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制造业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05:56

食品制造业的特点篇1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构建

食品安全问题俨然成为近年来一个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现行的《食品安全法》仅仅对食品安全相关问题进行了事后处理,然而,只有进行有效的事前防范,才能够大大减少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率,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本文对构建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有如下建议:

一、建议在《食品安全法》中明确规定实行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制度

现行的《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监管等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虽然也规定了食品安全责任主体的法律责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食品生产经营者在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后,没有担责能力,导致民事责任承担不能,无法保障受害人的权益。因此,构建我国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必须首先对食品安全基本法,即《食品安全法》进行必要修订,明确规定实行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制度。

二、建议国务院制定专门的《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条例》

为了保障食品安全事故受害人依法得到赔偿,促进食品行业安全,建议国务院根据《食品安全法》《保险法》,制定《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条例》。借鉴《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以行政法规的形式促使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制度予以实施,真正发挥作用。

(一)总则

1.基本原则第一,强制性原则。由于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因此要求符合规定的投保人根据法律规定强制投保,具有承保能力的承保主体根据法律规定强制承保,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第二,赔偿优先原则。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对受害者进行及时、有效的赔偿是制度设计的主要目的,因此必须优先对受害者进行赔偿,维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将损害减小至最低。第三,社会效益原则。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首先要求能够帮助食品生产经营者转移企业责任,分散经营风险,维持稳定发展。其次要求能够对受害者进行及时、有效的赔偿,保障受害者权益。最后要求能够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平衡各方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2.运营模式现存的运营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商业化运营模式,主要是保险公司根据市场规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种模式使得保险公司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降低投保保费,导致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因为资金储备不足而赔付不能,违背了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设立的初衷。另一种是非商业化运营模式,主要是政府主导,保险公司起了一个人的作用,非盈利,由政府承担风险。由于保险公司要追求利润最大化,而这种模式会降低承保主体的积极性,降低对此保险业务的资金投入,导致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业务无法大规模的开展,无法实现其应有的作用。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将商业化运作模式与非商业化运作模式相结合,设计出一种“政府监管与商业化运作并存”的模式。政府在其中起监管作用的同时,给予承保主体一定的经营自由,比如允许承保主体在政府规定的保险费率最高限额内,根据市场规律制定保险费率等。

(二)投保

1.主体第一,承保主体。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的承保主体主要是保险公司。首先,参照“交强险”的规定,将保险公司的范围划定为中资保险公司。因为外资保险公司、中外合资保险公司,在保险事故发生后,外资具有撤资逃避责任的可能性,从而引发更严重的食品安全危机。相比较而言,中资保险公司在承担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赔偿责任方面更具有稳定性,能够最大可能保障受害者要求赔付的权益。其次,考虑能够承保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的保险公司的规模。由于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造成的结果往往波及范围广、受害者人数众多、赔偿数额巨大。因此,能够承保的保险公司必须具有资金雄厚、赔付能力强、技术成熟、经验丰富等特点。综上所述,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的承保主体是规模大、资金充足的中资保险公司。第二,投保主体。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的投保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食品行业生产经营者的经营成本,因此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对投保主体是有一定的要求,并不是食品行业全部的生产经营者都需要强制投保。对于规模小、利润少、分布广的个体经营户、小摊小贩经营户等,要求其投保不具有现实性。同时,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在发生大型食品安全事故导致赔付不能的情形时更具有存在价值。根据食品行业的特点,要求食品行业生产经营者具有投保能力,因此,投保主体主要指的是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具有投保能力,同时容易引发大型食品安全事故,具有潜在危险性。我国《食品安全法》中也有相应规定:国家鼓励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参加食品安全责任保险。2.客体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客体,即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所指向的对象。我国食品行业种类丰富、规模庞大、主体复杂。因此必须对食品行业进行划分,明确规定食品行业必须进行投保的领域。首先,根据食品行业的特点以及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可能性大小,对食用农产品行业、保健品行业、婴幼儿配方食品行业、零食行业、餐饮行业进行强制投保。其次,由于学校等一些单位,存在着用餐人员密集、用餐数量大、用餐集中、用餐人员特殊等特点,一旦食品生产经营者没有尽到注意义务,很容易发生范围大、影响大、受害者集中的食品安全事故。因此,对这些特殊单位也应该进行强制投保,避免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3.权利义务第一,承保主体的权利义务。保险人应当如实告知合同内容,及时签单,及时履行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为相对人的商业秘密进行保密。对不属于保险责任的情形,有权拒绝赔付,有权对保险标的进行检查,有权在投保人违约时增加保险费。第二,投保主体的权利义务。投保人有权了解合同内容,有权要求对商业信息保密,投保人要如实告知重要事项,保证所提供材料真实有效,按时足额缴纳保费,危险增加及时通知保险人,保险事故发生后及时通知保险人,必要限度内的避免损失扩大。4.费率厘定保险费率指的是应缴纳保险费与保险金额的比例。参照我国交强险的费率厘定方式。在制定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费率时考虑两个问题,一个是设定统一的基础保险费率,另一个是设定合理的费率浮动。由于我国食品行业种类丰富,有着地区差异性等特点,设定统一的基础保险费率,即投保人投保的最低保险费率,有利于我国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的有利实施。同时,由于我国食品行业企业规模各异、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因此,应该建立浮动费率,根据企业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综合考虑投保企业的食品生产守法历史记录和日常管理状况,结合投保企业的经营范围、生产食品的特点、食品生产者的技术水平和质量管理等各方面情况,进行有层次的费率设定。5.保险期限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保险期间定为一年,规定在一些情形下投保人可以投保短期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

(三)赔偿

1.补偿性赔偿原则补偿性赔偿,是指以实际损害的发生为补偿的前提,且以实际的损害为赔偿范围的赔偿。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在被保险人对第三人造成损害时,承担被保险人对第三人的损害赔偿责任,此种责任起到补偿性的作用,不应具有惩罚的性质。如果扩大赔偿的范围,一方面会导致保险费率的增加,加重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负担,降低投保者的参保积极性。另一方面可能会引发道德问题,例如一些消费者为了获取保险赔偿,采取欺诈、扩大事故损失等方式来骗取高额的保险金。因此补偿性赔偿原则,既能够保障受害第三人的合法权益,使其受到的损害得到合理的弥补,又能保证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的正常开展。2.赔付范围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的赔付主要以实际损害为前提,因此包括以下费用。第一,医疗费用。包括医药费、诊疗费、必要合理的后续治疗费等。第二,致残费用。包括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等。第三,死亡费用。包括丧葬费、死亡赔偿金等。另外,对于精神损害赔偿金是否纳入的问题,由于精神损害认定困难,程序复杂,同时导致保险费率提高,加重了投保主体的负担。因此精神损害赔偿金不应该纳入赔付范围之中。3.赔付免除事由食品安全事故的损失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保险公司不予赔偿。被保险人故意制造食品安全事故的,保险公司在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垫付抢救费用,并有权向致害人追偿;造成受害人的财产损失的,保险公司不承担赔偿责任。4.赔付方式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应该规定第三人的直接请求权。我国《保险法》中规定,第三人直接对保险人进行请求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一种是被保险人责任已经确定,第三人在被保险人怠于向保险人请求时才能直接向保险人请求赔偿保险金。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受害者只能先请求被保险人向保险公司行使支付赔偿金请求权,由于受害者与被保险人的地位悬殊,被保险人拖延请求或者请求不及时,容易造成受害者治疗延误,造成严重后果,侵害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因此,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应该规定第三人直接请求权。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受害者能够直接向保险公司请求赔偿,保障受害人及时获得救助和赔偿,有效减少维权成本。5.救助基金国家设立食品安全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参照交强险有关救助基金的规定,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救助基金的来源包括:(1)按照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的保险费的一定比例提取的资金。(2)对未按照规定投保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的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罚款。(3)救助基金管理机构依法向食品安全事故责任人追偿的资金。(4)救助基金孳息。(5)其他资金。

(四)罚则

1.承保主体罚则未经保监会批准,非法从事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业务的,由保监会予以取缔;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保监会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保险公司未经保监会批准从事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业务的,由保监会责令改正,责令退还收取的保险费,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逾期不改正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吊销经营保险业务许可证。保险公司违法条例相关规定,由保监会责令改正,并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限制业务范围、责令停止接受新业务或者吊销经营保险业务许可证。2.投保主体罚则符合投保条件的食品生产者、经营者未按照规定投保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暂扣许可证,通知食品生产者、经营者依照规定投保,并处罚款。伪造、变造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保险标志,或者使用其他食品生产者、经营者的保险标志,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予以收缴,责令停产停业,处以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附则

食品制造业的特点篇2

食品工业固有的特征、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所处的特定阶段,决定着河南省提升食品工业发展质量十分必要。

1.防范食品安全风险的需要食品工业具有产品非标准化、品种多样化、产品安全性要求高等特点,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永不衰落的基础性产业。食品安全始终牵动着人们敏感的神经,是当下中国最大的民生问题,而食品非标准化与品种多样化的特点又增加了食品安全监管的难度。近年来,常有因为某一个食品安全事件而致整个产业发展受阻的情况发生,如“三鹿奶粉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等,都给相关产业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一个发展质量良好的产业必定是极少发生安全事故的产业。河南省作为食品工业大省,固然需要注意防范食品安全事件对产业发展带来的冲击,但提升发展质量才是防范食品安全风险的根本之策。

2.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需要食品工业是行业跨度大、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链环节繁多且相互影响的产业。基于这一特点,河南省食品工业提升发展质量不仅可以优化自身产业结构,而且可以辐射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如食品装备制造业、生物产业,从而促进河南省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升级。从河南省食品工业内部构成看,河南省农副食品大多是粗加工的,深加工食品较少,仅占10%,相比于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中70%为食品深加工,亟需提高深加工程度,优化产品结构;同样,河南省肉类食品加工量只占全部肉类食品产量的5%,蔬菜加工量只占蔬菜总产量的30%,远低于发达国家分别为25%和90%的比例,且存在产品结构优化问题[3]。从河南省的整体产业结构看,由于食品工业关联度高、行业跨度大,提升食品工业发展质量必然会促进相关产业优化结构,提升发展质量。

3.应对消费需求变化的需要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由“投资型”向“消费型”转变的重要时期,社会有效需求不断释放,居民食品消费需求进入结构不断升级的新阶段,表现为农村食品的多样化、城市食品的丰富化、家庭膳食的社会化、食物结构的健康化。发达国家加工食品已占到食品消费总量的70%~80%,我国目前只占到20%[4],相信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对加工食品需求也将越来越大。食品工业作为居民消费的基础行业,作为最典型的消费品产业,将从这些变化中直接受益。当然,这需要食品工业不断提升自身的发展质量,及时迎合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因此,作为食品工业大省,河南省必须根据居民消费需求变化,不断提升其食品工业发展质量。

4.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需要目前,河南省正在实施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规划。这三大战略既为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又对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三大战略目标的实现均有赖于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质量的提升,其原因在于:一是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需要通过多种战略举措实现农业现代化,以使粮食产量稳定、质量提升,而实现这一目标,有赖于食品工业发展质量的提升。二是中原经济区“两不三新”建设目标需要食品工业通过提升发展质量来引领新型工业化,促进“三化”协调发展。中原经济区的功能定位之一是把河南省建成商品粮生产基地和全国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食品工业基地,实现这一功能定位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提升食品工业发展质量。三是郑州航空港经济实验区定位为河南省对外开放高地与现代产业中心,这一定位有助于吸引聚集更多高端生产要素,提升食品工业发展质量;反过来,河南省食品工业也只有更快地提升其发展质量,才能更好地实现港区的发展定位。

二、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迅速,在产业规模、企业集聚、产值贡献、环境营造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积累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但从效率改进、结构优化、功能提升、潜力挖掘等方面看,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规模较大但效率不高规模与效率可以反映产业发展的综合实效,是产业发展质量评价的基础性指标。以工业总产值、资产总额、利润总额、年平均从业人员人数来度量食品工业产业规模,河南省食品工业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2。据计算,2011年,在全国31个省市中,河南省农副食品加工业与食品制造业产业规模排名第2,饮料制造业产业规模排名第3,烟草制品业排名第6[5]。同时,苏静[6]的研究也表明河南省食品工业规模因子排名全国第2位,仅落后于山东省。但是,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效率并不高,仅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劳动生产率(工业总产值/年均从业人员)、资本产出率(工业总产值/资产总额)、资产利润率(利润总额/资产总额)三个指标来度量发展效率,2011年河南省食品工业劳动生产率、资本产出率、资产利润率位于全国第15名,其中烟草制品业的效率更是处于全国中下水平,位居第20名。同时,苏静[6]的研究还表明河南省食品工业效率因子排名全国第15位。可见,河南省食品工业规模虽较大但效率不高。

2.集聚初显但结构不优产业集聚与结构状况是产业发展质量的重要体现。产业集聚反映产业空间发展强度状况,而产业结构则反映产业部门之间及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构成状况。近年来,河南省食品工业日益呈现集聚态势。郑州、漯河、鹤壁、周口、商丘、许昌6个地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产值占全省总产值的61.2%以上;同时,漯河经济技术开发区、汤阴食品产业集聚区被认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遂平县产业聚集区、新郑薛店食品工业园区、郑州马寨食品产业集聚区、永城面粉产业集群、淇县禽肉加工基地等享誉省内外,临颍县、淇县、新郑市等县(市、区)被评为全国食品工业强县。食品工业集聚效应在这些地区日益凸显。但河南省食品工业结构有待优化。从产业内部结构看,据计算,2013年,河南省食品工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在全省食品工业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7.8%、20.3%、14.6%、17.3%,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占比较大,而代表精深加工的食品制造业、高附加值的饮料制造业和高税收的烟草制品业占比偏低,相比于上海(占比为18291241),内部结构不优。从主要产品构成看,河南省生产的小麦粉、速冻米面、方便面、饼干等食品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37%、72%、27%和31%,居国内首位;味精、饮料酒等食品产量居全国第2位;鲜冷藏冻肉、白酒等食品产量居全国第3位[7];但这些产品均属于粗加工食品,附加值相对较低。从企业结构上看,2011年,河南省食品企业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仅有5家、超50亿元的仅有10家,其他90%以上的企业为小型企业,企业规模整体上处于小而散的状态。从企业品牌数量看,河南省食品工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6家、中国名牌产品15个[8],而山东省拥有中国驰名商标68家、中国名牌产品62个[9]。相较于山东省,河南省食品工业的品牌结构不合理。

3.贡献较大但开放度不够产业贡献与产业开放程度也是衡量产业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产业贡献主要体现在就业带动与税收方面,而产业开放度主要体现在产业对区域外的影响。就产业贡献而言,河南省食品工业贡献巨大。据统计,2012年,河南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73.7亿元,上缴税金428.8亿元(烟草制品业占其中的55.2%),食品工业用占全部工业140%的销售收入创造出17.3%的利润和21.8%的税金。不仅如此,食品工业带动能力日趋增强,直接安置就业人数达70多万人,相关配套产业就业人数达300万人,2000万农民从事原料生产,有力推动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10]但河南省食品工业的开放度不够,对区域外的影响较小。一是主要产品走出去的少,2011年,河南省食品工业出货值为66.4亿元,仅占工业销售值的1.0%,远低于山东省的1101.5亿元(占工业销售值的9.4%);其中,具有规模优势的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的出口占比分别是0.6%、1.8%、1.7%,远低于山东省的10.1%、10.4%、4%。二是产业利用港澳台与外商资本的较少,2011年,河南省食品工业资本构成澳台资本与外商资本合计为67.7亿元(占实收资本的比例为9.7%),远低于山东省的222亿元(占实收资本的比例为21.4%)。其中,具有规模优势的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的利用外资占比分别是139%、5.6%、6.4%,远低于山东省的19.4%、297%、24.8%。由此可见,河南省食品工业的开放程度还远远不够。

4.环境良好但创新不足产业发展环境与创新程度是反映产业发展质量的潜力指标,环境良好与创新能力强表明产业发展质量高。近年来,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环境良好。一是农产品资源丰富,作为粮食大省和人口大省,河南省发展食品工业具有原料与劳动力成本优势。二是河南省委、省政府对食品工业发展一直比较重视。从“十五”以来,连续三个五年规划对食品工业进行重点培育,食品工业步入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2009年出台的《河南省食品工业调整振兴规划》,为未来十年河南食品工业的发展提出了目标与实现路径。三是对产业发展予以资金支持,通过设立食品工业升级专项资金、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和农业开发产业投资基金,每年安排近1亿元资金支持食品工业发展。但是,河南省食品工业创新能力不强。首先,从创新投入上看,2011年,河南省食品工业科技研发强度为0.28%,远低于山东省的0.49%,尤其是代表精深加工的食品制造业,研发强度仅为0.31%,仅是山东省的1/3;农副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的研发强度分别为024%、0.50%、013%,均低于山东省(其分别为036%、0.95%、041%)。其次,从创新产出看,2011年,河南省食品工业新产品销售率(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销售收入之比)为4.12%,低于山东省5.7%的水平,尤其是河南省具有优势的农副食品加工业与食品制造业,新产品销售率分别为1.99%、3.75%,远低于山东省的419%、7.48%的水平。此外,2011年河南省食品工业有效发明专利数仅为430个,仅接近山东省843个的1/2;具有优势的农副食品加工业有效发明专利数更少,仅为163个,远低于山东省386个的数量。创新驱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改革开放后我国既定的发展战略。而创新能力弱,使得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缺乏后劲,潜力不足。

三、河南省提升食品工业发展质量的建议措施

尽管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在产业规模、产业集聚、产业贡献、发展环境等方面取得了骄人成绩,但仍存在效益不高、结构不优、开放不够、创新不足等问题,未来提升河南省食品工业质量必须在产业链、品牌、开放、创新等方面采取大战略、大举措。

1.实施产业链带动战略,提高发展效率产业发展效率受结构、开放程度、创新等多种因素影响。基于食品工业产业关联性强的特点,提高发展效率首先应加强产业链整合。河南省食品工业可在发挥规模优势的基础上,着力提升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的发展效率,重点打造面制品、肉制品、速冻食品和白酒产业四条产业链,培育和发展食品装备制造链。一要完善面制品产业链。应通过加速对现有部分骨干面粉厂的技术改造,提高面粉单厂生产规模,重点发展各类小麦专用粉;依托郑州金苑面粉、郑州海嘉面粉等企业,积极开发麦胚制品、小麦膳食纤维等高附加值产品。二要完善肉制品产业链。应依托双汇、大用、众品等知名企业,巩固扩大猪禽肉优势,积极发展牛羊肉及其他特色肉类品种;着力肉制品深加工,通过发展熟肉制品、调理肉制品与冷鲜分割肉制品,延长产业链;着力中高端肉制品开发,通过发展酱卤、熏烤、腌腊等肉制品,提高产品附加值。三要完善速冻食品产业链。应依托三全、思念、科迪、胖哥等知名企业,着力提升速冻汤圆、水饺、粽子等产品的品质和档次;通过提高速冻加工技术,探索开发馒头、菜肴、面条、炒饭等多规格、多口味的新型速冻产品和微波套餐食品;积极构筑以郑州为核心的速冻食品物流节点网络,强力推进冷链物流系统建设。四要完善白酒产业链。以豫酒六朵金花(仰韶彩陶坊、宋河粮液国字、杜康国花、宝丰国色清香、张弓度之度、赊店青花瓷)为重点,扩大中高端白酒生产规模;依托杜康、仰韶等知名酒厂,提高原酒生产能力;加强啤酒行业整合,着力提升金星啤酒的品牌影响力;鼓励葡萄酒、保健酒、黄酒等企业扩大发展规模。五要培育食品装备制造产业链。考虑到工业4.0时代的到来与电子商务的发展,依托河南省食品工业庞大的市场需求,应重视培育、发展食品装备制造业,重点研制可满足个性化定制需求的智能化食品加工与包装设备,包括食品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包装新材料、数码印刷和数码标签、发酵设备等。

2.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有多种措施,包括品牌建设、产业链整合、名企引进、创新推动等。但就河南省食品工业而言,宜依托现有优势,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与产品链延伸相呼应,集中培育发展一大批食品工业名牌产品,以品牌效应开拓市场、推动结构升级,增强产业发展质量。一要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应依托现有知名品牌,鼓励相关企业开展新产品研发,实施品牌延伸策略,巩固提高一批知名品牌;结合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引进一批知名食品企业,嫁接拓展一批知名品牌;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以地域文化为特色创建提升一批知名品牌;鼓励同类中小企业合并重组,加大营销组合与市场创新,优化整合一批知名品牌。二要以品牌效应驱动转型升级。应鼓励知名企业品牌延伸,开发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引导高端需求,抢占中高端市场;鼓励企业加速研制功能化食品,研制开发针对“三高”群体、抗衰老抗疲劳群体、美容需求群体、提高智力需求群体的保健食品;鼓励开发时尚化、娱乐化食品,开发一些可以吃着玩、吃着炫的时尚化家庭休闲食品;探索开发具有中原特色的概念性食品。

3.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提升产业价值食品企业“走出去”可以扩大对外影响,而“引进来”则可以增加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应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配置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端生产要素,在提高开放度的同时,提升产业价值。一要大力引进高端生产要素。应充分发挥河南省成本优势和市场辐射优势,以现有食品工业体系为基础,重点引进技术、管理和人才等高端生产要素。要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通过产业链招商、龙头企业招商,积极承接高端产业链、高新技术企业的转移。要结合产业链带动战略,重点引进食品装备制造技术、节能环保技术和生物技术,实现对现有产业链缺失环节的“补链”;重点引进行业领军人才、高端管理人才、金融与营销等高级专业人才,实现对现有产业链科技、管理、金融、信息等方面的“强链”。要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落实相关奖励政策,促进重大项目落地、生根、开花。二要进一步开拓销售市场。应借助航空港对外开放平台建设,结合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鼓励省内食品企业积极开展跨境电子商务,拓宽食品销售渠道。要大力扶持一批行业地位领先、规模优势明显、经济效益突出、综合实力强的骨干企业到省外投资建厂或建立生产基地,扩大产品或品牌影响力。要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展销会,加强与各地大型卖场、行业组织的合作,提高企业品牌知名度。

食品制造业的特点篇3

同时,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提高我国社会各界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全面认识,为政府或相关部门制定相关法规政策或引导措施提供决策依据。因此,本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选择股东、债权人、消费者、员工、供应商、社区、政府等作为利益相关方,以食品制造业的社会责任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选择一定数量的消费者,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我国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以便使研究结论更具针对性和指导性。

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认知情况

为了解消费者对于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情况,我们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食品制造业的特点,从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关注程度、对食品制造业不同社会责任内容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对食品制造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的看法等方面,设计了初步的调查问卷。2012年1~4月,我们进行了小规模的预调查,根据消费者的反映及问卷预调查的结果对初步的调查问卷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正式调查在2012年7~8月进行,我们组织了50名在校大学生,在江苏省13个市的范围内开展对消费者的调查工作。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问卷1748份,在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编号和内容检查时,剔除了填写不认真和不完整的问卷246份,最终保留有效问卷1502份,有效回收率为75.10%。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见表1。表1的数据表明,本次调查的样本分布相对比较广泛,消费者的统计特征没有出现某一类型消费者过度集中现象,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一)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关注程度

根据调查结果,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表示“非常关注”与“比较关注”的消费者共占82.9%,而“不怎么关注”与“不关注”的仅占8.8%。这表明目前大多数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问题较为关注,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意识正在逐步提高。

(二)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应否承担社会责任的看法

调查结果显示,87%的消费者认为食品制造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7.1%的消费者认为应否承担社会责任要视食品制造企业的性质(国企还是民企)与发展阶段而定,但有5.9%的消费者认为食品制造业不应该承担社会责任。调查结果还显示,分别有11.52%及17.11%的消费者完全及基本支持“食品制造企业应该先考虑自己的发展和建设,然后再考虑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的观点,而分别有28.76%及33.36%的消费者表示基本反对和完全反对。这表明大多数消费者认为食品制造企业无论是国有性质还是民营性质,也无论是处于什么发展阶段,都应该承担社会责任。

(三)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及重要性的看法

食品制造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内容

按照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应对股东、债权人、员工、消费者、供应商、社区、政府等各利益方承担社会责任。那么消费者作为利益群体的一部分,对食品制造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容存在什么样的看法?不同的责任内容消费者在认同程度上有着怎样的差异?为此,本文对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内容的认同程度进行了调查。借鉴2007年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7]中通过相关题目来了解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公益责任的看法,本次调查的问卷针对股东、债权人、消费者、员工、供应商、社区、政府等七个方面,设计了11个选项让消费者进行选择,以了解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内容的看法,具体统计结果见表2。表2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消费者认同食品制造业应对与企业有密切关系的七个方面的利益群体承担社会责任,并维护其权益。其中,消费者权益责任的认可度最高,消费者对自身利益的责任意识高于对政府、债权人、员工、供应商、股东、社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意识。这说明作为消费者来说,比较关注自身利益的保障,尤其是在近几年食品安全不断出现问题的情况,消费者更加重视食品安全和质量,对食品制造业保障消费者的利益提出了更多的诉求。

在各项具体的社会责任内容当中,消费者对“保证食品安全和质量”认同程度最高,高达88.02%的被问卷对象认为保证食品安全和质量是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其次为“关注消费者满意度,建立售后服务和投诉机制”,消费者赞同比例为83.69%。仅次于对消费者权益诉求的是“依法纳税”和“诚信经营,遵守行业道德规范”,分别被80.96%及71.64%的消费者认同。68.77%的消费者认可食品制造业应对债权人承担社会责任。“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作为食品制造业的社会责任被58.32%的消费者认可,体现了我国消费者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而消费者对于股东利益、供应商权益的关注没有排在较为靠前的位置,被消费者的认可度仅分别为53.46%和56.72%,排在倒数第二、三位。消费者对“开展社会捐赠,支持公益事业”作为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内容认同程度最低,只有42.01%被问卷对象选择该项为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内容。#p#分页标题#e#

从以上的调查结果可得出,食品安全被认为是食品制造业最重要的社会责任。这可能由于近几年来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使得消费者强烈希望食品制造业主动承担食品安全责任。也就是说,对于食品制造业而言,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是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最重要体现,食品制造企业必须在履行基本的社会责任———保证食品安全的基础上,履行其他的社会责任才会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有社会责任感的食品制造企业,应该把食品安全放在第一位。同时,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对“开展社会捐赠,支持公益事业”作为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内容认同程度最低。消费者不看重食品制造业的社会捐赠,可能源于人们对“伪善”行为的厌恶。一般消费者认为,企业履行慈善责任带有强烈的商业目的,并非纯粹的“做善事”。

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认知的影响因素

在对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认知状况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本部分运用调查数据、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一步探讨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认知的影响因素。

(一)研究假设

1.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与关注程度

在我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仍旧处于初级阶段,许多消费者对社会责任不够关注。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问题的关注程度可能直接会影响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包括对食品制造业是否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在何阶段承担社会责任、社会责任应包括的具体内容等的看法。也就是说,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问题的关注程度越高,可能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相对更为全面、准确。故本研究提出假设:

H1: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与其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关注程度正相关。

2.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与消费者特征

曾寅初等[8]选取了人口统计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从事的职业、月平均收入对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知水平的影响进行研究。刘增等[9]选取性别、年龄、学历、收入、家庭特征等因素对认证食品的认知水平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参考学者所考虑认知水平的人口特征变量,本文认为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除了受关注程度影响外,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从事的职业、月平均收入、工作和学习所在地等消费者特征也会影响认知水平。

(1)从中国的现实情形考虑,女性在家庭中更多的承担了购买食物,关注家庭成员健康状况的责任,从而女性有可能接触更多的食品制造业相关信息,对食品制造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可能更高。故提出假设:

H2:与男性消费者相比,女性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更高。(2)随着年龄的增长,消费者的事业和家庭逐步稳定,会更多的关注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同时他们拥有相对丰富的阅历和更广泛的视野来看待食品制造业的社会责任,因而对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越高。故提出假设:

H3: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与其年龄正相关。(3)教育水平越高的人,对企业发展和道德问题有着更为清楚的认识和明确的价值观,更会认识到食品制造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内容认知水平也会越高。同时,他们拥有更强的能力和更多的渠道接受和了解食品制造业的社会责任信息,因此对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更高。故提出假设:

H4: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与其受教育程度正相关。(4)由于学生在校学习,与社会接触面窄,而个体户和自谋职业者、其他职业群体迫于生计压力,会更多地关心个人利益,因此学生、个体户和自谋职业者、其他职业群体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较低。而医生因为工作性质的需要、政府机构人员对政策信息方面把握比较及时、教育研究机构的人对科学和技术的理解和关注水平都比较高(曾寅初等[8]),因此,医生、公务员、教师及科研人员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会相对较高。在企业单位工作的消费群体,由于工作的性质,必须与股东、债权人、员工、供应商、消费者、社区、政府等多方利益相关者进行接触和开展关联活动,因此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认知水平最高。故提出假设:

H5:学生、个体户和自谋职业者、其他职业群体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最低,公务员、医生、教师及科研人员等的认知水平较高,在企业单位工作的消费群体的认知水平最高。(5)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分为不同的层次,只有排在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拓展该理论,随着收入的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的需要层次会逐步变高。当食品制造业提供的食品满足其维持生命的基本需要后,会对食品的安全及质量提出更多的要求,然后由于社交的需要、感情和归属甚至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们对食品制造业承担社会责任会提出更多的要求,希望食品制造业能对员工、股东、债权人等各利益群体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因此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解更加透彻。故提出假设:

H6: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与其收入水平正相关。(6)生活在农村、县城或建制镇、地级市、省会城市或直辖市等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不同。生活在经济更为发达地区消费者,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更为关注食品制造业的社会责任,同时获取企业的社会责任的信息渠道更为广泛,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更高。故提出假设:H7: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跟消费者所在地的经济发达程度正相关。

(二)变量选取

1.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认知水平的衡量

本文通过调查问卷中的相关问题选项采用计分加总的方法,来反映和度量食品消费者对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问卷题项设计及分值确定如下:(1)通过列举食品制造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发展与承担社会责任的关系如何看待等有关社会责任概念问题,让消费者根据自己的认识进行选择,对不同选项给予相应的赋值。对有关社会责任概念问题的认知共计6分。(2)通过列举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涵盖内容,让消费者进行选择,以了解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内容的了解程度。陈旭东[10]按特殊群体责任、社会责任、公益责任、消费者责任、诚信责任、环境责任、员工责任、经济责任、投资者责任等八个方面设计相关项目,对民营企业进行问卷,并根据选项赋值,根据结果计算得分,以了解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的认同度。参考该研究成果,本研究在问卷调查设计了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认知题项,涉及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股东、债权人、员工、供应商、消费者、社区、政府等七个方面内容,给每个方面分别赋值2分,如该方面细分为若干个子项,则将2分分摊到各个拆分的题项。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内容的认知共计14分。(3)根据消费者对与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认知水平相关题项的选择结果确定分值,最终计算出合计值,从而得出消费者对于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识水平。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的分值在0~20之间(见表3),分值越高代表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越高。#p#分页标题#e#

2.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认知的主要影响因素

本文将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问题的关注程度、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个人月收入、工作或学习所在地作为自变量,结合调查数据的实际情况,分析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认知的主要影响因素。

(三)模型建立

根据前面的研究假定,拟构建以下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β7X7+ε其中,Y是因变量,标识的是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β0表示常数项,β1、β2…β7表示待估系数,X1、X2…X7是自变量,具体含义见表4;ε表示误差项。

(四)回归结果分析

1.描述性统计

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状况的描述性统计见表5。根据表5,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认知水平取值范围在3~20之间。可看出,有些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理解到位,社会责任认知水平得到满分(20分),但是,部分消费者仍然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解比较局限,社会责任认知得分仅为3分。总体上来说,消费者对社会责任的认识水平均值为13.22,说明消费者对社会责任的认识水平有待提高。

2.回归结果

根据选定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Spss统计软件16.0版,对回归方程的参数进行估计并进行检验,F(7,1494)=23.71,p<0.05,表明回归模型是显著的。回归系数估计及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6。由表6的回归结果可知,各解释变量的特征根未发现接近于0的值,方差膨胀因子(ViF)较小,在1.033~1.209之间,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共线性问题。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程度这个指标的检验值在0.05的水平显著。在消费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中,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个人月收入、工作或学习所在地的检验值均在0.05的检验水平显著。

3.回归结果分析

根据表6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与消费者统计特征等解释变量间的关系呈现如下特征:(1)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关注程度与消费者认知水平显著正相关,这验证了研究假设1,说明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问题关注程度越高的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也越高。(2)消费者认知水平与性别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关系,假设2未能通过检验,说明消费者认知水平不受性别差异的影响。(3)消费者年龄与认知水平显著正相关,该结果与假设3一致,说明年龄越大的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更高。(4)消费者认知水平与受教育程度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验证了假设4,这表明教育水平越高的消费者对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更高。(5)消费者职业与认知水平显著正相关,这与假设5一致,学生、个体户和自谋职业者、其他职业群体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较低,公务员、医生、教师及科研人员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内容的理解和认知水平更高,而在企业单位工作的消费群体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认知水平最高。(6)消费者认知水平与个人月收入的关系显著正相关,这验证了假设6,说明随着收入的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上升。(7)消费者工作或学习所在地与认知水平显著相关,这验证了假设7。生活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更高。反之,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较低。

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对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运用调查数据研究了我国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状况及影响因素。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绝大多数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问题都比较关注,但关注的重点内容不尽相同。大部分消费者认同食品制造业应考虑各利益群体的利益,但其关注最多的还是食品制造业对消费者自身的责任,消费者对自身利益的责任意识高于对政府、债权人、员工、供应商、股东、社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意识。在各项社会责任具体内容当中,消费者最为看重的是食品质量与安全责任,而对社会捐赠责任认同度最低。第二,我国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消费者对社会责任问题的关注程度以及人口学特征,与其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有着显著相关性。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关注程度以及消费者的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状况与其认知水平显著正相关,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关注程度越高、年龄越大、教育水平越高、收入越高的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也越高。职业、所在地的经济发展程度也与消费者认知水平呈显著相关关系,在企业单位工作的消费群体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认知水平最高,生活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也较高。

从本文的研究结论来看,消费者对社会捐赠责任认同度最低,最为看重的是食品质量与安全责任,这点应引起食品制造业和有关组织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不少企业认为,承担社会责任等于慈善捐款和公益活动,包括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三鹿、伊利、蒙牛等知名食品制造企业在事件发生之前都进行了大量的社会捐赠或参与公益事件,一些组织开展的社会责任评比活动也往往以捐款数额作为首要甚至是唯一指标。Drumwright[11]指出,企业在从事社会责任活动时,如果希望得到消费者回报,其所从事的社会责任活动必须与营销的目标群体保持高度的一致。针对本文的结论,食品制造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应正确树立社会责任意识,以消费者为本,把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作为食品制造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同时,处理好食品安全、慈善活动等不同维度的社会责任的关系,在做好基本的社会责任———食品安全的基础上,可以开展更高层次、更广泛层面的社会责任,包括积极开展慈善捐助、热心公益事业等,而不应该本末倒置,无视食品安全,盲目地开展慈善捐赠活动。同时,从行业的角度,食品制造业应建立相应的具体标准或衡量指标来进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优劣判别。目前,我国的纺织业已建立了专门的、有针对性的“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食品制造业也有必要立足于国内食品制造业行业特点和现状,构建食品制造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以客观评价食品制造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引导食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高企业可持续的竞争力。#p#分页标题#e#

食品制造业的特点篇4

临危受命打造新企

泰山集团泰安市普瑞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前身为泰安市轻工机械厂,始建于1971年。

范伟国以前是在军工厂上班,由于父亲退休从东北回到了山东家乡,1994年,范伟国到泰山集团后,又到了泰安市轻工机械厂上班。当时,山东全省正在大力发展酿酒、造纸、食品三大产业,这三大产业的发展为机械制造提供了广阔的市场。1996年,范伟国开始担任经营厂长。1998年担任厂长,当时企业很窘迫,到了濒临倒闭的边沿。财务上仅有12万元的账面资金,却负债3000多万。他当厂长时正值春节前,债务紧逼,广大员工也等着发工资过春节,这一巨大的资金问题使普瑞特陷入了困境。

“在这紧急时刻,幸亏张裕公司挟持了一把,付给了一笔40万元的货款,暂时缓解了紧张的局势”,事隔12年后的今天,范伟国对客户依然心存感激之情、回报之心。

在泰山集团公司高层的大力支持、关心和帮助下。存泰安市委市政府及市经贸委的鼎力指导下,范伟国带领管理团队,一个一个地解决困难,企业不断地发展壮大起来,坚持注重技术、注重产品品质,2001年,泰安市轻工机械厂改制成立规范化股份制企业,也就是今天的泰山集团泰安市普瑞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品牌兴企品质强企

企业改制后,普瑞特就立即确立了以普瑞特为主导品牌的系列品牌兴企、品质强企战略,始终秉承“追求完美,致力服务”的经营理念,企业的努力没有白费,相继获得了国家权威部门的荣誉,现已拥有“泰山”、“普瑞特”、“pRetteCH”等品牌,并且仍有诸多件适合企业发展的商标正在申请注册中。同时,一面加大“普瑞特”等主导品牌的宣传力度,一面加强对子品牌的保护力度。

普瑞特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打造科学技术创新体系,经过坚持不懈地奋力开拓,形成了以不锈钢薄壁容器和有机热载体炉为主导、以不锈钢专用设备为方向的产品开发格局,建设了国内最大的不锈钢薄壁容器制造基地和北方最大的有机热载体炉生产基地。

目前的产品化格局已经在国际国内形成,有些自主研发的产品已替代进口,普瑞特系列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所有产品涉及白酒、葡萄酒、啤酒、果汁、乳汁品、生物制药、农产品加工、造纸、化工等领域,覆盖到北京、山东、湖南、湖北、四川、河北、甘肃等全国二十八个省市和地区,出口法国、日本、美国、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等十二个国家,实现了企业生产经营决速、规模发展。

对此。范伟国认为,是技术创新为普瑞特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只有紧密围绕创新,坚持以创新为核心的发展战略,以品牌建设和信誉为基础,积极构建创新平台,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机械加工能力和水平,普瑞特才能更好地健康、稳定发展。

抢占技术制高开发高、精、尖产品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葡萄酒(果酒)、果蔬汁的消费趋势呈现巨增态势。发展葡萄酒(果酒)、果蔬汁已被列为我国食品工业规划的重点发展产业,同时也是农副产品产业化的重点支持领域。面对这一巨大市场,以范伟国为首的普瑞特决策层果断提出“食品级”科技创新理念,按照国家的要求,率先在国内食品机械行业导入国际“食品级”概念。制订了《食品工业用不锈钢薄壁容器》行业标准,用先进的生产理念和设计理念,改造传统工艺流程和生产模式,为酒类、饮料企业进入安全、卫生、优质的生产环境提供合格的设备。

果蔬加工系列成套装备是普瑞特紧紧围绕国家制定的产业发展规划,依托企业技术中心自主研发的。目前,该公司在葡萄酒(汁)和苹果浓缩汁的综合加工领域都已基本实现了成套装备的研发和制造能力,为葡萄酒和苹果浓缩汁加工企业提供前期规划设计、生产线的制造等“交钥匙“工程,为加工企业节省了建设周期和投资。现已成功的为张裕、王朝、汇源、海升、安德利、中鲁、通达等企业提供了部分成套设备和服务。

同时,该公司结合葡萄、苹果加工企业的生产实际和要求,致力于研究开发葡萄和苹果加工技术循环经济发展的加工成套装备,从葡萄和苹果的前期处理开始,经发酵、调汁,冷冻,储存到葡萄籽和苹果籽的深加工,最后到发酵后的残渣处理,形成完整、系列的加工装备。

中国酒企公认的“首选设备供应商”

为进一步规范和正确指导产品的制造和检验,根据白酒行业的生产特点,普瑞特从2002年起开始在白酒行业宣传、推广薄壁不锈钢容器,目前已在茅台、郎酒、金六福、稻花香、枝江、酒鬼酒、黄鹤楼、湘窖、汾酒、古井贡、宣酒、金种子、口子窖、四特、洋河、今世缘、双沟、生力源、扳倒井、兰陵、花冠、水浒、宝丰、宋河等著名白酒企业生产应用,制造各类贮罐、勾兑罐、调配罐等38000多台。效果显著,同时根据白酒企业防火安全的需要,在原有的检测手段外,特别增加了焊缝的真空箱法和着色探伤程序的检验,保证了制造过程中的产品质量和安全。

本着为行业繁荣服务、为客户负责的精神,普瑞特在总结不锈钢薄壁容器在葡萄酒、果汁、乳制品等行业成功应用经验基础上,结合白酒行业生产中的安全、消防课题,充分考虑白酒这一介质的易燃、易爆及挥发性强这一特质。根据《食品工业用不锈钢薄壁容器》行业标准,普瑞特又进一步制订了白酒行业用薄壁不锈钢容器设计和制造规范,从而保证了该类产品在白酒行业中的运用和推广,得到了白酒界专家和相关设计院认可和支持。

食品制造业的特点篇5

记者:机械的发明改进了生产工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而对于食品行业来说食品包装机械除了提高生产效率外还有哪些作用?

林亚玲:食品机械不但可以提高生产率而且有助于保障食品的质量与安全。在国外发达国家食品安全事件鲜有发生,这与机械化的水平是有很大关系的,机械不是自私的,它能可靠地保证产品卫生,避免了人手直接接触食品、药品,减少了污染,进一步保证卫生质量。

食品包装是食品走向市场的重要环节,符合安全卫生要求的包装机械,可以避免过多的人与食品的接触,减少了细菌的传播,减少安全隐患,从而帮助企业提高产品效益和品牌形象。

卢立新:我认为,包装机械除了林老师说到的作用外,还具有以下作用:

实现产品的推陈出新,延长产品保质期,方便产品流通。包装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最终需要通过包装机械实现,特别是对于食品包装,更是如此。食品无菌包装、气调包装,软罐头包装等近年来已广泛上市的包装新产品,都需要通过相应的包装机械实施完成,同时高质量的功能性包装。有效延长了食品货架期,使产品的流通范围、销售周期得以扩大。

此外,包装机械有利于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包装。通常产品包装对生产环境都有一定的要求,对于一些特殊产品包装,采用包装机械不仅保护了操作人员的劳动条件,而且使生产过程的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保护了环境。同时采用机械包装,产品和包装材料的供给是比较集中的,各包装工序安排紧凑,因而减少包装占地面积,节约基建投资。

记者:据统计,目前中国食品包装机械的产值在300亿元人民币左右,每年进口的食品包装机械约10亿美元包装机械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增长快、颇具活力的个朝阳产业。对此,请两位介绍一下我国包装机械快速发展的原因。

林亚玲:从上个世纪未到现在,全国食品工业年增长速度达到20%,尤其是2007年到2010年,食品工业总产值翻了一番。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同样也带动了包装机械的发展。另外,由于中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休闲食品、冷冻食品、调理食品等新兴食品产业更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这几年的需求量一直呈上升趋势,这也带动了包装机械的发展。

同时,我国现在的粮食总产量约为5亿吨、肉类7000多万吨、奶类2200多万吨、水果7300多万吨,蔬菜约5亿吨,这十多亿吨农产品的加工,会带来无限潜力的经济效益,同时给包装产业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此外,我国众多的食品工业在经过十几年的运行以后,已步入设备和技术的更新阶段,故每年用于设备改造和技术更新改造的消费非常巨大,这也成为推动我国食品包装机械行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卢立新:我认为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当今包装已成为对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生产,流通、消费和出口具有重要支撑与促进作用的“支柱”产业。从产品的生产到商品流通、销售,再到包装废弃物的处理等,包装成为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包装机械是为商品进入市场提供保护、方便流通、促进销售及提高附加值而使用的技术装备,包装机械直接决定了各类包装制品工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影响着包装工业的发展。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人们对产品质量,产品安全及其流通要求的日益提高,包装的重要性日渐突显,对高性能包装机械的需求不断提高。

二是从世界范围内来看,食品是包装工业的重要市场,包装的主要对象60%以上都是食品。而食品生产中,食品加工工艺、食品机械和食品包装有极大的关联度,新的包装工艺可极大地改变食品工业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发展进程,没有食品包装技术机械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就无法实现食品工业的现代化。

记者:不同的食品有不同的特性,而不同的食品特性又对食品的包装有着不同的要求,请问企业在选配包装机械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林亚玲:企业在选配包装机械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满足食品包装工艺要求,对食品选用的材料及容器有良好的适应性,保证包装质量和包装生产效率的要求,技术先进,工作稳定可靠,能耗少,使用维修方便:

第二、注意机械通用性,能适应多种食品的包装需要。符合食品卫生的要求,易清洗、不污染食品;

第三、对食品包装所要求的条件,如温度、压力、时间、计量、速度等有合理的,可靠的控制装置,并尽可能采用自动控制方式;

第四、生产多品种、同类型、多规格产品时,需选用多功能机械,力求用一台机器来完成多项包装操作,提高效率,节省劳力及减少占地面积,从而改善工人劳动条件和减轻劳动强度。

卢立新:合理的设备选型是保证产品高质量的关键。因此,如何选用生产能力适宜,配套性强,适应性好的包装机械已成为产品生产企业的重要课题,也是生产企业建厂投产前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首先,食品包装机械设备的选配首先要考虑技术性能要求,要与企业的产品合格标准、生产能力相匹配。

其次,要考虑经济性要求。设备选型必须根据企业的经济实力,从技术经济指标合理方面综合考虑,既要满足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指标的要求,又要综合考虑以最少的投资选购高质量、高效率、能耗小的产品,从而帮助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再次,还要考虑企业的适应性。主要是指企业现有的生产,技术条件及生产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能否与包装机械相适应。

记者:据专家介绍,我国包装机械的技术水平与世界强国相比有近20年的差距,那么两位觉得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林亚玲:的确。从行业发展的整体情况来看,我国包装机械的技术水平与先进国家相比整体落后近20年,而且在产品的开发、性能、质量、可靠性、服务等方面均处于劣势。具体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机械材料。我国的食品和包装设备质量参差不齐,大部分设备所用材料多为传统的金属钢,铁及铜,很少使用新型、高技术含量的材料。即使是使用传统的金属材料,为了节约成本,也多采用质量差、耐磨性、强度均比较低的产品,再加上加工工艺差,加工方式比较落后,最终导致产品质量低劣,性能不稳定,使用寿命短。然

而在国外,新的合金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等新型材料得到了推广应用,再加上设备加工技术先进,所生产出来的设备质量要远远优于国产设备。

机械设计技术。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食品与包装机械普遍采用了机,电,光,液、气一体化技术,模块化、智能化、信息化、标准化、系列化、虚拟设计与仿真技术,模具自动生成设计技术等。在我国重点加强了机,光、电、液、气一体化技术,部分设备实现了高速、低耗、安全、卫生、稳定可靠的目标,产品技术正在向多功能、模块化、智能控制等方向发展。在实际的设备设计过程中部分企业应用了标准化和系列化的设计,但在虚拟仿真设计、模块化设计、模具自动生成设计等方面还是空白。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包装机械行业的产品配套数量少,缺少高精度和大型化产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产品质量差距表现在产品性能低,稳定性和可靠性差,外观造型不美观、表面处理粗糙,许多元器件质量差、寿命短,可靠性低,影响了整体产品的质量。

卢立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包装机械行业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是在数量和品种方面。目前国外能生产的包装机械达6000多个品种,而我国只能生产3000种。生产设备的种类不齐全,一些高度专业化的成套包装机械系统、专用机械还未研制成功。

二是在质量和技术含量方面。目前我国总体的生产状况是结构较为简单、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多,高技术附加值,高生产率的产品少:通用机械多,特殊要求、特殊物料加工的功能性包装机械少;单机多,成套流水线少,完整的高性能的大型包装生产线尤少;重生产加工,轻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很少。

记者:面对这样的差距,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加以应对呢?

林亚玲:要缩小这种差距,我个人有以下几点建议,

加强人才培养。加强食品和包装机械学科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设置食品与包装机械专业,开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建立或充分利用现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科研和教学活动,加强实验实践教育,为社会输出更多的食品和包装机械专业人。

加强技术创新。了解终端客户的实际需求,生产出切实符合客户要求的产品,配以完善的售后服务是未来中国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的一大发展趋势。这种技术创新包括机械材料技术,包装材料技术,先进设计技术、先进设备制造技术、食品加工装备技术、重大工程技术、检测技术、标准技术,管理技术等。

加强行业平台建设。借助行业协会以及食品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力量,将食品制造装备行业的生产、科研、高校等单位进行合理组织,吸收行业生产,教学、科研等有较强实力的单位组建食品装备行业技术战略联盟,搭建行业技术创新平台。

卢立新:要缩小这种差距,我觉得应该从政府、企业两个方面入手:

政府方面:实施包装机械装备制造业振兴战略。要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跨越,关键是要提高装备制造能力。当前,我国包装机械占整个装备制造业的比例较低,已严重制约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与产品生产质量的提升。大力发展包装机械制造业,提高其在制造业中的比重,是实现我国制造强国目标所需要的。

加强政策引导,大力开展重点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将行业重点产品研发列入国家和省规划的重大技术项目,以促进产品的技术攻关,国产设备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将关键包装设备列入政策补贴范围,设立包装机械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专项资金。

制定修订相关包装机械标准。高质量的包装机械必须制定高质量的各项标准,相关产品标准要与国际标准接轨,包括产品技术性能标准、产品可靠性标准、产品环境性能标准、产品加工及检测规范,以进一步推动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

企业方面: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企业要主动实施“联合、整合融合”等战略,以适应“入世”后的市场变化,通过小规模经营实现快速扩张,提高竞争力,实现资源重组、联营,股份运作,走产业规模化之路。

食品制造业的特点篇6

通过对我国烘焙类食品市场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烘焙食品市场存在产品更新速度较慢、产品同质化竞争较为严重、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等问题,进而在对DiY体验营销新模式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烘焙食品企业实行DiY体验营销的产品体验、服务体验、环境体验及互动体验等相关策略。

关键词:

糕点;体验营销;DiY

资料显示,2014年中国烘焙行业人均消费水平均值为23.47美元/每年。因饮食结构的差异,中国烘焙品的人均消费量不及英、美人均消费量的1/10。与中国饮食结构相同的亚洲国家日韩相比,中国的人均消费量也存在至少一倍的差距。以2014年为例,2014年中国烘焙行业市场规模为899.44亿元,假设中国人均消费水平能达到韩国烘焙行业人均消费水平均值57.60美元,中国烘焙行业还将有1307.96亿元空间。随着我国消费结构的改变,烘焙和糕点市场仍然面临巨大地转变。

一、我国烘焙食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与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但是我国很多烘焙类食品企业在新产品开发、食品安全等方面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足够的发展,从而不能较好地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目前我国烘焙类食品市场存在以下3个问题。

(一)产品缺乏创新或更新速度慢

传统烘焙食品企业由于缺乏创新,采用传统制作工艺和配方,使产品有高糖、高油等不利于健康的特点,而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更喜欢低糖、低脂及低热能的食品,这导致传统糕点与时展不一致。另外,国内传统的烘焙类食品企业产品市场区域特征明显,原因之一是由于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不尽相同。但是企业满足于现有产品和市场,对产品创新和终端市场不够重视,当然也有个别企业比较重视产品创新,但对于外来的烘焙食品企业产品信息接收却较为缓慢,这也是影响传统烘焙类食品企业做大做强的原因[1]。DiY即designityour-self,为自己设计[2],将DiY这一理念引入烘焙类食品企业可以有助于其在营销定位时更侧重于站在消费者的立场考虑问题,有助于其在产品定位、产品技术更新等方面的创新,进而满足现代消费者对营养成分、口味及样式等多方面的需求。

(二)烘焙食品企业市场经营陷入产品同质化竞争

当前,在烘焙食品市场上,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同行业内各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日趋同质化。一方面,较多烘焙类食品在产品配料、风味及包装等方面较为相似,同质化程度日益提高。例如:当前市场上的烘焙食品大多以蛋糕、面包等为主,非常缺乏依据消费者体质、年龄、性别及地域等特征不同而各具特色的私人定制产品;同时,从配料上讲,目前市面上的大多数烘焙食品均是以牛奶、面粉、鸡蛋等为原料来源,配料成分较为单调,不能满足消费者对制作精细化及营养成分丰富化的要求;从口味上来讲,当前市场上流通的烘焙类食品2/3以上均是甜食,不到1/3的为原味或咸味,口味与其他产品相比较为单一。另一方面,整个烘焙行业的市场策略趋于同质化[3]。例如:多数烘焙企业品牌定位趋同,产品市场均倾向于以学生、上班族等为主要消费群体,缺乏对高端市场及更广泛消费群体市场潜力的挖掘。再如,当前部分烘焙企业在经营理念、宣传理念及产品定位等方面均趋于西化,并未真正融入中国的特色文化与本土精神。通过引入DiY营销模式,一定程度上对于烘焙类企业产品多元化、营销模式多样化发展有促进作用。

(三)烘焙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消费者信任度逐年降低

近几年,传统烘焙食品因为菌落总数及添加剂问题,曝光事件时有发生。例如,在深圳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的2015年第8期食品安全抽样检验情况的通报显示,不合格产品检出率为3.3%,其中,面点、糕点铝超标问题严重。同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2015年12月8日的官网上报道:在近期抽检的6类557批次样品中有9批次样品不合格,其中就有烘焙类食品企业上海三辉麦风,其金山分公司生产的香蕉味注芯蛋糕菌落总数超标。烘焙类食品企业在规模快速扩张的情况下,其安全问题、质量问题频发,消费者信任度逐年下降,已严重制约了其健康有序发展[4]。提升消费者信心、让消费者放心已成为目前烘焙类食品企业共同关心的话题之一,所以引入DiY营销模式,让消费者亲身体验生产过程,相信一定程度上对于提升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具有较好的作用[5]。

二、烘焙食品企业DiY体验营销的Swot分析

与传统营销模式较注重产品质量相比,DiY营销模式更倾向于站在消费者的视角考虑问题、更专注于顾客的体验,试图通过满足消费者的情感体验以达到赢利目的[6]。传统营销模式认为,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会非常理性地分析、判断并最终购买,其消费行为仅仅是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而体验营销模式则认为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既是理性的,又是感性的;消费者在消费时既会理性地分析、判断并最终购买其必需产品,同时消费者也会为追求乐趣、刺激等感性情感的愉悦而一时冲动地进行消费。所以在营销的过程中,体验营销就不像传统营销那样较注重产品性能、产品分类,而是更倾向于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中为消费者制造各种形式的消费体验情景。烘焙行业DiY体验营销的Swot分析见表1、表2.通过对表1和表2的分析发现:当前,烘焙行业在DiY体验营销模式的设计上既有其产品个性化、多样化、趣味化等优势,也存在体验营销竞争相对较小、消费群体消费观念逐步转变等机会,但同时又存在规模较小、缺乏价值参照系等劣势、同时又存在较易被复制、技术能力相对较弱等威胁[7]。所以在烘焙食品企业的DiY体验营销模式的推广中应充分结合各企业的实际情况,足够重视其劣势和威胁,同时也积极利用现有机会充分发挥其优势,不断创新产品、提升服务,进而丰富其经营业态,分散其经营风险,从而促进烘焙食品企业DiY营销模式的健康有序发展。例如:对于优势和机会均较为显著的增长性企业,应积极开拓,继续打造个性化、趣味性较强的产品和服务;对于优势和威胁并存、劣势和机会并存的企业,则应努力争取,在创新个性化产品、提高文化体验服务质量、降低运营成本等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而对于处于劣势和威胁的企业,则应采取保守原则,强化管理、并丰富其经营业态,更甚者则需调整其经营方向,甚至转型。

三、烘焙食品企业实施体验营销的策略

所谓体验营销更侧重于强调消费者的需求和消费者的主动参与,结合我国烘焙食品企业的现状,从产品、服务、设施及顾客参与度等角度展开DiY体验需求的相关设计。

(一)积极打造烘焙食品企业的产品体验策略

所谓产品体验策略,即指通过顾客对企业的产品进行直接感知(如制作、品尝等)而获得企业所要传递给他们的价值,进而满足消费者在感觉、情感、思考方面的体验需求。在我国烘焙食品企业DiY营销模式的打造中应注重开发一些天然、营养、安全、卫生的低脂、低糖类烘焙食品,打造一些能体现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的汤圆、月饼、寿包等民族特色产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类产品,以不断创新产品;同时,在创新特色产品的同时也应积极实现产品设计的个性化服务,力争实现产品在定位、设计、制作上的私人订制服务,充分体现烘焙企业产品设计的DiY理念[8];再者,烘焙食品企业也应充分重视产品在品位、形象、个性、情调、感性等方面的塑造,以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心理属性上的需求,帮助消费者形成对某种特定情感感同身受的体验,进而达到产品DiY体验营销的目的。

(二)努力拓展烘焙食品企业的服务体验策略

当前,产品间的竞争已从核心产品、有形产品的竞争逐渐转向了核心产品、有形产品及无形产品统一体的竞争。特别是随着当前技术手段的不断成熟及信心传递速度的加快,各企业所能提供的核心产品及有形产品间的差别日益缩小,如想在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在无形产品上取得竞争优势[9]。如果烘焙食品企业想在短时间内提高其竞争力,就应努力完善其服务体系,强化其体验营销的“服务功能”,积极提高其用户的让渡价值,以优质服务赢得客户;同时,以顾客满意为出发点,从设计、规划、实施、推广等多角度实现企业的DiY营销理念;再者,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与手段,以designityourself为准则,努力提高服务的差异化,不断提升烘焙食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不断完善烘焙食品企业的设施环境体验策略

烘焙店铺想在第一时间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在第一时间让消费者有进店购买的冲动,这对店铺的环境设施如店铺门面、装潢风格、设施配置、环境情调、卖场分布等有较高的要求。所以设施环境可称之为“体验景观”,它是企业体验营销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在烘焙食品企业的体验营销中,应充分重视店铺及卖场的选址、装潢、布置及情调渲染等,满足消费者的感官体验。例如:在店铺或卖场摆放精致糕点、小食品以方便消费者从嗅觉、视觉等获得美好享受,设立演示区让师傅在现场展示糕点等食品的制作以便于消费者直观了解糕点等食品的制作流程,从而刺激消费者的购买冲动,同时也应积极创造氛围迎合消费者的情感体验。例如:在传统节日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牵动消费者在节日里的喜悦、思念、感动等情感,进而引导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四)充分重视烘焙食品企业的互动体验策略

所谓互动体验,就是要消费者参与其中、彼此互动。当前忙碌的生活造成了现代人情感的逐渐疏远,而通过DiY这种模式的互动在带来沟通交流等情感寄托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品的营销。故在烘焙食品企业DiY体验营销模式的构建中应充分重视其互动体验营销的开展。例如:应积极开设烘焙食品DiY课堂,为消费者创造亲身体验的空间,让消费者真正参与到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环节之中,在体验到放松、享受、发泄等各种情感的同时,促进产品的销售。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当前互联网的优势进行网络营销,通过借助专门网站来产品文字和图片等相关信息,以便于消费者获得对企业及其产品更为全面、更为立体的体验感受,实现企业与消费者在网络上的互动与沟通,从而促进烘焙食品企业网上体验营销模式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姚雪.高星级饭店自助早餐服务质量管理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4:57.

[2]郭梅雨.多样化DiY与企业营销策略[J].销售与市场,2011(11):35.

[3]柳荣.体验营销及其策略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8(18):11-13.

[4]刘志恒,张松,胡好,等.校园商柜:一种体验营销模式的探索[J].电子制作,2015(3):287.

[5]李敏,张宏军.食品企业食品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1):12-14.

[6]李贺.体验营销视角下微商营销的优化路径探析[J].现代商业,2015(9):30-31.

[7]项庆军.基于顾客价值纬度下体验营销研究[J].品牌,2015(10):16.

[8]周蓉.试论体验式营销在C2C电子商务中的应用[J].品牌,2015(12):79.

食品制造业的特点篇7

【关键词】食品产业产业集聚产业升级产业基地

一、河南省食品产业集聚发展的基本思路

1、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与优化

食品加工业集聚必须顺应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打造全过程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和企业的综合竞争力。食品产业链的整合方向,大致包括三个:一是向上游的“田间”延伸;二是向产业中游的“加工”延伸;三是向下游“餐桌”延伸。

2、龙头企业带动

一是坚持扶优扶强,对先进龙头企业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以集中支持,把有限的资源配置给最有效率、最有活力的企业;二是加强加工企业与购销企业、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及个体经营者的联合,实现优势互补;三是推进龙头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体制机制。

3、招商引资拉动

转变发展方式和创新体制机制,把利用民资、外资与推动粮油产业转型升级结合起来,打破区域界限和行业壁垒,靠大联强,主动与有实力的国内外粮油巨头合作。

4、品牌战略引领

引导企业强化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精心塑造品牌、经营品牌。针对目前食品品牌杂、散、弱的问题,整合品牌资源,打造强势品牌。

5、科学布局食品产业园区或产业集群

以城镇化为契机,兴建各具特色的食品产业园区。立足本地粮油资源优势,确立主导品种,形成集经营、仓储、加工、配送、物流、信息、会展、认证多方位一体化的食品产业园区和集群。

二、河南省食品产业集聚发展的一般路径

第一,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实施主食产业化。以安全优质、营养方便、高起点、规范化为原则,以满足主食供应、保障食品安全、提高营养水平和扩大有效需求为目的,加快以蒸煮面米制品为代表的主食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增长、由粮食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由单一经营向综合经营的转变。

第二,依托主产区资源优势,以加工引导生产。龙头企业应推进产业化经营,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和建立优质粮油规模化生产基地,逐步实现加工原料的专用化、规模化和标准化。鼓励食品产业化经营企业按照“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中介+基地+农户”等产业化模式,通过定向投入、专项服务、订单收购等方式,建立优质粮源生产基地。

第三,围绕大中型城市市场消费中心,推进特色产品,促进传统主食产品工业化。积极发展深精加工粮油的基础上,开发新兴精细粮油产品,提高传统粮油产品档次,优化产品结构。以现有的主食品企业为依托,促进主食品产业化链条的形成,重点发展馒头、包子、饺子等面制蒸煮食品,开发玉米、杂粮等新型全谷物主食品,加强面制主食品营销配送体系。

第四,加快现代食品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开拓销售渠道,保障产业链两端的高效流通。加快建成一批跨省粮食物流节点的大型现代粮油物流园区,打造成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粮油食品交易物流中心,成为全国重要的粮油食品加工中心、物流信息中心、交易中心和价格中心,积极推进期货与现货相结合的粮食专业市场和粮油食品批发市场体系建设。

第五,吸引大陆以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开展对外合作,提升产业层次。以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主销区的横向联合为基础,联合有实力的外资及港澳台粮油加工企业,利用先进的农业种植科技和粮食加工技术优势,建设特色种植、加工基地。

三、河南省食品产业集聚发展的经验借鉴

1、供应链上游向下游延伸的全产业链模式

油脂油料产业已经成为中纺两大支柱产业之一,甚至经营收入已经超过其传统的棉纺织业,集团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油脂油料贸易商、大豆压榨商之一。其发展特征为:第一,类似外资进入中国的方式,中纺粮油以供应链上游业务――贸易起家,再扩展到产业链的下游,投资并收购加工企业。第二,借助经济危机引发的市场低迷和企业亏损等市场机会,加快兼并收购步伐。第三,企业发展集中于粮食产后至加工的部分链条,贸易与物流板块为加工业务增长提供支撑。企业以贸易为基础,以物流仓储为保障,为粮油加工提供坚实的粮源保证和相对完整的供应链条。

2、供应链上下游相互渗透的国有资产整合模式

湖南粮食集团是由湖南省粮食局和长沙市人民政府合作,整合有关优势资源组建的国有大型综合性粮食企业,集团已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其发展特征为:第一,政府驱动的供应链国有资产整合,实现原有业务和优势资源互补和强强联合的双重效果。第二,以粮食物流园区建设为重点,粮食产业与粮食物流相互支撑,两个业务同步发展。第三,陆续整合国有粮库资源及民营企业资源,由原有粮油加工向饲料、食品业务拓展,走精深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的路子。

3、基于横向联合的规模化新建模式

五得利集团日处理小麦能力将达到4万多吨,成为当今全国最大、世界第一的制粉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垂直整合模式不同,五得利依靠新建加工工厂的模式,围绕企业核心业务,快速复制扩张面粉加工点,实现了产业横向扩张。其发展特征为:第一,依托国家优质小麦基地,强化原粮来源渠道控制。稳步推进订单生产,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成功走出了一条“公司+中介服务组织+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同时也为集团公司建立了广泛而牢固的小麦收购网络。第二,扩张速度较快,基本是通过自有资金新建厂房的模式进行扩张,企业资金投入多、回报周期长、经营风险偏高。第三,发展目标单一化,经营业务聚焦面粉加工。

4、基于区位优势的产业集群模式

滨海新区凭借我国北方最大的粮油码头优势,以及辐射北京、东北、华北和西北的市场优势,吸引国际、国内粮油巨头近20家大型粮油加工企业入驻,形成了粮油综合加工基地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食用植物油加工集群。其发展特征为:第一,港口物流优势和政策扶持催生粮油优势产业。为企业提供入驻、项目规划、项目实施、生产运营到信息反馈的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同时可以享受保税政策,为加工企业节省了大量成本。第二,投资结构多元化。食品(粮油)产业投资来源更加多元化,不仅吸引了益海嘉里、顶新集团、正大集团等跨国食品(粮油)企业,以中粮集团、京粮集团等为代表的内资企业也纷纷落户新区。内资企业的崛起使滨海新区食品(粮油)产业的投资结构更加合理,产业活力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第三,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滨海新区食品(粮油)产品结构逐步向多元化、优质化、功能化方向发展,产品细分程度加深,深加工产品增多,新产品不断涌现。四、河南省食品产业集聚发展的对策建议

食品加工业集聚的最终目标不是“为了集聚而集聚”,而是要“为了发展而集聚”。同时,在行业兼并整合方面,应当结合河南食品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不是一蹴而就实现产业发展目标,要把握产业集聚的适宜性,既要考虑大型粮油食品企业的兼并、重组和集聚,又要考虑中小粮油食品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第一,借鉴全产业链运作模式,组建产、购、加、销、研一体化的大型粮油食品加工企业集团或龙头企业,增强企业竞争力。打破部门、地区及所有制界线,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结合食品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重新整合食品产业资源。

第二,以市场为导向,开展主食产业化,把传统饮食文化与现代粮食加工科技有机结合,破解产能的结构性过剩。

第三,依靠产业链布局品牌化和产业链落地基地化,实现食品加工业的高效集聚。通过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实现种植环节的质量控制;利用先进的加工技术装备及科学的管理水平,实现加工环节的产品质量控制;其次,加强品牌产品核心技术研发,提升产业链竞争力。

第四,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长效机制、优胜劣汰市场化退出机制。一方面,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把住新增产能的入口。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减少新增产能的盲目扩张,引导企业和地方减少投资冲动是关键。同时,积极抓住国家整治产能过剩的契机,利用各种手段,实施产业间、区域间粮油食品加工企业的兼并和收购,减少市场竞争者数量,减轻无序或恶性竞争。

食品制造业的特点篇8

[关键词]东北振兴;哈尔滨市食品工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26[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6043(2017)02-0010-02

食品工业是现代经济发展中快速成长的一个工业体系,也是完全竞争性的行业。作为哈尔滨优势产业之一,食品工业近年来一直是拉动哈尔滨市工业经济增长最重要的一支力量。最近,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借助落实东北振兴的重大战略机遇,哈尔滨将以食品产业等重点产业为我市结构升级的突破口和经济发展新增长点,力争谋划和生成一批大项目,从而带动哈尔滨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助力老工业基地重振雄风。

一、哈尔滨市食品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食品工业已经发展成为哈尔滨市重要支柱产业

哈尔滨市的食品工业始于上世纪初,受俄罗斯及欧洲食品文化影响较大,一直保持了自己独有的特色。近年来哈尔滨市食品工业发展迅速,特别是近五年来呈高速发展的态势,产值平均增速达到23.3%,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逐年提高。食品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4.4%,拉动全市规上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5.7%,是哈尔滨市支柱产业中发展较快的产业。

(二)食品工业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骨干企业

近年来,哈尔滨市初步形成了一批食品企业密集区和多个农产品加工产业带,聚集成经开区、高开区、利民开发区、宾西开发区、双城新兴开发区等五个食品工业园区。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食品加工类企业共21家,其中7家已在哈尔滨市投资;中国500强企业中食品加工类企业共26家,其中10家已在哈尔滨市投资。

(三)投资拉动强劲,食品产业进入发展的黄金期

2015年,食品行业共有413个500万元以上开工建设项目,共完成投资237.5亿元,新增产值达300亿元。随着投资的逐年加大,食品产业将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四)自然资源丰富,绿色有机食品原材料市场优势明显

哈尔滨市位于北纬44°04′-46°40′的地理位置,处于世界公认的玉米种植和奶牛养殖黄金带,哈尔滨市的水稻、大豆、玉米等农作物和奶牛、黄牛、生猪、肉禽蛋等畜产品,享誉全国乃至海内外。

二、哈尔滨市食品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从食品工业产值比较,产业规模尚且不优不强

2015年哈尔滨市食品工业总产值指标在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七;在东北四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在末位。与沈阳、大连和长春相比,哈尔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总产值差距较大,食品工业的产值和增速均处于劣势。

(二)从龙头企业比较,哈尔滨市缺少产业支撑和牵动力大的巨型企业

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少,是哈尔滨市食品工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例如,长春大成实业集团对全市食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9.6%;而哈尔滨市15户10亿元以上企业,对全市食品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才39.4%。也就是说,哈尔滨市15户食品企业不抵长春一户“巨无霸”企业的贡献。而且,哈尔滨市初加工产品多,产业链条短,深加工水平低。价值1元的初级农产品经加工后,在美国可增值约3.72元,而哈尔滨市只能增值约0.38元。

(三)从食品工业园区和基地建设比较,产业集聚能力和基地支撑作用还不够突出

哈尔滨市食品工业布局分散,基地建设滞后,产业趋同,企业原料不足的问题比较严重。沈阳市农业资源不如哈尔滨市丰富,但由于加强农产品工业园区建设,形成了产业集聚发展的优势。沈阳市辉山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作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目前已拥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428户,实现农产品深加工产值598亿元,已成为优势企业和优质品牌的聚集地。哈尔滨市尚缺少产业高度集聚、产业链充分延伸的食品工业园区。同时,哈尔滨市生产基地建设滞后,区域化、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程度低,影响了原料的供应。

(四)从名优品牌比较,哈尔滨市品牌培育开发不够,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形成产业发展实力

哈尔滨老字号企业历史悠久,食品风味独特,但由于缺乏技术创新和企业改造,市场占有率高的优势品牌极少。例如,2006年全国有430家通过了“中华老字号”认证,哈尔滨市只有“大众肉联”、“老都一处”、“老鼎丰”、“世一堂”、“正阳河”等8个品牌入选。其中一些企业由于管理水平、营销模式落后,渐渐失去了品牌优势和市场份额。

(五)从发展环境比较,哈尔滨市对食品产业扶持力度不大,没有形成优势发展的政策环境

武汉、长沙等很多城市都设立了食品工业领导机构,制定食品工业发展规划,从农业产业化到食品加工及物流业形成了一系列的产业扶持政策。除“普惠”政策外,对引进龙头企业和延长产业链的项目,更是“一企一策”,在土地配套及基础设置建设上给予特殊扶持,千方百计留住企业。而哈尔滨市却缺少食品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没有形成环境优势。

三、新形势下哈尔滨市食品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扶持企业做大做强,不断壮大食品工业规模

一是扩大哈尔滨市知名食品企业的生产规模。针对企业的生产能力,扩大原材料供给,使其达产增效。像哈尔滨啤酒、雨润雪花啤酒、宾西牛业、大众肉联等计划进行投资建设的大型企业,给予配套支持,落实项目建设。选择优质本埠企业,加快运作上市,做大做强一批地产品牌企业,打造产业航母。二是围绕大型食品企业和延伸产业链条项目招商。认真梳理哈尔滨市食品产业链条,谋划生成一批招商项目,面向世界500强以及全国食品行业百强企业进行对口招商,有针对性引进具有精深加工能力、高附加值产品,以及产业链条缺失的企业。三是培育壮大规模以上企业。对有望达到2000万产值的企业,进行摸底排队,建立信息库,扩大规上企业增量。对现有规上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增强发展实力。

(二)加强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延伸

加强产业规划布局,合理规范每个园区重点发展的产业。一是粮食加工产业以九三油脂集团、北大荒米业等企业为龙头,依托哈尔滨市优质大豆、大米、玉米等资源优势,进一步整合名优品牌,提升技术标准和加工精度,形成粮食加工的规模效应。优化食品结构,改进传统的加工技术,加大营养食品、快餐食品的开发力度,扩大市场份额。二是乳制品加工产业以雀巢、完达山集团、龙丹乳业等企业为龙头,依托哈尔滨市奶源的质量优势,发挥品牌的市场影响力。改变哈尔滨市乳制品单一结构,积极采用和跟踪国际乳制品加工业的先进技术和生产工艺,开发新产品,使乳制品向功能型、系统化发展。三是肉类加工产业以大众肉联、正大实业、宾西牛业公司等企业为龙头,在发展优质肉的基础上,大力开发安全方便熟肉食品,提高熟肉制品在肉类加工产业中的比重。四是饮品制造产业以哈尔滨啤酒、华润啤酒等企业为龙头,实施规模和品牌扩张战略,带动协作与配套企业发展。五是规模推进产业化基地建设。发展绿色有机高端食品产业,加快有机奶、有机米、有机肉、有机菜生产基地建设。

(三)实施品牌战略,扩大市场份额

加快培育本土企业品牌,打造一批有市场知名度的大品牌,形成依托绿色食品基地、有机食品基地的“哈字号”群体品牌效应。一是实施著名品牌战略。对完达山乳品、五常大米、肉联红肠、九三豆油等一批知名品牌,采取融资、联合等多种方式,联合行业内企业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共同开拓市场,逐步打造成为能在国内独树一帜的著名品牌。二是实施品牌开发战略。利用主导产品的品牌优势,进行“一主多辅”的产品开发、多元化经营,逐步提升品牌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三是实施绿色品牌战略。积极鼓励和推动龙头企业充分利用哈尔滨市绿色资源优势,在打造绿色品牌上下功夫,打造出一批新的土特产品品牌。四是实施品牌升级战略。将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发挥龙头企业、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的优势,积极申请部级及省级著名商标,由地方品牌向全国名牌、国际名牌发展,提高企业和产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四)搭建交易平台,搞活食品产业的市场流通

一是通过期货交易、电子商务和农副产品市场等交易平台建设,构筑以哈尔滨为中心、内联生产基地、外接消费市场的营销网络,打造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集散中心。二是建立食品产业物流配送体系。鼓励大型企业建立农产品物流中心,形成延伸哈尔滨市食品产业布局的物流配送体系。三是搞好营销策划和会展活动,突出“中国绿色食品之都”的宣传策划,结合洽谈会、哈尔滨之夏、冰雪节等节庆活动,大力推销具有地域特色的名优食品,营造“绿色粮仓,食品之都”的浓厚氛围。

(五)加强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提高食品产业市场竞争力

一是健全管理机制。国务院实施大部制改革后,食品安全监管将由分段监管体制,转为食品药品监督部门统一管理。在体制过度阶段,更要整合力量,实施生产、流通全程监管,杜绝监管的盲点空白点,形成全覆盖的监管机制。二是开展专项治理。小作坊是假冒伪劣食品的主要来源,直接冲击食品安全,扰乱市场秩序。应统筹由工商、食品药品监督、质监部门负责,对小作坊进行专项治理整顿。三是制定生产标准。对名特产品,要尽快制定技术规程和生产标准,占领产业标准的制高点。四是建立追溯制度。扩大哈尔滨市大中超市食品、商品追溯体系,形成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质量安全追溯链条。

(六)制定出台食品工业的发展政策,形成政府主导的政策洼地

研究制定推进食品工业发展的政策,针对食品工业关联度高的特点,统筹制定和完善食品企业、食品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化基地等产业关联的政策措施。一是设立食品工业发展专项基金,用于支持食品工业园区和骨干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等重大建设。同时,科技、农业等专项资金,要提高对食品产业项目支持比重,充分发挥引导激励作用。二是对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企业、食品精深加工企业、新购入设备进行技术升级企业给予财政奖励和税收支持。三是对重点食品产业园区新建食品项目及环保设施项目给予支持,加大对食品园区环保设施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四是制定规范产业集聚区项目入驻的审核审批办法,对食品产业入驻工业园区的项目,优先安排用地,优先办理手续。进一步调整优化有关政策,切实打破行政区域限制,让食品产业项目入驻符合功能定位的产业集聚区。

总之,哈尔滨大城市、大农村,大工业、大农业的基本市情,决定了食品工业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因此,哈尔滨市必须树立大食品产业观念,进一步巩固食品工业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做大做强食品工业,打造“中国绿色食品之都”,在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攻坚战中走出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张艳,谢武.我国食品工业发展分析[J].市场论坛,2010(5)

[2]吕世翔,陈凯新,李家磊.黑龙江省食品工业发展现状及建议[J].农业科技管理,2012(5)

[3]李萍,宋晓松,宋魁.中俄农业和食品工业合作[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3(4)

食品制造业的特点篇9

关键词:大中城市“农改超”模式比较经验启示

自2002年初开始,由福州市兴起的一场“农改超”的商业运动,在短短两年内席卷了深圳、广州等全国大中城市。这场商业运动经过几年的潮起潮落后,目前正沿着市场规律稳步发展,初步形成具有代表性的福州、深圳、武汉“农改超”模式。“农改超”即农贸市场超市化,是指通过政府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和市场化运作等措施,将不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经营管理不规范以及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的农贸市场按超市的规范进行改造。

“农改超”模式及特点概述

(一)福州“农改超”模式及其特点

福州“农改超”模式,就是引进国内外实力雄厚的商贸企业,扶持本土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造。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外商和民营企业投资为主,改造农贸市场为农贸超市,以满足顾客生鲜食品的消费和其他综合性消费的多种需要,构成了以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和外商企业为经营主体,以物流配送为枢纽,以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以大卖场为主要经营业态的福州农产品物流新体系。

(二)深圳“农改超”模式及其特点

深圳“农改超”模式,就是以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为投资主体,以原有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后盾,发展连锁生鲜超市,并向上游的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延伸,以批发和零售的方式销售,降低产品的成本,在生鲜供应链上形成竞争优势。同时,将现存的农贸市场进行“街市+超市”化改造。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农产品流通企业投资主体,以发展生鲜食品超市与提升农贸市场相结合,构成了以农产品流通企业为经营主体,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枢纽、以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以生鲜超市为主要经营业态的深圳农产品物流新体系。

(三)武汉“农改超”模式及其特点

武汉“农改超”模式,就是引导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经营生鲜食品大户参与投资改造农贸市场,鼓励本土商业大集团、大企业通过新建、改造发展生鲜食品超市。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引导和鼓励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新建和改造农贸市场以生鲜食品为主的综合超市,构成了以大型商业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为经营主体,以物流配送中心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依托,以大卖场为主要经营业态的武汉农产品物流新体系。

“农改超”模式的运行特征比较

(一)“农改超”的投资主体比较

在福州,政府部门十分重视引进外资和鼓励不同所有制的商贸企业参与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造。一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上海联华”、“好又多”等实力雄厚的内外资企业投资“农改超”;二是通过财政扶持政策支持本土“永辉”、“超大”等大型农业龙头企业挑起重担,对全市城区100多家农贸市场循序渐进地进行超市化改造。

在深圳,以深圳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为首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勇于投资发展连锁生鲜食品超市,凭借原有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规模宏大的布吉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供应链优势,大大地降低了农产品进货价格和生鲜食品的运输、损耗成本,不仅使农贸超市具有较强的价格竞争力,而且确保了生鲜食品的质量与安全。

在武汉,政府引导和支持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参与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造。一是支持本地“中百”、“武商”等商业大集团、大企业积极投资新建、改造发展生鲜食品超市;二是面向社会广泛招商、公开招标,引导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经营生鲜农产品大户参与投资改造农贸市场;三是加强工商、农商联手和城乡结合,引进城市圈内的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开办生鲜农产品连锁店和专卖店。

(二)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比较

福州十分重视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实施特色经营战略,着力构建农贸超市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条,使生鲜超市进入采购新时代。一是自建农产品生产基地,实行生鲜食品标准化生产。二是直接向农户采购,通过自建的物流配送中心,采取了大批量直接从原产地进货方式,提升了农贸超市的价格竞争力。

深圳把构建高效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作为农贸超市取得价格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一是凭借全国最大的布吉批发市场的供货优势,减少农产品流通中转环节,提升了生鲜超市的价格竞争力。二是打造完善高效的物流配送网络,不仅建立了设施先进、功能配套、规范化经营的农产品物流配送公司,使市内物流成本降低到农产品批发价的3%~5%,而且有效整合了全市分散的物流资源组建了专业化的现代第三方物流公司,及时为深圳和其他周边城市的农贸超市、综合超市、社区便利店提供运输和配送服务。

武汉依托两大农产品流通枢纽,构建了农贸超市快捷便利的生鲜农产品供应渠道。一是依托中部地区最大的东西湖现代物流配送枢纽,及时为本市及其周边城市的农贸超市、综合超市、大卖场以及社区便利店提供农产品及其他综合配送服务。二是以中部地区最大的白沙洲农产品批发市场为后盾,为“家乐福”、“沃尔玛”、“易初莲花”等外资超市以及本土的非连锁超市、大型企业、事业单位和省内外其他城市提供充足的农产品货源。

(三)“农改超”的社会经济效应比较

在福州,一是农贸超市设施先进,功能配套,购物环境舒适,经营面积一般为2000m2左右,其中生鲜商品面积约占70%~80%,辐射范围较宽。二是生鲜商品品种多、鲜度高、生活消费品较齐全,基本满足顾客“一站式”购物要求,以“卖商品+服务”赢得了市区50%以上消费者进入农贸超市购物。三是生鲜商品价格一般比农贸市场便宜10%~20%,价格竞争力强,质量卫生有保障,连锁超市门店年销售额约3000万元左右,普遍实现盈利,税收上升。

在深圳,一是农贸超市分布合理,功能齐全,卫生达标,购物方便,环境优越,经营面积一般为1000m2左右,其中生鲜食品面积占30%以上,以服务社区为主,辐射范围较窄。二是生鲜食品种类较多、鲜度高,生活消费品齐全,基本可满足顾客“一站式”购物要求,市区60%以上的消费者常进农贸超市购物,居民普遍接受了“超市化”购物方式。三是生鲜食品价格一般比农贸市场低10%~15%,价格较有竞争力,每个超市连锁店年销售额均在2000万元以上,普遍实现盈利,税收大增。

在武汉,一是农贸超市布局合理,功能配套,设施比较先进,经营面积一般为2000m2左右,其中生鲜食品面积约占60%~70%,辐射范围适中。二是农贸超市购物环境优美,货架生动化特色鲜明,生鲜食品品种多,熟食加工有特色,食品卫生质量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具有质量竞争优势。三是生鲜食品价格与农贸市场相当,有一定竞争力,各家连锁超市门店年零售额均在3000万元以上,盈亏基本持平,税收增加。

“农改超”模式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一)自建生鲜农产品生产基地

近几年来,我国不少大中城市“农改超”举步维艰的主要原因是生鲜农产品价格缺乏竞争力。然而,福州、深圳、武汉“农改超”模式的经验说明,突破“农改超”价格瓶颈制约的主要路径就是建立大基地、打造龙头大企业。这样做可以延伸生鲜食品产业链,有利形成连锁超市规模化经营,构建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产品物流新体系,从根本上提高了生鲜商品的价格竞争力和生鲜超市的吸引力;同时,通过合约交易使基地农民由盲目种养变成有序生产,既减少了农民种田风险,又保证了生鲜农产品的均衡供应,最终使农民、经营者和消费者获得多赢效应。

(二)构建完善高效的农产品供应链

现阶段,我国农产品物流呈现高耗低效的特点。为解决这一难题,福州、深圳、武汉模式的经验值得借鉴,这就是建立一个功能完善、运转高效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为此,要有效整合社会分散的物流配送资源,形成规模效应。通过政府引导、财政扶持、金融倾斜、社会聚资、招商引资等多元化投资,建设一个既能满足城市农贸超市配送需要,又能与国际接轨的集采购、检测、加工、冷藏、配送一体化多功能的现代农产品物流配送枢纽。还要发挥大型连锁超市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自营的物流配送中心的作用,除消化本企业内部的物流外,还可为其他农贸超市提供综合性的配送服务。

(三)减少“农改超”的风险

福州、深圳、武汉模式的经验说明,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循序渐进是减少“农改超”风险的有效办法。为此,一是要根据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消费群体分布状况和居民购买能力等因素,因地制宜确定“农改超”数量多少、规模大小和档次高低,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同时要根据市场经营主体的经济实力和管理水平,分步实施,循序渐进,力戒盲目推行而重蹈覆辙。二是制定“农改超”标准,明确改造内容,力求实施规范。要科学制定“农改超”的标准和建设内容,使各大中城市迅速崛起的生鲜农贸超市真正成为购物环境舒适、价廉物美、服务周到、满足消费者“一站式”购物要求的大卖场。

(四)明确政府、企业、消费者的角色定位

1.明确政府在“农改超”中的角色,致力于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平的市场环境。一是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切实改善农村交通、运输、电力、通讯和信息等方面条件,大力发展绿色流通,确保广大农村的农副产品畅通、高效地流向城市。二是完善农产品物流政策法规,健全农产品交易规则,规范农产品物流市场秩序,鼓励农贸超市、综合超市、农贸市场公平竞争,健康发展。三是政府不应直接干预城市“农改超”,更不能使用行政手段强制推行“农改超”,而要强化政府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生鲜食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认定体系,确保农贸超市生鲜食品的质量与安全。

2.明确企业在“农改超”中的角色,为消费者提供价廉物美的生鲜商品和服务的保障。一是建立特色品牌生鲜食品和大宗果蔬食品基地,减少中间环节,从而有效降低生鲜食品价格。二是加强生鲜超市连锁门店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管理,提高生鲜商品的新鲜度。三是明确市场定位,关注生鲜消费的便利性和社区功能,尽量满足消费者“一站式”购物的需求,竭力在经营策略和服务上与其他零售业态寻求差异化和互补。

3.明确消费者在“农改超”中的角色,是理性消费的要求。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及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广大消费者应树立新的消费理念,讲究购物环境,注重卫生质量,倡导生鲜食品消费超市化,从而提高城市居民的消费质量与安全水平。

食品制造业的特点篇10

关键词:食品流通;安全追踪;流通体系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Safetytrackingisessentialtoensuresafetyinfoodcirculation.inJapan,therehavebeenabettermethodofsafetytrackinginfoodcirculation.thispaperdescribestheimplementationofthestatusquoofsafetytrackingsysteminJapan,analysesthecoreideaoffoodsafetysystemandconditionsofbuildingfoodsafetycirculation.atlastcombinedwiththestatusquoofourcountry,somesuggestionsaboutthedevelopmentoffoodsafetycirculationsystemaregiven.

Keywords:foodcirculation;securitytracking;circulationsystem

0引言

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加强,消费者在选择食品时越来越注重食品的品质和安全性。特别是近年来,三鹿奶粉事件、含有三氯氰胺的毒鸡蛋和添加了“瘦肉精”的猪肉事件等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使得人们对食品安全性的重视程度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因此,如何控制食品在流通过程中的安全性,实现有效的监管就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所不可忽视的课题。日本在食品安全方面,形成了较完善的安全监督体系,尤其在食品流通过程中的安全监控方面,值得我国借鉴。

1日本食品流通中的安全追踪

1.1日本食品流通安全追踪体系产生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日本相继发生了1996年的o157大肠菌中毒和2000年的雪印乳业公司金黄葡萄球菌污染奶品等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后,日本进一步改进了食品生产和检测技术,修改和完善了《食品卫生法》、《食品安全基本法》和《关于食品制造过程管理高度化临时措施法》等法律以强化食品监控。与此同时,日本政府还意识到食品的物流过程监控和生产过程监控的同等重要性,加大了食品物流过程中的监控,以保障食品在流通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效率,并在《综合物流措施大纲》中明确提出了“利用信息记录的自动化和简便化,加快开发和导入食品安全跟踪体系”的食品物流发展方向。

1.2日本食品安全追踪的概念及实施现状

作为日本食品物流监控的核心,“安全追踪系统”的本质体现在“在食品进入消费手中之前检验出不良品并将其处理”和“向消费者提供食品原料、加工和物流等信息”两点,即通过该系统,极大地防止食品事故发生,并具备向消费者提供食品的产地、生产加工和物流等信息查询的能力。此外,在流通层面上,当食品事故发生后,可以通过流通渠道记录迅速地回收同批食品,查究事故原因,调整现有的流通渠道,让食品绕过有问题的节点继续流通,确保其他食品流通渠道的安全,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危害扩大。食品安全追踪的实施还明确了食品流通渠道上各企业的责任,使得食品供应链上的安全管理更加透明化。最后,通过食品信息的传递和保管不断的规范化,能够提高在库管理和品质管理等效率,利于企业管理,进而节约整个食品供应链的总费用。日本食品追踪体系流程图如图1所示。

在日本,由于食品追踪体系的食品事故预防、事故原因追踪、食品整个生产和流通过程透明化等多个优点,该体系的实施备受人们关注。2005年农林水产省的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民众认为十分有必要实施该体系。该体系的具体实施情况则如图2所示,从图中数据可发现,食品制造业和食品零售业中引入了食品安全追踪体系的企业比例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到2007年,已经有近三分之一的食品制造业和食品零售业引入或部分引入该体系。可见,食品安全追踪体系正在日本食品界内逐步普及化。

2食品安全追踪体系的运作特点

虽然不同种类的食品在流通过程中的安全追踪的运作形式也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日本食品安全追踪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商品进入流通前严把质量关。众所周知,日本国民对食品的鲜度和品质的要求很高。因此对于生鲜食品,特别是对于日本国产的蔬菜、水果、鲜肉等保质期短且加工程序简单的食品而言,经常要在产品采摘和加工后的第一时间送往消费地,以免丧失最佳的消费时机。对于蔬果等几乎不需要加工的食品,经常采取直送的方式处理,即将采摘下的蔬果送到当地农协的拣货场经一些简单的分拣和包装后立即运往销售地。

然而,这种快速的直送方式是以进入流通环节的食品全为合格品为前提的。为此,日本的农家在收获农作物的前两周左右必须参加由当地农协组织的抽样化验检查,只有检验合格的农产品才能取得进入市场流通的资格,在流通至零售商时只需简单验货即可。此外,这类食品的包装纸箱上除了印有产地等信息之外,还印有刻有生产者姓名的印章,这样在销售地,消费者可以通过纸箱上记载的信息查询产品出自于某地某农家。

(2)将食品的最终检验推向流通末端。对于便当等生鲜加工食品的流通方式多以午夜零点为最终包装期限,并经物流中心短暂分拣后再送往零售店,但也有部分商品生产后直接配送至零售店等情况。这类生鲜加工食品的流通过程如图3所示,从原材料的检查到整个制造工程都处于严格的HaCCp(HazardanalysisandCriticalControlpoint危害分析的临界控制点)管理状态,在食品的加工过程保证质量和无次品。日本国民对食品的新鲜度要求十分严格,不仅是生鲜食品,即使是加工食品,如果不能在食品保质期限的前期售出,也将极大地影响该食品的销售。因此,为了争取更多的销售时间,食品不能在上架前的流通环节和检验阶段花费过多时间,在重视食品鲜度和时效的低温食品物流中更多的做法让其先行流通,商品的检验则推迟到商品上架时,根据之后的检查结果回收次品。如发现次品则立即回收,避免造成食物中毒等危害事件发生。

这种先行发货的物流模式缩短了提前期,大大确保了食品的鲜度。但这种方式的重点和难点在于配送过程中的温度管理,一旦无法按照要求进行温度管理,食品的品质会在物流的过程中下降。

(3)流通中以制造批量为基本单位追踪管理。食品追踪的本质之一在于,将不合格品阻止在进入最终消费者之前的某环节。然而,食品具有量大且包装形式多样的商品特性,要在流通过程中对每件零散商品逐一管理几乎不可能。当前,虽然可以利用在单件包装上贴附iC芯片的办法来实现追踪管理,但是对于大宗、多品种、低价格的食品类商品在成本上很难实现。因此,如图4所示,在商品从发货到消费者过程中实施全程中,一些保质期相对较长的加工食品的入库、储存和出货管理等都有必要以制造批量为单位来实施。

以制造批量为基本单位追踪管理实际操作情况如图5所示,首先托盘和纸箱等为单位实施,制造批量的信息用条形码表示,通过扫描条形码来将物流信息读取到物流信息系统,并以该信息为基准管理库存、发货,食品保质日期及发货日期等信息数据。这一点对于以少量多品种多频度发货的商品十分不易实现,需要加强各企业间的交流和强大的信息系统支持。

(4)客户端的商品信息查询。在单件商品方面则利用二次条码等来记录原料和生产的相关信息来实现追踪,消费者在任何时候能通过商家提供的扫描器或者手机等提取商品信息。这种追踪方法落实情况较好,目前已经有一些厂家实施并将该方法作为强有力的品质保障手段。

3实现食品追踪体系的条件分析

综上分析,可以发现,对于食品追踪体系的实现,以下4个条件是必不可少的:

(1)企业间的合作与协同。食品追踪体系的实现是整个食品供应链上生产者、制造加工者及批发业者的合作的过程,尤其是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间的合作显得十分必要。食品供应链上各企业结成合作伙伴关系,明确各个企业在食品追踪体系中的位置和职责,每个企业派遣专门负责人管理。

(2)企业间信息系统标准化。为使食品信息能在食品供应链上高效的传输,各企业的信息系统能否实现对接显得至关重要。在供应链上建立通用的信息系统和通信系统,规范条码型号和电子标签等信息表示的标准。共同构建信息系统,不但有利于食品信息的收集和共享,也降低了单家企业的投资额和风险,而且在事故发生时能迅捷地应对食品安全事故,节约不合格食品的逆向物流费用。

(3)严格的生产加工管理。由于一些生鲜食品的具有先行流通和后阶段检验等特点,食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的要求十分严格。在原材料的生产阶段,主要采用Gap(Goodagriculturalpractice)方法控制食品安全性和品质。而对制造和加工企业则要求在HaCCp管理下作业,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流通环节。此外,还要求一部分企业取得iSo9001和iSo14001认证。

(4)食品原材料生产监控能力强的农协组织。组织机构完善的农协组织在食品原材料的生产阶段已对农产品的生产实施严格监控,收集每批产品的化肥、农药等使用信息,并在丰收前组织农产品的安全检验。此外,农协作为食品供应链中最上游的关口,具有很强的集货能力,大部分的农产品是在农协汇集后再流向市场。农协严格的监控简化了食品流通初级阶段的安全控制,确保了进入市场流通的食品安全性。

4日本食品追踪体系对我国食品安全流通体系构建的启示

日本作为对食品品质高要求的发达国家,其食品流通过程中的安全追踪方面有一定的借鉴性。通过探求日本的食品安全追踪系统的运作及实现的必备条件让我们看到,在加强食品原材料监管的同时,构建高效的食品流通体系也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我国的食品流通体系中存在安全监控法制法规尚不完善、物流作业环境差、流通成本高和信息反馈比较滞后等问题。结合对日本食品安全追踪系统的分析,对构建我国的食品安全流通体系提出以下建议。

(1)加快食品物流的相关政策和法律的完善。我国目前把对食品的安全监控主要聚焦在原材料及加工环节上,对流通过程中的信息在物流过程中对食品安全控制和安全信息追踪的物流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构建安全的食品物流体系投资大、回报周期长,需要政府明确的政策法规支持。

(2)加快食品流通机制构建和完备。高效和安全的食品流通体系必然得有强有力的食品流通机制支撑。特别是日本的农协组织在其食品流通扮演了第一道安全关口的角色,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而在我国的食品流通体系中,尚缺少这种在食品流通初级阶段中对食品的出货和安全检验全程监控的非盈利组织。

(3)加快食品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我国食品物流设备相对落后,大型的冷藏车和专用冷库等专业物流设施尚不普及。规范的物流设备可以降低食品在流通过程中品质下降和货损等。故应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规范食品物流工具的专业化和标准化。

(4)加快专业食品物流企业的发展。食品物流企业作为食品物流的实施主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要构建完善的食品安全流通体系就必须发展现代的专业食品物流企业。食品作为大宗和人类必须的消费品,其货源充足。此外,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需求与日俱增,以往粗放型的食品物流模式将逐渐从历史的舞台淡去,发展现代的专业食品物流企业具有市场前景且顺应时展潮流。

(5)加快食品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和普及。从日本的食品追踪模式可以发现食品安全系统在食品流通中起神经中枢的作用,贯穿于食品流通过程中各环节。而且,现代的食品物流信息系统,便于用户查询商品信息的同时,还能间接起到对原材料和加工企业的监管作用。

5结束语

食品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必需品,食品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对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在食品流通过程中的运作尚不成熟,若能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有比较有选择性借鉴日本食品流通过程中的安全追踪模式的先进经验,能有效、快速地改善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问题,对加快构建和规范我国食品安全流通体系,创造食品安全的社会环境有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日本物流團体連合會.数字でみる物流[m].東京:日本物流團體連合會,2007.

[2]野口英雄.低温物流の実務マニュアル指針[m].東京:株式会社プロスパー,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