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当前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十篇当前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十篇

当前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03:08

当前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篇1

1.汉方医学教育培养目标与体现

在汉方医学教育培养的目标上,各医学院校存在偏重医学教育与偏重药学教育两大类。李丹溪等分析了日本15所医学院校,发现前者占33%,后者占66%,进一步分析,发现偏重医学教育的院校重视对针灸理论与技能的掌握,偏重药学教育的院校重视对汉方植物药的治疗效果及其对药效机理的理解。如前身为明治针灸大学的明治国际医疗大学,在针灸教学方面颇具特色,1~4年级都有针灸的各种相关课程,包括经络经穴学基础、针灸医学、传统针灸诊断学、针灸临床实习、针灸经营管理法规等。大阪大学、独协医科大学等以现代医学教育为主的院校也很重视针灸学习。北海里大学药学部于第三学年下学期开始开设汉方医学教育课,除了东洋医学概论、汉方医学循证之外,其他都是关于汉方药物的课程。

2.汉方医学教育课程内容、教材及教学形式

据统计分析,日本汉方教育课程内容包括汉方医学概论、汉方医学史、汉方医学理论与诊断学、针灸学、汉方药学、方剂学、汉方医学循证、方药副作用、东方医药处方药物研究、针灸经营管理法规等。汉方医学概论几乎是每个学校均有的课程。系统分析15所医学院校课程设置,可以发现其中31%课程较为系统,19%以药学课程为主,44%以针灸课程为主,6%仅有概论性课程。以明治国际医疗大学为例,该校开设汉方教育课程时间最长(1~4年级),第一学年时有经络经穴学基础、针灸医学,第二学年时开设有传统针灸诊断学、针灸医学、生活习惯及其预防,第三学年时有运动营养与健康,第四学年有针灸临床实习、针灸经营管理法规、东洋与西洋医学结合的研讨。庆应义塾大学,该校将汉方医学教育分为基础药理学与基础理论两个阶段,并且二者按先后顺序进行。第三学年时有必修课10节,内容以汉方药的基础药理学为中心,并结合现代药理学进行阐释。第四学年有必修课8节,讲授临床如何应用。目前日本汉方医学教育材正在制定中,授课内容以课堂讲授市售教科书或自编讲义为主,皆重视汉方医学基本理论。还有实习、讲座、研讨等教学形式。《和汉药概论》《入门汉方医学》等教材是很多医学院校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

二、日本汉方医学教育现状分析

“文化如家长,科学如孩童”。中华文化是中医药学形成、发展的土壤,日本岛国文化的外源性特征,使其在文化创造过程中体现出强烈的“拿来主义”。基于国际医疗发展方向及日本国内存在的医疗问题,日本医学界对汉方医学教育愈来重视,以将“汉方医学融入医学教育”为重要课题,以各种形式开展的汉方医学教育不断增加。汉方医学教育在日本得到长足发展。调查数据显示,日本医学生及民众对汉方的认可度也在逐渐提升。但是在其岛国文化基础上,选择性地吸取中医药学形成的汉方医学与中国本土的中医药学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汉方医学教育与国内中医药教育相比,也有其显著的特点。

1.中医药学天生就有融合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特点,日本汉方医学更多地选择、体现了中医药学自然科学的特点。明治以来,日本汉方医学的发展主要以开业医师与药剂师为支撑,受“废医存药”思想的影响,日本汉方医学界对中医学理论重视不够,临床治疗以“辨病”为主,轻视“辨证”。与此同时,汉方教育也存在只偏重汉方药与针灸的学习,相当于中国中医药教育“中医基础理论”的“东洋医学概论”经常被很多学校学生轻视。从明治国际医疗大学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其医学教育主要集中于针灸方面。宫崎大学则只开设了“东方医药处方药物的研究”。

2.汉方医药在日本属于补充、替代医学,日本汉方医学教育重视继续教育,很多院校采取先西后中的“高起点”教育,重视汉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结合运用,且与理论知识相比,更多地采用重视实践的教学模式。这样可以加强东、西方医学的比较,体现了汉方实用性,但很容易使汉医学被当做是西方医学的替代与补充。纵观日本各医学类院校汉方教育模式,发现存在师资力量不足、课时过少、课程安排不合理、临床见习与实习时间过短等问题。

当前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篇2

[关键词]五年一贯制;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特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3-0104-02

一、前言

结合现今的专业人才培养实际情况来看,传统意义上配备有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院校办学理念由于受到课程本位以及教师本位的相关思想的直接影响,在教育过程中依然保留着重视理论且忽略实践,重视学历水平的同时轻视能力技能培养的高校教育痕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幼儿园数量逐年攀升,专业人才需求逐步扩大,当前幼儿园办校竞争日趋激烈,未来幼儿园发展生存的关键条件内容为实现幼儿教师专业技能以及素养水平的优化提升,这就要求五年一贯制高职院校进行学前教育专业合理的设置的时候需将社会发展以及专业自身当做是落脚点,充分结合学科发展趋势以及实际的社会需求,认真完成专业建设规划,努力培养出职业技能优良且基本理论扎实、素养高尚的综合教育型人才。

二、五年一贯制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及目标定位

研究表明,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设置的基本特点为,其落点高且起点很低,主要生源为初中毕业生,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针对专科层次人才进行优化培养,与此同时,该专业课程定向强且学制长,其专业定向是确保幼儿园教师拥有较高素质水平,学制长在于该专业隶属于五年一贯制。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基于新型的教育形势背景,社会针对幼儿教师角色实施全新定位,要求幼儿教师身兼多重职责,包括儿童发展促进者以及教育研究者、自我成长者,同时针对教师素养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其必须充分正确全面掌握儿童实际发展能力,在日常教学进程当中可合理组织有效选择适合的教育内容,可实现发展支持性环境的强化创设,自身专业水准显著提升。

一般来说,可以将人才培养模式中拥有一定指向性的内涵要素称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该目标针对应培养的专业人才必须满足的业务规格需求以及应达到的基本素质水平进行详细规定,所以应优化调整五年一贯制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前瞻性,完成良好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建设。在我国教育部门所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针对合格学前教育教师专业素质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学前教育教师培养工作的重要依据。综合参考五年一贯制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特点,并结合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幼儿教师素质要求,需顺应时展需求针对培养目标实施合理定位,基于此应认真把握三点内容,第一,从培养方向可知,强调以培养一线的具有较高综合技能素养和较强综合素质的能适应幼儿园教育教学需求的学前教育师资为主;第二,纵观人才培养理念可以知道,将社会发展需求作为主要目标,把素质教育当做是主导内容,主线定位为培养应用能力,实现专业理论跟专业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融合师范性及艺术性,充分展现人才培养实践性以及职业性、高教性,推动人才能力素养以及知识技能水平的强化发展;第三,基于人才培养规格而言,突出专业技能培养为本位,适应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对幼儿教师专业化的素质要求,达到专业理论知识必需够用,专业技能娴熟会用,实践经验丰富适用。

综上所述,应该将五年一贯制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积极定位成顺应学前教育发展改革趋势,推动人才实现德智体美多元化培养发展,使之拥有优良文化素养,具备较高职业素质水平,能够充分扎实掌握学前教育理论知识以及工作规范,要求其专业技能操作十分熟练,可获取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面向城乡学前教育机构园所从事学前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一专多能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准确把握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还必须对其知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素质(基本素质、职业素质)的内涵有明确的要求。在把握内涵要求基础上进行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深入分析,并制定毕业的具体标准,以进一步细化与落实培养目标。

三、在五年一贯制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进程当中所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课程模式单一且设置欠缺科学性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多数五年一贯制高职院校针对学前教育专业进行设置的时候普遍存在有课程模式相对较为单一的情况,在日常实践过程中院校未能积极拓展以及深化探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导致此类型专业课程实际呈现出线状发展趋势,未能满足课程设置立体网络状需求,人才培养创新能力较弱,相应的专业课程科学性亟待强化提升。

(二)课程设置缺乏较强的针对性及实用性

结合日常实践可以知道,当前五年一贯制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依然存在有较多问题情况,通常而言,很多院校未能针对面向社会学前教育领域相关方面展开全面调研工作,仅仅通过对传统课程设置方案的借鉴或者是参考原先自身教师队伍组织情况实现相应课程设置,造成学前教育专业课程针对性以及职业性、实用性难以充分展现出来。初次之外,课程设置常常片面强调学生学习需求及兴趣,造成太过灵活地修订专业课程内容,稍显随性,影响学生长远发展,对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良性发展起到一定消极成效。

(三)课程设置自身前瞻性相对较弱

纵观高职院校学前专业课程前瞻性可以知道,在实际的课程设置中需要求专业课结构发展具备相应预判成效,旨在有效预测未来发展中课程存在的各类问题。通过优化分析我国先进高职院校实际教育现实情况,要求高职院校应将关注教育事业未来发展趋势,针对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展开深入探究。然而,基于当前五年一贯制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可知,很多学校未能提起高度重视,造成此类型专业课程欠缺一定的科学前瞻性。

四、五年一贯制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对策分析

(一)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改革

在日常实践进程当中,应努力采用针对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改革措施,第一,认真召开跟内容改革相关的专题论证会议,达成相应共识,完成学期大纲授课计划的正确制定,将广大教师组织在一起开展深化教育,使之认真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结合学科特征进行具体教学内容的有效删减;第二,认真做好问卷调查工作,旨在了解用人单位培养学前教育人才需求,使得人才培养目标得以进一步明确,针对教学内容实施优化调整;第三,完善课程标准修订,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计划以及重点内容、难点问题,将理论跟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让教师教学评价有标准且教学有依据。

(二)实现教学手段的有力进步

在高职院校学校教育课程开展过程中,需将学生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出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基于总体角度出发,充分确保学生能够尽可能实现教学计划中设定的具体内容,推动学生可达到人才培养基本规格。基于此,结合学生实际水平情况以及自身素质差异,在声乐以及舞蹈、钢琴等专业课程将手中可选用分层教学模式;设置专项课程实现针对技能突出学生的大力培养,同时设立小组,在专任教师的积极引导之下完成高品质品牌学生的优化培养。运用观摩教学模式,使学生感受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真实情境。通过“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问题解决法、“学、创、教、评”教学法等,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重理论讲述、轻实践分析的弊端,将学生日常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三)实现考核办法的强化改进

针对专业课程评价模式而言,需积极转变以考试定分数的相应观念,将评价模式由总结性改变为发展性,注重学生日常课堂表现性,将其成绩分数分摊于课堂学习以及教学实践、任务完成等环节质量获取上,实现权重分散,结合对应质量进行评价打分,日积月累作为学生期末综合成绩。如此一来,可对学生日常学习起到良好促进成效,为学生注入新鲜动力,进而满足激励学习目标。除此之外,在重视学生成绩高质获取的同时需积极发掘学生潜能,了解其实际所需,引导学生建立自信,将教育评价工程大大发挥出来。

(四)实现动态分层教学的有效实施

分析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可以知道,其面对对象为对口高职生以及普通高职学生,使得学生个体存在较大差异问题,基于此,建议结合学生自身水平,参考模拟考试结果,给予学生自身选择高度重视,采取动态分层教学措施,选择适合的教师以及相同教材参考具体进度开展教学工作。结束学期教学之后,参考成绩以及学生想法开展动态管理工作,学生可实现课堂自主选择,责任感及自信心明显提升,学习兴趣更为浓厚。

当前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篇3

企业的动态发展正面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也恪守“创新”的原则,秉着与时俱进的理念,以保持本身的企业服务生命力。其中需要创新的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付诸企业实践,找出、分析和解决思想政治体系存在的问题,然后在实践中予以不断探索和完善,让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实际发展保持同步。

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增强的具体方法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针对性

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只有贴近企业发展实际,方可缩短受教育者的心理和感情差距,具体来说,只有让受教育者主动接受教育,并且认为所学内容实际有用,方可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目前很多企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各种思想文化观念源源不断涌入,与企业文化发生碰撞和摩擦,而在这种环境中,不排除类似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想的渗透,使得思想政治面临严峻的教育工作形式,从正面要求在教育内容方面,针对面临的客观问题,紧扣上文所提到的“大道理”,以这些“大道理”作为价值观的衡量标杆,判断哪些思想文化有益、哪些思想文化有害、哪些思想文化可有可无,然后选择无碍企业发展的思想文化内容,以及能够被广大员工所接受的思想文化内容,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当中。

2.结合教育对象特点与需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任何一个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都是企业的组成个体,这些个体在实际工作中,均有各自的思想基础、言行举止和基本精神需求,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这些教育对象中取得预期成效,就必须考虑教育对象的需求动机,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科学细化。譬如针对求职、就职范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强调的教育内容是“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开拓进取”。以上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站在教育对象特点和需求视角开展,期间要深入了解“教育对象”,研究“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点和薄弱点,否则无异于“盲人骑瞎马”,教育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另外在调查“教育对象”的过程中,应拓展调查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各种渠道搜罗“教育对象”群体普遍关心的热点话题、难点问题,这样才能够提高教育对象的学习兴趣,并获得预期的收效。

3.加强教育主课体的综合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传授思想政治理念和引导思想政治行为的教育工作者,这些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水平高低,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教育工作者需保证自身“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方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足够的说服力和影响力,让受教育者产生愿意接受的欲望和行动。当前全球化形势下的企业转型,各种类型的思政政治文化不断涌入我们生活当中,对于教育者来说,不应该仅仅满足已经掌握的思想政治知识,而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检验自身思想政治水平的高低,以及寻求自身的不足,在涌入的各种新思想、新文化、新理念当中,去伪存真和去粗存精,将有益于继承与弘扬优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加工创新后,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内容里面,这也是求真务实工作作风的体现,能够让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和内涵更为宽广。

三、结束语

当前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篇4

【关键词】日本,道德教育,教科书

【中图分类号】lK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12)10-0052-06

日本在德川幕府初期,还是一个教育相当落后的社会,但之后的二百多年间,其教育发展之迅速值得赞叹。当时的教育机构,有为武士特设的“藩校”,面向普通平民百姓的则有“寺子屋”,一般民众的子弟学习读书、写字、珠算,虽然当时以教授实学为主,但是也以中国的四书五经和日本的类似书籍为教科书传授学问和教养。1872年《学制》的制定揭开了日本近代学校教育的新篇章。学校教育中开设了修身课,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而后,随着《教育敕语》的颁布,修身课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得到不断巩固并保持至1945年战争结束。战争期间,修身教育充当了极端国家主义和法西斯军国主义教鞭的不光彩角色。

一、文明开化初期的道德教育

1871年的废藩置县结束了日本的封建割据状态。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为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资产阶级改革创造了条件。明治初年日本史进入了“文明开化”时期,日本开始大量引进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及文化与生活方式。

日本近代学校制度的重大改革就发生在文明开化过程中。1871年7月,明治政府设立文部省,并于同年9月颁布了《学制》,标志着以法律形式确定了日本近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依据《学制》,政府设置下等小学和上等小学,并将其作为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日本政府希望通过颁布《学制》,建立一个所有国民都能接受初等教育的制度,但现实状况与人们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明治初期,日本国民的就学率只有40%,且其中大多数在学学生是下等小学的七、八级,相当于现在的小学一年级水平。根据当时的统计,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的人在地方上占相当的比重。以1887年的数据为例,滋贺县是30%,冈山县为46%,而在鹿儿岛县则占总人口的77%。《学制》后的第二个月,文部省又颁布了《小学教则》,其中规定修身教育以“口授”形式,并且课程只在下等小学八级到五级设置,还被排在各门课程的末尾。所谓“口授”是指由任课教师单方面讲授,并且只有教师用教科书,大都是介绍欧美文化的书籍。福泽谕吉所著《世界国尽》和箕作麟祥的译著《泰西劝善训蒙》就曾被指定为示范教科书。

可见,当时的学校教育还没有对道德教育给予相当的重视。自1870年至明治中期,是明治政府殖产兴业政策的实施时期。在该政策实施之初,对人才的培养多以殖产兴业、富国强兵为目的,近代化知识技术的启蒙教育更加受到关注。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的“文明开化”几乎与“欧化”画等号,人们都将目光转移到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上来,日本自身的传统文化和观念暂时遭到冷落。

二、儒学回归时期的道德教育

始于1874年的“自由民权运动”发展至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已经扩大为全国性的政治运动,给明治政府带来极大威胁。从此,明治政府开始对大规模吸收西方文化进行反思,政治倾向遂日趋保守。为清除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影响,1879年由明治天皇的侍讲元田永孚发表《教学大旨》,元田永孚自称此文系根据天皇1878年巡视东山道、北陆道、东海道的见闻,按天皇旨意所写。文中攻击明治政府成立以来输入西方文化、进行开明文教的政策,强调要以封建道德条目作为教育的基本精神,公开提出“自今以后,本祖宗之训典,专明仁义忠孝、道德之学的孔子为主”。《教学大旨》意在转变国家教育的方向,事实上,自此以后,近代日本教育的方针确实发生了变化。

1879年,日本政府废除《学制》,继而了《第一次教育令》。这一政令与《学制》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把教育权限大幅度下放给地方,改变了《学制》时代整齐划一的中央集权做法,因此《第一次教育令》又被称为“自由教育令”。由于各地教育状况不同,“自由”也就造成了差距。于是,明治政府在1880年12月又颁布了《第二次教育令》,亦称“改正教育令”,加强了中央对教育的管理和干涉。在“自由教育令”中,修身课依然被排在各门课程的末尾,而在1880年的“改正教育令”中,修身课一跃上升到各门课程的首位并一直延续到1945年日本战败。修身课不仅在各门课程中的位置提高了,而且实质性的授课时间也大幅度增加。1881年5月继而了《小学校教则纲领》,以加强对教育内容的统制,为学校教育内容提供了可遵循的标准。其中对修身课做了如下规定,“初等科以简明易懂的格言、事例为主,中等科和高等科可以采用更加深奥的格言和事例,以培养儿童道德之涵养,使其习得日常之礼法”。可见,当时的道德教育已经注意到了根据学生年龄不同而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材料和方法。

与此同时,为适应修身教育的需要,文部省于1880年设立了修身教科书编辑局,由西村茂树任局长。同年,出版了由西村主持编写的《小学修身训》共两卷。《小学修身训》与以往翻译的修身书明显不同,虽然也有从西方译作中摘录的名言、格言,但是以从和汉典籍中摘录的格言为主,宣扬儒家的忠孝道德是其宗旨,其中还大量加入了皇国史观的内容,与自由民权运动所倡导的“民权”“自由”针锋相对。《小学修身训》成为日本近代修身教科书的典范。1883年至1884年间,编辑局又相继出版了《小学修身书(初等科)》共六册、《小学作法书》共三册、《小学修身书(中等科)》共六册。这些教科书与西村的《小学修身训》相比,将从西方译作中摘录的名言、格言全部删除,只留下摘自和汉典籍中的内容。就其理由,在《小学作法书》是这样阐述的:“在礼仪礼法上,通常以家族为先,但我国与其他诸国有异,我国乃皇家一系列之国,有君民之分,故此教师理应向学生教授从年幼之时便应懂得尊崇天皇之礼法。”就这样,修身教科书在被整齐划一的同时,其教学内容也发生了变化。

日本政府的文教政策从此开始发生转变,以《学制》为主流、推崇欧美文明的教育思想受到批判,以儒教为主要内容的皇国思想成为教育核心。

三、“德育论争”与《教育敕语》的颁布

《学制》废除后,日本政府的文教政策以儒教道德伦理为指针,主要体现在加强了道德教育即修身教育。除了对修身教科书的统制,政府还在1881年了《教员品行检定规则》,将教师的言行思想也划入统制对象,此外对其他课程的教学

内容也进行干涉,使教学失去了独立性。这被教育界人士称为干涉主义、统制主义,在政界及教育界引起了一场“德育论争”。

时任内务卿的伊藤博文针对《教学大旨》,提交了《教育议》,表示反对以儒教为中心的教育方针。伊藤博文是明治新政府的代言人,主张引进欧美文化,因此与元田永孚针锋相对。伊藤和元田的争论,实质上是明治初期政界保守派与进步派围绕教育政策的对立。首任文部大臣森有礼同样站在了批判儒教主义的立场上。他主张德育应追求自发性和自觉性,通过背诵忠孝礼义等道德条目的做法不可取。森有礼在《伦理书》中阐述了个人的伦理观,指出修身课不应该用语言向学生灌输,而应该让学生用行动感受。福泽渝吉在1882年发表了题为《德育如何》的论文,认为道德教育应该建立在国民言论自由的基础之上。文章批判了儒教主义教育所信奉的封建思想。《小学修身训》的著者西村茂树在其著作《日本道德论》中也表达了对儒教德育的担忧。这种担忧在《小学修身训》中有所体现,该教科书采用了一些西方哲学、伦理观的格言。

当然,除了儒教与反儒教的对立观点外,也有国粹主义教育家、思想家杉普重刚主张道德教育应该在吸收儒学和洋学的基础上以日本传统的伦理观为主要内容。政治学家、教育家加藤弘之发表了题为《德育方法案》的文章,阐述了在宗教内容中寻求道德教育思想的观点。加藤提出道德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爱国心,因此德育不应只教授儒教的思想,将神道、佛教、基督教等宗教的内容融合,才能达到该教育目的。教育学家能势荣在1890年发表了《德育镇定论》,认为道德教育的教学内容没有必要从洋学、儒教中选择一种作为教育指针,应该以日本自古以来的伦理观为基础进行教学。

围绕道德教育的争论并没有阻止《教育大旨》的与执行,以儒教主义为中心的修身课内容也没有改变。1889年森有礼遭国粹主义极端分子暗杀而去世,政府内部对森有礼的批判表面化。“德育论争”最终以保守派的胜利告终。此时,道德教育以及教育全盘急需一个精神指针来统领。

1889年,日本政府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日本由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天皇神圣不可侵犯,使天皇成为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统治者。1890年第一次帝国会议召开,由此确立了近代国家体制。此前的1885年,日本建立了内阁制度。随后文部省就开始着手学校教育的改革,首先于1886年4月制定了《小学校令》,将学校教育结构改为寻常小学校四年和高等小学校四年,并将寻常小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这是日本学校义务教育制度的开端。同年5月,文部省了《教科用图书检定条例》,确立了教科书检定制度,由文部省对民间编著的教科书内容进行审查并决定其采纳与否。1891年12月17日,文部省在《官报》上了《小学校修身教科用图书检定标准》,要求将修身教科书分为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寻常小学用书和高等小学用书。此外,还要求高等小学阶段尽量分为男生用和女生用,教科书素材上尽量使用日本本国人物的事迹,教科书内容由易到难,适合学生的阅读水平。

1890年,明治天皇亲自签发了《教育敕语》,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皇权威确立了近代日本教育的总方针。而后,为贯彻《教育敕语》,1891年11月又了新的《小学校教则大纲》,要求修身教育“以教育敕语内容为基础,启发培养儿童之善良心,涵养其道德之心,传授人道之实践方法”,1891年12月的《图书检定标准》也是以此为依据而制定的。此后通过检定合格的修身教科书在卷首都刊登《教育敕语》。起初,修身教科书的内容大都是将《教育敕语》中的德目整理排列出来,后来受德国教育学者的影响,采用了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教育方法。

四、教育统制加强后的德育及其教科书

1902年发生的“教科书事件”,在社会上造成极坏影响。为此,1903年4月,文部省颁布了《小学校令中改正》,其中规定小学校教科用图书著作权归文部省所有,这意味着1886年设立的教科书检定制度被教科书国定制度取代,此举立即遭到了教科书出版商的强烈反对。尽管如此,文部省于翌年还是正式启动了这一制度。在各门课程中,修身、国语、日本历史、地理四门课程的教科书的国定制度最先实行,无论是学生用教科书,还是教师用书都由文部省统一编纂。

从教科书国定制度设立直至1945年日本战败,这四门课程的教科书共经历五次大的改定。本文仅对修身课教科书的改定过程加以叙述。

第一次改定是在1904年。文部省为此成立了“修身教科书调查委员会”。寻常小学一年级没有学生用教科书,只有教师用书,但配有课堂挂图。其他各年级分别有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教师用书对每一课都规定了教学目的、讲课要领、注意事项、向学生提出的问题,而且规定了讲授每课内容所需要的时间,从2小时到4小时不等。以寻常小学修身教科书为例,每册分27课,也就是说每学年修身教学时间至少有54小时以上,可见对修身教育的重视程度。每一册都有关于天皇及皇室的内容,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多。

第二次改定后的教科书是从1901年开始使用的。在此前的1907年3月,文部省对《小学校令》作了修改,将寻常小学由四年制改为六年制,即义务教育阶段延长了两年。改定后的修身教科书中增加了国家主义的内容,这也是针对第一期国定教科书中缺少有关忠君爱国、忠孝一致的内容而作的修改。此时正值日俄战争结束后数年,国家主义思潮甚嚣尘上,忠君爱国的国民道德日益受到重视。

第三次改定发生在大正时期,始于1916年。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又正值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炮响前夜,社会主义思想广泛传播开来,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运动高涨。当时,德国、美国的新教育理念传入日本,在教育界也兴起了主张“儿童中心主义”的自由教育运动。“儿童中心主义”顾名思义,即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一切以儿童为中心,要针对儿童的不同成长阶段实施相应的教育。对这种自由教育运动,文部省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修身教科书中进一步增加了忠君爱国的内容,加强了对学生有关“国体”的教育,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近代社会道德的内容,如“邦交”“共同体”“国旗”之类的课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近代国际性社会的特征。例如,“国旗”一课中写道:“作为懂礼仪的国民也要尊重外国的国旗。”

1923年日本发生了关东大地震,人民生活窘迫,社会动荡,为社会主义思想和自由主义思想的生长提供了土壤。1926年日本进入了昭和时代,1929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迅速波及日本。“九一八”事变后,法西斯势力迅速扩张,国粹主义、军国主义思想蔓延。1934年入学的学生拿到的修身教科书改变了以往的黑色封面,内容也作了全面的改动。首先,增加了有关天皇、国家、国体的内容,减少了人际关系、个人、家庭方面的内容。同时,低

年级教科书中更多的选用了与儿童实际生活相关的内容,一改以往生硬的道德条目,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1941年12月8日凌晨,日军突袭美国珍珠港军事基地,侵华战争扩大为太平洋战争,继而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极端的军国主义充斥着日本社会的每个角落。军国主义的特征之一就是,“文化以战争为目的被统制,言论思想受到压制”。修身教育彻底成为了制造战争炮灰的工具。1941年4月,由“寻常小学校”和“高等小学校”构成的“小学校”改名为“国民学校”,其中六年制的“寻常小学校”同时改为“国民学校初等科”。随之,经过第五次国定教科书的改定,国民学校一、二年级学生使用的修身教科书确定为《好儿童》,分为上下两册。三到六年级使用《初等科修身》共四册。《好儿童》以彩色插图为主,辅以简单的文字,《初等科修身》为黑白印刷,较《好儿童》文字量增加、插图减少。

从之日起直至1945年日本战败,《教育敕语》不仅仅是学校道德教育的精神指针,也是一切教育活动甚至是国民教育的精神指针,最终也成为了军国主义教典。同时,五期国定修身教科书对《教育敕语》的解释、利用方法、利用目的逐渐也发生着变化。由采用其中的道德条目作为教学内容,变为直接用以灌输军国主义和皇国主义思想的神化了的教鞭。以《教育敕语》为精神指针的道德教育也使个人思想受到压制。日本基督教徒内村鉴三没有向天皇及皇后的照片行最高礼,而被解除了第一高等学校的教师职务,被称为“不敬事件”。长野县松本市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川井清一郎由于没有使用修身教科书却擅自使用了森鸥外的作品而被解职。在《教育敕语》这面皇国大旗下的道德教育是极端偏执的。

五、从修身教科书看德育内容的变化

教科书检定制度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严格控制,体现在修身教育中的道德教育也是按照天皇制国家意识形态的需要而设置内容的。在此仅以第一期与第五期国定修身教科书为例进行分析。

对第一期国定修身教科书进行观察,可以总结出此次改定遵循的方针。首先,教学内容以《教育敕语》中的道德条目为基础。例如,修身教科书中的“孝顺”“朋友”“兄弟”“忠义”“礼仪”“忍耐”等课文的题目本身就是从《教育敕语》中选取的。另外,教科书在内容上以人物为中心。低年级采用虚构的人物,中年级使用日本的历史人物,高年级加入外国的人物和格言。再有,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依据年级不同而变化。《教育敕语》中“朋友相信”这一道德条目在修身教科书中以“朋友”为题多次出现,但根据学生年龄、接受能力不同,具体到内容上则有很大差异。如《寻常小学修身书第二学年》第16课“朋友”的内容是:

文吉拿着包袱,小太郎看到他累了,就帮他提。朋友应该互相帮助。

而《高等小学修身书第二学年》第4课同样题为“朋友”,内容明显增多,内涵也大大加深:

朋友之间若能平生亲密交流、互相帮助,可以称为珍宝。一个人没有好朋友是可悲的。

有这样的谚语,“近朱者赤”。和好人交朋友,不知不觉也会变好,而和坏人交往,自然会变坏。因此,选择朋友是非常重要的。

人与人之间不能不珍视信义。朋友之间更不能为了自身利益,破坏对朋友的信义。朋友遇到不幸,要积极相助,朋友有了过错,也要良言劝告。

格言:水以器成方圆,人以友为善恶。

在国家主义思潮日益泛滥的时代背景下,国定修身教科书起到了统一国民思想的作用。以《教育敕语》的道德条目为主是第一期国定修身教科书的最明显特征。与此相比,第五次国定修身教科书在内容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下是第五次改定后的修身教科书目录。

第五次国定修身教科书的内容,首先着重强调日本为“神国”,进而歌颂天皇和皇室。《好儿童(下)》第19课“日本国”一文中称:“日本是世界上唯一的神国”。《初等科修身(一)》第1课“皇国的起源”将传说中的天照大神作为历史事实讲授日本皇家的起源。《初等科修身(二)》第6课题目便为“日本是神国”。《好儿童(上)》第3课“天长节”、《好儿童(下)》第11课“氏神”、第13课“明治节”、第17课“天皇陛下”、第18课“纪元节”、《初等科修身(一)》第20课“皇后陛下”都是以歌颂天皇及皇室为目的的。而到了高年级使用的《初等科修身》第三、四册更是以皇室内容为主,处处可见“为天皇尽忠”的字样。

其次,增加了为天皇和国家而死的有关内容。《初等科修身(二)》第3课“靖国神社”的结尾写道:“我们在感谢天皇陛下恩惠的同时,也应该向被供奉在这里的人们学习,为天皇为国家尽忠。”《初等科修身(二)》第17课“乃木大将的少年时代”将乃木希典作为英雄,介绍他的成长过程。《初等科修身(三)》第15课“特别攻击队”讲述了“神风”特攻队队员战死的过程。

第三,结合当时的战况,以战争为题材的内容大幅度增加。《初等科修身(二)》最后一课“大陆与我们”以“满洲国”为题,鼓励国民移民。其中这样写道,“满洲国的面积是日本的两倍,可是人口只有日本的三分之一。有很多土地等待着开发。说不定会收获很多农作物、煤炭、铁、木材”。到了《初等科修身(四)》第八课更是直接以“国民皆兵”作为标题。其开头部分写道:“日本人原本是爱好和平的国民。可一旦国家有事,舍弃自身和家人,为天皇作盾牌、参军上前线是每个男子的愿望,并且是无上的荣耀。”《好儿童(上)》第18课“万岁”的具体文字内容是:“日本军队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雄纠纠地前进。太阳旗在敌人的城堡上高高飘扬。‘万岁、万岁、万岁’雄壮的呼声响彻四方。”使用《好儿童(上)》的是年龄幼小的一年级学生,刚刚入学便开始接受这种美化侵略战争的教育。这些修身教科书里面的很多内容现在看来极为荒唐,但在当时正是接受了这样的“道德教育”,无数青年纷纷沦为战争的牺牲品,最可悲的是他们抱着为天皇而死的信念,却抵不过一句“责任绝对不应该归罪于特定的人,一亿国民皆有责任”。

通观第五期国定修身教科书,自始至终贯穿着“日本的天皇,因其家系、血统、特别的起源,比其他国家的元首更加杰出,日本的国民因其家系、血统、特别的起源,比其他国家的国民更加优秀;日本由于神化了的起源,优于其他国家”的思想。这种军国主义和极端的国家主义思想在欺骗日本国民、动员国民参加侵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当前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篇5

关键词:体育教学;拓展训练;发展对策

一、引言

在过去的体育教学中,其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相关体育项目的练习,而当今教育体系的进一步改革,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不单单是理论的修养,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而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目前将高效的体育教学和拓展训练进行有机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创新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同时也完善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此项教学理论的创新对于体育教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是教学水平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结果。

二、拓展训练概述

1.拓展训练基本概念及发展。拓展训练的概念源于英,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其应用的范围不断扩大,其内容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拓展训练在本质上主要是体验者通过当前的生活环境以及相应的基础设施,来有效提升自身的户外锻炼能力。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也可以有效的提高活动者的反应能力以及其他综合能力。但是,在此过程中由于户外运动存在不确定性因素,对于学生而言也有一定的危险,所以,开展有效的拓展训练,要积极保证学生的安全,拓展训练作为一项户外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对场地设备以及管理人员等都要具有很高的要求。在保证活动人员安全的基础上,还在相应的体验活动。

2.拓展训练与高校体育教学的关系。拓展训练在当今的发展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现在,在教育领域很多专家学者对其和高校的体育教学建立了一定的联系,希望可以进一步完善当前的体育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首先开展扩展训练是为了增强学习者的身体素质和反应能力以及活动参与者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高效的体育教学与扩展训练在内容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高效的体育教学,主要通过相应的体育锻炼,来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把现代化的拓展训练的理念和方式融入到体育的教学中去,对于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高校体育教育拓展训练的可行性

对于当今高校的体育教学,还有很多不足和急需提高的地方,而其中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锻炼需要体育教学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提出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而拓展训练以其自身的发展优势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拓展训练与体育教学进行有效的融合,这种教学方式很早在国外已经付诸于实践了,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以我国当前的体育教学水平,和拓展训练在我国的推广情况来看。将二者进行有效的融合,并付诸于高校的体育教学实践,其发展前景是非常乐观的。但是,在此过程中,我国基层教育部门也对这种教学理念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并为此制定了相应的制度管理规范。

四、体育教学推广拓展训练课程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拓展训练理论体系不完善

拓展训练与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融合,其具体的实施过程需要完善的理论体系做支撑,但是,由于我国对于拓展训练的发展还不完善,理论基础也不扎实,到目前为止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贯穿拓展训练的内容,得不到有效的理论支持。目前高效的体育教学中,针对拓展训练的部分多采用国外的教学方式,和我国的实际发展国情还有一段距离,也不能有效的发挥拓展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优越性。从其目前的实际发展来看,对于拓展训练与高校体育教学结合大多还只能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不能有效的将其付诸实践。

(二)教学内容不完善

拓展训练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一方面,拓展训练的教学模式比较多样化,对于教学场地、教练以及基础设备也都要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对于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情况来看,满足不了拓展训练的要求,这就严重制约了当前拓展训练和体育教学。除此之外,拓展训练于高校的体育教学相结合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院校的教学成本,而以目前我国的高校资金状况很难对其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与此同时,出于对学生的安全负责,拓展训练的很多内容也不能有效的开展。从整体的实施效果上来看,目前拓展训练的教学内容单一,活动内容不完善,这些都对进一步完善当前的体育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三)教师的综合素质比较差

拓展训练是一项专业技术比较高的户外活动,对于教练的业务素质和反应能力也具有很高的要求。但是就目前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来看,教师的综合素质还停留在传统理论知识的讲授上,对于拓展训练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自身不具备拓展训练的理论素养,与此同时,拓展训练对于教师的身体素质以及野外拓展的相关技能也有很高的要求,但是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师风险的应对能力和反应能力有限,这在根本上降低了拓展训练的教学效率,也严重影响了拓展训练与高校体育教相融合的实践效果。

五、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有效拓展训练课程的具体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拓展训练的理论体系

针对目前拓展训练的实际实施情况来看,教学理论体系的不完善,对于学生实际接受能力还是实际的教学效果都具有不利的影响,针对此方面,高校就要进一步完善拓展训练的理论体系,对此,高校在采用国外的拓展训练教学理念的同时,要积极的完善和发展,与我国的国情进行有效的融合,将拓展训练的教学内容进行本土化发展,在此过程中我国的专家学者也要积极完善拓展训练的理论体系。强化学生和教师的理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我国高校拓展训练的理论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拓展训练的学习能力。

(二)S富当前的教学内容

针对目前教育内容还比较欠缺,拓展训练的教学理论还不能有效的落实。在这方面需要学校和教育共同努力,保证该项计划的顺利实施。首先,教育部门要做好对高校资金的扶持工作,加大对高校财政性资金的划拨,高效要建立完善的教学场和相应的教学设备,这些都是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的需要,在此过程中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资金的供给情况严重影响了当前拓展训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除此之外,高校也要进一步提高拓展训练的时间,汲取学生的意见,增强和学生的沟通,针对学生的学习爱好来进一步完善拓展训练的教学内容。在此过程中,还可以积极引进国外的教学内容,创新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丰富当前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眼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建设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针对目前高校体育教学过程拓展训练的发展情况来看,教师的理论基础和综合素质都比较差,这严重影响了拓展训练的教学效果。对此,高校要积极打造专业化的拓展训练师资队伍,首先要积极提高教师的理论基础,通过学校开展定期的讲座和请这方面专家的理论培训,来提高教师在拓展训练方面的理论水平,可以为开展拓展训练的实践项目提供指导,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积极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和业务技能。强化自身野外拓展的相关技能,与此同时,体育教师还要积极掌握对地理、环境以及医疗自救等方面专业知识的学习。这样无论是高校开展学校的理论教学还是实践的拓展训练,教师都可以为学生提供积极的指导。因此,建设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当前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水平的关键。

六、总结

从上述的内容来看,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内容,可以有效的弥补当前体育教学的不足,是教育历史发展的新时期对于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一方面,高校体育教育和拓展训练的有机结合,改变了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完善了高效的体育教学体系,另一方面,通过拓展训练的有效开展也进一步的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对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虽然,目前推广拓展训练课程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有很大难度,但是通过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实践的积累,未来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开展拓展训练的实践一定会有所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当前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篇6

关键词:岗位任职教育;分层;师资队伍

作者简介:甘轶(1978-),男,湖北安陆人,空军工程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学院,讲师;夏海宝(1970-),男,甘肃庆阳人,空军工程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学院,副教授。(陕西西安710038)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8-0132-02

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性岗位对人员的上岗条件要求越来越高,正常的学历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岗位的任职需要,多层次的岗位任职教育将解决这个难题。岗位任职教育是继续教育,具有职业、继续、教育三属性。这里所讲的岗位任职教育以即将或正在从事指定岗位的人员为主要教学对象,以使教学对象的岗位任职能力匹配对应岗位的任职能力要求为目标,以短期针对性的体系化培训为手段,开展的速成、速效教育。

近年来,院校教育越来越重视岗位任职教育,以便发挥院校资源优势,弥补学历教育、职业教育与具体岗位之间的脱节。特别是高等教育院校的参与,将岗位任职教育带入全新的发展阶段。过高、过于广泛的能力培养将失去岗位任职教学的针对性,容易损伤教学对象的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过低、过于局限的培养目标则难以满足岗位任职能力与个人发展需求。为此有必要研究岗位任职教育特性与规律,科学合理规划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对象、岗位需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之间相互适应、匹配。

一、岗位任职教育特征与层次划分

不同于以提升人的普遍素质与能力为目标的学历教育、国民普及教育,岗位任职教育主要是解决人与具体岗位的矛盾,不同岗位任职阶段,任职对象能力与岗位要求之间的主要矛盾不同,对岗位任职能力培养要求不同。据此可以将这个矛盾分为“上岗”矛盾、“在岗”矛盾、“升岗”矛盾。岗位任职教育根据不同岗位任职阶段的要求进行分类,能针对性地解决能力培养与岗位任职之间的矛盾,培训效果好。

1.能力与岗位要求间的矛盾

不同岗位阶段,任职对象能力与岗位要求之间的主要矛盾规律不同。从未任职到具体岗位任职的过程,或是一个岗位转换到另一差异较大的岗位过程是“上岗”过程。这个过程将面临着具有一般意义上的知识转换为一个具体岗位能力的矛盾,是“上岗”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即“上岗”矛盾。特别是针对一些有特定技巧和能力要求的岗位,这个矛盾表现得尤为突出。而“在岗”矛盾是对在岗人员的操作熟练度、问题处置灵活性、业务拓展能力的更高要求,随着在岗人员的技能或知识到达或超越岗位基本要求,将大大提升岗位效益。所谓的“升岗”是人与岗位的共同发展决定的。一方面是人员不满足、不局限当前岗位,对岗位提出了更高层次的需求,这是人的发展基本规律决定的。另一方面是岗位不满足现状,需要新增或重组时,岗位就得到了发展,这是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决定的。在社会发展和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提出了升岗的要求,这是岗位任职的第三阶段矛盾。

2.岗位任职不同阶段对能力培养的要求

通常,上岗阶段期望任职对象具有对岗位的基本认知、岗位知识和岗位技能。即基本知道“岗位是干什么,怎么干,有什么注意问题”,理解岗位在从事行业、专业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基本掌握岗位所涉及的主要理论、主要工具、主要设备和主要生产对象的原理、规程等方面的理论培训,基本熟悉岗位操作流程、操作技能的操作培训。其中岗前理论培训和岗前操作培训是上岗阶段的主要方式。而“在岗”任职教育主要侧重于针对性的理论深化培训教育、操作技能深化培训教育两大方面。作为补充,开展一些针对性专题教育以解决一段时期、一些普遍问题的综合短期培训。对于“升岗”培训,它是为满足人和岗位发展要求,以知识结构补充、知识面扩展为主要教育目标,培养岗位人员宏观掌握和综合管理能力,是一种眼界扩展教育,是一种高层次的任职教育。

3.岗位任职教育结构分层

岗位任职教育按照“上岗”、“在岗”、“升岗”对其进行类型的划分为上岗任职教育、在岗任职教育和升岗任职教育三个层次。其中上岗任职教育为初级岗位任职教育,主要解决岗位适应性;在岗任职教育为中级(深化)岗位任职教育,主要解决岗位熟练性、技巧性问题;升岗任职教育为高级(拓展)岗位任职教育,主要解决总领岗位方向、专业方向、系统组织岗位工作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主要面向高级技术工作、中高级管理工作的岗位任职需要。其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

毋庸置疑,区分岗位任职教育类型,自然地将教学对象进行了划分和筛选。不同的任职教育类型以满足不同岗位任职培训对象的特定需求。根据不同层级的教学目标期望,规划教学内容,探索教学过程设计与管理方面,将更加针对性地改善岗位任职教育的认同度,压缩培训周期,提升教学效果。

二、分层设计岗位任职教育实施的关键点

在岗位任职教育中,教学对象容易产生“学习理论没什么用,不如直接教我怎么干,需要拨什么开关、按什么钮”的“实用主义”短视思想;而一部分教学对象,特别是在岗任职教育对象又迫切希望解决“怎么干最好,为什么要这么干,不这样干后果会怎么样”等深层次的问题。因此岗位任职教育需要面对不同教育类型,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任职教育的实施涉及岗位特性、教学对象、师资队伍、教学组织等四个方面,面临着培训对象对岗位认同度不高造成厌学、理论学习与实践难以平衡、教学内容成熟稳定与岗位动态发展不匹配等问题。追根溯源,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针对性地考虑岗位、对象、培训内容、组织等多个方面,以内容的体系规划为入手点,注重教学具体实施过程的方法设计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和弱化上述问题的影响。

1.科学规划教学内容体系是基础

教学内容的规划、组织与设定将对教育对象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产生极大的影响。同时,教学内容的规划组织关系到岗位任职教育能否能达到预期效果。

岗位能力要求与标准是制定教学内容的首要参考。尽管依靠于某次岗位任职教学并不能直接解决教学对象与岗位能力相匹配的问题,但教学内容组织上还是应尽可能地涵盖岗位能力培养的要求。不仅如此,任职教育不能仅停留或局限于让学生掌握谋生的技能知识,适应纯粹的岗位需要,还应该把岗位任职教学当作社会教育、高等教育、学历教育的一个部分进行设计,让受教育者认识自身价值、认识自己在团体中的责任、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即使是岗位任职教学,也应包括适当、适量的人文价值素养的熏陶。

另一方面,作为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首要因素,就是建立学员对岗位的认同度。教学内容体系设计中,除了岗位能力这一标准外,应当注重于岗位职责、特性、价值的教学,重视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建立“知岗、爱岗、敬岗”思想,建立对岗位的认同度,提升学习的积极性。这将有助于解决任职对象对岗位认同度不高造成厌学的问题。

2.大力注重教学过程设计是关键

最为通常的教学内容设计是分析不同岗位或者不同的任务,设计课程模块,包含岗位要求的技能和知识。但是岗位能力的培养并不直接等于知识模块的数学相加,对于简单岗位的初级技能培训这点还是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那种机械式、流水线、程定操作的工作一般都能够得以满足。对于那种灵活性、人工干预、动态变化的工作岗位,按照课程模块组织内容的方式就显得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另外,每个岗位随着时间及外在条件的变化发展也会不断变化,作为课程通常又具有成熟性、稳定性,不可能随时变化,那岗位任职教育必然与岗位发展不能同步进行。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是最为复杂和困难的环节。

教学内容的设计在充分考虑岗位特性的同时,应注意及时更新岗位任职变化要求,岗位的发展方向要求教学内容的组织进行动态更新。

3.同步打造师资队伍是保障

在教学内容规划和设计的基础上,教学内容的实施依赖于单个教师对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以及岗位特色的把握,从而对教学内容进行授课,不可否认这些内容是由区分的,这种区分过程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内容的删选过程。应该说一个优秀的老师不是把教学规定的内容一字不差地讲授出来,而是根据内容、对象、目标三者的关系,动态地把握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技巧和对内容重组,争取到最大的学习注意力、激发最强的学习兴趣、开启最广的思索空间。岗位任职教育由于其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学对象的多元性等问题,对通过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将更困难,只有依靠师资队伍建设保证教学内容的把握,允许一定程度上对教学内容选择、补充、深化,将有利于促进任职教育的教与学。

三、岗位任职教育的组织实施流程

岗位任职教育教学目标指向性强,教学内容的规划和设计都必须以达到教学期望效果为标准。但是其需要考虑的因素多。从流程上,以岗位职能为中心,提出岗位任职教育目标。按照岗位任职目标的基本要求,进行调研以确定岗位任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划,基本确定教学内容体系,丰富教学内容设计,并在教学具体实施后或是岗位任职教学期班结束后,充分采集反馈信息,以便对教学组织和实施过程进行总结,提升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效果。其中教学内容的组织流程如图2所示。

通过对岗位任职教育的规律分析,按照三个层次对岗位任职教育进行分类,并据此组织岗位任职教育开展。在科学规划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建设师资队伍“三位一体”有机结合的基础上,搞好任职教育,将使得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为岗位任职教学的科学规划、科学组织、科学开展提供了新的思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余艺艺,龙一平.全球化对职业继续教育结构要素的影响——从社会学角度论述[J].中国电力教育,2011,(26):12-13.

[2]高进.关于当前职业教育误区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

2011,(17):133-134.

当前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篇7

0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大学生作为社会接班人,其思想政治水平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有着绝对的厉害关系,所以必须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是实现思政教育目标的基础保障,更是思政教育本质的表现。所以创新教育内容,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点。下面就这一课题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提供一些参考。

1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1.1方向性原则

教育方向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与成效,所以说方向性原则应始终贯穿于大学生思政教育活动中,这是其本质要求。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基础是立足于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活,其教育内容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性质,必须服务于实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基本方针。现阶段,我国社会与经济体制正处深刻变革时期,社会结构与利益格局出现了重大变化,再加上世界各国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多元化的文化激烈碰撞,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以及行为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就对大学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时必须坚持贯彻正确的方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1.2系统性原则

此原则强调的是大学生思政教育内容是系统化的,实施教育内容必须精心组织、系统实施、长期持续。坚持该项原则就是要求深刻认识到大学生思政教育自身系统的构成与运作。不同的教育内容对大学生有着不同的作用,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思政教育是长期、连续的系统过程,针对学生入学、在校、毕业等不同阶段应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与方法。同时,大学生思政教育还涉及到家庭及社会教育的配合与联系。所以应遵循系统性原则来来构建合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注重把握思政教育各要素间的联系,提高教育内容的整体性。

1.3时代性原则

时代条件和社会背景的不同,所赋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会不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应紧随时代的不断发展,与时代主题相结合,开展具有时代特色、时代风格的教育内容,增强思政教育的活力。所以,在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时应遵循时代性原则,开展具有时代气息、针对性、现实性的教育内容,培养出符合时展的高素质人才。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结构体系的主要内容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作用来构建教育体系应反映其基本任务,符合新的历史条件和形势,还要有具体的抓手和载体。本文主要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宏观体系,其架构如图1所示。

2.1核心内容

核心内容是整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础与核心,也是实现思政教育目标的关键,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的“三观”教育。理想信念主导着个体的行为,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的高素质群体,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以及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坚定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具体来说就是加强大学生学习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将个人行为与社会发展、国家富强紧密结合,积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②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爱国主义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强盛,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基本要求。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主旋律也是主要内容,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凝聚大学生的力量,激励其为中国社会进步发展努力奋斗。

③以基本道德规范为主的公民道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涵盖了社会对个人在家庭、工作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文明要求。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融入公民道德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具体来说,就是引导大学生养成乐于助人、遵纪守法、爱护环境、文明礼貌的基本道德规范,进而在完成学业后顺利走向社会及岗位。

2.2时代内容

时代内容延伸了新时期的核心内容,是不同时代背景要求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代内容主要有以下方面。

①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荣辱观属于道德范畴,是判断荣与辱的根本观点和态度,其整体状况全面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时代意义深远。在开展荣辱观教育时必须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以现实生活中的素材来引发大学生的共鸣,使大学生认同和内化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明行为。

②网络道德行为教育。现如今的社会可以说是网络社会,网络以实现了全覆盖,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有的学生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网络世界中,对冗杂的网络信息缺乏正确的判断,甚至在网络中迷失自我;还有的学生肆意信息和个人观点,忽视了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造成了广泛而恶劣的影响。所以,将网络道德行为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中是很有必要的。开展网络道德行为教育要将重点放在信息的分辨、选择、处理及综合利用等方面的能力上,进一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的网络道德与行为,实现最佳的思政教育目标。

2.3实践内容

??践内容在实践层面拓展了核心内容与时代内容,更贴近大学生的生活现状和实际需求,是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新生入学教育。其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生规章制度教育,学涯规划、职涯规划和生涯规划教育等内容,旨在帮助新生解决适应大学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树立新的学习观念,培养优良学风。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帮助大学生解决自我管理、环境适应、人格发展、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为目标,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讲座、咨询与辅导活动,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及个体健康水平。③国防观念教育。开展国防教育的主要形式包括军事理论教学、军训活动等,目的在于让大学生了解当前的国际军事形势,掌握基本的军事理论和军事科技知识,增强国防观念和国防安全意识,培养国防后备力量。

当前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篇8

(一)主要做法与成效

1.创建短信党课教育新平台,不断完善党员教育新模式。衡阳县积极开创党课教育新阵地,推行“短信党课”教育活动,利用专业的短信平台,将相关的党课教育内容通过短信的形式发送到全县党员的手机上。广大党员特别是农村党员,无论是在田间地头干活还是外出打工挣钱,都能及时得到“短信党课”的教育。每年春节期间,全县乡科级以上领导干部都会收到廉政短信。通过重要节日重点时段提醒党员干部增强廉洁自律意识,不仅是党员教育模式的创新,也进一步加强了党员的及时教育。

2.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拓展农村党员干部教育新渠道。衡阳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自启动以来,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原则,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大力开展党员干部学习培训,使远程教育成为了“干部受教育、农民得实惠”的有效载体,为广大农村党员和群众带来了实惠,不仅加快了农村信息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也扎实推进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全县26个乡镇设立了“三室一站”,80%的行政村建立了村部活动室,开通了《衡阳县党政门户网》,132个乡村实现了远程教育阵地的全覆盖。

3.扎实开展党建活动,丰富教育管理内容。近年来,衡阳县先后开展了创建“五个好”村党支部活动,在农村广大党员中,开展“五带头、比奉献”活动,在全县机关、企事业党组织及党员中开展争创“先进党组织”和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通过树立典型,弘扬正气,促使广大党员以更大的热情投身工作,为党员教育管理拓宽了新的空间。

4.健全党建责任体系,强化教育管理职责。衡阳县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乡镇党委抓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责任的意见》(湘组发[2010]9号)文件精神,严格落实乡镇党委书记抓党建工作责任制,并定期督促检查,增强远程教育综合效果。建立健全党组织生活、党员目标管理、民主评议党员、创先争优等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几年来,全县通过各种渠道尽力解决了党员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确保每年举办一批党员干部学习培训班。2012年5月10日,该县举办了首期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加强社会管理集中培训班。县委书记亲自为参加培训的200余名学员作了《加强和创新村级社会管理,争当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的精彩讲课。

(二)当前党员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剖析

从实践效果上看,衡阳县的党员教育工作的不少做法和经验值得肯定,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在对衡阳县党员教育现状掌握的基础上,结合对我国党员教育工作相关资料的查阅,认为当前党员教育存在思想认识模糊、内容结构欠缺、方式方法陈旧、制度保障不力等问题。

1.思想认识模糊。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干部同志对加强党员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思想上存在误区,观念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思想上存在偏差,过分强调抓经济建设,认为只要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了,党员教育工作自然就抓好了。二是思想上存在畏难情绪,认为党员教育工作“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明、好办法难寻”,感到束手无策。再次是思想上存在保守意识,认为党员教育工作就是开展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注重营造政治气氛,形成教育声势,以强高压、大声势达到教育党员的目的。

2.内容结构欠缺。从结构分析的角度看,在目前党员教育内容的设置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结构缺陷。主要体现为如下三点:第一,教育内容缺乏层次性。党员教育内容设置应当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每个党员毕生都必须学习把握的基础性内容。长期以来,该县党员教育内容结构的层次性分解一直没有得到明确,而且基础性教育内容也不够突出,直接影响了党员教育工作的成效。第二,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在该县党员教育过程中,不论是干部党员还是无职党员,离退休党员还是青年党员,不分行业,不分群体,不看对象,都是“一锅煮”、“按一个方子吃药”。第三,教育内容缺乏务实性。党员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党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然而在开展党员教育活动中,还是注重学习文件、写心得体会等有形的活动成绩,党员教育浮于理论说教的层面。

3.方式方法陈旧。虽然衡阳县开始利用短信平台、远程教育、网络等现代化手段加强党员教育,但是还没有实现新的党员教育方式方法常态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不少党员教育基本上还是采取以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为主。党员的学习方式主要是采取集中培训、办班讲课等常规教育方法,辅以学文件、读报纸、看录像等形式,一些乡镇单位进行党员教育只是满足于对上级安排的学习计划,采取的培训内容脱离本地、本单位实情,进行的教育方式忽视党员个体类别差异,实行的教育方法传统而单调,制定实施方案时照搬照抄,搞应付主义、形式主义,既无本地特色,又无操作实践,使得党员教育缺乏活力和吸引力。

4.制度保障不力。完善的制度是形成党员教育工作长效机制的基础,是构建党员教育科学机制的必要支撑。但是,目前党员教育存在制度保障不力的“软肋”。主要表现如下:一是缺乏党员教育的考核评价机制。对党员教育工作如何进行考核评价,特别是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党员的教育效果应该达到什么水平,如何测评,还没有一个科学的操作性强的考核标准和办法,导致一些地方党员教育工作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二是缺乏调动党员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当前党员教育与工作业绩不能很好地结合,导致党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在实践中,一些党员干部经常不参加教育活动,年终考核却能过关,甚至各项考核还评为优秀,而一些学习考核优秀、积分满满的干部反而得不到物质或精神方面的任何激励。

二、构建党员教育科学机制的对策

新形势下党员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纷繁而复杂,构建党员教育科学机制必要而且紧要。笔者认为,构建要从教育思想、学习动力、内容形成、评价激励等方面着手,探索构建党员教育科学机制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保证党员教育方向的正确性

构建党员教育科学机制首先要树立围绕党的工作中心抓党员教育的教育思想。当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历史条件下,党员教育工作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教育党员作榜样,带领群众奔小康。其次,要树立正面教育为主的指导思想。坚持以正面教育、自我教育为主的方针和原则开展党员教育,对党员少批评、多教育,以和风细雨、深入细致的方式进行教育,打消党员怕搞运动、担心挨整的思想顾虑,充分调动党员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三是要树立真诚为党员服务的教育思想。把党员教育作为充分体现党内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关爱意识的重要载体和途径,真诚为广大党员服务。要在强调党员义务的同时,把党的阳光照射到党员身上,给他们以温暖,真正让党员发光发热亮起来,使党的工作在群众中更加具有亲和力、凝聚力和号召力。

(二)构建科学的学习动力机制,增强党员学习主动性

科学的学习动力机制应该从学习态度、党员教育形式为抓手以增强党员学习的主动性。第一,端正党员的学习态度。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终身学习的时代。共产党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努力学习就会落伍掉队,就会逐渐失去党员的先进性。因此,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切实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来认识来对待,变被动学习为自觉行为,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素养。首先要改正不良态度。当前,“读书无用论”在党员队伍中有所蔓延,以“业务工作繁忙”“应酬多”等为借口不注重学习的党员也大有人在,这些不良的学习态度对保持党员先进性百害而无一利。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认真抓好学习是没有理由的,以各种理由逃避学习,受损失的只会是自己。其次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曾指出:“我们不懂得、不熟悉、不精通的东西还很多,或者过去懂得的、熟悉的东西,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的迅速更新,又变成不懂得、不熟悉了。”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强学习。第二,积极探索新的党员教育形式。首先要创新教育方式,丰富教育载体。运用广播、电视、录音、光盘等手段和文艺汇演、理论讲座、专题报告会、参观学习等形式开展形象、直观的教育,做到寓教于乐,增强党员教育的科学性、趣味性、知识性、生动性及感染力。其次要强化现有的远程教育系统。建立数字化图书馆,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联网,建立全国联网的党员学习网,最大限度地共享培训资源,以弥补师资和场所不足的缺陷,提高党员教育工作的效能。第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邀请学界专家学者结合党中央的新要求和社会新形势、新问题,对党员进行专题教育,提高党员接受知识的层次,以提高党员的学习兴趣和质量。

(三)构建科学的内容形成机制,体现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和针对性

党员教育内容必须在紧紧围绕中央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构建科学的内容形成机制,体现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和针对性。首先,科学设置党员教育内容,体现层次性。党员教育内容应主要包括基础性内容、拓展性内容两个层次。基础性内容是每个党员在任何时候都应当学习了解并自觉遵循的基本知识和规章制度,它体现了党对党员最基本的要求。内容应主要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基本理论;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和党内重要法规;党的重要历史和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等。拓展性内容是指根据形势发展和任务需要,在不同时期内,党员必须认真学习了解的教育内容。它主要包括党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变化提出的最新理论观点、制定的重要方针政策,以及党的最新任务、要求等,如党的十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等。其次,加强党员分类教育,增强针对性。新形势下的党员队伍建设,并不是只重视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党员教育也并不是仅仅针对党员干部,它针对广大普通党员。目前,党员所从事的职业千差万别,收入、身份、民族等也各不相同,因而党员教育应与时俱进,特别是注重教育的针对性,根据党员从业特点,努力做到“岗位不同,要求不同”。如对老年党员着重增强党性、破除迷信教育,发挥其宣传政策、引导群众的作用;对年轻党员则着重于政策、法制观念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发挥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主力军作用;对在乡镇企业或私营企业创业、务工党员,着重于市场经济知识和岗位技术培训,发挥其积极创业、争当一流的作用,使各个教育对象各得其所,各有所为。

(四)构建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加强党员教育的制度保障

当前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篇9

关键词:实战;任职教育;技能鉴定

【中图分类号】e251

士官是基层部队的骨干力量,是武器装备的主要使用与维护者,士官人才的培养是部队人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时期军事变革的严峻挑战和部队人才战略工程的迫切要求,军队院校必须加大士官教育训练的探索与研究,全面提升未来战争条件下的士官综合能力,实现院校教育与部队需求的“无缝”链接。

一、当前院校士官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与实战条件下部队人才需求不相适应

当前,学校制定士官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依据是军队军事训练大纲。由于军事训练大纲是指导性文件,难以准确把握士官人才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结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对部队需求缺乏系统论证,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仍未脱离学历教育的窠臼。同时,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求大而全,忽略了士官培养的专业技能指向性,导致学员分配到部队后,不能发挥受过院校教育的优势。

(二)教学内容与实战条件下士官岗位任职需求不相适应

一是教学内容缺乏前瞻性。现有教学内容不能适应新的信息体系作战对士官岗位职业素质的要求,未能紧密结合部队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和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未能追踪科技发展和世界军事变革的前沿知识。二是教学内容岗位针对性不强。教学内容与部队实际需要脱节,有些专业,尤其是技术复杂专业和应急专业教学还未纳入院校教学体系。三是教学内容对实装操作的特殊要求体现不多。教学、教材内容上体现极端严格、极端准确的特色非常少,特别是实装操作课与实战下的要求有很大差距。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与实战条件下士官教育需求不相适应

目前,院校士官教学主要有理论授课与实践操课两种形式,且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缺乏更深层次的训练,如没有部队最需要的特情处置和故障排除科目训练。技术鉴定时发现士官在课堂上听起来觉得很简单、考试或回答问题也不错的一些常见知识点,面对实装出现故障时却不知如何下手,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

(四)考评体系与实战条件下士官教育管理不相适应。

当前,院校缺乏与任职教育相适应的考评体系,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主要表现在对学员的训练效果和教员的教学效果等没有具体量化评定标准,容易使人产生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错误认识。

二、实战条件下士官综合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

(一)把握部队需求脉博,确保培训目标的合理性

一是科学论证培训规模。强化沟通协调,加强对部队任务调整、士官编配使用、武器装备发展的研究论证,处理好需求与供给、数量与质量的辩证关系,建立健全任务需求牵引、注重发展前瞻、规模适度超前、年度结构合理的士官培训规模调控机制。二是注重提升岗位任职能力。在构建人才培养方案时,既要加强对学员军队使命和军人职责教育,又要加强任职岗位特点的研究,准确把握任职岗位的客观要求。三是坚持突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在制定各专业士官训练内容时,要以现行大纲为基本依据进行细化量化,结合部队任务实战化的需求,增加与之相关联的内容,从而制订适合士官教育的课程标准,进一步提高士官培养的针对性。

(二)严把选拔关,确保培训对象的基本素质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建议院校在招生宣传时,讲明专业性质和文化基础要求,让某些不热爱专业、没有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考生知难而退。二是完善选拔机制,严格士官选送标准。针对不同专业岗位要求,细化量化士官选调标准,特别是对重点专业、紧缺专业和有特殊要求的专业,增强选送工作的针对性和操作性,提高程序透明度,杜绝不公平现象发生。

(三)优化专业教学内容,确保培训内容的针对性

一是整合专业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上,要从依据学科自身的理论框架设置课程向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及实际需求设置课程转变。课程内容、教学目的要有明确定向,基础知识以专业学习必需为选择标准,专业理论课程为专业技术学习服务。同时,增加选修课和讲座课,开设自修课,满足学员个性发展的需求。二是强化培训教材建设。培训教材一定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较强的实用性,紧密结合部队当前的使命任务和特殊的训练要求,建立动态的教材建设机制。根据培训目标需要,围绕专题课程教学,突出实践应用,构建士官任职教育教材,不必像学历教育按学科细分,而是可以进行混编[1]。三是突出动手能力培养。按照以实践为基础消化理论,以操作为中介发展能力的思路,根据实践操作的需要及时融合理论教学。办好办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专业演练―综合演练”四阶段实装实操训练模式,在训练中要加强实战氛围的模拟,严格坚持“稳、准、严、细、实”的实战化操作作风[2],进一步完善与部队岗位能力培养相一致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员在演练中体验实战条件下岗位的职责要求。

(四)创新教学方法手段,确保培训效果的落实

一是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员队伍。按照基础教员“专家型”、专业教员“双师型”的培养目标制定建设管理办法,提高教员执教能力,打造一支理论通、技能精、“文武双全”、满足士官教育需求的教员队伍。二是配备一套先进教学设备。着重解决好院校教学装备滞后于部队的问题。首先积极向总部反映情况,加强协调、争取支持,在新装备列装时,尽可能为院校同步配备。其次加快模拟训练设备的研制、开发,广泛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积极推进模拟仿真训练和网络教学,不断拓宽教学思路,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缩短专业技能成熟周期。三是建立一个良性教学互动渠道。各级要加强工作指导,促进院校与部队的横向联系,广泛开展部队评教评学、院校定期调研、双向研讨交流等活动,形成训用双方的良性互动,畅通反馈渠道,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五)完善职业技能鉴定,确保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一是进一步规范职业技能鉴定程序、内容。依据军队军事训练与考试大纲,组织对各工种鉴定考内容和标准进行充分论证,进一步明确“考什么”、“考到什么程度”等问题。严格对士官培训和鉴定组织实施、鉴定结果统计等关键环节的管理,确保鉴定工作规范有序、公平公正。二是加大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配套建设。按照统一鉴定单位条件、统一考评人员资格、统一命题管理、统一考务管理和统一证书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职业技能鉴定的管理规范和质量保证体系。三是健全竞争激励机制。紧贴士官培训特点,广泛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争先创优活动,调动广大教员、学员爱军精武、岗位成才的积极性。坚持把培训成绩纳入教员、学员考评价体系,作为晋职调档的重要条件。

面对新军事革命的严峻挑战,院校应牢固树立一切为打赢的理念,上下齐心、大胆探索,紧跟新军事变革实际,不断改变培训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开创士官培养的新路子,为部队培养打赢未来战争的士官人才作贡献。

参考文献:

当前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篇10

最近,我们围绕提高党课教育质量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总的感到各级党组织普遍重视了党课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发现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

一、要充分认识党课教育的重要性,纠正以其他教育替代党课教育的现象。党课教育旨在教育广大党员忠实履行规定的义务,正确处理好实现现阶段党的任务与党的最高理想的关系,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自觉地在思想上和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培养和塑造能够为党和人民利益勇于牺牲一切的先锋战士。从这个意义上讲,它较之于一般性政治教育和政治学习,具有更高的标准和更重要的意义。但近几年来,有的同志却忽视了党课教育的这一特性。有的把政治教育内容与党课教育内容混同;有的照搬照套一般性政治教育的目的和要求,降低了党课教育的标准;有的把党课教育视为一种党内政治学习形式,以读书念报代替讲党课。这些对党课教育的性质、内涵及其严肃性、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需认真加以纠正。首先,要从教育的内容、要求和目的上正确区分其与一般性政治教育的不同点,增强上好党课的责任感,做好备课和授课工作。其次,党课要突出四项基本原则和党的性质、宗旨、纲领以及党员标准的教育,使党课教育能够不断地向广大党员灌输党的基本知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真正成为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一个重要阵地。第三,严格党课教育制度,切实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要根据教育对象区分层次,防止“一锅煮”。目前有些单位的党课教育往往是“上下一般粗”,不研究老党员与新党员、有职党员与无职党员、正式党员与预备党员的不同特点,缺乏层次性。各类党员同上一堂课,同一的内容,同一的要求,同一的思考题,这就难免出现“饥饱不一”的现象,使教育流于形式。为此,党课教育应当重视研究党员队伍多层次、多结构的特点,及时掌握党员的思想脉搏,根据不同类型党员的思想实际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力求在教育内容、要求和施教方法上,做到统一性与多样性、共性与个性相结合,使党课教育成为对广大党员灌输理论、解疑答难、启迪政治觉悟、纠正错误思想的有效途径。

三、要从实际出发,克服教育内容与党员思想实际脱节的倾向。党课教育在突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优良传统的同时,要紧密联系广大党员的思想实际,才有吸引力和说服力。在这方面,目前需要纠正两种倾向:一种是教育内容缺乏时代特色,施教人员不善于联系改革开放的实际,不善于联系资产阶级由由化思潮对党的建设侵蚀影响的实际,不善于联系党员的思想实际,教育与实际“两张皮”;另一种是教育中不重视基本理论学习,也不着眼从根本上提高思想觉悟,而是急于联系实际,造成就事论事,“雨过地皮湿”,结果是“不断搞教育,常做夹生饭”。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党课教育一定要根据党在不同时期的任务和目标,针对党员的现实思想反映,增添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内容,才能使教育切中时弊,发挥强有力的导向作用,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当前,党课教育要突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紧紧围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引导党员认真总结和反思在制止动乱和平息反革命暴乱斗争中的经验教训,抓住“热点”和“难点”问题,就事论理、以理释疑,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和共产主义信念,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精神,增强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识别力、抵抗力和免疫力,成为自觉地为实现党的任务而奋斗的先锋战士。

四、要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力戒模式化。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广大党员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思维方式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党课教育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目前不少单位的党课教育仅仅沿袭“老式三步曲”:“上课、讨论、总结”;还有的习惯于搞我讲你听的“注入式”。这种单一的教育方法和党员需求多样化的客观实际,形成了强烈反差。要改进党课教育的方式方法,必须面对新时期的特点,把课堂灌输与社会调查,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做到形式适应内容,内容服从和服务于新时期党的建设的要求,效果能够充分体现在党员的实际行动上。授课形式和方法可灵活多样,比如运用现有的电视机、幻灯机、投影机、录放像机、放映机等电化教育器材,组织读书演讲、专题报告、社会调查、答辩解惑、专题征文等,增强生动性和有效性,以收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