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经济发展状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59:21

全国经济发展状况篇1

[论文摘要]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发展成不可逆转的事实。随着全球化的到来,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影响,民族地区应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加快制度创新,对外开放,加大投资力度等,逐渐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思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经济全球化对于民族地区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民族地区应尽快顺应全球化的潮流,抓住机遇,转变发展战略,使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再上一个台阶。

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民族地区的影响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前提下,世界各国经济不断的相互交织,相互融合,逐渐形成相对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资本,货物,技术,劳务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的过程。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民族地区的影响涉及到方方面面,诸如科学技术,人才教育,文化都会受到很深的影响。

从科学技术上来看,与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在科学技术方面与其存在的差距很大。全球化带来了科学技术,我们应该抓住这个发展机会。但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不可全部照搬西部的发展模式。因此,民族地区应立足于当地,创建自己的科技创新体系。西部民族地区可以在不需大量资金的事业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如生态农业,特色旅游产业。只要从此方面解决这一问题,再加上好好利用全球化所带来的科学技术,民族地区的发展会在短时间内赶上并超过东部地区的发展。

从人才教育方面来说,全球化给民族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知识经济的蓬勃兴起,在当今知识经济形态下,知识人才成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因素。经济全球化给我国民族地区带来了机遇,新的观念也随着全球化进入了民族地区,重视人才培养,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改变传统观念,认识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民族地区只有随着全球化的浪潮,接受新观念,重视人才教育,那么,才会在一些领域有所突破。

从文化角度来看,经济全球化对于民族地区在改变观念,制度完善等方面都起着有力的促进作用。文化因素对于民族地区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全新观念应结合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习俗,生活习惯心理等因素,而且也应当重视民族地区文化所特有的价值观,道德观。在民族经济的发展中,民族文化功不可没,但民族文化的发展既要有全球化的带动,又要保持其民族特性。

二、经济全球化下我国民族地区发展面临的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生态环境脆弱,教育落后,人才素质不高,投资力度不足等。这些都制约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西方一位经济学家曾形象地把人才,教育,科技比喻成三驾马车,共同拉动国家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然而,西部民族地区同样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人才严重匮乏,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劳动力素质不高。事实上,西部民族地区要发展,人才、科技、教育一个都不能少。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民族地区也面临着挑战。人才、科技、教育这三个问题都未曾完全解决,并且,经济全球化并非是经济上的世界一体化,相伴发生的还有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一体化。对于我国民族地区来说,经济全球化并非都是福音。

三、应对经济全球化,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要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对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都有一定的影响,我国面对的是全球化下各国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竞争。尤其对于我国民族地区来说,必须站在新的发展战略上,解放思想,立足于本地区的实际,使之融入全球化的体系之中,抓住全球化的机遇来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民族地区的人口素质。当今经济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经济全球化导致了竞争的日益激烈,民族地区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发展经济最根本的是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我国民族地区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水平总体不高,这进一步影响了民族地区的发展。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就要立足于本地,引进更多的人才,或者将本地人才输送出去接受培养,最后回到本地区做贡献。并且,民族地区要重视基础教育,多为劳动者提供学习的机会,逐步培养出一批高素质人才为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民族地区应立足于本地实际发展特色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民族地区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国内外市场的双重压力。民族地区在激烈的竞争中,只有抓住机遇,立足于本地的优势来发展特色经济产业。西部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许多稀有金属储量都位于世界前列,可以利用其资源优势来发展特色经济,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冶金业。民族地区仍有许多优越的发展畜牧业的条件,如,内蒙古的畜牧业。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也十分丰富,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这些可发展为特色旅游产业,会吸引更多的游客观光旅游,这可带动该地的经济发展。民族地区应尽可能立足于本地区的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并使这些产业成为带动民族地区发展的支柱产业。

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投资不足是阻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又一障碍。一方面,民族地区要加大投资力度,并且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另一方面,民族地区要改善投资环境,利用政策争取国家资金,防止重复建设,加强重点产业建设。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利用外资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我国民族地区所吸引的外资比重远低于东部地区,这也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之一。

加速制度创新,扩大对外开放。美国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思认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制度的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民族地区应着力于制度创新,要进一步加快市场机制的改革和完善,加强政府的宏观调空,改善生活服务环境。我国西部地区之所以落后于东部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的发展,其原因之一是东部地区受到了制度创新所带来的利益。民族地区要受到传统的计划经济思想,发展相对滞后。因此,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民族地区应致力于制度创新,扩大对外开放的程度。

经济全球化对于各个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对于我国民族地区来说亦然。民族地区只有立足于现实,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加快制度创新,改善投资环境,使民族地区的人才,科技,教育的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最终实现国家的全面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黄健英,萨如拉.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战略.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2]卢铁城,张忠元.中国西部民族经济.四川辞书出版社,2000.

全国经济发展状况篇2

【关键词】GDp,绿色GDp,经济发展观

一、GDp与绿色GDp的比较

GDp是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核心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是当前世界各国衡量总产出的最主要指标。GDp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因为它不仅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然而GDp也存在很多缺陷:其一,不能完全体现经济总量的所有指标;其二,不能全面反映人们的福利和公平状况,主要是收入以外的其他福利和公平指标;其三,GDp只考虑当代人的收益最大化,没有考虑长远的收益最大化(代际均衡),即可持续发展问题。绿色GDp,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是从现行统计的GDp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因此,绿色GDp应该是剔除了自然资产损失之后创造的真正国民财富的总量指标。总公式应为:绿色GDp=GDp-资源成本(资源损耗、恢复费用)-环境成本(环境退化损失、恢复费用)-社会综合成本(环境损害预防费用、因非优化利用资源而进行调整核算的部分)。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

相比传统GDp,绿色GDp能更加全面地反映经济增长水平,体现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程度,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首先,绿色GDp能更加全面地反映社会进步,如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生态维持、就业保障、居民住房等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再者,绿色GDp将经济增长导致的资源消耗成本和环境损失代价从GDp中扣除,相比单纯的GDp计算其结果更为真实可信;最后,绿色GDp能更全面地反映国民生活的净福利,如将环境污染对人们生活状况的影响纳入考虑。

二、绿色GDp与我国经济发展

虽然GDp常被认为是衡量一国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但绿色GDp能够全面科学地评价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绿色GDp下仅关注当前经济增量,而且综合衡量了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民生存状况、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状况,可以全面反映当前的发展水平。

实施绿色GDp是我国改变经济增长模式的必然选择。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以牺牲环境和生态换取GDp增长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实施绿色GDp,将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纳入到GDp的核算体系中,能够促进各地政府及企业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带动我国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发展。

绿色GDp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途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环境、社会三大系统的协调发展,从2o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便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战略目标,发达国家也将发展绿色GDp视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走绿色经济发展之路,创建一个绿色资源环保型社会经济发展体系,已是刻不容缓的选择。

三、实施绿色GDp面临的困境

虽然绿色GDp能为我国经济长远发展带来各方面益处,并且我国的确一直在探索实施绿色GDp的相关工作,但至今成效较低,综合看来,有以下各方面原因。首先,绿色GDp的核算存在许多技术性难题,主要是在两方面:一是对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界定以及社会定价存在问题,比如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在不同的时期会波动,对不可再生资源随着其储量的变化及替代资源的出现也会对其货币价值产生影响;二是环境成本的计量难度较大,例如对空气污染造成的健康损害的度量,由于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众多,包括个体差异、饮食和生活习惯等,难以得到空气质量与健康的确定关系,大大增加了其成本的度量难度。这也是为何至今国际上都没有一个公认核算方法的原因。

其次,我国实施绿色GDp还面临其他一些困境,比如对绿色GDp观念的接受问题,GDp这一指标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已经深入人心,在中国也是各地政府政绩考核最为重要的指标。绿色GDp的实施意味着各地以及中国整体的经济增长数据都将大幅下降,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标准以及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改变,这些因素都可能会成为绿色GDp进入常规统计的阻碍。

四、结语

GDp作为公认的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然而GDp也存在很多缺陷,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在全球各国的不断深入,绿色GDp的概念应运而生,走绿色经济之路,实施绿色GDp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由选择。对我国而言,绿色GDp的测算,可以有助于整体科学地了解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综合衡量人民生存状况、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状况;其次,我国实施绿色GDp核算能有效地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再者,绿色GDp能创新我国干部政绩考核标准,,促使政府转变政绩观,有利于压制一味追求高经济数据而忽视经济发展的“质”;相比传统GDp,绿色GDp的广泛推崇能带动公众整体参与环境保护,促进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当前,我国绿色GDp的实施仍面临众多技术、观念上的挑战,没有形成完整的核算体系、相关理论依然不成熟,因此,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GDp还需要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荣刚.GDp与绿色GDp比较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09.

[2]彭诗懿.绿色GDp与中国绿色经济发展[J].企业导报,2013.

[3]谢芹.从雾霭天气谈我国绿色GDp的实施[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3.06.

全国经济发展状况篇3

关键词:人力资源;经济布局;制约;促进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人才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发展,高素质的新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在大幅度提高,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出阶梯式的分布特点,总体的发展态势是由东向西,发展水平由高到低。人力资源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布局和调整至关重要,在讲话中指出:发展实体经济,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互融合,必须把人才工作抓好,让人才事业兴旺起来,国家的发展靠人才。这从战略高度上肯定了人才建设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我国的人力资源发展状况与经济布局在本质上是相互制约的关系,人力资源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区域的人力资源情况决定着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同样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带动人力资源的发展,两者之间互相促进、互相制约。

一、我国人力资源现状

(一)人力资源的含义

人力资源又称劳动力或者劳动力资源,一般是指具有劳动能力,在推动国民经济建设和促进社会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的人口总和。人力资源是经济学资源中的第一资源,通常来说人力资源主要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其中包括体质、智力、知识、技能四个方面的现实应用,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新时期,对人力资源的定义也不再是狭义上的劳动力,而是追求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的新型人才。

(二)我国人力资源现状

我国的高质量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呈现出的特征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发展模式,具体表现为专业人员的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一致性,我国东部经济发展区域的高质量人力资源分布广,人才集中,中部次之,西部的高质量人力资源分布最少。目前国内高质量人力资源分布主要以东部发展区为主,东部地区的人才分布以绝对优势胜于中西部地区,不难看出,我国的人力资源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或者高级知识分子的分布情况与经济发展情况联系密切。

二、我国经济布局的划分

目前,国内各个省份的经济发展参差不齐,南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也有很大差异。根据我国的地形阶梯分布和经济发展状况,可以划分为东、中、西三个经济发展区,具体划分是,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省份;中部包括安徽、山西、江西、吉林、黑龙江、河南、湖北、湖南等省份;西部包括广西、内蒙古、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份。三大经济区的发展方向也各有不同,东部地区主要以新型经济为主,在对外开放的政策下,大力发展技术含量和科技含量较高的时代经济,经济收益高;中西部地区主要依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发展综合性经济。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完善,加之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政策,我国的三大经济区根据自身优势,正在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

三、人力资源与经济布局相互制约分析

(一)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推动

当前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新时代,人力资源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优势的区域人力资源能够提高区域经济得到竞争优势,同时区域人力资源的结构状况也是影响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因素。建立区域人力资源和区域人力资源管理是我国未来经济布局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为区域人力资源之间的差距将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只有拥有足够数量和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才能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区域经济的技术变革与经济创新性发展都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持,只有牢固树立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才能使区域经济发展没有后顾之忧、稳步向前。

(二)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吸引

经济的发展最直观的变化是可以提高人们的工资待遇,以及相应的其他生活附属品和基础设施的改变,这对吸引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再者,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更尖端的知识和更前沿的科技手段,这对专业技能较强的高素质人才来说,无疑是提高自己、充实自己的有力途径;经济的发展还能为高素质人才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使得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与人力资源的发展状况相一致,不难看出经济发展无疑是吸引人力资源的重要因素。

(三)人力资源与经济增长互为因果关系

我国的人力资源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协调的关系。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与方向,同时,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对促进人才培养、提高人力资源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中西部经济发展状况差异比较大,人力资源的发展状况对中西部经济区域发展状况也有所不同,目前我国的西部经济发展区域人力资源积累比较少,但其自身的资源状况以及牢固的经济发展模式对其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深远,所以要加大对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整改措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努力培育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同时加大各种优惠政策力度,吸引全国的人才投身到西部经济建设之中,从而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稳步发展。除此之外,我国各地经济状况各有不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积累方式。

结论

在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措施方面,要及时地抓住当下经济发展的大好机遇,及时地调整第二、三产业的人才布局,推动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高等教育学府的内部人力资源,充分调动高校人才投身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高校人才培育和技能培训的教育意义;发展才是硬道理,人力资源是支撑经济发展的保证,要不断加快经济发展速度,营造良好的条件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真正建立起人力资源聚集地。人力资源的质量与数量反映着我国的劳动力资源整体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未来发展前景的重要标准,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断发展的同时,我国的人力资源理论与基础措施也在不断提高和完善。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下,我国要实现人力资源促进经济发展这一目标,就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各级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提高整个国民素质。我国的人力资源建设和经济发展布局相辅相成,想要改变目前我国经济东西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促进全国经济布局的科学合理化,加快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就要加大力度改进人力资源措施,国家应加强政策指导,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地制定人才战略,从而推动我国人力资源建设的不断完善,促进区域经济的科学分布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曾湘泉,张成刚.经济新常态下的人力资源新常态——2014年人力资源领域大事回顾与展望[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

[2]赵灵芝.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研究——基于河南、河北、上海的实证[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03)

全国经济发展状况篇4

近年来河南省经济发展较快,到2008年底全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了18408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6.1%,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仅次于广东、山东、江苏、浙江,位居第5位。但由于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区位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省内各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现象。这种不均衡现象,不仅直接影响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对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准确评价和分析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状况,不仅对缩小河南省区域差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缩小区域差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都有借鉴意义。本文以18个省辖市为区域分析单元,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运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较系统、客观地分析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差异程度,并提出了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衡量一个地区的发展情况,不仅要考察经济发展状况,还应考察社会发展状况,因为社会发展状况是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个结果,社会发展状况反过来会影响经济发展状况。这就需要一种综合评价的方法。另外,通过综合评价还有助于我们发现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总体发展水平的因素,为实现区域均衡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一个地区的发展差异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社会发展水平差异上。为此,本文依据可获取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功能性原则、非重叠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可比性原则、科学性原则,选取反映经济发展实力水平、经济发展潜力水平、社会发展水平的3大类共17个单项指标,构建了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所用原始数据均来自《河南省统计年鉴(2009)》。

三、实证分析

(一)主成分分析过程

整个分析过程借助SpSS19.0软件完成。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从略),求R的特征值以及贡献率。根据变量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大于1,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提取主成分作为初始因子。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大于1,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主成分有3个,累计贡献率达到85.776%。可见,选择的3个主成分,其所代表的信息量已能比较充分地解释并提供原始数据所能表达的信息。同时,因子方差在0.785-0.989之间,说明全体变量能较好地被3个主成分解释,选择3个主成分的信息能比较充分地反映和代表区域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高低。

建立主成分分析模型的目的不仅在于找出主成分,更重要的是知道每个主成分的意义,以便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由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知,第一主成分在经济发展指标X1、X2、X3、X4、X5、X6、X7、X8、X9、X10等几个指标上有较大的载荷,可以把第一主成分F1命名为经济发展因子,其贡献率为47.446%;第二主成分在经济发展潜力指标X11、X12、X13、X14、X15上有较大的载荷,可以把第二主成分F2命名为经济发展潜力因子,其贡献率为30.739%;第三主成分在社会发展指标X16、X17上有较大的载荷,可以把主成分F3命名为社会发展因子,其贡献率为7.591%。

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中的系数可以得出因子得分函数如下:

F1=0.945X1+0.856X2+…………+0.161X11+0.421X12

F2=-0.184X1+0.462X2+………+0.198X11+0.474X12

F3=-0.0567X1-0.184X2-………+0.935X11-0.652X12

由因子得分函数利用SpSS19.0进行计算得到各市的3个因子变量得分。由于选取的3个主因子对各区域综合发展水平所能解释的能力不同,即它们对区域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贡献率各不相同,因此,为了求得一个能够综合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分数,以其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建立描述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模型如下:

F=F1*0.47446+F2*0.30739+F3*0.07591转贴于

由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模型利用SpSS19.0计算得到了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得分结果(见表2)。

(二)结论分析

综合得分值的意义,综合得分大于0,说明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大于全省的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小于0,说明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全省经济发展水平,绝对值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越低。从综合评价表可以看到,综合得分位居第1位的郑州市和位居最后1位的周口市相差6.33。综合得分为正值的区域有郑州市(5.19)、洛阳市(1.16)、济源市(0.65)、焦作市(0.61)、安阳市(0.11)、新乡市(0.08)6个省辖市,这说明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上的区域不足一半。其中,这6个省辖市,也有很大的差异,位居第1位的郑州市和位居第2位的洛阳市相差4.03。

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基本思路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河南省内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反映在经济发展方面,制约了全省经济的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因此应该采取措施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支持力度和投资

省政府应通过政策支持、财政倾斜、社会资助等手段加大对落后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的投入,完善落后地区的管道、通信、交通、电力、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快落后地区高速公路的建设,尽快与周围地区形成畅通的交通网络。还应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教育投资,特别是加大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落后地区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同时,在落后地区推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采取有效措施稳定科技人员,发挥他们在本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还可以通过设“奖励基金”,对有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进行奖励,吸引在经济发达地区懂技术、有管理能力的人才,鼓励学有成就的名牌高校毕业生和高学历高职称的科技人才回本地区工作。

(二)优化各区域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

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提高投资水平和投资率,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和承接东部向中西部产业转移创造优越的投资环境。加快发展教育事业,注重人力资本的投入。民营经济、乡镇企业、外资企业等非国有经济在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大,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快转变职能,改变管理经济、社会的方式和手段,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推进管理体制创新,建设和完善要素市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扫除行政壁垒障碍,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同时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取消一切限制民间资本投资的不合理规定,给予各市场主体以均等的投资机会,鼓励和支持各地区的金融机构改革,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全国经济发展状况篇5

关键词人类健康;风险;指标体系;评估

中图分类号F3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07)03-0055-05

《全球21世纪议程》指出:“如果没有健康的人,也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发展。然而大多数发展活动会影响环境,从而通常会引起或加剧健康问题。与此同时,如果缺少发展,也会对许多人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1]。这段话高度概括了人类健康与发展的彼此联结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联合国千年计划》提出在2015年之前急需解决的八条发展目标[2],其中完全关于健康的有三条(减少儿童死亡率、改善孕妇卫生条件、战胜艾滋病、疟疾等其他疾病),与健康部分或间接相关的有两条(根除极度贫困和饥饿、确保环境的可持续性)。这说明人类健康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急需解决的头等问题,人类健康风险已经成为影响世界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1人类健康风险的解析

《世界卫生报告2002》中指出了人类健康面临的十大危险[3]:体重过轻、不安全的、高血压、烟草制品消费、酒精消费、不安全饮用水、不良卫生设施与卫生状况、铁质不足、使用固体燃料排放的室内烟尘、胆固醇过高、身体肥胖。每年全球5600万死亡人口中,超过1/3是被以上十种危险夺去宝贵生命的。通过分析,我们认为人类健康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1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环境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多种疾病都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室内环境是与人们生活最密切的空间。目前世界上有超过30亿人仍然使用固体能源(包括木头、动物粪便、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能源和煤炭),使用固体能源的传统炉灶会导致室内空气高度污染[2]。《世界卫生报告2002》指出,世界上2.7%的疾病,是由室内空气污染引起的[3]。

室外环境污染对于人类健康的影响是深远的。比如温室气体的排放使得气候变暖,引起的全球气候格局的变化,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许多传染病的传播过程。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称[4]:全球变暖是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因素,贫困国家身体健康状况较差的人群中,约有1/5是因气候变化和污染等环境因素导致的,有数百万人因此而失去生命。在由气候变化产生的健康效应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传染病传播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将直接或间接影响许多传染病(尤其是虫媒传染病譬如疟疾、血吸虫病、病毒性脑炎和登革热等)的传播过程。全球趋暖还将使海平面和海表面温度上升,从而增加经水传播疾病的发病率。再者,全球性的环境污染造成地球化学状况的变化,空气被各种有害物质污染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们的健康,空气污染已成为肺心病、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以及癌症的重要致病因素。另一方面工业废水、生活垃圾的大量排放,引起饮用水的污染,同时污染的水源还通过污染食物,尤其是农产品,从而使人体致病。

1.2食物安全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目前世界上有超过8亿的人口由于食物不足而不能满足身体必需的能量需要。对于儿童来说,营养不良将直接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甚至威胁到生命。发展中国家中5岁以下儿童中超过1/4患有营养不良症。营养不良与贫困是一对共生体,营养不良主要出现在经济落后的亚洲和非洲地区。[2]根据联合国的统计,2002年发展中国家有饥饿人口8亿1500万,比1990年少了9百万。但在情况最严重的地区――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和南亚――饥饿人口又增加了数千万。人口增长和农业生产力低下是造成这一地区食物短缺的主要原因。[4]另外,水是生命之源,是否能够获得安全的饮用水,也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世界上仍然有11亿人(占全球人口的17%)不能获得安全饮用水,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情况更为严重,导致每年有180万人死于腹泻疾病[2]。水是生命之源。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生命之水――国际行动十年”发起致词中说:生活用水是有关人类发展和人类尊严的非常急迫的事情,世界的水资源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事关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

1.3疾病流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各种疾病,尤其是传染病的蔓延,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从25年前第一次被发现至今,艾滋病已经成为造成人类死亡的第四大杀手。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经有超过2000万人死于艾滋病。到2004年底,全世界感染艾滋病的约有3900万人。疟疾大约每年夺去100万人的生命,有研究表明,疟疾的发生已经造成了非洲国家的经济增长率每年降低1.3个百分点。曾经一度被人类战胜的肺结核,由于抗药性和艾滋病造成的人体免疫力缺失,又开始死灰复燃。另一方面疾病的传播渠道难以控制,不良生活习惯、不安全、缺少清洁的卫生设施等造成疾病迅速蔓延,难以有效控制。一些主要疾病,比如腹泻、血吸虫病和沙眼等可以通过粪便污染进行传播。目前世界上大约有26亿人(相当于发展中国家人口的一半,世界人口的42%)没有清洁厕所和其他的卫生设施,从而更加剧了传染病的传播。[2]

1.4医疗保障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医疗保障是保障人类健康的最后一道屏障。由于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世界各国的医疗状况存在很大差距。世界平均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为10%,绝大多数国家都低于这一水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巨大的差距,比如,美国这一比例高达14.6%,利比里亚仅为2.1%。人均卫生费用世界平均水平为524美元,低收入国家仅为29.4美元,高收入国家却高达3039.3美元。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的人均卫生费用和卫生费用占GDp的比值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医疗卫生资源来看,世界平均每一千人拥有1.5个医生,而高收入国家为3.8个,低收入国家仅为0.4个。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大都有比较成熟的医疗保险体系,使得对人类健康风险的承受能力更强。

2人类健康风险指标体系的建立

为了对全球人类健康风险状况有一个比较全面、客观的认识,在对人类健康风险进行解析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一套指标体系,对全球的人类健康状况进行评估。测度指标的选择是评价人类健康风险的前提。在选择指标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全面性和综合性。人类健康风险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因此我们选择的指标要能够体现人类健康风险的主要方面,要遴选能够反映人类健康风险的关键指标、敏感指标;

(2)国际可比性。进行人类健康风险评价,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是要通过评价进行国际间的比较,因此应尽量选择国际通用的指标,保持比较统一的统计口径;

(3)独立性。可以反映人类健康风险的指标有很多,但部分指标彼此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会出现重复现象,因此我们需要通过独立性检验,通过剔除、合并等方法保证所选指标的独立性;

(4)量化原则。建立指标体系的目的是为了能够通过计算获得一个量化的评价结果,因此在选择指标的时候,要尽量选择可以从国际权威数据库以及国际重要研究机构的研究报告中获得数据的指标。

(5)简明实用。在建立指标体系过程中,所选择的指标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否则会使指标体系十分繁杂,不便操作,甚至操作失灵。因此,合理、正确地选择影响人类健康风险的核心要素,选择有代表性、可比性、独立性、信息量大的指标是构建高效、系统的指标体系的关键;

根据以上原则,我们最终设计了包括最终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要素层四个层次的衡量全球人类健康风险的指标体系(见表1)。

为了保证综合评价的客观性,各指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世界银行《worldDevelopmentindicators2005》(wDi2005)[5],世界卫生组织的《worldHealthReport2004》(wHR2004)[6]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世界银行(wB)与世界资源研究所(wRi)联合的《worldResources2005》(wR2005)[7]。

3人类健康风险综合评价方法

3.1评估样本的选取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操作简便易行,同时保证比较全面客观的反映全球人类健康风险状况,我们选择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评价。国家的人口总量是我们的主要选择依据。我们首先选取人口总量在世界上排名前60表1人类健康风险指标体系

位的国家,然后综合考虑国土面积、人均Gni(国民总收入,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等因素,同时考虑样本国家在全球各大洲的分布情况,在数据搜集过程中,再剔除数据缺失较多的国家,最终选定40个国家。从地理分布状况来看,全球各大洲都有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家入选,其中亚洲11个,欧洲11个,南美洲5个,非洲9个,大洋洲1个,北美洲3个。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这40个国家中,人均GDp(ppp美元)最高的是美国的37750美元,最低的是坦桑尼亚的620美元。0~5000美元之间有13个国家,5000~10000美元之间有12个国家,10000~20000美元之间有5个国家,20000~40000美元之间有10个国家。这些国家的人口总量占到世界的80.6%,国土面积占到世界的70.4%,各大洲的分布情况如下:亚洲:11,欧洲:11,南美洲:5,非洲:9,大洋洲:1,北美洲:3,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3.2指标无量纲化处理

由于指标值的计量单位各不相同,为了进行综合评价,需要对指标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考虑各种无量纲化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我们借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报告》中对数据的标准化方法[8]:设指标的原始数据为xi,处理后的标准值为yi,根据指标属性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转化公式:

3.3指标合成

各种影响因素对人类健康风险的作用机理是非常复杂的。在单独一个国家内,影响人类健康风险的各种因素的重要性肯定是有差异的,但从全球来看,同一种因素在不同国家中的重要性也是有所差异的,因此我们很难客观地确定各个因素的重要性。权衡各种指标合成方法的优劣,我们认为采用等权处理能相对更好的反映全球的人类健康风险状况。所以在综合评价时各层指标的合成我们均采用等权处理,即取简单算术平均值,逐层合并,最终得到各国的人类健康风险指数。

4人类健康风险评估的结果与分析

按照上述方法,我们对40个样本国家的人类健康风险定量评估结果如表2所示,指数越大表示风险越高,指数越小表示风险越低。

通过聚类分析我们将这40个国家按照人类健康风险指数分成四类(见表3)。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总体来看,发达国家人类健康风险相对较低,发展中国家人类健康风险较高,人类健康风险与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存在着密切关系。人类健康风险较高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国家室内空气污染严重,食物不足,缺乏必需的安全饮用水,多种传染病流行,而且由于经济落后,卫生投入严重不足,更加剧了人类健康风险;在经济发达地区,人类健康风险相对较小,主要是由于工业化,造成室外污染比较严重,但这些国家已经注意到了这些问题,加大了环境治理和产业改造的力度,在这一过程中,很多高污染的产业转移到了欠发达国家,虽然对于改善欠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却又加大了这些地区的人类健康风险,实现了人类健康风险的转嫁。各国的发展走入了一个怪圈,经济越发展,人类健康风险相对越小,而经济落后,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改善人类健康状况,从而使人类健康状况更加恶化,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通过分析人类健康风险和人均Gni(国民总收入)的关系(见图1),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健康风险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国人类健康风险的高低;同样,人类健康状况的好坏也会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经济是改善人类健康状况的基础,人类的健康可以促进经表

2人类健康风险评估结果

tab.3Clusteringresultofhumanhealthrisk

项目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国家数目1111711国家埃塞俄比亚孟加拉国、喀麦隆、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肯尼亚、尼日利亚、巴基斯坦、罗马尼亚、坦桑尼亚、泰国阿尔及利亚、阿根廷、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埃及、伊朗、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摩洛哥、波兰、沙特阿拉伯、南非、土耳其、乌克兰、委内瑞拉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荷兰、俄罗斯、西班牙、英国、美国人类健康风险0.8230.5780.3270.187环境污染风险0.5850.6370.3510.368食物安全风险0.9480.3680.1010.009疾病流行风险0.7660.4890.2220.060医疗保障风险0.9950.8190.6350.309特征环境污染风险次高,其余风险都是最高环境污染风险最高,其余风险次高环境污染风险最低,其余风险均次低环境污染风险次低,其余风险均最低

济的发展。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人均Gni低于1000美元的国家,人类健康风险都较高(0.5以上);人均Gni大于3000美元,人类健康风险都较低(0.35以下);人均Gni处于1000~3000美元时,人类健康风险波动较大,中国正处在这一区间,对比发现,在同等经济发展水平下,中国的人类健康风险相对较高。人均Gni低于1000美元时,国家的财力还不允许大幅度改善人类健康状况,因此,人均Gni1000~3000美元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样也是一个国家改善人类健康状况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国家很容易陷入单纯发展经济的“陷阱”,忽视人类健康问题。这一阶段,国家应努力改善人类健康状况,降低人类健康风险,为下一阶段的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否则必然会影响国家下一阶段的持续健康发展。

全国经济发展状况篇6

关键词:产业生态化;产业生态化系统;系统演化;系统测评;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8-0077-04

产业生态化是区域产业系统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生态经济、提升经济总体效应的必要途径,也是区域经济系统实现战略转型的关键,更是循环经济“6R”原则深化的具体体现[1]。随着生态经济理念的深入人心,产业生态化及其实现方式、生态产业集群的研究也逐渐受到专家学者的广泛的重视;但是对产业生态化的研究大都侧重于在运用产业生态学基础理论的层面上对产业生态化的概念、内涵特征、产业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实现方式的论述[2-6],对经济系统产业生态化现象及其系统的运行状况及演化水平的实证研究还有待深化,还无法提供更为科学、可行的发展策略支撑,不利于经济产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把云贵高原列为国家限制开发区,开发要求主要是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产业生态化发展是云南建设重要生态功能区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重要保证,云南省经济产业生态化系统的演进程度关系到经济系统的生态化水平,同时也关系到生态经济产业集群形成及生态产品的供给。因此,对云南省产业生态化系统演化程度进行测评,可明确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优劣势,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促进云南省产业实体的生态化发展。

一、产业生态化系统

(一)产业生态化

产业生态化就是把作为物质生产过程为主要内容的产业活动纳入到大生态系统中,把产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置于大生态系统物质、能源的总交换过程中,实现大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与持续发展。产业生态化本质目标就是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可再生的基础上,达到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协调持续发展。该文阐述了农业生态化、工业生态化、第三产业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及建立产业生态化试验区的思想[7]。

(二)产业生态化系统分析

产业生态化的水平是通过产业生态化系统的协调性及稳定性、系统内外的协作水平、系统运行机制的联动状况来反映的。产业生态化系统是由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耦合而成的复杂系统,系统的演化是时间上稳定的过程模式,通过非线性相干机制的作用,形成系统的演化动力。具体地说,产业生态化系统是在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通过产业实体系统、支撑系统、多层面参与系统、目标实现系统、相关性系统和动力系统的耦合而形成的复杂综合系统,系统的运行是由内部运行动力机制和外部运行协调机制的联动组织的,是一个循环的、多层次的、动态的复杂巨系统(图1)。

图1产业生态化系统示意图

产业生态化系统是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基底,以经济产业系统为主体,在其耦合过程中通过技术中介形成具有内外联动、互为依托的复杂系统。这就决定了对系统的演化水平的测评既要体现外部的发展状况,又要表现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状况,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反映系统的演化状况。

二、云南产业生态化系统综合评价指标的确定

(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产业生态化系统是一个包括“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生态系统,需要运用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对系统进行全面、客观、综合的评价。在生态经济学、生态学、产业生态学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结合云南省经济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并在考虑指标的科学适用性、典型代表性及数据获取的可能性和有效性等基础上,构建了云南省产业生态化系统测评指标体系。首先,社会发展水平是地区经济产业发展的支撑因素,经济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离不开社会的辅助,同时经济产业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也可以反映出经济的运行情况,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选取了地区GDp、人均GDp、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等几个研究指标。其次,经济运行状况是区域产业生态化演进状态的最直接表现形式,通过对经济产业发展现状数据的分析可以直接评判区域产业生态化系统的演进状况,因此,选取了工业增加值、建筑业总产值、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再次,生态环境质量是经济产业得以良性运转的基础条件,因此,选取了环境噪音、可吸入微粒数、空气综合污染指数等研究指标。由于社会经济产业系统是复杂巨系统,有些问题无法通过数据直接得到或者无法得到全面的结论,只能通过间接和针对性的方式对其进行测评(指标体系见表1)。

(二)评价方法

目前对社会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的方法有很多,通过对评价分析方法的对比分析后,文章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区域产业生态化系统的演化水平进行评价。模糊评价法在地理学中常常被用于资源与环境条件评价、生态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等各个方面[7]。模糊综合评价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因素集及其层次。(2)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3)建立评价集。(4)建立模糊关系矩阵,确定模糊评价模型[8]。在此基础上,对相应的层次进行评价,直到获得最顶层评价结果U。根据判断矩阵Ri和对应的权向量矩阵w,得出综合评价结果矩阵B=w・R。(5)对评价结果进行定量处理。(6)测评各个子系统的协调度。通过对上述具体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构建表征参数的无量纲集。然后结合各层评价因子的权重,运用公式和求出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系统度,最后结合上面系统演化评价数值的评分结果,对系统的演化及内部的协调状况进行综合的测评,以得到科学、综合的测评结果。其中,ix表示指标值;U表示评价因子的参数值,ai为其相应的权重,Hx为系统协调度;Di为第i个系统的指标值;D为各亚系统指标的均值;n为亚系统的个数,本系统中n=3。协调度指数越大,则亚系统的协调度越好[9]。系统的协调状况的好坏关系到系统的演化水平及系统功能的发挥,在系统演化水平的测评中,只有在结合对系统内部协调状况进行测评的基础上,才能够对系统的演化水平进行客观的评价及对系统的发展方向进行科学的预测。

三、云南产业生态化系统演化测评研究

(一)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GDp)完成7220.14亿元,比上年增长12.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从产业角度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105.81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3223.93亿元,增长15.8%;第三产业增加值2890.4亿元,增长11.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7.341.940.8调整为15.344.740.0。全省人均GDp达到15749元(按年末汇率折合2378美元),比上年增长11.6%。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压力日益严重,社会经济呼唤生态化发展,从而决定了云南必须走生态化发展道路,这就从根本上对经济产业的生态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云南产业生态化系统演进进行测评的客观需要,从而明确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而提供相应的策略支撑,促进社会经济的生态化发展。

(二)综合评价

根据前面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三个发展层面和六个方面的39个与云南产业生态化系统演化有关的指标对区域产业生态化系统进行测评。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利用上述数学模型,对云南省产业生态化系统的演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1.由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因素集

设目标评价指标U={U1,U2,U3},其中一级评价指标为社会发展指标、经济运行状况指标、生态环境指标;其中一级评价指标又由社会状况指标、生活水平指标,经济发展水平指标、经济消耗指标,生态环境状况指标、生态治理状况指标等表征。

2.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由云南省内相关专家对评价因素按9分制的标准,列出各层次各因子间相对重要的标定值矩阵,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aHp),运用matlab数学软件进行计算得出相应的权重。

第一层评价指标的权重集w:w={wi}={w1,w2,w3}={0.1243,0.5171,0.3586}

第二层评价指标的权重集wi:wi={wij}={w11,w12}={0.75,0.25},i=1,j=1,2

wi={wij}={w21,w22}={0.2,0.8},i=2,j=1,2

wi={wij}={w31,w32}={0.25,0.75},i=3,j=1,2

第三层评价指标的权重集wij

w1j={w11k}={w111,w112,w113,w114,w115,w116,w117}={0.0800,

0.2783,0.1365,0.0999,0.0969,0.1365,0.1719}k=1,2,…,7

w1j={w12k}={w121,w122,w123,w124,w125}={0.1623,0.3562,

0.1208,0.0841,0.2766}k=1,2,…,5

w2j={w21k}={w211,w212,w213,w214,w215,w216,w217}={0.3234,

0.0658,0.1342,0.1121,0.0499,0.2337,0.0859}k=1,2,…,7

w2j={w22k}={w221,w222,w223,w224,w225}={0.2411,0.1019,

0.1676,0.4102,0.0792}k=1,2,…,5

w3j={w31k}={w311,w312,w313,w314,w315,w316,w317,w318,w319}={0.2035,0.1267,0.0599,0.1468,0.1498,0.0462,0.1243,0.0505,0.0925}k=1,2,…,9

w3j={w32k}={w321,w322,w323,w324,w325w326}={0.1313,0.0566,

0.1998,0.1531,0.0860,0.3731}k=1,2,…,6

3.建立云南省各指标评价语集V={V1,V2,V3,V4}={优,良,中,差},请云南省内8位相关专家对云南省产业生态化具体指标进行评价,得出相应的单要素评价决策矩阵Ri,代入公式B=w・R,得到社会状况指标U11

[0.08000.27830.13650.09990.09690.13650.1719]×016100441124133100440053=[0.19680.60714.03523.1609]

整理得

B11=[0.19680.60714.03523.1609]=[0.02460.07580.50440.3952]

同理可以得到:

B12=[01.19253.52783.1174]=[00.14910.44100.3897]

B21=[1.62023.68372.73610]=[0.20250.46050.34200]

B22=[0.72332.83393.61040.8324]=[0.09040.35420.45130.1041]

B31=[2.3003.39082.96400.4160]=[0.15370.42380.37050.052]

B32=[0.05660.85015.86791.2246]=[0.00710.10630.73350.1531]

根据对二级评价指标的测算结果,运用公式B=w・R可以得出社会发展指标B1、经济运行状况指标B2、生态环境指标B3。

B1=[0.01850.09410.48850.3938],B2=[0.11280.37550.42940.0833],B3=[0.04370.18570.64270.1278],最后将三个一级评价指标代入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可以得到综合评价B。

B=[0.12430.51710.3586]×0.01850.09410.48850.39380.11280.37550.42940.08330.04370.18570.64270.1278=[0.07630.27250.51320.1379]

4.对评语进行定量化处理

先采用对各个评语实行百分制记分:100≥c1≥75(优),75≥c2≥50(良),50≥c3≥25(中),25≥c4≥0(差)。得到关于评语的分数向量S={s1,s2,s3,s4}={100,75,50,25}。然后将上述评价结果和分数向量代入e=e(B)=Bi・C,得到四个评价指标层面的演化状况分别为B1=43.1775,B2=62.995,B3=53.6275,B4=57.175。

5.系统协调状况测评

通过运用上面系统协调度测评公式,通过计算可以得到系统协调度指数Hx=0.7925,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三个子系统的协调状况和系统演化评价数值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从系统的内外部对系统的状况进行全面的测评。

四、测评结果分析

在云南省历年来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社会经济发展数据的基础上,对云南省产业生态化系统演化水平分值及系统的协调状况进行评价,本文认为,云南省产业生态化系统的协调状况良好,而系统的演化水平为中等。具体评价结果分析如下:

(一)社会经济系统发展状况分析

测评表明,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处在中等偏下的发展水平,这基本上与云南省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地位相符合。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属山地高原地形,长期以来由于生存环境的恶劣,社会发育程度的偏低,建设投资的不足导致了云南省成为当前全国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10]。由于云南省处于全国经济发展格局的边缘区及社会经济发展支撑环境的变化,云南省国民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由2000年的2.18%下降到2008年的1.89%,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此外,云南省区域经济的发展存在时空的梯度性现象,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协调,全省经济总量的58%集中在滇中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GDp总量差距为1:68,经济发展程度处于极度不平衡状态[11]。

产业结构的虚高度化、资源支撑能力的弱化使得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强,严重地影响了经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具体表现为2008年云南社会经济系统及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度仅为0.7925,体现了产业生态化系统演化处于中等水平的状况。

(二)生态环境系统状况分析

生态环境系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反馈关系促进了系统之间的耦合及动态发展。生态环境的好坏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到经济系统能否可持续发展。

云南省是我国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和敏感地区,长期以来的社会经济的低水平发展导致了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低下,以及由此造成的社会产业结构演化的低经济增长效用对自然资源的高需求和生态环境的高压力,加上短期开发行为多,更是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退化。

五、云南省产业生态化发展策略研究

(一)以系统的思想指导产业生态化发展

产业的生态化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撑,同时也离不开自然生态环境基础作用。以系统的思想来指导产业生态化的发展,可以明确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特点,从而提高旅游产业整体的潜力发挥及抗风险能力。基于此,应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通过分析供需系统状况,构建系统运行的产业机制、竞争与合作机制、制度保障与经济协调机制,并通过相关机制的作用促进系统之间正负反馈作用的转化,提升区域产业的环境状况、社会经济效应,从而促进系统整体功能、结构的协调演化。

(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产业生态化的发展

政策制度是产业得以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历年来,云南省政府通过实施建设绿色经济强省、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建设生态文明排头兵等行动,并辅以法规保证,积极地推动经济的生态化发展。为更好治理产业的发展环境,应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确定相应的法规制度,做到宏观有环境,中观有规范,微观有机制,从而形成一个完备的法规系统,共同保障、规范产业各个主体的行为能力,以确保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三)应用新技术,转变发展模式,提倡高效率发展

技术的更新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最明显的。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根本要求和本质就是经济的高效率发展,因此,云南省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必须在采用新技术的基础上,改变原有发展模式,从根本上推动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在宏观层面上,通过循环经济技术、低碳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普及,从设施、产品、消费方式、环境等方面进行产业生态化相关技术的规范化发展,从而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基良好的社会氛围;中观层面上,通过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的建设、产业生态化园区的建设,并带动相关行业的生态化发展,从而为产业生态化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微观层面上,通过指导各个企业的规范化生产,在各个行业应用低碳技术,策划以低能耗、低耗损为主的低碳活动产品,尽量在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实现低碳化,提升经济投入产出的总效率,促进产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增伟,毕军,张炳,刘文英.传统产业生态化模式研究及应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2).

[2]樊海林,程远.产业生态:一个企业竞争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4,(3).

[3]李慧明,朱红伟,廖卓玲.论循环经济与产业生态系统之构建[J].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5,(4).

[4]王如松,杨建新.产业生态学基本理论探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8,(2).

[5]刘则渊,代锦.产业生态化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12).

[6]厉无畏,王慧敏.产业发展的趋势研判与理性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2002,(4).

[7]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19.

[8]要瑞璞,沈惠璋,刘铎.多层次系统的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5,27(4):657-658.

[9]袁增伟,毕军,黄珠赛,等.生态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应用[J].生产力研究,2004,(12):152-153.

全国经济发展状况篇7

【关键词】企业财务会计发展;经济因素;管理活动

一、社会经济状况和国家经济政策与企业财务会计的关系

企业财务会计的存在和发展必然受到本国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客观因素的情况直接决定了企业财务会计发展的途径和方向,所以这也就造成了全世界各国企业财务会计的的不同和差异,这就使得企业财务会计这一概念带有非常明显的社会特征。本文主要探讨社会经济状况和国家经济政策对企业财务会计发展及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方面的影响,认为企业财务会计在经济管理活动中应与社会经济状况和国家经济政策协调发展。

二、社会经济状况和国家经济政策对企业财务会计发展的影响

在众多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因素当中,能够形象到企业财务会计的有很多,例如: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法律等,其中社会经济状况和国家经济政策是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国家经济政策对企业财务会计发展的影响主要有:(1)经济体制。纵观世界各国的企业财务会计准则,其产生和发展的轨迹都与经济体制息息相关,可以这么说,体制的不同导致了企业财务会计理论和方法在各国的不同,这也就使得每个国家所指定的企业财务会计规范也不尽相同。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整个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私有制经济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体制在宏观上要求市场作为经济活动的风向标和主体,政府在经济活动中主要利用各种经济杠杆作用来对市场进行引导调节,把好机制关;在微观的层面,就要求无论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都应该建立完整的现代企业制度,以市场为导向,遵循市场的规律,独立自主的完成经营活动。为与此种特征相适应,企业财务会计计量的客观公正性就显得至关重要,相关财务信息能否及时有效的反馈对企业的发展决策是息息相关的。(2)经济发展水平。企业财务会计的发展水平一定是受到本国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的,企业财务会计的发展和水平必须与社会的实际经济状况相适应,可以说商品经济的发展需求就是企业财务会计产生和发展的源动力。任何新的企业财务会计思想的发生发展和企业财务会计准则的确立,都是和国家的经济政策以及社会的经济状况密不可分的,可以说企业财务会计就是经济发展的伴生物。由此,我们可知经济水平的高低,发展速度的快慢是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发展的主动力。(3)知识经济。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知识经济的时代已经到来,在这种“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下,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财务会计这一领域也面临着改革和发展的严峻挑战,这种挑战带来的不仅仅是压力,更多的带来的是发展的机遇。知识经济的核心就是经济的发展以知识为核心和依托,摒弃了以往一贯的依赖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传统细想。知识经济不断的发展,必将带来新一轮经济发展和增长的契机,当然作为经济伴生物的企业财务会计也必将获得巨大的发展机遇。另外知识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也为发展企业财务会计提供了可能,为其提供诸如计算机、网络等一系列便捷的设备,这些东西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提高了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手段。

三、社会经济状况和国家经济政策对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影响

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未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企业财务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文件。从这一概念我们不难看出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对企业决策的重要性,对企业财务会计报告起到根本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两项:一是国家的经济状况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二就是使用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的实际需求。现如今,随着科技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认知观、思想观都在发生着深刻而巨大的变化。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导致传统的企业财务会计信息与实际的社会经济严重脱轨,甚至与现实的经济发展需求背道而驰,这种情况的出现和愈演愈烈都已经说明传统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制度的改革刻不容缓。(1)社会经济状况和国家经济政策对企业财务会计发展及对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影响。所谓知识经济是一种直接依靠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经济,由传统的工业经济发展而来、并与其相区别。与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相比,它有如下特征:一是落知识资本取代资本资产的首要地位,提高了无形资产的重要性。它们取代了传统经济形态下资本资产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二是新经济形态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责任观”日益受到重视,它要求经济、高效的利用资源;三是信息高速传递,信息产业崛起为改革传统的信息传递手段提供了条件。(2)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新经济形态对企业财务会计的贡献在于它扩大了传统企业财务会计的视野,弥补了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不足,它是对传统企业财务会计继承基础上的新发展,它把企业财务会计特有的确认、计量核算和报告拓展到了知识的领域。一份完整的财务报告在报告之外还应该涵盖和说明与之相关的情况信息以及先关资料。其中,财务报表有报表本身及其附注两部分构成。附注是财务报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3)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表现形式。在传统的信息传输技术条件下,以报表的方式来交换信息已被实践证明是最有效和最节约成本的方式。这种方式一直沿袭了几千年,成为国际通用的信息传递方式。但这种方式也有其固有的局限性,表现在:一是以数字为主,只揭示少量的非数字信息,一方面导致许多难以定量的信息不能充分批露,另一方面,这种方式不直观,它要求信息使用者有较高的素质;二是时效要求严格,企业财务会计是否重要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的状况,简言之就是经济发展的水平越高,其企业财务会计的作用就越大,在企业财务会计界当中始终不变的话题就是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在新经济经济形态下,要提高企业财务会计信息质量,我们不但要研究新经济时代的企业财务会计环境的特征,完善企业财务会计理论,还要加强企业财务会计队伍的培训,把现代化的技术应用于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模式之中。

四、结语

企业财务会计发展的唯一动力就是国家的经济政策,而反过来企业财务会计的发展也会为社会经济政策的制定和社会经济的改善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经济的一体化是全世界的共识,在这种大的经济发展趋势面前,企业财务会计全球化、国际化自然就成为了企业财务会计发展的大趋势和根本要求,也只有这样企业财务会计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企业财务会计全球化的最初阶段的方式是进行企业财务会计的国际协调,并向国际企业财务会计惯例靠拢。

参考文献

[1]熊胜蓝.浅谈心理学范畴的教育心理学的贡献与局限性[J].学理论.2011(12):262~263

[2]刘素凤.泉州市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1(2):20~25

[3]李中煜.影响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因素的实证分析[J].企业导报.2009(7):3

全国经济发展状况篇8

[关键词]泛珠区域第三产业

泛珠区域包括有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川、福建、云南、贵州、海南九个省区,一个直辖市重庆,以及两个特区香港、澳门,整体面积约20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1%,总人口(除港澳)超过4.8个亿,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强,以GDp衡量的经济总量为60,381亿多(2005),占全国的30.5%多。虽然泛珠区域内经济总量在国内有着较大的比例,区域整体发展较快,平均增长幅度都超过全国平均,但区域内各个省区的经济状况,包括总量和结构等方面都很不平衡。

一、泛珠地区经济发展状况

泛珠地区包括了我国东南和西南等省区市,地域具有广泛性,其经济发展状况差别很大,各省、市的产业结构差异性明显,有着明显的梯度差异,从而在泛珠区域内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产业空间结构。传统上泛珠区域(除港澳)内可以划分为3个层次,区域内的香港和澳门处于后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占据绝对的优势;广东、福建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时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海南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最小,第一和第三产业则较为发达;广西和湖南第二产业虽然绝对数较大,但在生产总值的构成中较低;其他省市由于近年经济发展较快,工业化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基本处于同一个水平上。因此,整体来看,泛珠地区的产业结构体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与全国相比,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其平均比重为40.6(除港澳),高于同期全国水平的39.4(除港澳),工业化水平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9),第一产业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6)。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单位:亿元

二、泛珠区域内第三产业结构与发展状况的聚类分析

第三产业以服务业为主,服务业的发展状况与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所处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实践表明,在经济结构转变进程中,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和比重一般都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地上升,成为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服务业可以划分为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对比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相比,更突出了高科技知识与技术密集的特点。

现代服务业一方面具有传统服务业吸收大量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的作用外,其它作用还突出表现为,提升国民经济素质和运行质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现代服务业主要为第一、二产业提供中间服务,包括现代通信服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现代金融服务等专业服务,现代服务业的建立对于推动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提升其产业竞争力,调整产业结构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且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承接产业转移,实现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正面临着制造业从东部沿海向内部转移的历史时机。在泛珠区域内,各个省区间也是如此,正如20世纪8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香港地区制造业向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的转移为该地区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伴随制造业体系的建立,现代服务业也较为完备。当前,客观存在的制造业转移趋势,泛珠区域内其它次发达地区如何顺利承接产业转移成为能否抓住历史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而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日益紧密的关系则成为顺利承接产业转移的一项重要条件,尤其是现代服务业“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价值”的“三高”,以及“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方式”的“三新”特征对产业的引入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

在此,本文对泛珠区域内地省区间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进行考察,采用多变量统计分析工具,对区域内不同省区进行聚类分析,以探究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第三产业结构,尤其现代服务业之间的差异性。考察的方式首先对金融业、物流仓储业、商品流通和房地产进行分别聚类分析,然后进行合并整体分析。从而一方面考察服务业各分行业的发展状况,又能对服务业整体状况进行统计测量。并且,在统计分析中,对统计变量进行了转换,由绝对数转换为人均相对数,从而统一数据的标准,增强分析的可靠性。

1.以人均GDp和人均金融业为变量

注:其中1~10,分别代表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以下同

2.以人均GDp和人均金融、物流仓储、商品流通和房地产为变量

其他以人均GDp和人均物流仓储为变量,以人均GDp和人均商品流通为变量和以人均GDp和人均房地产为变量的聚类分析结果与以上结果一致,此处不再列出。

分行业和综合的聚类分析表明,泛珠区域内各个省区的第三产业的分行业与整体发育状况具有一致性,其中,福建、广东、贵州、云南分别各为一类;而其他省区合为一类,在这一类中,广西、江西和四川则更为相似,即行业发育状况和整体结构都具有较强的相似性。

三、泛珠区域内第三产业与产业转移的分析

产业结构高度化过程是指经济发展或产业结构重点由第一产业逐次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的过程,标志着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的阶段与方向。产业结构高度化过程一般体现为: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占优势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优势的方向演进;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向资本密集型、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由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发展;由加工工业初级产品制造占优势向中间产品制造和最终产品制造占优势方向发展。

但在一定时期和一定区域内,通过服务业,尤其是对制造业具有支撑服务作用的现代服务业的适当先行发展,对于区域内制造业转移有着积极的承接作用。在泛珠区域内,制造业的转移已经成为现实的趋势所向,在承接地选择上,与制造业有关的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将成为影响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尤其随着物流的发展,泛珠内部省份之间距离运输成本和通讯成本的影响将进一步降低,因而,其他因素尤其是对制造业起支撑作用的现代服务业状况就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同时,在依托服务业基础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所在区域优势、资源禀赋,以及发展规划,选择发展能够符合实际需要、产业政策等的主导工业产业,形成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支柱产业,进而发挥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扩散效应,支撑整个经济的增长,实现产业结构持续动态升级更迭,进而实现工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协调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政: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和对策[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5)

[2]《中国统计年鉴》(2005)

[3]张树林:现代服务业集聚效应分析[J].北方经贸,2006,(6)

[4]江小涓: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李江帆: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全国经济发展状况篇9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存在的问题;解决策略;管理体制

1.绪言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房地产经济的发展问题已经不单单是一个经济范畴的问题,它对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国计民生都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近些年来,市场环境的变化促使房地产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也对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加强了控制,加大了宏观管理的力度,也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来规范整个行业的发展,但是这些政策由于受到多种环境的影响,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包括也受到其他原因的影响,房地产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甚至还出现了愈演愈烈的状况。在这样的状况下,我们有必要针对房地产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解决,因为这和人民的生活甚至国家的经济走向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

2.房地产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规划

从大的范围来看,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支柱型的产业,甚至成为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命脉,因此如果处理不好,很有可能会形成非常严重的问题。也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政府通过多种有效的措施,包括颁布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保证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但是从实际意义来看,这些政策所起到的效果非常有限,很多政策法规没有结合实际状况,形式感浓烈,缺乏一定的可执行力。

众所周知的是,在我国,相关经济的落实都是由上而下一步步落实的,在具体的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就很容易出现矛盾,特别是房地产行业的复杂性和各个具体地域实际情况的不一致性,很容易导致这种矛盾的加剧。缺乏有效管理体制所导致的另一个问题是,在地产交易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潜规则,这些潜规则虽然没有形成明文规定,但却在暗箱操作的过程中给整体的地产发展过程中带来了非常大的阻碍力。[1]

2.2相关的房地产政策缺乏一定的目的性

房地产行业作为当下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经济产业,受经济大环境的变化,房地产经济在运行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可以说,房地产市场经济无时无刻都是在变化状态中的,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多与房地产相关的政策在颁布的过程中并未结合当下的实际状况,也就丧失了本应该具有的执行力和约束力。

笔者根据自己的观察分析出现这一状况的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我国当下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无论是宏观调控还是微观的政策执行,都很有可能会出现判断不准确的状况,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未能对房地产市场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认识,当然也就不可能认清其中所存在的一些不足,所以就造成了相关政策的不稳定;其二,由于政策的不稳定,在很多情况下,当下被执行的法律法规和实际的运营和发展状态是不吻合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房地产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其三,很多不法分子看到了房地产运营和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漏洞,投机取巧,这些行为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妨碍和扰乱了房地产市场的正常运行,还会对市场经济的发展秩序造成极大的破坏。据观察,我国房地产市场在管理过程中,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都存在着类似的问题,譬如说在税收过程中的政策、与经济适用房相关的政策、与住房产业相关的政策等等,这些政策在管理的目标上不够明确,甚至在思路上并不明晰,所以在当下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还会阻碍房地产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3.房地产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在房地产经济的运行发展过程中,受到政策、经济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很多问题,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必须要梳理思路,认清现状,根据实际情况和出现的问题,制定出一系列能够促进房地产经济平稳运行和发展的策略,保证整个产业的稳定,保证人民的正常生活不受影响,维护国家的整体经济结构稳定。

3.1加强规划,持续发展

在房地产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要对所拥有的资源进行高效的利用,杜绝资源的浪费,杜绝房地产经济的粗放式发展,而是要坚持走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最需要强化的就是对土地资源的有效管控和利用。除此之外,还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对资源的有效规划,要保障房地产经济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支柱性地位,并以此来推动整体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最后,我们在致力于推动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要将房地产行业作为一个可持续的发展产业,将它作为城市生态经济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的就是在规划的过程中认真的对实际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听取相关的专家的意见,科学的规划和发展。[3]

3.2建立和健全发展管理机制

房地产行业作为一个对国民经济有着重要影响的产业,有必要通过政策的引导和规划来保障它的发展过程能够平稳有效,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当下的发展实际进行准确的衡量和认识,一方面要重视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引导和制约,进行适度、科学的控制与干预,从而建立起有效的管理机制,为了房地产经济的平稳运行营造出合理的发展环境。

3.3强化对市场的监管作用,有效的发挥市场的功效

在促进房地产经济运行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将制度建设作为一个重点,致力于减少房地产开发过程中政府行为的参与,杜绝盲目的开发以及和暗箱操作的问题,杜绝一切不符合法律法规的暗箱操作行为的发生。其次,政府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房地产产业法律环境和市场环境的纯净,为房地产市场的稳定有序运行创设良好的环境,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集中全社会的力量,来提升开发商的素质,尽最大的可能促使房地产的开发项目和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杜绝开发商的短视行为。[3]

4.结语

我国房地产经济在运行和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的矛盾和问题,譬如说政策管理的问题,包括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体制,而相关的房地产政策缺乏一定的目的性等。鉴于房地产行业在整个经济运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我们有必要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规范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建立和健全发展管理机制,强化对市场的监管作用,有效的发挥市场的功效,加强规划,从而持续推动房地产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艳.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1,(09)

[2]张嵩.我国房地产企业市场竞争策略研究[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02)

[3]朱小龙.房地产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0,(14)

全国经济发展状况篇10

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特殊的政治与社会因素之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形成了较为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式。在这种经济结构性下,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表现得十分明显,即广大农村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其中,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经济状况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农村的经济。为便于明晰,现把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及消费差异特列表如下:

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地区差异[3]

地区消费支出农民收入

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1年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1年东部

中部

西部1.81.92.11.91.9

1.31.41.41.21.2

1.01.01.01.01.01.82.02.42.12.2

1.31.41.51.31.3

1.01.01.01.01.0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001,2002年有关资料整理而成

从上表可以清晰看出,自1985年至2001年间,中国东部与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呈拉大之势。另据资料记载,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明显滞后于城镇居民,2001年占人口62%的农民消费只占我国全年社会零售额的37%,占人口38%的城镇居民消费占全年社会零售额的63%。城市弱势群体收入增长几近停滞,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全国平均20%高收入户的平均收入约为20%的低收入户的7~8倍”。[4]这则资料也清晰表明,城乡经济以及城市内部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足以表明,尽管我的经济已取得十分明显的成就,但我国的经济发展还存在着十分明显的问题。诸如居民收入差距增大、经济结构不合理等。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的经济还欠发达,经营模式还多停留在传统的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经济模式。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民众之间发生经济纠纷的情况十分少见,法律在当下社会中的作用也不具备明显的重要作用。鉴于法律意识深受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政治文明建设水平的制约。农村经济水平的低下,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的经济发展滞后状况必然影响到我国国民整体法律意识水平的提高。

正如有学者所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正式的法律制度开始大规模地进入乡村社会,即所谓的‘送法下乡’。但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现实的情况并未达到发起这场运动的人们所设想的理想状态,相反倒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在很多情况下,原有的社会控制手段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往往规避法律或者干脆按照习俗行事。”[5]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何在?以笔者浅见,尽管其中有传统习俗的影响使然,但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模式以及自给自足的社会现实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主因。孟德斯鸠曾说:“法律和各民族谋生的方式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个从事商业与航海的民族比一个只满足于耕种土地的民族所需要的法典范围广泛得多。从事农业的民族比以畜牧业为生的民族所需要的法典内容要多得多。从事畜牧的民族比狩猎为生的民族所要的法典的内容就更多了。”[6]按照孟德斯鸠的观点,由于我国广大农村居民依然采取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下,民众相互之间产生的经济纠纷较少,因此对法律的需求也相应降低,这无形大大降低了民众对法律重要性的认知,他们的法律意识也因此不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