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思想政治工作测评体系十篇思想政治工作测评体系十篇

思想政治工作测评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02:11

思想政治工作测评体系篇1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

中央16号文件贯彻实施四年多来,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与此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越来越引起了政府相关工作部门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但总体而言,目前的研究还不够系统、不够深入,实际操作也还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因此,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对于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环境,帮助各级党委、政府、高等学校和相关社会组织厘清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又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的前提:实现四个突破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普遍存在着“过空过虚”的状况,包括评价目的不明晰,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抽象,评价手段滞后,评价功能狭窄等。[1](p122)要构建符合时代要求、遵循教育规律、体现16号文件总体部署、衔接高等教育质量工程要求、易于实践操作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首先应当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突破:

1.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看不见、摸不着,可重可轻传统认识的突破

有不少同志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学生知大事、明大理,其点点滴滴的进步往往存在于无形之中。也正基于此,他们认为要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怎样,难于具体,且不宜具体,其结果使得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空玄。这种看法有失偏颇。要建立新的测评体系,既要充分继承已有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评估方法中的宝贵经验,又要注意跳出模糊认识的误区。一方面要坚持定性测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测评指标须尽可能数值化、事实化并可测量化,依靠动态数据和可追溯性事实支撑好三级指标的可测点;另一方面,要将受评对象直接对应到相应的部门或单位,以克服相互推诿和无人负责的现象,从而增强测评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软”变“硬”由“虚”变“实”。

2.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单一受评对象的突破

长期以来,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高校的事情”这一思维定势使高校事实上成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受评对象。然而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既不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国际国内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也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对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要求。全面解析中央16号文件,从全社会角度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指标体系应当将“党委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作为重要的检测线索;应当将“学校主导,全员参与”作为贯穿整个指标体系的一条主线。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对象不仅包括高校,同时还应当将地方党委政府和社会相关方纳入其中。由此引导大家以更加广阔、开放的观念去对待、认识和处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种问题,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高层次地与社会发展趋势协调发展。[2](p23)

3.对“上级对下级”单向测评主体的突破

长期以来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几乎都为学校内外部的“上级”对“下级”的结论式单向评价,其评价的主体多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校内行政职能部门,这使得评价信息不能闭合式互动并立体覆盖。鉴于此,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指标体系,应当根据地方党委政府、高校、学生、家长、社会相关方的各自职能,充分发挥交互式测评主体的能动作用,最后的测评结果应当是各个测评主体评价结果之综合,以避免单向评价主体带来非均衡评价结果的不良现象。

4.对靠大量文字描述,靠长时间现场评估做法的突破

在过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很多内容都是靠文字材料来支撑,靠受评对象的汇报和不厌其烦的解释。这样的评价既给受评对象以较大的“笔下生花”的发挥空间,又让测评实施者在各种“真真假假”的支撑材料中疲于搜索有用的信息,无形中增加了测评难度,降低了测评信度,无法真实反映各受评对象工作的状态和水平。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指标新体系,测评方式应当尽可能信息化、透明化,并通过“基础信息+现场考察信息”来提高测评效率与信度。

二、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的关键:把好五项原则

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需要与时俱进地反映党中央、国务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反映社会变化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反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特点与规律,紧扣其核心和薄弱环节,贴近大学生思想变化实际,利用可视可测的具体指标以及简便易行的测评手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科学评价。

1.紧扣中央16号文件精神的原则

中央16号文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动纲领,其实质和精髓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中央16号文件全面系统地规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实施途径等内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蓝图。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指标体系的架构,必须以中央16号文件精神为核心,全面反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求,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结合高等教育的实际,体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评价,构建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

2.紧扣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环节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运行主要包括教育者的施教环节和受教育者的接受环节,以及确定教育目标、促成转化和反馈控制三个基本环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的构建,既要注重动态的工作环节考察,又要注重实实在在的工作结果评价,坚持过程和结果的统一,坚持重点与一般的统一。

3.紧扣思想政治教育薄弱环节的原则

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着指导思想不适应、教育内容不适应、方法手段不适应等方面的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的构建,要从现有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入手,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测评要点,强化测评的导向功能和调节功能,给受评对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定航,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以实现测评与诊断相结合、评估与导向相结合的测评目标。

4.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测评指标可视可测的原则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视性评价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和手段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充分依靠动态数据和可追溯性的事实,把评价指标转换成显性的、可视的和可测的内容来进行客观公正的测评。应该说,可视性评价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价领域重要而有益的探索。

5.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测评手段简便易行的原则

搭建测评数字化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使思想政治教育测评简便易行的前提和基础。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在以检测定量数据和可追溯性事实为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测评信息分解为基础数据信息和现场考查信息。对基础数据信息部分,可以通过分类标识、定期报送和系统分析等方式来处理,尽可能减少现场考查的工作量,同时也减少受评对象的“迎评”工作量,真正体现科学测评的理念。对于现场考察信息,以采用科技手段为突破口,通过数理软件开发来实现便捷式操作。

三、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的思路:指标体系+实施路径

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在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应当具有测评目标的一致性、测评内容的完备性、测评指标的独立性、测评过程的系统性、测评手段的可测性和可行性等特征。对此,我们可以遵循以下思路来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

1.以职能职责为依据,准确把握测评对象和适用范围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多样化的,其中地方党委政府和高校是最核心的主体,它们承载着不同的职责与功能。中央16号文件指出:“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因此,就测评对象而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至少要涵盖对地方党委政府和高校的测评,同时兼顾对其他社会组织的测评。鉴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地方党委政府主导下开展的,也可以将高校融入地方党委政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指标体系之中,构建包括对地方党委政府(《指标体系[党委政府版]》)和高校(《指标体系[高校版]》)的可分可合的测评指标体系。就测评指标体系适用范围而言,《指标体系[党委政府版]》可以定位于中央对省级党委和政府,或省级党委政府对下级(如地、州、盟)地方党委政府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高校版]》,可以定位于地方党委政府对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评估,以及上级评估组对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检验性抽查,也可作为《指标体系[党委政府版]》的组成部分,接收最高教育主管部门的测评。其中,高校版“测评指标”的设计,可以针对并定位于普通高等学校。对于其他不同类型高校,可以参照执行。

2.以目标导向为依据,科学设置指标选项和评分标准

测评目标具有引导受评对象行为方向的作用,可以激发受评对象的工作积极性,也可以帮助评价者和受评对象纠正偏离的目标。在测评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指标选项和评分标准应该根据测评目标进行设置。基于此,根据地方党委政府和高校自身的功能要求,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可以选择将组织领导、条件保障、育人渠道、社会环境、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工作绩效和特色与创新等,作为《指标体系[党委政府版]》的一级指标;可以选择将组织领导、条件保障、主渠道建设、育人环境、人文关怀与管理服务、工作效果和特色与创新等作为《指标体系[高校版]》的一级指标。在此基础上,相对应的二、三级指标按照中央16号文件及其配套文件等设置,评分标准依据测评原则、指标自身特性及与测评目标的相关度来确定,由此搭建科学而系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框架。

3.以测评功能为依据,合理确定指标层级和评分权重

一般而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具有诊断功能、导向功能、信息反馈功能和调节改进功能。坚持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目标导向与激励纠偏相结合,问题鉴别与持续改进相结合,是充分发挥测评功能的重要保证。为了测评功能的有效实现,测评体系指标层级和评分权重的确定,需要在遵循以上原则基础上,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多少、重要程度与难易程度的大小以及工作效果的现实实现度等进行合理设置与分配。

4.以结果应用为依据,有效遴选测评实施路径

测评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环节和举措。测评结果的应用,既是这项举措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这个环节的有效延伸。为了使测评结果符合客观实际,具有更强的应用价值,测评体系的组织实施、测评方法和测评路径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可视可测的原则,需要进一步强化测评的信息化意识,让评分标准或得分点尽可能数值化、事实化并具有可测量性,并以此增强鉴别力和可追溯性非常关键。就测评路径而言,一是掌握基础性常态数据信息,了解受评对象日常工作的基本情况,掌握相应的工作记录和文字材料,这些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定期报送获得;二是掌握现场证实性信息,主要是通过到现场的查、看、听、访、谈等,与基础性数据信息对接,进行事实判断和可追溯性判断,检查各项工作的真实性;三是通过设计政府、高校、学生、社会相关方等综合问卷,对评估客体进行满意度测评。满意度结果的大小,可以进一步验证检查组“对地方党委政府履行职能职责状况的评分”与群众期望之间的差距大小,从而增强测评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四是通过回访查看整改。根据评估情况,由专家组与评估客体共同对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用一定时间进行整改,然后由专家组对评估客体进行回访查看整改情况。

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的构建和实施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一次实现尽善尽美。当务之急,是要架构起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通过实际运行来接受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工作测评体系篇2

【关键词】大学生;德育测评;综合测评

一、德育测评体系综述

随着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以及教育理念的不断转变,随着对目前国内教育出现问题的不断反思,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德育的培养越来越受重视。于是,与德育培养相配套的一系列制度便应运而生。

《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指出:“德育考评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实现高校德育目标的必要保证。”德育测评作为德育教育其中的一环,能够通过给予成绩和评语的方式对学生的德育进行考核,形成对比。学生在争取好成绩的动力下,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德育素质。因此德育测评是非常有益的,也是必要的。然而,德育测评体系构建的好坏直接决定能否达到德育测评目的,中国目前应试教育的现象普遍严重,大学生德育测评体系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目前,高校的德育评价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如何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评价工作,特别是制定科学有效的大学生德育测评体系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1]

二、构建大学德育测评体系之我见

(一)确立大学生德育测评体系的构建理念

德育测评是一种考核形式,成绩并不是测评的最终目的。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德育测评体系,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的构建理念,即明确高等教育真正的目的何在。新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学生作为一群即将步入社会的新兴力量,应当注重培养他们的国家、社会责任感、上进行和与人团结友爱的精神,应当注重他们与社会、与他人互动的因素。因此,大学生德育测评体系应偏重于鼓励社会实践、鼓励学生为他人服务、树立学生的大局观、奖励在学生工作、社会实践活动中做出的贡献的学生。

(二)大学生德育测评内容

德,顾名思义指的是思想品德。德育测评内容应当围绕思想品德而展开。关于德育测评的具体内容有各种不同的表述:有人认为“德育素质分值由政治素养、遵纪守法、集体观念、实践与劳动、行为规范、心理健康、清洁卫生构成”[2];有人认为德育内容应该包括:“(1)思想素质:主要包括是否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否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思想境界;是否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人生追求。(2)政治素质:包括政治理论水平高低、政治立场是否坚定、政治觉悟的高低、政治的敏锐性。(3)品德素质:包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奉献精神、伦理道德观念、法纪观念。(4)心理素质:包括个性心理品质、品格、心理调适能力。(5)审美素质:包括审美观念和态度、行为风度。(6)劳动态度:包括劳动观念和劳动表现”[3];也有人认为德育测评需考察“思想素质、法制纪律、集体意识、诚实守信、文明修养”[4]几个方面。

德育测评作为一种评价,“不仅仅是要达到区分、甄别、选拔的功能,还更应注重诊断、改进、激励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5]。因此,笔者以为,大学生德育测评内容并不一定要包揽所有品德品质(事实上也很难做到),而应该将有针对性的、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可操作的项目作为测评内容。

就拿政治素质来说,许多观点都将政治素质纳入大学生德育测评内容,并且将对马列主义的态度甚至是革命理想信念、是否积极要求入党作为测评内容。笔者认为,要求当代大学生具备基本的政治素质是应该的,但是不能过分苛求。“道德品质的标准要求是本民族(或族类)最高的生存原则,它是真善的、符合人之本性要求的,它是富有生机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而非强制性和政治化的。我们以当代社会制定的具有政治倾向性的道德标准和品行原则考查具有活力的不断变化的学生的思想言行,本身即是对其个性的压制与束缚。”[6]另外,随着交通越来越便利和高等教育覆盖人群的增加,现在大学里面少数民族学学生也越来越多,他们大都具有本民族独特的信仰,在政治上也可能会有不同见解。如果高等院校都以中国目前主流的政治标准来要求所有大学生,以是否积极入党来考察学生的德育素质,可能会对少数民族同学有所不公。因此,笔者认为政治素质可以在德育定性测评中进行客观的表述,便于将来学校或用人单位等不同主体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再次评价;但是在德育定量测评中不宜做得过分,更不能因此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只需要求学生热爱祖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拥护共产党领导即可。

此外,大学生心理素质、审美观等方面素质是否应该作为德育测评的内容?笔者对此持否定态度。心理素质和审美观的测评操作性不强,两者都是内在因素较多,更对地是体现在其本人的想法而非行动上,所以以外人(而且不是心理学等方面的专家)的角度对这几方面进行测评是不科学的。

根据笔者关于构建大学生德育测评体系的理念,大学生德育测评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几点:1、基本素质:热爱祖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拥护共产党领导,遵纪守法;2、诚信情况;3、为人处世:尊敬师长、团结同学;4、集体意识:热爱集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5、服务学校:学校、学院或班级学生工作情况;6、社会责任感;7、学习态度;8、文明卫生。

(三)大学生德育测评的方法

目前,研究较多而又较为成熟的德育测评方法主要有“模糊综合法”(蒋娜、赵甫,2008)、“灰色关联分析法”(王伟,2007)、“层次分析法”(aHp)(万远英、尹德志,2003)、“接近理想方案的排序方法”(topSiS)(陆海琴,2007)以及Bp神经网络(严太山,2005)。[7]虽然测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由于德育测评本来就不像数学等学科可以精确计算,所以一般来说具有科学性并且符合德育体系构建基本理念的,都可以用于实践操作。

大学生德育测评体系的构建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它会随着时代的要求而发生变化,并且只有不断从实践中吸取经验才能够不断完善。学生工作者不仅要严格认真地根据德育测评规则进行操作,而且还要懂得反思,通过完善体系、改变德育测评工作策略等方式,真正使得德育测评发挥其激励和引导的功效,为国家培养有思想、有担当、有涵养的优秀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陈桂淑.大学生德育测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基本原则和现实意义[J].考试周刊,2008(13):167.

[2]吴双、李斌雄.大学生综合测评评述[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8):55.

[3]邓艳葵.构建新型的大学生德育测评指标体系探析(下)[J].广西社会科学,2002(2):212.

[4]李升红.对改进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的思考[J].内江科技,2011(8):57.

[5]鲁宇红、郭建生.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研究[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60.

思想政治工作测评体系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方法

高职院校里作为面向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既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又向学生开展理论教学,它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同高职院校的党团组织、各系部、各职能部门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内容、形式、时间等方面有较大的不同,开展的理论教学也与其它课程不同,这一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有自己的相对独立的评估标准和评估体系。

一、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估指标体系

1.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估的内涵及建立评估体系的必要性

评估是指依照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对某事物或活动作出“评述”与“估价”。“评述”侧重于定性描述,“估价”侧重于定量描述,评估就是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对事物所作出的评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估就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来自教学对象――学生方面的信息反馈和对信息的定性、定量分析,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过程及效果进行评判的一项活动。

目前高职院校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进行的评估还和其它课程一起沿用同一个评估系统,这一系统突出了对教学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对教学效果的监控则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测试的办法来检验教学效果,它无法反应学生的思想变化,更不会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做出反应,因此它无法反应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点,也无法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出完整、全面评估,为此,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估改革势在必行。对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进行评估,一个首要的前提条件是建立起一个相对完整,且具有高职院校特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估指标体系。本文将根据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点,从教学的过程与效果两个维度出发,提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估三级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

2.对教学过程与效果二维度评估三级指标体系

第一,教学过程评估指标体系(一级指标)。教学过程评估是指考察各个教学环节是否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并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求和体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它包括的主要指标应有(二级指标)政治性(a1)、准确性(a2)、规范性(a3)、时代性(a4)、创新性(a5)、艺术性(a6)、职业性(a7)等。(三级指标)政治性(a1)指标包括:a11政治立场、a12党性原则、a13思想观点;准确性(a2)指标包括:a21教学深度、广度和进度、a22教学材料使用、a23原理运用;规范性(a3)指标包括:a31授课计划、a32教案、a33课堂语言和板书、a34学生成绩考评及作业批改;时代性(a4)指标包括:a41教学中所体现出的教育理念、a42理论与实际结合的程度;a43教学设备使用;创新性(a5)指标包括:a51授课方式、a52授课方法、a53授课手段;艺术性(a6)指标包括:a61授课整体风格、a62构件组合、a63创意水平、a64感染力;职业性(a7)指标包括:a71职业道德、a72行业特点、a73就业观念。

第二,教学效果评估指标体系(一级指标)。教学效果评估指考察学生经过学习后在认识、认同方面有哪些程度的提高,在行为上如何表现,即从“知行台一”的维度去考察。它包括的主要指标有(二级指标)认识程度(B1)、认同程度(B2)、行为表现(B3)等。(三级指标)认识程度(B1)指标包括:(B11)基本原理、(B12)基本原则、(B13)基本立场、(B14)基本观点、(B15)运用方法;认同程度(B2)指标包括:(B21)世界观、(B22)人生观、(B23)价值观、(B24)思想、(B25)情感;行为表现(B3)指标包括:(B31)遵纪守法、(B32)遵守校规、(B33)向党、团组织靠拢、(B34)参加各种公益活动、(B35)参加各种文体活动、(B36)与同学和老师相处。

二、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与效果进行评估的方法

以上提出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估的具体指标是根据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点而设定,这套指标体系同时具有评估的客观性、结果的相对性和作用的导向性的特点。同样是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点,笔者认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评估,应综合使用以下几种方法。

1.问卷调查法。就是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全面了解学生对党的方针、政策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和掌握的程度,同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调查方法。这样的方法面向的对象可以是全体学生,也可是随机抽取的部分学生,开展的时间应该是在教学开始前、教学过程中及教学结束后,其内容可涵盖教学效果评估指标体系中的认识程度(B1)指标和认同程度(B2)指标等。

2.座谈法。就是教学检查的主持人与学生、任课老师及相关人员直接面对面交谈,以获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信息和资料的一种方法。座谈采用统一设定问题、提问方式、提问顺序等的结构式座谈和与会人员海阔天空、畅所欲言的无结构式座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最大限度地获取教学效果的信息与资料,其内容可涵盖教学过程评估指标体系中的规范性(a3)指标、时代性(a4)指标、创新性(a5)指标、艺术性(a6)指标、职业性(a7)指标等。

3.测验法。指按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特定的程序,用一套(或若干套)题目,来检测或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手段和方法。测验法是我们检测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其内容可涵盖教学效果评估指标体系中认识程度(B1)指标和认同程度(B2)指标。

4.同行互评法。指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教学督导教师等按照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等教学文件,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评议的方法,它是从同行和教学督导角度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估的方法,其内容可涵盖教学过程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全部指标。

5.学生评议法。指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学生,根据事先给定的的指标和评分标准,对授课老师的教学进行评分,其内容可涵盖教学过程的全部指标。

思想政治工作测评体系篇4

关键词:学分制;思想政治工作;挑战;创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来临,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逆转的客观必然。由于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一直沿用固定学年制,没有充分认识到在学年制向学分制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影响和冲击,以及在学分制条件下如何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创新,所以,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显得滞后,而且被动,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

一、学分制的实施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

(一)对以班级为单位的教育模式的挑战

学分制的核心是注重学生的“四自”,即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课程、自主安排学习进度,这些都加大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这在客观上使高职学生出现了“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学”的现象,原有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丧失了必要的载体和空间,如班级、固定教室不复存在,教育活动由传统的以教师“施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求学”为主;传统的班级、年级的界限和传统的以班级为主要载体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框架被打破了,学生班级很难像学年制那样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起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淡漠。因此,传统的以班级为思想政治工作载体的教育模式面临着挑战。

(二)对现行的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体系的挑战

一方面,学分制淡化了班级、年级的意识和作用,打破了班级和专业的界限,允许学生“四自”,造成了学生之间选择课程的门类可能不尽相同,过去的以统一的教学计划为依据、以学习成绩为主要指标、以年级和班级为单位的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体系被打破;另一方面,学分制的全面实施以及学生活动分散性的新特点,必然会对学生的考勤、日常生活管理、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等的考核带来很大的影响,班集体的不断变动,使对学生评估的准确性大大降低。学分制条件下,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各种原始数据,以按班级为单位搜集就比较困难,评优评奖的标准、办法和途径等都要重新设计。

(三)对以往严格的管理模式的挑战

学分制的实施,是以学分为单位来计量学生学习的量,并规定了最低的毕业学分,学生是否毕业是以学生是否能取得最低毕业学分为衡量标准的。学生每学期选学几门课程,采取何种方式去学习,以及是否坚持去听课等都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管理部门和任课教师不做严格的规定和控制。尤其是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受教育者数量的增加、办学规模的扩大以及后勤管理的社会化等,都使过去严格的过程管理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目标管理。而学分制的实施恰恰突出了管理的目标性的特点,使严格的过程管理逐渐淡化。这就对以往学生教育和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

(四)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挑战

传统的对学生教育的理念是学校“包下来,管到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主要通过班级、学校的集体活动来进行。而在学分制条件下,学生教育由“他律”转为“自律”,由班级活动为主转为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主。学分制的实施使个性化发展成为主题,使学生在取得学分利益的驱动下,更加注重对完成最低毕业学分所必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忽视对自身集体意识、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这导致易出现急功近利的倾向,许多学生对所学课程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能拿到毕业学分就行,进取精神、集体意识、团结协作精神等均因此被淡化。更为突出的是,一些学生在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问题上,有着明显向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倾斜的倾向,这无疑对传统的注重“以社会和集体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构成了挑战。

二、学分制条件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一)转变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新理念

学分制的实施,不仅仅是学习年限和学生自由选课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达到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目的。这就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和个性化教育观。因此,“以生为本”这一思想应该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全面贯彻“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原则,审时度势,及时改变工作方法、手段和模式,从而为高职生的创新、实践、成人、成才提供广阔的舞台和空间,让广大学生能够适应不断加剧的社会竞争环境,应对日趋激烈的时代挑战,进一步增强社会生存能力。

(二)建构以班级活动为模块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

学分制条件下学生虽然自主性增强了,个性化突出了,班里学生之间的接触少了,但可以通过在本班范围内进行团结协作精神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及班级之间的文体活动,从而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班集体存在的基本条件是多姿多彩的班级生活。班级可以举行节日联欢活动、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各类社会调查、趣味活动等来加强班集体的吸引力,还要注意增强班级活动的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使班级活动充满生机与活力,充满乐趣与温暖,让学生在参加班级生活时感到愉悦、受到教育,思想境界得到提升;让学生在活动中,使特长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同时,还要加强班级间的交流与协作。可以以班为单位开展知识竞赛、文艺竞赛、体育竞赛,开展班际交流活动或研讨会、举行班际联欢或座谈,展示班级整体形象,调动各班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增强班级的整体凝聚力,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三)建构以年级为模块的“辅导员—导师制”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

实施学分制后,班级意识淡化,年级界限逐渐模糊,原来的“辅导员—班主任制”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建立一种以年级为模块的“辅导员—导师制”模式应运而生。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群体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现“普遍教育引导、整体培养提高”的原则;导师主要对学生从思想上疏导、学术上指导、生活上引导,体现“因人而异、因人而导、逐个指导”的原则。“辅导员—导师制”模式克服了班级意识淡化的不足以及学年制教育过程管理的漏洞,符合学分制目标管理、动态管理和以生为本的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体制上创造了全员育人的良好环境。

(四)建构坚实稳定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

1.以校园文化为模块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在学分制条件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利用校园氛围、校风校训、校园精神等校园文化的强大力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加强社团建设,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学生社团活动,有意识、有目的地创建和营造一个现代化校园文化教育模块,使之成为促进学生的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素质、发展个性特长的大舞台。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也是育人的良好途径。

2.以网络文化为模块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实施学分制后,校园网是对分散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手段之一。建立高素质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指派专门人员上网与学生交流,就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展开讨论,开设网上“热点追踪”、“校园短波”、“辅导流动站”、“心理聊天室”等模块,将思想政治工作延伸到校园网络之中:通过网络,一方面与学生进行网上交流,帮助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另一方面,将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归纳整理,向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反映,使网络成为学校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它有利于克服学分制教学的分散性和个别性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群体性和统一性之间的矛盾,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适应学分制要求。

3.以公寓社区和宿舍文化为模块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学分制条件下,学生的主要交流场所由教室转向公寓或宿舍,公寓或宿舍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居住休息之地,而是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公寓和宿舍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必须加强高职学生公寓和宿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建立以学生居住的楼栋为模块、思想政治为核心、宿舍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宿舍管理体系,逐步建立起有效的公寓和宿舍内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五)建构学生素质综合测评模式

学分制条件下,学校对学生学习的约束力变小,学习组织较松散,学习纪律较难维持。为确保教学质量和培养目标等基本要求的实现,务必改革考核方式,完善考核制度。具体来说,组建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小组。测评小组成员由院系党总支书记、院系辅导员、学生公寓区专职辅导员、学生社团管理人员等组成。综合测评的组织和测评工作由院系负责;院系年级辅导员负责本年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的组织和测评工作,还负责班级的考核工作;学生在宿舍和社团的各种表现,应被列入先进班集体和院系学生工作考核的范围;学生社团管理办公室负责学生在学生社团中各种表现的考核工作。在考核过程中,上述这几种模式和体系应该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成为学生素质综合测评的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参考文献:

[1]胡元林,李国强.学分制管理指南[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2]杨德广,王锡林.中国学分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3]虞岚.学分制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研究[J].教书育人,2006(2).

思想政治工作测评体系篇5

关键词:社会转型思想政治教育公民科学素质教育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a)-0197-02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转型是应对我国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社会转型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势所趋。当前,转型时期的我国社会呈现出多元性与多变性。正如有的学者描述的那样,转型中的当代社会呈现出模糊、交互与多变的状态,“所谓模糊是指社会新的要素与领域形成时间短,人们对其本质、功能、规范的认识及心理适应,尚处在探索之中;所谓交互是指社会新的要素与领域相互交叉与渗透,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多;所谓多变是指社会新的要素与领域还在不断扩展、延伸,不断衍生出新情况、新问题”[1]。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主体性随之增强――这也意味着要满足的利益诉求也要增大;自主选择性随之增多――这也意味着要满足的需求口味也要增多。同时,社会环境影响的不断加大,多样的社会思想观念也在侵袭着人们,人们更容易接受一些不良的思想观念以满足自己“被制造出来的虚假需要”。这就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现实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社会转型以服务于人在社会转型期的自由全面发展。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学生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高校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定型的关键阶段,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重要。如所说“打铁还需自身硬”,那么面对社会转型时期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实验,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武器库,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形防御阵地就显得尤为必要。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转型须面对的几个基本问题

2.1教育功能的异化

异化一词的法文是aliner(动词)和alienation(名词),其本义是转让和出卖。在继承费希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异化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对异化理论做出了新的突破。在马克思那里它主要指劳动异化,即“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2]。那么在阶级社会,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必然也存在异化现象。教育异化是指“在教育领域中,教育本身失去了它在本义上作为人培养下一代使之更好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手段而反过来操纵了下一代人,使人的发展成为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人失去了其本来面目,被教育所操纵,教育把人异化了”[3]。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异化问题主要体现在教育功能的失语。我国学术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全体社会成员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实践活动,本质在于促进社会成员实现全面发展,这是非常正确的。但在教育实践中,教育工作者往往片面夸大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宣传、维护社会秩序的政治功能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其他功能。如在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公民德育等方面,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以灌输的手段强调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者只是负责说教,然后用考试的形式来绑架受教育者。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功能的失语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化,使得其成为受教育者异己的力量,甚至造成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偏见。如社会对马克思主义专业的轻视与偏见。

2.2教育魅力的不足

身边经常有学生戏称思想政治教育课是最适合上课睡觉的课程,这侧面体现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魅力不足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可以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上找到原因。

首先,有魅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力量与其所承载的教育任务不协调。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魅力是指“教育者在具备了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基本素质的基础上,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通过坚实的理论功底、完善的知识结构、娴熟的工作技能、优秀的品德风范所体现出来的内在吸引力,具体包括理论魅力、知识魅力、艺术魅力和人格魅力”[4]。然而现实中有教育魅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多为资深党政干部与高级教授。这些教育者在实际的工作中往往身兼数职,他们被行政事务与科研课题所牵绊,很难将时间和精力专职的放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其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力量的情况也不容乐观。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由于自身素质、经验、实力等的局限限制了其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魅力;同时由于高校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培养力度不足,也影响了这些未来具有教育魅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力量的成长,这特别体现在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上。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调查的138份有效问卷中,“有近半数的人,认为辅导员人数的配备没有按规定配备,在职称晋升、相关的激励措施的采取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5]。再次,这些年来,我国高校呈现出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在校大学生人数激增以及学生个性多样化和专业结构复杂等特点。这些原因共同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魅力不足问题。

2.3教育公平的缺失

谈教育公平的问题,则涉及一个教育补偿的问题。这就是说弱势群体都有可能从教育制度本身得到补偿,实现整个教育事业公平、健康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平问题在于教育对象中弱势群体的覆盖不足,特别是对高校的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重视。高校虽然对贫困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基本形成了“奖、贷、助、补、减”的多元化的资助体系。但在经济上帮助他们的同时,却忽视了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在贫困生群体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如诚信缺失、社会责任感弱化、组织纪律性不强、集体荣誉感弱等不良现象。因此对高校贫困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应该受到足够重视。

另外,当前高校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强调的是管理的秩序如何,而缺少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有针对性的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的方法。贫困学生在生活上比其他学生困难,当经济困难、就业困难这些实际问题出现时就会使他们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也不利于贫困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不加强对高校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很难得到贫困学生的认同,从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公平的实现。

2.4教育评价的缺乏

评价作为一种观念性的活动,是人把握客体,对人的意义、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人类任何有目的的活动都是需要有相应的评价标准的,评价对目的活动起到保障和反馈的作用。建立起可行、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有利于使得活动的预期和目标顺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必不可少。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的研究中必然涉及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研究。如邱伟光、张耀灿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就专辟一章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一般原理与方法进行了阐述,其中初步性的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但在我国高校的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的评价工作仍亟待加强,特别是缺乏针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的评价实践。总体来看,操作性的、总结性的经验居多,而系统性的、创新性的研究较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相对独立的框架体系基本未建立起来。同时成熟的测评题目也亟待探索。这跟社会转型的要求、学科理论建设要求尚有较大差距。

以上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这些也是社会转型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进行转型必须回答的几个问题。那么这几个问题该如何着手解决?该研究者认为应该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视野,将眼光投向公民科学素质教育的领域。

3公民科学素质教育的借鉴

公民科学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升全民族的科学素质水平。1999年国家启动2049计划,目标是于2049年,使我国成年公民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达到与中等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适应的水平。时至今日,我国的公民科学素质已经有了较大的提升,同时对公民的科学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也有了许多成果,这些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转型可借鉴的经验。

3.1转变为能力导向的高校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公民科学素质教育有明确的纲领性文件。2006年,国家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纲要指出公民科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在于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推动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它还指出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科学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这明确了公民科学素质教育的内容。

这种以能力为导向的科学素质模型强调科学知识与方法被人的内化,注重的是人运用科学知识知识方法的实践能力,其有助于我们避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失语的弊端。该研究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也应以能力为导向,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生态的功能。即培养受教育者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方法思考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问题的能力。而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中的思想部分本身就包含科学精神、科学思想,那么在这个意义上,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变为以能力导向的新模式就有可行性。

3.2精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队伍的专业化分工

公民科学素质教育十分重视非正规学习。科技实践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是学习知识与应用知识的桥梁,是培养大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参与科技实践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科技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目前,大部分高校比较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如成立学生科技社团,设立学生科技活动节,构建学生科技创新平台,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或地方性的各类科技竞赛,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甚至开设创新实验班等。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确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非正规学习。缩短两课的课时,将多出来的时间举办如教授讲坛、思想政治教育辩论赛、关于社会现象的讨论会等非正规学习活动,并且由高水平的教育者负责这些活动,而青年教育者则专门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基础内容的讲授。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增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魅力同时使得师资力量物尽其用,各取所需。当然这只是笔者一点朴素的想法。

3.3开展有针对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

公民科学素质教育的公民二字是为了体现科学素质教育的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在广泛性的同时兼顾重点,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明确指出要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如未成年人注重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农民注重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应用;城镇劳动人口注重职业培训、文明生活方式的养成;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注重科学领导、科学决策能力的提高。

纲要还特别指出要使得城乡居民科学素质水平差距逐步缩小,而且特别要兼顾农民工的科学素质问题,这体现了公平教育的思想,是关注弱势群体的表现。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划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群体,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对相对的弱势群体要特别关注,如贫困生、残疾生、同性恋等,切实的关注他们的实际状况,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3.4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效果测评的制度

公民科学素质教育测评体系已比较成熟。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开始了国民科学教育与科学素质的评估研究,并将其作为人的综合素质和国家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公民科学素质测评已成为科学素质研究的主要方向。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从1992年开始进行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并于2001年建立了公民科学素质变化观测系统。此后,上海市、北京市和江苏省也做了大规模的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研究。2007年12月至2010年2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了八次全国范围的公民科学素质状况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公民对科学的理解、获取科技知识和信息的渠道与方法以及对科学技术的态度。

经过多年的公民科学素质教育测评实践,我国已形成可操作的测评指标体系与积累了较成熟的测试题库。现已致力于跨国的公民科学素质教育测评研究。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落实针对高校不同的受教育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的评价制度,就需要国家的立法的支持与政策的倾斜。同时,要以高校为主力军,地方机构为辅助,加大力度对高校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群体教育效果评价理论进行集中攻关,以早日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效果的监控网络。

参考文献

[1]郑永廷.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点与研究前沿[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7(4):1-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Z].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1.

[3]万作芳.教育异化:概念及表现[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115.

思想政治工作测评体系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以学生为本多渠道组织教学

一、目的

自2005年改革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一直受到高校及全社会的关注,同时一直是高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从十七大的战略高度上对我国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学生测评,了解本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不足,积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渠道地组织教学,从而为实现培养医德高尚的医学人才的教学目标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方法与对象

(一)方法。组织医学院校五年制本科生以班级为单位采用不记名答题的形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况进行集中测评,测评试题为三道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测评后对全部试卷进行分析,细化到每道选择题每个选项所占的百分率并记录简答题所有结果。

(二)对象。参与测评者为中国医科大学五年制本科临床、影像和预防专业的500名学生,其中包括13名党员和487名团员。此次测评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500份,有效率达100%,样品占学院总人数的50%以上,具有真实性,广泛性与权威性。

三、结果

通过对测评结果的分析与汇总,得出以下结论:绝大多数的学生对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我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学生通过几个学期的几门课程的学习,提高了个人的修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到论断的准确性与实用性,增强了思辨能力与应激能力,在“毛邓三”课堂中进一步了解了国家的方针、政策、路线和决议。社科组教师严谨的教学态度、教务处高比重的课时安排以及教研室制定的严格的考试标准使得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在思想、道德和作风方面重新定位、逐步提高。与此同时,高达10%的不满意比率充分反映了我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仍存在许多不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模式亟待创新与推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确实存在授课模式单一、平铺直叙,授课内容重复、重点模糊,授课方法死板,缺乏创新等问题。

四、结论

(一)积极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我校思想政治教研室十分重视理论的教学,但往往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乏味。许多学生反映:讲台上教师一个人口若悬河地讲,讲台下同学却越听越没精神。大多数教师为赶进度一味地授课而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导致了单方输出单方接受的填压式教学,“满堂灌”和“一言堂”的教学手段根本无法启迪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教学效果自然得不到保证。教师应放弃单纯的“评书式”授课模式而多进行提问、多开展师生的互动,培养其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授课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时效性强众所周知,思想政治课授课内容难于理解又抽象晦涩,教师在设置课程时应从以下几个层次入手:首先,要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论的基本内容;其次,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最后,讲清理论和方法的应用范围,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为使学生具备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授课时应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讲法和按书本章节死啃死抠的讲法。另外,绝大多数的学生希望课堂内容跳出书本范围,密切联系国内最新形势,并适当向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倾斜。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将理论联系实践,用具体诠释抽象,在熟识的例证中教授知识,在关注的焦点中引领学生思考。

(三)学会创新,多渠道地组织教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通过理论的学习提升学生的能力,教学工作者应采取多渠道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融入课堂从而成为教学的一部分。

“创设情景”——运用媒体引兴趣。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从学生反映的问题中可以看出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大部分采取板书或多媒体课件授课。这种单纯的视觉刺激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结合所学内容,播放相关的视频、录像、图文资料等,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起到既激发学习兴趣,又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的效果。

“今日说法”——第一时间得结论。思想政治课最大的特点是理论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如果采用让学生现身说法的方法,则会更有说服力。这样的政治课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参与,事例来自生活,来自学生身边,其可信度大大增强,易于被学生接受。

“仿真辩论”——学以致用练思维。辩论要求辩手从事物本身矛盾的发展变化来观察它、把握它,用合理的理由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揭露对方的纰漏,从而达到正确的认识。设置贴近生活且具备实际价值的辩题,开展课堂辩论,不仅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也培养了学生的思辩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理论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百家讲坛”——循序渐进拔人才。教师布置演讲题目,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查找资料、组织发言稿并登台演讲。学生当“老师”的授课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塑造领袖式人才。从另一方面也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互换,增进了彼此的理解和交流。

“赢在社会”——走出校园提能力。学生普遍反映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于重理论轻实践,这与教学最终目的相悖。学校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配以适当的社会实践教学才能起到化抽象为具体的显著成效,才能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的全才。摆脱教学地点的束缚,针对不同的板块组织参观、实习和体验活动,让学生真正有所学,有所收获。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是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的重要途径,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课堂、主渠道。能不能抓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大问题,关系到办什么样的高等教育、怎样办高等教育的大问题。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提高思想认识为前提,以教材建设和学科建设为基础,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教学方法创新为重要环节,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郑家茂.构建研究型大学师生互动本科教学模式.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6)

思想政治工作测评体系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勘测设计;价值观;制度

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我党在经济工作中的重要指针。在新的历史时期,单位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单位内员工的思想活动日渐复杂,尤其受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问题不仅是共性问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受到单位的特点与规律影响,形成了比较突出或者尖锐的个体问题。根据平时工作积累,就新形势下勘测设计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问题做一些针对性的分析,并依据现状提出了问题解决的对策。

一、新形势下勘测设计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特点

新形势下,勘测设计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员工价值观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导致员工在思想活动中乐意接受一些更物质,更现实的目标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但是在知识经济的影响下,员工的个人目标与单位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偏离,在这个过程中,勘测设计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就应该结合本单位的工作特点,利用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性与渗透性,使员工个体目标与单位战略相互兼容,最终形成思想政治的主线;其次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勘测设计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注重以人为本的工作作风,不仅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做活,而且要灵活运用组织制度,体现员工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要真正发挥民主,真正意义上建立评价与考核体系,建立一切利于员工发展的职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再有就是在新的形势下,要根据实际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以及学习制度,并通过对党组织的评价体系建设,形成对员工个体的政治素养的考核标准,同时要深层次地解决员工思想政治活动的现实问题。

二、新形势下勘测设计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存在问题

首先,思想政治工作边缘化。在工作实践中,单位追求效益最大化,往往忽视了单位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由于思想政治工作逐渐边缘化,勘测设计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成了花架子。其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陈旧,方法简单,并不能适应单位发展的要求,特别是不能适应单位发展过程中人的价值观念嬗变。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创新,制度保证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也就导致在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不能有科学的制度为思想政治工作做保障。再次,就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能力有待提高,由于理论水平不够,在实践中处理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的能力不能适应新形势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最后,就是面对新的问题和矛盾,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仅是依靠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反而是用“胡萝卜+大棒”的处置方法,要认识到在实践中,思想政治工作要紧密与单位实际相互结合。

三、新形势下勘测设计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破解思考

1.思想政治工作要两手硬。勘测设计单位的党组织要把单位思想政治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正确处理好思想政治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面对单位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单位广大员工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日趋发生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出来,这就决定了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的直接性、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为此,单位党组织要行使对思想政治工作直接领导的职责,把抓好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列上重要位置,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同行政领导共同做好工作,要像抓生产经营一样理直气壮地抓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像抓经济效益一样抓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2.紧密结合单位,联系群众实际。勘测设计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与单位经济工作紧密结合。当前,一些单位党组织在坚持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仍然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经济工作抓得比较实,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搞得比较虚,没有真正把后者放在应有的位置上,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隔靴搔痒,不解决实际问题,存在经济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两张皮”现象。职工思想问题一般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反映出来,与生产经营有着密切关系,这就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透到单位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紧贴经济工作实际,贯穿于经济工作的全过程。要防止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职工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从职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诚心诚意为职工群众排忧解难。

3.以人为本,展开工作。勘测设计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强化“人本意识”。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是做人的工作,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时,要抓住教育对象的感情需求这种心理特点,要真心实意地把他们当作自己的朋友,建立起平等的人际关系,对事关政治方向重大原则的问题,要旗帜鲜明,分清是非;对思想认识问题,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以积极引导;对工作、生活问题要热情帮助,关心爱护,真正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使思想政治工作收到实效。在“人本意识”实施的过程中,还应当注重员工的心理成长,注重他们的职业规划,不仅要使他们在职业上得到应该的待遇,而且要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牢基础。

4.改变组织学习制度与方式。要抓好单位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选配和培训。思想政治工作者水平的高低,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正确培养和选拔思想政治工作骨干,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本身的需要,也是加强社会精神文明的需要,为此,必须突出抓好以下几点:一是要树立起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光荣感和事业心,克服各种错误思想;二是要有计划地开办思想政治工作综合的或专业性的轮训班,不断提高政工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政策水平;三是正确选拔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建立群众性的思想教育工作网络,充分发挥党、团、工在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核心作用;四是当组织要积极支持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开展工作,帮助指导它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丰富工作经验。

5.创新思想正工作活动。在具体的实践中,勘测设计单位要因地制宜,改进方法,生动活泼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要针对职工的思想实际,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及时区别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和不同地接受能力,不搞“一刀切”,及时分析产生思想问题的不同原因,不搞“一概而论”;及时分析思想动向,抓住带有倾向性的问题,随时随地帮助解决。在单位学习上要科学安排,在内容上要切合实际,在方法上要有创新意识,多种形式地提高职工学习兴趣,在职工中创造理解、信任、团结、和谐的气氛,增强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波平.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J].新闻前哨.2008(4)[2]王树松.切实加强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J].青年思想家.2000(4)

思想政治工作测评体系篇8

摘要:本文从研究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角度出发,通过大量查阅相关资料,首先从我国历史纵向分析维度梳理了其历史进程、其次结合当前研究现状从横向分析维度对其意义、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研究进行综述、在上述基础之上,最后对其研究前景趋势进行了展望。笔者想通过上述努力为我国相关部门开展相关问题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01-04

政治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中首要的、关键性的素质,开展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研究是整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素质是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政治是人或事物显性或隐性的围绕公共权力而开展的社会活动和关系模式。政治素质就其内涵是社会成员个体围绕国家公共权利及其运行过程所持有的态度判断、认知取向和参与能力及程度,根据社会成员政治素质的发展阶段,其外涵主要分为政治主观素质和政治行为素质。它是社会的人在政治生活中形成的一种个体特质,既是政治的主观化,也是主观的政治化。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是根据高校政治教育的要求以及大学生从事政治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和本质要求,确立指标体系,运用可操作性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搜索信息资料,经分析整理,对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立场、观念、信仰、态度和行为进行评价、判定和反馈,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政治教育效果,为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有效管理和正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笔者采用精确查找方式对1979年至2011年中国知网上与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相关的249篇文章分析研究,就目前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研究状况进行分析和综述。

一、纵向历史研究综述分析

笔者对现已发表的文献进行分析中发现,中国从古代到近代,还没有直接的“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这一专题历史研究,但是由于政治概念和活动最早出现奴隶社会,与其性质理念相连系的是人员素质评估历史研究,研究者大多数是史料性的复述,缺乏整合性,对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历史梳理的不够系统。笔者综合各家观点,系统的归纳总结出四个发展阶段,通过归纳整理,研究发现的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历史渊源与以下四个发展阶段密不可分,政治素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形态,评估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政治素质评估的目的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现阐述如下:

(一)中国古代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萌芽阶段

《论语·公治长》中记载:“孔子招收学生时要面测一番”,内容包括德行与智能,他要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中记载:“孔子由于后来发现对宰予与子羽的测评有误”,故确定在“言”、“貌”之上再加“行”,并强调以“行”为主。他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也记载:“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以上史料文献表明,在公元前至春秋战国,我国古代已经出现学生政治素质评估思想和方法的萌芽,政治素质的评估都是服务于统治阶级人才选拔需要。汉代至唐代,从学生毕业入仕中举的要求来看,学生政治素质评估逐步起步,都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隋代杰出教育家王通认为要“度其言,察其志,考其行,辨其德”。宋代,学生素质评估已经制度化、法律化,并且直接与学生入学紧密相关。《宋史》中记载:对于道德品质优秀者,则可以免试入学。“始入学,验所隶州公据,试补外舍”、“如有孝弟、睦姻、任恤、忠和,若行能尤异为乡里所推,县上之州,免试入学”。明代,学校更加注重对学生素质的评估。

(二)中国近代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融合吸收发展阶段

民国27年颁发的《青年训练大纲》,对大学生有专门的品德评估指标,譬如:仁爱、信义、和平、礼节、服从、整洁、勤俭、助人、忠勇、孝顺、有恒等,其中也不乏政治素质评估的量化指标,而且每一项都有其根据。随着心理测验的产生,评估成为一种测量个体素质差异的有效工具,在西方世界迅速普及起来,因受其影响,中国也不例外。刘小平等认为:“中国近代的学生素质评估,主要体现在1905年,科举考试被正式废除,1916年,我国心理学家樊炳清将西方的比奈-西蒙量表引入中国,并在江苏、浙江进行测试,1924年,燕京大学校长陆志韦发表了比奈测评。”

(三)中国当代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专业化阶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政治素质评估专业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晰,专门的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也应用而生。

1、在实践发展阶段: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有些学校开展了专门的学生思想政治小结、学生自我鉴定、班级写评语等考核工作;1984年,以上海各高校为代表的综合素质测评测评应运而生,其中包含专门的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其特点是德智体三方面分别建立指标体系,分类计算。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建立德育工作评估制度,并把德育工作作为评价一个地区、一所学校的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高等学校德育工作应列入‘211工程’评估标准。”其中,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作为整个德育工作评估的一个方面。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颁布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政府对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工作的高度重视,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也因此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2、在理论层面,1986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理论开始进入经验总结阶段,其中不乏指导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工作的理念。199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注重把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与现代化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建立了较为系统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理论体系,为我们开展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横向现状研究综述分析

(一)意义研究综述分析

研究者大多都认为开展素质评估和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分别从时代意义、人才培养意义、素质测评功能功用等方面进行一般性的言语阐述。任福全认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考核与评价机制问题的研究对于人才培养非常重要。”曹俊伟认为:“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因此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及时的定量评价,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祝虹,杨勤刚认为:“政治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中首要的、核心的素质。大学是学生培养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关键阶段。随着全球化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各种文化的进入和思潮的交错,使得人们的思想意识、政治信仰、道德观念、法纪准则呈现多元化趋势,部分大学生存在思想意识淡薄、政治信仰迷茫等现象,而传统的大学生素质评价体系对大学生政治素质的评价内容不全面、方法过于主观,未能很好地起到评价大学生政治素质状况、促进大学生政治素质提高的作用。针对这些问题,加强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内容和方法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开展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意义在现有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需要从国家战略,人才培养目标及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等角度进行深度挖掘。

(二)概念研究综述分析

对于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研究,核心概念是政治素质。政治素质对大家来说是一个即熟而又非熟的概念。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研究者大多数以马克思主义原理为理论基础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学者们看法不尽一致,既有可取之处,也有有待于进一步商榷的问题。首先,在政治素质内涵界定方面,王驰认为:“政治素质就是人们的政治修养或人们的政治思想品质。”这种解释直接或间接包含了被定义项,导致循环定义。那仁敖其尔认为:“政治素质从根本上说,就是以社会主义民主为核心的公民意识。”这种解释含义过宽,它的外延明显大于被解释项的外延。奚广庆认为:“政治素质就是人们在一定阶段所形成的政治意识和所达到的政治水平,表现于实际政治生活中就是指人民的政治热情和政治能力。”这种解释较为模糊,解释较为泛化。其次,在政治素质外延方面,钱源伟认为:“任何人总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具有一定的政治认识,政治观点、政治信念与政治理想。正是这四个方面组成了人的政治素质的心理结构。”这种解释在阐述其外延范围时,使子项之和小于目项的外延,对政治认同、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行为内容没有涉及。李春雷,郑绘等认为:“政治素质的外延相对广泛,除了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信念、爱国情感、民族精神、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理念外,择业观念、道德水平、心理健康等外延,主张道德和心理素质的高低与政治素质密切相关。”这种解释使概念的外延得子项之和大于母项的外延,不太严谨。笔者认为:概念的内涵应当揭示事物的本质,概念的外延应当从多角度涵盖事物的表象,由此,政治素质就其内涵是社会成员个体围绕国家公共权利及其运行过程所持有的态度判断、认知取向和参与能力及程度,根据社会成员政治素质的发展阶段,其外涵主要分为政治主观素质和政治行为素质。

(三)内容研究综述分析

笔者对相关文献分析发现,研究内容主要从大学生政治素质现状、大学生政治素质教育与培养机制、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内容等方面。

1、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状况方面,都是围绕“大学生政治素质主流是好的,但部分大学生存在一些问题”这个框架展开。刘小云认为:“少数大学生被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自由化所征服,在政治立场、道德水平、心理素质和行为模式上发生异化。”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度认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信赖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但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2、大学生政治素质教育与培养机制方面。大多数学者认为高校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政治素质的主渠道、主阵地,同时也有相应的考评机制,但是处于从属地位,是为更好的政治课教学所服务的。研究内容多集中在政治理论课意义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效果研究等四个方面。同时,也有学者认为大学生政治素质教育与培养应有很多部分组成。任福全认为:“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社会实践和鼓励学生研究探讨是组成大学生政治素质教育与培养的四个部分。”

3、在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方面。学者对一级指标的划分和角度有不同的见解。有的学者主张大学生政治素质应该与道德品质和志愿服务内容处于同一级别层次的指标,这三者共同包涵于整个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评估之中。曹俊伟认为:“政治素质评估体系应该被包含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评估体系、应该和道德品质和志愿服务处于同一级别的评估层级,其中政治素质评估指标包涵政治理论课学习、政治态度、参加政治活动和遵纪守法等分指标;道德品质包括思想意识和品格表现分指标;志愿服务包括时间记录、突出事迹和表彰奖励等分指标。”有的学者主张遵纪守法应作为政治素质的一级指标。其中,思想品德一级指标包括思想政治表现、组织纪律和集体主义观念等二级指标;职业道德一级指标包括诚信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等二级指标;法律观念一级指标包括法制观念、法治观念、法律修养和法律思维等二级指标;道德实践一级指标包涵文明礼貌、爱护公物、尊老爱幼、保护环境等二级指标。有的学者更主张从多维角度设置评估指标。祝虹,杨勤刚等认为:“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应该从维度和经度两个方面加以考察,维度方面包括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法纪素质等四个部分。经度方面包括知、情、意、信、行及果的统一。”对于其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参照了詹万生和冯克诚等学者的相关划分。笔者认为研究的内容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应重点结合时展,研究探索结合大学生政治素质发展的评估指标和评估内容体系。

(四)方法研究综述分析

笔者对现有文献研究分析发现:很多都是泛泛而谈评估方法,然后进行一般性的介绍阐述。任福全认为:“对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方法有笔试考试法,日常考察和评价法,社会实践评估法、研究考核评估法等。”对大学生政治情感、意志、信念的评价方法采用测试法和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合理设置指标权重,对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内隐部分采取自测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通过一定行动表现出来的外显部门采取他评法;对于大学生政治行为及效果的评价主要采取基于观察的评议法。“有的专门就某一种评估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并运用相关数学模型工具进行分析,再运用具体的实例进行运用分析”。曹俊伟认为:“由于大学生政治素质的评估具有模糊性,评估开展时评估主体对客体认识存在模糊性,同时思想政治素质的许多指标不能用数据来表示,也存在模糊性,基于上述因素,采取模糊综合评估法较为适宜。1、确定评价指标集和个指标层的权重;2、确定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评估的评语集;3、对主准层各指标进行评价;4、计算评价对象的模糊评价矩阵和数值处理。”笔者认为上述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研究方法都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是鉴于政治素质的意识和行为特点,对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采取的一般是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的办法较为适宜。

三、研究趋势分析

综上所述,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研究工作已经能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研究趋势发展是密不可分的。随着评估学理论和相关评估技术的发展,对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研究呈现以下研究趋势:

(一)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研究的多学科化趋势

这种趋势与思想政治教育多学科化研究趋势紧密相关,大学生政治素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学不仅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的科学,还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客体的综合性应用科学。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的趋势越来越发明显。借鉴和吸收其他学科先进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补充、丰富和完善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刘双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不断地面临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它的发展既是传统与创新的统一,又是日益突破和超越学科自身边界化的束缚,不断吸收运用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最新成果,促进理论不断创新的过程。”上述观点强调了吸收运用其它学科的最新成果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服务,但对于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这一具体的实践活动,还需要借鉴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计算评价模型和方法,促进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定性分析和量化考核相结合,促进其科学性。

(二)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研究的现代主体化趋势

这种趋势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现代化进程是密不可分。徐志远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化,是指受教育者本身,在目前不断扩大和深化的经济与人文环境的熏陶下,已经或正在形成鲜明的自主、自立、自我负责的独立意识和能动、创造精神。”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本身,其自身政治素质的发展也需要在现代社会的大环境影响下形成特色鲜明的特征。邹厚亏认为:“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总目标,根据变化了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实际情况,科学地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帮助受教育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发展自我认识,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约束,使自我教育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上述观点客观地强调了受教育者大学生结合社会发展,及时更新受教育内容,倡导主体性自我教育,对于丰富和完善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内容有重要作用,但在强调主体性的环境下,笔者认为还应当积极探索大学生政治素质的自我评估,达到自我反馈,自我教育的教育效果。

(三)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研究的国际化和实践化趋势

这种趋势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和国际量化考核方式是密切相连。张耀灿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既是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走向。”对于大学生政治素质的考核评价方法,多数观点认为思想观念的国际化,要突破陈旧的思维模式,大胆走向国际舞台,通过借鉴、吸收他国的有益的东西来发展自己。在国际化的同时,有的学者提出评估实践化倾向,任福全认为:“传统考试方法只能检验学生对政治理论的记忆,不能检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水平,要积极倡导实践性考核,学业全程考核和课业分期考核,多种主体参与考核、在考试中引入讨论研究机制等等新的考核考试原则和办法。”此外,非量化评价也逐步得到大多数研究者的认同。

总之,我国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研究从无到有,不断丰富发展和创新,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中笔者从研究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角度出发,通过大量查阅相关资料,从纵向维度分析了我国与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相关的历史进程、从横向维度分析了关于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意义、概念、内容、方法等研究现状,在上述基础之上,最后对其研究前景趋势进行了展望。笔者想通过上述努力为我国相关部门开展相关问题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2\]李云.政治素质释义\[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06-110.

\[3\]庞辉纪,红王实.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9.

\[4\]萧鸣政.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5\]论语·公治长\[m\].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

\[6\]论语·学而\[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7\]文中子·立命篇\[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8\]宋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9\]南雍志\[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0\]刘小平,邓靖松.现代人力资源测评理论与方法\[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11\]陆庆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233.

\[12\]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66.

\[13\]任福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考核与评价机制研究观点综述\[J\].消费导刊,2009,(9).

\[14\]曹俊伟.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综合评价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06,(1).

\[15\]祝虹,杨勤刚.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评价的内容和方法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16\]徐海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对策研究以齐齐哈尔大学为个案\[C\].全国优秀硕士论文,东北师范大学.

\[17\]李春雷,郑绘.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调查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

\[18\]刘小云.当代大学生个人主义现象分析\[m\].全国优秀硕士论文,华南师范大学.

\[1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J\].人民日报,2004:10,15.

\[20\]李冉.提高“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有效性的若干思考\[J\].思想政治理论教育,2008,(1).

\[21\]刘德福,刘莉娅,马亚平.创新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研究\[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

\[22\]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1:277,300-303,353-375,559-564.

\[23\]冯克诚,舒达.素质教育模式与评估督导实用全书\[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874.

\[24\]曹俊伟.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综合评价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06,(1).

\[25\]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6\]刘双,曲洪志.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27\]徐志远,曹杰,王咏梅.社会化与主体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J\].文化教育论坛,2003,(4).

思想政治工作测评体系篇9

关键词:研究生思想政治评价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社会总体布局的变化,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各高校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正在逐年扩大着,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促使了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对于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来说,要真正使得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具备“德才兼备”、“全面发展”这一要求,在对这些在校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当前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价体系;因此,结合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新特点及所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作为一个契机,来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新时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价体系,这对于今后我国高校研究生的成长成才均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基于此,以下就着重对新时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价体系进行一些探讨。

一、关于进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当前我国研究生所呈现的一系列新特点及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决定着在当前必须进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体系的研究:

(一)新特点分析

1、研究生群体构成的多元化特征。近几年,由于很多高校一直在扩招研究生,致使研究生不仅人数的快速增加,在人数增加的同时,其来源也表现出多样性,因而带来了研究生群体在构成上日益呈现出多元化这个特点。

2、以个人利益为中心正日益成为当代研究生群体的价值观取向。因受社会转型影响,当代研究生在价值取向上,更多的是偏重当前的物质利益,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和自我意识;个人为中心日益占主导地位,集体观念日益淡化。

3、具有较多的思想道德和心理方面的问题。在思想道德方面,缺乏必要的政治修养及品德修养;在心理方面,表现为遇到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能以良好的心态来面对所碰到的困难和挫折。

(二)主要存在的问题分析

1、观念滞后。一直以来,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两大误区:一是认为研究生已经形成稳定的人生观、价值观,不需再地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二是把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等同起来,致使出现当前进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滞后。

2、体制不完善。正如上述,当代研究生群体已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而有关研究生德育工作体制并没有与时俱进跟着改变,致使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体制很不够完善,还有待于进一步健全。

3、教育内容过于单一。长期以来,很多高校用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教材内容不仅单一,而且教学内容也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及为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再加上一直以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还是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缺乏与实践联系,致使当前进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过于单一。

二、关于发展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体系的构建

当前,进行规范性奖惩评价这种体系一直是我国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的主要方式,这种传统的评价体系确实对我国研究生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因其所固有的局限性也极大制约了我国各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发展;因此,结合当代研究生所呈现的新特点及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必须改变原有的研究生思想政治评价体系,建立起一种与时展相适应的发展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体系,以此来推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构建这种评价体系所应遵循的原则及思路,具体如下:

(一)坚持导向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

所谓导向性,就是要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改革开放作为所构建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体系的指导方向,其测评内容要与国家所规定的教育目标、德育要求相一致;评价体系的导向性一定要明确,这可使学生对于平时所应遵循的准则来得更明确,还可使学生通过对自身思想、行为的调整,使之不断靠拢于评价体系。所谓发展性,就是指所构建的评价体系,要注重学生的发展,要创造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对学生进行评价的目的就是既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真正让评价体系能为学生树立起成功的信念,为学生的更好成长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坚持全面性评价与层次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所谓发展性评价,指的就是所构建的评价体系,不仅要让全员参与,而且还要综合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建立全面性原则,可在总体上更加全面、更加客观地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行评价;对于这一原则,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做到让研究生全员参与,真正做到测评主体全面。所谓层次性评价,指的就是从具体情况出发,结合主客体的不同类型来构建思想政治教育飞评价体系。因人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差异性,因此,有关整体与层次、层次与层次之间的关系,这是进行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时所必须重视的地方,这不仅可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还可大大提高这种工作的质量。

(三)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思路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精神活动及其效益的表现、存在形式,不仅特殊、而且复杂,体现了模糊性部分与确定性部分的高度统一;因此,进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体系的建立,必须把定性评价跟定量评价相互结合起来,这不仅可让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价来得更为准确,而且还可让这个评价体系更为合理,从而更快更好地促进我国高校研究生的全面发展。此外,在进行发展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还必须做到坚持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以及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这两大原则。

三、结束语

总之,进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不可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体系的构建,加强研究并构建起与当代要求相适应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这对于促进我国研究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保证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工作测评体系篇10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和中组部关于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察办法,结合本系统竞争职位的不同特点,精心组织,严格程序,扩大民主,加强监督,全面深入地了解掌握考察对象的德才素质、工作实绩和现实表现,突出体现干部的能力素质,为市局党组识准用好干部提供准确依据。

考察工作坚持以下原则:1、党管干部原则;2、德才兼备原则;3、群众公认原则;4、公开公正原则;5、好中选优原则。

二、考察对象

按照演讲测评实施办法,即:1选1、2选1、3选2、4人以上选3的办法,人教科初步确定考察人选,经市局党组研究决定考察对象。

三、考察内容

主要包括德、能、勤、绩、廉和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等,具体内容如下:

(一)思想政治素质。一是考察干部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二是考察干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等方面的表现;三是考察干部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看能否经受住名、权、利的考验;四是考察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和关键时刻的态度和表现,大局意识如何,是否遵守党的政治纪律;五是考察干部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六是考查干部的家庭和社会关系,看夫妻关系是否和睦,是否孝敬老人,社会交往是否纯正,有无傍大款等低级庸俗的现象。

(二)组织领导能力。主要考察干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综合协调、开拓创新、应变决断、组织实施的能力,尤其是处理突发事件及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个人的实践经验、发展潜力等。

(三)工作作风。一是考察干部的事业心、责任感及改革创新意识;二是考察干部坚持群众路线、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求真务实的情况;三是考察干部执行民主集中制的情况,主要看作风是否民主,能否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虚心听取不同意见;四是考察干部的团结协作精神,看其相容性如何,能否与同志合作共事,包括与自己有不同意见的同志一道工作。

(四)工作实绩。主要考察干部履行岗位职责和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工作绩效情况,全面了解其工作思路、工作措施和发挥的具体作用等。

(五)廉洁自律。主要考察干部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遵守中央和省、市局关于廉洁自律有关规定的情况,以及生活圈和社交圈的情况。

(六)群众公认度。主要了解群众对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工作思路、工作能力、工作作风、工作实绩及社会形象的认可程度,对其提拔是否同意等。

四、考察方法及程序

在市局党组的领导下进行,由人教科组织实施。

(一)公布考察工作方案

制定公开选拔科级领导干部考察工作方案,经市局党组研究确定后,向全系统公布。

(二)组织考察

1、组建考察组。由人教科、监察科人员组成考察组,负责对考察对象进行考察。考察组组长由人教科科长廖治同志担任。

2、干部考察预告。市局人教科通过网上公布干部考察预告和考察时间,以及考察组的联系方式,接受社会监督。

3、实施考察

(1)工作总结。考察对象认真总结近三年以来的学习、工作等情况,形成书面工作总结(2000字左右)。

(2)个别谈话。个别谈话由考察组组织进行,参加谈话的人员范围,根据干部考察工作要求和考察对象所在单位情况,由考察组确定。谈话时要问清谈话人对考察对象是否同意提拔的态度。考察对象在现职岗位任职不满半年的,要到其前一个工作过的单位采取个别谈话的方式,向有关知情人员了解情况。

(3)撰写考察材料。考察组在综合分析和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考察材料,考察组成员集体签名。

若考察对象经查实在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廉洁自律、计划生育等方面存在重大问题或隐瞒个人真实情况的,实行一票否决。

(三)体检

由市局人教科组织考察对象到指定医疗机构进行健康检查。

(四)汇报

考察组向市局党组汇报考察情况。

五、时间安排

考察工作于7月6日开始,7月17日结束。

附件:领导干部考察任用民主测评表

二00七年七月三日

附件:

领导干部考察任用民主测评表

被测评人:

序号

测评项目

优秀

良好

一般

较差

1

政治素质

2

理论素养

3

决策能力

4

创新能力

5

业务能力

6

协调能力

7

合作精神

8

表达能力

9

勤政敬业

10

工作实绩

11

廉洁自律

12

品德作风

13

公众形象

推荐意见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