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基本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51:01

机电一体化基本概念篇1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教学中把一些概念冠以“双基”之一的“基本知识”,可见讲清概念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其它知识的学习,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再拥有一定的基本技能,才能在今后的工作或学习中以基本概念为基础,基本技能为手段,以社会发展中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为养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概念,任何一门课程中包含着多个概念,相比之下,中学化学中的概念可谓多矣,粗略统计下就有200多个,如何行之有效地将这些基本概念传输给学生,并使他们易懂、勿混、牢记、活用呢?教师如何能对中学阶段的概念通盘考虑,将其分类,不同类别的概念施以不同的传授方法,或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是我对中学化学概念的大致分类及各类概念所采取的相应的教学方法。

一、简单概念——导读

不妨将教师指导下的阅读谓之导读。大家都有这样一个共识,越是简单的概念越是难以表达清楚,可意会,不可言传,化学教学中有不少概念简单明了,如元素符号、原子、分子、分子式等,教师无须再花费大量的时间讲授,从课堂中划出一定的时间,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悟出概念的真正含义,比起教师在那儿打比方、举例子来省时、活力,且容易掌握得多。

二、直观概念——观察

有这样一类概念,它是根据事物自身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借助于汉字词组独特的、形象的表达来加以定义的,这类概念直观、明了,故称之为“直观概念”,学生凭借对汉字词组的理解便可接受。中学化学中这类概念颇多,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理解的深刻性和记忆的持久性,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演示有关实验,让学生认真观察现象,从中悟出概念的真正含义。如开始学习化学时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概念的传授,即可通过这种方法进行教学;拿一根蜡烛,加热溶化和点燃两现象加以对比,先让学生指出其不同之处,再加以总结、归纳,得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结论,学生会对这类概念理解得透,记忆得深。这类概念还有化合、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质量恒守定律、溶解、结晶等。

三、平行概念——迁移

化学教学中有这样一类概念,有的在物理或其它学科中出现过类似的概念,如反应“速率”的概念;有的是前面的概念后面又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如“化学平衡”与“电离平衡”、无机与有机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等,不妨把这些概念称为“平行概念”,在学过前面的概念之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教学过程中无须再花费同样的精力去从事后面的概念的学习,每逢碰到这类概念可先在复习巩固好前的概念之后,借助于知识的迁移将其在新的部分或章节赋予新的内容,学生听后不仅较容易接受新的概念,而且将学过的、相互平行的概念加以复习巩固。例如:在学习了化学平衡之后再来学习电离平衡,只要将可逆反应“迁移”到弱电解质的电离上,因为弱电解质的电离也是可逆的,自然就引出电解平衡的概念,省时、省力、易懂、易记。

四、易混概念——类比

由于化学上的概念较多,有些概念名称“相近”,组成“类似”,将这些概念传输给学生之后,有的学生抓不住其本质,难以把握,容易混淆,故称为易混概念。如:无机化学中所学的同位素、同素异形体与有机化学中的同分异构体、同系物,无机化学中的“根”与有机化学中的“基”,缩聚反应与加聚反应等,进行这类概念的教学,可采用类比法,通过类比,使学生真正找出其区别的根本所在,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如在讲完了无机化学中的“根”之后,再来学习有机化学中的“基”,可以拿“-oH”和“oH-”加以对比,画出各自的电子式,从是否带电荷、性质、产生的途径等方面加以比较,使学生真正找到“根”与“基”的区别。

五、复杂概念——剖析

在众多的化学概念中,的确有些概念较为复杂,如缩聚反应、盐类的水解等,难以用三言两语讲明并让全体学生理解和牢记,进行这类概念教学时,教师应带领学生认真剖析例证,结合概念的描述,让学生从中求得理解,加以记忆。如在进行缩聚反应的教学时,可通过实例nC6H5oH+nHCoH[C6H3oHCH2]n+nH2o,让学生从方程式中看到缩去一个小分子水,余下的部分聚在一起,形象地使学生看出缩合聚合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再得出缩聚反应的定义,学生能够理解定义的来龙去脉,形象地记住它。

机电一体化基本概念篇2

关键词:电负性;有机化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192-02

在大学有机化学的教学中,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的内容繁杂、抽象、易懂难记,更难以应用,因此往往成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要难点[1]。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各类有机反应发生的原因、反应历程及相关规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一直在努力寻找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有机化学反应机理。通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元素电负性的意义,并以它作为一种有力的工具灵活地运用这一概念去进一步学习和理解有机化学的其他理论知识,在学习中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电负性概念最早由pauling(鲍林)在1930年提出,定义为“分子中原子将电子吸引向它自身的能力”[2]。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化学家对电负性的研究经久不衰,至今已提出几十种电负性标度[3-7]。在基础有机化学的教学中,对有机物分子中原子及基团电负性的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电负性在大学基础有机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探讨,并提出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希望与同行进行交流。

一、电负性是学生建立有机化学思维方法的基础

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有机化学时,会明显感到与中学化学的学习存在比较大的区别,中学有机化学教材的编写基本上沿用的是实验感知式和事实陈述式的叙事方法,主要是基于表象和经验的归纳与概括,鲜有对结构与性质关系的深入探究[8],因此很多学生会沿用这种思维习惯,认为大学有机化学的学习主要也是靠对各类有机物化学性质及其反应式的死记硬背。在这种情况下,应从开始学习有机化学时就要向学生强化“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这一思想。为了使学生不会对结构与机理问题产生畏难心理,在学习本课程的最初阶段,从一个学生并不陌生并且容易理解的角度开始分析有机化学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元素的电负性正是学生开始试着去分析有机化学问题的一个合适的开端。在介绍电负性这个概念时,笔者会向学生强调,电负性的本质是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能力(主要是价电子)。对于学生来说,以学生已有的物理与化学的知识储备,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不困难。以此为出发点,学生会继续学习共价键的极性、分子的极性、共价键的断裂方式、有机化学反应类型等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实际上在潜移默化地训练学生运用有机结构理论去分析有机化学问题,这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电负性是学生理解有机化学规律的突破口

电负性作为一个基础性的概念,贯穿于有机化学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从这一概念出发,层层推进,由浅入深地向学生介绍取代基的电子效应、有机化合物的酸碱性、亲核取代反应机理、亲核加成反应机理等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每次运用这一概念时,笔者总会先向学生提问:“电负性的本质是什么?”从教学效果来看,运用电负性的概念的确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机化学理论中的其他概念与规律。

在学生学习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时,经常会有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进攻试剂进攻的是底物的这个位置,而不是其他的位置?为什么是这个键断开,而不是那个键断开?”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及时地将学生的种种疑问解释清楚,学生会不愿意继续学习,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所以在讲授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时,笔者会和学生一起思考、分析这样的问题,在学生接受了反应的原因后,再继续学习下面的内容。例如,在讲授“亲核取代反应机理”时,笔者会先对卤代烷发生亲核取代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在卤代烷分子中,由于卤原子的电负性比碳原子大,所以碳卤键的共用电子偏向于卤原子,使α-C带有部分正电荷,容易受到具有给电子能力的亲核试剂的进攻,从而导致碳卤键发生异裂,卤原子带着一对电子,以卤负离子的形式离开。因此,该反应是一个受到亲核试剂进攻,导致旧键断裂,底物中的卤素原子最终被亲核性基团所取代的反应,这也是这一反应类型名称的由来。到这里,学生已经能够理解卤代烷进行亲核取代反应的原因了,教师将继续介绍亲核取代反应具体的两种反应历程及相关规律。

此外,在不同版本的有机化学教材中,对内容的组织不尽相同。有的教材将反应机理从具体的化合物类型中分离出来,集中讨论。但笔者认为,这么做可能会导致学生在阅读或听课时,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疑问。以“亲核取代反应机理”为例,如果将该机理放在卤代烷这部分讲授,那么教师会在讲授亲核取代反应机理前,先对卤代烷的结构特点进行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亲核取代反应,学生会有较强的代入感,不会觉得内容突兀,也比较容易接受;反之,脱离具体类型的化合物,仅就反应机理进行先行学习,学生会觉得抽象,不容易理解。但在继续学习醇和醚等内容时,还会接触到这一反应类型,这时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打破依据官能团对化合物分类的习惯性思维方式,指出这些化合物在进行相关反应时,在反应本质上的一致性,使学生做到对知识点的融会贯通,这是学习有机化学反应基本理论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思考方式的转变过程。

三、结语

综上说述,利用元素的电负性这一基本概念,既可以在学生初学有机化学时引导学生从结构的角度分析有机化学问题;又能够在学生学习其他有机化学重要概念和规律时,成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像元素电负性这样的重要概念,在有机化学中还有很多,比如极化、电子效应、空间位阻效应等,对这些概念的深刻理解对于学生建立有机化学的思维方式,掌握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重视这些基本概念,使其成为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金钥匙”,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美]韦德.有机化学[m].第5版.万有志,译.北京工业出版社,2005:175-223.

[2]paulingL.thenatureofthechemicalbondiV.theenergyofsinglebondsandtherelativeeletronegativityofatoms[J].JournaloftheamericanSociety,1932,(54):3570-3582.

[3]SandersonR.t.principlesofelectronegativityparti.Generalnature[J].JournalofChemicaleducation,1988,(65):112-118.

[4]SandersonR.t.principlesofelectronegativitypartii.applications[J].JournalofChemicaleducation,1988,(65):227-231.

[5]BratschSG.electronegativityequalizationwithpaulingunits[J].JournalofChemicaleducation,1984,(61):588-589.

[6]Smithe.w.anewmethodofestimatingatomicchargesbyelectronegativityequilibration[J].JournalofChemicaleducation,1990,67(7):559.

机电一体化基本概念篇3

关键词:物理概念;规律;教学探讨

物理基础知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是物理概念和规律。在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是一个关键的环节,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规律,并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形成概念、掌握规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教学过程,但一般都要经历概念、规律的引入、形成、深化和应用等四个环节。根据教学实践,针对以上四个环节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1.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引入

物理概念是从感性世界中来的[1]。概念和规律的基础是感性认识,只有对具体的物理现象及其特性进行分析、概括,才能形成物理概念,对物理现象的运动变化及概念间的本质联系进行归纳、总结,就形成了物理规律。为此,教师必须从有关概念和规律所包含的大量感性事例中,精选包括主要类型的、本质联系明显的典型事例来教学[2],从而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如何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呢?教师要充分利用板书、板画、挂图、演示试验等手段,充分发挥电化教学的优势,充分结合多媒体技术,使物理课堂教学形象生动,让学生在一个形象化的物理世界里来探究物理概念和规律。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比较抽象的。在进行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时,常常采用“抽象概念形象化”的方法或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来描述物理情景[3]。通过形象化的物理情景,利用逻辑推理、逻辑思维对其进行分析、概括、归纳、抽象出物理概念和规律。例如,在电场和磁场的教学中,用“电场线模型”来描绘电场,用“磁感线模型”来描绘磁场;在楞次定律的教学中,利用蓄水池中出水量和入水量对水池中水量变化的影响来体现感应电流的磁场对引起感应电流的原磁通量变化的“阻碍”作用。

2.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人脑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忽略影响问题的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找出一系列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共性和本质属性,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和规律。

例如在动量的教学中,就是通过创设物理情境进行探究来逐步建立概念的。首先通过演示“静的粉笔”与“动的粉笔”和“静的锤子”与“动的锤子”的运动情况,比较发现静止物体和运动物体所产生的机械效果不同;再通过“慢慢行走的你”、“快速跑动的你”与墙相撞和篮球、铅球以同样的速度落地比较可知影响运动物体所能产生的机械效果的因素是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又通过质量不同、速度不同的两辆小车运动的有关分析与计算引导学生发现质量不同、速度不同的运动物体也可以产生相同的机械效果,但其前提是物体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必须相同。显然运动物体所能产生的机械效果是由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决定的,至此,引入动量来反映运动物体所能产生的机械效果便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了。

3.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深化

教学实践表明,只有被学生理解了的知识,学生才能牢固地掌握它,也只有理解了所学的知识后,才能进一步灵活地运用它。因此,在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之后,还必须引导学生对概念和规律进行讨论,以深化知识,巩固知识。

3.1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的理解是关键。例如,加速度反映了物体速度改变的快慢,而速度则反映了物体位置改变的快慢,弄清了它们的物理意义,就可以避免“速度为零,加速度也为零;速度越大,加速度越大或速度越小,加速度越小”等错误的认识。

3.2物理概念和规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的把握是前提。例如,讨论地球公转问题时,它可以被视为“质点”,但在讨论地球自转问题时,它又不能被视为“质点”;电场强度e=kQ/r2仅适用于点电荷所形成的非匀强电场;牛顿第二定律F=ma只适用于惯性系中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问题等。因此,只有明确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不至于生搬硬套,做“拿来主义”的奴隶。

3.3物理概念间、规律间的比较也是非常重要的。比较是确定概念间、规律间在不同条件下的异同的一种思维过程。物理学中,概念间、规律间在空间上、时间上都存在着差异性和统一性,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作空间上、时间上的比较以辨别概念间、规律间的异同和了解它们的发展过程,才能做到正确运用。以动量和动能为例,它们相同的是,都是物体的状态量;不同的是,动能的增量表示能量的转化,而动量的增量则表示机械运动的转移。既然已有动能来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何还要引入动量呢?原因就是动能的变化是力在空间上的累积效应,而动量的变化却是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应,二者从不同侧面来表现同一物理现象的本质特征,显然,非如此不能满足全面描述物体状态的客观需要。

另外,既要重视概念、规律的纵向联系,又要加强它们的横向联系,以活化学生的思维。如以加速度为中心,与速度相联系,可使学生理解加速度是速度变化率的含义;抓住加速度产生的原因,可以联系到力、质量、惯性以及牛顿第二定律;根据加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基本物理量这一点,可以联系到常见机械运动的分类;根据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量,可以联系到物体做功的快慢、磁通量变化的快慢等。

4.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应用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在学生牢固掌握和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在运用它们来说明和解释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在运用概念和规律的这一环节中,一方面要精心选用一些典型的问题,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师生的共同讨论,深化、活化对所学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使学生逐步领会分析、处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要组织学生进行运用概念和规律的练习,在练习的基础上,要帮助和引导学生逐步总结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从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深入钻研教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意教学的阶段性,把握概念、规律的四个教学环节,逐步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从而达到提高物理教育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姜水根.《理念的世界》.《中学物理教学参考》[J].2004.9.56-58

机电一体化基本概念篇4

一、讲概念不如教会学生理概念,形成概念知识网

教师“讲”的功夫深,不一定教学效果好。开始几年,总在一个误区徘徊,一味的想把化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给学生讲深刻讲透切,但往往是讲得汗流浃背,学生听得枯燥无味。把化学概念教学的重心放在了讲,学生听和记的上面,但实际学生掌握的效果不好。概念本身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很容易导致让学生误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从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求知欲十分旺盛的特征,我开始转变教学方法,让学生共同参与到概念教学的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化学概念的关键词,学会分类、比较概念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动脑,展开讨论,通过比赛,各抒己见。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通过让学生比较分类,找出概念之间的联系和本质的差异,科学的将概念形成知识网,让学生准确有序的记忆储存。如原子和离子,电离和电解,原电池和电解池,元素、原子、核素和同位素,同分异构体和同素异形体等的学习,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是简单作笔记的机器,而是在和谐气氛中,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共同回顾,比较、分析、综合,把前后学习的化学概念串联起来,形成各种网图。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动起来,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了学习的主角。

二、记概念不如教会学生用概念,形成概念巩固墙

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会真正地掌握知识。学习一个新概念,强调处于机械的记忆阶段,可能学生自以为掌握了,事实上时间一久又糊涂了,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概念的应用落实到位,要让学生明白流畅的背诵概念并不意味着真正理解掌握了概念。我也困惑了很长一段时间,学生一讲就懂,一考就错,学生头痛,老师也头痛。重视基础,重视教材,加强基本概念的应用,通过教学实践,针对化学概念的教学实际,学会把握重心,能舍能放。通过与化学备课组共同研讨,精心选择题目,尤其是针对基本概念为载体的选择题,题目难度尽可能适合学生实际,这样来巩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应用,抓住学生掌握概念的易错点,学生学起来也相对轻松一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反复应用巩固化学概念,让学生能够全方位理解概念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也是学习整个化学系统知识很好的途径。教师要充分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在教授概念的时候,要向学生交代清楚组成句子的关键和重要的词句,使学生对所讲概念可以理解的比较确切。例如,“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是教材上对于分子的概念。在这不多的字数里有非常深刻的含义:物质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分子,同种物质的分子具有相同的性质,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具有不同的性质;分子只是组成物质的多种微粒中的一种;分子是一种微粒,肉眼看不到。教师这样分析、讲解概念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便于记忆也容易理解。

三、由化学概念单一的学习过渡到适当延伸拓展,形成概念多元化

学生在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的过程,也是学生实验能力,理解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分析、综合、比较、抽象等能力的培养过程。概念基础知识和应用创新能力是相辅相成,就是对教材的基本概念的延伸,通过对比分析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真正达到知识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的过渡。教师不可就题论题,而要联系旧知识,增设同类,对比启发,指导学生利用教材,深入思考,仔细把握教材与大纲的内在联系,启发诱导学生思维,教师应用心设计,选择题目,依据不同概念的特点,该直观的不延伸,该剖析的一定要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比较概念异同,防止含混不清,教会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同化新概念,真正做到巩固强化,理解掌握,包括规范答题,表达能力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先了解学生对当前知识的想法,再联系教师自己或者课本的见解。然后,采用探究式或者开放式的问题揭示学生的想法。例如,采用“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如果……将会如何”的形式探测学生的想法。

四、由想法与现实的差距,反思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

机电一体化基本概念篇5

关键词: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通过学习物理知识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物理概念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所谓物理概念即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方式。人们通过实践,从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撇开非本质属性,抽出本质属性概括而成。在概念形成阶段,人的认识已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在此对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做了一些粗浅的剖析。

一、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知识的核心,它是学习物理学、理解物理公式含意、掌握其法则、规律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枯燥无味、难以掌握的一个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法,抓好概念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能效的重要手段。

二、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基本内容

物理学是一门基本概念和规律性都很强,同时又能有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推理能力的自然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物质,以及这些物质的变化规律。初中物理内容尽管浅显,但知识覆盖面比较广。物理概念的教学实际上也就是从这二方面来进行的。

1.关于物质基本属性的概念

初中物理给学生介绍了很多有关物质基本属性的概念。如质量、密度、熔点、沸点、比热、电阻等。通过这一类概念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这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以此来认识事物,区别事物。

2.关于物体间相互作用及变化规律的概念

速度、力、功、功率、机械能、电流、电压等这一类概念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建立起一个相对的概念。即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的变化之中,而这种变化都是按一定的物理规律进行的。如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电能、热能、机械能间都可以相互转化,但在转化过程中都遵循一个规律即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三、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方法应用

一般来说,初中学生已具备了比较完全的物理感知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对周围世界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认识,也能对与物理现象相关联的各种条件作肤浅的分析。在此认识过程中他们表现出较强的心理积极性,这是一个积极的因素。但是在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概括、抽象的时候,他们心理上的主观能动性往往不够。这是一个消极的心理因素。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心理因素的积极方面,克服消极方面,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注意到以下几点,肯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重视从实践中引入概念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因为生活实践留在记忆中的形象(表象)容易为学生理解。尤其对于初中学生,从生产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他们认识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教师利用好这些生活素材布置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简单机械的学习中,课前布置学生找找生活中杠杆、轮轴的实例以及它们的作用。

2.通过应用,对物理概念加深认识

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深入不下去。教师的任务就在于从正面、反面、侧面全方位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对于物理实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初中学生往往是出于好奇心,而不是有目的地去观察,只停留在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上。这样不利于物理概念的形成。

因此教师应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善于观察物理事实方面,不仅要发现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而且要发现特征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此外,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应表现在对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初中学生在物理概念学习中,往往不能抓住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并加以联结概括,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学习中不断加以引导。如在惯性教学中,学生往往能根据紧急刹车等现象列举出某一具体物体在某一状态下具有惯性的实例,这时教师就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由此进一步得出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的结论。

3.合理运用概念,分析概念间的相互联系

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深化认识的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对概念认识是否正确的主要标志。必须对概念规律的内在联系加以挖掘。有些同学对每节课的单个概念予以理解,却不善于把这些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物理概念之所以有用,不仅在于它是具体的物理现象的概括和抽象,而且在于它与其他概念的联系。学生不能把相关概念综合成一个相连相容的概念网络,也就不能把它们应用于各种物理场合。事实上,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前后都有联系,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即可收到一石数鸟之效。如复习“电功电功率”这一章时,学生比较电功和电热计算公式时,发现有时公式形式是相同的,这时就应引导学生分析:电流做功的实质是什么?两个物理量形式上达到统一蕴藏着一条什么规律?使学生联想到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并由此进一步分析,何时Q=w,何时Q≠w。这样,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系统化。

4.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注意教法的多样化

⑴从错误中强化概念的认识,⑵应用"类比法"帮助理解物理概念,⑶把相似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对比教学。

物理学中有许多概念名称相似,如向下的压力和重力、热量和热能、做功与功率等等对这些概念加以归纳,指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机电一体化基本概念篇6

一、运用比较概括的方法形成物理概念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有计划地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会抽象物理量的概念的一般思维方法:把物质的某方面的属性或运动的某种状态隔离出来,用一些物理量的比值的思维方法来定义所抽象出来的物理量.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描述物质的某方面属性的概念,如密度、燃料的燃烧值、熔解热、汽化热、电阻、电势、电容等.(2)描述运动的某种状态的概念,如平均速度、加速度等.(3)一些物理定律中的比例常数,如折射率、磨擦系数等.虽然上述三方面的概念的具体内涵不同,但它们定义的思维方法是相同的,都是通过实验在学生对事物的属性或运动的状态观测的基础上,借助科学的抽象,采用比值的思维方法来形成概念的———比值揭示了事物的某种属性.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类比法,注意在处理方法上比“同”,在概念意义上比“异”,引导学生自己去获得新概念,从而培养、提高他们比较概括的能力.

二、利用“比同”与“比异”,引导学生获得规律性的知识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求思维线索,借助于类比,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获得规律性的知识.另外,对一些彼此有联系但有区别、容易混淆的概念,通过比较,概括,能够使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消除他们存在的一些错误或模糊的认识.(1)把规律性和本质都相同或本质上有联系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公式进行对比.例如,把静电场和重力场进行对比,把电池电路、直流发电机电路进行对比,把蓄电池充电、直流电动机电路进行对比.(2)把表达形式或规律性相似而本质不同的概念、定律、公式进行类比.例如,将电压和水压进行类比———电流和水流虽然本质不同,但两者有相似之处.它们都是物质的迁移过程.在迁移过程中,电量和水量都是守恒的,并且都要受到阻力并克服阻力做功,做功过程中都有能量转化等.利用水压是产生水流的必要条件作比喻来引出产生电流的必要条件是电压,使学生懂得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这样的类比,学生容易接受.(3)把同类型或同性质的物理问题进行对比.例如,四冲程汽油机和四冲程柴油机工作原理的对比;幻灯机成像调节与照相机成像调节以及眼睛的调节的对比;交流发电机与直流发电机构造原理的对比———突出“滑环”跟“换向器”不同作用的对比;直流发电机与直流电动机工作原理的对比———突出两者是可逆的机器;电流表(磁电式)与直流电动机构造原理的对比.在进行对比时,一方面应该阐明它们的共同性(一般特点和一般原理),另一方面要突出它们各自的特殊性(各个设备有它自己的具体特点和特殊作用).这样,运用对比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弄清一般知识和特殊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4)把本质不同又容易混淆的物理现象、概念、规律和公式进行对比.例如,把表面相似而本质不同的一些物理现象进行对比,如质量与重力、重力与压力的对比;力矩和功的对比、动量和功率的对比,它们所具有的单位表面看来极为相似,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点;电源的功率或电源输出功率、电流的功率、电热功率的对比———抓住能量转化进行分析,弄清它们本质上的区别.(5)把一些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时易混淆或弄错的物理概念、定律或公式进行对比.如,重力跟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重力与拉力、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

三、利用归类对比练习,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机电一体化基本概念篇7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方法

一、实验法

大多数物理概念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透过现象,剖析揭示其本质而引入新概念的,学生易于进入教学情境,形成鲜明的印象,从而强化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引入弹力的概念时,先演示小车受拉伸或压缩弹簧的作用而运动,说明弹簧在恢复形变时要对使之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再演示弯曲的弹性钢片能将粉笔头推出去,总结得出物体恢复形变时要对使之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进而得出弹力概念。又如,在讲述超重与失重时,让学生在弹簧秤下挂上钩码,静止时在指针下卡一块小纸片并记下示数,当提着弹簧秤加速上升时指针会把小纸片推到下方,此时发现弹簧秤示数增大了,从而给出超重的概念;同样,在观察弹簧秤加速下降时其读数减小的现象后,建立失重概念。通过实验演示的直观教学,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新概念的情境,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类比法

类比是从事科学研究最普遍的方法之一,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物理学中,有不少的概念是用类比推理方法得出的。因此,针对这类物理概念的教学,其最佳方法就是用类比法进行引入教学。只有这样,可以使学生借类比事物为“桥”,从形象思维顺利过渡到抽象思维,从而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新概念。

例如,与重力势能类比,引入电势能的概念;与电场强度概念的建立方法类比,引入建立磁感应强度的概念;将电流类比于水流,建立电流概念;将电压类比于水压,建立电压概念;把交流电相与相差的概念同简谐振动做适当的类比,建立交流电的相与相差的概念;把电磁振荡类比于弹簧振子或单摆,把电谐振类比于机械振动中的共振现象,建立电磁振荡概念等等。

三、设疑法

设疑如同悬念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经过学生积极思维之后得到的概念能经久不忘。在概念教学中设置疑难能更好地为概念引入创设思维情境,这是引入物理概念的一种好方法。

例如,引入全反射概念时,将一束光线从光密媒质(水或玻璃)中斜射到光疏媒质(空气),然后慢慢地增大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为什么折射光线不存在了呢?反射光的强度为什么加强了呢?学生都希望自己能找到一句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这一现象。在学生分析疑问的基础上,引号学生抓住本质给出全反射的定义,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全反射的概念。

四、联结法

物理概念大多数是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新概念的建立主要依赖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相关概念。通过新旧概念之间的关系发生联结,有意义的研究才能实现。因此,在进行概念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已有旧知识的作用而引入新概念,这是物理教学中通常采用的方法。

例如,在引入能量的概念时,先沿用初中时所学过的一些粗浅定义:一个物体能够对外界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了能量。在此基础上,讨论怎样定量确定能量的变化问题,从而得出用做功的多少来确定能量变化的多少这样的一个基本认识,再通过列举事例分析而引入能量的概念。又如,在引入电势的概念之前,先复习场强的引入过程,说明在电场中某点,随着检验电荷电量的增大,所受电场力成正比地增大,但电场力与电量的比值是确定的,这就是该点的场强。有抓住这样新旧知识间的本质联系,自然而然地导入电势概念,才有助于学生接受新概念的内涵。

五、实例法

在物理学中,有许多的物理概念是通过剖析实际生产与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分析现象、抓住其本质而归纳得出的,因此,在对这类概念引入教学时,我们不妨也模仿这概念的建立过程模式对其进行“重复式”的讲解,再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帮助学生形成、理解并掌握该概念涵义。

六、直接法

在物理教学中,有些物理概念是直接引入被采用的,用揭示概念外延的方法给出的这样的概念比较具体直观,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如:重力、机械运动、平抛运动、动能和势能、温度、热量、磁通量、电磁振荡的周期和频率等等,都是直接引入的概念。为此,对于这类概念的教学,我们不必做太多的分析与讲解而直接引入,其教学效果才是立竿见影的。

机电一体化基本概念篇8

论文摘要:每一种类的化学知识都有各自的特点,在学习中可以采用不同的记忆策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贯穿于化学知识的方方面面,它不仅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还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情感意志的重要手段。

化学基本概念是指中职化学教学大纲里规定的最一般、最广泛应用的概念,通常用词来表示,是中职化学教学中起关键作用的核心内容。因为它不仅是学习化学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等知识的前提,还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基础。学生能够清楚、准确、深刻地理解和记忆化学基本概念,对学好化学十分重要。

一、知识组块化记忆策略

记忆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所有正常的成人而言,短时记忆的容量只有7±2个组块。而根据个人的经验和认知,使记忆材料中孤立的事物组合形成更大组块的思维操作过程称为“组块化”。这是记忆活动中最一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它可以转换记忆单元,使人脑中较小的记忆材料结合成较大的记忆单元,从而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提高记忆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有必要将庞杂的化学知识进行组块化,再通过联想和扩充掌握知识,不仅能够增加大脑的记忆量,更能提高记忆的效果。例如,学习电解质概念时,让学生抓住“或”、“化合物”两个关键字词来记忆电解质的概念,就容易把握实质。“化合物”表明只有化合物才可能是电解质,由此可知单质和混合物都不在电解质之列;“或”则表示对化合物而言,无论其熔融态还是水溶液,只要两种状态下有一个满足条件能够导电,该化合物即属于电解质。

化学基本概念的语言描述是概念本质的抽象概括,任何一个成熟概念的定义都是经过反复推敲和锤炼的语言。所以在教学中,找准并抓住概念的关键字词,进行适当的分析论证、比较对照、综合推理,就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顺利完成概念的教学。抓关键词法就是中职化学基本概念学习中一种行之有效的知识组块化记忆策略,普遍适合于化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二、对比记忆策略

中职化学有不少容易混淆的概念,如电解池与原电池、电离与电解、取代反应与置换反应、化合反应和加成反应、硝酸的酯化和硝化反应等。为了使学生对概念有较深刻的理解,就要加强不同概念之间的对比分析,弄清并把握它们之间的差异点和相同点,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及本质区别,使输入的信息加强对大脑的刺激,从而让记忆变得容易起来。例如,认识原子核涉及三个概念:元素、核素和同位素,这三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是难点,学生对这三个概念易混淆。在学习完原子结构表示方法后,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尝试着用原子结构表示方法画出,引出氢的三种原子表示法,再通过层层设疑形式,理清这三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创设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掌握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概念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由具体的实例出发设置驱动性的问题,这样做能够牵制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质疑、引起探究的冲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概念的兴趣和动机。再借助韦恩图,对概念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加以对比分析,加深对这些概念的记忆和理解。

三、直观记忆策略

在中职化学基本概念中,涉及许多抽象的概念,如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化学键、同素异形体等,对刚刚进入中职阶段的学生而言,掌握起来比较难,常常只是机械地记住他们的定义,难以理解,时间一久概念就模糊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可以运用生动、形象化的语言介绍概念,也可以充分利用幻灯、视听工具、实物、模型、图表等直观教具,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加深记忆。例如,“电子云”的概念比较抽象难懂,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可以根据氢原子瞬间照相图制成一系列幻灯片,在课堂上将幻灯片逐渐重叠放映出来,就不难让学生理解“电子云”的概念。再如,在学习“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时,将其文字叙述形式变形为数学表达式,如“物质的量浓度”这一定义的文字叙述形式为:单位体积溶液所含溶质物质的量。此时,我们可以用“n”表示“溶质物质的量”,用“v”表示“溶液的体积”,“c”表示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由此按照定义,物质的量浓度的数学表达式为:c=n/v。通过这一直观的表达式,学生就不难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了,记住也更容易。

基于化学概念抽象性的特点,加强直观教学是提高化学概念教学质量的首要环节。因为只有用鲜明的感性材料,才能使大脑皮层形成兴奋中心,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形成深刻的概念。其中,实验是向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即可由实验现象引入概念;或者由旧概念不能说明的问题引入新概念;亦或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常识作为感性材料引入新概念,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概念的浓厚兴趣。在教学活动中,直观、形象的知识总是比枯燥、抽象的知识更能引起学生共鸣,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所以,教师应当把枯燥乏味的知识讲得生动、形象、有趣味,增强学生的感知,在不违背科学性的前提下,恰当利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比喻,便于学生通俗易懂。

参考文献:

[1]杨志亮等.对化学新教材的研究与实践[j].化学教育,2001,(z1).

机电一体化基本概念篇9

关键词:图式;物理概念;复习教学

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如果把物理这门学科比作高楼大厦,那么物理概念就是构成这座大厦的基石。因此,物理概念教学成为物理教学的核心。李政道在回答怎样才能学好物理这一问题时就曾强调:学习物理的首要问题是要弄清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物理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而影响到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可以说学好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然而,很多学生却往往忽视对基本概念的掌握,特别是不能够形成概念网络,更不能够比较深刻地了解概念间的联系。

因此,无论是在新授课中,还是在复习课中都应重视物理概念的教学,以此为基础来教好、学好物理知识。怎样才能使学生在复习课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对物理概念的复习有兴趣,并能通过学习真正理解概念。图式理论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图式理论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它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征知识。利用图式的形象性、直观性、层次性、关系性和可扩展性等特点,将它引入到中学物理复习教学中,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一、图式理论的内涵

现代图式理论是在吸收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又在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以及心理学关于表征研究的基础上,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对现代图式的理解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一般性”,即图式中贮存知识具有一定程度的概括性;二是“知识性”,图式既描述某类事物的必要性特征,又描述其特点性特征;三是“结构性”,图式中各个知识结点之间按一定关系联系组成一种层次网络,同时,图式还可以是一种等级结构。所谓图式是指围绕某一个主题组织起来的知识的表征和贮存方式。人的一生要学习和掌握大量的知识,这些知识并不是杂乱无章地贮存在人的大脑中的,而是围绕某一主题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单元,这种单元就是图式。比如,我们见到某种动物的图片,就能很快想起它的名称、性情、生活习性等很多有关该动物的知识。这说明该动物的外观特征是与它的名称、性情、生活习性等有关知识联系在一起贮存在人的大脑中的。

所以说,图式实际上是一种关于知识的认知模式。图式理论研究的就是知识是怎样表征出来的,以及关于这种对于知识的表征如何以其特有的方式有利于知识的应用的理论。

图式描述的是具有一定概括程度的知识,而不是定义,图式所描述的知识由一部分或几部分按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其中的组成部分称之为变量或槽道。图式不是各个部分简单机械相加,而是按照一定规律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图式是在以往经验的旧知识与新信息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同化”与“顺应”而形成的,是以往经验的积极组织,“同化”和“顺应”是皮亚杰图式理论的两个重要概念。“同化”就是把外界的信息纳入已有的图式,使图式不断扩大,“顺应”则是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图式不能再同化新信息,而必须通过调整改造才能建立新的图式。

二、图式理论在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1.从图式的结构看物理概念教学

图式是由变量或槽道组成的,每个物理概念也都是由相互关联的几个部分构成的。如果我们把物理概念看成是一个图式的话,构成物理概念的几个部分便是这一图式的变量或槽道。因此,在物理概念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形成关于某一概念的图式,首先要分析该物理概念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即该物理概念图式的变量,然后从中找出起关键作用的变量,以便从全局上把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这样就能为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该物理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关于“向心力”这一物理基本概念的教学,我们首先要找出它的图式的变量。它包括质量、线速度、角速度、半径、力的方向、力的特点。在教学中,深入透彻地分析这几个关键变量,可以使学生形成关于“向心力”的正确图式,进而准确地掌握这个重要物理概念。

2.从图式的关系看物理概念教学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分析物理概念的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要搞清这些构成部分之间以及物理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图式理论指出,图式不是变量的机械相加,而是按一定规律结合的有机整体,图式的变量之间有相互约束的关系。

物理概念的图式也是如此,复习时还要从整体的高度重新认识所学的知识,抓住重点,了解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结构。如复习力学知识时,要了解受力分析和运动学是整个力学的基础,而运动定律则将原因(力)和效果(加速度)联系起来,为解决力学问题提供了完整的方法,曲线运动和振动部分属于运动定律的应用。动量和机械能则从空间的观念开辟了解决力学问题的另外两条途径,提供了求解系统问题、守恒问题等的更为简便的方法。有了这样的分析,整个力学知识就不再是孤立和零碎的,而是为了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有机整体。

3.从图式的形成看物理概念教学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学生物理概念的形成是一个从对物理变化的感性认识出发,经过抽象、概括而达到对物理现象理性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首先是建立在以往经验的旧概念和新知识联系的基础上,然后通过新知识与原有物理概念的相互作用,构建新的物理概念。这一过程正是图式理论所描述的原有的图式可通过“同化”和“顺应”形成新的图式的过程。

比如对“功”的概念的构建,应该说到了高中,学生对功的学习跨了一大步,功的量度公式由w=Fs扩展到w=Fscosα,提出了正功、负功概念。继而深入讨论了功能关系,用能的转化来说明功: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初中由功说明能的做法被颠倒过来,这是对功的认识的飞跃。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多数学生的认识并没有做到跟教材同步,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功的概念,原因在于功和能都是非常抽象的概念。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注意不断地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理解各种力所做的功。在学习了力学后,再学习热学、电学、光学等知识时应不断充实有关功的内容,以便学生真正理解功的概念,运用功和能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讲到热学时,可根据分子力做功跟重力做功的相似性,将分子力做功与分子势能的减少关系表示为w=ep1-ep2;根据内能改变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可以将功、热量和内能的改变联系起来。其遵循的规律就是热力学第一定律,这是包括内能在内的能量守恒定律,公式为e=Q+w。从这个公式可求得外界对系统所做的功为w=e-Q。热力学第一定律使功和能的关系扩展到功、热量和能的关系,对于功的认识又深入了一步。

在讲到电学时,根据电场力跟重力的相似性,电场力做功可以根据电势能的变化来计算,电场力做的功等于电势能的减少,即w电=ep1-ep2=qU1—qU2=qU,式中U1、U2为电势,U为电压,U=U1-U2。这是电学中常用的计算公式,电场力做功用电势能的变化来表示,这是静电场具有的一种性质。在直流电路中,电流做的功为w=Uit。学习磁场知识时,我们知道洛仑兹力对运动电荷不做功。这是由于洛仑兹力始终垂直于运动电荷的速度。由此可以推得磁场与静电场具有不同的性质。在光电效应问题中,可根据功能关系得出光电子克服金属原子的引力所做的逸出功为w=hγ-e0,其中hγ为光子的能量,e0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通过这样在后续的学习中不断充实、强化功的概念的内涵,学生头脑中功的认知图式得到了逐步扩展,最终达成了对功的概念的较为深刻的理解。

那么,根据图式理论,在进行物理概念教学时,对于新概念图式的形成,一方面要看它是否能通过“同化”学生已有物理概念图式的方式来实现;另一方面,则应考虑通过“顺应”的方式,不过运用这种方式,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或选择形成物理概念图式的一些例子,既要比较它们的必要特征,又要比较它们的无关特征,以使学生形成完整的有关物理概念的图式。

总之,图式理论是关于知识的心理组织结构的理论。我们这里所讲的图式是一种认知图式,它不仅可以用来表征各种概念和理论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表征不同操作水平的知识,它对知识的获得具有重要意义。在物理概念教学中,运用图式理论可以使教师从教育心理学水平上更好地指导学生形成、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杨亮涛.概念图是促进学生知识建构的有效工具[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4).

机电一体化基本概念篇10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是物理事实的抽象,它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一节物理概念课能否成功,引入是关键环节之一,若概念的引入新颖,吸引学生兴趣,则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打下坚实的基础。

传统的物理概念教学主要存在平铺直叙,缺乏创新,教学枯燥等缺点。而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以实现教学最优化。在物理概念引入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计算机多媒体、录像、录音、幻灯、课件、新颖器材等)可以使概念教学由抽象变具体,由微观变宏观,由静态变动态,从而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下面就怎样在物理概念引入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谈一点肤浅的看法。

1、通过计算机课件模拟物理情景引入。

"电流"概念比较抽象,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让本看不见的电流变成动态的画面,加深学生对电流的感观认识,从而为建立电流概念打下基础。再如引入"弹性势能"时,小球碰撞弹簧片的形变不易观察,可用"动画"将其展示出来,学生仔细观察碰撞过程。

2、通过新颖的实验引入。

新颖的实验往往更能吸引学生注意,恰当地将教材中的实验加以发展、变化,可以增加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大气压强"概念引入前,可以做"易拉罐"实验,往空易拉罐中注入少量酒精,放在酒精灯上加热,排走罐中空气,然后用橡皮泥将罐口封闭,让易拉罐冷却,学生可以观察到拉罐被压瘪,并发出剧烈响声。该实验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听觉效果,都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从而引入"大气压强"。(实验中可以用喷水器往罐身喷水帮助冷却,现象更加明显)。

3、由学生活动引入。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与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是主体性教育的体现,更是学生自我和谐发展的客观需要,以学生活动引入概念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在引入"摩擦力"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将两本书的纸张相互交错夹在一起,学生会发现要使两本书分开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从而引入"摩擦力"。

4、由问题讨论引入。

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参与讨论,最终引入物理概念,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思考。如:"铁比棉花重"这句话是否有道理。可能有学生认为有一定的道理,有的认为没有道理,但又说不清理由,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引入"密度"的概念。

5、通过加强学生感官认识引入。

物理实验除了让学生"看"外,还要让学生"听"、"闻"、等加强感官认识。如:引入"响度,音调落色"可以放录音。引入"扩散"概念,可以让学生闻香水。(将香水瓶放在教室墙角,不要喷洒。)

6、通过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入。

引入"惯性"概念时,可以播放录像,让学生观察刹车,加速,转弯时乘客的表现,从而引入惯性,贴近生活,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7、通过类比法引入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