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综合素质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10:39

青少年综合素质教育篇1

关键词:音乐教育;智力开发;人格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246-01

一、音乐教育能促进智能的开发

乐圣贝多芬曾经说过:“音乐能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这“火花”就是灵感、智慧。德国诗人歌德也称“音乐是人类获取更高知识的唯一的、非物质的方法”。达尔文更强调音乐教育与智力启迪的关系,他每周至少听3次音乐,如果失去这种爱好,他觉得是失去了一份幸福,就会影响智力。欣赏音乐时,要进行想象、思维、记忆、感觉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这就促进了想象力、注意力、理解力、记忆力的全面发展。音乐教育能移情易性,益智健脑。优美的旋律,优秀的和声织体,诱人深思的复调,可以促使人的大脑神经之间互相进形周密的信息交换,日本发明大王松一部在进行创造性思维时,总是请音乐声波来为自己做功,他把寓所房间四壁涂成黑色(以减少视觉信息的干扰),并在室内摆设许多良好的音响设备,当他思考发明方案时,就先播放轻音乐,然后是门德尔松的乐曲,接着是交响乐…….随着时间的推移,音乐终于为他架起一座通向理想之路的智慧桥梁,使得他平均每年能获得63项发明。

科学界认为:儿童出生后大脑不断发育,在不断发育的过程中,环境和经验都不断在神经元之间形成神经回路和图形。而如果大脑不利于用这些神经元,也不在他们之间建立通道,那么他们就会被削减掉。也就是说,儿童所处的环境越丰富多彩,其大脑网络就越发达。显然,丰富多彩的音乐儿童大脑网络的发达注入了活力。

关于音乐教育和其他学科学习成绩的关系,刘沛运用美国的有关统计数据进行了这方面的比较研究,也得出结论:学生学习音乐能提高其语文、数学成绩。Sta(Scholasticaptitudetest)是由美国教育测验服务中心编制和实施的全美高中学生的标准化《学能测验》,内容分语文、数学两部分,主要考学生的词语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参加Sta测验的考生需填写问卷,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便是他们是否学过音乐类课程,学过何种课程(包括音乐表演与欣赏、剧作及演剧、美术史与美术欣赏、舞蹈、戏剧欣赏、摄影与电影、美术与设计等八类)及学习年限。在对1987年至1993年共7年的Sta成绩和学生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了如下几点结论:1.学习过音乐课程学生的平均语文、数学成绩高于全美Sta考生的语文、数学平均成绩;2.学习过音乐课程的学生的平均语文、数学成绩,均大于高于没有学习过音乐课程学生的语文、数学成绩;3.音乐课程学习的年限愈长,上述优势则表现的愈明显;4.没有学习过音乐课程学生的平均语文、数学成绩,均低于全美Sta考生的语文、数学平均成绩。5.审美的、音乐化的音乐教育的智育功能的发挥,首先表现在像阿恩海姆所指出的,它能有效的提高个体的感知能力和知觉思维能力;也表现在像罗斯彻所指出的,他能改善儿童的空间智力,并维持时间很长;还表现在向戈登.肖博士弗朗西斯·劳舍尔博士所指出的,他能有效的促进儿童大脑产生神经回路和图形,进而提高个体空间——时间能力。正是这些能力的提高与改善,进一步促进了学生整个智力结构的完善和发展。

二、音乐教育对中小学生人格发展的作用

音乐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和丰富性,为个体的审美心里建构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客体和探究刺激,音乐实践使儿童和青少年产生了审美的需要,形成了特定的审美情感,推动了判断美和创造美的意志行动。音乐教育的特殊性就在于培养审美素质,使个体产生和建立良好的审美心理结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音乐教育就是塑造完美人格的基础教育。

首先,音乐教育有利于中小学生积极情感的发展和消极情感的疏导。其次,音乐教育有助于中小学生意志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音乐教育能够促进中小学生自控能力的发展。再次,音乐教育有助于中小学生开朗性格的发展.。中小学生在其表现过程中,取得一定的成绩,从而获得一种认同感,享受着成功的欢乐和自豪,这些都有助于中小学生形成开朗活泼的性格。

最后,音乐教育有助于中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社会适应能力是衡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小学生人格和谐的必要组成部分。中小学生通过音乐教育参与社会生活,不仅能从音乐教育活动中学会与别人进行最初的社会交流,而且还会慢慢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愿望、情感和态度,能顺应自己所出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不仅能培养青少年智力开发,也能形成完美的人格发展,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商务印书馆,1981.9.

[2]邱怀生,王珣.浅谈音乐教育与审美素质培养.音乐探索,2001.

青少年综合素质教育篇2

*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对于进一步振兴我国的教育事业,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也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为认真学习和贯彻江总书记重要谈话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依法治省决定和司法部、教育部、中央综治办、《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司发通[*)036号),就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盲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依法治国,关键在法治,基础是教育。法制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法制教育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法律素质如何,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必须将法制宣传教育列入教育发展和教育事业的整体布局中,并切实予以加强。通过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宣传法治思想,传播法律知识,增强学校领导、广大师生的法制观念和学法、用法、知法、守法的自觉性,推进依法治教,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和教育事业持续发展。

经过三个五年普法,我省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事业取得较大成就,但在新形势下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削弱思想品德和政治法纪教育工作,有的学生法制观念仍然比较淡薄,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法制教育时间、课时落实不够,针对性、系统性不够强;师资缺乏系统培训,没有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各级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一定要从科教兴国、依法治国的战略高度,从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成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出发,抓住机遇,真抓实干。要改变法制教育零打碎敲的局面,整体推进青少年学生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全体学生和教师整体法律素质,使我省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二)探索有效途径,切实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

抓好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首先必须强化教师法律素质。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计划,并和普法办共同对各级学校领导和政治教师进行分期分级法制培训,增强他们的法律知识水平和依法管理能力。有条件的地方要逐步建立健全学校普法教育讲师团。各级各类学校都要组织教师员工学习有关法律、法规知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并把此作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省教委和省司法厅要组织力量编写中小学教师的法制教育培训教材。力争从20*年起,中小学法制课教师实行持证上岗,上岗证书由省教委和省司法厅统一制发。

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功能。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完善法制教育计划,在小学、初中、高中的思想品德、公民、政治课中加大法制教育份量,在其他学科教学中也要渗透法制教育,切实解决法制教育进课堂问题。教育内容要密切结合青少年学生学习和健康成长的需要,适合其年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既要避免抽象,又能使学生懂得基本法律知识和基本法律原理。

不断探索法制教育方式方法,增强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要把课堂教育与多种形式的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举办法制文艺晚会、模拟法庭、法制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法制征文和“学生带法回家”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要把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结合起来,把反面典型教育与正面教育、全面教育与个别教育、自学与学校教育密切结合起来,把法制教育与日常行为规范达标、依法治校结合起来,使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重视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在法制实践中受教育。要继续通过团队活动、校外活动,“青年志愿者”、“大中学生社会实践”、争创“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等形式,指导、鼓励和帮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法制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增长法律知识。要加强对学生组织和学生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指导,使青少年学生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不良行为作斗争,增强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继续重视家庭和社会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通过配备法制副校长、聘请法制辅导员、建立法制学校、家长学校、警校共建、社区法制教育中心、结对帮教,开展社区教育等载体和制度,强化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法制教育网络,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法制观念。

(三)进一步深化依法治校工作,促进学校依法管理

大力宣传宪法、国旗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禁毒法规、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与青少年健康成长和教育教学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依法治校领导机构,制定规划,落实责任制,建立健全规范学生行为和教育管理行为的规章制度和配套措施。学校领导和教师要带头学法用法,做到为人师表。加大依法治校考核力度,使之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范围。加强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加大对学校周边治安环境集中整治力度。要针对当前存在的侵害青少年权益的突出问题,一个一个加以解决。

青少年综合素质教育篇3

关键词:素质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种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注重开发智慧潜能,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特别是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今天,加强学生素质的形成和培养,都是同社会、学校、家庭密不可分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三者结合起来,才是更好的素质教育方式。

一、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是青少年综合素质稳定发展的保障。社会上的各种因素对人的成长发展都起作用,也都有影响。特别是年轻学生的思想、品德、性格、才智的形成和发展,都毫不例外受到社会的影响和制约。我们应营造有利于发展素质教育的社会环境,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接受社会因素中积极方面的教育,排除社会因素中消极方面的影响,不断在社会实践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锻炼自我、把握自我、增强审美观,加强自我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社会认识,转变社会观念是社会对发展素质教育的重大支持,同时,社会应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生存和生长空间,不能只看学生的成绩,应更多地关注其成长。

社会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作用,也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整个社会都应该懂得为青少年创造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就是对人类未来负责。我们都应该注意对青少年正确引导与教育,以保障他们健康成长,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

二、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有效场所,是青少年综合素质形成的主导,它在人生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在现阶段,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重视智力教育,忽视其他素质教育及后进生教育,重视“主课”学习,忽视“副课”学习,学生除了吃饭和不足的睡眠时间之外,整天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习中渡过的,学生都背着沉重的学习包袱。这样培养的人才结果只能是高分低能,毫无创新意识,综合素质差,难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需要。因此学校教育迫切地需要全面加强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素质教育。

这就要求我们学校首先要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其次学校要严格执行国家的课程计划,开全、开足、开好所有课程,特别是音、体、美、劳技、心理健康等;再次,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和方式,鼓励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与此同时,学校必须争取家庭和社会教育机构的配合,使各方面的教育统一起来,使学生在学校中受到的教育,能够在他所参加的各种校外活动中得到强化和巩固,避免社会和家庭环境中的消极影响削弱了学校教育的影响。

三、家庭教育

家庭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我国古语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综合素质形成的基础,是整个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新世纪人才的必要条件。从一个人接受教育的发展过程来看,家庭教育是接受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在当前,每个家长对自己的独生子女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过分溺爱,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情况,忽视对孩子的道德观念教育。生活方面没有负担,使孩子在生活中是“小皇帝”、“小公主”,这样的家庭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但在社会上无任何竞争能力,甚至连基本的生活生存能力都没有,更谈不上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了。

青少年综合素质教育篇4

二00五年法制教育工作计划

为了深入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认真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的精神,全面实施党中央、国务院批转的“四五”普法规划,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推进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根据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福建省普法办、省司法厅、省教委、省综治委、团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精神,特制定2005年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青少年学生是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法律素质是青少年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教兴国、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坚持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坚持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不断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质,努力把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人才。

二、主要内容

法制教育要着重进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观念教育,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守法用法意识,进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使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

三、基本要求

(1)从2005年上半年开始在全校实行法制教育进课堂。法制教育进课堂以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司法部、团中央组织编写的《青少年法制教育读本》为教材,初中二年级开设法制课,将法制教育纳入教学大纲,纳入教学计划,保证每个学生在中小学学习期间都能接受一次系统的法制教育,真正做到教学有计划、学习有教材、任课有教师、课时有保证“四落实”。

(2)在课时安排上,要与思想政治课相结合,教学时间不得少于16课时,要组织学生进行测试。同时,要坚持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组织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法制实践活动。

(3)在法制课师资配备上,以政治教师为主。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法制课教师进行法律知识的培训,尽可能引进法律专业的毕业生充实师资队伍。同时,学校要重视整个教师队伍的普法教育,使广大教师在学法、守法、用法等各个方面都能为人师表。

(4)要不断完善和规范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内容,要把法制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之中,与德育工作相结合,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要注重法制内容向其它学科的渗透教育,增强学习效果。学校要定期组织法制宣传月(宣传周)活动、法制夏令营、法律知识竞赛和征文活动,组织“法律兴趣小组”、“模拟法庭”,以及参观和旁听法院公开审判活动等,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要继续发挥政法干警担任学校法制辅导员的优势,积极聘请法制副校长、辅导员到学校开展法制教育活动。要积极开展电化法制教育,不断拓宽法制教育渠道。

四、保障措施

(1)学校要建立健全法制教育领导机构,明确专人负责,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落实各项计划、要求和任务,真正做到“四落实”。

(2)要建立监督机制和制约机制,增强学校教师和学生学法用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法制教育进课堂要纳入学校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估体系,列入年度考核。同时,把学生学法和遵纪守法的情况纳入学生升学、招生等考核内容。要对“三落实”搞得好的班级、法制教师等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青少年综合素质教育篇5

关键词:素质教育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8.088

随着教育的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的主要目标。对青少年实施素质教育,不仅需要对其进行综合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也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加强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实现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其中增强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思想、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推动教育的发展。

1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1.1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在快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时代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人才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目前的素质教育中,注重对青少年知识的教育,科学技能的培训,使其成为具有较高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的价值观、人生观受到冲击,一些人才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做出一些不正确的选择。因此,只有具备较高道德水平和思想政治水平的高素质人才形成自身坚固的、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对青少年道德品质、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是未来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1.2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青少年思想道德的需要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思想道德、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对于青少年的培养,学校不仅要开拓学生的智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品德。通过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使学生在成长的重要时期在内心树立正确的价值标准,不断认识社会、祖国、世界,形成正确的道德评判标准。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是对青少年思想的指导,通过青少年正确思想的形成,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水平,提高青少年的道德素质。

2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2.1教师应以身作则

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形成受教师的影响,对青少年思想政治的教育,教师应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以其影响、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师具有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观,不仅负责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应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心理健康与文明行为的基础。对于教师而言,学校应重视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对教师进行道德教育,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水平。同时,应开展师德教育活动,使学生感受教师的高尚情操,以教师的师表去影响、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2.2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中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工作,青少年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需要各方面的教导,需要从学习、生活中慢慢培养。首先,在思想政治课堂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知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课程的讲解,注重对具体事例的列举,使课堂形象、生动,使学生真正地感受思想政治的重要性。思想政治的课堂应成为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其次,在其他课堂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融入学生学习生活中。例如,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在向学生讲解历史知识,使学生了解历史规律的同时,还应通过现实与历史的对比,让学生体会现在生活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又如,语文课堂也是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课堂。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育人的功能,在讲解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利用语文知识的趣味性、文学性、感染力,潜移默化地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教师还应将生活实践与课堂中的思想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了解生活,热爱生活。此外,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发展智力,增强学生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内涵,同时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

2.3社会各方面应注重对青少年思想政治的教育

青少年的成长受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其思想的形成也受各个方面的影响,因此,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学校、教师的努力,还需要家长、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要积极地教育孩子,引导青少年做出正确的选择,对青少年出现的思想问题,家长应及时地与孩子沟通,全面了解情况,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父母应以身作则,以其自身的道德品质影响、教育孩子。社会各方面应注重对青少年成长环境的改善。例如,教育部与有关部门应对学校周边的环境进行整治,对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环境因素进行清除,整顿学校附近的网络文化,使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健康、和谐。家长、学校、社会各部门应通力,积极、正确地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关爱学生,从各方面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

3结束语

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下,家长、学校不仅要注重对青少年科学文化、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培养,还应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断加强,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项实施,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课堂的潜移默化、社会各界的努力支持,从各方面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水平,为祖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彦华.试论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J].青春岁月,2013,(15):346.

[2]付利柱.谈如何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2,(11):2.

青少年综合素质教育篇6

摘要:当前青少年犯罪有着结伙作案多、严重犯罪多、突发性犯罪多、手段的成年化、智能化和低龄化及反复性强等特点。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探究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进而提出对青少年犯罪采取事前预防和司法预防等多种预防方法,进行综合治理。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预防

青少年犯罪是指14至25岁的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当前青少年犯罪有着结伙作案多、严重犯罪多、突发性犯罪多、手段的成年化、智能化和低龄化及反复性强等特点。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探究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进而提出对青少年犯罪采取事前预防和司法预防等多种预防方法,进行综合治理,是青少年犯罪预防的有效途径。

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特点

(一)犯罪主体的低龄化

青少年犯罪日益低龄化。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触暴力文化影响等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世纪70年代大大提前了。

(二)犯罪手段凶残化和智能化

青少年犯罪手段凶残,令人发指。青少年正处在发育阶段,生理发展很快,但心理发展却比较慢,在思想上表现为不成熟性,容易走向歧途;并且易受到外界感染、刺激,产生感情冲动,走向极端。这些人或行凶杀人、严重伤害,或暴力抢劫,或实施,犯罪手段恶劣,带有一定程度的疯狂性。并且青少年犯罪手段日益成熟化,智能化,具有一定的反侦查能力。

(三)犯罪类型以财产犯罪、暴力犯罪和性犯罪为主

暴力犯罪、财产犯罪和性犯罪是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式,并且严重化程度加强。近几年青少年犯罪类型上引人注目的另一个发展趋势是青少年涉毒案件的逐年增加。

(四)犯罪组织的团伙性、“黑帮”性

共同犯罪、结伙作案、带有“黑帮”性质的团伙犯罪是青少年犯罪一大组织形式特点。青少年基于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特征,往往喜欢结伙行动,以得到认同和相互壮胆。因此我国青少年犯罪中75%属于团伙或者结帮作案,呈现“纠合性”特点,而具有这种特点的群体极易发展成为黑恶势力。

(五)青少年犯罪反复性强、再犯的犯罪率高

青少年模仿性强,思想极易受到社会上的负面因素的影响。正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违法犯罪的青少年,既有可塑性强、易于改造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反复性。

此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结构的变化,青少年犯罪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女性青少年犯罪增多,涉案领域广泛。二是通过互联网犯罪增多。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犯罪原因是指各种犯罪因素按其作用层次、力度及其作用机制所构成的能引起犯罪行为发生和犯罪现象存在与变化的罪因系统。犯罪行为是一系列因素的表现,这些因素既是个别的,又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并且交织在一起,如果孤立地看待这些因素,就会歪曲其性质。对引起青少年犯罪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便探寻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科学、有效对策。

(一)社会因素

1.社会的变革,经济的不平衡发展诱发青少年犯罪。根据社会震荡理论,社会震源引起社会震荡,社会震荡诱发社会生态平衡破坏,生态平衡破坏导致刑事发案高峰的产生。青少年犯罪也不例外,每一次社会重大变革都会引起青少年犯罪的增加。

2.不良文化的泛滥是诱发青少年犯罪的一个主要原因。带有封建、凶杀、暴力、色情、内容的报刊、杂志、光碟等通过各种渠道涌向社会,极度腐蚀着青少年的灵魂。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基础,是青少年初次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家长的不良行为习惯及教育方式不当都有可能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

1.家庭结构残缺是青少年犯罪的催化剂。子女缺少了父爱或者母爱,都会在心理产生阴影,这些孩子往往形成孤僻、冷漠、自卑等扭曲性格和反叛心理。他们在家里得不到精神物质生活上的满足,便向社会寻求精神寄托和物质帮助,然而由于其心理尚未成熟,在不良环境下,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2.家庭教育是启蒙的,是在一张白纸上写的第一笔,这一笔具有决定的意义,它对青少年的影响可能是终生的。

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关键的作用。父母不注意自己的形象,不良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行为方式。

(三)学校因素

如果说家庭是孩子心灵成长的土壤,那么学校就是孩子心灵成长所需要的营养,学校是塑造孩子美好心灵的生态汤。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生态,必将对孩子心灵后天的成长产生重要而积极的影响。学校教育的不足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管理的漏洞。学校往往忽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忽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注意矫正学生不良倾向。

2.素质教育的形式化。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但很多学校还是热衷于应试教育,并严重忽视法制教育。一些学生由于心理不成熟,以及法制道德观念的淡薄,经常会出现违法犯罪行为。

3.教育方法的失误。在学生犯错后施以体罚或者其他一些软暴力惩罚措施,这都给学生的心理埋下了暴力的根源。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对策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其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说是一种社会“综合症”。我们应该依靠全社会的力量,进行综合治理。预防与遏制青少年犯罪,应从事前预防和司法预防两方面入手。

(一)事前预防。

事前预防是遏制青少年犯罪的最重要一环,可以及时将青少年拉回正途,避免发生一幕幕悲剧。

1.家庭预防。改善家庭环境,强化家庭的教育功能。家长要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素质,为子女树立楷模形象,要尽到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为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其人格社会化形成奠定好早期基础。

2.学校预防。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发挥学校主导作用。

3.社会预防。加强社会保障工作,净化社会环境,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

(二)司法预防

司法预防也称事后预防,是指在犯罪行为发生后,由司法机关判处一定地刑事处罚,以警戒其他潜在地犯罪者不要犯罪和防止被处罚者再次犯罪地可能性。司法机关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应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加大对流动人口犯罪的打击力度,特别对教唆、引诱未成年人盗窃,向未成年人出售管制刀具、枪支等从而非法牟利的人要严厉打击。

青少年综合素质教育篇7

关键词:体育运动肥胖青少年体质健康综合干预

据“国际肥胖问题工作组”公布的数据显示,地球上每4人中就有1人过于肥胖。肥胖已经成为世界四大生活难题之一,被公认为困扰人类健康的重要顽症之一[1]。青少年单纯性肥胖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公共卫生问题而日益引起关注和重视[2]。体育运动对肥胖青少年体质健康综合干预有一定的效果。现将研究内容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10月符合要求的肥胖青少年300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49人,女151人。纳入研究前,男生身高为(167.48±8.24)cm,体重为(96.54±11.13)kg,Bmi为(34.28±4.67)kg/m2;女生身高为(166.39±5.74)cm,体重为(90.43±10.36)kg,Bmi为(32.15±4.55)kg/m2。

2.方法

对纳入研究的肥胖青少年采用为期21天的综合干预。主要采取的体育运动形式包括慢跑、快走、跳绳、游泳、羽毛球、减肥操、瑜伽等。对纳入研究者采取饮食控制方案,并配合适当的心理干预措施。

对受试者进行日常体力活动习惯和饮食习惯问卷调查,调查的时间点分别为综合干预前和综合干预后7天。综合干预前问卷发出300份,回收3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300份,有效率为100%;综合干预后问卷发出300份,回收3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300份,有效率为100%。

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结果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用χ2检验。p

二、结果

1.综合干预对肥胖青少年体质的影响

综合干预对肥胖青少年体质的影响情况见表1。

表1综合干预对肥胖青少年体质的影响情况

注:与干预前比较,*p

2.综合干预对肥胖青少年身体成分的影响

综合干预对肥胖青少年身体成分的影响情况见表2。

表2综合干预对肥胖青少年体质的影响情况

注:与干预前比较,*p

3.综合干预对肥胖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影响

综合干预对肥胖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影响情况见表3。

表3综合干预对肥胖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影响情况

注:与干预前比较,*p

三、讨论

日本对健康促进发展方面的研究比较重视,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达到重视生命健康、提高医疗保健水平、创造健康促进的社会环境这三个目的[3]。欧洲对学生健康促进的研究有较完善的组织机构、计划等保障健康促进的实施,目标就是创造良好的校园健康促进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意识与习惯以及配套的支持系统[4]。我国也逐步开展了该方面的研究。对青少年肥胖情况进行干预,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多项研究认为,造成肥胖的主要原因包括: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代谢因素、环境因素、中枢神经因素等[5]。其中饮食习惯、生活起居和生活习惯等对我们肥胖患者影响最广。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对肥胖青少年进行体质健康综合干预能够有效改善其Bmi指数、体重水平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赵忠伟,李英玲,刘瑞平,等.高校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因素与体育课程干预手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2):217-222

[2]邓树勋,王健,乔德才.运动生理学[m].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28-230.

[3]孙兵.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9(1):21-23.

青少年综合素质教育篇8

摘要:文章从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方法、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方法、德育与智育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方法、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方法四个方面对《弟子规》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进行具体分析,探究其当代价值,旨在改进完善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法,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良性发展。

关键词:《弟子规》思想道德教育综合方法当代价值

《弟子规》原名为《训蒙文》,由李毓秀所著,成书于清朝康熙年间,后经清朝贾存仁重新修订,更名为《弟子规》。“弟子”是古代对学生、少儿等类人的统称,“规”指的是规范、制度、准则等。作为“开蒙养正最乘”的读物,《弟子规》将“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等封建政治思想道德行为准则规范化、具体化,其中蕴含着丰富多样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综合方法,对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启发借鉴意义。

所谓思想道德教育综合方法,是教育主体在把握各种教育方法各自特点及共同取向的基础上,通过协调整合,形成为共同目标服务,同时或先后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教育的措施和手段。面对信息化时代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青少年思想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等特征,传统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已经难以解决青少年复杂多变的思想道德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多管齐下,积极探索适应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综合方法。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弟子规》的思想道德教育综合方法,挖掘其当代价值,改进完善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法,有效解决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

一、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以血缘关系和感情联系为基础,主要是指父母通过个人日常生活的言谈举止,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一种教育方式,是整个教育系统中最基本的教育。学校教育是指学校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计划,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正规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中最核心的教育。社会教育是人们通过社会舆论、社会交往、社会活动等途径接受的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有其各自形成的基础,地位和功能各不相同,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中三者缺一不可。

《弟子规》蕴含着丰富的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方法。首先,在家庭教育方面,《弟子规》推崇“百善孝橄取钡拇统思想,认为孝悌是“为仁之本”。以“长者先,幼者后”为例,《弟子规》在与长辈相处、起居洗漱、衣冠摆放、饮食嗜好等家庭生活各方面,均对青少年提出细致规定,以求其提高自身素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孝悌品德。其次,在学校教育方面,通过权衡“不力行,但学文”与“但力行,不学文”的弊端,告诫青少年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同等重要,对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高分低能”现象具有警醒意义。再次,在社会教育方面,以“凡出言,信为先”教育青少年但凡开口说话,必须以诚信为先。《弟子规》以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为切入点,通过对青少年行为规范的矫正,使其潜移默化地认同接受儒家“仁”与“礼”的思想,如此既有利于维护封建社会稳定,又能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基于对儒家思想的尊崇,家庭、学校及社会相互配合,共同致力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家庭和学校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内容均来源于一定的社会,并为实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目标服务。但当前我国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存在家庭、学校、社会严重脱节的现象,一方面部分家长教育方式不当,忽视自身言行对子女可能产生的影响,与学校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另一方面某些学校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不良倾向,对德育课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青少年对思想道德教育的认知态度,从而导致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人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的形成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应借鉴《弟子规》中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综合教育的精华,一方面将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要求具体化,便于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道德规范,另一方面树立整体教育思想,重视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努力促进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有机结合,以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良性运行为出发点,增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合力。

二、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方法

所谓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方法,就是根据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同时或先后综合运用各种不同的教育方法,形成教育合力,以达到最好教育效果的方式。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方法分为纵向综合与横向综合。纵向综合是指在受教育者发展的不同阶段先后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而横向综合则指的是在同一时期内对受教育者同时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

《弟子规》中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方法主要体现在纵横两方面。在纵向综合方面,《弟子规》主张根据青少年的认知发展规律先后使用实践锻炼法和理论教育法,即“力行”与“学文”。幼年时期,封建伦理道德思想对青少年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因此《弟子规》将其具化到生活学习中的细微层面,引导青少年从小养成与封建思想道德规范相一致的良好习惯。在青少年成长的同时,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逐渐对其进行系统性的理论教育,即“学文”,进一步强化青少年对封建思想道德的认同感和践行度。在横向综合方面,《弟子规》在青少年发展的每一阶段综合运用不同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主要有环境熏陶法,如“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即构建良好的人际交往圈,在仁人志士的正面影响下不断提升自我;榜样示范法,如“见人善,即思齐”,主张青少年树立正确榜样并主动见贤思齐;激励教育法,如“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以圣贤为例,激励青少年朝着正确目标不懈努力,培养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总之,《弟子规》倾向于使用多种教育方法,全方位地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相对单一,目前仍以理论教育法为最常用的方法。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具体内涵,当前经济、政治、文化及科技的发展使青少年思想道德环境错综复杂,导致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层出不穷。此外,青少年思想可塑性极大,青少年思想内部各要素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具有明显的动态性特征。因此,综合使用多种思想道德教育方法既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要求,又是由青少年思想状况的复杂性所决定的。一方面,教育者应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有意识地在教育过程中融入多种教育方法,注重引导青少年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青少年今后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者需全面深刻地掌握各种教育方法的特征、适用范围和运用条件等,综合考虑青少年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等情况,选择最佳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吸引力,有效预防和解决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

三、德育与智育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方法

德育指政治思想与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而智育则指知识水平与认知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德育与智育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方法指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德育和智育本质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二者相互独立、相辅相成,以求协调受教育者智育和德育之间的发展冲突,达到最佳效果的教育方法。

在《弟子规》中,德育与智育相互渗透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弟子规》将德育渗透到青少年的读书教育中。一方面,“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向青少年传授正确的读书方法。另一方面,以“非圣书,屏勿视,蔽明,坏心志”教育青少年多看圣贤书籍,所谓“圣书”,实际上指符合儒家思想道德标准的典籍、著作。《弟子规》教育青少年不仅要“会读书”,更要“读好书”,目的是使青少年在阅读过程中自觉接受封建思想道德。二是《弟子规》将德育渗透到青少年的识字教育中。识字是青少年阶段智育的重要内容,《弟子规》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形式进行论述,让青少年在识字的过程中逐渐理解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封建思想道德,这样既符合青少年的认知发展规律,又有利于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成效。三是《弟子规》将德育渗透到青少年的生活常识教育中。从“入则孝,出则悌”到“心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规》通篇向青少年讲述了在尊敬长辈、为人处事等生活方面的基本常识,而这些生活常识制定的依据便是封建政治思想道德,其目的是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即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效果。

《弟子规》始终将做人摆在第一位,将求知摆在第二位,认为“孝悌”是做人的基本,“谨言慎行”、“诚信有礼”是做人的必备美德,“亲仁”、“博爱”是人生更高层次的追求,至于“学文”则是“行有余力”所做之事。在当代社会,教育出于实用主义的考虑,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错误倾向,学校教育的“智育化”及家长的认知偏差导致青少年德育和智育的不平衡。德育本应是教育工作的核心,但在实际工作中德育则处于“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处境。借鉴《弟子规》及当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经验教训,我们得到启发:经济越是发展、科技越是进步,就越需要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简单说就是要实现德育和智育的协调发展,将德育和智育统一于人的发展过程中。因此,一方面,我们应从青少年的学习需要出发,根据青少年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任务及性质选择合适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在不同学科的教育过程中渗透德育。另一方面,德育应密切联系实际生活,采用寓教于文、寓教于乐、寓教于行的渗透式综合教育方法,对其实施“生活教育”和“习惯教育”,增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亲和力。

四、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方法

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方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合作的方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按照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教育内容传授给青少年。另一方面则是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活动,即青少年主动提高自身思想道德认识及纠正自身思想行为的不良倾向。自我教育并非先天自发产生,教育对自我教育的形成和发展起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在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矛盾统一体中,教育处于主导地位,决定自我教育的方向、内容和性质;自我教育则处于被指导地位,促进思想矛盾内部转化,强化教育成效。教育和自我教育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

《弟子规》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和自我教育方法,其中以教育为主,自我教育为辅。《弟子规》中的教育主要体现在多个方面:根据教育内容可以将划分为孝老爱亲、为人处事及与人相处等方面。首先,在孝老爱亲方面,《弟子规》开篇便提出若干条关于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行为准则,如“晨则省,昏则定”教育青少年早起要问候父母,睡前要道晚安……孝悌是儒家封建伦理思想的基础,对青少年而言,孝悌品德的培养应当从日常生活做起。其次,在为人处事方面,《弟子规》坚持“谨而信”的原则。“谨”是指寡言,强调“少说多做”,要求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始终保持严谨的态度,具体细化到起居洗漱、衣冠摆放、饮食习惯、行走坐卧及敲门应答等各方面。如“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教育青少年穿衣贵在整洁,不必追求华贵,衣着要合身份,还要考虑家境。“信”是指诚信,《弟子规》不仅直接提出“凡出言,信为先”的言行规范,而且以日常生活中的细节问题为例,教育青少年如何规范自身言行,树立诚信。如“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借人物,及时还”告诫青少年借东西前需请求应允,借东西后需及时归还。再次,在与人相处方面,《弟子规》主张“泛爱众而亲仁”,继承了儒家“仁”的核心思想。“泛爱众”意味着有宽容博大的心胸,“亲仁”即与人为善,坚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针对现实社会中“以貌取人”的问题,《弟子规》以“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教育青少年德行比容貌更重要。教育贯穿《弟子规》全文,其中涉及一些自我教育的方法。慎独是古人自我修身的方法,“入虚室,如有人”指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按照道德要求行事,体现出青少年坚定的自制、自律品质;“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与孔子所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同小异,体现出克己自律的自我修养的方法;而“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则表现出见贤思齐、反求诸己的自省方法。

以理论灌输为主要教育方法,自我教育被忽视是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现状。由于青少年涉世未深,心智发展尚未成熟;随着社会环境的开放,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青少年在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上面临着多元选择,在一定意义上导致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者的话语权被削弱,使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面临新的发展难题。针对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弊端,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借鉴《弟子规》中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方法的精髓,践行新课改“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一方面应充分发挥教育者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导性,教育者正确地“导”是为了受教育者更好地“学”,将思想道德规范融入实际生活中,在对青少年进行“生活教育”和“习惯教育”的过程中融入思想道德教育,争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应充分重视自我教育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尊重青少年的主体性,促进青少年在接受教育的基础上有效进行自我教育,发挥教育对自我教育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青少年综合素质教育篇9

一、围绕一条主线,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切实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

20*年全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要紧紧围绕“减少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这条主线,积极做好青少年思想教育、强化基础建设、优化工作机制等方面的工作。要加强市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之间的配合,努力形成“各司其职,各尽其能,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的工作机制,要动员各方面力量,针对各类青少年的实际情况,通过开展重点活动、重点工作,切实有效地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

二、针对新时期影响青少年成长的各种因素,突出做好预防社区青少年违法犯罪和预防在校生违法犯罪工作。

近年来,在校生违法犯罪和社区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我市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个突出问题,为此,今年在切实做好全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同时,要突出做好预防社区青少年违法犯罪和预防在校生违法犯罪工作。

1、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学校法制教育主渠道作用。教育部门要积极推行素质教育,根据青少年学生的特点,营造符合他们认知规律的学习环境。要不断创新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改革教材和课程体系,充分调动青少年学生学法求知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2、继续大力推行中小学普遍聘请法制副校长(辅导员)做法。公安、检察、法院、关工委等单位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强对法制副校长(辅导员)的培训,在继承原有好的教育模式的同时,不断创新,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走上健康的人生道路。

3、积级创建“社区青少年法制学校”。民政、教育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建好“社区青少年法制学校”,积极加强社区青少年法制教育,通过聘请离退休干部、教师,招募志愿者等多种形式建立专兼职结合,以兼为主,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对社区未成年人、闲散青少年及进城务工青少年进行有针对性的法制教育。市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将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创建社区青少年法制学校好的经验和做法,在全市范围内推广。

4、继续开办知心家长学校,进一步提高家庭法制教育的质量。妇联、教育等部门要继续通过多种形式开办知心家长学校,提高学生家长,特别是农村学生家长和文化层次较低的学生家长的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推动他们自身素质和修养的提高,以提高家庭法制教育的质量。

5、继续推动工读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按照省综治委的要求,我市将积极筹建“工读学校”,有关部门要在资金、师资等方面加大投入,切实按照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要求推动工读学校的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可以调整工读学校的名称,以减轻学生及其家长的心理负担和社会压力。

6、积极开展自护教育活动。要依托青少年宫等教育培训基地,通过“自护教育培训班”、“自护教育夏令营”、“自护教育知识竞赛”等各种形式,广泛开展青少年自护教育活动。要积极建立、创办、命名一批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充分发挥教育基地“教育、警示、实践”的作用,培养青少年的自护能力,增强青少年的法制意识。

三、着力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成员单位充分履行职责,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和权益保护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基础建设和机构建设,针对社区青少年、在校生以及其他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积极开展各项重点活动,努力为青少年营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1、加强基础建设,夯实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基础。

⑴筹备召开全市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联席会议。研究、部署全年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探讨新时期开展全市预防工作的新思路、新措施、新办法。制定《市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职责》和《市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制度》,进一步落实责任制,强化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⑵完善、出台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具体措施、意见。针对新时期青少年违法犯罪出现的新特点、新问题,制定《关于进一步做好预防社区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在校生法制教育的意见》、《关于深化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活动加强青少年维权工作的意见》等相关制度和意见。

⑶建立、健全全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组织机构。市预防办将对各县级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机构的建立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各县(市)、区要逐步探索在乡镇及街道建立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机制,有条件的乡镇及街道应率先成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要制定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和工作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将预防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

2、加强机制建设,为全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⑴积极做好调研工作。与市综治委联合开展*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研讨活动,探索新形势下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有效途径。针对我市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召集市预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相关部门适时研究、探讨解决办法。

⑵积极筹建*市青少年维权中心。聘请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等成员单位的相关部门以及市人大、有关高校以及一些律师事务所的专家组成领导小组,负责青少年权益保护的协调与组织实施工作,扩大青少年维权形式和手段,充分发挥青少年维权中心在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普及法律知识等方面的作用。有条件的县(市、区)要建立相应的青少年维权机构。

⑶探索建立全市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预警监督机制。依托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单位、共青团组织以及政法部门选择确定若干个社区、学校、所、站为我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信息点、采集点,定期向市预防办报告青少年违法犯罪信息,监督相关工作落实情况,出具专题性报告,对全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⑷加强内部机构建设。市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要进一步明确职责,加强沟通与联系。建立健全市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报送工作制度等,通过召开联席会议、参观考察等不同的形式不定期通报、交流各单位预防工作运作情况和取得的成绩,总结学习成功经验,共同研究和解决预防工作的突出问题,形成良好的联动机制。

⑸建立、健全表彰奖励机制。要表彰一批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中作出突出成绩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适时召开经验交流会,全市范围内推广他们好的做法和先进经验。

3、以重点活动为载体,努力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⑴启动实施“全市青少年网络文明行动”。全面实施全市“青少年网络文明行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文化、工商、公安、共青团等部门和团体联合对全市各地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进行抽查,探索建立网吧业主自律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全面推动以青少年为服务对象的计算机服务中心和青少年网站建设,加强教育引导工作,培养青少年文明的上网习惯,自觉遵守《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努力营造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明网络环境。

⑵继续开展“社区青少年远离行动”。积极联合市公安、民政等部门利用社区各种活动阵地和宣传阵地,开展多种生动活泼的活动,向青少年介绍有关的知识,使广大青少年在活动中充分了解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屈辱历史和给社会、家庭、个人带来的危害,增强广大青少年拒毒防毒的意识。

⑶深化“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活动。要联合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政、卫生等部门开展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活动,拓宽创建领域。要进一步整合资源,逐步形成区域联动、互动机制,把优秀“青少年维权岗”这个品牌做大、做深、做强。

⑷积极配合做好校园及周边地区治安整治工作。联合综治、教育、公安、新闻出版、共青团等部门共同探讨解决中小学生帮会活动、以大欺小、强行勒索财物等突出问题,寻求解决办法。要组织在校大学生参加学校群防群治活动,组织大、中小学生利用闲暇时间积极参与社区法制宣传、义务治安巡逻等志愿服务活动。

⑸大力实施“温暖工程”。学校、社区要本着“不歧视、不偏见、不苛刻、不放弃”的原则,采取“一帮一”、“多帮一”的形式,加强对后进、失足青年教育、引导工作。要充分发挥关工委老同志在帮教方面的积极性和优势。学校对于“双差生”要注重教育引导。民政部门在做好父母离异子女、遗弃儿童等未成年人安置工作的同时,倡导社区有条件家庭参与筹备设立“未成年人之家”,为他们提供一个温馨良好的生活、学习、娱乐的环境,燃起他们对生活的信心,早日回归社会。

青少年综合素质教育篇10

关键词:青年社会教育现状对策

青年是社会发展和前进的保证,当下日新月异的新形势对广大青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如何加强青年的教育和培养,是整个社会共同关心的课题。青年的社会教育有助于提高青年的德商和综合素质,是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和学校教育并存并重,不应被视为学校教育的补充,更不应被边缘化。

一、青年社会教育工作的现状

(一)国外青年社会教育工作的现状。

在国外,社会教育是和学校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环节,是青年实施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重要手段。例如,美国的社会教育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群众性教育活动。[1]在日本,终身教育的理念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传播以来,日本政府越来越重视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作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日本的社会教育除在开展的扫盲教育、多元文化共生教育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外,也正在积极探讨其各个领域的改革。[2]

以美国和日本的社会教育为例,国外的社会教育发展迅速,除与本国的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密不可分,还与人们重视社会教育的传统等因素有关。国外十分重视对社会教育的推广,把它放在与本国的学校教育并重的位置,这使社会教育积极有力地支持和推动该国经济、政治和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二)我国青年社会教育工作的现状。

就我国而言,过去举办社会教育的机构较少,主要有文化馆、科技馆、少年宫、图书馆、博物馆、街道、里弄等组织的少年活动小组,其容量亦十分有限。[3]近年来,愈来愈多的团体、组织、机构、企业,甚至个人举办社会教育,例如电台、电视台、广播站等。全国各地研究教育的机构也不断涌现。

我国的社会教育大致经历了萌芽、确立、发展和分化四个阶段,其地位就目前来看远远不及学校教育。我国现阶段的青年社会教育尚未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难以对我国正在改革的社会教育进行有效的理论指导。另外,由于社会教育机构经费短缺,难以招聘优秀的教师和工作人员,教育设施严重不足,设备陈旧落后,无法按计划开展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因此,我国青年社会教育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其本身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青年社会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青年社会教育机构的社会教育功能退化。

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常务副会长谷丽萍介绍:“目前全国有2.4亿名青少年,他们每年有一半时间在校外,但作为社会教育重要阵地的青少年宫等活动场所,全国目前只有不到6000所,并且布局不甚合理。前几年,由于政府有关部门缺少投入,有些青少年宫被挪作他用,丧失了公益性;有些青少年办成了学校,丧失了社会教育的特色。”[4]现阶段,有些青年社会教育机构被挪为他用,丧失其本身应履行的职责和应发挥的功效,逐渐沦为应试教育的“帮凶”,其社会教育的功能不断退化,公益性在逐渐丧失。因此,对青年社会教育机构的功能进行重新审视和界定,强化其对于青年的社会教育功能和意义是当务之急。

(二)我国尚无单项的关于社会教育的法律法规。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教育变得越来越复杂,明确的法律法规对促进社会教育的健康发展,规范和调整我国社会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明确社会教育的任务、经费使用、教师聘任、管理机构和监督机构的职责等方面,有着显著作用。目前,虽然《宪法》、《教育法》及《成人教育法》中都有关于社会教育方面的规定,但目前仍缺少一部单项的关于社会教育的法规。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必须加快社会教育立法的步伐,尽早颁布一部规范的、操作性较强的社会教育法规及其实施细则,建立依法对我国社会教育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运行机制,确保我国社会教育健康发展。

(三)国家对地方青年社会教育机构的支持力度不够。

经费严重缺乏是在我国社会教育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的不可规避的问题。由于社会教育机构经费的长期短缺,难以招聘优秀教师和工作人员,教育设施严重不足,设备陈旧落后,无法按计划开展有意义的活动,难以完成社会教育机构应该完成的既定任务。因此,有关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应适当加大对地方社会教育机构的拨款力度,确保社会教育机构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办学经费来源。

(四)青年社会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存在不足。

首先,青年社会教育工作者总量不足。虽然近年来社会教育教师数量迅速增加,但教师队伍总量不足的状况未能根本扭转,尤其在县级以下的基层地区。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公益性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场所的专职教师数量持续减少,兼职教师大量增加。2002年的调查显示,教育部门所属社会教育活动场所平均每间工作人员25人,其中专职16人,团属53人,专职比重平均超过40%。[5]

其次,青年社会教育工作者队伍的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青年社会教育的专业科目缺乏和教师年龄断档现象严重。在专业科目上,文化、艺术、体育等专业科目教师富余,而科技、训练、技能和思想品德等专业科目教师十分紧缺。由于青少年社会教育就业市场的不稳定性,大部分教师只能把青年社会教育工作作为一项社会兼职,或者退休后发挥余热看待,很少有年轻教师将其作为自己专门从事的职业,这就导致了教师梯队不完整。

最后,青年社会教育工作者的培养机制不完善。社会教育工作者队伍的培养和培训处于无序的状态,谁来培训?用什么教材?在哪里培训?我国社会教育教育起步晚,基础差,缺乏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务经验的师资队伍,缺少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教材。

三、发展我国青年社会教育的若干对策

(一)加强宣传,为青年社会教育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通过宣传,澄清现代教育体系中三大子体系――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肯定社会教育对青年发展的重要性。从三大教育系统的侧重点来看,如果说学校教育是以提高青少年智商为目的的教育行为,家庭教育是以提高青少年情商为目的的教育行为,社会教育则可视为提高青少年德商和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行为[6]。

我们应通过宣传,引导社会形成积极的社会教育理念,防止社会教育功利化倾向的加剧。社会教育的功利化倾向,不仅加剧了青少年的学习负担,而且不利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政治修养。要鼓励青少年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加强个人的自省与反思,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个人进步观。

(二)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实现青年社会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

在青年社会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家长的言传身教作用及青少年对家长的依赖,倡导家长积极支持和推进青年社会教育;充分利用社区的场所资源与社会资本,利用社区青少年学校和社区青少年事务综合平台,为青少年提供形式多样的社会教育服务;还可以充分利用共青团系统及相关机构的社会教育阵地,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教育活动的硬件支持与专业服务。以此加强不同活动主体间的联动与合作,促进教育阵地的有效作用。

另外,随着网络与电视媒介的普及与发展,网络与电视已成为青少年获取社会知识的最主要渠道,也是受青少年认可的社会教育媒介。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借用网络和电视平台传播社会知识与社会教育活动信息。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避免电视与网络的消极影响,督促和呼吁有关部门强化对网络与电视节目的内容审查,清理低俗节目与网站,整顿甚至取缔违规电视节目与网站。

(三)以青年社会教育需求为导向,为青年的发展提供个性化服务。

以青年社会教育需求为导向,首先要求青年社会教育工作者尊重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根据青少年群体在社会教育内容方面的需求差异,为不同年龄阶段、不同需求的青年提供个性化服务。

个性化的服务,对青年社会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提高青年社会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提高社会教育工作者的职业修养和道德素质,改进其服务态度;其次要改进社会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质,提高社会教育工作者的服务水平。

(四)建立和规范社会教育事业及其实践体系,突出其社会教育功能。

近些年来,不少青少年社会教育机构为迎合家长和社会的需要,把青少年宫变成培训班、补习班等,几乎失去了其社会教育的职责。我国的青年社会教育隶属于文化、体育、市政等部门,青少年宫、科技馆等在性质和定位上应该属于公益性机构,具有社会福利性和教育性的特点,其开展的活动一般是免费或低收费的。此外,我国有些社会资源设有专门的“开放日”,为青少年社会教育提供足够的条件和场所。

因此,我们应避免社会教育事业成为创收的场所,应建立和规范社会教育事业及其实践体系,确立政府和社会在青年社会教育发展中的义务和责任,确立青年社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我国正处于一个多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我国的青年社会教育应该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以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根本宗旨,积极引导政府、学校和社会参与到青年社会教育工作中,组建一批优秀的青年社会教育工作者队伍,在全社会树立一种“大教育观”,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在青年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宝玲.美国发展社会教育的经验及其启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28(1):11.

[2]王国辉,杨红.21世纪日本社会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J].外国教育研究,2009,(7):82.

[3]傅维利.当前我国社会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6,(3):6.

[4]翟帆.谁来承担青少年的社会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5-7-15.

[5]中国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现状与发展调查课题组.中国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现状与发展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