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解释十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解释十篇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解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10:45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解释篇1

【关键词】录井资料解释室气测录井资料油气层

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勘探目标由简单到复杂,勘探难度日趋增大。具体表现为深层、紧邻大断层断阶带、碳酸盐岩潜山、砂砾岩体、低阻薄层及泥岩裂缝性等复杂油气层日益成为勘探重点;再加之现代工程技术条件的影响,客观地质条件要求录井必须对油气显示层及时进行综合评价解释,并不断提高录井评价解释水平。同时,随着录井技术的快速发展,录井资料的收集、整理与解释工作量越来越重,如何又快又准地解释评价油气水层是录井资料解释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录井资料解释的相关概述

(一)录井的含义。所谓录井,它是记录、录取钻井过程中的各种相关信息。录井技术是油气勘探开发活动中最基本的技术,是发现、评估油气藏最及时、最直接的手段,具有获取地下信息及时、多样,分析解释快捷的特点。

(二)录井资料解释的概念。录井资料解释,是指由录井公司及专业的录井技术人员,依据录井、测井、岩心分析、测试等资料作出的综合解释。它是以录井资料为基础,测井等其它资料为辅助,这是其不同于测井解释以及其他综合解释的主要特色之处。

(三)录井资料解释内容。录井资料解释内容包括:地层岩性剖面的建立;油气水层的解释;异常地层压力的解释;钻井工程施工中的异常事件的解释。例如,录井队以及井场地质家们依据现场录井采集资料可以提供初步的解释结论,其中,岩性剖面建立和钻井工程异常事件预报是以现场解释判断为主的。

二、录井资料解释的具体应用

本文以综合录井资料在油气水层中的反映为例,利用综合录井资料解释来评价油气层。

(一)气测录井资料在油气水层中的反映。气测录井资料是直接测定钻井液中可燃气体含量的一种录井方法。气测录井是在钻井过程中进行的,具有实时、精度高、应用方便有效等特点,是目前我们发现和评价油气层极其有效的手段。气相色谱仪是气测录井的核心设备,其工作原理是样品由载气带进色谱柱进行分离,分离后各组分依次进入鉴定器,在鉴定器中气样燃烧,产生的电流信号放大后以数字信号的形式直接进入计算机存储。气相色谱仪能准确地检测出钻井液中的全量、甲烷、乙烷、丙烷、正丁烷、异丁烷和戊烷的含量。气测录井要去伪存真,抓住破碎气,分析压差气,校正二次循环气,排除外源气,发现真显示。因此,气测录井是我们发现和识别油气层最值得研究和利用的方法。在分析气测值在油气层的反映特征之前,我们应该很清楚的认识到:气测值的高低不能反映储层的流体性质,也不能反映天然气层的产能,高产气层和低产气层与气测值的高低没有直接的关系。在油气水层中气测值的反映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常如下:

(二)常规地质资料在油气水层的反映特征。在钻井过程中,我们通常比较关注的常规地质资料主要是岩屑、钻时、钻井液密度和粘度等录井资料,反映的特征也不一样,具体如下:1.岩屑录井:钻井过程中由泥浆携带到地面的被钻头破碎后的岩石称之为岩屑。虽然该方法较为原始,而且在目前的情况下影响因素颇多,但它之所以能够延续到今天是因为它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岩屑录井资料对于油气水层的响应主要体现在颜色和荧光这两方面:(1)油层:砂岩颜色较深,重质油层砂岩呈灰色、深灰色。灰褐色、黑色、黑褐色等,荧光湿照颜色较暗;轻质油层砂岩呈黄色斑点状,荧光湿照颜色强、亮;(2)气层:砂岩颜色较浅,多为岩石本色,白砂子,荧光显示微弱或无;(3)水层:岩屑显示和气层相似;2.钻时录井:钻时是指钻进单位厚度岩层所需要的时间,在钻井参数不变的情况下,钻时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同的岩性特征,可以用它来划分储层,但它无法反映储层中不同流体性质;3.钻井液的密度和粘度:理论上,在钻遇油气水层后,钻井液密度、粘度及槽面都将有不同程度的反映,但在实际钻进过程中,由于使用的钻井液密度不同,钻井液参数的变化也有所不同。当过压程度较大时,由于地层出气、水的量比较少,对参数的贡献也较小,表现为钻井液密度、粘度及槽面的变化不明显,甚至无变化,这样,我们通过钻井液参数对油气水层就很难判断了;4.钻井液的电导率和温度:电导率是直接测量钻井液的导电能力,它与钻井液矿化度的变化呈正比,反映了钻井液中的矿化度的变化。综合录井参数中,钻井液出口电导率参数是判别储层流体性质的参数之一。出口温度是直接测量钻井液的出口温度的变化,也是判别储层流体性质的参数之一,但由于受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太多,所以实际录井过程中应用较少,只是在理论上有一定的价值。在海水钻井液钻井过程中,通过钻井液的电导率和温度,可以判别储层流体性质,具体反映的特征如下:

项目电导率温度

油层明显下降降低或不变

气层微降或不变降低

水层明显下降上升

油水同层明显下降上升

气水同层下降或微降不变或微升

(三)钻井工程参数在油气水层的反映特征

随着地层岩性的变化,部分工程参数也随之变化。地下油气藏与地层岩性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碎屑岩储层中,钻井工程参数的变化除了可以反映岩性的变化之外,在识别油气层显示方面也能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

以上就是油气水层在综合录井参数上各自的反映特征,我们可以看出,各项资料都会对不同的储层流体产生不同的响应,但是仅仅依靠单一的录井资料我们无法判别流体的属性,必须总结各自的反映规律,综合尽可能准确真实全面的录井资料,才能够对储层流体进行较准确的判别。在此之前,我们应该清楚录井资料在不同的环境下会出现什么不同的变化,才能在综合判断时排除干扰因素,使判断结果准确可靠。

参考文献: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解释篇2

随着油田开发,大庆油田中部含油气组合经历了分层注采、高压注水和三次采油等阶段,含油气单砂体都得到了很好的动用,但随之而来地层孔隙压力在三维空间内变化非常复杂,油水井套管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侧斜修井技术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而套损井大多处于高水淹区块,故而合理有效的水淹层解释评价对侧斜井的钻井施工中的事故预防、固井质量及油气层的保护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水淹层;低渗透储层;非均质;矿化度;孔隙度;渗透率

中图分类号:te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51-137-01

水淹层是注水开发油田动态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油气层,它的解释有很强的时间性,因为开发过程中油层的物性参数(孔隙度、渗透率、含水饱和度、粒度中值、泥质含量……)均随着注入水的变化和注水开发过程的变化而处于不断的变化中。

1影响水淹层测井评价的因素

影响水淹层测井评价的因素大致包括以下几点。

1)地层的不同孔渗特性的影响。

2)混合液的矿化度变化规律。

3)不同的注水水淹时期。

4)地层注水后地层压力的变化。

5)不同韵律地层的水淹规律不同。

6)钻井液性能的影响。

7)裂缝对水淹的影响。

8)注入水矿化度的影响。

2低渗透储层的水淹规律研究

2.1低渗透油层水驱油机理

压力梯度对流体在多孔介质内流动的影响大。对于中高渗透性油藏,流动所需的启动压力梯度值极小。在孔道半径很小的地层流动中它所需要很大的启动压力梯度。启动压力梯度和渗透率成相比较,渗透率很小,所需要的启动压力梯度相对比较大。

2.2低渗透储层的水淹规律研究

2.2.1浓度不同的淡水驱油的含水饱和度与电阻率变化规律

从注入水为1000ppm和3500ppm水驱油的实验对比图可以看出,随着含水饱和度的增大,电阻率值初期都呈下降趋势,而到后期因注入水矿化度的不同,电阻率升高的幅度不一样,注入水矿化度越淡,在注水后期电阻率上升越高。

注入水的矿化度接近地层水的矿化度时,不同水淹等级地层的混合液电阻率差异小,说明注入水的浓度越接近地层水浓度时,越有利于对水淹层进行评价。当存在原始地层水或进行污水回注的情况,电阻率随着注入水增加始终单调下降,一般不会在注水后期出现电阻率上升的现象。

2.2.2不同孔渗岩样的电阻率和含水饱和度变化规律

通过将杏东过度带岩样与萨中区块岩样所做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认为:1)高孔渗岩样:注入水会很快驱替大孔道中的油,驱油效率高,油层见水快,电阻率下降的速度快,这时的含水饱和度值小,油层注水后会较快进入水淹的中高期,地层中、高淹持续的时间长,残余油饱和度较大。整个过程呈现“U”字型变化。2)低孔渗岩样:注入水之后将缓慢的代替小孔隙之中的油,岩样的电阻率就会慢慢下降,现在含水饱和度值高,驱油效率比较慢,油层见水慢,如果中期水淹期时间长的话,真的水淹后,残余油饱和度相对比较小,这个过程表现“V”字型变化。

2.2.3低渗透非均质厚层的水淹规律分析

低渗透非均质比较强的厚层注水后,所有厚层内常常出现其中一层段高淹,另外一些层段的水淹程度相对比较小,这种现象和高渗透厚层的多个层段被淹的规律有所差异。主要原因是:油层注水后,注入水是沿着渗流阻力最小的层段向前推进,一般情况下注入水难以在纵向上向的其它孔渗条件较差的层段推进。

3水淹层定性识别方法

3.1自然电位曲线异常

不同孔渗条件、注水类型、水淹时期、地层压力、泥浆性能、地层水矿化度、裂缝都会使自然电位曲线发生不同变化特征:1)自然电位幅度变大。2)自然电位幅度变小。3)自然电位没有幅度。4)自然电位曲线出现正异常。5)自然电位基线偏移。

3.2其它的曲线异常特征

声波曲线:数值就会增大;微电阻率曲线值降低、出现正幅度差;井径曲线值变大;电阻率曲线形状趋向圆滑;自然伽玛曲线值变大;2.5米梯度电极底部抬高。

4侧斜井施工中水淹层测井解释评价技术

油田在注水过程中,地层中的油水性质、岩石孔隙结构、地层水电阻率、地层压力等方面发生变化,是动态的变化过程,不同的注入水类型、不同的水淹时期、不同的孔渗特性反映到测井曲线上的水淹特征差别特别大,造成测井曲线水淹特征多样化,使储层评价带来很大的困难。而合理有效的水淹层测井解释可以为侧斜井施工提供详尽的地下信息。

1)油层岩性,根据解释结果确定油层修井液配制方案,最大程度保护油气层。

2)储层韵律特征。目前,各油田对侧斜井不同储层所下套管规范有不同要求,如杏树岗油田北部要求嫩二底页岩及萨一、萨二间泥岩夹层下n80套管,根据解释结果可以确定不同区块不同韵律层的套管规范。

3)异常压力层。侧斜井施工中,异常压力层的存在给钻进过程带来很大隐患,根据解释结果确定可以确定合理的油层修井液密度及制定完井固井措施。

4)断层深度及钻遇厚度。根据解释结果精确断层深度及钻遇厚度可提前制定技术措施,预防井斜、井漏、卡钻等复杂情况。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解释篇3

[关键词]录井资料解释室;气测录井资料;油气层

中图分类号:tp3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4-0252-01

随着录井技术的快速发展,录井资料的收集、整理与解释工作量越来越重,如何又快又准地解释评价油气水层是录井资料解释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对录井获取的资料进行解释和评价是油气勘探的实际效用之处,综合录井已形成较完善的评价参数求取,实现油气层特征、流体性质、油气产能的评价,其应用包括:油气性质评价技术应用、储层流体性质评价应用、产能评价技术应用等。

1录井资料解释概述

1.1录井的含义

所谓录井,它是记录、录取钻井过程中的各种相关信息。录井技术是油气勘探开发活动中最基本的技术,是发现、评估油气藏最及时、最直接的手段,具有获取地下信息及时、多样,分析解释快捷的特点。

1.2录井资料解释的概念

录井资料解释,是指由录井公司及专业的录井技术人员,依据录井、测井、岩心分析、测试等资料做出的综合解释。它是以录井资料为基础,测井等其它资料为辅助,这是其不同于测井解释以及其他综合解释的主要特色之处。

1.3录井资料解释内容

录井资料解释内容包括:地层岩性剖面的建立;油气水层的解释;异常地层压力的解释;钻井工程施工中的异常事件的解释。例如,录井队以及井场地质家们依据现场录井采集资料可以提供初步的解释结论,其中,岩性剖面建立和钻井工程异常事件预报是以现场解释判断为主的。?

2录井资料解释的应用

2.1气测录井资料在油气水层中的反映

气测录井资料是直接测定钻井液中可燃气体含量的一种录井方法。气测录井是在钻井过程中进行的,具有实时、精度高、应用方便有效等特点,是目前我们发现和评价油气层极其有效的手段。气相色谱仪是气测录井的核心设备,其工作原理是样品由载气带进色谱柱进行分离,分离后各组分依次进入鉴定器,在鉴定器中气样燃烧,产生的电流信号放大后以数字信号的形式直接进入计算机存储。气相色谱仪能准确地检测出钻井液中的全量、甲烷、乙烷、丙烷、正丁烷、异丁烷和戊烷的含量。气测录井要去伪存真,抓住破碎气,分析压差气,校正二次循环气,排除外源气,发现真显示。因此,气测录井是我们发现和识别油气层最值得研究和利用的方法。在分析气测值在油气层的反映特征之前,我们应该很清楚的认识到:气测值的高低不能反映储层的流体性质,也不能反映天然气层的产能,高产气层和低产气层与气测值的高低没有直接的关系。在油气水层中气测值的反映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常如下:

2.2常规地质资料在油气水层的反映特征

在钻井过程中,我们通常比较关注的常规地质资料主要是岩屑、钻时、钻井液密度和粘度等录井资料,反映的特征也不一样,具体如下:

1)岩屑录井:钻井过程中由泥浆携带到地面的被钻头破碎后的岩石称之为岩屑。虽然该方法较为原始,而且在目前的情况下影响因素颇多,但它之所以能够延续到今天是因为它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岩屑录井资料对于油气水层的响应主要体现在颜色和荧光这两方面:(1)油层:砂岩颜色较深,重质油层砂岩呈灰色、深灰色。灰褐色、黑色、黑褐色等,荧光湿照颜色较暗;轻质油层砂岩呈黄色斑点状,荧光湿照颜色强、亮;(2)气层:砂岩颜色较浅,多为岩石本色,白砂子,荧光显示微弱或无;(3)水层:岩屑显示和气层相似;

2)钻时录井:钻时是指钻进单位厚度岩层所需要的时间,在钻井参数不变的情况下,钻时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同的岩性特征,可以用它来划分储层,但它无法反映储层中不同流体性质;

3)钻井液的密度和粘度:理论上,在钻遇油气水层后,钻井液密度、粘度及槽面都将有不同程度的反映,但在实际钻进过程中,由于使用的钻井液密度不同,钻井液参数的变化也有所不同。当过压程度较大时,由于地层出气、水的量比较少,对参数的贡献也较小,表现为钻井液密度、粘度及槽面的变化不明显,甚至无变化,这样,我们通过钻井液参数对油气水层就很难判断了;4.钻井液的电导率和温度:电导率是直接测量钻井液的导电能力,它与钻井液矿化度的变化呈正比,反映了钻井液中的矿化度的变化。综合录井参数中,钻井液出口电导率参数是判别储层流体性质的参数之一。出口温度是直接测量钻井液的出口温度的变化,也是判别储层流体性质的参数之一,但由于受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太多,所以实际录井过程中应用较少,只是在理论上有一定的价值。在海水钻井液钻井过程中,通过钻井液的电导率和温度,可以判别储层流体性质。

2.3钻井工程参数在油气水层的反映特征

随着地层岩性的变化,部分工程参数也随之变化。地下油气藏与地层岩性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碎屑岩储层中,钻井工程参数的变化除了可以反映岩性的变化之外,在识别油气层显示方面也能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

以上就是油气水层在综合录井参数上各自的反映特征,我们可以看出,各项资料都会对不同的储层流体产生不同的响应,但是仅仅依靠单一的录井资料我们无法判别流体的属性,必须总结各自的反映规律,综合尽可能准确真实全面的录井资料,才能够对储层流体进行较准确的判别。在此之前,我们应该清楚录井资料在不同的环境下会出现什么不同的变化,才能在综合判断时排除干扰因素,使判断结果准确可靠。

3综合录井重点研究方向

根据综合录井“适应性强、特点鲜明、效果良好”的发展趋势,提出综合录井应用油气勘探开采的重点研究方向:

(1)在综合录井技术设计方面,使用各种高科技、自动化辅助技术手段,根据油气勘探不同对象形成不同的配套录井系列,既满足实际需要又要节省成本人力等,创造油田企业效益最大化。

(2)综合录井记录采集、处理方面,探索随钻技术、研制储层含油含水检测技术、开发资料整合识别处理系统等,获取复杂地层的参数和评价,实现各种参数定量化描述和解释,发挥更加良好的油气勘探开采应用作用。

(3)综合录井信息预测和传送方面,通过有效的评价和信息管理,实时监控现场数据变化并进行远程监控,使得远程基地人员实时了解现场录井状态,及时做出修正和对策措施,达到效果良好、安全性高的目的。

4结论与认识

立足于综合录井技术在油气勘探开采的应用现状及其发挥的独特作用,进一步提高综合录井为油气勘探提供丰富地层地质信息的质量,尤其是促使油气层参数解释和评价水平不断进步,是综合录井发展的主要目标。充分认识综合录井应用的不足和问题,明确未来发展的趋势和重点,进而着重研究和攻克难题,持续为油气勘探提供高效服务。

参考文献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解释篇4

关键词:低阻油层;水中找油;电性特征图版;高垒带;试油试采;欢喜岭油田

中图分类号:te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10-0055-03

低阻油层的测井识别是当前石油勘探领域的难题之一。欢东-双油田是一个典型的复式油气田,储层电性特征与常规油层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大量低电阻率油层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测井解释精度。若仅利用常规解释模版对测井资料进行解释,而不对地层物性、岩性、钻井相关资料作具体分析,就极有可能造成测井解释偏差或错误。针对这一问题,欢喜岭采油厂近年来通过加强“三老”资料复查,发现含油区块8个,新增石油地质储量900×104t,新增可采石油储量180×104t,并形成了具有欢喜岭采油厂特色的“水中找油”的勘探理论。

一、低阻油层成因

(一)高粘土矿物含量

蒙脱石、伊利石等粘土矿物颗粒表面能够吸附孔隙流体中的阳离子,在外界电场作用下,被吸附的阳离子可以沿粘土颗粒表面产生附加导电现象,从而形成低阻油气层。

欢2-7-13块是欢东-双油田主力采油区块,兴隆台油层虽然录井显示较好,但由于电阻率低,早期电测解释为水层,1993年3月杜家台调整井欢2-6-513井钻至1662m(兴隆台油层)发生井涌,喷出较多油气。经过分析,兴隆台油层大量长石矿物风化为高岭土,粘土分析蒙脱石含量为47.1%,伊利石含量为4.0%,高粘土含量使兴隆台油层电阻率值降低。1994年8月对欢2-7-13井兴隆台油层试油,射开1624.2~1620.2m,4.0m/1层,7mm油嘴自喷,日产油59.8t,日产气3654m3,获得高产工业油气流。在此基础上,同年又对欢2-8-14和欢2-10-13井兴隆台油层试油,均获高产工业油气流:欢2-8-14井兴隆台油层(电测解释为水层,录井显示为油斑,电阻率为12.3Ω・m,声波时差为330μs/m)试油井段为1686.6~1682.4m,3.6m/1层,初期日产油32t,日产气8086m3/d,无水;欢2-10-13对兴Ⅱ7-8水层(电阻率为17Ω・m,声波时差为300μs/m)试油,射开1629.0~1644.0m,15.4m/1层,日产油15.1t,日产水0.5m3。在试油获工业油气流基础上,通过钻遇井地层对比,发现兴隆台油层兴Ⅱ7-8和兴Ⅲ1-2小层,均为上倾尖灭、下倾边水控制的岩性油藏,从而发现了欢2-7-13块油藏,控制含油面积3.9km2,石油地质储量168×104t,截至2006年12月,共有油井36口,日产油51.2t,累计产油45.8×104t。

(二)低含油饱和度、高束缚水饱和度

岩石电阻增大系数计算公式为:

(1)

式(1)中:Rt为不同含油饱和度时相应岩样电阻率,Ω・m;Ro为完全含水时岩样电阻率,Ω・m;So为岩样含油饱和度,%;Sw为岩样含水饱和度,%;n为系数。

由式 (1)可以看:储层电阻率与其含油饱和度密切相关,含油饱和度越低,束缚水饱和度越高,储层电阻率越低。

齐家地区位于欢喜岭油田东北部,主要开发目的层为古潜山和杜家台油层。大凌河油层仅大Ⅱ2等个别井电测解释为油层,其余均解释为水层,由于电阻低(平均电阻率仅为14Ω・m),多次挖潜均未有突破。1998年下半年,围绕齐4块对齐家地区大凌河油层进行重新认识,突破电阻低、含油性差即为水层的常规思路,重新落实构造和圈闭。经研究认为,齐家大凌河储层与欢喜岭油田大凌河储层均为浊流沉积,对大Ⅱ1水层和大Ⅱ2油层进行纵向对比,发现2层为同一时期发育砂体,在电性和录井显示上均有相似之处,荧光显示均为11~12级,而且大Ⅱ2砂体较大Ⅱ1砂体厚度大,低部位大Ⅱ2砂体见油,高部位稍薄砂体大Ⅱ1也具备与之相似的储油和存油条件,据此对齐4块齐4井大Ⅱ1水层进行试采,1998年8月,射开2008.6~2018.0m,5.4m/2层,初期日产油28t,无水。1998年12月又利用齐2-15-309井试采大Ⅱ1水层高部位(荧光显示为8级,电阻率9.2Ω・m,声波时差为301μs/m,电测解释为水层),射开2030.9~2040.0m,9.1m/1层,初期5mm油嘴自喷,日产油23t,截至2007年6月底累计增油31341t。

通过进一步落实构造,确定齐4井区大凌河油层为被南北2条断层夹持、北高南低的近单斜构造,是具有边底水的构造-岩性油藏,主要有大Ⅱ1、大Ⅱ2两套油水系统,油水界面分别为-2030m和-2120m,新增含油面积1.0km2,新增石油地质储量59×104t。

(三)高地层水矿化度

地层含水饱和度一定时,地层水矿化度越高,可溶解电解质浓度越大,地层电阻率越低。此类油藏的突出特征是电阻率绝对值很低 (一般为1~2Ω・m),而电阻率指数较高 (一般大于4),与周围的水层电阻率特征区别明显。此类油层在测井曲线的识别难度不大,只是由于电阻率很低,需要进行仔细分析。

欢2-15-11块早期完钻井由于录井显示较差,电阻低,均解释为水层。在“三老”资料复查的基础上,发现该区电阻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受岩性(长石砂岩)和高地层水矿化度(平均为5076mg/L)的影响,经综合分析论证,优选欢2-14-511井进行试采,试采井段为1694~1684.6m,9.4m/2层,8mm油嘴自喷生产,日产油45.2t,日产水0.3m3。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在区块内探明含油面积0.3km2,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0×104t。

(四)泥浆侵入

钻井过程中,泥浆滤液往往会不同程度的侵入到地层中,将地层中的束缚水和烃类流体向深部驱替。由于泥浆滤液电阻率与被驱替的烃类流体和地层水的平均电阻率接近,在测井解释中不易区分,增加了测井解释的难度,特别对含轻质油气地层的测井解释影响尤为严重。

锦4井钻井泥浆为盐水泥浆,平均电阻为6.4Ω・m,电测解释为水层,2000年10月经综合研究认为,热河台油层虽然电阻率低,但录井显示较好,气测曲线异常,试采后5mm油嘴自喷,日产油28.6t,日产气21857m3。2001年进一步对锦4井区构造特征进行研究,精细油藏描述,通过小层对比,发现欢2-24-8井兴隆台地层与锦4井兴隆台油层连通性较好,锦4井位于兴隆台油层构造低部位已获工业油流,位于构造高部位的欢2-24-8井兴隆台地层也应为油层。同时,分析发现欢2-24-8井兴隆台地层录井显示级别和电性特征与锦4井兴隆台油层极其相似。因此,决定对欢2-24-8井兴隆台“水层”(录井显示为油浸、荧光,电阻率为20Ω・m,声波时差为300μs/m)进行试采,2172.4~2192.0m,15m/3层,5mm油嘴自喷生产,日产油42.9t,含水1%,截至2007年6月底,累计增油11816t。

通过重新落实锦4井区构造,深入油气聚集的圈闭条件研究,发现该块为被两条交叉断层所夹持的单斜构造,热河台油层探明含油面积0.3km2,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60×104t;兴隆台油层探明含油面积0.3km2,增加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为40.0×104t。

(五)低构造幅度

油藏的油水分布是油气运移过程中驱动力与毛管压力平衡的结果。低构造幅度对应低毛管压力和低含油气饱和度,易形成低阻油气层。该类构造一般圈闭面积较小,闭合幅度较低,油柱高度变化范围较小,油层较薄。但该类油藏具有良好的油气储集空间,油气排驱压力和中值压力均较低,油气仅饱和于储层较大孔隙空间内,含有饱和度不高,油水过渡带较宽,从而导致油气层电阻率较低。

锦16块于Ⅰ油层平均厚度为6.0m,构造幅度为30m,早期锦202和锦2-3-05井试油均出水,解释为水层。2003年经过综合研究,优选锦2-5-316井进行试采,1092.0~1099.0m,7m/1层,日产油28t,截至2006年12月已累计增油13236t。进一步研究在该块于Ⅰ油层新增探明含油面积1.2km2,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为262×104t。

二、欢东―双油田低电阻率油层识别方法

(一)电性特征图版定量找油

欢喜岭油田兴隆台油层油水识别图版原有油层识别标准为电阻率大于20Ω・m,声波时差大于300μs/m的渗透层。通过对欢2-7-13块兴隆台油层(电测解释为水层)的研究和对部分油井的试采,总结该类油层的电性特征,并修改欢喜岭油田兴隆台油层油水识别图版:电阻大于9Ω・m,同时声波时差大于300μs/m的渗透层为油层。通过类似研究,也建立了欢喜岭油田大凌河油层油水识别标准:电阻率大于12Ω・m,声波时差大于275μs/m的渗透层可认为是油层。

(二)结合钻井、录井、取芯等资料,综合判断油水层

在电性特征图版识别的基础上,加强对地化录井、岩屑录井、气测录井的油气显示及目的层岩心资料的研究,并与邻井资料认真对比,综合利用录井显示、取心描述和钻井资料进行油水层判断。

(三)结合邻井、邻块相关资料,综合分析判断

通过精细油藏描述,综合油藏构造特征和油水分布规律研究,落实构造特征和油水界面位置,并结合邻井、邻块试油试采资料,综合分析判断,优选典型井重点层进行试采。

(四)合理、有效利用测井技术识别低阻油气层

深入测井曲线(声波时差、感应、自然电位、微电极等)组合特征分析,加强单井曲线纵向上变化和与邻井横向关系研究;盐水钻井液井要特别注意感应测井和声波时差测井曲线分析,并紧密结合录井显示、井壁取心和岩心资料进行油气层识别;复杂孔隙结构储层条件下的低阻油气层则主要应用核磁共振测井技术进行识别。

此外,油气层地球化学解释、薄层评价等技术的应用也对低阻油气层的识别起到了很好地辅助和促进作用。截至2006年底,通过低阻油气层的识别,发现含油气区块8个,探明含油气面积8.9km2,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900×104t,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8.0×108m3,滚动勘探效果显著。

三、结语

1.欢喜岭油田低阻油气层成因多样,包括高粘土矿物含量、低含油饱和度、高束缚水饱和度、高地层水矿化度、泥浆侵入、复杂孔隙结构、低构造幅度、砂泥薄互层、富含黄铁矿、磁铁矿等,识别难度较大。

2.电性是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的综合反映,而且低阻油气层岩性和物性往往对测井结果起主导作用。因此,综合测井、地质、油藏工程等资料进行研究对于低阻油气层的识别非常重要。

3.欢喜岭油田实践表明,低电阻油气层研究应由地质特征和储层岩性特征入手,结合测井、岩心等资料综合分析,并特别重视岩屑录井、气测录井中的油气显示,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4.通过研究和实践,重新确定了欢东-双油田兴隆台油层和大凌河油层的油气水判别标准和试油试采标准。

5.油田开发中后期,充分利用老井、老资料,重新认识低电阻油层,是老区挖潜增储、实现滚动勘探开发一体化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ZemanekJ.Low-resistivityhydrocarbon-bearingsandreservoirs[R].Spe15713,1987.

[2]陈世加,马力宁,张祥,等.油气水层的地球化学识别方法[J].天然气工业,2001,21(6).

[3]李舟波.钻井地球物理勘探[m].地质出版社,1995.

[4]欧阳健.加强岩石物理研究提高油气勘探效益[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1,28(2).

[5]卞应时,张凤敏,高祝军,等.大港油田中浅层低阻油气层成因分析及评价[J].特种油气藏,2002,9(2).

[6]危宇宁.欢喜岭油田低电阻率油层成因及识别[C].辽河油田勘探开发优秀论文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解释篇5

【关键词】爆炸性气体环境;防爆电气设备;电气线路

当前在煤炭、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中,许多物料介质是具有爆炸、火灾性危险的,另外在加工、处理以及储运过程中,也会存在爆炸危险性环境,因此,严格、细致地划分爆炸危险场所区域,明确爆炸危险场所的等级和危险介质的级别,采取正确的防爆措施,防止爆炸条件的形成和减轻爆炸危险的严重程度是电气设计的重点,本文就电气防爆设计中的措施及一些特殊要求进行简单论述。

1、气体爆炸危险区域的范围划分

(1)建筑物内部释放源。

a、封闭厂房通风不良时,以厂房为界,厂房内划为1区。当易燃物质重于空气时,如释放源距离建筑物外墙小于12m时,以释放源为中心,半径为15m,高度为7.5m的范围内(厂房外)划为2区。如释放源距离建筑物外墙大于等于12m时,通向露天的门、窗外3m以内的空间,在自然通风良好的条件下也划为2区。当易燃物质轻于空气时,如释放源距离建筑物外墙小于1.5m时,以释放源为中心,半径为4.5m,高度为7.5m的范围内(厂房外)划为2区。如释放源距离建筑物外墙大于等于1.5m时,通向露天的门、窗外3m以内的空间,在自然通风良好的条件下也划为2区。

b、封闭厂房通风良好时,以厂房为界划为2区。其它爆炸危险区域的范围同通风不良时。一般生产车间均属于封闭式厂房。在爆炸危险区域内如若采用了机械通风,通常可认为是通风良好的状态。

(2)生产装置区的释放源。当易燃物质重于空气时,以释放源为中心,半径为15m的范围内划为2区。当易燃物质轻于空气时,以释放源为中心,半径为4.5m的范围内划为2区。

(3)非爆炸危险区域。爆炸性气体环境内的车间采用正压或连续通风稀释措施后,车间可降为非爆炸危险环境。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明火的设备附近,或炽热部件的表面温度超过区域内易燃物质引燃温度的设备附近,以及在生产装置区外,露天或开敞设置的输送易燃物质的架空管道地带(但其阀门处按具体情况定),可划分为非爆炸危险区域。

(4)危险区域的范围划分标准不一。现行国标有《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与《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14部分:危险场所分类》(GB3638.14-2000),但两个国标规范有很大的不同。GB3638.14-2000与GB50058-92相比,充分考虑了通风对危险区域划分的影响,因此GB3638.14-2000的范围划分明显要比GB50058-92小很多。

2、爆炸性气体环境电气线路的设计和安装

2.1电气线路的设计

电线电缆的选择在国标GB50058-92《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中指出,在爆炸性气体环境1区、2区内,绝缘导线和电缆截面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导体允许载流量,不应小于熔断器熔体额定电流的1.25倍,和自动开关长延时过电流脱扣器整定电流的1.25倍。

(2)引向电压为1000V以下鼠笼型感应电动机支线的长期允许载流量,不应小于电动机额定电流的1.25倍。

(3)在1区内,铜芯控制电缆的最小截面为2.5mm2,而在2区内,铜芯控制电缆的最小截面为1.5mm2。

(4)低压电力、照明线路用的绝缘导线和电缆的额定电压,必须不低于工作电压,且不应低于500V,工作中性线的绝缘的额定电压应与相线电压相等,并应在同一护套或管子内敷设。

(5)在爆炸危险环境中,在tn-S系统中的单相回路中需要安装两极开关,在分断相线时必须把n线分断(即相线与n线同时分断)。这仅仅是指在供电系统正常运行的情况下,避免触及带电的n线而受到电击危险或n线产生电火花引起爆炸或火灾危险,这只是安全用电的措施之一,而不能解决所有安全用电的问题。

(6)10kV及以下架空线路,严禁跨越爆炸性气体环境。架空线路与爆炸性气体环境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杆塔高度的1.5倍。

2.2电气线路的安装

电线电缆和电气设备的安装根据规范要求和经验,化工行业易燃易爆环境车间内的配电线路设计一般都以电缆桥架为主,钢管与电缆沟的敷设为辅。

正常情况下,在±0.000m平面,先由室外桥架引入,进入室内后至用电设备附近沿墙或柱引下至电缆沟(敷设完毕后封死,以防白蚁和进水),然后穿管在地面下暗敷设至电动机旁,再用防爆挠性连接管接至电机接线口处。而在其它高于±0.000m上的平面,电气线路基本上都是由桥架架空引入,然后由桥架穿管架空敷设至电动机旁,再由防爆挠性连接管引入电机接线口。

在爆炸危险环境明敷电缆过墙或穿出地面时应穿钢管,并需增设相应的防爆隔离密封(如在穿墙套管内填充不燃纤维作堵料,管口加密封胶泥)。当采用非密闭性电缆沟时,应在沟中充沙,并使电缆上、下各有100mm厚的细沙。

另外,架空桥架敷设时宜选用阻燃电缆,在1区、2区内电缆线路不应有中间接头。不准明敷绝缘导线,必须采用钢管配线工程。穿线钢管应采用低压流体输送用镀锌焊接钢管。

3、防爆电气设备的选择

各种防爆电气设备、防爆技术,根据其防爆原理,有不同的应用范围。选择电气设备应视场所等级和场所中的爆炸性混合物而定。原则是场所决定类型,爆炸性混合物决定级别和组别。因此,选择在爆炸危险环境内使用的电气设备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爆炸危险环境的等级、爆炸危险物质的级别和组别,以及设备的使用条件和电火花形成的条件,选择相应的电气设备,其选用原则如下:

(1)根据爆炸危险区域的分区、电气设备的种类和防爆结构的要求,选择相应的电气设备在0级场所,只准使用i。级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在各级场所,尽量不选用正压型或充油型电气设备。在储存煤油、柴油的洞库内,在没有其他性质的爆炸性混合气体的情况下,允许使用增安型手电筒。在储存汽油的洞库内,其油气浓度不超过爆炸下限20%的情况下,允许使用增安型手电筒。但不允许在测量取样、清洗油罐时使用。

(2)选用的防爆电气设备的级别和组别,不应低于该爆炸性气体环境内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级别和组别当存在有两种以上易燃性物质形成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时,应按危险程度较高的级别和组别选用防爆电气设备。例如汽油场所,防爆电气设备的组别不得低于C组,隔爆型电气设备不得低于2级。煤油、柴油共同使用一个泵房,则泵房用电气设备应按煤油要求级别的组别来选择。

(3)爆炸危险区域内的电气设备,应符合周围环境内化学的、机械的、热的、霉菌以及风沙等不同环境条件对电气设备的要求电气设备结构应满足电气设备在规定的运行条件下不降低防爆性能的要求。

(4)应考虑安装和维修的方便防爆电气设备的安装以及安装后的维护管理极为重要,在选用上必须考虑维护、安装的方便,并考虑使用与安装费用的经济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爆炸性气体环境的电气防爆设计中,严格、细致的划分爆炸危险场所的等级和危害介质的级别,经济合理的选用防爆电气设备、设计电气线路等措施,以防止爆炸条件的形成和减轻爆炸危险的严重程度,是每个工程设计人员的职责,事关企业安全和工程建设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解释篇6

从树叶里发生的一种化学变化受到启发,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开发出一种新的氧化镍导电薄膜。它复制自然界中植物利用阳光将水、二氧化碳转化成氧气和碳水化合物类燃料的过程,构建了一个安全、高效的人工光合作用系统,俗称“人工树叶”。通过这种导电薄膜,可以解决利用阳光将水分解成氢燃料中出现的问题。例如,硅这种半导体在导电过程中极易氧化生锈,在加入氧化镍薄膜就能够起到防止生锈的作用,与此同时促进阳光的分解作用,获得更多的像甲烷或者氢这样的燃料。???

“人工树叶”是加州理工大学人工光合作用联合中心(JCap)开发的,由光阳极、光阴极和薄膜三个主要的部分组成。其中光阳极利用阳光氧化水分子产生氧气、质子和电子;光阴极利用光阳极产生的质子和电子合成氢气;用塑料制成的薄膜可将这两种气体隔开,以防止任何可能性的爆炸。然后在一定的压力作用下,这些气体会被压入管道收集起来。

加州理工学院化学教授奈特?路易斯是JCap的科学带头人,他曾经用硅或者砷化镓这类用在太阳能电池板上能够吸收光的普通半导体来制作电极,然而这些材料碰到水容易氧化,也就是生锈。后来他和其他科学家尝试在这些电极上加一层保护膜,但均告失败。因为理想的保护膜要求很高,要与它所覆盖的半导体能在化学上相容,不透水,能导电,保证透光,容易被催化产生反应,释放氧和燃料。而路易斯团队这次研制的氧化镍薄膜完全符合上述各项要求,是一项重大的飞跃。它可以用在包括硅、磷化铟、碲化镉在内的多种半导体材料上。尤其在保护光阳极上,氧化镍薄膜的优越性能远远超过了其他类似的保护膜。

制作氧化镍薄膜新技术需要将粉碎的氩原子在富氧环境下放入高速转动的镍原子颗粒中。在这个过程中,从氩原子中溅射下来镍原子碎片与氧原子发生反应,生成一种镍的氧化物,沉淀在半导体上形成了保护膜。最关键的是这种新型的氧化镍薄膜能够很好地配合另外一张重要的膜,这张膜负责将释放氢气的光阳极与释放氧气的光阴极隔开,互不干涉。如果没有这张隔膜,光阳极和光阴极会因为靠得太近而放电,再遇上刚由它们自己释放出的活泼的氧气氢气,随时都可能发生爆炸。而有了氧化镍薄膜,就能一次性地制造出一个没有爆炸相对安全且持久高效的人工光合作用机器。

路易斯指出,人工光合作用机器投入商业市场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这个系统的其他部分比如光阴极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目前要做的就是把这两个部分都做好,给大家呈现完整的人工光合作用系统以及它的运作过程。

提供氧气来源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研究生朱利安?梅尔奇奥里近日发明了一种名为“Silk?Leaf”的人造生物树叶,这是人类第一片和自然界的树叶一样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叶子,只需要二氧化碳、水、光,就能产生氧气。这种神奇的新材料可以给执行长时间太空使命的宇航员提供稳定的氧气来源,甚至帮助人类移居新的星球。

根据朱利安所说,“Silk?Leaf”由悬浮在丝蛋白层上的叶绿体组成,形成一片清新的绿油油的颜色,仅仅利用一点光源即可让它释放出氧气。而且这种物质从天然丝纤维提取,能够储存更多的制氧材料。“Silk?Leaf”在分子的稳定性上有很出色的表现,使得人造材料也能像植物那样进行光合作用,即在太空环境下也能保持这种稳定性。

美国航天航空局(naSa)表示,由于外太空不存在可以让植物存活的土地、阳光、水分、土壤和重力,因此没有树木和其他植物的氧气制造工厂,致使缺氧成为目前人类在太空旅行中面临的一大难题。科学家们正在研究不同的太空制氧方式。而“Silk?Leaf”这种人造生物树叶的出现令人振奋,为进一步探索太空提供了可能。

“Silk?Leaf”是英国皇家学院艺术创新设计工程课程与美国塔斯夫大学Silk实验室合作的研究项目的一部分。除了在太空旅行有着广阔的使用前景之外,这种材料还可以为地球上的人提供新鲜的空气。朱利安指出,“Silk?Leaf”消耗的能量很少,可以成为现代建筑的一部分,以吸收二氧化碳。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人们只需在大楼的外墙、通风系统以及室内的灯罩等表面涂上这种叶片材料,就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

现在,不少科研院所都在研究人造树叶。2015年4月初,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丹尼尔?诺塞拉领导的研究小组成功开发出:一种神奇的太阳能人造树叶,为地球能源枯竭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研究表明,要想避免极具破坏性的全球变暖,人们至少要生产超过10万亿瓦的无碳清洁能源,而太阳能正是拯救能源危机的关键,因此太阳能人造树叶有可能成为能源革命的一个突破点。

它只有扑克牌大小,内含一块薄薄的硅片,里面排列着众多交错的微小水流管道。在太阳照射下,水流过树叶时,叶子中枢茎秆系统就会启动电解程序,依靠催化剂产生化学反应,把水进一步分解成氧和氢。这时只需要将氢气储存起来,便可转变成燃料电池所需的电能,实现“零排放”。

太阳能人造树叶所需材料的价格较为实惠,而且可以在脏水环境中实现能量制造。现在世界上还有很多地方不能获得稳定的电力来源,得益于这项技术,发展中国家的一些村庄在不久的将来就可用上承担得起的基本电力设备。

产生液体燃料

哈佛大学生物学家最近研发的“仿生叶”能够截获阳光中的能量,并转化为可用来驱动汽车发动机的液体燃料。这是一种升级版的人造叶子,将为人类提供潜在的未来能源。在此之前,科学家掌握了人造叶子的工作机制,利用太阳光照的能量形成能用于燃料电池的氢。为了满足汽车和其他车辆的发动机使用液体燃料的需要,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这种新型的“仿生叶”,不但能够利用太阳能产生氢和氧,而且可以满足细菌产生异丙醇的条件。作为燃料使用,异丙醇有些类似酒精或者汽油。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解释篇7

关键词:生化需氧量;测定方法;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X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2013804

1引言

生化需氧量(BoD)是指在有氧存在的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中的可氧化性物质所进行的生物化学反应中所消耗的溶解氧的量,以氧的mg/L表示,它是衡量水体受有机物污染程度的综合性重要指标之一。整个生化过程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碳化阶段,主要是微生物将有机物中的碳和氢氧化生成Co2和H2o,20℃下完成此阶段需要20d左右;第二个阶段为硝化阶段,是硝化细菌将含氮有机物和氨氧化生成亚硝酸盐和硝酸盐,20℃下完成此阶段需要100d左右[1]。水样经过5d的生物氧化,碳化阶段可完成大半,并开始进入硝化阶段。尤其对生活污水来说,5d的耗氧量相当于完全氧化分解耗氧量的70%,因此国内外普遍规定将水样在20±1℃培养5d,分别测定培养前后的溶解氧,二者之差即为BoD5值[2,3]。在水环境监测中,BoD5能相对表示微生物可氧化的有机污染物的含量,比较符合水体自然净化功能和大部分污水处理工艺路线的设计思想,是研究水样的可生化降解性和生化处理工艺动力学的重要参数[4]。因此,BoD的测定对水体污染控制和对水环境功能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稀释与接种法

生化需氧量的传统测定方法是稀释与接种法,是指水样经含有营养液的接种稀释水适度稀释后在20±1℃培养5d,测定培养前后水样中溶解氧的质量浓度,由二者之差计算每升样品所消耗的溶解氧量,表示为BoD5。该法是1913年由英国皇家污水处理委员会正式提出,美国公共卫生协会1936年将(20℃)5d生化需氧量稀释法定为水和废水的标准检验方法,从而形成了测定BoD5的标准稀释法,并为iSo/tC-147所推荐[5]。我国1987年将此方法颁布为水质分析方法标准GB7488-87,并由环境保护部于2009年修订后颁布为HJ505-2009标准[6]。

自从BoD5在国际上被确定为重要的水质有机污染指标和监测参数之一以来,许多研究人员和分析工作者对其测定方法一直在坚持不懈地研究和改进,截至目前国内外仍以稀释与接种法作为经典方法广泛应用于常规监测、比对实验、标样考核、仲裁分析等领域。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稀释与接种法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如操作复杂、耗时耗力、精密度差、干扰性大、适用范围有限、不宜现场监测等[7,8]。

3BoD快速测定方法

3.1微生物传感器法

Verrismmen于1976年首先提出用氧电极接种污泥法测定BoD,为生物传感技术发展及BoD测定传感器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77年,Karube[9]等采用固定化技术研制成了第一台测定BoD的微生物传感器,Hikuma[10]等和Strand[11]等又分别用多孔醋酸纤维素膜固定酵母菌和活性污泥富集菌对其进行改进,延长了传感器的使用寿命。1983年日本的大谷芳亨研制出BoD的连续测定装置,用于测定营养型废水中的BoD,日本成为了世界上率先研制出BoD快速测定仪的国家,并在1990年颁布了微生物电极法工业标准(JiSK3602—1990)。2000年,Chee[12]等和Koenig[13]等曾用溶解氧光纤维制成了BoD传感器。国内对BoD微生物传感器开展研究的主要有武汉病毒研究所的张先恩[14]、河北轻化工学院的孙裕生[15]、上海华东化工学院的李友荣[16]、上海复旦大学的邓家祺[17],以及华南理工化学工程所的阮复昌等[7],他们分别从BoD传感器、菌种筛选、微生物膜及测定电极系统等方法展开研究,为BoD微生物传感器在我国问世做出了突出贡献。我国于2002年颁布了微生物传感器快速测定法(HJ/t86-2002),BoD生物传感器也由此迈开了商业化的步伐[18]。

微生物传感器法测定BoD的原理是待测样品与空气以一定流量进入流通测量池内与微生物传感器接触,样品中溶解态可生化降解的有机物被菌膜中的微生物分解,使扩散到氧电极表面的氧减少,当样品中可生化降解的有机物向菌膜的扩散速度达到恒定时,扩散到氧电极表面上的氧也达到恒定并产生恒定电流,该电流与样品中可生化降解的有机物的差值及氧的减少量存在相关关系,据此计算出样品的BoD,再与BoD5标准样品对比换算得到样品的BoD5值[19]。与标准稀释法相比,微生物传感器法具有测定时间短、精度较高、重现性好等优点,但是当水样中对BoD有贡献的悬浮物含量较高或含有难生化降解的有机物时,测定结果会产生偏差,而且该方法不能用于含有高浓度氰化物、杀菌剂、农药类和游离氯等水样的测定。

3.2测压法

测压法是将水样置于密闭的培养瓶中,并在瓶口处放置一个装有naoH或KoH的小杯,当培养瓶内的氧被微生物消耗的同时,由微生物呼吸产生的与耗氧量的量相当的Co2气体被碱吸收,密闭系统的压力会降低,通过压力计测出其压降,即可求出水样的BoD5值。该法操作简便、节省人力和试剂、可直读BoD值、便于随时观查,而且仪器构造简单、性能相对稳定、比较适合于批量样品的测定。张爱丽[20,21]等对差压式直读BoD测定仪及其测试方法进行了改进,有效地提高了仪器的灵敏度和精密度,扩大了测定范围,并可连续测量,提高了仪器的使用效率。目前应用测压法测定BoD5的仪器型号较多,国外的主要有德国wtw公司生产的tS606-G/4-i和意大利生产的et99724aBoD测定仪,国产仪器为江苏电分析仪器厂生产的890型微机BoD5测定仪[4]。

2013年2月绿色科技第2期

陈丽琼,等:生化需氧量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及现状环境与安全

3.3检压库仑法

检压库仑法测定BoD是指在特制装置中,微生物分解待测样品中的有机物,消耗其中的氧气而释放出Co2,释放出的Co2被吸收剂吸收,使瓶内的压力降低,消耗掉的氧气又由电解产生的氧气不断补充,使培养瓶内的压力始终保持平衡,根据微生物分解样品时的耗氧量可计算其BoD5值。该方法是将化学分析转化为物理量的测定,其操作过程变得更为简单。检压法是由西德Sierp最先提出[1],但仪器不够完善,Galdwell、Langelire和Gellman[22]等人又在Sierp装置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采用瓦勃计测定BoD,结果证明该方法的灵敏度更高,测定范围更宽。Dillinghom[23]用纯葡萄糖溶液进行验证,也发现瓦勃式法比稀释法更为准确。

3.4增温法

增温法就是在稀释接种法培养温度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反应温度,激化微生物的活性,加快其分解作用,缩短水样培养时间,以达到快速测定样品中BoD的目的。张金华[24]根据BoD反映动力学原理,提出了应用增温法快速测定BoD5的培养时间的计算公式,并计算出高温条件下适合绝大多数水样的培养时间。他通过对增温法理论上的准确性和可行性,以及大量应用实例进行分析,证明增温法测定水样的BoD是可行的。Young[25]也认为样品在35℃培养2.5d的BoD值与20℃培养5d没有差别。

3.5活性污泥曝气降解法

在温度为30~35℃,用活性污泥强制曝气降解样品2h,经重铬酸钾消解生物降解前、后的样品,测定生物降解前和生物降解后的化学需氧量,其差值即为BoD,可根据与标准方法的对比实验结果换算出样品的BoD5值。黄平路等[26]采用活性污泥曝气法测定地表水和工业废水中的BoD5,结果证明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分析快捷、准确度和精密度高、测定范围宽、可及时提供监测结果等优点,但不易准确控制培养瓶内的空气流量,给体积定量造成困难,所以该方法在日常监测工作中尚未普及。

3.6紫外曝气法

紫外(UV)曝气法是用紫外光对待测样品进行扫描,样品中的有机物对紫外光会产生吸收,不同种类和结构的有机物的∧max与ε也不同,而且水样中结构越复杂、毒性越大、越难降解的有机物产生的吸收值越大,ε也越大。UV曝气法测定BoD的过程主要包括生化处理池曝气、生物膜处理水样和污水排入河道后的实际模拟几个部分,其真实性比BoD5强,因此该方法测得的BoD值对评价各种水体有机污染的程度和污水处理效果,以及对相关处理设备运行参数的调整等方面都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27]。

3.7分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法是在传统的五日测定法基础上,采用i3--结晶紫-聚乙烯醇(pVa)体系测定5d前后培养水样中溶解氧的浓度,以碘酸钾为溶解氧标准溶液,与过量碘化钾反应生成单质碘,新生成的i3-与结晶紫在pVa存在下结合成的电中性离子缔合物在550nm处有最大吸收,采用光度法测定5d前后培养水样中的溶解氧,根据其变化量计算出BoD5值。沙鸥等[28,29]采用该方法对BoD5标准样品、葡萄糖-谷氨酸标准溶液和污水厂进出口水样进行测定,所得结果与国家标准方法测定结果一致,同时证明该法试剂用量少,分析误差小、测定灵敏度高,为环境水样中BoD5的测定提供了更为灵敏准确的方法。

3.8近红外光谱法

近红外光谱法是以透射法采集水样的近红外光谱,利用水样中有机污染物在短波近红外区(800~1350nm)的吸收峰,与标准方法测定的BoD值建立相关关系曲线,测得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即可通过曲线计算出水样的BoD5值。近红外光谱法作为一种新的水质快速测定方法,不仅操作简便、测定速度快、不产生二次污染、适合现场检测,还具有与光纤技术结合构建大型、远距离、自动化、网络化的在线监测系统的潜力,但水中存在的杀菌剂、游离氯、藻类、硝化微生物等会使得测定结果产生偏差[30,31]。

3.9重铬酸钾紫外光度法

重铬酸钾紫外光度法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先用活性污泥降解待测样品,再经重铬酸钾消解生物降解前和生物降解后的样品,用紫外光扫描反应前后重铬酸钾的变化量,以求得生物降解前和生物降解后的化学需氧量,其差值即为BoD,再换算成BoD5值。谢炜平和刘敬等[32,33]研究证明用重铬酸钾紫外光度法测定水中的BoD5具有操作简单、经济实惠、精密度和准确度高、测定范围宽、适用面广等优点,是测定水体中有机物污染物的较好方法,但也存在一些缺点,如BoD实验的稳定性较差、软件设计不够灵活、打出的数据指示不详等,此法还有待改进。

3.10坪台值法

坪台值法是指在驯化培养微生物的系统中,样品静态曝气一段时间,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完全被微生物群代谢吸收,当混合液的CoD和滤出液对时间的曲线上出现稳定的坪台值时,二者之差即代表样品的BoD值。BoD坪台值虽有良好的重现性,但它仅适用于水样中有机物强度的测定,而与水样BoD5的测定不存在可比性[1]。

4BoD在线监测仪

随着环保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污水处理力度的加大,BoD在线监测仪的研发及普及应用已势在必行。目前为止,国内外均未制定BoD在线监测标准方法,市场上应用较多的主要有生物反应器法、微生物电极法和UV法三类[7]。

生物反应器法的测定原理是利用特殊的中空材料吸附大量的微生物,当待测水样进入反应器后,在搅拌条件下微生物迅速降解水样中的有机物,通过测定水样降解前和降解后的溶解氧,并与反应器的内置标准曲线对比计算得BoD值,多个反应器连续工作即可实现水样的在线监测。该种BoD在线监测仪的代表产品为北京北美仪器公司生产的BioX-1010系列,可用以工业或城市污水BoD的在线连续测定。

微生物电极法与前面介绍的微生物传感器法原理相同,但在线监测仪的结构复杂,需要定期添加标准溶液和更换进液管路及微生物膜。我国生产的该类BoD快速测定仪不仅测量范围较宽,还可以实时在线准确监测,可达国际先进水平。

UV法是指在特定波长条件下,依据样品中有机物的光谱吸收强度与待测溶液浓度的相关关系来测定样品中有机物的含量。但采用该法所测定数据的重现性及其与BoD5的相关性依赖于水样的稳定性,而许多不稳定样品中的有机物在指定波长区间内没有吸收光谱,使得UV法很难精确测定BoD,所得数据只可以对水样进行定性判断。

5结语

生化需氧量作为衡量水中有机物污染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其测定过程受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不论是传统的稀释与接种法还是各种BoD快速测定方法所测定的结果,用以评价其对环境的影响都存在一定缺陷。稀释与接种法虽然测定过程繁琐,但对于测定生活污水和某些可降解的有机物来说,方法较为稳定、准确度较高、重视性较好,因此目前在比对实验、标样考核、仲裁分析等过程中还必须采用此法测定。如果BoD只是作为判定水质污染状况的综合指标,则BoD快速测定对水质的适时监控及污水处理设备参数的调控更具实际意义,而且随着环保事业的发展前进,各种新型的在线分析仪也必将蓬勃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张静,崔建升,刘辉,等.生化需氧量(BoD5)测定方法进展\[J\].河北化工,2006,(1):12~15,21.

\[2\]陶淑芸.生化需氧量(BoD)测定方法浅析\[J\].人民长江,2012,43(12):81~85.

\[3\]倪红梅,慕春梅,郭玉华.BoD5测定的简捷方法研究\[J\].内蒙古环境保护,2006,18(1):39~40.

\[4\]黄伟,徐鑫,刘万超.BoD5测定方法的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9):1061~1064

\[5\]李国刚,王德龙.生化需氧量(BoD)测定方法综述\[J\].中国环境监测,2004,20(2):54~57.

\[6\]环境保护部.HJ/t505-2009水质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的测定-稀释与接种法\[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7\]李华玲,杜秀月,冉敬文,等.生化需氧量(BoD)测定方法进展\[J\].盐湖研究,2005,13(3):62~66.

\[8\]阮复昌,李向明,莫炳禄,等.一种新的五日生物需氧量分析方法\[J\].分析测试学报.1997,16(5):14~17.

\[9\]Karube.i,matsunagat,mitsudaS,andSuzukiS.microbialelectrodeBoDsensors\[J\].Biotechnol.Bioeng,1977,19:1535~1547.

\[10\]Hikumam,SuzukiH,Yasudat,Karubei.amperometricesti-mationofBoDbyusinglivingimmobilizedyeasts\[J\].microbiolBiotechnol,1979,8:189.

\[11\]StrandSe.RapidBoDmeasurementformunicipalwastewatersamplesusingabiofilmelectrode\[J\].JwpCF,1984,56(5):464.

\[12\]CheeG.J,nomuraY,ikebukuroK,etal.opticalbiosensorforthedeterminationoflowbiochemicaloxygendemand\[J\].BiosensBioelectron,2000,15:371~376.

\[13\]Koeniga,Bachmannt,metzger,etal.Disposablesensorformeasuringthebiochemicaloxygendemandfornitrificationandinhibitionofnitrificationinwastewater\[J\].applmicrobiolBiotechnol,1999,51:112~117.

\[14\]张先恩,王志通,简浩然.BoD生物传感器的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1986,6(2):184~192.

\[15\]孙裕生,刘宪梅.微生物膜BoD电极的研究\[J\].环境科学,1989,10(6):53~56.

\[16\]李友荣,储炬.流通式BoD电极系统的研究\[J\].生物工程学报,1989,5(3):235~240.

\[17\]邓家祺,蔡武城.伏安式快速测定BoD的微生物传感器研制\[J\].上海环境科学,1991,10(3):25~27.

\[18\]田秀英,马清润,王娜,等.水体中有机污染综合指标的快速监测方法进展\[J\].河北工业科技,2009,26(4):283~286.

\[19\]张梅.对生化需氧量测试方法的探讨\[J\].环保前线,2007,(6):9~11.

\[20\]张爱丽,项学敏,周集体,等.差压式直读BoD5测定仪的改造\[J\].分析仪器,1998,3(6):680~685.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解释篇8

概要:经气刺激神经感觉细胞,神经感觉细胞接受到这个刺激信息后,向大脑中枢神经发出传感电子信号,大脑中枢神经接收到信号后经过处理,迅速在向原神经刺激点发出一个指令(电子信号),这一来一往就构成了一个简单的初级电流现象。由于连续不断的刺激、必然会产生连续的,电信号来回的传递动作,由此就构成了经络系统与神经系统和现代光、电、磁理论相互结合的基本原理。

关键词:经络气功神经系统生物电电磁波电荷电磁场

如何使传统的人体经络循环系统、与现代医学的神经系统、和现代物理学中的光、电、磁理论完美地相结合。一直以来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虽然以前很多的学者都做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但是一直都没有取得比较合理的圆满的成功突破。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人们对经气没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其实,在人体经络循环系统中,对经气的研究才是核心,才是焦点。没有经气的动态运行,也就没有什么经络线路或轨迹的存在。那种机械的以经论经、照本宣科保守的思想将人们的研究带入了误区。本文通过自己对人体经络循环系统的亲身体验。试着对经络系统与神经系统和现代光、电、磁理论相结合做个初步探讨。有不到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学者提出宝贵意见。

一、传统人体经络理论与现代物理学中的光、电、磁理论相结合的基本原理:

现代医学表明;人体神经感觉信号的传递是依靠生物电信号来实现的。神经的电信号是生物化学电。也就是说,在人体的神经纤维中,是电信号或生物电荷的上传下达来回运行,才是沟通大脑中枢神经与某个神经感觉细胞刺激点的关键因素。明白这一点至关重要。

当练功人的意念力集中到人体的某一个穴位时,这个穴位就产生了经气。随着意念力的增强,经气产生积累的增多,此时经气就会自动沿着人体组织间隙向前运行。经气的这一微小举动,被处于高度放松状态的人体神经感觉细胞发现了,并及时通过神经纤维向大脑中枢神经发出传感电信号。大脑中枢神经接到感觉信号后,立即做出反应,向受刺激点回复一个传感电信号。这一来一往多次重复持续不断地快速传递运行,就形成了连续的电流运行状态。这时的神经纤维就象一根电线一样,成了传递生物电信号的导体了。根据‘电生磁、磁生电’的原理。电、磁现象在人体神经纤维束上出现了。这也就是人们经常说到的,在经络上检测到有生物电现象的基本原理

经气的运行是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之下运行的。在经气运行的线路或者通道上分布着神经感觉细胞或神经纤维束,它们两着大多时候是并排一块运行的。这就是很多人很容易将经络与神经混为一谈的原因所在。

现在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下现代物理学中的电、磁和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现代物理学认为:电磁波是电磁场的一种运动形态。电与磁可说是一体两面,电流会产生磁场,变动的磁场则会产生电流,变化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构成了一个不可分离的统一的场,这就是电磁场,而变化的电磁场在空间的传播形成了电磁波。

由于人体神经系统,就象立体网络一样遍布全身各处。各个线路点的经气运行都在它的掌握和控制范围内。当练功人在做整体或者多点多线路的经络同时运行时,经气必然多点同时伴随着神经感觉系统一块做整体运行。此时的神经系统在多点不同线路的经气不断连续刺激下,大脑中枢神经就必然同时,向多个刺激传感点发出多路来回的电信号动作。这同时多点多线路的神经传感电信号来往,就以立体的形式构成了一个巨大复杂的带电的神经网。由于这带电的神经网络,是随着神经传感电子信号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的。因此,这种变化的电流现象就会引起,其中的电场和磁场的变化。而这变化的电磁场在空间的传播,就形成了电磁波。这就是人工有意识,有控制产生电磁场和电磁波的基本原理。

总之、练功人通过运用经气这个‘工具’,来刺激人体的神经感觉细胞,促使神经系统产生传感电子信号,通过电信号多次重复连续的上传下达动作,致使人体神经纤维干束上产生了变动的电流现象。随着练功人‘功力’的增加,向外发射电磁波的能量,也会相应的增加。

在经气这个‘工具’的帮助下,人体原来没有感觉的神经传导线路,现在有了感觉。它对人体神经系统的拓展开发作用,以及对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治疗,必将会发挥积极的影响。

根据此原理,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练功人以前所存在的一些特异神秘现象,也就不困难了。例如、一些传说的练功人功夫达到一定程度后,身体会向四周发出一种看不见的光。还有古印度修行人所说的三脉七轮中的顶轮上方有个发光体(梵天轮或梵穴轮)等等吧!这些现象均可以用现代电磁波理论中的光谱分类构成,来做出科学的合理解释。

二、练功人与普通人向外释出电磁波能量的区别:

电磁波定义:“从科学的角度来说,电磁波是能量的一种,凡是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会释出电磁波”。根据这个定义,也就是说普通人虽然没有经过特别练习,也能向外释出电磁波。只不过这种释出是自然的、是不自觉的释放,其释放的能量也是非常微弱的。而练功人所释出的电磁波能量则不同。它是由练功人思维意识产生电信号后,通过人体神经网络运行来产生的一种电磁波能量。它是人工有意识产生的。其释出的能量强与弱是由练功人的‘功夫’来决定的。

针灸虽然能够使人体产生经气,并且能传感出生物电现象。但是,由于其稳定性差、且不容易连续运行,那种多点多线路经气同时运行的复杂方法则更难以实现。因此,用针灸的方法来研究人体经络与现代光电磁理论相结合,本就先天存在严重缺陷,其研究的结果是可想而知了。

人体生命是鲜活的、是运动的。因此、动态的经气运行必将产生动态的光、电、磁现象,加上人大脑思维意识、中枢神经的干预和调节作用等。这些优势是其它方法没办法替代的,也是非常复杂的。这也将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重点。

经气的运行,对开发人的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也非常重要。它在人的思维意识控制下,所产生的生物电磁波种类以及波长,目前还不是十分清楚,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这些研究工作将会对人的大脑功能的新发现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正电荷与负电荷在人体表面分布的区域:

我的体验是:1)从总体上看,以人体的正中线为分界线,将人体分为左右两个部分。一般情况下,人体的左面运行的是带正电荷的电流和电场。右面运行的是带负电荷的电流和电场。这就构成了人体左右两个磁极现象,这同地球的磁场现象极为相似。真可谓天人合一再次重叠。这也是电、磁理论的很好证据。正电荷与负电荷的其它分布区域,请参看我前面写的《人体阴阳分界线和阴阳区域立体模型》。另请注意,这篇文章中有少部分存在一定的错误,等我以后有时间了再做修改完善。

普通人体不显出磁场,是因为人体内的生物电流,在整体上来说,是无次序的。因此如何使得人体内的生物电流,从整体上形成有规律的运行,从而使得人体内的电磁场与大自然的电磁场互相吻合,是今后人体生命科学研究的内容。目前来说,只有练功人才能做到这点。

说明;这小节未经严格的实际检测,最终的结果应该以实际的科学试验为准。

四、人体吸收外界电磁波能量与向外发射电磁波能量的主要通道:

经过我的亲身体验,我个人认为,人体接收自然界电磁波能量和向外发射电磁波能量的主要通道是:1)脸面部位。2)人体的2个手心部位。3)人体的2个脚心部位。共5个部位。

这五个部位正好与我前面发现的《太极五行经络运行轨迹模型》组合相互一致。其中原因主要是,在这五组太极图式的经络运行表面上,同时分布着两组经络运行方向完全相反的现象。这种阴阳经络运行现象,可以解释为正电荷与负电荷的运行变化现象。这种自然规律的巧合重叠,恰好也说明了我发现的人体经络运行规律是正确的。

五、应用领域:

在现代医学中,用电磁波来治疗一些疾病,已经是非常普遍了。电磁波是一柄双刃剑。当它与我们人体自身的生物电磁波频率匹配时,可以为我们服务。当它与人体自身的生物电磁波频率不匹配时,就会给人体造成伤害。有些伤害是隐性的,是难以察觉的。练功人在炼功时所发出的电磁波能量,是人工制造发出的生物电磁波,自然与人体自身的频率相互匹配。

以此原理来解释一些气功师,给人发放外气治疗疾病。其实质就是应用了电磁波能量这个原理来实施的。是符合现代科学原理的,只不过以前我们认识不清楚罢了。

历史上那些假冒的‘大师’、大仙们,用神秘的、充满诱惑的语言,打着教人练功成仙的幌子,四处招摇撞骗。致使很多的人劳命伤财,这类沉痛的历史教训,人们应该引以为戒。

六、结束语:

对人体经络循环系统,与神经系统和现代物理学的光、电、磁理论等,这三方面的有机结合及研究,是需要多方面较强的专业知识来协同研究完成的。由于我的能力有限,在这方面的理解和论述都有一定的缺憾。我只能大概粗浅地说一个基本理论框架,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详细准确的内容还是要敬请这方面的专家学者一同来完善。这三者的结合,必将开创出一个人类新的医学思想体系,也预示着新的人体生命科学时代的到来。

说明:我发现和构建的人体经络循环体系主要是由以下文章来具体表述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我的博客上参看下列博文。

1、《人体阴阳分界线和阴阳区域立体模型》,其中主要内容是;划定人体的阴面和阳面、以及其中经络的运行区域。也可以理解为,带正电荷的表面和带负电荷的表面。

2《太极五行经络运行轨迹模型》,其中主要内容是;经络的运行规律。

3《关于经络体系是由一套系统多种结构组成的探讨》,其中主要内容是;经络的构成及结构。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解释篇9

关键词:水淹层测井解释

一、油层水淹后产层物理性质的变化受注入水影响,储层性质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岩石的电学性质、孔隙结构、水动力学系统等方面。

1、孔隙度、渗透率的变化注水开发过程中,注入水的推进和冲刷使岩石的孔隙度、渗透率发生改变,其变化大小与水洗程度有关。弱水洗时,岩石中的粘土矿物受注入水浸泡发生膨胀,孔喉变窄,孔径变小,被冲刷的胶结物也可能堵塞孔道,导致孔隙度变小、渗透率降低;强水洗时,受注入水的长期冲刷,粘土矿物被冲洗,使得泥质含量降低,孔隙度变大,渗透率提高。因此,在注水井附近的高水淹区域,储层渗透率有明显提高。

2、含油性及油水分布的变化注水开发前,储层内主要为束缚水,含油饱和度高。随着水驱程度的提高,油水分布发生变化。由于储层的非均质性的差异,物性好并且与注水井连通性好的区域先水淹,含油饱和度降低;相反,物性差且与注水井层连通差的区域后水淹或未水淹,剩余油饱和度相对较高,成为挖潜调整的主要对象。

3、润湿性的变化岩石的润湿性与岩石的性质和孔隙结构有关,并由其亲水能力表现出来。实验表明,水淹后,石英、长石的面增大,岩石的自吸水能力增强,逐渐由弱亲水向强亲水转化,使水淹层的孔隙度指数m和饱和度指数n的值也有所减小。

4、地层水矿化度的变化注入水进入地层后与原始地层水发生溶液混合作用和离子扩散运动,导致地层水矿化度发生变化。注入淡水时,地层混合水的矿化度将低于原始地层水矿化度,并随着累积注入水量的增加,地层混合水的矿化度不断降低。注入污水时,其变化十分复杂。如果注入部分的电阻效应大于驱替部分的电阻效应油层水淹后电阻率就增大,反之就会减小。

二、水淹层的定性识别方法储层水淹后,其在测井响应曲线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反应,通过测井曲线对比,可以定性判断水淹层及水淹程度。定性识别水淹层,就是根据测井曲线响应特征判断油田是否水淹。由水淹层机理及特征可知,油层水淹后最基本的变化是地层水电阻率Rw和地层含水饱和度Sw的变化,因此用常规测井资料定性识别水淹层的基本方法是根据Rw、Sw变化有明显反应的视电阻率曲线和自然电位等曲线,中子伽马自然伽马测井电磁波传播测井,声波时差测井,人工激发极化电位,Rtm测井,中子寿命测井,过套管电阻率测井,核磁共振测井,双频电阻率测井以及重建油层原始电阻率判断水淹层等方法,各种方法都有各自的适应条件,加之各地区地质情况和水淹特征不同,使得水淹层测井响应更是复杂多变,所以在地质条件约束下,因地制宜,根据水淹特征和水淹规律,找出适合于研究区水淹级别定性识别的方法

三、水淹层级别的定量判别评价利用测井资料对水淹层水淹级别进行定量划分,须最大量地从测井资料中提取水淹信息。根据地区地质特点及水淹特征等方面的差别,在提取水淹特征参数并作归一化等处理后,根据分析结果,从中选择相关系数较大的几个的水淹特征参数,根据已经掌握的井资料,制定合理水淹级别的判别标准。最后利用判别方法对水淹层水淹级别进行定量判别。实际应用证实,各种定量判别方法的适用范围不同,在不同地质条件和水淹特征下,同一种定量判别方法对不同水淹级别的判别精度不同,各种判别方法所选取的特征参数特性及数目也不同,为了吸取各种定量判别方法的优点,减少各种定量判别方法间的误差,可采用多种定量判别方法对同一水淹层的水淹级别进行同时判别,然后根据最大隶属度和最大概率原则,取概率最大者为被评价水淹层的水淹级别。可动水分析法[水淹层定量评价的一般思路:在对水淹级别进行定性识别和定量判别基础上,将定量判别结果与所建立的相应水淹级别的水淹层测井评价模型相结合,利用水淹层测井评价模型进行处理和评价,最终提供储层参数和产水率参数。对应不同的水淹级别要建立不同的水淹层测井评价模型。

四、水淹层局限性及对策我国在水淹层水淹机理和解释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在单井测井资料的水淹层测井解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水淹机理的基础理论实验研究比较薄弱,有些解释模型和方法还不适应油田特点和水淹层评价的要求。2)解释过程中,过多地依赖经验公式,而没有考虑注水开发过程中油层岩性、物性以及电性变化造成对原有模型的影响;3)大部分油田还不能进行薄层、超薄层和细分水淹级别的解释。针对以上各种情况,制定对策:1)使用新的试验研究方法求准剩余油饱和度等其他参数,以岩石物理实验研究为基础建立新的有地区特色的测井解释模型。2)发展新的测井解释理论和方法。3)以测井为核心,地质和开发为导向,进行单井和多井分析综合分析、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解释,相互依托,相互验证,提高测井解释的精度。4)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深化和拓宽测井解释与分析的研究内容,包括加强测井在油气田地质、工程、开发等方面的应用。5)从单井向多井综合解释和油层描述发展,向工作站图像解释和集成化测井解释方向发展,以测井为纽带,与地质、地震资料有机结合起来,将测井资料解释的综合应用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桢,骆淼,杨曦,林振洲.水淹层测井解释方法综述,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6,3

[2]郭小燕,魏远明等.八面河油田水淹层储层性质变化及测井响应特征研究,中国西部科技,2011,10(14):13-15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解释篇10

1继电器的组成部分

一般的继电器主要由线圈以及触点两个部分组成,在不同类型的继电器中会加上不同的相关器件来保证相关电路工作的顺利进行。继电器的电路符号主要由一个长方形以及一组触点符号来表示。在继电器的线圈增多时,就增多相应的长方形,并且要在长方形内部或者旁边标上相应的字符“:J”。触点在跟线圈相组合之时,可以直观的画在长方形的一侧,也可以将触点具体的画到相关的控制电路中,并且根据继电器的不同类型要标为不同的符号,这些符号包括有:H型、D型以及Z型。H型是一种动合型的触点,在通电之后触点闭合;D型是一种动闭型的触点,在通电之后触点断开;Z型是一种转换型的触点,分布又包含了一个静触点以及两个静触点共三个触点,能够在通电之后达到转化的作用。

2继电器的分类

继电器按照不同的方式可以有多种的分类,这些分类方式包括了按照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分类,按照其外形、负载、防护类别、动作原理原理分类等等。具体来说,工作原理分类的继电器有电磁类型的继电器、固体类型的继电器、温度类型的继电器、舌簧类型的继电器、时间类型的继电器、高频类型的继电器、极化类型的继电器以及其他类型的继电器。而微型、超小型以及小型则是按照继电器的尺寸来分类的。继电器的功率不同也具有了不同的分类别:微功率、弱功率、中功率以及大功率的继电器。继电器的种类类别很多,但都是在运用相关的原理上来进行相应的运用的。

3继电器的作用

继电器是一种起到安全控制的开关元件,继电器通过相关的感应机构来反映相关的输入变量,并且对相关的电路实行具体的通断控制,驱动部分也是继电器进行相关工作的一个重要枢纽部分。在继电器的相关作用中,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别:控制多路电路;扩大控制能力;综合控制信号;以及实现电路的自动化运行。

二、继电器在电器工程及其自动化低压电器中的应用

1继电器测试

触点测试法。触点是继电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的稳定对电路控制起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作用。在测试触点时,用万能表来测量相关的开关和电阻,其电阻值应该为0,而触点和动点的阻值应为无穷大。通过这种测试,可以判断出常闭开关以及常开开关。

线圈测试法。线圈主要是要测定其继电器的线圈阻值,一般采用万能表的10倍的欧姆档来判断相应的线圈是否是完好的,有无开路现象。

吸合电压及电流测试法。在对相关的吸合电压及电流进行相关的测试时,需要用到一个稳压电源和一个电流表,给继电器输入相应的电压,通过串入电流表进行相关的监测。之后渐渐调高电源的电压,通过听觉判断继电器的吸合声,记录下具体的吸合电压以及电流的数值。通过多次测验求平均值可以提高测试的准确性。

释放电压及电流测试法。测试释放电压及电流与测试吸合电压及电流方法基本一样,电路连接相同,只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是要渐渐调高电源的电压,通过声音判断释放的声音,记下相关的电压以及电流数值,完成相关的测试。

2继电器在电气工程中的运用

继电器在电气工程中具有广泛的运用,能够帮助电气工程低压电器更好的实现电路运作过程。半导体继电器以及固态继电器的相关器件一样,固态的器件是一种可控硅器件。当线圈中通过了特定的电压之后,产生了相关的电磁效应,相关的衔铁会由于相关的弹簧拉力而回到铁芯,使得相关的动触点和静触点相互吸合。在断电之后,电磁之间的作用消失,衔铁回到最初的位置,动触点和静触点吸回。在这种吸回和释放的作用下,达到了对相关电路中电流的开和闭的作用。这种控制作用,在电器工程的相关低压电器中运用得尤为广泛。由于电气工程是一门十分杂揉、综合了各个门类的学科,这其中就包括了相关的电路技术原理、模拟电子的技术、微机的运用和原理、信号系统等等与电气相关的技术领域,电气是影响到人类社会现代化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方面,电气工程技术的不断完善是一种时代的要求,也是技术发展带动的结果。继电器在电气工程中运用的不断完善,能够不断促进电气工程的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技术变革。

3继电器在自动化中的运用

自动化提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效率,实现了人类改造和创造世界的能力。自动化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自动化的相关设备和装置的出现改善了人类从事相关劳动的过程和方式。自动化中的低压电器能够根据相关的信号和要求实现开合电路的目的,从而提高自动化的整个运转效率。低压电器按照工作电压的高低可以进行不同的划分。一般以交流1200V、直流1500V为标准,可以分为高压和低压控制电器两大类。在我国,自动化的低压电器出现了很大的发展契机,国内不断推出了几代产品,中国的低压电器从单纯装配、模仿到自主研发,经历了很大的改变,并且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不断改变了我国低压电器生产的相关企业规模小、效率低等的现状,新一代的产品在不断更改着我国继电器在自动化低压电器中的运用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