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特色与亮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07:36

地理教学特色与亮点篇1

旅游中职教育发展现状旅游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旅游职业教育无论是在办学规模、教学质量,还是在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等方面,都与我国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社会现代化进程有许多不相适应之处,存在着不少问题。诸如:旅游职业教育的发展重形式轻内容,学校办学思路保守,教学模式固守传统,职业特色不突出,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老化,师资力量薄弱,缺少国际化视野,社会资源分配不足等等。此外,学校门类繁杂,各自为战,各地职教中心转型中一哄而上,盲目开办旅游专业,良莠不齐,生源素质及数量总体呈下滑趋势。

二、陕西省旅游学校“冠名班”创新模式探索

(一)明确目标,突出旅游职教特色

中职学校本身要有特色,包括专业特色和就业特色,要具有不可替代性。只要社会有需求,就开设紧贴社会的这类专业,要有前瞻性。特色是立校之本,否则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近年来,陕旅校居安思危,寻求突破,紧贴行业,接轨国际,深入企业,深化服务管理型理念,努力构建“温馨、和谐、幸福”大家庭,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办学之路。为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学内涵建设,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该校始终贯彻“以素养教育为基础,以成功就业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改思想,坚持培养“阳光向上、身心健康、待人有礼、技能过硬”的旅游业优秀人才。学校以强化职业技能为突破口,以职业能力、职业意识养成教育为核心,更新教学理念,结合企业用人需求和学生实际,推出十大教改措施促学校教学内涵建设,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这十大举措是:(1)研讨并制定、推行各专业教学标准,着力推进课程体系建设改革;(2)逐步开展各级各类课题研究工作,提高教师科研能力;(3)继续做好“冠名班”内涵建设工作,唱响校企合作的主旋律;(4)逐步组织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稳步提高实训课教学质量;(5)组织“品质教育,志存高远”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向外界展示学校教师、学生风采;(6)建立和推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模拟口试制度,培养高素质优秀导游人才;(7)进一步深化“双语实训课”、“教学工坊”活动,打造学校精品课程;(8)建立教师到企业调研实践活动学习模式,制定教师外出培训汇报交流制度,努力打造一支“双师型”、“行业名师型”教师队伍;(9)鼓励教师开拓新专业、承担新课程,提升教师能力品质;(10)推行考试和考核制度的对接,实行学生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模式,让学生“手持双证,就业无忧”。几年来的改革已见成效,学校紧密结合行业特点,围绕旅游业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开设有旅游外语(旅游日语、旅游英语方向)、酒店服务与管理、旅游服务与管理(省级示范专业、汉语导游、旅行社计调方向)、航空服务、中餐烹饪、西餐烹饪等6个专业,面向西北、西南、中原各省(区)招收初高中应往届毕业生,招生计划全部列入国家教育部和陕西省教育厅下达的招生计划。学习期满、成绩合格,发给由陕西省教育厅验印的国家统一的普通中专毕业证书。毕业后,学生可同时报考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成人教育大专和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大专和专升本,可获取大专、本科学历。避免了中职学校不能提升的“断头教育”,打通了职业教育中职、高职、本科的通道,提升了学校的吸引力。学校招生改革10大亮点:(1)办学亮点之一:五年制高职连读班(大专);(2)办学亮点之二:迪拜研修班;(3)办学亮点之三:日本研修班;(4)办学亮点之四:韩语精品班;(5)办学亮点之五:酒店经理预备班;(6)办学亮点之六:喜来登酒店管理班;(7)办学亮点之七:西安国旅精英导游班:(8)办学亮点之八:咸阳机场航空服务班;(8)办学亮点之九:米旗西点班;(10)办学亮点之十:西南大学、陕西电大大专班。该校毕业生就业前景十分广阔,毕业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高,适应能力强,就业行业广,多年来就业率保持在100%。学校与西安、北京、浙江、广州、深圳、珠海、上海等地高星级饭店等旅游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实习就业关系,实习生、毕业生供不应求,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赞扬。学校曾多次被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评为“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专业特色也是中职学校内在素质的体现,会给学校带来“品牌效应”,使学校在招生和就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这也成为学校发展的动力。

(二)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

职业教育不同于义务教育,课程设置上又有别于高等教育,更加的贴近行业,理实一体,真正发挥课程的活力,让学生学有所获,乐学爱学。为了实现“道德品质好、文化素质高、专业技能精、职业意识强、体健形象美”的培养目标,学校在这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成为旅游行业方面的“龙头”。旅游中职学校要积极应对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本校旅游专业的优势,提高专业办学效率和质量,加大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端正办学思想。重视学生的服务操作技能、外语应用等,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内容。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把握人才需求趋势,与职业标准对接,为科学设置专业提供依据。在教学方面,实行“双语教学”、“教学工坊”等,使企业用人标准与教学标准更加贴近。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学工场模式,探索独具特色的“教学工坊”新模式。打造餐厅实景模拟教学、情景英语教学,让学生在“教学工坊”就如同在一个五星级酒店的中、西餐厅一样,以高星级酒店的培养标准严格训练技能,提升素养,将技能与专业与外语有机融合。毕业时,与企业实际零距离接轨。学生优雅绅士的礼仪、娴熟的技能、规范的职业意识,受到企业的青睐。“教学工坊”真正将国际企业标准与该校的教学标准完美结合在一起,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同时还要做到专业与行业资格证书对接,如导游证、厨师等级证、茶艺师证书等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地理论与实践的机会,使学生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增长才干,磨练意志,提高学生实操能力。进一步完善教学设备——模拟前台、餐厅、客房、酒吧、茶艺室等,在课堂中加强学生的职业教育,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为他们获得职业技能证书创造条件,增加就业砝码。专业教师每年定期到酒店、旅行社工作一段时间,既培训了自身的业务也可以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一步做到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衔接。

(三)专业与产业对接,积极探索“冠名班”办学模式

居安思危,立足职教,创新思路,寻求突破,打造传统专业的新优势,突出行业特色。校企深度结合,订单培养,企业全员接受。挖掘“冠名班”内涵,将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企业营销版与学校网站首页绑定,访问学校网站会自动弹出会话窗口,提供在线咨询。从课程设置、教师培养等方面都与企业紧密接轨,制订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各专业校服等。制订了《关于特色冠名班教育教学内涵发展工作安排》,切实将“冠名班”内涵建设落到实处,做到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企业负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在校是学生,到企业是“准员工”,毕业后,直接成为正式员工,没有试用期。校企合作是职校培养技术性饭店专业人才的必由之路。依托专业优势开办了日本研修班、迪拜研修班、咸阳机场航空班、喜来登酒店管理班、西安国旅精英导游班、华山景区定向讲解员班、米旗西点班、成教大专班等特色班级,成为学校走强强联合、特色办学之路的新亮点,与企业对接,积极探索“冠名班”办学模式。“喜来登酒店管理班”引入西安赛瑞喜来登高管进课堂参与教学,学生参与该企业系列活动,如圣诞节活动、喜来登酒店集团全球招聘日活动等。让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体验企业高管面试,培训他们的应聘技巧,对学生的职业认识和职业规划都有很大的提升。同时,喜来登酒店集团,为每位学生量身打造成长发展计划,规划他们从一线服务员到领班,到主管,再到经理的成长之路,为他们设计职业人生。同时,还为该班的优秀学生和父母提供在喜来登酒店住宿、用餐、娱乐一条龙的体验式奖学金。通过此举,增加了学生及家长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米旗西点班”借鉴德国“双元制”,进行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在学校有老师,在企业有导师,让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在企业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和发挥。该校米旗西点班学生每周安排一天在企业的实践课程,深入企业学习和体验DiY蛋糕制作,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们看到自己亲手制作的蛋糕时,非常兴奋,并用手机拍摄,发给同学和家长,增进了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感情。“理实一体化”借鉴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前店后校的办学模式,该校利用毗邻大唐西市的优越地理位置,将西安大唐西市酒店作为学校的实训基地,将实训课放在酒店的前厅、客房、餐厅等部门进行实景教学,让学生理论课后,第一时间投入到实践,真正做到“理实一体”。现在“冠名班”效果突出,成为每年学校招生及就业的一大亮点,很多学生就是奔“冠名班”而来。在去年招生中,喜来登、国旅导游、米旗班的学生占招生人数的25%以上。学生对所学专业认可度高,对学校认可度高,积极向同学推荐自己的学校。好学校、好专业、好老师是根本,有播种,就会有收获。

(四)专业与市场对接,接轨国际,加强合作

紧贴行业,接轨国际,激发课程设置新活力。加强境外研修项目,为学生走向国际实训就业市场搭建平台。如阿联酋项目,日本项目等。目前,“国际项目班”已成为了学校深受学生和家长喜爱的特色班。大力推进国际交流、校企合作和联合办学。在对外交流中,努力开拓国际市场。为了给学生寻找更高更广阔的国际就业平台,在十多年赴日研修成功经验的指引下,该校与阿联酋迪拜丽景集团签订实习研修就业协议,采用外教授课“2+1”、“2+2”模式,选派的学生均在八星级酋长宫殿、七星级帆船酒店研修就业。他们毕业后大都留在了迪拜、阿布扎比,找到了理想的工作。不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甚至是整个家庭的命运。目前该校已有500多名学生赴国外研修。该校于2009年与阿联酋迪拜合作方达成协议,被确定为该项目西北地区惟一合作院校,截止目前已派出100余名研修生,其中10余名学生在迪拜、阿布扎比八星、七星级世界一流品牌酒店工作。迪拜是国际金融和经济中心,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城市,云集了世界一流的酒店管理集团和超豪华的酒店,当地司法制度健全,社会秩序良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医疗保障制度,是全世界经济最发达、最富裕的城市之一。学生在迪拜研修一年、工作一年,2年后可续签工作签证。研修期间每月可获得400美元左右的研修生活补贴,小费除外,食宿免费。毕业生面向迪拜当地企业,国内外资企业、星级酒店、驻华商社、中外金融保险机构等企事业单位就业。

三、今后展望

地理教学特色与亮点篇2

一、特色选择:在关键点着力

特色办学,就要在同类学校中办出自身的独特性来,这种独特性表现为与众不同、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学校“风景”。寻求特色不等于“独具匠心”,但“独具匠心”的领域开发是特色设计的必然思考。寻求特色不等于“全面开花”,但必须通过特色影响全面,使之落地生根。

在特色建设的过程中,准确定位自己的特色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一所学校,究竟应该确定怎样的特色?特色定位的依据又是什么?这是学校特色开发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为此,要用心分析自己的“原有”,观察自己的“现有”,思考自己的“想有”。既要研究自己在原有和现有的基础上,可利用、挖掘、提炼、加工、发展的教育教学积累,及教师学生教育管理活动中独特的出彩点,匠心运作,走向特色,又要研究还没有触及但可以触及,有能力触及,可以做好、做优、做强和做出品位的点或面,潜心思考、打造,创出特色。

要有效选择学校特色建设项目,就必须分析和利用好区域文化的认同、学校资源的优势、学校办学的经验、周边学校的亮点、领域专家的意见等诸多方面。

区域文化的认同。区域文化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同时也是学校发展的“文化土壤”。因此,在定位学校特色的时候,需要考虑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怎样的特长,学校是打算将标志性的区域文化发扬光大还是填补区域文化的空白等等。如苏州市吴中区胥口镇是“全国书画之乡”,多少年来涵育着百姓书画特有的文化,胥口中心小学借力“书画之乡”文化,以“书画”为特色切入,打造出教育特有的精彩。

学校资源的优势。学校资源是一所学校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资源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如办学者的经济实力,是否可以满足学校特色建设的需要,因为开发船模、车模、航模、机器人等特色项目,需要学校投入相当多的经费支出;学校校级和中层管理者的管理经验、理论水平、工作作风,是否可以支撑学校特色建设的需要,因为特色建设是学校有目的的“造事”,需要领导与管理者成熟、沉稳和积极的心志、心力和心智;教师整体水平及其专业特质,是否可以支持学校特色建设的需要,因为一切有成效的学生特色教育教学活动,都需要通过教师来践行;与能帮助学校特色建设的、在该特色领域有影响力的院校,以及著名教育机构、上级教研和科研部门、社会知名人士的合作沟通渠道是否畅通,因为,特色建设必须借助外力,以弥补学校力量的不足,还可以借力发力,更为科学地决策与行走等等,这些都是特色生成不可缺少的资源。

学校办学的经验。学校办学是由经验来支撑的,自创经验也好,拿来经验也罢,都能影响学校的发展思路。对一所已有数年办学经历的学校而言,应该将学校创办以来的发展史作全面的、深入的、理性的回顾,总结成功的办学经验,找出最活跃、最能动的项目或学科,加以提炼和规划再建,努力将项目经验转化成为学校的特色。对新创办的学校而言,主要依赖于以校长为首的管理群体积累下来的特色建设经验以及决策的胆识。在分析诸多需要新学校同步“起飞”的常规项目建设的同时,观察分析同类学校的特色亮点,结合学校自身的优势,从“不撞车”的思维出发,去设计可以力做、精做的领域或项目,坚持不懈,高速起飞,有效呈现。如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2009年建校。开校前,校长设计了借助“书法”起飞学校的特色建设品牌策略,在招聘教师时有意点招具有书法特长的教师。开校后,以点带面,全校师生共练书法,有章有法地推进,频频的获奖和跟进的书法文化教育,使学校在短短的两年时间中已经凸显出“书法教育”的特色亮点,家长和专家的认同,使学校获得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周边学校的亮点。一所学校是否具有强劲的竞争力,是否具有办学特色,是与一定区域内同类学校比较而言的。因此,在定位学校特色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兄弟学校的特色建设状况。在特色设计时,可以借力发力,借鉴他校成功“创特”的经验,设计出有别于他校的项目;也可以借力同类学校的特色项目“同向行驶”,设计和践行独特的、可为的建设策略,创造“一切皆有可能”的特色;还可以另辟蹊径,在“有别”中生成“独领”。

领域专家的意见。学校特色的建设,不是为“出名”而刻意的标新立异,也不是为求得某领导的“喜好”而无中生有,更不是为“挤压”同类而互相撕杀,而是去求得学生现在和将来更全面、更生动、更有个性、更有特长的发展。

学校所实施的一切教育行为,应该在国家的“教育方针”和“课程标准”的框架内,去灵动而智慧地创造,实施有益于学生现在和将来发展的教育方略。因此,无论是有办学经验的校长,还是教育院校的资深教授,教育理论研究的专家名家,他们在实践上有丰富的感性积累,在理论上有深刻的理性思考,咨询他们的意见,对学校的“定特”“立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如何与时俱进地把老校做“新”,把名校做“强”,把教师做“亮”,把质量做“硬”,把学生做“优”,把教育做“品”,把学校做“特”,就需要省内外专家进行高位指点。在与专家的互动中,我们确定了“效化教学”作为学校特色开发项目,连续20年加以建设,由此而打造出“教学特色”品牌。

二、特色生成:在研究中涵养

学校特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品牌,但又有别于企业的产品。企业主要通过立新的方式,进行操作手段与流程的便捷化研发、问题修复、新功能开发等等,逐步淘汰效益低下的产品,而教育特色是求得学校、学生和教师共同的生成和更好的发展,是一种共同提升和超越的途径。

特色建设,作为学校内涵式发展的一项创新性工作,虽然并不严格遵循某种统一的路径,但有着基本的建设流程及关键环节。它的形成、改进与发展,需要理论的指导和科研的支持,需要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坚实支撑,需要通过大小课题的研究,寻求科学的发展规律,使特色建设以科学研究为生成支点,有章、有法,有序、有效地行进,从而获得适合学校发展的建设路径。

特色,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学校教育本身是一项基础性、实践性的工作,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学校着力于翻新花样,也许会有些亮色,但往往是短暂的热度,经不起时间的考量,最终将泯然于众校。因此,学校特色建设要杜绝“定个项目、开个好头、浮于表面、轻于过程”的“闪电”现象,必须形成一种氛围,形成独有的特色文化。特色,不仅是学校教育外化的一种现象,更体现在内化层面上的一种“内炼”和“内敛”,特色生成之路是艰难的,是要在时间的流逝中检验的,非持之以恒不可。

江苏省木渎实验小学的课堂教学“耗与效”研究,“九五”开始就围绕效果、效率、效益三个方面,立课题、搞研究、做特色、树品牌。从“九五”的“小学‘低耗高效’教学综合实验研究”,到“十五”的“小学课堂教学‘低耗高效’整体策略研究”,再到“十一五”的部级重点课题子课题“信息化学习环境下‘引导自学’的教学实验研究”、省教研重点课题“小学课堂教学‘优效化’研究”,直至现在的“十二五”省级立项课题“基于‘先学’基础下的小学课堂教学优效化策略的研究”,始终关注着教学“小节”和“细节”,着力“小课堂”,着眼“大教育”,探寻着影响课堂教学“效度”的成功策略,使“优效的课堂教学”成为了学校特色建设的一个亮点,成为了“百年老校展新姿,素质教育争模范”的学校“新”化、“强”化、“亮”化、“硬”化、“优”化和“品”化的教育成功之道。

苏州市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是江苏省首批办好的实验小学、江苏省首批“模范学校”。学校多年来积极探索青年教师培养策略,致力打造“名、特、优”教师,坚持滚动式研究,“教师培养”成为了学校亮丽的发展特色。1980年到1985年期间,共引入15位优秀的青年教师,当时大多数学校还没有着力关注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他们就制订了“发展学校,首先要发展教师。发展教师,首先要发展青年教师”的学校提升发展规划,构建了青年教师“学得理论,搞得实验,上得好课,写得文章,压得担子”的培养策略。外出学习、公开教学、专家讲座、基本功竞赛、学历进修(当时教师都是中师毕业,1984年学校“挪用”中学教师名额进行大专函授入学招生考试,结果全部录取,1987年大专毕业)、成果展示等举措,引领、激励、催生了青年教师团队的成长。在1986年“吴县市首届青年教师评课选优活动”(苏州市首创)中,语文、数学、科学三位老师均获得一等奖第1名的优异成绩。同一所学校的三大学科均获一等奖,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初次的成功,有效地激励和激活了教师们以后的学习、实践、研究和创造,其中有三位教师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分别担任了实验小学校长工作,引领着本地区的学科教学和学校管理。

三、特色稳健:在师培中建设

办学特色要保持和提高“含金量”,既要从形式上努力创新,更要加强作为特色建设执行者的教师“跟进”。当前,由于诸多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学校在思考和创建办学特色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有的不循规律,试图寻找捷径,脱离实际,片面追求功利,影响了特色建设的健康发展。为此,在特色意识初见端倪的状态下,学校不能忽略对特色管理者、执行者的“转型升级”式发展。特色是用来发展教育的,而不是用来折腾教育,稳健特色,首先要稳健教师,使教师有情、有志、有力地进行学校的特色建设。

教师是特色效化的“效源”。在我校“优效化教学”特色建设中,着力于“三大工程”的建设,即师表工程、创优工程、名师工程。借力课堂,造名师、推名师和用名师,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教师,优秀的学科(学术)带头人。每周“校长心语”“师者智慧”“友情提醒”,是我们有效催生教师职业德行的独特创举,用师德“高尚”教师,用机制“激活”教师,用读书“新化”教师,用带教“速成”教师,用教研“盘活”教师,用科研“名化”教师,用绩效“效化”教师,是我们有效催生教师教育技艺、特长的有效策略。“优效化”的课堂教学特色打造,使学校获得了教育的高质量,赢得了教育界和社会的普遍认可。

四、特色发展:在制度中保障

人们对特色的理解各不相同。有的认为把学校个别突出的“强项”表现出来就是特色;有的认为效果显著的教育内容、手段、方法就是特色;也有的认为教育质量中获取考试“高分”的做法就是特色;还有人认为办学效果好,学校享有很高的社会声誉,才能称得上特色,如此等等。笔者认为,特色应该是学校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化,是学校的独特个性,是学校的行为自觉,是完善和强化其成为学校文化的一种特质,是同行和社会公认的一种教育品质和品牌。为此,学校特色的发展,需要在文化中彰显,在规范中管理,在制度中保障。

要有效进行学校特色建设的规范管理,首先要设计好一切行事的“游戏规则”。规则的设定是有科学含量的,需要管理者了解管理对象的认可度,使特色建设的行为者建立“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常规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特色”这一科学行事的概念,能将所设计的建设路径化为行动的自觉。如果没有教师心情愉悦的投入,把校长的办学思想、学校的发展目标,转化为共同的追求,就不会有“低耗高效”“适耗优效”的特色建设成效。

要实现特色教育的理想,需要管理者通过富有人性的管理,规引教师心志,锻铸高尚师魂,造就一支事业型的教师队伍,使教师有心特色建设;树立优良师德,造就一支楷模型的教师队伍,使教师有情特色建设;精湛教学技能,造就一支专业型的教师队伍,使教师有力特色建设。要让教师感受到学校特色建设为他们教育教学的成长和专业发展带来的“好”,激励教师拥有对自身业务发展的自觉行走之情,从而规范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在特色建设中育养自身的特长,逐步走向事业的成功。

五、特色转化:在把握中行走

学校特色有时候是一个比较“纠结”的话题,从国家的人才标准指向、社会的人才需求认同,到校长对办学的思想和主张、家长对子女的成才期望,以及学生的考试成绩、行为能力、升学期待等等,都会影响学校对“特色”建设的方向、兴趣与行为。我们必须“以学生当下和将来的发展为本”,正确把握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涉及点与涉及面、大切口与小切口、常态教育与特别教育、师生负担与师生发展、教师个体与教师群体、局部受益与群体公平等多方面的关系,使特色建设转化为师生共同发展、终身受益的健康之路。

学校特色,可以从一个点出发,走向一个面,可以倾力把某一竞赛项目打造得名声远扬,如吴中区碧波实验小学的学生“机器人”教育,获得了世界冠军的八连冠。当然,项目打造要成为学校特色,不只是几个人的出彩,几次获奖的结果,几篇论文的发表,也不仅仅是几项活动的展现,如果能以点带面抓普及,搞课题,树精神,做文化,让学校所有的人享受项目建设带来的长进、发展和超越,并形成行为自觉和行为的常态,这才是特色所要形成的真正的教育价值。

特色建设的切口可大可小,可以是教师群体性发展的建设,也可以是教师某一技能的建设;可以是学生养成教育的全面建设,也可以是学生某种卫生习惯如“扫地”的项目建设等等。无论是“大”还是“小”,一般都要大题小做、小题大做。在把握目标与方向的基础上,把大题化小,化归为日常,化归为过程,化归为细节和小节;把小题放大,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成为良好的习惯性本能反应,这样的特色才是教育生命力的真正转化。

特色价值和效益的追求,必须把握好常态教育与特别教育的关系,使师生“心甘情愿”地投入,“有滋有味”地发展。必须在“常态”中“特别”,在“特别”中“常态”。不能牺牲教师和学生的正常“权利”,不能为了抓某项特色,打乱正常课程计划和教育教学秩序,擅自加课、加班加点等。因为,这样形成的所谓特色,是不健康的,是误人子弟的,所转化出的只能是“偏误”“畸形”和“怨恨”的教育。

特色项目建设,需要有兴趣、有能力、有姿态、有特长的教师来做。他可以是个体的,也可以是团队的,还可以是整体的。可以把教师个体的“能量”,转化为教师群体的力量,可以通过一个学科领军人物,转化出一批优秀的学科教师,从而做出一个特色学科,转化成为靓丽的学校特色。同样,一群好的教师可以带动整个团队,让团队中的“弱者”转化成为“强者”,使特色建设更有力量。

学校特色建设,必须拥有“公信力”,得到家长的认同和信赖,要处理好局部受益与群体公平的关系,在选择特色建设参与者时,“选优”标准要公平、公开和公正,不伤学生和家长自尊,尽力获得家长的认同、信任和支持,把学校特色建设转化为学校与家长合力共建、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力量。

地理教学特色与亮点篇3

我校认真落实“教育局工作要点”提出的各项要求,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教育创新,创办特色学校,开创了我校各项工作新局面。现将我校特色工作汇报如下:

一、建立领导机构,为创建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副校长、教导主任为副组长的教育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制度,规范管理,确保特色管理和特色教育的实施。

二、师德建设工作亮点与特色:开展做一个好老师活动

学校党政结合精神引导广大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做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

1、学的讲话精神,开展做一个好老师的大讨论。

2、加强课堂教学改革,构建生态课堂。

3、帮扶学困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以全新的素质结构投身到课改中去。

树立学生主体观,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成长条件,重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

三、教学工作亮点与特色:构建分组合作的教学模式

1、 我校严格按照“导、学、检、练、评”的教学模式,实行预习引领、自主学习、分组合作、展示提升、激励评价的教学流程。学校行政实行推门听课进行督促检查。

2、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校本学期开展了篮球、乒乓球、音乐、美术、书法等兴趣小组,使部分有天赋的孩子特长得以实施和发展,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四、安全工作亮点与特色

1、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

2、把安全教育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内容,坚持常抓不懈。

3、德育处、宿管处、卫生教师、值周学生组成联合检查组,每天对学校安全工作进行定时检查,做好记录,作为考核班级的重要内容。

4、加强安全教育宣传工作,利用板报、广播、班会、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形成人人关心安全教育的良好氛围。

5、开展各种新式的安全预防演练,进行多角度、有针对性的教育与指导,使师生提高了应对各种安全隐患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五、校园文化建设亮点与特色

1、抓好绿化工作,优化校园环境。本着校园环境要布局合理、景色优美的原则,我们对校园环境规划结合本地实际,尽力体现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巧妙设计、建造具备育人功能的景观。并利用有线广播,通过感染力较强的直观的视觉、听觉效果,引起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共鸣。

2、抓好校园文化建设,体现丰富的文化内涵。我校在校大门正对面的墙体上张贴了醒目的“一训三风”,在校园内设立了各种教育宣传栏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在楼梯间张贴了图文并茂又具有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在学校走廊上张贴了名言警句和具有云南特色的美丽风景画,在操场的围墙上挂上了运动的图案和标语,体现出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在这种校园文化的熏陶下,我校的教育起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六、德育工作亮点与特色

1、行为规范教育

要求各班主任利用每周的班会课对学生的卫生(包括宿舍、教室、公区等)、个人穿戴、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行为规范教育,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形成特色。

2、积极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增强校园的活力。本学期我校成功举办了篮球运动会、冬季运动会和首届文体艺术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既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实践和体验,培养了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又增强了师生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使整个校园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真正达到了劳逸结合的效果。

3、举行法制宣传周活动。利用法制宣传周,请派出所民警到校向学生宣传法制知识,让学生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地理教学特色与亮点篇4

关键词:场景运用内涵解读高效阅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教师从教材内涵和学情的要求出发,利用有效的学习场景,激活学生阅读欲望,引发学生积极自主参与文本研读活动,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促使学生掌握文本语言运用技巧,深化对文本的解读,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阅读素养,提高阅读课堂实效。

一、运用激趣场景,引发积极参与

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观察和实践的机会,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自主阅读探索的欲望。教师要运用激趣场景,引发学生深入文本进行研读,让学生的阅读情感与文本情感相互共鸣,激发学生的阅读求知欲,具有强烈探究文本内涵的要求,形成巨大的阅读内驱力,促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以积极的态度参与阅读活动,有效发展学生的个性阅读能力。

例如,教学《草原》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屏幕播放画面,在悠扬舒缓的马头琴声中画面呈现:一碧千里的草原,天是那么高、那么蓝,远处的线条柔美的小丘轻轻流入云际,白色大花似的羊群点缀这碧绿的草原……学生一边观赏美丽草原的画面,一边聆听教师激情地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在多媒体创设的阅读场景里,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学生参与阅读文本内涵的热情获得肯定,有利于培养阅读的自主探究意识,更加深刻地感悟和体验文本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强化阅读能力。又如,教学《桂林山水》时,多媒体画面呈现美丽的桂林山水:桂林的奇峰突起,怪石峥嵘,江流弯转,岩洞幽深,岩溶奇观,群山峭拔,绿水迂回,青山腹水,景色清幽……画面辅以舒缓的悠扬的乐曲,教师运用充满激情的诗一般的语言解说,在桂林神姿仙态的绮丽景色中,熏陶了学生的情感,教师适时提出:“文中开头引用了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指什么?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呢?课文从几个方面进行叙述的?”生1:“从字典里我查到‘甲’字的意思是第一。”生2:“‘甲’的意思指桂林的山和水是天下第一美的。”生3:“课文从桂林的山、漓江的水两方面描述桂林的美。”教师继续提出:“大家再仔细读读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怎样描写桂林的山水的?”学生在充满阅读激情场景里,饱览了桂林山水的美景,深化理解了课文的内容,领悟了文章融情于景的写作特点,培养了自主阅读探索能力。

二、利用对话场景,深化内涵解读

教师应遵从文本本身的价值取向,采用多种阅读策略,努力拓展学生阅读空间,为学生提供多元解读,组织学生进行师生、生生、生本阅读对话,揣摩、交流与感悟文本的重点词句意思,理解蕴含于文本中的深刻含义,解读文本的多重内涵,形成个性化阅读见解,张扬学生阅读个性,完善学生个体的阅读认知,从而拓宽阅读思维空间,感受寓于文本的思想,掌握文本运用语言表达的技巧。

例如,教学《草船借箭》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屏幕出示文中语句: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教师提出:“语句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生:“‘笑着’充分表现了诸葛亮在草船借箭中知人善用、把握全局、神机妙算。”教师继续提出:“前文都是‘诸葛亮说’,这个地方却在前面加上‘笑着’,诸葛亮笑什么?笑曹操?笑周瑜?还是笑什么?”生1:“诸葛亮嘲笑曹操,曹操生性多疑,此时的雾气这么浓,曹操不敢出来迎战,反而损失了那么多的箭。”生2:“诸葛亮对曹操的笑是一种讽刺、轻蔑、嘲笑。”生3:“诸葛亮笑周瑜!周瑜想陷害诸葛亮,却被诸葛亮将计就计,借回十万支箭,他笑周瑜聪明反被聪明误,诸葛亮的笑是一种得意的笑。”生4:“鲁肃忠厚老实,诸葛亮笑鲁肃不知底细,是一种幽默、宽厚友善的笑!”师生、生本对话过程中,学生进一步地体验与感悟了诸葛亮的笑,品悟出了诸葛亮的笑是一种自信的笑、胜利的笑,也从诸葛亮在笑声里,掌握了诸葛亮那自信、大度、胸有成竹、运筹帷幄、神机妙算和英雄本色的思想内涵。教师紧扣文中“笑着”一词,利用对话场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思考,运用多元解读策略,对文本内涵加以辩证分析,反复体验与感悟,完善文中人物的个体认识,深化解读文本的内涵,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认知水平。

三、巧用演绎场景,立体提高素养

地理教学特色与亮点篇5

【关键词】校本课程;“两院一校”;顶层设计;共同体建设

【中图分类号】G62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7-0017-02

【作者简介】杨九俊,江苏省教育学会(南京,210024)会长,研究员,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江苏省无锡市藕塘中心小学的课程建设,早已声名在外,他们的相关成果“少年农学院――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先后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首届基础教育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藕小基于“生活课程”的理念,提出“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校园生活课程化”的主张,取得了不少成果,也提出了一些亟待探讨的问题,通过对学校的实地考察和多次听管国贤校长的介绍,我认为藕小最大的特色在校本课程,他们确实用心、用力、用情,做亮了校本课程。

一、亮在课程目标

目标就是我们要去的地方。学校课程目标则是指向培养什么样的人。在讨论这个问题时,藕小是具有国际视野和未来意识的,这从“理论篇”中可以见到,从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看,教育发展经历了生存引导―生活引导―价值引导几个阶段。价值引导关注人灵魂的生长和潜能的激活、发挥。藕小提及《21世纪技能――为我们所生存的时代而学习》一书的观点,当代的学校,应该教会学生能自信地理解和应对真实世界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的21世纪技能。近几年,我一直关注美国教育“适应性”的目标:要让学生适应科技和社会发生的变化,并能通过教育积极引导这种变化。大概是考虑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藕小提出“审美的情趣、敏捷的思维、自如的交往”的培养目标。目标的提出似乎是直觉性的,尚需再斟酌,但指向是明确的,即希望培养学生的适应性,这体现了价值导向,而且这种目标的达成,期待校本课程贡献力量。藕小认为方向比方法重要,也算是一种源自实践的体会。

二、亮在校本特色

顾名思义,校本课程的特色源于其所处的地域和学校,在这方面,藕小做足了文章。藕小地处城乡接合部,学生全部来自农村家庭,农业、农村、农民,应该是他们文化基因的主要组成部分,于是学校从2003年起,组建了“少年农学院”,规划建设了实践基地,开发了“少年农学院”课程;藕小于1995年创办了“少年军校”,基于学校的这一传统项目,在校本课程的整体架构中,藕小赋予了“少年军校”新的内涵,把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少年军校的建设结合起来,发展了“少年军校”,也建构了校本的德育机制;基于学校的人脉优势,藕小2007年启动“少年书画院”建设,并挂牌“无锡市徐悲鸿美术学校”,开发少年书画艺术校本课程。“两院一校”是藕小校本课程的主体,它们都是在藕小地域文化的土壤提炼出来的,这就是藕小的课程特色体现出的内在性特点。

三、亮在顶层设计

与有些学校校本课程叠加式、碎片化不同,藕小的校本课程十分重视顶层设计,这使得课程的开发有计划、有步骤。一是目的明确。藕小强调校本课程基于“普及”加“提高”的理念,“两院一校”指向所有学生,又让全体学生有所选择。一般认为,校本课程必须体现基础性、全体性、选择性。基础性是基础提高的使命决定的,全体性是指惠及所有学生,选择性是指让学生有选择的空间以满足个性需求。基于这样的认识,精英化、一刀切这些弊病在藕小是不存在的;二是以“纲要”为纲。藕小在开发校本课程时,依据相关课程标准和文件,根据学生需要编制了课程纲要,纲举而目张,所有课程行为都成了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三是任务分解清晰。什么阶段做什么事,哪个年级、哪个学期达成怎样的目标,谁去做,谁去督促评价,一清二楚,有序而行即可见效。

四、亮在开发实施

藕小的校本课程建设,一是以物态化建设为基础。后建的“少年书画院”,也在2009年建成了1800平方米的艺术楼,并建有国画室、书法室、陶艺室、美术室、创作室等专用教室;“少年军校”建有陈列馆和军事拓展基地,还有多个校外实践基地;“少年农学院”建设了占地1公顷的实践基地。这些物态的基础建设,为校本课程的实施创造了条件。二是以活动项目为抓手。“少年农学院”的1公顷地,因道路建设被占用,在更换课程过程中,藕小以系列活动为抓手,开发“我是小小种桃人”“我是小小花艺师”“我是小小蔬食家”“我是小小研究员”等活动项目,并重建物态化场所,有序开展活动。“少年军校”“少年书画院”也是以项目为抓手,以活动为线索,有效组织课程实施。三是以评价为保障。“两院一校”“课程纲要”都包含课程评价的要求,同时结合教师绩效考核方案和学生成长记录手册,以及具体项目的评价要求,强化过程性评价,注重让数据说话,对师生参与课程开发实施的表现进行全面评价,保障课程实施的质量。

五、亮在科研引领

藕小的校本课程有总的课题――“小学校本课程生本开发与实施的行动研究”,同时它也是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该课题统领了学校所有的校本课程。“两院一校”又各有课题,而且藕小总能在结题之后提出新的研究主题,进行持续性研究。藕小的课程开发和课题研究构成了良性循环,并不断促进课程质量的提高。同时学校鼓励师生在参与课程建设中提炼经验,抒发心声,并推荐发表。仅以“少年农学院”为例,学生撰写的观察日记、小论文等多篇在《中国儿童报》《少先队小干部》《学习方法报》《江苏教育研究》等报刊发表。教师围绕“少年农学院”的课程实践展开研究,已有80多篇论文在《中国教师报》《江苏教育研究》等报刊发表。科研引领,不仅有助于发现问题,提炼经验,推广成果,而且能使学生们的课程参与更有意义,使教师们的课程开发成为高品质的专业生活。

地理教学特色与亮点篇6

亮点之一:周密计划,突出中心,彰显“复习”特色

我组对高三复习班的具体教学工作,始终要以积极参与高考竞争、完成高考升学任务为终极目标,结合各学科特点,兼顾复习生特点,合理安排复习教学进度,提前拟好复习计划。

在教学中,高三C组各备课组要实行全过程管理,全过程检查,抓严、抓实、抓紧,把好复习资料的选择关,把好考试说明的研究关,把好习题选择的翻印关,把好调研考试的组织关,要加强复习工作,努力实现课堂效益的最优化,进一步以高考应试能力培养为导向,高度重视学生的信息反馈,不断加强“拔尖、推中、补差”工作,努力提高复习质量。

亮点之二:注重研究,全力以赴,彰显“研究”特色

继续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益,学习衡水中学经验,借鉴洋思中学方法,取启东中学成果,做到精选、精试、精练、精批,摸准学情,讲学生不懂的东西,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选题不准、讲解不到以及教学措施不到位等现象,严把课堂教学关,要求做到“四抓四突出”,即一抓平时复习时的薄弱点,突出重点之重;二抓思维易错点,突出典型问题典型分析;三抓规范答题训练,突出解题准确率和解题速度;四抓《考试说明》与高考信息研究,突出对课本知识的再挖掘和再整理。

注重高考复习研究。我校高三C组教师不仅要注重考试说明的研究,更要注重考试试卷的研究。要根据近三年来高考知识走向,找出考点排布区域,总结考点和度量的呈现规律,切准高考命题的意见和意向,明确年度复习路教,强化知识迁移,努力走出符合本校特色的低耗、高效、高质的复习信息和复习质量。

注重对复习生研究。高三复读生心理负荷和思想压力较大,少数学生存在心理不良倾向。为此,我组可成立“心理诊所”,可开设“心理沟通热线”,对复习生进行有目的,有重点地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工作,努力矫治复习生的不良心理,确保复习生能轻装前进,轻松上阵,轻巧成功。

亮点之三:聚焦盯人,补差提优,彰显“承包”特色

年级组要十分注重调研考试情况的反馈和校领导指示精神的及时传达,及时调整计划,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分解目标,严把提优补差关,始终将420-480之间的这个群体作为高考二本达标率的突破口,对这一部分学生实行补差提优工程,实行“带研究生”制度,实行聚焦盯人战术,确保优秀生能够拔尖,确保希望生能够前进,确保边缘生能够上榜。以《杨凌高新中学高考升学奖励条例》为杠杆,以《补差奖惩条例》为动力,实行承包制,明确每位老师的帮扶对象,明确责任,发扬“老少不要命,我以我血战高三”的拼搏精神,争取高考辉煌再现。

同时,我组老师要能够认真分析一轮复习中复读生知识掌握的状况,在二轮复习中做好知识点的补差工作,在提高复读生能力的同时,紧紧抓住基础知识不放。

亮点之四:团结协作,取长补短,彰显“合作”特色

针对我校高三C组老师人员少的现状,我组会积极配合学校,采取以下对策“变弱为强”:一是“走出来”,让高三C组老师去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获取新的信息,为我所用;二是“请进来”,积极利用北师大附中、宝鸡中学的优质资源,现有现用;三是“一起来”,加强集体研究,集中大家的智慧,事半功倍,学以致用;四是“查起来”,年级组要积极配合学校教务处负责对高三教学情况进行督查,确保目标不忪懈,教学不放松,质量上得快。

亮点之五:加强指导,提高效率,彰显“指导”特色

复习教学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是帮助学生步入成功的“不二法门”。在学习上,我们会注重六个方面的指导,即一抓审题指导,提高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二抓规范化解题指导,提高考生的得分能力;三抓预习指导,提高考生的自学能力;四抓课堂指导,提高考生的分析能力;五抓资料处理指导,提高考生的综合处理问题能力;六抓解答综合练习指导,提高考生的临场发挥能力。

地理教学特色与亮点篇7

一、联系实际,回忆生活情境

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生活越充实,作文内容就越丰富。为了给学生创设丰富的题材,我课前准备了品种繁多、颜色各异的西红柿和一些水果。采用以点带面的教学方法,我首先以疑激趣:“这些西红柿漂亮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它们很漂亮?你还见过哪些西红柿?”简单的几句问话,勾起了学生对西红柿的回忆。学生纷纷踊跃举手发言,有的说:“西红柿的颜色很漂亮。”有的说:“西红柿的形状很漂亮。”有的学生甚至还能说出:“西红柿的颜色可多了,有绿油油的(俗称‘贼不偷’),有黄澄澄的,还有红通通的,可漂亮了!”“西红柿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的像灯笼,有的像桃子,有的像鹌鹑蛋(学名‘圣女果’),美极了!”

二、动手操作,体验生活情境

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达到真正理解是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动手操作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中,通过模拟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了解各种要素的基本关系。指导学生观察完西红柿的外形,我开始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他们观察内部结构。“西红柿还有什么特点呢?现在,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是一名营养师,请你们亲自动手‘解剖’这些西红柿,看看你发现了什么?”接着,我让学生各自拿出事先用水泡过的西红柿专门观察外皮,另外又拿出若干新鲜的西红柿,让他们两人一组独立动手操作。在水果刀不断敲击盘子的嚓嚓声中,在同学们热烈的讨论声中,他们兴趣高涨,思维活跃,平时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此时全部变成了语言文字反馈出来。有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我小心翼翼地剥下西红柿的皮,突然发现原来它不但薄而且还很透明,就像一片透明胶。剥下皮,露出了新鲜红嫩的果肉,我用刀子轻轻将它切开,发现果肉里包裹了无数颗像芝麻一样的淡黄色的籽。此时,鲜红的汁水顺着我的手指不断滴下来。最后,我尝了尝,感觉今天的西红柿味道特别美,甜津津的,一直甜到我的心窝里。”

三、游戏活动,融入生活情境

地理教学特色与亮点篇8

光从来就很特别。穴居人发现把两根木棒相互摩擦会产生火花而发光,有人以为这是上帝的声音,于是便开始崇拜它,后来建起了教堂。光在教堂里是用来崇敬上帝的,而并不是代表上帝。哥特式拱形门变成了彩色玻璃的肋骨和脊梁。泻入教堂内沐浴着彩色的光,使教徒备受教诲和启蒙。在窗户越建越高以迎阳光的年代,艾克莱斯写道:艺术就是将事物置于正常的秩序。这是崇敬上帝至佳至高的方式。当画家研究光在透视学中的作用之时,当建筑师设计的冲天大厦在阳光下显得更出众更舒适之时,即是艺术兴旺之际。

在大自然光中,广义说来可分为两个类型:一般间接光(天空或多云天气的光线)和特殊直接光(阳光)。舞台灯光设计师将上述这两种光的变化规律恰当地运用在演员活动的舞台范围内,创造出充满生气的空间,以便对观众展现戏剧的全部含义和得到圆满的艺术效果。

一、光的性质

上面我们叙述的两种类型的光,有下述四个可控制的性质:强度、色彩、分布和移动(指灯光的变化)。

1.强度

光的强度即光的亮度。光的强度在很大的范围内变化着,可从很弱的微光到人眼能够忍受的亮度极限。亮度取决于剧场使用灯具的数量和灯泡功率的大小,而与任何形式的调光台、硅箱、色纸或防护网无关。亮度有下述一些方面需要记住。

(1)亮度的主观效果

亮度可采用许多科学的方法测量。但对舞台灯光设计师而言,这些通常只有纯理论的意义。与灯光的主观性效果关系更大的是观众,即不管光线明暗到什么程度,都不能说很亮和很暗,而要以观众接受到的光线来确定。例如,在黑暗的舞台上点燃一支蜡烛会显得很明亮。在明亮的舞台上再打开一束两千瓦的回光也会显得很暗淡。这说明明暗的反差强烈地影响着亮度的效果。颜色和布景结构、服装、道具甚至是演员的外表都影响表面上的亮度。相同的亮度对于黑和白的布景将会得到完全不同的效果。而现代舞台演出中,很多灯光设计者却往往忘记了亮度的主观性和相对性,他们有意或无意间增加灯具数量提高舞台亮度,有时甚至达到让观众难以接受的程度。他们盲目追求阵容,只看灯具数量,而忽视演出内容,不看演出场地,就定灯具清单,更有甚者直到装好灯具后仍然不知道演出内容。像这样的不负责任应付任务的行为,演出效果可想而知。

(2)适应与视觉疲劳

当亮度改变时,观众的眼睛能自行适应。一个明亮的布景若与接着出现的另一个暗淡的布景对比,会显得更明亮。但当眼睛自行适应到一个新的程度时,应将该光线的亮度慢慢地增加,直到适应所需要的亮度。反之,若在一个较暗的场景出现之前,应根据剧情将舞台灯光慢慢变暗,以使观众的眼睛更易于调节。在观看舞台上的演出时,较暗的布景会显得更为清楚,而当今的许多设计者或灯光控制者没有过多地研究这些规律。笔者经常看到歌舞或戏曲演出中布景过亮或长时间保持一种明度,这样往往使观众在过亮的背景下看不清表演,或短时间内造成视觉疲劳;实践证明过强的光线(眩光)、过弱的光线或亮度变化急剧的光线会使观众易于疲倦。因此,我们在设计时不但要做到观众看得到的效果,有些观众看不到的以及和观众生理、心理有密切关系的细节变化也要认真去思考。

(3)视觉感觉

看清楚某一物体所需要的照度总量取决于物体的颜色、材料表面密度、反差情况、物体的大小以及物体与观众间的距离。对一个剧场而言,必须考虑到要使剧场后排观众也像前排观众一样看得清楚。距舞台较远的观众需要舞台上较强的亮度。因此,在最近观众和最远观众的视觉差距中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做到最近的观众不觉得太亮,最远的观众不会觉得照度不足,是设计者和控制者应当准确把握的要点之一。

(4)亮度与气氛和剧目的基调有关

亮度是光线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灯光元素,当然,它也是舞台上最早被人们运用的元素。据考证,自从17世纪有了剧场以后,控制蜡烛和油灯的亮度来参与戏剧演出就被主动运用了。在条件相对落后的早期舞台上,设计者不管是通过增减灯具数量还是增减蜡烛前遮挡的绸布数量,他们已经非常明确地知道:亮度与气氛的塑造和剧目的基调密切相关。

明亮的光线对视觉的敏感度有较大的提高,它能吸引观众更加留心观看。以往的做法是“喜剧需要明亮的光线”,现在仍须予以更多推荐运用。光对人的情绪和心理是有影响的,这一观点正在调查研究中。精神病学家正在实验用光来治疗某些精神抑郁症。在极亮的光线下,34个病例中有30个人的病情有了明显好转,这种光线疗法比现在任何已有的抗抑郁药物疗效都好。当然,这里所说的能治疗某些精神疾病的明亮光线,肯定会被严格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的。对演出灯光亮度是比较难把握的,如同要画好画就要先画好素描一个道理。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很多灯光设计师往往被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弄花了眼,只顾在选图案、做频闪,舞台上一个花花世界,面目全非。他们忘记了灯光最基本的元素,就像写作文时没有抓住中心思想一样,不知所云,莫名其妙。笔者认为,他们应当回头重新学习素描。

地理教学特色与亮点篇9

关键词:音色训练情感表现

长久以来,小提琴一直因其优雅迷人的声音和高超的演奏技巧而受到人们的喜爱,甚至人们将它看成能像人声那样,自如地表达灵魂深处情感的一件乐器。其实,小提琴之所以能在众多的乐器中脱颖而出,之所以能够表达深刻的情感内涵,不仅因其声音接近于人声,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极为丰富的音色效果和细腻的音色变化。因此,音色是小提琴演奏艺术中非常重要的情感表现手段。

但在我国的小提琴教学中,音色训练在很长一段时期中没有被纳入到基本技巧的训练范围中,也很少针对音色与情感表现之间的关联进行系统的研究,甚至很多教师还存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小提琴教学中,老师可以传授的仅仅是各种技巧的演奏方法,而无法教授学生如何用声音表现情感,它只能依靠学生自身所具备的良好乐感和对音乐的领悟能力或模仿能力获得。著名的匈牙利小提琴教育家卡尔·弗莱什就曾说过:音色的调配永远应该是乐曲解释在音“诗”的不同内容启发下内心自然产生的一种强烈的需要的结果,因此是无法教导的。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通常借助于文学中的大量形容词来启发学生对音乐情感的领悟,而如何将这些形容词恰当地转化为实践中活生生流动的音符,就只能依靠学生自身领悟音乐的天分了,那些不能将这些描述性的形容词转化为音乐的学生,往往被老师认定没有音乐天赋。

笔者认为,这实际上并不是学生自身音乐天赋上的问题,而是小提琴教学界长期以来没有找到情感表现的良好切入点,具体说来,就是没有找到形而下的声音和形而上的情感之间的某种关联。借助于文学上的形容词固然可以辅助性地启发学生对某种特定的情感进行理解,但这绝不是传授如何用音乐的方式表达情感的最主要的手段。换句话说,用脱离音乐的文学方式来传授音乐的情感表达,犹如隔靴搔痒,无论如何也不能取得最根本的效果。

那么,怎样才能教会学生用音乐的方式表达情感呢?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思考,很多老师在教学中所运用的那些文学语言为什么能够传达特定的情感?这是因为,语言是一套表征符号体系,它通过约定俗成的强制性力量,建立了语言符号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对应关系,也就是语言中“能指”与“所指”的统一。因此,人们之间可以便捷地通过特定的语言符号进行沟通交流。同样的道理,学生在理解教师用文学语言形容的特定情感时,是没有什么障碍的,除非语言不通。然而问题就在于,学生无法将所理解的情感通过恰当的途径转换成特定的声音。这又是为什么?实际上这是因为声音没有像语言那样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表征情感的符号体系。如果将小提琴中丰富的音色进行归类,在一定的范围中使音色类型与特定的情感模式大致对应起来,那么,学生不仅能够敏感地区分各种音色,同时也能掌握音色与情感之间的类型关联。

因此,在音色训练中,首先要大致区分出几种音色模式,使学生逐步建立起各种音色概念。我们知道,弓可以运动的范围是琴马至指板之间的区域,在这一段区域中,如果保持弓速和压力一定的情况下,通过触弦点的变化可以获得各种不同的音色。通过比较后可以发现:当弓毛逐渐靠近琴马一端的时候,音色就变得越来越清脆明亮,声音中泛音成分逐渐增多;反之当弓毛逐渐靠近指板一端的时候,音色就变得越来越灰暗。另外,当弓子的触弦点往琴马方向运动时,右手会感觉弦的张力越来越大,弓子运动的阻力也在增大,因此触弦点越来越难控制;当弓子的触弦点往指板方向运动时,弦则越来越松弛,运弓时受到的阻力显然也在减小,但弦所能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小,此时右手需要将弓子的重量悬起才能保持纯净的音质。

在音色训练的最初阶段,首先应使学生认识演奏中最常用的基本音色并掌握控制这种声音的能力。这种音色的特点是:松弛、干净、明亮,穿透力强,泛音较多。它不具有过多的感情色彩,但由于这是最基本的声音,因此,对演奏中基本的声音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为了较容易地找到基本音色,可以将触弦点选择在琴马与指板中间稍稍偏向琴马的位置,配以适中的弓速和压力进行练习。找到最佳的声音状态之后,便需要通过反复的长音训练,牢记住这种音色特征,并使全弓的每个部位都能够稳定地保持住这种音色,这也就是声音控制能力的练习。对声音控制能力的训练在音色训练中至关重要,因为音色训练的最终目的就是认识音色,区分音色,最终游刃有余地控制音色的变化。以固定触弦点的途径找到基本音色并牢记之后,可以试着通过变化弓速和压力等要素,甚至改变触弦点的方法来对基本音色进行练习。在这种练习中,对基本音色的要求仍然不变,甚至在音量上都不要有新的变化。通过练习,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规律:在触弦点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加快弓速则压力需减小,反之增大压力则需减慢弓速;在保持压力不变的情况下,加快弓速则触弦点应往指板方向移动,反之减慢弓速则需要往琴马方向移动。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基本音色得到更牢固和灵活的掌握,同时也可以适应演奏中各种弓速对于音色的要求。

对基本音色进行训练之后,接下来应该对两极音色有所认识和掌握,即极端紧张和极端松弛的音色。这两种极限音色运用的范围不是很广泛,仅仅在特殊情况下得到偶尔运用,然而由于其运弓难度都非常大,因此对它们的专项训练可以非常奏效地提高音色控制能力。演奏极端紧张的音色的方法为:弓毛贴近甚至盖住琴马,小心地使用压力,并运用慢速弓将弓子进行拖动。这种音色的特点为:声音极度紧张、明亮,甚至有些干涩。练习中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拉出杂音,声音始终应该保持干净平稳,弓子在运动的过程中应尽量顺着弓子走,切不可蛮横地扯弓子。演奏极端松弛的音色方法为:右手将弓子的重量悬起,弓毛轻轻地浮在指板边缘上,用中等以上的弓速运弓。这种音色的特点为:音色极度松弛灰暗。在练习的过程中,应该谨慎而恰到好处地控制右手悬起弓子的力,避免弓子离弦或因压力过大而拉出杂音。

如果对上述两种音色进行仔细听辨的话,我们不难听出其特定的情感色彩。极度紧张的音色显然使人感到明亮过度,过度到声音中带有干涩的成分,似乎让人感到一种歇斯底里的情绪。那么这种音色在演奏中似乎可以尝试着运用在某些高潮部分中情绪的制高点上或者情绪需要极度宣泄的时候。另一种极度松弛的声音中幽暗晦涩的音质则不难让人感到一种悠远神秘的情绪。那么,这种音色无疑也可以运用在一些意境深远,需要渲染特定气氛的音乐中。

转贴于

通过基本音色和两种极限音色,我们便可以大致限定音色的两种区间特性:在弓速和压力一定的情况下,以基本音色的触弦点为临界点,当触弦点从基本音色的位置上逐渐向琴马靠近时,则音色会越来越明亮,直至音色最终到达极度紧张的状态;当触弦点从基本音色的位置上逐渐向指板靠近时,则音色会越来越柔和,直至音色最终到达极度松弛的状态。因此,从总体上我们可以大致区分出明亮辉煌和柔和黯淡这两类音色特性。然而这两个区间之内的音色变化幅度是非常大的,如在明亮的音色区间内,靠近基本音色的明亮与靠近极端音色的明亮在程度上显然有很大差别,不能混为一谈。因此,除了划分基本的音色区域之外,还应该在每个区间中划分出几个不同的音色等级,并分别对应一个基本的声音特征和情感特征。如在音色明亮的区间中划分出:圆润、明亮、辉煌三个音色级别,分别对应甜美的、热情的、激昂的三种基本情绪。同理,也可以在音色柔和的区间中划分出:柔和、黯淡、纤弱三个声音级别,并分别对应柔美的、灰暗的、幽远的三种基本情绪。这仅仅是举个例子,实际上,每个区间中的音色还可以分出更多更细的层次等级,也可以分别对应更为细腻的基本情绪。无疑,如果能够进行多层次音色划分的话,那么对音色的研究就将进入到一个新的层次之中。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对音色进行色彩划分和情绪规定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对音色非常敏感,同时对音色所具有的声音特征和大致的情感特征有所认识。

因此,在音色的教学上,“听觉的能力在确定所需要采用的手段方面有着突出的重要性”。②教师应该以声音本身作为媒介,而不是以脱离声音的语言作为媒介,进行各种级别的音色训练,使学生在大量的声音训练中敏感地辨别出各种类型的音色模式与相应的情感类型。在开始的练习中,为了使学生分清各种音色级别,较好的练习方法是:保持压力和弓速不变,通过改变触弦点来获得音色上的变化。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就是:触弦点可以通过视觉来稳定和调整,从而寻找到相应的声音,再通过反复的练习,一方面练习右手对声音稳定的控制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听觉能够熟练地记住相应的音色。在牢固地找到各种级别的音色之后,再分别通过变化触弦点、变化弓速、变化压力的方法对各种级别的音色进行练习,甚至在全弓练习之后,还可以在上半弓、下半弓、中弓等位置上进行分弓段的练习。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仅可以使音色的各个级别烂熟于心,而且右手会逐渐形成对各种音色的下意识控制能力。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艰苦的练习,需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有可能出现成效,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具备良好的耐心和信心,在持之以恒的练习中找到发音方法与音色的关系。“但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应当强调生理动作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我们真正重视的是不断地加强听觉的敏感性。”③在对各个级别的音色分别进行练习之后,另一项重要的音色训练内容就是音色变化的训练,这也是一项重要的应用技巧,因为音乐中频繁细腻的音色变化才是情感表现的重要手段。音色变化练习的最好载体就是进行渐强和减弱的练习。渐强和减弱在小提琴演奏中并不仅仅是音量或弓子压力的变化,在相当程度上还伴随着音色上的变化,即在渐强的过程中,音色是逐渐趋于明亮的,反之在减弱的过程中,音色则逐渐趋于黯淡。掌握这一规律之后,应该针对音色变化进行渐强和减弱的定量练习,即设定渐强减弱的音色变化幅度和时值。通过该练习,使学生逐步学会利用变化压力、触弦点和弓速等手段使音色得到变化,并且有效地控制音色变化的范围和幅度。

除此之外,音色的训练还应该结合音阶、练习曲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对音色的控制,并养成良好的音色感觉和音色概念。毫无疑问,音色训练首先是从空弦练习开始的。但是,仅仅利用空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各个把位上的每个音都分别进行音色练习。因此,在空弦练习之后,应该利用音阶进行各种音色的训练。如:在练习音阶之前,先自行设定一种音色级别,然后在整条音阶的练习过程中,尽量使音阶中的每一个音在音色、音量上都保持同一级别。此外,还可以进行渐强减弱的训练,如音阶的上行用渐强的方式练习,下行则用减弱的方式练习。除了音阶之外,音色的训练还应和练习曲的训练结合起来。练习曲中的音色训练比音阶中的要复杂得多,这是因为,音阶当中的各音是以有规律的级进或跳进形式出现的,练习曲中的各音则是以无规律的复杂的跳进方式呈现,因此,练习曲中音色控制的难度大大增加。甚至在某些难度较大的练习曲,如《罗德24首随想曲》中存在大量的音色突变,如第2随想曲等。此外,许多练习曲中优美如歌的段落也是进行音色练习的良好材料。因此,在练习曲中的音色练习,可以为各种音色在乐曲中的良好运用打下扎实的基础。

音色训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同样,音色类型和情感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也并不是僵死的,一成不变的。因此,在各种音色的实际运用中,需要通过上下文的音乐情境灵活变通,根据音乐表达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合适的音色。所有的音色训练都只是一种手段,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对音色更加敏感,并且注意音色在音乐表现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通过仔细分析揣摩音色与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关系,总结出一些相应的规律。当然,音色固然是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但绝不是唯一载体,实际上,在小提琴演奏艺术中,情感表达的方式还有很多,如揉弦就是一种重要的音乐表现手段。但是,不论使用哪一种技巧,音乐最终是通过声音作为媒介进行情感的传达和交流,因此,小提琴教学中应充分关注音色训练,并细致研究丰富的音色变化在表现细腻的情感上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注释:

①(匈)卡尔·弗莱什著,姚念赓冯明禁译:《小提琴演奏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

地理教学特色与亮点篇10

[关键词]素描训练创造性思维整体观念

素描是绘画入门的基础,是促进初学者眼、脑、手高度协调一致而行之有效的方法。为了使学生在素描训练上取得较快的进步,笔者探讨了在学习素描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及如何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一、缺乏整体观念

这是不少初学者共同的毛病,由于他们缺乏长期性作业的训练,在练习中不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全面推进,而是急于求成,急着出效果,缺乏对整体效果的把握下一味死抠局部,因而造成局部之间关系无法很好地衔接。

一个整体是由若干个局部组成的,没有局部的整体,是空洞的的不真实的;然而,没有整体的局部,再精彩、再深入也是毫无意义的。因为素描的目的,不光是练就一手“好活”,而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艺术思维的“想法”和如何观察事物的“看法”。离开了这两点,素描练习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既然整体是关系到一幅素描作业的成败,那么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如何解决这种关系,就是靠比较的方法,比色调的深浅,比形体比例的长短、宽窄、大小,比透视关系的远与近、虚与实。根据这种比较画出来的物象,才是客观对象真实存在的一面。

二、缺乏理解对象

物体的起伏凹凸,明暗虚实关系,都是光线作用于物体的内在结构的外部表现。要想深入地刻画对象,必须要做到“知其所以然”,要研究其内在结构关系。我重点在静物写生教学阶段对学生进行了独特的训练。

要求:从自然的空间到画面的空间,从物体的结构到画面的结构,在这个概括组织过程中,指导学生从整个画面的完整性来考虑,运用头脑中造型意识研究自然物象,研究画面;运用点、线、面这些载体,使他们成为具有丰富表现力的绘画语言。从而在画面上表现出主观意识的审美物象,揣摩到画面造型的艺术规律。

教学安排:在画室里摆上不同造型感觉的植物组合,让学生任选一组或自行组合。然后作如下要求:第一张作业以黑白灰画出空间中的平面型,强调出黑白灰的色块性及层叠关系。第二张作业要求学生用线画出空间中的立体型,充分体现出线在造型中的重要性与魅力,用线表现出纵深感与虚实感及画面的组织方法。第三张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明暗造型,体会光影规律,在丰富的调子中体会传统的古典写实,全方位考虑的画法。

这一课题的分解训练,能使学生通过不同的作业,明白不同要素在造型中的重要作用,便于他们以后在创作中有意识地运用。

三、缺乏敏锐感

捕捉对象的特征和独具个性的差异,是素描训练的根本任务。但是在素描写生的过程中,常常看到有的学生不管画谁,不管对象的长相如何,气质怎样,都画的像一个人,模特儿似乎成了摆设,成了他们胡编乱造的参照物。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模特儿像不像没有关系,只要画面效果好就行,反正评分老师也不知道模特儿什么样。像不像确实不是衡量一张素描作品优劣的唯一标准,但它却能检验一个学生对事物所具备的敏感性和表现能力。如果一个学生长时间脱离对象去感受,去编造所谓的画面效果和废弃对客观对象感知能力的训练,那么就有可能造成感知能力的退化,失去一个艺术家所应用的敏感性。具体到素描写生中的表现就是千人一面,概念化,脸谱化,等等。而这些毛病一旦形成就很难纠正。无疑,这样的画作是无法得到高分的。面对这种学习误区,我在人物素描学习阶段进行了针对性的练习。

教学要求与安排:要求学生发挥创造力,运用多种绘画形式表现物象,自由选择内容的切入点,让学生摸索到最顺应自己个性的表现方法,去塑造各自具有个性体验的形象。具体可这样启发与安排:

1.理解素描中的形准与不准,根据对象的特点和个人的体会作适度的特征夸张,使对象的特征更鲜明。

2.了解对象的年龄特点、职业、气质、生活环境等,捕足这些个性特征在对象身上留下的痕迹,着重描绘刻画,画出一个丰厚的形象。

3.捕足生动的瞬间的练习,可激发学生自觉去体会生活,体会对象。

4.观看录像、图片等,然后凭借记忆,画出自己最为感动、印象最深的个性特征,重现经过主观筛选、凝练的对象。

5.设立人与物组合的教学,把人放在静物空间中或一个场合里,人与物价值相等,从传神写照的思路中解放出来。同时,要理清思路,按自己的气韵,追求组建画面。

在这一课题中,教师要求学生采用各种表现手段,强调画面组织,强调个性化语言的表达。传统的素描教学中,学生往往很少考虑自己。现在,每个人都必须面对自己,顺应自己善于表达的那部分,找到自己个性倾向、审美情趣及精神追求,由此恰当地选择运用造型语言去表达。

四、缺乏画面把握

有些学生在最后画面调整时,最容易出现画面灰,效果不强烈,和画面琐碎的毛病。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毛病呢?这是因为光线照射下的物体都会产生3种基本的色调:黑(最深的色调)、白(最亮的色调)、灰(色调丰富的中间色)。有了3种不同的色调,画面的层次就清晰,画面的效果就明亮,至于哪一种成分多点,哪一种成分少点,都要视客观给你的感受而定。但不管怎样的比例关系,三大基本色调都不应缺少其中的一个。

造成画面灰的原因很多。比如,模特儿的面部(或写生对象)大部分都处在亮部里,于是画面基本上都是亮和灰的色调;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画灰。这时应强调深灰的作用,尽量拉开深灰和浅灰的距离,使之保持画面的层次感。还有一种情况:模特儿的皮肤(或写生对象)比较深,黑和深灰色调占其面部的大部分面积,而浅灰和亮面所占的面积很少。处理不好也容易造成画面灰暗、沉闷,影响作业成绩。对此,习画者应主动减少中间色调的深度,提高画面的亮度,保持画面的层次感。写生的过程当中,在整体尊重客观对象的前提下,允许对局部的色调进行调整、或减弱、或加强的艺术处理。素描写生的对象,或明或暗,或强或弱,或虚或实,都有着它的规律和秩序。写生时如果打乱了这种客观秩序,就会出现零乱琐碎,因而影响画面的整体感。比如,暗部里的反光,画得太亮超出了它所在的范围,就破坏了局部的整体。一个画面是由若干个局部所组成的,如果每个局部都出现类似的情况,那么这个画面就会支离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