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素质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05:06

传统文化素质教育篇1

文化的概念具有着极其广泛的人文意味,一般来说文化就是指生活在一个区域内人类所具有生活形态的总称: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而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文化的沉淀,是传承至今的文化精髓。

1.1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持续性

中华传统文化从诞生至今,一直在延续其中的精髓,代代相传,以“孔孟之道”为主体的儒家思想逐渐开始占据中华文化的主导地位,老庄的道家思想和倡导心性的佛家思想占据着中下层民众的意识形态。其他各家思想百家争鸣一直延续到现在,从未出现过断层。可见,中华传统文化是有着丰富的历史传承性的文化。

1.2中华传统文化的多元性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多元性的综合体。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多元性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上近百个民族融合成为今天的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其自身进化的历史,本民族特有的服饰、语言、习俗等。不同的民族文化互相影响、交融,形成了中华文化新的内容。

1.3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

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史就是一部历史的创新。《易经》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可见,求变求新的思想从我国古代一直传承到今,这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演变的一个必然趋势,创新是中华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一种方式,这种沿袭与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越来越繁荣。

2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人文素质教育要从年轻人抓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更是提升我国国民素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诸多优点,它在提升高职学生基本的人文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1发扬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是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可见党和国家对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也说明我国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欠缺已经引起了国家领导的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上千年文明和智慧的结晶,不但要传承下去,而且还要发扬光大。我国的青年一代,特别是广大学生,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既是责任也是使命。

2.2培养高职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文化,是中华民族腾飞的重要保证。世界在飞速变化和发展着,各种文化通过更加快捷的传播方式,例如网络和各种媒体,在迅速地传播影响着青少年,出现了一些“哈日、哈韩、哈美族”。这就更加突显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并要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让中国永远安定富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3丰富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

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一样有着重要的育人功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审美情趣,可以充盈学生的内心世界。中华传统文化是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的,其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等无不闪现着中华民族优秀思想的光芒。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散文、小说等,更是具有丰富的美学思想和情趣。把中国传统文化,贯穿在人文素质教育中,不但丰富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而且也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出具有良好专业知识和扎实动手技能的优秀实用型人才,还要培养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审美情趣、道德情操、社会责任感的中华优秀青年。

2.4更好地发扬和培育工匠精神

我国著名企业家、教育家聂圣哲曾呼吁:“‘中国制造’是世界给予中国的最好礼物,要珍惜这个练兵的机会,决不能轻易丢失。‘中国制造’熟能生巧,就可以过渡到‘中国精造’。”“工匠精神”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成为众多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培养人才的标杆。加快培育“工匠精神”理念,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追根究底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就是一个“化人”过程。当今中国需要这种扎实肯干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重要保证。

传统文化素质教育篇2

传统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石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孕育产生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民族之魂。教育也从古老的传统教育,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素质教育,也就是说今天倡导的素质教育是从传统教育发展而来的。古代传统教育的精华以古代先贤总结提炼出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传统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应该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更应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己任,发挥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

弘扬传统文化,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

坚持在各学科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挖掘学科中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创造性地将课程知识、技能与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结合起来,突出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B。

突出语文学科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上的主体作用开设经典诵读课程,将《三字经》《弟子规》《诗经》等古代经典根据不同学段纳入语文常规教学,通过晨读、欣赏、诵读、午练、暮省等形式,让学生感受语言的优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使之受到爱国、诚信、友善、文明、礼仪等教育,身心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

延伸语文课堂,整合其他课程资源在发挥语文学科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其他学科也要齐头并进,创造性地将学科知识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使少年儿童能全面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培养和促进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使之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目标的学科。学科涵盖历史、地理等知识,既有古代名人先贤立德修身的事迹,又有爱国志士的故事,具备很强的人文性,为进行爱国主义、家国情怀、乡土文化等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非常好的范例。音体美等学科,同样集知识性、人文性于一体,发掘教材中诸如京剧、剪纸艺术、民族器乐、国画、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中华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以欣赏、感悟、体验、参观等形式,培养少年儿童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与情感,提高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

依托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办学软实力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主要通过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知识技能、行为习惯、文化涵养、品质特点的综合。要求学校在“双基”训练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创造和学会审美。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今倡导的素质教育可以实现全方位的结合。素质教育要求学校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学校开设读书节,以传诵经典为主要内容,通过晨读、集体诵读、说古代先贤名人故事、汇报演出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学瑰宝的认识。开设写字课,让学生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和结构艺术。开展软硬笔书法比赛、汉字听写大赛,培养学生对汉字艺术的感情和美的熏陶。结合传统节日开展游园、灯会、收集对联等活动,有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减少因时代而产生的时空距离。体育节里,在正常项目的设置中适当安排一些诸如跳绳、拔河、太极拳、武术、抖空竹等传统体育活动。艺术节开展曲艺、民族舞蹈、陶艺、艺术绘画、剪纸等传统艺术活动。在整个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中,渗透友爱、谦让、文明、礼貌、守纪等礼仪教育,发挥传统文化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引导作用,既丰富了学生的在校生活,又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品位。

教育信息化发展助推传统文化教育

当前正处于教育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安徽省作为全国首个教育信息化试点省,取得了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先进经验。技术上的变革,让教学不拘泥于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也让学生的学习更自主,这给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技术保障。

目前,各学校基本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信息化的优势在于信息资源可共享、活动时空限制少、人际合作便利。教师在教学古学经典时可以随时调取网络上音视频资源,也可以录制微视频上传到空间,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与作业,随时随地与教师交流。学生学习时也可借助网络加深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写字课上,教师播放着《高山流水》,学生练习临摹。信息技术的革新,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新的时代特征,横亘在现代与传统之间的鸿沟进一步缩小,传统文化教育不再是源于文献、口头说教、历史遗存和难以实施的。

传统文化素质教育篇3

传统文化散发着思想的光辉,蕴含着人类的人文精华,表现着高尚的情怀节操,体现着作者的人生追求、志趣爱好。这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服务于生产实践的高级技能人才,这一目标使学校和学生过于重视专业课和实践课,重视理科知识而忽视人文知识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德性”文化,广博深邃,富有哲理性,注重人的道德修养,规范并制约着中国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仁者爱人”是道德修养的最高精神境界。“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以礼”,要求为人者要尽“孝悌”之道和“忠信”之礼,除此之外,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以德治国、修身为本的重德精神,各族一家、协和万邦的宽容精神,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人道主义精神等都是至今仍值得借鉴的宝贵精神财富。

(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中国的民族精神在《周易大传》中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华民族刚毅奋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热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士可杀不可辱,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都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

(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动力。教育担负着创新知识,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具有创新精神是新时代人才素质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渗透,许多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经济问题、社会发展问题和环境问题等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良好的人文精神。历史上很多为人类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都具备深厚的人文素质。爱因斯坦有着高超的小提琴造诣,从音乐中他得到很多灵感,大大推进科学研究。苏步青、华罗庚等既是数学家,也是诗人,更是道德超群的优秀学者。居里夫人、爱迪生、李四光、竺可桢、钱学森等对人类的贡献不仅在科学本身,还在于他们伟大的精神力量和可贵品格。因此,大学生成才不仅要掌握自然科学知识,还必须积累人文知识,提升人文素质,才能完善自己的人格,培养开阔的视野,敏锐的洞察力,增强创新灵感,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塑造学生优良人格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很多人为生活奔波,为利益拼搏。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容易产生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享乐至上的思想。要纠正学生的价值观,有必要重视传统文化,继承“天人合一”的传统,继承传统儒家文化追求“内圣外贤”理想人格的传统,追求“人格和谐”,提高人文素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充分利用高职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人文素质教育

高职语文教材本身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来自经典,以文学作品为主体,兼顾历史、哲学等各个方面,凝结了丰富的思想和文化内容,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文化修养。

(一)整合教材,精选内容

高职语文教学存在教学内容和课时之间的矛盾,因此必须对教材内容做出取舍。在引导学生进行广泛课外阅读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要精选教学内容,按不同时代或不同内容选择最具代表性的篇目精讲,使学生领略到作品丰富的思想性,高妙的艺术性和高超的技巧性,进而以点带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进方法,拓宽视野

高职语文的教学要有别于中学的教学方式。中学阶段由于面临升学的压力,语文教学侧重于工具性,免不了题海战术、应试策略。教师备课围绕着考试进行。高职语文教学应着重于作品的分析、欣赏,让学生辨别文学的趣味,领悟人文的意蕴,尽情观赏中国文学之美景。但是很多大学语文教师教学方法陈旧,与中学教学如出一辙,毫无新意,让学生闻而生厌。

(三)关心社会,关注生活

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各类体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教师应注意将有关的文化知识点与现实生活,个体思考,生活感悟有机渗透,把课堂延伸到生活,实现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对接,文本材料与社会生活的对话。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文化、思想层面上关注社会和生活,有利于学生将课文中的人文精神内化。如在介绍老庄和谐思想时,结合现实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环境保护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从中得到感悟,以传递人文思想。

(四)加强教学,陶冶情操

中国优秀古典文学承载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坚强和乐观是古典文学的基调,也是古代文人对待人生的积极态度。古典文学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重塑人文精神。如屈原的“独立不迁”和“上下求索”的精神,李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以及杜甫“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精神境界和坚强乐观的态度,激励人们奋进不缀。发挥古典文学作品文的作用,就是通过诸如大学语文、古典诗词文鉴赏等课程,为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供一个寓教于乐,寓抽象于形象的有效途径,并通过它的潜移默化作用,在学生心目中建立坚固持久的人文精神。因此,开设古典文学教育要求教师传递其中的文化内涵和优秀的人文精神,并使之深人学生心灵,成为其人格精神的一部分,而不能仅局限于诗、词、文的趣味欣赏。

(五)寓教于乐,激发机智

语文课不能仅停留在课堂上的“说教”,这无法真正实现教学目标。为保证学生通过课堂获取丰富的文化知识,扩展视野,增长见识,激发机智,使情感得到熏陶和升华,除了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外,还应采用多种灵活的寓教于乐的形式,如辩论、演讲、讨论、情景剧表演、走进大自然及社会等。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可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让学生在“乐学”中提高人文素质。

传统文化素质教育篇4

关键词:传统文化 人文素质教育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4-0070-01

一、加强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所提炼出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结构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因此,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扬善抑恶为核心,以真、善、美相统一,以文化教化为目的的一种伦理型文化。其主要内容包括包容和谐、互助友爱、刻苦耐劳、公平正直、修德强能、经世致用等诸多方面。

加强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有其逻辑上的必要性。第一,在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冲击的背景下,提高全民的素质愈来愈重要。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从传统文化和人格中寻求精神源泉,是提高当代大学生人文道德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第二,热爱祖国、谦虚礼貌、严己宽人等传统美德已超越其时代范围,发挥出永恒的魅力;注重身体力行、言行一致和自我省察等中国传统道德,对于高校德育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第三,高校德育的进步、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文化发展有重要的交互作用。现代社会各种文化思潮大量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新生事物越来越多,传统文化越来越被人们忽视,文化出现断裂的危机。在这种形势下,加强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文化的净化必将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必然会遇到三大矛盾,即精华与糟粕的矛盾、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矛盾。要正确解决这三大矛盾,必须正确区分认真处理这三大矛盾的关系。同志在1994年1月24日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从根本上为处理好这些矛盾关系指明了方向,指出:“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我们讲继承、讲借鉴,目的是通过继承和借鉴,硬民族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为我们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原则:

第一,正确区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精华与糟粕,弃糟取精,批判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其中即有至今仍有生命力、有积极意义的优秀遗产,也有已被时代所淘汰、过时陈旧的历史沉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其做阶级的、历史的分析,弃粗取精,批判继承。这里的问题在于,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由于自身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还不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确立,缺乏相应的辨别能力和是非观念,极需教育者加以引导和帮助。要通过课上和课下的工作,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并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动中和今后的日常工作中善于运用。

第二,正确认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古为今用,发展创新。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把中国古代和近代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要把古代文化传统与近代文化传统、现代文化传统紧密结合。还要认真及时总结中华民族在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创造的新鲜经验,所形成的即将融会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新的精神。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既不能放弃对中国近代史、现代史的教育,更不能忽视现实国情教育。传统教育是整体性和连续性的,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就在于学古明志、以古鉴今、古为今用、发展创新。

传统文化素质教育篇5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课题:2012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青年专项课题―人文素质课程网络交互式教学模式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JC2012015。

90后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相较于80后大学生而言呈现出其特有的精神面貌。一方面,他们是现代技术的掌握者、网络时代的主人,自己的“代言人”;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一定的自制力,功利思想较为严重。所以,在面临大学生活以及即将步入的社会工作时,他们会出现许多问题。在这样的新形势下,90后大学生的培养问题成为了当前高校学生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从高教界内部讲,新兴的高职院校由于文化积淀和专业教育的原因,在人文素养的培养上无疑是重灾区。因此,当前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具备较高人文素质的大学生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教育在提供90后生存技能的同时,有责任向90后传达“人”的要义――人格健全、知识渊博、了解文明、珍惜生命。这一切,必须回瞰人类文明的成果,必须回瞰自身民族的积淀。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资源非常丰富。通过对传统优秀文化的选目,结合现代学科门类的知识层次,职业院校可以达到人文传统与现代学科的对接、学科知识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人文历史与人文素质的融会,从而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

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我国人民形成了一些优秀的文化观念和个性品质。细细品评这些文化内蕴,其中的道德观、认识论和科学精神综合了一个人立身处世的道德修养、伦理观念、文化素质、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这些文化传统包括我们当前开展素质教育时应该保持和发扬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以德化人的高尚风范、和谐持中的思想境界。中国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的内容。但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中国传统文化被排除在思想政治教育之外。改革开放拓展了人们的视野,经过反思以后,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人文素质教育是指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的品格。它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审美鉴赏素质、开拓创新素质、调适整合素质等。

素质教育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人的人生智慧方面凝练出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取向、人与人关系的定位取舍、人与自我精神境界的深邃追求。它们与时俱进,绵延发展了两千多年,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和稳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远播海外,构成东亚文明的内核,成为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二、“中国元素”项目训练教学模式

被大多数中国人认同的、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体现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或风俗习惯,均可被视为“中国元素”,具体而言,包括由中国人创造、传承、反映的中国人文精神和具有中国特质的文化成果。

“中国元素”项目训练教学模式通过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全方位地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90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使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迷人魅力通过一个个具体的训练项目和平台生动展现,从而消除了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上的情感隔膜,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的心理距离,带给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全新理解和感受。

“中国元素”的项目式教学分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第一课堂主要是学生以项目技能训练为切入点开展学习训练,以训为主,分组实训。教师以项目为载体,讲授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人格理念,以讲为主,集中讲解。第二课堂包括校园文化平台,如校报、广播、社团、校园网等;师资队伍平台,包括学校领导、专业教师、辅导员;教育基地平台,如拓展训练基地、革命圣地教育基地;湖湘文化平台,如岳麓书院、湖南省博物馆、岳阳楼等。

三、多学科视野下对传统文本的解读

传统文化是指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可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睿智的哲学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

人文素质教育(博雅教育)的初衷是对大学生进行精英教育,所以要在当前中国的教育资源现状下,尽可能地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初衷,打通学科界限,让大学生更多、更全面地吸取人类文明的精华。比如儒家经典作品《论语》,既可以从伦理学角度进行释读,也可以从哲学角度进行思考,既可以从文学方面入手,又可从社会学方面阐释。文本的多义性必然带来各学科解读的不同旨归,从而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人文素质课程网络交互式教学方法

在网络交互式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中,通过开展“翻转课堂”来颠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是与传统课堂相反的一种教学设计理念。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借助课程视频、教学资料、网络资源在课前完成对课程的自主学习,课堂变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的平台,其中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以及成果的演示等等。

在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上,首先教师在课前就针对课程内容进行解构与重构,进而建立丰富的网络资源库,如教案、课件、教学视频以及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教师在录制视频之前应该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形式进行讲解。课堂中,知识的传授通过学生课后观看教学视频来完成。同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工具与同学、教师进行互动沟通,了解彼此的收获与疑问。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答疑。学生梳理所学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放到课堂上进行讨论与解决。学生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以团队形式搜集整理资料制作ppt并上传到网络平台进行分享,并做好上课演示的准备。

传统文化素质教育篇6

【关键词】文化;教育;道德素质

多年来,由于传统文化的淡化,人文教育的不被重视,加上西方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外来思想道德因素不断涌入,引起了人们价值观的偏颇。现代社会物质生活丰富了,金钱多了,但在丰富的物质生活面前,现代人的精神境界降低了,人的精神生活贫乏了,思想道德发生了新的变化,在道德建设上的某些混乱无序现象有所滋长。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长期被置于批判地位的我国传统文化连同它的精萃,现代青年了解不多,加之文理偏科、应试教育,使传统文化在相当一部分青年人的脑海里没有扎根,因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精神滑坡。如何激励起深厚的民族感情和爱国心,如何培养他们分辨良莠的能力,还有艰巨的文化历史课要补。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较为丰富,而人文知识相当匮乏。

社会调查也表明,高校毕业生与社会所期望的人才有一定的距离,突出表现在人文素质方面。一些在校高智商的大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不一定就是事业的成功者。反过来,智商一般的人成功率却高得多。这是因为智商对是否成功的影响只占20%,而非智力因素等对成功与否的影响却占了80%,它包括敬业精神、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等因素,这些都属于人文素质方面的内容。人文素质决定着人的规范力和激发力。一个大学生如果只懂得专业知识,对“怎样做人,如何做事”都不懂,甚至有的连起码的文化道德素养都较差,是不能为社会所接受的,即使专业成绩再好,也不能得到发展。这样的大学生应变能力较差,也不愿献身高强度的科研攻关,更无法激起创作欲望和创新精神,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都会出现一系列偏差。有鉴于此,当前高校应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热爱祖国、奋发向上、自强拼搏的民族意识和国民精神的“四有”新人。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两方面较高的素质,即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高等学校在培养现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中,应当重视和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应当充分认识到,整理、研究和利用我国优秀文化,是大学生伦理道德素质养成教育的重要方面。儒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当然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前人的论述应赋予新的含义将其注入时代精神,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我国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伦理意识,十分重视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以孔子及其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强调以完善人的主体道德作为完善社会道德的基础,将个人的修养同国家、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强调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在目前的形势下,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理想道德情操无疑具有积极作用。我们强调文化道德教育的意义,在于使包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内的人文素质教育纳入高校教学体系中去。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要迈上一个新台阶,就必须改革德育内容,推进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整合。促进大学生文化道德素质的养成,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德育内容进行重新界定,改变过去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也是改革人才培养方向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

5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德育是照搬前苏联的培养模式,进行简单的“共产主义教育”。后,也仅强调“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基本方针”,思想政治课学习偏重革命史、党史,而学生在德育养成方面还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这样的德育显然不全面。政治信仰固然重要,但毕竟不能代替人的文明修养和文化品位,政治方向与个人修养不能等同。反过来,一个人的品质好了,他的政治方向更大可能是正确的。“四有”人才的培养,其核心是“有理想”。作为个人的理想这是德育中至关重要的方面,它包括把社会主义搞好的理想、使国家富强起来的理想,这些都是属于文化道德素养方面的内容,单靠学革命史和政治理论是无法形成的。以革命史为例,它跨越的时空仅百余年,而文明古国的文化少说也有二千多年,它已经融化在中国人民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里,积淀为一种遗传基因,成为民族心理的一部分,对它没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就很难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胸怀。因此,应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与文化道德教育相结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则应把德育摆在首位。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各类专业人才,同时也需要这类人才具备较高的文化道德素质,这就决定了改革专业教育、加强人文教育将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任务。目前,大学生本科教育基本上还是属于“专才教育”的模式,愈来愈显示出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不相适应的弊端,其结果是约束了学生专业面的拓展和能力的开发,降低了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因此,必须打破这种格局,将文化素质教育列入教学体系中,使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协调起来,互补共进。

传统文化素质教育篇7

由于以往我国艺术设计教育长期受到西方美术教育理念及西方现代艺术设计思潮的影响,故而部分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沿袭了以往以西方文化理念为中心而构建的教育教学体系。学生受其影响,其创意思维与设计表现往往体现出对西方艺术设计的追捧与崇拜,而忽视本民族民间优秀传统美术文化。学生对本民族民间优秀传统美术文化精髓没有正确体会及认知,因而也就无法充分利用其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以及民族文化情感元素为其创作或设计服务。当今世界倡导的是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如果我们不能正确领悟或把握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那么我们的民族文化精神将遭遇传承的危机。

二、当代高校艺术设计素质教育改革探讨

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张道一先生曾在论及民间美术应用于设计时指出:“传统文化的厚积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应该继续发展,使其延续下去……因为在传统文化中保存着高贵的精神品质和优秀基因,一旦发挥出来,将会形成无穷的力量,其意义是深远的,无可估量的。”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对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并将其应用于当代大学艺术设计教育,不仅是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大力弘扬,更是完善当代高校艺术设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我们应当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将其与新时代的文化结合而应用于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中,同时提升高校对未来设计人才的人文素养、民族文化情感及高尚人格与价值观的培养。当代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在对待本民族民间优秀文化传统与继承方面已经出现一些断层,如对于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之一的民族民间美术文化及相关资源的忽略,这也导致我国艺术设计素质教育存在一些问题。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长期受到西方传统美学观念以及设计教育思想的影响,进而导致部分院校师生不能对其作出正确判断,形成了不适合国情与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趋向,并且在对待教学体系、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安排上,也表现得相对突兀。另外,一些艺术设计类院校过于强调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改革、行动与实践上却做得不够。教育部指出,高校培养人才应“具有人文精神和现代教育理念,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文化视野开阔,具有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使命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善于探究的学习态度”。要达到此目标,仅靠目前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理念以及教学体系的建设与课程设置、课程资源配备等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必须提升当前高校艺术设计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加强相关素质教育教学课程的建设,把其当成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头等大事提升到教学工作日程上。在大力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同时,对相关艺术设计素质教育课程及资源等重新发掘、界定和认知,尤其是对于本土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与美术资源的利用等。教育工作者应当树立以民族文化精神传承为基线、倡导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与美术资源广泛应用于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实践的课程资源观,努力打造当代高校艺术设计素质教育以及人才培养的新支点。

三、结语

传统文化素质教育篇8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

【作者简介】朴联友,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15)03-0041-0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对我国人民的思想行为有重大的影响,不仅如此,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所以在当今的高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工作中,如何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有一个正确认识,并且对其进行传承与弘扬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文素质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概述

人文素质是一个将知识、观念、信仰、情感以及意志等众多元素融合起来进而形成的外在风貌与内在品质。一个人人文素质的高低可以通过他的文化素雅、理想追求、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行为习惯等诸多内容表现出来,人文素质注重人文知识及精神的融合,可以理解为经过对人文知识的学习了解进一步使其变为自身的人文精神。

各式各样的媒体是人文知识传承的载体,人们可以从耳濡目染、课堂以及一些媒体上来汲取人文知识。一个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人一般都具有一定的人文知识,它是人文素养形成的前提基础,同时还对良好的人文意识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从人文精神的层面来讲,它是人文知识经过转化进一步变为自身内在的精神成果,人文精神存在于人的内心世界,且可以从人的行为举止看出。人文精神的核心是自由的、批判的、自由的精神,并且它具有包容、开放、创新等特点,不仅如此,人文精神追求人格独立、社会责任、精神自由等,以无形的力量守护着传统文化和精神财富。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风貌与特质,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历史中各种思想文化以及观念形态的融合。各国的传统文化因其思想、地域差异而不同,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道家、法家作为其内在核心,并且融入了墨家、名家、佛教以及西方文化而形成的。在古文、诗词歌赋、戏剧、书画等中处处彰显出中国的传统文化。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

人文素质教育是为了提升当代高校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人文修养以及科学素质等,进行对高校学生的文学、历史、哲学以及艺术等方面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就有着大量人文教育资源,经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教育,可以让民族优秀的人文成果以及其包含的价值观、道德相关标准、对待人生的态度、审美情趣以及思维的方式等,融合成为高校学生的内在品格、气质,还可以提高高校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产生的影响大致体现在下面几点:

1.为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打下基础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的人文知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我国人文知识的巨大载体,传统文化对于人文知识的教育的作用通过文化传递的形式表现出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十分丰富,大致上有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戏剧与曲艺、舞蹈、美术及技艺、医药、民俗、体育等等。在以上的项目中各自又都拥有丰富且复杂的人文知识,比如戏曲又有京剧,在京剧中所涉及人物、服装道具、典故、流程以及唱功技巧等诸多的人文知识,所以京剧的表演不但是一种娱乐活动,还是对人文知识的学习与了解。

(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道德方向。当前一般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往往都会和传统道德观念有一定关系,尤其是以儒家的仁爱思想作为主导,弘扬孝悌作为根本的伦理道德观,这些思想在戏剧中有很多体现,比如《秉烛夜读》《岳母刺字》等等;不仅如此在木版年画中也有丰富的此类题材,如《二十四孝图》《孟母三迁》等等,这些作品都是在倡导精忠报国、行孝、与人为善、勿要好高骛远等思想,这些思想都具有实用价值、传承价值。高校学生可以经过对这些优秀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品进行赏析与理解,能够于触景生情以及借物咏志、美好理想的畅想、真挚友谊的赞美中尽情陶冶情操并树立良好道德观,进一步理解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等传统的道德观。

2.为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内在精神动力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人文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自然以及人文历史环境下所形成的,它包含这深厚的民族人文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造就了中华民族品格的文化基因,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形式以及价值观与等不同方面的互相沟通与相互影响,长此一来这不只在不同地区间形成彼此间的认同以及理解,在此基础上还促进了各个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和睦相处,使得各民族共同创造丰富的民族人文精神。

(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民族精神。与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紧密联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它展现出不同的民族个性以及审美习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反映中华民族与国家对我国文化特性的认同以及自豪感,同时也可以反映出被世界的认可程度,它是联系民族与民族文化之间的重要纽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抽象文化思维,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独特创造力以及中华民族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产物,它体现了中华民族整体的生活,并且与中国的风土人情息息相关,它将五千年的历史进行融合,同时加入了不同地理与风俗元素,展现出中华民族的生活、思想以及情感与文化等等。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世代传承的同时,使得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社会行为与生活态度得以延续下来,并且确定了中华民族的心理上的皈依关系。

(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创新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图腾,作为一种鲜活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还为文化创新提供原动力,是我国人民进行创新的基础与源泉。比如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舞蹈以及音乐作为基础进而创作的《茉莉花》《梁祝》以及《印象刘三姐》等优秀艺术作品,种种表明它的创新能力以及与时俱进的时代活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能够让高校学生收获专业之外的诸多学科知识,有利于开拓视野、拓展知识面以及激发当代学生的创新意识等等。

3.丰富了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法

当前我国教育处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学方法大都是通过课堂传授、课本阅读等形式。这些传统的方式比较单调,很少具有互动性,并且学生一般都是处在封闭环境中学习,这种方法使得学生学习十分被动,所以取得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当然,该教学方式也引发了学校、家长及学生过于重视人文知识的积累,反而忽略了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工作,造成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同层面对人文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人文精神有效方法的缺失。所以就要求用新型方法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主动且积极地来学习人文知识,在此基础之上经过实践使知识进一步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精神。生活化、民间化源于实践并藏于民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性之一。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到高校校园,可以使高校学生能更直观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理解、学习以及继承,这是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的重要方法。高校学生人文素质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影响,这是由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一个形而下的并且具体的文物,本质上它应该作为一种观念及一种认识而存在,它是形而上的。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有效机制

1.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

高校是国家发展建设的重要人才储备库,所以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十分重要。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不断汲取营养,使得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取得一定成果。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仅能够使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同时还凭借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变为自身文化的一部分。经过就中国历史文化进程进行分析可知,需要对高校学生开放包容的心态、明辨是非的能力进行培养,这有利于高校学生坚定对于国家命运以及民族前途的信心。

2.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有效增强高校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在我国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当中,追求集体主义大于个人主义,所以集体的发展要相比个体的发展更为重要。与个体相比,家族、国家以及民族都是“公”。传统思想中的天下为公的理想就是中华文明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进入到市场经济环境中,高校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也不同往日,借助倡导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集体主义思想,不仅可以有效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集体主义观念,还可以有效对学生之间相互关心的想法增强,同时有效提升高校学生加入社会活动和公益事业当中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帮助高校学生拥有爱国思想,树立正确的民族信念。

3.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人际关系处理

高校学生与中小学不同,它的生源地比较广,同时还有不同的民族,分别来自形态各异的地域环境,学生之间的也不同,这样就在高校中形成了十分复杂的人际关系。所以在常规的生活学习中往往会导致人际之间的矛盾。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它把民族之间差异融合在一起并且统一到人的概念中,“宽和仁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相关准则,而仁、义、礼、智、信,就是“宽和仁义”这一准则的集中体现。这些思想对高校学生中所普遍存在的人际关系问题,提供给了我们良好的解决方法。

4.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创新思维教育

创新教育也就是针对创新思维的教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辩证思维的方法形象生动,可以用来培养创新能力。比如在《道德经》中就有所体现,如“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以及“祸兮,福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等。高校教育应对学生积极思考进行鼓励,并且勇于探索,敢为人先,依据自己的想法提出个人对社会与具体事物问题的看法。在一个充满中国传统文化的高校校园环境中,高校学生全部都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对真理进行坚持不懈的探求。

当今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对高校学生人文素质进行培养是我国各个高校下面的工作重点之一。历经几千年风雨飘摇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国家和人民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思想精神价值,这些都对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这对高校学生与社会融合的过程中对学生开拓进取精神培养大有益处。

四、如何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结合

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更好的提高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因此加强这方面的课程,将这些优秀的文化逐渐的对学生进行灌输。教师在教学中将教学模式进行多样化,让学生在课堂上更能体会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学生要将学习的理论和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不断的加深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学校要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工作,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传统文化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营造出更好的学习环境。例如学校举办一些中华经典诵读比赛、书画展览等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扬的形式;也可以举办一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辩论赛、演讲比赛、报告会等,也可以开展传统道德建设月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文明礼仪大赛,并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举行爱国主义歌曲歌咏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浓郁的校园传统文化的活动的气息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也可以建设一些相应的规章制度,让学生得到教育。首先是学校通过建立健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领导制度。这个制度是由学校牵头进行整合校园的各类优秀的资源,并联合学校内的各个部门共同制定教育工作计划及方案,并进行监督从而保证教育的顺利开展。其次是学校要健全教师培训制度,加强学校的师资队伍的全面建设。学校可以通过派出优秀的教师出去学习,也可以参加学术交流及参观考察等形式,将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进行提升。最后是学校要全力支持传统文化教育的物质方面的投入。例如对教材建设、图书采购、刊物订阅、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等方面要加大经费的支持,这样就可以保障传统文化教育能更健康更持续开展。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及渠道,在传统文化中往往包含这丰富人文知识,这可以提升高校学生的人文知识含量,还可以为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工作夯实基础。在高校学生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关活动的同时,不仅能加强学生的人文精神,还可以为高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提供内在动力,反之,良好的高校学生人文素质也有利于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与发扬。

参考文献:

[1]王学慧.高校应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8,(3).

[2]刘茜,邱远.论学校课程民族文化传承功能的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10,(7).

[3]许建宝.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谈高校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J].经营管理者,2010,(8).

[4]李蓉,李存兴.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J].文学界,2012,(5).

[5]祝中侠.用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思考[J].池州学院学报,2014,28(6).

[6]张文霞.传统文化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5(3).

[7]张颖帅.浅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J].保山学院学报,2013,4(6).

[8]欧阳娟.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探析[J].高教论坛.2014,3(5).

传统文化素质教育篇9

关键词:国学;人文素质;古代文学;课程改革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千百年来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蕴藏着极为丰厚的文化内涵,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学生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在我省“文化兴省”的大背景下,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中国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不容乐观,根据我们的研究和对省内几所高校的问卷调查,发现目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许多高校大学生对国学知识的涉猎面不宽、学习程度不深、国学知识不全面;对国学知识把握不准、学习国学知识的主动性不高、对国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较弱等,而目前大学生的人文修养也令人担忧。

中国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由中华文明演化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它以儒家文化为内核,兼容佛、道,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而中国古代诗、词、戏曲、古文、小说等文化形态就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好载体。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具有较强的素质教育作用,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鉴于高校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选择最能彰显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特征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作为提升大学生国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根据调查研究,当代大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国学教育是基本认同的,认可古代文学教育对传统文化的承传功能,而高校的古代文学课程是大学生接受国学知识最多的渠道。但目前高校古代文学课程的设置和授课情况并不理想。比如,部分高校或专业并没有开设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或相关课程,而受学科分野、学时压缩等因素影响,古代文学课程在高校教育中呈弱化趋势。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学习国学的主动性不高,古代文学作品不好理解,老师的授课积极性受影响,学生审美取向及价值观偏移等因素,都影响了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顺利开展。为了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必要对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设置做出科学的规划。

大学生人文素质主要包括传统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两个部分。传统人文知识主要对中国古典文学知识的修习积累,而人文素养则是经过传统文化知识等的浸润、内化后形成的价值观念、思想道德修养、行为方式等等。在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过程中,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传统文化中最容易为现代人理解、接受的一种形态,是沟通现代人与传统文化的最直接的桥梁,同时也是世界其他文化背景中的人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窗口。”[1]通过中国古代文学这个优良载体,基本可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里那些优良传统和可贵品质。目前高校古代文学教育的形势不容乐观,比如许多高校存在重视应用技术、应用知识教育而轻视人文教育的现象,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古代文学课程,并没有真正得到高校管理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育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课时压缩等现象。主要表现在:

1.古代文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许多高校的古代文学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及相关专业有古代文学课程,而其他许多专业并没有将古代文学课程列入必修或选修教学计划。与古代文学课程设置相关的一些选修课程如大学语文、国学概论等也没有受到学校的足够重视。

2.课时压缩。

目前许多高校古代文学课程存在着课时压缩现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跨度较大,内容较多,学习难度较大,而在课时普遍压缩的情况下,很难保证教学的质量,不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3.学内容泛化,教学模式陈旧。

当前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育存在着注重古代文学基础知识的传授,注重朝代概况、作家作品的介绍,但由于课时有限,教学内容不能深入、全面,存在泛化、概括化的现象。另外,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也比较简单,大多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手段单一,这都影响了教学效果。

另外,学生们在古代文学的学习过程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大部分学生不是积极主动的来学习和阅读国学知识,除了课堂上所学习的古代文学知识外,有些学生很少阅读古代文学的作品和书籍,学习途径显得比较单一。

鉴于目前高校古代文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对古代文学课程进行改革显得势在必行。

首先,要加强高校管理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古代文学课程的重视,强化大学生国学教育,从根本上扭转高校国学教育的不利局面。高校管理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国学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课程设置、评介体系等很多方面要对大学古代文学等课程教育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

其次,要培养大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古代文学知识,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古代文学知识的重要性,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古代文学教育对其自身成长与人格培养的重大意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的效果自然也就好转了。

传统文化素质教育篇10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职院校;文化建设

一、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

高职教育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作为指导思想,体现了实用性、开放性、多样性和职业性等特征,其核心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但是在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受到职业教育工具化的影响,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倾向于市场化导向,并强调就业导向的培养模式。一些高职院校忽视了文化素质教育,认为在有限的时间里搞文化素质教育是对技能教育的削弱和对高职特色的抹杀,因此,删减人文课程的设置。有的简单地把公共课程改造成为通识课程,有的甚至用校园文化活动代替文化素质教育,忽视了学生个性差异、教育教学模式特点,完全割裂了专业技能学习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没有很好地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开展具有体现高职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学生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这种无视主体性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表现为缺乏自主自律意识,缺乏进取精神,缺乏责任感和主动参与能力,表现出害怕问题和回避矛盾,盲目从众和循规蹈矩等行为。

高职教育的特征是面向岗位的实际需要培养人才,在其人才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视将企业文化渗入高职教育过程。高职教育的核心特征是“教育性”,是一个人社会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核心价值是培养对社会有益的人。但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一些学生表现出极强的功利性,责任意识淡漠,只学习与专业课有关的实用知识,从而使得非专业知识浅薄的“工具人”现象愈演愈烈。因此“双证书”的光环下往往隐藏着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不足。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普遍反馈是计算机、外语以及职业基本技能并不差,但社会责任感和独立解决问题等综合素质并不高。

二、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是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构建和谐社会是21世纪中国的一个时代主题,和谐社会需要有精神文化来支撑、素质全面的人来实施。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素质教育不是一种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教育思想,是一种中国特色的带有方针性的教育思想[1]。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人文导向作用,因此,成为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二)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杨叔子院士曾说:“文化素质教育的锋芒是解决做人问题,其重点是解决做中国人问题,而其核心是解决做现代中国人的问题”[2]。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不仅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而且应具有较强的职业竞争力、较高的品德修养以及较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技术在短期内可以通过集中培训得以提高,但是文化、思想上的碰撞与融合需要长期的磨合。因此,从人的可持续发展角度,高职教育除了要教会学生谋生外,更要真正体现教育的“陶冶人格,开阔视野,传承文化”的人文本色,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切实提升和改善受教育者的内在品质,从而实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三)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耶鲁大学校长来文曾说:每一种教育模式都要与本国的文化相适应。中国的高职教育由于起步晚,一方面需要大量借鉴国外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对自身加以完善,另一方面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目前高职院校提倡一种企业化的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进入社会(企业)前的素质教育和训练,包括人文素养、人际关系处理、职业道德等方面,有利于学生统一思想,爱岗敬业,提高凝聚力和向心力。但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属于不同的组织文化,存在一定的矛盾冲突,高职院校可以将传统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结合点,来解决文化冲突问题,因为品德教育毕竟是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企业的立企之本。来自中国深厚悠久的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宝贵的思想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爱国思想、人生理念、做人道德等,都可以规范及引领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3]。

三、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实践及路径

如本院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在建设中注重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培养放在首位,并将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学生具备“尊老敬老,无私奉献;自尊自强,爱岗敬业;严谨细致,技术求精;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的职业道德规范,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老年服务专业文化素质教育体系。

(一)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

当代大学生政治热情高,思想活跃,特别关注国内外热点问题和国家有关政策,但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淡漠,价值观念务实,关注自身发展。结合该专业学生实际,本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强调将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不仅发挥了传统文化教育的人文导向作用,而且强化了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1.开掘传统文化的人文思想,塑造学生自觉的人文精神。学习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忧国忧民的优患意识、重义轻利的价值观以及人道主义思想是培养一个人民族情感、国家观念、社会意识的重要手段。该专业注重将传统人文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政治要闻,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科学发展观,并将其要求贯穿到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例如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三大教育为主题,以学生活动为载体,组织向干旱、地震灾区捐款,开展主题班会等活动,激发了学生关注祖国前途,为民族振兴发奋学习的热情。

2.开展“学礼用礼,修身立业”工程,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追求。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修身”、”诚信”、“人际和谐”、“公而忘私”的思想,强调个人道德人格的培养,主张人与人、人与社会要宽容和谐,这些对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极其宝贵的作用。该专业全面落实学院的《学生日常行为礼仪规范》,从养成教育入手,结合学生日常行为礼仪与规范,培养学生知书达理、诚信守信、公平竞争的好习惯。通过主题班会、主题团会、礼仪实践等多种形式宣传提高自我管理意识,引导学生学礼用礼,文明修身。例如,组织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着力点”活动,2009年2月被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辽宁省教育厅评为第四批辽宁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动;开展的“塑造‘职业人’提升‘就业力’――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活动,2010年1月被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辽宁省教育厅评为第五批辽宁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动。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资源,稳步推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网络文化在带来多元知识和全球视野的同时,也在加速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不同程度地弱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民族精神的传承。该专业注重信息时代教育意识与学习观念的与时俱进,充分发挥网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利用网络开展正面宣传教育,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如,与学生进行博客交流,采用飞信招聘信息,利用网络空间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与互动等,实现了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人际和谐,收到了很好的实效。

(二)坚持鲜明的教学特色,在专业教育的专项训练中渗透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格修养,强调行为符合道德规范;推崇和谐精神,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及相互依存关系;推崇仁爱原则,强调宽容精神;提倡自强不息的自立之道,厚德载物的立人之道,以此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该专业注重在知识层面、道德层面、人生态度层面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德才兼备,修身、正心、明德,重视人格完善和道德升华,其鲜明的教学特色大大增强了专业教学效果。

1.职业认识与职业规划。该专业从新生入校开始,便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职业技能要求,并根据自身条件进行学习规划;然后,在导师的引导下进入职业生涯设计环节,利用院内的实训基地组建兴趣小组,在导师的领导下认识职业特点、要求、发展及其社会意义,自我设计、动手实践,从而做出个人的职业规划。

2.认识养老机构和老年群体特点。学生从入学开始就与校外实习基地的老年人“结对子”,与其进行交流并进行跟踪服务,了解老年群体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和特殊需要;同时从养老机构聘请兼职“德育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定期辅导,让学生了解养老机构的组织特点、经营与管理模式以及发展趋势,提高其对专业岗位的认识与服务水平。

3.社会公益活动与自我教育。把传统文化中的社会责任意识延伸到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成立了大连市高校第一支红十字救护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与好评;立足专业优势,走进老年大学丰富了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开展了“夕阳之歌唱响中国―关爱孤寡老人活动”等社会服务项目;成立了中医保健协会和太极柔力球两个专业特色社团,不仅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培养了职业道德,练就了职业技能。

4.完成“个人职业道德建设总结”,接受“德育答辩”。学生在毕业时要进行“德育答辩”,答辩委员会通过学生的现场表现、书面总结,以同学互评等形式对其进行评定并给予德育成绩,这是对学生所经历的三年职业道德建设的检验与提升。

(三)坚持人文环境熏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传统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就是通过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使置身于其中的成员在价值取向、行为规范、思想原则等方面受到积极影响,从而塑造其心灵、思想与行为。该专业针对学生的特点,在校园中采用耳濡目染的方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形成了浓郁的渗透传统文化的文化素质教育氛围,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

1.针对职业道德素质的基本要素,开展专项训练。该专业成立了学生职业道德素质训练中心,主要从职业道德素质的基本要素着手,从品格、心理、礼仪等方面分项目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职业道德训练。(1)职业品格养成。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精伦的思想就是注重修身养性与人格境界的提升。该专业针对传统文化中的诚信品质、求索精神、团队合作、抗挫能力、竞争意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品格养成教育,如以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为突破口,开展了“健全人格,提升职业品质”等系列活动。(2)心理健康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际和谐、天人和谐,强调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结合,达到身心合一。因此,培养正确的心理习惯是传统人格教学的重要内容。该专业注意引导学生在人格构建中考虑本民族特点,并从传统文化中吸取那些具有现代价值的成分,保持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例如,该专业开展了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大学生从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深入认识自我的优势和弱势,扬长避短;组织贫困生参加自信团队训练活动,增加其团队协作和自信自强精神;组织学生参加心理讲坛―大学生恋爱情感与心理健康,完善其恋爱观和感情观。此外,各年级还进行了各有侧重的心理辅导与测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为其求职提供依据。(3)职业礼仪训练。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发扬中华民族重“礼”的思想,深入挖掘其合理内涵,结合行业特点和职业岗位要求,通过服务礼仪培养和训练,使学生的仪态仪表更趋职业化,符合行业要求。该专业已经连续成功开展了五届公关礼仪大赛,培养了学生理解、宽容、谦让、诚实的待人态度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礼貌待人的文明行为举止。

2.丰富第二课堂的传统文化教育,开展各种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学习。该专业长年让学生坚持晨练、晨读活动,开展心理讲座征文、读一本好书等项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广泛接触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经典,学会如何在当代生活中体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自身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熏陶,文化品位得到提升;同时结合学生实际,开展自信心教育和使命感教育,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强化学风建设。举行外文短剧大赛、专业技能大赛等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善于创新、勤奋学习、精练技能的优秀品质和良好学风。2010年该专业学生共有三部作品获得省级“挑战杯”创业大赛奖项,并参加了由民政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教育部高职高专公共事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举办的“首届全国民政职业院校职业技能(护理类)大赛决赛”,取得了优异成绩。

3.将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迎新及就业指导工作中。(1)积极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工作。该专业从新生入学便开展了新生入学教育大会、班导师见面会、专业导入、团队观念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讲座、入党启蒙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院规章制度学习等多项教育活动,人文教育成效显著。(2)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严格毕业生常规管理。开展毕业生综合素质答辩与毕业生文明离校系列教育活动,如“师恩难忘,母校难忘”――毕业生寄语恩师活动;“殷切希望,谆谆教诲,难忘师恩”――师生茶话会活动;开展了“一次特殊的思想汇报”――毕业班党员畅谈会活动;开展了“分享成长”――优秀毕业生与低年级学生交流会等活动,对毕业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及职业道德教育,了解毕业生思想动态,增强学生就业的稳定性,提高就业质量,连续几年来该专业一次就业率均达到99.5%。

参考文献:

[1]周远清.素质教育是体现中国教育方针性的教育思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