集资不如集智”。这种状况必然激励组织成员更多更好的贡献自己的智力,也必然激励各类组织更好的开发、汇聚智力资源。

二、集智管理是基于智慧共享的管理创新

(一)集智管理的内涵界定

集智管理就是指管理者为了提高组织的应变、创新和价值创造能力,以群体活动为基础,通过有效的组织和激励,影响组织成员的心态、行为和相互关系,汇集、激发、整合、倍增和应用集体智慧的过程。这一界定,包括以下几层意思:首先,集智管理的终极目标是价值创造,增强竞争优势。其次,集智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汇集、激发、整合、倍增和应用集体智慧。第三,集智管理的直接对象是群体。组织是由若干群体构成的,集体智慧首先是群体的智慧。第四,集智管理以组织和激励为主要手段。

(二)集智管理的理论创新

集智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它既继承了人本管理、知识管理、智本管理等思想的精髓,又结合知识经济的特点予以创新,集智管理本身有不同于以往管理的独特之处。

1.以集体智慧作为核心资源。

2.重视智力资源的共享与创新。

3.强调参与和民主精神的培养。

4.实现智与人和物的有机整合。

(三)集智管理的功能优势

1.集智管理有助于培养核心竞争力。

2.集智管理是科学决策的基础。

3.集智管理帮助增加组织知识存量。

4.集智管理能提高统一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京文.中国在21世纪全新环境下管理创新.科学中国人,2002.

[2]周健临.管理学教程.上海:上海财政大学出版社,2002.

[3]王春利,李大利.管理学基础.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4]许庆瑞,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郑晓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导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资产管理基础知识篇6

关键词:企业战略企业资源企业理论

1.企业战略理论的演变

“二战”以来,物质产品空前丰富,世界范围内的市场逐步转化为多样化的买方市场,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产品大量涌现,企业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正确把握、主动适应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已成了关系企业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企业战略理论就在这一背景下兴起的,目前大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1.1经典战略理论阶段

企业战略理论在发展的初期阶段与市场营销理论混杂在一起,主要研究企业如何寻找有利的市场机会,如何占领、开拓市场等问题。随着战略管理模式的规范化和系统化,建立在对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系统分析之上的经典理论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Swot分析框架逐渐流行。概括地讲,经典战略理论主要为企业战略的制定提供了一套基本的思路和程序:首先,分析企业相对竞争对手的实力和弱点,做到知己知彼;其次,分析外部环境提供的发展机会及可能带来的威胁;再次,结合前面的分析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确保既要抓住可利用的发展机会,又要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最后是制定实现战略目标的战略步骤,架起目标和现实之间的桥梁。

正如前面所述,经典战略理论仅仅提供了一套方法和程序,掌握了该理论的人可能根本不会制定战略,因为分析企业的实力、弱点、机会及威胁还需要其他非常专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敏锐的洞察力等。此外,经典战略理论并没有告诉我们如何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一切功夫都在诗外。

1.2产业分析法

随着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产业分析的范式引入了战略理论。在这些努力中,波特贡献卓著,他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提出了产业竞争结构分析的范式,指出企业赢利能力取决于其竞争优势,而企业竞争优势又一定程度地取决于企业所在产业基本的竞争结构,即由五方面竞争力量———潜在竞争对手的入侵、替代品的威胁、现在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以及客户和供应商讨还价的能力———所形成的竞争结构。这1种竞争力的综合作用随产业不同而不同,随产业发展变化而变化,结果就使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利润水平。企业可以通过其战略对5种竞争力发生影响,甚至改变某些规则,进而赢得竞争优势。

产业分析法提供了制定战略的具体分析方法,指明了获得优势的具体途径,具有良好的操作性,比经典战略理论前进了一大步。然而,产业分析法的缺陷是明显的,它忽略了企业的内部差异,诱导企业进入一些利润率很高但与自身竞争优势毫不相关的产业。

1.3资源基础理论

尽管资源基础理论的很多思想可以在马歇尔的著作中找到,学术界还是把潘罗斯1959年出版的《企业成长论》看作资源基础理论的源头。在潘罗斯看来,企业的成长就是逐渐积累知识以拓展其生产领域的过程。1982年,Lippman和Rumelt发表了“不确定模仿力:竞争条件下企业运行效率的差异分析”一文,他们认为如果企业无法仿制或复制出优势企业产生特殊能力的源泉,各企业之间的效率差异状态将持续下去。这篇论文将企业的竞争优势指向企业独特的难于被模仿的资源,开创了把企业战略作为企业固有的可以产生“理查德租金”的资源进行精确经济分析的先河。1984年,wemtefelt发表了“企业资源基础论”一文,标志看资源基础理论的正式诞生,此后,Barney,petelaf,amit,Grant等人也为此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时间上看,资源基础理论出现得并不比波特的产业分析法晚,但早期的资源基础理论化,与工商实践相距太远,因此影响相对较小。1990年,prahalad和GaryHan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核心能力”一文,将资源基础理论向工商实践方向推进了一大步,从而使得资源基础理论逐渐红火。同时,产业分析的弊端逐渐被认识,越来越多的人转向了资源基础理论。

2.资源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资源基础理论为,企业是各种资源的集合体。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企业拥有的资源各不相同,具有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差异。概括地讲,资源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以下3方面的内容:

2.1企业竞争优势的源:特殊的异质资源

资源基础论认为,各种资源具有多种用途,其中又以货币资金为最。企业的经营决策就是指定各种资源的特定用途,且决策一旦实施就不可还原。因此,在任何一个时点上,企业都会拥有基于先前资源配置基础上进行决策后带来的资源储备,这种资源储备将限制、影响企业下一步的决策,即资源的开发过程倾向于降低企业灵活性。例如,拥有1亿元货币金的企业几乎可能涉足任何产业,但它一旦将这1亿元资金用来购买了化工设备及化工原料,它就只可能从事特定的化工生产。尽管如此,企业仍然热衷于资源的开发利用,因为资源的开发增加了资源的专用性,有可能提高产出效率及资源的价值。如果决策得当,上面那家只能从事化工生产的企业也许会从化工生产中赚回2个亿。

一般说来,企业决策具有以下特点:①不确定性,即决策者对社会、经济、产业、技术等外部环境不可能完全清楚,对竞争者的竞争行为、消费者的偏好把握不可能绝对准确;②复杂性,即影响企业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具有复杂性,竞争者之间基于对外部环境的不同感受而发生的互相作用具有复杂性;③组织内部冲突,即决策制定者、执行者、相关利益者在目标上并不一致,各人都将从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出发影响决策行为。这些特点决定了任何决策都具有较大范围的自由裁量,结果也会各不相同。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企业拥有的资源将会因为企业复杂的经历及难于计数的小决策的作用表现出巨大差异,企业一旦陷入偏差,就可能走入越来越难于纠正的境地。

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在资源方面的差异是企业获利能力不同的重要原因,也是拥有优势资源的企业能够获取经济租金的原因。自潘罗斯以来,资源基础论的研究者们几乎都将企业独特的异质资源指向了企业的知识和能力。Barney(1991)则认为作为竞争优势源泉的资源应当具备以下5个条件:①有价值;②稀缺;③不能完全被仿制;④其他资源无法替代;⑤以低于价值的价格为企业所取得。

2.2竞争优势的持续性:资源的不可模仿性

企业竞争优势根源于企业的特殊资源,这种特殊资源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租金。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没有获得经济租金的企业肯定会模仿优势企业,其结果则是企业趋同,租金消散。因此,企业竞争优势及经济租金的存在说明优势企业的特殊资源肯定能被其他企业模仿。资源基础理论的研究者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他们认为至少有3大因素阻碍了企业之间的互相模仿:

(1)因果关系含糊。企业面临的环境变化具有不确定性,企业的日常活动具有高度的复杂性,而企业的租金是企业所有活动的综合结果,即使是专业的研究人员也很难说出各项活动与企业租金的关系,劣势企业更是不知该模仿什么,不该模仿什么。并且,劣势企业对优势企业的观察是有成本的,劣势企业观察得越全面、越仔细,观察成本就越高,劣势企业即使能够通过模仿获得少量租金,也可能被观察成本所抵消。

(2)路径依赖性。企业可能因为远见或者偶然拥有某种资源,占据某种优势,但这种资源或优势的价值在事前或当时并不被大家所认识,也没有人去模仿。后来环境发生变化,形势日渐明朗,资源或优势的价值日渐显露出来,成为企业追逐的对象。然而,由于时过境迁,其他企业再也不可能获得那种资源或优势,或者再也不可能以那么低的成本获得那种资源或优势,拥有那种资源或优势的企业则可稳定地获得租金。

(3)模仿成本。企业的模仿行为存在成本,模仿成本主要包括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如果企业的模仿行为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预期的目

标,在这段时间内完全可能因为环境的变化而使优势资源丧失价值,使企业的模仿行为毫无意义。在这样一种威慑下,很多企业选择放弃模仿。即使模仿时间较短,优势资源不会丧失价值,企业的模仿行为也会耗费大量的资金,且资金的消耗量具有不确定性,如果模仿行为带来的收益不足于补偿成本,企业也不会选择模仿行为。

2.3特殊资源的获取与管理

资源基础理论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即培育、获取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特殊资源。由于资源基础理论还处于发展之中,企业决策总是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资源基础理论不可能给企业提供一套获取特殊资源的具体操作方法,仅能提供一些方向性的建议。具体来说,企业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发展企业独特的优势资源。

(1)组织学习。资源基础理论的研究人员几乎毫不例外地把企业特殊的资源指向了企业的知识和能力,而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学习。由于企业的知识和能力不是每一个员工知识和能力的简单加总,而是员工知识和能力的有机结合,通过有组织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知识和能力,而且可以促进个人知识和能力向组织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使知识和能力聚焦,产生更大的合力。

(2)知识管理。知识只有被特定工作岗位上的人掌握才能发挥相应的作用,企业的知识最终只有通过员工的活动才能体现出来。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需要不断地从外界吸收知识,需要不断地对员工创造的知识进行加工整理,需要将特定的知识传递给特定工作岗位的人,企业处置知识的效率和速度将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对知识微观活动过程进行管理,有助于企业获取特殊的资源,增强竞争优势。

(3)建立外部网络。对于弱势企业来说,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发展他们需要的全部知识和能力是一件花费大、效果差的事情,通过建立战略联盟、知识联盟来学习优势企业的知识和技能则要便捷得多。来自不同公司的员工在一起工作、学习还可激发员工的创造力,促进知识的创造和能力的培养。

资产管理基础知识篇7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资源为基础的一种经济形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的财务管理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对建立在传统经济基础上的财务管理模式加以改革。本文试从知识经济对财务管理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影响,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知识经济要求财务管理理论的创新

(一)知识资本的首要地位,改变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在工业经济社会,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厂房、设备、资金等有形资产,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经济的生产要素内涵已由原来传统工业经济的资本内涵转化为知识或智力,知识成为企业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动力源泉,知识也必将成为企业关键性资产。在美国,技术和知识的增长占生产率增长要素的80%,信息产业已逐步取代传统产业的支配地位,导致企业资产结构的改变。企业资产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计算机软件、人才素质、产品创新等无形资产所占的比重将大大提高。据统计,1995年美国许多企业无形资产的比重已高达50—60%,中国的第一品牌—红塔山品牌价值1998年已达到386亿元人民币。由此可见,在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和大型企业中,无形资产在总资产所占的比重以及所起的作用已不容忽视,它将日益成为决定企业未来收益及市场价值的主要资产。而财务管理的理论是与经济形态的特征相适应。当世界经济形态正在快速地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时候,产生和发展于工业经济时代的现行财务管理理论必须进行变革和创新,建立起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财务管理理论,财务管理的内容和重点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二)知识经济对企业财务目标的挑战。在工业经济社会,企业的财务目标主要是服务于投资者的利益,投资者享有企业剩余的索取权,排斥劳动者对企业剩余的分配权。知识经济的到来,扩展了资本的范围,改变了资本的结构。在新的资本结构中,物质资本与知识资本的地位将发生重大的变化,既物质资本的地位将相对下降,而知识资本的地位则相对上升。知识资本已成为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是决定社会财富分配的最主要的因素,知识资本比物质资本更具有增值性。所以,应把企业劳动者的知识资源加以资本化,并参与企业的税后利润分配,这是促进企业经济发展与增长的必然选择。而企业所有者地位的变迁,必然要求企业财务目标的变革。

二、知识经济要求财务管理方法的创新

(一)在知识经济中,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经济的一体化和全球化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企业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张,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也不再局限于企业所在的一个地区、一个国家、而是全世界。尤其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全球的经济活动成为一个整体。今天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利用因特网可以对任何地方的商品、服务、信息进行交易,网络已经把世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企业活动的地域界限逐步消失。企业的财务管理必须密切关注全球的经济变动情况,了解各类信息,使企业在整个环境下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知识经济的全球化,不仅经济的形态发生变化,而且要求经济的运行必须按相同的规则进行,作为记录经济运行状态的财务会计,必须要按照相同的惯例构建,以服务于知识全球化需要。

(二)传统企业财务管理以企业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主体,对企业的资本金流动过程进行管理。企业作为一个独立法人,参与经济活动,履行经济责任与义务。企业财务管理主体局限于企业法人,从其资金活动出发,进行预测、分析和决策等一系列管理活动。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知识资本在经济中的作用的加强,“媒体空间”中的财务管理主体会越来越多,外延也愈发难以界定。因此“网上实体”的出现及其扩散效应,使得企业财务管理的主体依附的空间更加变幻莫测。建立在传统工业经济基础上的财务管理方法必须随之更新。随着经济的发展,计算、通讯设备的不断更新,为财务管理采用复杂的方法创造了条件。

三、知识经济要求财务风险管理的创新

(一)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从而使交易、决策可在瞬间完成。如果一个企业内部和外部对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及时,均会进一步加大企业的决策风险。为了减少知识更新所带来的决策风险,在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基础上,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必然要求进一步提高财务报告的及时性与信息披露的充分性。

(二)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这就要求企业及其职工随着社会知识水平及结构的变化而相应调整其知识及结构,不然就不能适应环境的发展变化,从而会进一步加大企业的风险。同时由于知识的快速更新与膨胀,源于科技、制度、管理等不断创新,而持续创新则使产品的生产周期不断缩短,使得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无疑加大了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风险。

(三)“媒体空间”的无限扩展,使得国际间资本流动加快,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网上银行”的兴起,“电子货币”的出现,使资金在企业、银行间高速运转,加剧了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性,严重影响了控制货币量的运作模式,使货币真正成为观念上的产物,所有这些新的变化,均有可能进一步加剧货币风险。

(四)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内容的风险投资在企业

投资总额中的比重日趋上升。同时,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风险性,使企业的投资风险远远超过传统的工业经济,使得风险投资和风险管理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为此要求加强调查研究,运用科学方法搞好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减少和避免投资失误造成的损失。

资产管理基础知识篇8

【关键词】财务管理;环境发展;创新

一、构建财务管理学理论体系的理论依据

财务管理学是一门既涉及经济学,又涉及管理学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该学科的任务,一是要阐明财务管理的种种规定性,即财务管理是什么;二是要揭示财务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即如何进行财务管理。前者属财务管理的基础理论,后者属财务管理的应用理论。

一般来说,基础理论性学科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表述规律,即从一个最简单、最抽象的逻辑范畴出发,通过将形成该范畴时所舍象掉的其他因素逐步地包含进来,再现研究对象丰富的规定性,从而使人们获得对研究对象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复杂而不是简单的,生动的而不是僵死的认识。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同样遵循上述规律。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方法,并不等同于财务管理基础理论的研究方法。财务管理基础理论的研究方法与其体系的构建方法不同,遵循的不是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表述规律,而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复杂到简单的思维规律。既然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要从一个最抽象、最简单的范畴出发,那么,科学地确定这一范畴便成为合理地构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的关键。

与基础理论的任务不同,应用理论的任务在于指导人们怎样去做事情,因而,应用理论无疑应具备鲜明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既然二者的任务与性质不同,其起点选择与体系构建的依据也就不同。基础理论的起点选择与体系构建应遵循的是人类思维活动的规律,应用性理论的起点选择与体系构建应遵循的则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规律。

二、财务管理目标的层次性

财务管理内容的层次性决定了财务管理目标是一个具有层次性的有机构成体系。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可以划分为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本管理、收益分配管理等几个方面,而每一个方面又可以再进行细分。例如,筹资管理又可以分为预测资本需要量、选择筹资渠道、确定筹资方式、决定资本结构等几个阶段。财务管理内容的这种层次性和细分化,使财务管理目标成为一个由整体目标、分部目标和具体目标三个层次组成的目标体系。

1.整体目标是企业全部财务活动的最终目标。整体目标决定着分部目标和具体目标,决定着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方向,是企业进行一切财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分部目标是在整体目标的制约下,进行某方面财务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分部目标虽然要体现企业进行某方面财务活动的特点,但是从整体上讲,它受制于整体目标,并对整体目标的实现起保证作用。分部目标一般包括筹资管理目标、投资管理目标、营运资本管理目标和收益分配管理目标四个方面。

3.具体目标是在整体目标和分部目标的制约下,从事某项具体财务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如现金管理要达到的目标,存货管理要达到的目标等。具体目标是财务管理目标体系中的基层环节,它是整体目标和分部目标的落脚点,对保证整体目标和分部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财务管理目标的层次性,要求我们把财务管理的共性与财务管理具体内容的个性结合起来,以整体目标为中心,认真做好财务管理各环节、各方面的工作,以保证目标体系的全面实现。

三、财务管理环境的变迁

1.知识经济的兴起对于财务管理来说,改变了企业资源配置结构。企业资源配置结构是以传统的以厂房、机器、资本为主要内容资源配置结构转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资本为主的资源配置结构。

2、企业重构对企业本身,甚至是对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对财务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公司内部重构时如何进行资产剥离、公司之间的购并如何进行资本运作、跨国购并时如何进行国际财务管理。而虚拟的财务管理更是无章可循,目前仍处于摸索阶段。

3.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对财务管理有直接影响的是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对于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使企业筹资、投资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客观上提升了企业的价值。但从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可以看出,在金融全球化的背后,是极大的风险。在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的今天,如何寻求机遇,规避风险,是财务管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所面临的最重要课题。

四、现代财务管理的创新

1.知识资本观念。知识资本由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两部分组成。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成为发展经济的主要资源和动力,知识资本逐步取代货币资本和实物资本在企业的重要地位。知识经济的发展表现在知识对传统产业的高度渗透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它对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影响是改变了企业资源配置结构,并丰富了财务资源的内容,形成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资本为主的资源配置结构。知识资本与普通资本相比,具有更大的增值性,知识资本的运用,意味着在普通资本的C和V中,分别加入无形资产和智能劳动,从而放大了C+V知识资本运用的过程就是新发明、新技术、新构思商品化的过程,必然创造出高额利润。

2.网络财务观念。网络财务是运用计算机系统构建的一个网络财务体系,实施以互联网、内部网以及电子商务为背景的在线理财和信息化理财活动,它不仅使交易、决策可在瞬间完成,大大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同时也实现了财务与各项业务的协同,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具体表现为:(1)企业营运资金管理,诸如存货控制、应收账款管理及现金管理等,在电子商务模式财务与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实现了动态化管理。(2)电子商务的应用,打破了国界、距离与时间的限制,企业通过网上销售、网上结算、网上纳税、网上财务报告及重大财务事项披露,以全新的理财模式开展与客户、供应商、银行、投资者、政府的往来。(3)通过内部信息交流,使企业各业务部门、集团各公司之间的工作协同起来,可更加有效地进行资源规划与配置。(4)企业重大的财务决策更多地依赖于计算机系统所提供的大量数据、信息、计算及分析处理,有效地避免了决策者个人主观判断所产生的失误。

参考文献:

[1]王斌.财务管理[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资产管理基础知识篇9

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工业化、信息化和知识化是现代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教育、文化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的先导产业,教育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部门,知识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资源。知识经济与传统经济管理模式不同,是以知识为基础条件的经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往往以环境换发展,虽然经济飞速发展,但是环境被大肆破坏;知识经济是人类创造过程中的产物,对传统经济模式中不利于发展的方面进行了弥补,在有效改善环境的同时,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

二、新经济时代经济管理的基础

近十年来,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促使新经济时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其各产业的业态、货币表现和市场状态,都呈现出独特性。本文对当前新经济时代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进行了分析:

(一)经济行为蕴含的社会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行为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意义,传统经济发展时期,通过工业化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环境破坏明显、拜金思想盛行等一系列的社会矛盾,这些负面影响不断持续,在各种矛盾不断激化的大背景下,新经济时代的发展需要考虑的社会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二)投资模式的转变。新经济时代正处于对旧经济时代的投资模式进行解构和重建的过程,与旧的经济模式相比,新经济时代除了考虑实体投资外,无形投资也不容忽视,经济体在经济市场中执行投资的时候,必须要进行投资分析,新经济时代下兴起的以互联网、计算机为代表的网络技术,促使经济体在进行会计核算及财务预算等决策上更加审慎,因此投资分析的框架也更加细化、更加复杂,给经济管理行为带来了严重影响,同时也赋予了资本更新的价值和意义。

(三)无形资产的量化。知识经济问题是由20世纪末美国资本主义国家提出的,即将信息、创造力、管理能力、情报和知识等无形产品进行一般价值衡量,如何进行衡量,衡量的依据是什么都是需要研究的课题,经济管理与无形产品进行结合,对其价值进行量化,是新经济时代经济管理活动的基础。

(四)生产单元的圈定。在旧的经济时代,生产单元界线明确,随着新经济时代的来临,生产单元的细致化成为衡量各个生产单元生产贡献的重要尺度,生产单元的界定出现了争议,尤其是代工企业的出现,委托方提供加工技术,生产方进行加工,生产单元应该如何界定,无形产品的量化这一问题处于弹性区间之中。

三、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无形产品是新经济时代的关键,对知识的把握决定了新经济时代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企业对知识的创新管理。新经济时代,企业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应当促进不同类型知识之间的转化,为创新奠定基础。将管理哲学作为知识管理探讨的基础,掌握其内涵,强调创新这一重点内容,深入了解,将工作过程中的繁杂问题进一步理清。管理层在管理过程中应该服务于创新,对阻碍创新进行的外部因素及时处理,企业应侧重于组织内部成员的管理,为员工提供一个更为合适的创新氛围。经济环境不同,其操作规程、运行原则也不同,不同的管理阶层应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与方法,使内部成员面对各种知识管理的挑战时,其执行、规划过程能够打破繁文缛节,勇于创新。

(二)核心能力的管理和构建。价值的创造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构建企业核心能力,形成更强的竞争模式,是组织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充分体现出组织的价值,因此企业进行创新的知识管理,需要对企业团队中个人的创造力进行激发,根据成果判定员工价值,创新是组织管理人员创造新的组织形态和产生新的组织结构的产物,以行动管理与能力引导创造自身价值和企业价值的过程,创新学习是企划与人文精神的有效结合,亦是强化在新经济时代下的知识经济管理关键的核心,人才是关键,也是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体现过程。

(三)经济管理中人才结构的整合。知识管理中创新管理的落实离不开中层管理人员职能的发挥,在对经济管理中人才结构进行优化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实现管理层次的多元化,就要打破传统形式,确保人才所占的管理地位。在知识管理中推动创新发展的动力来源于知识漩涡,知识组织管理者所负责的管理形式是知识创造与转化,管理者需要学习承上启下的知识管理模式和知识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新经济时代下,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逐渐转变为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复合型人才掌握更多的技术与管理能力,从而为新经济时代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开展带来帮助。

(四)经济管理层次多元化。经济管理的多元化是以保护弱势群体为原则。人力资源的多元化是指在工作多元化的基础上,对组织进行有效的转变。高层管理者在管理中应将自己定位为导师角色的复合型人才,既要有宏观管理能力,又要有微观操作的技术,在企业人才碰撞中,发挥调和作用,从而实现人才资源的高校利用。人才的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结合是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管理者应当重视员工的操作技术,对员工实行技术知识保护的经济支持,使员工感受到企业的关怀,促进员工对于知识、技术在系统内的整合及交流。

四、小结

资产管理基础知识篇10

知识经济是建筑在知识和信息基础上的经济,它直接依赖于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知识成为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传统的农业经济社会是以耕地和劳动力为基础的;工业经济是以大量自然资源和矿藏原料的冶炼、加工和制造为基础的,衡量经济发展的生产函数,注重的是劳动力、资本、原材料和能源等生产要素,把知识、技术常常似为生产的外在因素;而知识经济则是一种全新的基于最新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它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是一种知识密集型、智慧型的新经济形态,知识和技术自然而然地被纳入到生产函数之中,从而使经济效益可以持续递增,因此,农业经济时代,人们梦想占有土地;工业经济时代,人们希望拥有资本;知识经济时代,掌握知识将成为人们的追求,知识成为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要素。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与效率将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竟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同以往经济形态相比,知识经济的增长不再完全依赖于资本、劳动力、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已转而依赖于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依赖于对知识的获得,足以弥补传统生产要素不足而对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力和实力,将会由其掌握有形资产的数量转移到拥有知识的能力和服务能力等无形资产的数量上去。例如,美国著名的微软公司总资产在很短的时间就达到143亿美元,其无形资产价值市价已高达1623亿美元,该公司的市场价值已超过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总和。

2、知识劳动者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农业经济时代,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是农民,知识分子游离于社会财富创造活动之外;工业经济时代,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是工人,知识分子是社会生产的指导者或组织者;而知识经济时代,智力劳动者已成为庞大的知识阶层,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知识经济时代的农民已成为掌握农业高新技术的知识劳动者,新时代的工人也是用现代最新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高技术工人。拥有足够知识的脑力劳动者创造出数倍于体力劳动者所创造的社会财富。知识劳动者在知识经济时代占据主体地位,是社会的主流。1981年至1991年,美国就业中的蓝领份额平均降低了3个百分点,而白领份额增加了6个百分点。在日本,专业和技术职业的就业预期于本世纪末增长超过40%,几乎比次快增长的群体——办事员及其相关职业快四倍。在美国,到2005年前预计专业和技术职业的就业增长将是36%,几乎比工艺和熟练的手工职业快三倍。[1]

作为一个经济范畴,人力资源具有质和量的规定性。从人力资源内部的替代性来看,人力资源的质对量具有较强的替代作用,而人力资源的量对质的替代作用却较差,甚至不能替代。例如,一个高级工程师可以完成几个低等级工人的工作量,而几个低等级技术工人共同工作却难于完成高级工程师所从事的复杂工作。知识经济仍是市场经济,市场竞争的背后是人才的竞争,只有人才才是企业最主要的战略资源。企业竟争的胜负,取决于其是否拥有更多的优秀人才。

3、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标志性产业,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1981年至1992年,主要发达国家的高科技产业的产值增长了1倍多,而同期其它制造业的产值增长了29%。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6年年度报告中指出,其主要成员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0%以上已经是以知识为基础的。1997年,美国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知识密集服务出口总值已接近商品出口总值的40%。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55%以上,而汽车工业只有4%。[2]

知识经济将引起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和产品结构的全方位变化。知识经济条件下,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体现着产业发展的新途径;以高新技术为杠杆,推动着传统产业的知识化;以高新技术为武器,促进服务业大发展。就微观经济组织——企业而言,知识密集型企业居于主体地位。人力资源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主要因素。

可见,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人力资源会计产生于本世纪60年代,在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更具有重要的作用。知识经济时代,最需要的资源,不是物质资源,而是智力资源,知识经济的主体是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具有创新潜能的高素质人才。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将成为企业内部长期投资的主要项目,甚至要超过对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投资。企业对人力资源投资所形成的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及所起的作用已不容忽视。例如,1995年美国很多企业无形资产的比例已高达50~60%。这些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日益成为决定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与市场价值的主要力量。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会计要满足企业管理当局及其他相关机构对人力资源信息的需要。

1、人力资源会计为企业管理者提供评价人力资源决策方案所需要的信息。企业管理者十分关心人力资源投资的效能和效益,并加以追踪评估。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为实施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企业是从外界招聘还是在内部培训专业人才?在经济萧条时期,企业应当裁减还是保持其人力资源?裁减职工可以立即降低人工成本,并相应增加本期效益,可是到了经济复苏时,社会对人力资源需求增加,企业有可能为重新雇用新职工花费巨额费用,即被裁减职工的重置成本。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显然,传统会计是无法解决的,必须依靠人力资源会计。

2、人力资源会计向投资者、债权人提供制定正确的投资和信贷决策所需的信息。传统会计报表并不向投资人和债权人提供企业人力资源的变化情况,以及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在损益表中,传统会计将人力资源的投资成本列为本期费用,而未予以资本化列为资产,未在预期使用年限内按期摊销,从而歪曲和低估了本期收益。在资产负债表中,传统会计在企业资产总额中并未包括人力资产,从而歪曲和低估了企业实际拥有的人力和物力资产总额,以及企业的未来盈利能力。知识经济时代,投资者和债权人更关注企业员工素质、构成,特别是企业的技术队伍和管理队伍、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能力等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人力资源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更确切地分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投资比例和投资效果,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出企业总资产中人力资产、物质资产的比例,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正确的决策依据。

3、人力资源会计向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会计信息。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细胞,政府主管机构和社会公众不仅要求企业披露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还要求企业披露其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为了创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以争取社会公众和企业职工对企业经营的有力支持,企业也必须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即企业在谋求投资者权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兼顾企业职工、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人力资源安排方面的贡献。人力资源具有特殊性。企业要为人力资源的载体——劳动者提供就业岗位。有关政府主管部门也需要劳动就业方面的信息。人力资源会计是提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主要信息来源。

我国人力资源存在人口众多、素质低下的问题,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又存在人才浪费和人才短缺并存的局面,存在教育收益率和教育投资比重十分低下,知识分子收入水平偏低,人才流动困难等问题,因此,我国建立和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较西方国家有过之而无不及。

以人力资源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组织中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问题的人力资源会计,尽管自诞生已有30余年,目前这门学科仍处在不很成熟、不断探索的阶段,仍难满足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还处于介绍和引进人力资源会计的阶段,理论界对此研究尚处于起步状态,实务中也没有得到应用。但会计界对它研究的兴趣也日渐浓厚,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在我国建立人力资源会计要有一个过程,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深入理论研究,澄清模糊认识,更新传统观念。人力资源能否被视为一项资产,是人力资源会计能否成立的关键。人力资源作为会计资产,必须用货币进行计量。对人力资源的计价,人们会误以为对人明码标价,似乎是对人格的贬低,所以难以接受。明确人力资源、人力资本、人力资产各概念的范畴、特点及其相互间的联系是人力资源会计的基础,人力资源成本项目及资本化、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模式是人力资源会计的核心。现有会计模式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已发展为一套较为完整的科学体系,对其每改进一步,都是传统与新生的较量,尤其是将人力资源纳入会计要素中,涉及人力资源的收益权问题,这将影响到政府、企业投资者及其他利害关系集团的切身利益。会计界必须对这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形成共识,才有利于统一思想认识,转变管理人员传统计会计模式下形成的旧观念。

其次,吸收借鉴西方人力资源会计理论和方法研究的新成果,洋为中用。一方面,我国会计界应投入更多的精力深入考察和研究国外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和方法,而不是作一般性介绍,为最终建立适合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会计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又不能照搬照抄。不同的国家,政治制度和历史文化各不相同,进而有不同的人事管理制度,不同的企业和组织,劳动用工制度也有很大区别。因此,人力资源会计在吸收借鉴西方国家有关理论和方法时,必须与国情及本单位实际情况相结合。

最后,开展人力资源会计试点工作。试点单位一般应是人力资源密集、人力资源投资较大,既要有完善的人事档案资料,又要有完善的会计组织和较好的会计工作基础。例如,可选择高科技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单位进行试点。这些企事业单位是人力资源密集的场所,它们往往为招募、选拔和培训人才投入巨额资本,人事部门一般有较为完整的档案材料,可为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的计量提供重要依据。也可有目的选择少数条件较好的中外合资企业作为试点单位,这些单位更易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对人力资源会计易于接受,同时也有利于借助国外的管理人员,为我国培养人力资源会计方面的专业人才。试点的业务应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推广和普及,从而建立起各行各业的人力资源会计核算体系。

知识经济时代,更需要人力资源会计,并会推动人力资源会计趋于完善和成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