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十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十篇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54:5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篇1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思想政治工作与政治理论教育、职业教育、为人帅表、校园活动、学生、提高教学质量等关系的论述,说明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各项工作中的重要性。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培养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进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充实和改进思想品德课和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把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本文拟结台成人高校的教育特点,谈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握好的六个关系。

   一、思想政治工作与政治理论教育的关系

   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很广泛,但归结起来无非是政治教育和经常性思想教育两个方面,而政治理论教育则是政治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学校政治理论教育就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教育,在学生中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使他们了解并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理论基础。思想政治工作与理论教育有许多共同点,如共同的教育对象、培养目标、理论基础、正确灌输与启发诱导相结合的方针等等。但是又都具有各自不同的内涵与外延,谁也不能代替谁。

   要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必须重点充实和改进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理论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把握青年学生的思想脉膊,达到理论灌输、行为调节和纪律约束的统一。同时也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做好德育工作,达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目的。

   现实中,政治理论教育常常处于受轻视、受冷落的地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解决眼前的思想问题成了当务之急。于是,带有治本性质的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世界观等方面的教育减少了,而带有“消防”、“补漏”性质的零敲碎打方式多了。有时,思想政治工作常常被动地应付和附属于某一阶段的中心任务,所起到的也只是“配合”、“呼应”的功能和作用,由此带来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短期行为。比如:某一时期只重视学校招生人数,而忽视对考生的思想品德审核,招进个别品质恶劣的学生;只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行为养成等等。要解决以上问题,必须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任务,深人细致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二、思想政治工作与职业道德教育的关系

   思想政治工作与职业道德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一项有力措施。只有把两者紧密结台起来,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达到双赢的目的。在学校的实际工作中,不少人把二者混淆起来,忽视职业道德教育,只注重理论上的说教,情感上的启发,而放弃了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和建设,使思想工作流于形式。实际上,思想政治工作和职业道德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他们都是做人的工作,解决人的认识问题和思想问题的;其次,他们都要做到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以理服人;再次,他们都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离开了思想政治工作,职业道德教育就无法进行;离开了职业道德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就难以达到目的。

   思想政治工作与职业道德教育也有区别,主要是目的、任务、内容等不一样。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的工作或劳动实践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它有具体的条例、制度、公约、守则等;而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针对人们的思想和工作实际,解决思想认识上的问题的。可见,二者不能互相代替。学校自古以来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教师,一种是学生。高素质的教师和学生是一个学校的活力源泉。教师和学生的职业道德建设,直接影响着学校的道德风尚和精神文明建设,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应结合学校的特点,针对存在的问题,深八细致地做好教职工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并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职业道德教育之始终。同时,把职业道德教育看作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使他们按照自身的规律正常运行,以推进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思想工作与为人师表的关系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历代家所倡导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体现。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思想政治、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真正为人师表。

   为此,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动员所有教师来做。学科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知识的传授者,也应成为学生思想成长的引路人。因此,要搞好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政治理论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增加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教师要重视自身的理论学习,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教师首先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上成为学生的表率,其次要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灌输和思想教育。教师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做思想政治工作时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诚待人,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所以说,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思想政治工作与校园活动的关系

   有人说,思想政治工作就其内容来说是糖,就其形式来说是水,糖要溶于水。这个比喻是生动而恰当的。在新的时期,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既要有报告、课堂等主渠道,又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寓教于乐,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取得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学研究已证明了“警告的防御作用”,即如果事先告知某人他将要获得某种与他原有的观念不一致的信息,那么他很可能采取一种机制,以对付那不一致的信息。因此,要改变那种单纯开大会、听报告、学文件之类的单调的教育形式,寓思想政治工作于师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才能受到他们的欢迎,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借助文体活动、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仅可以起到点滴渗透、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可以丰富师生的业余生括。成人院校师生的业余时间比较多,人们可以从事文化学习、阅读、欣赏、体育、社交、娱乐等活动,用来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综合素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五、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工作的关系

   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完成培养专门人才这个基本任务的必要保证。管理是一种运用手段,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规范大学生行为的教育形式,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学生管理工作绝不是为管理而管理,而是通过严谨、科学的管理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这也就是为什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总是和思想教育联系在一起并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成人高校各项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客观地说,如何从管理人的思想行为的角度去教育学生、启发学生、感化学生、关心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工作某种程度上确实被忽视了。具体表现在对学生的行为规范管理考虑得多,对思想教育管理考虑得少;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停留在形式上多,而深人实际从管理角度去规范思想、行为少;党委管教育行政搞管理,两项工作相分离。这也是一手软一手硬的原因之一。因此,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密切结合,绝不能以“管”代“教”,也不能以“教”代“管”,否则,就会形成“两张皮”。

   高校学生工作的真正价值在于它的性。成人院校管理工作面对的是不同年龄层次的成人大学生。由于他们各自表现出的气质、性格、智力、意志、情感、兴趣有异,自有各自不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在加强科学管理,进行卓有成效的行为导向的过程中,要求思想工作者认真对待不同问题,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注重灵活性。但管理过程的实施却体现出强制性,它以规章制度、行为规范为依据,运用手段来达到管理、教育的目的,从而形成完整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六、思想政治工作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

   高校是人才的摇篮,担负着为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重任。成才教育是整个高等教育的核心,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提高教学质量又是成才教育的关键。所以,高等学校一定要把握好思想政治工作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

   首先,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而人又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调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篇2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内涵

思想政治工作就在一定的范围内,为了完成某一政治任务而进行的活动,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就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将其与时间教育相结合,引导人们有积极的政治思想以态度,提升其心理素质与道德水平。企业的文化建设是企业管理当中的以项新学科,企业文化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之下,在企业的管理当中创造具有企业精神的状态,企业的文化的应用能够给企业关注活力,促使企业在经营的过程当中有效的增长其经济与竞争力。

企业文化建设是将企业的价值理念作为中心对企业的工作人员进行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一种政治思想文化的教育体系,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两者都是对人思想观念以及高的水平的教育。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高职院校作为高职学生迈向社会的重要过程,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更根据企业文化对于员工的要求进行,这样可以更加有利于学生迈向社会工作,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也可以吸收企业的一些优秀文化及内涵,投入到高职院校的建设当中去,这样既可以使高职院校的发展符合社会的需要,又能够为社会及企业输送有用的人才,让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建设想结合成为可能。

二、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方面的教学应当结合思想政治的规律,围绕高职教育的目的及特点进行思考,寻在思想政治课和高职教育的契机,高职院校的教育主要是以培养综合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以就业为指导的教育导向,高职学生想要顺利就业,就应当具备最基本的道德,职业道德也是道德范畴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所以应当把职业道德观念思想的培养作为重点贯彻到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因为只有采用这种手段,才可以让高职思想政治课具备于一般本科院校思想政治课完全不同的特色,所以重点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提升思想政治课和高职教育有机结合的最终目标[1]。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

建立校外的实训基地,让学生深入到社会中去,接触优秀企业文化的改造是为高职学生提供了解社会、接触优秀企业文化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学生在校外实习期间,学校是是施教的主体,企业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的施教主体,思想政治教育不但是课堂上的理论教学,更是贯穿学校教学和生产实践、实习的整个过程和每一个具体环节,所以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上,不但要考虑与学生专业的融合,更要考虑优秀的企业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延伸[2]。

重视高职学生社会调查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社会调查是学生融入社会、接触企业、进入行业的重要途径,鼓励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有选择性的加入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当中进行调查、分析,是提升思想政治教学质量的最有效办法,指导学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当中学习企业优秀文化的精髓,学习企业经营理念,通过实地学习调动学生主动面向企业的积极性,养成正确的职业道德,积极引导学生勤工助学活动,高职院校学生在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较强,更容易接触到相关行业、企业,在勤工助学过程中,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快速融入社会,深入企业,吸收企业文化的精髓,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养成产生重要的影响[3]。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篇3

关键词:高校党建;人才培养;素质教育;有机互动

作为党建工作重要内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都承担着教育和培养人才的任务。同时,它们在育人的主旨和对象上相通,在教育内容上交叉,在实践操作上相似。因此,二者只有着眼于培育人才这个根本任务,统一于高校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才能通过工作中的整体联动,追求和实现最优的育人效果。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契合

“契合”指的是一种相称、适应或胜任的状态,源于互动心理学,强调的是双向的作用。这里,我们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契合分为一致性契合和互补性契合两个层次。其中,一致性契合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才培养工作特征的一致性程度;互补性契合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某些方面的需求人才培养工作可以提供,人才培养工作在其它某些方面的需求“牵手教育”可以提供。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具有一致性契合。(1)工作目标和任务的同一性。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传承民族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关系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问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才培养工作共同的目标与责任。(2)工作对象的同一性。人才培养工作的对象是高校全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也包括全体大学生。(3)工作内容的同一性。人才培养工作强调的是素质教育,其中思想政治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因此二者工作内容和要求具有一致性。(4)工作过程的同一性。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贯穿于学生大学生活的始终,而且覆盖全部教学、实践活动,这几乎就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也正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存在互补性契合。(1)所属范围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政治范畴,其本质上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和宏观性,带有上层建筑色彩;人才培养工作属于教育管理范畴,其本质属性为教育性和微观性,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2)工作侧重点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着眼于社会共性,具有普遍指导的特点;人才培养工作着眼于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落脚点是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3)工作主体存在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干部党员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工作,人才培养工作的主体包括全体教职员工。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相互支撑、互为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有生力量,他们通过个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举止传播着先进思想和文化,并成为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中坚力量;人才培养工作的思想性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进一步延伸。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才培养工作可以借助和交汇使用对方的教育等各种资源,最大程度地完成完成育人任务。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互动途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存在双向作用的区域,它是二者互动的平台,共包括制度、资源、行为等三个维度。其中,制度层面指的是二者在教育制度设计里可能是有意识引起的关联,也可能是工作中无意识而产生的结果;资源层面指的是指二者各自所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共享及整合;行为层面指的是二者在具体教育活动中出现的关联和交叉。根据有机整体性理论,事物本质上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整体又是各部分相互关联的系统的有机体,其有机体内的各部分交叉渗透、整体联动,通过内部整合,整体大于局部之和。因此,寻求和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契合,推进二者互动,有利于实现育人效果的最大化。

1.推进制度互动。(1)建立契合的制度。要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顶层设计,确立和实施院系领导讲座制度,即院系书记、主任每月分别要面向全院系学生搞一次讲座,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确立和实施党员“一联一”制度,即教工党员包扶一名贫困学生,对其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和生活上的帮助;确立和实施“首问”负责制,即当学生遇到困难和问题时,第一个承接的教工要负责帮助解决到底。(2)强化契合的机制。要建立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才培养工作共同育人的动力机制,即着眼校内各部门及校园人共同参与育人,建立和形成利益驱动机制;着眼隐形育人力量,建立和形成心理推动机制;着眼执行力,建立和形成政令推动机制。要建立和形成二者共同育人的运行机制,即不断认识影响和制约二者育人的各种因素,明确确立二者的育人原则和运行方式,着眼二者契合搞好整体规划。要建立和形成二者共同育人的保障机制,即理论保障、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经费保障、监督保障等。(3)完善契合的体系。要强化和完善师生帮扶体系,做到“学生困难有人帮”;强化和完善思想疏导体系,做到“思想扣子有人解”;强化和完善矛盾化解体系,做到“出现矛盾有人劝”,进而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人人相互尊重、人人心情舒畅”的育人环境。

2.推进资源互动。(1)发掘和共享文化资源。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师生头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教育大学生,把党的先进思想和理论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强化现代大学文化理念,弘扬和谐文化,培育大爱精神,倡导学术坚守,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构建整体性的校园文化观念和系统化的运行机制,打造文化校园,通过文化育人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2)发挥和共享组织资源。要健全育人的体系构架,在各院系设立学生工作办公室,直接负责实施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在各党总支(支部)设立分工会,全面开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活动;在各个班级设立班主任,进行微观管理、因材施教,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3)发掘和共享人力资源。要把握育人主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和广大教职员工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将党的先进理念注入大学生头脑,把党的关怀送到大学生心田,通过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3.推进行为互动。(1)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课堂教育教学的统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这个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专业课教学这个思想教育载体,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教与学的互动,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准则,注入学生脑海,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增强本领、明辨是非、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育人阵地。(2)推进“红色网站”建设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要着眼利用网络技术的方便、快捷、信息量大等优势,打造素质教育网络平台,创建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教育、科技人文教育、就业技能教育、身心健康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形式新颖的网站。网站建设要始终高唱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旋律,不断完善针对性、个性化的服务,真正办成大学生喜爱的精神家园。(3)推进主题教育实践与课外教育活动的统一。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教育活动,以引导思想、娱乐身心、陶冶性情、潜移品性、培养情操、激活灵魂为原则,丰富活动的形式,提升活动的品味、趣味与质量,坚持把教育主题渗透到学生各项活动之中,进一步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育人效果的最大化。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篇4

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1]。生态文明理念已经成为当今社会谈论的热点问题,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必须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入生态理念的可能性

在专业概念中,“生态”狭义是指“生物与生物及生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2]其实质是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一种动态和谐的关系。于是,我们也可将“生态”理解为生物内部及其周围环境的和谐互动关系。生态学强调生物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强调系统的和谐平衡,因此它与要求和谐平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统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反映的是老师与学生及其教育环境之间的关系,体现的正是“生态”的实质,所以发挥学院的专业优势,将生态文明理念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可以实现的[3]。

把生态学理念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就是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借用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来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出路。首先,生态学理论是一种具有普适性的自然科学理论,通过借鉴生态学和谐统一观念对构建合理、科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其次,将生态学原理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以和谐平衡互动的理念来剖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未来发展之路,发挥学院专业优势将自然学科的科学理念浸透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根据大学生自身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老师与学生以及教育环境的互动平衡,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再次,将生态学理论引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为研究对象,以老师、学生及教育环境所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探索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达到和谐统一为研究内容,最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我们可以借用生态学的概念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概括为一个由老师、学生、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它们共同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通过其系统内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促使系统各要素协调、均衡发展,从而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持续发展,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功能。“这不仅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上的一个重要转换,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深化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为我们透析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提供思想理论武器。”[4]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生态学理论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时代要求

“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推进社会发展和培育先进生产力的基础”[5]。首先,在这个倡导生态文明的新时代,需要学生具备迎接各种挑战和机遇的能力。为了使学生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便成了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其次,发挥专业优势,将生态学理论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仅是自然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延伸也是社会快速发展不断创新的需求。高校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育人的首位。面对社会的高速发展,为了适应当代生态文明发展的需要,探索如何发挥专业优势,将生态学理论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顺应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开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出路的必然选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具有导向性的作用。大学生思维活跃,其思想状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为了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平稳发展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以学科交叉点为基点,广泛吸收心理学、教育学等人文学科甚至是一些自然科学的理论精华,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新的道路。然而,高校内部矛盾凸显,也带来了众多新的挑战。如师生关系恶化、学生厌学、心理问题严重、道德缺失等不时出现在高校中。为了解决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多学科交叉,开拓适应时展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与方法,站在生态学的视角审视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不足与弊端,将生态学科学的理念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是学校开辟新出路的必然选择。

三、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从生态学的角度,可以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看作是一个具有一定主观性的生态系统。然而在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常常忽视思政教育系统内部以及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平衡的破坏,因此在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中会出现种种问题。

(一)教育目标的弱化

为了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的和谐稳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重视系统内不同个体的协同性,也需要区别不同个体的差异。反观我国某些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并没有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而只是简单地把人的个性等同于人的社会性,过多强调个人对群体的绝对服从,忽视了学生个体的正当需求。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忽视了教育工作的真正意义。比如,一些高校通常没有切合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浮于表面,常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掩盖了其空虚的内涵,但却离学生们的真正需求越来越远。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却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6]。近年来,一些高校大学生自杀率有上升趋势,出现这种状况不仅是因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对滞后,更重要的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现实利益和眼前问题的解决,缺乏心灵对话。

(二)教育环境的闭塞

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看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其必然受到社会、家庭、文化等外界环境的影响与制约。然而,由于某些高校忽视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应是一个对外开放的生态系统,一些高校只关注于自身对学生的教育,忽视了社会以及家庭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价值,无法摆脱我国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局限性,这种教育环境的闭塞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危机的表现。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生态化原则

为了顺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新方法、新路子,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则需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遵守以学生为本、开放性、动态平衡等原则。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

“以人为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中是以学生为本原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化。”[7]以学生为中心,在工作中要充分意识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并在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实施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使高校教育贴近大学生实际需求。

(二)保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开放性

“开放性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与外部社会保持亲密而广泛的交流和联系,并通过这些活动维系着自身的平衡与发展。”[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要实现健康发展必须保持其生态系统的开放。社会、家庭、学校等环境都会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深刻的影响。学生视角往往紧跟随着社会的潮流,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依托社会并动员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生态系统、教育生态系统以及整个社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保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开放性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篇5

“路径依赖”理论由制度学家道格拉斯•诺思第一个提出。诺思认为,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即“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及未来可能的选择”。在诺思看来,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让你轻易走不出去。沿着既定的路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迁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原来的错误路径往下滑,最终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之下而导致停滞。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断地进行变革,但始终呈现出以社会为本位,以政治理论教育为主要内容,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要教育方式,以高校党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要管理机制的模式。由此可以认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革中存在着“路径依赖”现象。根据路径依赖理论,良好的路径可能进入良性循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会越来越强;不好的路径可能进入恶性循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会越来越弱。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这一路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学习苏联”和老解放区经验的产物,它在计划经济、权力集中、文化一元的条件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文化多元时代的到来,“路径依赖”现象禁锢了人们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空间,继而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因此,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跨越性发展,必须消解“路径依赖”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作为连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和中介,对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起着导向和规约作用。因此,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着手,必然能充分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革中的路径依赖现象,进而从政策人手消解路径依赖现象。

二、从政策探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革中的路径依赖现象

(一)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取向

概览不同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对目标的表述虽然不同,但基本思路未变,即服务于社会发展的需要。1950年《高等学校暂行规定》总纲规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革命的政治教育,即使学生“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树立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进入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如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规定:“在一切学校中,必须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工人阶级的阶级观点,群众观点和集体观点,劳动观点即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为“四化”培养人才这个中心来进行,具有明显的社会本位价值取向。如1980年《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学校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努力使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社会转型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一代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入新世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对目标的规定来看,始终绕着“革命、阶级斗争、建设”,围绕着“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思路展开,个体价值目标尚未受到重视,呈现“路径依赖”现象。

(二)以政治理论教育为主的教育内容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这其中,政治理论教育是主要内容,其他教育内容都是从这一内容发,并以这一内容为基础衍生的。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来看,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1作会议提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师和青年学生中进行政治与思想教育”。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继续强调政治教育,如1961年《关于高等学校共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意见》强调,“政治理论教育是学校政治思想t作的重要环节”。从这一时期课程的内容来看,主要是以阶级斗争教育为主要内容,大量强化学生的阶级斗争意识,促进其思想的革命化。这种极其单一的政治教育一直持续到80年代初。

1982年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虽然逐渐规定r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等内容,但从其地位来看,仍弱于政治教育。如1984年《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规定》指,“马克思主义是培养学生无产阶级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理论基础,把马列主义理论课作为必修课,是社会主义大学区别于资本主义大学的重要标志”。1987年《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_丰义理论教育,是思想教育的基础”。1995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指,“必须重视德育,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学校t作首位”。这表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在教育内容的规定上存在着“路径依赖”现象。

(三)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的教育方式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更符合学校教育活动的特点,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中规定最多的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如1955年《关于高等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指出,“政治理论课是高等学校进行经常的、系统的政治思想教育的最基本形式”。1980年《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指出,“课堂讲授是马列主义课教学的主要环节和基本形式”。

199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t作的若干意见》指,“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2008年《关于组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的意见》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存在着明显的“路径依赖”现象。

(四)以校级党政领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的管理体制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设立了高等学校政治丁作机构“政治辅导处”,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直接管理。1954年撤销政治辅导处,进而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下,校长负责,人事、保•140•卫等各政工部门,政治理论课教师,各级党团组织,辅导员互相配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党政部门和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作用突显。这种管理体制一直持续到“”结束,之后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调整,但调整力度不大。1980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1二作的意见》确立了党委领导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体制,不仅专职、兼职的政工干部要做思想政治t作,业务课教师也要做思想政治_t作,特别要注意发挥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师和各科骨干教师的作用。

1984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丁作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党、政、t、团各系统所必需的专职人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骨干。199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校长都要对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负责”,“在党委(总支、支部)的统一部署下,学校都要建立和完善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1995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提m,“高校德育队伍包括学生专职政t人员、‘两课’教师和众多的兼作德育工作的业务课教师和党政干部”,“学生专职政工人员和‘两课’教师是德育专职教师”。200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t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从政策来看,始终强调校级党、政和思想政治教师的作用,实际上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三大主体,即党政领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呈现出“路径依赖”现象。

三、正确处理政策中的“一”、“多”关系,消解路径依赖现象

“一”与“多”是物质世界普遍存在的关系。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一”、“多”关系表现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管理等各个方面。长期以来,我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过于强调“一”,而忽视了对“多”的认识和分析。正确处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中的“一”、“多”关系,是消解路径依赖现象的重要举措。

(一)教育目标的“一”与“多”

“目标指导着教育行为的方向,可使教育行为成为有意义的、有秩序的活动,避免教育行为、教育方向的盲目性、机械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一个多层次系统,它有社会目标和个体目标之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目标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家、社会发展的关系。

因此,社会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位目标。但是,“人双重地存在着”,首先是为“他自身而存在着”。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确立社会目标的基础e还应考虑个体目标。社会目标和个体目标作为不同层次的目标,相互联结、相互促进。个体目标是社会目标的来源和实现基础,社会目标影响并引导着个体目标的发展方向。长期以来,我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始终强调社会目标,忽视对个体目标的定位,这易于使“教育沦为政治的t具与政府的附庸”。提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个体日标不是推崇个人主义,而是通过个体目标的建立推动社会目标的实现。教育家叶圣陶讲,“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不教育”。

从发达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来看,主要是强调个体日标,通过个体目标推动社会目标的实现。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大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丰富的情感和鲜活的创造力,因此,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要在社会目标和个体目标两个向度上形成合理张力,才能产生出一个相互制约的平衡动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在目标上的双向选择,决定了一方面要把培养大学生的个人美德、独立人格作为主要价值追求;另一方面也绝不能游离于社会主义的逻辑之外,面临着把大学生推向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发展使命。

(二)教育内容的“一”与“多”

教育内容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基础与保证。由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多元文化的时代特点决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还应在内容上重点突出民族文化教育、公民教育和日常生活教育。民族文化教育不仅是指中国古代文化的教育,还包括近代以来的革命传统文化教育。青年学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主要力量,他们掌握民族文化的态度与程度,直接决定中华文明未来的性质与方向,因此需要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民族文化教育。

“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和发展了一整套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这是我们的政治优势,是我们治党治国的传家宝。”大学生作为“接班人”必须了解和传承这些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公民教育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表现在认知上,能充分认识自己在国家政治和法律生活中的地位,了解自身公民角色,知道自己所承担责任及所享有的权利;在情感上,有自己对所属国家或社会的认同。大学生即将走向社会,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必需。

(三)教育方式的“一”与“多”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中,能够多次见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地位、作用和教材体系等方面的认识。这意味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位于主导地位,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方式上呈现出“一”与“多”的矛盾。这个矛盾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授成为单一的教育方式,其他方式被忽视。二是课程体系单一,缺少相关课程体系的辅助运作。面对复杂的文化价值观,单一的课堂讲授方式很难使学生产生心灵共振,甚至使喜欢质疑、独立思考的大学生产生一种莫名的逆反心理。恩格斯说,“我们不知道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强制处在健康清醒状态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合力;建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2-0050-02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现代教育是一个整体协调、作用互补、动态循环的生态系统,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看作一个各要素之间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积极发挥其自我调节和动态互补功能,形成生态合力,构建互动、和谐和平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行机制,能有效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和教育的实效性。

一、构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合力的重要价值

(一)有助于把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对外开放的深入以及国内外社会环境的变化,不仅造成社会教育严重背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弱化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且还使教育工作者难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内心需求,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造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客二元对立的现象。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合力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态系统与外生态系统之间构建起全员参与、追求主客体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有效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形成家庭教育、高职院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合力与教学、管理和服务之间的合力,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保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生态的平衡。

(二)有助于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提高工作的实效性成为困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问题。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合力,从理念、目标和内在驱动上指导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能有效解决日常工作实践中产生的热难点问题。

(三)有助于强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业务素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与传统合力相比,生态合力不管在场域结构、作用方式上,还是在目标追求、价值理念上都体现出系统性、多维性和动态性的特点,这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升其业务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业务要求:生态合力不仅强调教育生态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互动与协调,而且还追求资源的优化利用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这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知识水平、职业道德以及专业技能等业务水平的同时,还有助于把握学生需求、提升工作的科学件和整体工作成效。

二、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合力建构的困境

(一)教师与学生关系失衡。教师与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基本因素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基本关系,只有建立起互动和谐、互为主体的关系,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合力构建取得实质性进展。当前,受招生规模、社会环境、教学任务繁重等因素影响,教师与学生间相互交流的机会很少,即使是辅导员、班主任也常因管理学生人数过多,而很少有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机会稀少,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逐渐表现出渐行渐远的疏离关系。淡漠的单向关系直接导致教师对学生影响力的下降。此外,由于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以生为本、全员育人的教学理念被异化为以书本知识为主,导致教学相长关系缺失。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相对滞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和升学压力影响,我国中小学教育普遍存在着重学科知识学习,忽视综合素质提高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流于形式,许多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无法为学生的发展性需求提供足够的理论资源和支持,教学内容不能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因材施教,这不仅造成学生“想学的东西学不到,不想学的东西必须学”的现象,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造成培养出的学生达不到健全人格的目标,道德认知与道德判断能力较低,道德素质滑坡,政治观念淡薄。教育方法作为教育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直接影响着学生与外界信息的交流以及知识的获取,虽然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探索和发掘教学方法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由于受资金投入、师资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新的教学方法往往不尽如人意,影响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纳。

(三)内外部环境互动失调。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包含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在内的内生态系统和包含家庭教育、高职院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内的外生态系统两类,具有整体关联性的教育生态系统决定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之间必须保持互动和谐。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缺乏整体关联性。传统高职院校教育有意无意地在人的完整世界和整体活动中圈出理想的教育场所,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以脱离现实的、理想的内容成为围墙内的理想教育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其次,教育的主客体、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仅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受到不良因素侵蚀,而且还使教育系统与外界的物质、信息交换等发生了动态变化,影响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发展。

三、构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合力的实现策略

(一)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生态建设。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生态建设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合力的前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主体对教育对象具有引导作用,因此,教育主体应树立生态教育观和生态教育理念,这样才能正确对待师生关系,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教育主体应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同时,高职院校还应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切实加强学生处、团委、学生会等高职院校专门机构、学生组织以及专门负责学生工作的负责人之间的合作交流和资源共享,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开创全程育人的工作格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篇7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任务的组织保证。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管理队伍具备决策、运筹、领导、培训、组织与控制等职能,这些职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结构合理、运转协调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组织系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职能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通过科学决策、组织实施,以精神管理的方式,激发管理对象的精神动力,提高管理对象的精神生产力,促进管理对象实现精神向物质的转化,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在新的世纪,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机遇。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构从组织的角度看,包括决策机构、协调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和咨询机构,它们发挥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决策、运筹、领导、培训、组织与控制等各种职能。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决策职能

决策职能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首要职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决策,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重大问题的决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的起点、又是其关键和核心,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效率及效益的保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科学决策,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信息原则、预测原则、可行原则、系统原则、择优原则、反馈原则等,只有在遵循原则基础上的决策才能既有理论基础,又符合实际的需要。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进行科学决策时,必须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首先是发现问题,然后确定目标,拟订方案,最后实施决策与跟踪检查。

决策职能要求管理队伍具备较高的素质,对问题能从整体与全局的角度去把握,既要求决策的理论性,更讲求其实际可操作性。决策机构好比人体的心脏,对其他职能起着指导与枢纽作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运筹职能

运筹职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一项基本职能。思想政治教育运筹职能,就是为实现既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目标,对整体目标进行分解,并筹划人、财、物力,拟定实施步骤、方法和制定相应的策略、政策等一系列管理活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运筹职能包括队伍建设计划和制定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工作计划。运筹职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中的作用在于: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决策的延伸和具体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组织的行动纲领;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系统控制的标准。同样,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运筹职能有其必须遵循的原则:统筹原则、连续原则、发展原则、效益原则。

运筹职能要求管理队伍具备一定会计、管理方面的知识,讲求细节与全局的联系,讲求在追求现有利益的基础上,坚持可持续发展。运筹职能是决策职能的细化,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领导职能

秦在东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领导是指组织、指挥、引导和影响所属组织成员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系统目标的行为过程,进一步讲,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领导是这样一个过程,即创建一种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目标所需的各种组织机构或程序,引导、激励、协调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个人或组织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系统目标的行为过程[1]p176。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领导是一种政治领导,是一种需要政治智慧的领导、是一种科学化的领导,是一种需要科学精神和现念的领导。可以说,有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组织的存在,就必然有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的领导,组织中有领导,领导总是对一定组织的领导。

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由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就高校这个子系统而言,由高校党委领导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在高校工作中发挥着领导的功能,这种领导表现在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三个方面。党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实行党对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及其管理队伍的统一领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领导职能主要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组织中的领导者来体现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组织中的领导者,是指担任了一定的领导职务,并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承担领导责任的角色。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是一种体现着高度组织水平的社会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首先就要保证其工作群体有高度的组织水平,这种组织水平一方面通过领导资源的合理配置来实现,取决于工作群体内部各子系统整体进行工作的协作性;另一方面则通过领导者的领导水平来实现,取决于领导者本身的各种素质的整合性。处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不同层次的领导者,要扮演不同层次的群体组织者的角色。作为党支部书记、党小组长等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组织的领导者,应当善于给工作群体提出具体的目标:一方面要善于领悟上级党组织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精神,把握社会思想发展的动向;另一方面要善于根据本校的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任务。作为班子的领头人,还应当善于用自己的领导智慧去统摄其他领导成员的工作思路,合理配置组织资源,确定解决具体任务的手段和方法,发挥群体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作为中、高级组织的领导者,如党委书记、党总支书记等,是通过基层或中层领导者来领导下属群体的,他们除了应该具有基层领导者的组织职能外,还要执行协调者的职能,即通过基层或中层领导者来协调下属群体的活动。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培训职能

高校党校是高校党委的重要培训机构。高校的党校教师队伍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训是高校党校的重要职能,也是高校党校教师的重要职责和任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理论教育职能。这是由党校的性质决定的,也是高校党校教师队伍的职能所在。在《中共中央关于面向21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中,党校教育被明确当作“科教兴国”中“教”的组成部分,而党校教师开展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理论教育培训。

第二,培养干部职能。党校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高素质干部的学校,这是历史赋予党校的重要责任。在这样一种历史责任面前,党校教师在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方面无疑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包括培养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具有十分明显的培训功能,既有理论教育职能,又有培养干部的职能,理论教育与培养干部的目的是一致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以共产党为执政党的国家,因此,领导干部也就要求必须时刻与党和人民的利益保持一致。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组织职能

组织职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又一基本职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组织职能,就是为达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目标,通过分工与合作及不同层次的权力与责任制度,来协调人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组织的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决策和计划得以实现的基础、前提、重要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组织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把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目标所必须进行的各项具体工作,根据其内在联系及工作量进行分类组合,设计出各种基本职务和组织机构;第二,规定各种职务、各个组织机构的责、权、利及其与上下左右的关系,并用组织系统图和责任制度、职责条例、工作守则等形式加以说明;第三,选拔和配备合适的人员担任相应的职务,并授予执行职务所必须的权力,使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作用;第四,通过职权关系和信息系统把各个组织机构联成一个严整统一而又充满活力的整体;第五,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组织系统内的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使之更有效地完成自己所承担的工作;第六,适应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组织进行相应调整,使之不断趋于完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组织的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完整统一原则、分级管理原则、权责一致原则、精干高效原则。

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控制职能

控制职能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控制,就是按照预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计划和标准对思想政治教育计划的实施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监督检查,为纠正计划实施中的偏差以确保计划目标全面实现所进行的管理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控制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计划目标的重要保证;是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为思想政治工作决策和计划提供信息的主要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控制必须遵循目标原则、相对封闭原则与能级原则等基本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控制的程序具备一定的程序:首先,确定标准,标准是衡量实际工作绩效的依据和准绳。实施控制,这就要求根据既定的计划目标和控制对象的特点,确定具体的控制标准;第二,衡量绩效,衡量绩效就是以控制标准为尺度来检查和评估实际工作的成效,获取实际工作情况同既定计划之间的偏差信息,找出产生偏差的原因;第三,调节,调节就是根据获得的偏差信息采取有效措施来纠正计划实施结果同计划目标之间偏差的管理活动。

控制职能同样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的关键,整个局势能有效控制,工作才能具体地实行,如果无法对整体进行控制与纠正,就无法对决策与计划按时有效地进行,即使实行了,也收效甚微。

概而言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中的决策、运筹、领导、培训、组织与控制等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其中,决策功能是主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目标计划,进行方案选优,做出决策,这是其他职能发挥作用的前提。其他职能的发挥,必须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做出的决策,才能做到坚持正确方向,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效益的最大化。高校党委作为决策机构居于核心地位,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组织机构实行统一领导,其他机构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并紧密配合,由此组成了一个完整统一、结构合理、运转协调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组织系统。

参考文献:

[1]秦在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2]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赵君.新时期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研究[D].2008.4

[3]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4]陈俊宏.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

[5]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6]徐放.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之我见[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6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篇8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思想政治工作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解决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契合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思想和行为问题,帮助学生克服遇到的实际困难,使学生思想稳定、行为正确、健康成长。二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成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目前有两个主要分支,一个是党团组织、辅导员和学生管理部门,主要做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相关管理工作;一个是思想政治课,主要做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这两个主要分支,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的重要因素,两个要素的契合,对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作用。从目前情况看,两个要素契合不够,存在一近一远状况:党团组织、辅导员、学生管理部门离学生日常生活与课外空间近一点,但却离学生心理和思想深处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营养的需要远一点;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离学生理论营养的需要近一点,但却离学生日常生活与课外空间远一点。这种不契合状况,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受到很大影响。从操作层面看,改变这种状况,关键在于解决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如何与思想政治工作契合问题。囿于传统教学理念,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往往容易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少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联系起来教学,脱离学生实际,教师与学生交流甚少,教学内容枯燥,“老师与我们隔得太远”,造成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失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好思想政治课主渠道作用,应当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契合,科学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如此才能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新局面。

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契合的实践探索

(一)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契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践行中央“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在实践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服从和服务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保持一致,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我们认为应在教学中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思想政治课独特的思想性、理论性、知识性、指导性和灌输性特点,与思想政治工作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联系实际、情感感化特点相结合,改进教学方式,注重实效性。二是坚持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体规划、部署和工作重点,展开理论教育,做到两不误:不误理论知识讲授,不误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契合协调。三是坚持做好课前调查,保持各方联系,课程内容结合实际,把握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重点,搞活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实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受到学生欢迎,体现以人为本,不能离开社会、学校、学生实际搞“世外桃源”式的“纯理论知识”教育,要通过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契合,体现出它的实践性。教师在知识讲授中,要关注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把深奥的知识实际化,把枯燥的知识“味美化”,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激情充满课堂,让真理激活课堂,满足学生求知欲,解决好学生的困惑,做学生的指路人,同路人、帮助人,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如此契合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贴近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情感联系,获得学生信任,使师生之间心灵沟通、良性互动,给有限的思想政治课以无限活力。

具体做法上,教师授课之前应进行调研,了解学校、系部、班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要求和希望,了解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热点问题,了解学生突出的思想认识问题和行为表现问题,获得一手材料。在此基础上,把问题归纳整理,融进相关教学内容中,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由浅入深讲解,不回避矛盾,不空谈理论,搞好疏导性和引导性教育。这样,有备而教、有的放矢,做到理论性、知识性、针对性、实效性结合,才能受到学生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相关人员的欢迎。这其别要加强与辅导员的联系,因为辅导员与学生联系最为密切,也最了解学生,尝试着与辅导员联动备课或者研讨备课。这样教师的讲课才能更加贴近学生思想、生活、学习实际,讲课才能克服空洞、说教、枯燥,才有更强针对性和吸引力、说服力,才能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二)思想政治课应处理好与学校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的契合关系

如何处理好思想政治课与学校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的契合关系,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做了有益尝试。为了活跃学生生活、丰富生活内容,学院经常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日常主题教育活动,并且构成校园文化的重要方面,对学生健康成长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学院思想政治教研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配合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加强理论性知识性方面的教育契合,为推进学院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尽到责任。学院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形式结合学生身心特点,丰富多彩,很具感染力和亲和力,学生参与热情高,受到影响大,但是这些活动因形式局限,往往在理论上知识上有缺陷或者缺位现象,思想政治课的参与,有效弥补了这方面不足,在学生的情感中犹如添了一把火,起到了学生心中的明灯作用,学生非常感兴趣,学习热情高、听课情绪好,也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思想政治工作主题教育活动的效力。如为迎接北京奥运会到来,学院开展了“迎奥运促发展”主题教育活动,思想政治课教师就在课堂中把奥运成因知识、我国参加奥运的历史、奥运的经典事例结合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观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又如在抗震救灾教育活动中、在抗战胜利纪念活动中、在纪念“11.27”弘扬红岩革命精神等活动中,都不失时机地把这些活动涉及的相关理论性知识性内容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讲解,把学生的激情引到学习中、引到课堂中,激励学生爱国热情,启发学生思想觉悟、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从而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接受。如此,许多问题经过思想政治课教师讲解后,党团组织和辅导员反映:“我们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做了。”而授课教师也明显感到,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喜爱也得到很大提高。

(三)教学过程中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式

思想政治工作讲究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风细雨、以情动人、循序渐进,如果思想政治课排斥这些做法,空洞无物、流于说教、板起面孔训人、居高临下压人、不切实际强行灌输,很容易引起学生反感并产生逆反心理,从而难以起到育人效果。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配合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实践中也进行了有益探索。一是充分体现人文关怀重视学生心理疏导。思想政治课必须体现主体性教育,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倡导学生能动学习。教学方式采用“启发诱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做到教师讲与学生讲结合,授课与讨论结合、理论与实际运用结合、内容与现代教学手段结合,做到课堂气氛民主、活跃,有激情有高潮,要让学生能在课堂上真情表达内心希冀与渴求,感到自己与科学知识与生活真谛的差距,激起学生学习热情。二是思想政治课主渠道作用必须能体现思想政治工作效力。教师们认为,参与学生活动、与学生交朋友、融进学生生活、搞好师生关系,与学生进行情感融通,是思想政治课与思想政治工作契合的必要途径。教师如果高高在上、对学生颐指气使、与学生缺乏沟通,所授课程与教学方法是很难得到学生欢迎的,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教师们加强了与党团组织和辅导员的沟通,加强了与学生的联系和互动了解,放下架子融进学生中去,从中获得一手资料,作为备课必要程序,在此基础上把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引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在与他们交心谈心,深切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关心、爱护,即便教师某种形式的批评、历数他们中的某些不良表现,在难堪中,也能从内心感到教师是为他们“好”。有了这种感受,教师的教育就很容易转化成学生的实际行动。

(四)教学内容必须体现时代性才能很好与思想政治工作契合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篇9

关键词: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途径与方法

引言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学生自律培养、心理健康培养、人文素养培养、创新创业培养等等。一直以来,思想政治工作在高职院校中都被视为重点工作,这主要是由于高职院校的特征决定的。高职院校是以培养使用型人才为宗旨的职业学院,思想政治工作对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自我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做好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也是高职院校的要求之一。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这方面的工作成效却不大,新形势下必须要进一步创新其途径和方法。

1.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及问题

1.1工作与学生的实际不符,效果不佳

虽然高职院校经常会开展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然而,该项工作的开展却未起到较好的结果[1]。在高职院校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当教师在讲台上“唾沫横飞”时,学生在课桌低下睡觉、玩手机、看小说等。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脱离了学生的实际,讲师所讲的内容皆为学生不感兴趣的内容,或者是陈腔滥调,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感觉十分枯燥,难以集中注意力。

1.2工作方法不科学,影响工作效果

高职院校内部关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一般以大规模的讲座形式为主,这种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方式缺乏科学性,使得思想政治工作效果较为不佳。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生源上就具有一定的差距[2]。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主要表现为基础较差,主动性和自觉性不足,纪律观念不强等,对于这样的学生高职院校仍然采用大规模讲座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模式,必然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此外,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过程中也出现了严重的思想误区。例如,大部分的高职院校评价思想政治工作时采用的皆是笔试测验的形式,这种形式只能测量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根本无法保证学生能够将思想政治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导致实质上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效果不佳。

1.3工作者素质仍然有待提高

工作者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工作开展的进展以及工作的效率。对于我国各高职院校而言,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建设工作仍然是高校各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正是由于高职院校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效果不理想。首先,我国各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缺乏有效的技术交流平台,工作者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及时的评价,导致思想政治培养工作难以有新的进展,培养方法和内容严重滞后。其次,部分工作者缺乏足够的职业心和责任心[3]。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过程中,部分教师并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措施管理学生,任由高职学生继续下去。这样的放纵行为在无形中更加剧了学生的不守规则行为,造成恶性循环。

2.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与方法

2.1提高高职院校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

首先,需要高职院校保证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位置,将学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放在工作首位。一方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前提,只有做好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够使学生具有坚毅的意志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未来的就业发展。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不仅关系着学生暂时的发展,还关系着学生的一生,甚至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安全[4]。只有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才能够将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有利于社会安定;其次,提高学校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还要求学校要将工作落实到位,要注视工作开展的效果,切实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的促进作用。

2.2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第一,高职院校重视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选拔中要更加重视人才的素质。身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掌握专业的思想政治知识、具有高学历和丰富的从业经验。此外,工作者必须还有具备较强的责任心,能够以促进学生的成长为己任;第二,学校要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传授方式的培训及相关的专业知识的培训[5]。培训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学校的培训应该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形势会不断发生变化。为了提高培养的实用性,学校必须及时就社会中的实际情况对工作者进行培训,提高工作者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3创新培养途径,重视培养效果

思想政治培养与一般学科不同,思想政治培养需要各方面培养的相互配合:第一,学校课堂培养。较强高职院校的培养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意识、培养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基础。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思想政治培养的重视,要求高职能够采用各种有效方法,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提升实际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第二,重视校外学习。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学校内,还应该适当延伸至校外。在各项活动中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表达能力、行为处事的能力等等,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3.结语

综上所述,做好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提高高职院校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提高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并创新培养途径,重视培养效果。(作者单位:辽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闫丹.论增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J].科技信息,2013,25:58+101.

[2]丁慧琼,高华.融合职业生涯规划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91-93.

[3]张攀.新形势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创新[J].才智,2015,04:76+78.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篇10

关键词:藏羌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4-0039-02

一、藏羌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校评价体系的价值探析

(一)藏羌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校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什么叫学校评价?有人认为,学校评价就是对我国全日制学校的管理工作评价。当然这个界定只限于对学校管理工作的评价。还有人认为,学校评价就是对学生在学校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况的总体评判。此外,还有人从其他方面对学校评价作出了表述。概括而言,学校评价是衡量学校教育教学所采取的必要手段,是基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质量和数量的一种评判,既是一种外在评价,也是一种学校内部治理的要件。学校评价是教育评价的总概念,它具有教育评价的一切属性,但作为个性表现,又有自己的规定性。藏羌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校评价,是藏羌民族地区高校的相关领导班子根据藏羌民族地区社会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运用当代教育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对校内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及其效果,进行客观价值判断的过程。

长期以来,藏羌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评价方面,往往实施的是一种外部主导型模式,即根据教育行政部门达标评比等活动的需要进行准备,再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标准进行评价,并接受一种纵向的评价结果。这种评价其实只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完整的学校评价的一个部分,而且存在种种弊端。其具体表现为:抹杀了各院校在起点上的差距,评价结果容易形成“千校一面”。而且,完全用同一个尺度(主要是统一考试成绩)来衡量,这对各院校,尤其是藏羌民族地区高校学校来讲,是非常不适合的,藏羌民族地区高等学校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因素,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会遇到与内地高校不同的客观实际。如何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对提升藏羌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主要作用。

(二)藏羌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校评价体系重要性分析

1.保障藏羌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正确性

由于学校教职员工的行为方式均受到教育思想的支配,因此教育思想指导着教育工作实践的主导方向,决定着教育成效的高低。检验教育思想正确与否,科学的评价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就是一个很好的标尺。而学校评价恰好能够较好地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不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学习者,都是一种既科学又有效的调节方式,这点对藏羌民族地区高校尤为重要。

2.确保藏羌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顺利进行

(1)能够确保学校内部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既包括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领导制度,还包括教职工聘任制度、分配制度、奖励制度等管理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必须正确,党的领导地位必须得到保证,对民族地区高校而言这是前提条件。同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系统的改革,要顺利实施就必须以科学的评价制度作为保证。并且,其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效果如何,也必须在运行过程中依靠教育评价的标准,得出合理的价值判断。

(2)能够保证藏羌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教学改革既体现为课堂教学进行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还体现为课堂教学之外的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课堂教学改革与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关系。为了洞察教学改革的情况,掌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向,总结经验教训,得出科学结论,就需要发挥学校评价的管理和引导作用。藏羌民族地区高校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要的思政教学改革是必须进行,切合学校实际、符合藏羌民族地区社会发展需求和各民族师生的具体情况,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改革是不二的选择。

(3)能够保证藏羌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升

要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实施全方位、全员的教育评价,不仅对包括党政主要领导在内的学校领导、管理人员、思想政治教师等教育者加强评价,而且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与实践情况加强评定,使藏羌民族地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得到全面考评。

二、藏羌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校评价体系构建

藏羌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校评价体系构建中,必须构建好学生评价、班级评价和院系评价的相互关系,使之协调、平衡,行之有效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实施。

(一)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

1.赋予新时期藏羌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评价体系的时代含义

进入新时期,藏羌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评价的内容应当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做人品质。人品是一个社会人安身立命的前提要件,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之中,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关于人的品格是必须的要件。

第二,协作精神。21世纪人才素质中,具备团队协作精神是当代人才的素质之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与人合作,追求团队的力量,克服个人英雄主义思想。

第三,协调能力。学生有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否和他人和谐相处,能否协调各种人际关系完成承担任务。

第四,情商。新世纪人才成功的法宝不是才能和智商,而是情绪控制能力为主导的情商,主要表现在是否能够正确控制自己的情绪等。

第五,个性特征。在各大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化、教材用书同质化的今天,大学生个性特征往往表现在其思想性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出具有丰富思想,自主个性特征明显的个体。

第六,人文素养。这是当代大学生比较缺乏的素质,在追求专业教育为主的今天,人文知识的学习易被忽视,因此人文素养的培育也是一种倾向。

2.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建立信息化的学校评价体系

第一,建立内容全面、体系完备、有实际操作性的数字化学生评价机制体系。

第二,在学生个体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下,把培养目标和评价方案通过数字量化成具体指标,建立数字化的评价方案,进而及时掌握和分析学生在校期间的言行,成倍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班级评价体系的构建

1.构建班级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班级评价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合理、科学、全面的班级评价开展,可以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显而易见实效性的前提,班级管理中应结合上级部门思政教育的相关制度,制定班级评价体系,既实现了班级管理教育的有效性,也可促进学生思想发展的个性和多元化。

2.构建班级评价的基本原则

(1)评价标准既要全面又要突出个性

在制定班级评价的标准时,要从规范学生的言行、激发学习热情等方面出发,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另外,多元化的发展形势要求班级评价应该注重给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表现和深化的评价空间,最终做到“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结合。

(2)评价标准的制定要公平公正

由于班级评价的标准是直接与学生的某些切身利益以及班级的整体利益相关联的,因此它必须体现出公平、公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乐于接受,增强班级评价的可信度。

(三)院系评价体系的构建

1.构建院系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院系是高等院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二级单位,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对院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考核评价,通常纳入院系学生工作的整体考核评价之中。建立院系学生工作评价体系,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是实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理念的需求,是检验院系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

2.制定院系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

(1)时代性和导向性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院系评价体系的构建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时代精神。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代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从而使得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院系评价体系并不是漫无目的的,必须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仅要遵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要求,还要积极引导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与社会和学校的要求相适应,具有导向性。

(2)科学性和系统性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院系评价体系在概念和结构上要严谨与合理,要符合高等院校各部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并且还要与各院系自身特点相结合。因此,在院系评价指标时,要考虑全面,不能遗漏任何一个指标,而且各指标之间相互配合紧密。

3.公平性和可操作性

在制定院系评价指标时,必须保持评价过程的透明度,重视与评价活动有关的院系和人员的想法、需要,尤其是要留意反对的意见。另外,还要注意制定指标必须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坚持指标的公平性和可操作性。

三、藏羌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校评价体系的反思与建构启示

(一)评价模块要全面

藏羌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得到了各级领导的更多关注与重视,其教育结果也对民族地区社会繁荣稳定与继续发展影响更为深远。因此,藏羌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在构建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合理,要尽可能的全面客观。既要考虑常规要素,也要考虑民族因素。既要符合民族学生基本情况,也要适合广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要求。

(二)评价形式要多样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个大系统工程,其育人作用的发挥又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其作用机理的复杂性、多因素的制约性以及评价技术和手段的局限性,使得任何一种教育评价方法都不可能是万能的。形式上要结合民族地区文化特点和校园实际,切实做到多形式、多渠道等多样化特点。

(三)评价主体要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