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市场风险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07:45

食品市场风险篇1

关键词:农村;市场;食品安全;监管

一、农村市场中食品安全现状

(一)食品加工生产环节不安全

由于农村原料成本、房租、人力成本都较低,所以很多食品生产加工的厂家都会逐渐将厂址选在了农村地区,与此同时一些自制食品的小作坊也都选择在农村生产加工,例如:豆腐制品、榨油等。实践中存在许多不安全的要素:一是加工生产的环境条件、卫生条件较差,容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二是随意添加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三是食品加工生产过程并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范与规程进行,所加工生产出的食品存在隐含风险。四是农村食品加工生产从业人员的个人卫生状况与个人专业素质都相对不高,也间接影响了食品安全生产。因此,农村食品加工生产环节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还是非常多的。

(二)食品市场流通环节不规范

在农村市场中,食品流通相对较为繁荣,但是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不规范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市场中食品交易通常情况下商家都不会提供票据,消费者也没有索要票据的习惯,这就为“三无”食品的存在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间。二是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农村市场中,仿冒、假冒、模仿名牌产品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类似于“康帅傅”、“可日可乐”、“雷碧”、“八个核桃”、“老干爹”等“傍名牌”商品数不胜数。三是自制食品非常普遍。在农村的市场中,自制的年糕、炒货、熟肉等食品非常普遍,为食品安全埋下了隐患。四是农村学校周边成为食品流通的重灾区。在农村学校周边开设的各类小商店内,是假冒伪劣食品的“集散中心”,一到放学时间,这里通常会“热闹非凡”,学生的健康安全令人堪忧。

(三)食品消费安全观念不够强

市场行为是双方行为,不仅要有销售主体,同时还要有消费主体,而在农村中,农村人口食品安全观念并不强,也是导致农村市场中假冒伪劣食品泛滥的一个原因,这些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对食品安全的常识了解较少,很多情况下甚至是不了解。二是传统思想影响了食品消费行为,其中蕴含着很多安全风险,例如用土方法制作的食品,就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而一直以来传统风俗、习惯就是这样做的,所以在农村理所当然会认为这是正确的。三是认为自己的身体足够好,不娇气,所以吃东西并不讲究。四是受经济条件所限,认为自己应当是吃这些食品的阶层。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这些想法都极大地促进了假冒伪劣食品在农村市场中流行。

(四)食品安全行政管理不规范

农村的食品安全管理在实践中也存在很多不规范的现象,主要表现:一是农村食品安全管理存在不严格的现象,通常大家都相互熟识,只要不出现问题,管理者并不会真正与商家“撕破脸”。二是以罚代管现象较为严重,通常情况下管理部门在街道上级通知之后,对农村市场开始例行检查,发现了问题就罚款,并没有其他更好的管理方法,在商家缴纳完罚款之后,依然在从事经营活动,食品安全隐患并没有完全消除。三是大量存在管理者与经营者相互通气的情况,在农村的熟人社会中,此类现象并不少见。当情势紧张时,管理者往往会提前告知食品经营者,而此时食品经营者也会隐忍一时,事后又会重新销售假冒伪劣食品,这为农村食品安全埋下了隐患。

二、农村市场中食品安全问题堪忧的原因

(一)食品安全防控法律体系不健全

当前我国防控食品安全的法律规范中最高层级的是《食品安全法》,而除此之外,各个省还有一些针对本省食品安全问题的规范性文件,但是总的来说,当前专门针对农村市场食品安全保障的法律规范还是比较匮乏的。因为农村市场与城市的市场有很大的差异性,在管理方面也需要用不同的管理手段来加以管理,但是现实中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法律体系是相对不完整的,尤其是针对农村市场的管理措施规定得更加有限,所以农村市场的食品安全问题解决起来较为困难。

(二)农村地区消费观念整体性陈旧

农村市场中,食品安全隐患较大的一个原因还在于农村消费者的观念较为陈旧,因为农村地区村民普遍的文化水平比较低,接触食品安全常识的途径也有限,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上网查信息,对食品安全的理解仅限于生活经验的交流,因而对食品安全的判断也较为粗浅。与此同时,受农村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市场中一味追求价格便宜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这种现象达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出现商家克扣食品品质的情况,从而也就导致了大量假冒伪劣食品在农村市场中流通的现象。

(三)市场管理力量深入农村有难度

食品和市场管理部门的执法力量一般只到县城一级,而在对农村中,食品和市场管理部门并没有机构设置,相关职能制放在了乡镇政府中,食品安全员通常情况下都是由其他人员兼任的,通常无暇全面管理农村市场中的食品流通问题,即使是管理,多数也是“运动式”、“政策式”、“专项式”管理,常态化的执法管理活动较少。食品安全行政管理方面的力量不足,难以深入农村市场的每一个环节,加之管理方面存在不规范现象,也就导致了农村地方食品安全环境较差的结果,于是农村市场就成了假冒伪劣、垃圾食品的天堂。

(四)农村地区食品安全宣传不到位

在农村市场中,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管理等环节都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从而使食品安全隐患丛生,其中农村地区食品安全宣传不到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虽然在农村地区也会有12331等法制宣传活动,但是“例行公事”的成分较多,过了宣传期,基本上就不会再有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因此对于村民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教育往往是比较欠缺的,尤其是对老人和小孩在食品安全常识方面的教育,相对更加匮乏,老人和小孩的食品安全知识也比较匮乏,所以会引发一些不健康的消费行为。

三、农村市场中食品安全防控法制体系建设的完善

(一)完善食品加工生产规范

针对农村市场中食品加工生产活动比较多的特点,法律法规应当完善食品加工生产的规范,除了要细化食品加工生产的技术操作规范之外,不容忽视的是卫生环境、卫生条件、从业人员的限制等规范。即:一是要明确食品加工生产的硬件环境条件标准,主要是加工生产场所的大小以及卫生标准,不达标的,不允许开展食品生产加工活动。二是要明确食品安全加工生产所用器具的卫生标准。繁琐达不到卫生条件的,不得作为加工生产食品的工具。三是要明确食品加工生产从业人员的标准,最基本的标准是要有健康证,从业者应当持有健康证才可以从事食品加工生产活动,而且健康证要每年复检一次,对于复检不通过的,不得从事食品加工生产活动。这样就可以进一步规范农村食品加工生产活动的安全性。

(二)完善农村市场准入体系

农村市场中,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现象是非常多的,农村市场已经成为假冒伪劣食品的集散地,很大原因就是市场准入关口没有把好,假冒伪劣食品很轻易的就会进入到农村市场并开始流通,这就使得农村市场中的食品安全隐患大大增加。因此,要规范农村市场中食品销售活动,就应当完善市场准入机制,具体做法,一是要建立进货台账。对于食品销售者,必须提供进货台账,如果没有发票,没有台账的食品,不得在本地农村销售。二是对于仿冒、山寨、“傍名牌”的食品,要坚决阻挡于农村市场之外,并建立相应的处罚机制,一旦发现销售者销售类似食品的,要给与处罚。所以,只有卡住了入口关,才可以使农村市场的食品安全风险降到最低的程度。

(三)完善宣传举报互动机制

在农村市场中,对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力度不大是导致流通环节假冒伪劣食品大量出现的一个原因,因此要加大对食品安全知识在农村的宣传,具体而言,一是要完善宣传机制。要由规范性文件规定,要在农村中每月开展一次食品安全宣传活动,并且要由乡镇政府在农村集贸市场等重要位置张贴食品安全的宣传材料。二是要完善举报机制。建立和完善举报通道,使农村能够对假冒伪劣食品进行无障碍的举报。并且要完善激励机制,对于村民举报农村市场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给与一定的奖励。同时还要建立保密机制,要对举报人的相关信息给与保密,如果因泄密而导致举报人遭受打击报复的,相关人员要承担法律责任。完善了宣传与举报的互动机制,就可以使农村市场销售食品的行为得到净化。三是聘用农村专职食品安全员,在农村市场中适时收集各类食品安全信息,发挥“千里眼”的作用。

(四)完善执法机关配合机制

食品安全执法涉及的部门众多,尤其是对农村市场中的食品安全问题开展的执法,会涉及的部门有可能比城市更为复杂,政府食安办、食品监管、市场管理、畜牧水产、农业管理、公安食安大队等部门对食品安全往往都具有管理权,由于执法权力是分散的,这就会出现有了利益“一哄而上”而由了责任“一哄而散”的现象,因而对于农村市场中的食品安全管理,实际上是比较弱的。要解决此类问题,最有效的措施就是依靠联合执法的方式来加以解决。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召开定期或者不定期联席会议的方式来将具有食品安全管理执法权的机关聚集在一起,沟通研究执法方案和执法对策,必要时可以采取共同出击、联合执法的方式来解决具体实际问题,这样就可以使农村的食品安全问题得到有效的防控。

(五)完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

在实践中,对于在农村市场中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行为通常情况下是采用罚款的方式来解决,罚款之后,经营者又会“重操旧业”,而管理者碍于农村熟人社会的关系网,也不便再行处理,这样对于默认了假冒伪劣食品的蔓延。针对管理上的难点,可以通过完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来解决实际问题,即要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将销售食品的企业或者个人的身份信息都纳入到信用体系之中,凡是食品生产销售活动中有违规行为的,要在信用积分中予以扣除,在一年内被扣除的分数累积到一定程度的,要将其列入黑名单,永久不得从事食品相关行业,这样就可以使农村食品市场环境得到净化。

(六)完善农村监管问责体系

农村市场的食品监管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困扰着管理者的问题,除了有执法人员相对匮乏的客观原因外,在主观方面受农村熟人社会影响,执法中出现故意放松甚至是通风报信的情况也是非常普遍的。因此,要强化对农村市场中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管,还要从监管者自身入手,加强农村监管问责机制的建设,一是要规定问责的情形,即农村市场食品安全监管者存在哪些情况会被问责。二是要规定问责的后果,即农村市场食品安全监管者出现什么行为要承担什么责任,也要由规范文件给予规定。三是要将问责与职务晋升相挂钩,增强问责程序的可执行力。这样就可以使农村市场食品安全监管者能够尽心尽力地从事管理活动。

食品市场风险篇2

首先,社会各界对于粮食期货的认识与理解不够,期货经营机构、专业的从业人员尚未充分发挥教育大众的作用,普及教育程度不深,行业协会、商品交易所、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引导作用也没充分发挥,在农产品相关经营各方中,深入进行农产品期货规避农业风险的套期保值知识讲座宣传不够,帮助企业进一步完善介入期货市场的相关保值、交割、风险控制制度不完善。

其次,农产品经营机构进入期货市场套期保值操作方面存在制度障碍。在农产品发达的美国市场,银行在给涉农企业贷款时,必须附加有企业参与期货套期保值的要求,否则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相反,目前我国的一些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等限制在其进行贷款的企业进行期货套期保值操作,银行和期货公司之间没有达成协议,对市场的大规模扩张造成障碍。

第三,粮食期货品种少、规模小。总体上看,我国期货市场规模与一个粮食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相对于国际上80多个期货交易品种,我国进入期货市场交易的品种明显过少,有些期货品种基本上没有形成交易规模。粮食期货交易品种的多少,不仅决定了粮食期货市场的活跃程度,还决定了粮食期货市场的作用大小。如果期货市场中期货交易品种较少,规模过小,则不易发现粮食期货产品的真实价格,也就很难使套期保值者顺利实现风险转移;从另一个角度看,在期货市场上增加一个交易品种,也就相当于为期货市场参与者提供了多一种选择机会,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规避风险的机会。

最后,粮食期货市场监管制度仍存在不足。作为一个粮食大国,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价格形成机制和发达的粮食期货市场,粮食价格必然会受国外市场控制,只能被动接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这不利于增强国家对粮食的宏观调控。我国虽然已初步建立了粮食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体系,但仍不是一个统一有序的全国性大市场。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联系不紧密,市场价格对价格的预期作用不明显;期货市场上中小投机者比重较大,粮食期货市场投机特征显著,粮食期货价格与现货市场需求状况背离程度较大。现货市场的局限性制约了期货市场发展。

粮食期货市场是发现农产品价格与规避农业市场风险的重要场所,它是现货市场的高级形式,具有更严密的组织和交易管理制度,具有发现价格和转移风险的功能。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粮食期货市场的功能为粮食的生产和流通服务,从而确保粮食安全。然而由于中国期货市场整体起步较晚,粮食期货的国际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国内众多粮食企业和贸易商并没能实际利用期货市场实现套期保值以减少价格风险,更不用说对期货不甚了解的广大中国农民。因此,大量培育机构和个人进入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和投机交易,对于扩大市场影响、发现价格等具有多重重要意义。

培育现代农民,培养期货专业人才,规范专业机构行为加强农民在金融知识方面的教育。当务之急不仅要加强对农民的科技知识的教育,更要加强对农民以及政府管理人员的金融知识的教育,以形成有组织的生产销售及管理。引导农民走出过去精通生产不懂市场的状况,要将分散的农民通过市场组织联合起来适应市场新形势,有效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加强对农民的市场知识培训,培育现代农民;加强对农民的信息服务,特别是推动期货市场价格信息传播,引导农民利用市场信息种地卖粮;积极培育农民合作组织,或推动农民与龙头企业合作,提高农民抗风险能力,并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转移现货风险,保障农民收益的稳定。为保障投资者的利益,降低风险及损失,各粮食生产、经营者,特别是龙头企业,要加快期货专业人才的培养。可逐步放开对粮食期货参与资金的限制,试点设立粮食期货投资基金;稳妥推进粮食期货市场的对外开放,进一步推动粮食期货市场升级。

利用粮食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风险规避功能指导农民优化种植行为科学的种植结构离不开科学的价格信息和市场供求信息,而这正是政府和现货市场难以做到的。期货市场以科学的定价方式给农民提供了一个远期的价格参考体系来进行种植行为的决策,这样既能减少市场风险,又能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和支持粮食购销企业、粮食加工企业等国有粮食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性的采用套期保值交易手段,合理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规避价格风险。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农村合作组织,引导农民通过合作社参与期货市场,并逐步学会利用期货市场规避农业经营风险。期货交易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商品所有权的转移,而是通过同时进行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合约买卖来进行套期保值,规避现货价格风险。粮食生产者和经营者可以通过进行与现货经营数量相当、方向相反的套期保值交易,规避粮食现货价格风险,锁定经营利润。可以通过稳定“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结成利益共同体,不仅降低了粮食产业化经营的风险,降低了成本,又相对地提高了粮农的收入和种粮积极性。

食品市场风险篇3

一、丰台分局实施风险管理的背景

丰台区共有1个奥运正式比赛场馆、5家奥运训练场馆、3处涉奥场所、2家涉奥宾馆、10个重点路段、40条重点道路、43处环境秩序重点整治地区和一批重点商业区、旅游区,给工商部门的日常监管带来很大压力。更为重要的是,丰台分局辖区内的20家涉奥食品企业和9家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担负着全市70%的蔬菜、水果,25%的肉食和10%的奥运食品供应,其中新发地、中央两大批发市场作为奥运应急采购目标市场,承担着确保奥运蔬菜供应不间断的重要任务。总体而言,丰台分局在运食品安全和市场秩序保障工作中担负着重大的责任,也面临着诸多监管风险。在奥运任务繁重,人力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丰台分局建立了奥运保障市场秩序风险控制机制,目的是集中主窘力量,控制影响市场秩序的突出问题,提高整体控制和排除风险的能力。

二、在市场秩序控制中实施风险管理的具体做法

所谓风险管理,是各经济、社会单位在对其生产、生活中的风险进行识别、估测、评价的基础上,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妥善处理风险所致的结果,以期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最大的安全保障的过程。因此,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识别、评估及控制三个阶段。

(一)风险管理的具体模式

1 层级风险管理模式

在具体工作中,丰台分局制定了风险控制方案,明确了风险管理的各个层级(见图),实现了层级风险管理。

2 按危害程度的管理模式

按照市局的统一要求,分局在层级风险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开展了按危害程度划分风险的管理模式,通过问责制与一票否决制及定岗、定人、定责的三定原则规范,根据不同时间段,采取不同频度的监管措施,全面开展风险管理工作。

(二)风险管理的工作流程

针对保障奥运这项特殊任务,我们按照识别、评估及控制的程序有条不紊地开展了工作:

第一个阶段是识别。我们将奥运保障工作期间在一定时间内可能发生的影响奥运会成功举办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市场秩序隐患(涉及食品安全、知识产权、消保维权、市场秩序及有形市场等各个方面)确定为奥运市场秩序和食品安全风险。由于丰台区市场秩序和食品安全情况直接影响全市奥运保障工作的基础与成效,所以风险点控制工作不仅仅在涉奥场所及周边,而且针对辖区特点延伸至辖区各类重点区域。

第二个阶段是评估。在风险点评估确定的过程中,丰台分局立足常规风险点,并结合奥运保障工作特殊性,遵循五项原则:一是考虑政治、民族、宗教及不可抗力等因素引起的市场秩序问题,二是立足工商职能的全面履行,三是把握全面性与预见性的原则,四是考虑因监管方式和环境改变所引起的风险危害程度和风险种类的变化,五是风险点由工商所网格责任人由下而上逐级分析评估确定。

按照上述原则,丰台分局在全区范围内确定了52个各类风险点,根据风险涉及专业将风险分为三类,按风险重要性和危害性将风险点分为三级,落实了三级责任制,由业务科室、工商所、巡查干部分别处理相应级别的风险问题,并承担相应责任。

第三个阶段是控制。为做好奥运保障风险控制工作,分局在5月20日之前完成了各个风险点的控制与排除,之后,143名干部被派驻到各风险点开展控制工作,在为期三个月的保障关键时期,加强监控,防止反弹。在防控风险的过程中,分局注重运用现代化系统加强指挥调度,将风险确定、评估、移转、处置、督导等各项工作流程纳入指挥调度中心管理,提高了监管效率,把握了工作进度。

为了使风险管理机制运行顺畅,分局出台了评优创先奖励制度,鼓励先进,鼓励优秀,为形成工作氛围提供了保障;建立了综合保障机制,强化了人力资源保障,整合了人力资源;强化了思想政治保障,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奥运保障实战中全面发挥;强化了法律保障,专门成立法律援助小组为基层执法工作提供了法律援助;强化了后勤及技术保障,为一线执法人员提供了优质的后勤服务。

另外,为了有效调动力量,快速反应。排除隐患,分局还出台了驰援方案,通过机关科室、执法队及工商所三级保障,三级驰援,实现了人力资源与职能资源的整合。

三、风险管理理念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

在奥运保障工作中,丰台分局将风险管理理念应用到奥运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中,通过风险收集、风险确认、风险控制、风险消除四步骤工作,实现了对食品安全风险因素的收集、分析确认、控制措施制定、控制措施具体实施,同样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丰台区是一个食品安全水平参差不齐,城乡结合特点突出的大区。辖区城市居民、农民、外来常住人口、流动人口都占有一定比例,食品消费水平差别很大,食品安全工作难度可见一斑。

通过对历年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分析,我们发现集体就餐环节是丰台区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发生的集中环节,而食品配送餐行业又是其中风险较大、每年都导致食物中毒、且极易造成恶劣影响的行业。我们将其定为丰台区的核心类风险因素。针对这一情况,经过先期调查分析,通过与区卫生局及各食品配送餐企业所在街乡镇进行充分的沟通、研究,出台了《丰台区食品配送餐行业监管工作制度》,对丰台区食品配送餐企业从行业准人管理、日常监管、违法处罚、信用管理、准人退出等各方面都做了详细、严格的要求,力求通过加大对食品配送餐行业的监管力度,降低该行业食品安全风险。该制度运行以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2008年,丰台区各食品配送餐企业未发生一起食品安全事故。

针对日常工作中较易出现的无证照经营等一般类违规违法行为,制定了《奥运食品安全保障工作重点部位及薄弱环节布控方案》,发挥各街乡镇的主动性,由各街乡镇根据本辖区情况采取各种措施对一般类违规违法行为进行重点控制、清理,使得一般类食品安全违规违法行为得到有效控制,确保了奥运会期间食品安全形势的稳定,有效避免了一些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风险管理理念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实现了奥运期间食品安全零事故,1~11月份重大、特大食品安全事故零发生,外区县食品安全事故丰台责任零追溯以及食品配送餐行业事故零发生的成果。

四、实施风险管理对监管工作的意义

食品市场风险篇4

关键词: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试点;问题;对策;保险

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三条明确“国家鼓励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参加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国务院2015—2016年连续两年分别将开展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试点、推广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作为年度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内容之一[1-2],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从国家层面指出开展食品安全责任保险(以下简称食责险)试点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并对地方提出开展试点的工作原则与要求[3],可以说,食责险正面临历史性的发展机遇。然而,对监管部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以下简称食品企业)和保险公司来说,推广食责险制度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试点过程中面临的一些具体问题,需要认真探讨并研究解决。

1概述

1.1国际代表性推行模式

食责险是国际上处理食品安全风险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是作为产品责任保险的一种,并适用产品责任和产品责任保险的相关法律制度,总体上可分为强制与非强制两大类,后者又可分为作为政府福利保障补充的食责险、与惩罚性赔偿相配合的食责险以及与政府监管职责相结合的企业团体保险。我国台湾是目前唯一强制实施食责险的地区,要求持有营利事业登记证的食品生产经营者都应购买产品责任保险,并且规定了最低保额。美国虽未采取强制手段,但由于产品责任法律完善,严格的食品召回和“一人诉讼,所有受害者同等收益”等惩罚性民事责任赔偿等制度使企业违法成本高昂,食品经营企业从规避自身风险角度会要求供货商提品责任保险保单,生产企业为转移风险也会主动投保,因而投保率非常高。欧盟国家实行的是包括公众责任险、产品责任险、产品召回和污染险等在内的组合保险,产品责任保险是作为社会保障的补充,尽管未强制要求,但由于严格的食品安全法律和高效的责任追究体系,以及消费者强烈的法律和维权意识,食品企业为了应对不断增长的食品污染或召回等责任风险,往往会自愿投保,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4-6]。

1.2我国的实践历史与现状

我国大陆责任保险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汽车公众安全责任保险,但不久即因“弊多利少,副作用大”而停止实施。1979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国内各保险公司相继在责任保险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总体上在经营中仍存在业务规模小、发展缓慢等问题,与现实的社会需求极不适应,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7]。我国食责险最早出现在1986年,但此后一直发展缓慢[8]。虽然食品安全问题逐渐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个别保险公司也适时开展了食责险业务,但由于产品侵权责任配套法律法规未健全,以及食品安全事故责任鉴定困难、分摊不明确等因素,一些发生了严重食品安全问题但无参保的企业一跑了之或是关门大吉,其应承担的赔偿责任最终由事发地政府“埋单”。正是由于这种侥幸心理,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食品企业的参保热情,加上食责险产品本身存在的问题,制约着食责险的发展。新《食品安全法》实施前后,国内几家大型保险公司已经在食责险领域进行了初步尝试,但由于种种原因产品设计和推广面临重重障碍,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全面推广的市场条件尚有待培育[9-12]。在广东,目前约有超过10家的保险公司开展食品安全相关业务,除独立的食责险外,部分公司的产品责任险等综合责任险种也包含了食品安全责任。参保的主体是外资(上级集团统一购买)或出口食品生产企业,购买的主要是境外财险公司的产品,食责险包含于产品责任险中。

2推行食责险的利弊与可能存在的问题

2.1推行食责险的利与弊

2.1.1推行食责险的意义食责险作为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辅助手段,是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和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重要内容。一方面,通过保险的经济补偿和先行赔付功能,起到“社会器”和“蓄水池”的作用,及时解决保险责任事故中受害者的医疗救治问题,提高事故的救助水平,并利用经济杠杆有效化解事故可能引起的矛盾和民事责任纠纷,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减轻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具有保障和改善民生及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同时能避免政府直接为违法企业“兜底”,减轻财政负担。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为控制承保风险,通过其法律责任和风险管理专家团队为参保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风险管控等防损服务,发挥社会管理功能,有利于提高企业食品安全管理水平,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同时也为政府部门减轻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压力。再一方面,食责险的风险共担功能有利于分散和转移企业因生产经营客观失误造成的食品安全责任风险,减轻赔付压力[13],利于保障正常企业的生产经营秩序,避免因偶然的失误和事故而导致倒闭破产。

2.1.2推行食责险可能产生的“副作用”推行食责险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之一是企业道德风险上升,保险的风险转移作用很可能助长部分食品企业滋生侥幸心理,错误地将食责险作为逃避承担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的“护身符”,认为出了问题有保险公司理赔,责任意识削弱,更容易忽视食品安全管理,使得生产经营过程中食品安全隐患增加或导致发生更多的食品安全事件,甚至导致企业道德底线下降,在利益驱动下无视其社会责任,铤而走险大胆违法生产经营不安全食品[14]。

2.2试点过程存在的问题

2.2.1企业缺乏风险意识,参保积极性不高食品企业普遍缺乏参保动力。一是由于责任险不同于财产险或车险,其作用不一定在短时间内体现,且保障的是食品消费者的权益而非企业自身的直接利益,一定程度增加了企业的负担。二是由于食责险开展时间不长,宣传及引导力度不够,社会公众知晓度低,许多食品企业一方面对该险种的费率和理赔情况缺乏了解,另一方面通过保险化解食品安全风险的意识不强,没认识到通过保险可避免企业正常生产秩序因发生食品安全事故而受到破坏,大型企业认为自身出险率低,而中小企业则认为盈利微薄,均存在侥幸心理,不愿意为未知的风险购买保险而增加经营成本[11-12],主动参保积极性不高。

2.2.2保险产品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缺乏对食品企业的吸引力食责险作为平等自愿和双向选择的一种商业保险,必须根据不同的目标市场和各层次的需求进行分析定位设计,目前相关业务由各保险公司自主开展,缺乏顶层设计,与其他责任保险一样存在经营技术落后等问题[7],有待改进和创新。例如各公司现有保险产品的保险责任与理赔标准不统一,保障的范围与程度不一致,保险责任、索赔时效以及责任认定标准等设定不合理,与各类企业的风险保障需求差距较大;多数保险产品的条款偏重保险公司利益,对参保人约束多而对自身义务规定少[12],保障范围偏小,免责条款偏多,保险费率偏高,对食品企业缺乏吸引力,不利于产品推广;理赔流程设置不合理,理赔服务不到位,不利于促进食品安全责任事故处理。

2.2.3缺乏强有力的推行手段,积极作用未能发挥和体现作为依法鼓励参加的险种,目前的推广尚处于探索阶段,食品监管部门一来缺乏强制推行的依据,二来担心影响企业责任心,对该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暂未形成有效的推动工作机制,各地工作进展不平衡;由于不同行业、规模的企业风险各异,行政许可及日常监管的督促引导措施也不能一刀切,缺乏强有力的推广手段和政策,多部门合力也有待进一步加强。整体参保覆盖率偏低,且以出口产品为主,基础数据积累薄弱,远远达不到保险经营所需的大数定律要求[10],保费规模小、投保企业分散,导致保险公司缺乏加大投入、细化市场、改进产品、降低价格的动力,从而也未能有效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服务,积极作用未能得到发挥和体现。

3对策与建议

3.1严肃法律责任与监管制度,提高违法成本促企业投保

食品安全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纵观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做法,均是在严厉的法律和严格的执法等基础上,辅之以完善的追溯体系、严格的产品召回和监管信息公开等制度,使食品企业违法成本高昂,迫使企业主观上为转移风险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而自觉参加责任保险,通过经济杠杆客观上推动建立多方互动共赢的食品安全激励约束机制,真正使责任保险成为保障食品安全的“稳定阀”和提升食品安全水平的“助推器”,实现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3.2开发专属责任保险新产品,健全完善市场化运作机制

3.2.1出台指导方案或示范性文本针对现有保险产品存在的问题,保险监管部门要开展专项调研,从平衡保险公司与食品企业利益、提高食品企业参保信心和利于产品推广出发,在充分调查、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及建议的基础上,组织制定省级食责险产品指导方案或示范性文本,根据《指导意见》精神,提出试点行业和领域保险产品的保险责任范围、保险费率与赔偿参考标准及理赔服务等的原则要求,指导保险公司根据食品产业特点和发展现状,改进创新符合食品行业市场需求、保障更全面的食品安全专属责任保险产品及附加险产品。

3.2.2研究开发专属责任保险新产品保险公司应改变以限制客户需求和自身风险控制为主的赢利方式以及依赖强制或行政手段的习惯思维,将事前的合理定价和事中的风险改善作为主要的盈利手段,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发展模式,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地域和不同企业的现实需要,研究细分市场目标,综合考虑食品产业特点、生产经营规模和风险等级等情况,进行产品创新,针对不同领域开发对食品企业更具吸引力的个性化产品,合理设计保险条款和费率,结合实行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等制度,将食品企业风险等级、事故记录、赔付情况等与保险费率挂钩,并运用责任限额、免赔额等手段促使参保企业加强食品安全管理。

3.2.3建立完善市场化运行机制保险公司要适应开展业务的市场环境变化和发展趋势,通过改变自身经营管理方式提升竞争力,充分利用自身的网络、产品和服务优势,加大业务宣传和推广力度,吸引食品企业参保。各食品企业可通过保险公司的服务热线进行咨询和参保,也可通过保险经纪公司协助安排参保。鼓励保险经纪公司为食品企业提供经纪服务,鼓励企业通过行业协会组织统保或联保等形式参保,形成食责险的规模效应和市场化运行机制。保险监管部门要加强相关政策研究以及对保险公司产品研发、宣传、推广和服务等工作的监督指导,增强食责险的可操作性,规范食责险的市场秩序,确保食责险市场健康发展。

3.3采取相关激励扶持措施,建立引导推动工作机制

3.3.1纳入日常检查和年度考评内容作为鼓励参加的险种,推行初期如果单靠保险公司自主开展或食品企业自觉参保,难以有效提升保障覆盖面,必须发挥行政手段的激励引导作用才能有效推动参保。上级政府可结合创建“食品安全城市”及食品安全年度考评,鼓励、推动各地因地制宜积极开展试点。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结合实际,探索建立与责任保险相结合的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将参保情况作为企业自身食品安全管理内容,提高食品企业参保意识,激励引导其积极参保。与此同时,要防止参保企业产生进了“保险箱”就高枕无忧的思想认识误区,要以参保为契机,借助保险的力量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落实主体责任;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也要防止“以保险代替监管”,切实履行监管职责。

3.3.2加强风险管理服务能力建设为充分发挥保险的风险控制和社会管理功能,保险公司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注重人才队伍与能力建设,加强责任风险研究,建立事前、事中、事后服务体系,切实提高风险管控与服务等技术水平,充分发挥责任保险在事前风险预防、事中风险控制和事后理赔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加强对参保企业的食品安全跟踪监督和风险管理服务,指导参保企业建立风险排查与防控机制,健全食品安全风险防范化解体系。完善理赔服务制度,优化理赔服务流程,提高理赔服务质量。强化现场勘查,在接到涉险事故报案后,积极开展事故查勘与救助,严格按照保险合同约定及时规范履行保险赔偿责任。对责任明确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可直接对受害者先行赔付,或积极提供预付赔款,保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最大限度发挥“社会稳定器”的作用。鼓励保险公司创新服务方式,与第三方风险管理机构合作,为参保对象提供风险体检、风险培训、法律援助等点单式服务,并定期向政府提交阶段性风险管理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15]。

3.3.3因地制宜探索创新推广模式食责险制度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公益性,未有现成的推广模式,各地需根据实际因地制宜,研究出台推动食责险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和财政扶持政策。各地可通过发挥行业协会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动员组织有条件的行业龙头企业率先参保示范;探索将食责险单列或纳入校园安全责任保险范围,有条件的地区可创新参保方式,对学校及幼儿园食堂等社会影响大、食品安全风险高的行业,以及小作坊等经济赔偿能力不足的地方特色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积极探索行业公益统保模式,有效提高食责险覆盖面。部分省市已开展了各种有益的尝试:如浙江金华市火腿行业实现保险全覆盖;台州市采取以市场为主、公益为辅助的“政企同推”参保模式;宁波市鄞州区对农村集体聚餐、中小学校及幼儿园和建筑工地食堂等的“区域统保”模式;临海市通过食责险专项基金实现的“团体式投保”[15]。湖南是全省统保,郴州市更由政府统一为学校食堂购买食责险服务;四川乐山、资阳两市则是通过招投标的统保模式[16]等,收到良好成效,可供借鉴学习。

3.4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指导督促

3.4.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舆论氛围针对社会公众知晓度低、企业缺乏风险意识的现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正面宣传和引导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加大食责险产品、政策措施及其重要意义的宣传力度,及时公布企业参保情况,普及食责险知识,增进社会各界对食责险制度的了解,在提升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和索赔意识的同时,增强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和参保意识,营造良好的试点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3.4.2加强指导督促,注重总结推广各地按属地管理原则,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创造条件推动食品安全风险高的行业和关系民生的重要领域先行先试,鼓励引导有条件的行业和其他小企业积极参保。上级监管部门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指导,建立检查督导机制,及时发现并协调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指导各地及时总结经验,不断调整完善相关工作方式方法,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及时通报各地工作进展,推广试点工作中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发挥先行地区及率先参保企业的示范作用,督促后进地区加快工作步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15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2015〕10号)[a].2015-03-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16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2016〕30号)[a].2016-05-11.

[3]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务院食品安全办,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保监会关于开展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食安办〔2015〕1号)[a].2015-02-02.

[4]周磊磊.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国际模式和中国实践[J].中国保险,2014(12):28-32.

[5]张升亮,杨忠雨.欧盟与台湾地区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及责任保险发展的经验启示[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5,29(2):74-76.

[6]卢玮.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立法模式的比较与选择[J].法学,2015(8):73-83.

[7]周宇.我国责任保险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209(11):133-134.

[8]辛程成.我国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制度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5(7):47-48.

[9]唐金成,刘子萍.社会管理视角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发展策略[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6):47-51.

[10]李米娜.我国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全面推行的不可行性研究[J].商,2014(2):253.

[11]鞠珍艳.论构建我国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制度[J].上海保险,2010(3):14-18.

[12]梁敉静.恼人的食品责任险[J].金融世界,2011,14(7):43-47.

[13]杨柳.我国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2(6):97-101.

[14]李凯,石李陪,仇宏伟.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6(3):56-59.

[15]卢永福.加强规范引导推动改革创新浙江省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渐入佳境[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15(11):33-34.

食品市场风险篇5

【关键词】食品;监测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1082-02

为加强食品与相关产品的卫生质量监测,及时评估食品安全风险因素,促进监管工作部署的合理性,2012年河南省新乡市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对全市食品共抽检了29类1485份食品与相关产品,详细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河南省新乡市的1485份食品安全监测报告为研究对象,抽检范围囊括酱腌菜、非发酵豆制品、水发产品、卤菜、蛋制品、面粉、蔬菜等29类,抽检场所包括食品小作坊、小摊贩、蔬菜批发市场等。

1.2抽样与监测方法依据国家各类食品卫生标准、农业行业标准、水产行业标准等确定监测项目、监测方法以及监测结果。抽样方案由各级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制定。

2结果

2.1不同类食品与相关产品的监测合格率比较各类食品抽检样品中合格率较低主要集中在酱腌菜、非发酵豆制品、卤菜、水发产品、调味品、干鲜蔬菜及瓶装水等,本年度抽检样品总合格率为84.18%,见表1。

3讨论

2012年度抽检的各类食品样品中合格率较低的主要集中在酱腌菜、非发酵豆制品、卤菜、水发产品、调味品、干鲜蔬菜及瓶装水等。其中酱腌菜及卤菜因无需再加工而直接食用,要引起大家重视,在质量不合格的前提下会直接损害食用者的健康,甚至会导致食物中毒[1]。豆制品合格率较低主要是由于加工场所过于简陋、卫生设施缺乏、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等原因造成的[2],同时豆制品多数为散装,主要不合格指标是微生物超标,但由于豆制品适用前会再加工能有效杀菌,能降低其食用风险,但食品监管部门依然要加强管理,规范生产和销售行为。水发产品的主要质量问题在于甲醛的加入,甲醛能使蛋白质变性,能使得水产品表面光鲜、口味劲道,延长食品保质期,但甲醛超标会直接导致中毒,严重危害消费者健康安全[3],食品监管部门要着重管理水产品中甲醛的加入量。本次分析发现2012年河南省新乡市的食品安全风险在于酱腌菜、非发酵豆制品、水发产品、卤菜、蛋制品、面粉、蔬菜等食品出现的农药残留、微生物超标、食用添加剂过量、添加非食用调料、及重金属污染等不合格。针对上述特征,下一年度食品监测管理要着重改善上述不合格情况,进行有重点的针对性管理,以期提高我市食品整体安全质量。

参考文献

[1]李银萍.2010年太原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2,24(2):166-169.

食品市场风险篇6

一、进一步落实食品安全责任

1.全面压实属地管理责任。认真贯彻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省食品安全工作约谈办法》《市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成员食品安全工作责任清单》。认真执行食品安全党政主要负责人第一责任人规定,继续落实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要求,进一步明确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履行分管行业或者领域内食品安全相关工作领导职责。切实强化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作用,持续加强市乡二级食品安全办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培训教育、履职考核、工作奖惩和报告等机制和制度。(市食品安全办、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分工负责)

2.认真压实部门监管责任。制定市乡二级食品安全监管事权清单,理清和压实食品安全执法部门监管责任和行业管理部门主管责任。严格执行《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工作规则》,进一步构建全链条、全流程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市食品安全办,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3.大力压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建立健全企业主体责任工作规范,落实企业公开承诺、自查报告制度,落细安全管理、风险管控、检验检测等主体责任,建立高风险大型食品企业内部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围绕产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风险可控,推进食品生产流通区块链溯源管理,完善企业内部追溯体系,制定农产品进货查验、质量追溯制度,推动农产品追溯管理认证落地。鼓励企业积极投保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市食品安全办,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集中开展食品安全攻坚行动

4.开展农药兽药使用减量和产地环境净化行动。继续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建立分类清单和耕地分类管理制度,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农产品重金属超标风险。深入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兽药抗菌药治理,大力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测土配方施肥。加强病虫害统防统治和全程绿色防控,杜绝使用禁用农药兽药及非法添加物。农药利用率、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40%以上。深入开展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排查整治,持续做好大气污染治理,不断加强水污染防治,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链条。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加强宣传、培训和指导。(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农粮局、市水利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5.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巡查检查、监督抽检、飞行检查力度,持续开展农药及农药残留、“瘦肉精”、兽用抗菌药及兽药、生猪屠宰、水产品兽药残留及非法投入品、生鲜乳、农资打假等专项整治,严厉打击使用禁用药物、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和不落实农药间隔期及兽药休药期规定等违法犯罪行为。(市农粮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安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6.开展食品生产质量提升行动。组织开展固体饮料、压片糖果、代用茶、桶装饮用水、肉制品等专项整治,落实食品及其原料冷冻冷藏环节全过程质量安全管控,重点整治“三无食品”“两超一非”问题,严防食品中“塑化剂”风险,确保产品安全。以婴幼儿辅助食品、白酒、乳制品、食品添加剂等食品生产企业为重点,推动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抓好获证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抽查考核,覆盖率达到100%。推进《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三年提升计划》,实现食品小作坊登记办证率100%。(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7.开展食品安全“护校行动”。严格执行《关于加强学校食堂食材供应安全工作意见》《省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办法》等有关学校食品安全文件规定,落实学校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校长(园长)第一责任和领导陪餐制度,强化日常管理与评价考核,将学校食品安全工作纳入教育督导评价体系。逐步推行学校大宗食品公开招标、集中定点采购。依托智慧市场监管系统,强化校园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实现标准化、智能化监管覆盖率100%。运用“互联网+智慧监管”,推进“明厨亮灶”工作走深做实,推动全市城区校园食堂物联网智慧远程监控工作。开展校园及周边食品、“五毛食品”专项治理。(市教体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城管局、市卫健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8.开展餐饮质量安全保障行动。依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抓好规模以上餐饮企业规范化监管。稳步推进餐饮企业“互联网+明厨亮灶”,让消费者吃得更加放心。落实网络订餐平台责任,保证线上线下餐饮同标同质。加强旅游景区、养老机构、铁路、汽车站等食品安全管理和重大活动保障工作。坚持“堵疏结合,以疏为主,扶持提升”原则,规范小餐饮经营,在全市打造30个小餐饮示范点、若干条示范街。加强常态化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加大宣传指导和监管力度,降低疫情传播风险。持续推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市市场监管局、市城管局、市卫健委、市商务局、市民政局、市文广新旅局、铁路车站按职责分工负责)

9.开展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治理行动。以农村地区、城乡结合部为重点,全面清理食品生产经营主体,严厉查处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和经营“三无”食品、“山寨”食品、劣质过期食品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取缔“黑工厂”“黑窝点”和“黑作坊”。积极完善农村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清单,探索推进监管长效机制。(市农粮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市公安局、市供销社按职责分工负责)

10.开展食品标签标识清查行动。以规范食品生产日期、保质期标注方式为重点,开展普通食品、特殊食品标签标识排查整治,严厉打击利用标签标识欺诈、虚假宣传违法违规行为。开展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治理,严格落实保健食品标签标注警示用语规定,规范保健食品营销行为。(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1.开展“优质粮食工程”行动。推行收购和储存环节粮食质量安全监测制度,依法依规及时处置受污染的粮食。严格执行粮食销售出库质量检验制度,组织开展收粮质量安全监测,严防不合标准粮食流入口粮市场和食品生产企业。(市农粮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2.开展活禽屠宰交易升级行动。预防和控制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发生和传播,织密城市公共卫生安全网,进一步加强活禽检验检疫和交易屠宰监管,严格市场准入,科学规划和建设禽类集中屠宰点,在中心城区逐步推行“活禽定点屠宰、集中检疫、白条禽上市”。加强冰鲜禽类产品知识宣传,引导市民转变生活习惯和消费理念。(市农粮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城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卫健委、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3.开展进口食品“国门守护”行动。强化进口食品监管,落实进口食品销售记录制度。开展科学有效的进口食品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控,严防输入型食品安全风险。严厉打击食品走私。(市市场监管局、市卫健委、市公安局、市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综合治理能力

14.加强食品监管队伍建设。按照标准化、规范化要求,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强化业务培训,提高执法技能,配优执法装备。加强村(社区)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队伍建设和管理,落实考核与报酬经费保障。建立食品安全专家库,为食品安全重大政策、应急处置、事故调查等提供智力支撑。(市委组织部、市编委办、市发改委、市农粮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安局、市人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5.提高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加快“三位一体”快速检测体系建设,尽快形成以快检中心为龙头、乡(镇、街道)快检室为骨干、市场主体快检站(台)为补充的食品安全完备快检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年内要通过机构考核和资质认定“双认证”。全市农产品和食品年抽检量要达到4批次/千人,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要实现97%以上目标,要确保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和不合格食品核查处置率分别达到98%以上和100%。(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农粮局、市林业局、市城管局、林业局、市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6.强化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推进“互联网+食品”监管,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建成重点食品追溯协作平台。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和食品相关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组织风险监测结果分析和通报会商以及预警交流,落实食品经营风险分级管理制度,实行食品安全风险清单和防控措施清单制,实施食品经营主体风险分级动态管理,年底前占比要达到70%。(市农粮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卫健委、市商务局、市林业局、市公安局、市工信局、市信息中心、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7.抓好野生蘑菇中毒防控。按照“防控重心在于乡镇村组、有效手段在于宣传教育、重点人群在于留守老少”的基本思路,认真抓好群众自采自食野生蘑菇防控,进一步落实属地主管责任、部门监管责任,落实地方党委、政府总抓、部门共抓、村(社区)协抓的工作机制,杜绝非专业人士采摘、买卖野生蘑菇行为,最大限度减少野生蘑菇中毒事件的发生。〔各乡(镇、街道、场)按职责分工负责,市食品安全委员会相关成员单位督促指导〕

18.推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加强部门协作,完善信息共享制度,建立源头治理工作机制,加大重大案件督查督办联办力度。积极开展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民事和行政公益诉讼,探索建立食品安全民事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制度。依法实施严重失信联合惩戒,从严从重处罚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形成打击食品安全犯罪的高压态势。加强食品安全网上舆情监测研判,强化部门工作联动,做好重大突发舆情处置。组织开展全市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开展食品安全公众满意度测评,畅通12315投诉举报渠道,推动社会共治。(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农粮局、市卫健委、市市场监管局、市林业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助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19.推进“双安双创”示范引领。深入推进食品安全治理示范城市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开展放心肉菜超市创建活动,建设1家“放心肉菜示范超市”。结合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开展食品安全“城乡三同(同标同质同创)”活动,建立和完善相关政策制度,探索构建责任共担、要事共商、资源共享的市乡村三级食品安全联动监管网络,促进乡村振兴。(市食品安全办、市市场监管局、市农粮局、市供销社按职责分工负责)

20.优化食品产业营商环境。优化许可程序,实现“网上办、不见面、快递送”和“一次不跑”。试点推行“告知承诺制”,全面开展“一照含证”改革。对低风险食品及相关产品生产许可探索推行“先证后查”“自主声明”“公开承诺”,食品经营许可审批时限压缩1/3。(市市场监管局负责)

食品市场风险篇7

关键词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强制保险。

1一、我国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发展现状。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是指因被保险人生产或销售的食品存在缺陷,导致使用者或第三者人身伤害及财产损失,依法应由被保险人承担赔偿责任时,保险人在约定的保险责任及赔偿限额内予以赔偿的一种保险。与国外早期产品责任保险具有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性质不同,我国早期产品责任保险更倾向于非食品的产品并带有强烈的涉外性。产品责任保险自开办以来,投保需求不强,因此业务量一直不大。

真正意义上的专门为食品行业打造的责任保险诞生于2008年7月。江苏省长安责任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与扬州市广陵区30家食品经营户代表签订了商品责任保险单,此举措标志着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投保食品安全责任保险,保险公司承担食品安全事故赔偿责任的保险在扬州正式启动。此次签约的商品责任保险条例规定,凡食品安全示范店的经营业主缴纳300元钱,并同时持有工商营业执照和有效的食品卫生许可证,都可以签订一份《食品安全示范店商品责任保险单》。在保险期内,被保险人在依法经营的前提条件下,由于所生产食品的缺陷或质量问题致使消费者病、残、亡和财产损失的,依法应该由被保险人承担的医疗费、丧葬费、财产损失费,由保险人根据保险合同的约定负责赔偿,一年的累计赔付限额为5万元人民币,但可以多次请求赔付直至达到赔偿限额。

到目前为止,除了长安责任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少数几家公司有专门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外,多数财产保险公司还没有开展专门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只是迫于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压力,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一些分公司扩展了产品责任保险条款,使之具备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性质,或者利用一些公众责任险要求餐饮场所业主投保。

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的加重,食源性疾病的发现和蔓延,大量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以及转基因食品的出现,一起起食品安全事件被媒体曝光,使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问题倾注了更多的关注,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个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机制。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是以市场化的手段辅助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大力开展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能够有效地发挥现代保险业的经济补偿和社会管理功能,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同时,保险业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的保障工作也是其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所义不容辞的。面对公众对我国食品安全现状愈加强烈的关注,以及目前食品安全的严峻形势,要真正做到“吃得放心”,片面依靠政府监管、法律制裁是不够的,还需要引入保险,即采用责任保险的商业化风险管理工具予以配合,从而形成综合的、全方位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二、食品安全保险遭冷遇的原因。

(一)立法不足。

责任保险是所有险种中对法律敏感度最高的险种之一。我国至今没有独立的产品责任法,缺乏实行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的法律依据。由于立法上的缺陷,导致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和消费者在食品安全责任追究方面无法可依,对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者所承担的法律责任进行追究亦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这样实行起来会有很多的不便,无法可依。

(二)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

责任保险的投保人和被保险人(致害人)是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企业,最终目的是对第三方即消费者(受害人)的救济,该险种对于法律和监管的敏感度很高。由于我国的产品责任立法相对滞后以及法律责任追究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以及执法人员水平不高等,导致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企业所承担的法律风险有限,加之处罚与违规所得的数字相差太远,企业违规的成本较低而获利丰厚,即使被查,换个牌子照样生产。消费者由于前述原因或在个人维权意识方面则相对淡漠,食品企业总体面临的侵权责任风险从某种程度上说并不大,从而责任保险的有效需求较低。

(三)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供给不足。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承保的主要是法律风险,并且涉及对食品安全责任风险的评估、承保食品的类别、承保方式、费率的厘定、风险管理和保险理赔、诉讼程序的介入等多个环节,对于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保险公司恢复国内业务的时间较短,目前竞争重点主要集中在企业财产保险、机动车辆保险以及货物运输保险等有形财产保险领域,承保责任风险的技术能力不足,从业人员极度短缺。目前我国责任保险占整个财产险业务的比重仅为5%左右(不含汽车责任险),相对国际平均水平15%有很大差距。责任保险险种推广主要集中在雇主责任保险、公众责任保险、产品责任保险等险种,即使是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产品责任保险,也主要承保的是出口食品,尤其是出口到欧美等国市场的食品,面向国内销售的食品行业的承保率非常低。截至2007年10月,中国人保、大地财产和华安财产在产品责任保险之外开办了餐饮场所责任保险。中国人保和大地财产将食物中毒和其他食源性疾病列入承保范围,华安财产仅限于承保食物中毒的单一风险,并且保险金额都比较保守。

三、我国推行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建议。

我国在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时,由于责任保险人的缺位以及侵权责任人的逃逸或经济能力不足,使得政府甚至个人成为责任事故的最终承担者,再加上我国法制环境不健全以及公民法律意识的欠缺,使得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有效供给与需求都受到了严重的抑制。相关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企业投保产品责任险的比例仅为4%,其中食品、医药类占比不到10%。

为了发挥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法律强制推行,以下是对我国推行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所需的法律环境。

2009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开始实施。与1995年施行的《食品安全法》以及之前的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相比,新《食品安全法》无论从监管的范围还是惩罚的力度上,都有明显的加强。一是借鉴发达国家的作法引入了惩罚性赔偿,这一举措有利于保护消费者利益;二是规定了食品安全标准,食品企业必须保证其产品符合这一标准。可见,新《食品安全法》的实施,加大了食品企业所面临的索赔风险和法律风险,增强了其转嫁风险的需求,为我国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

但是从实施效果来看,无论是《食品安全法》还是之前的《侵权责任法》,其覆盖面与实施力度均不足以支撑责任保险的发展,只有建立独立的产品责任法,才能为产品责任保险的推进提供坚实的法律依据。因此,国家应在现有基础上,考虑制定《产品责任法》,逐步采用严格责任原则,对于造成消费者人身伤害的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企业严格追究其应承担的民事法律赔偿责任,为企业参加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提供法律依据。

(二)政府提供政策支持,监管部门监管到位。

由于责任保险的复杂性,经营风险大大高于其他商业保险。

因此在推动发展时,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提高保险企业开发责任保险的积极性。另外,政府还应运用行政手段,将投保作为发放生产许可、经营执照等相关证件的条件。

在监管体系方面,目前我国设立的监管部门庞杂,执行职能时容易出现责任划分不清的问题。因此,我国急需理顺食品监管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避免多头监管带来的弊端。港澳地区由一个监管部门全程独立监督食品安全的做法是一条可以借鉴的思路。

(三)采用基本强制险为主,附加责任险补充的模式。

责任保险与一般保险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其承保的标的是因被保险人的行为受到损害的与保险合同无关的第三人的利益。当然此种保险也会使投保人受益,如减少其赔偿数额和诉讼费用。但第三人将从中得到的利益可能会大大超过被保险人。因此可以说,此种保险保护的主要是第三者的利益,从社会的角度看责任保险是一种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能增加社会福利,保护公众的人身和财产利益,是应该推行的。但是由于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所承保的风险具有政策性保险所承保的基本风险的性质,风险事故的后果会涉及大量的消费者,风险事故的发生对保险公司经营的稳定性会造成很大的冲击,因此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性保险公司对于涉足这一市场一直持审慎的态度。这样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产品责任保险的供给将会严重不足,其正外部性作用将无法得到发挥。此时只有通过政府的有形之手,通过法律的强制规定去增加供给,以促进效率的提高,弥补市场的不足。

由于我国食品企业存在数量多,规模小的特点,不少小型食品生产企业不仅投保意识不足,而且经济效益也不好,如果再强制其缴纳食品安全强制险的保费,势必影响企业的利润甚至生存。所以在目前我国各个食品企业盈利能力差异明显的环境下,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应采用基本强制险为主,附加责任险补充的模式。即先在每个具体的食品行业设计一款基本的食品安全强制险保单,其保额、保费比较低,既不至于给投保该险的企业曾加过多的负担,也能满足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受害者及时的抢救和简单的医疗救治需求。如果某食品企业认为该强制险的保障难以满足其需求,则可以再向保险公司提出投保商业食品安全责任险的要求,至于保险公司是否同意呈报及一旦呈报保额、保费的确定则需要在保险公司对该食品企业进行风险评估后加以确定。参考文献:

[1]鞠珍艳。论构建我国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制度。上海保险,2010(3)。

[2]许飞琼。责任保险。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11.

[3]都丽峰《。食品安全法》解读及其对食品行业的影响分析。标准科学。2009(11)。

食品市场风险篇8

1.1质检工作风险

为保证工作的准确性、真实性、公正性和客观性,从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两方面对质检工作的风险进行梳理、分析并加以控制。

1.1.1内部风险

①人员能力风险。质检工作每个环节工作人员能力的不足,或者每项工作的失误,都会给工作带来巨大的风险,甚至严重的后果。抽样人员专业知识不强,业务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不严格按照抽样方案中制定的方法抽取样品,抽样单信息记录不全、不清楚,记录错误,抽取样品后样品保存方法不当造成样品变质;业务受理人员在合同评审中未检查好样品的状态,未与客户沟通好样品相关信息,未选择好检验依据和检验方法,未记录好客户的特殊要求,造成工作不能满足客户要求;检验人员不熟悉检测样品特点,没有掌握检验方法的原理、适用范围,没有认真研究检测过程的关键点,造成检测结果不准,甚至擅自更改检验结果,伪造检测数据和检验报告;监督人员没有按照实验室制定的监督计划对实验室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记录;授权签字人没有认真的对每一份检验报告和检测数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正确性进行审核,造成技术把关不严等,都是实验室会遇到的风险点。②设备风险。仪器设备管理水平的高低,影响实验室检测风险的大小[1]。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没有按照体系管理的要求,做好仪器的验收、使用和维护保养;没有按照仪器设备的周期检定计划做好设备的量值溯源工作;没有按照仪器设备期间核查计划做好期间核查工作,对于重要的、使用频率高的设备应增加期间核查的频次;对于维修过后的仪器设备,在维修过后没有做好设备状态的核查工作,如量值溯源或技术验证工作;使用频率不高或长期不使用的设备,平时应做好仪器的维护,以保持仪器的工作状态,在使用前做好仪器状态的确认工作。以上情况,都会给实验室的检测工作带来未知的风险。③环境设施风险。样品的储存运输未达到要求,特别是不同种类的食品样品,该冷藏的没冷藏、该冷冻的没冷冻,该在一定时间内进入实验室开展检验工作的没有及时落实;实验室检测环境没有按照检测标准的要求设计,或经过一段时间达不到标准的要求;实验室的安全防护设施不健全等,这些问题都会给检测工作和实验室安全带来风险。④试剂耗材风险。试剂耗材的采购为按照体系管理和检测标准的要求做好验收和技术性确认工作;试剂耗材供应商没有做好严格的评价和管理工作;标准物质没有严格按照要求进行采购、验收、管理;标准滴定溶液没有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标定和使用管理等。⑤检测方法风险。检测过程没有严格按照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对标准方法有一定的偏离,偏离后为对新采用的方法和过程未进行确认;在检测方法标准更新或者有新标准要采用时,未对新的标准和方法进行好验证工作,就出具检测数据;对于同一参数的多种检测方法,若存在差异时,未做好分析、比较和研究。⑥内部管理风险。机构制定的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制定不合理性,与工作实际不相适应;超出资质认定范围出具检验报告,不规范使用认证标识;对于政策和制度认识不清、落实不够、管理不严;未制定出科学详尽的抽样方案未对抽样方法、样品运输、防护和抽样记录做出具体要求;内部质量控制计划不够全面,实施不到位,对于特殊领域的要求不明确。

1.1.2外部风险

①媒体宣传风险。对于食品安全的宣传,媒体在正常暴露问题的同时,过于扩大负面影响,没有对社会公众和消费者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疏导,造成人们对食品安全谈虎色变。例如,食品中食品添加剂的正确认识问题,媒体更多地强调食品添加剂错误使用和滥用问题,而忽略了食品添加剂对于食品工业发展的积极工作,使社会和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非常顾忌。同时,媒体时常会强调监管部门的监督不力,而超出了对生产企业食品安全社会主体责任的重视。媒体的不正当宣传给质检工作大得压力风险,要求我们在质检工作中除了做好技术工作,还要做好教化社会的工作。②委托检验风险。在委托检验中,由于检验样品品种的多样性、样品来源的复杂性、检测手段的局限性、新产品技术的稳定性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给质检机构带来一定的质量检验风险[2]。委托方由于专业知识的不足,对于委托样品的属性不了解,不能正确的描述委托样品的信息;在送样过程中,由于对检测过程不了解,对于样品的取样、保存、运送都不能满足要求,但是又不能将情况在送样时准确、客观的描述,造成信息不对称;有些所谓职业打假人,出于某种原因,故意委托一些有瑕疵的样品,但又在送样时故意隐瞒相关信息,甚至故意委托不真实的样品检测等。

1.2质检队伍风险

1.2.1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风险

未认真学习《食品安全法》、《质量法》等国家关于产品质量重要的法律法规,对于法律法规要求不了解;检验检测过程不尊重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随意更改报告,甚至为某些特殊原因出具人情报告、虚假报告;责任心不强,随意出具、修改数据;擅自更改抽样信息;委托检验只收费不检验或减少检验项目等违反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所带来的风险,要求机构加强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的培训,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1.2.2人员技术水平和持续有效培训风险

质检工作各环节人员技术水平不能满足管理工作和检测工作的要求;随着工作的开展,是否开展继续培训,以确保人员能持续满足工作的需求。

1.2.3人员结构和队伍稳定性

机构近几年加大队伍建设,使得大量年轻人充实到人才队伍中,但是机构之前的人员相对较少,且人员的充实势必造成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人员引进会越来越少,这样就会造成人员年龄结构集中在一定区间,人员结构不合理;年轻人员增多,虽然增加了机构的活力,但是由于年轻人的不稳定因素,也增加了队伍的不稳定性,加之人员编制、激励机制的影响更增加了人员队伍的不稳定。

1.3产品质量风险

1.3.1内部风险

食品企业在原料采购时,未严格把握好原料质量,包括生产主要原料、辅料、食品添加剂、包装材料等,带来的产品质量问题;企业在生产过程的关键控制点把控不严,带来产品质量不稳定;企业专业知识不足,对于GB276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理解认识不够,生产时添加剂使用不当,造成食品添加剂问题;企业在生产、包装过程中,由于环境控制不严,造成食品污染;企业出厂检验不到位,甚至很少开展应有的出厂检验,造成不能及时发现食品的质量问题;产品在储存、运输过程中保存条件控制不当,造成食品发生腐败变质;产品标识不正确、不真实或有意误导消费者等等,一系列的原因,都会影响产品质量,带来产品质量风险。

1.3.2外部风险

监管部门机构规模有限,人员不足,监管力量薄弱;在对企业的监管过程中信息收集不充分,区域覆盖不足,存在有些企业特别是地处偏远的企业,长期处于无监管状态,而这些企业往往都是地方偏僻、生产条件差,技术能力不足,产品质量问题更容易发生;一些经营企业缺乏诚信、制造假冒伪劣的产品、违法添加违禁物、以假乱真、以次充好;部分产品由于法律法规和标准的改变,又缺乏适当的途径和方式对企业进行宣贯,同时部分改变可能直接造成企业的生产工艺不适应等等,一系列外部原因都会带来产品质量风险。

2风险研判情况

2.1质检工作风险研判情况

2.1.1风险分析

考虑导致质检工作风险的原因和风险源、风险事件正面和负面的后果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对质检工作的内部风险包括人员能力风险、设备风险、环境设施风险、试剂耗材风险、检测方法风险、内部管理过程风险,外部风险包括媒体宣传风险、委托检验风险,根据风险发生造成的影响和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分析。

2.1.2风险评价

按照以下风险矩阵[4],确定风险等级,并对质检工作的各项风险进行评价。质检工作的内外部风险中,属于高风险的有内部管理风险、人员能力风险、设备风险;属于中风险的有环境设施风险、试剂耗材风险、检测方法风险和委托检验风险;属于低风险的有媒体宣传风险。

2.2质检队伍风险研判情况

2.2.1风险分析

考虑导致质检队伍风险的原因和风险源、风险事件正面和负面的后果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对质检队伍风险包括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风险、人员技术水平风险、持续有效培训风险、人员结构风险及队伍稳定性风险,根据风险发生造成的影响和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分析。

2.2.2风险评价

按照图1风险矩阵[4],确定风险等级,并对质检队伍的各项风险进行评价。质检队伍风险中,属于高风险的有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风险、人员技术水平风险;属于中风险的有持续有效培训风险、人员结构风险及队伍稳定性风险。

2.3产品质量风险研判情况

按照之前对产品质量内外部风险的分析,将产品质量风险归纳为:原材料控制风险、生产过程控制风险、专业知识不足风险、环境控制风险、出厂检验风险、储存运输风险、产品标识风险、监管力量薄弱风险、监管死角风险、企业造假风险以及法律法规和标准改变风险。根据风险结果的严重程度,对产品质量风险作以下分级。属于非常严重的有:企业造假风险(主要是食品中非法添加剂物指标检出);属于严重的有:原材料控制风险(主要是食品的污染物指标不合格)、生产过程控制风险(主要造成食品的质量特征指标不合格)、专业知识不足风险(主要是食品添加剂不合格)、环境控制风险(主要造成食品微生物指标不合格)、储存运输风险(主要造成食品质量指标、微生物指标不合格)、产品标识风险(主要是虚假标识和标识不合格)以及监管死角风险;属于一般的有:出厂检验风险、监管力量薄弱风险以及法律法规和标准改变风险。

3风险处置情况

3.1质检工作风险处置

针对质检工作中的风险,机构加强人员的培训尤其是上岗前的培训,做好人员能力的确认工作,严格执行实验室制定的各种计划记录,确保人员尽量少犯错误或者错误提前发现,降低人员能力风险。加强仪器设备的管理,包括设备档案的管理、设备的量值溯源、设备的使用、设备的维护保养、设备的维修以及设备的期间核查工作,使用仪器比对等方法做好仪器状态确认,同时加强各项工作的监督,确保工作少出纰漏。同时做好仪器设备使用管理人员的培训和能力确认,确保仪器设备的稳定,降低设备风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标准做好确认,以降低环境设施风险。加强试剂耗材的采购、管理和技术性确认工作,减少试剂耗材风险。加强方法的验证工作,采用方法比对等手段对不同检测方法的差异进行分析,减少检测方法风险。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加强各管理要素的执行落实和有效监督,加强内部质量控制工作,以较少内部管理风险。在委托检验时,要认真仔细做好合同评审及样品确认,遇到问题要及时沟通,降低委托检验风险。

3.2质检队伍风险处置

针对质检队伍风险,机构应加强内部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的培训,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责任心。注重员工技术能力的考核和确认,加强新进员工的岗前培训和老员工的持续教育,确认人员能力持续满足质检工作的需要。人员队伍打造过程中,注重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知识结构、专业背景等各方面的平衡,同时通过企业文化、激励机制等因素,保证人员队伍的相对稳定。通过一系列手段,打造一支职业素养强、技术能力过硬、相对稳定且自身造血功能完善优秀团队。

3.3产品质量风险处置

对于产品质量的内部风险,结构从具体的产品质量问题出发,从每一个不合格的指标入手,协助和指导企业梳理问题,分析查找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帮组企业改善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完善出厂检验能力,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品和食品安全意识,从而降低产品质量风险。对于产品质量的外部风险,监管部门要加大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宣贯培训,确保企业执行到位,同时针对重点环节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弄虚作假、非法生产、违规添加等违法行为,以降低产品质量风险。

4武汉武昌市生鲜食品安全监测

国内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大众关注,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讨论也不断升温,如何生产安全食品,并在检测过程中进一步控制质量,做到风险防控越来越受到食品企业的重视。基于这样的背景,笔者建议从法规、检测和风险防范入手加强食品安全和质量风险控制。下文将以武汉武昌市生鲜食品安全监测项目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4.1生鲜食品质量安全风险防控措施

为了保障辖区老百姓放心消费蔬菜水果,武昌区食药监局精心设置了三道“屏障”:一是免费为各大农产品市场和超市提供检测设备及耗材,并免费培训检测人员,督促市场管理方每天自检蔬菜水果农药残留;二是武昌区食药监局每天出动快速检测车,以专业检测人员和专业检测设备,对各市场蔬菜水果等农产品进行巡检、监测;三是定点面向广大市民开放蔬菜水果、畜类、鱼类等农产品的免费快速检测。

4.2效果

5月份,武昌区食药监局检验检测中心已对21家超市、45家集贸市场实施了食品质量安全监测:对蔬菜农药残留进行了抽样检测,共抽检蔬菜500批次,合格率100%;对水果抽检5批次,合格率100%;对猪肝瘦肉精含量抽检378批次,合格率100%;对水产品抽检30批次,合格率100%。同时,武昌区局对所有超市、集贸市场的蔬菜农药残留自检情况进行了巡回检查督促,共检查超市、市场78家次,其中自检行为规范的市场74家次,自检率95%。

5结语

食品市场风险篇9

【摘要】粮食银行在提高仓储效率、发展农村经济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但是其在市场风险、企业经营风险、道德风险等方面的防控上也存在着一定问题。本文介绍了粮食银行风险问题和相应对策的研究,对各项结论进行了分析与评述,希望能对以后更加深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粮食银行;市场风险;企业经营风险;道德风险;风险控制

一、粮食银行概述

粮食银行是在我国农村粮食储备方式的一种创新,“它由政府与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建立,企业向银行贷款以购买农户粮食,粮食银行向农户发放存折”。其运行模式可以概括为:采取市场化运营方式,粮食银行给储户发放存折,粮的所有权归储户,使用权归粮食银行。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提取、折现或换取粮食产品,粮食在经营中产生的增值即为粮食银行的利润和储户的利息。粮食银行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源于山东省广饶县,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家粮食银行是2006年试运行的江苏太仓“易裕粮食银行”。

无论是从实际效果还是学者的研究角度来看,粮食银行在降低粮食损耗、提高国家对粮食信息的掌控能力、解决农民融资难问题等方面都有很大作用。但是粮食银行运营过程中的多重风险,制约着其进一步发展。这一方面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另一方面事关千家万户农民利益,风险控制始终是粮食银行持续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基于市场风险的研究

“粮食市场波动频繁,当粮食价格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收购价格时,或储户放弃粮食所有权时,市场风险就会全部转移到粮食银行那里”。

这种风险主要是由粮食价格的不确定性波动造成的。如果粮食银行对粮食价格预期错误,在市场价格上涨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低价位收储,高价位填库的现象,这会对粮食银行造成极大的资金压力。

从粮食银行本身的发展状况看,我国粮食银行管理水平低,市场风险意识低,对市场信息把握能力低,对准备粮比例控制不严格,虽然被称为“银行”,但缺乏现代银行完善的网络设施,难以实现大范围通存通兑。

三、基于企业经营风险的研究

粮食银行的经营费用如果不能及时补偿,资金链就会断裂,导致经营风险。粮食银行收购粮食所带来的费用,粮食存储过程中产生的装卸、烘干、自然损耗,都需要粮食银行承担。这些费用都会增加粮食经营的风险。当经营风险超过警戒线时,粮食量不足,引发挤兑现象,损害广大农户的利益,也从影响其自身的盈利能力。

除此之外,盈利模式不清晰、收益率低也可能导致经营风险,粮食银行要能够持续经营,稳健发展,必须具有清晰的盈利模式,有比较庞大的客户群支撑,有广泛的网点设置,和一定的资本实力。缺乏规模效应和基本盈利能力,可能使经营者产生激进的经营行为,甚至进行欺诈。在这种经营模式下,必须依靠产业链的充足投资、经营管理水平和粮食产业链的上下游协同。

四、基于道德风险的研究

由私营机构承担粮食储备的政府职能可能导致道德风险。政府希望通过粮食银行来解决农民粮食储藏及销售等问题,但是作为商业机构,粮食银行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没有政府补贴很难实现经营获利和保证粮食储存品质的双重目标。如果经营者没有获取相应的收益,会导致经营行为的异化,比如打着政府的旗号,获取市场参与者的信任以谋取利润,而无法保证兑付,甚至造成系统性风险。这种道德风险是可以通过制度设计来避免的。

五、风险控制

(一)从政府监管角度

市场监管方面的对策可以概括为,确立规范的市场管理制度,明确市场准入制度,同时考虑监管宽度和幅度。强化粮食银行准入制度,把好第一关。“一要考核其资金实力、仓储能力;二是审核企业的诚信度;三要考核其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是否有专业团队从事粮食现货、期货买卖,防止粮食银行把市场风险转嫁给储户。”政府还应该给予存粮费用支持,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制度,设立粮食风险保证金。因地制宜引导粮食生产、储存和加工。

(二)从粮食银行本身建设角度

粮食银行应该加强配套项目、交易手段、业务范围、粮食物流系统等方面的建设。同时地方政府应当建设粮食收集网点,完善粮食接收发放设施,建立统一的粮食银行管理中心,加强信息化管理。

六、总结

我们可以总结以下几点。第一,粮食银行的市场风险主要来自风险转嫁和企业自身风险意识薄弱。第二,粮食银行的企业经营的风险主要来自巨大的经营成本、难以保证稳定的盈利模式和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第三,粮食银行的道德风险来自私营机构部分承担政府职能这一矛盾。粮食银行的风险控制主要应从加强市场监管和加强粮食银行本身建设(主要是市场准入制度)两方面下手。

参考文献:

[1]丁铁峰,曹前程.“粮食银行”十年的探索发展[J].唯(现代管理),2016,(09):3335

[2]李援亚.“粮食银行”的风险规避与制度优化[J].农业经济,2015,(09):118120

[3]杜晓华,鞠国华.我国粮食银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4,(10):5558

[4]孙登慧.中国粮食银行的起源、典型运作模式与完善[J].经济研究导刊,2011,(25):7677

食品市场风险篇10

关键词:粮食金融化;粮食安全;城镇化;粮食消费结构

中图分类号:F3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4)02-0048-04

近几年来,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幅度不断加大,尤其是2007—2008年两年间谷物价格上涨了近50%。各国为了应对粮食危机,纷纷取消了粮食出口退税或降低甚至是取消进口关税,粮食供需矛盾突出。粮食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粮食金融化。archerDaniels、midland、Bunge和Cargill四大粮商控制了全球90%的粮食贸易,他们对于全球粮食供需和粮食价格都会产生较大影响,甚至会操纵粮食价格。我国粮食连续十年增产,但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全年粮食进口数量超过7000万吨,是历史上粮食进口量最多的一年,其中,谷物净进口1316.9万吨,大豆总进口5838万吨,不断刷新纪录,猪肉也从2008年由净出口转为净进口,且进口量迅速增长,中国粮食自给率已经下降到90%以下,我国的粮食安全面临严峻考验。粮食金融化背景下粮食安全不再只是粮食供需问题,而是涉及到粮食生产、流通、加工和消费各个环节,粮食产品的金融属性所引起的价格波动对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影响,积极应对粮食金融化,高效利用粮食金融市场才是新形势下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选择。

一、新形势下我国粮食安全状况分析

随着中国居民收入的增加,对粮食需求的数量和结构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而快速城镇化又导致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粮食供需矛盾日益显现,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1.快速城镇化使粮食种植面积不断减少

城镇化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未来20年中国的城镇化速度仍将居高不下,城镇化所需的建设用地将大幅度增加,必定会使部分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粮食种植面积将不断减少。虽然中央提出了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但据国土资源公报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批准建设用地61.17万公顷,其中转为建设用地的农用地41.05万公顷,转为建设用地的耕地25.30万公顷;2012年全年批准建设用地61.52万公顷,其中转为建设用地的农用地42.91万公顷,转为建设用地的耕地达25.94万公顷。根据国土资源部的调查数据,截止到2011年底,中国耕地保有面积为18.2476亩,较前一年净减少达49万亩,若中国城镇化率的目标定为80%,我国的耕地形势将面临严重考验,即使政府转变土地利用与管理方式,大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走节约集约用地之路,18亿亩的土地红线也很难保证。城镇化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耕地的减少在所难免,粮食种植面积也将会有所减少。

2.家庭农场经营模式减少主粮生产规模

根据农业部的统计,截至2012年底,全国30个省、区、市(不含)共有符合统计调查条件的家庭农场87.7万个,经营耕地面积达到1.76亿亩,占全国承包耕地面积的13.4%,随着农村土地确权工作的快速推进,为土地流转扫清了制度上的障碍,家庭农场的数量还将会出现井喷式增长。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将会推动农业商品化进程,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虽然家庭农场可以发挥规模经济,但其以追求效率最大化为目标,种植品种不再是依赖原有的种植习惯和政府的指导,而是取决于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在上述全部家庭农场中,从事种植业的有40.95万个,占46.7%;从事养殖业的有39.93万个,占45.5%;从事种养结合的有5.26万个,占6%;从事其他行业的有1.56万个,占1.8%。虽然我国粮食价格近几年出现了大幅度的上涨,但其中大部分的涨价是弥补前期工农剪刀差的缺口,加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快速上涨,种植粮食的利润非常有限,农民仅依靠土地收益难以脱贫致富。而家庭农场经营模式赋予了农民更多的选择,农场会转向种植收益更高的其他非粮食农产品,或者转向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粮食种植面积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主粮生产规模将会进一步缩小。

3.新国际贸易规则将影响我国粮食进口

由亚太经济合作会议成员国中的新西兰、新加坡、智利和文莱等四国发起和美国正主导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rans-pacificpartnershipagreement,简称tpp)谈判正在进行。2013年6月,美欧正式宣布启动“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ransatlantictradeandinvestmentpartnership,简称ttip)的谈判。这些新的贸易组织的谈判内容已超出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原有框架,尤其是关于农产品贸易的谈判内容更是各国近期博弈的结果,可以预见的以粮食净出口主导的tpp农业贸易谈判必定会使粮食净进口国处于不利地位。虽然tpp协议声称将采取开放的态度,欢迎任何apeC成员参与,非apeC成员也可以参与,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并没有接收到谈判邀请,若我国被排除在tpp谈判之外,将来粮食进口将受制于新的贸易规则,我国必将支付更高的贸易成本。

4.粮食消费结构变化提高粮食消费数量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粮食消费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粮食>植物性食物>动物性食物”的饮食结构逐步向“动物性食物>植物性食物>粮食”的饮食结构演化,而养殖业的饲料主要是原粮,将消费更多的粮食,这对于我国农业生产、贸易和粮食安全都将产生显著影响。因此,不难理解为何我国粮食十连增的同时进口数量仍呈上升趋势,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肉类需求不断增长,必然会提高对原料的消费数量,国内粮食增产的数量已远不能满足对作为饲料的原粮的需求,粮食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二、粮食金融化对粮食供给的影响

过度粮食金融化会导致粮食价格偏离价值,粮食价格波动幅度提高,种植粮食的风险加大,但粮食金融化不足同样会导致粮食价格无法通过金融市场分散和规避,加大种植粮食的风险,因此,只有适度的粮食金融化才能提高粮食产量,降低粮食交易和加工风险,增加粮食有效供给。

1.适度粮食金融化有利于稳定粮食生产

粮食生产是决定粮食产量的决定性因素,粮食单产和播种面积共同决定粮食产量,适度粮食金融化可以促进粮食生产企业发展,提高科技投入,规避价格风险,增加粮食种植面积,稳定粮食生产。长期以来,由于农业生产资料和人工费用的增加,粮食种植的成本在不断增加,而粮食的价格并没有与成本同步提高,使粮食生产利润越来越低。不仅如此,粮食价格波动幅度越来越大,种植粮食的风险也越来越大。随着家庭农场经营模式的全国推开,土地集约化经营将产生规模效应,然而我国金融市场不够发达,粮食金融市场更不能满足农业的需要,大量农产品还没有在期货市场进行交易,其他的粮食金融衍生品更加缺乏,从而导致农户无法通过粮食金融市场分散或规避粮食价格风险,无法保证稳定的收益。发达的粮食金融市场可以通过期期货、保险等金融产品为家庭农场化解粮食和价格风险,锁定收益,从而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2.适度粮食金融化有利于保障粮食流通

卖粮难一直是困扰粮农的一大难题,粮食流通领域的粮食金融化程度过低是主要原因。粮食金融化程度过低还会导致粮食流通领域无法分散和规避价格风险,直接影响到粮食收购供应。粮食金融市场为粮食流通企业提供了规避价格风险的平台,粮食流通企业可以借助期货、远期等金融工具对冲粮食价格风险,获得稳定收益,从而保证粮食收购;另一方面,通过成立专项基金,培植粮食流通企业,扩展粮食储藏容量,也有利于保障粮食流通。

3.适度粮食金融化有利于促进粮食贸易

适度粮食金融化可以培植出更多管理水平高、效益好的民营粮食进口企业,节约进口成本,提高粮食供应效率。2012年我国三大主粮进口猛增,据海关总署统计,玉米、小麦和稻米进口数量分别为521万吨、369万吨和231.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了197%、195%和305%。而2013年玉米和大米三大主粮的进口关税配额总量提高至2215.6万吨,关税配额数量的具体分配情况为小麦963.6万吨、其中国营贸易比例90%,玉米720万吨、其中国营贸易比例60%,大米532万吨、其中国营贸易比例50%。从以上数字看,国有企业占有了大部分粮食进口配额,显然违反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这一准则,也不利于培育有竞争力的粮食贸易企业。通过成立粮食产业基金,培植有潜力的粮食贸易企业从事粮食贸易,不仅可以节约粮食进口的成本,也可以提高粮食供应的效率。

三、基于粮食金融化提高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1.发挥市场对粮食金融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

发达的粮食金融市场是粮食产品对冲、规避价格风险的基础。我国应扩大粮食期货市场交易规模,开发新的粮食交易产品,完善粮食期货交易机制,加强粮食期货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操纵市场的行为,保证粮食期货市场稳定运行,使其成为粮食生产、流通和加工企业进行套期保值和对冲的主要场所。除了期货外,粮食金融市场从业者应加快金融创新,开发新的粮食金融衍生品,满足不同类型市场交易者的需求,分散粮食生产、流通及加工环节的风险,保证粮食安全。粮食主管部门应积极进行粮食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粮食金融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政府除了利用中央粮食储备库从总量上调控不同区域市场和不同季节的临时性粮食供需缺口外,其主要职责和作用应是完善粮食金融市场体系,保障粮食交易公平竞争,加强对粮食金融市场的监管,维护市场秩序。

2.完善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机制

加大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对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较低,对地方经济的贡献非常有限,粮食主产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长期相对落后。若不能对其进行利益补偿,必然会影响粮食生产与供应,威胁粮食安全。国家应对粮食主产区进行利益补偿,对粮食主产区的县或镇进行奖励,在此基础上,根据粮食的生产能力及粮食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测算安排转移支付额度,缩小粮食主产区与工业相对发达地区的财政收入差距,保证粮食主产区稳定粮食产量。在土地流转背景下,家庭农场逐步取代农户成为粮食生产的主体,政府应与时俱进出台相应支持政策,安排财政资金扶持家庭农场的发展,如对农机、农田基本建设项目等进行担保、提供低息贷款或直接财政补贴,提高家庭农场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

3.引导新型粮食生产单位对冲粮食价格风险

随着土地确权工作的基本完成,家庭农场经营模式的制度基本扫除,家庭农场作为新型生产单位承担粮食生产工作。由于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家庭农场单位产生较单个农户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这不仅有利于对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科技的投入,也有利于提高田间管理水平,尤其是提高了单个农户抗风险的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需要建立起多元化、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金融体系。除了传统意义的粮食金融市场,还应大力发展微型金融机构,为家庭农场提供信贷、担保和保险等金融服务。同时,政府应加强对家庭农场经营者的培训,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丰富粮食金融市场相关知识,为其提供从粮食金融市场获得融资的机会,并引导其利用粮食金融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和规避风险。

4.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以提高粮食流通的效率

建立一个网络齐全、功能完备、交易灵活、高效统一的粮食市场体系迫在眉睫,建立粮食收购基金,培植大型粮食收购企业,规范粮食流通领域的购销行为,是提高粮食流通效率的必由之路。在大连商品交易所和郑州商品交易所的基础上,在粮食主产区设立现货交易所,信息共享,交易互动,形成全国统一的粮食交易平台,政府统一为家庭农场进行培训,鼓励其进入两个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和交易,使两个市场形成的期货和现货价格能够反映各个粮食品种的供需。成立专项基金,扶持壮大多元市场主体,拓宽农户及家庭农场粮食销售渠道,解决卖粮难问题,并出台政策法规,打击囤积居奇恶意哄抬粮食价格的投机行为,打破地方保护,消除区域流通壁垒,促进粮食在全国自由流通。粮食物流方面,结合各地粮食储备库的建设情况和路网情况,利用当前发达的物流信息系统,打造全国统一的粮食物流系统,大力提倡粮食“四散化”运输,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粮食物流的效率。

5.利用贸易新规则稳定粮食贸易价格和数量

随着粮食依存度的不断提高,在新的国际贸易环境下,我国政府应积极应对,与粮食生产国进行双边或多边贸易谈判,利用新的贸易规则稳定粮食进口数量和质量,降低粮食进口成本和风险。近几年来,wto多边贸易谈判进程进展不够顺利,一些国家开始进行双边或多边贸易谈判,成立区域性贸易组织,新一轮区域贸易自由化浪潮逐步兴起。目前,国际上已形成了tiSa、tpp、ttip等贸易组织,虽然谈判还没有最终完成,但进展速度较快,并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不同贸易体系下的谈判内容不尽相同,但都强调贸易与投资并重、服务贸易和投资协定相关联,而且高标准的国际自由贸易协定在框架、内容、要义等方面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要求与规定。在原有wto框架下,美国、加拿大和欧盟就已利用贸易规划进行不公平的补贴和出口倾销,其跨国粮食企业垄断了粮食贸易和种子,操纵粮食价格。我国应总结wto粮食贸易规则谈判中的经验和教训,尽快了解新贸易组织的谈判内容,熟悉贸易新规则,力争尽早成为新贸易组织中的一员,在新的框架内进行谈判,尤其关注农业和粮食贸易方面的贸易规则,与粮食出口国之间达成稳定的贸易伙伴关系,稳定粮食进口价格和数量。为了我国长期的粮食安全,政府还应提高粮食进口关税,保护本国农业,降低粮食对外贸易依存度。针对国际粮食产品对我国粮食行业的冲击,我国应尽快出台应对国际垄断组织操纵粮食行业的法律法规,遏制其不正当的经营行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