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教学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17:24

地理学科教学建议篇1

一、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的主要特点

1.设计理念先进――分类分阶,因材施策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选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地理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同时强调要认真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体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这种需要,有的是探索自然奥秘的需要,即“文化的地理”;有的是认识社会生活环境的需要,即“生活的地理”;有的则是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的需要,即“科学的地理”,每一种学习需要都是合理且需要教师、教材给予支持的。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充分把握学生的多元需求,深刻领会这种教育新理念,并把它贯彻到教科书的编制中,满足了不同类型、不同基础、不同目标学生的地理学习需求,这种分类型分阶段、因材施策的理念不仅是两千多年前孔子教学理念的传承,完全符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也是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的最大亮点。

2.设计方式科学――强化动手,提升能力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注重开展课题研究,提高学生多样化的能力,如终身学习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实践能力等。每节课正文前都用“探索”的方式提出与本节内容相关的问题设置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探究并解决问题。每节课后教材又用“案例研究”的形式丰富学生知识,对正文内容进行扩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非常符合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因此,在设计教学时,可充分利用教科书这一特点,先安排学生预习或课堂自学,再对点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教师则起到答疑解惑、订正、补充和拓展的作用。这样的学习过程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获取信息能力、阅读图表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等,实现由教师“教”到学生“学”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设计结构合理――主辅对照,互有补充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正文结构严谨,个性突出,其中包括文字系统、图像、图表、图文紧密结合,相得益彰。每章开头有一个课题,正文中除基本的文字和图表外,还安排了众多特色栏目,有“探索”、“学习指南”、“阅读材料”、“名词链接”、“讨论”、“活动”、“比较”、“案例研究”与“复习题”等。“探索”重在利用新鲜的内容冲击学生头脑,利用第一印象帮助学生接触、熟悉新情境,尽快导入新课;“名词链接”、“阅读”、“案例研究”侧重从科学层面进一步扩大知识面,了解背景知识以更好理解所学习内容;“学习指南”中既列出了学习要点,又包含学法指导。这种主辅对照的教材结构,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辅助内容对知识点进行二次加工吸收,使“教”的内容转化成学生“学”的内容,满足学生学习成长需求。

4.设计版式新颖――图文并茂、形象直观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有大量的图表、插图,类型多样、丰富多彩。从图像类型看,地图、地理示意D、地理景观图、地理分布图、地理统计图、遥感影像、漫画等应有尽有。从原创角度讲,很多示意图设计得精致美观、极富创意和新意。大量插图的引入不仅“亮化”了教科书的形式,而且还活化了教科书内容,大大增强其使用功能。相比其它版本教科书,中图版教科书明显增加了插图数量、改变了插图形式、丰富了插图内容、密切了插图与文字的关系等,使其直观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可读性更为突出,图文并茂、富有生机,学生理解起来非常直观。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与其它版本高中地理教学教科书互有长处、各有千秋,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也都是在高中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教科书编写的探索。与其它版本相比,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更注重能力培养,更符合新课程标准下学生的认知规律,但对知识的处理还可以改进,如知识点较多、结论较多,但知识网络编制不够,在知识点的互相链接上有待提高,学科知识系统性有待完善;同时,材料、案例的更新速度还可以加快,新鲜时尚的话题在可能的情况下要及时纳入教科书中。

二、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的教学建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学地理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改变,更加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新的教学理念下,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更符合这种趋势、理念,有着更多学生参与、实践、分析、讨论等主动学习的方式,更加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要最大化发挥本套教科书的价值,在教学实践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小组研讨,重视团队协作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设计的“探索”、“活动”、“阅读”、“案例研究”等版块是用于教师讲解正文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团队或小组的方式进行自我学习、合作学习的重要载体,要充分重视它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正确对待课堂上师生的地位,重视学生的收获及疑问,关注学生的发展。通过小组合作模式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在练习中的独立思考以及在遇见困难时学会及时主动寻求帮助。还可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每位学生意识到互帮互助的重要性,在同伴遇见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在自己遇见困难时不退缩、不逃避,主动解决问题。但同时,小组人数不宜过多,以5~6人为佳,人数过多不利于实践性课题的操作和培养每位学生的动手能力。

2.发挥教师作用,及时点拨指导

虽然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内容丰富、知识全面,但也有不足之处。因此,教师不应局限于教科书,应有意识进行拓展,如依靠教师的教学经验,借助辅导资料和习题或者音像资料等给学生“加餐”,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扩展知识面。研究性学习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索,但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也不能袖手旁观,放任自由,应注意检查进度。有些课题在学生的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根本差错或者其它问题,有些课题本身需要较长时间,教师应定期检查学生进度,以便监督学生认真实施课题和发现问题后及时得到指导。遇到难题后师生可以一起研究,一步步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努力,帮助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3.循循善诱引导,提升综合能力

基于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的教学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该教科书的特点决定教学过程中有着较多的学生活动和师生互动,需要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在课堂上应多设计问题,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启发学生思维,自主能动地在地理知识的海洋中汲取营养。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其结构编排有着独特的特点,学习指南明确了学习任务,课题、探索、案例研究重点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只要教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灵活掌握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同时,适当补充拓展教材,就能使学生既学到丰富的知识,又获得较高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林智.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教学体会[n].贵州民族报.2014-7-7.

[2]曹元.浅谈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的特色[J].地理教育,2015(10):59-60

[3]张小玉.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教学的几点体会[J].地理教育,2007(1):26-27.

[4]周慧.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教学的心得体会[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3(3).

[5]邱修烽.中图版教材下的高中地理教学[J].赤子旬刊,2013(9).

地理学科教学建议篇2

【论文摘要】素质教育最为关键的1’7题是采取何种具体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浙江工商大学“读、写、议”教学模式作为素质教育不同样态中的一例,已取得了一些成效。本文对此模式进行教育理论上的研究、总结,并借助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为其发展提供新视角、新思路,赋予其新内涵。

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对素质教育本身而言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何种具体教学方法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有利于个性发展以及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提高。近十年来,浙江工商大学(以下简称浙商大)在探索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读、写、议”教学模式方面已取得了一些成效,得到了学生、家长、社会的好评及认可。本文将借助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对其进行教学理论和教学规律上的研究、总结,并运用科学的教学思想为其提供新视角、新思路,赋予其新内涵。

一、“读、写、议”教学模式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浙商大“读、写、议”教学模式形成于1993年,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对传统的教学进行改造和补充而总结出来的创新教学方式。其基本的构思是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落实到教学的具体环节中去,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即在教学中既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和认知过程,又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充分参与、交流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读、写、议”教学模式正是实施这种认识过程、参与过程的具体操作方法。其具体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在文科及部分理科的课程中进行,并根据课程、不同学分(2~3学分、4~5学分、6学分以上)结合教学内容分别作出“读”、“写”、“议”要求。①“读”,任课教师结合专业向学生提供经典著作、学科前沿性论文、典型案例的阅读资料。

总计阅读量分别为40~60万字、70~90万字、100万字以上。同时强调读社会的“无字之书”,即关注社会各种现象,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读”的阶段可以是不同的,即在专业学习之前读,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读,或在专业学习后读。②“写”,结合教学的内容,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科特点,要求学生选择写书评、文献综述、学术性论文及社会调查报告1~3篇。③“议”,学生通过一定的形式如小组讨论、交流、课堂演讲、小组或个人辩论赛等来消化已学到的知识。要求一学期安排讨论次数1~3次(课堂专题讨论)。

从其教学的整个过程看,“读、写、议”具有多维的能力培养功能,学会“读”,锻炼“写”,训练“说”。三个不同的方法和环节不是隔离的,是有机联系、环环相扣的。“读、写、议”又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乐趣程度,争取得到最佳的效果。

“读、写、议”教学活动实施过程同时也符合和反映了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例如,人文学院的一门必修课程“广告经营管理”,任课教师采用“读”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在开课前就给学生必看的书目,要求在讲授专业知识前完成。(在教师讲课前学生通过阅读,对知识点已有所了解而不是空着脑袋进课堂,能够帮助学生较快地建构新知识的概念)。二是在专业课讲述某一部分内容时要求学生选看一些经典书目,不要求即时完成,可以在以后整个大学生涯完成。为使学生掌握此课程较宽厚的理论基础,“读”的内容既有广告理论经典及权威的书籍,又有拓展专业知识领域的书籍。从建构议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这是强调学习者认知主体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为把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设置了不同的“写”任务。首先,在学习理论知识后,该课程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对某个超市的亲身观察,对其所有促销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形成报告。学生有了亲身观察和体会,为进一步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经验。然后,让学生通过对某个行业的营销分析,以论证的方式试验对一些主要竞争品牌的定位,也有为某一新产品进行定位或是给一老产品进行重新定位。这是学习的进一步延伸。由于有了前述基础,部分学生的论文有了预想不到的成功。继而,要求学生以论文的形式对某个品牌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诊断,并提出其具体的品牌战略和战术。由于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学习兴趣浓厚,学生在论文的准备、重视程度及质量上都有了超越。这一阶段的学习是教师将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将学习置于复杂的实际的问题情景中,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重视。最为重要的是学习知识的情景与以后运用知识的情景具有相似性,这可以促进知识的提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掌握概念、原理和策略,可以促进知识学习在解决问题中得到迁移。

最后是“议”的学习阶段,学生将所完成的论文或调查报告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演讲,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弥补对方的不足。教师对演讲和交流进行点评,对学生所学的内容再一次进行理论上的梳理与总结。

“读、写、议”教学模式在不同的专业教学过程中有不同的形式,在三个环节的教学手法上也有不同的侧重点。从上述教学案例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读、写、议”教学过程体现出三个重要倾向:其一,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其二,社会的互动性;其三,情景性。_1J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其主要观点是:①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强调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②学习产生于学习者先前所建构的知识和经验。认为学习者把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是知识的处理和转化。由于个体具有独特性,因而每个学习者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和赋予这些经验的意义,来建构自己的知识,而不是等待知识的传递。③个体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与知识的。并认为,个体与社会是相互联系的,知识来源于社会的建构,学习与发展是有意义的社会协商。[J这些关于知识获得的观点对于素质教育教学的实施方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可以认为,“读、写、议”教学模式贯穿着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在某种意义上是实践着建构主义学习的理论观点。有科学的教学理论作为基础,使“读、写、议”教学模式有了发展的前景和价值。这也正是其成功的原因。但是从另一面看,“读、写、议”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仍处于实践、探索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提升。要像研制、开发新“产品”一样去更新换代,也必须与创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同步发展。

二、建构主义教学思想赋予“读、写、议”教学模式的新思路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是科学的理论,被视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论。它所揭示的学习主动建构性及建构.性教学的体系,对丰富实践中“读、写、议”教学、挖掘其培养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及具备创造性素质的空间和潜力有着理论上的指导意义。

首先,从学习目标看,建构性学习和教学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这意味着学习者要能切入某个知识领域或学科的“核心问题”、“核心思想”和“核心方法”,而不是简单“覆盖”表面的知识点。学习者要能对一个领域中的“专业共同体”曾经或正在探索的有争议的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研究和讨论,由此建构起对该领域的核心思想和核心方法的深刻理解。有一定数量的“深层学习点”为发展学生相应的学习能力素质和创造性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适应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作了铺垫。

深层次的学习对“读”的要求是在泛读的过程中要有“精读”,在“精读”过程中让学生真正理解一个学科的关键概念和核心思想,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学习的情况、兴趣、爱好建立若干个“深层学习点”。这些“深层学习点”的建立与培育,不能是“本本主义”的,要追踪学科的前沿,又必须与科技创新的实践结合在一起。这就要求“读、写、议”教学模式应向纵深发展,不能只满足“读”了多少,“写”了多少,“议”了多少,要在“读”的深入程度、“写”的思考深度、“议”的质量水平上下工夫。

其次,从问题一学习一解决过程看,建构主义强调的是“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学生要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并查阅有关的资料,从而做出合理的综合和推论,分析、解释当前的问题,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而在此过程中,学习者便不断建构起与此相应的知识经验。在建构性学习活动中,问题的解决往往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不断追问问题背后的问题,使解决问题的空间随着问题的解决过程而延展、深化。应该说“追踪问题”的训练是学生研究、探索学习的过程,也是创造性能力生成所必经的重要过程。

.-“追踪问题”的训练在“读、写、议”整个教学模式中主要是由教师设置的。为了让学生针对某一个学科领域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探究,达到一定的理解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追问更深一层问题,使得对问题有更深一层的理解,教师应当采取一些有利于探索的方法,设置一些平台,将学生由被动回答问题引向主动解决问题。“议”是一个必要的平台,因此在“议”的过程中,要将课堂对问题的讨论延续到课外,并借助于电脑、网络搭建“读、写、议”讨论、交流平台,专家与学者共同参与讨论,并提供必要的引导和支持。学生还可以直接通过电子邮件访问有关专家,使讨论的问题不仅有广度,更有深度。

再次,从学习的管理及自我监控看,建构主义认为建构性学习是一种自我调节的学习,学习者需要具有更大的主体性、能动性、反思性。强调学习者要不断审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判断自己的进展及与目标的差距,采取各种增进理解和帮助思考的策略。要逐渐让学生更多地去管理自己的学习,负责自己的学习及自己的探索活动。激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程进行评价、反思。在“读、写、议”教学活动中,应引进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评价而不是只建立教师单方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评价。建立学生在知识学习上的自我检查与自我评价的方法,使学生有评价自己学习的权利,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责任感,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事实上,评价对知识学习掌握的程度更多地在于学习者本人,作为个体的学习者最能察明知识掌握过程中的漏洞,“因为建构性学习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因此,在检验与测验学生知识能力的评价体系中还应增加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使学生在每一个学习环节都能对自我学习质量做出检查与评价。让评价成为学习者和教学者共同完成的学习过程。

地理学科教学建议篇3

论文关键词:案例学院党政联席会议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二级学院的规模不断扩大,二级学院的工作体制和决策机制已经受到广泛的关注,2010年8月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第十一条规定:“高等学校院(系)级单位党组织通过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和决定本单位重要事项,支持本单位行政领导班子和负责人在其职责范围内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确立和实践党政联席会议,对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践行科学发展观、探索学院健康持续发展道路、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党政联席会议的案例

1.案例一

时间:2010年11月23日10:30

地点:水产与生命学院a楼208室

参加人员:学院党政联席会议成员,园林专业负责人张某列席;主持人:院长;记录人:办公室主任。

会议主题:(1)迎接园林专业学位检查;(2)关于学院客货两用车的使用管理;(3)学院科研进展。

决议:(1)园林专业学位检查责任重大,要引起足够重视,准备工作要加强落实,材料要客观完整,拟在11月底召开一次园林专业建设研讨会,听取各方专家意见,落实检查前的整改工作;(2)加强安全教育和规范管理,学院客货两用车交由车队进行托管,要求学院教师和学生不租用无证无资质车辆;(3)今年学院科研工作亮点不多,科技部项目比较少,经费不多,要加强资源和力量整合,明年重点是国家自然基金、海洋局的项目;加强与产业结合,选定一个好的海水鱼品种,要集中力量,做强做大;争取搞一个观赏鱼产业体系。

2.案例二

时间:2010年12月13日8:45。地点:水产与生命学院a楼206室。参加人员:学院党政联席会议成员,请假1人;主持人:党委书记;记录人:办公室主任。

会议主题:(1)学院作风、教风、学风“三风”建设推进月活动方案;(2)援外老师的工资发放;(3)百年校庆准备。

决议:(1)同意“三风”建设活动方案,院长担任组长,由副书记负责具体落实;(2)杨某拟赴南非参加援建工作,学校的工资、岗位津贴全部照常发放,境外津贴由派遣单位发放,启程前安排到相关单位考察学习,费用由学院承担。以后类似由学校派出的援助人员,参照执行;(3)院志加快修改进度。新增传统优势学科史、专业史和课程史的编写,由书记牵头落实。

二、党政联席会议的形式和程序

1.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的组成人员。学院党政联席会议由学院院长、副院长、党委委员、教代会团长、工会主席参加。学院办公室主任列席,负责会议记录和纪要编发。根据会议内容邀请相关人员列席。

2.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议事内容。涉及学院改革、发展、稳定与人、财、物有关的内容,概括为“三重一大”事项,都必须经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决定。(1)在重大事项方面包括:上级和学校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指示的贯彻和落实;学院办学方向、规模调整,发展规划、改革方案(措施)讨论制定;学院长期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学期工作计划、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专业建设规划,学院向上级请示重要问题、重要工作的报告、重要工作的总结;学院年度财务预算、决算的制定和调整;学科建设等涉及学校学院事业发展的专项资金预算分配方案;研究和决定关于加强学院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及党的建设、廉政建设等方面的举措;学院学生管理、奖惩和推荐免试研究生、赴国外留学等重要问题;学院学科、专业设置和调整,实验室建设;年度招生计划的修改制定;学院机构设置、人员编制、教职工招聘计划、岗位设置及聘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等涉及教学、科研、人事方面重大事项决策及改革方案;学院学术机构的设置、调整和人员;学院年度财务收支情况,教职工的工作量酬金和奖金的分配等重要问题;学院内部重要管理制度的废、改、立;学院奖惩决策,以及向学校或上级单位推荐需晋升、奖励的人选,后备干部;对外交流和合作办学等重要事项;学院重要资产的处理;学院党委及学院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其他涉及师生员工切身利益需党政联席会决定的重要问题。(2)在重要干部任免方面包括:院办正副主任、系正副主任、教研室正副主任、各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各党支部书记的任免;校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代会等成员的选拔、推荐;其他重要岗位人员的选拔、使用、调动。(3)在重要项目安排方面包括:投资在10000(含10000)元以上的基本建设项目、固定资产和办公用品的购置等;10000(含10000)元以上的修缮项目;10000(含10000)元以上的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采购项目;国内外合资、合作的重大项目(含合作办学);专业建设项目。(4)在大额度资金使用方面包括:预算内资金:单项目支出10000(含10000)元以上;预算外资金:单项目支出5000元以上的使用。

3.党政联席会议的程序和要求。(1)党政联席会议按研究的内容分别由学院党委书记或院长主持;(2)党政联席会议为例会制。一般每两周召开一次,特殊情况可调整;(3)党政联席会议议题须提前送交学院办公室,党务议题由党委书记审定,行政议题由院长审定;(4)学院主要领导对党政联席会议的议题提前商议和沟通,有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5)学院党政联席会议须有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到会方能召开;(6)党政联席会议坚持民主集中制,与会人员对议题可充分发表意见,讨论议题要有最终结论,由主持人当场明确宣布。如意见分歧较大,应暂缓决定,待进一步调研、论证、协商,意见成熟后,再提交会议研究决定;(7)党政联席会议议定事项由院办公室以院党政联席会议纪要形式分发学院领导和相关部门人员;(8)严格遵守保密纪律,未公开的结论以及会议上的个人意见不得向外泄露。转贴于

三、高校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解决重大问题的效能评价

1.高校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是历史发展的正确选择。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和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高校二级学院管理体制发生了多次变更,采取过党政联席会议制度、院长负责制、党总支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党政分工负责制等多种形式。195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暂行规程》规定系为教学行政的基层组织,由系主任负责。1961年颁布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条例(草案)》对系党总支的作用做出了调整,系的党总支委员会保证和监督系务委员会决议的执行和本系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系主任在校长领导下,主持系务委员会和系的经常性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高校建立起党委“一元化”领导下的“革命委员会”作为学校的行政领导机构,政治运动代替了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内部管理缺乏秩序。1978年颁布的《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提出系一级实行系总支委员会领导下的系主任分工负责制,系总支委员会(或分党委)领导全系工作。1983年颁布的《关于调整改革和加速发展高等教育若干问题的意见》提出系一级实行系主任负责制,系主任对校(院)长负责,系总支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工作,对全系工作的正确完成起保证监督作用。1990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印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提出,系党总支是全系的政治核心。1996年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这是党第一次以一种规范化的形式把普通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规定下来。2007年5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指出学院党委(党总支)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支持行政负责人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2010年8月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将党政联席会议确立为学校院(系)级单位党组织的工作体制和决策方式,为学院党政联席会议的确立提供了政策支持。历史的实践证明“以党代政”和“以政代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不符合中国高校发展的实际,都是行不通的。通过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实行党政共同负责是中国高校二级学院健康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

2.高校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是学院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国际知名大学、高水平特色大学等等,这既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布局,也是我国不同高校根据自身发展实际确定的发展目标。学院是高校的二级组织,也是高校实现发展目标任务的直接承担者。为了激发学院的创新活力,积极推进和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学校将管理重心下移学院,实行学校学院两级管理体制,这是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教育部袁贵仁部长指出:“现在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某个学校、某个人的问题,说到底是体制、机制问题,即制度问题。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既缺乏经费又缺乏人才,但更缺乏现代大学观念和制度”。要建立和完善学校学院两级管理体制,提高学院自主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明确学院的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尤为重要,上海海洋大学在党政联席会议推行之前学院内部实行院长负责制,院长是学院的一把手,院务委员会是学院的最高决策形式,由院长主持,存在着“大院长”“小书记”现象,院长、书记关系和谐,学院工作开展顺利,发展速度快;一旦院长、书记存在矛盾,学院工作就出现两张皮,成为学院发展的制约因素。通过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实行党政共同负责,学院的重大事项都提交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形成决议后分工负责,教学科研、师资队伍、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由行政领导负责协调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和服务、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以党委为主贯彻落实;基层组织(系室所)设置、管理和人员安排等党委和行政交叉管辖的工作,通过党政联席会议确定专人负责。党委支持行政领导独立行使职权,从思想、组织上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任务的完成,做到在思想统一的基础上职责分工、在目标一致的基础上任务分解、在力量集中的基础上工作分担,学院领导班子共同带领全体教职员工勇挑重担、攻坚克难、奋发有为,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有力促进了学院科学发展。

3.党政联席会议是学院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的科学手段。党政联席会议规定会议须有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到会方能召开,采用民主集中制,与会人员对议题可充分发表意见,议题多数成员赞成方可通过,如果意见分歧较大则暂缓决议。这样的决策机制,促进提交议题的负责人(含分管负责人)要全面、准确、清楚地介绍所要讨论的事项,有些议题在决策前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充分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科学论证,可能还提出几种备选方案,可以保证重大事项的决策比较合理科学;党政人员都参与会议研究,广泛交流讨论,有利于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促使决策更加切合实际、更好兼顾各方利益,有效地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化。

地理学科教学建议篇4

会议听取了安全监管总局关于遏制当前安全事故多发的措施及有关问题的汇报。会议指出,当前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煤矿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重特大事故接连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很大损失。事故多发的原因主要是已经制定的各项安全措施没有真正落实;部分行业产品需求过旺,生产绷得过紧,加大了安全生产的压力;安全设施和生产设备落后,安全欠账较多;企业安全主体责任不到位,管理松弛,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的问题严重;采矿秩序混乱,安全执法不到位。

会议指出,安全生产重于泰山。各地区、各部门必须以对人民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安全生产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并作为突出问题抓好落实。经济发展必须与安全生产相适应,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发展,不能片面追求速度,忽视安全。

会议提出了遏制当前煤矿等重特大事故多发的七项措施。主要是:加大煤矿事故隐患排查整改和对停产整顿矿井的监管力度,坚决关闭经整顿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规范煤矿资源整合,严格煤矿建设项目管理,抓好瓦斯集中整治,加大执法力度,严格责任追究。同时部署了煤矿、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非煤矿山、烟花爆竹、道路交通和防火、航空客运安全,以及重点行业冬季安全等七个方面的安全督查活动,由有关部门立即派出督查组开展工作。会议强调,岁末年初,历来是事故的易发多发期。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加强管理,健全责任,堵塞漏洞,严防各类事故发生。

会议强调,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坚持标本兼治,要从健全法律法规、改革体制机制、完善经济政策、增加安全投入、严格责任管理着眼,建立源头治本、政策治本的长效机制。为此,会议决定,要抓紧研究解决以下问题:(一)制定安全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指标及控制体系;(二)加强行业管理,修订行业安全标准和规程;(三)增加安全投入,扶持重点煤矿治理瓦斯等重大隐患;(四)推动安全科技进步,落实项目、资金;(五)研究出台经济政策,建立、完善经济调控手段;(六)加强教育培训,规范煤矿招工和劳动管理;(七)加快立法工作;(八)建立安全生产激励约束机制;(九)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严格企业安全生产业绩考核;(十)严肃查处责任事故,防范惩治失职渎职、等腐败现象;(十一)倡导安全文化,加强社会监督;(十二)完善监管体制,加快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会议要求,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抓紧开展工作,尽快制订具体政策措施。

会议听取了审计署关于200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纠正情况的汇报。会议认为,国务院各部门和有关单位按照国务院的部署要求,高度重视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积极采取措施纠正存在的问题。审计查出的中央预算管理方面的问题已得到纠正和落实,预算执行方面的问题大部分得到纠正和落实,少数问题正在抓紧整改,各类违法犯罪案件已移交司法机关立案查处。会议要求,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进一步加大审计整改力度,未完成整改的,要抓紧完成整改工作。

会议听取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若干配套政策情况的汇报。会议认为,制定并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若干配套政策,对于全面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配套政策》从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保护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确保《规划纲要》得到落实的若干政策措施。会议要求,各有关部门要抓紧制订实施细则,并认真组织实施。

***

12月23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和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问题。

会议听取了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和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汇报。会议认为,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实施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以及农村贫困家庭中小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要看到,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还存在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和师资水平偏低,农村学生辍学率较高等问题,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的任务十分艰巨,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加以解决。

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把农村义务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解决制约农村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投入问题,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会议提出了深化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是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二是根据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的合理需要,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本标准。三是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校舍维修改造所需资金,中西部地区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东部地区主要由地方承担,中央适当给予奖励性支持。四是对中西部及东部部分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经费给予支持,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照国家标准及时足额发放。

会议强调,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任务艰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原则,加强领导,周密部署,密切配合,协调推进,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

12月28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强地质工作,听取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情况汇报。

会议听取了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工作意见的汇报。会议认为,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加强地质工作,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加大地质和矿产资源勘查力度,提高资源供给能力和保障程度,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指出,当前地质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突出能源矿产勘查,重点加强主要含油气盆地勘查,加快大型煤炭基地普查,努力增加可采储量;加强非能源重要矿产勘查,加快危机矿山、现有油气田和资源枯竭城市接替资源勘查,大力推进深部和找矿工作,形成一批重要资源基地;进一步提高基础地质调查程度,强化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调查监测,加快地质工作现代化步伐。为了适应形势和任务的需要,会议要求进一步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化地质工作体制机制改革。抓紧建立、完善政府与企业合理分工、相互促进,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负其责、相互协调的地质勘查体系和管理体制。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中央地质勘查基金,完善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和矿业权使用费政策,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矿产资源勘查,扩大地质领域对外开放。三是增强地质科技创新能力。完善地质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地质人才开发,积极开展重大项目科技攻关,推进地质理论和勘查技术的自主创新。四是提高地质工作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地质勘查法规体系、技术规范和行业标准,强化矿业权管理,依法查处勘查开采违法行为。

会议听取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情况的汇报,同意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于2006年1月1日正式开通。会议指出,建设并开通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是推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做好这项工作,对于促进政务公开,改进公共服务,提高行政效能,便于公众知情、参与和监督,具有重要意义。会议要求,要切实加强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与管理,及时、准确地政务信息,不断增加网上服务,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本地区、本部门网站的建设,共同做好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内容保障工作,努力为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

1月4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研究部署加快气象事业发展工作。

会议听取了法制办关于义务教育法修订情况的汇报。会议认为,1986年7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义务教育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有必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现行义务教育法进行修改、完善。这次修改的主要内容包括:保障义务教育经费,要求制定适应义务教育基本需求的有关经费标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义务教育经费并负责落实;实施素质教育,规范教学内容,严格课程管理,将德、智、体、美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经费投入要向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和教师从事义务教育工作,特别是到农村任教,采取措施促进学校均衡发展;加强学校管理,保障学校安全,规范学校收费;加强教师培养和管理,提高教师思想道德和教学业务水平,改善其工作和生活条件;减少教科书种类,提高教科书质量,降低教科书成本,防止利用教科书非法牟利。草案还规定要建立实施义务教育的目标责任制,并对违反本法的行为规定了严格、具体的法律责任。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会议听取了气象局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有关情况的汇报。会议认为,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预报警报服务,对于提高全社会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提出了未来五年和十五年气象事业发展的目标。到2010年,初步建成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和科技支撑保障系统;到2020年,建成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为实现这一目标,会议要求,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要加强气象基础保障能力建设。加快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完善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建立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和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提高预报预测水平。二要发挥气象综合保障作用。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强化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加快交通、空间天气监测网络建设。三要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认真做好气候资源普查、规划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建立应对突发灾害事件和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机制。四要推进气象工作的法制、体制和机制建设。健全气象法规与标准体系,强化规划引导和行业管理,增强气象科技创新能力。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

1月11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炼油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乙烯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草案)》和《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修订草案)》。

会议听取了发展改革委关于炼油、乙烯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情况的汇报。会议认为,炼油、乙烯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能源和基础原材料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炼油、乙烯工业得到很大发展,对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炼油和乙烯工业还存在着资源供应能力不足、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大、企业及产品竞争力弱等问题,有必要制定和实施中长期发展规划,引导和促进炼油、乙烯工业合理布局、优化结构,提升整体竞争力,实现有序健康发展。

会议指出,发展我国炼油、乙烯工业要坚持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一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依托和优化现有企业,实行炼油化工一体化,合理布局,规模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综合利用率。二要严格准入条件,特别要注重布局和生产过程中的环保和安全。三要加强科技攻关,重点开发节能降耗的新工艺和新技术,加大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力度,加快国产技术和装备的产业化进程。

会议认为,为依法加强对烟花爆竹的安全管理,预防爆炸事故发生,保障公共安全和人身、财产安全,制定《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是十分必要的。条例草案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烟花爆竹的生产、经营、运输、燃放活动的监督和管理,以及违法行为的处罚等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会议决定,《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公布施行。

地理学科教学建议篇5

一、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总体评价

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的结果显示,实验区的地理教师对于实施多年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对于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内容标准、实施教学建议、评价建议等方面的设计和安排,70%至90%的教师认为“好”和“较好”。

在座谈调查时,教师们认为,“从总体来看,这是一次成功的改革”,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趋势以及学生、学科和社会发展对地理课程所提出的新要求”,能够“突出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社会责任心和环境伦理观”,“课程标准设计有重大突破,提升了地理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价值”,“课程标准的亮点是:紧扣时代脉搏;教学理念先进;课程评价富有创新性;教学内容结构设计灵活;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目标陈述指导性强”。教师们普遍认为,“随着实验的深入,明显感到对地理课程标准的把握比开始时更准确、理解更深刻,也更能体会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并且,他们认为“课程标准设计思路新颖、目标明确,课程内容突出了地理学科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强调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教学内容的体系结构灵活,指导性强,令人耳目一新”。

同时,实验区地理教师也提出了课程标准本身及其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部分内容标准不够明确,教学深度和广度难以把握”;部分“活动建议”实施困难较大,野外实践活动受到安全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学设备条件的限制,尤其是对于农村地区,是一个普遍面临的困难;实践中评价方式与传统考试形式之间存在矛盾,尤其是对于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地理教师所教班次多,学生数量大,在时间和精力上都感到紧张;建议建立专门的部门为教学提供各种配套的教学资源服务,如教学资源库、课件库、标本库、图片库以及学生活动基地、学生试验基地等等。教师们还提出了400多条包括文字、标点在内的具体修改意见。实验区地理教师的宝贵意见为课程标准的修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修订的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

(一)基本原则

课程标准的修订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为指导,突出地理课程在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公民方面的独特价值,很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巩固和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同时注意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

(二)总体思路

根据实验区的调查结果,修订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保持原来课程标准的基本设计,课程标准文本的框架结构、课程内容的体系结构、“内容标准”的呈现方式以及“内容标准”的表述方式、“实施建议”的基本组成等均保持不变。

三、修订的主要内容

(一)强化国家对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首先,审视课程标准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学科中的渗透情况。根据地理课程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加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以及在课程标准中体现时代精神。在课程标准中,这一点突出体现在“课程性质”的“思想性”中。地理课程的“思想性”是指“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的内容。”同时,在“课程目标”中增加了“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把“和谐”的概念引入地理课程。

其次,注意巩固和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例如,在修订后的“前言”中,提出地理课程有助于“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在“课程性质”中增加“生活性”的内容,再次强调“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在“教材编写建议”中,增加“突出能力培养,发挥教科书的学法引导功能”一条,突出了地理教材要为学生学习服务的理念;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增加了“利用学生学习经验资源”,突出地理教学中要真正关注、利用学生学习体验的要求。这些都是为了巩固和深化新课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再次,进一步引导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以能力为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前言”中指出,地理课程“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在“课程性质”中,增加了“实践性”,以便在实施中,能够引导教学关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进一步阐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性质、理念和目标

对“前言”部分的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进行部分调整和修订,增强了课程标准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仍将地理课程的性质定义为“兼有自学科和社会学科的性质的基础课程”,不同的是补充了五个特征: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以便帮助地理教师更好地把握义务教育课程的性质并在教学中予以体现。“课程基本理念”部分将原来的6条理念精简为3条。“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两条理念,比以前阐述得更为简洁、明晰;“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则强调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注重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实验稿中的“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等3条理念的相关内容,分别并入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之中进行阐述。

地理课程总目标中增添了一小段文字:“下面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这三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总目标是一个宏观的、综合的目标,不能机械、教条地加以肢解。“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两方面的修订主要集中在对目标阐述的前后顺序和文字表述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加了“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增强防范自然灾害”、“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等内容。已故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吴传钧先生曾经在审定地理课程标准时说过,“因地制宜”是经济地理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用很大,要大力宣传。这次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中补充这一条目标,而且是属于“价值观”领域的目标,体现了对“因地制宜”原则的重视。增加的其他内容则反映了近些年社会发展对强化学生“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价值观的迫切要求。与此相对应,课程内容部分也进行了一些调整,例如,“地球与地图”部分将“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这一条“标准”修订为“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国地理部分将“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这条“标准”修订为“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均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

(三)删减不适合初中地理教学的内容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删减了一些内容,这些内容或是因为实验证明该内容相对难度较大,不适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或者因为与其他学科有重合,而在其他学科学习更恰当。例如,在“世界地理”部分删去“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与发展等问题”、“通过实例说明某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等内容;“中国地理”部分删去“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根据有关资料,说出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等的内容;“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的标准要求过高,修改为“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

在确定具体的删减内容时,一方面要根据实验区教师的意见,另一方面也考虑删减该项内容是否会对学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以原“世界地理”中“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的内容为例,该项内容在实际教学中遇到不少困难,究其原因,是因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事实随时展不断变化,这两个概念在实际中使用存在模糊不清的状况,有些经常讲到的大国,人们都很难确切地将其划到某个国家分类中。这样的概念还要求学生“运用数据和实例”学习就更加困难,而删减这样的内容并不会对初中学生地理认知结构的形成造成缺陷,所以修订时做了删减。

再例如,“世界地理”部分删除了“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就是考虑到该内容与其他学科内容有交叉且地理性不强的问题。

(四)明确或细化标准的要求

此次修订中,对实验区教师认为表述得不够清晰的一些“内容标准”加以修订,对部分“内容标准”的文字表述以及行为动词的选用做了修饰。

根据实验区教师的反馈意见,这次修订修改了一些内容标准的表述方式,分解了某些标准,以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使用。“中国地理”中“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这条“标准”被认为过于笼统,不便于教师把握,这次修订为“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适当补充必要的内容

在初中学生可以接受的前提下,考虑到有利于学生地理学习和身心发展,更好地反映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需求,课程标准适当补充增加了学生生活和终身发展必需的,以及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新成果、国家最新发展战略的新内容。例如,“地球与地图”部分“地球和地球仪”单元增加了一条“标准”——“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鼓励学生进行体验学习和动手实践;在“中国地理”中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单元,补充了“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以及“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两项要求,因为关于外流河、内流河及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水资源的知识和有关我国自然灾害的国情,对于学生的生活及终身发展都是非常有用的;补充了“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也是为了使学生了解科技发展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六)重新整合“活动建议”

“课程内容”部分的“活动建议”是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幅度较大的部分,主要解了原有“活动建议”比较零散的问题。修订后的“活动建议”先用一句话概括与相关部分内容最适合的活动方式,再列举一些具体建议。例如,在“地球与地球仪”部分,“活动建议”为:“开展地理观测、动手制作等活动。例如,观察不同季节(或一天内)太阳光下物体影子方向和长度的变化;用乒乓球或其他材料制作简易地球仪模型。”

(七)增强“实施建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实施建议”仍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只是顺序有所调整。修订后的“实施建议”增强了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的相关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建议”强调了地理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和课程标准的作用,指出教学中“尤其要注意突出地理学科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充分重视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并从“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选择多种多样的地理教学方式方法”、“重视地理信息载体的运用”、“关注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删去了原有的教学“案例”,改用举例的方式。

“评价建议”部分根据实验区教师和课程评价专家的意见进行了重写,从“根据地理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标准确定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的选择与使用”、“评价的实施”、“评价结果的解释”四个方面展开阐述,提出“地理学习的评价应注重多途径收集信息,准确反映学生地理学习的结果及过程,激励学生有效地学习,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强调“评价应以本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为依据,体现课程基本理念,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建议“评价时,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指出“评价应注重评价目标全面性、评价手段多样化,实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与“教学建议”一样,“评价建议”部分也删除了原有的评价“案例”。通过举例,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分别进行了剖析。建议的评价方法有“纸笔测验评价方法”、“档案袋评价方法”、“观察评价方法”等。“评价建议”最后指出:“给学生作出评价结论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成功学习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学生从评价中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以达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教材编写建议”修订后明确指出,地理教材不仅仅是指教科书或课本,还包括“教师教学用书、地理图册等”,但课程标准的“教材编写建议”以对地理教科书的编写建议为主,提出地理教科书的编写,要“使地理教科书成为教师创造性教学和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基本的教学资源”。“教材编写建议”仍从五个方面阐述,但具体表述进行了修订,改为“建立合理的内容结构”、“选择联系学生实际反映时代特征的素材”、“设计有一定弹性的教学内容”、“突出能力培养,发挥教科书的学法引导功能”和“采用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的内容呈现方式”,更加明确地理教科书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的作用。

修订后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在阐述“建设学校地理课程基本资源库”时,增加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配置地理专用教室、地理园等,以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地理教学自身发展的需要”的要求;新增了以“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为标题的建议,指出“有条件的教师可以从计算机网络上获取各种适用于地理教学的电子资源,如地理图像、地理视频、地理动画、地理书籍、电子教案等。网络资源的特点是形式多样、数量巨大、获取方便、内容新颖、成本较低,是地理教学极为重要的资源库”,体现了新课程“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对地理课程的影响”等课程理念的综合精神,并为地理教师如何有效开发和利用地理课程资源提供了具体的建议。^

陈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原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研制和修订组负责人之一;林培英,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地理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和修订组核心成员。

从2001年秋起,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开始分批进行实验。2003-2004年,教育部启动了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成立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组。在近十年的时间里,教育部组织进行大规模的问卷和座谈调查,调查范围涉及全国29个省级行政单位的42个部级实验区,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2011年初,修订组对实验稿进行修改,形成正式稿。

一、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总体评价

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的结果显示,实验区的地理教师对于实施多年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对于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内容标准、实施教学建议、评价建议等方面的设计和安排,70%至90%的教师认为“好”和“较好”。

在座谈调查时,教师们认为,“从总体来看,这是一次成功的改革”,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趋势以及学生、学科和社会发展对地理课程所提出的新要求”能够“突出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社会责任心和环境伦理观”,“课程标准设计有重大突破,提升了地理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价值”,“课程标准的亮点是:紧扣时代脉搏;教学理念先进;课程评价富有创新性;教学内容结构设计灵活;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目标陈述指导性强”。教师们普遍认为,“随着实验的深入,明显感到对地理课程标准的把握比开始时更准确、理解更深刻,也更能体会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并且,他们认为“课程标准设计思路新颖、目标明确,课程内容突出了地理学科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强调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教学内容的体系结构灵活,指导性强,令人耳目一新”。

同时,实验区地理教师也提出了课程标准本身及其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部分内容标准不够明确,教学深度和广度难以把握”;部分“活动建议”实施困难较大,野外实践活动受到安全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学设备条件的限制,尤其是对于农村地区,是一个普遍面临的困难;实践中评价方式与传统考试形式之间存在矛盾,尤其是对于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地理教师所教班次多,学生数量大,在时间和精力上都感到紧张;建议建立专门的部门为教学提供各种配套的教学资源服务,如教学资源库、课件库、标本库、图片库以及学生活动基地、学生试验基地等等。教师们还提出了400多条包括文字、标点在内的具体修改意见。实验区地理教师的宝贵意见为课程标准的修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修订的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

(一)基本原则

课程标准的修订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为指导,突出地理课程在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公民方面的独特价值,很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巩固和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同时注意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

(二)总体思路

根据实验区的调查结果,修订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保持原来课程标准的基本设计,课程标准文本的框架结构、课程内容的体系结构、“内容标准”的呈现方式以及“内容标准”的表述方式、“实施建议”的基本组成等均保持不变。

三、修订的主要内容

(一)强化国家对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首先,审视课程标准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学科中的渗透情况。根据地理课程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加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以及在课程标准中体现时代精神。在课程标准中,这一点突出体现在“课程性质”的“思想性”中。地理课程的“思想性”是指“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的内容。”同时,在“课程目标”中增加了“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把“和谐”的概念引入地理课程。

其次,注意巩固和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例如,在修订后的“前言”中,提出地理课程有助于“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在“课程性质”中增加“生活性”的内容,再次强调“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在“教材编写建议”中,增加“突出能力培养,发挥教科书的学法引导功能”一条,突出了地理教材要为学生学习服务的理念;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增加了“利用学生学习经验资源”,突出地理教学中要真正关注、利用学生学习体验的要求。这些都是为了巩固和深化新课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再次,进一步引导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以能力为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前言”中指出,地理课程“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在“课程性质”中,增加了“实践性”,以便在实施中,能够引导教学关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进一步阐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性质、理念和目标

对“前言”部分的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进行部分调整和修订,增强了课程标准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仍将地理课程的性质定义为“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性质的基础课程”,不同的是补充了五个特征: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以便帮助地理教师更好地把握义务教育课程的性质并在教学中予以体现。“课程基本理念”部分将原来的6条理念精简为3条。“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两条理念,比以前阐述得更为简洁、明晰;“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则强调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注重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实验稿中的“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等3条理念的相关内容,分别并入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之中进行阐述。

地理课程总目标中增添了一小段文字:“下面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这三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总目标是一个宏观的、综合的目标,不能机械、教条地加以肢解。“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两方面的修订主要集中在对目标阐述的前后顺序和文字表述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加了“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增强防范自然灾害”、“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等内容。已故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吴传钧先生曾经在审定地理课程标准时说过,“因地制宜”是经济地理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用很大,要大力宣传。这次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中补充这一条目标,而且是属于“价值观”领域的目标,体现了对“因地制宜”原则的重视。增加的其他内容则反映了近些年社会发展对强化学生“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价值观的迫切要求。与此相对应,课程内容部分也进行了一些调整,例如,“地球与地图”部分将“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这一条“标准”修订为“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国地理部分将“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这条“标准”修订为“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均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

(三)删减不适合初中地理教学的内容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删减了一些内容,这些内容或是因为实验证明该内容相对难度较大,不适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或者因为与其他学科有重合,而在其他学科学习更恰当。例如,在“世界地理”部分删去“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与发展等问题”、“通过实例说明某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等内容;“中国地理”部分删去“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根据有关资料,说出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等的内容;“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的标准要求过高,修改为“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

在确定具体的删减内容时,一方面要根据实验区教师的意见,另一方面也考虑删减该项内容是否会对学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以原“世界地理”中“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的内容为例,该项内容在实际教学中遇到不少困难,究其原因,是因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事实随时展不断变化,这两个概念在实际中使用存在模糊不清的状况,有些经常讲到的大国,人们都很难确切地将其划到某个国家分类中。这样的概念还要求学生“运用数据和实例”学习就更加困难,而删减这样的内容并不会对初中学生地理认知结构的形成造成缺陷,所以修订时做了删减。

再例如,“世界地理”部分删除了“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就是考虑到该内容与其他学科内容有交叉且地理性不强的问题。

(四)明确或细化标准的要求

此次修订中,对实验区教师认为表述得不够清晰的一些“内容标准”加以修订,对部分“内容标准”的文字表述以及行为动词的选用做了修饰。

根据实验区教师的反馈意见,这次修订修改了一些内容标准的表述方式,分解了某些标准,以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使用。“中国地理”中“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这条“标准”被认为过于笼统,不便于教师把握,这次修订为“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适当补充必要的内容

在初中学生可以接受的前提下,考虑到有利于学生地理学习和身心发展,更好地反映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需求,课程标准适当补充增加了学生生活和终身发展必需的,以及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新成果、国家最新发展战略的新内容。例如,“地球与地图”部分“地球和地球仪”单元增加了一条“标准”——“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鼓励学生进行体验学习和动手实践;在“中国地理”中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单元,补充了“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以及“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两项要求,因为关于外流河、内流河及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水资源的知识和有关我国自然灾害的国情,对于学生的生活及终身发展都是非常有用的;补充了“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也是为了使学生了解科技发展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六)重新整合“活动建议”

“课程内容”部分的“活动建议”是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幅度较大的部分,主要解决了原有“活动建议”比较零散的问题。修订后的“活动建议”先用一句话概括与相关部分内容最适合的活动方式,再列举一些具体建议。例如,在“地球与地球仪”部分,“活动建议”为:“开展地理观测、动手制作等活动。例如,观察不同季节(或一天内)太阳光下物体影子方向和长度的变化;用乒乓球或其他材料制作简易地球仪模型。”

(七)增强“实施建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实施建议”仍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只是顺序有所调整。修订后的“实施建议”增强了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的相关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建议”强调了地理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和课程标准的作用,指出教学中“尤其要注意突出地理学科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充分重视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并从“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选择多种多样的地理教学方式方法”、“重视地理信息载体的运用”、“关注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删去了原有的教学案例”,改用举例的方式。

“评价建议”部分根据实验区教师和课程评价专家的意见进行了重写,从“根据地理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标准确定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的选择与使用”、“评价的实施”、“评价结果的解释”四个方面展开阐述,提出“地理学习的评价应注重多途径收集信息,准确反映学生地理学习的结果及过程,激励学生有效地学习,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强调“评价应以本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为依据,体现课程基本理念,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建议“评价时,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指出“评价应注重评价目标全面性、评价手段多样化,实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与“教学建议”一样,“评价建议”部分也删除了原有的评价“案例”。通过举例,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分别进行了剖析。建议的评价方法有“纸笔测验评价方法”、“档案袋评价方法”、“观察评价方法”等。“评价建议”最后指出:“给学生作出评价结论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成功学习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学生从评价中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以达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地理学科教学建议篇6

2007年,中国的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已经超过了100万人,其中的一部分人成为了参加本次“两会”的2978名全国人大代表和2270名全国政协委员中的一员,他们参与治国理政,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进程。让我们把焦点对准他们,听一听他们的声音。

闫傲霜:当代表、做代表

闫傲霜,全国人大代表,1995年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北京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今年,人大常委会给每个代表发了意愿调查表,了解人大代表希望在人大闭会期间,参与人大常委会的哪些工作讨论,列席哪些会议。现在民主的面越来越大,代表们的参与意识越来越强,代表的作用发挥得越来越好。”闫傲霜代表的话说出了众多人大代表的心声。

在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团中,闫傲霜是其中的一位女代表,巾帼不让须眉,身为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副区长的她言谈举止之间透露出果敢。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是有关民生的基本问题。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以城镇职工为主体,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在城市职工中的覆盖面比较大,但是,对于灵活就业的城镇居民和广大的农村却没有覆盖,近些年,虽然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养老试点,但是多半采取互助的形式和政府补助的形式,不是真正社会保障制度中明确覆盖的,现在需要将社会福利、城市低保、救灾,救助等等都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并以立法的形式加以保障。”在解释今年向人大会议提交的《关于制定(社会保障法>的议案》时闫傲霜说。

然而,在第一次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这位有为的女代表更多的是以附议的形式来行使她的权利,用闫傲霜自己的话说,那时的她在“当代表”。闫傲霜心里明白,“作为人民代表,应该把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上升到国家层面,为国家大政方针提些建议。”从2004年开始,闫傲霜每年都向全国人大提交议案。2004年,提出《关于修改,加大执法力度的议案》,2005年提出《关于制定的议案》,2006年提出《关于制定的议案》。“现在我是在做代表了。”闫傲霜笑着对记者说。

做代表不仅仅是提议案。2005年闫傲霜参加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组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立法讨论会,提出批评意见。2006年,她参加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的《初级卫生保健法》立法讨论会,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成思危副委员长带队的《专利法》执法检查,参加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推荐的全国爱卫会工作检查,并提出意见、建议。今年,针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对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闫傲霜提出,师范生免费教育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向准备去农村中小学做老师的人员倾斜,要鼓励所有院校的学生毕业后能够到教育一线去工作,特别是基层和农村中小学,对于此类学生的贷学金,工作五年以上可以视同还贷;师范生必须去农村任教才应该享受这样的政策。

潘复生:现代服务业与节能降耗

潘复生,全国人大代表,曾留学英国牛津大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现任重庆大学轻金属研究院院长、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潘复生代表是在网上开“两会”博客的代表委员之一,思维活跃是潘复生留给记者最深刻的印象。

“国家现在更注重于关心基层老百姓的生活,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非常有利,代表委员们的议案、提案和建议也更趋向于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减少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体现了改革、发展带来的好处和成果。”潘复生代表对于今年的“两会”有如此感受。

今年,潘复生是带着《关于修订的议案》和《关于采取措施关心留守儿童的建议》来参加“两会”的。然而这位思维活跃的人大代表在参加“两会”的过程中进发了很多新的看法和建议。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节能降耗要重视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这是非常对的,但只重视这一方面也是不够的。”潘复生直言不讳地谈他的观点。在潘复生看来,要想实现节能降耗最首要的应该是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现代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发达国家单位能耗低,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现代服务业的比重高。”潘复生认为。

现代服务业是主要依托电子信息高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而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如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旅游服务业、证券保险业、中介服务业、社区服务业,以及文化教育医疗等服务业,其实质是服务业的现代化,但劳动密集的特点并没有改变。现代服务业具有信息化应用水平高,技术和知识密集程度高,高附加值、经营效益好,能耗低、污染小等特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国家解决就业问题,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博客中,潘复生进一步强调了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

重视开发和应用节能和环保的新产品,是潘复生代表节能降耗建议中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如果生产出来的新汽车在使用中能节能10~15%,对国家节能和减排的贡献将是巨大的。又比如半导体照明节能灯,它的使用寿命比普通照明灯长几倍到几十倍,节电也极其显著。如果能推广这种半导体照明,专家估计相当于再建一个三峡水电站。”潘复生郑重地告诉记者。

唐晓青:社会责任感增强了

唐晓青,全国人大代表,1992年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

唐晓青从英国回来以后,一直想潜心于研究和教学,“我感觉这样也是在参加国家的建设与发展,也是对国家的一种报答。”唐晓青说。在成为人大代表以后,唐晓青改变了先前的看法。“成为人大代表后,对于社会现象,多了一些参政议政的思考,不会轻易的下结论,社会责任感增强了。”唐晓青说。

作为一名教育界人士,唐晓青对教育格外的关切。

“合理的教育体系应该是金字塔结构,高等教育是金字塔的顶端,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应该是金字塔中间的一段,在总量和社会需求方面,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也应该大于顶端的高等教育。”唐晓青言之凿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

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健全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这也是唐晓青代表向人大提出建议的重点。

唐晓青代表建议,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绝不能把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单纯地看作一个教育层次。实用型、技术型、职业型的人才,对于整个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非常重要,是保持我国产业的持续发展的后劲,实现产业后继有人的重要教育层次。要把发展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放在战略层次,争取实现投资的多元化,办学主体的多元化,生源的多元化,专业设置的多元化,教育方式的多元化,使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能为社会提供一些实用型的人才,在五到十年,建立合理的职业与技术教育体系,为未来形成一定的人才储备。

夏之宁:关注特殊教育

夏之宁,全国人大代表,留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现任重庆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校长助理。

夏之宁是一位对家乡的感情很深的人,1996年从丹麦回国后拒绝了经济发达地区的邀请,投身重庆。目前他身兼区人大代表、市人大代表和全国人大代表之职,而且已经连续做了两届。夏之宁有这样一种感受“作为人大代表,我感觉自己哪怕是提了一个很小的建议很多时候也会被政府采纳。看到中国这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其中有自己的主意,这种感觉与在国外不能够充分体现自己的社会责任形成很大的心理反差,使我更加有干劲。”

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夏之宁代表提交了12件议案和建议,其中有4件议案如《关于制定的议案》、《关于修改的议案》等得到大会主席团的立案,并交相关专门委员会进行审议。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提交的《关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向西部倾斜的建议》得到了相关部委的答复。

今年,夏之宁代表正在为特殊教育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特殊教育是指对有特殊需求的人实施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需要有特殊的教具、学具和特殊的教学方式。目前,在我国,特殊教育是指对视力、听力、言语、智力有残疾的人和有多重残疾的人实施的教育。举例来说,对于大部分自闭症患者来说,在其小的时候通过适当的教育是可以使其走出自闭的心理怪圈,成为有用之才,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目前,在我们国家,需要特殊教育的人数有300万之多。”夏之宁代表对特殊教育有着深入的认识。

“但是进行特殊教育的机构还不多,例如在重庆,只有2所这样的学校,而且进行特殊教育的学校还属于民办学校。如果国家能够对特殊教育投入更多力量,将会有更多的个人和家庭因此而受益。”

万鄂湘:重视提案的质量

万鄂湘,全国政协常委,留学美国耶鲁大学,现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现在留学人员回国后,参政议政的机会越来越多,每一届人大、政协都有所增加,他们的优势是国际视野比较开阔,有在国外学习生活的经历,留学人员参加政协后,可以把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通过政协提案或发言及早地提出来,以避免我们再走弯路。”万鄂湘委员充分肯定了留学人员在参政议政中的重要作用。万鄂湘委员作为耶鲁大学的校友,目前仍然频繁来往于国内外,进行各种交流活动。

作为最高人民法院的副院长,万鄂湘十分重视自己作为政协常委的职责,也十分关心提案的质量,这次在两会上提交《关于利用海事法院的优势加强对水资源保护的提案》前,他就做了大量调研工作。

作为最高人民法院的副院长,万鄂湘分管着我国的十个海事法院。“我国海事法院在水资源保护方面能够起到独特作用在于其不是按行政区域而是按照流域设置的,如长江,只设1个海事法院,1个海事法院的管辖范围是6个省市长的管辖范围。因此,海事法院在管辖方面突破了地方保护主义的弊端。”

对水资源的保护,海事法院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万鄂湘说,我国的海事法院在油污、海洋事故性污染方面有经验,但是在陆源污染,比如沿海的化工厂、造纸厂对海洋的污染案件的取证、审判,责任分担,处罚行为等方面没有经验。而且对水资源的管辖应是专属管辖,要将水资源纳入到海事法院专属管辖,通过建立专属管辖,加大对中国水资源保护中除行政处罚以外的司法保护的力度。

万鄂湘进一步提出,在水资源保护方面,应该首先在公益诉讼程序方面启动。因为环境污染的受害人不明确,整个流域的所有人都可能是受害人。如果要几百万、几千万相关利益人出庭作证,是不可能的,要有一个利益代表者。万鄂湘建议国家环保总局派驻各地的机构能够成为诉讼代表人。

朱清时:关注高校文化

朱清时,全国政协委员,院士,曾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和麻省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和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做客座科学家。法国格林罗布尔、第戎和巴黎十一大学做客座教授,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客座教授,并作为英国皇家学会客座研究员在剑桥、牛津和诺丁汉大学工作。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校长,朱清时曾经提出要在2018年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设成为世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因为他知道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精髓是什么。他把他的想法带到了“两会”上。

“中国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重要的是要使大学拥有自己的灵魂,即优良的办学理念和高校文化。”朱清时委员在教育界联组会议上呼吁。

朱清时委员建议高校文化建设要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高校必须将追求学术上的卓越作为第一要务,才有希望达到一流。对于目前高校中存在的一些掣肘的现象,朱清时委员的建议很到位。高校内的教学科研人员要树立追求卓越的意识,行政部门要减少对学校活动的干预,使学校能够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学术上。其次,要使教育和科研实现有机的结合。朱清时说,“一流大学要有一流教师一流的科研作后盾,这样可以把最新的知识传给学生。同样,一流大学也需要一流的学生作支持。学生与老师互动是使老师产生灵感的源泉,世界上重大的科学成就往往都是产生于学生阶段。”朱清时委员引例证明。第三,保障学术自由、实现学者自律。一流大学一定要有学术自由的氛围,原始创新来自于好奇心,来自学科发展的内在需求。从国家层面而言,需要有自己的目标,但是对具体科研单位而言,更需要鼓励科学家自己去创造。学术自由的另一面是学者自律,要反对学术腐败。第四,一流的大学要靠文化和理念来管理,实现各司其职是一流大学管理的理想状态。

李建保:关注西部发展

李建保,全国政协委员,留学日本国立山口大学、东京大学,现任清华大学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李建保委员2002年至2005年在青海大学

担任校长,这使他对西部充满了感情,每年都会在“两会”上为西部教育呼吁。这次“两会”,他建议国家在西部重点建设一批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吸引人才到西部去,并称之为“筑巢引凤建基地,吸引孔雀西北飞”。

李建保委员说,目前,东西部的教育的质量差别、资源分享差别很大。例如,在北京高校的大学生享受的资源可能是西部大学生享受的教育资源的三倍以上,教学质量因此必然会受到影响。因为这将不仅影响自己,也将影响下一代,所以成为影响更多的人到西部去的障碍。

李建保委员十分赞同中国要现代化首先要科教现代化的观点,认为中国的发展完全靠资金拉动是不能长久的。他说,“西部的持续发展,同东部协调发展,必须通过科教的发展来实现。现在西部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国家投入的支持,但将来的发展必须靠自己的科教力量,形成自己的造血功能,自我发展能力。”

李建保委员分析,以人为本首先要考虑人的需求。现在很多包括留学生在内的高层次的人才不愿意到西部去进行长期的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是事业发展的舞台、科研环境、科研经费有问题,收入少是次要的。要吸引更多的高层次的人才到西部去长期工作,就要为他们提供一个事业发展的平台,使人才在西部有事业的发展空间。李建保委员深有感触地说,“年轻人读了这么多书,有了专业感觉和自信,如果在事业上不能够有发展,将是很郁闷的事。”

李建保委员提出的建议是,在西部地区国家要建一些重点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吸引高层次的人才到西部长期工作,使他们在这里能够享受到中央财政的阳光,能够有比较好的科研环境,能够为西部的发展着想,解决西部发展的科技问题和教育问题,真正把知识带到西部传播给西部的人民,带动西部的发展。

王志新:稳定教育体制

王志新,全国政协委员,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北达科他州立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教授。

王志新委员不仅在科技方面很有建树,在有关教育体制改革等问题上也有独到的见解。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舆论对此也是持续关注,使有关教育的问题更为大家关心。王志新委员说,中国的教育要发展,最根本的问题是要建立一个总体政策稳定的体制。目前的一些有关教育政策呈现一种不稳定性,经常出现一些变化,这是一种体制,当前的教育体制需要进行大变革。制度化、合法化和稳定化应该成为中国教育体制的发展方向。

王志新委员建议,国家应该进一步理顺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国家用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的经费应当统筹规划,并将研究生教育的经费纳入基础研究经费统一管理,与大、中、小学的教育经费分开。

“譬如在美国,教授研究项目的经费是通过申请基金获得的。如果教授申请到100万元的研究经费,基金还要支付该项经费的50%至70%给教授所在高校。因此,聘请优秀的教授,不仅不会增加高校的财政负担,反而会提高高校的经济效益。这就从制度上使学校去规范管理,积极聘用优秀的人才。”王志新委员说,“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体制是必需的,这是加速中国发展的有效途径。”

王志新委员建议,对于不同类型的高校,要设计不同的管理和发展体制,研究型高校与教学型高校要有所不同。对于创建世界一流高校不能急于求成,只有真正形成吸引人才和培养人才的有效机制,并且制度化,稳定下来,使按照这种体制引进和培养的人才成为高校中的主体,才能真正建设成世界一流的高校。

谢朝华:关注法制

谢朝华,全国政协委员,1988年获巴黎第十一大学法学博士学位,现任致公党北京市委员会副主委。

谢朝华委员同记者谈了很多方面的事情,从旅游文化、建筑文化、到经济发展、精神追求、和谐社会的构建,每一件事情都体现出了谢委员的深刻认识。“我参加了五次‘两会’,了解了很多情况,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特别是有关国家宏观方面的情况,使自己看问题的视野更宽、高度有所提高。”谢朝华委员如此评价他参政议政的收获。

积极的建言献策,是谢朝华委员收获后的付出。谢朝华委员是法学博士,有着丰富的法律工作经验,对我国的法制建设十分关注。

谢朝华委员指出,在行政罚款的实际执行中,有时会起到负面作用,一些罚款成为贪污的温床,一些企业将罚款直接或间接的纳入了经营成本,罚款对于他们所起的警戒作用很有限一些罚款幅度出入很大,缺乏科学性。凡此种种皆需要对我国的行政处罚加以完善。因此,谢朝华委员建议,加强和改进行政执法,在行政执法过程中要注重效果,特别是行政处罚,尽量减少罚款处罚,增加其他形式的处罚。

地理学科教学建议篇7

一、对局机关科室的评议内容和评议方法

㈠评议内容

1、是否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将上级有关部门及局党委各项有利于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有关规章贫嚷涞绞荡γ险嬷葱芯中苄蟹缃ㄉ璧母飨钪贫取⒐娑ā?br>

2、是否抓好本科室内部工作机制的改革和完善,切实巩固效能行风评议工作成果,有效防止不正之风的反弹和出现新的不正之风。是否积极履行本科室岗位职责,及时、高效地完成本科室年度工作任务。

3、是否认真加强勤政廉政建设,健全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坚决制止不廉、不勤、虚设制度等现象和“吃、拿、卡、要”不良行为,科室成员是否发生严重违纪违法行为,是否存在被投诉的人和事。

4、是否依法行政,依法管理,规范执法行为,规范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办事是否存在“生、冷、硬、拖、顶”等现象,服务态度是否热情。执法是否客观公正、秉公办事,是否存在执法不公正现象。审批事项是否真正减少,时限是否真正缩短,服务承诺是否真正履行。

5、效能建设开展情况,是否存在违反“四条*”的现象,对群众批评意见、举报材料是否认真对待,及时处理,妥善解决,使上访、、举报明显减少。

㈡评议方法

二、对学区的评议内容和评议方法

㈠评议内容

1、是否认真执行局效能行风建设的各项制度、规定,建立健全效能行风建设领导小组,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制定行之有效的评议活动计划和工作安排。

2、是否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有关部门和县局的政策法规及各项工作任务,积极理顺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认真搞好与乡镇政府的教育衔接工作。

3、是否积极履行学区岗位职责,全面做好本辖区教育管理、政工、财务、招生考试、纪检监察、工会、勤工俭学、教科研、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等工作,将上级各项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有关规章制度落到实处。是否严肃执行政策,坚持原则,处事是否公正、公平。

"

4、是否认

真加强勤政廉政建设,学区成员是否发生严重违纪违法行为,是否坚决制止不廉、不勤现象和“吃、拿、卡、要”不良行为,办事是否存在“生、冷、硬、拖、顶”等现象,服务态度是否热情,是否存在被投诉的人和事。是否认真加强本辖区教职员工队伍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认真开展治理“三乱”等整治活动,辖区内教师是否存在乱收费、乱办班、乱带生、乱兼课、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有悖师风师德的行为。

5、是否切实抓好本单位的政务公开和辖区内所属学校校务公开工作,落实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

6、是否积极做好本学区的工作和上级转办件的处理、报结工作,是否存在因工作不到位而造成教师集体上访的情况。

㈡评议方法

采取评估量分和查阅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分发《x县教育系统效能行风综合评议活动问卷测评表(教育学区)》(表二)给局党委班子成员、局中层干部(正、副科长)和所属学校校长(正、副校长)进行评估量分。局党委评估量分所占比例为20%,局中层干部评估量分所占比例为20%,所属学校校长评估量分所占比例为30%。局评议小组还将根据《x县教育系统效能行风综合评议检查打分表》对学区开展行风建设各项工作情况进行打分,满分100分,按30%的比例折算。问卷测评分加上检查打分为各学区的最后评议分。

一、对直属学校的评议内容和评议方法

㈠评议内容

1、学校领导干部是否严格贯彻落实勤政廉政有关规定,有无对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吃、拿、卡、要”不良行为。学校每学期是否都开展财务检查,全面实行校务公开。

2、是否制定科学的教育管理规章制度,依法管理,规范办学行为,是否切实杜绝乱收费、乱办班、乱带生、乱兼课以及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教育不正之风,学校有无严重违纪、违法事件发生,是否存在被投诉的人和事。

3、是否注重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各项教学计划和教科研措施是否落实,教学质量是否居同类学校中上水平。

4、是否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各项安全规章制度是否健全,安全检查各项措施是否落实,学校安全隐患是否及时发现并予以整改,有无因学校、教师监管不力而发生严重的安全事故。

㈡评议方法

地理学科教学建议篇8

开幕式由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杜宝贵教授主持。东北大学宣传部部长丁义浩、辽宁省社科联主席张沈立、辽宁省教育厅科技处处长陈涛、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卢风教授、中国环境伦理学会会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叶平教授、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研究会理事长、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魏晓文、辽宁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军出席了开幕式并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在13日上午的大会报告阶段,先后做主题报告的有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叶平教授、吉林大学的刘福森教授、北京大学的郇庆治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的曹孟勤教授、东北大学的秦书生教授、北京工商大学的王鲁娜教授。14日上午的大会交流阶段,清华大学的蒋劲松副教授、南京林业大学的曹顺仙教授、四川师范大学的唐代兴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解保军教授、北京林业大学的杨志华副教授、东北大学的于春玲副教授等做了主题发言。专家学者们就生态文明的研究范式、理论体系构建、实践路径选择等相关主题做了报告。

13日下午的分组讨论会持续了三个多小时,与会专家、学者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展开了激烈的对话与争鸣,现场气氛热烈,高潮迭起,围绕“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这一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充分交流。

地理学科教学建议篇9

研究目的:总结“十一五”时期我省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寻找存在问题,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的政策环境、经济社会背景和教育发展趋势,提出“十二五”时期我省基础教育发展总体设想和建议。

研究要点:①“十一五”时期我省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成就、存在问题和基本经验;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基础教育发展政策环境和经济社会背景分析;③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对基础教育发展提出的要求;④“十二五”时期我省基础教育发展总体设想和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十二五”时期我省基础教育发展总体设想。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2、陕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研究目的:了解我省近几年来整体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进展情况,理清我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研究要点:①陕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状况②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③推进陕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关于进一步推进我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学前教育工作者、教师等。

3、市(县)域内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实践研究

研究目的:通过研究,明确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对推进市(县)域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探索市(县)域内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途径、办法、措施和督导评估制度,为我省有效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提出政策建议。

研究要点:①市(县)域内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意义;②市(县)域内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实践基础;③市(县)域内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措施和督导评估制度研究:④我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政策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陕西省关于切实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指导意见。

参加人员:市(县)政府领导、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等。

4、我省农村中小学生源流动趋势与教育资源配置政策研究

研究目的:通过对近年来我省农村中小学生源流动数量和流动趋向的调查统计和分析,提出当前解决农村中小学生城市化流动趋势所带来的教育和社会问题的办法,以及我省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家长正确对待学生上学问题的政策建议。

研究要点:①近年来我省农村中小学生源流动情况调查统计和分析;②农村中小学生流动趋势和主要成因;③引发的相关教育和社会问题分析;④兄弟省市的比较研究及主要经验:⑤合理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关于合理解决农村中小学生源流动问题和科学配置城乡教育资源的政策建议。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5、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省农村中小学发展模式研究

研究目的:通过对农村教育发展面临的经济社会环境分析,提出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农村特色的中小学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发展思路等。

研究要点:①我省农村中小学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②新农村建设对农村中小学发展的主要诉求;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中小学办学理念和发展途径:④推进农村中小学特色发展的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推进农村中小学特色发展的指导意见。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6、高中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研究目的:通过对国内外精英教育计划的了解分析,重点对拔尖、创新型人才的成长环境、学习方式、性格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作比较研究,总结拔尖创新型人才的主要特点和成长规律,探索其培养模式。

研究要点:①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意义;②拔尖创新人才的主要特征及成长要求;③当前学校教育模式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关系分析;④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和方式;⑤对我省高中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提出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我省高中学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7、陕西省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研究

研究目的:通过对我省农村寄宿制小学学校管理情况的调查研究,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典型经验,创新我省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完善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手段与方法,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水平。

研究要点:①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特点及行为习惯养成问题分析;②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教学和生活管理的现状与问题;③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教学和生活管理应遵循的基本规律;④改进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教学和生活管理的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寄宿制小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8、陕西省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动态监测与评价体系研究

研究目的:建立和完善全省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动态监测与评价体系和工作机制,设计、开发一套陕西省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动态监测与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标准问卷,每年对全省市、县政府相关部门、社会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和普通中学(高中和初中)、校长、教师、学生、家长进行一次动态监测与评价,通过聚类分析,及时发现和掌握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和改进全省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和措施。

研究要点:①建立和完善我省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动态监测与评价体系的意义;②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动态监测与评价的标准问卷和指标体系研究;③2009-2010学年度全省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动态监测与评价结果分析;④加强和改进全省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和措施。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陕西省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动态监测与评价的标准问卷和指标体系;2009-2010学年度陕西省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动态监测与评价结果分析报告。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9、我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制度研究

研究目的:在全面掌握我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课程改革要求和我省实际,明确各级基础教育管理、督导机构、考试(招生)管理部门或教科研单位在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估方面的职责和任务,提出具体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实施意见或方案。

研究要点:①我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工作现状与主要问题分析;②质量监测与评价过程中各级教育管理和督导机构、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和任务;③我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估工作的建议和设想。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我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方案。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10、陕西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研究目的:通过对我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现状调查和有关省市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情况了解,结合免费义务教育、课改和学生流动情况,研究分析建立我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提出陕西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研究要点:①我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现状调查;②有关省市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情况分析;③我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要性研究;④我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见。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11、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产现状和利用方式研究

研究目的:摸清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产真实情况,明确界定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产的产权和管理主体的办法,提出解决义务教育资产闲置问题的途径和政策建议。

研究要点:①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产现状:②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产的产权与管理主体界定;③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产的置换与利用途径和办法;④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产问题的政策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调研报告;关于解决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产问题的意见。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12、陕西基础教育特色学校成功经验和管理模式研究

研究目的:通过对我省具有鲜明发展特色和成功管理经验的学校进行深入研究,梳理和总结其发展路径、成功经验和具有的鲜明特色,为其他中小学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案例,推动我省中小学内涵式、特色化发展。

研究要点:①特色发展学校概念界定;②特色发展学校的主要特征及国内外特色发展学校介绍:③我省目前具有鲜明发展特色的学校及其发展路径、成功经验和管理模式研究;④特色发展学校的成功经验对我省中小学校发展的启示。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媒体宣传文稿;陕西特色发展学校成功经验和管理模式汇编(8-10所)。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13、陕西省中小学德育品牌研究

研究目的:全面调查了解全省各地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情况、基本做法和特点特色,全面总结我省自2004年中央8号文件下发以来的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成功经验,突出“三讲两实践”主题教育活动的特色,对打造我省中小学德育品牌活动提出创新性、建设性的意见。

研究要点:①2004年以来我省中小学德育主题教育活动的典型经验、品牌活动及优秀案例:②全省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成功经验、主要特点以及鲜明特色;③我省中小学德育品牌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形成规律分析;④打造全省中小学德育活动品牌的意见和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陕西省中小学生德育品牌活动优秀案例汇编。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14、陕西省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研究目的: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摸清目前全省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发展状况,找出存在问题,分析发展前景和方向,提出推进民办中小学发展的政策建议。

研究要点:①我省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发展状况与存在问题;②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发展的政策环境及前景分析;⑨教育发达地区关于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政策研究i④推进我省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调研报告;关于进一步推进我省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民办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15、陕西省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应用研究

研究目的:以陕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为平台,为全省各级基础教育相关单位和师生提供内容丰富、质量优良、访问安全、操作简便的资源建设及应用服务,形成全省基础教育网络和资源共建共享的工作机制。

研究要点:1、当前我省区域网络教学资源及校级资源建设现状与问题调查;2、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3、省级资源管理平台的维护及服务拓展;4、形成全省资源应用的推广、宣传及激励机制的研究。

地理学科教学建议篇10

【关键词】会议纪要;神经科学;转化医学

2012年9月15日,上海市神经科学学会的品牌学术会议——长三角地区神经科学论坛2012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隆重召开。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王建军教授出席了本次会议并讲话。开幕式由瑞金医院陈生弟教授主持,上海市神经科学学会理事长孙凤艳教授致欢迎词,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徐天乐教授欢迎各位同仁的到来。

本次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承办,参会人数270人,规模空前强大。作为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年会优秀组织单位,会议得到了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的大力支持,纳入到上海市科协第十届学术年会活动项目中。本次会议仍坚持上海市神经科学学会办会的一贯原则——促进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临床医学向基础发展。围绕当前热门话题——神经科学的前沿技术和转化医学展开激烈地讨论。

会议包括一个大会报告和三个专题讨论。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副校长骆清铭教授作了生动精彩的大会报告,主要介绍了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技术在神经科学领域中的应用。第一个专题报告主要介绍了最新的神经科学领域基础实验研究技术的发展程度和作用,包括脑功能成像技术、光遗传技术、电生理技术、药理学干预等最新的热门实验技术。第二个专题报告主要介绍了神经科学实验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和贡献。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毛颖教授向大家展示了神经导航技术、神经电生理检测、磁共振等技术在手术中的应用,极大减少了神经外科手术对病人功能区的损害,提高了术后病人的生活质量和手术的成功率。将大家引入了全新的领域,为推动转化医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启迪。第三个专题主要介绍了神经科学实验技术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通过对神经发育系统的研究,为揭示更多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依据。并且从发育的角度研究神经系统疾病,对疾病的临床预防工作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基础。

本次会议报告精彩,在每个报告后面都有10分钟的讨论时间,现场气氛热烈,来自各个医院的医生和高校研究所的基础研究人员相互切磋,交流技艺,获得更多的启发,真正让每个参会代表都得到深入的学习,真正搭建起长三角地区各院所、高校和医院的交流平台,促进神经科学基础学科与临床应用的紧密联系,推动长三角地区的神经科学转化医学的发展。