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知识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13:33

企业管理知识点篇1

关键词:企业知识管理水平式管理柔性管理

一、中国企业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二、中国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现实性

三、中国企业实践知识管理的艰巨性

四、中国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具体策略

企业管理知识点篇2

关键词:文化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1引言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生命所在,在一个优秀的企业中,必须具备的是文化,而具备了生命之后,企业还需要成长,因此,企业应该在知识型的文化带领下,通过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将企业带到一个发展的道路上来。出色的企业文化是知识型企业文化制定出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成功的重要因素,他们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也可以说是相互制约,相互帮助的。在知识型企业文化的发展下,人力资源管理培养出的员工也都是知识型的,这类员工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最直接的动力源泉。这种模式下,知识型员工与普通员工就会具备明显的差异,知识型员工会具有创新精神,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只有创新,才能长久的发展下去。因此,企业文化知识型人力资源管理是个推动企业发展、社会发展、世界发展的主要原动力。

2企业文化知识型人力资源管理的涵义与特点

2.1企业文化知识型人力资源管理的涵义

企业文化知识型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在当今社会中,企业在不断的发展生产,员工需要具备更多的知识去生产、创作、应用到企业的发展中。作为脑力劳动者来说,知识型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的一部分,其价值意义极其深远。它不仅仅可以将企业的发展带动起来,还能使一个企业具有优秀的文化,使企业的发展及其稳固。再者,由于知识型人力资源管理具有自主性,创造性,在企业文化中,创新是一个企业维持生命的能力以及能量。企业文化和知识型人力资源管理二者之间不能缺少任何一个,只有不断的利用知识型人力资源管理去带动企业的发展,用文化制约着企业的管理,才能使一个企业具有更多的文化素养。

2.2企业文化知识型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知识型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文化特点,该特点重点在企业之中培养的知识型的员工身上。知识型员工具备多重特点,比如,知识型员工具备创新性,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只有不断发展进步才能在社会上生存下去,这就需要企业之中的知识型员工不断的创新,才能供应企业文化在社会中的立足。知识型员工还应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技术技能,在企业文化发展中,单单具备体力劳动者是远远不够的,员工应具备的不仅仅是自身所会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相应的管理技能、经济技能等。其三,知识型员工应具备自己的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形形的人才能组成丰富多彩的世界,同理,在一个企业中,只有具有不同价值观的知识型员工,才能使企业文化充满活泛的气息,才能使一个企业充满创新、个性的活力,在这种活泛的气息中,知识型员工不仅仅会做到自己应该做到的工作,还会自发的充满竞争意识,唯有竞争,才能进步。最后,企业是一个个体,也是由各个人组成的整体,所以,在企业中,知识型员工更应该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凝聚精神。因此,企业文化中知识型员工是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下培养的重点。

知识型员工具备自主创新型,在各种问题上会有自己的看法,积极的去做到自己的分内工作,因此,在知识型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组织中,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员工的特点爱好以及技术所在,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优点长处,为企业不停的注入新文化,带动发展,为企业提供出知识性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

3企业文化知识型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3.1企业文化知识型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原则

要使一个企业文化不断的创新,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因此,要为这些知识型员工提供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自主、创新、公正公平的良好氛围。只有在这种模式下,员工才能更好的被激发出创新思想,创新意识,进而,为企业的创作发展也具备更多的良性因素。在这样的轻松良好的氛围下,员工的潜力被充分挖掘出来,在管理的时候,充分授权,给予信任,对员工与管理者之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给了员工轻松的办公氛围之后,要使他们不要走出“界”,这时就需要企业之中人力资源管理者们的一个技巧的管理体系了。健全的管理体系可以使知识型员工在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范围内自由自在的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不断的创新,迎合企业发展的业务需要、管理需要、结构需要等。为了追随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管理者还需在企业文化中增添定期学习交流的模式。只有一个充满文化的企业给予员工定期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技术的培训,才能使知识型员工业务不生疏,反而会不断成长进步。

3.2企业文化知识型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模式

知识型企业的模式的成功创新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创新,管理者给予知识型员工三个基本环境:竞争环境、成长环境、激励环境。社会中无竞争,不进步,企业更甚,在一个充满文化的企业中,只有不断的优胜劣汰,才能使员工充满斗志,积极工作,创新出新的产品。同时,将员工所学的知识互相交流沟通,多学多用,不断进步,和谐发展。最后,将具备挑战性的工作与业绩、绩效、薪资挂钩,会激励员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不断要求自身的进步,创新,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知识型员工是与普通员工不同的,他们付出更多的脑力劳动,他们具备更多的想象力,注重精神物质多一些。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注重奖励和激励模式的推动。同时建立起知识型的培训机制,让员工具备更多学习新知识的机会和兴趣。对于“复杂”的知识型员工来说,在培训的过程中也要给予他们多重的激励。激励上既要满足知识型员工的物质需求,更要满足知识型员工的精神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发出知识型员工的无限潜能。

结语:

当今社会中,企业的发展远远不能依靠老思想、老方式了。只有知识才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最佳捷径。因此,在企业文化这个大生命中,员工要具备的是知识,只有员工具备了知识,才能不断的创新。知识型人力资源管理者在这种模式下,需要建立起知识型的核心体系,以激励创新为主,刺激知识型员工不断创新,达到不同的高度,为企业文化增添新的人文色彩。由于知识型员工更注重精神层次的满足,则需要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各个层次给予他们不同满足的条件,使其在企业发展的浪潮中起到坚实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九胜。企业文化与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葛洲坝易普力有限责任公司,2006.

[2]李东.论知识型企业及其特征[J].上海企业,2001,4.

[3]彼得?德鲁克.变动中的管理界[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企业管理知识点篇3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理念

1 我国中小型企业的特点

(1)中小型企业的知识管理特点:所谓知识管理就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提供新途径的管理。其目的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智慧提高企业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与传统企业管理相比,中小型企业的显著特征首先体现在管理的核心上。在传统企业中,土地、资本、劳动力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因而传统企业管理在相当大程度上是有形资源管理,即非知识资源管理,而中小型企业管理的核心则是知识管理。中小型企业的知识管理工具是基于网络、数据库、知识库的。网络功能、知识库需要能够管理企业的显性知识,并且能够积累、挖掘企业的隐性知识。中小型企业知识管理的目的是要在企业内部实现知识共享,使员工都能共享科研开发的成果,鼓励员工积极进行知识生产和交流。这就需要知识型企业构筑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得知识能够在企业内部生成、交流、积累,能够在企业外部与其他企业进行交流、共享、合作。在这个环境里,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能够不断被激发,从而使企业能够不断的进步。

(2)中小型企业的创新特点:知识型企业需要不断的创新知识来谋求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创新是这些企业得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企业具有知识型的员工和良好的学习环境。知识型员工在新型的组织形式中应用先进的知识管理工作并不断为企业创造新的知识是知识型企业获得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3)中小型企业的新型组织结构特点:中小型企业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建立一个有利于企业进行有效知识管理,适应企业环境变化的组织体制和组织结构。传统的金字塔型组织结构,适用于较为静态和单纯的企业环境,无法使企业以更快和更灵活的方式满足市场和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不利于企业员工之间的接触和交流,妨碍知识的创新和应用,因此,这种组织结构在知识型企业中趋于淘汰,一种适合知识经济特点和要求的新型组织结构将其取代。目前,中小型企业所采取的组织结构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网络组织结构,另一种是学习型结构。其中,网络组织应用计算机网络,以各个功能单元为节点,在企业内部和外部建立纵横交错的信息通道。这种组织中,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被打破,企业组织结构以信息通道进行展开,组织单元相互关联、交叉功能强、富有柔性、机动性高。同时,网络组织的高度分散使得决策中心向知识存在的地方转移。

2 中小型企业中知识型员工的特点

(1)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和相应的专业特长。知识型员工大多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开阔的视野,宽泛的知识层面以及其他方面的能力,具备了较高的个人素质和专业知识。

(2)具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知识型员工大多具有较高的需求层次,更注重实现自身价值,因此更热衷于具有挑战性、创造性的工作,渴望通过这一过程充分展现个人才智,实现自我价值。

(3)工作选择具有较高的流动性。知识型员工由于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和相应的专业特长,有能力接受新工作、新任务的挑战,因而具有更多的职业选择权。

(4)工作成果不易加以直接测量和评价。知识型员工是在不确定环境中从事创造性的工作,其过程往往没有固定流程,呈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支配性,其工作成果常以某种思想、创意、技术发明、管理创新的形式出现,因而往往不具有立竿见影、可以直接测量的经济形态。并且由于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许多知识创新和科研性成果的形成需要团队协同合作、共同努力。这一特点为企业正确评价知识型员工的个人价值,给与合理的薪酬带来一定困难。正是由于中小型企业的特点及其知识员工的特点而使得中小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不同于一般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建立适应自身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3 3p模式对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局限性

3p模式虽然是针对中小型企业提出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但它并不是完全适用于中小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3p模式是建立在严格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基础上的。但是由于我国中小型企业中的知识管理多是对员工头脑中存在的、难以明确地被他人观察、了解的创造性知识和思想的管理;是将分散在各个员工头脑中的零星知识资源整合成强有力的知识力量,使企业能够更好地运用企业人才资源的集体智慧,提高对市场的应变和创新的管理能力。而这种隐形知识的管理不好定量分析。并且知识型员工是在不确定环境中从事创造性工作,其过程往往没有固定流程,呈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支配性,其工作成果常以某种思想、创意、技术发明、管理创新的形式出现,因而往往不具有立竿见影、可以直接测量的经济形态,从而使其工作成果不易加以直接测量和评价。这就是说,单纯的3p模式在中小型企业的知识管理上存在明显的不足。

其次,薪酬是劳动力价值的一种反应。站在劳动者的角度来看,是对劳动者的付出给予一个认同尺度,如果薪酬低于劳动者的主观期望,员工就会觉得不值得干下去,就会导致怠工、跳槽;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看,薪酬是企业营运成本,增加薪酬就必然增加成本。我们都知道纳什均衡的意义: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将导致集体利益受损,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所以,为了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利益最优,必须要克服双方各自单纯的追求利益所带来的负面思想,这单纯依赖3p模式是做不到的。

第三,让我们来看一下制度。制度的同义词是“缺陷”,制度永远是不完备的。单纯依靠制度设计追求“完美”和“最优”是根本不可能的。企业注重规章制度的建设与对员工的监督考核,并从员工的行为来对个人进行评价,就会造成硬性管理占居主导地位,即以硬件管理为主,对员工精神上、观念上的管理和引导则比较忽视。由于社会和人是复杂的,人的价值取向是多元化的,这就决定了制度设计,这种硬约束只能解决部分问题。同样,建立在单纯3p模式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硬制度是不能解决全部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所以企业需要依靠软性约束。这种软性约束,就必须考虑人的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必须承认人的需求除了物质需要之外,还有高尚的精神追求。

企业管理知识点篇4

【关键词】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经营管理;变迁

文章重点探讨了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经营管理的变迁过程中,对知识经济时代兴起的背景、知识经济与企业经营发展之间的关系、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应当实现什么样的变迁等知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一、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介绍

自上世纪中叶以来,伴随着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新科技革命的兴起,人类知识呈现爆发式增长。无论是自然科学领域还是社会科学领域,知识总量呈现史无前例的突飞猛进,并迅速扩张。无论是从工业领域、农业领域还是涉及到与人民群众生活生产相关的商业领域、服务业领域,知识经济无不体现着巨大的力量,各行各业都已经能够看到知识经济的渗透和影响;新科技革命在全球的广泛发展,在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时代下,打破了传统的知识应用领域的限制,从空间和时间上都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逐步形成了知识经济在科学技术与生产一体化的大格局,知识经济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生产力进步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对各国经济的贡献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知识总量和种类的剧增及其经济功能的日益增大,使知识现象中的经济含量日益突出,形成了广泛的知识经济化现象,构成了知识经济兴起的根本原因。

二、知识经济时代与企业经营理念变迁的联系

首先,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的经济知识化是企业经营理念变迁的必要条件。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呈现出企业对知识需求的急剧增加以及对知识的高依赖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知识含量逐步扩张的趋势和特点。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在经济结构以及经济活动的各个要素和环节都更加依赖于科学技术和创新和应用。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过程中,生产资料、生产对象、劳动者、管理者等一些实体性要素的科级含量逐步提高,知识经济的每个特点都高度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中,使企业整个经营管理都发生了质的飞跃。企业经营管理中不仅仅在实体要素中高度依赖于知识,就是在生产关系中的分配、消费以及交换环节等也都日益以经济化的知识发展作为重要依托。

其次,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的经济知识化加速了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变迁。

知识经济化、企业经营运用知识换取经济利益的发展,二者之间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统一体。知识经济对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变迁的加速作用主要是通过运用知识创新、知识进步,并将之应用到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参与企业经济运动,将知识创新成果转换为企业经营生产的实际经济利益。

三、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经营理念应该实现什么样的变迁?

知识经济毫无疑问的对社会经济经济基础、社会经济结构和人类的生产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使得企业的经验管理理念也随之产生了深刻的变迁。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究竟在经营管理理念中实现什么样的变迁?

首先,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应当时刻突出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实现精简化和虚拟化。

企业经营管理实现精简化就是要重点减少企业管理中的中间环节,在管理过程中重点突出扁平化和精简化的网络模式,以这中模式取代传统企业管理的金字塔型的组织架构。虚拟化变迁就是依托信息知识和网络知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通过虚拟的组织体系将一些具有不同专业优势的技术公司和人才链接到一起,借助于现代化的网络系统,实现在经营商讯、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和共享,以此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面积,为企业带来高额的利润,避免了企业因为组织架构臃肿而形成的效率低下的状况。企业经营管理实现简约化和虚拟化的变迁,可以为企业有效利用外部资源、开创发展新思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企业经营管理应当重点突出企业发展的个性化特征,在知识经济时代下突出从标准化向个性化方向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经营理念实现向个性化方向发展,突出组织架构的扁平化和虚拟化,突出的是企业经济组织架构中的柔性化变迁;而企业在生产管理领域实现向高科技防线的变迁则是在生产方式中的变迁。无论企业在组织架构中实现的变迁、还是在生产管理领域中的变迁,无不体现着知识经济时代下以科技进步和信息产业发展为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变迁带来的巨大影响,并使得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分散性、小型化、多样性提供了必要条件,使企业经营管理实现个性化成为一种可能。传统条件下,企业在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条件下的大规模、大批量和集中化、单一化的生产模式,使诸多企业体现不出自己的特点,不能形成具有自身比较优势的产品。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的经验管理理念可以根据市场变迁和实际需求状况及时的改变生产方式,自由灵活的根据市场状况,实现自我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生产经营。

企业管理知识点篇5

关键词:供应链;知识管理;综述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资源和智力资源已经成为保持企业竞争优势和维持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知识管理因此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市场的形成,世界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之间、合作伙伴之间的业务交流越来越多,企业需要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资源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巩固其市场地位。在企业自主知识创新风险较高、成本较大和企业自身创新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从组织外部获取新知识(包括科学、技术、管理等知识)是企业知识增长和价值创造的有效途径。而供应链作为企业获取外部知识和价值创造的一个重要源泉,通过协调与整合不同企业的互补资源(包括知识),可以使成员企业学习和掌握企业外部的先进知识,从而提高组织的知识水平和知识创新能力。因此,对于供应链中的任何一个企业来说,供应链都是一个蕴藏着丰富知识资源的“知识源”。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问题逐渐引起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关注。

1998年,在英国政府的支助下,hall在“基于能力提升的伙伴关系战略与知识管理发展规划”项目中对两条供应链中隐性资源(包括知识资源)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种分析供应链中隐性资源作用的技术,对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进行了研究.随后,crone研究了北爱尔兰跨国企业供应链中知识转移和传播的问题,分析了导致知识转移障碍的原因,提出了实现跨国企业供应链知识转移的措施。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在其全球供应链中建立了知识共享机制,同其供应商和客户分享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资源,并取得了实践上的成功。国外对于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研究主要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供应链中的知识类型及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供应链中的知识学习,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与转移,供应链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供应链知识管理的实现,供应链知识管理与供应链绩效的关系等。这些研究多以企业绩效理论、组织学习理论为依托。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同时有对具体案例的详细分析和对其理论意义的阐述。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也逐渐关注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问题,相继有一些介绍供应链中知识管理概念和知识管理实施的文章发表。本文将重点论述国外有关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研究。

1 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内涵

供应链中的知识除了企业内部知识以外还包括存在于供应链中的企业外部知识,供应链知识管理的范围也从单个企业扩展到企业之间,增加了企业边界、文化冲突、激励手段等影响知识管理水平的因素。因此,需要认识和了解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内涵。

1.1供应链中的知识

知识是通过经验和实践得到的一系列数据、规则、程序和操作的集合。而组织知识可以被看作有关组织信息、过程、价值和信念的集合,它来源于个人知识而又超出了个人知识,并为一个组织所特有。在供应链中,既包括个人知识也包括组织知识,还包括存在于企业外部的企业间知识。

lin认为,供应链中的知识是同具体环境相关的,在供应链组织间基于媒介的交流活动中存在两种知识——正式结构知识和非正式结构知识,正式结构知识包括网页上的内容、电子数据交换的事务信息和各种文件等。非正式结构知识包括电子邮件、论坛上的留言和协调过程等。正式结构知识通常是显性的,而且容易被编码化为正式的格式,在协作型供应链中这些知识是通过edi、网页、ftp等形式传播的。非正式知识很不容易格式化和记录,而且同具体环境相关,通常嵌入在过程中或人的头脑中。在协作型供应链中,这种非正式结构化知识是通过e-mail、电视电话会议、公告板等形式传播的。同时他提出,显性知识是为供应链带来竞争优势的关键。hall(1998)发现,供应链中的知识包括专门知识、常规(显性的和隐性的)和技术等,有四种知识类型:①整理性知识,包括同法律实体和财产权有关的知识,如专利、商标、版权、注册设计、商业机密、合同、执照、数据库等;②位置性知识,包括跟法律实体无关的知识,如企业声望、价值链结构、分销网络、组织结构、系统配置、市场份额等,这类知识是路径依赖的;③功能性知识,包括个人或集体的技能,如雇员的诀窍、分销商技巧、供应商的技巧或以上的组合;④文化性知识,包括组织特点、对质量标准的理解、组织能力如管理创新、变化、团队工作、对挑战的反应、客户服务惯例等。adrian把供应链中的显性知识分为结构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前者包括各节点企业的存货水平、生产计划和交货频率等知识;后者包括节点企业间生产计划调整、订单预测和计划等知识。appleyard从知识传播渠道的角度把供应链中的知识分为正式渠道知识(如专利、技术参数、专家技能等)和私有渠道知识(如雇员经验、销售技巧和客户偏好等)。

以上学者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对供应链中的知识进行了界定,但最后都指出,供应链中的知识是同环境相关的,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知识的种类和供应链的具体类型。

1.2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

目前在理论界,对供应链知识管理还没有确切的定义。一般认为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是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管理过程,是供应链节点企业运用集体智慧,通过获取、共享和运用存在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显性和隐性知识,使其产生协同价值,从而提高企业知识创新与运用的效率,增强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过程。

smimov认为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目的是在供应链结构中推动知识转移和共享,使核心企业、供应商和客户成为一体,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使供应链成员间的知识水平达到协调与优化。shaw提出在供应链中,知识管理是相关的,各节点企业只知道各自节点过程的知识,只有把各个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才能创造整个供应链过程的知识。lin从价值链的角度把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过程分为设计和开发、售前、销售、制造、分销、服务和技术支持7个阶段。不同的阶段各节点企业关注不同的知识种类,如在设计和开发阶段,核心企业对客户满意方面的知识非常在意;在售前和销售阶段,分销商对循环时间、服务水平和承诺响应质量等很关注。针对不同阶段不同企业所关注知识的种类对不同知识进行管理。总的来说,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可以描述为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知识创造、知识共享与传播、知识学习与吸收和知识运用的过程。对知识的管理能力直接影响到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竞争力。

2 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热点问题

2.1供应链中的知识学习

随着当今管理学界对组织学习研究领域的关注,供应链中的知识学习问题逐渐成为国外学

者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供应链中的知识学习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供应链节点企业组织共同参与的知识学习活动,是企业间的学习。love把组织学习理论运用到供应链知识管理中,提出组织间的学习促进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同时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有利于组织间学习的开展,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提高供应链整体的知识容量和竞争力。他还研究了怎样在供应链成员间创造共同学习的环境,并且认为基于合作的联盟能使双方产生信任和承诺,有利于供应链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spekman认为供应链企业的学习能力将最终决定企业的成败,提出了“学习链”这一概念。他指出“学习链”是由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组成的非线性学习网络,网络中各企业进行的是合作性学习,通过向伙伴学习和同伙伴一起学习的方式获得知识。“学习链”具有与学习型组织相同的特征,在学习链中供应链企业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共享知识以使其产生协同价值,产生于学习链这种非线性关系网中的竞争优势是很难被模仿的。他通过实证研究分析表明,知识学习对与客户满意度有关的供应链绩效有正的影响,但是知识学习同与成本有关的供应链绩效无明显联系。collins研究了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学习行为,认为供应链中的知识流与物流和资金流不同,不仅仅在相邻节点企业间流动,企业间通过联合学习可以创造出比单个企业分别学习所创造价值之和还要多的价值.他还指出当供应链中企业通过共同学习创造价值时,存在一个价值点,这个价值点就是供应链企业共同学习的特点。

huh选取了财富500强中一个物流运输企业所处的供应链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个供应链中组织学习的模型,假设有四种因素影响供应链中知识学习,分别是团队、系统、学习和记忆定位。四个指标下面分别又有4、5个指标。研究结果表明组织学习对于供应链的管理绩效有正的影响。bessant通过调查英国6个不同行业中进行供应链学习的不同现状,提出组织间学习是共享知识和传播实践经验的有效机制。

2.2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与转移

企业学习和掌握外部知识的前提是企业间的知识共享与转移.知识在供应链企业间顺畅和快速地流动就可实现组织间高水平的知识共享,反之则成为组织间知识共享的障碍。

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与转移就是各节点企业传播和交换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并相互转化和反复提炼,以增强各企业知识的相容性。国外学者对供应链中知识共享和转移的概念没有特别关注,而更侧重于对供应链知识共享和转移的实际案例进行研究。ki-chankim认为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共享是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基础,并且通过对一个汽车制造企业的调查研究,提出电子供应链设计是实现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的有效途径,指出各节点企业的知识共享态度和行为是把供应链网络从单纯的数据交换基础设施转换为知识共享网络的重要因素。shaw把一个汽车制造企业作为分析对象,提出供应链中知识共享的内容应该以显性知识为主,包括显性技术和程序的扩充、协作计划和预测等,同时含有少量的隐性知识,如对内部政策的理解和员工技巧等。wagner收集了182个企业知识共享活动的各项数据,并进行了统计和分析,随后得出:供应链企业间的沟通频率影响企业间的知识共享水平,知识的隐性化程度影响企业同相邻伙伴企业知识共享的满意度。

供应链企业由于其业务流程上存在的联系,其拥有的知识具有很大的互补性,这成为影响企业间知识共享水平的重要因素。roper通过对北爱尔兰18个跨国公司生产工厂和其本地供应商之间的知识共享进行研究,指出知识互补性对于供应链中知识共享的重要性,得出:跨国工厂与其供应商存在很大的知识互补性;在正常商业关系中附带的知识协作活动关系与有意识的知识协作活动关系存在明显区别;无明显证据证明知识互补性同知识协作水平的联系。由此可见,在供应链中企业进行知识共享的积极性比企业进行知识共享的能力更重要。

2.3供应链中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

知识的共享和转移是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核心,而供应链企业的吸收能力是实现知识在供应链中快速、顺畅传播的保证。1990年,cohen提出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概念,并把其定义为“评价、吸收和运用企业外部知识以达到商业目的能力”。组织的吸收能力不仅包括企业员工的吸收能力,还包括其知识在不同部门间传播和转移的能力,不单是个人吸收能力的总和。随着外部知识和信息对企业重要性的日益增加,供应链企业需要更高的吸收能力从其供应链合作伙伴处鉴别、提取和运用知识。chanvarasuth认为一个企业从其供应链合作伙伴那里利用和吸收知识与技术的能力叫作吸收能力。吸收能力同企业先前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有关,是组织创新能力的预报器,知识接受者吸收能力的缺乏是知识粘滞性产生的重要原因,是影响供应链内知识转移水平的重要因素。企业的吸收能力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吸收,更强调对知识的利用。只要规范的组织文化支持企业对吸收能力的培养,加上恰当的知识共享激励机制和畅通的传播渠道,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就会发生。

以上学者普遍认为,供应链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已经成为影响供应链知识转移水平的关键因素,吸收能力的强弱将决定企业获得外部知识的能力,从而影响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和供应链整体的知识创新能力。

3 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实现

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目的是提高供应链企业知识创新和运用的效率,协调和优化成员间的知识水平,扩大供应链的知识容量,增强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实现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必须有实施的理论框架和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管理系统为保障。

3.1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实施框架

在跨国企业中,如ibm、丰田、戴尔等一些知名的大公司都已经实现其供应链的知识管理,对供应链知识管理实施框架的理论研究有很好的促进作用。vries构建了一个在混合供应链中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知识管理实施框架。该框架以竞争性的企业环境为特征,提出三种类型的知识对实现混合渠道供应链知识管理是很重要的:具有前后联系的知识,操作性的知识和功能性知识。他还指出,对于渠道中处于上游的伙伴来说,想要获得具有前后联系的知识是最难的,它需要处于下游的合作伙伴来提供知识。这些下游企业相应地需要上游企业提供功能性和运作性知识。raisinghani建立了一个电子供应链知识管理实施框架,并且运用网络分析法(anp)度量知识管理因素与其他基于信息系统的电子供应链形成驱动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他认为,既然具有前后联系的因素在设计一个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不同组织需要按照组织需求从技术和过程上来设计知识管理系统,以适应组织的绩效评价标准和敏捷度。vries和raisinghani虽然都对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实施框架进行了研究,但都是针对某一特定条件下的供应链。因此,还不具有通用性。

3.2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系统

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系统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知识管理系统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企业间知识管理系统,是一种集管理方法、知识集成、战略协同为一体的综合系统,是实现供应链知识管理的平台.不少跨国企业率先在其供应链中开始建立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的尝试。国外不少学者也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lin提出了一个四层体系结构的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基础设施层、中间支持层、工具层和知识流层(如图1所示)。他还认为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系统的功能包括知识存储、数据交换、信息通讯、过程协作和知识创造。知识存储的最终目的是在供应链中建立一个知识服务器,集成各个节点企业的知识、数据交换、信息通迅、过程协作,同时具备知识传播功能。wu论述了在运用多的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中怎么解决知识管理的问题,并且总结了多种知识管理多系统。eva描述了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系统的应用,讨论了在技术和知识非常密集的商业环境中产生的对知识共享的需求,主要从技术角度研究了知识管理系统的潜力。以上学者都是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对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进行研究。

其他一些学者则对供应链局部的知识管理系统进行研究。chandra对以客户为中心产品设计的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进行研究,lau研究了供应链中采购知识管理系统的具体设计。总的来说,大部分国外学者热衷于对某个具体行业或某条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

4 知识管理与供应链绩效

ki-chankim通过某汽车制造电子供应链的研究指出,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使企业节约采购和交易成本、减弱了牛鞭效应对其造成的影响,降低了库存,对研发和联合工程带来效益,同时提高了供应链的敏捷化程度和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shaw提出,为了成功地实现供应链管理,一个企业必须拥有和共享供应链不同方面的知识。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就像一项新的供应链管理措施一样能够增强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供应链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结合将极大地提高供应链的绩效。batenburg认为企业间的相互信任是供应商联合进行有效知识创新的关键因素,并对一个荷兰企业的案例进行了分析。g1isby介绍了一个丹麦公司在打开日本市场的过程中通过有效的供应链知识管理战略同分销商进行知识共享,从而提高了整个跨国供应链的知识共享水平,增强了企业竞争力。以上学者通过对供应链中某个具体行业或某条供应链案例的分析来研究知识管理同供应链绩效的关系,这也是国外学术界研究供应链知识管理问题的一大特点。

企业管理知识点篇6

伴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管理内涵也将产生极大的改变,并由此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生产、流通及销售是工业经济时代管理的重点内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企业管理中其重点内容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转向有效识别、获得、开发及应用知识,是知识构建转化及共享的重要手段。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有效研究与开发知识,是企业应变与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人是企业管理的对象,劳动力的人是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主要对象,其有效管理可以对劳动生产率及资本增值率进行有效提升。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这种对象的主要特征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由劳动力的人转变为智力的人,人向知识载体、知识源泉进行转变,随之其管理重点也发展了一定的改变,转向为共享、开发知识,对员工专业素质的培训等。知识生产力、增值率及创新能力的提升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管理的核心。

二、知识经济对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的影晌

以知识为资本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并将传统农业和工业经济的产业结构从根本上进行了改变,在生产过程中将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将知识作为一种生产动力,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同志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知识经济时代下,创新是企业管理水平提升的主要动力,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必须将新的管理要素列入管理创新系统内,加大管理力度,确保企业发展具有强有力的保障。

(一)知识经济对企业管理观念的挑战知识经济时代下相比其他形式的经济方式,经济增长已经不再对传统型经济资源过分依赖,而是侧重于知识资源。在传统企业管理中,人的主动性不能充分发挥。知识经济条件下,部分企业管理中并不需要统一其作业时间和地点,可以有效加大工作弹性。现代企业管理创新中,必须与企业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氛围,确保员工具有知识共享的意识,并对企业知识资源进行充分开发利用,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转变现代企业生产方式不再将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生产目标作为知识经济时代下现代企业的追求目标,在对原有企业管理中分工组织及生产模式加以重视的基础上,还必须对人的潜能进行最大限度地挖掘,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三)转变企业经营模式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得到了极大普及,主要原因在于其具有广泛的使用性能及便捷的信息传输方式等特点,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发展,已经成为新的交换体制,并形成了新的市场发展结构。在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中,企业如何实现管理创新对企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三、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管理创新的探究

(一)树立人本观念,实行人本管理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必须坚持一切从人出发,对员工的积极性及创造性进行最大限度地调动与激发,进而起到工作效率有效提升的作用。人本观念中必须将人作为企业发展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并将关心人、尊重人等作为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在管理客体各因素中,起主要作用的就是人。通过人对个各管理要素的分析,来达到创新管理的最终目标。人是企业创新管理的主体,管理者在整个企业管理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指导地位,对管理活动的创新成败具有关键性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在塑造企业文化时,必须重视员工的精神追求、价值观的实现及思想政治观,为实现人本管理提供可靠地依据。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管理创新树立人本观念、实行人本管理时,应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注重人才的发展,将员工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二)从刚性组织管理转向柔性组织管理知识经济的发展将给企业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创新中的普及,可以实现企业信息化、多元化、网络化。只有对企业组织形式进行有效调整、转变,才能确保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组织在未来知识经济环境下,其变革趋势由刚性组织管理向柔性组织管理状态进行转变。柔性化管理是指通过系统思考一个组织如何提高其生产力、工作效率,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柔性组织管理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企业组织结构分立化。在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上,分立化就是尽量将企业决策分散化,实现权力下放,确保企业基层员工具有较高的工作热情,对各种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其次,组织结构简单化。将企业组织结构的中间环节减少,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与及时性,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三)实行管理制度的创新管理问题是制度创新的本质,改革经济体制就是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舍弃,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要求企业必须将其经营机制进行转换,建立与市场经济需求相适应管理制度,确保管理中职责明确、分工合理等。在企业管理中必须制定合理的财务管理、人才聘用、决策监督等制度,形成全新的管理理念,并对工作效率进行有效提升,实现企业管理创新。

四、结语

企业管理知识点篇7

建立创新型企业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首先,创新型企业是以创新为主要目标,通过创造新知识来保持其核心竞争力,而知识管理的核心功能就是促进知识创新,主要表现在对显性知识的序化、对隐形知识的挖掘、促进知识共享和促进知识转化4个方面[2]29,简而言之,知识创新是知识管理的直接目标和实现途径。因此,创新型企业对知识管理的需求要比其他任何类型企业对知识管理的需求和重视程度要高。从知识管理阶段来看,创新型企业最低应已处于知识管理的正式进入阶段或更高层次(知识管理包括起步、探索与试验、正式进入、扩展和制度化5个阶段),知识管理已取得一定成果,其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评估其开展的知识管理的成效,否则无法指导下一步相应政策的制定。而对于其他类型企业,如在其初始的、尚未定型的时候就开始知识管理评估,特别是企业在知识管理方面尚未形成直接的体系和特色时,过早进行评估,则只能给企业增加负担,影响其开展知识管理的积极性。

其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一套可以直接借鉴使用的创新型企业的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实际上,目前国内外对企业知识管理评估所进行的研究,成果颇丰。在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方面,不同的机构、单位所采用的评价指标各有侧重,美国teleos和Knownetwork两家机构每年举办一次的maKe评选所采取的8个方面标准、由arthuranderson和apQC联合开发的Kmat以及由KunChangLee,SangjaeLee,inwonKang等学者提出的Kmpi、Bukowitz和williams建立的知识管理诊断工具在知识管理评估方面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指标体系均存在以定性指标为主、指标体系框架抽象单一等问题。另外,国内情报学界和知识管理学界在借鉴国外成果的过程中,结合对我国企业的实际调研,从不同角度构建、设计出了一系列的企业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但基本上都限于企业知识管理水平、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设置,评价维度单一或企业类型过于宽泛,更多地是具有指导意义,而可操作性差。创新型企业是以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或管理创新等)为目标,将企业所有创新元素耦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包括创新思想体系、创新资源体系、创新保障体系和创新对象体系的有机系统[3],对其所开展的知识管理进行评估,就必须建立一套适合其自身特点的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创新型企业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2.1创新型企业知识管理评价指标设计过程及原则

对任何事物进行评价,要想使结论准确、有效,其首要任务就是对评价对象的准确认识和有效界定,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评估目标。之后,在一定的设计原则指导下,设计相应的细化指标并确定权重,进而开展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评估目标的成熟度。同样,创新型企业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也要遵循这样的过程。评估创新型企业的知识管理,是对创新型企业开展知识管理前、中、后期的全方位考核和评价,以帮助企业掌握实际工作与预期工作目标之间的偏差,总结在知识管理中的经验,进一步促进和加快创新型企业的知识创新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创新型企业知识管理的评估不仅要注重其为开展知识管理所做的起点性保障投入因素情况,也要注重其知识创新过程,更要注重知识管理实施后的效果。从系统性来讲,对创新型企业的知识管理评估应包含从起点过程结果的全面性评价,因此其指标体系的设置不应是单一维度,而应是三个维度。与此同时,从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来看,除了遵循传统的诸如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灵活性等原则外,更为重要的是,指标要具有可操作性,指标的权重或衡量应具有一定幅度和弹性,兼顾细化与综合。

2.2创新型企业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创新型企业知识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也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是对企业各种知识的一种连续管理过程。针对创新型企业知识管理的运行过程以及不同阶段的评价要求,即针对创新型企业开展知识管理的起点性准备、知识管理过程和知识管理绩效三个维度,参考现有的一些统计指标,结合创新型企业及其知识管理特点,笔者建立了创新型企业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含15个一级指标,对应的二级指标共70个。

2.2.1维度一:基于创新型企业知识管理的管理构架的起点性评价指标

笔者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模式是由Km理念(和企业文化有很大关系)、Km目标、Km组织体系构架、规章制度、人员配置、平台建设、Km方案实施和Km评估构成的,其中Km理念和Km目标是前提性要素,Km组织体系构架、规章制度、人员配置、平台建设是保障性要素,Km方案实施是过程性要素以及Km评估是检验性要素。在对多家企业的调研中,笔者发现,只有同时具备这8个要素的企业,其知识管理的开展才会取得不同程度的成效。这8个方面要素是一个系统和整体,缺一不可,只是在不同企业其侧重点有所差异。在8个方面要素中,前6个方面要素的准备形成了知识管理的管理构架,这一管理构架说明了创新型企业开展知识管理所需的支撑体系是什么,即需要关注的主要力量有哪些,它可以保证创新型企业理清工作中的各种复杂关系。

创新型企业知识管理架构中6个要素的高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创新型企业对开展知识管理的重视和执行程度等。以创新型企业知识管理架构中的6个方面要素作为一级指标,对一级指标进行相应细化,即得出对创新型企业知识管理进行评价的维度一的指标,如表1所示:

2.2.2维度二:基于创新型企业知识管理过程的评价指标

Km实施是在知识管理的管理架构保障下,以知识创新为目标的知识管理过程。知识管理与创新型企业的具体商业过程和运转流程相结合,知识管理在其中的作用是使得知识在经历了一个由集约到生产、交流再到应用的层次式递进后达到知识创新的目标。韩维贺首次提出要对知识管理过程进行测量,认为从知识管理过程角度进行测度,不仅有助于界定知识管理过程,而且有助于指导和评估企业实施的各种知识管理活动[4]。

但就知识管理的具体过程的划分而言,不同学者存在着一定分歧。韩维贺在S.Holzner学者利用知识社会学理论基础上识别出知识在组织内的流动次序,将知识管理过程划分为:知识创造、知识组织、知识转移和知识应用[5]。柯平则认为知识管理过程具体体现于知识生产、知识积累、知识交流和知识应用[2]75。K.mertins等认为:“知识管理包括能推进整体核心流程的所有方法和工具”,该流程包括产生知识、存储知识、传递知识和应用知识[6],其将知识管理过程分为知识生产、知识存储、知识传递和知识应用4个阶段。周海炜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的角度将知识管理过程分为知识集约、知识应用、知识交流和知识创新[7]。与此同时,部分学者认为知识管理过程是企业核心能力形成和维持的根基,应包括知识积累、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

在充分吸收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知识管理过程包含知识集约(a)、知识生产(B)、知识交流(C)和知识应用(D)4个部分,这4个部分构成一个螺旋上升、不断循环的连续过程,进而提高企业知识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具体在创新型企业中,其具体运作过程、对促进创新型企业知识管理水平和知识创新的效用等如图1所示:

以创新型企业知识管理过程中的知识集约、知识生产、知识交流和知识应用为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设若干二级指标,得出维度二的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这一维度指标的设置存在如下问题:依据同一套标准,不同时间点进行测评,其测度效果不一样且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原因在于知识价值的衡量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同时大部分知识是存在于人脑中的,显现出来的知识只是冰山一角,其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转换模式比较符合野中郁次郎所提出的知识螺旋模型(SCei模型),其转化成果进度、形式等难以把握。另外,由于知识共享的缘故,又会使得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可预测性。

企业管理知识点篇8

abstract:BasedontheenterpriseLegalRiskmanagementGuideissuedbynationalStandardizationmanagementCommittee,combinedwiththeactualsituationoftheenterprisemanagement,thispaperstartsfromstrengtheningenterprisemanagementsubjectiveconsciousnessconcept,refinesbusinessmanagementprocessestoestablishtheappropriatecorporateintellectualpropertyinnovativesystemofprotectionprocess,internalinformationexchangesystem,secrecysystem,especiallyinternalintellectualpropertyinnovationprotectionriskassessmentsystemandthevocationaltrainingsystem,soastoestablishandimprovethecorporateintellectualpropertyinnovationprotectionmechanism,improvethelevelofcorporateintellectualpropertyinnovationprotectionandimprovethemarketcompetitivenessofenterprises.

关键词:风险管理;控制体系;企业知识产权;创新;保护

Keywords:riskmanagement;controlsystem;corporateintellectualproperty;innovation;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5-0118-03

1背景

2012年2月1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并实施《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指南》(GB/t27914-2011)(以下简称指南),《指南》是企业法律工作领域的第一个国家标准,适用于各种类型、规模的企业,可指导企业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和全部经营环节中开展法律风险管理控制活动。

《指南》提出了企业实施法律风险管理的原则、程序、内容和一般要求,提供了企业法律风险识别、分析、评价和应对的方法和工具。《指南》强调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应遵循审慎管理原则,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导向,以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为基础,将风险管理融入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建立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指南》遵循法律风险管理的定性与定量分析,进行评估,制订风险管理控制计划,强调实时关注、跟踪企业内外部法律风险环境的变化,并对企业风险管理控制进行调整,从而减少、避免企业法律风险。

美国在2002年出台《萨班斯法案》,法案旨在通过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以改进企业治理,以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控制措施、信息沟通、风险评估、监督管理等为内容,提高企业治理与风险管理控制水平,该法案对于提高美国的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控制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指南》的频布与实施顺应国际企业风险管理控制的潮流,对于指导企业建立风险管理控制体系,减少、避免企业风险具有重大意义。《指南》既是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企业创新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走向国际化的需要。

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可以分为公开性的保护与保密性的保护。公开性的保护指专利、商标、著作权等以公开为保护条件的知识产权;保密性的保护指企业商业秘密、保密工艺、保密配方等(包括未公开申请前的专利等)以保密为条件的知识产权保护。以下结合《指南》和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活动,对企业保密性的知识产权创新保护制度建设进行重点分析。

企业内部管理构成因素主要包括企业规划与目标(包括企业价值取向)、企业领导者、企业员工素质(包括执行力)、企业组织结构、流程管理、管理制度(包括奖励惩罚)、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审核与监督等。这些因素配置合理与否,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能够实现内部治理合理的重要标准,也是企业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样也是建立企业知识创新保护体系的重要因素。

2注重企业知识产权创新保护的价值观念,增强企业经营管理主体的创新保护意识

目前在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普遍比较薄弱的状况下,从企业管理因素和环节入手,建立一个充分保护企业知识产权创新的内部环境,是企业知识产权创新保护中一个最基本的前提。

首先,作为企业内部管理要素中的一个因素是企业的价值观念取向,也是一般意义上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在企业管理活动中,价值观取向决定着企业员工的意识、观念、行业方式、执行力。目前,企业普遍存在着企业知识产权创新保护意识不强的问题,关键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文化建设薄弱。因此,企业知识产权保护首先应从知识产权创新保护的文化建设开始,强化员工知识产权创新保护的意识,宣传知识产权创新保护的重要意义,结合企业的规划目标、员工目标等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员工的认同感,全面提高企业员工的知识产权创新保护意识,奠定企业知识产权创新保护的基础。

其次,规范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的重点岗位、重点人员的行为,推动企业知识产权创新保护意识的提高。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能够带领和推动企业价值观念提升的重点之一就是企业的领导人、核心管理人、关键岗位负责人,因此,在企业知识产权创新保护文化建设与提高全员保护意识过程中,企业领导人、核心管理人、关键岗位负责人起着重要带头作用。在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高的过程中,要发挥这些关键人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形成以点带面,以重点带动全面的局面,快速增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3细化企业内部知识产权保护流程,建立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知识产权保护流程管控制度

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的一个专利的产生、一个保密配方的开发、一个成功的商业营销网络的建立等,一般需要一系列、一定时间、一个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企业还是员工都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精力、时间等,而且这个过程绝大多数都是比较漫长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员工、环节等也较多,因此,这个过程中企业知识产权创新保护的难度增加。同时,这种知识产权在为企业产生利益的过程中的保护时间会更长期、保护环节更多更复杂,这也更增加了保护企业知识产权的难度。因此,必须细化企业知识产权创新保护的流程,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特点的流程管理控制体系与制度。

首先,从企业知识产权的立项、投入、研发、生产、营销、维护等环节细分知识产权的流程,建立合理的流程管理制度。从知识产权立项、可行性研究开始进行流程细分,针对企业知识产权流程中可能涉及到的各个环节和各岗位人员,建立相应的保密制度,控制保密范围和保密等级等,将涉及保密的信息以制度的形式控制在保密范围之内。

其次,从企业知识产权研发和保护的环节和人员入手,建立严格的信息档案交接与管理制度,确保知识产权的保密范围和等级要求。在企业研发、生产、经营中,往往涉及到不同环节、不同人员,那么,规范保密的等级和范围至关重要。研发人员涉及到的是知识产权的核心要素,生产环节涉及知识产权的生产工艺、配方等、营销人员涉及企业的营销网络等。针对不同的员工,明确内部员工需要掌握不同层次的、不同范围的企业知识产权内容。因此,在内部经营管理各环节,划分不同类型的员工,掌握不同等级与内容的保密信息,对保护企业知识产权尤其重要。

再次,对企业知识产权细分的流程实现动态管理。企业面临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环境,因此只有实现企业的知识产权创新内部流程管理的动态化,才能针对企业外部条件变化、内部条件变化,并结合企业保护目标,实现规范的流程管理。

4建立企业内部知识产权创新保护的法律风险评价体系和机制

企业内部知识产权创新保护制度的完善与否,如何来判定与改进,才能使其符合企业的发展规划与目标,是企业风险管理控制中最重要的问题。这是企业知识产权创新保护制度完善的判定标准,即是企业风险评价体系与机制。因此,一个完善的、符合企业实际的知识产权创新保护制度建立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企业知识产权创新保护法律风险评价体系和机制的确立。企业知识产权创新保护风险评价体系包括法律风险识别体系、法律风险分析体系和法律评价体系。

首先,建立系统、全面、准确的企业知识产权创新保护风险识别体系和机制。从企业知识产权创新保护涉及的企业经营管理环节入手,从经营管理活动、岗位职责、利益相关体、风险源等分析并建立一个风险识别体系和标准,既重视风险的定性识别分析,又要兼顾风险的定量识别分析。

其次,在建立企业知识产权创新保护风险识别体系的基础上,确立企业知识产权风险分析体系和判定标准体系,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对企业知识产权创新保护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判定,确保风险分析判定结果的可靠性,为企业知识产权创新保护制度与措施调整提供可靠的基础。

再次,在企业知识产权创新保护的法律分析评价基础上,提出风险管理控制的改进和调整策略和措施,完善企业知识产权创新保护制度,从而,实现企业知识产权创新保护制度风险管理控制体系与机制的动态化管理,进而完善企业知识产权创新保护体系与制度的长期有效性。

5完善企业知识产权创新保护制度环境中的内部交流合作机制

现代条件下的企业内部交流合作,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既能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带来不利,也能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带来便利,更能为企业知识产权研发、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带来便利。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企业内部交流合作机制,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和保护知识产权提供服务。

首先,企业知识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无法离开现代信息技术与信息交流。从企业知识产权创新的角度看,一项创新、一项研发的资料、数据、市场状况等,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从企业内部合作交流角度分析,内部不同岗位、职能部门之间和员工之间,也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与信息交流。从企业知识产权创新保护的层面看,其保护体系的信息来源与评价,同样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与信息交流。但是,现代信息技术与信息交流又使企业知识产权增加了泄密的机率,为企业知识产权创新保护增加了难度。因此,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合理的内部信息交流机制尤其重要。

其次,企业内部合理的信息交流机制的重点是企业信息收集机制、资料数据库完善机制、资料信息数据授权与使用控制机制。信息为企业知识产权创新之源,企业必须建立企业自己的信息搜集、整理制度,为企业知识产权创新、科学研发提供广泛、有效的信息来源。在信息搜集整理的基础上,建立企业内部的资料数据库,为企业内部创新提供有效而可靠的信息源。在企业信息资料库的利用上,建立合理、科学的利用机制。在企业内部资料信息资料利用与交流中,进行分级、分组授权,合理有效地开展企业资讯利用、进行信息交流,实现企业内外有别、企业内部分级分组有别,既达到服务企业知识创新的效果,又兼顾企业知识创新保护的功效。

再次,完善企业内部信息交流与利用制度,强化信息交流监督。在企业内部信息交流与利用过程中,不能脱离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与利用监督,并且必须使企业的信息利用与交流置于全流程的监督之下。在授权利用与信息交流过程中,严格信息使用与交流制度,完善信息使用与交流的申请、备案、签名(网签)手续,内外网区分等制度,使之处于信息使用的全程监控,确保企业知识创新信息安全。

6企业全员知识产权创新保护制度的制度培训与职业培训

在知识产权创新保护管理控制中,最为重要的企业的员工。企业员工既是企业知识产权创新管理控制体系的建立者,更是承担保护任务的责任者,同时更是企业知识产权创新保护利益得失的承受者。在三者之中,如何强化企业员工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增强员工责任感,提高知识产权创新保护制度的执行力,也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中最难解决的问题。

从企业的利益主体看,一般公司制度下的利益主体区分如下:企业投资人、持有期权高级管理者、职业经理人、一般管理者、普通员工、兼职劳动者等。企业的整体利益对不同的企业人员具有不同的影响,换句话说,不同的企业人员对公司利益的关注程度不同,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有不同的认同感。这种不同的关注程度、不同的责任认同感,会对企业的目标在不同的企业人员之间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种对企业经营目标不同的认知和责任感,往往使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目标难以实现。因此,必须对企业人员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管理控制的制度培训和职业培训,增强企业人员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目标的责任感,力求企业人员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统一执行力。

首先,对企业人员进行详细、严格的企业知识产权创新保护重要性教育和知识产权创新保护管理控制制度培训。从企业知识产权创新的全过程,通过知识创新保护管理控制制度的培训,使企业人员完全清楚明白每个人、每个岗位、每个环节的保护要求以及保护措施,做到保护要求人人清楚,责任义务人人承担,达到保护事项事事有要求,工作环节节节有规程。

其次,加强企业人员的知识产权法制培训和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奖罚教育培训。很多企业内部发生泄密、知识产权侵权事件,一是因为企业法制教育不够,泄密者法律意识不强,不知道泄密的法律后果;二是不了解知识产权保护的详细法律规定,不明白知识产权保护的具体要求;三是有些员工的投机等。这些均由企业知识产权法律培训教育不够引起的。因此,加强企业员工知识产权法律培训和教育,提高企业员工的法律素质,增强法律意识,知晓违反知识产权制度的后果,对于提高企业知识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企业员工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奖罚制度教育,使企业员工利益与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利益统一起来,增强企业员工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认同感和执行力。

再次,强化企业人员职业道德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职业素养,形成良好的员工职业风貌。将企业职业素养培训与企业文化理念结合,提升企业整体职业道德水平,将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观念根植于企业文化理念,使员工个人职业理念与企业文化理念相统一,把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观念落实到企业员工的行为和工作具体活动之中。

通过提高企业员工知识产权创新保护意识,强化保护观念,规范知识产权创新保护的流程管理,建立完善企业知识产权创新风险评估机制和企业信息交流及档案管理机制,以《指南》为原则建立起有效的企业知识产权创新保护制度。

参考文献:

[1]任丹,管竹笋,于志宏.利益相关方视角下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J].wto经济导刊,2012,(6).

[2]庄越,李燕冰,秦远建.创新环境激励与企业成长:基于中部创新型企业的实证[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

[3]张楠楠,齐靖宁.浅析民营文化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管理策略[J].知识经济,2012,(2).

企业管理知识点篇9

[关键词]知识经济企业管理创新对策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作为资本,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和工业经济的产业结构,把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应用于生产过程中,使知识成为一种现实生产力,推动经济全面增长的新型经济。知识经济的到来无疑既给企业的生存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也给企业加快创新从而快速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同志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管理创新即把新的管理要素列入现代企业的管理体系,管理创新涉及面广。在知识经济新形势下,一个企业只有通过创新才能拥有自己的比较优势,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一、知识经济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晌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已成为企业的最重要的资源,管理要对知识有效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使用、存储和共享,运用智慧提高竞争力。知识管理将成为推动知识经济时代前进的重要动力,提高知识的生产力和创新能力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

1.知识经济对企业管理观念的挑战。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增长不再过分依赖于传统型的经济资源,而更加取决于知识资源。在传统管理中,基本上是人异化为物的管理,对活生生的人是一种压力,人的主动性遭到压制。知识经济条件下,非一线作业的一些管理企业对工作时间和地点的要求可能不再那么统一,工作中的弹性加大。现代企业管理者必须营造一种使企业员工自愿地交流与共享知识的意识,结合现代企业自身特点,开发利用企业的知识资源去创造新环境。

2.现代企业生产方式的变化。现代企业不再把传统工业经济时代沿袭下来的速度、数量、产值作为追求的惟一目标,在注重以往的流水线、节拍等严密的分工组织形式和工艺流程的同时,更加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虚拟企业、网上经营等新的组织及管理模式正在冲击着传统的企业生产管理方式。

3.经营方式的转变。internet浪潮冲击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由于它使用的广泛性及信息传输的方便快捷等优点,在现代企业经营上具有巨大应用价值。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发展将形成新的交换体制,冲破时空的限制,构架新的市场规则。在互联网这个全新的平台上如何开展企业经营活动,已成为现代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企业管理内容的创新

随着生产、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技术、信息等无形要素流居于主导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管理现代化的思想、理论、组织、技术、方法、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现代企业管理的内容。

1.管理思想的系统化。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极快,知识的传播速度以秒计,在复杂多变的系统中,广泛吸纳国内外一切管理新思想,并进行有效综合,形成居于管理前沿的、具有先进性与指导性的思想,如战略思想、创新思想、系统集成思想等,这样才能从总体上把握未来。

2.管理理论的知识化。知识经济是一种智力型经济和创新型经济,与此相适应的理论应是知识管理理论与创新集成理论,加强知识管理与创新集成的研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3.管理组织的智能化。管理组织呈现智能化的趋势,在一方面表现为组织是一个学习型组织,能不断地更新知识,创造出有利于组织发展的新知识;另一方面,管理组织的成员,尤其是董事会成员,“权利知识化”已经成为国外著名大公司的重要发展趋势。

4.管理技术的信息化。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信息量剧增,对于信息处理的速度及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提高管理技术的信息化与集成化程度。

5.管理方式的多样化。知识经济时代资本密集型组织让位于技术、知识、智力密集型组织,这就要求管理方式由控制型、专制型管理向协调型、参与型、自主型管理转变。

三、企业管理创新的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企业管理创新的外部环境会逐渐改善,企业也会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推进管理创新。

1.提高企业对管理创新的认识。管理是科学,管理是生产力。企业的管理创新,是生产力源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对21世纪的知识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创新能力,而管理创新是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旋律。同时,优良的管理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只有抓住并搞好企业的管理创新,才能保证企业技术创新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2.尊重企业管理创新的特点,重视创新成果。企业管理创新的综合性、复杂性、持续性和长期性往往使管理创新成果更多的是由“群体”经过长期的实践来完成而不像其它创新那样清晰、明确,管理创新成果所体现的价值也是间接的。企业管理创新过程和创新结果的“模糊”性,往往造成对管理创新的特点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这样势必影响企业的管理创新。要搞好管理创新,必须尊重企业管理创新的特点,重视创新成果。

3.营造企业管理创新的文化氛围,建立学习型组织。随着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个人和组织的学习速度和能力已成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应成为学习型组织,永不满足于现状,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充实自身,超越自我。

4.建立完善的企业创新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企业要进行创新,要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有相应的激励机制。管理核心是人本化管理,人本化的含义是把人视为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通过关心和激励,最大程度地发挥职工的积极性。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的中心由物转向了人,人成了管理的主体,而这种转变是和知识经济的特点分不开的。知识经济以花形化的知识和技术为核心,它一方面要求员工不仅要县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知识背景,更重要的是必须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力,不断地进行创新;另一方面,它又要求管理者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宏观决策能力,而且要把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作为管理的中心主题。

5.要求企业家成为创新的管理者。企业家是创新者,这是企业家特征的重要表现。熊彼特认为,经理不能都有资格被称为企业家,只有他对经济环境能做出创造性的或创新的反应,推动生产的增长,才能够被称为企业家。严格地讲,管理的职能是由经理来承担的,管理创新是由企业家来承担的,管理创新是企业家创新职能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和内容。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机遇、富有诱惑力又具有挑战性的时代,我们只有搏击进取,开拓创新,凭借对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的高度重视,有效地运用各种措施与手段,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持续、协调、快速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胡君辰,郑邵廉.时代背景下的经济管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企业管理知识点篇10

关键词:企业专利管理;企业管理;生产经营;研发工作;科技创新;知识产权管理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D923文章编号:1009-2374(2017)10-0242-02Doi:10.13535/ki.11-4406/n.2017.10.122

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稳定、高速发展,知识产权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从“专利申请量大幅增长”,到“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再到“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等大政方针的提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形式加快转变,知识产权工作也在发生深刻的

转变。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知识产权从没有多少人理解关注的冷僻词汇,发展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提升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然而,目前知识产权工作存在的严重问题仍然不可忽视,如:与发达国家相比,知识产权整体质量不高;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工作对政府政策依赖程度高;侵权现象严重、侵权成本低、维权成本高等问题依然存在;知识产权执法、诉讼等领域法律空白点较多等。作为知识产权工作重要主体的企业中,在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中存在较多问题,严重制约着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开展。

基于当前知识产权领域存在的严重问题,笔者结合多年来在企业从事法务及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经验,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并且对于企业如何全面提升知识产权管理水平,提出一些不成熟的个人见解,希望对于相关企业从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人员有所启发。

1企业@管理工作局限于专利申请工作,无法有效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服务

在目前的企业专利管理工作中,多数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明显提高。然而,多数企业的专利工作仅仅局限于专利申请,而企业专利管理工作又局限于申请等日常事务,专利管理人员只是被动地开展专利申请工作,只相当于公司专利接口人员,从而导致企业专利管理工作与企业研发工作乃至于与企业发展之间完全脱节。企业专利管理工作不仅不能有效与研发工作形成合力,甚至与研发工作背道而驰:需要保护的没有保护,不需要保护的申请了许多专利。更为严重的是,许多企业专利管理工作没有发展规划及侧重点,工作取决于领导个人喜好,并且朝令夕改,导致企业专利管理工作无法深入、全面发展。

企业专利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基于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服务,维护企业利益。为解决上述问题,企业专利管理人就需要打破为申请专利而开展专利工作的思维壁垒,在开展企业专利管理工作中,需要深刻地了解企业发展规划、企业研发规划及研发进度、企业组织机构及运行体系。只有这样,企业专利管理人员在开展专利工作中,才能站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高度考虑专利管理工作中的相关问题,才能制定科学、具有前瞻性的专利给管理工作规划,才能有效梳理专利管理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专利管理制度及流程,使得专利管理工作不仅与公司研发工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并且使得专利管理工作与公司的发展规划及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结合。例如:企业专利管理人员只有对企业研发工作规划及进展有着明确的了解,才能在专利管理制度及流程中科学地设置开展不同专利工作的启动节点,才能将企业专利管理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融为一体,不仅有效保护研发成果,并且以专利工作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最终实现专利工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服务的根本宗旨。

2企业对专利工作的专业性认知不足,导致企业专利管理工作低端重复

任何一个企业,即便没有专门法务人员,也会聘请专业律师作为企业法务顾问或者在企业面对法律问题时及时聘请律师来解决相关法律问题。由此可见,当前企业对法务工作不仅重视程度较高,对法律工作专业性的认知也是准确的。然而,对于专利工作(包括企业专利管理、专利、专利诉讼等),人们对其专业性的认知却存在较大的偏差和误解。最明显的现象就是:企业从事专利管理工作的人员,多数是技术人员、项目管理人员等兼任,甚至是刚刚入职人员兼任。由此出现的问题是,许多企业将专利工作理解为专利申请,甚至更加狭隘地将企业专利管理人员理解为与政府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或机构的接口人员。这样企业重视知识产权的意识明显提高,而企业对知识产权专业性认知不足,使得企业重视知识产权,而不重视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不重视知识产权专业性,导致企业专利工作低端重复。

面对上述困境,最根本的解决途径,是设置专门的企业专利管理人员,避免企业专利管理人员频繁变动(专业的企业专利管理人员由专门的企业专利管理人员培养而成)。专门的企业专利管理人员能够对企业内部体系、制度、流程有着明确认识,具备开展各项专利工作的专业知识,从而将企业专利管理工作引出低端重复的困境。专业的企业专利管理人员的优势还在于,他作为企业内部员工,在开展工作中能够站在企业本位立场,而不像外聘的专业人员,专业知识丰富,对企业内部运营存在隔膜,无法深入企业内部开展工作,使得企业专利工作始终无法有效发展。专业的企业专利管理人员还能够依靠专业性知识,再结合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企业文化及企业制度及流程的了解,从而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专利发展规划、工作体系、制度与流程。在研发的各个阶段,能够确保专利工作适时地介入研发,有效保护企业成果、规避知识产权风险,还有助于推动企业建立规范、无视、科学的专利管理体系。

3企业专利管理工作人员变动频繁,人为干涉因素过多

随着整个社会知识产权意识的不断增强,企业对专利工作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然而,在企业开展专利工作中,普遍存在专利管理人员流动频繁的问题。一个企业专利管理人员刚刚熟悉专利管理工作,又更换其他人员从事专利管理工作。这样更换的人员又要从头开始工作,导致企业专利工作始终低端重复。与此同时,部分企业存在专利管理人员个人性格、作风、责任心决定企业专利管理工作的现象。不同专利管理人员知识、经验不同,导致同一个企业专利工作开展大起大落,甚至前后矛盾。这样企业专利管理工作缺乏延续性。上述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是企业对建立专利管理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即便建立了专利管理体系,开展专利工作中仍然未能扭转企业面临的上述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就需要结合企业发展阶段、所属行业、研发水平、市场特点等因素,建立科学、规范的专利管理体系,依靠制度和流程推动专利工作,而非仅仅将开展专利工作的希望寄托在企业专利管理人员身上。专利管理体系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都应立足于解决以下问题:(1)专利管理工作与研发工作的关系,专利管理工作并非高高在上,并非对研发起到引导作用,而是两者相辅相成,专利工作基于研发创造开展,以维护企i科技创新成果、防范企业知识产权风险为目的;(2)建立专利管理制度与流程固然重要,而专利管理制度与流程能够在公司有效实施以及是否对企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更为重要。因此,在建立管理管理制度与流程过程中,既要防止花费很大精力制定专利管理制度与流程被束之高阁,成为一纸空文,又要避免制定专利管理制度与流程时闭门造车,站在专利管理部门本位立场,导致专利管理制度与流程成为公司开展研发、生产、销售等活动的障碍;(3)兼顾各方利益。研发人员是开展企业专利工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专利管理工作中,既要时时维护企业利益,又要适当照顾研发人员利益。只有这样有效调动相关研发人员创造性与积极性,有效确保技术人员研发过程中创造的技术成果转变为知识产权成果,从根本上实现维护企业利益的目的。

4专利管理工作与企业研发活动相互脱钩,无法有效保护企业科技创新成果

关于专利管理工作与研发工作的关系定位,并非像有些人说的,专利工作能够对研发工作起到引导作用。这实际上背离了专利工作的本质,而且往往会影响到研发工作的正常开展。然而,专利管理工作深入开展对于研发工作的积极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专利管理工作中,专利管理工作应该立足于专利的专业性角度,开拓研发人员研发思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风险意识,从而在企业研发工作中有效规避知识产权侵权风险、有意识地及时将研发成果转化为知识产权成果,将知识产权中的最新技术,作为新的研发工作的起点,确保研发工作建立在一个较高的起点,避免低端研发或重复研发,确保在研发的不同节点最有效地开展专利工作,最为有效地发挥专利管理工作对研发工作的积极影响。

专利工作对研发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将专利工作纳入研发工作环节,适时介入研发工作。在研发工作不同阶段,开展侧重点不同的专利工作:研发项目立项时及研发前,提高研发人员知识产权风险意识和预警意识,有针对性地开展检索工作,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研发起点。研发中及时将研发成果进行专利申请,有效保护研发成果,同时在研发工作中针对具体研发项目,开展专利布局,形成技术优势。研发工作进行期间,持续开展专利检索等预警工作,避免专利侵权给企业带来的损失。研发工作完成后,梳理研发成果,与研发部门配合开展知识产权资产评估工作,为开展专利运营等工作奠定基础。

任何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经验都有来自于具体企业实际情况的局限,然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有积极吸取其他企业及专利行业中的管理工作经验为我所用,才能摸索出适合企业实际的专利管理机制和策略,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从而有效服务于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服务,达到维护企业利益的根本目的。由于笔者水平有限,以上看法存在有许多偏颇与不足之处,还望各位专家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