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社会治理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14:19

市域社会治理方案篇1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四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和市委七届八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牢牢把握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总要求,以解决县域内影响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落脚点,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持的社会治理体系。

在全面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中,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依法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确保我县城市公共环境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以提升党员队伍素质为中心,开创“城市守护者”党建品牌,深入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以党建引领市域社会治理,整合各方资源公平公正、务实高效进行城市管理。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围绕提高城市发展质量,优化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市环境,聚焦全面小康城市品质,科学合理规划,突出时代、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原则,牢固树立为人民管理城市的理念。

三是坚持依法治理。坚持依法规范、执法为民,坚持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过程全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明确城市管理和执法职责边界,制定权力清单,落实执法责任。

四是坚持科学管理。明确城市管理执法的领域,具体实施范围,增强城市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协调性,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变末端执法为源头治理,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违法违规行为。

五是坚持创新发展。整合城市管理资源,优化管理流程,逐步推行城市管理数字化的原则,加强政策措施的配套衔接,强化部门联动配合,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有序推进相关工作。

六是坚持社会共治。制定相关公共政策和管理服务政策,加强公众监督,公开办事内容、程序、制度,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坚持开展城镇居民卫生意识教育、环境意识教育和文明意识教育,提高广大居民整体素质。

七是坚持科技创新。为城市治理和决策提供支持,加快推动云、网、端等数字基础科技方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治理、民生服务深度融合结合,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三、总体目标

推动城市管理的数字化、精细化和智慧化,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城市管理具有较为完备的社会治理体系,具有解决社会治理中重大矛盾问题的资源和能力,有效的将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在城市管理方面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

通过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到2022年,基本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理念、目标、布局、体制、方式、政策、能力现代化。顿利通过中央、省委审核验收,获得“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称号。

四、工作任务

创建试点城市工作任务包括“共性、区域特色、特色和负面清单”四个方面,其中,城建中心共涉及共性工作任务中3个板块、8项重点任务、15项分解任务、23项基本要求:

1.治理体制现代化板块:4项重点任务、6项分解任务、16项基本要求。

2.工作布局现代化板块:2项重点任务、3项分解任务、3项基本要求。

3.治理方式现代化板块:2项重点任务、3项分解任务、4项基本要求。

五、实施步骤

创建试点城市历时三年时间(2020年—2022年),城市建设服务中心按照上级工作部署,积极开展工作,确保创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工作有序开展。

(一)城市建设服务中心按照《市创建全国首批市域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县实施方案》要求,成立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小组。

(二)是根据《市创建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县任务分解表》,结合本单位工作职能和特点对实施范围明确的工作事项进行全面的梳理,围绕分解目标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流程。

(三)是按照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全面实施创建,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组建相应机构或专班,制订工作方案、政策意见和相关配套措施,为全面创建试点城市提供助力。

(四)是严把工作进程,实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按照任务分解阶段制定的落实措施和思路,全面实施创建,针对创建遇到的问题开展专项调研,遇到难以解决问题要向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时反映,报领导小组研究解决。

(五)积极配合上级创建试点城市考核办法、工作月调度季通报等制度,根据时间节点形成汇报材料,进行工作汇报;根据上级部门督查检查意见,针对问题和不足及时整改,确保全面完成工作任务。

(六)要根据中央、省委和市委政法委验收办法、评分细则等文件要求,对各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全面查漏补缺,就创建试点城市完成情况进行总结、自我考评、材料归档,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报自评得分情况,全面做好迎检准备。

六、保障措施

市域社会治理方案篇2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我是谁啊”为你整理了这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调研报告

为推进我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晋城、法治晋城,按照政协晋城市委员会2020年度协商计划安排,2020年11月—12月,由市政协副主席崔守安带队,社会法制委员会组织部分市政协常委、委员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各县(市、区)及市直有关单位,对我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进展情况

去年12月3日,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会议召开,部署启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会后,我市对标一流,迅速行动,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中央、省委关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第一期试点城市的决策部署,立足我市连续八年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名列全省第一,三获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的优势,提出创建试点城市目标。有关部门结合我市实际,积极申报,完成了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今年5月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在市委坚强领导下,我市以“三零”单位创建为抓手,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目标,紧盯治理难题,聚焦基层基础,突出晋城特色,整合资源力量,完善政策措施,强化督导考核,形成了党建联片共建、矛盾联调共治、信息联通共享、部门联手共创、城乡联动共赢的互联共建态势,试点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全省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暨“雪亮工程”建设工作推进会在我市召开,充分体现了省委对晋城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的支持和肯定。从进展情况看:

一是制定了明确细化的目标体系。坚持市委统一领导,出台了三个指导性文件:《中共晋城市委、晋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中共晋城市委平安晋城建设领导小组关于印发<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2020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指引任务分解表》。各县(市、区)及市直有关单位结合实际,认真对照各项目标任务,逐条细化工作措施,印发了工作方案,建立了目标评价体系。目前,市县两级已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纳入“十四五”规划、全市平安建设考评和市委目标责任考评体系,与各级表彰奖励、干部提拔使用、晋升晋级、文明单位创建挂钩,以考核倒逼责任落实、工作落地。今年5月20日我市召开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动员部署大会。市委书记张志川作动员讲话,要求“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贡献“晋城经验”、提供“晋城样板”。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统战部部长、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市委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石云峰就推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作安排部署。9月11日我市组织召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观摩交流会和工作推进会,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抓好任务落实,完成工作进度。成立了市委党校骨干教师组成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课题组,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纳入了党校教育。同时,还召开3次建言献策座谈会、7场“法学沙龙”。专家学者及相关人士就试点中的目标完成情况和存在问题深入研讨、开展交流,提出工作建议。当前,全市目标导向明确,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二是形成了有效运转的责任链条。按照市委关于试点城市创建和文明城市创建“双轮驱动、双创并重”的要求,我市把试点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形成了市级统筹协调、县级组织实施、乡镇(街道)强基固本的市域社会治理链条。根据工作需要,我市成立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组,在市委平安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明确了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试点工作组下设办公室和党建引领工作推进小组、法治工作推进小组、德治工作推进小组、自治工作推进小组、智能化工作推进小组。各县(市、区)按照市委要求,加强组织领导。目前市、县“一办五组”工作专班都已按年度重点建设项目要求,发挥牵头作用,加快组织实施。为推动各项任务落细、落小、落实,建立了试点工作联络员报告制度和督办制度。同时注重宣传推动,在主流新闻媒体和“一网两微三号”晋城政法新媒体宣传群组开设市域社会治理专栏,反映工作进展,总结特色经验,创造良好氛围。

三是推出了具有特色的典型经验。在自治方面,城区洞头村、陵川县小召村、沁水县下沃泉村等,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形式,广泛开展村民议事、民情恳谈等基层民主协商活动。在法治方面,积极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沁水县龙港镇派出所、城区白水街派出所、阳城县凤城镇派出所、高平市城南派出所争先进、创亮点,做到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陵川县县城老干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发挥离退休干部专业知识和经验优势,32年服务平安陵川建设,受到中组部表彰。沁水县组建了以县矛盾调解中心为龙头、区域调委会为依托,乡、村两级调委会为前沿,有关调解室为补充的人民调解网络,“司法确认”和“调援对接”机制调动了调解纠纷的主动性积极性。泽州县川底法庭建立和事佬工作室,开展诉前调解,打造“川底模式”。在德治方面,阳城县演礼乡献义村重视道德教化作用,坚持以德治村,坚守和谐之道。城区黄城社区挖掘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精髓,打造陈廷敬文化品牌,为社区治理提供精神动力。在智能化建设方面,创新开发晋城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智能化工作平台。“雪亮工程”走在全省前列,已接入7720路一类监控视频、4000路二、三类监控视频,联通了视联网,具备省、市、县、乡视频会议功能。市大数据局与阿里巴巴合作开发的智慧政务、智慧停车等16个集成建设项目,获2019—2020年度数字政府建设卓越实践奖。高平市以数字政府建设为支撑,打造出县域社会治理“高平新样本”。城区实行全科网格管理,划分网格682个,为每个网格落实了每年6000元的绩效补贴,提高了网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有效提升了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水平。在心治方面,泽州县实施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工程,加强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工作,实现一般人员不脱节、重点人员不失控两个确保,社会心理健康水平整体提高,社会治安案件连年下降。

二、我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我市在试点工作中激发了活力,取得明显进展,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1.党建引领有待加强。有的党组织党建理念和工作方式陈旧,不适应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创新意识不强;有的弱化、虚化、边缘化,领导作用发挥不充分;有的工作机制不适应治理需要,街道社区和农村统筹协调能力弱,共治共建未形成常态;有的工作行政化、停滞化、务虚化倾向严重,创建积极性不高,内生动力不强。

2.治理主体参与不够。政府职能部门民主决策不够到位,依法行政仍有差距,提供的公共产品不适应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行业监管存在失位缺位现象,齐抓共管矛盾风险机制未形成常态;群团组织维护公共利益、救助困难群众、预防违法犯罪的制度化渠道仍需进一步拓宽,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全市1100多个社会组织整体上发育不健全,城乡基层生活服务类、公益慈善类、专业调处类、治安维稳类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协同作用不够明显;青年参与缺乏支持。基层社会治理制度滞后于青年日益增长的参与热情,还没有为青年参与社会治理开辟足够的空间,对青年参与社会治理支持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增强。相关部门对青年公益社会组织政策扶持力度不大,在经费保障、业务培训、孵化支持、联系对接等方面缺少有效举措;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不完善,尚未建成平行、互动、多样的群众参与网络平台,网络问政刚刚起步。如何有效引导各界人士发挥自身优势参与社会治理,也成为当前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3.多元解纷尚未形成。思想认识存在偏差。社会普遍关心、支持、参与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氛围不浓,参与化解矛盾纠纷的志愿者占人口比重较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信访不信法”的社会心态依然存在;政策法规不够完善。各部门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的定位和职责散见于各级各类文件中,纠纷解决的工作机制、程序设置及资源配置等具体规定多是基于各县(市、区)实践经验的总结,针对多元纠纷化解途径、化解流程、法律效力的确认、组织保障等缺乏具体的法律依据;调解工作发展不均衡。司法调解发展迅速且相对规范,行政调解较为被动且实效不强,人民调解专业化程度有待提升,社会组织调解尚在探索起步中。特别需要引起重视的是,人民调解员绝大多数都是兼职的,整体年龄偏大,政策法律素质不高,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失现象明显。调解经费保障落实难,有预算无经费的情况普遍存在;人案矛盾非常突出。全市法院员额法官人均结案173件,阳城法院人均结案276件,反映出诉前调解还有很大空间。潜在矛盾风险还很突出。我市房地产领域的违规预售和延迟交房风险、金融领域的非法集资风险处在集中爆发期,受疫情影响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信访积案化解困难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站在更高层面完善多元解纷机制,提前布局解决问题。

4.信息共享还有差距。多年来,相关部门都建有平台,但基础数据信息共享共用难、相互流转难,存在“信息孤岛”“数据壁垒”“各自为政”现象,缺乏统一规划、联动协作,信息平台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如市法院加强诉讼服务中心建设,探索开展诉调对接和繁简分流工作。市检察院依托“12309”检察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市公安系统正在推广建立“立体化信息化治理防控平台、智慧大脑、晋治安app、掌上派出所”为主的信息化大数据平台。司法系统建有统一的指挥平台。市大数据局也建立了“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但这些平台未执行统一标准,数据资源共享体系不完善,社会治理有关数据跨部门、跨区域共同维护和利用存在困难。在网格化管理中,许多诉求和问题上报到街道或县级指挥中心后,因为事权问题无法及时处置,而指挥中心又无法联动相关职能部门,导致事件流转不畅通、群众不满意。

5.保障机制仍需完善。在调研中,通过对社会治理组织体系、社会治理能力建设、社会治理配套设施、社会治理保障举措指标的分析,反映最为强烈的是社会治理保障举措,最需要的是资金和人才。政府购买服务对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开展公共服务的支持,远远不能到位。市县两级财政紧张,费随事转的经费投入机制未有效建立,用于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的资金有限。市级财政2019年安排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经费82.8万元,2020年安排专项经费85万元,要完成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行动计划所列项目还有很大困难。从对社区的支持力度看,城区财政每年列专项经费,而其他县相对较差。在社会资金投入方面,由于相关支持政策不完善,目前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和农村服务严重不足。基层自身“造血”功能更是低下。人才制约较为突出。我市注册志愿服务组织2000余个,志愿者35万余人,我市也为所有在职党员颁发了《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证》。但这两支队伍主要是在创文中组建的,如何以常态方式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从组织和制度上进一步完善。社区和农村骨干人才队伍选、育、管、用“成长链”不健全,特别是党组织书记人难选、人难留问题突出。普遍面临工作人员不足,很难抽出专人开展工作,加之薪酬待遇、职业发展所限,社会工作者青黄不接。

三、推进我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的意见建议

为推进我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探索具有晋城特色、时代特征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市域社会治理共同体,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坚持党的统一领导,探索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新路子。一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锚定目标、先行先试。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试点建设为牵引,以防范化解市域重大风险为着力点,以增强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落脚点,坚持统一性与创造性相结合、试点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统一、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衔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使市域社会治理更好体现试点要求和晋城特色;二要按照市委党建“四句话”要求,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厚植市域社会治理优势。打破思想观念、行政级别、行业分割籓篱,统筹兼顾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把区域治理、部门治理、行业治理、基层治理、单位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治理合力;三要以良好政治生态优化市域社会治理环境。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三零”单位创建等重点工作,不断促进政治生态、社会生态山清水秀;四要创新党建模式,增强市域社会治理活力。在党建引领方面,推进三级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包括县级党群服务中心、街道社区商圈楼宇党群服务中心、党群服务驿站,构建“15分钟党建服务圈”,打通最后“一公里”,把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主阵地。在街道社区,推行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和兼职委员制。开展“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和“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参与社会治理活动。在乡镇农村,推进“村村联建、村企联建、产业联建、城乡联建”大党建格局,构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村级治理体系。

(二)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构建市域社会治理共同体。一要健全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领导机制,完善政府社会治理考核问责机制。以人为本,解决好群众最关切的公共安全、权益保障、公平正义和发展短板等问题,集中做好基础性、普惠性民生工作,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为民谋划、为民办事、为民解忧,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要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牢牢抓住基层基础这一本源,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到基层,明确乡镇推动社会治理具体任务,最大限度将各类社会矛盾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广泛开展行业依法治理,加强全过程监管,健全社会矛盾排查预警机制,重点对道路交通、劳动争议、婚姻家庭、土地、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旅游、医疗等纠纷多发领域进行排查,及时发现不稳定风险隐患;三要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推动民主协商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完善党建带群建制度机制,推动群团组织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广泛动员组织群众投身市域社会治理实践。发挥基层社会组织的独特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建立健全激励补偿机制,鼓励社会组织积极依法参与社会治理。支持行业协会商会类社会组织发展,让社会组织的微治理释放出大能量。还要发挥青年日益增长的参与积极性,为他们充分参与社会治理开辟足够空间。发挥律师在协调解决社会矛盾、保护群众合法权益等方面的作用。发挥新媒体网络人士在传达公共意见和利益诉求、传播正能量等方面的作用;四要坚持晋城的事大家想、大家说、大家干,开展美好社区、美好乡村示范创建活动。及时总结、广泛宣传基层社会治理的做法和经验,以示范创建带动社会治理现代化,以先行先试带动各地普遍创新,形成争创一流的良好氛围。开展电视问政和网络问政。加大群众意见在社会治理绩效考评中的权重,让人民群众成为市域社会治理的最终评判者。

(三)建设多元解纷平台,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一要充分认识多元解纷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基础性作用。广泛宣传多元解纷的典型案例和特点优势,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非诉讼方式调解的便捷、高效和低成本,提高群众认可度;二要完善政策规定,进一步明确党委政府、司法机关、基层组织及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等纠纷化解主体的职责任务。对多元解纷的资源配置、途径渠道、程序设置、法律效力的确认、组织保障,以及多元主体参与调解的渠道、不同调解类型的衔接配合等作出总体设计。探索引入市场化运营模式,将调解、仲裁、公证等多元解纷服务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加大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力度。重视引入“两代表一委员”、心理专家、社区工作者、社会志愿者等力量参与解纷工作;三要建立统一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推动地区、部门之间技术兼容、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探索提供线上咨询、评估、调解、仲裁、诉讼等专业服务。当前应以各县(市、区)为主体,推动综治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信访接待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融合,建设集受理接待、协同指挥、分流转办、调处化解、司法确认、跟踪督办为一体的“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一个窗口”受理群众提出的各类纠纷化解诉求。采取常驻、轮驻、随叫随驻相结合的方式,安排或引导政法部门、行政部门、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法律咨询、心理服务、仲裁、鉴定、公证、评估、保险等调解主体和社会力量入驻中心。建立受理窗口与入驻部门协调对接机制,对有非诉讼方式调解意愿和可能的矛盾纠纷,依据纠纷性质分流至不同调解组织和主体予以化解。对调解成功的矛盾纠纷,及时出具调解协议书,如有必要可引导当事人依法申请司法确认,提高调解协议履约率。对调解不成或不适合调解的矛盾,导入仲裁或诉讼程序,构建闭环化解流程,做到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市域社会治理方案篇3

并对我市清理和规范中介机构专项工作作为深化治理商业贿赂的一项重要举措进行动员部署。刚才,这次会议是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前不久召开的全省治理商业贿赂工作推进会精神。汇源同志宣读了市清理和规范中介机构工作方案》东明同志就清理和规范中介机构的具体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下面我就深化治理商业贿赂,做好清理规范中介机构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前阶段我市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取得阶段性效果

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省、市的决策安排,去年以来。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保增长、调结构、强基础、惠民生”总体目标,结合干部作风建设年和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等重点工作,扎实推进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针对治理商业贿赂工作重点转移到加大查办案件上来的要求,市将案件查办、诚信建设、特色工作同时推进。做到查处案件抓典型,实现威慑效应;诚信建设抓重点,实现带动效应;特色工作抓热点,实现辐射效应。形成了突出重点查案件,诚信创建促深化,专项检查保规范的工作格局,取得了阶段性效果。

(一)查办案件工作效果明显。一是通过查办案件。涉案金额730.341万元,结案45件,被追究刑事责任23人。其中大要案16件,涉案金额657.75万元,结案19件,被追究刑事责任16人。立案的53件商业贿赂案件中,有银行信贷领域1件,涉案金额0.5万元;工程建设领域5件,涉案金额202.8万元;资源开发和经销领域4件,涉案金额70.15万元;医药购销领域1件,涉案金额2.68万元;土地出让1件,涉案金额8.5万元,政府推销2件,涉案金额69.2万元,其他领域39件,涉案金额376.521万元。二是通过通报典型案件,强化警示教育。去年6月28日召开的全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大会上通报了市查处的市规划局副局长周彦明索贿80余万元、市建设局所属质监部门及局部县区建设质量负责人受贿窝案串案,原哈尔滨铁路局副局长郝雪斌受贿200余万元等4起典型商业贿赂案件,强化了警示教育。三是通过开展专项行动,深挖窝案串案。去年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在全市开展了反商业贿赂专项行动,连续立案7件11人,均属大案,涉案金额329.1万元,胜利突破了石油销售系统商业贿赂串案2件,上板城监狱串案2件。通过开展系统整治,促进了系统规范化管理。今年市纪委又成功查办了一名副县长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聚财敛财100余万元的案件。

(二)市场诚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一是继续以诚信创建活动为载体。对2007年度评选出的52个文明诚信单位、科室及个人进行了惩处。二是印发了市推进市场诚信体系建设深化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实施意见和任务分解》三是对建设、税务、工商等系统的诚信体系建设进行重点督导,发挥带动作用。四是正着手在市政府门户网站开设“诚信体系建设”窗口,将分散在公检法、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的信用信息统一纳入这个版块,向社会公开,提供局部企业及中介机构的信用信息查询。

(三)防治商业贿赂长效机制建设逐步深入。一是组织召开了规范平安行业经营秩序座谈会。督促平安行业协会制定出台了市平安行业行为规范》二是从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和普遍性问题入手,从执纪执法部门抽调精干力量组成检查组,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抽查,向省治贿办提出了工作建议。三是各级各部门按照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要求,建立健全了一批防治商业贿赂工作制度,为从源头上预防和制止商业贿赂行为的发生奠定了基础。

也要清醒地看到治理商业贿赂工作所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一是局部领域商业贿赂现象仍然易发多发,总结成果的同时。手段方式更趋隐蔽多样,市场秩序在有的地方还不够规范。二是个别国家机关领导及其工作人员利用审批权、执法权谋取非法利益等问题依然存在三是有的地方和部门对专项治理工作的艰巨性、临时性认识不足,缺乏常抓不懈思想。四是有的地方和部门对滋生商业贿赂的深层次问题缺乏研究,提出的治理措施的方法针对性、有效性不强,长效机制建设进展愉快。五是查办案件工作力度还不够大,个别县区查处的案件数量少、质量低,县区查办案件工作仍然是单薄环节。对这些问题,各级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认真对待,采取扎实措施予以解决。

二、扎实推进治理商业贿赂工作,突出重点

也是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实现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关键一年,今年是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一年。深入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重大。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紧紧围绕全市的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加大惩罚商业贿赂行为力度,为推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明良好环境。下一步,要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行业的治理力度。必需抓住主要矛盾,突出解决重点领域和行业的问题,以重点工作突破带动整体工作的开展。8月7日召开的全省治理商业贿赂工作推进会上,省纪委常务副书记、省监察厅厅长、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王雪峰指出,中央确定的六大重点领域和九个方面既是商业贿赂问题突出的地方,也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必需继续下大力气进行治理,力争取得新的突破。工程建设领域,要重点解决招投标中搞串标、围标,违法转包、分包等问题;土地出让领域,要重点解决违规协议出让、非法改变土地用途、指定评估机构或干预评估、泄漏底价等问题;产权交易领域,要重点解决国有产权不进场交易、搞暗箱操作、虚假评估、违规操作等问题;政府推销领域,要重点解决违规招投标、违反规则进行评审等问题;医药购销领域,要重点解决药品、医用设备、医用耗材的推销、临床活动中收受企业及其经销人员财物、回扣或提成,以及在评审、认证、检测、稽查等环节违规操作、等问题;资源开发和经销领域,要重点解决在资源规划、立项、开发上谋取非法利益、违反规定出让资源使用权等问题。六大重点领域中,工程建设领域存在问题较多,群众反映强烈,已经引起中央的重视,6月11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意见》8月份召开了电视电话会议。市已按照中央、省的布置要求,将工程建设领域作为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月下旬将开始专项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将结合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工作,对房地产市场和一些城乡重大工程建设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围绕项目审批、开发、交易、中介等环节,运用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权钱交易、行为,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其他九个方面也要就贷款发放、定损理赔、教辅资料出版发行、公司上市、体育销售等工作中存在问题,找准症结,采取有力措施认直加以解决。各级各部门特别是重点领域、重要方面的牵头部门和单位要对照上述治理任务,继续深挖细查,分析查找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解决本部门本行业存在突出问题。

(二)迅速行动起来。贯彻落实前不久召开的全省治理商业贿赂工作推进会会议精神,将我市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向纵深推进的重要举措。目前,全国范围内的反腐败过程中,发现一些中介机构违规违法、不讲诚信,导致了一些腐败现象的滋生,社会反映强烈,也影响了市经济社会发展。从2006年治理商业贿赂专项治理工作开展以来,市从群众反映强烈问题入手,市治贿办组织了对局部中介机构的专项检查,今年上半年又组织了对重点中介机构的专题调研。组织专项检查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将发现的问题形成了调研演讲,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臧胜业、省监察厅厅长王雪峰分别做出批示,要求对中介机构进行清理规范。加强对市场中介机构监管,规范中介执业行为势在必行。为此,针对存在突出问题,市治贿办通过分析研究、反复论证和广泛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建议,同时借鉴了中纪委、监察部推广的福建省厦门市对中介机构清理的胜利经验与做法,形成了市清理规范中介机构工作方案》清理规范中介机构专项工作事关我市经济发展大局,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严格依照《工作方案》中所要求时间、方法、措施,不折不扣的组织实施。

(三)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也是专项治理工作取信于民的重要措施。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办案力度,拓展办案领域,严惩商业贿赂违法犯罪分子,维护党纪国法的严肃性。一是严肃查处违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商业贿赂案件。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应对金融危机是当前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治理商业贿赂工作要围绕经济工作大局,坚决查处干扰破坏扩大内需、坚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政策贯彻落实的商业贿赂案件。严肃惩治领导干部违反规定个人决定大额资金使用和重大项目布置、插手工程项目建设或政府推销中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查处各类市场主体以不正当竞争手段参与政府新增工程项目竞争的案件,促进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工作目标的实现。二是明确查办案件工作的重点。要着重查处国家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利用审批权、执法权和司法权在商业活动中搞、权钱交易、索贿受贿和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商业贿赂案件。认真落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料理商业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加大对医疗、教育领域招标投标活动中的商业贿赂违法犯罪行为的查处。严厉惩治受贿行为的同时,也要严厉惩治行贿行为,加大对行贿行为的奖励力度。严肃查处跨国(境)商业贿赂行为,严厉打击国(境)外公司在省行贿行为和我省企业在国(境)外行贿行为,严惩跨国(境)商业贿赂犯罪分子。三是进一步扩大案件线索来源。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部门举报系统的作用,依靠群众反映和举报商业贿赂问题。各级要通过新闻媒体公布有关部门的专项举报电话和通讯地址,鼓励群众通过来电、来函、来访等方式举报商业贿赂行为。各办案单位在查办案件过程中要进一步发现、排查和挖掘有价值的线索,及时通报移交案件线索。四是落实办案任务和职责。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检察、公安、工商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依照职责权限,依法查处涉嫌商业贿赂犯罪案件。各执纪执法部门要协同配合,及时移送和受理涉嫌犯罪的案件,使商业贿赂行为得到应有制裁。要完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向司法机关或行政执法部门移送案件机制,对受贿案件中的行贿线索以及未构成犯罪但应进行行政处罚的司法机关也要及时移送行政执法部门,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各级各有关部门对查处的典型案件要进行公开处置,增强治理工作的影响力和震慑力。

三、确保清理和规范中介机构工作取得实效,加强领导

特别是清理和规范中介机构工作,治理商业贿赂工作任重道远。事关我市发展全局,要加强领导,周密安排,务求实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结合自身实际制定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建立责任机制,实行任务分解,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严格责任追究。

(二)加强组织协调。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牵头协调,明确进度,协调各方,形成条块结合、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纪检监察机关要发挥好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的作用,各执纪执法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要司其职,发挥自身优势,互通信息,相互支持配合,做好案件线索移送工作。配合单位要积极协助,主动配合市工商局抓好责任范围内的工作。市清理办要做好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总结经验做法向全市推广,对工作不力、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的适时通报。

市域社会治理方案篇4

市政府接到议案后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副市长夏占义为组长的议案办理领导小组,由安钢副秘书长、张工主任、程静局长任副组长,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水务局等10个委办局及5区县政府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统一协调议案办理。议案办理过程中,市人大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有力推动议案办理。

潮白河流域涉及延庆、密云、怀柔、顺义、通州等新城。其中顺义、通州是规划重点新城,是北京东部发展带的重要节点。流域内有47个乡镇、875个村,常住人口约100万人,GDp为519亿元,约占全市的5%。

潮白河流域综合治理总投资估算为149亿元,“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94亿元,201i年预计完成重点治理项目15个,总投资近20亿元。市人大将“推进潮白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列为2011年人大议案,是推动建立法治政府,接受人大监督的范例,也是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市委市政府9号文件,推动潮白河流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今年以来,潮白河流域各项规划分期分批编制和,各项建设工作顺利推进,各项任务正在逐步落实。

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功能定位和治理目标

《报告》说,根据议案要求,市政府相关部门组织专业技术力量对流域内污染源、河流水质、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状况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调查,编制完成了《潮白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规划》、《潮白河绿色生态发展带综合规划》及相关专业规划,统筹确定了潮白河流域的功能定位、水系治理、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

潮白河全流域面积1.9万平方公里,境内流域面积5700平方公里,占总流域面积的30%。潮白河干流境内长84公里,流域内二级以上支流40条,长约1150公里。流域内有41座水库,占全市的48%。潮白河流域是北京市重要的水源地,平均每年向城市供水9.2亿立方米。

《报告》指出潮白河流域存在的问题:一是水源地长期超采,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二是生态环境脆弱。三是防洪安全仍存隐患。

《报告》提出潮白河流域的功能定位。一是水功能。是首都重要的水源地和城市防洪保安屏障。二是自然生态保护功能,是城市东部发展带的生态新区。三是城市景观功能,是城市重要滨水形象展示区。

《报告》提出潮白河流域水系治理目标:构建“一网、三区、多点”的流域水系,建设水资源保护体系、水生态与水资源配置体系、防洪保安体系。保障流域供水安全、防洪安全、生态安全、形成“自然修复、有机调节、健康成长”的河流生态系统,服务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网:建设集“水源安全、防洪安全、生态健康”三位一体的流域水系生命树网。

三区:在水库上游山区建设生态水源保护区。在山前区建设以服务商务会议、旅游休闲度假为主的生态涵养发展区。在平原区建设亲水宜居、城乡统筹的河流城市融合发展区。

多点:根据流域自然、历史、人文、资源等条件,结合区域发展定位,在流域水系打造多处体现功能定位的重要节点。

《报告》提出潮白河流域生态发展带建设目标:在潮白河城市段构建“一河、四城、多组团”的空间布局。“一河”指潮白河河道及两侧滨水空间。“四城”指密云新城、怀柔新城、顺义新城、通州新城,三个开敞空间穿插其中。“多组团”即构建多个功能区联动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

治理方案、发展布局、建设任务及预期效果

《报告》提出潮白河流域水系规划治理方案、城乡发展布局、建设任务及预期效果。

潮白河流域水系规划治理方案:按照“溯源治污、深山保护、山前涵养、平原修复”的原则,通过治理,形成“有水的河、安全的河、生态的河”。主要包括流域污染源治理、湿地修复等方面。

潮白河流域城乡发展布局:以潮白河绿色生态走廊建设为基础,加强水资源统筹利用、水生态环境修复与建设;突出新城特色,改善城市风貌;完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城乡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城乡一体化发展。将潮白河绿色生态发展带建设成为生态良好、功能完善、经济繁荣、宜居和谐之区。

一是统筹资源、合理利用。结合城市开发合理进行河道地表水资源配置。二是以水为本,保护水源。潮白河流域作为北京市最重要的水源供给地区,水源的保护是地区发展与建设的前提。三是生态优先,治理环境。加强污水收集处理,改善水质。四是强化安全,城乡统筹。结合村庄城镇化相关政策的研究落实,对潮白河堤内的村庄进行规划安排,最终实现搬迁。五是产业升级,功能整合。打造潮白河沿线具有水岸经济特点的产业链,同时着力打造休闲度假、创意研发、现代服务等第三产业集群。六是提升形象,突出特色。城市段沿线新城应结合自身特点及发展优势,建设各具特色的新城滨水区域,体现现代化滨水新城的风貌。七是水域交融,亲水宜居。在城市段,将滨水空间与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相联系、使城市公共活动功能向滨河靠拢,加强亲水性。

潮白河流域建设任务:规划任务是建设3大体系,实施16类工程。一是建设水资源保护体系,实施9类工程。二是建设水生态与水资源配置体系,实施5类工程。三是建设防洪保安体系,实施2类工程。

潮白河流域预期效果:一是确保了水源地水源安全。二是涵养了水源地,增加了地下水回补。三是建成了有水有绿,生态良好的东部生态屏障。潮白河流域5700公里范围内,形成有水则清、无水则绿、丰水多蓄、水少多绿的河流生态景观,提高潮白河生态服务价值,服务东部发展带。四是建成了完善的防洪保安体系。干、支流河道堤防全部达标。五是解决了水源区群众饮水问题。通过建设水源保护区集中供水工程,新增供水能力每日19万平方米。

大力推进潮白河流域治理工作

《报告》提出,深化完善综合治理规划,进一步细化治理目标。

一是编制堤外砂石坑整治规划。建设绿色廊道生态修复区等,提出了治理的技术手段和工作计划。二是编制潮白河干流休闲带建设方案。计划在非城镇集中建设区的主河道两堤以外1公里范围内,进行集中绿化,建成4个新城滨河森林公园,建设沿线多处生态绿化节点。今年安排密云、延庆彩叶树种造林5500亩,安排延庆、密云、怀

柔林木抚育过程33.6万亩。开展密云县“六路一口”绿化工程,打造风景优美的景观大道,提高森林绿地的整体生态涵养功能,启动汉石桥万亩湿地公园建设,开展湿地公园地形整理、水生及陆生植被的种植、景观打造、道路及配套服务设施的构建等前期基础性工作。三是编制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规划。通过采取措施,实现工业废水排放稳定达标,确保饮用水源环境安全。四是编制流域非正规垃圾场治理规划。有针对性研究技术工艺,确定治理方案,2年内完成19处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治理。

《报告》提出,加快流域综合治理,涵养水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011年,潮白河流域计划重点推进项目15个,资金规模控制在20亿元。一是生态治河。实现向潮白河年调水量7000万平方米,干流水面面积增加430公顷,极大改善了潮白河水环境。正在建设延庆千家店黑白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密云水库水源保护区九道湾流域河道综合整理工程。顺义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与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已开工。二是加大供水工程建设力度。三是加大了排水工程建设力度。实现了污水处理由无害化向资源化转变。四是雨洪资源化。五是滨河森林公园建设。密云,怀柔、顺义三区滨河森林公园继续加快建设,面积3.7万亩,治理河道长37公里,部分河段已形成景观效果。六是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

大力推进潮白河流域管理创新

《报告》提出,探索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新机制。一是建立适应流域管理的工作机制。探索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新模式,建立“统分结合”的工作机制。市级统筹做好全流域的规划编制与实施、防洪调度、水资源配置、水环境保护,分区县做好流域内具体涉水事务的建设、运行、管理等工作。

二是建立稳定的水务投资机制。发挥政府在水务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水务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每年从市区两级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水利建设。拓宽水利建设基金征收渠道。进一步研究从城市维护建设税种提取一定比例资金,用于防洪和水源工程建设。

三是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加强水量水质监测,建立三级指标管理,两级达标考核的管理制度。考核结果将作为对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的综合考核的重要依据。

《报告》提出,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一是用水总量控制。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制度,推行重大建设项目布局规划、行业专项规划、区域发展规划、新城和重点发展区域规划时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制度,按照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开展取水许可审批。在顺义区试点推行节水分类分级管理,建立用水目标量化体系。对用水单位按属地管理原则建立用水台帐。

二是用水效率控制制度。实行用水效率控制制度,逐步降低万元地区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提高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实行用水定额动态管理,用水实现全面计量。对年用水5万方以上的用户分期分批实现在线监测。推行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三同时”制度。建立健全高耗水项目退出机制。

三是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实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管理,逐步提高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根据水功能区对水质的要求和水体净化能力,核定水域纳污能力,提出水域限制排污总量控制指标。严格排水许可制度,在公共排水管网未覆盖范围,新增建设项目要同步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在公共管网覆盖的范围内,不得设置排污口。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直接或间接向河湖、水库排放未经处理或者经处理未达到规定排放标准的污水。

《报告》提出,加强雨洪资源的管理与调度。今年入汛以来,发挥流域统一调度优势,采取多种措施,最大限度拦蓄雨洪,将潮白河流域的雨洪全部拦蓄在本市境内,充分回补地下水。

市人大常委会提出五条意见和建议

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雷德才宣读了市人大对议案办理情况的意见和建议,认为市政府高度重视议案办理工作,《报告》内容具体详实,客观反映了本市推动潮白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工作进展、初步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对策措施,农村委员会同意这个《报告》。为进一步推进潮白河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农村委员会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是坚持科学治理,进一步完善实施两个《规划》。要将实施两个《规划》提高到促进本市东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层面,制定更加详细的工作方案和行动计划。坚持流域治理与区域治理紧密结合,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关系,使流域治理和保护的整体部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相协调。

二是坚持保护优先,切实保证水源地安全。把保水理念贯穿于规划、论证、建设及运行调度等各个环节,切实保证流域水源安全、供水安全和水环境安全。建议市政府把水源地保护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水源涵养区内各区县要把保水作为第一责任,要把保水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富民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成为政府制定重大公共政策的基本依据。

三是坚持人水和谐,全面提升潮白河流域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和生态功能。要坚持流域治理的整体性、生态环境修复的系统性和开发利用的科学性。要牢固树立污水处理资源化理念;加大流域内自然或人工湿地保护修复力度。要坚持堤内治理与堤外治理相结合,以堤外环境修复为重点,严格控制河堤两岸建设规模,坚决制止违法违章建筑和私挖滥采砂石等行为。打造供城乡居民休闲健身的绿色步道。要合理规划建设雨洪利用、水网连通和跨流域调水工程。要大力发展民生水利,积极推进水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市域社会治理方案篇5

一、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标本兼治,着力治本”工作方针,深入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加大治本力度,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巩固和扩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成果,为构建和谐平遥,促进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突出重点,标本兼治

全县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针对关系广大群众切身利益、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问题,深入开展食品、药品、保护知识产权、打击非法传销和变相传销、打击商业欺诈、农资、旅游、生猪屠宰、房地产市场等10个专项整治活动。同时积极探索长效机制的建设,标本兼治,坚持整治与规范并举,打击与帮扶并重,努力实现整顿一个行业,规范一个行业,整顿一个区域,规范一个区域,促进全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开展食品市场专项整治:要严格按照省政府晋政办发[2007]10号《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精神,紧紧围绕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粮、肉、蔬菜、水果、豆制品、奶制品、水产品及儿童食品、保健食品等品种,强化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环节的监管,特别是要加强小作坊的整治和规范力度。加大暑期及节假日等重点时段的监督力度和检测的密度。加强旅游景区周边、学校食堂、宾馆餐饮饭店、学校附近餐饮摊点的卫生质量监管检查,以及农村和城乡结合部食品市场整治力度。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确保我县食品市场安全有序。

此项工作由晋中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平遥分局协调牵头,其中属生产加工领域的,由县质监局承担执法主体和监管责任;属流通环节的,由县工商局承担执法主体和监管责任,县工商局、县质检局牵头,会同经贸局、公安局、农业局、畜牧中心、水利局、卫生局、商业总公司、县供销社等有关部门,按照《全县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认真组织实施。

(二)打击各种商业欺诈行为:重点整治在我县主流媒体上的有关食品、药品、保健品、医疗、化妆品、美容服务虚假违法广告,整治夸大功能的种子、化肥、农药、兽药等农资广告和夸大投资回报的经营性广告;严厉打击无证行医,查处无《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和相应资质、资格擅自开展诊疗活动的行为,依法严惩医疗服务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打击企业不规范促销、虚构或者夸大特许经营品牌效应、骗取加盟费的行为,打击服务业违规经营行为,打击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领域中的各类欺诈行为。

此项工作由县经贸局牵头,县工商局、卫生局、质监局、药监局等部门配合,认真组织实施。

(三)打击非法传销和变相传销:依照《禁止传销条例》和《直销管理条例》规范直销,查禁传销。主管部门对重要的案件线索要追根朔源,一查到底,彻底铲除传销活动赖以生存的土壤,净化我县社会环境。重点查处以介绍工作、从事经营活动等名义欺骗他人离开居所非法聚集并限制人身自由的行为。集中力量查处涉及面广、参与人多、社会危害严重的重点案件,务求摧毁传销网络。严厉打击跨省市、跨地域从事传销活动的组织和个人。严厉查禁拉人头、收取入门费、团队计酬和利用互联网传销等传销活动,加强对传销多发区、易发区的整治,严防传销进入学校。全面清理审查《国务院关于禁止传销经营活动的通知》后被禁止传销活动的企业,对检查中发现有违反规定重操旧业的,要严厉打击。规范传销转型企业和已批准直销企业的营销活动,加强对辖区转型企业的监督管理。对于曾有过传销行为,被行政执法部门查处的企业重点监控,进行全面检查。

此项工作由县工商局牵头,县公安局配合,认真组织实施。

(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重点整治侵犯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的违法犯罪活动,重点区域是商品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商场(超市)、展销会、货物进出口和定点加工企业。对关系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医药、保健品、食品等领域的侵权行为,对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非法出版物、盗版光盘的制售行为以及建材领域的知识产权假冒行为,加大刑事打击力度。通过整治有效遏制侵权行为。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全面提高我县知识产权保护的水平和能力。

此项工作由县工商局牵头,县公安局配合,认真组织实施。

(五)旅游市场专项整治:重点打击各种旅游欺诈、拉客宰客抢客行为以及“黑导”、“黑社”非法行为,大力整顿出境游市场秩序;规范旅行社经营行为,加大“优胜劣汰”力度;强化导游队伍管理,建立健全导游管理网络;加强对餐饮饭店的管理,严格落实卫生质量标准;加强对旅游区的管理,优化旅游接待环境;整顿一日游市场,提升旅游整体形象;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旅游通道、旅游电瓶车等的监督管理,确保旅游安全。通过整治规范旅游企业经营活动,净化旅游市场环境。

此项工作由县旅游局牵头,会同县工商局、执法局、安监局、环卫局、卫生局、物价局、文物局、旅游派出所等部门,认真组织实施。

(六)建材市场专项整治:重点整治劣质钢材、有毒有害装饰装修材料、国家、省已经淘汰和限制使用的以及获得3C认证和生产许可证的建材产品;加强涉嫌生产、加工、运输、仓储、销售假冒伪劣建材商品的企业、建筑工地及专业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不符合强制性标准及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违法生产、经销建材行为;严厉查处无产品标准、无生产许可证、无营业执照、无化验室合格证(水泥企业)、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以及不执行国家有关行业规章的建材企业;使我县制售假冒伪劣建材违法犯罪活动得到有效遏制。

此项工作由县经贸局牵头,县工商局、质监局、公安局配合,认真组织实施。

(七)农资市场专项整治:围绕重点季节、重点市场、重点品种,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大案要案查处力度,规范农资生产经营秩序,积极推进农资管理工作的日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种子、农药、化肥、农机配件等坑农害农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对农资价格的监控和检查力度,坚决制止乱涨价的行为。基本消除违规经营和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的不法行为,彻底取缔无照、无证、无标识生产经营单位,严厉查处坑农害农案件,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良好的农资市场环境。

此项工作由县农业局牵头,县工商局、质监局、县供销社、县物价局配合,认真组织实施。

(八)药品市场专项整治:重点整治制售假劣药品、保健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药品不良反应检测管理;严厉查处无证生产、经营、使用医疗器械行为;积极开展医疗机构规范药房活动,重点查处农村卫生院(所)、乡村药店的假劣药品和非法渠道购进药品,查处保健品店、兽药店非法销售药品的行为,建立药品、医疗器械市场准入制度;清除制售假劣药品、医疗器械的黑窝点;继续深化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开展中药材专业市场整治;强化药品质量抽验,充分发挥监督优势;加强药品广告监管,规范药品广告市场。

此项工作由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牵头,县工商局、卫生局、计生局等部门配合,认真组织实施。

(九)深入开展生猪屠宰市场专项整治。按照“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突出重点、彻底规范”的总体要求,以定点屠宰稽查队的成立和运行为转机,以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及制售注水肉、病害肉、劣质肉等不法行为为重点,抓住肉品加工、流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整治。结合我县实际,一是要严厉打击东刘、黎基、洪善等村镇和其他农村暗处流动的私屠滥宰。二是要以打击流向宾馆、饭店、肉贩等市场的“白条肉”为突破口,通过对生产运输、经销户按有关法律规定从重处罚,彻底杜绝病害肉、白条肉流入流通环节。三是要采取规范市场与优质服务相结合,通过加强生猪宰前检疫和宰后检验,发放《动物防疫合格证》和《放心肉采购登记册》对肉类经营户进行规范化管理,同时规范一点式定点屠宰的运行,提高服务质量,理顺管理机制,促进正常运作,确保肉品安全。

此项工作由经贸局牵头,公安局、工商局、质检局、动检站、防疫站、烹饪协会配合,按照《平遥县生猪定点屠宰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

(十)房地产市场专项整治:重点整治擅自变更规划设计方案,侵害购房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发生质量问题不认真处理,不按规定发放《住宅质量保证书》、《住宅使用说明书》以及不按保证书承诺承担保修责任的行为;未经批准,擅自改变土地用途或容积率的行为;批准建设的经济适用住房,按商品房销售的行为;未经批准,单位自建职工集资住房的行为;查处房地产中介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查处合同订立和履行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宏观调控和稳定总体房价,使房地产市场秩序明显好转,保护居民住房消费积极性,建立诚信经营、规范有序的房地产市场秩序,促进全市房地产业与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此项工作由县房管局牵头。县城建局、土地局、财政局配合认真组织实施。在重点开展上述10个专项整治活动的同时,要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汽车配件、烟酒、烟花爆竹的违法行为;遏制非法黑心棉和毒鼠强等反弹势头;打击走私贩私和逃套汇、网络套汇、打击虚开销售增值税发票、偷逃骗税行为;取缔地下钱庄和变相期货市场,打击非法集资和银行卡、短信诈骗行为;整顿和规范土地、文化、矿产资源的开发秩序;继续开展医疗价格、涉农收费、教育收费等领域的监督检查,查处价格违法行为等。

(十一)完善监管机制,提高监管水平。要针对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有关监管制度层面的整改措施,加大整治力度,防止反弹。各级执法部门要结合自身工作特点,特别是对已开展专项整治的领域,要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制度,创新监管方式,强化监管手段,提高监管效率。要积极探索综合行政执法,避免分头执法、多层执法,降低执法成本,提高执法效率。要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交通、通信、检测等方面的装备水平,提高市场监管水平。要认真贯彻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明确执法责任,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十二)探索治本之策,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各相关行政执法和管理部门,要建立、充实和完善本系统的信用体系建设内容,建立失信惩戒制度。要以企业信用建设为重点,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步伐。一是以食品企业量化分级管理为基础,以食品企业信用等级评定为切入点,大力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开展诚信企业创建活动,重点打造诚信企业。二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促进行业信用建设。三是深化诚信教育,普及信用知识,增强信用意识,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

三、加强领导,强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制度和责任制度。整规工作继续坚持“统一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调,各方联动”的工作格局。完善并落实整规工作责任制,健全责任追究制,形成行政首长负总责、职能部门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的整规责任机制。各专项整治牵头部门要由一把手负总责,明确分工,责任落实到人。各配合部门要积极主动配合,使整规工作形成合力,确保各专项整治活动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着力查处大案要案,严惩破坏市场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加大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的力度,依法严惩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措施。要充分运用行政、刑事两种手段,集中力量查处和曝光一批社会反映强烈,严重损害群众利益情节恶劣的大案要案,严惩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杜绝以罚代刑,以罚代管现象,坚决排除一切阻力和干扰,依法从重从快惩处,决不手软,真正做到案件不查清不放过、源头找不到不放过、责任人不处理不放过。

(三)积极探索市场监管领域的综合行政执法。推动行政执法体制的完善,提高执法效能。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下移监管重心,加强基层执法。认真落实加快行政执法向刑事司法移送的有关规定,严肃查处对涉嫌犯罪案件该移送不移送、以罚代刑行为,切实防止和纠正打击不力的问题,对在查办破坏市场经济秩序案件中、、包庇纵容等构成犯罪的,坚决依法追究责任人的刑事责任。各行政执法机关和公安、司法机关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解决办理破坏市场经济秩序案件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对重大案件,要继续实行部门联动、挂牌督办制度。

(四)建立县乡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强化乡镇一级基层政府对领导和加强整顿规范工作的责任意识,对辖区内食品、农资市场开展专题调查,组织基层工商所开展专项整治工作,特别是对私屠滥宰、假劣农资欺农坑农行动,予以从重打击,维护乡镇区域稳定的市场秩序。整合监管力量,积极推行联合执法和专项执法。要加强执法队伍培训,加快提高执法队伍素质,解决分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扰民等问题,在立足部门职能做好专项执法的同时,重点在食品市场监管领域建立联合执法机制,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

市域社会治理方案篇6

打造最牢固的x政治“护城河”体系、最高效的法治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最完备的市域社会治理体系……今年,x政法系统将重点打造六项体系,为该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安全的政治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公正的法治环境和优质的服务环境。

打造最牢固的x政治“护城河”体系。立足防范打击两项职能,着眼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统筹网上网下两个战场,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x政治“护城河”。突出抓好公共安全,定期排查整治各类安全生产隐患,尤其是强化对危化物品、矿山企业、道路交通等重点行业领域的监管,严防群死群伤案事件发生;适时组织开展针对危化品、盗抢骗、黄赌毒和食药环等领域违法犯罪的专项打击行动,加强网约车、电子商务、寄递物流等新业态的安全监管和隐患整治,坚决遏制影响群众安全感犯罪案件的发生;有效化解人民内部矛盾,重点做好信访工作。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实属地负责制,按照“预测走在排查前,排查走在调解前,调解走在激化前”工作思路,实现“减存量、控增量、防变量、降总量”的信访工作目标。

打造最高效的法治公共服务保障体系。聚焦“三大攻坚战”,全市政法系统将完善体制、创新机制、提高效能,为打赢“三大攻坚战”提供坚强保障。聚焦增进民生福祉方面,制定出台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服务保障重大项目落地的具体意见办法,给市场主体添活力;积极构建零距离、无障碍、系统综合的公共法治服务“配送中心”,注重研发符合群众需求的法律服务产品,大力推行“政府推送+群众点单”服务模式,让群众办事一次办、一次成,给便民服务提效力;建立健全对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和消费者权益维护等领域的公益诉讼机制,降低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门槛,加大对农民工、伤残退役军人以及城乡困难人口的司法救助力度,依法严厉打击破坏医疗秩序、防疫秩序、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的违法犯罪。同时,聚焦经济转型升级做好服务保障。年内,各政法单位将制定出台一批依法推动和保障科技创新项目建设的制度机制,加大对创新主体和创新成果转化的法治保护和支持力度;由各级党委政法委牵头组织开展一次涉民营企业刑事诉讼“挂案”及刑事申诉积案专项清理行动,力争年底“挂案”全部清理、积案全部办结;各政法单位还要持续优化简化治安、交通、出入境、网络安全管理等方面行政审批程序,为民营企业创新创业提供更大支持。

打造最强劲的扫黑除恶工作体系。以“破案攻坚”开路,争取年内再破获一批涉黑涉恶案件;以“打伞破网”断根,落实“一案三查”工作机制,撕破“关系网”,打掉“保护伞”,清除害群之马;以问题整改提质,特别是对违民意、损民利、伤民心问题的整改必须立行立改、立竿见影。一些重点行业和领域是易滋生黑恶势力的土壤和温床,强化行业治理是取得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胜的关键。今年,将以城乡接合“复杂地区”、企业周边“敏感地区”、重点人群“灰色地区”等黑恶势力易于滋生和屡打不绝的地区为重点,对治安混乱的突出问题开展两次以上重点整治行动。依法对经营秩序混乱、治安问题突出的大型商场和农贸市场进行一次专项排查整治行动,把乱象整治与追责问责结合起来,对整治不积极、效果不明显、行业乱象依然突出、全省倒排的,要依法依纪严肃问责。同时,坚持边推进边完善边提高,注重系统集成、制度创新,形成打击、整治、管理、建设的长效机制。

打造最阳光的法治x建设体系。加大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力度,创新案件评查机制,扩大案件评查范围,运用好案件评查结果,确保执法司法公正高效权威。6月份前,由市委政法委抽调法学智库专家,对去年办理的案件随机抽取1000起卷宗进行质量评查;10月份前,对新增涉法涉诉信访案件逐一评查,依据评查结果,对错案瑕疵案办案人跟踪问责。加大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力度,严格落实检察长列席同级审委会会议制度;强化刑事司法和刑罚执行的法律监督,年内在公安机关派驻检察站点要实现全覆盖;强化对行政部门的执法监督,依法及时提出司法建议,有效化解行政争议和纠纷。加大政法部门内部监督力度,建强公安机关执法监督委员会,完善公安机关执法过错纠正和错案责任追究程序机制,进一步规范严格文明执法;建立律师重大疑难敏感案件备案报告制度,建立动态监测分析机制;不断健全完善执法司法公开制度机制,主动将执法司法全过程、全要素依法向当事人和社会公开,以公开倒逼执法司法质量提升。

市域社会治理方案篇7

2016年6月3日,国家发改委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长三角城市群以上海为核心,包括江苏9个城市、浙江8个城市和安徽8个城市等26个城市组成,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现正处于转型提升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抓住重大机遇,实现更大跨越,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

2004年国家发改委就开始编制长三角区域规划,提出打造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十几年来,江浙沪皖发展强劲,各具优势,尤其是企业的发展具有独特的发展模式,形成了成熟的发展经验,起到示范导引的作用。

为了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宣传长三角企业转型提升、创新发展的成效和经验,《上海企业》杂志将从本期起设立《长三角纵横》专栏,重点关注和报道江浙沪皖企业的典型经验、重大信息和动态,冀盼广大读者予以关注。

经过多年实践,长三角区域合作已进入多形式、宽领域、深层次的实质性深化提升阶段,其协调机制建设向着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全面发展。一是区域合作层级不断提升,逐步向深层次的国家战略转变。长三角从过去个别政府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已升格为长三角区域最高领导层定期磋商,进而发展为制度合作,建构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省市间、城市间、部门间和行业间四个层面的区域协调体系。二是区域合作由有限范围向以市场为主体的区域一体化转变。以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为目标,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得到重点推进,港口、机场、铁路、公路和能源等对接深入展开。企业和商品市场准入、管理政策标准等正逐步对接,区域竞争格局在旅游等领域获得一定程度改善。三是区域合作由自发活动向自觉规范的制度对接转变。表现在各地区间广泛而逐步深化的合作正积极而稳妥地整合到相应统一的平台上,使要素合作、体制建设与制度对接,既重点突出,同时统筹兼顾,协调推进,逐步朝着法制化方向发展。四是区域合作由政府单个部门向多个部门以及社会协同推进转变。对于区域发展中的重点专题已形成主要部门牵头,多部门协同攻关的良好态势。另外,相当一部分部门根据本部门工作需要,主动实施区域合作,或进行政策对接,或构筑区域性合作平台,通过联席会议、论坛、项目合作、专题研究等多种形式,使区域间政府部门合作实现广覆盖。其次,行业协会和企业也积极展开合作,作为行政协调机制建设至关重要的有机组成和促进力量。五是区域合作由经济合作向经济、社会和文化全面合作转变。随着经济合作的日益加深,协调内容扩及社会和文化,共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保障、交通一卡通、教育、诚信、就业等由各职能部门以多种方式推进,正在形成系列性对接政策,收获了一批阶段性成果。如省市间、城市间、市区县间、跨行业间的人才合作项目已全面展开,区域性的人才开发与服务体系建设日趋深入。

长三角区域协调体制机制建设的发展重点表现在以下四个重要方面。第一是建立了L三角区域“三级运作、统分结合”的区域协调互动合作机制

根据国务院关于长江经济带建立区域互动合作机制要求,长三角建立了“三级运作、统分结合、务实高效”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形成了以决策层为核心,由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共同组成的多层次合作机制体系。一是决策层机制:建立了“省市主要领导座谈会制度”。由长三角省(市)党政负责人和常务副省长或者市长构成,长三角省(市)人大委员会主任、政协主席等列席。“省市主要领导座谈会筹备办公室”由省市委办公厅、省市府办公厅主任共同组成,负责省市主要领导座谈会的具体筹备与举办事宜,实行轮值制。主要功能是负责统筹整个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中的重大事宜及布局建设,制定一体化的长期发展规划与战略目标,加强区域立法工作的合作与协调,领导协调层和执行层。二是协调层机制:建立了“长三角协调发展联席会议”。由常务副省(市)长及有关秘书长构成。其中,“长三角协调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为长三角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的日常事务机构,各自设立专项资金,省市主要领导座谈会与联席会议负责并接受其监督。协调层在决策层的领导下直接领导执行层开展工作,并直接对决策层负责,负责运作联席会议制订的发展规划与战略的专业委员会,如交通、金融、交通、教育、环保等专题组。三是执行层机制:建立了专项执行机制。执行层由多个专业执行机构构成,主要职责是把各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具体分到各个部门。专题组负责开展合作专题的具体策划,由省市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有关区、县(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行业协会负责人、其他特邀人员等组成。同时,设立若干各类专题组的专家委员会。城市组由成员单位市长联席会议及其常设的日常工作办公室构成。市长联席会议由各城市市长或分管市长构成,日常工作办公室人员由成员城市协作部门的领导或分管领导作为办公室成员、成员城市协作部门分管处室的负责人担任办公室联络员。

第二是推进重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市场体系建设

根据国务院关于长江经济带建立区域一体化市场体系建设的要求,长三角结合实施商务部“长江经济带商务引领工程”,加快构建区域一体化大市场。一是建立了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合作工作机制。沪苏浙皖赣商务部门共同签署“推进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建立了商务部指导、四省一市协同的工作推进机制,建立日常协调机制,定期会晤。二是形成了统一完善的区域市场一体化合作目标和内容。四省一市商务部门围绕“规则体系共建、创新模式共推、市场监管共治、流通设施互联、市场信息互通、信用体系互认”六个方面,在物流标准化、农产品流通、商品市场转型及打击侵权假冒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着力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三是跨区域商务合作深化发展。在长三角区域的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中西部沿江省市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间建立对口联系机制,共建跨区合作园区和合作联盟。四是实行区域市场一体化保障措施。在商务部的指导下,实行跟踪问效,年终由牵头省市商务部门组织对重点工作推进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估,年末总结工作推进中的做法和经验,梳理存在的问题,汇总至推进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并报商务部。

第三是建设多层多样的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治理机制

市域社会治理方案篇8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转变;问题

“城中村”亦称“都市里的村庄”,它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建设急剧扩张与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的矛盾所造成的,是我国大中城市中新生的特有现象。如其名称所示,它仍然实行农村管理体制,在国家治理范畴上属于农村地域,但是与一般农村地域不同的是,它被城市形态及地域包围着,成为城市中的乡村孤岛。

城中村改造是指对城市中仍实行农村管理体制的村庄进行城市化改造,建立起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即在原城中村农民居住的地域建立起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替代原来的村民委员会,对本地域实行城市管理体制。当然,城中村改造不仅仅是一个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主要还涉及到经济组织从集体经济向股份制经济转变,村庄集体所有土地向国有土地转变,居民从农民身份向市民身份和股民身份转变等方面。当然,这些改变并不意味着城中村改造的完成,只能说,这些改造预示着城中村改造的开端,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而且,后续问题的解决与否以及解决得如何,可能直接制约着城中村改造的进程及彻底性,直接决定着城中村改造的成功与否。

一、管理机构:从村委会到居委会

城乡二元社会体制自建国后已经经历了50多年的历史变迁,至今仍然没有发生结构性的变革。今天的城中村虽然已经高度城市化了,但在管理体制上实行的依然是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即村民自治,通过村民自治组织依法办理与村民利益相关的村内事务,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它包括三个与管理体制和治理相关的内容:(1)自治的主体是农村居民,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户籍在本村的农民。这对普遍意义上的村庄而言是一种常态,但对城中村来说则有点片面了。城中村因其地域区位和经济实力优势,一般都以二三产业为主,吸引了超过村庄户籍人口数倍甚至十倍于村庄户籍人口数的流动农民工,他们虽然“工作于斯生活于斯”,但他们的融入主要是“资本雇佣劳动”意义上的,他们仍然没有参与本地域公共生活的权利。(2)自治的地域范围是农村社区。不过对城中村而言,这一农村社区则有新的含义。国家城市建设征用了农村社区的集体土地,城中村也就形象地演变为地域上的“插花地带”,集体所有地域与国有地域“犬牙交错”,因而城中村的自治就不是强地域原则意义上的,也不能实现一般意义上的本地域村民的自治,充其量是户口在本村的村民自治。(3)自治的内容是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即村务。这对城中村而言则更为片面了。城中村自治组织所进行的公共事业仅与其地域上的一小部分人密切相关,其从事公共事务的内容也只与这一小部分人紧密相关。本地域上绝大多数从业人口不享有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不直接从村域公共机构那里获得免费的公共福利和服务。

因此,从城中村的管理体制来看,公共治理和服务组织已经能适应其自身的发展和需要了,必须对城中村进行改造,在城中村地域建立属地意义上的城市管理组织——街道办事处下属的社区居民委员会,就近划归城市街道办事处,或根据管理需要设立城市街道办事处,对城中村地域进行城市化管理。相应地,这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建立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替代原地域上的村民委员会,由其对本地域进行按地域分区管理。这是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最大的不同点。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建立标志着,城中村区域已经改造成为城市管理区域,开始接受城市化的治理体制和规则,在街道办事处的领导下,对本地域的居民实行城市化管理,使城市社区管理开始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作为社区居委会的上级政府也赢得了管理社会的主动权,为城市社区的统一规划管理降低了管理成本。(2)按地域范围重新划分和确立治理区域和范围,增容城市管理的相关内容。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原属同一个村庄的村民由于城中村改造而划归不同的居民委员会管理的情况;并且,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职责相较于村民委员会的职责而言也有很大的不同,如实施新城发展规划、加强计划生育管理、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强道路和公共设施等基础建设,等等。(3)改革户籍制度,将农村居民户口改为城市居民户口,并统一进入社区自治的主体范围。它不仅使原属农民的劳动群众正式成为城市的居民,而且还直接参与本地域的公共生活,与城里人一同选举自己的当家人和管理者。他们成为社区自治的主人。

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虽然建立居民委员会简单易行,但村改居任务的完成难度则相当大。主要原因是,仅仅通过一个自上而下设立的组织机构用来取代与资源及体制结合在一起的农村地域管理形态很难;且从现实情况来看,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制的地域基础仍然沿袭着农村管理体制时期的地域。虽然建立了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虽然农民身份已经变成了市民或居民,但他们的生活区域仍然是农村时代的,他们的交往对象也主要局限于原来的熟人社会。这是历史原因使然,同时也是村改居过程中不得不重视的一个方面。如果改造不彻底的话,改造之后的区域仍然会在城市社会中形成一个自我封闭的小社会,仍然成为城市社会管理的死角,并由此形成一种新型的贫民社会形态。要解决地域因素在改造过程中的消极影响,方法也是简单易行的,那就是,真正按照地域管理的原则,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重新划分居民区范围,尽可能地分割原来的村庄地域范围,将一个村庄分解为几个居民区域,从地域上破解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地域或历史因素。

另外一个问题是,城中村改造为城市社区后,是否应当将外来人口纳入到管理内容之中?答案是肯定的。在原村民委员会管理体制下,外来人口一般都是被排除在村庄治理、公共参与、资源分配的范围之外。而在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下,外来人口管理就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不仅可以反映出社区特征从农村封闭性向城市开放性转变,而且还反映出区域的城市形态。

二、经济组织:从集体经济到股份制经济

城中村在未改造之前的经济组织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尚未进行股份制改造的集团

公司形式,仍然隶属于村民委员会管理,对村民委员会和农民群众负责。第二种形式是进行了改造但只有一个集合式股东的股份制公司。其特点是,在村庄组织框架之外建立股份制公司,集体财产的所有权与占有权发生了分离。第三种形式在第二种形式上更向现代股份制公司迈进了一步,即曾经进行过股份分割或是增量扩股过程的股份制公司。其特点有三个:一是在公司股东结构中存在着小股东,可以是本村人也可以不是本村人;二是公司在董事会中一般设有独立董事,代表中小股东的利益,监督公司的资产运营、规范运作和红利分配;三是利益分配在集体式股东与小股东之间进行区分,小股东依据其所有股票直接获得体现其生存和社会保障权利的收益,集体式股东获得的红利主要用于村庄公共管理和公共产品提供。这三种集体经济组织形式依据市场开放程度和地域差异呈现出一种阶梯式分布的格局:第三种形式主要集中于南部和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第二种形式主要集中于中部城市边缘地带,而第一种形式则相应地推延到中西部刚刚开始城市化的城郊村庄。

虽然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在不同的地区表现出不同的现代化程度,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其形成的根源和演进的路径都是集体土地所有制,也就是我们常言的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我们知道,我国的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不仅仅是法律意义上的,更是政治和社会结构意义上的。集体土地作为一项财产,其不仅承担了经营和保值增值的经济功能,还承担了社会保障功能。

虽然城中村的经济组织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其财产权利结构都沿袭同一的结构性制度规定。城中村经过几十年的变迁,虽然已经失去了地域强制性意义上的社区属性,但政治结构、社会结构和法律制度规定仍然使得这一财产权利结构得以延续下来。现在进行城中村改造,按地域重新划分管理性社区,就是使地域上的分离成为一种事实;并且,由于现在城中村改造后的社区居民委员会设置不再仅仅源于原来的农村地域划分,而是一般遵循“规划先行”和“便于管理”的原则,这会导致农民集体的分散,并通过一种全新的城市化管理体制将农民个体与其原先归属的农民集体割裂开来。

与其相伴随的是两个彼此相依的分裂过程:一是村民个体与农民集体的分裂过程。农民个体就不再天然归属于农民集体,农民集体也就不再呈现出变动性的特征,而是必须固定下来,即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必须对村民“一刀切”,实行“生不增、死不减、进不增、出不减”。以现存的村民数为财产分割意义上的农民集体,其目的是固化村民并实现公司股份的固化。二是农民集体资产的分割过程。由于村民个体与农民集体的天然归属关系被割裂开来,就必须重新确定原子式村民个体在村庄集体资产中的份额。这就是乡村企业股份制改造中的资产量化和个人化分配过程。它使村民都成了村集体经济的股东,过去看得见但摸不着的集体资产这回可实实在在地落到了村民的手中。在这一过程中,农民个体与原属农民集体财产的关系发生了显着的变化。在集体产权结构下,虽然农民自身是农民集体中的原子式个体,然而由于集体财产权利的不可分割性和不可转让性,每个农民个体还是无法说出他拥有多少资产,他可以对多少份额的资产进行个人经济理性上的处置。经过资产量化和股份化分配过程,每个劳动者不仅能够明白说出他拥有多少资产的份额——股票,而且还知道他所拥有的股票在整个资产中占多少比例;并且,如果他觉得资产经营效益不理想的话,他还可以在市场上抛出他所拥有的公司股票,公司改造后的经营和管理者不得干涉。这就是村民作为市场经济人的“用脚投票”的权利。

当然,股票作为公司资产出资者的原始凭证,只能交易而不能够抽回投资,且规模经济效应也不容许公司的整体性资产被分割。如是,能够将如此多的股东和如此细小的股份统筹起来的组织就是现代经济和法律意义上的股份制公司了。虽然城中村在改造前的集体经济组织有三种形式,但是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另外两种形式没有生命力,只能被一种更符合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的形式所替代,这就是股份合作制公司。与城中村改造前的股份制公司不同的是,它有一个资产量化和再分配的过程,除保留必要的公共管理和基础建设、维持公众福利的股票外(主要用于为未就业的原村民办理社会保险和其他集体福利事业),它将集体资产量化的大部分股票都分配给村民,作为其基本生存和生活的保障。这时,公司的产权才真正明晰化了,公司股本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劳动群众参与公司的投票和监督就不仅是象征意义上的,更是与其自身的利益紧密相关。

不过,仍然有三个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去关注:第一,经历了股份制改造之后,是否仍然还有集体经济存在?如果没有集体经济或资金注入的话,过渡阶段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如何进行?如何进行村庄改造的后续问题特别是旧村湾改造问题?在实际改造和管理过程中,不论是上级政府、村级组织还是普通村民,都对新时期集体经济时代的好处记忆犹新。在改造后,他们念念不忘的一件事情就是,股份制公司是否还能代表他们整体的利益?集体经济是否还继续存在?如果说,股改之前的股份制公司仍然能够代表股民集体利益的话,那么,股份制改造后的公司就是纯粹的企业,它不可能代表股份集体的利益,股民的利益只能以个体的形式表现出现。正因如此,在资产量化和再分配过程中,保留必要的公共管理和基础建设、维持公众福利的股票就显得尤其重要。这也为下一步的社区管理、旧村湾改造、过渡管理等提供了先决条件。第二,股份制改造带来了集体资产流失的危险。按规定,股权转让和交易应有两个以上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评估。而对村庄改造而言,股权转让一般不会经过专业机构的评估,溢价幅度是双方谈判的结果。如是,改造的资产究竟价值几何?是否得到了真正体现?是否需要引入专业性的评估机构?如果引入专业性的评估机构,评估过程透明公开的话,是否又会打消外来公司或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是说,在城中村经济改造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个公平与效益的问题,最终的结果就是要在这两者之间寻找一个均衡点,既能够让改造过程有序顺利进行,同时又能够起到发展经济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双重作用。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问题,仍然值得政府和研究机构对此探讨出一条可行之路。第三,股份制改造也给社会治理带来了不稳定因素。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出于稳定因素的考虑,原来的公司管理层特别是董事会一般都是由原村干部担任或是由上级政府指定。经历了一定时期之后,董事会届满,将重新举行选举。如果新董事会组成人员变化太大,原来的改制方案、成果可能被推倒重来,出现新的不稳定因素。二是未改造之前的村庄公司行使着村民委员会、社区和经济组织的三重管理职责,在股份制改造后一般都下降为职能部门,不再承担对老百姓的责任,原有各级组织也因集体经济不存在而缺少抓手,削弱了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而这些职责的履行则依赖于改造后的公司能否按协议和良心办事,影响到人心稳定和社会安定。三是股份制改造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集体资产分解为个体资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享受权利的村民迅速致富,其他邻近的村庄纷纷打算仿效,逼迫村委、街道办等表态,态势十分不稳定,可能会影响人心稳定和社会安定。此外,有些村庄改造后迅速兑现股权,原股民迅速转向市场,在就业、投资等方面缺乏经验,很可能产生新的社会矛盾。这些问题都需要上级政府在城中村综合改造之前进行细致的规划和预测,尽可能地把预防和疏通工作做在前面。

三、村庄土地:从集体所有到国家所有

从城中村地域的土地归属和性质来看,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办理了国有土地使用证的土地,一类是尚未办理国有土地使用证仍归集体所有的土地。办理了国有土地使用证的土地在城中村的改造中不存在着土地性质上的变更,因而,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土地性质的变更主要是指归城中村集体所有但尚未办理国有土地使用证的土地。这又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宅基地,即村民居住地;第二类是进入社会化大生产和流通领域但尚未办理国有土地使用证的土地,即主要用于第二、三产业的用地;第三类是村庄公共用地,如学校、道路和公共基础设施等占用的集体土地。毫无疑问,这三种类型的集体土地在城中村改造的过程中都会转变其所属性质,归国家所有。然而,这三种类型的集体土地不会“一刀切”地转归国家所有。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在城中村的改造过程中,这三种类型的集体所有的土地如何转变其性质。迄今为止,集体土地转变其归属和性质的合法途径只有一条,即集体土地经过土地征用转变为国家所有。我国的土地征用制度是在20世纪50年代为了适应大规模的国家建设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它显然不适用于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土地性质的改变,但城中村改造的步伐不会因此而停止。现在的问题是,在没有法律制度规定的前提下,如何对城中村的土地进行改造?

在城中村集体土地改造的过程中,广东省广州市无疑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他们对城中村集体所有土地实施的改造政策是,在农民建制转为城市居民后,村集体所有的土地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规定一次性转为国有土地,其合法土地使用权人和用地功能性质不改变,对转制后的土地使用权人核发国有土地使用证。按其规定来理解城中村土地改造的过程:(1)宅基地由政府核实合法使用权人后,直接发给国有土地使用证给个人。(2)进入社会化大生产和流通领域但尚未办理国有土地使用证的土地按历史用地办理建设用地手续和土地登记手续,由政府核实合法使用权人后,直接发给国有土地使用证给改造后的股份制合作组织。如该土地进入市场或改变用途,发生扩、加、改建,则按规定补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及有关税费。(3)村庄公共用地一分为二。其中,原由村委会管理的学校转由区教育主管部门管理,教育用地及校舍和教学设施设备,依照有关规定,不得挪作他用;公共道路、基础设施等管理纳入市政统一管理范围,其规划编制、实施管理的各项标准和控制指标按城市规划标准执行。村庄已经开发和投资的公共用地如办公设施等所占原集体用地转归国家所有,由政府核实合法使用权人后,直接发给国有土地使用证给改造后的股份合作制组织。

从已有的情况来看,土地性质变更是城中村改造中的最基础内容,并且也是城中村改造能够完成的关键。但是,它是建立在国家主动放弃土地权利的基础上。并且,在这一改造过程中,它也蕴含着集体资产或国有资产流失的危险。对应着以上三种性质的土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村民宅基地作为改制的零资产,其价值并不为零,在改造过程中将会变成有价资产,其增值只有改造建设完后才能体现出来。问题是,由于绝大多数股民已经不拥有股份,他们只能得到拆迁还建或货币补偿的利益,整理出来的土地增值他们无法再享有,也无法主张他们的利益,他们还能享受将来溢价部分的价值吗?二是没有办完国有建设用地手续的经营性集体用地,以后其利益代表方是谁?土地补偿费、劳动力安置费付给谁?三是非经营性资产中的公用设施用地,是直接划拨到相应的职能机构,还是要通过政府征用土地程序?如果是后者的话,其征地费用由谁来承担?如果增值,其增值部分应该由谁享有?并且,谁享有分配的权利?享受多少?等等。另外,进入评估程序的土地资产价值与集体资产一样,一般不会经过专业机构的评估,其最终定价仍然是双方谈判的结果。这公平或是合理或是科学吗?

由此延伸出来的一个问题是,村民是否享有土地增值带来的收益?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民法通则》的内容及内在逻辑来看,无论是农民集体还是农民个体都不享有土地使用性质变更初始时的增值部分,而这一部分通过征地费用等形式转移到了代表国家利益的政府身上。从改造过程援用的法律法规来看,资产量化和分配到个人整个过程虽然合乎法律程序,但从财产来源的角度看,这仅是过程的合法性,并没有从来源上确定农民个体享有分配集体资产特别是土地资产的权利。如是,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那些尚未办理国有土地使用证的土地和宅基地在城市开发和土地资本运作过程中增值的部分,究竟由谁来享受就成为一个不得不关注的问题。从实际改造情况来看,农民个体已经无权享受,他们已经被排除在可能的增值收益之外,而土地增值部分就极有可能由代表国家利益的政府和未来的房地产开发商共享了。在此,我们担心的是,如果地产开发和预期的收益极其丰厚的话,就可能形成政府与开发商之间的共谋,这将会对私人财产权利造成潜在的威胁。

四、劳动群众:从农民、村民到股民和市民

在城中村改造的过程中,农民群众的身份必然要发生两次根本性的变化:

其一,村民向股民转变。由于村民职业的转变,伴随着城中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股份合作制改造,村民必然成为享有股份并参与公司决策的股东。由于村庄的城市化进程,村庄经济结构由主要从事第一产业转变为一般都从事第二、三产业,村民也一般都在村属公司和企业中任职,成为村庄企业的主人,参与村庄企业公司的生产,并直接从村属公司那里获得经济收益作为其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经济来源。城中村改造后,村属意义上的企业或公司实体由于地域的分割和原农民集体的解体,必然分化为由单个村民作为公司股东直接参与公司决策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村民作为农民集体的政治身份失去了村庄意义,异化为市场经济大潮中的经济人。作为公司的天然投资者,村民的称谓是股民。由于村庄意义上的农民集体的解体,作为股民的村民的社会行为仅仅与其个人密切相关,它不再是公司的原子式个体,不必再受集体公共利益和结构性委托的约束。

其二,农民向市民转变。由于户籍制度的改革,村民由农业性质户口转变为城市居民户口。户籍制度不仅是一个农民居住地域的证明,更是其社会身份的证明。只要农村户口的群众,不论其走到哪里都脱不了农民身份的痕迹。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农民因其农业户口不仅常常自我感觉低人一等,更主要的是,国家提供给城市市民诸多福利待遇和优惠政策无法惠及他们。即使他们“洗脚上岸”并在城市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或收入,但他们的身份依然是农民,他们是“农民工”或者是“高级打工者”。他们不仅享受不到国家给予城市居民的公共福利和优惠政策,也不能够参与本社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活动。他们仍然是城市生活的边缘人。城中村的改造彻底改变这了一切,它不仅使原属农民的劳动群众正式成为城市的居民,与城里人一同选举自己的当家人和管理者,他们成为社区自治的主人;而且,村民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逐渐由过去的小农经济思想向市场经济意识转变,村民的行为方式也开始由过去的封闭式、家庭式、地缘式向开放式、多样化、现代性(法制化和制度化)等方向转变。并且,随着居民的城市化和城市文明社区的现代化建设,城中村在物质形态、社会形态、经济形态和人的城市化等方面都将得到提升。城中村的农民群众也开始迈上现代文明和生活的道路。

然而,问题仍然存在。在农民向股民转变的过程中,股份制改造虽然打破了平均主义,但并没有打破大锅饭思想。原村民成为股东,但思想观念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对自己手上的股权并不珍惜,只关心每年分红多少,而不关心公司的长远发展;没有工作岗位的股民对于有工作岗位的股民意见很大;对于公司管理层来说,压力也很大,因为在股民头脑中,手中的股份价值只能升不能降,否则就会来闹事。这些问题制约着脱胎于乡村企业的股份制公司的现代性转型,还阻碍着股份制公司的资本运作和投资发展、经营层次和管理体制等。

五、四大改造的协调问题:政府主动和主导

城中村改造是一个综合性的改革过程,以上四个转变均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当然,这四个方面相互之间也不是绝然分离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任何一个方面的滞后或是不配套都将直接影响着城中村综合改造的进程或成败。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城中村改造的时候,应该在统筹兼顾、规划先行原则的前提下,进行综合性的、整体性的改革规划,搞好管理体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改革方案和进程之间的协调工作。

在实际的改造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如上文提到的各种问题。应该说,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有其根源,但是,现在已经不是追究原因的时候,而是到了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时候。这就要求我们,要从现实社会中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或思路,或是寻找到一种可选择的行为动力,运用实际力量来解决这些问题。综观这些问题的产生及发展,虽然有这样的表现或那样的态势,但任何问题的解决最终都依赖于政府的力量和干预。这就给政府留下了很大的行为空间。这也是本文所要突出的主题。

我们的观点是,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各级政府应该把改造的主动权时刻抓在手里。这是因为,从现在城中村改造的进程来看,改造过程一般说来是分步推进,有序进行,但它存在着两个难以克服的障碍:

一是把改造进程特别是经济改造的主动权交给了村民集体。这是由村民自治的特性决定的。从现行的法律法规来看,赋予村民集体和村委会过多的自主决策权,他们不仅可以参与决定改造方案的制定、实施,还要参与到具体的改造过程之中。特别是经济改造方案中,他们享有独立自主的决策权。在这一点上,他们自行其是的结果往往是,将集体资产一分了之。虽然城中村改造的任务或目标可以完成,但留下的绝对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留给城市规划和社区管理的绝对是一个一穷二白的沼泽地。如是,已经制定好的社区重建和城市规划也就失去了经济基础,不得不退回到原始的出发点,不得不重新进行社区规划和城市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城中村改造时,既要深刻认识不同城中村的特点和问题,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城中村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改造目标和改造策略,分别采取全面改造或综合整治等不同的改造方式,但是在任何时候,政府都不应该把城中村改造的规划权和管理权放之任之,而是应该牢牢地抓在手里,以政府主导的改造方案或规划为指导,对城中村进行改造。在这一方面,广东省深圳特区的旧城改造工作做得非常好,而湖北省武汉市的改造进程则遭遇到了险滩,主要原因就在于区级政府失去了改造方案制定和规划的主动权,到问题出现采取补救措施时已经悔之晚矣。

市域社会治理方案篇9

参与专题调研多达120余人

反贪污贿赂专项调研市、区人大联动,社会广泛参与;以惩处、预防和立法研究三位一体,调研方式创新;目标:为上海深化改革提供良好法治环境、提高检察机关查办、预防职务犯罪能力和完善反腐败协调机制,同时推动反腐败地方立法。

据了解,市人大常委会为监督和支持检察机关依法履行查办和预防贪污贿赂犯罪职责,在反腐斗争中充分发挥作用,早在今年初已将听取和审议市检察院反贪污贿赂工作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列为今年监督司法工作的重点,并明确排进2014年度工作要点之中。为此,今年三月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专项调研组,启动了大规模的专项调研活动,专门举办了检察机关反贪贿赂工作情况专项调研动员培训,三个多月来参与调研的全市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监察部门和各区县人大负责人达120多人。

专项调研组邀请部分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市人大代表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参加,并委托各区县人大常委会内司工委在本区域内上下联动同步开展,通过座谈会、实地考察和旁听庭审等方式,全面了解2009年以来全市检察机关开展反贪污贿赂工作的情况,总结工作成效,梳理和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困难及原因,研究对策和措施。

“亮剑”,五年查办贪污贿赂1958人

面对贪污贿赂犯罪形式多样、手法隐蔽、反侦查能力强等特点,检察机关与时俱进,创新方法完善机制,依法规范文明办案,保护当事人各项诉讼权利的同时,确保查案力度和办案质量。

2009年以来上海检察机关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推动反贪污贿赂工作平稳健康深入发展。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案件1635件1958人。其中,贪污561人,受贿900人,行贿347人,大案1552件,占94.9%,涉案金额100万元以上的案件197人。法院已判决1496人,其中有罪判决1495人。办案挽回经济损失4.48亿元。

亮点1、查获一批贪腐“老虎”。查办国家机关和领导干部犯罪案件281件285人,占14.6%。其中有处级干部205人,局级干部16人。已判决的12名局级干部案件中,无期徒刑以上3人。

亮点2、群众身边的“苍蝇”纷纷落网。查办征地动迁、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就业等领域和行业中侵害民生民利的贪腐案件354件415人,人数占21.2%。查获“11・15”特大火灾、“莲花河畔景苑”倒楼等一批重大责任事故背后的贪污贿赂犯罪。

亮点3、清除国企国资“蛀虫”每年占总量超过四成。查处国企改制、重组以及采购供销等国资经营管理的重点环节案件,去年占总量52.1%。

亮点4、剑指司法不公背后的腐败,破案比前五年上升14.7%。查处案件38件39人。其中,公安机关20人,司法行政机关16人,国家安全机关2人,法院1人。

亮点5、查办行贿犯罪占贿赂案件27.8%,比前五年上升了2.6个百分点。

“重头戏”,预防职务犯罪专业化、社会化

贯彻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的要求,结合办案,拓展渠道,创新手段,着力从源头上预防贪污贿赂犯罪发生,成为具有上海特点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创新“重头戏”。

看点1、232条建议大部分得到了很好的落实。2010年起市、区县检察院每年对职务犯罪案况进行综合分析,预判职务犯罪趋势,提出防治对策建议,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年报制度形成。

看点2、五年参与2181个重点工程项目创“双优”活动,工程建设领域的腐败案件明显减少。深度介入世博会、迪士尼国际旅游度假区、商用飞机、保障性住房等廉政建设,加强工程招投标、资金管理、物资采购等重点环节的预防。13人挂职世博局全程参与监察审计、廉政建设等工作。3人同步参与迪士尼项目廉洁服务保障。

看点3、成立国有企业、工程建设、交通航运、科教文卫、行政与社会管理、涉农及城镇化、金融等8个预防专业小组。每年邀请社会专业人员参与专题调研,形成预防专项报告推动行业治理,专业化预防机制开始建立。

看点4、近5000名专家型人才得到法律服务。2009年以来与市纪委共同制定《关于为专家型人才提供法纪法律服务的八项措施》,在航天、航空、航运等高端人才聚集领域的单位建立了法律服务站。

看点5、提供行贿犯罪档案查询13.2万余次,入“黑名单”者被有关部门取消投标资格、限制准入、终止业务等处置84次。

看点6、3.9万多块廉政公益广告屏在全市上滚动播放。继廉政公益广告“进机场、进地铁”活动后,现已发展到进商圈、进社区、进网站、进码头、进火车站等,形成上海特色的廉政公益宣传模式。

直面问题与困难新成绩可期待

“三机关一部门”权力集中,国资领域资源集中,民生民利群众诉求集中,将是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重点;提高能力完善机制是有效途径;加大宣传发动群众将更有作为。

记者注意到,陈旭检察长在报告中并不回避问题与困难,他指出反贪污贿赂区域发展不够平衡;人员力量分散、被动应战的局面缺乏有效应对办法;新形势下的社会动员和宣传能力不强,近年来举报线索实名举报不到三分之一;宣传存在顾忌,彰显反腐败成果不够有力;查案能力还需提高。

市域社会治理方案篇10

一、突出整治,力保**城市窗口形象不褪色

**区域由于人员流动频繁,社会治安纷繁复杂,是治安、刑事案件的高发区,旅客投诉现象时有发生,新闻媒体也时常对**区域的一些现象进行暴光,也是代表和委员们的关注焦点之一。维护**区域的社会治安,塑造**城市的“窗口”形象,是**派出所成立的初衷。对**区域的非法组客、强行拉客、色情骗客等违法现象的整治工作,一直以来是我所的工作重点,通过三年时间的不间断整治,成效比较明显,**区域的治安状况已有了较大的改变。我们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

1、专门成立汽车西站警组,严厉打击非法组客现象。我们在警力紧张的情况下,专门抽调3名民警成立汽车西站警组,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围绕汽车西站,对非法组客、“霸王餐”、色情拉客和坑蒙拐骗等行为进行查处和打击,特别是去年上半年,民警们经常是凌晨二点上班,查处了一批“霸王餐”快餐店的业主。对非法组客现象我们也一直加大力度查处,仅今年上半年,该警组就查处扰乱车站秩序案件23起,抓获违法人员31人,其中拘留26人。

2、不间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强力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为严厉打击各类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较坏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好车站秩序,我所每年都组织开展二次以上“**区域整治专项行动”,集中精力打击**区域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对**村的暂住人口和各类中小旅馆进行有针对性的清查,对无身份证的人员一经发现,就做情报资料卡和上网比对,对有小偷小摸和有前科且经常在广场区域转悠的人员进行震慑和训诫,凡被二次以上拘留的,一律送劳动教养,三年来,我们已报批劳教40多人,使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实效。

3、加强多部门联合执法,探索**区域治理的长效机制。我们加强同铁路派出所、市行政执法局**分局、出租车治安管理处、旅馆业管理站、市运管处、工商、卫生等相关职能部门的联系,合力开展对**广场区域的联合整治,严厉打击非法接客、骗客、倒卖车票的违法人员;清除在**广场的非法摊点和强讨恶要人员;对于汽车西站周边几家经常宰客、开“霸王餐”的饭店,多次进行暗访,会同工商部门上门督察。同时,积极牵头召开多部门的联合会议,集思广益,认真探索综合治理的思路,制定管理措施,共同构建防控体系,发挥联合管理功效,合力打造“文明**”。

4、注重来信来访工作,及时查结案件。针对旅客对**区域被骗、被偷案件投诉较多的实际,我们一方面加强辖区的巡逻,制止和减少案件的发生;另一方面,对来信来访案件一律由一名所领导牵头负责查实、报结,尽量做到让当事人满意。对人大、政协等部门的议案、意见、建议等,所班子予以高度重视,全力以赴予以落实和办理,做到不拖不推。

二、规范执法,从多方面提升民警队伍的整体形象

在分局党委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所于2003年9月搬入了造价270万元,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新办公大楼。我所以搬迁新办公大楼为契机,开展了一系列的“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活动,归结起来主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首先,从直观印象上来提升派出所的形象,增强群众的认知感。一是威严感。一走到所大门,就会看到醒目的派出所标记(无论白天还是晚上),有清楚的警务公开栏和办事指南,有“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庄严承诺,让人自然会感受到这是一个执法部门。二是整洁感。进入**所大门,两边是错落有致的绿化带,整个大院卫生干净、整洁,办事大厅宽畅、明亮、干净,让办事群众真实感受到派出所环境的整洁。三是有序感。值班民警着装规范,办公区块规划合理,象接待室、调解室、审查室、留置室等标志明显,让办事群众进入派出所能找到办事的人或办公室。

其次,从工作言行上来规范民警的执法行为,提高群众满意度和减少、投诉率。一是提高服务质量。我们倡导民警做到“五个不”:即不让工作事项在我这里延误;不让工作差错在我这里发生;不让不良风气在我这里出现;不让公安形象在我这里受损;不让群众在我这里受冷遇。所领导率先喊响“跟我学,向我看齐”的口号,带头规范行为,带头执行制度,带头冲锋陷阵,以此激励和鞭策民警。工作中,我们一方面广泛使用文明用语,接待群众要求态度和蔼,服务周到,接处警做到及时迅速,不与当事人作一些无谓的争论。另一方面,调处纠纷尽可能做到一碗水端平,尽力做好双方当事人的调处工作,减少、投诉现象的发生。再一方面,努力做到工作不拖拉,能当场为群众办妥的事必须立马办好,能当天办好的决不拖至第二天。二是增强工作透明度。对办事群众我们会告诉其整个办事的流程,象调处治安纠纷,民警会告诉纠纷调处的基本原则,如调解不成该如何做,公安机关会如何处理,让当事人心中有数。再象对治安和刑事处罚的人员,在审查和处罚前都会明确告知其权利、义务和将受到的处罚。三是严格请示汇报制度。对案件的查处和量罚基准的适用,以及一些较大或疑难纠纷的调处,要求当事民警必须向所领导汇报。有的处罚决定所领导要进行集体通案,使民警的手中权利,基本能处于所班子的监督中。

再次,从强化考核上来督促民警的执法行为,从而确保执法公正的长效性。我们制定了严格、规范的量化考核办法,凡执法过程中假公济私、违反规定等情形或被当事人、投诉的,经查实后,在月考核中予以重扣,执法考核被分局、市局扣分的,按其分值的1:18直接扣责任民警。我们用严考核这根杠杠,来确保和督促民警做到公正执法。

三、打防结合,确保**辖区的社会政治稳定

根据**区域的治安实际,在防范上,我们以“网格化”巡逻为主导,成立了巡防中队,对案件高发、多发的地段、区域,象太阳城、**村周边等开展有针对性的重点巡逻,着重加强对人员密集、流动量大、易发案的火车西站广场进行不间断的巡逻和防范控制。我们以公开巡逻为主,提高街面、路面的“见警率”,有效遏制**区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同时,我们以便衣巡逻为辅,加强对外来盲流人员的防范控制,及时发现打击现行违法活动,严密巡逻框架,压制违法犯罪活动空间;另外,我们结合蹲点守侯,做到“露头便打”,提高民警对防控工作实绩的考核力度,逐步构建起“点上控、线上巡、块上守”的防控工作新机制,不断增强社会治安的控制力,并根据辖区发案的规律和特点,加强群防、群治一体化建设,在两个社区都组建义务巡逻队,使街面专业巡防队伍与社区群众自治巡逻队伍相衔接,积极发挥社会辅助力量的作用,共同构建辖区治安防控的完善体系。

打击是公安机关永恒的主题。在注重防范的同时,我们也充分运用打击的武器,做到不手软,严厉打击辖区内的违法犯罪活动,从2002年初至2004年底的三年时间内,我们共破获刑事案件1224起,破案率达41.3%,查处治安案件1061起,打击处理刑拘以上的犯罪嫌疑人167名,抓获逃犯40名。在2004年的全省“百日破案竞赛”中,我所取得了分局第二名的好成绩。通过全所民警的不懈努力,基本确保了**辖区的社会政治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