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十篇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十篇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06:59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活动主题材料;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数学领域的进一步细化,是以学科整合思想为原则,以数学知识技能为重要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已有知识体验的基础上,从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发现、选择和确定问题,主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许多学者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做了大量研究,华中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撰文阐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规定,从教育行政、教研部门、学校、教师等层面分析了其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问题,高建方等一批教师则分析了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形式和要求。纵观这些研究,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学习材料是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的媒介,课程内容决定课程开展的方式,如果活动课程的课程设计方面不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后续实施一定会面临大量问题。因此,从分析活动课程内容出发,探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内容特点分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将综合实践活动分为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部分,国家为了更好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综合实践活动指定了四大领域,事实上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班队活动、校传统活动、学生同伴间的交往、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非指定领域。在数学领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将初中数学课程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部分,综合与实践要求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设计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初中数学秉承新课改理念,教材每章节后的阅读及数学活动即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初中数学领域中的表现。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内容分为四大模块,这四部分内容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融合,合理安排在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教科书内,保证了每学期数学的学习都有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这四部分。以人教版初一数学教材中活动课为例:

从教材活动课主题材料中,我们可发现活动课学习材料从编制上有较好的地方,也有不足的表现。

(一)数学活动课学习主题材料表现较好的方面

1.活动主题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

新课程要求删去旧教材中繁、难、偏、旧的知识,数学知识的学习要与学生现有生活、已有经验相联系。从教材中表现的活动主题来看,数学活动课的学习超越了教材、课堂的局限,密切了学生与自然、社会、生活的联系,拉近了数学与人的距离。例如“帮助家庭记录一月的收入支出状况”通过家庭“收入”“支出”这一载体让学生体会正数、负数以及负数是由于实际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日历框数字规律”也是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日历培养学生自主发现的能力。

2.活动主题学习与信息技术相整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数学的学习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工具。如“电子表格与数据计算”让学生体会到用excel对数据进行计算的方便和简洁,用几何画板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探究点、图形平移规律,画函数图像探究函数问题等,形象生动地让学生体验数学中的变化问题,使数学中复杂难懂的问题变得清晰明了。

3.活动主题学习形式多样化

从表格中可以看到初中数学活动课主要以应用、探究、数学实验、数学调查、数学制作设计、数学主题阅读六种形式进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从多方面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合作探究、动手操作等综合能力。同时,亲自调查、动手制作,加强了学生的自主体验能力,让学生领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知识、提升综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动机。

(二)数学活动课学习主题材料表现不足的方面

1.主题阅读类比例较大

以表一为例,在14个主题学习中,主题阅读类占到6个,达到了42.86%,其次是数学制作、数学调查。主题阅读主要以数学名人轶事、数学史介绍、章节知识补充等内容为主,以语言文字向学生传输文本知识。阅读类较多,动手操作类活动较少易导致活动课上成传统的讲授式课程,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2.内容缺乏整合性

注重了形式的综合,内容的整合性却较缺乏。笔者通过翻阅这些主题学习材料发现,数学领域活动课程的整合主要体现在数学知识学习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方面,例如“熟悉计算器的使用方法”“电子表格与数据计算”“借助几何画板探究图形边、角变化”等。这实际上是一种形式上的整合,而主题材料就其本身而言,整合性不够,主要表现在:知识点较单一,紧紧围绕本单元的某一知识点,并没有将这一知识点与多个知识点或是跨学科的知识融合起来学习,实际上还是单一知识点的学习。

3.主题内容本身实施具有一定的难度

调查统计类的活动主题课程,需要实际调查收集数据,或是通过查阅资料收集数据。例如概率初步部分要求,首先学生需具备基本的信息收集及处理能力,事实上有些教师计算机能力较差,不能给予学生较好指导,学生的信息素养不足,导致这些活动开展的效果较差。其次,对于一些教育设备资源薄弱地区,学生没有收集资料的平台,缺乏整理数据的工具,这些主题内容实施确实是个难题。

二、主题材料设计与活动实际实施中问题的原因

活动主题在设计上出现问题,必然会导致活动课程中产生各种问题。通过对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内容的分析及现实学校实施活动课程情况的考察,我们不难发现,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存在以下问题: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形式多样,轻内容整合

从六种数学活动课学习类型来看,数学学习方式较丰富,有阅读、实验、调查、制作等,丰富的数学课题学习形式增强了学习的综合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但学习内容知识本身并没有较好的综合,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缺乏融合,联系不紧密,不利于学生形成综合的思维意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多种教学方式的随意组合也是重形式、轻内容的表现之一。科学、适量的教学方式组合,能促进学生学习,但现实是,大多数教师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简单地理解为就是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实践、探究等综合能力,表现在教学上即各种教学方式的堆砌,中小学教师演示课上最常设计的教学方式有小组讨论、分组报告、合作探究等,有些课程的学习不适合用讨论法,教师也将其机械地搬进来,实际上不利于学生学习。教学方式的综合要讲究策略,关键在于这种方式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内容决定形式,只有内容做到了综合,才能真正从源头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只有形式上的综合,没有内容的综合,学习只是停留于表面,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存在“教”活动课的倾向

初中数学教材每章节后的活动课材料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学习内容,这些内容只是一个引子,大量潜藏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和学生通过课例扩大学习面。这些课例中,主题阅读类比例较大,教师在本身对综合实践课程把握不准确的情况下,容易依赖课例,尤其是主题阅读类课程,教师容易在教室里形成“讲”或“教”活动课的现象。这样学生事实上还是通过传授获得知识结果,自身问题意识、学习的体验、综合能力并没有得到锻炼。

(三)教师能力不足,限制活动课的开展

从数学活动课学习主题来看,有些课题的学习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例如用电子表格统计数据、用几何画板演示图形变化、发现规律等,一些教师缺乏信息技术能力,不会基本的电脑操作,同时还不愿意学习新事物,难以跟上课程的发展。其次,教师难以把握综合性的课程内容,学科教师可能在自己本专业领域较有研究,而对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不了解,其专业素养低下导致活动课缺乏有效的指导。

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后的数学活动:用一根质地均匀的杠杆和一些等重的小物体,做下列实验……根据记录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如右图,在木杆右端挂一重物,支点左边挂n个重物,并使左右平衡。设木杆长为lcm,中点处,支点到木杆左边挂重物处的距离为xcm,把n,l作为已知数,列出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

在一元一次方程这一章节,重点是培养学生在各种问题中寻找等量关系,这一活动恰好利用杠杆平衡这一条件帮助学生加深对“相等”这一概念的理解,活动运用的是杠杆原理,涉及了物理中的知识,通过杠杆原理来理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的相等关系,要求教师要有物理学知识背景,数学教师若只加深数学专业学习,而对其他领域基本素养不够,则难以承担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及指导工作。

三、从主题设计出发提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性的建议

影响学生学习效果最主要的因素是学习内容,只有从本质出发,学习内容的设计旨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前提下,活动课程的学习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在数学活动课程内容设计上,还需将纯粹的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通过实际情景做更好的衔接、整合,做到内容的综合,同时减少主题阅读类的活动课,增加活动形式,例如游戏类的教学、室外教学等。从主题材料来看,数学学习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教师应加强自身业务能力,运用多样化新式教学手段,适应现代化教学。

综合活动课程因其综合性、生成性等特点使其不易把握。它对教师知识的广度、能力的多样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传递新课程理念的实践者,要想使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地实施,活动课程内容设计、教师这两个因素至关重要,因此我们需从最关键的两点出发,做到这两点,数学综合活动课程就能真正实现它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织.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5.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我们必须要承认的一点是,虽然英语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大多数的学校依然忽视了学生对英语的运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哑巴英语”、“中国式英语”的问题并没有得以明显的改善。在英语课堂中展开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为了提高初中生在实际的生活中应用英语的水平,将“知”、“行”统一起来进行教学。因此,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合理利用英语教材以及教学资源,为初中生提供一个参与英语综合实践活动的广阔平台。下面,笔者从选好实践主题,分好活动小组;制定实践计划,师生合力调整;正式展开实践,注重活动总结三个层面,讨论在初中英语课堂中展开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做法。

一、选好实践主题,分好活动小组

每一轮综合实践活动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这也是初中生们参与实践活动的方向与依据,因此,在展开综合实践活动的第一步,教师就要带领学生一起选择活动主题。在确定好实践主题之后,教师要根据学生们的兴趣爱好、人际关系、学习能力等进行合理分组,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活动,保证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实践之中。一般情况下,几乎每个英语单元的教学结束之后,我都会组织学生们以本课的知识展开实践活动,就如在“whatshouldido”一课中,我就以本课的主题让学生们进行了对话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就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倾诉并寻求帮助。在分组之时,我主要是让学生们进行自由组合,一般是以5个人为一组。学生们会自愿与自己的好朋友建立小组,这种良好的、和谐的小组成员关系能够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因为学生们愿意与自己的同伴与好友共同完成一项探究活动。

二、制定实践计划,师生合力调整

在确定实践主题、分好实践活动小组以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自行制定活动计划,这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组织能力等,也可以保证实践活动能够充分激起初中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初中生的学习能力、英语水平毕竟有限,所以他们所制定的活动计划多多少少都会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在师生的通力合作之下,纠正学生所设计的活动方案中的问题,保证实践活动切实可行。在“whatwereyoudoingwhentheUFoarrived”这一课中,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们学会如何用英语谈论过去发生的事情。于是,我将实践活动主题定为“whatwereyoudoingwhen...”每个小组都要围绕这个主题制定一个实践计划,可以自行确定对过去某个时间段的问题的讨论。有的小组将谈论话题放在了刚刚过去的寒假中,有的学生将话题放在了过去某个周末活动或学校活动中等等;有的小组准备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本班学生在过去某个时间点内发生的事情,有的小组准备创编一个故事情节等等,大多数的小组所设计的实践活动计划都十分有趣,可行性也很高。因此,在纠正了这些活动计划中的一些小问题之后,便确定了实践计划。

三、正式展开实践,注重活动总结

在做好前期准备之后,就是正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机了。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懂得放手,给学生充足的自,让学生们能够遵循自己的需要与想法来实施活动计划。由于整个实践活动计划是以学生自行设计为主的,且教师对其进行了合理的调整与修改,所以教师要相信学生能够自行完成活动任务。而为了保证活动的科学性,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们总结实践活动,及时指正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肯定学生的可取之处,让学生正视自己,这不仅能够为下一轮综合实践活动做好充足的准备,还能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就如在上文所说的“whatwereyoudoing

when...”这一课的活动之中,确定活动方案之后,我便让学生们按照计划展开实践,设计问卷调查的小组需要设计好时间,并对全班同学展开调查;编写情景剧的学生也要在小组内部探讨剧本内容。然后,我会专门留出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展示,了解活动效果,并对他们存在的实践问题进行评价。

总而言之,综合实践活动是全面考查初中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重要教学内容,应当引起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初中英语课堂中展开综合实践活动的时候,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活动主题,确保这个实践活动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并且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兼顾学生的需求,保证英语实践活动的可操作性;教师要鼓励学生自行制定实践计划,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与帮助,为正式展开综合实践活动做好准备;教师在正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候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性、能动性、创造力等,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查漏a缺。

参考文献: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篇3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与应试教育不同的是,它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方面都力求培养学生科学的求知态度和探索精神,以更好地提高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数学的有用性和价值型,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展开,是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从生活实践中获得数学知识,同时又能将习得的数学能力运用于实践.为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我校积极行动,提出了针对初中数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课题.

二、对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模式的探索

初中数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旨在让学从数学活动课中习得知识,同时运用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最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进步和发展.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对实践活动课教学模式的探索,大致有以下几个步骤.

1.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了使“综合实践活动课”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开课之初,我会根据活动课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设定活动课的教学目标,同时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从而诱发学生的求知需求,让他们产生去解决问题的渴望和动力.

2.在组织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实践活动课与传统课堂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和学习主体性.在实践活动课上,教师要给予学生学习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以便其更多地动手参与、动脑思考,并通过一定的调查和实验形成自己的探究结果,形成动手实践能力.

3.在活动课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能够和谐互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活动主体是学生,教师要体现自己的主导作用,必须发挥自己组织教学的能力,在实践活动课上,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思路、成果、经验的交流,适当开展一定的交流和讨论活动,并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以便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良性的和谐活动.

4.鼓励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进行探索和发现.以问题为起始来开展的实践活动课,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发现,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进一步对活动课上的探究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和推理,找出数学规律,从而形成自己的探究结论,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5.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迁移运用所习得的知识与能力.在数学实践活动课上,学生在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为能力.在此情况下,教师就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巩固拓展中将知识应用与实践,以形成数学上的迁移运用能力.

三、展开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体会

1.深化了对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认识.在未付诸实践的时候,总以为实践活动课也就是一些教学形式上的变革.然而,在开设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之后,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活动课的实践性是我始料未及的,其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是传统课程望尘莫及的.同时,教师不同精力的投入,所带来的活动课的效果也会大有不同,为此,在真正提高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师必须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学习水平和学习状态的学生进行具体化的设计,优化教学思路,设置合适的教学进度.

2.在活动课的开展中,要确立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具体到每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都要有明确的、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而不能奢望通过一节活动课就可以达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目的.为此,教师要在系列活动课中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逐步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的价值性,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的目的.

3.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内容设计要依据教材,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现状.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和依据,无论是传统课程还是新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都要依据对教材的研究来进行适当的筛选,从而形成具体到每一节活动课的教学内容.

4.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形式要灵活.为了更好地组织和开展活动,数学教师要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活动课教学模式.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合作

新课程物理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就对初中物理教学提出了更多实践性和实用性要求,而物理学科又是一门探究性很强的自然学科,我们可以从实验分析中掌握其中的规律。但是由于诸多条件限制,在教学过程中,物理实验教学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利用,物理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因此,有必要讨论如何利用物理实验教学拓展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汇通课堂理论教学,在趣味性与知识性的结合中,实现物理实验教学的意义。

一、物理实验教学的实践化和生活化要求

1.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物理实验教学活动

实践教学是让学生在身体力行中了解物理理论的重要途径,学生在综合实践中学会观察、探究、分析和总结那些原本枯燥的理论,既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和应用物理教学中的理论,又可以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实践性。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实现良好互动,不能忽视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指导、帮助,而不是只起主导作用,创造机会给学生足够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围绕主题充分开展活动。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不仅能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2.将物理实验教学生活化

物理实验教学设计的生活化要求教师实现实验情景生活化,实验设计生活化,实验过程生活化和实验应用生活化。物理实验教学的生活化要求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将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入实验教学可以激起学生强烈兴趣和探究欲望。实验情景生活化要求教师提供的生活情景富有趣味性,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当,并且在解决过程中可以使学生的认知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实验设计的生活化要求实验设计来源于生活,实验器材也要与生活相贴近,这样学生就可以用自己熟知的生活物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实验过程的生活化要求我们可以采用多样活动形式开展,如小组合作学习、社区调查、社区服务和劳动、实践活动等。实验应用生活化要求实验结论可以回归生活,教师要让物理实验教学的设计实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帮助学生实现这个认知过渡,引导学生将实验结论实现生活应用,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科的趣味性和使用性,这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二、物理实验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1.合理设计物理实验教学的选题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给我们启示,教学目标的设计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将学生的实际水平作为目标设计的基础。所以进行目标设计之前,我们一定要综合考察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教学目标实现中,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快乐、实践的有趣,在提高学生学习信心的同时培养他们对科学文化探究的兴趣。

2.合理布置任务和分组

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通常建议学生分组合作、细化分工。这样既可以实现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学生学习活动的挫败感往往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任务分组和细化分工有利于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减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畏惧情绪,即使在实验失败的情况下,对于小组内个人的打击也会减小,因为大家会觉得这是小组的责任,这种责任分担的心理会让学生实践学习失败情绪大大减轻。在教师的指导下细化分工,有利于各个小组实践计划顺利完成,学生在明确自己的主要责任后会更清楚当前自己的责任,这样在提高教学实践效率的同时,会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分工协作精神。这样在细化分工的条件下,老师的从旁指导会让学生觉得有事可做,参与积极性自然会大大提高。

3.跟进实验进程,加强交流小组间汇报

老师在整个实验教学实践中起到的是指导和辅助作用,老师跟进实验进程有利于了解学生实践活动进度,把握教学活动进程,并且有利于及时发现学生实践活动中的问题并且从旁给予指导。对于实践活动偏离实验主题的情况,老师要及时予以指正,对于学生碰到自己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老师要循循善诱帮助其解决。各个小组的交流汇报能让各小组在意识到竞争的情况下加快本小组进程,同时有利于借鉴别组的意见和观点加快本组的实验进程。

4.汇报总结和继续研究

在分组实践活动的末尾阶段老师要举行实践总结报告会,在班会上老师指导学生展示各组实验成果,并且交流各组的实验心得和实践经验交流。并且让各小组提出是否还有更好的实践办法,然后让各个小组继续研究,或者尝试其他小组的办法是否可行,是否比自己的办法更好。这样不仅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完善自己的实验结果。最后鼓励学生提出完整的实践方案。

5.鼓励学生将实验结果应用到实践中

学生在得出最后实验结果之后可举行短暂的讨论会,让学生踊跃发言,指出生活中是否还有类似现象,以及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这个方法解决,通过讨论交流,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讨论交流后,让学生总结这个实验结果在生活中的实际用途,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三、结语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要求知行合一,而物理学科尤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探究性学科,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弥补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更实现了物理教学和生活实践的良性互动,在拓展了物理实验教学内容的同时,增添了趣味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黄皓.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与实践――以自制杆秤为例[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4(7):13-15.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篇5

“综合性学习”正是在语文教学方式不断改革背景下形成的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近年来,在初中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取得长足进步。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也遇到了各类不同的问题。本文将通过对于综合性学习含义、特点进行分析,进而探究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不同问题,最终寻找到合理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初中语文;综合;策略;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一、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含义

综合性学习是描述客观现实存在的具备综合性特点的学习行为,主要是建立在学生兴趣与直接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探究、合作、自主等方式为主导学习方式,学习与生活和社会紧密关联的各种具有现实、综合、实践等特征的知识内容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和合作的精神,主要体现的是对初中语文知识的现实应用,听读能力的综合发展,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

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特点

初中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教学的新模式,具有其特有的表现形式。一是其具备的综合性。既要求学科内各类知识了解与应用,同时也要求以语文学科为主的多学科综合知识学习,通过自主、发现、参与等方式的学习,对于实际生活问题进行处理和解决,发现和了解综合性学习的功效和特征。二是其具备的开发性。综合性的语文学习方式可以为学生们提供课堂内外的相互联系,沟通学生与社会、与自然间的联系,要求教师和学生通过自主意识自由选择活动和涉及活动细节。三是其具备的实践性。综合性语文学习方式主要是强调学生的直接体验和亲身经历,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实践过程远远重于实践结果,学生作为主体的时间作用要注意发挥。四是其具备的主体性。以综合性为主的语文学习方式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活动目的是为培养学生自由、自主、交流的精神,学习的各个环节都要突出学生为主的特性,通过积极交流,引导学生增强参与意识,改变陈旧教育观念。

三、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问题

当前,通过经验积累和不断探索,我国教育过程中的综合性学习模式取得一定的发展,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现实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受到以应试为主的教育模式以及应试压力的影响,教师难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时间难以平均分配;二是部分综合学习活动的设计不科学,严重降低了学习活动开展的质量,过度依赖课本,难以创新出吸引学生兴趣的活动环节,导致活动缺乏有效载体支撑。

四、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对策

通过对母线综合学习现状的研究,结合相关教学工作经验,笔者对综合性学习策略方法提出建议,希望可以不断完善和推广好的教学方式。

(一)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层面的教学主题活动

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开展综合性学习关键的环节。开展综合性学习,可以通过开展各类不同的教学活动,既可以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于语文知识学习的主动性,也能够帮助学生奠定坚实的综合素质基础。所以,教师要在设计各类教学活动的时候敢于打破传统且较为单调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兴趣和不同的教学目标展开合理设计,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鼓励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比如说,教师可以契合在课本中体现出的某一主题组织开展手抄报、主题演讲、黑板报、班会等形式的活动。这些多形式的活动往往可以体现出较强的综合性特征,不但涉及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正确运用,而且可以在开展这些活动的过程里,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增强他们的探索知识的能力。

(二)优化综合性教学内容,合理开发利用好学习资源

综合性学习可以促进教学内容实现优化,对语文的学习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在综合性学习的实践过程里,各类不同区域间具有各种不同文化的背景,各类不同的人群具有各不相同的生活经历等,即使有统一编写的教材也具有各类局限。所以,授课教师一定要不断加强对周围语文综合性的学习资源发掘与研究,并通过网络等各类技术手段不断丰富教学的内容,最终实现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有效开展。

(三)要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影响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果想在初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们通过综合性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就要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影响作用,不断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主动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与灌输式教学模式,利用活动主题选定及教学方案合理设计的方式,有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作用进行问题的思考和研究,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有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划分成为若干小组,让他们之间进行语文知识讨论,或者鼓励学生与教师转换角色,由学生自己进行语文知识的讲解。在此过程中,既可以提高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也可以加强他们问题思考的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五、结论

综上所述,初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和语文学习能力增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它不仅体现了素质教育教学的理念,还顺应教育的发展形势。因此,作为实践者的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在教学的过程之中,不断努力研究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加强综合性活动的主题设计,努力促进学生综合性的学习能力得到增强。

参考文献

[1]覃红彬.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指导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2]李艳.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探究与实践[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3]禹文萃.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篇6

学校现有1—4个年级20个教学班,在校生869人,平均班额43人,现有教职工58人,其中本科学历54人,专科学历4人,学校建有标准化运动场,功能室齐全,配有音体美教室、多功能教室、科学实验室、心理咨询室、录播室、体育器材室等功能室20余座,所有办学条件均达到《河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初步实现了教育教学设施现代化。

为了适应教学改革和学校发展的迫切需求,我校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作为“运动加阅读”办学特色的一个支撑点,提出了“习惯比知识更重要”的办学理念。历史一贯沿袭的课堂讲台式教学模式和规定性教学内容,局限了教师们开放的教学思维,而学生们也沿袭了传统的室内课桌式受教模式,禁锢了孩子们调查、合作和获取广义信息的技术能力。基于此我校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结合学校实际,在全校范围内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现就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实施的具体情况,从以下三个方面向大家汇报:

一、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开展情况)

(一)建章立制,研训结合

“教师能走多远,学校就能走多远。”学校要发展,建立一支既精于学科教学,又擅长课程开发,同时具备大胆的创新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意识的现代化教师队伍是关键。在开设课程的初期,学校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和实施领导小组,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组,形成了校长—教研员—指导教师的分层管理网络。先后建立和完善了《南乐县求实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制度》《南乐县求实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秀教师评选制度》等。召开专门会议,认真研究部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各项事宜。

1.学习纲要扎牢根基。三月份接到创建任务以来,校委会就成立了学习专班,由校长任组长,为全校教师订购《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纲要》人手一本,开展集中学习培训,交流学习心得,为课程的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2.组建队伍投入实施。开学之初,教务处针对教师进行了两项摸底活动。一是在全体教师中征集具备研究价值、意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二是组织教师就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所做的探索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阐述自己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思考。目的在于了解教师课程实施的理念、经验、基本素质等情况。根据两项摸底活动的结果,我校确定了张根华、林琳、苗园园、薛贝贝等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骨干力量。无论是外出学习、听课,还是实践体验,学校尽量给他们创造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3.引导教师端正思想。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会产生种种不利于课程实施的思想,如:接受任务之初的畏难;开始实施时的困惑;与传统教法冲突时的彷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新课程,没有现成的教参教案,没有具体的教法学法,甚至很难找到供参考的资料,因此,为上好一节实践课,教师要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到生活中寻找素材,上网查阅资料,所耗费的精力和时间是无法计算的。每一个实践主题的完成,要组织并指导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请教专业人士等校外活动,其麻烦之多,难度之大,也是毋容置疑的。以上问题的出现,学校领导没有急于求成,埋怨责备,而是设身处地针对老师们的想法、疑虑作出具体分析,有的放矢地和教师一起学习教学理论、更新教育理念。

4.帮助教师掌握方法。起初,我校教务处先制定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规划及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然后又牵头组织各年级综合实践课程指导教师召开主题研讨会,确定本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部分主题,并与指导老师探讨拟订具体方案,指导各年级具体实施,在实施过程中,采用跟踪听课、访问学生、检查资料等形式督促和指导各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一年来,骨干教师逐渐在课程中成长起来,并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

(二)以点带面,小步推进

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我们在实施过程采用以点带面,小步推进的方式逐步实施。起初,学校没有在全校大面积铺开实施,而是在二三四年级中确定一批骨干教师,确定几个班级,以小课题的形式,在小范围内实施。以这些班的经验和成果,逐步向前推进,带动全校教改。在活动的主题和内容方面,也体现了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不断深入、拓展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遵循“行—知—行”的原则。在分阶段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及时总结经验,撰写阶段总结和论文,并把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然后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充实。这一过程既是教师收集、整理、核实材料、使自己的经验和教学条理化、规律化的过程,也是对课程实施工作的回顾与检查。这样,课程改革得以稳妥推进,教师实施课题的自觉性更强了,学生参与的兴趣更浓了。

(三)科学选题,实效取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具有综合性。它的基本要求是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融合为一个整体,相互促进、相互推进。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参与实践。基于上述要求,我们在确定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时重实际、求实效,充分考察学校周边环境,考虑学生实际发展的需要及其年龄、心理特点,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易于捕捉信息,便于收集资料的教学资源。紧紧围绕学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与生活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与科学的关系进行。如根据南乐县是字圣故乡、文化之乡,我们确定了《身边的汉字》、《走进家乡的传统文化——南乐》、《我们的传统节日》等主题;又结合我校劳动实践基地确定了《我和蔬菜交朋友》、《来之不易的粮食》等主题;结合学校附近的文化馆确立了《赏民俗文化,悟艺术魅力》研学旅行等主题活动。

1.整合课程全学科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广义的概念指学生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进行的实践活动,我们由此将课程的实施面拓展到各个学科中,开展学科延伸性的实践活动,如由语文引申的《身边的汉字》等主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确立的《人民币的认识》、《年、月、日》等主题,让每一位老师都有参与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实践的途径。

2.开展社团活动培养实践特长。学校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坚持教师“1+1”(上好一节优质课,带好一个学生社团)的发展思路。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并专门聘请校外优秀辅导教师,开设了器乐、语言、手工、科技、等六大类32个学生社团,按照一项一特色、一生一特长的原则,精心制定社团活动计划,规范社团考核制度。通过社团活动的开展,本学年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发展,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并于2020年12月31日成功举办了首届学生综合素质展演活动。

3.利用身边资源开阔学生视野。学生实践的空间除了家庭、学校以外,更广阔的是社会,为了使学生更亲密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少先队活动结合起来。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课题辅导教师互相商讨、共同完成活动。如:我们已进行的“我是校园志愿者”、“共享绿色新时代”等系列实践活动就是由课题组设计方案、政教处牵头组织、任课教师共同参与进行的。这些活动的成功举办为学校在家长中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学生也在实践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做人。

(四)加强管理,制度规范

1.以实施细则规范活动的内容。首先,我们组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小组,做到领导重视、组织健全、结构合理、分工明确。其次制订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和总体规划。在广泛收集教师、学生、家长对活动的意见,认真审核他们所提出的活动方案的基础上,根据各年级的特点制订了分层次、分年级的实施计划,力求计划操作性强,活动内容科学规范。

2.以监督制度确保活动的落实。每个月,教务处都会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进行研究讨论,汇报一月来各主题活动开展情况,教师与学生的收获,存在的问题与困惑等。大家共享成功的经验,共商解决问题的办法,具体指导下次活动的实施。

3.以激励制度促进活动的发展。每学期对老师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教育故事、教案、小课题、论文等进行评比、展示。

二、小荷虽露尖尖角,已有蜻蜓立上头(取得实效)

综合实践活动以开放的课堂形式,丰富的信息容量,个性化的实践体验,越来越受到学生的青睐。它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为学生创造了亲密接触社会、体验生活的机会。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从选取课题到构思方案,从查找资料到记录过程,从汇报活动情况到撰写总结报告......培养了合作意识,锻炼了实践能力,提高了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了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

当然,在引导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因为没有固定教材、现成的教学参考资料,教师必须经过反复的思考、周密的策划;为了应对活动过程中,来自学生或实际生活的每一个具体问题,教师必须广泛的查阅有关资料,进行文化知识的储备;为了使活动更加吸引学生的参与,老师还要不断地创新组织形式、丰富教学手段。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养同样也得到了提升。

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起到了培养学生、锻炼老师、推进课改、提升学校品格的作用。《相约传统节日》活动,学生学会了上查资料,建立自己的文件夹,领悟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零食与健康》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如何进行社会调查,并在各项社会调查活动中,锻炼了与人交往的能力,提高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小组合作能力,使学生在了解和参与社会活动中,提高社会认识,丰富社会体验,为他们将来适应社会和创造美好的社会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课程展望)

相对于其他类知识性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因其博大的研究领域和精深的研究纵度,必然要承担起更重要的教育职责。传统学校教育所缺失的,综合实践要勇于肩负起来。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考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0-0267-02

一、课程考试改革立项的前期基础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课程是以研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的问题为目的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程。我校小学教育从2005级本科生开始就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立项前已开课4届。

2005年在教改课题《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成绩考核与评价新模式研究》,研究了教师教育专业中课程考试如何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如何培养学生适应学习型社会的能力。构建适应学习型社会、有利于学生综合发展能力的多形式的考试模式。研究在课程成绩评定过程中,如何发挥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参与评价(自评与互评),研究学生自我评价的内容、方法及原则等。

2008年在论文《在高师学生学业成绩评定中实施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实践探索》,阐述了多元主体参与学生学业评定,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

2009年7月发表的论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与考试改革的构想》,提出了“建立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能力培养为本位、多维课堂为阵地的教学模式”和通过“综合考核评价学生活动方案设计的水平、实施活动的能力、活动实施的效果及自我评价和反思的能力来考核学生学习情况”的初步设想。

二、考试改革立项后的课程教学模式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目标是理解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意义,掌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和程序,要求学生初步学会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具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能力。为达到这一目标,建立了理论精讲―任务驱动―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因此我把课程内容分解为三部分,即教师精讲部分,主线任务完成的实践中体验学习部分和研究性学习部分。

1.精练的理论讲授。讲授的内容有课程的理念、课程的特征、课程的目标、课程的内容等,目的在于把握课程的理念和特征,理解课程开设的意义和目标,明确课程的内容特点。

2.主线任务的实践体验。通过学生参与具体活动的设计、实施活动及评价活动,学生对课程的总体及具体实施有进一步的认识,明确在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中教师的具体工作,具备实施课程的基本策略。所以在讲授10课时的基本理论之后,将学生分成3~5人/组,围绕主线任务,合作设计1个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完整的、具体方案,并在事前联系好的学校、指定的班级组织实施。课程学习期间,至少在小学课堂中完成三次实践性学习。分别完成主题活动选题指导、活动方案制定指导、活动汇报交流指导。学生在这一真实的任务驱动下,亲身体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完整过程,经历从“选题指导―活动方案制订指导―活动实施指导―组织活动总结与评价”四个基本环节的全过程。

3.自主研究与交流讨论。在实践任务完成后,自主学习和研究课程实施中的教师、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的评价等问题。因为实践过程中学生实际遇到过一些问题并基本解决了相应的问题,再来学习,理解更深刻,效果更好。如讲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的素质需要,学生们感受颇深。讲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学生们思路较为清晰。

三、课程考试改革的措施

课程总成绩=综合评价成绩×80%+平时成绩×20%。但综合评价是一种改变“一卷定乾坤”的考试传统,把考试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建立从学习过程、知识掌握及综合应用的全程多元考核评价模式。多元评价具体体现在包括了多项考核评价内容,多次考核评价过程,多人参与考核评价三个方面。

1.综合评价的三项考核内容。综合考核评价的主要依据是三大板块内容。一是小组合作完成的一份完整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方案》,依据课堂交流分享的情况及最后定稿的情况评价选题的价值,方案的可行性、规范性等。二是在小学真实组织和实施所制订方案的过程情况,在日常交流、分享中了解活动实施的过程和效果并进行成绩评定。三是期末结束时学生个人撰写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课程学结》,是学生对自己在学习本课程中的态度、方法及收获所做的全面总结,包括课堂理论讲授的学习、三次实践活动的参与情况、自学内容完成的情况、课堂讨论参与的情况、对课程教学方式的意见和建议,最后要对自己学习本课程的态度、收获做出自我评定。

2.突出过程考核。针对考核的内容,突出过程性考核,以考核促进学生的发展。一方面是以上三项内容的考核是随进程进行的,分散在一个学期的不同阶段。同时小组合作完成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方案》至少有三次成绩评定,即初稿、二稿和定稿。初稿是学生还没正式进入小学前,根据所学理论及对小学、小学生的主观印象制定的,二稿是进入小学后,结合了学生和学校的实际修改过的,三稿是整个实践过程完成后,经过反思后再修改的。

3.学生参与成绩评定。学生参与成绩评定,改变“教师说了算”的评价方式,建立多视角、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体现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发展。学生参与成绩评定的方式有自我评价、小组内互评、小组间互评三种方式,评价的内容主要针对活动方案设计和活动组织实施两部分。(1)自我评价:要求学生在课程结束时撰写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课程学结》中给自己学习这门课程的态度、效果等做出成绩评定,评定的成绩占综合考核评价的10%。(2)小组内互评:小组成员依据活动参与程度、贡献大小等小组实践活动情况对小组逐一进行评价。组内评价成绩占综合考核评价的20%。(3)小组间互评:组与组之间依据日常教学中选题分享、活动设计分享、活动组织实施分享等就活动设计与实施进行互相评定。各小组评定后的平均成绩占综合考核评价的20%。

4.平时成绩的评定。主要依据是日常学习笔记、自主研修学习和讨论情况、作业、考勤等。占总成绩的20%。

四、课程考试改革取得的成效

1.在教育理念上给了学生正面示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形式,尤其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非常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发展性的课程评价,促进课程的民主化等。本课程教学与考试改革无疑是为学生进行了生动的示范。

2.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了改变。与传统的笔试、闭卷的形式相比,重视知识的记忆,忽视知识的应用和能力的状态得到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再是“上课抄笔记,下课补笔记,考前背笔记”了。考试也不再只是充当甄别的工具,让学生谈而紧张。而是发挥了其导向的功能,成为真正意义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和提高的有效手段。

3.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性课程。学习课程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承担相应课程的教学活动的能力。考试改革突出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但并没有忽视基本理论的学习,相反地在实践应用与讨论交流中更加深了对课程理论的理解。

4.学生关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兴趣得到提高。课程综合考核评价学生活动方案设计的水平、实施活动的能力、活动实施的效果及自我评价和反思的能力,使得学生关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问题的兴趣得到提高,提出相关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从2009级学生论文选题来看,很多学生选择了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关的问题开展研究,体现了选题的实用性、地域性,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5.收集了一套有价值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案例。每一学期,我都组织学生将他们自行学生自行设计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方案进行汇编,按实施学校编印成册,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组编文本材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把这些宝贵的资料保存下来,对实施学校来说,有了课程实施的有效支撑材料;对学生们来说,为以后实施该课程提供了可参考的资料。

五、考试改革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1.大班化教学实施难度大,效果不理想。无论是小组合作完成主线任务,还是开展自主研究、讨论交流,都需要任课教师进行细致指导,但该课程上课的班级人数达80~100人,指导难度大,结果集体指导多,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少,效果不理想。同时一个班级同时去一所小学组织实施小学生的活动,对学校规模要求高,组织工作困难,学校及任课教师难以全面把握各小组实际情况。

2.实施改革增加了师生负担。如学生实践过程中的交通费、文印费等均自行承担,增加了学生经济负担;同时改革工作也大大增加了教师教学工作量,联系并多次带领学生去小学组织活动,耗费的时间比较多,修改学生撰写的活动指导方案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

3.学生评价的运用中有功利思想存在。学生参与评价,在行使其评价权的时候不排除学生有功利思想存在,不得已采取了必须体现层次、规定指标等方式加以控制,但仍不能保证学生评价的完全客观性,还需要长期的、多方面的引导与教育。

参考文献:

[1]蒋爱英.在高师学生学业成绩评定中实施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实践探索[J].科学时代,2008.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篇8

一、初中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特征

初中生的学习生活与小学生的已明显不同,初中的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也因此而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一是整合性。表现为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课程各类要素的整合,学生培养目标的整合,活动主题相关学习方式的整合。综合课程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整合性,其他特征都能够从其中导出[1]。

二是开放性。表现为课程的自由灵活,活动的组织形式更加多样化;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打破了课堂与教材的限制,能够获得更多课外知识;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并与社会和科技联系紧密。

三是主题性。通常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确定活动主题,内容涉及科技、社会生活或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使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全部围绕主题展开。

四是实践性。由于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与新科技和社会热点相关,与学生的兴趣相符,与学生的生活贴近,因此学生参与程度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二、实施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相关原则

为了更好地开展或实施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应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一是教育性。综合实践活动的不同主题所需要的资源(包括活动场所)存在差异。为了确保活动安全健康地开展,学校要积极引进科学、健康的课程资源。例如,在购买各类图书与网络资源时,避免有损学生身心健康的信息进入校园,保证课程资源与活动方式的教育性。

二是全面性。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虽然与科学课有密切的联系,但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固定教材与模式。因此,所用的资源会直接影响活动效果。学校要为该课程的顺利开展与组织提供全面的支持,如必要的活动场所,组建专业化的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配备各类相关教材或资料,为真正发挥课程的价值和作用创造有利条件,尽量满足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需求[2]。

三是经济性。学校要全面考虑活动的经济性。通过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与合作,为学生争取更多活动场地与实践机会,节省资源开发的支出,降低教育成本。同时,要减少在经济、时间以及精力上不必要的消耗,学会就地取材,利用好已有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三、初中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途径

1.从学校发展情况出发

在组织活动前,要做好充分准备。例如,对校内各项课程资源进行普查,包括活动范围、教师情况、学校文化以及学生情况(条件允许时,也要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在资源普查后再确定活动主题,设计各项活动任务。教师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课程目标。要确定符合学生需求的课程目标,才能使科学综合实践活动更具层次性、差异性以及可操作性[3]。学生需求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生活观察以及个案分析等方法获得。

二是内容组织。教师要按照学校实际发展特色,完成对实践活动内容的规划组织工作,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并使活动课内容有一定的可控性。

三是课程实施。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过程存在不确定性,教师要根据活动中学生的实际表现和需求,及时做出调整。例如,活动主题和内容,不能离学生实际生活,活动任务难度不能超出学生实际能力太远。要紧紧围绕学生实际情况,使学生能够适应活动节奏,积极投入到实践活动中。

四是课程评价。教师要在实践活动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实际表现,发现活动中的闪光点或需要提供指导、有必要进行点评的地方,在活动顺利结束后,才能给出科学的评价。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些评价标准,如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小组交流与合作的情况、学生对任务本身的反应或评价、活动成果等。

2.走进学生生活

学校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要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根据资源确定主题大方向,再引导学生积极联系自身实际生活参与确定活动的具体主题。例如“绿色蔬菜与我们的生活”“地球与绿色生态环境”以及“环保餐具使用”等,让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兴趣和爱好明确活动主题,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他们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实践能力。

当前初中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方式主要包括实际应用设计性学习、课题探究研究性学习、社会考察体验性学习以及社会参与实践性学习等。教师在学习活动方式的选择上,要考察并注重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生活与科学有效结合在一起。教师要积极学习先进国家学校中普遍开设的生活活动创造、科技运用等课程的经验,设计出符合社会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比如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简单户外探险运动,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

3.开发社区资源

学校要跳出校园内现有的活动资源框架,将目光投向整个活动社区。因此,学校需要展开对本地区社区资源的调查工作,与社区积极合作,获取开展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资源和活动场所,这样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还能有效降低教育成本。

开发社区资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社区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二是社区为学校有效或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创造良好条件。例如,在城市学校中,会有各类场所,如动植物园、图书馆、少年宫、公园、商场以及科技馆等。学校可以联系这些活动场所或机构,与其建立合作关系,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拓展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更好地开展活动,满足现代初中生的实践学习需求。

综上所述,学校要想通过组织开展多元化的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培养现代初中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他们健康全面地发展,就要使活动主题和内容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要在活动中融入社会问题、科学知识等,以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志华.“问题解决”的实践活动模式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7(9):67-70.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篇9

【关键词】科学课程;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初中是学生接触文化知识的新阶段,伴随着国内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教育部门对初中各类课程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学课程作为一种开放性的学科知识,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能有效促进学生大脑思维、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综合提升。教师在制定科学课程教学计划时,要充分考虑现有的教学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一、激发智慧,培养学习兴趣

科学课程是打开学生“智慧大门”的重要学科,对激发学生内在潜能是大有帮助的。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程时,应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科学课程作为一门开放性的知识,其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有着特殊的要求。教师应紧紧抓住科学课程的教学大纲指标,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教学计划,从多个角度激发学生的智慧,以保证课堂教学流程能够顺利进行。

1.灵活运用教材

教材是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知识学习的主要资源,教师通过教材运用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科学知识。灵活运用教材可以让初中生更加全面地认识科学课程,如:《常见的植物》这一课程教学时,我则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对一些比较熟悉的植物进行列举,然后提出被子植物、裸子植物的概念,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植物概念,对科学知识有更深的了解。

2.巧妙设置问题

“问题式”教学是目前科学课程常用的一种方法,其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大脑思维能力。如:《地球仪和地图》课程教学中,我则先提出“地球这么大,我们如何去划分不同的地域?”通过这一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在学生想尽各种方法之后,我提出了地球仪、地图在地理位置划分判断中的作用,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

3.联系生活实际

生活是一切知识的主要来源,将初中科学课程与生活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对其综合能力的训练是有帮助的[1]。如:《太阳和月球》教学中,我则通过讲解生活中光、热的来源,让学生充分感触到太阳、月球对生活的具体影响,然后进一步讲解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科学课程联系生活既增强了学生的知识了解,也锻炼了学生的思想能力。

二、有效探究,创建实践平台

“探究”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感受科学知识乐趣的一种方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验证科学知识的有效方法。教师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应为学生创造广阔的实践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知识水平,在探究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社会实践是有效探究的最佳方式,该环节的设计需坚持客观性原则,从客观的教学看待学生的学习。

1.创造实践平台

为学生搭建一个社会平台是能力培养的第一步,教师应参照具体的课程内容设计平台,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学习课程知识。如:《光的反射和折射》这一课,我安排学生观察生活中反射、折射的常见现象,通过社会考察环节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知识,在探究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均有明显的增强,为后期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引导实践活动

当前,综合能力是衡量学生科学知识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科学途径。面对新课标提出的教学要求,教师在实践环节要不断引导学生完成实践活动[2]。如:《大气压与人类生活》教学时,我则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完成实践活动,了解大气压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再拟写相应的实践报告,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3.调整实践环节

教师对科学课程的教学缺乏足够的认识,这导致科学教育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应积极调整社会实践环节,让科学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光合作用》教学中,传统教学是通过理论讲解让学生接触知识,我则安排学生参与实验,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光合作用的重要性,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了充分的了解。

三、引领成长,灵活运用知识

“学以致用”是初中科学知识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当初中生具备相应的知识能力后,教师应通过多个渠道引领学生成长,使其能够灵活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师结合当前的教育情况,为学生制定有效的知识运用平台。

1.互动教学

目前,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气氛不活泼、互动不流畅、学生发言不积极等问题,这对于初中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为了让学生能够在科学领域中快速成长,教师应积极推广互动教学模式,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发挥自己,通过自我锻炼的方式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

2.参与比赛

科学课程本身就是一门开放性的知识结构,初中科学课程教育应坚持开放性、多样性原则,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初中学校可举办“科技发明比赛”,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完成某一项发明,如:鼓励学生发明学习工具、生活工具等,为初中生知识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探究活动

探究是教师引导初中生成长的最佳方式,通过对科学知识的合作探究,学生能从研究、分析、思考等过程中理解科学知识,为后期更深层次的学习提供帮助[3]。如:综合环境科学相关的知识,我则制定“环境污染来源”这一命题,要求学生围绕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对现实生活中的污染来源、原因、危害等综合分析,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知识。

总之,先进的教育思路是科学安排教学活动的基础,若初中学校在教育思想上出现扭曲会影响到后期课程的教学效果。科学课程对初中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制定教育计划,从而保证在课程教学顺利进行的同时,综合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新宇.初中科学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科学教育研究,2010,17(11):43-45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篇10

一、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的不足

1.开展的模式比较单一。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在农村初中基本上没摆脱这三种模式:语文课外活动课、活动作文课和单纯的作文课。这样的综合性学习目标就显得单一,还局限于对某一项技能的活动演练,只在提高学生的某项语文能力。

2.过于依赖课本行事。

“语文皆生活”,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让语文回归生活,综合性学习也是一样。我们在教学时就应该根据实际,灵活处理,活用教材,从学习的效果出发,对课本的设计进行改编、拓展、完善。

3.教学资源开发利用得不够。

作为农村中学,综合性学习的开展确实存在着种种困难。因此,综合性学习课也就成了作文课,学校也没有有效的方法进行检查。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师的理念没有改变,还没有认识到综合性学习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有时也怕麻烦,懒于行事;或者认为离考试太远,不愿意去多花时间去拓展。其实,农村初中也有农村初中的优势:优厚的自然、文化资源,富有浓郁气息的地方色彩,丰富多彩的乡土教材,学生对农村生活的体验和感悟等,只是我们还没有充分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

4.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的定位不准。

综合性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活动中的创造性。那么教师在这个活动中应扮演怎样的角色呢?在农村初中就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放任自流,以为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就能给学生一个发挥创造潜能的空间,却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兴趣爱好。二是让学生按老师的思路走,结果是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剥夺了学生实践的权利和机会。事实上,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方案、计划以及具体实施,最好让学生自己完成,尤其到了高年级,自主性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5.对综合性学习的评价不公。

综合性学习注重的是对过程的考查,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获得的体验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对人的评价。而对人的评价是比较困难的,要考虑到学生各个方面的表现,而且考试这根指挥棒依然影响着教学实践,对学生的评价方式重点还是评价学生的知识情况,教师们也习惯于用知识的掌握情况--考试的成绩来评价学生,多数教师还没有能够接受综合性评价学生行为的思想,也缺乏综合性学习评价知识的技能,对于学生的能力、情感和态度方面的评价少之又少,还没有做到综合性评价学生,致使综合性学习评价中出现“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

二、如何在农村初中开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1.正确认识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的编排,成为体现“课程标准”精神、引导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单元”设置,是对语文课本学习的提升与拓展,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问题情境和学习空间,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和多向性。

2.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学生的主体意识是综合性学习启动的起点和实施的基础。因此,要从尊重学生的个体情感、个性思维考虑,最好是变教师的激发为学生的自发,要让学生一开始就认识到这样的学习活动是一个更自主的活动而乐于参与。其次要作好学生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再次要做好家长的工作,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培养他们的积极参与意识。

3.把握语文学科的本性,实现综合性学习之“综合”。

首先要实现语文学科内部的综合。《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二条中指出:在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时候,“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其次是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综合。综合性学习的开放性特点使学生的语文生活实践有了更为广阔鲜活的天地,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必然要面对现实生活的检验,而学生本人也在尝试着生活和人生的体验。

第三是立足语文主体实现跨学科综合。《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做法。

1、突出主题,目标全面。

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不仅要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收集、运用、创造信息能力的训练,还要关注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竞争意识、情感熏陶、品德教育、心理素质训练等。

2、面向全体,形式多样。

1.竞赛。有计划地开展语文竞赛活动,对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极大的作用。竞赛可在不同范围、不同场合随时举行,不必拘泥形式的大小。

2.表演。初中学生很愿意模仿故事中的角色,通过表演课本剧或童话剧,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记忆,还能在某些课文的情节空白、浓缩处,拓展想象,在富有创造性的表演过程中培养想象力,促进语言发展,增强自信和勇气。

3.辩论。中学生好胜心强,不服输,常常为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争得面红耳赤,根据这一特点,常常在课上开展一些小小的辩论会,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为了在辩论中立于不败之地,辩论前积极准备资料,编写提纲,辩论中唇枪舌箭,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又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4.游戏。爱玩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游戏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5.赏析。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可以开设一些赏析型活动课,由各个小组确立一个主题,分头搜集资料,集体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