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业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49:22

食品工业前景篇1

关键词:小麦胚;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应用前景

小麦胚约占小麦籽粒质量的2%~3%,是小麦籽粒生命的源泉,含有极其丰富且优质的蛋白质、脂肪、酶、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多种微量生理活性物质。它是小麦粉加工厂的主要副产物之一,其资源潜藏量相当丰富,我国每年约有30~50万t的小麦胚量可供利用开发,但一直以来,小麦胚这一宝贵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随着人们对营养要求的不断提高,小麦胚的营养价值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纷纷围绕着麦胚油脂、麦胚维生素、麦胚蛋白以及一些生物活性物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利用,开发出许多以小麦胚为原料的食品或保健品。

1小麦胚在食品工业中的研究开发进展

1.1小麦胚油及其应用小麦胚含油率11%左右,提取的麦胚油富含维生素e、亚油酸、亚麻酸、二十八碳醇以及多种生理活性组分,是一种颇具营养保健作用的功能性油脂,可用于食品、生物病虫害防治剂、制药以及化妆品配方之中。小麦胚脂肪的开发研究主要围绕麦胚油的提取、微胶囊化和维生素e的提取浓缩等三个方面进行。提取方法是获得高质量麦胚油的保障,决定着油品质的好坏。传统提取方法主要是用有机溶剂进行提取,其次是压榨法。近年来对超临界Co2或亚临界提取麦胚油进行了研究,Shao等[1]用响应面法优化出超临界Co2提取小麦胚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5mpa,温度50℃,萃取剂流量22.5~25L/h,提取时间为1h,萃取所得最大麦胚油得率为10.15%。宋国辉等[2]以液化丙烷为溶剂,通过正交试验对亚临界萃取小麦胚油的工艺进行了优化:萃取时间65min、料液比1∶8、萃取温度45℃,此时的油脂提取率为88.68%。微胶囊化技术是一种利用天然或者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作为壁材,以活性物质作为芯材,保护被包裹活性物质的良好手段,其应用于麦胚油的开发之中,可以更好地保护小麦胚油的生物活性,国内很多研究者采取不同手段对麦胚油的微胶囊化进行了研究。何娇[3]通过喷雾干燥法对麦胚油进行了微胶囊化,实验得出:大豆分离蛋白和麦芽糊精的配比为1∶1、芯材添加量为40%、总固形物质量分数25%,小麦胚油微胶囊化的包埋率为89.5%。翟颖丝等[4]以大豆分离蛋白和麦芽糊精为壁材,用蔗糖酯和单甘酯为乳化剂,采用乳化-喷雾干燥法对小麦胚油进行微胶囊制备,实验研究出小麦胚油微胶囊制备最佳工艺条件为:均质压力34mpa、进风温度181℃、进料泵速7.6ml/min,该条件下小麦胚油微胶囊包埋率为88.03%。微胶囊颗粒表面结构完整,具有较好的包埋效果。小麦胚油是良好的Ve来源,Ve的富集和浓缩成为其开发应用的另一个热点。Yang等[5]对Ve营养油制备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压力为33mpa,温度为45℃时小麦胚油有最高的Ve含量;在压力为19mpa,温差为9℃时Ve浓集效果最好。师景双等[6]对传统溶剂法浸提小麦胚中Ve浸提条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试验得到最佳的控制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为95%,浸提温度为70℃,料液比为1∶3,浸提时间为120min,此时的浸提效果最佳。

1.2小麦胚健康饮料

小麦胚蛋白质质量分数高达30.2%左右,其中清蛋白18.9%、麦醇溶蛋白14.0%、麦谷蛋白0.3%~0.37%、水不溶性蛋白30.2%。不仅蛋白质含量丰富,氨基酸全面平衡,且易于被人体吸收,是很好的优质全价蛋白质营养源,在营养学上具有重要意义[7]。制作麦胚饮料不仅能够更好地利用麦胚中的蛋白质,而且更利于人体吸收利用。根据制作工艺,麦胚健康饮料可分为非发酵型和发酵型两种类型。在非发酵型饮料的研发中,李涛等[8]以小麦胚、乳清蛋白为原料研究了新型运动型饮料,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出了饮料的最佳配方为:小麦胚汁100g、低聚麦芽糖8g、无机盐1.8g、乳清蛋白1.5g、黄原胶0.075g、柠檬酸0.02g,此条件下的饮料质地均匀,清爽可口。肖玟等[9]研究了小麦胚蛋白复合保健饮料的生产工艺,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案和模糊数学评判确定出该饮料和复配稳定剂的配方。最佳组合为:澄清的混合汁质量分数60%、蜂蜜4%、蔗糖3%、柠檬酸钾0.3%,复配稳定剂的配方为羧甲基纤维素钠0.40%、卡拉胶0.15%、黄原胶0.30%,所得的饮料品质和稳定性最好。发酵型饮料的研制主要是通过添加不同种类的益生菌,利用菌种的活性来获得稳定的小麦胚饮料。王宇飞等[10]以小麦胚和芝麻为主要原料,添加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进行了植物蛋白发酵饮料的制备,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乳化稳定剂的最佳组合和最佳发酵工艺参数。小麦胚乳和芝麻乳的最佳调配比例为1∶2,最适发酵条件为:接种量7%,发酵温度42℃,发酵时间12h。此条件下生产的产品同时兼具乳酸发酵植物蛋白饮料应有的芳香。李永平等[11]对麦胚面包发酵饮料进行了研究,实验选用新鲜麦胚和面包渣为原料,先接种酵母菌、后接种乳酸菌进行发酵,结果表明,酵母菌最优发酵条件为:烘烤过的麦胚粉30g、面包渣250g、砂糖量10%,酵母菌添加量2%、发酵温度为28℃、发酵时间1h;乳酸菌最优发酵条件为:乳酸菌添加量1.2%、发酵温度为44℃、发酵时间8h。

1.3小麦胚面制品

小麦胚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不仅能够改善焙烤食品的外观、口感和风味,而且还能提高产品的营养价值。几乎所有以小麦粉为原料的焙烤食品都可以添加小麦胚。小麦胚可以通过挤压处理,也可以直接以片状或者粉末状、粒状添加到小麦粉里制成各种麦胚焙烤食品,以增强食品的营养价值,平衡各种氨基酸,补充小麦粉赖氨酸的不足。不仅如此,在谷物食品中,麦胚还能提供许多质构性的功能。

1.3.1小麦胚面包和饼干

面包和饼干是小麦胚产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研究者往往通过在面包和饼干的制作过程或是原料中添加小麦胚,以提高产品的感官或者营养品质来获得新产品。Sidhu等[12]研究了在高纤维吐司面包中添加脱脂小麦胚,实验表明,添加7.5%左右的小麦胚制得的面包,感官和营养品质都高于全麦粉面包。孙小凡等[13]以面包专用粉为主要原料,添加小麦胚粉、酵母、面包改良剂、白砂糖等辅料,采用一次发酵工艺生产面包,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小麦胚粉保健面包的最佳配方为:面包专用粉100.0g,小麦胚粉8.0g,面包改良剂0.4g,酵母2.2g,白砂糖7.0g。arshad等[14]对小麦胚饼干进行了研究,通过在小麦粉中添加0~25%小麦胚的理化指标和营养特性的比较,得出用脱脂小麦胚替代15%的小麦粉生产出来的饼干的理化和感官评价最佳。

1.3.2小麦胚馒头和面条

小麦胚不仅可在烘焙产品中添加,而且还可直接加入到小麦粉中制作馒头和面条。韩俊俊等[15]研究了小麦胚粉加入量对馒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馒头的白度和比容均随着小麦胚粉含量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馒头硬度先平缓后上升,在加入量为6%时馒头的感官评分最高。姚娣等[16]研制了小麦胚特色营养挂面,结果表明,特色营养挂面的最佳配方是:紫薯粉质量分数10%、小麦胚粉质量分数5%、银杏叶粉质量分数1.5%,预干燥温度30℃、主干燥温度40℃、完成干燥温度20℃、压片6道、干燥时间4h,所制作的挂面有较好的品质。小麦胚富含多种营养物质,不仅可提取营养成分、制作麦胚产品,而且可与其他食品原料混合在一起制作新型的麦胚产品,如麦胚酱油、麦胚豆腐、麦胚大豆粉以及小麦胚豆奶等;也可用来制作麦胚婴儿食品或者老年食品包括麦胚米粉和麦胚钙片,或者制作麦胚休闲方便食品,如小麦胚速溶泡腾片、小麦胚能量棒、麦胚咀嚼片等;还用来制作强化型麦胚糊系列产品,或者将小麦胚粉添加到汤料中替代淀粉、小麦粉等粉料。国外已经开始往番茄酱、马铃薯粉内添加麦胚粉来作为增稠料,日本和东南亚地区也已成功地采用麦胚替代大米或大豆来作为发酵基质,开发出了一些发酵食品,如日本豆酱和日本米曲等[17]。

1.4小麦胚抗氧化性的研究

小麦胚除了含有较高的优质蛋白质以外,还含有谷胱甘肽、二十八碳醇、黄酮类化合物、麦胚凝集素、维生素e、镁、泛酸、磷、硫胺素等多种功能物质,是一种难得的天然保健食品资源,已被证实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疲劳等活性,国内外研究者已经围绕小麦胚的抗氧化性进行了大量研究。Zhu等[18]研究了不同脱脂条件下小麦胚的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用70%的乙醇脱脂的麦胚具有最好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而100%乙醇脱脂的麦胚具有最高的还原力和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利用小麦胚中蛋白质的降解物制备抗氧化肽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Cheng等[19]研究了小麦胚蛋白水解物的体外抗氧化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20g/L的小麦胚蛋白水解物,在亚油酸体系中显示出78.75%的抑制脂质过氧化物的能力,0.6g/L的水解物对超氧自由基的清除率为75.40%,0.50g/L的水解物显示出63.35%的清除亚铁离子的能力。鹏等[20]利用碱性蛋白酶酶解小麦胚粕制备了抗氧化肽,实验表明,在料水比1∶12.3,加酶量0.8%,酶解时间2.1h的条件下,制备的抗氧化肽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到49.78%,水解度为22%,水解液中肽质量分数为1.9%。

2小麦胚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小麦胚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但目前高附加值的利用却非常低,原因在于小麦胚开发利用中还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2.1小麦胚的不稳定性

由于小麦胚脂肪含量较高,并且富含活性较高的脂肪酶和脂肪氧化酶,以及附着的微生物,导致小麦胚极不稳定。这就要求面粉厂应配备具有一定处理规模的稳定化设备。但实际生产中,稳定化设备多存在成本高、能耗高、效率低的缺点。目前的稳定化方式的原理均是降低酶活或者水分,以延长小麦胚储藏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保质期,但都对小麦胚的营养成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21]。稳定性问题严重制约了小麦胚的开发利用。因此,对小麦胚进行稳定化处理的研究,延长保鲜期,对于小麦胚的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是十分必要的。

2.2产品开发过程中无法形成规模效益

我国小麦胚资源的潜藏量虽然丰富,但原料分布不均匀、质量参差不齐,且许多小麦粉厂受限于设备配置不齐全、提取工艺不成熟和相关研究匾乏,使得小麦胚在产量、提取率和纯度方面与国外相比较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另外,提取后的小麦胚如麦胚油在开发利用过程中,设备投入成本较高,出油率低,并且没有成熟的技术用于工业化生产,虽然超临界Co2出油率较高,但处理量较小,导致小麦胚油很难大量的生产。麦胚产品由于其自身口感和品质特性的限制,直接以脱脂麦胚分离蛋白作为一种食品功能配料还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而且蛋白质的功能性质还有待改善,如何将优质蛋白质从脱脂麦胚中分离,从而获得高纯度天然蛋白质仍是探索的重点。

2.3抗氧化机制的研究不够深入

抗氧化肽是小麦胚利用研究的热点,但是其分离纯化方法还存在较多的局限性,目前,测定抗氧化能力多为体外的化学评价研究,而体内(动物模型)抗氧化能力的研究较少;抗氧化肽虽然对多种疾病显示出了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但其抗氧化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如何从小麦胚中提取具有更高活性的天然抗氧化肽,以及阐明这些抗氧化肽的作用机制成为了目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3小麦胚开发应用前景展望

我国是粮食大国,小麦胚的潜藏量相当丰富,小麦胚作为一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食品原料,理应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纵观国内外小麦胚开发研究的现状,制约其发展前景的关键就在于怎么解决这些开发利用中的问题,而这也成为麦胚继续开发研究的方向。在麦胚的稳定化方面,通过研究寻找既方便又经济且对麦胚营养成分和功能性质破坏小的稳定化条件,延长麦胚的保鲜期仍然是麦胚研究的重点;通过改进技术和改良生产设备,如何在不损害油品质量的情况下,尽量多的提取麦胚油将是麦胚油生产利用的主要方向;如何通过某种改性或者多种改性方法相结合进一步改善麦胚的功能性质,生产改性麦胚,可作为麦胚研究的一个新的重要方向;麦胚整体作为配料在食品中主要应用于焙烤及面食制品,拓宽麦胚的应用载体范围,并对改性麦胚在其应用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将会对推进小麦胚的基础研究以及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总之,通过合适的加工方法、合理的生产工艺,延长麦胚的保鲜期,改善麦胚的功能性质和营养品质,拓宽麦胚的应用渠道,积极地开展麦胚应用研究,充分发挥这一可再生副产物的经济价值,将对推动我国农业和食品工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Shaop,Sunp,YingY,etal.Responsesurfaceoptimizationofwheatgermoilyieldbysupercriticalcarbondioxideextraction[J].Food&Bioproductsprocessing,2008,86(3):227–231.

[2]宋国辉,孙强,张丽霞,等.亚临界萃取小麦胚芽油工艺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5(1):31-34.

[3]何娇.不同筋度小麦胚芽油的超临界萃取及其微胶囊化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4]翟颖丝,潘丽军,牛丽亚,等.小麦胚芽油的胶囊化制备[J].食品科学,2012,30(18):93-97.

[5]YangHp,CaoYH,wanZm,etal.Studyonthemethodsofextractingvitaminefromthewheatgerm[J].FoodScience,2003,24(12):74-78.

[6]师景双,王成忠,赵乃峰.从小麦胚芽里提取天然维生素e的试验研究[J].粮食加工,2010,36(3):33-38.

[7]李建军,黄开红,单成俊.小麦胚蛋白质的研究进展[J].粮食与饲料工业,2010,(5):7-9.

[8]李涛,陈雪勤,雷雨.乳清蛋白-低聚糖型小麦胚运动饮料的研制[J].粮食与饲料工业,2015(6):20-23.

[9]肖玫,李毅念,肖郑宏,等.小麦胚芽蛋白复合保健饮料的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1,39(2):411-414.

[10]王宇飞,冯冲,王少鹏,等.小麦胚芽和芝麻蛋白发酵饮料的工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375-13377.

[11]李永平,于丽微,冯哲.麦胚面包发酵饮料的研究[J].饮料工业,2014(2):7-9.

[12]SidhuJiwanS,aL-HootiSuadn.effectofaddingwheatbranandgermfractionsonthechemicalcompositionofhigh-fibertoastbread[J].1999,67(4):365-371.

[13]孙小凡,曾庆华.小麦胚芽粉保健面包工艺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0,31(1):96-100.

[14]arshadmU,anjumFm,Zahoort.nutritionalassessmentofcookiessupplementedwithdefattedwheatgerm[J].FoodChemistry,2007,102(1):123-128.

[15]韩俊俊,刘长虹,何学勇,等.小麦胚芽粉对馒头品质的影响[J].粮食与食品工业,2012,19(6):55-57.

[16]姚娣,刘方,陈轩,等.特色营养挂面的研制[J].安徽农业科学,2014,16:5239-5242.

[17]葛毅强,蔡同一.小麦胚芽及其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J].粮食与饲料工业,2000(8):3-6.

[18]ZhuKX,LianCX,GuoXn,etal.antioxidantactivitiesandtotalphenoliccontentsofvariousextractsfromdefattedwheatgerm[J].FoodChemistry,2011,126(3):1122-1126.

[19]ChengYH,wangZ,XuSY.antioxidantpropertiesofwheatgermproteinhydrolysatesevaluatedinvitro[J].Jour-nalofCentralSouthUniversityoftechnology,2006,13(2):160-165.

[20]DiaoD,HuangJ,FengJ,etal.thetechnologyresearchofan-ti-oxidationpeptidepreparationbyalkalineproteasehydroly-zingwheatgermmeal[J].农业科学与技术(英文版),2014.15(2):182-186.

食品工业前景篇2

工业旅游概述

工业旅游是基于传统旅游模式的创新,是对企业建筑、生产环境、产品工艺流程、企业文化等进行综合开发,用以吸引旅游者前来参观和体验工业作业过程,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教育等多方面效益,是一项融观光、趣味、知识、休闲于一体的体验之旅[2]。工业旅游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而中国工业旅游的发展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国外学者对工业旅游的研究集中在工业遗产旅游方面,中国则侧重于工业企业的生产过程和厂区景观,多数学者研究的课题主要包括工业旅游的意义、理论、特点、内涵、开发条件,在中国出现的背景和中国工业旅游开发模式类型、项目设计、开发策略以及特定工业城市或区域的旅游开发等问题[3]。中国旅游局2001年制定了《工业旅游发展指导规范》,并于2002年试行了《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由此可见工业旅游的重要性及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国食品工业旅游的诞生及发展现状

中国食品工业旅游在中国从产生到发展不过短短十余年,还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相关的理论研究非常落后。目前可以查询到仅有侯冰[4]、卢伟红和聂小荣[5]、宋军令[6]的几篇研究文献,研究主题都是针对个案进行的,主要是特定地区发展食品工业旅游的优、劣势条件分析,以及采取的措施等,内容比较笼统,难以实现普遍性的应用。从实践来看,迄今仅有少数大型食品企业开展过零星的“食品工业旅游”,以参观企业车间及企业文化博物馆为主,旅游者大多为企事业单位及学校等集体组织,参观过程内容单一,缺乏趣味性、互动性及科学普及内容,而且活动基本上都是应景举办的,缺乏时间的持续性。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可圈可点的例子。具有新加坡背景的益海嘉里集团在这方面起步早,而且相应的活动多,形式多样。2006、2007、2010年,益海嘉里集团数次邀请新闻媒体参观该集团的加工工厂,请媒体实地监督金龙鱼产品的生产过程,零距离见证益海嘉里严苛的食品安全生产措施,从源头见证产品的品质。迄今为此,仅该集团下属的金龙鱼已在中国建设了14个体验式生产企业,累计接待30多万人次[7]。2009年,经中国旅游局验收,伊利集团成为中国4a级旅游景区[8]。2012年,武汉市凭借中国中部最大的部级食品加工区———吴家山开发区,该区聚集了140多家国内外知名食品企业,包括蒙牛、统一、百事、益海嘉里、华润、天喔、欧丽薇兰等,开发了首条食品工业旅游线路,食品工业旅游方兴未艾。

正确认识食品工业旅游

与普通旅游不同的是,食品工业旅游是一种以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的旅游模式,不能以追求旅游利润为目的,甚至可以适当对该活动进行资金的贴补。因为通过有组织的参观各类食品工业企业,可以使游客零距离了解食品加工的全过程和企业的文化,丰富其食品安全知识,提高了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和产品认知度。参观者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影响了更多周边的人群,培养出忠诚的消费群体,从而获得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和企业知名度,为企业赢得比广告投入更高的经济回报。从某种意义上说,从企业广告投入中截取部分资金,投入到工业旅游中更为划算。近年来,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使得众多消费者对中国国产食品产生恐慌,单纯的说教已无法轻易消除他们的疑虑。而食品工业旅游可以让他们亲临现场、亲眼目睹,从中见证企业食品安全管理的规范和严谨,见证产品的优质。在持续开展工业旅游的过程中,企业及其员工会长期保持谨慎、规范的工作态度,保持工作环境的整洁和卫生,久而久之,由被动成为习惯。而且在与消费者接触过程中,可以搜集到更多更直接的市场反馈,以及消费者的建议和消费新需求,企业可以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使之更加贴近市场,并进一步赢得市场。食品工业旅游的基本属性还是“旅游”,不能脱离旅游的属性单纯进行生产过程的参观,还要注重食品工业旅游过程的趣味性、互动性、知识性和体验性。在整个行程安排中要充分考虑参观者的感受,对食品安全知识的传播也不能采取填鸭式的灌输,不仅内容要浅显易懂,还要有趣味性、科学性,最好进行互动活动;在参观过程中不仅要看,还要品尝,还要有DiY的环节。

食品工业旅游的主要内容

1良好的生产环境是关键

开展食品工业旅游势必为游客提供一个干净、卫生、整洁的旅游环境,这就对食品企业的硬件设施提出更高要求。企业食品生产环境必须符合操作规范,最好参照国外模式打造花园式工厂,参观通道的规划要确保透明,还要绝对避免参观过程中对生产环境的二次污染,真正为游客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食品之旅。

2食品知识的普及是主题

旅游者参观生产过程、体验生产实践仅仅是食品工业旅游的部分环节,只有通过适当的食品知识普及,才能使消费者科学地认知企业的产品。知识普及的内容可以是食品加工常识、食品安全知识,还可以穿插一些大众感兴趣的养生食疗方法;这些内容要简明扼要,要深入浅出,要有趣味性;食品知识的普及不仅要在简短的讲座过程中进行,还要在旅游全过程中精心安排,使参观者受到潜移默化的知识传输。但切忌过分进行企业广告宣传或片面夸大自身的产品,更不要对同行或同类产品进行毁谤,这些都会导致参观者的反感。被参观企业的优劣要靠消费者耳闻目睹,生产出来的食品质量要靠消费者品尝。

3旅游安全是保障

开展食品工业旅游,要重视安全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游客参观过程的人身安全和企业生产过程安全。在旅游接待前要筹划好行程,杜绝任何可能导致消费者人身伤害的漏洞,①提前向游客强调安全注意事项,②要安排专职工作人员对游客在企业参观过程中全程进行安全防护。企业自身的安全问题不仅要防止参观过程的二次污染,还要采取有效的企业保密措施,避免游客误闯企业内部核心机密区。针对部分工艺,应提示游客禁止拍照。此外,还要合理布局旅游线路,确定适度的旅游环境容量。

4开发产业链式旅游模式

单一企业开展食品工业旅游,不仅在人力、精力上投入太多,而且消费者会因为可参观内容太少而游兴疲乏。最好在食品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内进行多个企业的联合,可以进行直线型组合,也就是说,被参观的几个企业之间有产业链关联。比如,同样处于食品企业上游的种植、养殖基地,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食品包装材料生产厂,以及食品生产辅料的生产商(如调味品企业等)。这样可以使游客的旅游内容更加丰富,他们可以了解到整个食品产业链,而且各个企业还可以分担游客接待的工作压力和资金投入。笔者建议,这种产业链式的食品工业旅游可以由各企业派出代表联合办公,联合运作,旅游过程由指定的专业旅行社派员派车进行,企业仅仅需要专业配合。

宁乡食品工业概况

宁乡县位于湖南省会长沙市周边,隶属长沙大河西先导区,为2012年中国百强县(排名第61名)。宁乡经济开发区已建成中国首家安全食品示范园区,液态食品企业和休闲食品企业占优势,以打造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液态食品加工基地为目标。近年来,随着本土食品龙头企业加加集团的上市,乐福来、洽洽、绝味食品等一大批食品重大项目的落户投产,食品产业增速明显。宁乡处于长沙市半小时经济圈内,公路、铁路、水运十分发达,而且对周边县市,乃至江西的市场辐射力和影响力较强,为该县开展食品工业旅游一日游等主题旅游形式提供了交通优势和市场优势。宁乡的土特产相对较多,如宁乡花猪、沩山擂茶、沩山豆腐、沩山毛尖、野生干鱼、祖塔七星椒等。但就旅游特产而言,还缺乏品牌效应,没有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特色旅游产品。

宁乡开展食品工业旅游存在的问题

1发展食品工业旅游的观念落后

目前,宁乡部分食品企业认为食品工业旅游只是一般政务交流活动中主体的变换,仅仅是参观考察的主体由政府官员或业内人士转换成一般普通游客,同时认为工业旅游很难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且发展食品工业旅游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和较强的依附性,对企业自身的硬件设施要求高,综合效益见效慢[9],故而对此持观望态度。

2旅游产品单一,无法满足市场多元需求

宁乡食品工业旅游的发展还处在萌芽阶段,其旅游产品类型的开发尚处于萌芽阶段,大多数产品都停留在简单参观的层面上,无法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求。少数开展食品工业旅游企业的项目编排单一,缺乏调动游客积极性和参与性的活动内容,导致游客普遍体验度较低,游兴不高[10]。6.3专业旅行社介入少,企业缺乏专业团队目前宁乡个别企业零星开展的试探性工业旅游,还停留在企业行政人员接待,引导参观、品尝和解说的简单层面,缺乏对旅游行程的前期精心规划与准备。旅游过程也缺乏专业旅行社的介入,即使有旅行社参与,也仅仅是负责游客的征集和迎来送往,参与度极低。

宁乡县发展食品工业旅游的对策

1政府积极引导

政府应积极引导和扶持其发展,发挥国内外旅行社和星级酒店等相关部门的接待优势,全力助推食品工业旅游发展,在全省乃至全中国范围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政府首先应对全县食品工业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摸底,掌握具体情况,将部分具有发展潜力和市场看好的优势资源纳入到宁乡整体旅游规划之中,并以此制定统一的食品工业旅游规划。根据宁乡各主要食品工业企业的不同特点以及土特产的原产地区域特色,统一规划,整体开发,避免企业和地方各自为政,重复开发,无序竞争。例如,可以将食品工业旅游实施企业———加加食品到青岛啤酒(长沙公司)之间、企业到传统旅游景点(如,沩山茶叶公司到沩山风景区之间)以及企业到县城之间进行统一的、高标准的旅游规划建设,完善旅游载体功能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形成规模效应,使食品工业旅游成为宁乡县的一道独特的风景[3]。

2制定统一的发展规划

根据宁乡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制定统一的发展规划,发挥以下5个区域优势,开发食品工业旅游的不同模式。宁乡经济开发区聚集了包括青岛啤酒、加加集团、台湾宏全、洽洽食品、法国乐福来、小洋人乳业、皇室食品、华润饮料等在内的30多家知名企业;2012年10月,又引进了小洋人食品、绝味食品等项目,基本形成了液态食品、休闲食品等食品产业集群。园区内的知名食品企业完全有能力组建一个园区食品工业旅游协会,发挥园区这个综合平台优势,来开展液态食品、休闲食品工业旅游。宁乡县食品工业园以本地乡土食品加工为依托,利用已建成的正农古街,通过前厂后店的模式推介宁乡土特产,同时利用园区周边良好的生态环境(五指湖自然生态区)、正农古街完善的城市配套和园区内工业企业的工厂原型、建筑外形、设备设施、工作场景、生产工艺流程、企业文化及科学的管理体系,重新进行科学的定位规划,建筑装潢上趋向乡土仿古,引进民间艺人和手工艺现场制作,间杂民俗歌舞俚曲表演,打造乡土食品一条街。青龙寨养殖示范园建设项目是宁乡花猪品种资源保护和产品开发项目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项目设计规模为年出栏生猪1万头,总投资3000多万元。古典式建筑形式、现代防疫环保技术和传统的原生态有机养殖方式为设计理念,形成一个集养殖生产、旅游观光及宁乡猪文化展示为一体的原生态、环保型养殖综合示范园。届时将形成产学研一体的科学生产流程,并附带有相关配套设施,园区将分为生产区和生活区,生活区内有办公大楼、宾馆、猪文化博物馆等旅游配套设施;生产区有猪舍25栋,全部采用青砖青瓦房仿古风格。届时将通过示范区的窗口展示,加速宁乡花猪“国肉”品牌的推广。沩山部级名胜风景区是佛教禅宗五派之一沩仰宗发源地,以密印寺、世界第一大佛密印大佛、密印峡谷、沩水漂流、沩山毛尖驰名。沩山产茶历史悠久,远在唐代就已著称于世。伴随沩山风景区的开发,在现有沩山毛尖品牌优势之下,新添工业旅游配套设施,新建茶文化博物馆,将茶文化与佛教禅宗文化紧密结合,发展食品工业旅游与休闲度假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方式。位于宁乡南部的灰汤温泉,是中国三大著名高温复合温泉之一,疗养休闲历史悠久,配套设施齐备。利用温泉周边池塘养殖的鱼、鸭子,肉嫩、骨酥、髓多、味美,被誉为“汤鱼”、“汤鸭”,为明清两代皇室贡品。依托灰汤景区的温泉资源、疗养设施与灰汤贡鸭加工产业相结合,游客在疗养休闲过程中,通过参观游览充分了解贡鸭制作的整个工艺流程、生产环境、卫生状况、企业文化,并获得体验品尝自制食品的快乐,同时,游客还可以颀赏到灰汤奇妙的自然风光、秀丽的山水和享受温泉泡澡的惬意。

食品工业前景篇3

《绿色食品产业现代化农业服务业研究》一书是由尚慧丽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农业经济类图书。本书以我国黑龙江地区的发展为例,分别从理论及实践两个方面阐述了食品产业、农业及服务业三元化产业的融合及发展历程,着重探讨了黑龙江地区现代农业及服务业的互动发展历程,讨论了现代农业服务业与绿色食品产业的内在发展关系,并基于黑龙江地区绿色食品产业及黑龙江地区绿色食品产业现代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实际情况,指出了黑龙江地区绿色食品产业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问题,针对主要问题指出了促进黑龙江地区绿色食品产业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发展对策。

根据《绿色食品产业现代化农业服务业研究》一书的主要内容,可以发现,促进智慧化背景下乡村旅游结合食品工业旅游的发展,首先,可以构建“食品工业旅游+农家乐”的农村旅游典型经营发展模式,将乡村旅游业、食品工业同农家乐形式进行结合经营,有助于推动亲子游、研学游及公司团建等工作的全面发展。智慧化在乡村旅游中的应用,乡村旅游产业可以依据游客参观乡村旅游景点的进度,农家乐提前对于乡村旅游产业的餐饮、住宿及体验活动等进行安排,并通过ai技术建立ai果园或者ai牧场等虚拟体验场所,通过智能化技术为游客展示温度、湿度以及光照对于农作物及动物的生长影响及信息反馈,并通过ai技术等人工智能化技术为游客营造各个季节的场景,使得游客的旅游不再受季节的限制;智慧化在食品工业旅游中的应用,游客可以通过网络预定、网络支付等手段迅速预约,节省了游客的预约时间,使得游客能够随之随地地通过网络技术预约食品工业旅游,控制中心也可以通过网络预约信息及时对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安排及通知,此外,通过智能化技术进行旅游预约,还可以使相关人员迅速快捷地与游客确认旅游时间及旅游信息,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照而出现一系列误差事件,游客在旅游途中,还可以通过扫描各个地区的二维码,获得各个地区的语音讲解信息。

其次,可以通过智能化技术建立乡村旅游与食品工业旅游资源数据平台。收集整合乡村旅游与食品工业旅游数据资源,建立智能化乡村旅游与食品工业旅游资源数据平台,可以根据游客需要对乡村旅游资源及食品工业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匹配,并通过大数据技术根据游客的网络浏览相关数据,为游客推荐符合游客爱好的乡村旅游路线,并通过大数据技术为游客推荐符合其兴趣爱好的各类乡村旅游配套旅游项目,从而推动智慧化水平在乡村旅游结合食品工业旅游的发展资源,突出智慧化旅游工作的方便性、自主性及个性化发展。

最后,可以通过使用虚拟视觉技术促进乡村旅游结合食品工业旅游的综合发展。其一,乡村的食品工业部门为了保证食品的安全及卫生问题,许多乡村都不便于使游客随意出入食品加工部门,因此,为了使游客可以观察到乡村食品加工产业技术,又保证食品加工的安全性及卫生性,在开发乡村食品工业旅游的同时,相关人员可以通过使用VR技术向游客展现食品工业旅游,使得乡村旅游类型更加丰富,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及对于乡村食品产业的信任感;其二,使用VR技术或者三维环幕技术,为游客再现乡村地区的风土人情、民俗节目及农耕情景,使得游客能够随时随地领略到乡村旅游的风土人情及独特魅力;其三,将智慧化信息技术同乡村旅游产业及食品工业旅游产业进行结合发展,可以使得游客能够在国家或地区相关旅游网页上观看与乡村旅游及乡村食品工业旅游资源相关的VR视频资料,游客可以使用VR设备再现旅游场景及旅游过程,实现乡村旅游与食品工业旅游产业的线上线下交流交互智慧化发展。

食品工业前景篇4

关键词:办公建筑;可食用景观;栖居环境

中图分类号:tU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4)05-0052-04

1相关概念阐析

可食用景观(edibleLandscape):

1)种植农业与景观设计的结合;

2)景观设计时综合考虑地方性、植被的景观性及景观的可食用性。

城市农业(Urbanagriculture):

1)城市中发生的农业行为;

2)城市农业行为界面包括地面、屋顶、阳台、立面和公共区域等处;

3)部分结合水产业(如养鱼);

4)经济困难情况下,可结合饲养小型动物。

2研究缘起

2.1生活现象观察――母亲的菜地

1996年至2003年期间,母亲一下班就会去她的“菜地”――居住区附近一块闲置的土地――忙碌,菜地地形复杂,被居民自发分隔成不同形状,哪块菜地是谁家的不知何时成了约定俗成的事情,地里的蔬菜应有尽有。还有许多小生物,如蚱蜢、萤火虫(图1),小孩们都乐意在菜地里寻找它们的踪迹。2003年后,这片菜地转身成商业地产开发,居民们又开始在阳台上种植,或是从更远的地方寻找新的“菜园”(图2),哪怕是要驱车前往。此现象,有其存在的各类缘由:

1)从产业构成方面分析

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在很多大城市,“白领”占据了城市就业总数的50%以上,人们日常生活中大部分时间都处在办公建筑之中,与其他生产方式脱离,生活方式相对单调;

2)从食品来源方面分析

农产品价格的持续攀升,及食品安全问题的屡见不鲜,造成人们对食物来源的不信任;

从市场体系方面分析

新市场体系中,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成本上,更多表现在创新、风格及可靠等方面的竞争。劳动力供需双方则更注重能否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公司福利。

自然学家告诉我们,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内心深处渴望着蔚蓝的天空,新鲜的空气,清新的绿叶。城市办公人群脱离自然生产已久,但是依然不减对食物产出的追寻。可食用景观的导入为办公建筑带来发展的新契机。

2.2城市永续性观察――身边的食物

2.2.1城市永续性

城市永续性倡导以环境友好的方式,为人们提供食物。最早出现于农业产业,永续农业(permaculture)的概念由比尔・莫里森(Billmollison)于1970年代提出:永续农业即人们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植他们自己的食物,然后为己所用。目前许多建筑设计师与景观设计师合作,以永续农业为基础,设计整合建筑,人,植物,动物及水资源的场所。

方兴未艾的城市农业景观对城市的永续性具有非凡意义。如底特律城市广场的农业景观(图3、4),这里布置了超过200种的蔬菜水果以及草药和鲜花,提供了许多休息座位,鼓励公众使用这片空间。梅德洛克艾姆斯品酒屋和亚历山峡谷酒吧(medlockamestastingRoomandalexanderValleyBar)的农业景观(图5、6)。该设计是将一个已废弃的20世纪20年代的加油站和不透水的土地改造成一个关注水文、反映生态的设计,包括一个品酒屋、一个有机花园和一个拥有有机酒厂和蔬菜农场的农场站。还有美国盖瑞康莫尔青年中心屋顶农场(图7、8),不仅为青少年和老年人提供课后学习的空间,更是一个教育圣地,人们在公共空间参与学习,种植,栽培,采摘。

2.2.2办公建筑的永续农业

办公建筑是居住建筑以外,占据城市土地的第二大建筑类型,农业用地被迫迁移到城市边界,办公人群长期脱离食品生产,对与食品生产联系充满向往。办公建筑引入可食用景观,办公者不仅能吃到自己种植的食物,还能领略自然的能量,体验新的生活方式。诚如战国时代墨子所说“居必常安而后求乐”,“常安”即居之“质”,“求乐”即居之“文”。其中的“求乐”应不仅仅是指乐趣,还包含宁静宜人的人生哲学。

3办公建筑导入可食用景观的目的及策略

3.1办公建筑导入可食用景观的目的

工业革命给人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便利的生活,丰富的食品。同时耕地被工业用地占领,城市与乡村分离。随着社会意识的发展,“白领”们开始寻求与食品生产的联系,如今的农家乐,草莓园,葡萄园,正在这种契机下兴起,发展。因此办公建筑中导入可食用景观的目的在于:

永续城市的呈现方式;

城市景观生物多样化;

为办公体系及城市提供新鲜食物;

为办公人群提供接触食品生产的场所,及生产行为指导;

企业或机关可食用景观的导入,形成城市永续发展的示范效应。

3.2办公建筑中导入可食用景观的策略

3.2.1可食用景观导入办公楼的技术策略无论是现存办公楼或是新建办公楼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导入可食用景观,见表1。

可食用景观在办公建筑中的应用的技术因素包括:

1)水、肥、植物、动物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

2)雨水收集;

3)培养介质类型;

4)植物种类;

5)灌溉方法。

技术成熟程度直接影响实施效果,及后续的管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oftoronto)屋顶绿化创新测试(GRit)实验室是目前为止最严格也最为全面的屋顶测试研究。事实上,它也许是唯一一个对屋顶绿化的实证研究。随着永续城市农业的发展会有更多的更全面的研究机构出现,以解决各类可食用景观技术问题。

3.2.2可食用景观导入办公楼的管理策略

可食用景观导入办公楼的管理方式主要以专业景观维护管理和企事业自营两种方式。导入可食用景观的企业或单位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管理方案,见表2。

4案例分析

4.1国内案例――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景观

国内对城市可食用景观的研究相对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仍处于研究起步阶段,实际项目大多处在校园等研究性机构。然而同样可以看到由校园办公向社会办公的发展方向。

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景观(图15)旨在利用原有农业用地的肥沃土壤,采用当地东北大米稻及常见地区植被,形成独特的、经济而高产的校园田园景观。其特点包括:

1)使用大面积水稻和当地农作物、乡土野生植物(如蓼,杨树)为景观的基底。投资少,易于管理,而且为校园带来学习工作的创新场所及农作物的播种、管理和收获的实践田野。

2)在大面积稻田中,便捷的步道串连着一个个漂浮在稻田中央的四方读书台,每个读书台中都有一棵大树,让书声溶入稻香(图16)。同时为校园带来学习工作的创新场所及农作物播种、管理和收获的实践田野。

3)将农业与食品生产融入校园绿化(图17),对校园及到访者感受城市可食用景观的发展潜力。快乐的劳动成为校园的一道风景,收获的稻米――“建大金米”已被作为礼品,赠送给来访者。

这一项目在有效利用本土特点和节约能源的前提下并未损失环境品质。并由此可窥见国内可食用景观的兴起与发展。

4.2国外案例――加州圣巴巴拉政府部门(SantaBarbaraCountyGovernmentCampus)

新政府办公楼(图19)预算有限,但是创新的场地规划和景观设计(图18),实现了宏伟的生态环境目标。雨水过滤,气候控制,节水水乡,原生景观等措施,保证了前期低成本和后期低维护。其办公建筑与可食用景观结合的特点表现在:

1)植物与被动气候

建筑南侧紫藤棚架,改善了建筑的舒适性和节能效益;北侧的葡萄藤(图20)四季景观迷人,夏季带来清凉,葡萄满枝,绿叶随风摇曳,为办公空间遮挡阳光,冬季让阳光进入建筑。

2)花园里的花茶

花园里的有机植物,还有一些可泡茶的品种,有助于人们健康。

3)微生态系统

各类地域性植物合理的混合种植,形成低维护度的微生态系统。

这个办公楼里容纳1800名办公人员。该项目说明有限的预算也能实现优良环境的创建,将环境和社会活动密切结合。用艺术,建筑,景观把工作场所与自然世界重新连接,可以在这里享受工作的每一天。

5结语

自然不仅是可利用资源的宝库,同样是解决所有设计问题的最好典范。可食用景观应用到办公建筑设计之中,是试图形成生态可持续的办公场所,一个具有新鲜空气及良好气候控制的办公空间,一个与周围环境、大自然及社会都密切联系的办公居所。同时,能使人们更深层次的理解人与自然的物质和精神纽带,重新发现工作的意义,重新发现自然。

参考文献:

[1][美]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第三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俞孔坚,韩毅,韩晓晔.将稻香溶入书声――沈阳建筑大学校园环境设计[J].中国园林.2005.05:12-16.

[3]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科学出版社.2008.

[4]崔璨.给养城市――可食城市与产出式景观思想策略初探[D].同济大学.2010.

[5]曹林奎.都市农业概论[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图片来源:

图1,2作者自摄;

图3-11,18-23:引自gooood.hk;

食品工业前景篇5

食品产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在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全球化发展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产生积极影响,基于当前时展背景,食品安全问题及食品产业发展受到诸多关注与重视,跨文化视域下的食品英语教学已成为当下重点研究课题。由食品行业英语编写组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食品行业英语》一书,以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对职业教育行业英语进行立体化研究及课程内容优化设计,从职场口语和听力、针对性阅读训练、模拟写作项目、工作场景预设等方面对食品行业英语教材进行板块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职场英语交际能力,从而为将来职业规划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食品行业英语》全书共8个单元。第1单元主要讲述面包店的相关事宜,包括面包及其加工过程;第2单元介绍了某家乳品有限公司的产品情况,涉及到酸奶的生产工序;第3单元是海鲜及肉类市场,对肉类中的营养成分进行了详细说明;第4单元介绍了美国专门生产豆腐和豆奶的食品公司;第5单元重点讲述了有机水果和蔬菜,另外涉及到气体储存等内容;第6单元论述了豆类和坚果类的问题;第7单元对果汁和榨汁机的相关情况进行了简要概述;第8单元是从茶到酒的相关历程。该书选取国外最新理论成果为题材,内容翔实且针对性强,遵循由易到难的编排方式,既可作为相关院校食品专业英语的教材用书,也可供食品行业的研究人员或学者用作参考读物。

结合该书可知,跨文化背景下的食品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中国作为食品生产和出口大国,只有与其他国家保持商品信息的有效沟通并加快熟悉国际市场的实际需求,才能有效开展食品对外贸易及相关外贸合作。食品英语作为专业英语的重要分支,对于食品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发展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鉴于此,食品英语教学研究对于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专业化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食品专业英语作为特殊用途的英语,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食品英语的语言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专业性较强。基于食品生产的原材料种类繁多,且在生产过程中历经多个环节,其中涉及食品生产与宣传以及产品后续的营销和质检等,由此便牵涉出大量专业术语及生僻专业术语。而且,食品英语作为一个学科,涵盖诸多学科领域,包括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等,因此食品英语理论知识具备多学科性特点。②词汇类型丰富。食品英语中包括大量简化词汇和外来词汇,此类专业词汇在被相关行业人员使用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地域文化和时展形势的影响,其中多数词汇的使用频率和重复次数较高,为了便于书写和应用,食品生产者便对这些词汇进行了缩写和简化处理,以此在短时间内加强对食品专业英语词句的记忆。③句子结构灵活。食品英语的句子类型以被动语态句子结构、一般现在时及现在进行时为主,是为了在交流时对食品特色做出直观生动的描述,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灵活性。食品英语的专业性决定了食品英语教学及研究的特殊性。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食品英语教学在跨文化背景下呈现出新的发展面貌和改革趋势,但基于现实各种因素,相关学校在开展食品英语教学时面临诸多困境。(1)教学资源有待更新。现阶段,中国相关学校针对食品英语的课程建设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其教材内容和教学资源存在滞后性,具体表现为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资源较为陈旧、文化知识深度不够等,同时由于教学参考和理论基础有所缺失,导致食品英语教材更新缓慢。在教材选择方面,多数学校没有统一标准,且存在教育工作者自主编写英文教材的情况,因此食品英语教材缺乏权威性和专业性。同时在编写过程中,其素材来源于国外参考文献,具有理论知识过时、内容晦涩难懂、章节缺乏连贯性等特征,这与当前的时代要求和教育目标不相符合,无法适应学生在当前阶段的学习需求。(2)教学内容及形式落后。

传统理念下的课堂以理论讲解和填鸭式教学为主,教师通常将教学重点放在专业词汇讲解、长难句分析、篇章阅读及翻译、科技论文写作等方面,教学模式是传统的黑板加板书,教师使用新媒体课件授课普及率需要提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教材内容是全英文模式,多数教师以学术性知识讲解为主,且看重篇章阅读和理解能力的提升,导致学生的听说能力难以提高,同时鉴于教师的文化解读能力有所欠缺,在授课时忽略了对于文化背景和不同国家之间文化差异的理论讲解,导致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难以提升,这间接影响到学生对专业英语知识和技能的掌握。(3)考核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目前,中国大部分学校采用的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主要以词汇记忆、句子结构及翻译等为考核内容,其中所涉及到的文化理论知识则少之又少,且针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场景预设还有待完善。究其原因,基于考核评价内容的侧重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状,特别是在真实跨文化交流语境的营造方面存在不足,由此导致学生的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饮食文化对于国家文化战略实施和国际文化竞争力的提升起关键作用,但是在日常教学内容中却得不到体现,教师也很少进行有效的文化输出,不利于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以及教学体系的构建。基于此,相关学校需结合时展形势和个体学习需求,制定全面而系统的考核评价机制,以此来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模式的科学化和多元化。结合该书,针对上述食品英语教学的具体情况,通过对其进行原因分析和问题梳理,依据食品英语特征和时展要求,基于该书所涉及到食品英语相关内容,可以从以下层面提升食品英语教学的育人成效。(1)教学资源的优化。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获取食品英语教学资源,包括其他国家的相关学术研究和最新资讯等,同时在开展实践教学时加强文化知识的渗透和跨文化交际技巧的灌输,其内容可以包括诸多方面,例如不同国家的社会风俗、经济文化、科学研究、饮食习俗等,如此即可强化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也可促进其跨文化意识的培养。(2)教学形式的革新。传统模式下的食品英语教学以灌输式教学法为主,注重基础性知识的讲授和理论输出,对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起不到关键作用。在当前时展背景下,基于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支持,教师可以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来挖掘不同的教学形式,包括自媒体课件的运用、图文及音视频资源、优质网络课程开发等,以此丰富教学内容并创新教学模式。(3)教学方法的改进。食品英语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科技英语,具备诸多区别于普通英语的词汇特征和句法类型,具体从专业术语、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外来词汇等方面得以体现。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实际的课程内容和真实的应用场景来开展教学,可通过创建真实的文化情境或语言情境,将学生置于实践环境或者实际工作场景之中,以此促进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深入理解,同时在具体的场景交流及训练中,需要涉及到必要的文化元素和互动,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和文化解读能力,提高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

此外,相对应教学方法的改进,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也应该进一步完善。(4)教学设施的完善。基于当前学校的专业英语教学环境和设施,缺乏与实践教学相对应的语言学习环境,食品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专业性技能掌握不尽如人意,相关学校和部门应该加大对食品专业教学设施及实践教学场地的投入。根据当下时展趋势及教育改革方向,高校需结合食品英语的基础特征,即专业性和实用性,针对食品专业英语教学在育人观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场所等方面进行创新性改革和制度完善,以此来提升跨文化视域下食品英语教学质量,这对于食品专业英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至关重要。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国家对于高素质复合型食品专业英语人才和对外饮食文化传播者的需求日益增强,分析食品英语特征和其当下教学现状,探索食品英语在跨文化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创新方式,对于有效提升食品专业英语教学的育人成效,促进食品专业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和市场需求的食品专业英语人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食品行业英语》一书以专业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行文结构为基础,章节内容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系统性和渐进性,且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有助于有效提升食品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英语交际能力,能够为食品专业英语教学提供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用的学习参考。

作者:金瑛单位: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经贸学院讲师

食品工业前景篇6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以及各式各样传感器的涌现,数据源以及信息数量飞速增长,形成了巨大的数据集。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数据信息的能力正快速成为各个行业和领域发展方向和要求,也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另一种方法。大数据是一个较为抽象新兴的概念,具有大量(Volume)、高速(Velocity)、多样性(Variety)、真实性(Veracity)特点,但至今尚无确切统一的定义。尽管如此,大数据日益显现出它的独特魅力,将成为继移动互联网、智能传感网、物联网和云计算后的又一次技术革命,深刻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毋庸置疑,对食品领域及高校人才培养也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2大数据背景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体系面临的挑战

2.1大数据对现有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影响

在教学内容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教授化学、生物学和食品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提供食品生产技术管理、食品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具有食品保藏、加工、品质控制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基本能力。大数据拓展了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的范畴。传统食品研发过程包括试验设计、数据采集和积累、整理分析、开发与应用等四个基本环节,大数据时代,物联网为食品在生产消费过程中数据的自动化采集提供了可能,多样化的信息平台提供了食品生产与风险管理主体间信息收集通道,为食品研发提供了高效快捷的数据源。大量数据的结构化和价值提炼将成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对象必备的知识技能。在理论教学体系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传统教学体系按模块化组织,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三大模块。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以培养学生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为宗旨,包括公共必修理论以及跨学科选修课程,主要包含军事理论与训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政治理论及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大学语文、体育、文献检索以及人文社科、跨学科公共选修课等课程。学科基础课程模块是指同专业知识、技能直接联系的基本课程,也是增强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其中共性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基础生物学等;专业方向基础课程包括生物化学、微生物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现代仪器分析等。专业课程模块分为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两个部分,其中专业必修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必不可少的骨干课程,主要包括食品工艺学及实验、食品分析及实验、食品微生物学及实验、食品化学及实验、食品工程原理及实验等。专业选修课程是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兴趣和提高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食品生物技术、功能性食品、食品包装、试验设计方法、食品工厂设计基础、粮油加工工艺学、畜产品加工工艺学、水产品加工工艺学、发酵工艺学、食品法规与标准、食品机械与设备、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大数据带动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在线化和网络化,资源的易得性将使得通识教育课程进一步丰富,课程设置的系统化和多样化将进一步凸显,学科基础和专业课程模块将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侧重信息获取与分析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课程固化性将被打破,专业知识结构的个性化设计与个性化教学将更加突出。在实践教学体系上,传统上依据专业特点进行设置,充分体现出专业特色,按照专业认知、实验技能、综合实验、工程与毕业设计四层次组织,递进式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主要包括课程实习、课程论文、课程设计、教学生产实习、毕业论文与设计等环节。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和市场需求的指引下,各个高校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重视本科教学的实验环节,积极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大数据时代将更加学生实验与论文设计的创新性和价值性,如何从海量的数据所带来的信息中提取所需要的正确的数据,凝练有价值的实践与研发思路将成为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目标。在素质教育体系方面,传统上按显性课程和隐性的各种文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定期举办食品科技文化节、食品科技及餐旅管理创业大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和团队意识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起了重要作用。另外学院建立的创新实训体系,按学生自由组合、教师课外指导,以科技创新项目(含教师承担的科技项目、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学科竞赛项目等)形式组织实施,塑造了学生在食品研发方面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在落实这些素质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指导教师,依靠自身的知识背景和积累起了主导作用,学生仅仅充当助手和执行者的角色。大数据背景下,素质教育体系将以学生充分利用数据资源,凝练设计为主导,教师协助并提供条件共同完成项目,这对教学设施、学生能力和教师素质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大数据对现有教学模式的影响

目前我国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都采用学分制,总学分在150-170学分之间,总学时为2500-2600,其中公共课和基础课为55%,专业基础课为30%,专业课为15%。总学时中15-20%为选修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为(3-4):1。在设置专业方向的学校可采取“专业+方向课”的模式。目前国内高校普遍按照“7+1”或者“6+2”模式安排教学内容,即在前6-7个学期完成所有理论、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与创新实践,最后1-2个学期安排专业方向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综合能力训练。对一、二年级大学生,主要完成公共课和基础课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创新意识,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和文化活动(学术科技节、讲座、论坛)。对三、四年级学生完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开展科技立项活动,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等,使广大学生进行各类科技实践活动。对于四年级学生,重点以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结合毕业论文设计和实习重点抓创新教育成果转化,举办学生科技作品、实用发明等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等。传统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基本以由课程考试考核和毕业论文(设计)考核构成,对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缺乏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在大数据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限于课堂学习,在线教育全球化可以为任何一个地区的学生提供世界一流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与相对固化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在线学习将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和选择空间,在此背景下教学模式将随食品工业的结构和需求灵活变化,有利于构建复合型、交叉性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但高校学分设置、教学安排、评价体系将面临巨大挑战。

2.3大数据对现有教学方法的影响

现有的班级授课制,大部分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传统教学方法,每位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与教学空间内同时面对几十个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教学资源大多来源于教材、辅导书籍以及教师收集的各种案例资料,教师很难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进行理性判断,难以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大数据背景下,教学资源将被极大的拓宽,学生在授课中的主体性、参与性和积极性都将极大的提高,传统教学方法将不再满足教学需求。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一个集生物、化学、农学、营养学、工程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的学科。如何通过授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激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还原原有的科学思维活动,通过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形式,鼓励质疑批判和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将是大数据时代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方法探索的主要课题。此外,通过各种网络交互平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和评价,促进学生回顾和理解之前的学习内容,有效减少学生在线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疲乏,提高学习效率,也是未来教学方法中要解决的问题。

3大数据背景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策略

3.1优化课程体系,加大工科课程比例和学时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凸显了从大量的非结构性数据中提炼有价值信息的重要性,掌握与之相应的信息技术,统计技术,计算机技术对培养对象创新创造能力提升和知识结构完整具有重要意义。食品科学与工程属于工科学科,但具有工学、农学和生命科学等学科性质特征,在课程体系设置上高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专业定位不够明确,“重科学,轻工程”的倾向仍然存在。因此,在课程体系中加大工科课程比例和学时尤为必要、尤其是大数据相关专业课程如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编程语言、数据库、数据挖掘以及数据可视化工具等课程,为学生的自我学习提供工具。

3.2建设及整合高校人才培养数据,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与共享

大数据背景下,食品行业生产、管理、研发、决策很大程度都将依赖社会媒体、消费群体、监管部门以及上下游关联企业所构成的“网络生态系统”,高等学校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的主体,必须纳入这个生态系统。食品科学与工程高等学校作为大数据的产生和使用单元,加强大数据的建设与整合,在纵向整合上把人才培养的数据与政府部门以及企业群体整合,分工合作、互生互利,将人才供应链向食品产业链整合,通过大数据获得产业需求信息和人才单位的反馈信息,从而调整高校的人才培养策略。在横向联合上应该与国内外同行高校在协商基础上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形成动态联盟,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动态组合与共享。

3.3更新优化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工程设计与创新能力

大数据背景下,知识更新和交替加快,现有的教材体系,在内容设置上也相对滞后,难以跟上实践发展的需要。因此,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线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国际国内本领域的发展前沿,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吸收新的信息,不能墨守成规。其二,授课教师应该改“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教会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需要从大量数据中去挖掘和提炼有价值的信息,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其三,大数据时代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的比例将大幅度加大。食品科学与工程高等学校与相关部门和企业联合建立功能齐备、覆盖面宽的实践教学基地,开展面向产品的工程实训,促使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工程设计能力培养融入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毕业设计和软件培训相结合,使学生能够从工程实践的角度去掌握食品工程以及相关研究的先进设计软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4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

食品工业前景篇7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中医药;课程体系;教学方法

近几年来,人们对“药食同源”功能性食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与此同时,食品工业和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具有中医药背景的食品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大。因此,目前国内有多所中医院校开设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包括南京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等。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理论体系是西化的,其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方法不能完全满足中医药院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因此,中医药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正处于探索阶段,中医药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如何发展,中医药院校食品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如何设置,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1.中医药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设有食品专业的院校近两百所左右,但各校由于办学基础和办学理念不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科定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课程设置存在很大差异,没有统一模式。而由于食品专业在中医院校开设时间较短,没有经验可循,在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方法探索过程中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1。我国大部分中医药院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都是按照工科类课堂教学方法培养,主要培养的是具备化学、生物学、食品工程和食品技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专业人才,因没有学到系统的中医药理论知识,培养的本科生缺乏中医药特色。

1.1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开设现状

湖南中医药大学自2009年9月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制四年,是依托于药学、中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生物工程、中药资源与开发等基础专业上建立的新专业。结合我校自身特点,在发挥湖南省地理优势的同时,利用湖南丰富的中药材及食品原料资源,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将中医药的特色融入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办学体系之中,这是缺乏中医药特色的其他院校同类专业所不能比拟的。共开设《高等数学》等18门专业基础必修课,《保健食品研究与开发》等21门专业必修课。另外,还开设《中医药膳学》等17门专业选修课。

1.2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开设存在的问题

1.2.1人才培养方案存在问题,专业课程设置不太合理。在我校,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上虽然也开设了一些中医药相关课程,如《中药学》《中药制剂学》《药食兼用资源》,但存在着中医药特色还不够突出。问题主要有:开设的所有课程里中医药相关课程比例较低;有些重要课程没有开设,比如《中医亚健康学》;有些课程课时安排不合理,学生实践时间过少,如《中医药膳学》,《保健食品研究与开发》课时少,也没有实验环节;必修、选修课的定位不够合理等。因此,在中医药背景下,将传统中医药的精华融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中迫在眉睫。1.2.2中医药院校中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运行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食品科学与工程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学学科2,要求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具有很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而目前,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运行实践教学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首先中医药院校缺乏工程类的科研教学人员。目前学校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不太合理,工程实践技能较强的人员往往因为学历达不到要求被拒之门外,导致实践教师数量不足3。其次没有自己的实习工厂。由于中医药院校是以培养传统的中医药专业学生为主,对于新办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投入相对较少,短时期内不可能建立自己的校内实习工厂。另外学校与食品企业联系较少,除食品专业教师自身外,其他人对食品行业了解较少,校企之间缺乏沟通,校外实习亦难上加难。因此,针对中医药院校的自身不足,必须建立合理的、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很好地完成我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2.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改革初探

根据上述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实际,就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如下改革。

2.1专业理论课程体系设置改革

针对原课程里中医药相关课程比例较低、有些重要课程没有开设的问题,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教学内容以中药保健特色为核心,增加了原有课程《保健食品研究与开发》《药食兼用资源》等课程的课时量,同时,新开设了《中医药膳学》《中医亚健康学》等专业选修课。课堂讲授的重点着力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穿插中药与保健食品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够把握食品与中药的双重特点,逐步做到将二者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培养特色人才的目的。

2.2专业实验课程体系设置改革

结合我校自身特点,重新制定合理的实验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方面,加大了原有的实验课程,如《食品微生物》《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艺学》的实验课课时量。另一方面,新开设了《保健食品研究与开发实验》和《食品科学与工程综合大实验》两门综合性较强的实验课。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使得我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更符合具有中医药背景的专业特色。

3.结语

如何培养合格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食品专业人才,是我们各大中医药高校面临的巨大挑战。与传统工科类大学的食品专业相比,由于不同学校定位不同,课程设置也会有差别。我们只有顺应时展潮流,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科学规划专业课程设置,中医药背景下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才能办成具有一定特色、显现良好生机和活力、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

参考文献:

[1]陈卫卫,陈明伟,李媛等.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实践[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6(4):107-109

[2]夏明,管婧婧.关于在高等中医院校建设食品专业的Swot分析———基于浙江中医药大学的实践[C]//2007年浙江省医学教育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07

食品工业前景篇8

针对农村学校的营养餐计划,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称,营养餐将在全国22个省区的8.2万所农村义务制学校实行,食药监局要针对这些学校的食堂、供餐餐饮企业开展全面排查。全国学生营养办则公布了农村学校营养餐改善计划的监督举报电话、邮箱,凡出现虚报冒领、挤占挪用中央补助资金的行为和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均可举报。

11月底前大型餐馆完成分级管理

昨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食品安全监管司司长徐景和表示,在6月底前要完成城区学校食堂、集体用餐配送单位、中央厨房、旅游景区餐饮服务单位的监督量化分级管理;11月底前应完成大型以上餐馆、供餐人数500人以上的机关及企事业单位食堂、餐饮连锁企业的监督量化分级管理。

对于校园的食品安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提出,要明确学校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食品安全责任制。

高校以外学校食堂禁做凉菜

各地监管部门对辖区内学校食堂,尤其是农村地区中小学食堂进行监督抽查,严查高等院校以外的学校食堂加工制作冷荤凉菜,严查各类学校食堂违规加工制作豆角,严查各类学校食堂采购、储存、使用亚硝酸盐。

据悉,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和教育部今年5月至6月间将联合开展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检查工作。

北京今年将建百家示范食堂

昨日,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北京市将进一步推动中小学学生食堂的建设,改善中小学校食堂的基础条件,依法全面加强食堂管理,创建a级和示范食堂。

这位负责人表示,今后,学校托管食堂必须把保证食品安全作为承包合同的重要内容,加强动态监督检查,督促承包人落实食品安全法规和各项管理制度,决不能以托代管。

据了解,今年,北京市将创建100家食品安全示范学校食堂,五年要创建500家食品安全示范学校食堂。

相关营养餐问题群众可举报

全国学生营养办日前公布了国家各试点省份营养改善计划受益学生数和监督举报电话。全国学生营养办表示,凡出现虚报冒领、挤占挪用中央补助资金的行为和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均可通过举报电话、邮箱予以反映。

食品工业前景篇9

日前,石景山区与欧盟中国经济文化委员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欧盟中国经济文化委员会主席丹尼斯、秘书长谢建中,区领导周茂非、李艳及区各委办局领导,企业、媒体等50余人参加签约仪式。

该协议的签署,是该区继与(香港)北京投资咨询公司建立香港招商引资平台后搭建的第二个海外招商引资平台,是石景山区走出亚洲、迈向国际的重要一步。区委副书记、区长周茂非表示,将支持欧盟中国经济文化委员会在石景山区建设“欧盟清洁能源示范基地”、“文化创意产业中的特色基地”及欧洲艺术品展示等项目,深化合作,寻求产业发展的新领域,探索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山东菏泽市上半年农产品出口1.5亿美元

据悉,今年1~6月份,菏泽市农产品出口再创新高,实现1.5亿美元,同比增长86%,高于全省61个百分点。

近年来,菏泽市加快建设农产品出口基地,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大政策引导和服务力度,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按照国际市场要求,全市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全面推行了iSo、Gap等国际标准化体系认证,形成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出口农产品标准体系。

此外,广大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为农产品出口寻找新途径;开展网上促销、网上交易,目前全市80%的农产品出口企业均开展了电子商务;广大企业加快了品种更新换代步伐,加大研发投入,着力创立自主品牌,依靠品牌争夺市场。

江苏江阴建全国首个智能绿色港口物联网技术平台

近日,由江阴软件园、南京大学江阴信息技术研究院和江阴港港口集团联合承担的“港口物联网支撑技术与平台研究”项目获江苏省立项,这是全省首个以港口物联网为背景的产学研前瞻性联合创新项目,也是全国首家整合物流和物联网技术的专业化应用平台。

据了解,该平台以现代物流为背景,以港口物流为主线,以国内外物流业务运营与管理为研究内容,立足江阴,面向全省,辐射全国。该平台的研发、应用和推广,不仅为江阴打造智能港口、绿色港口提供了关键技术,大大提高了港口信息化水平,切实有效地服务于千亿级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而且能在江阴实现“亿吨大港、百万标箱”宏伟目标的同时,加速形成国内港口行业应用软件的集成供应商与一流科创基地。

2010中国绿色食博会11月将在江西南昌举行

由商务部、江西省政府共同主办的2010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简称绿色食博会)将于2010年11月27日至30日在南昌国际展览中心举行。近日,2010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联络员会议在南昌市召开,会议对绿色食博会的筹备情况,以及招展、招商情况进行了通报。

据了解,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作为商务部和江西省重点打造培育的展会,在商务部、省政府及各省市商务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已成功举办了两届,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展会之一。2010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将以“绿色生态”为主题。此次绿色食品博览会设室内六个展馆,分别为主馆、a、B、C、D、e馆,展会设国际标准展位2000个。其中,主馆为绿色名优特食品特装展区;a馆为食品机械、食品包装及茶文化展区;B馆为国际食品及台湾食品展区;C馆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等组团参展展区;D、e馆为江西省各设区市组团参展展区及省外企业综合展区。

浙江长兴县城乡绿化迈入发展“快车道”

作为浙江省高标准平原绿化先进县,近年来,长兴县委县政府大力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和绿化示范村建设,科学规划设计,合理配置树种,在村庄公共空地、道路两侧、河流两岸、房前屋后进行大规模绿化,有效提升了村庄绿化水平。目前,全县已建成20个省级绿化示范村、57个市级绿化示范村,其中城市建设规划区范围内35%以上的行政村建成市级以上绿化示范村。

从2009年起,长兴县启动了“星级绿色村庄”建设工程,采取“乡镇规划、政府送苗、群众种植、村组管护”的办法,通过三年时间,对全县农村所有20户以上的自然村的可绿化空间实施绿化全覆盖,重点突破农村公共绿地建设和农户庭园绿化,见缝插绿,能绿尽绿,真正实现“村在林中、房在景中”的乡村美景。2010年是该项活动开展的第二年,长兴县所有苗木由政府免费配送,累计需投入5000万元以上,目前已完成164个行政村共计80余万株绿化苗木的配送和种植任务。

文登市获批“山东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

近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建设的意见》(鲁政办发〔2010〕44号)文件,文登市申报的“山东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正式获批,成为威海市首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此次,山东省政府确定了济南、淄博、东营、烟台、潍坊、滨州6个地级市,禹城、滕州、文登、高唐4个县级市为首批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工作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到2015年底截止。届时将建成领先的创新性、示范性两化融合试验区,完成规划政策制定、优势行业提升、龙头企业示范、重点工程建设、支撑体系构建、融合模式探索的试验任务,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基本确立以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数字农业、节能环保为主要构成的新信息时代经济体系。建设期间,山东省将对试验区提供组织保障、支撑保障、政策保障、技术保障、人才保障和宣传保障。山东省政府将连续5年,每年投入地级市试验区200万元,县级市试验区100多万元的扶持资金,以支持重点信息产业项目建设。

山西临汾市制博会签约项目37项

签约金额39亿

8月10日下午,为期3天的中国(山西)装备制造业博览会落下帷幕。会上,临汾市企业共与客商签约37个合作项目,签约金额达39亿元,其色铸造类投资项目11项,投资额22亿元,引资7.7亿。

签约合作的37个项目中,包括产品交易类合作项目21项,签约资金9亿元。其中,技术合作类项目3项,签约资金1亿元;投资类项目16项,签约金额29.4亿元。在制博会期间,临汾市还在太原举办了招商引资项目专场推介会,向前来参加装备制造业博览会的深圳市代表团的工商界30余家知名企业介绍临汾优惠的投资政策、宽松的发展环境、丰富的资源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推出招商引资项目216个,吸引深圳客商到临汾投资兴业,引进深圳优质资本和先进技术。

四川西昌:

奥运会专用车加入公交行列

CKZ6127Hna3都市威龙超低地板城市客车是北京奥组委指定的接待用车之一,出色地完成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接送志愿者的任务。近日,15辆该型号的公交车在西昌集中亮相,并开始在14路、25路公交线路上“服役”。

据悉,这15辆公交车采用国际先进的降噪设计,同时超大的抗紫外线侧窗玻璃让乘客在车内就可以一览无遗地欣赏车外景色。

今年,西昌市委、市政府为改善市民和外来游客的出行条件,投入1000多万元,为市公交公司新增55辆新型公交车,用于调整14路、16路、25路原有公交车和投放到即将开辟的21路(西昌汽车旅游客运中心至州民中)。

食品工业前景篇10

1当前食品安全管理中的重难点分析

1.1难以实现源头管控

当前在食品安全管理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题在于难以实现源头管控。食品源头主要指用于食品生产和加工的各类原料,比如果蔬、肉类、牛奶等,这些原料在食品生产链条中出现问题的可能性较高,根据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抽样化验过程中50%左右的食品原材料不合格,主要表现为果蔬中农药残留、肉类免疫不合格、奶制品中微生物数量超标等。这类问题是造成食品安全的根源,但是由于食品原料供应方比较散乱,比如在采收果蔬时有许多个体种植农户参与其中,很难实现监督管理[2]。

1.2食品加工生产地点分散

食品加工生产地点的分散化同样是食品安全管理中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饮食的要求越来越高,已经不满足于温饱,更多的追求食品种类的多样化,这带动了中国食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为了满足中国食客的需求,不同种类、不同档次的加工食品充斥着食品市场,这造成了我国食品加工生产企业众多、分布散乱。很多食品加工生产企业甚至不具备相应的生产资质,并且受利益的驱使,在原材料、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上趋向于低成本加工,这就使得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多。由于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人力和物力有限,难以实现对小生产作坊的精准查处和打击[3]。

1.3食品的流通过程难以追溯

食品在完成生产加工之后,需要通过相应的销售渠道进入流通环节,流入广大消费者手中。由于销售和流通渠道多种多样,有直接销售、销售等,并且伴随着各类网购平台的发展,出现了众多的网络销售渠道,这无疑大大增加了食品安全监管的难度。食品在流通过程中需要经手多个卖家,并且这些卖家之间缺乏准确的信息沟通,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存在主体责任界定困难、食品生产追溯困难以及调查取证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严重降低食品安全监管质量和水平,使扰乱市场秩序的假冒伪劣食品仍然流通[4]。

2食品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低

目前,国家和政府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的食品安全管理标准,但是仍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食品安全监管不到位。主要表现在: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缺失,导致相关的监督举措和责任范围不够明确,制度的缺失直接导致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执行相关工作的过程中缺乏规范性和约束性,影响了监管效力。②目前我国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和健全,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相关的惩处措施不足,对于违法经营、过量添加食品添加剂等行为的处罚力度较轻,犯罪成本低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食品安全乱象的发生。另外食品安全监管相关工作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地域局限性,尤其是在网络食品销售平台普及的今天,要对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追查,有时需要跨越多个省份,这就存在着地域管辖权的问题,其中食品安全情况的说明和管辖权交接会浪费一定的时间,降低了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效率[5]。

2.2食品生产销售行业诚信缺失

在食品安全管理过程中,除了外部监管问题之外,食品生产销售行业的问题更加突出,表现为食品商户和经营者诚信的缺失。目前食品市场上“注水”类产品、“色素”类产品之所以屡禁不止,其根本原因在于食品生产者受利益的驱使,通过添加低成本色素或添加剂来使食品有更好的卖相和口感,从而获取高额利润,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社会道德问题,因此全面整顿食品市场,要从内部入手,提高各类商户的思想道德水平[6]。

3“互联网+”背景下食品安全管理的优化措施探讨

3.1建立“互联网+食品安全”的管理模式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建立“互联网+食品安全”的管理模式,实现源头追踪、生产监管和流动查询。首先在源头追踪环节,可以利用互联网建立原料追溯链条,对各个食品加工厂或生产企业采购的原料进行编码,通过扫码和一键查询的方式了解原材料种植基地、养殖农户。其次在生产监管环节,利用互联网平台可以对每条食品生产线进行全环节的质量监管,同时借助于先进的大数据技术,动态记录食品的各项生产信息,包括用料、生产日期等,以便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进行抽检和审查。最后在食品流通环节,可以利用互联网建立销售追踪系统,尤其是针对网购食品的销售,要强化商和平台的安全监管责任,明确其倒溯食品生产及原料安全的义务。

3.2加强违规违法处罚力度

要想真正规范食品市场,必须要用更加有力的外部监管手段来对食品市场中的乱象进行治理。①要由国家食药监局牵头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明确规定各地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责任和具体任务,确保各项安全监管举措的有效落实。②必须要利用法律的强制性和约束性加大对违规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通过提高犯罪成本起到震慑作用,并利用互联网平台扩大宣传,让食品安全成为食品行业不可触碰的高压线。③为解决好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地域局限性,要求建立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全国联动的食品安全管理绿色通道,对于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通过互联网提前沟通和协调,成立联合执法调查组,彻底查处生产源头,从而真正解决好食品安全问题[7]。

3.3提升食品行业的信誉水平

除了加强制度和法律的约束和规范外,食品安全管理必须从行业内部入手,进一步提升食品生产经营行业的信誉水平。相关行业协会要重视内部的诚信经营和道德管控,将食品企业的诚信和食品的质量作为衡量企业经营好坏的最主要标准,利用互联网建立诚信评价机制,对各商家的信誉水平以及卫生等级进行联网公示,普通社会公众可以直接查询。另外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还应当重视构建一个全社会联动的食品安全监管系统,通过建立专门的食品安全查询和投诉网站,让社会各界都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管中来,这既能够进一步规范食品市场,更体现消费者对自己及家人生命健康负责的态度。

4结语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应当趋向专业化和高效化,通过建立“互联网+食品安全”监管平台,实现从食品原料到餐桌的全流程监督与控制,实现食品安全管理重难点的突破,提高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薛颖.“互联网+”背景下食品安全管理问题及其策略研究[J].现代食品,2019(6):137-139.

[2]李立军.“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食品安全管理模式探讨[J].现代食品,2018(21):76-78.

[3]陈峰.互联网时代下网络餐饮平台食品安全管理挑战和对策[J].食品安全导刊,2018(27):33.

[4]唐梦,杨龙广.浅谈互联网时代下食品安全科学化管理[J].食品安全导刊,2018(27):42.

[5]曾红卫.“互联网+”对食品生产、流通安全管理的监察模式的应用[J].产业创新研究,2018(8):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