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十篇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十篇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55:26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篇1

一是教育者由于自身经验、认知能力与思维方式以及思想觉悟水平等缘故,而不能全面地把握社会要求,或者片面认识,甚至曲解社会要求。

二是教育者内心并不认同社会要求,仅仅是出于职业要求而例行公事地开展教育工作。

三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通常还表现在人际关系、行为方式的不同和个性差异等方面。

根据对以上三个矛盾的特点分析,思想政治课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矛盾,必须大力提高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和道德素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无道,何以授人以道?

教育者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教育过程的诸多矛盾中规定与制约其他矛盾运动的基本矛盾。它是通过一系列的矛盾表现出来的,体现在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的不平衡之中,并且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而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社会化,是一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这一基本矛盾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与学生所接触的周围人们的行为之间的不一致和不相符。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经常面对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中的一些实际与在校学习的理论不一致的状况,接触到大量违公德的人和事。

2.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与学生本人思想行为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可能表现为教育者提出的认识性的、劳动性的、实践性的和公益性的要求同受教育者完成这些要求的实际可能性之间存在的不相一致,也可能表现为社会要求与受教育者的主观发展需求之间的冲突。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篇2

论文关键词:主体间;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基本规律;双向适应超越统一律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和学科化建设的核心问题。但是,迄今为止学术界对“究竟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仍然众说纷纭,尚未形成统一认识。目前学界主要有以下四种代表性观点。第一种观点:张耀灿、郑永廷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一是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二是服务、服从于社会发展的规律。第二种观点:刘振安认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就是知、情、意、行转化、统一、增值规律。第三种观点:刘杰认为,思想教育的基本规律主要包括适应社会与个人发展需要的规律、主客体互动同一规律、诸要素和谐一致规律以及知、情、意、行循环往复规律。第四种观点:王邵英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是教育者的教育活动一定要适应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状况的规律。这些研究成果积极推进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探索,对进一步揭示基本规律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主体间视角中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的“解蔽”

那么究竟从什么角度入手“解蔽”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教育人、人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其决定性因素是人。因此,应从人与人——主体间视角来“解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一定的社会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中究竟包含了哪些主体?哪些主体之间的矛盾才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中的本质关系?这一基本矛盾由谁来克服?从这些问题的解答中才能准确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

基本矛盾中“一定的社会要求”隐藏其背后的是“社会要求主体”,即一定社会的统治阶级及其政党和社会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只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此,隐藏在“一定的社会要求”背后的主体是一定社会的统治阶级及其政党和社会群体。而这一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主体和决定主体,它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等,我们可以称之为“社会要求主体”。

“人们实际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准”所指的主体是受教育者主体。基本矛盾中“人们实际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准”所指的主体则是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主体和受教育主体,我们可以称之为“受教育者主体”。

谁来解决克服“社会要求主体”与“受教育者主体实际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指向教育者主体。

显然,从主体间视角“解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不难得出基本矛盾中涉及三个异质主体:社会要求主体、教育者主体和受教育者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社会要求主体”“教育者主体”“受教育者主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社会要求主体与受教育者主体的关系是这一基本矛盾中的本质关系,而教育者主体是“社会要求主体”与“受教育者主体”之间的中介主体,其所面对的主体具有双向性。教育者既要面向社会要求主体的要求,也要面向受教育者主体的需要。教育者主体对社会要求主体而言是贯彻执行者。社会要求主体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决定者,它决定着教育者所教的内容等诸多方面。而对受教育者主体而言,教育者的主体是贯彻“社会要求主体”要求的施教者。同时,教育者主体在与受教育者主体的相互作用中,尊重受教育者的需要,不断改进教育的相关方面,激发其主体性,进而使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达至社会要求。教育者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同样也具有双向性,它既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服务、服从于“一定社会的要求”,又要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实际水准”出发,遵循人的发展规律,适应受教育者的需要,通过提高“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来达到“一定社会的要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归纳中的几种“遮蔽”

从主体间视角中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解蔽”的结果,理性审视目前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认识的四种观点,它们在基本规律概括归纳中主要存在几种“遮蔽”。

1.主体“遮蔽”

所谓主体“遮蔽”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概括归纳中,没有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中所包含社会要求主体、教育者主体、受教育者主体归纳其中,具有片面性。第一种观点:强调了社会要求主体的要求,而忽视了教育者主体和受教育者主体;而第二种观点和第四种观点则与之相反,在基本规律概括归纳中侧重教育者主体和受教育者主体,而忽视了社会要求主体的一面。

2.过程“遮蔽”

所谓过程“遮蔽”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概括归纳中,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归纳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从主体间的角度考察,“一定的社会发展要求同人的实际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侧重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和静态考察,这一基本矛盾中,社会要求主体与受教育者主体的关系是基本矛盾中的本质关系,而教育者主体是社会要求主体与受教育者主体关系的中介主体。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掌握的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状况之间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展开,其侧重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和动态考察,教育者主体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本质关系,而社会要求主体则隐藏在教育者主体思想内的“影子主体”。显然,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看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是混淆了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间的本质关系。

3.具体“遮蔽”

第三种观点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概括归纳中,尽管有把社会要求主体与受教育者主体统一其中的思想闪光,却和第二种观点一样把属于界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本质关系的具体规律看成基本规律。即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规律“知、情、意、行转化、统一、增值规律,主客体互动同一规律,诸要素和谐一致规律,知、情、意、行循环往复规律”也概括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

三、“双向适应超越统一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双向性。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面向社会要求主体,又要面向受教育者主体。因此,在概括归纳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时也必须包含双向性,并把矛盾双方统一其中。这样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概括归纳才能全面反映其内在的必然的本质的普遍联系。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应是: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既要适应与超越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现状,又要适应与超越社会现实要求相统一的规律,可以简称为“双向适应超越统一律”。“双向适应超越统一律”之所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基于以下三点:它全面揭示了基本矛盾的本质内涵,符合了基本规律规定的四大本质特征,兼容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大本质属性。

1.全面揭示了基本矛盾的本质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双向适应超越统一律”全面揭示概括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本质内涵。一是它兼容了基本矛盾的全部主体,具有科学性。“双向适应超越统一律”兼容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中所有参与主体,兼容了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运动的社会要求主体、教育者主体和受教育者主体。它既兼容了社会要求主体和受教育者主体这一基本矛盾中处于本质关系的主体间需要,又明确了教育者主体的中介主体地位,去除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归纳中的“单向主体遮蔽”。二是它揭示了基本矛盾的双向要求,具有全面性。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双向适应”,又要“双向超越”。“思想政治教育是既立足于现实,又面向未来的实践活动。”适应社会现实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现状(简称“双向适应”)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超越社会现实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现状(简称“双向超越”)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在承认立足现实、实现“双向适应”的同时决不能满足于、拘泥于现实。而是要面向未来,为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改变社会现状,提升人们的思想政治品德,培育一代又一代新人,实现对现存社会和现实人的“双向超越”。“双向适应”和“双向超越”统一能很好地归纳概括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中“一定的社会要求同人们实际思想政治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的运行规则,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双向性。三是它揭示了基本矛盾的对立统一,具有统一性。“双向适应超越统一律”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中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的科学概括。它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要求”和思想政治教育所有参与主体完美统一于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既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又明确了教育者作为中介主体的“双向”责任和使命。

2.它符合基本规律规定的四大本质特征

判断某一规律能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就要看它是否具备基本规律应有的本质特征。“基本规律范畴有这样几个特征:它是基本矛盾的运行规则;它在某一现象特有的规律体系中处于总体上的最高层次;它在某一现象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作为某一社会现象的基本规律,具有历史性。而其中最根本的则是第一个特征。”[8]思想“双向适应超越统一律”不仅全面揭示概括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本质内涵,还符合基本规律规定的四大本质本质特征。

(1)它全面揭示了基本矛盾的运行规则和必然趋势。“一定的社会发展要求同受教育者的实际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是不断“肯定-否定”过程,是不多去除不良旧质、增加先进新质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而“双向适应超越统一律”正好揭示了这一矛盾的运行规则和必然趋势。正是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不断的“双向适应”与“双向超越”统一中,“一定的社会发展要求同受教育者的实际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不断被克服,从而积极推进了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的实际思想品德水准不断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这既使受教育者形成了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同时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推进社会发展中不断彰显自身的价值,并获得与时俱进的发展。

(2)它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体系中处于总体上的最高层次。“双向适应超越统一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体系中处于总体上的最高层次,它制约和影响着具体规律的实现程度。它包含三个具体规律的子系统:一是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适应与超越社会现实要求的规律子系统。例如:服务、服从于社会发展的规律等。二是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适应与超越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现状的规律子系统。例如:内化外化规律,知、情、意、行转化、统一、增值规律,教育主体间互动同一规律等。三是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适应超越社会现实要求和适应超越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现状如何实现统一的规律子系统。例如:诸要素和谐一致规律等。这些具体规律的实现程度无一例外地受“双向适应超越统一律”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双向适应超越统一律”充分具体了基本规律规范的第二个本质特征。

(3)它在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在众多规律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体系中,“双向适应超越统一律”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在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充分具备作为基本规律的范畴的第三个本质特征。首先,它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始终。在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中,不论是内化阶段,还是外化阶段,“双向适应超越统一律”都始终存在并发挥作用。只有当“一定的社会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被克服和消失,它才随之消失。其次,它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由低级向高级、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基本趋势。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双向适应”和“双向超越”相统一中不断推进教育活动与一定社会要求主体的要求之间、教育活动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现状之间,由“不适应”到“适应”,再由“适应”到“超越”的发展趋势,起到对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主导作用。

(4)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具有历史性。从思想政治教育诞生之日起,思想政治教育就承载着一定社会发展要求的使命,同时也承载着思想政治道德发展的使命。思想政治教育也在“一定社会现实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现状”的“双向适应”与“双向超越”相统一中呈现了精彩的历史画卷。“双向适应超越统一律”具有历史性。因此,“双向适应超越统一律”充分具备了作为基本规律的第四个本质特征。

3.它概括兼容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大本质属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篇3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主体与客体的本质区别在于:主体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为了按照自身的尺度去认识和改造客体,因而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表现出了目的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居于支配地位;客体之所以成为主体的对象性存在,是因为客体一方面具有满足主体需要,可以被主体认识和改变的性质。另一方面客体又具有律他的性质,制约着主体的活动。客体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处于被支配地位,是起被动作用的一方。但主体与客体的区别是相对的,两者之间不仅可以相互渗透,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主体不仅是主体,也可以成为客体。当主体自身被作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时,也就成为社会、他人及自我的客体。客体不仅是客体,也可以成为主体。客体以主体存在为前提,并内蕴着主体的存在,主体本身还是客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主客体关系是在动态过程(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中产生的,而且随着这一过程的结束,主客体关系也随之结束。如果主客体的规定性搞不清楚,往下主客体的讨论就很难深入下去。

目前,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问题的研究,主要有教育者单主体说、主客体关系群说、主导主体说、双主体说、双向互动说、主体际说等多种见解,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其中单主体说、主客体关系群说、主导主体说已经受到严重的批驳,而双主体说、双向互动说、主体际说仍具有很重要的影响。但笔者认为目前所有的关于主客体关系的界定都局限在教育活动这一具体环节上,任何一种都不足以清楚地阐释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不同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多样性、动态性决定了这一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绝不是单一的、凝固的、线性的关系。从横向看,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包括教育者的教育实践、受教育者的内化和外化阶段、重新教育四个阶段,各阶段的主客体关系不同;纵向看,小学、中学、大学、社会各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的性质、特点及其关系也各不相同。主客体关系的研究必须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具体剖析各种思想政治教育阶段、层次中的主客体的性质及其联结方式,寻求不同类型的主客体关系模式,以阐解、规范和指导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并丰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理论。这或许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主客体关系研究进一步深化的可行之路。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阶段的主客体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矛盾双方既对立又同一,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共同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发展,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必然呈现出自身固有的规律。因此,笔者将从各阶段具体的矛盾和规律出发,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阶段不同的主客体关系。

1.教育阶段

这一阶段教育者把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规范和理论知识传授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则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以自己已有的认识水平为基础,自觉地选择、消化、吸收这些思想政治品德要求,从而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过程。在此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首先表现为第一种形态:教育者所表达的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水平的矛盾及其运动。正是这一矛盾及其运动,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第一阶段。

受教育者进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前,就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想政治品德结构,达到了一定的思想政治水平。因此,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之前,必须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确定与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平相协调的教育内容,创设教育情境,择相应的教育方法,然后再实施教育活动。接下来,教育者通过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规范的传授影响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思想矛盾运动。受教育者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表现为教育者所传授的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规范与受教育者已有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平之间的否定性运动。这种否定性运动使得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诸心理要素呈现出此消彼长、此涨彼落的状态。只有通过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才能使这种状态向积极方向变化发展。这时,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居于支配地位;而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居于从属地位。因此,教育者主动认识和改造受教育者,处于主体地位,而受教育者则是教育者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处于客体地位。

但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是自我教育主体,会自觉、能动地以主体视角审视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及其传递的教育信息的价值和意义,以自己的认知图式理解、评价、选择、内化教育者所传递的教育目的和内容,进行知情信意行的转化。这时就构成了基本矛盾的第二种形态:思想政治教育者传递的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内容与思想政治受教育者接受可能性之间的矛盾。因此,受教育者主动去认识、选择、吸收教育内容,同时也主动去认识、模仿和影响教育者,受教育者就成了主体,而教育者和教育内容同是主体认识的客体。

所以说,在这一个独立的教育阶段,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是双主体的关系,但不是简单地因为二者都是人,所以都是主体;而是因为双方存在相互认识并施加影响的对象,才构成了实践和认识中的主客体关系。目前学术界种种主客体关系的争论也集中在这个阶段,必须加以严格的界定和具体的分析,才能弄清楚二者的关系。

2.内化阶段

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过程是从知到行的过程,即知然后行,行深化知,知行互动,最终达到知行统一的过程。当教育者的教育活动与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相协调时,受教育者必然主动接受教育,从而引起自身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思想政治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之时对自身已有一种评判性的自我认识,在思想政治教育者所传递的社会要求鼓舞下,在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内容的指引下,他会产生一种新的自我意象,那是一种更高阶段的理想的“应然”和“将然”状态。反观自身当下的现实状况,受教育者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自我教育期望和意向,形成一种较高层次的“心境”。这种自我期望将会增强他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内容的理解、体悟和追求,也为他的自我教育设定方向,提供内在动力,令其不断地改造现实的自我,不断提高既有思想政治品德水平。当然,理想的“应然”状态的自我教育期望不能脱离实际,要接近“最近发展区”,要有不断接近,逐步实现的可能性,这二者之间的距离和张力则构成基本矛盾的第三种形态:思想政治受教育者在教育情境中达成的自我教育期望与自身既有思想政治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在内化阶段,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的运动成为这一过程的主要矛盾,居于支配地位;这时,受教育者作为主体,其客体指向自身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及其所接受的教育内容和目的。而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成了这一过程的次要矛盾,居于从属地位。如果不明白这一过程基本矛盾的转化,就会误认为教育者依然是这一过程的主体,而对受教育者关注的不够,难以把握其中主客体关系变化的实质。

3.外化阶段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还表现为思想政治受教育者自身的矛盾。

在教育者的帮助和促进下,受教育者把自身在内化阶段已经形成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自觉地转化为自身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并养成相应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习惯的过程。在此阶段,基本矛盾又转化为第四种形态:受教育者内在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和思想政治品德行为的矛盾及其运动。正是这一矛盾及其运动,推动着个体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这一阶段的完成意味着他们能自觉、主动地用相应的理论框架认识问题,用相应的理性思维分析问题,用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传承来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指引自己的生活实践;在新问题、新现象面前也能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解决方案。思想政治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的发展是其自身知情信意行内部矛盾的客观运动结果,知情意信行的矛盾链接上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作用链条,才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矛盾转化扣住了关键环节。

在这一过程中,受教育者为主体,其作用的客体则指向自身知情信意行内部矛盾的客观运动。正确理解了此时受教育者是主体,学生的主动性就能更好地发挥,允许学生在学习上有适当的自主选择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创新人才,形成积极主动和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才能达到我们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当然在内化和外化阶段,教育者并不是无所作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向思想政治品德行为的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经过许多中间环节。只有促进受教育者的知、情、信、意、行五个思想政治品德心理要素的平衡、协调发展,才能实现这一转化。因此,教育者也不是孤立于过程之外,而是积极主动地对受教育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笃之以信”、“炼之以志”和“导之以行”。如果以教育者为主体,其实践和施加影响的客体应该是受教育者。

4.重新教育阶段

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联系,把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效果进行反馈检验,进一步调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实施新一轮“两个转化”的行为,以便形成更好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和习惯的过程。在此阶段,基本矛盾转化为第五种形态:存在着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社会效果之间的矛盾及其运动。正是这一矛盾及其运动,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第四阶段。这一阶段实质上是新一轮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开端。

重新教育阶段又分为信息反馈和评估控制两个前后相续的阶段。信息反馈是受教育者在先前接受教育者的自觉影响后,或在受到教育环境的自发影响后,把获得的认知转化为行为,反馈于教育者,使教育者了解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效果,或受教育环境影响的情况。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总是会以各种方式对教育者施加的教育影响做出一定的信息反馈。这一环节中,受教育者为主体,教育者是其反馈的客体。

评估控制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实际效果进行质的评判和量的估价,在此基础上,针对受教育者偏离教育目标的状况,对其予以“端正”,最终使其思想政治品德符合预定的目标。评估控制实质上是为了纠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实际效果与教育目标的偏差。它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它不仅标志着一个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结束,而且为新一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开始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并构成了新一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起点。在这一环节中,教育者是实施评估控制的主体,而受教育者则是其进行评估控制的客体。

我们不妨把上文所分析的基本矛盾运动子过程和不同子过程中的矛盾具体表现形态和其中的主客体关系以图表形式展现出来。

表格(1)

综上所述,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它不但有利于把握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过程,而且有利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地位的平等,促进双方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期在更高水平上实现预期效果。同时,还有利于认识和把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更好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深入发展。

注释:

[l]余亚平.思想政治教育学新探[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巴甫洛夫选集》,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49页.

参考文献:

[l]余亚平.思想政治教育学新探[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刘德华.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著作导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5]谭咏梅.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主客体关系辨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

[6]沈壮海.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内在构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7.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篇4

邓小平同志曾经明确指出:“坚持对不正确倾向,以说服教育为主的方针,不搞任何运动和大批判。”他反复强调,对于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要坚持说服教育,不能搞强制,只能“有针对性地深入细致的进行思想教育,使人乐于接受”。说服教育,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工作对象,以理服人的工作方法。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针对工作对象的思想问题和认识问题,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其他科学知识,用事实说话,深入浅出,循循善诱,耐心启发。帮助工作对象明辨是非,提高思想觉悟,从而达到创建和谐企业和教育职工的目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证明,用说服教育的基本方法,能及时有效地化解企业职工中存在的各种矛盾。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法。

一、为什么说服教育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法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领导干部与职工、职工与职工,存在诸多矛盾,这些矛盾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如果不及时解决矛盾,职工思想中的怨气逐步增加,导致矛盾升级,思想涣散,人心不稳。企业内部不和谐,就会影响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只有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引导职工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才能扭转不和谐局面,从而促进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很多,如:以正面教育为主的方法;实践教育法;自我教育与互相影响相结合的教育方法等。这些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方法的主要特点:利用宣传感召力,心理活动规律,宣传和颂扬先进面,不断焕发广大职工的进取精神和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教育者旗帜鲜明地进行思想观念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而说服教育基本方法的特点是:经常而大量的做一人一事的工作,重点启发、耐心疏导,协调化解各种矛盾,特别是解决职工中突出的矛盾。说服教育的基本方法与其他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教育目的是一致的,只是在方式方法上有所不同。其他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中都贯穿着说服教育的内容。因此说说服教育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法。

二、坚持说服教育的基本方法必须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说服教育就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的工作方法。说服教育的关键在于以理服人,“理”是指“道理”“事理”“政策”,在多数情况下,指的是道理。说服教育是沟通人们心灵、统一人们思想的工作。既是思想的交流,又是感情的交流,只有以情感人,才能说服人,只有说真话才能赢得人心,只有真情,才能打动人心。

一是,耐心细致,“对症下药”。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是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的工作。因此,只能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以理服人。不能采取粗暴、强制和压服的方法。更不能采取抓辫子、扣帽子、打棍子的方法。同志曾经说过:“在解决人民内部的思想认识问题时,只能用民主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要做到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首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弄清事实,讲清道理;其次,要针对具体人的思想行为,“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思想问题产生是多种多样的,只有了解掌握不同人的具体思想及产生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说服教育工作;第三,赋予道理以浓厚的感彩,使人听了能够受到感染,思想上引起共鸣;第四,要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打动人心,改革发展的大道理是必须要讲的,但要讲的入情入理。实践证明,说服教育要区别不同对象,针对不同人的特点和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摸准症结,“对症下药”。才能取得说服教育的实效。

“对症下药”针对工作对象的职业、岗位、年龄和经历不同,不能“一刀切”。而应从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分层次、分对象,有的放矢。要找准职工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对一般的认识问题,只要耐心讲清楚道理,就可以得到职工理解。对于突出的矛盾要进行分析研究,把握客观规律。教育者在谈话语气上要温和、诚恳,职工往往可以接受。心平气和是说服教育的基础,是化解矛盾最重要的语言表达方式。古人云:“心和则气和,气和则形和,形和则声和,声和则天地之和应矣。”当企业职工之间、职工家庭之间产生矛盾,首先要稳定职工的情绪,此时语言表达更要慎重,如果语言表达不当,矛盾会更加激化。然后心平气和地启发和劝说。有个事例:某厂有一名职工因加班费问题找车间主任询问,主任没有耐心地进行解释说明,而是态度非常生硬,导致这名职工破口大骂,致使矛盾升级;而另一个事例却有一个相反的结果,一名职工因车祸去世,家中因财产分割问题发生激烈冲突,矛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这名职工火化当天,家中因财产问题大吵大闹,火化厂的车已到就是走不了。工会主席分别耐心地做双方说服工作,以平和的语气说:“厂里来了许多同事送小张,你们这样大吵大闹,小张也会不安的。这样,咱们共同把后事办完,我负责协商财产分割一事,基本达到你们满意。”双方情绪稳定了。事后,工会主席在调解过程中,尊重事实,平等协商,财产分割结果双方满意,此矛盾化解。这件事充分证明利用说服教育的基本方法,有针对性的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及时化解矛盾的重要方法。

说服教育只有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唯有真,才有信;唯有情,才有义。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症下药”,才具有说服力。

二是,坚持说服教育,疏通职工言路。在利用说服教育基本方法的过程中,对于矛盾的化解,不能不让职工发表意见。应该创造条件,让职工畅所欲言把各种不同的想法、意见和心里话都讲出来,通过正常的渲泄达到缓和矛盾的目的。古人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堵塞言路,有过于堵塞奔流的江水,河水渲泄不畅,必然决堤。言路堵塞不畅,企业内部矛盾和冲突就会尖锐起来。要因势利导,让各种意见充分加以表述,矛盾和问题不难解决。这是说服教育的方法和艺术。

某企业一部分职工要求按有毒工种办理提前退休,48名职工联名给集团公司写信要求申报有毒工种,并说:“如果此问题得不到合理解决,我们就集体去市政府解决”。一起集体群访事件随时都会发生。发现这一情况后,厂工会主席深入车间了解情况。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对矛盾的起因、趋势、后果进行分析和判断,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经过认真了解情况,找到矛盾的根源。这些职工大多40岁至50岁,工作比较艰苦,且工资收入较低,希望能提前退休。工会主席耐心做说服引导工作,同时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看法。并积极了解国家的政策,集团公司工会也专门到市总工会、劳动部进行咨询。工会主席及时把国家的政策向职工宣传,耐心的进行疏导。职工看到工会主席认真倾听职工的呼声,积极为他们反映问题,真心诚意。因而取得职工的信任,得到职工的理解。一起职工群体矛盾冲突化解了。这件事进一步证明利用说服教育的基本方法,广开言路,耐心疏导,是化解矛盾的有效方法。

三是,说服教育要将有意识教育与无意识教育相结合。解决思想意识问题除了加强职工的有意识教育之外,还要重视无意识教育。有意识教育是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遵纪守法、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等。无意识教育就是利用职工喜闻乐见的各种企业文化活动,在娱教娱乐中得到教育,有利于职工接受,具有说服力。如:某企业有两名职工因奖金问题发生矛盾,产生隔阂,俩人长时间不说话。车间党支部书记做了多次工作,收效不大。一次,工会组织扑克牌比赛,书记有意将俩人安排在一个组里,比赛过程中两人配合默契。比赛结束,俩人有说有笑走出赛场,言归于好。可见,解决职工中产生的矛盾,除了进行有意识教育之外,还要进行无意识教育。利用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各种教育形式感染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培养职工的集体主义思想和团结协作精神,同样达到说服教育化解矛盾的目的。

四是,说服教育要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中,做工作的是人,被做工作的也是人,出发点是人,落脚点也是人。教育者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职工,一切相信职工,一切依靠职工,引导教育职工认清自己的利益和责任。激励职工群众为实现社会、企业、个人的根本利益而奋斗。

有句古话:“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及也;以理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某厂有一名职工上班时间睡觉,被车间主任发现,主任未做调查便对这名职工进行严厉的批评,还要扣其100元奖金。这名职工与主任对骂起来,严重地影响了生产秩序。车间党支部书记知道此事后,找这名职工谈话,了解上班睡觉的原因。得知他爱人病重住院,夜里去医院,因家庭生活比较困难,怕请事假扣工资。情况了解清楚后党支部书记耐心进行说服教育。首先批评他上班睡觉是不对的,违反了劳动纪律。与车间主任对骂更不对,要写出检查,生活上有困难要及时向组织反映。书记将此事与车间主任进行沟通、协调。根据他困难情况决定组织职工进行捐款。这名职工非常感动,不但写了检查,并向车间主任赔礼道歉,矛盾得以化解。

在说服教育过程中,情和理是互为条件,又相互作用的辨证关系,既要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做到情真理切,情理结合。由此可见,化解职工之间的矛盾就要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运用思想政治工作说服教育的方法和艺术,就能促进企业和谐与发展。

五是,说服教育要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与错误思想和行为作斗争,是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在针对错误思想和行为时,必须旗帜鲜明,态度明确;决不能“顺水推舟”不讲原则;也不能对错误行为妥协或回避矛盾,这样不利于矛盾的解决。对于职工中不正确的思想和过激的行为,不能听之任之,更不能随波逐流。

某企业为提高经济效益,进行奖金分配制度改革,目的是打破“大锅饭”,每月按工时完成质量和数量核发奖金。有几名职工在工作中长期懒散,不认真完成工作,并说风凉话:“你们愿意怎么改就怎么改,反正有你的就有我的”。月底奖金按规定发放,这几名职工到手奖金寥寥无几,顿时一起找到主管劳资的科长大吵大闹,“不给奖金就呆在你办公室”劳资科长看到这几名职工蛮横无理,说什么他们也不听。于是妥协了,以其它方式补了钱。广大职工对此事反映强烈,严重挫伤了职工的积极性。党委书记了解此事后,对劳资科长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并耐心细致地做这几名职工的思想工作,从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打破大锅饭”、奖勤罚懒、到企业的发展要靠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职工主人翁责任感、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等方面。道理讲的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几名职工被说服了,承认了错误。

由此可见,对于职工中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对错误倾向进行妥协,不利于矛盾的解决,反而会伤害广大职工、挫伤职工的积极性,给党的事业造成损失。因此,在说服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在以理服人、以诚相见、平等待人的同时。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

对错误思想和行为,要耐心的进行疏导。疏导,决不是放弃批评。相反,疏导的本身就是对正确思想的支持,对错误思想的批评。如果在是非面前态度暧昧,向错误思想和行为妥协,对职工中的错误思想不敢纠正,不敢有针对性、有说服力地进行批评,其结果只能是放任自流,助长歪风邪气,涣散职工队伍。因此,克服“好人主义”,倡导实事求是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敢于理直气壮地去解决、纠正职工的错误思想和行为,是思想政治工作说服教育必须遵循的原则。

三、运用说服教育的基本方法必须注重言教与身教相结合,身教重于言教,这是说服教育基本方法的内在保证

说服教育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企业内部教育者的对象是广大职工,面对他们,首先应当好“良师”,尽到“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还应成为广大职工的“益友”,真心诚意关心他们,帮助他们,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解决生活困难。教育者应率先垂范,身体力行,身教与言教相结合,这是说服教育基本方法的内在保证。

其一,教育者要密切联系群众,不能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要善于与群众进行沟通,善于学习各种科学知识,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严于律己,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办事公道。俗话说:“正人先正己”,用教育者的模范言行和人格力量为职工群众做出榜样。从小事做起,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和带动广大职工群众,让职工心服口服、心悦诚服。只有这样说服教育才有力度。

其二,教育者要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其行为举止应在工作生活中得以体现。还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在化解企业职工矛盾过程中,要有永不言败的精神力量。不能被复杂的问题所吓倒,在企业内部有些矛盾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化解,而是经过较长时间的工作才能化解,要有足够的耐心。荀子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只有坚持不懈的用说服教育的基本方法,耐心地向职工解疑释惑,就会得到职工的理解和信任,矛盾就可以化解。

其三,在化解矛盾的过程中,要用哲学、政治经济学等知识,去分析研究和把握规律,这是教育者的理论修养。矛盾是动态的,不是静止的,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还会出现。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新情况、新问题大量涌现,各种深层次矛盾凸现,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教育者更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要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把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以真理的力量打动人,以感情的力量感染人。有效地实施说服教育,分析、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篇5

[关键词]《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

经过建国后7年卓有成效的恢复工作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国内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主要矛盾已基本解决,但人民内部矛盾已日益明显地突出出来,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普遍的、大量的、居于主要地位的基本矛盾。对此,许多党员和干部思想上缺乏准备,陷于被动地位;一些人认为群众闹事和尖锐批评是阶级斗争的新表现,主张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进行镇压。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使消极因素变为积极因素,就成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全新课题。在这种情况下,1957年6月19日,正式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下简称《正处》),从而在科学社会主义史上第一次揭示了关于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思想,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一、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

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的关键时刻,针对当时思想政治工作一度减弱,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和一部分人民忽视政治的倾向,提出要注意纠正忽视政治的倾向,反复强调各级党委抓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他指出:“现在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研究人的思想和行为活动及对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科学,它不仅要解决人们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行为等问题,还必须解决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问题。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削弱。

坚定不移地加强和改进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保证,加强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从广义上讲,是指党对舆论宣传工作的领导、文化教育工作的领导、理论教育工作的领导和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强调党委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党委第一书记要亲自出马做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以推动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还在这部著作中首次提出了全社会都抓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他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各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实践证明,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建立起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党政各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保证把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落到实处。

二、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

认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的任务有两个方面:一是主观世界的改造,二是客观世界的改造。强调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要努力改造主观世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能力,从而成为一个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觉悟的新人。在《正处》中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人人需要改造,剥削者要改造,劳动者也要改造,工人阶级同样需要改造”。同时又指出:“不能把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改造混为一谈。工人阶级要在阶级斗争中和向自然界的斗争中改造整个社会,同时也改造自己。工人阶级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学习,逐步克服自己的缺点,永运也不能停止。”还通过自身改造的体会,谈了自己如何克服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在长期的阶级斗争中改造自己思想的情况。总之,人人都需要改造,需要继续学习,这样才有可能进步,否则就要落后。

还明确提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的要求,即“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从而进一步明确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和任务。

三、确立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

《正处》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这些内容以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为核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得胜利的思想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无论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还是建设,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因此,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基本内容。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党把思想政治工作看成是用马克思主义培育人的工作。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人们的头脑,才能使人们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号召大家要认真看书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理想前途教育与勤俭建国教育。共产主义理想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理想,它是一种科学的预见,召唤和动员人们去为之奋斗。指出,有些青年人以为到了社会主义就什么都好了,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它的各方面都有待继续完善。这些青年人由于缺少政治经验和社会生活的经验,不善于把旧中国和新中国加以比较,不了解建立一个美好的社会要经过怎样的长时间的艰苦努力。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达到理想境界的道路,要把理想变为现实,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坚持不懈的奋斗。

勤俭节约、勤俭建国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我们党也十分重视节约和勤俭建国的思想教育和宣传。在《正处》中专门强调指出:“我们要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但是我们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这是一个矛盾,全面地持久地厉行节约,就是解决这个矛盾的一个方法。”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精简机关,下放干部,使相当大的一批干部回到生产中去,既克服了上述的危险倾向,又可以达到增产节约、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要使全体干部和全体人民经常想到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的上述论述,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把人生理想教育与基本国情教育结合起来,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引导人们从现实出发,为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积极创造条件。

3、集体主义教育。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大国,进行规模的经济建设,会遇到很多矛盾。这种矛盾经常地反映在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上,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引起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对立。这就要求进行集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调节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之间利益关系的根本准则。指出,在处理这三方面的关系时,在经济上必须兼顾三者利益,经常注意调整其中的矛盾。有些群众往往很注意当前的、局部的、个人的利益,而不了解或者很不了解长远的、全局性的、共同的利益。思想政治工作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并使这种积极性持久,需要在群众中经常进行这种教育。一方面要教育、引导人们把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结合起来,使个人从切身利益上关心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还要教育、引导人们在三者利益之间发生矛盾时,做到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决不做损害国家和集体利益来满足个人利益,以牺牲长远和根本利益来换取眼前和暂时利益的事。为此,除了经常把发生的困难向人们作真实的说明,和他们一起研究如何解决困难的办法外,还要使人们在思想上认识和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4、社会主义民主与纪律教育。指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既要反对教条主义,又要反对这种主张实行西方的两党制,鼓吹绝对民主和绝对自由的倾向。社会主义民主教育就是要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社会主义纪律教育最主要的是要帮助人们正确理解纪律与自由的关系。民主与集中,纪律与自由是辩证的统一,两个方面都不可偏废。这种统一就是我们的民主集中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享受着广泛的民主和自由,同时又必须用纪律来约束自己。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还表现在: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局部服从全局。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时,必须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形成正确的民主与自由的观念。

四、确立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原则和正确方针

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社会主义社会,从理论上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矛盾产生的根源、矛盾的性质和解决矛盾的一些重要原则和方针。

1、坚持民主的原则。

所谓民主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民主集中制原则指导下,正确地发扬民主精神、民主作风和坚持民主方法。从本质上说,民主原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疏导原则,即运用人的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进行疏通和引导。疏通,就是创造条件,让受教育者畅所欲言,把自己的观点及意见充分表达出来;引导,就是集中群众的正确意见,同时又针对受教育者的思想症结,按规律发展趋势,加以正确的和积极的教育引导。把疏通与引导统一起来,在疏的基础上导,在导的要求下疏,即是“疏导”。

指出,我们的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的国家。“的制度不适应用人民内部”,“在人民内部是实行民主集中制”。这个民主是集中指导下的民主,不是无政府的状态。为了贯彻民主的原则,正确地阐明了民主与自由的辩证关系。他说:“在人民内部,民主是对集中而言,自由是对纪律而言。这些都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矛盾着的侧面,它们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我们不应当片面地强调某一侧面而否定另一侧面。在人民内部,不可以没有自由,也不可以没有纪律;不可以没有民主,也不可以没有集中。”他特别强调:“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他还严厉地批评那种“企图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用强制的方法解决思想问题,是非问题,不但没有效力,而且是有害的。”这就告诉我们,要做好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民主的原则,说理的原则。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就要受到惩罚,根本做不好党的思想政治工作。

2、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

在《正处》中,总结了历史经验,特别是1942年以来成功地解决党内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经验,指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要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就是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这是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总结出来的一条正确方针。后来把这一方针推广到党外,去解决干群之间、军民之间、官兵之间、几部分军队之间、几部分干部之间、共产党与各派之间的矛盾等,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这个方针是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总结出来,又在革命实践中被证明是正确的方针。它要求我们既要反对取消积极的思想斗争的自由主义,又要反对“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方式。取消积极的思想斗争,就无法分清是非,无法坚持正确的原则,也就没有团结的基础。“残酷斗争,无情打击”,主观上根本没有团结的愿望,只有用“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才能有效地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党30多年来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总结。思想政治工作是说服人、教育人、转变人的工作。对于人民群众中的思想问题和认识问题,不能采取强制的、压服的办法和行政命令的办法,而必须坚持疏导方针。这个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疏导方针,是一个容量大的正确方针,它是对“团结―批评―团结”方针的继承和发展。疏通是发扬民主,引导是厉行集中,对不正确的思想认识和行为,坚持以说服教育为主的方针,视情况必要时采取行政、法律等引导手段。

强调,对于少数人闹事的问题,要采取教育和引导的方针。他指出,发生少数人闹事的重要原因是由于领导上的与对于工人、学生缺乏思想政治教育。有些群众往往注意当前的、局部的、个人的利益,而不了解或不很了解长远的、全国性的、集体的利益。不少青少年缺少政治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因此需要在群众中间经常进行生动的、切实的政治教育,并且应当经常把发生的困难向他们作真实的说明,和他们一起研究如何解决困难的办法。

另外,在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之间关系上所遵循的“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在处理与各派关系上所提出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科学文化方面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也是在社会主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的正确方针。

五、提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

指出,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群众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处理这种矛盾,不能运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为此,他规定了一系列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方法:

1、民主的方法。指出:“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企图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用强制的方法解决思想问题,是非问题,不但没有效力,而且是有害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所采取的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就是疏导教育的方法。人们的各种思想认识问题,只要存在,就会以各种不同形式,通过各种思想认识问题,只要存在,就会以各种不同形式,通过各种渠道表现出来。堵,是堵不住;压;也是压不服。堵塞言路,强制压服,都不符合人们思想变化发展的规律,只有采取疏导的方法,让人们畅所欲言,把各自的思想、观点和意见都充分讲出来,充分掌握人们的思想情况,然后再加以引导,以促进人们的思想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这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疏导方法。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疏导方法是对提出的民主方法,积极引导方法的继承和发展。

2、自我教育与互相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这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普遍采用的工作方法。认为,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少数人做的,而是群众性的工作。他主张各行各业的党员、干部都要做思想工作,人人都要做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群众性的特点,决定了这项工作必须坚持群众自我教育与互相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所谓自我教育,就是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自觉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和中央文件,自觉地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自觉地学习先进思想,克服错误思想和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改造过程。简单来说,就是自己教育自己,自觉改造思想,自己做自己思想工作的过程。指出:对于人民说来,不是采用强迫的方法,“而是用民主的方法,就是说必须让他们参与政治活动,不是强迫他们做这样做那样,而是用民主的方法向他们进行教育和说服的工作。这种教育工作是人民内部的自我教育工作,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就是自我教育的基本方法。”自我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如组织群众自学理论、开展演讲、讨论、辨论等活动,进行自我鉴定、批评与自我批评、自我总结经验才识,在实践中锻炼等,可根据各种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坚持自我教育方法,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生动活泼,有广泛的群众性,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进行自我教育的同时,人们还需要互相教育。所谓互相教育,就是指人们在思想上、政治上的互相批评、互相影响、互相启迪、互相帮助。认为;人们在进步的过程中是离不开互相帮助的。

3、批评教育的方法。指出:马克思主义者不应该害怕任何人批评。相反,马克思主义者就是要在人们的批评中间,在斗争的风雨中间,锻炼自己,发展自己,扩大自己的阵地。同错误思想作斗争,好比手中牛痘,经过了牛痘疫苗的作用,人身上就增强了免疫力。我们在解决人民内部思想认识问题时,要坚持批评教育的方法,必须实行“三不主义”,即“不抓辫子、不打棍子、不扣帽子”。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深入了解教育对象的具体思想情况,立足于摆事实,讲道理,以言语感化人,以道理说服人。对于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认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是一定要反映出来的,在他们表现的时候和他们辩论,进行适当的批评。但这种批评不应当是教条主义的,应力求用辩证方法。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放失,区别对待,与人为善,恰如其分。

4、比较鉴别的方法,也可以叫比较教育的方法。比较鉴别法是通过比较对照辨别真伪,是非以及正确与错误,提高人们思想认识的教育方法。指出:“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这段话不但揭示了真理的发展规律,也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在人们头脑中形成、发展的规律,比较鉴别的方法就是从这个规律中提炼的。这种方法是定性、定量的科学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它是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对各种思想、观点、学派进行比较,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对照,有比较才会有鉴别,在比较中发现什么是正确和错误的,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者从正面,反面,相异,相同,对立统一等各个角度更全面、准确、深刻地分析思想信息,掌握思想发展变化的特点和思想教育的规律。它有利于被教育者在鲜明与强烈的比较中,辨明是非,鉴别真伪,判断正确与错误,更自觉、坚定地接受正确思想,批判错误思想,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性和成效性。

《正处》是在社会主义时期写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它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经验,奠定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重读这部著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书目:

1.《选集》第5卷1977年第一版

2.陈登才、董京泉主编:《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张慰萍主编:《思想政治工作学说》,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张耀灿、陈万柏的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篇6

   教育实践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交往实践

   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一部分,从20世纪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以来,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就一直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原则和方法。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研究,大多在学者的专着中以独立的章节出现,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在中国期刊网上的共有一百多篇相关文献,其中近几年比较有代表性的论着有教育司1999年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陈秉公2001年着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张耀灿等2006年编写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郝文清2008年编写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陈义平2008年编写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研究形成了一些共同认可的研究领域。比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含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运行、环节等。但是这些研究领域均还不能达成共识,形成了各异的观点。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含义。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含义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过程。很多观点和这个观点大致相同,如郝文清主编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对思想政治教育下的定义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意识、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双向交往互动的教育实践活动过程。这个定义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有所拓展,提及受教育者在过程中要共同参与。比较有突破性的是张耀灿主编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中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下的定义。该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政治品德为目标,教育者和受教育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教育实践活动过程。前两种观点中的施加、转化,很明显的有种强加、单向灌输的思想在里面,它是不适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发展的要求的。后面的观点强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平等和互动体现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学者也有不同的观点。教育组司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主要有教育者(主体)、受教育者(客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介体)、社会环境及其所提供的教育支撑条件(环体)。很多专着关于过程的要素划分的角度都与这个观点大致相同,只不过是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形成了四要素论、五要素论等,这些观点都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划分为主体——客体对立性的要素。如陈义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静态要素和动态要素构成:其中静态要素包括主体(教育者)、对象(受教育者)、介体(教育控制);动态要素包括施教系统和接受系统、反馈系统。他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素划分为静态要素和动态要素是其进步之处。张耀灿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中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进行了分类,按要素所起作用的方式分为决定性要素和概率性要素;按要素的状态分为静态要素和动态要素,其中静态要素主要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材等,动态要素主要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等;从交往教育实践认识论的角度划分为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客体(教育内容)、媒介(物质条件和活动形式)三个要素。这里首次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进行了不同以往角度的划分,把受教育者认为是过程的主体之一,是具有前沿意义的。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和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和规律是学者研究比较多而且比较深入的部分。教育组司主编的《思想政治教学原理》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所掌握的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状况之间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是“适应超越规律”,具体表述为: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既要适应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基础和发展的要求,又要超越受教育者的原有基础,体现社会思想品德要求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包括双向互动律、内化外化律和协调控制律。郝文清对规律的研究进行了扩展,他主编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有内化与外化规律、双向互动律、协调控制律、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规律。而苏星鸿等的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新论》针对以往研究忽视人的个性、主体性和需要的不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包括三大规律: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相统一的规律、互教性和自教性相统一的规律、要求和需要相统一的规律。这里对规律的探讨注重人性是有一定进步性的。

   张耀灿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分为三个层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外部环境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内部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自身的矛盾。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层次化,其中认为施教系统和受教系统的对立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内部的基本矛盾。认为规律和规律的价值性运用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的关键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体系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外部规律、内部规律和主体自身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和规律的认识都越来越全面和深化。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运行和环节。教育组司主编的《思想政治教学原理》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环节包括确定教育目标和制定教育计划、选择教育机制、指导受教育者践行社会要求。郝文清主编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包括内化、外化和反馈检验三个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环节包括明确教育目标、制定教育方案、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评估这四个环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运行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准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效果的强化。张耀灿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运行环节分为教育者的施教环节和受教育者的接受环节,并且认为这两个环节是过程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运行和环节的研究都还是比较宏观的研究,有待微观化。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对策浅析

   以上的研究反映了学者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的丰硕成果。从这些研究成果看,虽然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研究在深化,但是很多是重复性研究,没有多大的理论突破。本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存在以下不足:(1)宏观化研究多,过程的运行大多分为确定教育目标、制定教育方案等都是很宏观的概括,与其说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运行,不如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运行,过程运行的分析不能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因此不能具体的指导实践,这是现代过程不能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2)经验层次概括多。过程的矛盾规律、运行环节、要素等都是经验概括,没有统一的理论依据导致观点大同小异,实质重复性研究多。(3)过程的要素及要素的关系只是在过程矛盾和规律的研究中有所提及,还没有专门研究过程要素间的关系。过程要素及要素间的关系认识不足,是导致过程规律和矛盾研究处于经验层次的主要原因。(4)过程理论没有从哲学本体论去审视,使过程研究缺乏统一的基点。(5)过程研究还处于实践是对象性活动的思维方式下,明显落后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需要,缺乏现代气息,不能有效指导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一,那么什么是社会实践活动呢?社会实践活动的真正内涵是什么?马克思认为,人类的任何一个社会实践活动都必然会发生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自然关系以及主体和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实践活动的双重关系,决定了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两个不同的向度:一是“主体——客体”向度,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对象化的生产实践活动;二是“主体——主体”向度,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实践活动,即“人对人的作用”。社会实践活动不是单纯地表征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象性关系,也不是单纯地表征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交往关系,而是主体之间的交往关系与客体之间的对象性关系的统一。传统的社会实践观本质是一种“主体——客体”社会实践观,只是抓住了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类型和一个方面——“主体——客体”向度,而抛弃了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人与人之间的主体际交往关系。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理论,是建立在“主体——客体”社会实践观基础上,把教育过程视为一种改造人塑造人的过程,它用对待物的思维视角对待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这是导致当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单向化,缺乏内生性,从而导致理论研究的僵化。本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人的世界为对象的交往实践活动领域,而不是以物的世界为对象的生产实践活动领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是生产实践的过程而是交往实践的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不是生产实践中的控制和被控制、改造和被改造的对象性关系,而是一种交往实践中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主体际交流和对话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要实现视角的转换才能找到新的生长点,也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应该从物的世界的视角转移到人的世界的视角中来,即从生产实践走向交往实践,因此我们不能把以自然界为对象的生产实践的思维模式去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理论,而应该用表征人与人之间主体间性的交往实践去审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交往实践是实践的另一种基本形式,他同样存在主体客体和主体主体向度,他是对象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统一。用交往实践去审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注重过程的交往性的同时坚持对象性和交往性的统一,必将能突破以往主客对象性思维的局限,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内部,分析过程各要素的关系,从而对过程的运行情况等有新的具体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教育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篇7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结构;基本要素;基本阶段;基本环节

思想政治工作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过程。思想政治工作过程有它特有的结构。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结构是一个由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基本要索、基本阶段和基本环节共同构成的立体动态结构。

一、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基本要素

思想政治工作过程是一个由教育者(教育主体)、受教育者(教育客体)、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四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系统。

1.教育者。教育者,即教育主体,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人:具体而言,教育者是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规范的传授者、思想政治品德行为的培养者和思想政治工作目的的实现者,也是整个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育者是构成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一个基本要素,它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这是因为,第一,只有教育者,才能准确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矛盾,井推动矛盾运动:第二,只有教育者,才能主动排除教育环体的消极影响,协调、配合教育环体对受教育者施加积极影响;第三,只有教育者.才能有效地借助教育介体把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促进受教育者进行从旧质的认知转化为新质的认知的矛盾运动:第四。只有教育者,才能了解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行为发展变化的情况,并通过主体评价推动受教育者进行自我评价.促进受教育者进行从新质的认知转化为新质的行为的矛盾运动。总之,教育者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离开了教育者的活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就不可能存在。

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即教育客体,是指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教育者进行教育和教育环体施加影响的对象。受教育者是教育者和教育环体活动的依托者,也是教育教果的体现者。受教育者是构成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一个基本要索。离开了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也不可能存在。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受教育者即是教育者和教育环体括动的客体。又是自我教育过程的主体,即思想政治品德认识、情感、信念、意志和行为活动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作用,不仅完成从知到行的转化,而且反作用于教育者和教育环体。

3教育介体:教育介体,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是指教育者用来影响受教育者的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规范以及把这些思想政治品德规范传授给受教育者的各种活动方式和手段。教育介体是联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和桥梁。因而也是构成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一个基本要素。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工作活动的客观依据,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物质保证。教育者要对受教育者施加有效的教育影响。就必须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把特定的教育内容有效地传授给受教育者。因此,教育介体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问进行双边活动的中介。

4.教育环体。教育环体.郾教育环境.是指对^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和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产生影响的一切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总和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外部制约过程是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下进行的。自然条件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社会条件是人们所处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它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井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教育环体对受教育者的自发影响与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自觉影响同时并存于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之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地影响着思想政治工作过程及其诸要素。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教育环体不仅同时作用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而且还作用于教育介奉,决定着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抉择方向。因此.教育环体也是构成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基本要紊。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素或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不当.都会削弱或破坏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完整,甚至根本不能实现思想政治工作过程。正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完整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工作过程是教育者借助教育介体,综合教育环体,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过程。

二、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基本阶段

思想政治工作的完整过程并非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舟体和教育环体四个基本因索的简单相加,只有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边活动使各要索之间发生一定的联系和作用才能实现。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过程是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影响的双向活动过程。从一个完整的思想政治工作过程来看,它包括三个基本阶段:

1内化阶段。即教育者把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规范传授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则在各种因索的作用下,以自己已有的认识水平为基础,自觉地选择、消化、吸收这些思想政治品德要求,从而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的过程。在此阶段,存在着教育者所表达的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政治品静认识水平的矛盾及其运动正是这一矛盾及其运动,构成了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第一阶段。

2外化阶段。即在教育者的帮助和促进下,受教育者把自身在内化阶段已经形成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自觉地转化为自身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并养成相应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习惯的过程。在此阶段,存在着受教育者内在的思想政治品静认识和思想政治品德行为的矛盾及其运动。正是这一矛盾及其运动,推动着个体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从而构成了思想政治过程的第二阶段。

3.重新教育阶段。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联系.把个体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效果进行反馈检验,进一步调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实施新一轮两个转化”的行为,以便形成更好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和习惯的过程。在此阶段,存在着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同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社会效果之间的矛盾及其运动。正是这一矛盾以其运动.构成了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实质上是新一轮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开端。

从内化、外化和反馈检验三个阶段来看,思想政治工作过程就是把外在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转化为个体内在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再由个体内在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转化为个体内在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然后再作用于社会的循环往复的运动过程。

三、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基本环节

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基本环节是教育者为了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的一般操作程序:,它存在于思想政治工作过程各基本要素的结合部,存在于思想政治工作过程基本矛盾运动的焦点处.突出地反映了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之问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推动着思想政治工作过程各阶段的展开和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各种矛盾运动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过程包括确定目标、促成转化和反馈控制三个基本环节。这三个基本环节前后相继、相互渗透,构成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

1.确定目标。思想政治工作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就是在全面掌握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的基础上.确定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制定思想政治工作计划。

确定思想政治工作目标是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起点。思想政治工作目标是教育者实施教育活动的指针,是调节、控制和评估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依据,也是受教育者的努力方向。要科学确定思想政冶工作目标.必须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符合。也就是说,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必须建立在对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趋势的正确反映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教育者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全面掌握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目前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综合.弄清两者之间的矛盾产生的根源和运动的趋势。

思想政治工作计划是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具体化,是完成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具体实施方案。制订思想政治工作计划,通常包括确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选择思想政治工作方{缶和安排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程序等。制订思想政治工作计划要注意针对性、预见性和弹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篇8

关键词:群众性突发事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社会安定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目前发展形势总体是好的,但是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我国正在不断进行改革和社会体制的转变,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不断分化,影响社会稳定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冲突逐渐呈现群体性趋势。能否恰当处理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安康。社会的安全稳定是国家各方面发展的基础,所以我们要做好准备,应付处理群众性突发事件,减少不稳定因素,共同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应付群众性突发事件中具有的重要性

群众性突发事件指在某种具体的空间、时间和心理因素作用下,有相同或相似利益诉求的个体,以自发或有组织的方式聚集起来,采取危害社会和公共安全的对抗性手段,使社会秩序在一定范围和程度呈现局部对抗、对峙和冲突的社会事件。当前我国发展态势突出表现为:事件发生数量逐年上升,参与人数成倍增加;事件规模不断扩大;事件主体多元化;对抗性日益趋于激烈;事件组织性强,联动性增强;国内外敌对势力插手的几率明显增强;处理复杂性增大等等。显然,群体性突发事件已经严重威胁着社会安定以及影响当前党的领导地位。

群众性突发事件的产生是由于当前社会上存在的种种矛盾引发的,由于它涉及范围广泛,因此群众性突发事件具有社会性。要想应付处理这些事件,需要考虑许多因素,是一项庞大的工程。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专门研究如何产生人的思想品质、如何加强思想教育改善人的品性,因此它在应付处理群众性突发事件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应当先做些思想教育方面的工作。一位伟人曾经说过:团结带领人民开展政治运动的关键是思想教育。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来应付处理群众性突发事件是有必要的。我们要学习群众性突发事件的一系列概念原理,在当前社会发展阶段产生这样的事件是无法避免的,这对于我们的党和政府而言,既是全新的课题,也是严峻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在应付处理群众性突发事件过程中重要的原因是:

首先,对人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我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在我国,人民之间的内部矛盾在群众性突发事件占大多数,其中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政策热爱国家和现代化事业的劳动者是引起群众性突发事件的主导者,他们只是利益得不到保障甚至诉求无门的群体,目的是解决一些实际而具体的问题,因此就不能用强制或者压迫的方法来进行,应该使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2]。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也表明为了促进社会安定与和谐,就要充分发挥政治思想教育的作用,处理群众性突发事件的政府及管理者应当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办事。

其次,要想处理这部分突发事件,首先要解开当事人思想上的结。当前,在我国弱势群体成为的主要参与者,他们处于社会的底层和边缘,历史与现实、政治与经济等原因,可能在群众的心理上累积一些非平衡的能量或产生一些对社会发展变革的某些疑虑、不解等抑郁情结。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是解决人们思想问题的有效方法。所以只能通过大量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来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以求解开当事人思想上的结。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预防和处置中的作用

党的16大报告提出,对于处理群众性突发事件,要构建科学高效的工作体制,运用相关思想政治原理,在问题没出现的时候就想好对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于是我们国家的一大优势,运用思想政治内容对于处理群众性突发事件有着明显的效果。总而言之,在处理应付群众性突发事件时,首先要有科学高效的体制,在事件刚发生时及没发生时做好准备,然后进行处理。

(一)要有长远目光,在群众性突发事件未发生前做好准备,防范于未然

列宁曾经说过:“神奇的预言是童话,科学的预言却是事实。”[4]积极地预防是处理由人民之间自己产生的问题而引起的群众性突发事件的方法。要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方法实践处理群众性突发事件,要把工作多做在平时。当事件发生的时候,矛盾已经严重激化而不能控制,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对突发性危机事件,必须把工作做在事前。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预警作用,加强对群众的思想预测

第一,要坚持正面宣传,弘扬主旋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要做好正确引导,创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使党的号召、积极健康的思想意识成为社会舆论的主流,及时、如实、充分地反映人民的意愿。通过形势教育,使群众正确认识和了解当前的形势,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第二,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社会建设、管理、教育、文化、服务、稳定等具体工作之中。在制定政策意见和进行重大改革之时,要考虑政府决策变化后,百姓们密切关注的自身利益所发生的变化,揣测人们心理情绪,社会形势的波动,把握最佳时间,建立应对方法,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内容,要充分发扬民主,建立健全全社会协商对话制度,尊重群众意愿,要做好弱势群体和利益受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5]。各干部不许隐藏矛盾,要正对问题,寻找最佳方法处理好矛盾事件。当前阶段出现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各干部不能要求基层不出现群众性事件。

2、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对的防范和消减作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发生往往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发展过程。社会中充满着各种矛盾,在绝大多数的还没有发生以前,原来有一些小矛盾的人往往太关注自己的得失,不够沉着,不断产生新的矛盾,最终爆发,当矛盾激化就可能出现不可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在人与人之间利益寻求平衡,免得人们将问题看得太重,导致矛盾激化。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抓住最佳时机对矛盾双方进行调解,避免矛盾进一步的爆发。还要使人们理解社会生活的多样以及人生内容的丰富,不能只生活在利益矛盾中。不能只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其作用,运用它来解决群众问题,造福于百姓,以此为出发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使人们真正信服,减少群众性突发事件的产生。

(二)要加强思想政治交流方式,寻求最佳方法,处理群众性突发事件

参与人数众多,场面混乱,群众情绪激烈。此时,要换一种方法去调解矛盾,不然会适得其反。必须结合事件,找好治理的办法。加强思想政治交流,寻求最合适的方法,有效处置。

1、要及时把事情透过媒体方式告知百姓,正确引导媒体舆论,避免事情恶化,影响社会安定。

2、针对群体心理,理顺对立情绪。耐心劝说参加的人,让他们迅速冷静并思考自己行为是对是错,引导他们形成正确认识,并达成相同意见。在理解群众的困难与实际利益,表明解决问题的诚意的同时,又要讲清政策法规,讲清利害关系,讲明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6]。

3、抓住主要矛盾,缓解社会冲突。发生时,已经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危害和恶劣的社会影响,这时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化解矛盾冲突。对带头人进行思想教育和心里攻关是重点,群体突发性事件都有自己的“领袖人物”,他们是引发群体与群体之间冲突的关键所在。及时与带头人对话,积极倾听他们的想法,尽量以审慎、宽容的语言和他们进行对话,了解突发性群体矛盾产生的原因,寻找问题的症结,以便选择对策。在做“领袖人物”工作的基础上,争取扭转他们的思想认识和行为,请他们出面做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借用他们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缓解矛盾。

(三)在群众性突发事件发生后,要及时沟通、协调、安抚,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配合社会各方面做好善后工作,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事件结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却还没完成,还要继续强化。一要做好善后工作,防止反复。现场事态平息后,要深入闹事群众中去,做好回访调查工作,了解群众的思想动态,促使全体群众在评论群众性突发事件时也要对自己行为加以反思,使群众能养成完善自身,加强辨识能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尤其能够看清群众性突发事件产生的后果,立即采取行动,力求在事情恶化前解决矛盾。二要建立基层与干部间交流的桥梁。这样可以让干部们了解群众的矛盾,及时采取措施。三要总结经验教训。我们应当吸取艰苦时期下的思想政治经验,这对于妥善处理群众性突发事件大有裨益。要将每次发生的事件记录下来,总结工作中的不足,在保持原有工作长处的基础上,不断改进,使处理机制更加完善健全。

群体性突发事件,不仅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关系到改革成果的巩固,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在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应该坚持的是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与实际的工作联系起来,切实为人民群众着想,引导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情感并且培养人民群众以正确的的价值观去思考和行为。在这样的基础上不仅仅做好了突发事件的教育工作还大大开发了社会的精神动力,为创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基础,也进一步保证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稳定。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

[2]董清民.人民内部突发群体性矛盾的特点及处理原则[J]理论前沿1999(13)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02.

[4]列宁全集第34卷[m].人民出版社,1985,441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篇9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矛盾分析法 运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3c-0019-02

大学生在处理理想与现实、约束与自由之间的关系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不适应,并由此产生矛盾。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方法之一――矛盾分析法,观察和分析大学生所遇到的这些矛盾,可将其分为三类:与自身矛盾、与他人矛盾、与社会矛盾。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可转化为化解这三类矛盾的过程,从而做到思路清晰化、目标明确化、措施具体化。

一、自身矛盾化解

大学生自身矛盾主要是由成长过程中产生的不适应形成的。主要表现在:一是学习环境的变化。在大学里,学生会接触全新的专业、全新的课程,这些全新事物必然要求他们要重新认识大学,调整学习方法。从“认识”到“调整”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诸多不适应,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使他们失去学习动力,产生厌学的思想,甚至退学。二是心理环境的变化。从“家庭生活”到“集体生活”的改变,必然会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心理不适应,如果矛盾冲突超过了心理承受能力,就会产生怀疑自己的力量,对自己失去信心,陷入苦闷和彷徨的境地。化解这类矛盾的主要措施有:

第一,开展入学教育。大学生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对青春的浪漫期待都通过美好的大学生活来演绎与编织。刚跨人大学校门的新生,迫切需要认识大学、认识学校、认识专业和认识自我。对此,学校可以通过讲座等形式讲授这些内容,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以便于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第二,召开主题班会。主题班会是班级教育活动的形式之一,是辅导员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主题、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种班会活动,能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让个人在集体活动中受教育、受熏陶,从而提高自身素质。通过主题班会来澄清是非、提高认识、开展教育,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和重要途径。

第三,个别谈话。个别谈话能走向人的心灵、拨动人的心弦,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是处理学生矛盾和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手段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采取各种措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有针对性地开展与学生谈话的活动,逐一解决他们的问题。进行艺术性的个别谈话应做到:摸清情况,找准话题;掌握特点,选择时机;因人而异,注意分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第四,心理辅导。专业心理辅导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欣赏自己,可以帮助他们克服成长中的障碍,改变自己的不良意识和倾向,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迈向自我实现。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系列专业心理辅导活动,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进而主动化解自我矛盾的目的。

第五,意识强化。成才意识、成人意识和大学生意识,这三种意识的强弱关系着学生在校期间有没有成才的自我要求,有没有独立自主的愿望,有没有社会责任感,对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直接的影响。强化这三种意识,就意味着加大了学生化解自身矛盾的内在动力。

第六,讲究方法。要在研究大学生的各种思想、情绪及其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采取说服教育、启发诱导的方法,促使各种思想矛盾向好的方向转化,以达到化消极为积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目的,讲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工作方法和艺术性。坚决杜绝采取压服、训斥、挖苦等违反人之常情,使学生产生抵触隋绪的激化矛盾的做法。

二、与他人矛盾化解

大学生与他人矛盾主要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的。主要表现在:一是不适应教师的教育和管理,大学要求在个性与共性、约束与自由中找到平衡点,这个变化会使教师和学生无形之中产生矛盾;二是不适应与同学相处,“以自我为中心”是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前的处世方式,在大学里,如果多个“以自我为中心”交织在一起,就会产生矛盾。化解这类矛盾的主要措施有:

第一,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树立全员育人理念。教师担负着教育人、培养人的光荣使命,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态度和作风去接待人接物,处理问题,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师德是调整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因此,全体教师包括高校其他工作人员都应该在热爱教育、终生授徒、有教无类、文行忠信、以身作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方面不断加深认识,积极实践,做到全员育人。

第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做到教学相长。随着社会的进步,行业在不断发展,专业知识在不断更新,学生思想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应不断改善,教学能力应不断提升,使教和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第三,提高辅导员业务素质,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入学生心灵。大学生的索质对国家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辅导员工作在第一线,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力量,承担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任,这支队伍的稳定和工作水平直接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当前,辅导员工作普遍存在“重管理、轻教育”和“重结果、轻过程”现象,加深了与学生之间的矛盾,拉开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因此,迫切需要提高这支队伍的业务素质,真正把工作做到学生心坎里去,达到消除隔阂、化解矛盾的目的。

第四,加强班级团队建设。班级是大学生参与交际的首要平台,班级同学之间交往是否顺畅,是学生能否参与广泛交际的基础。因此,应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团队辅导,让学生尽快结识朋友,以消除不适感,让他们在“大不适”的环境中首先找到“小归属”,循序渐进地适应大学生活,进而帮助他们打开人际交往的“大门”。

第五,打造学生活动平台。活动是学生拓展知识、提高能力、完善素质、陶冶情操的重要平台,高校应积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名家讲座进校园”、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文化节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格调高雅、寓教于乐的科技文化体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锻炼中增强与他人矛盾的化解能力。

第六,建立师生对话沟通机制。以对话会、恳谈会等形式,宣传学院的重要决策,回答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听取学生对教育教学等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增强学生对学校及教师的信任感和亲切感,化解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矛盾。

三、与社会矛盾化解

大学生与社会矛盾主要是在学生接触社会的过程中产生的。大学校园里,已经有很多社会生活的元素,大学生只有在适应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学习社会规范、履行社会角色的过程中,

才能逐渐认识自我,并获得社会的认可,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而这一个适应的过程会产生“自然人”与“社会人”之间的角色冲突和矛盾。化解这类矛盾的主要措施有:

第一,强化学生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人生活在社会中,要遵守社会的“游戏”规则,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大学生要化解与社会的矛盾,具体要做到“四个统一”:一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相互统一;二是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相互统一;三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互统一;四是享受个人权利、自由与承担社会责任、义务相互统一。这个认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社会和进行角色定位。

第二,开放式办学,坚持学生与社会、与岗位无缝对接的“双零”培养目标。大力开展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企业不仅作为学校的实习基地,同时还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践有机结合的方式,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与创新能力的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是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依托行业发展,构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以市场为导向的“零距离”实践教学体系、与市场“零距离”接轨的教材体系、基于就业需求的“零距离”素质拓展培养体系。学生可以在这种培养模式中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竞争力。

第三,大力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搭建与社会沟通平台。通过社会调查等形式,让大学生了解社区及企业实际,在实践中增长知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可以减少他们对社会的恐惧,为更好地步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加强职业和就业教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就业能力是学生适应社会的关键所在,其高低取决于在校期间所接受的职业和就业教育程度。因此,高校应根据“双零”培养目标,找准对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定位,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切实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以减少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和心理压力。

第五,积极开发就业渠道,满足学生就业需求。为了使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高校除加强学生在校期间能力素质及能力培养外,还应该加大对就业渠道开发的投入力度,包括学习深造、创业及就业等,构建就业服务机制,提高就业服务水平,为他们铺平就业道路,尽早让他们成功就业,以增强进入社会的信心。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化解大学生自身矛盾、与他人矛盾和与社会矛盾,由此促进大学生和谐发展。总之,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思考

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否则该学科将会被其他学科所替代,没有建立和发展的必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首要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一、学者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研究

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学者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各抒己见。总的说来,大致可分为三种观点:

1、“一个规律论”

这里又可以分为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以人们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第二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第三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们的思想领域。除此之外,还有以思想转换的规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以人们的政治思想、政治行为形成发展规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以人们的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成发展规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等等。

2、“两个规律论”

这种观点比较权威的高教《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1991年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关于人们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意识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是依据人们思想活动规律而科学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其1999年版再次确认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两个规律论"的观点在学术界占据主导地位。

3、“三个规律论”

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以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对人们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学术界虽没有明确提出,但论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时,实际已经蕴含了这种观点。

无论是"一个规律论"、"两个规律论"还是"三个规律论",大多数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但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往往隐藏在现象之中,是在必然现象在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中遵循的那种不变的程序或规则,所以,任何一个规律的发现无不依赖于对现象的研究。总而言之,在规律没有被揭示出来之前,谁也不知道规律为何种模样,因此谁也无法对规律本身进行研究。

二、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及规律

(一)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应是研究对象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就是要在实践中,用先进的世界观、方法论去教育人,解决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立场、观点问题和各种思想问题,以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表面上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实质上是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观念与社会所要求的价值观念的不协调,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解决这个实质的不协调,这就必须要回到实践中来,回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一定要与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息息相关。关于学科的研究对象问题,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科学的对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要想了解一个学科的研究对象就必须考察该学科所特有的矛盾,而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存在着多对矛盾,在诸多的矛盾当中,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中的其他各种矛盾、起基础和决定性作用的矛盾应该是什么?要找到这对矛盾就必须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去寻找,我们必须要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各种问题的发生、发展、预防和排除,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及时进行反馈总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探索发现新方法,不断地反复研究总结,不断推进和修正思想政治教育特殊矛盾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是各个环节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大系统",我们必须要研究这个"大系统"的每一个环节是如何运行的,对运行环境进行时时调控,要对运行效果及时进行反馈,并根据运行效果调整这个"大系统",以确保其发挥最大最好的功效。由此可见,作为一门实践性、实用性极强的应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理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时代性、科学性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应是研究对象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单单只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要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必须不断调节一定社会对人的思想政治观念的要求与人的实际的思想政治素质水平之间的矛盾,必须要寻找解决这对矛盾的方法和规律,使其更为科学化。

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了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教育过程,还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其包括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对人们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是要人们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就要分析人们的思想品德结构,研究人的思想变化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探究人的思想变化有何规律性表现。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是要解决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同人们实际思想政治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因此,在研究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同时,还要研究如何确定社会要求,如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的思想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还要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哪些规律,反过来再利用这些规律指导我们的实践过程,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最后,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也有其变化发展的规律,这理应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之一。

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自从1980年我们党明确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特别是1984年教育部决定在部分高等学校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采取正规化的方式培养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以来,众多的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以及各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科研人员都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研究这些之前学者们发现的规律,要对这些规律进行积极地扬弃,对于对解决我们今天面临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问题、新情况有益的,我们要积极地吸收借鉴,而对于那些明显已经落后,甚至错误的认识,要积极地进行改进和抛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僵化的教育,才能更好地解决今天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与时俱进的、进步科学的教育。另一方面,我们今天的思考又不能完全局限于这些资料,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时代性,只有体现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有可能为社会成员所普遍接受,而这些资料只是学科创始人初创学科时的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他们那个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那个时期的认识水平之上所作出的判断。而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也较以往有了较大的扩展,如果仅仅用以前的规律来解决今天的问题肯定是有局限的,这就需要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变化的主客观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进行研究,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找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特殊矛盾,不断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方法和手段等,从而在前人探索的规律基础之上总结发现用来解决新问题、新情况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推动整个学科更加科学化。

三、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意义

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无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发展还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和改进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它既包含了科学的思想意识形成、发展、变化规律,又包含了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在教育过程中,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这是相关的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科学地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也就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合理生长点,从而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科学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之一是如何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必须按照教育规律对人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形成规律进行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过程的实施才具有现实的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确立也明确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能范围。教师的任务和政治辅导员的工作都是围绕教育客体科学思想意识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进行的。无论是教师还是政治辅导员,都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保质保量完成自己的职能。

参考文献:

[1]林锦峰.思想政治教育学有待于继续深入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人大报刊复印资料,1989,(8):35-41.

[2]黄少成,陈拥军,傅安洲.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单一性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多样性的对立统一[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2):31-34.

[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