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核心素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49:07

数学教学核心素养篇1

一、数学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指的是人们在生活、学习以及工作中必须要具备的能够接受各种挑战的素养。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数学核心素养则指的是学生在数学学习和发展中需要具备的各种素养,包括数学科学素养、实践创新素养、责任担当素养等方面内容。同时,媒介信息素养以及问题解决、批判思考、人际交流等素养也将被纳入数学核心素养的范围之内。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

1.重视信息技术的使用

信息媒介素养是新时期小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加强对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重视,一方面能够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重视,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增强信息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广泛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帮助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素养的培养并不单纯指教师在课堂中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让学生熟悉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还应包括课外对信息技术的使用。

例如,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和内容,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建立群组,组织学生在网络平台中共同学习,交流数学学习的心得并探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课外时间,教师可以在群组内有关数学内容的链接或者文档等,让学生通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来巩固自己的学习。

2.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教学

实践素养是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曾经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学止步于教材,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新时期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并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将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实践生活结合在一起。

例如,在进行除法运算时,教师提出:“假设你们的语文老师前年已经40岁了,已知老师有个女儿,教师的年龄正好是女儿年龄的倍数,且倍数不超过6,请问老师女儿现在可能是多少岁?”这样的情境设置,首先可以让学生复习乘法运算,并从乘法运算过渡到除法运算,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并且教师没有采用单纯的理论性假设,而是根据现实中的实际案例进行举例说明,能够帮助学生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的联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3.创设复杂的问题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基本、简单的现实数学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复杂生活问题的思考和独立解决,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在过去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常会这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样做好不好?为什么呢?”虽然看似教师是在向学生提问,但是教师实际上已经给出了问题的答案,大部分学生只需要也只会回答“好”或者“不好”,最后再将浅显的道理和理由进行复述即可,没有真正地促进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一点自主思考的时间,并且要善于创设开放性的问题进行教学,以帮助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在运算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设置这样的问题:“到今天为止,已经学习了各种简单的运算方法。那么大家觉得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运用到这四种运算?举例说明。”然后学生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买菜、逛超市、买东西。”通过反馈,教师发现“买卖”活动较能够引起大家的关注。于是教师继续引导:“嗯,看样子很多同学都想到了,逛超市购物经常会用到加减乘除的问题。哪位同学能给举一个例子呢?必须按照真实的价格来举例哦!”于是学生开始上台展示自己的购物情况,在讲解到最后时,学生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了全部得出整数,在计算时通常采用的是将“元”化为“角”来运算。部分学生就开始有这样的疑问:“老师,如果不按‘角’计算,而是按‘元’计算,那么怎么算呢?”说明学生是通过自主思考提出了问题,提高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而教师则可以通过小数点的教学来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效果。

4.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本身的学习方法意识并不强,大部分学生是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机械学习,教师怎么指导,学生就怎么做,因此在学习上较为被动。核心素养中强调,自主发展也是重要的内容,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使之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以及勤于反思的能力,从学生的未?矸⒄菇嵌瘸龇?,为其奠定必要的素质基础。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法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合作学习能够实现学生相互之间的良性交流和合作,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因此教师在教学可以让学生经常进行合作学习。

5.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核心素养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学渗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科的10个核心素养,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小学数学教学是学生吸取数学知识的初步阶段,只有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才能打好基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渗透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问题教学,渗透核心素养

对有创新意识的问题和见解,教师不仅要给予鼓励,而且要表扬学生能够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大家一起去深层次地思考交流。例如,教学《加法交换律》,这节课主要是探究和发现规律,在探索新知的环节,采用竞赛的形式进行教学。在讲清竞赛的内容和规则后出示题目:25+48、48+25、68+27、27+68…两小组轮流答题,答到第4题时,先答题的小组的同学马上提出了问题:“老师,其他组的同学做的是我们小组做过的题目,不公平!”这时,老师问:“为什么不公平,你来说说。”接着学生就顺其自然地说到问题的本质:“虽然加数的位置相反,但是加数是相同的,所以结果也是相同的。”通过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抓住本质,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加法交换律的内涵。又如,“生活中的比”,导入时提出问题:你在生活中有遇到哪些比?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将“糖水中的糖和水的比”与“篮球比赛中的比”提出来,并问“这两个比相同吗?如果不同,不同之处在哪里?”学生通过交流和讨论给出了不同的想法:比赛中的比主要是要比大小比输赢,而糖水中糖和水的比虽然也有可能发生变化但是更注重糖和水之间的关系,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突破难点。加强数学应用意识,鼓励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建立数学模型,探求问题解决的方法,使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渗透和领悟数学思想方法。例如,客车和货车同时从甲、乙两镇的中点向相反的方向行驶。3小时后客车到达甲镇,而货车离乙镇还有30千米。已知货车的速度是客车的3/4,求甲、乙两镇相距多少千米?分析:由题意知,客车3小时行完全程一半,货车3小时行完全程的一半少30千米。如设甲乙两镇相距z千米,依据“货车的速度是客车的3/4”可得方程,多数学生都选用了这种方法。教学时不能停留在此,继续引导学生变换一种方式思考:将已知条件“货车的速度是客车的3/4”改变一种叙述方式“货车与客车的速度比是3:4”,因行车时间相同,所以货车与客车所行路程比是3:4,即货车行3份,客车行了4份,货车比客车少行1份少行30千米,因此易知客车行了4份行了120千米,货车行了90千米,甲乙两镇相距240千米。这样,通过转化,使学生体会到分数应用题也可采用整数解法,即可采用比例应用题的方法进行解答,从而巩固与提高学生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转化的方法能变繁为简、化难为易,有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克服思维的呆板性。实际上,在数学解题中经常用到的还有诸如数形结合、化归、符号化等思想方法,恰当运用这些思想方法不仅能提高解题效率,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与创造精神。

二、应用数学,渗透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导向的数学教学要求将教学重心从教师教学生转移到学生自主探究建构知识方法过程上,要求为学生探究性学习创设真实、复杂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运用适当方法解释问题,从而获取知识、领悟研究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并提升通过数学探究获取知识、研究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圆的周长”探究中,教师提问通常都有共同之处:先让学生猜猜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几倍?然后根据猜想设计方案测量需要的数量并进行验证,最终得到数学结论。这个过程看似注重学生有证据地猜想、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能力等探究能力培养,实质上并没有给学生质疑思考探究中可能产生的诸般问题的机会:为什么要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为什么要用周长除以直径?实验数据存在的误差是什么?”等等。不难发现学生所谓的“合作探究”只不过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几个人一起操作”的大问题,是在简单重复数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而已。显然,这样的教学不能提升学生独立建构知识思想方法体系的能力,只有给学生充裕的时间不断反思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何精确地测量所需的数量?为什么要用周长除以直径?为什么要进行多次测量等问题?并引导学生对现有结论进行反思和质疑:误差是哪些原因造成的?怎样减少误差?等等,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培养创新精神,渗透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实现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中创新意识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以保证教学效果和课堂教学质量为基础,并设计开放性的数学题目,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拓宽学生看问题的角度。开放性数学题目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对数学教学深入探究。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看问题的思路,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因材施教。例如,教室门前的花坛,由四个完全相同的小三角形组成的大三角形,在四个小三角形的周围中8朵花,那么整个花坛中了多少朵花,大三角形的一周中了多少朵花?利用此类开放性题目的方法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式创新思维方式由感知、猜想、验证、结论等几方面组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我们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是相互关联的,因此我们要有创新意识,运用创新意识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在利用新意识看待数学问题时,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解长方体体积时,可以把探索式创新思维应用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知道长方体的体积运算与长方体的长、宽和高有关,对体积运算有初步认识。其次,让学生猜想怎样运算长方体的体积。然后教师带着学生一起进行验证。这一过程既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又提高学生思维逻辑创新能力。最后,教师在给予学生肯定的答案,长×宽×高即为长方体的体积运算公式,同理正方体体积为长×宽×高,使学生掌握知识点更牢固。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题目,引导学生寻找解题思路,在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过程中,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其创新意识。

数学教学核心素养篇3

一、为学生构建真实的问题教学情境

在实际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构建正式的问题教学情境,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核心素养的教学当中,不能仅仅通过教师的讲授进行培养,还应该让学生置身于不同的问题教学情景当中进行核心素养培养。真实的问题教学情境就需要将现实生活和数学问题有效的结合起来。教师应该多多留意当前数学教学中能够与社会生活相关联的问题,并且能够在实际的课堂教学的那个汇总设置这样真实的问题教学情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并且,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将学习到的知识充分应用到生活当中解决实际的问题。

二、提倡运用多元化的课堂学习方式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该贯彻小学数学新课程的重要要求,运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在培养小学生各方面能力提升的过程中都不能够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同样在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当中也是这样。教师教授知识是小学生获取知识非常重要的途径,当时并不是唯一的获取途径,学生也可以通过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进行合作学习,倡导构建个人的知识结构。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应用合作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构建更高的知识体系。同时,合作学习还能够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思想,并且能够加深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

三、整合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内容

数学教学核心素养篇4

【关键词】教学实践;核心素养;游戏;实验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9-0010-02

【作者简介】周姝,南京市银城小学(南京,210000)副校长,高级教师,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

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场域在课堂,只有立足教学实践,才能促进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和数学思想方法形成的基础上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一、趣味游戏孕育数学核心素养

游戏是低年级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之一,针对他们的身心特点,如果选择以数学游戏的方式展开教学,启发学生数学思考,能够有效地孕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例如笔者在教学完认数和5以内的计算后,借助数学游戏“水果牌”更好地推动了这一目标的达成。

游戏规则:当“同一种水果,正好有5个”时,就要摇响铃铛。比5个多或者比5个少,都不能摇铃铛。

学生发现:图1中有5个柠檬、2颗草莓、3根香蕉、2根香蕉,其中3根香蕉和2根香蕉合起来正好是5根香蕉,符合数量“5个”的要求。图2中有1粒梅子、2粒梅子、4根香蕉、2粒梅子,其中1粒梅子、2粒梅子和2粒梅子合起来正好是5个梅子,也符合数量“5个”的要求。但是图3中却有5颗草莓、4个柠檬、1根香蕉、2颗草莓,这时如果有学生只观察到“5颗草莓”的牌而快速摇响铃铛,那么就会有不同意见的学生进行争辩,通过进一步观察,学生明确2颗草莓加5颗草莓是7颗草莓,超过“5个”。

这一游戏不仅要求学生要将现实情境中的实物数量与抽象的数形成联系,还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数的运算,体会到“不到5”和“超过5个”量的变化,帮助学生在游戏中发展数感。

二、动手实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中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知识,这时选择动手实验的方式展开探索,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下面以中年级一个小魔术为例。

师:数一数,图4这张长方形纸片上有几根黑色的线段?(教师操作:7根变成6根,如图5),消失的线段去哪儿了?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7条线段沿着中间的这条线被分成了两部分(图6),把下面的一部分进行移动,就能使得一条线段消失(图7)。

生:每一条线都变长了。

师:对比一下魔术前后线段的变化会发现,6小段合起来的长度就是原来7条线段的长度。线段从7条变成6条,仅仅是根数发生了变化,线段的总长度并没有改变。

学生被魔术吸引,并被激发出破解魔术秘密的兴趣,教师通过两次追问,将学生从对表面现象的观察,引向对背后数学道理的思考,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

三、实践应用形成数学核心素养

随着学生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在高年级,笔者尝试通过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开展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从而形成数学核心素养。下面以笔者在五年级指导学生开展如何制作一把舒适的创意椅子的教学为例:

师:要使椅子更舒适,你需要测量哪些数据?你有什么创意?

生1:我们小组测量了大腿的长度、小腿的长度、身高,还有腰围。

(反对意见:不需要测量身高。)

生2:我们觉得腰围也没什么用,你看,只有后背部分才靠在椅子上。

生3:我设计的是休闲的阅读椅,为了让阅读者更舒适,我把椅背的倾角加大做成了“C”字形。

数学教学核心素养篇5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几何直观教学契合点

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目前没有准确统一的定义,但许多专家学者从数学学科的性质出发,认为应为抽象、推理、模型思想。几何直观则主要是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它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几何直观教学怎样实施?如何在几何直观教学中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三点。

一、关注数学画的表征归纳,培养抽象能力

数学抽象是对现实世界具有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真实材料进行加工,提炼出共同的本质属性,用数学语言表达进而形成数学理论的过程。数学抽象思想是一般化的思想方法,对于培养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理性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学生能够“画数学”,需要在几何直观起点阶段经历两次抽象过程。第一次抽象:具体情境到几何图案的抽象。数学中的抽象与直观总是相对的,对第一次接触这种直观方式的学生来说,用几何图案描述情境更为抽象。此阶段,几何直观首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习如何用圆、三角形等简单的几何图案一一对应地去替代实物,画出所述情境的示意图,在替代过程中去发展抽象能力。第二次抽象:示意图到线段图的抽象。由于学生个体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差异,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生已进入自由表征阶段,利用图形描述问题呈现出鲜明的开放性特征:表征符号个性化、表达形式多样化。实物图、示意图、线段图等不同水平层次的表征兼而有之。如:

案例1:桃子有2个,苹果的个数是桃子的4倍。苹果有几个?(画一画)

学生的数学画如下:

站在问题解决的视角下,这些数学画发挥的作用是一样的,没有优劣之分。但从数学的简约性、解决复杂问题的优越性、数学教育的目的等维度去思考,线段图有着其他直观图形无法比拟的优势。在此阶段,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数学画进行适度的数学抽象,通过整理、比较、分析、归纳,帮助学生从形与量的具象表达聚焦到量量关系的抽象表达上,这对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认识数学的本质有益处。

上述教学可做如下引导:(1)你们认为这些数学画怎样?从这些图中你能看出桃子和苹果的关系吗?(2)这些画中,什么一样,什么不一样?(3)哪几幅图比较简洁?哪幅图最简洁?(4)如果再画一次,你会选哪幅数学画?(5)画一画:小鹿有4头,斑马的匹数是小鹿的5倍。斑马有多少匹?教师的抽丝剥茧,让学生感受到了线段图的简洁,逐步建立“以1代多”的表象,经历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几何直观教学与抽象能力的培养得到恰当的结合。

二、聚焦解题思路的分享交流,发展推理能力

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命题得出另一个新命题的思维形式。推理分为两种形式: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就学好数学或者培养人的智力而言,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都是不可或缺的。培养推理能力是数学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几何直观教学中,让学生借助图形探明解决问题的思路后,有条理地、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就是一种很好的推理训练。

案例2:书店运来一批文艺书,售出后,还剩1350本。这批文艺书共有多少本?

一生画图,解答如下:

很多学生不理解,该生边指着线段图边解说:这条线段表示的是这批文艺书。售出就是把文艺书平均分成了8份,售出了其中的5份,那就还剩3份。3份是1350本,1份就是450本。求这批文艺书共有多少本,就是求8份是多少,所以用450×8=3600。这个解说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演绎推理的过程。

案例3:一场体育比赛中,一共有10名运动员。如果每两人握手一次,共握几次手?

学生出示上图,分享道:每两人握手一次,2名运动员握手1次;3名运动员握手2+1=3次;4名运动员,握手3+2+1=6次。我发现这些加法算式有规律,后面的数总比前面的数少1,最大的数比人数少1,最小的数是1。所以6名运动员握手次数就可能是5+4+3+2+1=15次。这是合情推理中的归纳推理,学生的探索过程就是推理过程。

几何直观教学中还蕴藏着其他丰富的推理教学素材,如图1,∠B=150°-105°=45°,用的是关系推理;图2,不通分利用数轴比较分数的大小,解说需用到演绎推理中的三段论等。可以说,每一次思路的解说都是一次推理的训练,教师应增强学生分享意识,积极提供交流平台,帮助学生发展推理能力。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几何直观强调学生的顿悟与直觉,对这类快速获得答案的学生更应提供分享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把几何直觉转化为逻辑推理能力,培养严谨的数学精神。

三、巧用图形建立数学模型,发展模型思想

数学模型是用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描述现实世界事物的特征、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种数学结构。广义地说,数学中各种基本概念和基本算法,都可以叫作数学模型。数学建模即“把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加以提炼,抽象为数学模型,求出模型的解,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并用该数学模型提供的解答来解释现实问题。数学知识的这一运用过程也就是数学建模”。数学的模型思想需要通过建模教学来逐步渗透,使学生不断感悟。几何图形是推动思维展开的基础,也是获得数学深度理解的依托,因此在几何直观教学中,可抓住恰当的时机,巧用直观图形完成数学模型的建构。

案例4:10以内加减法学习完后从本质上进行减法模型的建构

1.出示情景问题。(画一画,算一算)

(1)班级图书角有8本《童话故事》,借走了6本,还剩多少本?

(2)草地上原来有10只鸭子,现在只有7只。有多少只鸭子到河里去了?

2.呈现学生的示意图、算式,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完成示意图的抽象。

3.这两题都用减法计算,比一比,这两幅图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

4.看图说一说,什么情况用减法计算?(已知总数和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

图形语言较之其他数学语言更为直观、明了,更有利于学生比较、分析、综合。在学生示意图的基础上,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去除示意图中非本质的属性,逐步抽象成只表达数量关系的色条图。通过观察色条图,学生明白了“知道总数和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用减法计算,用总数-部分数=另一部分数”。减法的本质模型得以顺利构建。

数学教学核心素养篇6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学习兴趣

一、前言

素养是高于能力之上的一种修为,是人类内涵的组成部分,它的形成需要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素养有时无法用分数来衡量,有时却又能随时展露.数学核心素养包含了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运算能力、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小学阶段对数学核心素质的培养势在必行,基于个人对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解以及在多年工作中的践,我认为在小学阶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二、引发数学兴趣是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基础

数学学科具有抽象的特点,而且逻辑性强、计算量大,相对于语文的朗朗上口、常学常用,很多学生不想学、不会学数学,就更不用说培养数学核心素质了.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数学学科产生了兴趣后学生才会愿意学、喜欢学,肯下功夫去钻研.也就是说产生了兴趣就相当于成功了一半,所以引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基础.

如何才能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呢?一般来说,可以通过以下4个途径.

(一)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有趣

可以给学生讲一讲关于数学的起源以及有趣的数学故事;拼一拼有趣的图形;进行一些有趣的计算.例如,阿拉伯数字的诞生和使用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可以结合数的认识的教学向学生介绍数字诞生的历史,让学生了解数字符号的发展史,感受数学文化的无穷魅力.

(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

数学学科有它独特的美,在教学过程中可经常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例如,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美、完美的黄金分割比例、等式的平衡美、图形平移旋转的组合美,还有数学公式的简洁美等等.

(三)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成就感

课堂上可以让学生独立去完成一些比较容易掌握的学习任务,从中获取成就感;课后可以通过回家考考爸爸妈妈、帮帮你的好朋友、教教你的同桌等活动中获得成就感;还可以将数学知识与其他知识联系起来,例如,在学习“年、月、日”时,将日月变化与天体运动联系起来,使学生有一种发现宇宙奥秘的成就感.

(四)可以用教师的教法教态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亲其师才会信其道,教师在学生面前的表现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经常营造幽默有趣的课堂氛围,对学生表现出包容的态度,给予肯定的眼神、激励性的语言,甚至一些心理暗示.让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越来越喜欢数学.

以上这些途径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是一门非常美的学科,数学实际上非常简单,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引导质疑在辨析中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善于思考、敢于提问是学生必备的能力.有疑才有思,有质疑的课堂才是有思想的课堂、有碰撞的课堂、有生长的课堂,教师要多方面引导学生质疑,并对所有质疑抱以欣赏和尊重的态度,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常见的引导方法有:设置情境引发学生质疑,概念对碰引发质疑,制造矛盾引发质疑,捕捉错误引发质疑.

话越说越明,道理越辩越清.质疑的目的也是为了学得更多的知识,弄明白更多的道理.当学生有质疑的时候,会想办法去解决,在解决的过程中,运用到各种各样的方法,例如,类比法、演绎法、枚举法、假设法等等,而这些方法都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

四、放手课堂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锻炼数学核心素养

一个被扶着走路的人,永远不会学会行走;一个在课堂上只会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也不可能养成自己的能力和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三个方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一是放手让学生在情境中找到数学信息,二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小结.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通过亲身经历,才能有收获,才能锻炼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

五、指导归纳学习方法,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已经实施了很多年了,但仅仅只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将学习过程中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今天的教是为了将来的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例如,在一年级学习“认识图形”一课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想一想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是怎样认识这些图形的呢?”最后归纳出,可以通过摸一摸、印一印、画一画、比一比、找一找、说一说等方法来认识新的图形.到了二年级学习“认识角”的时候,一年级形成的能力和素养就体现出来了.当教师有了方法引导的意识,像这样的例子经常会出现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教学核心素养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素;动手操作;数学习惯;信息技术

一、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情境+问题”的呈现方式,孩子通过联系实际的问题串,理解情境、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认位置”,以学生眼前的教室为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位置关系的场景,让学生在从指定观察到自由观察、换位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不光会表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还能感受到物体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从而使学习变成一种主动探索的过程。在教学东西南北这一课时,按照教科书的要求,要带学生去操场,在操场上,孩子们一定会非常开心,非常兴奋,当老师指着太阳,告诉他们,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所以现在太阳升起的方向就是东,比起刻板的告诉他们,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他们一定会更加印象深刻,也一定会觉得数学课真有趣!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进而使学生@得对数学理解,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全方位发展。

例如,理解“对称”较为抽象,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准备好的剪纸(对称图形:花边、五角星……)让学生发现这些剪纸的美丽和奇特,猜测老师怎么会剪出来的,跃跃欲试的学生可以自己尝试着剪,允许他们率性而为,允许他们失败,甚至允许他们犯错误,教师尽量多给他们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理解“对称”的意义,并不断尝试着得出对称花纹的正确剪法。通过观察这些图形的共同特征,理解折痕就是“对称轴”,然后出示一组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一般的和等腰的)、平行四边形、圆等,判断它们的对称性和对称轴。学生可以讨论,可以求助,也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通过了上面的动手操作之后,大部分学生还是喜欢自己动手,剪一剪、折一折,可以得到验证,并及时反馈,让学生动手操作,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感受、领悟和欣赏,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

三、培养学生数学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孩子数学习惯的培养。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知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一生之影响的重大。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学习的学习过程、学习质量与效益,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小学数学的竖式计算教学就是培养数学习惯的一个良好的契机。竖式的书写格式要求,数位要对齐,不要忘记进位点,画横线要用直尺等。另外,在计算后要进行验算。在培养数学习惯的同时,锻炼了学生认真、严谨的做事态度。

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在培养孩子数学素养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谨记,要培养的学生的探索能力,质疑能力,千万不要让学生变成一个“有样学样”的小书呆子。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孩子自己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特征时可以这样设计情境: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物体形状,出示一幢高楼模型,从不同的侧面观察,学生看到的形状是各不相同的。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家的左邻右舍是什么样的,然后把学生事先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让学生观察,然后拆开平铺再观察,在老师不作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去发现长方体的特征,并让他们尽情表达自己的发现,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学生的动手、直观演示,模型可能是一致的,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维上却是千变万化的,得到的结论也就不是一成不变的了。这是提供学生发展思维的极好机会,即使失败也是一种经验所得。

五、培养学生乐于总结的好习惯

学过一段知识后,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总结习惯。特别是对解题出错的地方进行反思总结。这一部分,可以借助整理与复习,也可以自己组织学生总结。这一段时间,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在哪些知识点上你出现的错误最多,和同桌讨论交流后,全班进行交流等。这样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总结和自我反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这样做也培养了学生自省的好品质。

六、教师自身的榜样力量

小学生有很强的向老师性。如果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展示的是有条理的,那么学生将会是有条理的,教师给学生展示的是对数学和生活的热爱,那么学生感受到的、学到的,也将会是对数学和生活的热爱。

比如,淘气的作息时间这一节课,教师就可以把自己的作息表展示到白板上,一定会吸引孩子的目光,让孩子更亲近于生活,更亲近于他们的老师,也更亲近于数学。

七、在课堂教学中掌握好信息技术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电子白板能将现实生活中与知识点有关的学习素材引入课堂,使静态的学习过程变得开放、多元。这就要求教师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和知识技能,学会制作ppt,学会使用电子白板,要适时适当地应用多媒体,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思维的升华。

总之,核心素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特别关注的问题,也可以说核心素养是反映小学数学教学的魂。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有助于提高公民的素质,对小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数学素养决定着一个人他会以什么角度去看待并解决一件事,是有理智的,是有逻辑的,而不是杂乱的,随心所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一件重要的长期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好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工作中,要耐心,细心,并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教材特点,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在“不知不觉”间,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何清龙.培养学习数学的好习惯[a].2010.

作者简介:

数学教学核心素养篇8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高中数学;教育价值

G633.6

近几年,我国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实行能够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2014年颁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该文件确定了完整的核心素质系统,指出新时代的学生不仅应该掌握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大力培养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全面学习的能力。在不同阶段不同学科之间,所要求的的核心素养是不相同的,就高中数学学科来说,核心素养包括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数学建模和运算以及数据信息的分析能力,它们之间联系密切又相互独立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因此要发展数学核心素养,深刻认识到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教学指导价值。

一、对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解

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具有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进行发展性的学习。素质教育是要求学生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而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明确了21世纪培养怎样的人才和怎样进行培养的问题。不再是单一的进行知识的传授,更是由教书到育人的过渡。

数学素养是培养学生具有通过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有充分数学根据的判断的个人水平,发展成为一个善于思考,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社会主义人才,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笔者认为,数学素养应该是学生通过数学知识、思想方法的不断积累能够相互联系形成一个能够融汇贯通的体系。在实际中能够用数学思想去认识问题,并通过数学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形成一种数学能力。

数学核心素养主要指数学学习者掌握有利于自身今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是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种综合性的数学能力,应在教师在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出。数学核心素养就是牢固扎实掌握数学中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并将其扩展运用到具体问题场景中去,同时反映出数学知识的本质,从而达到完成数学的学习任务的目的。

二、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特征

通过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大量分析研究,有研究者总结出数学核心素养的三大特征,即综合性、阶段性和长期性。

综合性指数学核心素养是对数学核心知识、思想、方法和法则的综合表现。通过对数学核心知识的学习经过长期训练形成一种数学能力,然后能够对问题进行数学思维的理解,达到最终学习态度的目的。学生在学习一些运算法则、逻辑推理方法和一些基本技能以后,应该思考其可以运用的问题的区别,利用怎样的步骤和思路去解决问题,形成一种数学综合能力。数学核心素养是依靠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通过在具体问题中运用,形成一种正确数学态度的过程。

阶段性是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具有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区别的。同样的数学问题,处于不同年纪的学生解决的方法有所不同,随着知识掌握程度和年纪的不同对问题的理解的驮有杂胁畋穑因此形成了不同层次和阶段的数学素养。

长期性指数学核心素养是伴随学生长期学习生涯和今后进入社会工作和生活过程的。人们会主动运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不管是数学问题还是与数学无关的实际问题。充分体现出数学核心素养的长期性。数学学习不是一种短期过程,而是一项长期进行的活动,在数学学习时不断形成数学核心素养体系就达到了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为以后工作打下牢固基础。

三、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对教学的指导作用

数学核心素养是一种对教学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基本素样。当前数学研究不断深化,数学的教学水平也不断提高,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对教学的价值越来越明显。

(一)通过了解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可以得到学生的数学素养水平。数学核心素养是建立在数学运算、数学思想、数学建模等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上,从而形成的一种数学态度和数学能力,同时能够引导学生思考数学在现实问题中价值和意义。数学核心素养同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数学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共同组成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数学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念。具体的回答了“数学是什么”

的问题。学生在哲学角度对数学的认识形成数学观,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意识、抽象思考和数学逻辑思维是学生形成数学抽象,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认识数学原理和概念,为数学观的形成奠定基础;逻辑推理能力包括类比、归纳总结、演绎推理等,是学生能够发现数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有顺序、有规律的数学观;通过数学建模可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用数学的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形成步步有根据处处有逻辑的数学观;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直观想象和数据分析能力,使之具有很好运用数学的观念,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三)“数学核心素养”能够准确矫正教学实践过程。不仅要求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素养,而且对教学实践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开发以数学核心素养为基础的课程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核心素养下的教育和课程将对教育改革产生很大影响作用,引导数学教学实践迅速发展。数学核心素养对数学教学有积极的影响作用。使得教学设计更加强调对数学文化的体现,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思考问题和提升能力的培养,教学评价的标准建立在一定维度和梯度上进行,使其更具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4,3,30.

[2]马云鹏.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5(9):36-39.

[3]马云鹏.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J].小学数学教育,2015(5):4-4.

[4]周浩.尝试・分享・导学――核心素养观照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6(2):52-53.

数学教学核心素养篇9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针对当前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良好开展的课程教学基本理念,同样也是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本质要求。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充分反映数学的价值和本质,充分体现小学数学课程基本的理念和总体的目标。基于此,本文针对核心素养视角下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展开分析和研究。

一、为学生构建真实的问题教学情境

在实际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构建正式的问题教学情境,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核心素养的教学当中,不能仅仅通过教师的讲授进行培养,还应该让学生置身于不同的问题教学情景当中进行核心素养培养。真实的问题教学情境就需要将现实生活和数学问题有效的结合起来。教师应该多多留意当前数学教学中能够与社会生活相关联的问题,并且能够在实际的课堂教学的那个汇总设置这样真实的问题教学情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并且,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将学习到的知识充分应用到生活当中解决实际的问题。

二、提倡运用多元化的课堂学习方式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该贯彻小学数学新课程的重要要求,运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在培养小学生各方面能力提升的过程中都不能够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同样在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当中也是这样。教师教授知识是小学生获取知识非常重要的途径,当时并不是唯一的获取途径,学生也可以通过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进行合作学习,倡导构建个人的知识结构。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应用合作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构建更高的知识体系。同时,合作学习还能够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思想,并且能够加深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

三、整合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内容

数学教学核心素养篇10

北京市数学特级教师,现任教于北京市十一学校。承担“数学模型解题法”等6项部级课题,出版个人专著《高考数学压轴题破题36计》等8部,在《数学通报》《数学教学》等省级以上刊物中发表教研论文100余篇,其中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资料中心收录。

“学科核心素养”是时下谈论较多的一个词,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个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一个具有一定造诣的教师,已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其课堂教学具有自然的“艺术性”,能让听过其课的师生无一不被其人格魅力和教学艺术所震撼与熏染。细加剖析,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仅就“核心素养”的角度考虑,是其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得到位。具体而言,其含义有二:一是帮助学生把陈述性知识变成程序性知识,即让学生掌握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可以迁移的自主学习能力;二是在师生共同的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开拓进取、知难而进的意志品质。

其实,关键是“如何教”的问题。这是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也是讨论太多的问题,似乎没有定型的答案,没有固定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供遵循。还是魏书生先生说的好,若你善于讲,就发挥讲的优势,若你善于启发学生自学,就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总之,寻求你所擅长的高效做法。这篇文章里,我从常规的生态课堂教学入手,主要从分层设计、课堂操作、过程评价三个方面作一点说明,供大家参考。

一、分层设计

《礼记・学记》提出“学不躐等”,其含义有二:一是不同学生已有的知识层次和水平有差异;二是处于同一层次(水平)的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需要施以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我们需要充分了解不同学生和同一学生在不同阶段所处的层次,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设计。

十一学校的做法是:第一,以入校前测的结果指导分层,印发《选课指导手册》,提出选课建议,实施“小班化”教学;第二,在起始年级配备导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发现那棵树,即关注个体、张扬其个性。导师的三个基本功能是:学业指导、心理疏导、人生引导。

二、课堂操作

每一节课都要给学生自学方法的示范;各学科都要设计能让师生有共同收获、共同成长的活动。例如,在数学课堂上,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研究数学对象的基本套路,即通过设计系列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事实―概念―性质(关系)―结构(联系)―应用”的完整过程(以此为教学内容的明线),使学生完成“事实―方法―方法论―数学学科本质观”的超越(以此为暗线)。从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角度看,若要从事实到概念皆融“数学抽象”于其中,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尽快进入状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睦斫飧拍畹矫髁诵灾剩这一过程应使学生得到“数学推理”的基本训练,包括通过归纳推理发现性质,通过(逻辑)演绎推理证明性质;从明了性质到形成结构主要也是“数学推理”,因为这是建立相关知识的联系、形成结构功能良好、迁移能力强大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从理解概念、明了性质、形成结构到实践应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随时注重指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内外的问题,使学生得到“数学建模”的有效

训练。

在上述几个步骤的关键处,应注意适时引导,加强“一般观念”的指导作用,如“如何思考”“如何发现”“从什么角度观察”;观察结构特征可从“数”“形”两个角度(静态)入手,若从动态角度入手,可改变目前问题的形式,进行等价转化后再让学生观察,进行必要的模式识别,学生往往会有新的发现,这时学生又可得到“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的训练。

我以课题《空间角的计算》的同课异构课型为例来具体说明。

【教师甲】

直接给出异面直线所成角、线面角、二面角的定义,稍加解释后引入空间向量方法,然后教师用课堂三分之二的时间进行例题讲解、题组练习,重点训练学生对于用向量方法求解三种空间角的能力。学生不感到难,接受情况好,听课老师也普遍反映课堂效果好。

【教师乙】

1.创设情境(事实)

首先投影,给出四个画面让学生观察: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两条电线短路放电的瞬间(异面直线的距离)、比萨斜塔倾斜度的测量(线面角)、蝴蝶展翅(飞翔)来回扇动翅膀的过程(二面角的大小)。

2.引入概念(数学抽象)

演示从平面到空间的变化过程,从而抽象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如异面直线可看成两条相交直线(就地取材,权且用两根粉笔取代),其中一条不动,另一条在空间向上(或向下)平行移动而成;还可看成两条平行直线,其中一条不动,另一条绕其上一点在空间转动而成。这种演示,可以有效地启发学生发现表征异面直线的两个要素: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与距离,同时也能为学生进一步抽象出异面直线的定义提供直观的形象载体。

3.求法研究(即性质、结构的探究)

图形均为空间图形,难以直接测量,其求法应当考虑转化与化归到平面上,用平面角来表示,即寻找一个典型的截面。如上述演示,回归即可引出作表征异面直线所成角用平面角的想法。这既分析了空间线面关系,又给出了求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基本方法,即在具体图形中过某定点(最好选在这两条线上某个固定的点)作其中一条的平行线,将题设相关条件有效转化到一个三角形中,解此三角形即可。

同理,线面角转化为斜线与其在平面上射影的夹角,二面角则用垂直于棱的平面所截的两条射线夹角来表示,但在具体解题中不实用,可这样引导:仿照线面角的寻找方法来找二面角,即先过其中一个半平面上一点p(不在棱上)向另一个半平面引垂线,过垂足H向棱引垂线,垂足为a,连结pa(易得ap垂直于棱),则角paH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或过点p分别向棱和另一半平面引垂线,垂足分别为a、H,连结aH(易得aH垂直于棱),则角paH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解三角形paH即可。

再启发:还有什么比较好的方法可以求这些角吗?引入空间向量,介绍向量方法。引导学生:对于直角结构明显的空间图形,可建立坐标系,用向量坐标法解决,而直角结构不太明显者,可酌情考虑选一组基底,用向量几何法解决,或化斜为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用向量坐标法解决。

4.应用(例题讲解、题组练习)

到此,课堂时间过去近四分之三,当然,用向量法求空间角的训练不够充分。

教师甲(苏步青奖获得者)将本节课定位于用向量坐标法求空间角,主要时间用于训练空间角的求法及其各种变式,学生当堂就能较为熟练地掌握空间角的向量求法,符合最新课改理念: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来解决,弱化对于空间线面关系的抽象分析;同时也符合学校教学实际情况:课时紧,任务重,只能拣“干”的来。

教师乙则定位于核心概念教学,重点放在引导空间角(三种)概念的抽象、性质结构(即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以及这三种角的内在联系)的探究,求法也不局限于只用向量法,而且,即使用向量法,教师也还有向量几何法的引导。本节课易被诟病的地方是:在传统几何法方面用时过多,向量法也训练不充分,教学环节不完整,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从教师乙的课堂教学设计来看,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核心概念本身即蕴涵着思维训练价值,蕴含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教学中不宜轻轻滑过。

2.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三种角之间的有机联系,尤其是在新授课之初,否t在其他课上更没有时间分析。

3.数学思想、数学观念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具有居高临下的指导作用,如本例中用类比与化归思想分析问题,容易探究到角的本质,实在而直接,不能因误认为其虚泛而掠过。

4.新课标对数学内容侧重点的转型研究:新课标在此处的着力点已经由空间想象力转移到量化处理(几何问题代数化)能力,教师甲的处理符合新课改理念,因此得到许多教师和专家的肯定,但我认为还有值得商榷之处。

开设立体几何课的主要目的不是用空间向量法解决立体几何的问题(即几何问题代数化),因为几何问题代数化的思维方法在解析几何中体现得更为充分,没有必要再在立体几何课中重复这一理念。开设立体几何课的主要目的是发展空间想象力,宏观上将视角由平面(二维)拓展到空间(三维),力求还原三维空间事物的本来面目,微观上则需要将视角集中于一个固定的空间图形,剖析还原,细致地分析空间图形的线面关系,这样才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空间的联想和想象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而向量坐标法训练得再熟练,也无法达到通过分析空间线面关系来发展空间想象力的效果。事实上,现实的教学已经证明:理科学生在立体几何方面的推理能力甚至弱于文科生,主要原因是大多数省份的文科生不学空间向量,只能用传统的几何法分析解决问题,而理科学生自从学了空间向量法以后,甚至于连空间内一个关键点的三维坐标都难以准确写出。这是将在2017年实行的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因为我们已经不止一次地研讨过新出台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其对于立体几何问题主要是用空间向量法处理,对于用传统几何法是弱化的,而且也不再有《几何证明选讲》之类的选修课程。

三、建立科学高效的过程评价体系

评价起着导向和激励作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对不同的课型,其评价指标和权重都有所不同。研发评价系统是任何一所学校都极为重视的工作,这需要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注重导向性、激励性、有效性(时效与长效有机结合)、针对性等原则。过程评价主要为学生提供日常学习的参考数据,为其调整日常学习的效率提供决策依据。

十一学校对于学生日常学习的过程性评价的基本做法是:每位教师都及时将所教学生的常规表现纳入过程评价系统,设立考勤、课堂表现(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互动、发言、创意等)、作业、前测与章节过关测验等几项,每项以分数多少作为参与度或质量指标,每次过评的满分为40分。学生每天登录平台,就能看见自己前一天(或前几天)的过评数据,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和方式方法。

教师还可以借助过程性评价管理系统的平台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指导,如通过留言或鼓励其进步,或激发其创意,或提醒、指出其待改进处,或共拟未来一段时间的读书、自学具体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