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方针的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50:30

教育方针的特征篇1

 

关键词:教育阶段性阶段特征特征教育

所谓教育的阶段性,即是说学生在不同阶段,教育者都应研究被教育者的心理特征,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根据他们年龄、生理、心理、知识等的不同特征,分别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护士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的成熟,能自觉克服各个阶段出现的不同矛盾,以适应各阶段的学习特点,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专业知识,成长为合格的护理人员。 

随着市场人才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适应市场、综合性强的中级医护卫生人才,已成为中专护士生培养的主要目标,而素质教育贯穿于护士生培养的全过程中。教育者能不能根据中专护士生的阶段性特征,探索出一些管理思路,从而使我们在学生管理中有效的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问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使中专护士生在各阶段中得到成长,使教育者在各阶段中有效的施展针对性的教育工作,达到培养合格的护士生目标。 

长期以来“素质教育”的概念逐渐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和一种实践模式,成为教育界使用频率极高的通用语言,可以说在社会上已经达成了一种共识。且倍受学生、家长的关注。各个学校都在依照自己的方式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然而,许多教育管理者都忽视了对素质教育的认真探索,尤其是缺乏对素质教育的阶段性的理解。 

素质教育的理论概念:“素质”这一范畴具有多重含义:从本体学说而言,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在心理学上,是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特点;就社会学的分析看,是指后天造就的多种能力的总和与统一;从青年学研究的角度看,是指青年后天获得的各种生活、工作、学习能力的统一机制。广义的“素质”强调在头脑健全,智力正常条件下,经过后天的努力和实践,是可能变为现实的决定因素。狭义的“素质”是指智力发展和成才的物质基础。综合来看“素质”既人的生理、心理的基本属性及其在此基础上,通过人的社会实践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素质教育”是在整体教育思想指导下,以培养人的能力,促进个性发展为目的的教育。这种“基本品质”的形成是有阶段性的,在各个阶段都具有特征性。大量的学生管理实践证明素质教育在三年制中专护理专业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蕴含着不同的内容,大致可分分三个阶段:一年级的导向期,二年级的定向期,三年级的志向期。在不同的时期,学生的心理特征、思想表现不同,教育工作者要针对这些不同阶段的特征做好教育管理工作。 

一导向阶段——转变适应期 

中专接受教育的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属未成年人。一年级中专生面对新的中专生活,他们充满理想和幻想,决心奋斗一番。然而,这些刚刚结束中学生活的学生心理上还残留着“依赖性”、“理想化”、“盲目自信”等心理特征。进入中等医学学校后,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各种矛盾摆在他们的面前,他们一时不能适应新的环境。教育工作者在这个时期指导新生做好转变工作,使新生尽快适应新的中专学习和生活。这个时期称为转变适应期。 

1.在导向阶段学生的特征: 

(1)心理上的自豪感与失落感并存:一方面,从农村到城市读书,有幸进入护理中专学习,为将来成为白衣天使而自豪;另一方面,在新的集体中,陌生的大家相聚在一起,失去了在中学受宠的地位,加上父母不在身边,在心理上萌生了失落感。 

(2)学习上紧迫感和厌倦感并存:一方面,在填写自愿和面试时,在入学教育时,心理构画着一名白衣天使的前景,有想尽快掌握医护知识的强烈愿望,从而产生紧迫感;另一方面,中考的艰辛印象还没有淡漠,一年级的“数理化”基础课,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中专教学方式的一时不适应也使学生滋生厌倦感。 

(3)生活上的新鲜感和孤独感并存:一方面,入学之初,离开父母的约束,在同龄人之间学习、生活感到新鲜;另一方面,时间一久,依赖性强的学生对“三点一线”的生活感到枯燥,不会交往,使同学关系感到生疏,产生孤独感。 

教育方针的特征篇2

【关键词】胜任特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模式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2016年度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胜任特征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6-JSJYYB-180。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42-02

教育部2012年12月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引入胜任特征这一研究概念,开展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模式研究,能够有效地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

一、胜任特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的新视角

哈佛大学教授mcClelland于1973年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文《测量胜任特征而非智力》,正式提出了胜任特征这一概念,他认为传统的智力测验并不能有效的预测个人从事复杂或高层次工作的绩效,并将那些能够从根本上导致绩效优异者和绩效一般者之间差异显著的深层次的特征定义为“胜任特征”。自此,胜任特征的研究引起心理学界的重视并掀起了对胜任特征研究的热潮。关于胜任特征的内涵界定,不同学派的研究者所持观点差异较大。王智等人(2011)结合我国文化背景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职责,将胜任特征定义为“与工作岗位、组织环境、文化氛围和工作绩效相关的知识、观念、能力和人格特点等个人特性。”胜任特征的结构包括专业知识、普通文化知识、宜人性、尽责性、职业价值观、学生观、评估反思能力、协作沟通能力、专业发展能力。本研究认为这一概念界定符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的实际。

随着相关研究的持续深入开展,西方国家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在实践与认证、教育与培训方面逐步形成了“胜任特征导向的文化”。胜任特征概念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已经发展成为当前美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的核心指导思想。

目前国内关于胜任特征的研究尚处于引进阶段,有学者在总结西方国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见解,开展实证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宋国学(2010)认为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是在考虑组织内、外影响胜任特征导向和绩效的因素基础上,确定符合环境发展需要和岗位发展需要的胜任特征标准,以之作为培训的依据,以之为教育和学习的标准。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先后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引领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然而,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从业教师普遍存在胜任能力水平较低问题。如何培养合格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是摆在社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现有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情况不容乐观,中小学较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受训情况更为薄弱。当前培训现状与从业教师的工作需要和发展需求不能相适应,主要表现在:

(一)重技能轻能力

当前,大多数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在内容设计上更多地注重于心理学专业知识和心理咨询技能等,忽略了能够使从业教师做出优秀绩效更关键是胜任特征,动机、个性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训有待加强。随着从业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培训内容必须要及时跟进以满足教师不断发展的需求。因此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需要着眼于怎样提高受训者的胜任能力,而不是机械地界定培训内容。

(二)重理论轻实践

集中授课和专题讲座仍然是培训时所采用的主要方式,理论化、概念化和学科化问题较为突出。教师尽心尽力地教授往往因缺乏实践操作和实际工作的指导而令受培训者难以吸收教师讲授的内容,更不能形成并建构出所需的知识或观念来。

(三)重共性缺个性化

个性化设计培训,能够有效第促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建立合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结构。然而目前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更多是从受培训教师的共性需求出发,忽视了受培训教师的个性需求,不能够有针对性的提供指导和帮助。

(四)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目前的培训还不能做到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较好的胜任工作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来系统的组织培训,培训时间短,缺乏科学而合理的系统性设计,缺少连续性,不能有效提高教师胜任能力和水平。

三、基于胜任特征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模式

针对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开展基于胜任特征的教师培训,探讨出切实可行的模式,有效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质量。

(一)转变培训理念和方式

要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的质量,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必须从转变培训理念这一根本性问题着手,实现从传统培训理念向以提高胜任特征为目标的现代培训理念的转变。

培训方式直接影响培训效果,培训方式多样化可以有效地弥补当前培训存在的不足。调查研究发现,网络互动培训、现场小组讨论、体验式工作坊培训是较易为受培训教师接受的方式,对提高教师从事心理教育工作的胜任力有显著效果,可以在培训中多多引入和借鉴这样的方式。

(二)进行培训需求调研

基于胜任特征的教师培训较之于传统的教师培训最大的特点在于教师的胜任特征是培训需求分析的重要依据。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为参照标准,探讨论证培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据此确定培训内容,是基于胜任特征培训需求分析的实质。

不同群体存在差异性,在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培训时要分析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年龄范围的教师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培训。因此,做好培训的前提就是对受培训者要进行深入的调查。

(三)制定个性化兼具系统性的培训设计方案

组织培训时应尽可能考虑到不同基础水平培训对象的差异化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既保证了培养效果又有助于增加培训的灵活性。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必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培训组织者和管理者应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律和需求,做好系统性的培训设计,持续为受培训教师组织多种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

(四)开展以胜任特征为导向的培训效果评估

培训效果评估是检验培训方案、保证培训效果的必要手段,是培训工作的必要环节。建立基于胜任特征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成长效果追踪机制,能够掌握和跟进受培训教师的专业成长情况,为将来有针对性地设计下一阶段的培训计划提供依据。

教育方针的特征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差异性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037-02

职业教育同其它教育不同,职业教育更具有职业性特点。从培养的学员本身具有的基础素质到其教育培养的目标,都具有其独特的差异性。传统的职业教育英语教学忽视了学员本身的差异性和所学专业的职业特点对英语要求的差异性,采用同一的教学方法和内容,缺乏对教学实施的个性特征的重视度,使得职业教育的英语教学质量和成果一直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因此,本文针对职业教育英语教学的现状和职业教育英语教学的特点,研究差异性英语教学在职业教育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差异性英语教学的具体实施提出意见和建议。

1教学的差异性是职业教育英语教学的必然要求

职业教育英语教学的差异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与其它教育形式相比,二者从培养的对象到教育的目标和上来讲都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要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效果,实施教学的差异性是职业教育中的英语教学的必然要求。不仅要注意教学对象的个体间的差异还要考虑职业教育本身的职业性差异。

1.1差异性英语教学兼顾了职业教育培养对象的差异性特点

传统的教育教学的同一性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性格品质的影响和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造成了影响,从而影响了整体的教学水平。职业教育同其它教育不同,职业教育的学员多是参加中高考之后的落榜生也有来自社会的下岗职工或者就业前培训的人员。可以说来自各个层次,基础相对其他正规院校显得薄弱。学习兴趣和信心不足以及学习方法缺乏,学习效率低等都是职业教育学员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现象。尤其是中高考的落榜生大多基础文化课成绩不佳,学员的参差不齐,使职业教育的学生英语基础表现了多层次多等级的差异性。实施差异性英语教学可以兼顾学员间的基础差异性,能够认清并且正视存在于学生中英语学习的差异性,以实现有效的英语教学。

1.2差异性英语教学表现了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

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职业指向性。以服务社会,实现就业为主要教育目标。其教育的结果直面向社会的管理、服务和生产建设等各个职业。同其它普通中高等教育相较而言,职业教育更具有实践性和专门性,直接为社会培养劳动就业的人才。职业教育中的英语教学作为教育内容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的目标更要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表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具有不同于其它中高等教育的个性职业特点。因此,职业教育英语教学不仅要实现对英语基本知识的教学,还有从社会的职业需要出发,对本职业涉及的领域和岗位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英语培训和强化。同时,职业教育还要针对社会的需要及时进行专业的设置和调整,相应的英语教学也要在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及目标上体现职业特色,随着专业的发展变化而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也要针对职业特点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的教学方法。

2职业教育英语差异性教学的特征表现

2.1教学目标的差异性特征

我国职业教育中的英语教学作为基础学科,与其它中高等教育受重视的程度有所差异。我职业教育中主要以职业技能为主要培养方向,英语基础课程只作为一个辅助的学科,其价值取向上不受重视。从学校到教师,对英语的教学重视度都有待提高。而从当今社会发展趋势来看,英语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成为有专业技术的专门人才,还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成为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提高英语学科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充分认识到英语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对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英语教学在职业教育中必须符合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要求,针对教学目标的差异性,进行英语教学目标的调整。

2.2教学内容的差异性特征

职业教育英语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不仅要进行公告英语知识的传授,还要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实践性的教学,为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在走向工作岗位能够具有一定听说读写的实践能力。因此,职业教育的英语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公共性的基础上还要针对个专业的差异性进行职业领域专业英语知识的传授,实现职业专业技能教育和英语教学的相融合。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中的英语教学要对专业的差异性进行不同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设计,将英语和专业知识相结合,建立有专业特色的应用教学内容结构体系,实现英语和专业教学的相辅相成。

2.3教学方法的差异性特征

职业教育的英语教学方式要符合学生差异性学习倾向的特点,针对全体的多样性和个体的独特性设计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在每堂课的都能得到英语知识的扩展。职业教育的应用性特点也要求职业教育的英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英语基本语法词汇的知识,更注重听说读写等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职业教育的应用教学要采取多元化的差异性教学方法进行英语教学的实施。

教育方针的特征篇4

【关键词】幼儿教育;地域文化;特征

1.地域文化与影响

地域文化主要是文化在特殊地域环境下同环境结合,进而凸显了地域特色的文化形式。具体涵盖方言、饮食、信仰、传统建筑等。形成地域文化需要经历漫长的阶段,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变,并可在一定时期体现相对稳定性。特定文化势必对特定人群产生绵长深远的影响,在我国不同区域生活的幼儿,其个性的发展势必受到地域文化的熏陶以及影响。研究学家米德认为,地域文化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意义重大。他们早年生活环境同个性取向的发展形成了重要影响,并与整体文化模式契合,最终构成群体性格,也就是国民性。从中不难看出,如果仅仅盲目的宣传引入先进文化,不注重地域文化是十分不可取的。从幼儿角度来讲,其生活所处的地域文化形成了教育环境,如果割裂地域文化进行幼儿教育,势必对幼儿良好健康的成长形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2.我国幼儿教育中地域文化的欠缺

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决定了不同区域的多元化文化特征,例如三晋文化、巴文化、闽文化、三秦文化等。诸多丰富的地域文化必然对该区域的人群,尤其是幼儿发展成长形成极为重要的作用影响。不同的个性特征、凸显鲜明特征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因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多元化的地域文化可为幼儿教育培养提供更加生动丰富的素材与资源,对幼儿的持久健康成长极为有利。另一方面,伴随改革开放建设步伐的持续深入,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大众更加看重实现自我价值并秉承自由主义,使得我国地域文化的综合影响力逐步降低,社会文化以及价值观则更为多元化。实际上,我国社会的不断更新逐步对幼儿园的教育培养形成了影响,例如有关地域文化的教育素材内容总量降低,传统文化看重的品质教育被淡化。幼儿园教育课程之中,更多的将注意力放在英语教学上,演唱外国歌曲、庆祝圣诞节、讲外国通话故事。甚至一些幼儿书籍选择的也是西方人物形象。越来越多的幼儿没有欣赏过京剧、不知晓清明节的由来,没有做过反映传统文化的民间游戏。

这样一来会令幼儿园教育课程中有关传统文化的根基越来越薄弱,并呈现出一定的西方文化发展倾向。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文化多元化发展为必然趋势,然而我国悠久的文化积淀针对人们以及社会的影响并非瞬间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倘若教育以及课程将传统文化全面剔除,而采用西方价值取向,则并不符合我国当前的实际状况,将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负面影响,亦不利于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3.幼儿教育应凸显地域文化特征

3.1幼儿园教育应凸显传统文化精髓

每个幼儿均有其自己的文化以及日常生活,虽接触面较为单一,然而儿童文化却蕴含着丰富内涵。一些学者认为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不能依照某种西方价值取向从事其倡导的内容,而应更多的考量我国人民应做什么。当然,对于一些成熟的西方理论以及成功的经验我们应选择性借鉴,而立足点则应根据我国本土社会的现实状况来决定。实际上,幼儿园教育课程由于培养对象特殊性,令其选择并映射的文化也体现了一定特殊性。一般来讲,依据幼儿性格以及年龄特征,文化教育传播内容应令幼儿体会到亲切感,便于理解性,并同他们的体会以及生活紧密相关。幼儿园文化教育传播功能应利用教育,令下一代获取某个社会文化基础状态,因而幼儿园教育课程应将前一代的文化通过价值判断进行取舍,去除糟粕并将精髓继续传承下去。另外应对现代社会之中的主流以及亚文化做合理的调节。在应对幼儿园教育文化适宜性的过程中,应注重协调传统文化同民俗文化的内容比例,同时凸显地方特色。民俗参与对社会文化未来发展形成影响,并对大众行为习惯形成制约。基于民俗源于生活并通过了不断的磨练最终成型,体现了活泼丰富、亲切生动等特征,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体现了强有力的生命力以及感染力。由该意义层面来讲,我们应令民俗发展变成对幼儿健康成长发挥引领作用的自然导师。

3.2提升幼儿教师传统文化素养

当前,越来越多的幼儿园更加注重优化教师教育培训方式,提倡教师应正确树立价值观以及儿童观,然而却普遍忽视了在价值观之中渗透地域文化因素,致使幼儿园文化建设工作处在滞后状态。倘若幼儿教师传统文化意识不强,实践教学工作中更多的由技术理性层面审视课程改革,独立的研究课程改革阶段中的问题,没能由整体文化角度应对处理问题,则当前的课程建设以及教学改革便无法由文化层面实现升华,势必处在文化集体无意识的局面。为更新目前幼儿教育传统文化不足、地域文化倾向有限的状况,应对教师做好传统文化内涵以及核心价值的教育培训。仅有教师充分认识到我国文化的悠久博大,将传承传统文化看做是自身使命以及成大的责任,方能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在文化价值取向层面实现良好的更新,在文化学背景下,针对幼儿教育理念、课程标准、实践工作做更细致深入的分析考量,而后在自身独特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互相碰撞、融合。另外,现代社会以及幼儿家庭也应注重并深入理解地域文化针对幼儿健康成长形成的作用影响,不应过分的看重西方教育观与培养方式,应创建符合我国特色的良好教育氛围。唯有如此,方能由根本层面应对我国幼儿园培养教育存在的西方文化倾向,弥补地域文化的不良缺失。

4.结语

总之,针对地域文化内涵及其作用影响,我们只有针对我国幼儿教育中地域文化的缺失现象,制定科学有效的教育策略,凸显传统文化精髓、提升幼儿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方能真正扭转当前的不良现状,提升幼儿教育整体水平,创建出契合我国幼儿需要、凸显地域特色的幼儿教育模式,实现良好的发展与升华。[科]

【参考文献】

[1]孟香云.关于促进城乡幼儿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12).

[2]石翠红.蒙古族幼儿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传承[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9(1).

教育方针的特征篇5

【关键词】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群众特征

1.群众特征

群众显性特征在于整体性、集体性以及历史性、相对性等。除了上述特征之外,群众还呈现出了可引导性、凝聚性、组织活动反复性、精神可控性以及进步性等特点。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只有充分的把握群众的这些特征,方能快速实现既定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党群工作现实状况

纵观当前我国开展的党群工作,同社会发展呈现出基本适应的状态。群众需要则由起初的满足温饱、提高生活水平等物质性标准向着更加丰富的精神满足、流程公平以及政治平等、阳光透明的精神标准改变。为此,党群工作应发生根本变革,由以往的注重民生、推动经济发展向着科学发展、重点解决群众关心热点问题、尊重他们主体地位的方向发展。即由传统型发展为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组织,使被动滞后的工作模式变得更加主动、更为多元化,加深工作力度。新时期,党群工作还呈现出更为复杂化的特征。由于任务量巨大,面对情况更为复杂,使工作难度不断增加,需要应对更为激烈的矛盾冲突,体现合理的公平性,迎接更大的挑战。

当前,我国党群工作获得了一定成果,然而实践方式仍旧需要不断创新。应在深入调查研究后,对群众之中普遍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找到症结所在,进而快速的制定对应性政策制度、有效的应对策略,为后续应对相类似的状况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依据,预防由于处理问题存在差异激发群众再生性矛盾。在制度落实上,党群工作存在不到位的问题,一些承诺服务、联系群众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规范。另外,一些单位基层党组织工作作风需要进一步加强,应避免组织涣散的问题,使组织系统更加完善健全,使有限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真正发挥战斗堡垒的核心作用。党员干部层面,一些人员存在工作能力有限的问题,没能形成服务群众的工作意识,在应对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存在处理不当的问题,甚至呈现出了官本位、形式主义、奢靡、贪污等不正之风,对党群关系的牢固性形成了不良损害。

3.把握群众特征积极组织群众路线教育活动

3.1分析群众特征,激发党组织引导作用

群众特征在客观层面上更加需要党组织强化引导,做好教育宣传。新时期,群众思想观念不断更新,而另一层面也包含价值扭曲或是信仰脱轨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组织群众路线教育活动阶段中,要积极广泛宣传、倡导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进而在群众中间创建形成积极向上的信念以及良好的文化氛围,使他们在积极信仰的凝聚作用下真正的团结在一起,激发强大的力量以及丰富的智慧。教育活动中还要肯定群众信仰的自由性,给予合理的协调控制,令其信仰最终向着对人民有利的方向发展。在处理少数民族宗教极端行为问题的过程中,应把握民族特征依法、高效的实施,确保社会安定团结。对于群众活动内在规律性应全面掌握,优化组织管理。根据群众组织的不同密度以及构成主体,进行合理的归类划分,进而由宏观层面掌握各个阶层群众力量,并针对其诉求或是对抗问题明确整体群众阶层具体发展形势,实现以点概面的管理。

3.2掌握工作全局,弥补缺陷问题

组织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过程中,应全面明确该项任务复杂艰巨性,总结实践阶段呈现的共性问题,并制定完整的应对策略与具体工作体制,使之全面的普及并深入的落实。基层党组织应强化系统建设,激发群众工作积极性,扩充组织覆盖率,研究创新工作模式,提升核心影响力、组织号召力。另外针对基层干部应强化轮训学习,使他们进一步提升服务群众意识,树立科学发展、终身学习观念,真正提升党群工作能力。干部人员间应加强互动,分享实践工作中总结的经验。针对典型案例应加强分析、组织共同讨论研究,有效的突破工作重点以及难点问题,形成互动共识。对于群众强烈反应的问题应主力解决,确保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能够善始善终,真正保障群众享有的根本利益,肯定他们的主体地位。

3.3紧密联系群众,发扬优良作风

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应针对群众观点紧密与他们联系,优化工作作风,规范管理,进而为活动的成功组织打下思想基础、创建良好的社会氛围。在做好党员干部思想教育的基础上,应积极改进作风,解决问题。利用信念强化,使工作流程更加规范、机制更为合理。另外应注重广泛宣传,令党组织优良作风全面的延伸。对于群众路线具体执行状况应全面检查,预防机关部门、领导人员思想。中央八项规定颁布以来,政治局人员要认真全面的执行贯彻。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在整改调查、规范出访、精简会议、优化新闻报道等工作中率先垂范,形成勤俭节约的优良工作作风,进而为广大干部、群众、党员树立典范楷模、做出榜样。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还应讲求方法,在开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吸引群众热情参与,并积极接受他们的检验监督,定期进行核查评估,确保教育活动持久健康的开展,杜绝空谈、务虚、偏向发展的问题。

4.结语

总之,针对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重要性,我们只有牢固把握群众特征,积极开展科学有效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解决实践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问题,紧密联系群众,发扬优良工作作风,掌握工作全局,激发党组织引导作用,方能优化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效果,激发群众参与活动热情,提升党组织用户度、认可度,进而真正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瑛.苏共亡党应成为全党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教材―苏共亡党对中共廉洁政治建设的启示[J].甘肃社会科学,2013(5).

[2]唐格莲,刘丹丹.论为民务实清廉机关建设: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广西中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例[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4(8).

教育方针的特征篇6

音乐基础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唱、发声技巧、乐理知识的掌握等专业知识。培养这些专业知识就是强化学生的读谱能力以及演唱能力。在对这些能力进行培养时,老师应该结合典型的音乐作品进行示范教学,使学生可以理解音乐中的内涵,来训练学生的节奏感以及对音乐情感的诠释能力。这样的教学和传统的音乐基础教学不同,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音乐课堂生动有趣。所以应该改变传统的音乐基础教学的方向,重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走出传统的音乐基础教育误区。在音乐课堂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学习,做到主动地学习专业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这样长期下去学生可以很好地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在音乐课堂中学生可以把自己对音乐情感的理解方式、音乐节奏的掌握方法、特殊的记谱方式等自己开发的音乐学习方法带到课堂中去,和老师学生共同交流学习心得,分析音乐学习方法的利弊。所以在确立音乐基础教育的方向时,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作为目标,使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把学到的音乐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二)传统的音乐基础教育模式的更新

在新时期的音乐教学中,可以采用其他国家先进的音乐教学手段,推进现代音乐教学的快速发展。新时期的音乐教学注重音乐情感的培养,发挥学生自身的音乐潜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音乐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学习音乐专业知识。传统音乐基础教育应该借鉴新时期的音乐教学模式,使音乐基础教育得到长远的发展。传统的音乐基础教育都是以示范教学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忽略了学生自身对音乐的感受,把教师的音乐思想强加给学生,使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忽略了学生自身个性特征的发展。音乐是通过自身体验来获得知识学习的一门艺术,所以学生的自身感受是非常重要的,传统的教学往往忽视了音乐教学的这种本质。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应该通过自身的感受来理解音乐中的含义,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去感受音乐中的情感,不断积累音乐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音乐专业素质。老师也应该针对学生自身的感受,不断改革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舒适温馨的教学环境,建立相应的音乐教学评价体系,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音乐基础教育教学中放松自己,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

(三)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

音乐的教学一方面要求学生自身的体验,另一方面还要求老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一个优秀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地学习音乐知识,并不是一味地传授,而是传授给学生正确的自我学习方法。所以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决定了教师对音乐基础知识教学的质量,可以为学生学习音乐基础知识提供良好的保障。教师不光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好的专业素质,在传授音乐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具有较强的综合技能,应该被学生当做好的学习榜样。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艺术家,可以为学生带来艺术上的感受,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教师对音乐的理解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应该深刻了解音乐的内涵以及其中的感情,把这些感情内涵正确地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音乐感受和审美观上得到双重的提升。音乐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正确的音乐学习技巧,辅助学生在自身感受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对音乐进行学习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发展学生的音乐个性特征,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

(四)对学生音乐个性特征的培养

在传统的音乐基础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是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枯燥乏味的音乐教学模式严重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新时期的教育理念就是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为了适应新时期教学理念的要求,应该不断更新音乐基础教育的观念在学习基础知识以及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音乐个性特征。由于每个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程度和对技能的学习方法不同,导致了每个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有差距,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也不尽相同。所以老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音乐学习水平制定不同的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开设不同的音乐课程,使学生可以很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有的学生在读谱方面很有优势,这时候老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这一项特殊能力进行培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有的学生有天生的好嗓音,老师应该为这一类学生布置多种类型的歌曲演唱练习,使学生可以很好地利用自己天生的好嗓音,加强声带的练习使自己可以适应任何类型的歌曲演唱。有的学生则是对音乐的理解能力特别强,这类学生往往是感情非常丰富的人,所以老师在设置音乐课程时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布置多种情景的音乐练习,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内心情感,用他们敏感的音乐感受能力更好的诠释音乐中所表达的感情。针对这些有个性特征的学生,老师应该在平时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他们在音乐方面的个性特征,并充分利用他们的个性特征开展音乐基础教育活动,为他们提供更多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教师应该给予这些学生一定的辅导帮助,提出合理的学习建议,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自己的个性特征,使他们在提高自己专业素质的同时,不断发展自己的个性特征。

(五)总结

教育方针的特征篇7

[关键词]健康教育;控制糖尿病;预防并发症;积极作用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62(2017)02(b)-0047-02

2014年11月―2016年2月,该院以接诊的部分糖尿病患者作为临床调查研究对象,在针对患者实施传统健康教育基础上,促进了患者临床并发症发生率的显著降低,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4年11月―2016年2月时间区间之内,择取该院接诊的88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遵照患者的就诊时间持续随机划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44例。研究组中共计涉及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0例,该组所有患者的年龄数值分布介于26~79岁之间,平均年龄测算值为(54.1±3.5)岁,平均病程测算值为(12.3±1.5)个月,参照组共计涉及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3例,该组所有患者的年龄数值分布介于24~76岁之间,平均年龄测算值为(48.1±5.3)岁,平均病程测算值为(13.7±2.3)个月。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临床病程等基线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充分可比性。

1.2临床教育方法

参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教育,其主要教育内容包含基础住院行为指导、定期常规检查,以及基础性出院指导等。在患者接受住院治疗的初始阶段,护士要带领患者全面熟悉住院病房内部环境,以及基础性应用设施的配备状况和使用要点,助力患者实现对医院内部和外部各项基础性情况的全面准确认识。而在在患者接受具体化的临床住院治疗处置过程中,护士要积极协助和指导患者按时接受各项临床常规检查项目,要明确告知患者在接受各项临床检查过程中的基础注意事项,督导患者注意检查时间的及时性和合理性。在患者出院之前,护士要指导患者患者初步了解出院后治疗过程的基本注意事项,督导患者出院后积极配合后续治疗干预过程,并定期实施院后护理回访,全面了解患者的临床病情变化特征。研究组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护士要在为患者实施入院后常规教育基础上,结合患者实际具备的基础性性格表现特征、文化素质建设表现状态,年龄特征以及临床症状表现特征等差异,针对患者选取和运用恰当的教育督导方式,实施健康教育。

①个别指导式健康教育:护士要运用一对一的健康教育督导实施方式,针对单纯性表现血糖生理指标升高的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指导。鉴于该部分患者属于较为典型的糖尿病危险人群,因而护士在针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过程中,要督导和协助患者实现对糖尿病基本知识的全面认识,比如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糖尿病的预防处置方法,以及糖尿病临床病程发生演化路径的控制手段等内容。并借助上述健康教育环节的具体开展,降低糖尿病患者群体的并发症发生可能性。

②小组集中式健康教育:护士要结合患者实际具备的临床病情表现特征,文化素质水平,以及年龄特征等差异,将患者具体划分为多个健康教育小组,并以患者小组为研究对象,针对患者展开具体的健康教育干预过程。要以患者的临床治疗处置效果作为基准,鼓励患者在参与小组式健康教育过程中,积极讲述自身在接受糖尿病临床治疗处置过程中的主观感受,要指令已经获取较好临床治疗效果的患者,积极主动讲述自身接受治疗处置的具体过程,全面总结自身在接受治疗过程中获取的基础心得,分享自身在配合开展临床治疗处置过程的基本经验;与此同时还要指令糖尿病临床症状折磨的患者,全面认知自身的机体感受和生活状态,从而保证和促进其他相p患者充分认识接受糖尿病预防性治疗处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此基础上促进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水平实现程度显著的改善提升。在以患者小组方式开展健康教育过程中,护士要与临床医师和营养师共同为患者讲解和介绍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行为习惯注意事项、血糖生理指标测量监测基本方法以及相关知识,指导和协助患者学习掌握胰岛素药物注射的正确操作方法。

③统一式健康教育:护士要定期为患者举办专题性糖尿病基础知识健康教育班,并以班级组织形式为患者展开具体的糖尿病健康教育。要结合班级内糖尿病患者群体的共有性临床症状表现特征,针对患者全面讲解和介绍糖尿病的基础性临床治疗处置方法,临床治疗处置进展指标和判断方法,应用性预防措施,血糖生理指标测定方法;常见临床并发症的症状表现以及具体病理知识。要通过上述健康教育实践手段的具体开展,确保糖尿病患者能够实现对药物治疗方法、运动治疗方法,以及饮食治疗方法临床效果获取状态的全面清晰认识。

1.3临床评价指标

该次研究过程中,基于统计学方法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方法

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实施χ2检验。p

2结果

研究组的临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发展趋势的不断深入,糖尿病的临床报告发病率水平呈现的表现显著的逐年提升趋势,给我国普通民众群体的基本生存质量造成了极其显著的不良影响[1-2]。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生理指标水平显著升高为主要表现特征的,因人体血糖代谢生理机制异常或者是免疫系统病理性缺陷而导致的,严重慢性疾病[3]。在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病程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患者通常会出现多尿、多饮、身体消瘦等临床症状表现特征,并且患者具体表现的临床症状特征,与患者机体内部胰岛素分泌和代谢生理过程的异常表现特征具备直接相关性[4-5]。糖尿病给患者造成的主要危害,在于患者的临床病程的具体发展演化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一系列表现显著的并发症,形如四肢运动功能状态异常、泌尿系统感染、肺结核、蛋白尿、以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给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表现显著的不良影响[6-7]。由于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最终发生临床死亡结果的主要原因,因而采取有效方法帮助患者预防和控制并发症,是确保患者顺利取得最佳治疗效果的重要前提条件[8]。

2014年11月―2016年2月,该院以接诊的部分糖尿病患者作为临床调查研究对象,在针对患者实施传统健康教育基础上,有效控制和预防了患者临床并发症的发生蔓延,该次研究实践过程中,研究组的临床并发症发生率测算数值为11.37%(5/44),明显低于参照组的测算数值31.83%(1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结语

针对临床中实际收治的糖尿病患者群体行系统性健康教育,相较针对患者行常规教育,能够促进患者的临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值得在临床医学实践过程中加以推广普及运用。

[参考文献]

[1]刘玉荣,张春辉.健康教育在控制糖尿病预防并发症发生中的积极作用探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7):170-171,180.

[2]董淑杰.健康教育在控制糖尿病预防并发症发生中的积极作用[J].糖尿病新世界,2015,1(7):206.

[3]王瑞芬.健康教育在预防与控制糖尿病并发症发生中的重要作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32):196.

[4]岳桓民.健康教育在预防与控制糖尿病并发症发生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4,1(20):113-115.

[5]张景玮.健康教育在预防及控制糖尿病并发症发生中的作用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1):343.

[6]李艳芳.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预防效果和控制作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6):279-280.

[7]秦秀珍.健康教育对控制糖尿病预防并发症的作用[J].基层医学论坛,2009,13(15):416-417.

教育方针的特征篇8

关键词社会思潮特点化创新核心价值观引领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人类正处于一个“化”时代。观世界,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看中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四化”目标早已深入人心;十又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新的“四化”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还创造性地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等。在意识形态领域,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首次把“三化”结合在一起,作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根本任务。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本义为变化、改变的“化”,既是客观世界的基本属性,亦是社会思潮的重要表征。纵览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流变谱系,但见潮涨潮落、相互激荡、进退不居、起伏不定的各种思想“潮化”图景。基于调查和实证分析,应依据当代社会思潮和大学生“化”之特征,以“化”制“化”,实施“九化”举措,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引领社会思潮的科学化水平。

1理论支撑:内化创新理论成果,巩固用科学价值观正面引导社会思潮的学理根基

针对社会思潮观点内容浓厚的政治化的特征,应把内化创新理论成果,巩固用科学价值观正面引导社会思潮的学理根基,作为提升引领水平的理论支撑。在当代中国,尽管一些错误、反动、腐朽的思潮有着学术理论的包装,但其政治本质依然是要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常言道:扶正才能祛邪。社会思潮总是以某种思想理论为支撑。为提高民族地区高校科学引领社会思潮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态度,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和研究。一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学习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系列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和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并内化为思想政治素质。二要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关于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深化改革等精神为指引,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要研究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所强调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加强社会思潮动态分析,强化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正面引导,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等精神的落实举措。四要切实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五要研究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地区的路线方针政策等。

2认识前提:转化思想观念和态度,借由社会思潮积极介入现实

针对当代社会思潮多元化以及良莠共生的糅杂化的特征,必须以辩证的观点对待社会思潮。这是提升引领社会思潮科学化水平的认识前提。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是一个需要不断地与错误社会思潮作斗争的过程。“当某一种错误的东西被人类普遍地抛弃,某一种真理被人类普遍地接受的时候,更加新的真理又在同新的错误思想作斗争。这种斗争永远不会完结。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当然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因此,对待社会思潮,必须正确运用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辩证观点和思维方法,摒弃在绝对同一中思维或在绝对对立中思维的形而上学思想观念和方法。应当看到,思想政治教育与当代社会思潮无论是在理论基础、思想观点、思维方式,还是价值取向、政治动机上都存在差异和冲突,但两者并非纯粹是完全对立的关系,相反两者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关联和互动的同一性。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其学科的独特性,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分析和引导当代社会思潮的重任。同时,当代社会思潮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拓展了空间,为思想政治教育关照和介入现实提供了重要的中介环节、可资借鉴的有益资源和宝贵启迪。在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地位的前提下,有选择地针对当代社会思潮对民族地区大学生影响的具体情况,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引导当代社会思潮是推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必须把“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作为引领社会思潮的指导性方针原则,以科学的批判精神对待各种社会思潮,去粗取精,去芜存菁,重视主流意识形态与各种社会思潮的交流互动,以期获得“除掉毒草可以肥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应。

3主要渠道:深化社会思潮专题教育,提高对主要社会思潮的科学解析能力

针对社会思潮学术化、理论化特征,应以高校思政课为主渠道,深化社会思潮专题教育,提高对主要社会思潮的科学解析能力。错误思潮常披着理论创新、学术创新的外衣,干颠覆中国道路、党的领导的勾当。为此,要积极探索专题式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在正面引导、深度引导上做文章。当前讲抵制错误思潮的侵袭,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有机统一。十提出“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目前,封闭僵化的思潮和改旗易帜的全盘西化的思潮在舆论场竞相发声、斗争此起彼伏,对主流意识形态提出严峻的挑战。质言之,前者就是“左”倾思潮(常与民粹主义、民族主义相互糅杂、相互攀附、相互交织、相互催化),后者则是右倾思潮(如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民主思潮等)。当务之急一是把帮助大学生排除“左”和右的错误思潮的干扰,摒弃老路和邪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应对多元化社会思潮对民族地区大学生影响的中心环节和核心任务。二是格外关注和积极应对覆盖面广、渗透力强、危害性大、根深蒂固的消极、腐朽社会思潮及其消极影响,譬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这些思潮虽然短期内对国家政治稳定大局和党的执政合法性不足以构成重大的现实威胁,但如任其滋长蔓延,势必误导和搞乱大学生价值取向,动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信心。宣传思想工作固然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但对各种社会思潮尤其是错误反动腐朽的思潮必须予以适当的评介、剖析和批判。毕竟激浊才能扬清,抑恶才能扬善。要以正确的立场、鲜明的观点、坚定的态度、严密的逻辑、客观的事实、确凿的数据、典型的事例,对各种错误思潮和观点进行深入辨析和有力批驳,帮助大学生区分是非界限、分清良莠芜菁、澄清模糊认识,提高对主要社会思潮的政治辨别力、免疫力和解析能力。

4重要抓手:磁化话语体系和言说方式,增强社会思潮话题设置能力

针对社会思潮传播话语方式新颖时髦化、生动鲜活化、情感化等特征,应着力磁化话语体系和言说方式,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切实改进社会思潮话题设置能力,让大学生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并以此作为提高引领水平的重要抓手。正如所强调的:“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些论述对如何有效引领社会思潮同样有指导意义。倘若主流话语体系总是以严肃、冷峻、矜持、规整的面貌出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老是居高临下、正襟危坐、不苟言笑,惯于采用说教的腔调、训斥的口吻,主流话语体系就面临着被边缘化和空壳化的危险,极易造成大学生的情感缝隙和思想空白,从而给一些社会思潮的乘虚而入提供了机会。因此,改进话语体系和言说方式,是提升引领水平的不可小觑的紧要环节。为此,在话语体系和言说方式上应力争做到“十言十有”,即言之有据(有理论和实践依据而不信口雌黄)、言之有理(有道理、有哲理、有事理,有真知灼见)、言之有物(有知识、有思想、有内容)、言之有趣(诙谐幽默、有趣味)、言之有情(有情感、激情、亲和力、感染力,情真意切)、言之有方(有方法技巧策略)、言之有序(有逻辑条理性)、言之有文(语言优美,有文采)、言之有信(有公信力)、言之有力(有针对性、战斗力和说服力)、言之有时(讲究时机,提倡雪中送炭,力戒雨后送伞,注意限时,要言不繁、一语中的,倡导“短实新”,反对“长空假”)、言之有度(适度而不“过”和“不及”)、言之有效(有效率、效果、效益)。此外,在社会思潮话题设置上,要克服一味地追求高大上的弊端,遵循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原则,多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在表征意义和呈现方式上多下功夫,精心设置隐含“主义”内容的互动探讨“问题”,将显性的“主义”教育与暗隐的“问题”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将有形教育与无痕教育无缝对接起来,以提升抬头率和参与率。为此,有必要深入研究教育的社会技术和教育策略,研究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流行文化、亚文化、段子文化、大学校园流行文化及对策,自觉应用教育心理学、传播学、修辞学、美学等原理和方法等。

5时间要求: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时间,提升引领社会思潮的时效

针对社会思潮传播速度的加速化和表现形态时尚化的特征,应因时而变、随事而制,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时间,提升引领社会思潮的时效。面对涨落起伏、变化不居、众声喧哗的社会思潮情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勇立潮头,顺势而为,与时偕行,努力成为了解国际国内大势、有独立品格、有自由思想、引领时尚、富有个性、思想超前的时代潮人或具有潮人精神气质的人。一要深刻把握大数据时代的特征。人类已加速步入“大数据时代”。国外大数据研究的先河之作《大数据时代》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书中明确指出,大数据时代最大的转变就是,放弃对因果关系的渴求,而取而代之关注相关关系。即说只要知道“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这就颠覆了千百年来人类的思维惯例,对人类的认知和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直面和积极应对这种挑战,精心设计和打造科学理论的当代技术形态。二要认真把握各种社会思潮通过社会时尚进行传播扩散的特征,研究社会思潮利用新颖时尚的形式扩大自身影响力的新情况。适应当代大学生注重实惠,追求时尚,推崇自由,猎奇心强,个性突出等特征,善用潮男、潮女、潮牌、潮事、潮文、潮语、潮诗、潮图、潮音、潮影、潮讯、潮流网站,充满时尚感的各种元素(绘画、服装、weB设计、平面设计、音乐、涂鸦、语言、艺术等)和方式进行理论教育、情感表达、行为引导。三要加强社会思潮动态分析,强化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正面引导。利用纪念中央16号文件颁发10周年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十周年的契机,科学回顾和总结十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过得失、经验教训,进一步探索和揭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历史阶段有效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的路径和规律。四要及时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机,抵制错误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譬如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之后,就是批驳新自由主义的时机;“”、斯诺登事件发生后,正是驳斥西方“普世价值”思潮、揭露美国侵犯人权的本质的时机;重庆事件发生之后,正是清算“左”倾思潮、反思“”教训的时机等。

6关键环节:净化网络舆论空间,构建科学引领网络思潮的新工场

针对社会思潮传播途径网络化、数字化和技术形态小微化的特征,应把净化网络舆论空间,构建科学引领网络思潮的新工场作为提升引领水平的关键环节。调查显示,网络、报刊书籍、课堂教学渠道是民族地区大学生了解社会思潮的三大渠道。因此,要科学有效地引领社会思潮,一要充分认识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来抓的重要性。如今网络新媒体已经成了舆论生成的策源地、信息传播的集散地、思想交锋的主阵地、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堪称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最大变量”。西方妄图以这个“最大变量”来“扳倒中国”,我们在这个战场上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在8.19讲话中强调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刘奇葆部长也说:“共产党能否长期执政,很重要的就是看过不过得了互联网这一关”。网上舆论工作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二要加大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包括加大对硬件的投入、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网络化的投入、对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信息采集能力和原创内容建设的投入,加快思政网站的采编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政治思想强、技术过硬的网络记者、编辑、评论员、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三要顺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根据当代传播的迷你、瞬时性和扁平化的特点,直面多元多变的网络思潮,改革创新传播手段,优化传播介质,在“微”字上下功夫,以小见大,以小成大,寓大义于微言,阐幽明微,善用辞微旨远的“微电影”、“微动画”、“微故事”等微元素传播主流意识。2013年走红的《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的动画短片正是难得一见、值得推广的典范之作。

7心理基础:强化大学生社会公正感,消解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

针对国际思潮由追求自由平等向追求公平正义转化、社会思潮内容现实生活化、渗透影响潜移默化等特征,应把增强大学生社会公正感,化解和消除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作为提升引领水平的心理基础。今天,追求公平已是时代的最大潮声,呵护公平则是社会的基础共识。有学者认识到,当今国际社会思潮开始转变,由追求自由平等转向追求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渐成为国际社会新思潮(阎学通,2012)。公平正义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诸多矛盾的交结点,成为社会关注度很高的问题。国家主席在2014年新年贺词中指出“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公平正义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的时代强音和我们党施政的核心理念之一。当前,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包括公平正义思潮产生、传播的重要环节,也是社会不公问题引发的社会思潮“易感”人群之一。同时,大学生也面临着就业创业难、思想上有困惑等实际问题。他们能否客观理性地看待社会不公现象,关乎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和谐。他们的社会公正意识如何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制度的公正和完善。因此,我们应把公平正义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理念、重要原则,把公平正义观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大学生社会公平感的提升作为实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支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撬动点、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的发力点。为此,要深入研究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公平感状况、大学生怎样养成和践行社会主义公正价值观的问题、民族大学生“公平焦虑”纾解路径、公正感和公平指数提升原则、途径、载体、方法、策略和实现形式。

8实践条件:活化主体实践养成方式,巩固引领社会思潮的成效

针对社会思潮目标指向实践化的特征,应把活化主体实践养成方式,巩固引领社会思潮的成效作为提升引领水平的实践条件。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许多仁人志士将其作为孜孜以求的一种永恒价值。然而,曾几何时,功利主义、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横行无忌、大行其道,社会上充斥着追名逐利的短期行为,熙来攘往奔竞于名利场上的人们根本无暇顾及不朽之名的诉求。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的功利化特征亦凸显起来。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在实践养成上做文章。毕竟实践是形成科学价值观的基础,也是衡量科学价值观是否确立的标准。“立德”、“立功”、“立言”联系的中间环节在于“立行”。要消解不良思潮的影响,坐而论道、纸上谈兵根本无济于事,应坚持教育和实践两手抓,以教育引导实践、以实践深化教育。要采取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主体实践养成方式,开展涵养正确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如大学生道德实践活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民族传统文化活动、重要节庆活动等,推动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养成,促进外化于行,巩固引领社会思潮的成效。对于民族地区高校而言,文化熏陶是大学生的重要实践养成方式。应积极拓展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大力发掘利用民族地域文化的德育价值,不断集聚引领社会思潮的正能量是一项紧要的任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为一些社会思潮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和土壤。但是,民族地区多姿多彩、特色浓郁、底蕴深厚的民族地域文化若得到合理的发掘利用,不仅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弥足珍贵的文化价值素材,也可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有效抵御不良思潮的侵蚀提供强大正能量。

9根本保障:固化引领思潮的成果,健全引领社会思潮的科学机制体制

针对社会思潮潮起潮落的周期性变化、社会影响的顽固化等特征,应固化引领思潮的成果,健全引领社会思潮的科学机制体制,并以此作为提升引领水平的根本保障。既要善于以“化”制“化”,又要善于以不变应万变,揭示科学引领社会思潮的内在本质,把握科学引领社会思潮的规律,并用制度形式加以固化,形成引领社会思潮的长效机制体制。看似扑朔迷离的社会思潮,其发生、运行、嬗变以及施加影响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有着一定的规律。只要把握了规律,就能临危不乱、处变不惊,从容应对、科学有效地引领各种社会思潮。首先是国家应对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论争进行认真梳理和科学总结,以决议、、国家法律等形式给出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结论,是避免或减少一些错误社会思潮周期性抬头的制度保障。有学者提出,执政党可以考虑写第三份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彭真怀,2014),这是极有见地的。其次,民族地区高校要建立健全引领社会思潮的科学机制体制,包括把握社会思潮态势、分析预测、监控、规约、舆论引导、对话、网络审查、信息员报告等机制体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认同、教育和传播机制体制;有效引领社会思潮的动力、保障、协调、包容、利益诉求、疏通引导、榜样示范、反馈反应、整合、检查评价、责任追究机制体制等。

总之,要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引领社会思潮的科学化水平,必须针对社会思潮的特征,善于以“化”制“化”。只要我们坚持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积极应对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形成理性认识,促进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有机统一,就会渐臻佳境,无限趋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极高境界――“出神入化”的“化”这一绝妙的境域,换言之,即基于对必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的自由和谐状态。

参考文献

[1]李建华,等.多元文化时代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社会思潮有效引领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2.

[2]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J].求是,2014(2).

[3]王伟光.借力网络新媒体传播哲学社会科学[n].人民日报,2014-04-17.

[4]程霞,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机制研究述评[J].思想研究,2013(5).

[5]当代西方思潮与思想教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教育方针的特征篇9

[论文关键词]高师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论文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高师艺术院校学生思想特征,以尊重艺术类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和教师教育培养理念为基础,寻找合适的载体和科学管理办法,结合笔者自身工作经验,从高师艺术院校学生管理制度与思政教育、文化素质、德育、实践、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将学生自我成才的教育理念贯穿全过程,为培养出“德艺双馨”高素质艺术教育人才提供一些“方法与对策”。

高师艺术院校作为未来艺术教育人才的培养基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推进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文艺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高师艺术生的思想素质,呈现出个别素质发展滞后、基础教育失衡、总体素质偏差等突出问题。说明高师艺术院校在学生管教方面还缺乏一个相对规范且科学的手段。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高师艺术院校学生思想特征,从艺术教育和师范教育双重特征出发,结合笔者自身工作经验,提供一些合理、科学的方法和对策。力图从根本上解决和扭转“艺术生难管”的问题。

一、当前高师艺术院校学生的基本特征

高师艺术教育人才的培养方式,应在顾及艺术专业人才的独特性的同时,将其个性发展与所属的社会团体的有机统一性调和起来。

思想特征:艺术生思想前卫,思想中有唯美主义倾向;接受能力强,但缺乏学习目标;可塑性强,但容易受外界干扰;情感丰富,自信积极,但看问题欠客观。

行为特征:艺术生注重个性发展,外表、服饰和言谈举止求新、求异甚至求怪,行为上表现出自控能力差,特立独行,散漫,团结协作精神、集体观念、道德观念、理想信念淡薄。

思维特征:艺术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特别强,思维活跃,观察力强,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但考虑问题过于感性,易冲动、欠理性,忽视现实基础。

学习特征:专业情结浓厚,文化意识淡漠,“重专轻文”现象严重,这几乎是艺术生身上存在的一个共同特点。

心理特征:艺术生情绪容易受外界干扰,对外界刺激敏感,自尊心强,缺乏现实考虑,容易钻“牛角尖”走极端,是心理问题发生的高危群体,不容忽视。

针对高师艺术生的基本特征,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辩证地思考,仔细观察,擅于发现艺术生身上的闪光点,发挥他们的长处,改变传统的沟通管教模式。完善艺术生的管理规章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在教学和日常管理中实施规范学生学习习惯和道德行为,有效的带动高师艺术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

二、开展高师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利条件

1.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

大部分高师艺术院校采用以学校宏观管理为核心,设立学工部总负责,各系部主管。学工部是由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下负责青年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内设的各个职能部门与学院、系部协作共同管理的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中,便于学校的宏观管理、把关,掌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方向,使我国大学生的教育工作取得了实效性的进展。

2.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做好高师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

当前,高师艺术院校大多建立了专、兼职辅导员队伍,主要工作是对学生实施正确有效的“思想政治引导”“学生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为高师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组织保障,为培养出一批批“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立下汗马功劳。来源于/

3.辩证的认识论,是建立高师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体系模式的哲学依据

辩证的认识论告诉我们: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不穷。这就是认识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有限趋于无限的全过程。高师艺术院校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和做法,把这些好的经验、做法加以总结,去粗取精,吸取精华,上升为理论,大胆探索高师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模式,以指导和加强高师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适应时展需求。

三、加强高师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1.高师艺术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三步曲——“礼、理、情”

高师艺术院校应注重对学生思想教育的方法与对策,争取在思想教育工作中占主导位置。针对高师艺术生的思想特征,通过“礼、理、情”的思教理念,将思政教育着眼于礼,寄情于理,情理结合。与学生交流应注重以礼相待,疏导为本,创造和谐自然的谈话环境和交流平台。彻底消除学生在思想政治觉悟上的不成熟和错误认识,做到耐心细致,切中要害,一针见血,攻其心理防线最薄弱的环节,以理服人,动之以情,情真理切,情理结合。

2.加强高师艺术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师范生的文化素质水平,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因此,提高师范生的文化素质水平任重道远。学校应在思政教育中始终坚持树立“终生学习”理念,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同时,应该将思政教育渗透在文化素质教育中,发挥专业课教师的情感优势和榜样示范作用。利用艺术类课程教材中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的潜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政教育紧密结合。

3.加强高师艺术院校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替国造士,为民求知

职业理想是指个人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它包括对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和职业方向的追求,也包括对事业成就的追求。良好思想道德品质是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基石,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相统一,深化艺术类教师教育改革,提高师范生的就业竞争力;加强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将诚信责任、艰苦创业的奉献精神渗透在职业理想教育中,是保证师范生成才的关键。

4.关注高师艺术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敞开心扉,构建和谐

高师艺术院校作为高等学校中一支高速发展的队伍,其专业的特殊性以及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不容乐观的就业前景,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加之艺术生自身敏感、脆弱、多虑的个性特征,是大学里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救助机制,并将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中,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减少心理疾病对学生的危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管理办法是“事”与“器”的关系,而高师艺术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定的特殊性,要做好高师艺术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为盾,以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综合素质、全面能力的复合型社会人才为终极目标,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德艺双馨的高素质艺术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教育方针的特征篇10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这几年以来“90后”已经逐步成为高校学生的主体。他们成长于中国经济建设发展快、社会结构转型最为剧烈、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们思想观念逐渐解放、价值观也转变为多元化的时期,其身上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主要表现为他们追求平等,勇于参与竞争,独立意识强,与此同时,对网络的依赖、就业的困难、生存的压力又使得他们心理问题更加严重。他们独特的思想特点,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充分了解和研究“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和引导是非常必要的

一、“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

“90后”大学生生活在中国社会、经济、文化重大变革的复杂社会背景中,新事物、新观念不断产生,各种价值观相互碰撞,对处于成长期的“90后”大学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此背景下,形成了他们独特的思想特点。

1.具有强烈的平等参与意识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信息获取量的增多,“90后”大学生大多见多识广;由于接触社会生活的机会多,他们思维活跃,有十分强烈的平等参与意识,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信任和理解;由于在家时基本上和父母平等相处,所以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亦要求师长平等待人和以平等身份参与学校或班级管理。可以说平等参与意识已经渗入“90后”的心灵深处。

2.善于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但内心有时较空虚

互联网的兴起和运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给大学生获取信息开辟了新的渠道,为他们交往提供了方便、快捷、高效的工具,极大地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娱乐方式甚至语言习惯,对其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网络时代是“90后”大学生的生存环境特征,在信息爆炸网络互联的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接受的海量信息使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知识面更广、思想更为早熟,然而,正是互联网带来的这种便利,使得“90后”大学生在获取知识信息方面出现??浅阅读文化现象,他们在知晓大量信息的同时却产生一种空虚感。而且,对网络的过分依赖容易使学生丧失现实感,混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逃避现实,从而丧失目标、迷失方向。

3.有较强的竞争意识,但心理脆弱,抗挫能力弱

“90后”大学生在中国社会巨大变革中成长,高考的扩招、自费上学、自主择业等,让他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只有通过各种途径锻炼自己,才能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在大学校园内,各方面他们都表现出很强的竞争意识,而较好的家庭环境使他们的成长道路大多较为平坦,吃苦耐劳精神欠缺,心理素质偏弱,抗挫折能力明显不足。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常常选择躲避,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脆弱,容易产生失落感和挫败感,稍有不如意,即心灰意冷,甚至悲观厌世。甚至遇到小事也会有很大的情绪反应,采取过激的行为。

4.独立意识强,但缺乏独立自理能力

“90后”大学生多数出生于“四二一”家庭,毫无疑问他们成为整个家庭的中心,这让他们习惯性地在家庭活动中积极表达自己的意愿,进行自我判断和抉择,长此以往,培养了他们性格中独立的一面,他们渴望能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命运,他们的成人意识、自由感和独立感都很强。但同时,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致使他们在生活、心理上对家长长期形成的依赖感难以彻底摆脱,往往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活自自理能力差。

5.个性张扬,有创新精神。

“90后”出生和生活环境相对于前几代,家庭环境普遍民主,也没有经历过政治和历史动荡,使得这一代子女个性张扬而又善于表现自我,他们不轻易趋同,渴望有成就感。

6.有强烈的自我权益意识和国家意识

随着中国法治建设进程的推进,“90”后大学生对自身权益的重视程度明显上升,比起“70后”、“80后”,他们更懂法、更懂得维护自身权益、追求民主;对于一切国家大事、社会热点、时事新闻活动“,有他们自己的想法,敢于发表评论,特别是在一些重大问题和事件面前,他们表现出了对国家的深厚感情。

7.人际交往能力差,缺乏团队精神

由于“90后”大学生在成长中处于家庭的关爱和包容中,习惯了被爱和被关怀,加之个性张扬、自我意识强烈,很多时候过于关注自我而忽略了他人感受,对于网络的过分依赖,通过mSn、QQ聊天,网络游戏等人际关系网络化虚拟化,也造成他们相对缺乏现实生活中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忠诚感,在人际交往方面不同程度存在问题。

二、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

90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已经摆上了议程。一些工作者已经认识到应探索出与过往有所差别的方法。一是自发地进行对社会背景的分析,明白90后现象产生的根源;二是开始懂得辩证地看待90后在思想特征上的双重性;三是发扬教育工作者的优良作风,尝试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四是进行了一系列关于如何教育好90后的探讨。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对90后大学生抱有一些错误观念。受网络、社会舆论的影响,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工作者在接触90后之前,就把从网络上了解的“90后思想”对其“贴标签”、并进行放大,从而造成“戴有色眼镜看人”,造成错误判断。

2、教育方式陈旧,难以为90后接受。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未掌握多样的新的教育方法,依旧采取单一面谈的方式,进行枯燥的说教,严厉的批评。这不仅达不到教育效果,反而给90后大学生造成心理障碍,给今后交流带来困难。

3、缺乏与90后的必要沟通。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在沟通中传道授业、启人心智的过程。大学教育教室不固定、师生不定期见面的特点使沟通机会减少,但这不应该成为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沟通的理由。面对90后这样的新新群体,尤其需要沟通。

4、对教育好90后信心不足。对90后进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还是第一次。遇到“心里没底”的情况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因此失去对90后教育的信心,畏首畏尾,甚至纵容而不敢教育,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三、针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思想特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适合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否则将有可能遭到对象盲目的排斥,甚至反感。这种结果虽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造成的错误,但客观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继续开展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颇为不利。

1.教育内容应有针对性

“90后”大学生强调个性,不喜欢受他人约束,教育内容和要求渗透到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之中,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通过引起他们的感情共鸣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生硬死板而变得容易接受。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性格特点及思想特征进行教育。一方面,不同的心理及性格特点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针对其具体的特点,打开大学生的心扉,获得交流对话的机会,而不被90后大学生盲目地拒绝。另一方面,只有抓住具体的思想特征,才能有的放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按计划进行。

2.教育方式应有多样性

教育的内容从数量上看是一,而教育的对象从数量看是多,正如教育部社政司司长顾海浪所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不能再沿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和方法,必须针对网络的特点进行创新,否则将失去阵地。”只有以多样的形式方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与亲和力。例如,对于思想偏激的90后大学生,一般情况下尽量减少与其正面交锋,而应通过具体的实例侧面影响,通过文字等委婉方式的交流与沟通,确保在其思想冷静、能接受教育的状态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其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对于追求个性的90后大学生,可鼓励其将追求个性与普遍性学习联系起来,在思想领域中不断创新;对于敢于质疑的90后大学生,既要肯定其批判精神,又要帮助对其质疑内容进行分析,使其明白自己的质疑内容是否合理;对于渴望上进的90后大学生,应当多创造机会给其发展的舞台,除了对不同人群的教育方式应多种多样,教育的载体也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方式进行,如手机短信,BBS、e-mail、博客、飞信、QQ私聊与QQ群讨论,论坛,书信,个别谈心与大班学习相结合等等。这些多样性的教育方式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掌握多种现代信息技术与沟通方式,力争在包括学校、网络在内的多个教育阵地处于优势。

3.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

“90后”大学生充满个性和自主意识,更需要得到尊重和个人发展空间。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倡导个性化和人性化,师生间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关爱,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注意尊重和鼓励对方,学生和老师亦师亦友,坦诚相待,努力建立欣赏性的师生关系,通过和谐的师生相处和老师的人格魅力,来鼓励学生不断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引导他们遇到问题时学会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激励,进而使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文关怀,从关心学生的生活做起,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同志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人的思想问题和变化常常与所处的环境和生活际遇有关,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生活困难结合到一起,走到学生中去,体察学生的难言之隐,发现并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真正体现人文关怀的寓意。

总之,每个人都是历史长链中的一环,只是历史赋予每个时代的使命都不同。“90后”终将有一天要成为中国的主人翁,面对这样一个个性多样的群体,只有结合社会时代特点,准确把握“90后”学生的心理特性,有方向地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使命。

参考文献:

[1]韩进之.教育心理学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李玲.“90后”大学生与高校德育途径[J].新学术2008,(2).

[3]王极盛.青年期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